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历史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历史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第3篇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

1、本讲义稿教学内容的时间是按配套教材和教学习惯,上限起于原始社会,下限迄于清前。

2、各章的教学目的、参考书目等项,在教学大纲中已经列出,本讲稿中不再详细列举。

3、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本讲稿内容在总体依据教学大纲的原则下,其具体章、节、目内容上,做有必要的调整,既注意与教材整体上的依凭和配合关系,又注意突出讲稿的自身特点。教学中安排有适量的讨论课与自学内容,对此,本讲义中只简列其内容要点。

4、本讲稿从以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为界分为三部分,是由三位教师分别提供(详略上或略有差别),教研室集体进行了统稿讨论。讲稿自不同于个人著述,更多地直接参考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和志谢。

序言•历史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一个形容词,因用的时间、地点不同,意义相异,有过去的、可记忆的、卓著可传后世的、学术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

特别重视“历史”一词的不同用法,他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结,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复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们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资料、史料,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那些卷帙、册纂、图表、典籍,全是活的历史的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历史的本体”。

什么是活的历史、真的历史呢?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名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名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看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史学论集》197--199页)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一滴水可以发现世界,但一个世界决不只是一滴水。由此可知,历史有客观的历史和书写的历史之别,我们要研究历史,要充分利用人们书写的历史记录资料,去研究人类历史活动的本身。

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人类历史活动本身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是一往而不复返,不能再现,但我们对那个事实的解释,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就成了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释中的事实,解释是活动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也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纪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须有充分的解释,才算是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也是暂时的,要时时变动的,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真实,有二种意义,一是说,曾经经历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二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释是正确的。前者变动比较小,后者则是时时变动的,因此历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轻的。一个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化,人们对历史的解释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认识的历史。如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经中的孔子,宋、明儒学当中的孔子,当今的孔子各有不同。关于历史的开始说法各有多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旋律,就有不同的史学研究重点。

历史不只是记载过去事实的记录,也不是只记录过去的政治事实的记录。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生活。换句话说,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再换句话说,历史是不断发展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历史,但并不是生活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是民族的记忆。历史是油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的开设的中国古代史,便是从远古到1840年的历史记录,并且记录的仅仅是历史的大致轮廓。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使大家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第一章原始社会

(约二百万年前--前2070年)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长期以来,讲历史是从开天地,女娲捏土造人,三皇五帝等传说故事开始的。到了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达尔文进化论和马列主义传入我国,考古事业也随即兴起,古史辨学派对古史、古书的研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深入人心,就像所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磨过……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贺家郎•读史》)才使得我们今天,有可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科学的成果学起,顺看老祖宗走过的路程,研究当年演变的足迹,重温变革的历史过程,以了解历史的真象。

一、人类体质演变历程

人类是从什么地方走来,有人说是从海洋中来。如果从海生藻类的产生算起,已有了十万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到了三千万年前,有了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埃及古猿,其体形像猴,大小如家猫,头骨容量大小为30公分厘米,雄性的犬齿大而尖,雌性的犬齿比较小,身体比当时任何哺乳动物都大。在2500万--500万年前产生了现代类人猿的祖先森林古猿,因发现在法国上加龙的圣戈当附近的中新纪的地层中,因发现时古猿化石与树叶化石并存,所以命名为森林古猿。

腊玛古猿,首次发现于印度北部的西姆拉低山区的哈里塔良格尔地方的中新世后半期或上新世前半期的地层中,大约距今1300万--800万年前。

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其中的粗壮种是在进化中绝灭了的分支。纤细种则发展为猿人,1924年,在南非阿扎尼亚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火车站附近的山洞里首次发现,是一个既像人类儿童又像猿的头骨,距今约有335万年到375万年。

可以这样说,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埃及古猿,它分两支演进,一支经过森林古猿逐渐演化为现代类人猿;另一支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纤细种)到直立人。南方古猿(纤细种)会制作石器已转化为人了,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中国的云南开远县小龙潭发现了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化石,禄丰县石灰坝等地先后发现了八百万年以上的腊玛古猿化石。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发现了南方古猿(纤细种)的化石,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古猿完成向人类演进的地区之了,是原始人类生活的摇篮之一。

从古猿经过猿人、古人、新人,完成了由猿向人的转化,随着劳动的开展,其体质一步一步向人类迈进。

猿人具有代表性的是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北京人。

元谋人两颗牙齿,与北京人基本相似而有差异,是首次发现的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插图第1页)

蓝田人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为30多岁的女性猿人,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而无额鼻,眉脊骨粗壮,头骨极厚,脑量很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的程度很大,年龄约在80-75万年之间(一说为98万年)。

北京猿人,前额与眉脊骨与蓝田人相同,吻部突出,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头部轮廓呈椭圆型,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脑量比蓝田人多(约1059毫升),肢骨比头骨进步,基本上与现代人一致,身高平均男子1.62米,女子1.50米。

古人有代表性的是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

大荔人,1978年发现于陕西大荔县甜水沟,为男性青年,头顶低矮,眉脊粗壮,骨壁颇厚,顶枕骨较高,吻部不很突出,脑重为1120毫升,是猿人向古人发展过渡的类型,距今约20万年。

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有12、3岁的小孩三颗牙齿化石。1976年发现属于两岁小孩子的右顶骨化古,门齿齿舌面不如北京人复杂,顶骨壁较薄。距今约10万年。

许家窑人,1976-1977年在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发现,有顶骨11块,枕骨两块,附连四颗牙齿的右上额骨及单体牙齿两颗,分属10多个个体,平均寿命30岁(北京人平均寿命14岁)。头骨壁较厚,但额顶骨较高,吻部不太突出,牙齿粗壮,牙冠嚼面复杂,既具备一定的原始性,又有接近现代人的特征,年代约10万年前。

新人的遗迹遍布全国各地,代表性的人类化石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在体质形态上已经消灭了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性,脑重在1300-1500毫升之间,已在现代人脑重变异之内,头颅增高,厚度变薄,眉脊已经低平,嘴部明显后缩。肢骨的骨壁变薄,髓腔逐渐扩大,体质同现代人十分接近,距今约1.8万年。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人猿相揖别,创造性的劳动不断使人进步,体现劳动成果的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

生产工具,是人类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工具,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又是自身防卫的武器,又是区别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显著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工具就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尺度。

第4篇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2、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

3、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及的两面性

4、理解的产生及其特点

思想教育:1、到19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具有两面性,而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2、通过中国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因素,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能力培养:通过讲述和分析和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做阶级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面性、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owpoint课件

学生:复习、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已经支离破碎。上节课我们讲了,出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并不希望封建制度瓦解,但他们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科学技术,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的产生。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讲一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讲授新课:

首先明确概念:什么是资本主义?(以资本剥削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则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不是,认为中国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侵入切断了其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总结书上的观点:

(1)、商品经济发达:在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与近代企业

(3)、的诱导——技术、人才

2、近代工业的出现: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资产阶级的来源官僚、地主、商人

产生的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为什么出现在沿海地区)

著名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器磨坊等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组织同学看教材40页的材料,分析材料总结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社会性质民族工业的特征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

半殖民地(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革命性

半封建社会(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妥协性

第5篇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2、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

3、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及的两面性

4、理解的产生及其特点

思想教育:1、到19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具有两面性,而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2、通过中国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因素,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能力培养:通过讲述和分析和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做阶级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面性、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owpoint课件

学生:复习、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已经支离破碎。上节课我们讲了,出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并不希望封建制度瓦解,但他们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科学技术,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的产生。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讲一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讲授新课:

首先明确概念:什么是资本主义?(以资本剥削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则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不是,认为中国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侵入切断了其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总结书上的观点:

(1)、商品经济发达:在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与近代企业

(3)、的诱导——技术、人才

2、近代工业的出现: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资产阶级的来源官僚、地主、商人

产生的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为什么出现在沿海地区)

著名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器磨坊等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组织同学看教材40页的材料,分析材料总结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社会性质民族工业的特征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

半殖民地(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革命性

半封建社会(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妥协性

二、的产生

1、发源地: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商企业中

思考:它比早还是晚?

指明第一个特点:先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资格老

2、分布:看教材41页表格]

分布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三种性质的企业中,外商、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

联系41页的小字材料,指明第三个特点,深受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强

无产阶级不同于农民阶级,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而是有时间规定的,并且在固定的车间工作。指明第三个特点,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来源:破产的工人和手工业者

指明第四个特点,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4、的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独有的特点

5、无产阶级早期的斗争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4、5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第7篇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案一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秦帝国的统一,秦朝政治机构的设置,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体系,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

方法能力:

1.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整理和分析;

2.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3.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等)呈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影响,渗透社会转型时期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通过了解秦统一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秦代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的建立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有相当地位,让学生了解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初建对于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乃至我国今天的政治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教师引导和组织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采取小组讨论,情景体验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

引语: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称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在此后近800多年的时间里,兼并战争不断,周王室威严扫地,最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感受

一.从群雄争霸到国家一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春秋以来宗法分封制度被破坏的具体表现,(这部分比较简单,在书上可以直接找到)以及实质原因(这部分答案应该开放,重在拓宽学生的思维)

归纳:表现:周王求金、出访诸侯,诸侯擅自分封土地,争霸战争不断。(具体内容在课文小字部分)

原因:诸侯实力逐渐增强,通过兼并战争,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而周王势力逐渐衰落,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

教师兼并战争是弱肉强食的游戏,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为了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些国家纷纷实行变法,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秦国的商鞅变法,它使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并最终确立了雄霸天下的地位,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已经相继消灭韩赵魏等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帝国,而最终完成这一伟业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到的秦王嬴政。

二.秦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始皇帝”名称的来历

教师秦王嬴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秦始皇,为什么叫“始皇帝”呢?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表述。表述分两层,一是“皇帝”名称的由来,二是“始”字的用意何在。)

2.秦帝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A.基本特征:

归纳: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家天下”的含义,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作类比。(如家族企业)

要让学生明白:中央集权只是一种政治体制形式。

B.中央政府的设置:

“三公”:引导学生从职位名称、职权范围、任用标准、历史意义等方面来归纳。

“九卿”: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工各不相同,互相牵制,都听命于皇帝。

有两个概念需要探讨:“世卿世禄制度”,人事任免权之重要性(皇帝能控制官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归纳:

职位名称职权范围任用标准历史意义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贤”

“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中央政府体系:

皇帝

御史大夫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C.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郡县制

教学分为两步:

a.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自编自演“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可以由两组同学分别来做)

b.地方政权机构名称,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整体认识。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守、郡丞、郡尉

第8篇

教学目标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前夕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的科技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和生产力的影响;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学生自学本课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有关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原理;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的认识。

3.通过学生自学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生自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过程中的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农村中农民破产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的本质和不人道的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贯残酷地剥削劳动者的过程。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课虽然属于阅读课,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预示着世界近代曙光的初现,揭示了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本节课的内容与后面许多章节的内容密切相关,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有关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分析

(1)通过学生自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的认识;并且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2)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逻辑关系严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构成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本节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此问题展开的。而且,掌握此问题对理解本章后三节课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①欧洲技术进步的表现及影响、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③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及过程、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能由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关键。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关于难点的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能由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关键。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农村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②比较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分析两者在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上的异同。使学生理解“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这个问题。

课内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师利用设计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应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详细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该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

本课难点: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手段: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高中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教师应简介世界历史的梗概。

二、引言分析

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其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发生,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等。这些重大事件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背景下发生的,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第一节内容,然后分组讨论较难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一一解答,不全的地方教师补充。

1.完成第一目标

①欧洲技术进步的表现及影响。

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及过程。

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比较复杂,要帮助学生理清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

教师还要强调,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仅是生产关系的萌芽,即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生产的方式仍是手工劳动。然后让学生简要比较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异同。

④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

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关于怎样出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用投影仪打出事先设计好的图示:

在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标志中国的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比较中国与西欧的货币地租有何不同?

第二问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西欧的货币地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推动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中国货币地租的出现是封建政府所为,是便于农民向国家交纳封建赋税,没有促使中国农村产生资本主义。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应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是开辟新航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得出第一节与第二、三、四节内容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

2.完成第二目标

①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推进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为帮助学生分析这一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出下面一则史料: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供学生参考: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专制统治,到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再加上政府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日益变得愚昧落后。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使中国的四大发明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发挥其应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欧洲的封建社会相对短暂,封建势力较弱。并且在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城市国家,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在欧洲席卷的范围广,发展的程度高。制别是在农村的发展,严重冲击了欧洲的自然经济。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一切都使得四大发明在欧洲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成为推动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相对独立的自由城市里,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统治阶级极其严密控制的城市中产生,所以,西欧城市里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波及到广大的农村,封建经济的最顽固的堡垒很快被攻破,迅速走向资本主义。

②比较欧洲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分析两者在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上的异同。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做以下总结:

从产生来看,都是生产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从发展来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在城市发展迅速,并且深入农村;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因为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缓慢,仅出现在个别地方和少数的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从影响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瓦解了封建社会,并且使欧洲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在后即被阻断,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阅读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在各自阅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或分组讨论,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设计学习目标,在处理较难解决的问题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必要的时候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资料,以此实现教师主导作用。

本课小结

利用知识结构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1.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社会分工的扩大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1.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资本主义产生的两条途径

3.资本主义手工生产的形式

第9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屈的抗争与探索的进步史。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目标。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和教育的变革。向西方学习是晚清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思想界尤为突出。思想界本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宗旨,在向西方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选择取舍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在本节,而且在第四章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把握章节内容的关键。清末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办学堂、废科举,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是难点。正确理解此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研习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的难度相对较高。课堂教学设计

师:从1840年到1912年,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清朝晚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板书第四章课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板书第一节课题)。“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以来,历史的沦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的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

1.晚清思想界的发展及其特点

师: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思想界的各个派别,请大家回忆一下,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的出发点有何共同之处?

生:(回忆并作答)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介绍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小字,归纳出思想界向西方学习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热点分别是什么?

生:(阅读后作答)

师:(出示幻灯)19世纪40~60年代工艺技术19世纪70~90年代“格致之学”19世纪90年代社会科学,政治制度从学习内容看,思想界在学习西方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回答得很对。请大家注意这三个阶段的起始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思想界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如果感到有困难的话,请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桌也可以讨论。(幻灯打出参考问题)①为什么各派会如此急切地向西方学习?各派向西方学习的具体背景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②70年代中国经济上发出了什么重大变化,这变化与学习内容的变化间有何联系?③学习热点出现根本性变化是哪一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现在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在时代的呼唤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思想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严复。

2.严复的思想及贡献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至138页有关严复的内容,概括严复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师:严复毕业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神州船政学堂,反来又曾留学英国。所以他对西学的了解比康有为、梁启超更为系统、深入,对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的介绍也就更为全面。大家能不能联系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及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天演论》所宣传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进步意义?

生:(思考后作答)

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严复的社会进化理论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维新变法的运动中去。《天演论》出版后,社会上许多人纷纷以“竞雄”、“天择”、“适之”为字,的“适”字也是取“适者生存”之意,可见《天演论》是何等深入人心了。随着思想界学习西方层层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清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分人物、称谓、主要贡献三类归纳主要内容。生:(阅读并列表)

师:(检查并总结,如有条件,可选择学生做好的表格由学生自己到前面演示。或者由教师出示写有表格的幻灯片供学生参考。表格略)

生:(分析表格并作答)

师:科学家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什么特点,与思想界不同时期的学习热点有何联系?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同思想界的学习热点相一致,科技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学习兵器制造到学习自然科学的历程,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那么,他们获得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请大家引用课文史实加以说明。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讲得很好。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爱国图强,所以成就突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尤其令人感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讲讲詹天佑的故事。(事先布置一个小组准备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注意向学生强调爱国主义的角度及限定时间)

生:(作为小组代表讲叙故事,故事略)

师:正是由于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员把个人的努力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才会取得令西方人也不敢小瞧的杰出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政治的变化,晚期教育也开始了革旧立新的过程,最突出的是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和改革。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

1.新式学堂的兴办

师:以后,清政府中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改革封建教育的主张。课文向大家介绍了期间和维新变法期间的新式学堂。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1页《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表格,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及目的同以前相比有了什么变化?从时间看,其教学内容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阅读表格,思考并作答)

师:请大家继续阅读课文维新运动期间的新式学堂的有关内容,比较一下,此时期创办的学堂比时期有了哪些变化?

生:(阅读课文,比较并作答)

师:随着新式学堂在教学目的、内容等方面近代化进程的加深,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教育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2.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师:1904年,清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第142页的有关小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对比封建学制,此章程的进步之处是什么?(学生朗读后幻灯打出有关封建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的材料)

生:(一学生朗读小字,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朗读后学生观看幻灯并作答)

师:很好。这个学制的建立和实施,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官学、私学、书院等的学校形式,在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上均有了重大改变,顺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为近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一学制又有它的局限性。请大家结合课文第142而插图《新式学堂学生用发辫当圆规画图作几何习题》,思考一下局限性是什么?生:(阅读插图,思考并作答)

师:为什么会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把大家讲的归纳一下。清末的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使近代教育在迈向近代化的同时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此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此学制颁布的第二年,1905年,开始于隋唐时期,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旧的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完全终结。课后大家有时间可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发展史。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请大家概括一下他们在发展过程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师:史学界称此现象为“西学东渐”,即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最终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逐渐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近代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在动荡的近代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在不同阶段,各阶级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在危难中屹立不倒,在探索中不断进步。(课后作业:思考题——我们今天在某些方面向西方学习,那么我们应吸取古人哪些经验、教训?)

第二节新旧交替时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史界革命”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的主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的诗歌;“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能力方面: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满怀爱国热情,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实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

(3)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国情和近代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转变的认识。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以利于掌握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特殊性。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145页《冯将军歌》片断,使学生了解应从诗歌反映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分析诗歌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是本节重点。“史界革命”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真正崛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史学新理论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史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王国维运用史学新理论在史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了解晚清史学的主要特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诗界革命”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股进步的文流。它在近代诗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分析: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新旧交替。理解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受以往知识影响,学生可能会将这里的“革命”的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混同。而这里的“革命”,实质上是变革维新,是倡导者当年的特定用语。理解这一实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学难度相对较高。

课堂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这节课我们继续介绍这一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教师板书第二节课题)。

一、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史学著作纷纷传入中国,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传统。在“卫种族,长国威”的呼声中,一些史学家向中国传统的封建史学提出了挑战,以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为特点的“史界革命”在中华大地勃然兴起,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和王国维。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界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第一人。20世纪初,他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观点。在文章中,梁启超为旧史学列了四大罪状。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3页竖体字“梁启超为中国旧史学四弊”,概括主要内容,指出梁启超从哪些方面指出旧史学的弊端?

生:(阅读、讨论、作答)

师:梁启超从服务对象、内容、实质及指导思想上对旧史学进行批判后,鲜明地提出了他的史学新理论。书上列出了他最主要的观点。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4页相关内容加以概括。生:(阅读、概括并作答)

师:这两点对比旧史学新在什么地方?

生:(比较后作答)

师;这两点均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尤其是他关于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是其新史观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所以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启超的主要贡献——奠定了新史学的理论基础。新史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王国维。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4页的相关内容,思考王国维的贡献是什么?与梁启超相比有何不同?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师:王国维运用新史学理论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他开创性地研究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杂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时期,史学上还有许多明显的进步。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44页第一段介绍历史编纂体例的小字,其他同学边听边概括其主要内容。

生:(一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然后作答)

师: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史学从史学理论到研究领域到史书体例都有了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称之为“史界革命”。清末考古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现了甲骨文。关于甲骨文我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请大家结合已有知识及课文第144页相关内容明确甲骨文的含义、出土地点、时期及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

二、“诗界革命”与“谴责小说”

1.时期的爱国诗人

师:期间,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探索新知识,关心时局,奋笔写出了不少爱的诗篇。请大家阅读魏源的《秦淮灯船引》,以及课文第145页小字第一段,归纳此时期的诗歌反映的主要内容。(附)《秦淮灯船引》片断:“二百余年桃叶渡,七万里外红毛刀。肯信围城忽尊俎,一夕千戈变干羽。百万金缯万虏欢,倾得蛟宫宝藏完。”

生:(阅读后作答)

师:期间的爱国诗人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开辟了近代文学的新局面。

2.“诗界革命”

师:甲午战后,政治领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生:(回忆并作答)

师: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上的反应是“诗界革命”的兴起。“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他们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请大家据此归纳“诗界革命”的内涵、实质及局限。

生:(归纳并作答)

师:大家讲得都很好,我把主要观点归纳一下。“诗界革命”主张反映新的现实政治社会生活内容,在创作方向、创作内容上对旧的诗歌传统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但此时的诗歌并未完全突破旧的诗歌形式,未能实现诗体的真正解放,所以这里所说的“革命”的实质是变革维新。“诗界革命”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145页第二段介绍黄遵宪的小字加深对黄遵宪的认识。)黄遵宪是当时公认的诗坛名将,诗作颇丰,代表作主要有:(出示幻灯)《冯将军歌》()《哀旅顺》(中日战争)《乙亥杂诗》()《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八国联军侵华)

师:课文第145页还引用了《冯将军歌》的片断,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大家能不能根据幻灯内容及《冯将军歌》片断概括出黄遵宪诗歌的特点?

生:(思考并作答)

师:很好,正因为他用诗歌记录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出色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国的激情,所以他的诗被称作“史诗”。

3.谴责小说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6页有关内容,概括“谴责小说”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谴责小说”的主要特色。(教师可适当补充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有关材料,最好课前发给学生,以便学生从中分析特色)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师:“谴责小说”空前广泛地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较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的写照。清末,西方名著开始翻译成中文。课文第146页介绍了著名的翻译家林纾。(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晚清的艺术也有所创新,最突出的是新剧种和新画派的形成。

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画派

1.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46页相关内容,归纳京剧形成、发展的线索。强调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同治和光绪年间三个阶段。)

生:(阅读、归纳)

师:晚清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和谭鑫培。(结合课文第146页小字及有关材料介绍程、谭的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可放有关唱腔的录音,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甲午战后,许多京剧更突出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如《桃花扇》。(可简单介绍《桃花扇》剧情)

2.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师:随着对外开埠通商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许多画家到这两地卖艺谋生,逐渐形成了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重大变化。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是任伯年、吴昌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47页有关小字及绘画,领略上海画派泼辣、豪放、活泼、新鲜的风格,感受画家作品中蕴含的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

生:(阅读、欣赏、讨论)

师: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是高剑父。在艺术创作上,他大胆吸收西洋画、日本画精华,改变了中国传统画主要用线条表现对象的画法,侧重用水彩或水墨渲染来描绘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我来把大家讲的归纳一下,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爱国、创新同时又新旧交替。当然,“新”是发展的主流。那么,出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10篇

很多历史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仅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案例,而忽视了课标的要求,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课标是案例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初步阶段,就紧密围绕课标内容,建构出本课知识体系,在此框架之上设计案例,让案例真正为课标服务,为教学服务。如人民版必修一第七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英、美、法、德四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特征。为了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其他教师的相关经验,设计了“李鸿章环游欧美记”这一教学案例。本案例利用李鸿章于1896年4月-9月出访欧美的史实,以李鸿章的视角,观察德、法、英、美四国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点,这样的设计,让平日里始终是“家—学校”两点一线的学生仿佛伴随李鸿章一行踏上了异国的土地,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和李鸿章一样思考和探究不同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为风雨飘荡中的大清国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在此案例背景之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络起来。接下来,学生积极阅读教材,对教师设置的情景问题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在互助合作中完成了对该四个国家代议制特点的学习。最后,教师再通过案例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完成表格,落实教学目标。

2案例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应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距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久远的历史知识时,由于政治经济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变化,学生对这些史实较难理解,教学重点更是无从突破。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则有助于加强其对史实的了解和知识的把握。如《罗马人的法律》一课,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示理解过于困难。针对此问题,笔者同校的一位青年教师,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把本课内容设计成一场法庭断案:“布鲁图是罗马城的贵族,喜欢到各地旅游。在旅游途中,他因经费紧张而向埃及铁匠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卡西并没有收到钱,卡西因此将布鲁图告上罗马法庭。请问,如果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这个“以下犯上”的官司呢?为什么?”在课堂上由学生担任“法官”,现场断案,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课堂上一瞬间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认真思考这个难题。接下来,为了完成“断案”的任务,教师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第一,回归教材,让学生分阶段归纳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二,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断案”;第三,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法庭宣判”和相关法律依据。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断案”表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的罗马法在其所处的时代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罗马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和具体法律条文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并且对罗马法的性质有了直观的体验,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案例语言力求生动化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目标

导学案,是指教师在拟订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拟订出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可以说高中历史导学案反应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学思路。那么高中历史导学案与教案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的概念

高中历史教案展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而导学案强调的是教师要拟订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于是,实际上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框架,是学生了解教师意图的桥梁。

二、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方法

1.应用导学案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握住第一个导学要点――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可能有历史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我写教案时,也需要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那么导学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和教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明晰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历史教师本身明晰教学目标,而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

比如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如果教师应用导学案的方法设计的教学,就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设计要点:第一,教师不光要自己明白这次教学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明晰这次的教学目标,该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等历史概念。第二,教师必须要了解用怎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大刀王五》电影的片段,片段中会播放康有为及梁起启为光绪帝剖析时弊,提出变法的片段。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历史概念,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历史结论。比如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经过、对历史产生的影响等。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还要引导学生明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

2.应用导学案定向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中的学生有时不能通过自主的学习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学习经验有限的缘故,为了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高中历史导学案要求教师把突破教学难点作为课堂设计的关键,要求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依然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导学案中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存在的原因、提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比如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用多种角度去分析的历史事件。在封建统治的末期,的思想有其先进性,它是结合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一次变化;然而它又有其局限性,因为实施变法的人没有深刻的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没有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变法策略,所以这套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的失败给予当时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它可以应用多元化的角度剖析,所以它是该教学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这一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可以用开辩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导学案设计中剖析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这些教学内容是重点、难点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

3.应明导学生明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中历史教师要明析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教师必须要明了该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哪些情感、培养学生哪些实践能力。教师的设计必须是把导学案设计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具有定向引导性的。比如教师要了解开展辩论会辩论的主题,要求学生能过辩论掌握相关的历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由于爱国情感,康有为、梁起超等知识分子在危难的时候开始,六君子更为了唤起民众觉醒付出生命的代价;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展现自己的观点、用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来强化观点、学会应用历史史实来强化观点的说服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教学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评价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结合以后,要反思导学案设计,找出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始反省导学案的实施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反应了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着手反省导学案设计是否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要点、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要点、是否通过有效教学让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发现导学案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可延用该次的教学经验;反之,教师就要调整教学的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知识群;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72-02

案例教学是1870年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积极进取精神的目的出发率先推出的。案例教学于20世纪70年代运用于普通教育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地理学科也已得到应用。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许多老师明显地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对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作用感到迷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收到较好效果。下面仅对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体会。

一、案例选取实施的原则

地理案例的选编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地理案例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原则

当教师为某一教学内容选取案例时,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相关地理事件,因此选取教学案例必顺要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取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同时案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新奇的,应该恰当地联系热点问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为紧随其后的问题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有关地理的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要做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2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的地理教学案例,从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使学生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提供的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一般教师会把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实例作为例子讲述给学生,如果把这个例子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案例的突出特征,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地理教学案例。

3情境性和可读性原则

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可读性强的地理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因为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案例必须精选。那

种“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如果只在素材和内容上引入案例,而在教学方法和思路上沿袭传统模式,必然进入一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讲”和“授”变得不再重要,让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1)开放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考促学。在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案例讨论的参与者。因为多数情况下,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之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解决方略。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辨,另一方面自己要积极思索,运用“知识群”的相应理论,就学生观点进行研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即所谓的“教学相长”。

(2)学生自主学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采用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生能把课程中相互分割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看到其内在的联系,透过表面现象探寻其本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3)问题的探究。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地理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规律的方法。在地理案例教学时,应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在呈现方式上,可采用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在呈现时机上,地理案例可在讲解地理知识点时呈现,或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前或中间呈现。不同的地理内容可选用不同的时间和方式。

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再次,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地理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地理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对于部分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案例,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分析评价报告。对于学生独到的观点,只要符合教学“知识群”体系的基本原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而不要强求和教师思路的一致。即使是对基本理论有所突破,只要其思想符合人类思维规律并自成逻辑,能自圆其说,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创新、进取的精神比一些具体的所谓知识要重要得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进而形成今后的工作习惯和人生哲学。

四、案例教学考核的实施

1.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集中于期末。学生的学业成绩通常就是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至于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业评价中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具体做法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以学生平时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为主,包括案例分析阅读资料等准备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发言过程、神态及表现、观点的正确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

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通常过于注重“静态测试”,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学生看重对各“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理解。这样往往造就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业评价只是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因此,必须对这种静态测试方法进行改革,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使用案例教学为尝试把平时完成的课程作业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创造了条件。因为通过案例研究学习某个地理原理或理解某个地理问题,无须死记硬背,所以可以把学生平时完成的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作为最终考试的一部分。静态题占50%,着重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动态题占50%或更大的比重,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甚至也可设计较为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知识群”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形式可依据各门地理课程的具体情况,既可闭卷考试,也可开卷考试;既可笔试,也可口试或实际操作。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的结合,促使学生由“死学”变为“活学”,由死记硬背的机器回归到具有灵性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总之,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它与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构成地理教学方法体系。地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更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这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674―3024(2014)09-0079-01

高中地理的逻辑理论性是比较强的,同时它又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对高中地理的学习能够丰富地理知识,增长很多见识。案例教学在近几年里迅速兴起,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调动改善了高中地理枯燥不易懂的现状。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以某一个特定的教学案例作为中心,让学生围绕这个特定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地理知识讨论和研究。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将地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融入进相关案例当中,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还有思考能力。高走过地理案例教学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我国当代教育理念,是地理学科特点的一个体现。案例教育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能够积极的思考,合作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操作性

地理案例教学都是根据地理教材内容进行设定的,这些案例大部分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体现出高中地理学科的相关特点,这当中也包含着很多现实的地理问题。所以案例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具有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也渗透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出了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地理学科的思想。

(三)师生间沟通与互动的增加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的沟通。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很好的避免了这样的问题,从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来说,案例教学能够很好的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发挥的真正作用

(一)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易懂

地理本身的理论性就是比较强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相对不是很容易,然而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后,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案例融入进地理教学当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案例教学的应用还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高中地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待同样一个案例,学生们的观念和分析都可能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正确的去看待学生提出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是不要让学生跟随着自己的思想去寻求答案,要开发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所发挥出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巨大的,案例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案例教学要与地理理论知识紧密的结合

案例教学不是独立的,它必须要跟地理理论知紧密的结合,很多教师在地理课堂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以为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里要强调的是,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不能抛弃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要过硬,再加上案例教学的配合。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协调好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从而全面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二)注重案例教学的质量

案例教学,就是要将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实际生活案例进行有效的结合,再将其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案列教学不是单纯的案例,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教学,案例要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找出学习重点,便于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牢记。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注意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案例教学的选取难度要适中

学生之间都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教学案例的难易度。案例教学内容过于困难的话,学生们无法对其进行分析讨论,久而久之,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选取的内容太过简单,体现的知识点相对就比较少,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利的,所以案例教学的选取难度要适中。

结语:

案例教学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教师要将案例教育和地理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艳辉.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70-71.

[2]叶玉钗.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185+218.

[3]王守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7:73-74.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安全教育;教师绩效;管理体系

一、引言

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部分学校以及教师片面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具体的安全教育层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实际的学校安全管理过程中或者对于学生放任不管、或者通过“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将学生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压缩。上述两种方法均是不可取的。形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并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同时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无法达到相关安全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师的绩效管理体系中来是一种可行的管理模式。它不仅能够做到让教师有的放矢,同时还能够通过绩效管理的引导作用来规范教师的相关行为。

二、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及其范畴

根据不同的安全事故产生场所以及相关的安全行为对其安全教育进行分类是现阶段广泛应用的分类方法。根据高中学生的特征,其安全教育内容应该涵盖如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交通安全:该部分安全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内容:规避不良的交通习惯,如: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随意横穿马路、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骑车不打闹,追逐等。

第二,校园内外活动安全:该部分安全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在校内层面应该注意体育活动安全、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校内劳动安、学生住宿安全等;在校外活动安全则需要包括:不得允许非住宿人员入住宿舍、不得私自接用电器电线、不得疯疯打打、不得将贵重物品带入宿舍、不得在宿舍使用蜡烛等。

第三,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内容及其范畴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为核心,否则则会由于包括用火不慎发生火灾、用电不慎发生火灾等多发性灾难。为了避免相关的安全事故产生,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宣传灭火基本知识、自救与逃生措施等。

第四,卫生防病饮食安全:该部分安全知识主要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一)预防传染病。了解传染病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即①传染源:病人、病畜、老鼠等②传播途径:空气、食物、土壤、昆虫③易感人群: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

只有教师做到对上述若干个方向的有效教育与引导,才能够保障学生在校内外的人身安全。为此,此部分内容也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教师评价的重点。

三、高中安全教育在高中教师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清晰的意识到在教师绩效管理体系中加入安全教育指标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同时也明晰了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责任目标。因此,在具体的绩效体系应用过程中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根据安全教育内容形成不同层次的绩效指标。在具体的指标规划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开设学生安全教学课堂、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学开展情况的好坏,包括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的课堂准备以及学生的实际安全教育效能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实际安全系数(安全事故发生的频次)进行评价。

其次,通过不同的权重方式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整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中来。结合现阶段高中普遍应用的打分制评价体系进行相关的评价项目分类。其中除了安全系数为客观指标之外,其他项目均可以应用主观打分原则来予以实现。同时,应用加分或者扣分的方式与整体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联合,最终得到响应的分数。

最后,建立完善的绩效奖惩制度。利用教师评价的最终得分确定教师的绩效成绩。并以绩效成绩为依据,对教师的绩效奖金、评优、升迁等奖励政策发生关联。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教师对于相关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还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后续的相关校园安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系统同样是教学管理重心转移的“指向标”。利用该制度还能够实现教师评价指标的透明化,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四、总结

校园安全关乎社会的核心,关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校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校园安全管理为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系数,学校通过教师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活动是一种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对安全教育基本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究了将安全教育内容评价纳入到教师绩效管理体系中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执行步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启发教学;新课程标准

案例启发教学是目前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是一种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地理领域的研究能力,发展学生在地理领域中的优势。[1]近年来与案例教学相关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中地理中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应该对原有的教学理论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改善。

一、概述地理案例启发教学

(一) 案例启发教学的概念

案例启发教学法实际上就是细致描述个体对象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情境,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的描述方法和描述对象相关的规定是比较宽松的,一般来说通常为对对象成长与变化的过程进行的描述,但是也可以是对教学实施过程的一种描述,同时也可以是对师生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想象的描述。通过对整个案例选取过程的观察与了解我们发现,案例启发教学的目的是想人们提供一定的有关时间发展实践、背景、环境的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提供不断激发人们进行反思,发生改变。[2]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主要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选取相应的地理教学案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地理案例启发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地理案例启发教学的内涵

地理案例启发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原有教学目标基础上,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储备等情况相结合,通过地理案例对学生分析、思考、谈论问题进行启发,从而使学生对地理原理进行灵活掌握,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从地理案例启发教学的本质来说,它更加强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迁移。

(三)地理案例启发教学的主要特征

1.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更强调学生在地理案例中可以主动对问题进行发现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给定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启发教学的实践性

案例启发教学中的地理案例实际上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案例,案例启发教学就是将学生放在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置身于案例中的某一角色中,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3]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到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提高,这一点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3. 案例启发教学的探究性

案例启发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有利于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的转变,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格局,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嘘声的创造潜能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4. 案例启发教学的教育性

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中选取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中的,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等。教学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具体的案例请将与学生主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驾驶应该对案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相应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之间走向健全与完善,将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中的教育性更好的发挥出来。

二、高中地理案例启发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 教学内容重视实践

实践教学是地理学科中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所在。案例启发教学的内容一般选取的都是在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与地理学科联系紧密的典型案例,其中应该同时包括一些需要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的内容。由此可知,地理案例启发教学应该重视实践的过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启发教学学生可以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相互来的人才才会与社会要求相符合。

(二) 教学过程重视互动性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地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合作、探讨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增加互动,深入到探究内容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探讨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地理案例启发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4]

(三)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为学生地理知识性学习的实现,素质教育一经提出,对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进行了完善,高中地理教学不但要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智力、身心、知识的全面发展。地理案例启发教学在这里的作用更大,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在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智力开放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地理案例启发教学是一种与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相符合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启发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实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使案例启发教学的优势在高中地理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案例启发教学法是一种可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罗辉,何娟.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曲忠厚.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与运用――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