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综合实训报告范文

护理综合实训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综合实训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护理综合实训报告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体系

2004~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分别资助各地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至今已建成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以下针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评价体系谈几点认识。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问题

装备更新迅速,管理理念滞后 依赖政府投入,短期内实验实训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但装备规模扩增后的管理矛盾突出。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全,人员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滞后,措施方法陈旧。

招生规模扩大,实训工位不足 职业院校连续几年的扩增招生,部分已建成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结构布局与功能已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学生人数。

依赖国家支持,缺乏后续增资 上级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装备。其特征是导向性、一次性,而非经常性的资助。各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业需要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追加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部分资源冗余,设备利用率低 过分豪华、不切实际的高档装备,至今作为实训陈列展示,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训功能。平时闲置并不参与实训,成为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的摆设,时间久了又要面临淘汰或更新,造成资源浪费。

开放时间不足,实训服务不够 实训过程缺乏开放性、综合性,不能高效合理地使用实训室。由于管理协调、信息反馈、服务准备、实训耗材等因素,实训过程不能向全体护生全天候(包括双休日、节假日等)开放;学生不能自选实训项目;影响护生实训时间的自我掌控,不利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法陈旧,实训项目欠新 实践教学仍采用教师原本熟悉的教法,没有紧跟临床护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教材依旧,教法照旧,项目陈旧,有的脱离临床实际,有的临近淘汰;新的临床路径和护理程序没有进入实训基地,尤其是专科护理技能实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深度不够。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构建

(一)评价目的作用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取决于不同的评价主体。财政部门是教育投资方,依据投资目标的实现与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教育部门是职教的监管方,依据基地的社会性质,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是经营方,依据行政管理的目标任务,评价其执行及完成任务的经济与社会效率;教师与学生是实训基地的使用方,评价其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目的归纳为如下几点:(1)总结成绩,发现问题。(2)判断质量和运行成效。(3更新理念和调整思路。(4)争取达标,赢得信誉。(5)以评促建、促改、促管。(6)吸取经验,以利再建。不同的评价目的,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但无论何种结论,越是客观公正和切合实际,越能产生积极影响和预期效应。

(二)评价理论依据

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掌握科学的评价理论是基本要求。它是统一评价认识,制定适宜标准,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论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力量。各地抽调的评估专家,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各有所长。分组时,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常用的评价理论如下:

实证主义理论 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有数量就可测量;经测量可知量变,有量变就有质变。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以数据说明问题,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论证评价。

目标分类理论 依据评价目标,将评价对象先行分类。分类后由于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易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避免一概而论的模糊评价,使评价更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依据评价结论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整改与完善。

知识构建理论 凡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待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投巨资建设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既需要时日,又分成阶段。根据构建主义理论,评价中的分等分级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论。

社会需求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需要。社会需求常可用作评价标准,用来评价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社会服务功能越好,符合社会需求程度就越高。

科学发展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科学发展,指在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普通护理与特别护理、疾病护理与康复护理等实训领域,实训项目的衔接、融合和配套;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价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

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总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三)评价原则要素

理论与实践一体原则评价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即“理念要新,实践要行”,说到做到,做到写到,写到看到,看到评到。

软硬兼顾原则软件指管理、效益和效应,硬件指装备、设施和设备。软件是质量价值所在,硬件是数量实物基础。基础扎实,管理到位,则能产生效率和效益。评价时要更看重质量和效价。

内外结合原则评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眼光要关注校内校外两方面。加强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于校外需求。评估专家不应仅按照主观认识评价,更应依据其他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不仅横向评出高低,更要纵向评出服务满意度。

量效转换原则等级对应评分,评分对应等级。教学评价应以数据测量为据,难以量化的绩效考核,可通过量效转化公式或量表,折算成统计数据,再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定级评价。

(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方案制定

(一)评价标准等级

评价标准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由评价主体确定,依据评价目的而变。(2)评价标准应需而生,因时而异。(3)现代评价标准正向“由刚转柔、由量转质,由物转效”演变。所谓标准,只是变动的量标,而非固定的钢尺。可在上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参考标准。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制定的评价标准,较适宜校内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尚不适宜校外医院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价。

评价等级有的地区将评价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与优秀三级;有的采用星级法分为五级(一星至五星)。前一种方法有明显的定性态度,后一种方法分级排序而不定性表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易为大家接受,利于继续努力晋级。星级标准应预先制定,评价结果对号入座。即使自评,也能预测自己所在等级,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策略方式

评价策略客观公正的评价应采取相应策略。(1)明确评价主体。评级主体可由出资方、承办方、用人方三方组成的专家群体担当,也可聘请专业中介评估机构主持。(2)预先公布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量表、评价程序、评价方式、评价等级、评价用语等,形成完整的评价执行方案。(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宜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硬到软、由量到质的递进策略。先从硬件环境切入,转入实训项目,再看管理效益,细审创新规划。(4)集中评价结果排序分级。做到全面掌握信息,总结特色亮点,理出成功经验,写出评价报告

评价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内审自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根据评价标准,先期内审自评自纠。内审自评应严格把握评测积分要点,从严入手,账物对应,数据准确,计算正确。(2)外援参评。聘请兄弟院校护理专业负责人组成外援同行评审组,对本校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评价。外援参评借助外脑智力和经验,较能发现问题和缺陷。因是专业同行,评价更为中肯求实。(3)专家点评。由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点评。他们平时参与护理实践教学,熟知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部情况,能够抓住要害、缺陷、问题进行分析点评。(4)上级抽评。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现场评价。上级抽评程序严谨、科学规范,评价权威,效应明显。尤其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可作为指令,贯穿于后续整改实施之中。

(三)评价过程报告

评价过程 听取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过程文件资料、测量核查硬件数量、调查取证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授课、座谈创新发展理念、交流各方评价观点、撰写初步评价意见、集中反馈建议信息。每一过程均有材料纪要,以便综合分析评价。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也称即时报告,一般于评价结束时,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书面报告也称事后报告,一般于评估结束后,各路专家集中比较分析,广泛听证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书面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1)评价组织过程描述。(2)评价意见汇总(包括分类评价意见和总体评价意见)。(3)成绩亮点归纳。(4)缺陷问题指点。(5)整改意见建议。(6)重点努力方向。(7)评估专家签名盖章。评价报告应注意读者一般为专业负责人以上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报告的语言应言简意赅(1000~1200字为宜)、规范流畅,意见应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坦率,亦应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常唐喜,侍杏华,王艾兰.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9-170.

[2]陆秀华.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6-27.

[3]华危持.护理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3):136-139.

第2篇

【摘要】:通过基于护理职业岗位开展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好习惯,具备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病原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临床医学中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实训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课,可以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对病原微生物具备感性的认识,在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训基本技能。增强无菌观念,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开展好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主要以细菌学为主,其系统性不强,内容零散繁多,例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消毒灭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各试验之间相对独立,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对这样的实训不易感兴趣,不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实训—提交实训报告—教师评阅。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训原理、方法,以示教为主,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训时不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抄袭实训报告、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训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训台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随意放置,上完实训课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训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等不良现象。

2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病帮派微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护士职业岗位的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院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组开展了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从病原生物学实训中较为散乱的细菌学各论入手,把细菌学总论及各论的实训内容有机地合为一体,将以往总论教学中“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与人工培养、细菌生化反应、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等实训与各论中“化脓性球菌及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实训项目重新整合为两个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改为“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训技能。

2.1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教师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自己分析。实训全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训围绕病例进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强与临床的紧密联系,缩短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

老师带领学生做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进行对比,验证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训,使同学们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加强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

实训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实训设计方案、实训操作程序、实训材料及预期的实训结果、正式实训的实施步骤、实训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对实训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实训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为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综合性实训项目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接种针的使用、细菌的培养法、各种无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结语

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10):925-927.

[2]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9):64-65.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 护理专业 实训基地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教育部和财政部分别资助各地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至今已建成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以下针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评价体系谈几点认识。

1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问题

(1)装备更新迅速,管理理念滞后依赖政府投入,短期内实验实训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但装备规模扩增后的管理矛盾突出。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全,人员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滞后,措施方法陈旧。

(2)招生规模扩大,实训工位不足职业院校连续几年的扩增招生,部分已建成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结构布局与功能已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学生人数。

(3)依赖国家支持,缺乏后续增资上级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装备。其特征是导向性、一次性,而非经常性的资助。各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业需要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追加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2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构建

2.1评价目的作用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取决于不同的评价主体。财政部门是教育投资方,依据投资目标的实现与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教育部门是职教的监管方,依据基地的社会性质,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是经营方,依据行政管理的目标任务,评价其执行及完成任务的经济与社会效率;教师与学生是实训基地的使用方,评价其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

2.2评价理论依据

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掌握科学的评价理论是基本要求。它是统一评价认识,制定适宜标准,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论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力量。

实证主义理论:凡事物总有数量,有数量就可测量;经测量可知量变,有量变就有质变。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以数据说明问题,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论证评价。

目标分类理论:依据评价目标,将评价对象先行分类。分类后由于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易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避免一概而论的模糊评价,使评价更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依据评价结论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整改与完善。

知识构建理论:凡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待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投巨资建设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既需要时日,又分成阶段。根据构建主义理论,评价中的分等分级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论。

2.3评价原则要素

理论与实践一体原则评价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即“理念要新,实践要行”,说到做到,做到写到,写到看到,看到评到。

软硬兼顾原则软件指管理、效益和效应,硬件指装备、设施和设备。软件是质量价值所在,硬件是数量实物基础。基础扎实,管理到位,则能产生效率和效益。评价时要更看重质量和效价。

3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方案制定

3.1评价标准等级

评价标准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等级有的地区将评价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与优秀三级;有的采用星级法分为五级(一星至五星)。前一种方法有明显的定性态度,后一种方法分级排序而不定性表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易为大家接受,利于继续努力晋级。星级标准应预先制定,评价结果对号入座。即使自评,也能预测自己所在等级,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3.2评价策略方式

评价策略客观公正的评价应采取相应策略:(1)明确评价主体。评级主体可由出资方、承办方、用人方三方组成的专家群体担当,也可聘请专业中介评估机构主持。(2)预先公布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量表、评价程序、评价方式、评价等级、评价用语等,形成完整的评价执行方案。(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宜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硬到软、由量到质的递进策略。先从硬件环境切入,转入实训项目,再看管理效益,细审创新规划。(4)集中评价结果排序分级。做到全面掌握信息,总结特色亮点,理出成功经验,写出评价报告。

3.3评价过程报告

评价过程:听取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过程文件资料、测量核查硬件数量、调查取证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授课、座谈创新发展理念、交流各方评价观点、撰写初步评价意见、集中反馈建议信息。每一过程均有材料纪要,以便综合分析评价。

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也称即时报告,一般于评价结束时,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书面报告也称事后报告,一般于评估结束后,各路专家集中比较分析,广泛听证意见,综合评分论定。

参考文献

第4篇

1.1调整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地位

近年来,根据社会热点与行业动态,我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作了适当调整,改变过去部分学生选修老年护理课的方式,将老年护理列为必修课。

1.2理实合理分配,递进式开展老年护理实训

在调整理论教学计划的同时,更加注重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在老年护理课程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上,我校将老年护理教材与护理专业整体教学计划有机结合,实行“养老机构见习—校内外实训—养老机构顶岗实习”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突出技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3纳入中医养生,契合老人所思所想

1.3.1慢病调养,穴位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非常适合老年人慢性病的调养。通过强化学生中医保健技术训练,如穴位按摩、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迫切需求,使祖国医学得以传承和发扬,符合《中国护理事业规划发展纲要(2011—2015年)》中加强中医护理的要求。

1.3.2药食同源,养生简便

专家指出,中医药对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有独到之处。以传统医学之药食同源理念,在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纳入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技能训练效果,使学生乐于承担老年护理工作,能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渗入日常老年护理工作之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可。

2校内外联合,强化技能

2.1校内实训,练技能提素质

2.1.1建立校内老年护理实训室,理实一体多元教学

我校以现代养老服务理念为基础,根据老年护理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建设并不断完善符合实用性、适用性原则的老年护理实训室(模拟老年病房),以提高校内实训效果,落实老年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训室内配备各种老年人专用的生活和康复锻炼设备,综合利用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小讲课、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1.2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体验身心老化

借助现代化设备———高级着装式老年行动模拟装置,使学生亲历老年期变化,突破因年龄跨度大而产生的理解困难,即体验式教学,这对于年轻健康的学生学习老年护理课程有着特殊作用。(1)行为体验:让学生置身于校内模拟老年病房中,引导其感受与普通病房的共性及差异。在此基础上,让其穿上着装式老年行动模拟服或老年偏瘫模拟服,真实体验老化或肢体功能障碍导致的行动不便以及日常生活障碍。学生体验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实训成果。(2)内心体验:角色体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体验报告(实训日记),鼓励学生内省,在实训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思考及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实训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这样的体验和思考,不少学生不仅老年护理技能得到了明显强化,而且老年护理服务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2校企合作,知感恩悟需求

2.2.1了解行业现状,提升职业价值感

第一学年末,安排全体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选择老年公寓、医院老年病区、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或场所,初步接触各种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调查养老服务现状和老年人身心需求,亲身感受老年护理事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养老形势的紧迫性,从而提升其职业价值感,激发学生爱老、敬老的内驱力和学习老年护理知识技能的动机。

2.2.2主动走上岗位,获得专业成就感

第二学年,在护理专业开设老年护理课程,选拔有实践经验的护理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集体备课,统一制订授课计划和实训计划。我校团委与市义工委、养老机构合作,根据老年护理授课计划合理安排校外老年护理实训,共同实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并将实训重点定位于关爱、护理低能、失能老人,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与老人一对一结对,定期去养老机构开展以生活照护、交流谈心、环境卫生改善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教师现场指导,学生每次服务后记录收获与体会,从付出中获得认可。

2.2.3推行工学结合,把握行业发展动态

第三学年,依托我校老年护理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全体学生有计划、分批进入养老机构实习,开展老年护理工学结合,使学生真实体验就业岗位,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老年护理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为就业做好准备。我校以本地区级老年颐养中心为校企合作重点区域,成立老年护理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师资互派和双向挂职锻炼,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共同培养、培训实用型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在该基地实习8周后,学生对老年护理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培养已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我校即将与全省各地的养老机构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并尝试逐步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学生就业开辟更多途径。

3创新评价体系,循环反馈实训效果

以浙江省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为引领,我校对老年护理实训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由单一评价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模式,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

3.1关注过程,促进教学相长重新编印

校内实训手册,要求学生将实训过程中重点环节的内心感受写成书面报告,教师审阅后按标准给予相应分值。将其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树立榜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师还可以学生感悟作为教学改进切入点,找到素质教育突破口,将正能量注入学生内心,达到教学相长。

3.2素质养成,态度技能并重改革

实训考核重技能操作的传统,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作出评价,侧重对实训过程的观察、记录、反思。态度与技能考核各占50%,以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调控学习过程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合作和互助精神。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主体和参与者,无形中提升了职业素养。

4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指的是以临床中的护理工作作为导向,依照工作任务合理科学地设计实训项目,重点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融合了设计性以及开放性为一体的全新模式的实践教学法[1]。本文选取2010年高职护理班的200名护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名护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观察组使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对照组使用传统实训教学法,针对两组学生的综合技能成绩以及临床综合能力进行对比,发放调查问卷,对两组不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热情以及兴趣的效果做调查,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资料共有200名,均选自2010年高职护理班的护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名护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异不大(P>0.05),相关资料、数据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

1.2方法观察组学生使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在学校内护理实训室模拟医院,使学校内教学和医院工作进行无距离对接,使学生在模拟医疗情境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对照组学生使用传统实训教学法,把练习单项操作技能划为重点,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对儿科护理技能循环操练。

1.3判定标准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两组学生对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效果评价。在课程结束之后对所有学生的综合技能给予考核。在课程结束之前,安排所有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一周,由医院的带教老师对所带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给予评价,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以及综合操作能力五个方面,每一项20分,取平均成绩。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

8.22

讨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实训法机械、乏味的教学模式[3],使学生在模拟医院情境中体会护士的角色,自身体验护理工作的感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快乐和自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学生通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与对照组学生比较显著提高(P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使用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综合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筱玉,吴玖玖.对高职高专实训教学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141-142.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实训 态度目标 考评

柳州市卫生学校是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拥有一家三级乙等肿瘤医院。该校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更注重培养护理学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在进行《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态度目标。我对护理实训态度目标考评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实验操作练习课态度目标考评

1.考评标准(见表1)

表1、操作练习课态度目标考评标准

课前教师将态度目标考评标准和每项所占分值告知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同时也便于教师考评和学生自评。

2.考评方法

师生共同参与考评,以师生考评成绩的平均值作为学生该项操作考试态度目标考评成绩。

(1)学生考评。学生每6人为一组,1人操作,其余5人按考评标准对其进行评估,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1个最低分,将余下3人考评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生的态度目标考核成绩。

(2)教师考评。操作课前,教师集体备课。操作练习时,教师进行指导。每位教师负责5个小组,在指导操作的同时进行观察,记录每位学生的态度,并进行考评。

二、见习课态度目标考评

1.考评标准(见表二)。

2.考评方法

由临床护士考评,每个护士通过观察和询问学生所负责的病人来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态度,见习结束时按态度目标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

三、作业态度目标考评

1.考评内容

体温单的绘制;交班报告的书写。

2.考评标准

要求书写认真、页面干净、字迹清楚、不可涂改。全面达到上述要求得2分;字迹不够工整得10分;字迹潦草,不清楚或有涂改者不得分。 转贴于

以上态度目标考评占护理实训总分的10%,其中实验操作练习课态度目标考评占30%,见习课态度目标考评占50%,作业态度目标考评占20%。

表2、见习课态度目标考评标准

四、体会

1.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其态度直接相关。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要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培养,需要一个从强制性过渡到形成习惯的过程。由于在操作课、医院见习以及课后作业之前向学生介绍了态度目标考评标准,使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明白了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学习和完成操作,并逐渐形成习惯,改变了以往操作不认真、用物整理不彻底的不良习惯,而且在着装、礼仪、言谈举止等方面有了相应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过去的实验操作课,有的学生不够认真,爱护、节约的观念差;实行态度目标考评后,上述现象已消除,而且学生们体现出一种对病人关心、爱护的高度责任感。如在口腔护理操作练习时,教师已准备好在模型人身上进行示教练习,但是学生要求在自己的身上相互进行口腔护理练习。练习完毕,学生将用物整理得非常整齐、干净、彻底,并物归原处。

第7篇

关键词: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把“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护生实习前安排了时间不等的综合实训课程,但很多院校仅局限于前期课程的单项操作重复练习[1],缺乏贴近临床的综合训练,护生顶岗实习时机械模仿多,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护理核心能力,缩短学校与医院的距离,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护理专业第4学期开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围绕典型岗位任务设计综合案例创设护理工作情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来解决护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472名护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450人,年龄20岁~22岁,均已完成基础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于第4学期(1周~10周)、护生实习前开设《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共60学时。

1.2方法

1.2.1岗位分析序化高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应首先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将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整合到课程中去,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我院通过广泛调研、邀请省内护理专家分析,将护理工作岗位序化为5大护理岗位群(门诊、病区、手术室、产科门诊及产房、急救中心及ICU护理岗位群)及28个护理岗位(导医台、输液室、注射室、换药室、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烧伤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产科门诊、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急救中心、ICU)。1.2.2任务归纳目标设计根据调研及各岗位的护理工作特点,总结该岗位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以儿科护理岗位为例。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入院患儿的评估、处理;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处理医嘱;书写病室交班报告;无菌物品的使用及管理;对各类用物的终末处理。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儿科病房各班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熟悉新生儿温箱、蓝光箱使用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更换尿布的目的、注意事项、臀红的表现、预防及护理;熟悉小儿约束法的目的、注意事项;掌握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目的、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术的目的、步骤、操作及复苏评价指标。②技能目标。准确采集患儿健康史,对儿科常见疾病体征进行评估;正确对儿科常见病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正确更换尿布,及时正确处理臀红;正确实施小儿约束;准确执行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正确给小儿实施温箱保温、蓝光疗法;能成功实施小儿心肺复苏、评价复苏效果。③素质目标。具备与不同年龄患儿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患儿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具有评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病情观察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慎独”的职业素质。1.2.3学习任务设计参考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各个岗位的实训项目。将一个护理工作岗位的多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如将采集健康史、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法、蓝光疗法、脐部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整合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评估、护理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综合案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准备后,带着见习任务到医院(行业一线)课间见习。课堂实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境,学生将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展现出来。1.2.4典型案例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总课时60学时,实训场所为仿真模拟病房。实施时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采用高职校院合作项目化教材《护理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组织教学,综合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以儿科护理工作岗位为例介绍如下。1.2.4.1课前任务准备以5人~7人(单数)组成1个小组,提前1周进行课前准备。①参考《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教材熟悉儿科护理岗位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②按照教材提示,完成本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③复习本岗位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④回顾本岗位重点实训项目的职业标准及安全事项;⑤根据老师给出的见习任务在学习附属医院完成课前见习,比如用一段视频记录下儿科护士的一天,为婴儿更换一次尿布,制作一个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的PPT汇报、完成一次对缺铁性贫血小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等。1.2.4.2课堂任务实训21人左右小班授课,授课地点为仿真模拟病房。具体实施:①各小组汇报见习情况,视频、护理方案呈现;②教师设计仿真工作过程的综合案例,案例包括一组工作任务,每组抽签决定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抽签后小组讨论决定解决问题方案,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工作任务完成过程;③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上一步骤的不足,并调整;④分小组情境实训练习。1.2.4.3课后任务总结护生利用护理实训室仿真病房,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实训,完成解决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案,并完成实训日志。1.2.4.4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占50%(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语言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日志、课堂提问等),终结性评价占50%(完成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工作任务,对其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3.1有助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实现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法手段上,与传统的课程不同。我校前期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将临床护理岗位序化,归纳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总结胜任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再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背景设计工作任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由点到面、由单一模块到综合实训的若干学习性任务。该课程更能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行业发展的特色,更好更快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3.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

传统实训授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学生在实训课上往往只关注操作本身,而不能理解在哪种情况下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病情变化后又该采用哪种操作等,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理论和实训分开教学的方式,将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相结合,通过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操作过程中要明确目的理解原理,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去理解、思考、分析,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操作步骤,操作不是简单的模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2]。

3.3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综合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其模拟临床工作的环境,充分地应用综合实训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学生,尽量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教学活动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3]。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用软件、网络空间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核心能力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对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我们要不断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冯蓉,夏立平,许红,等.《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4,28(1B):108-110.

[2]周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儿童护理》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1.

第8篇

关键词: 《护理药物学》 模拟病房 情境教学 高职护理 核心能力

护理药物学实训并非只是用来进行相关理论的验证,而是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会利用知识解决用药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学会用药前对患者的评估,用药中如何正确执行处方、医嘱及用药指导,用药后如何观察药物的疗效,监护不良反应并能采取初步的应急措施,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等,最终目的是提高护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未来的职业竞争力。但多年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护专业《护理药物学》实验教学大多是沿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为纯理论验证型[1],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动物实验和药物性质等观察与判断,缺乏用药护理的真实场景体验,与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

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拟病房营造护理职业氛围,解决传统护理药物学实训中的实验室环境与医院病房明显脱节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情境教学,消除以往理论验证性实训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应用药物学知识,提高用药护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对象与方法

1.1实施对象

随机抽取某卫生高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1303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项目;高职护理专业1308班为实验班,采用情境式模拟用药演练项目。两个班级进校时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授课内容为《护理药物学》实训,通过一学期实训实践,比较情境式模拟用药演练和传统药理实训在《护理药物学》实训课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2实施方法

1.2.1对照组实训流程:多照组采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在传统药理实训室,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按照惯常授课形式进行:药物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目的介绍―实验对象―实验仪器及药物―实验步骤―分组实验―汇报结果―讨论分析―实验报告。

1.2.2实验组实训流程:通过创设护士未来的职业情境,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依托模拟病房这一实训场地,打破传统药理学的实验体系,以学生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情境为中心创设教学环境,通过“情境―过程―结果”[2]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实施的基本框架,整合教学思路。

1.3效果评价

期末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量化考核。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

2.结果

学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4]包括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用药思维能力、学习表达能力、护理操作能力5项。每一项分很好(10分)、好(8分)、一般(6分)、较差(4分)、差(2分)5个等级,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结果(■±s)

3.讨论

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药物学》实验除了可以验证理论、强化知识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的用药护理基本技能,提高评判性用药思维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贴切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高职护理专业《护理药物学》的实验教学大多沿袭医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护理药物学实验内容一般为纯理论验证型[1],其实践项目主要是动物实验和药物性质等观察与判断,缺乏用药护理的真实场景体验,与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相脱节。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2],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职业能力[5]。模拟病房以其仿真的护理环境,通过职业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其中可亲身经历并体验护理人员的护理职业情景[6],从而真实地走进“临床”,走近护理角色,经历护理活动,实现知识应用。因此,模拟病房有效拓展了护理药物学实训环境,缩短了实践与临床的距离,是护理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护理药物学”情境化实训教学的有效平台。

本研究打破常规教学程序,摒弃传统实训教材,结合学生未来岗位任务的需要及应具备能力的要求,编写情境式实训教材蓝本,依托模拟病房,营造职业氛围,按照用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的护理程序序化教学内容,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发挥学生在实训中的主体作用,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情境实训教学)学生的评估观察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用药思维能力、学习表达能力和护理操作能力都较对照组(传统实训教学)有显著提高。

因此,依托模拟病房开拓《护理药物学》实训场所,借助情境教学模拟护士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氛围,打破传统药理学的实验体系,通过“情境―过程―结果”[2]三个维度构建《护理药物学》实训教学基本框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用药护理”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益生.“三步教学方法”改革护理药物学实训教学体系[J].职业技术,2011:90-91.

[2]张国方.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是中职学校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5:39-41.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袁俐.“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研究,2012,26(12):3433-3434.

[4]华危持,孙丽芳,陈玲.五年制高职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江苏卫生保健,2008,5:12-14.

[5]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总317).

第9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技术 高专 护理 课程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1]。自2004年以来,为了适应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需求,我校《内科护理学》经院校合作重构为《内科护理技术》,课程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建立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我们依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我们突出了整体护理、强化了技能训练[2]。该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现报告如下。

主要改革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1235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位一体”和“五个对接”。“一个核心”是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两个结合”即院校结合、工学结合。“三位一体”是指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五个对接” 包括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接,教学与社会服务对接,国内护理与国际护理对接。①理论教学:《内科护理技术》理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学科知识满堂灌的模式,建立了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按照真实的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3大过程组织教学。首先教师示教,然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边教、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解决了以往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和就业岗位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实习阶段迅速适应临床,在就业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护理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临床见习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制定出护理措施,并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报告,同时安排见习讲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为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需要,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本课程原有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设计37个情境。每个模块的主要情境为常见病的护理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如模块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包括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炎等常见病护理技术和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9个情境。每个情境按真实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教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编排有序,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适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课程组通过院校共建、工学结合,注重培养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如评判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调节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a案例导入法:课堂授课和实训课时,我们以案例为先导,通过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对病人提出实施整体护理的具体方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导入法”教学,把护理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因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b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在实训课中重点。“角色扮演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育变成“动口、动脑、动手、动情”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强化职业认同[3]。具体教学设计:课前给予学生典型案例,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病人或护士,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剧情,设计语言。实训课中,扮演病人的学生,扮演“病人”的学生要表演出病人的临床表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向护士提出问题。扮演“护士”的学生,要“以病人为中心”,把护理评估和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表演出来。“护士”通过对“病人”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把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表演情况、存在问题,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c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的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4]。在理实一体教室,每个情境以案例为载体,基于护理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即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住院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设计。首先教师仿真教学,然后学生仿真训练,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d床边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在课间见习、实习时,由临床兼任教师在教学医院实施。床边教学法激发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见习前教师深入病房精选病例,见习时在教师指导下,由1名学生主要负责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然后实施护理措施,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其他同学补充。床边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印象真实而深刻。②教学手段: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成员已经制作了全套教学课件,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音频,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习印象深刻;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的相关的DVD、CAI视频、网络资源、内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库等。b配备齐全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综合技能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实训室,设有多媒体护理教学示教反示教系统、高仿真电子化教学系统(多功能心肺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腹部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高级综合模拟人4套、中央监护站、床边监护仪、全能呼吸机、除颤仪、经典成人气管插管模型等,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实训环境。c广泛使用课程网站:本课程2012年开通了课程网站,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实现了资源开放与共享。本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有图片库、案例库、试题库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测学习水平,同时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一直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余所,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分别与北京301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武警总队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课间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快捷的教学实践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增加见识,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学校与医院建立了教学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教学医院实习工作研讨会”和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护理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配置、临床带教等护理实践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组构建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全过程、多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行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考核(课程单元考核、单项技能考核、课程结束考核)-顶岗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顶岗过程中的轮科考核-毕业前过关考核-上岗前选拔考核,由校内任课教师和行业带教教师根据每个工作过程完成的质量、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的情况,进行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核,实现五个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的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讨 论

课程组成员根据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创新了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案例为载体,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采用“案例导入法”、“理实一体化”、“角色扮演法”、“床边教学法”等教学法,教师仿真教学,学生仿真训练,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较好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岩.整体护理之我见[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1-82.

2 朱丹,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4-15.

3 张伟,张玉.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6):558-559.

第10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65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训教学是其关键环节。传统的“讲解、示教、训练”型实训教学模式是一维的,其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熟练操作以掌握技能,学生没有自主权和主动性,难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1],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技能型护理人才,本校护理学院对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现介绍如下。

1优化实训环境

按照现代化医院的规格、布局、设施进行规划,建立了面积近8000 m2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护理实训中心,包括“1个医院、5个中心”,形成了高仿真的职业环境。“1个医院”指1个模拟医院,内设护士站、治疗室、器械室、中心供氧及病房呼叫系统、内科病室、外科病室、儿科病室、母婴室、老年病室、更衣室、外科洗手室、产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5个中心”指基础护理实训中心、专科护理实训中心、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卫生技术人员考试培训中心、护士执业模拟考试中心。创造学生能看、能触、能做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与实际护理岗位的零距离,满足学生校内实训需要,充分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整合实训设备

在确保基本实训条件完善的前提下,紧跟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其中包括ECS高级综合模拟人、KERI护理模型人、妇科检查模型、分娩及急救模型、动脉穿刺手臂、电脑心肺复苏(CPR)急救人、心肺复苏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全功能手术床、全功能分娩床、虚拟静脉注射培训考核系统、臀部肌内注射训练及对比模型等。先进的实训教学条件,充分满足了护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践示范和学生练习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强化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一方面,每学期及假期派送青年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强化青年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实践锻炼,教师将临床护理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动态引入实训教学,例如留置针的使用、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新版CPR技术、一次性氧气湿化瓶和自动止液输液器的使用等。实现教学与临床需要零距离,缩短教学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到工作岗位时就能达到专业知识够用,技能要求实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聘请临床医护人员来校兼职任教,把临床工作经验及所见所闻带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教师间学习与交流,每周二召开教研室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集体备课,既可统一操作标准、规范示教,对质疑问题进行讨论,又可把临床新动态传授给专职教师,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4创新课程设计

4.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采用情境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心肺复苏”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内模拟病房利用ECS高级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的教学。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通过电脑参数的调整,学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掌握心脏骤停的判断方法。第二步,学生运用CPR技术对患者进行抢救,通过模拟人的反应,学生可得知自己的操作是否到位,进而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复苏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的积极性升高。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效果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自身不足之处,便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切身体会到生命重要,争分夺秒的急迫感,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4.2开放式实训教学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学生课余可到实训室练习,大大的增加了学生操作训练的机会。不仅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同时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及“慎独”的精神。

4.3与临床见习交叉进行第3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临床带教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及时反馈,对教学与临床实际相脱离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5更新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其中问题教学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场景,鼓励学生质疑,如学生在练习普通吸痰法过程中,教师会请问学生,如果遇到老年、儿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痰液黏稠的患者怎么办?启发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角色扮演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欲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在实训教学中采用真人模拟、真人实践,如各种注射、口腔护理,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体会“患者”的感受,进而能够“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对于一些枯燥、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如整体护理查房,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用生动的案例说明具体问题并进行讨论。既能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真正实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6调整考核方式

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评价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2]。在实训考核中采用口试、实验报告、病例讨论和临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考场设在模拟病房,实施患者床边考核。在操作技能考核过程中,灵活变化床号、考生号、场景的设置及物品的准备等,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强调实践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情感关怀和语言沟通技巧,增加人文素质的测评,素质要求包括仪表形象及语言态度,占总分的10%,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学生,考过后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当场补考,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能都掌握护理操作。

7小结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训教学,尽管很多教育者已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课时的限定,传统教学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所以应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才能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水平,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柴翠萍,赵翠枝.自主合作与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5):65-66.

[2]冉波,左凤林,谭严,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26(7):2001-2003.

[3]丁敏,夏玲,沈王琴,等.构建《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J].护理研究,2011,25(12):3187-3189.

第11篇

高职护理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培养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相比更强调实践性,着眼于实际应用[1]。近几年来,构建了以培养临床护理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临床护理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本应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同步配套推进的考试改革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考试改革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现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识本位”模式,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在很多方面严重掣肘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基护,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模式研究。

本文以我院2013级高职护生12-13班、14-15班共220例为研究对象,12-13班110人为实验组,14-15班110人为非实验组。学生年龄范围为17~19岁,全部为高考统招生,他们在入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授课教师方面均没有差异。我们针对其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基护考试进行改革和探索,14-15班非实验组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即为最终成绩,而12-13班实验组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一、 实验组平时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对于实验组来说,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记入总成绩中,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表现优秀为18~20分,表现良好为15~17分,表现一般为10~15分,表现极差为10分以下,此成绩在学期末由任课教师评出。平时成绩主要有两部分构成:①学习态度占10分, 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的听课表现、纪律情况、回答问题等给予综合评价。②实验报告书写和开放实训课到课率占10分。实验报告由任课教师批改,根据报告书写情况打分。实训课到课率通过实训老师考勤登记。

二、理论考试改革

实验组的理论考试由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改为病例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项共同组成理论考试的成绩,该成绩占课程最终总成绩的60%。其中,(1)病例讨论分析占10%,主要采用2种讨论形式:一种是课堂病例讨论,教师针对课堂内容设计病例,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课后的病例讨论,教师给学生下病例分析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信息,汇总分析病例,等上课时每小组汇报病例分析结果。病例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对病人的病情评估、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的实施等,最后由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总结评分。其中分析的科学准确占40%,逻辑性占40%,语言表达占20%。另外,根据小组合作情况可适当加分和扣分。(2)期中考试占20%,考核内容偏重于对基护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题型为传统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和问答题,从点到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期末考试占30%,护理教研室建立试题库,期末考试时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由学院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读卡器统一阅卷。试题均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考查内容多且琐碎,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结合三项的成绩即为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技能考试的改革

技能测试占总成绩的20%。其中,阶段技能测试占10%,主要通过设置病例进行考核,例如:静脉注射技术的操作考核、无菌操作技术的考核等。考核由基护教研室组织完成,基护技能操作学习1项测试1次,考核成绩汇总取平均分为该项得分。另10%为期末综合技能考核,把多个技能操作串连在一起演绎成小的情景剧,从而考核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在所有的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中应加入人文关怀、病例分析判断和操作熟练程度的分数。

实验组经过一学期的考试改革,基护成绩平均分比对照组高1.2分,虽然差距不大,但效果还是有的,除此之外,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努力程度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前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堂听课兴头不足,课后不复习,平时不努力,期末考试打突击挑灯夜战。自考试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开始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上课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能够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努力程度明显提高。同样,考试改革后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大大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充课堂知识,还有部分同学去开放实训室练习护理技能操作。这都有效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

2.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高职护理教育主要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考试改革前学生的学习是属于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遇到不会的、较难的问题就跳过,很少有自己翻书查资料的情况,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讨论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忽略了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不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考试改革后高职护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均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另外,教师需要根据考试内容,把人际交往深入课堂、融入实践。在病例分析讨论环节,要求各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有这部分成绩;实验实训课各小组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临床环境[3],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护患之间的交流,护士和护士之间的合作,护士和家属之间对话等,让学生在日常的护理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模式;新入职护士;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42-02

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面向临床输送所需的技术型人才。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普遍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的新培训模式改革要求更加注重新入职护士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长期从事老年科临床护理教学,在“五步训练法”[2]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翻转课堂实训模式”运用于老年科新入职护士技能操作实训,在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护士综合技能成绩、降低病人的护理并发症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和保证老年患者护理质量。现将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培训对象。将我院2015年5月―2106年8月在老年科轮转的新入职护士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其中每组本科毕业生10名,专科毕业生20名,年龄18―23岁,两组护士年龄、学历、一般情况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护士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带教教师使用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培训。筛选标准:(1)通过医院统一招聘考试录取的应届护理本科、专科毕业生;(2)自愿报名参加本次研究,并且可以保证培训时间;(3)了解本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2.教学方法。选取2014―2016年护理专业老年科轮转的新入职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30人运用“五步训练法”实训模式教学方法。护士规培实训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

3.五步培训方法。(1)带教教师演示并分解步骤找原理。(2)新入职护士分组练习,带教教师再给予辅导。(3)护士操作展示,全程给予摄像。(4)视频回放、分组讨论。(5)优化护理操作内容。

4.翻转课堂教学。(1)创建教学课程。明确新入职护士必须掌握的项目目标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收集和创建视频、文档或“PPT+音频”,提出教学重点、难点或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2)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应用QQ空间,教学师生互为空间好友,教师提前一周将本次课程的操作视频或幻灯片通过QQ空间以作业的形式到QQ空间,让新入职护士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分析。新入职护士课前准备:课前护士对QQ空间相关教学视频认真学习,仿真练习护理技能操作,将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至师生QQ空间。(3)课堂内化。在课堂上,首先针对收集到的问题,教师给予有效集体辅导,针对少数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其次,对现场护理技能操作练习过程进行互评与纠错;最后,通过护士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护理技能知识的吸收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4)评价与反馈。针对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三方面进行评价。(5)不断总结、反思,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方案。

5.评价方法。(1)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工具:护理教育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2)教学成绩评价;(3)临床实践评价。

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以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

二、结果(表1―表3)

三、讨论

1.护理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护理目前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新入职护士规范培训是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护士终生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临床护理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及时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护理人才。

2.翻转课堂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性、创新能力和凝聚力。与“五步训练法”实训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实训教学便于新入职护士个性化学习,可以自主安排时间,提前观看教学视频或事后补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贯彻教学全过程,有利于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临床技能的兴趣;在师生和护士之间的互动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观察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翻转课堂为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为解决新入职护士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3.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实训教学模式对老年病科新入职护士开展的规范化培训,并对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进行分析,实训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和护士学习能力情况的变化已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护理的进一步研究。今后可在此次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争取在全院范围内的实训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不断总结、反思,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方案,优化开发翻转课堂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第13篇

探讨目标案例教学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名护生。研究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参照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最后对比2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及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同参照组相比较也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其效果理想,同时可以使高职护生的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目标案例教学;急救护理实训教学;应用效果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急救实训教学中要给予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为探讨目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与常规教学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共选择高职护生100名,纳入时间为2015年4月~2016年4月。其后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高职护生分为参照组(n=50)和研究组(n=50)。研究组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20.1±2.1)岁,全部为大专学历。参照组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21.3±2.3)岁,全部为大专学历。2组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选取急救护理实训教学项目中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作为实验内容,共包含课堂教学2学时,实训教学4学时。课堂教学同一教师学,实训课参照组高职护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回示与教师总结、课后练习、考核。研究组实施目标按例教学。具体如下:

1.2.1教学准备

研究者向带教老师及研究组护生介绍目标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取得师生配合。带教老师于实训课前一周集体备课,学设计、组织和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教学任务与情景。在理论课后,分发教学案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相关情景剧本编写。

1.2.2课堂实训

以1例心脏病患者突发心跳骤停导入实训,结合PPT图片和操作视频,分步骤详解操作要点后,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角色扮演,老师指导纠正。

1.2.3教师小结

研究者将分组模拟练习中的问题汇总,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对操作中的难点、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及讨论,并予以解决。

1.2.4练习、考核

以学习组为单位开放试验室自主练习,第2次实训课,对每名学生进行操作考核。考核前给每名学生不同的案例,对复苏模型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急救。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课的总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填写本实训项目意见的调查问卷。

1.3观察指标

对2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同时记录2组对护理教学的满意度,结果分为三个标准,即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研究组接受目标案例教学后,考核成绩为(92.15±6.73)分;参照组接受目标案例教学后,考核成绩为(84.82±8.43)分;t=12.35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教学满意度

研究组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对该教学模式较为满意的护生37名,满意度为98%;参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对该教学模式较为满意的护生50分,满意度为86%;组间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教学满意度对比,见表1。

3讨论

3.1调动高职护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组在实训期间期间接受目标案例教学,首先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并让护生认识到护理岗位的真正需求。其后,可以将临床案例与真实情景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又提高护生的学习欲望。此外,护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护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完成。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护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和性格,在学习中扮演不同角色,一起参与。团队合作会使护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护生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接触,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贴近,从而为护生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

3.2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

结果显示,研究组操作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参照组。研究组在练习过程中,对各种情景案例中心脏骤停患者的处理准确有效;参照组只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在面对具体临床病例的处理方面表现应对能力差,不够灵活。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加以重视高职护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与理论相结合,不仅提高了高职护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商得到明显提高;锻炼了护生的逻辑思维和预判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为高职护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3]。

3.4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

目标案例教学教学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护生运用护理程序来分析和设计案例,角色扮演中实施护理及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适时进入情景扮演一角色,训练护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提高了护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能力[5]。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分工协作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查阅书籍、文献资料,护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护理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了护生的专业和自我发展。同时还提高了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使护生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护生通过对角色的掌握,进行换位思考,更切身地了解病人的需求,理解病人,在临床护理中会用更多的爱心、关心、责任心对待患者。

4小结

在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提高护生急救护理技能考核成绩的同时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识,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丽欣.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求实,2014,10:280~281.

[2]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完善途径———以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7):62~64.

[3]陈雄林,傅文学,曹小明,等.案例教学法在护理本科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3,22(6):569~571.

[4]柳琴,张银玲,徐巧玲,等.“护理与法”案例教学中伦理问题的反思[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11.

第14篇

关键词 高职助产专业;综合实训;仿真模拟实训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61-02

1 我国助产专业教育现状

随着国家和民众对产科质量的重视以及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临床对助产士的数量及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世界需要助产士,现在比以往更甚”,这是国际妇产联盟(ICM)2010年国际助产士节的主题。目前,国际助产专业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新西兰、芬兰、英国、瑞典,助产士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而我国本科助产教育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江浙闽等省份的几所高校;助产士的研究生教育尚属空白;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中,助产专业多从属于护理专业;助产专业没有对应的继续教育,助产士多实行护理学的继续教育;助产士没有独立的职称评定晋升序列,目前仍按护理人员标准晋升;我国尚未加入国际助产联盟。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78所学校开设了专科助产专业,但各学校间教材选编尚不统一,且因课时有限,助产专业教育的深度及广度不够,培养过程没能特别突出助产专业特色,多数是和护理生一起培养,只不过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妇产科学及助产技术的教学比例。可见我国助产士教育与国际严重脱轨,难以满足现今临床对助产人员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高级助产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2 助产专业临床前综合实训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职助产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级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从事产前、产时、产后护理及助产工作。助产技术作为其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规范的产前检查、产程观察、正常产接生、产后护理、新生儿护理能力,具有对异常产程、病理产科及产科急重症的识别及应急处理能力。这就决定了助产士应集助产、产科医生、护理三方面知识于一身,可见,助产士是一个对专业性、技术性和责任感要求极高的职业。而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

现今,我国大多数高职助产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采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分组模拟练习的形式。实践教学主要强调操作流程的掌握、动作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是不经思考、机械地模仿练习,因此应变能力得不到锻炼。且实践教学项目以单项操作为主,对于能融入专项知识技能、综合技能、工作情境过程、整体医疗理念和职业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尚不够成熟。

目前,助产专业单项实践操作内容设置大体包括骨盆外测量、孕妇腹部检查、绘制产程图、产前肛查及阴道检查、临产前及产后外阴清洁消毒、产包准备及使用、接生、新生儿脐带结扎、会阴切开缝合术、阴道助产技术(产钳、胎头吸引术)、臀位助产术、新生儿窒息抢救等。单项实践操作基础、简单,具有片段工作性质,对于学生学习掌握助产基本操作技能有益,但尚不能满足对学生的临床思维、疾病意识、评判性思维及临床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思想指引下,近年部分院校尝试开展助产综合实训课程,即在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各主要专项操作的学习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综合性、系统化训练,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3 助产综合实训的形式及内容

仿真模拟实训法

1)教学病例的设计。首先收集临床病例,并做适当修改,根据教学需要增减内容,使其既符合临床实际,又能体现教学需要。常用病例类型包括正常分娩、异常分娩和产科急重症三类:正常分娩主要学习目标是熟练掌握产科基本工作流程及操作等,学习分娩室工作的配合,培养沟通交流及健康宣教等能力;异常分娩主要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别、处理异常分娩的能力;产科急重症设定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痫抢救等产科急重症病例,主要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在面对产科急重症时的判断能力、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案设计,包括病例摘要、情境设计、操作流程标准、标准病人设置、实验用物准备等。

3)综合实训的实施。学生在常规单项专业操作考核合格后进行综合实训。学生预先分组,在实训课前教师不预先提供任何病例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标准病人”身份出现,学生需依据“标准病人”的临床表现作出反应、采取相应措施。“标准病人”依据学生的反应及处理措施继续设置问题,引导场景发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4)实训总结与反馈。在模拟实训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回放录像,进行总结与反馈。评价方式主要通过演练小组自评、观摩同学他评、主控老师录像回放点评和反馈总结等步骤实施。

角色扮演法 教学病例、教学场景的设计及用物准备与仿真模拟实训类似,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巡回护士、助产士等角色,相互配合完成任务,课后进行训练,撰写实验报告。考核采取操作小组自评、观看组他评、教师最后总结评分。

过渡式综合实训法 部分院校在学生临床实习前利用5~7天时间,通过实习前动员、医院参观见习、常用妇产科单项技能操作强化考核、病例讨论、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等环节,消除学生临床实习前紧张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

4 助产综合实训中心建设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建成融教学、科研、培训、竞赛、技能鉴定和教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室。目前多数院校妇产科实训中心设有产房、妇科检查室、产科检查室、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沐浴抚触室、儿童体测室等仿真实训室,拥有高级产床、胎心监护仪、新生儿抢救台、早产儿保温箱、新生儿蓝光箱、高级助产训练模型、高级孕妇检查模型、肛查及阴道检查模型、会阴侧切缝合模型、分娩模型、高级婴儿抢救模型等教学设施。但临床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日新月异,操作程序逐渐简化,而学校教学内容、设施更新换代速度相对滞后。目前,多数院校会通过安排教师定期外出学习培训、请临床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引进有临床工作经验的人员加入教师队伍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因此具有“双师”资格教师比例逐渐增加,以保持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方面与时俱进,与临床接轨。

5 讨论

国际妇产联盟中定义助产士为:在以“妇女为中心”服务中与妇女结成伙伴并对其负责,提供孕期、产期、产后护理的支持和建议,把分娩服务作为独立职责的人。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对妇幼保健工作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助产士的专业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妇幼保健工作的质量,对助产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是提高助产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然而在我国,助产士的作用被严重忽视。

目前,我国依旧沿用以医生为主导的产科服务模式,助产士在医疗和护理的夹缝中生存。助产士的独立工作范围逐渐缩小,几乎仅剩下处理正常分娩。助产士在临床工作中常处于被支配状态,且其自身也缺乏积极能动性,可见我国助产士在产科领域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一现状的成因,主要是我国落后的产科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这也直接影响着助产教育的理念和方式。

一直以来,助产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多是被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思考的机会不多。而且在校实践课程安排以单项练习为主,学生临床思维及团队合作意识较差。这也注定我国助产教育质量不高、岗位胜任力较差。加之近年来医疗环境差、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工作中助产士为了减轻责任,发现患者稍有异常就请示医生处理,致使其自身业务能力得不到应有发展。因此,要改变我国助产教育尴尬的现状,首先应更新教育理念,其次应注重助产士临床综合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把分娩服务作为独立职责的人”。

参考文献

[1]闫育敏,刘晓英.我国助产教育的起源与发展[J].护理研究,2013,11(27):3559-3561.

[2]陈顺萍,林翔,等.高职助产专业实训指导团队的建设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59-61.

[3]郑琼,朱晓玲,等.本科助产专业仿真模拟实训课程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2022-2023.

[4]盛夕曼,夏晓萍.高职助产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妇幼综合技能教学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

7(35):1041-1042.

[5]向罗B.助产专业模拟产房综合实训教学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4(32):77-78.

[6]郭娟.助产方向护生临床实习前开展妇产科护理学综合实训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3(31):108-109.

[7]赵巧红.浅谈助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87-88.

第1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护理实训室 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实训教学是高职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实训室是进行护理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护理技能,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护理教学的成败,以及护生素质和护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为适应在校护生不断增加及现代护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大了对护理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并在加强护理实训室规范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使实训室管理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1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高水平、高效益、开放式的实训体系。完善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使实训室的管理工作能够深入、细致、具体。为此,在严格贯彻和执行学院关于实训室工作和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我院还制定了符合护理实训教学特点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如《实训室工作职责》、《实训人员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须知》、《学生实训守则》及《实训室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制度》等,建立了护理实训中心,加强实训室的综合管理。要求各实训室和实训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训室工作职责。通过制度的执行,达到实训室帐、物、卡相符,工作记录完整,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物质采购规范有序,进一步提高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确保护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实训仪器设备的范化管理

为实现实训仪器设备的规范管理,达到仪器设备专管共用,避免重复购置,体现规模效益,达到资源共享,增强实训室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我院制定了有关采购和安装、保管和使用、报损和淘汰,以及仪器设备技术档案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领用、借用和赔偿制度,防止仪器设备的损坏和流失。同时,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将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存放位置及使用和维修状况进行详细登记,极大的提高了实训室管理效率和水平。并对大型和精密高档护理实训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等,明确专人负责使用、维保等,确保实训仪器设备的完好。

3实训室的安全管理

实训室安全是实训室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实训教学顺利进行,保障师生安全的必备条件。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注重实训室安全检查。二是严格执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中毒等安全工作,对有毒、有害、有传染性的物质由专人保管,并有领用记录;对危险、剧毒和传染性的药物,严格办理使用审批手续和回收登记制度;各实训室配备安全防范设施如防盗门、灭火器等。三是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如火灾逃生、毒液清除等知识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为院校实训室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4实训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实训人员是建设、使用和管理实训室的基本力量。实训技术人员的管理,主要是建立一支能满足实训需要,专业思想稳定,胜任本职工作,年龄结构合理的实训技术队伍。尤其是面对护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实训室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贵重、精密、先进仪器、设备等进入实训室,对实训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对先进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还要能指导学生开展护理实训。为此,我院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实训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新人、进修学习和从护理理论教学教师队伍中选取部分教师充实到实训队伍中,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实训室管理和教学水平。

5实训教学的管理

实训教学是实训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管理,首先规范实训教学计划,要求各专业制定实训教学计划,每门课程要有实训教材、讲义、教学指导书和实训指导手册等。其次,制定了一系列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涉及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实训课程设计、实训教材、实训内容、实训报告、实训考核及评价等,要求实训室根据护理理论教学的需要,以及实训设备的现状,及时更新实训教材,提供最新的仪器设备操作手册,确保实训开课率。同时,为使实训室真正成为培养护理人才的实训基地,我院按照有利于教学、仪器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开放式实训室,在节假日、课余时间,安排实训人员值班,对学生实行开放,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

实训室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实训室管理规范化、系统化,需要学校、医学院和护理系上下共同努力,更需要实训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专业学习,增强规范管理的意识,认真落实每一项制度和措施,才能保证实训室规范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郑梅.基础医学实训室规范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7.4(2).266-267.

[2] 任金铭,王长庚,胡明星.高校实训室仪器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4.11(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