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综合性学习计划范文

综合性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综合性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综合性学习计划

第1篇

——轻叩诗歌的大门

一、活动主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二、活动目的:通过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来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三、活动时间:2008年11月28日——12月12日

四、活动组织:

组长:林嘉媚

组员;王语嫣、刘雨晴、张荻

五、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第一周:

1.搜集诗歌。

(全组同学)

2.归类整理诗歌。

(林嘉媚、刘雨晴)

3.欣赏诗歌。

(全组同学)

4.记录当地流传的名歌、童谣. (全组同学)

5.在小组内朗读诗歌。

(全组同学)

第二周:

1.自己动手写写诗。

(全组同学)

2.朗诵搜集到的诗歌或自己写的诗歌。(张荻、王语嫣)

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本小诗集。(全组同学)

4.举办一场诗歌知识竞赛。

(全班)

第2篇

当今世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并面临着“全球化”问题,如环境污染、非再生性资源消耗失控、人口膨胀、生态失衡、经济与社会等等诸多现象。这些问题皆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学校是联系学生和社会的桥梁,学校教育不可以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求得解决的方法是把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因此各国均倡导综合性学习。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研究,同时也是涉及学习理念、学习活动方式、学习管理及评价等在内的系统化研究。从本质上来说,综合性学习包括目标、内容、策略、活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笔者认为,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能否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掌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质量。因此,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综合性学习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同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和支持。

从教学设计理论的观点来看,由于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教学设计的内涵由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转向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没有系统的活动设计,综合性学习也就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笔者在此提出问题,抛砖引玉,期待广大学者专家们共同对其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伴随着综合性学习而产生的,20世纪以来综合性学习逐渐受到各国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培养被提到各国教育议程上来,各国都制订了相应政策、措施和计划大力倡导综合性学习。

日本自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提出教学观念的转变,即从偏重知识教学向突出学生自学、自我思考教育目标的转变。到目前逐渐研究、实验发展出一种日本独特的教育方式——综合性学习。为了实现“生存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方式上突出了主体性的、探究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不同形式的问题解决学习,是当前日本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

美国在这方面也有比较突出的研究。其中“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就是针对理科教学提出来的。探究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这个主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一样,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反映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杜威认为应该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儿童去探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到过的问题而使儿童的思维到达一个新的境界,使儿童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不仅获得了有关该问题的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思维的策略。他研究了人的思维,并据此提出了思维五步说,作为活动课程设计和儿童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即按照暗示,问题,假设,推理,经验这五步来设计活动课和指导儿童,只有这样,儿童的探究能力才能获得发展。

从国外不同国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来看,虽然对综合性学习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

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主要有问题解决学习、设计学习、体验的实践的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信息处理的学习。在学习形式上有小组学习、同年龄段的集体学习和跨年龄段的集体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于综合性学习已成为共识。信息技术已作为必备工具,来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建构数据和事件模型。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进行如与科学、技术、社会等相关的课题学习活动过程中,可以掌握多种实践技能。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着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类似的学习活动形式。如在70年代和80年代中出现的“课外活动小组”和“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活动,以及目前正处于实验当中的“研究型课程”与各种活动课程。这些活动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部分过程,为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经验,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80年代后期,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等地已分别在点和面上进行了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例如,上海市有人提出跨学科课程计划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两种组织方式:一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开展的跨学科活动或教学;二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开展的跨学科活动或教学。认为“跨学科课程计划的潜在特质是综合学习与综合课程的交互推进”。

90年代初期,活动课程被首次正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我国中小学长期实行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单一课程结构由此得到根本改观,活动课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活动课程的普遍开设,为广大中小学生自由舒展身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因此受到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广泛欢迎。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是90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对课程改革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我国在90年代开设的活动类课程,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的研究等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充分说明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国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征

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活动方式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这里所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是指为实现某一(或某些)综合性学习目标、完成某一综合性学习主题(或课题)往往采用多种相关的活动及其方法,这些活动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的。而且,综合性学习活动打破学科之间学习活动的界限,加强学科间学习活动的横向联系,注重学科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

2.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综合性学习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其学习环境扩大化的特点。它不可能局限在狭窄、封闭的教室空间范围内开展活动,而是需要在广阔的、开放性的真实空间范围内进行。

3.活动时间的灵活性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需要柔软而弹性的安排学习活动时间。应该是由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来决定教学时间,而不是由教学时间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考虑由学生们来支配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间,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学校在安排时间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并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确定不同单元学习时间的长短。

4.活动过程的探究性和创造性

与各门学科学习活动相比较,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性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学科课程中,各种学习活动如练习、操作,甚至实践,都难以真正超越特定的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但综合性学习活动则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全面认识同一事物,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价值的创造。此外,综合性学习活动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5.活动的主题性

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不是盲目的、无序的活动。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紧紧围绕某一主题,或称为课题。目前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大都采取主题的形式,如以概念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等等。主题性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效率。主题性越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就越明确,效率就越高,效果也就越好。

6.活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当前,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采取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发展实践能力。

7.活动组织的弹性

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两方面反映了新的“个人和共生”的教育模式,它要求通过个人与共生之间关系的建立,使学生确立具有个性的自我,以及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而建立起共生的关系。以这种模式进行组织学习活动,主要采取的是“个别学习活动”、“小组学习活动”和“全体学习活动”的方式。

此外,各地和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设计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8.活动指导的协作性

综合性学习从体现学生个性、个别发展的要求出发,强调多个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分担不同的教学指导任务,为此人们提出了TT(合作教学)的指导体制。这样,可以满足学习活动特点需要,适应个别差异,扩大协力指导范围。

四、信息化环境下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基础——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最初提出的活动教学,是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其后卢梭、裴斯塔罗齐、福禄贝尔、杜威、皮亚杰推动了活动教学思想的发展。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开展的“生活教育”和陈鹤琴先生的“活动教育”实验为活动育人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发展到现在,新型的活动教学是对包括杜威“做中学”在内的各种活动教学的扬弃和发展,它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灵魂,重视活动的价值和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流程

我们在实验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已经有一年多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实践,在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教师开展活动教学的角度初步构想出如图所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流程。我们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时间上将活动的设计分为三步: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结题阶段;空间上从不同角度对活动进行设计,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交互的活动。这样便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在平面上拆分为九块,每一块又包含各自对应的子活动序列。这种方法便于中小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时进行操作。

第3篇

关键字:有机合成;官能团;保护;信息

中图分类号:G420

通过对近几年有机化学综合题目的分析,发现信息型有机化学综合题目(即在题目中将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或科技前沿知识等以"已知"的形式告诉考生,作为解答题目的已知条件)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在各地的高考卷中,如2010年全国16套高考题中有11套题目中应用到信息型有机化学综合题目,占到三分之二;2011年全国14套高考题中有13套题目中应用到信息型有机化学综合题目,几乎全部,2012年高考题目中全国14套高考题中有11套题目中应用到信息型有机化学综合题目[1-2]。此类题目采用起点高、落点低的形式,能够更好的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重复记忆能力,更加符合高考选拔学生的特点,因而受到各地命题者的追捧。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能力尤为必要。

笔者打算以"官能团保护"这一传统知识点为依托,使学生掌握信息型有机化学题目的解题方法。现将本节课的课堂设计和课后反思介绍如下。

一、课堂设计

本节课分为"课前学习"、"课中探究"和"课后巩固"三个部分。

(一)课前学习

此部分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所谓承上,复习课本"有机合成"一节中的基本知识点,如羟基、碳碳双键和卤素原子的引入方法等;所谓启下,通过一道题目让学生产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二)课中探究

本部分有"官能团保护演练"、"师生小结"、"学以致用"和"谈谈你的收获"四部分。

"官能团保护演练"。采用连环式问题,既分别讲述了醛基、羟基和碳碳双键的保护方法,也让学生懂得如何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进而灵活运用信息(即将已知信息应用到题目的解答中来)。

"师生小结"。此环节安排在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三道官能团保护题目)学习后,学生已经明白什么叫"官能团保护",对于"官能团保护"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没有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因而,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小结总结"官能团保护的必要性"和"官能团保护的原则",进而简单阐述"信息型有机化学综合题目的特点",也就是说本节课有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线"是讲"官能团保护","暗线"实际上是讲信息型有机化学题目,乃至所有信息型题目的特点和规律。

"学以致用"。理论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就没有丝毫生命力,教学的最终结果还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环节让学生按照组内协作与组间竞争的方式,完成两道官能团保护类有机化学信息型题目的解答,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谈谈你的收获"。"三人行,必有我师",本环节不是唱赞歌,只求"真",真正反映学生在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学生最熟悉学生的情况",通过部分学生的展示,既可以让同学、老师分享成果,又可以让老师对学生更加了解,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课后巩固

让学生设计一道官能团保护的题目,将所学知识内化。此题目是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考查,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最终环节。

附板书:(具体例子没有列举)

有机合成中的官能团保护

一、官能团保护演练

问题1:醛基的保护

问题2:碳碳双键的保护

问题3:羟基的保护

二、师生小结

问题4:什么叫官能团保护?

问题5:什么样的官能团需要保护?

问题6:官能团保护需要满足什么原则?

问题7:信息型有机化学题目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二、课后反思

特级教师章国富老师评价:1、课题选择巧妙;2、整堂课学生思维容量大,活动量大;3、整节课学生对课堂评价,方式多样,体现了课改的理念。

针对章国富等老师评价,结合本节课实际,笔者简要谈下设计这节课的意图。首先,信息类有机化学题目是近年来考查的一个热点,但同时也是学生的薄弱之处,通过平时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之所以觉得此类题目难,关键在于题目所给"信息"读不懂,更谈不上将已知"信息"灵活运用。本节课以"解学生之所难,救同学生之所急"为初衷,力求通过官能团保护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读懂"信息",并掌握信息类有机化学题目的解题方法。其次,本节课思维强度大,若仅凭学生独立思考恐怕难以完成,因此本节课采取"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本节课始终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基本模式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分为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个人或小组展示引出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课堂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只起宏观引领的作用,评价方式也由原来单纯的老师评价,改为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和新课改的理念。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型有机化学综合题目的解题方法,熟悉了该类题型的特点。但是,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机化学综合型题目的考查近年来的另外一个热点是"反应顺序",如果本次课程设计中能够融入"反应顺序"的考查,不但能够完整地展示信息型有机化学题目的考点,也必将使得课堂容量进一步提高。另外,本节课中学生活动有"独立思考"和"组内协作、组际竞争"等形式,如何更合理的安排学生活动,更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上不足之处,笔者将努力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8月~2006年3月收治住院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 年龄22~60岁18例, 60岁以上8例。 基础疾病为严重感染13例, 严重创伤性休克9例, 大手术后4例。对于严重感染病人, 血培养示绿脓杆菌感染3例, 克雷白杆菌感染2例, 大肠埃希菌感染3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链球菌1例。有7例合并2种或2种以上的细菌感染。痰培养致病菌绿脓杆菌感染4例, 克雷白杆菌感染3例, 合并霉菌感染3例。

ARDS的诊断标准:26例患者均符合1994年第一次美欧ARDS专题讨论会(AECC)提出的诊断标准[1]:发病为急性开始;氧合指数:PaO2/FiO2≤26.7kPa(200mmHg),不管呼吸末正压(PEEP)水平;胸部X线摄片示:正位胸片可见双肺浸润;肺动脉楔嵌压: ≤2.4kPa(18mmHg),或无左房高压的临床迹象。

治疗方法:尽早去除或控制导致ARDS的原发病或诱因, 如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应大力抗炎,均根据痰培养结果及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痰培养阴性者均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创伤、骨折等应立即纠正休克。同时采取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肺外器官功能支持,体外呼吸支持治疗,循环功能支持,营养代谢支持和防治并发症等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 我们临床应用的置换量为46.5±13.4L/日[0.71±0.22L/(kg・日)],脱水量为1553±111ml/次, 脱水速度为3.6±3.0ml/(kg・小时), 时间为2~14天,平均6天。

结果

26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合指数及肺顺应性均有改善, 同时可以有效地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其中18例治愈, 8例死亡病例均为应用CBP治疗时已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

讨论

ARDS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措施,主要根据其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很大程度上仍限于对症和支持治疗,机械通气依然是治疗ARDS的传统和主要方法。近几年发展了一些其他辅助的治疗措施,包括俯卧位通气、抗氧化治疗、表面活性剂替代治疗等。尽管一些研究提示其可改善肺部氧合和顺应性,但并未证实可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

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技术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范围已不局限于肾衰竭的治疗,已扩展至非肾脏病领域,成为各种危重病救治中多器官支持疗法(MOST)手段之一。

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救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取得了很大进展[2]。 ARDS作为MODS在肺部的表现,是MODS的组成部分之一,两者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3]。鉴于CBP治疗在MODS治疗中的良好疗效,CBP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ARDS的治疗。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数据均证实CBP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以非选择性地清除循环中大量可溶性炎症介质(TNF2A、IL21、IL26、IL28、C3a、C5a等),从而削弱或延缓疾病的进展,帮助机体恢复自稳态;ARDS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水增多,CBP能减少肺血管外的肺水含量;CBP治疗引起的低体温可使ARDS患者减少气体交换,从而使CO2产生减少,以避免换气装置导致的肺损伤[4];CBP治疗还能保障患者的液体平衡,为全静脉营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CBP能控制代谢产物的水平,最大限度纠正代谢酸中毒和高磷血症,为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保障。

联合CBP治疗ARDS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合指数及肺顺应性均明显改善,能缓解临床症状,使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我们的结果也表明,仍有部分患者死亡。

怎样才能减少死亡率? 我们的体会是要掌握好启动治疗时间及剂量:早期、足量是血液滤过治疗的关键;要选择恰当血滤器;对不同出血倾向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抗凝方法,最好动态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并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抗凝剂量;同时配合保护性通气、对症及支持治疗。但受病例数局限, 本组数据代表性较差,需要扩大临床研究规模。

参考文献

1Bernard GR,Artigas A,Brigham KL, et al.The American Europe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ARDS.Definitions,mechanisms relevant outcomes,and clinical trial coordin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149:818-824

2ellomo R,Baldwin I,Ronco C.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Contrib Nephrol,2001,132:375

第5篇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高血糖;周围动脉硬化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05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病症, 是一种容易反复出现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常见为呼吸障碍[1]。研究表明,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更容易造成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脑梗死等病症的发生, 而这些病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2-4]。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24 h血压、血糖的检测以及颈动脉以及下肢股动脉超声检测的方式, 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相关症状的关系,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3月中收治的11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老年患者, 患者中包含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28例;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38例;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46例。按照此标准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59~75岁;B组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61~74岁;C组中男26例, 女20例, 年龄64~76岁。所有患者经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检测发现均存在低通气或呼吸暂停现象, 发作次数>30次或低通气现象>5 h。所有患者经过全身检查均无脑梗死、脑出血、恶性肿瘤以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有正常认知功能, 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采集所有患者的病史, 确定患者无各类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的疾病。并测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数值以及患者的站位血压和坐位血压。对患者行知腹部超声检查, 并对各项数值进行记录。②患者进行睡眠呼吸检查, 让患者首先完成睡眠检查。通过多导生理记录仪对记录患者的呼吸状况以及血液氧气饱和度, 在患者清晨醒来后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检查前48 h应当叮嘱患者禁止饮酒, 禁止服用带有咖啡因、镇静剂的药物并禁止患者服用安眠药。③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仪器采用Acuson-12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对患者两侧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测量, 检测是否存在硬化、斑纹现象。如果患者存在硬斑的情况, 超声表现为具有局部的回声增强状态, 并且患者表面较为光滑, 但是在超声后方存在较为明显的声衰减现象。④对患者血压检测, 每隔30 min进行一次测量, 测量患者的平均压以及收缩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俗疾睿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C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140.4±9.4)mm Hg、夜间收缩压(139.6±13.5)mm Hg、糖化血红蛋白为(8.38±0.34)%、颈动脉不稳定斑块38例(82.61%);B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139.4±12.9)mm Hg、夜间收缩压(129.3±12.4)mm Hg、

糖化血红蛋白为(6.86±0.14)%、颈动脉不稳定斑块19例(50.00%);C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130.7±8.8)mm Hg、夜间收缩压(123.4±10.7)mm Hg、糖化血红蛋白为(5.14±0.28)%、颈动脉不稳定斑块7例(25.00%);三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其临床发病率一般为5%~15%, 并且一般来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发于男性, 女性患者较少[5-7]。

检测过程中显示, C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140.4± 9.4)mm Hg、夜间收缩压(139.6±13.5)mm Hg、糖化血红蛋白为(8.38±0.34)%、颈动脉不稳定斑块38例(82.61%);B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139.4±12.9)mm Hg、夜间收缩压(129.3±12.4)mm Hg、糖化血红蛋白为(6.86±0.14)%、颈动脉不稳定斑块19例(50.00%);C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130.7±8.8)mm Hg、夜间收缩压(123.4±10.7)mm Hg、糖化血红蛋白为(5.14±0.28)%、颈动脉不稳定斑块7例(25.00%);三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患者进行检测采用躲到睡眠检测, 这种检测方式的夜间血氧饱和度检测敏感性较高, 对患者的检测更加准确[8-10]。大多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寻求治疗前均可能已经患有这种疾病多年, 所以老年人群应当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提高警惕, 避免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症状, 威胁生命健康[11-15]。

参考文献

[1] 李文鹏, 李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代谢综合征.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5):511-512.

[2] 张芬, 孙品, 王志斌, 等.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右心室功能.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 31(6):511-514.

[3] 吴祖荣, 符茂雄, 陈宗存. 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23):6655-6657.

[4] 邱景山, 孙鸿慧, 张珏, 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23):5923-5925.

[5] 夏瑾玮, 钟远, 谈世进, 等.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2):114-117.

[6] 白晓芳.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5):977-978.

[7] 黄红, 申慧, 秦铮, 等. 无眼部症状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改变.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9):709-713.

[8] 苏琳, 张庆文, 李卫, 等. 老年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性与血压和血糖及周围动脉硬化的关系.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5):475-478.

[9] 李, 张希龙, 黄晶晶, 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8): 620-622.

[10] 周燕, 唐灵, 陈梅唏, 等.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抵抗素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中国老年学, 2010, 30(24):3621-3623.

[11] 田改生, 冯玲玲.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探讨.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5, 14(5):362-365.

[12] 杨永海, 顾永文, 王祥峰. 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 32(12): 65-66.

[13] 邓爱玲, 张立红, 张久宏, 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比较. 临床内科杂志, 2003, 20(8):442-443.

第6篇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血脂;血液流变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发病率高和影响全身多器官两方面,其临床症状显著特征为当患者处于睡眠状态中,气道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1]。在临床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不罕见,由于它的危害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们开始关注研究该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我院内科接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1例,再随机选取31例健康受试者,现报告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2011年2月24日——2012年9月24日接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1例,再随机选取31例健康受试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OSAHS组(A组)和健康组(B组),各31例。3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轻度10例,中度9例,重度12例。两组中男35例,女36例,年龄34-56岁,平均年龄35.9±4.6岁,且年龄、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于清晨5时空腹抽取静脉血两管,分别5ml,一管采用酶法分析,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各项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另一管通过血液流变检查仪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

1.3 评价标准[2] ①比较两组的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②分析两组的血液流变学,包括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5.0软件分析表中数据,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且用t检验进行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是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血脂 由表1可知,A组的TC、TG、HDL高于B组,A组的LDL低于B组,两组的血脂水平差异显著(P

3 讨论

现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已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由于现在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导致其发病率较高,它是以睡眠障碍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疾病[3]。该疾病较为危险的因素在于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这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并且要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该疾病的及早发现和早期治疗是关键[4]。因此,检测血脂和血液流变学两项指标显得尤为重要。血脂代谢紊乱和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低氧症所造成的。血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三个值增高,低密度脂蛋白降低[5]。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红细胞体积增多,血浆粘度上升,红细胞聚集指数上升。通过观察这两类指标不仅可以早期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还能对患者的疾病程度的判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后续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帮助。

由本课题研究可知,A组的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液流变学(包括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均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较为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的基础指标,是该疾病诊断以及治疗重要的参考依据,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命锋,邱志辉,黄桂敏.持续正压通气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浆脂类水平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08,8(7):697-699.

[2] 张莉,底胜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7,29(8):820-821.

[3] 冯志红,聂秀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体内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4):245-248.

第7篇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030-0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各种因素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糖尿病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已被普遍认可[1]。而血糖对ACS患者预后预测作用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化血红蛋白A1,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可准确反映血中葡萄糖水平[2]。本研究探讨了ACS患者HbA1c水平情况及其对ACS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ACS患者102例,其中,男67例,女35例,年龄43~89岁,平均(57.56±12.36)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8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者21例。ACS患者符合ACC/AHA2007年ACS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排除急慢性感染、炎症性疾病、肿瘤、创伤、痛风、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脏疾病等,否认近期应用激素史。所有入选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食情况、肝肾功能及高血压患病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时、随访3个月及12个月,用真空抗凝采血管采集静脉血。血液HbA1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检测由本院糖化血红蛋白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检测;心功能射血分数(EF)值应用飞利浦IE3.0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M3S探头,频率2~4 Hz,帧频(75±8)帧/s检测;体重指数(BMI)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A组)(HbA1c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以P

2 结果

2.1 3组患者在不同时期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RP、BMI、EF水平的比较

入院时C组与A、B组比较,VLDL水平、BMI略高,血清CRP水平、EF值略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相比,发病后3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清VLDL水平均有降低,3个月后比入院时低(P

2.2 3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C组与A、B组相比,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率均增高(P0.05);对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中,B组及C组与A组相比,其发生率均增高(P0.05);对肺部感染发生率中,B组与A组相比,其发生率增高(P

2.3 HbA1c水平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ACS患者HbA1c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肺部感染及死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bA1c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肺部感染及死亡均呈正相关(r=0.412、0.271、0.319、0.251、0.134,P=0.027、0.015、0.042、0.024、0.043)。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漫长的过程,表现为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炎性反应的结果。ACS是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AMI及UAP。以往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合并血糖异常时冠脉常出现弥漫性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等病变特征,而且重度病变所占的比例显著增高。易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及猝死等严重并发症。为此,研究影响其疗效及预后的因素将有助于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1-2]。

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HbA1c,HbA1c测试结果则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HbA1c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 d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HbA1c是血糖水平监测的“金标准”,表现为与血糖值相平行;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3-5]。故本实验采用以HbA1c水平对ACS进行分组研究。

本实验表明,ACS患者入院时VLDL、BMI及CRP水平均偏高,EF值较正常值偏低。在3个月后及12个月后C组EF值较入院时相比,无明显改善,表明HbA1c对ACS患者预后存在干预,HbA1c表示体内血糖整体水平,ACS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时,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微循环血流不畅,细胞获能减少,缺氧等,临床上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并发症,高血糖不仅能加重心肌细胞损伤、使梗死面积扩大,加重心肌梗死病情、病死率升高、心功能改善延迟[4],本研究亦显示HbA1c越高,ACS患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亦相应升高。

CRP是反映炎症水平和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前瞻性研究已明确CRP是心血管疾病(CVD)存在和将来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CRP水平与BMI呈正相关,降低CRP水平和抑制炎症反应的治疗策略可以阻止AS的进展,从而阻止CVD的发生。CRP水平>15 mg/L是UAP患者90 d内病情恶化的强有力预测因子[6]。另外,CRP与血管内皮细胞上FcTR结合,促进细胞黏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IL-8、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表达,从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目前有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通过增高心脏前后负荷可引起舒张功能不全,但与BMI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症及心脏结构改变,同样也是致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关键因素,这与本实验研究结果大致相符。而研究证实[7],BMI对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贡献比较小,稍强于年龄,远弱于高血压、糖尿病。

综述所述,血液HBA1c、BMI及CRP等常用指标对ACS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率都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其中HbA1c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子。临床研究显示,HbA1c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如在男性患者中,HbA1c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HbA1c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而目前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控制不理想。因此,加强监测及控制HbA1c水平对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兆章,周希敏.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识别和救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6):82-84.

[2] 李亚冬,李雅君.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糖化血红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1):53-56.

[3] 程晓丹.糖化血红蛋白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4):102-103.

[4] 王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糖化白蛋白水平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7-28.

[5] 许朝晖,礼征楠,凌侠,等.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的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5):1908-1909.

[6] 袁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临床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24-25.

第8篇

吉林省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 整合分析在治疗MDS和AML中采用联合化疗的方法,根据总有效率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成效。方法 将随机选择的来该院治疗的74例病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7例,对照组使用单一5-杂氮-2’-脱氧胞苷治疗,治疗组采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分析计量资料后对比两组的医治结果。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29.7%,低于治疗组51.3%的总有效率21%,显示联合化疗法医疗成效显著(P<0.05)。结论 联合化疗法在治疗MDS和AML中可以分明改善病人病情,该试验所用方法可以成为该病临床治疗的精良参照。

关键词 联合化疗方案;骨髓增生异常;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4(a)-0059-02

[作者简介]李凌君(1973.8-),女,江西省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血液病基础与临床治疗。

高危组MDS和A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特异化的克隆性疾病,临床表证为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不正常发育和分化,血象中白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严重贫血、出血现象,且因遗传不稳定极易向AML转化[1]。由于该病病因不明,病程较长,高危组预后较差,转化率极高,发病率逐年提升等特点,正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对于该病的研究方法较多,但均有疗效缓解率低、预后差等缺点,所以,疗效确切,提高预后,预防转化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该院在应用联合化疗法治疗MDS和AML的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自2012年11月—2014年3月期间前来治疗的74例经WHO诊断标准诊断为MDS和AML的病人,无差别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均37例,命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并给予不同方案治疗以对比疗效。两组的病人的其他条件均无差异,即P>0.05。其中,对照组中女11例,男26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RAEB-2型15例,RCMD型10例,RCMD-RS型5例,post MDS-AML7例;治疗组女21例,男16例,年龄41~59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RAEB-2型20例,RCMD型3例,RCMD-RS型9例,post MDS-AML5例。

1.2 诊断标准和分型

参照最新修订的WHO标准对病者诊断分型,临床表证为有血象中血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增生不正常,造血细胞发生特异变化;当髓系细胞发育异常且原始细胞高于20%者诊断为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参照WHO修订的IPSS积分系统诊断,积分均≥2.5,表示均为高危组。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单一化疗治疗,选择5-杂氮-2’-脱氧胞苷治疗,每8h静脉给药1次,每次剂量45 mg/m2,可根据病人适当加减,每次注射时间为4 h,治疗时长为持续3 d,1个月为1个疗程。

1.3.2 治疗组 采用联合化疗法治疗,即选用TA(阿糖胞苷+拓扑替康),每12个小时皮下注射1次阿糖胞苷,每次剂量为100 mg/m2,连续注射两个星期[2],将拓扑替康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于1次/d静脉给药30 min,每次剂量为1.2mg/m2,连续5 d,半个月为1个疗程[3]。治疗期间如血小板<15×109/L,则应输注血小板悬液以进行支持治疗,如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过多则疗程结束后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生物因子,如有出血量大、贫血情况严重的病人则输送全血或浓缩血小板,合并感染者及时用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检查血象、髓象,如显示有效果诱则继续进行治疗,如若无效,则只进行第2疗程治疗,依然无效者停止该方案而选择别的治疗方法,但不再评定疗效。两组患者化疗前均需对患者进行讲解和心理疏导,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恐惧[4]。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治疗结束半年后,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比较治疗结果。缓解(CR):临床表证消除或基本消除,血象正常,髓象情况正常或基本正常,持续半年以上原始细胞小于5%;部分缓解(PR):临床表证较治疗前消除大半,血象恢复大半,持续3个月以上原始细胞减少大于50%;未缓解(NR):治疗前后病情无变化或加重[5-7]。

1.5 统计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该次试验所有数据资料进行整合,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一般资料,组间比较选择独立c2进行检验,组内比较选择配对c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1.3%,对照组为29.7%,两组相比较,c2=6.823,P=0.02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对于高危组MDS和AML的治疗,目前没有标准方案,所以对于其临床疗效的研究、探索发现新的高效率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试验数据,该试验单独化疗选择具有代表性疗效确切的地西他滨治疗,其治疗PR达到29.7%,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而化疗方案合用PR可达51.3%,病情改善明显,经查相关资料,改方法治疗高危组MDS和AML的PR高于国内其他报道,已经与国外水平相一致或更好,显示应用此两种药物进行联合化疗,可以达到先进水平[8-11]。

对于MDS和AML的治疗上,由于其具有病情严重、极易向AML转化、耐药率高的特点,效果显著的只有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8-10],但allo-HSCT的治疗时机尤为关键,不好控制,所以一般都采取化疗方法治疗,所以本研究主要以化疗治疗[7]。临床上阿糖胞苷和拓扑替康都是常见化疗药,治疗该病单独应用阿糖胞苷的研究报道也很多,但是对于拓扑替康的研究则主要在于对其他癌症的治疗,该国报道中少见单独用于该病的研究,作者经过查阅外文文献,有单独应用于本病可达PR30%左右的研究报道,故作者把该两种化疗方法联合进行治疗,优点是能够互补两种化疗药物的不足,提高杀死病变细胞的能力,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该病治疗,找到一种不良反应较小,疗效确切的方案仍是重点,此外该次试验中也首次在治疗期间也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虽然不能明确表明心理状况对该病治愈率的影响,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加强心理疏导对疾病的好转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建议以后的治疗中多加强心理护理等辅助病情治疗。综上所述,该方案疗效确切,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参考应用于临床该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亚茹, 任翠爱, 侯丽雪,等.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 30(8): 1132-1134.

[2]段勇, 李鸽. 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与羟基脲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2012, 24(5): 82-83.

[3]李宝秀, 方喜生, 翁成荫, 等. 氯喹与拓扑替康联用协同抑制A549肺癌细胞株的增殖[J]. 广东医学2012, 33(4): 445-448.

[4]姚红平. 老年肺癌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21): 650-651.

[5]郭天剑,龚峻梅,吴必嘉, 等. 三氧化二砷与阿糖胞苷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 9(9): 80-81,84.

[6]李旭东, 何易, 胡元,等. 地西他滨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白血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16(49): 9253-9256.

[7]朱晨, 马燕, 许小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 22(3): 873-878.

[8]王福利,王博冉. 拓扑替康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分析[J].人民军医2014, 57(6): 660-661,673.

[9]王石松.含羟基喜树碱的预激方案诱导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1120-1121.

第9篇

[关键词]急性脑缺血;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4-60-02

Analysis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ZHOU Lin

Neurology Department,Zhoushan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Zhoushan 31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M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ICD)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 Methods Color Dopple ultrasoun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carotid artery of 124 patients with AICD and 100 healthy subjects as control group.The IMT,the occurrence rate of CA and M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Patients with AICD were divided into A group and B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rlce situation of CA;the prevalence of M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S and single risk factor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MS,IMT,carotid plaque index 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CA in the AICD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prevalence of MS,and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high levels of TG,LDL-C and TC in the 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ose in the B group(P<0.05).The prevalence of MS and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high levels of TG,LDL-C and TC,smoke were relevant to CA(P<0.05).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MS and CA in patients with AICD is high.The M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A and its component risk factors to further impact CA.

[Key words] Cerebral ischemia;Metabolic syndrome;Carotid atherosclerosis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症候群,其表现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病、糖调节受损、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脂代谢紊乱等。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冠心病等发病存在密切联系,是缺血性脑梗死主要原因[1]。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危及生命,防治目标已不能停在疾病终末事件上,而应对不同危险因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求为早期预防提供依据[2]。本研究通过分析超声颈动脉检查,探讨MS及其各单一危险因素与CA的关系,为临床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ICD)患者124例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②发病48h内入院;③首次发病或复发但无后遗症。排除标准:①非动脉硬化性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②心源性脑栓塞或有明确栓子来源的脑梗死。本组病例中男70例,女54例;年龄42~86岁,平均(65.5±8.6)岁。同时收集100例同期体检不伴心脑血管病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42~82岁,平均(64.2±9.3)岁。观察组吸烟率为69.35%,显著高于对照组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病例测量腰围,计算体重指数,检测血糖及血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及颈动脉分叉处。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1.3 诊断标准

MS的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4年制定的诊断标准[3]。动脉硬化斑块的定义为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IMT厚度≥1.2cm,伴或不伴有钙化[4]。CA的诊断:双侧颈动脉任一节段发生斑块。斑块指数:双侧颈动脉斑块分级的总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行χ2检验,相关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实验室及超声检查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MS与CA发生率、IMT、斑块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A组、B组的危险因素比较

将观察组分成有CA的A组及无CA的B组,其中A组81例,B组43例。A组年龄与MS、高血压、糖尿病、三酰甘油(TG)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及总胆同醇(TC)增高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MS与CA相关性多因素分析

与CA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MS、高血压、糖尿病、年龄、LDL-C增高、TG增高、TC增高、吸烟(P<0.05),见表3。

3 讨论

MS聚集多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是非MS患者的3倍,病死率是后者的5~6倍[4]。本研究表明,AICD 患者存在CA伴发MS的比率为59.26%,明显高于无CA的患者。MS与动脉硬化性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也是AICD的主要病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敏感的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并能够精确测量IMT。IMT增厚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本研究表明,CA在AICD患者中普遍存在,发生率为65.32%。

存在CA的患者同时伴有多种因素的升高,本研究中存在CA的A组年龄与MS、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没有CA的B组,说明这些因素与CA存在联系。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证实MS、高血压、糖尿病、年龄、LDL-C增高、TG增高、TC增高、吸烟均与CA存在相关性,且MS可作为CA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Lee等[5]研究结果相符,发现MS与CA独立相关,IMT随着MS组分数量及MS组分聚集度呈明显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中高血压及糖尿病的高相关性值得注意,而TG增高、LDL-C增高及TC增高是高脂血症脂代谢异常的表现,许多研究结果均证实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及糖尿病是CA的重要危险因素[6]。长期高血压导致动脉内膜损害,脂质沉积引起粥样斑块,而且长期的高血压也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促进因素。糖尿病同样通过造成动脉内膜损伤加速动脉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同时这些因素也是MS的重要组分,证明MS的单一组分因素也对CA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年龄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组患者平均年龄为大于65岁,显著高于B组,说明65岁左右的老年人患CA的风险明显上升,同时这个年龄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年龄。应更加关注这个年龄段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及治疗。吸烟长期以来被证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对血管的危害主要通过损伤血管壁、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从而导致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吸烟与CA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7]。而本研究的结果证明其与CA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在早期预防治疗方面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MS及高危代谢综合征人群是CA的危险群体,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常规手段。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做好预防,MS患者应该更积极地降压、降糖、调脂、改善生活习惯的综合治疗,才能有效地预防CA,进一步预防AICD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薇,赵冬,刘静,等. 中国35~65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902-908.

[2] 徐蔚海,高山. 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评价[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4):737-740.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S].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4] Mathiesen EB,Bnaa KH,Jaakimsen D. Echolucent plaque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risk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carotid stenosis:the troms study[J]. Circulation,2001,103: 2171-2175.

[5] Lee YH,Shin MH,Kweon SS,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rtery parameter in Koreans aged 50 years and older[J].Cire J,2010,74(3):560-566.

[6] Levisianou D,Melidonis A,Adamopoulou E,et al. Impac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n arterial stiffness in Type 2 diabetic men[J]. Int Angiol,2009,28(6):490-495.

第10篇

关键词:质粒;综合性实验;医学检验;分子诊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72-02

分子诊断学是分子生物学与检验诊断学的结合,是目前医学检验各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分子生物学是跨越生物、医学、药学的一门学科,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已成为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其今后学习、工作和科研的基础[1-2]。综合性实验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为此,根据实验改革的趋势,结合实验室条件,笔者在医学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教学中实施了“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设计思路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主要包括重组质粒的转化、重组质粒的提取和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三个部分。先在CaCl2低渗溶液中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将人Bcl-2重组质粒转化DH5α扩增菌,转化后在含氨苄青霉素(Amp)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以获得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再用碱裂解法分离此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质粒DNA,提取质粒DNA,所制备的质粒DNA作为限制性内切酶(RE)EcoRⅠ的酶切底物,最后经过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紫外分析仪观察重组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二、实验组织实施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多、知识面广、实验过程长,并且每一个环节的都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任一环节出现错误,都将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为解决这些情况,首先,实验前学生应该查阅相关资料,预习并熟悉整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和试剂、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下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避免实验过程中盲目操作;其次,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视频播放、教师现场示范,解决同学们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再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指导和试剂盒说明书加入试剂,注意每个步骤的反应时间,注意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应在旁督促和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最后,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分析试验结果,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布置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实验效果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相对于其他分子生物学实验来说,耗时长,使用的试剂盒和仪器设备多,由于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因此,学生们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环节,在实验中给予学生更多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实验操作积极性,实验效果明显比传统的验证性试验效果好。由于“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涵盖了DNA重组技术、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DNA的酶切及电泳技术,是一个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全方位、多维度进行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同学独立动手的能力、相互协作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了综合性实验训练的目的。

四、教学体会

1.实验意义。“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重组质粒转化技术、质粒提取和纯化技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重组质粒DNA的性质、转化的条件、提取过程中各种试剂的作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条件和酶切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相关联的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侧重于多方面理论知识和多种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存在的问题与策略。(1)实验课前学生不预习的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时等着教师介绍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和器材、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按照实验课上的操作照做,而不是带着问题,思考后操作。课前不预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不了解实验原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实验;二是实验步骤不明白,常常出现加错试剂、遗弃需要的产物、浪费时间、结果不理想等现象;三实验过程中遇到与理论现象不符合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常常拿着实验结果问老师对不对,而不善于自己分析结果。长期下来,造成一些学生对实验课持应付了事的态度,实验课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情况,要求学生实验课前预习相关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实验指导书及查阅资料,弄懂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带着问题去实验,避免机械地照书做。(2)“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难度大,操作烦琐,包含了大量知识,学生仅靠教师实验课中有限的讲解无法完全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和领会实验的操作要领,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近年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趋势。针对实验课内容多、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制作演示与模拟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结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展示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虚拟操作加深实验印象,减少实验过程中错误的发生,避免不知道如何使用实验仪器和不明白实验内容情况的发生。与传统实验相比,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实验原理、试剂与器材、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使其更有效地掌握实验内容和操作要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操作要点和实验现象,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利臣,肖璐,冯涛.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99-102.

[2]武慧敏,郑晓珂,黄睿,等.中医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衔接的探索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56-57.

[3]韩华,王岩.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4):7-9.

第11篇

[关键词] 地西他滨;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 R733.71;R5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5-0124-03

骨髓增生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后天性异质性克隆性恶性血液疾病。基本病变特点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发育异常,而导致骨髓无效造血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尤其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更高,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超过80%的MDS患者年龄超过60岁,具有骨髓脆弱、化疗耐受性差、并发症多等特点,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若其一旦转化为AML,预后更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病死率极高。地西他滨作为一种新型的去甲基化药物,2009年国内批准上市后,对于本病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我们尝试给予本病例多种给药方案多个疗程地西他滨的临床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和相关并发症均可控制,是1例较成功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3岁。11年前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常规化验时发现白细胞减少3.2×109/L,后监测白细胞波动于(2~3)×109/L,未诊治。6年前出现血小板减少,波动于(50~70)×109/L,患者逐渐出现乏力、气短症状。2012年5月就诊于我院化验血常规:WBC:1.8×109/L,HB:125 g/L,PLT:41×109/L。骨穿:增生减低,粒系比例减低,原粒易见,红系可见泪滴样红细胞,建议胸骨穿刺。胸骨穿刺:三系增生减低伴原始粒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活检:增生极度低下,脂肪细胞增生,少量偏成熟的粒红系细胞散在分布,淋巴细胞散在分布,未见巨核细胞。网状纤维染色(+)。流式:髓系原始细胞比例增高,粒红二系比例均减低,粒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融合基因:JAK2/617F阴性。PNH克隆及大颗粒淋巴细胞检查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正常。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Ⅰ。两年期间未行化疗及特殊治疗,口服中药,乏力、气短症状逐渐加重,间断输血支持。2014年4月就诊我院化验:血常规:WBC:1.06×109/L,HB:70 g/L,PLT:10×109/L。骨穿(髂骨):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37%,考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a。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有核细胞8.96%,强表达CD13,表达CD34、CD117、CD38、CD33、HLA-DR。染色体核型:46,XY(16)。于2014年4月给予化疗方案地西他滨(达珂,西安杨森公司)41.2 mg(20 mg/m2),d1-10静点。化疗后出现近1个月的Ⅳ°骨髓抑制,合并感染,给予抗感染、输血等支持治疗。于化疗后第43天复查胸骨穿刺提示完全缓解。血常规恢复正常。之后给予地西他滨(达珂,西安杨森公司)41.2 mg(20 mg/m2),d1-5静点方案4个周期及CAG 3个周期交替化疗。期间多次复查骨穿均为缓解状态。骨髓活检提示:造血组织增生减退,脂肪细胞明显增多,巨核细胞未见。因考虑患者造血能力渐衰竭,于2015年10月更改为地西他滨(昕美,江苏豪森公司)10 mg,d1-10,皮下注射,10次分3周,第1周1-4,第2周1-3,第3周1-3。2016年1月全面复查:血常规:WBC:3.89×109/L,HB:162 g/L,PLT:105×109/L。骨穿:增生活跃,原粒占0.5%。流式: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41%。染色体:未见克隆性异常。考虑病情稳定,于2016年2月进一步减量化疗方案为地西他滨(昕美,江苏豪森公司)10 mg,d1-5,皮下注射。之后3个月血小板逐渐呈下降趋势,波动于30×109/L。于2016年5月复查胸骨穿刺提示:增生减低,原始粒细胞比例增高,达2.5%。流式: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2.11%。给予CAG方案化疗后复查胸骨穿刺提示:增生减低,急性髓系白血病M2a伴MDS相关改变治疗后三系增生减低骨髓象。流式: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73%。继续给予单药地西他滨(达珂,西安杨森公司)41.2 mg(20 mg/m2)每周1次静点化疗,每3周为1个疗程。由于骨髓抑制明显,只应用了2周,第3周停用。患者目前病情间断出现口腔、呼吸道及肛周感染,自觉乏力、气短、耳鸣伴发热。血常规:WBC:0.8×109/L,HB:80 g/L,PLT:16×109/L。拒绝骨穿。给予抗感染,间断输压积红、血小板支持治疗。

2讨论

地西他滨作为一种新型的去甲基化药物,于1964年首次合成。经研究证实地西他滨在高浓度时具有细胞毒杀伤作用,而低浓度时具有去甲基化调控作用。正是这种剂量相关的双重抗肿瘤活性机制,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最早于1993年首先发现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有效,而之后的大量研究进一步肯定了地西他滨治疗MDS的临床疗效[1]。在各种血液肿瘤疾病中由于DNA的过度甲基化影响一些基因,从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一些抑癌基因如P15、P16、P53的过度甲基化可能成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的重要原因,而其中DNA甲基化转移酶则具有关键作用。地西他滨作为一种新型的甲基化抑制剂,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它的作用靶点在于可以通过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的活性起到去甲基化的作用[2,3]。多个多中心试验结果均证实地西他滨治疗MDS安全有效,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转白率下降,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4]。除单药应用地西他滨,国内外许多研究中心还尝试应用地西他滨联合CAG预激方案治疗中高危MDS及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5]。随着对MDS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已经发现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G岛异常高甲基化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的重要发病机制[6],因而对此疾病的治疗靶点也已逐步转移到促使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恢复正常为临床重点。地西他滨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7]。

尽管地西他滨的规律应用大大改观了MDS患者的预后,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包括地西他滨治疗MDS的最佳剂量、疗程安排及给药方式,仍需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8]。本例患者使用多种地西他滨给药方法:(1)地西他滨20 mg/m2,静点,10 d。(2)地西他滨20 mg/m2,静点,5 d。(3)地西他滨10 mg,10 d,分3周,皮下注射。(4)地西他滨10 mg,5 d,连续,皮下注射。(5)地西他滨20 mg/m2,静点,每周1次。已有临床实验证明:对于MDS患者地西他滨20 mg/m2,静点,5 d方案――血浆浓度最高,患者甲基化降低更明显,相对于其他给药方案治疗反应更高。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现有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地西他滨20 mg/m2,静点,连用10 d较连用5 d疗效要好。本例患者应用上述方案后获得完全缓解,疗效显著。文献报道[9]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反应极少发生在1个疗程内,疗效是逐渐显现的。至少4~6个疗程,实现首次缓解。首次缓解后仍需后续治疗,获得最佳缓解,持续治疗,才能长期获益。

由于骨髓衰竭是较高危MDS患者固有的病理生理特征,即骨髓残存的正常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造血功能低下。对于老年AML 患者骨髓衰竭的问题更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这类人群在白血病发病前有前驱血液病史者很常见,主要为MDS病史,同时老年AML患者由于骨髓生理性衰竭导致正常造血干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多,骨髓再生恢复能力减弱[10]。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多,肝肾、心肺功能均减退,治疗风险极高。目前,绝大多数临床研究中老年白血病的年龄界限划分为≥60岁,这类人群包含有下列特殊的生物学共性:如多个细胞系受累及,起源于更早期更原始的造血干、祖细胞,有前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史。通常老年AML患者常伴发不良核型的表达、FLT3 阳性比例较高,而这些都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11-13]。对于有前驱MDS病史的AML患者来说,面临着疗效差、预后差、化疗风险高等更严峻的考验,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直是临床治疗上的难点[14]。本例老年患者MDS病史4年余,AML-M2a病史2年余。地西他滨方案应用8个疗程,CAG类似方案4个疗程,骨髓造血能力逐渐衰竭,化疗出现不耐受。临床观察到皮下注射小剂量地西他滨的方案患者耐受性好,骨髓抑制轻,感染发生率低,输血次数少。标准剂量地西他滨应用时,化疗2周左右患者血细胞降至最低点,血小板下降明显,需注意感染和出血的预防[15]。对于老年患者在化疗的同时,也需考虑保护骨髓残存的造血能力,可适当应用药物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以便能耐受进一步的治疗。

综上所述,临床规范合理地应用地西他滨,能给MDS、AML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徐泽锋,肖志坚.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处方药, 2013,11(3):40-42.

[2] Lee JH,Jane JH,Park J,et al.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f decitabine treatment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Haematologica,2011,96(10):1441-1447.

[3] 许鸣,陆嘉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6):1800-1807.

[4] Jabbour E,Garcia-Manero G,Ravandi F,et al.Prognos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treated with decitabine[J]. Clinical Lymphoma Myeloma Leuk,2013,13(2):131-138.

[5] Li J,Chen Y,Zhu Y,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ecitabine in combination with G-CSF, low-dose cytarabine and aclarubicin in newly diagnos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Oncotarget,2015,6(8):6448-6458.

[6] 林巍,张莉,廉红云,等.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3):194-197.

[7] 张晓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172-173.

[8] 杨梨,罗红春,汪晶,等.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2):1601-1602.

[9] Issa JP.Th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s a prototypical epigenetic disease[J].Blood,2013,121(19):3811-3817.

[10]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 35(11):1042-1048.

[11] 赵邢力,刘凯奇.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特征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2):300-305.

[12] 郝杰,程澍,王艳煜,等.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和传统治疗方案治疗老年MDS/MPD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 27(1):15-18.

[13] 李婷婷,孙雪冬,董征,等.FLT3-ITD 阳性与阴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比较[J].医学杂志,2013,38(6):501-505.

[14] 高苏,仇惠英,金正明,等.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半程和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11):961-965.

第12篇

关键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尿酸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0SAHS)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以(40~60)岁肥胖男性者最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本文通过分析经鼻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及血UA变化情况,以探讨其在OSAHS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呼吸内科2012年1月~2013年8月OSAHS患者68例(男55例,女13例)作为病例组,PSG检查AHI≥5次/h,平均年龄(42.72±7.95)岁,体重指数(BMI)(29.54±2.67)kg/m2。对照组为经PSG检查正常(AHI0.05)、所有受试者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痛风、糖尿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1.2方法

1.2.1 PSG进行监测采用多导睡眠检测仪系统行PSG监测,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分会在2002年制定的标准,判断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类型及疾病程度。

1.2.2血清CRP水平测定PSG监测结束时(6:00)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离心分离后,-20℃冰箱保存,我院检验科提供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及氧化酶法测定尿酸水平。重度OSAHS患者于n-CPAP治疗后再次进行上述标本采集。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两指标之间采用线性相关分析。

2结果

2.1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清尿酸水平比较OSAHS组和单纯打鼾组各项指标的结果显示血清CRP及血清UA水平OSAHS高于对照组(P

OSAHS组AHI、最低血氧饱和度与血清CRP和血清UA相关性分析:OSAHS患者血清CRP和血UA水平与AHI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为0.545(P

2.2 n-CPAP治疗3个月前后OSAHS患者的CRP、血UA与睡眠呼吸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的血清CRP及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OSAHS患者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OSAHS伴有炎症性过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王轶娜等[1]研究表明较正常对照组,OSAHS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其血清C-RP水平与AHI呈正相关(r=0.447,P

UA是人类嘌呤代谢的产物,UA的生成增加或排泄不足,可导致高UA血症。HiraH S等[3]发现OSAHS患者血UA/Cr 水平随着AHI的增加而增高,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并未见与AHI呈明显相关关系,反与LSO2呈负相关,提示OSAHS患者血清UA升高和机体缺氧有关。国内丁少芳等[4]在调整影响血UA水平的因素, 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及血脂水平后, OSAHS组血清UA水平与AHI、T90呈显著正相关,与LSpO2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OSAHS患者血清UA升高,与AHI正相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负相关,这与国内外研究一致。血UA升高导致尿酸盐微结晶沉积于血管壁,引起血管内膜炎症反应。在炎症过程中,炎症细胞分泌一些炎症自由基,如IL-6作用于肝细胞引起CRP增高。OSAHS导致血UA增高的原因是:OSAHS患者反复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加速三磷酸腺苷(ATP)向二磷酸腺苷(ADP)的转变及进一步降解为黄嘌呤,使UA浓度升高。

研究表明CPAP能显著改善患者的AHI及低氧血症。最近研究表明[5],OSAHS患者尿UA浓度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其浓度显著降低。肖永龙等[6]对13例重度OSAHS患者进行nCPAP治疗后,发现尿UA分泌明显下降,并且尿UA/尿Cr浓度分泌下降。Yokoe等[7]对17例OSAHS患者进行了1个月的nCPAP治疗,发现OSAHS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目前国内外对n-CPAP治疗对血清UA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显示,经过3个月的n-CPAP治疗后,OSAHS患者UA水平及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总之,本文结果表明,OSAHS患者血中UA及CRP浓度升高,经过nCPAP治疗后降低,提示这些细胞因子与OSAS发病及发生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轶娜,杨宇,罗荧荃,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 27(10): 695-696.

[2]Shamsuzzaman AS,Winnicki M,Lanfranchi P,et a1. Elevated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Circulation,2002,105:2462-2464.

[3]Hira H S, Shukla A, Kaur A, et al. Serum uric acid and lactate levels among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which is a better marker of hypoxemia [J].Ann Saudi Med,2012,32(1):37-42.

[4]丁少芳,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尿酸变化的临床意义[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6:400-403.

[5]Steiropoulos P, Kotsianidis I , Nena E, et al .Long-termeffect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herapy on inflammation markers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Sleep , 2009, 132:537-543.

第13篇

[摘要] 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1科不稳定型心绞痛及NSTE-ACS且心功能正常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A组)48例,NSTE-ACS组(B组)5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48 h前后BNP水平,分析入院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BNP水平与出院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 结果 入院时B组BNP水平明显高于A组[(417.69±86.74)ng/L比(167.23±66.8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A、B两组患者BNP水平[(167.23±66.83)ng/L、(417.69±86.74)ng/L]均高于治疗后[(85.29±23.62)ng/L、(184.12±48.9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冠状动脉3支与2支病变组BNP水平[(475.97±86.44)、(335.33±88.66)ng/L]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142.08±54.0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着BNP水平的升高,3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升高趋势(P < 0.05)。 结论 BNP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关,故测定外周血BNP水平对于判断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及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BNP;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47-04

Analysis of BNP level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acute coronary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ZHANG Jing WANG Yanfei JIA Xinwei

Department of First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gate the chang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level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NSTE-AC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the evaluate value of early prognostic.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NSTE-ACS without heart failure in First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group A) with 48 cases and NSTE-ACS group (group B) with 50 cases. The BNP level of two groups on admission and after 48 hours of medica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NP level on admission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BNP level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417.69±86.74) ng/L vs (167.23±66.83) ng/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BNP level of group A and B before medication [(167.23±66.83) ng/L, (417.69±86.74) ng/L]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after medication [(85.29±23.62) ng/L, (184.12±48.96) ng/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The level of BNP in 2 and 3 vessels lesion group [(475.97±86.44), (335.33±88.66) ng/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1 vessel lesion group [(142.08±54.09) ng/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BNP levels,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 showed upward tendency (P < 0.05). Conclusion The ischemia degree of cardiac muscle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NP level, the concentration of BNP in Peripheral blo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ssessing the degree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calculating cardiovascular event.

[Key words]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Medicat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其严重的类型,因其可能发展成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而日益受到重视。B型尿钠肽(BNP)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主要由心室分泌的多肽类激素[1],它在室壁张力增加时合成及分泌,普遍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的评价。最近国内外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本身可能使BNP释放增加,可用于ACS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2],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CS)患者外周血BNP的水平,分析BNP水平与冠脉缺血及缺血程度的关系,及评判其判断心功能正常的NSTE-ACS患者预后的价值,从而为NSTE-ACS患者病情的客观评价及临床决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1科不稳定性型心绞痛及NSTE-ACS且心功能正常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0±6.5)岁。将其分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8例,B组(NSTE-ACS组)50例。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75岁;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Ⅱ级;③左室射学分数< 50%;④继发性心绞痛、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⑤近期(至少1个月内)有急、慢性炎症与损伤;⑥肿瘤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1.2 方法

1.2.1 资料统计 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脑血管病病史等。统计住院期间及电话随访出院3个月时患者心绞痛症状、再发心肌梗死、新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再住院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2.2 标本采集 ①入院时采集肘静脉血,急查BNP及生化等常规项目;②空腹8 h后检测肝功能、血脂等;③入院12 h内行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检查,④经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抗凝、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双联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类扩冠、他汀类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ACEI等药物治疗48 h后静脉血复查BNP,BNP的测定使用美国Triage BNP荧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查,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2.3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判定 采用Judkid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介入医师判断。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至少有1支血管内径狭窄≥ 50%,按照病变累及支数,分为1、2支及3支病变(注:左主干狭窄≥ 50%计为2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根据样本量情况选择Fisher精确统计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A 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射血分数(LVEF)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型尿钠肽水平比较

入院时B组BNP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NP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型尿钠肽水平比较(ng/L,x±s)

2.3 不同冠脉病变支数血浆水平比较

3、2支病变组BNP水平与1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BNP水平逐渐升高。见表3。

2.4 不同血浆BNP水平患者3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按照入院时患者不同BNP浓度分为≤ 160、>160~300、>300~430、> 430 ng/L四组,结果显示,随着BNP水平增高,心血管发生率有增高趋势,BNP浓度≥431 n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78,P < 0.05)。见表4。

表4 不同B型尿钠肽水平组患者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注:与>431 ng/L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BNP是一种含有32个氨基酸的多肽,在正常心肌中很少表达,主要由心肌细胞在心室壁张力增加时合成及分泌,临床主要用于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并为治疗效果做出一定的评估。Goetze等[3]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缺血能够显著刺激BNP的大量产生和释放;另有国外文献报道,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堵塞,导致心肌分泌BNP增多[4]。最近研究显示,BNP对NSTE-ACS近期与远期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5-8]。BNP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9]。这些证据均提示单纯心肌缺血即可引起BNP合成增加,测定BNP水平有助于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本研究中NSTE-ACS组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析原因可能为NSTE-ACS组所造成心肌缺血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严重,急性的心肌缺血可能通过增加心室壁肌肉张力来导致BNP合成及分泌增加。经药物治疗48 h后,患者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血浆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

本研究还观察到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BN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浆BNP水平呈现上升趋势,3支与2支病变组BNP水平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心肌缺血可以刺激整个心脏激素系统[10],一过性缺血可能使BNP与心肌缺血成比例的合成和释放,因此BNP可以作为评价心肌缺血范围或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11]。

近年来,另有研究显示,BNP的动态变化可作为ACS患者的危险分层,为ACS患者提供较高的预后价值[12]。本实验显示,BNP ≥ 431 n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 431 ng/L的其他三组患者,提示BNP水平越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越高,BNP水平可以预测近期不良预后。BNP提供预后价值的可能机制是心肌缺血越严重,面积越大,BNP水平越高;另外,持续偏高的BNP水平提示心肌缺血存在。

综上所述,BNP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有关,测定外周血BNP水平对于判断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且可作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参考文献]

[1] Iwanaga Y,Nishi I,Furuichi S,et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strongly reflects diastolic wall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arison betwee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J]. J Am Coll Cardiol,2006,47(4):742-748.

[2] 刘北袁,付强,严全能,等.联合检测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危险分层中的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5):1015-1019.

[3] Goetze JP,Gore A,Moller CH,et al. Acute myocardial hypoxia increaseer BNP gene expression [J]. FA SEB J,2004, 189(15):1928-1930.

[4] Krishnaswamy P,Lubien E,Clopton P,et al. Utitlity of B-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or diastolic dysfuntion [J]. Am J Med,2001,111(4):274.

[5] Morrow DA,Lemons JA,Blazing MA,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seri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testing during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JAMA,2005,294(22):2866-2871.

[6] Palazzuoli A,Deckers J,Calabro A,et 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other risk markers for outcom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and preserved systolic function [J].Am J Cardiol,2006,98(10):1322-1328.

[7] Sinclair H,Paterson M,Warks S,et al. Predicting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evaluation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risk score [J]. Scott Med J,2007,52(3):8-13.

[8] Lemos JA,Morrow DA,Bentley JH,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N Engl J Med,2001,345(14):1014-1021.

[9] Niizuma S,Iwanaga Y,Yahata T,et al. Plasma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reflect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chronic haemodialysis patients [J]. NDP,2009,24(2):597-603.

[10] Hopkins WE,Chen Z,Fukagawa NK,et al. Increased atrial and 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in adults with cyanotic congenial heart disease [J]. Circulation,2004,109(23):2866-2872.

[11] Aylin Y,Sadik A,Cagatay E,et al. Effects of lesion complexity on baseline and postprocedur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J]. Tex Heart Inst J,2007,34(3):282-289.

第14篇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现状 实践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共同列入语文课程,充分说明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1]。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剖析现状,状态百出

(一)置之不理。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今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影响,一些语文老师还是固执地认为教学最终是为考试服务的,认为综合性学习板块可有可无。

(二)茫然不知。

一部分老师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也想通过这个板块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但是苦于没有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

(三)纸上谈兵。

部分老师教授这个板块时无计划,无针对性,无目标,既不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又不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更不让学生请教相关专业人士,而是关上门来,直接教给学生写活动方案的方法,架空分析,闭门造车。有的老师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热闹,忽略了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调控,以致光有热闹的场面而无实在收获。

二、围绕目标,有序开展

如何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呢?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收获。

(一)分析教材,准确定位。

人教版一到四年级“综合性学习”都是以小篇幅、小板块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年级的变化,难度也有所增加。到了五、六年级,“综合性学习”就以专题方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且不同的年级有不同要求。《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内容,这一单元包含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儿童诗等各种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再加上《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诗歌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各类诗歌不同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特点;5通过课本内诗歌的学习,扩展到一类诗歌的学习。本班学生平时比较活跃,喜欢这一类开放性学习,因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全开放的“自编自导自演式”学习。

(二)观察学生,合理分组。

“综合性学习”除了自主,更重合作,因此如何分组事关重大。根据平时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将班级同学分成8组,组内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统筹,一般由学习成绩好、管理能力强的同学担任;调查员主要负责收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记录员负责记录,操作员负责其他相关事宜。一个小组里的成员中,组长由老师任命,其余由小组内自主讨论产生。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既需独立解决问题又需互相联系,合作探究。这样分组关注到每个学生,让小组里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分组定标,完善计划。

本组课文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既有宋词又有唐诗,既有元曲又有现代诗,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笔者要求各小组充分阅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织组内讨论,确定一个学习内容,并根据内容制定各组的学习目标。

各组确定好学习目标后,拟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此时,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并提出建议。在小组讨论及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基本上制订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各小组上交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教师阅读,若有不合理之处则及时与小组联系商榷,进行修改。

(四)收集资料,各显神通。

根据学习计划,组长分配任务。这一阶段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搜集资料。本班大部分学生为住宿生,因此笔者以一个星期为期限,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五)整合重组,完善资料。

组员搜集的资料在组长处汇总。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对资料进行筛选,随后组间讨论,对资料进行修改与补充。通过组内讨论与组间互查,既确保了资料的正确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讨论结束后,上交资料,教师对整合的资料进行适当修改。

(六)全班展示,小组互评。

所有准备工作均已就绪,每个小组自由上台展示。各小组按照之前准备的内容上台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收集到的重要信息。台上的小组滔滔不绝,台下的小组圈圈记记,场面十分和谐。展示结束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主投票,对本次活动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加以鼓励,教师对本次活动加以总结。

(七)加深巩固,总结延伸。

展示结束后,全班同学合作出一期《轻叩诗歌的大门》手抄报。这一期的手抄报较以往内容更丰富,版面设计更合理,插图更精美。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及整理归纳的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让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常态化,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自主 合作

一、综合实践,自主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建构的过程。自主参与,自主获取知识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声,更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期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问题、自主研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实践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教师只做指导、启发、点拨、示范引路和组织工作,让学生的探究确实发现新问题,进入新境界。如:六年级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教师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都安排了汇报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还正确处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的关系,既重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指导方面主要抓了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明确要求;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例如:在第一个年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组教材的导语和活动建议,使学生明白这次综合性学生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收集哪些诗歌,可以怎样给诗歌分类,这些自主性学习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综合实践,团结合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个主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老师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一个班级学生参差不齐,认识能力有高有低,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提升。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形成完全不同或者部分不同的观点,通过组内或班内的争论,可以彼此启发,加深认识、理解,最后也许一方被另一方说服后 修改等,这都是一种提升。而且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任务较多,较重,往往需要多个学生共同承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整个计划,如:在《轻扣诗歌的大门》中,一开始就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尽量控制在3~5人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参与、合作,便于表达;(2)小组内各成员的能力、水平尽可能相当,不要相差太大,以利于他们合作与竞争;(3)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学习成果的展示尽量丰富形式和让学生分工或分阶段汇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接着小组制定合作学习计划,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这样合作学习,就有了明确的任务分解,及时将这些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如:第一阶段《诗海拾贝》中,有的小组按春、夏、秋、冬分类,每人负责收集一个季节的诗歌;有的小组按唐诗、宋词、元曲分类,每人负责收集一个朝代的诗词;有的小组按儿歌、散文等分类……但只强调分工不注重合作也不行,小组成员完成任务时,会遇到困难与问题,假如不合作,某个任务卡了壳,整个活动计划就得搁浅,因此,分工也要合作,也需要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分工,在分工中合作,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保证质量。

三、综合实践,积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