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标准化考察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内部控制 招投标 控制环节 控制措施
一、招标计划阶段
招标计划阶段的主要风险是招标单位“突击”招标,逃避监管。招标单位为了逃避监管,在开标前不向相关控制部门报送招标计划,或不让相关控制部门了解招标信息,“突击”招标,使控制部门准备不充分,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招标计划环节的控制目标为按计划招标,使招标活动按计划进行。
招标计划环节的控制措施是:要求招标单位及时向控制部门报送招标计划,使控制部门提前准备。具体控制措施为:(1)控制部门应建立招标计划报送制度,要求招标单位及时报送项目、年度及月度招标计划。招标单位如未按要求报送招标计划的,不得进行招标活动。(2)控制部门应根据招标计划进行事前准备,派出人员针对招标内容进行市场调查,进行材料询价,做好调查记录。
二、招标公告阶段
招标公告阶段的主要风险是招标信息释放不充分、不及时,从而使意向投标单位无法获知招标信息。有操纵招标过程不良动机的招标单位,可能会在招标公告阶段采取以下行为,如:(1)在招标公告时间上做“文章”。招标公告在周五将下班时或者是周末,使意向投标单位看到招标信息时已经过了报名期,或来不及准备。(2)在招标公告的渠道上做“文章”。如有些招标公告的渠道不公开,有些招标公告贴在工地上,且派人看护,看护人员会给意向单位说“我们的合作单位已经内定,只是走个形式”,把意向单位劝退,公告期一过立马撕掉。(3)在招标公告的内容上做“文章”。如报名电话根本无人接听,把报名条件设置得非常高或按照内定单位的条件设置为报名条件,使其他意向单位达不到要求而无法报名等等。招标公告环节的控制目标是充分及时释放招标信息,向意向投标单位传递公开、公平、公正的信息。
招标公告环节的控制措施为:(1)招标公告时间一般应要求最短不少于5个工作日。(2)招标公告必须在公开的媒体,保证渠道公开,使意向投标单位都能了解到招标信息。(3)应要求接受报名的地址、电话、联系人真实无误,电话应在工作时间有人接听,并建立举报制度;如有问题,可向接受举报部门举报。
三、招标文件编制阶段
招标文件编制阶段主要风险为招标文件的重要条款不符合公司招标制度或表述不明确,为评标时不合理解释预留空间。如评标标准、废标标准不明确等。招标文件编制环节控制目标是招标文件是否符合招投标相关法规和公司的相关招标制度。
招标文件编制环节的控制措施为:(1)建立招标文件标准化。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规范编制适合本单位的标准化招标文件,防止招标单位在评标标准、废标标准等重要条款上做“文章”。(2)控制部门根据标准化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批。招标文件编制完成后,应及时将招标文件报控制部门审批,控制部门应依据标准化审核招标文件;若招标文件不符合公司标准化要求,控制部门应要求作出修改,并将招标文件修改稿报送控制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前的招标文件不得向外。
四、招标报名阶段
招标报名阶段是招标活动控制的重点之一,其主要风险为:招标单位在报名环节设置障碍,使符合报名条件的意向报名单位在报名阶段不能通过报名,人为减少报名单位数量,削弱招标活动竞争性。招标报名阶段的控制目标是在报名阶段使符合条件的意向报名单位都能够顺利报名,增加招标活动竞争性。
报名阶段的具体控制措施为:(1)要求报名受理人员不得少于2人。(2)凡符合规定条件的意向单位,受理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其报名。(3)控制部门应进行突击检查,或安排单位进行嵌入测试。
五、考察阶段
考察阶段是决定投标单位能否入围的重要阶段。考察阶段的主要风险为:(1)考察人员不能真实了解被考察单位情况。(2)考察人员不如实反映被考察单位情况。有的被考察单位,不具备招标要求的基本条件,但由于考察人员流于形式或者能力不够等不尽职不尽责所导致,考察人员不能真实了解被考察单位情况。目前建筑市场鱼目混珠,挂靠、转包乱象丛生,有些人为了承接业务去借一些资质比较高的公司,如果考察人员不尽职就可能被蒙混过关。有些招标单位为了达到围标的目的,控制入围单位数量,利用考察阶段以莫须有的原因把符合招标条件的意向单位屏蔽掉,有些招标项目参与报名的单位很多,但通过考察阶段以各种理由将有些报名单位淘汰出局,达到暗箱操作的目的。考察阶段的控制目标是让所有符合招标条件的意向单位都入围,让所有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都淘汰。
考察阶段的控制措施为明确考察内容和考察标准,严格考察人员责任。具体控制措施为:(1)明确考察标准,建设单位应建立考察活动的标准化,明确对投标单位的考察事项及考察标准。(2)考察结束应按标准化的要求出具考察报告,考察报告的内容应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并经参与考察人员签字,由参与考察人员承担相应考察责任。(3)为验证考察报告的真实性,必要时由控制部门组织进行二次考察。
六、开标评标阶段
经济波动,是指在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扩张或经济衰退.表现在经济总量上,或高速增长.或剧烈降低,引致国民经济发生大起大落的一种经济现象。高速增长或剧烈降低是指经济发展脱离了常态增长的轨迹,使经济运行曲线出现波峰和谷底的状态。从长期发展过程看,这种波峰和谷底现象还呈现周期性循环.循环过程时长时短。考察各国经济发展,总趋势是逐渐增长的。但是保持绝对均衡稳定增长(即常量增长)则是不可能的.因而在短期或个别时期上,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因此说,在长期增长趋势中存在着短期波动循环现象。
也有理由认为,经济波动现象是相对于经济均衡稳定增长这一情况而言的。只有在长期趋势的动态过程中观察,才能发现经济增长过程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均衡性。因而在考察经济波动时.必须要结合对长期趋势的研究。
正是基于对长期趋势和经济波动相互关系的以上认识,通过对各国经济资料长期趋势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变量在其发展运动过程中,大多数时期的环比增长率在其平均增长率上下运动.这是经济均衡稳定发展的结果和反映;而极端偏高和极端偏低于平衡增长率的时期是个别和少量的,它们是经济震荡的结果和反映。统计规律表明,以相当长期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长率做为经济均衡稳定发展的重要参数,考察报告期经济波动的强弱程度,有着客观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以平均增长率做为均衡稳定发展的主要参数.考察报告期经济波动的强弱程度,既有理论上的思考.也有现实的经济意义。
1961年经济波动强度指数绝对值之大,表明我国建国以来最强的一次经济波动,该期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衰退,国民经济几乎达到崩溃状态。
强度指数可以是零、正数、负数。以W为零做为标准化单位,当W为零时,说明报告期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持平,为绝对均衡稳定增长,这种情况极少出现,表一中仅有1954年和1979年如此;W为正数,说明报告期环比增长率必大于平均增长率。W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处于加速或高速阶段,也表明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波动现象;W为负数,说明报告期环比增长率必低于平均增长率。这里有三种情况要区别对待。第一种情况是一100%<W<0时,只表明报告期增长率小于平均增长率.但报告期相对前一年来说,其相对量和绝对量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不过增幅略小而已;第二种情况是W-一100%,说明报告期成零增长,其发展水平与前一年相等;第三种情况是W<一100%,说明报告期经济成负增长,报告期环比发展速度小于100%,相对前一年来说.绝对量减少.处于经济衰退阶段。这三种情况W的绝对值越大,说明经济波动程度越强。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考察报告格式·民办教育考察报告·服装企业考察报告·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新晨:
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结构;结构体系;设计方法
1 前言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建设阶段,预计未来30年,我国需要建设的房屋总面积达600-700亿平方米。因此,通过建筑工业化方式来度过大规模建设阶段,保证建筑质量和耐久性,满足建筑节能环保、绿色多功能和舒适性是我国建筑也发展的必由之路[1]。
建筑工业化就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
2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史
建筑工业化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建筑工业化,注重数量和效率。表现为二战结束以后,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建造了大量的建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要求的不再是建筑的面积或规模,而是多样性。“标准化”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就是第二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重点转向节能、降低物耗、降低对环境的压力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我国建设部于1979年颁布实施了行业标准JGJ 1-79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后又于1991年10月1日修订为《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步伐曾一度停滞[3,4]。目前,中国仍处在第一阶段,但是,建筑工业化,尤其是住宅工业化已经引起了国内各方面的重视。
3 建筑工业化的优势
建筑工业化相对现有的现浇混凝土湿作业有着极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施工效率的提高
几乎建筑的各部件均在工厂预制完成,甚至装修也在工厂完成,现场只是完成吊装和拼接。国外的经验表明,采用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与现场手工方式可节约30%的工期[2]。
3.2 施工质量的提高
工厂预制则是在稳定的工厂环境中,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得各部件都有相似且可靠的质量,从而有利于结构整体的可靠性保证。
3.3 设计的简化
当建筑工业化实现时,建筑的构件也会标准化,结构设计不再需要对每一种荷载都设计一种截面,也不再需要画出很多的图纸,而只要选择合适型号的构件就可以了。
3.4 方便施工现场的管理
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机械化程度很高,需要的人工就相对减少了。更少的人员和更多的机械化使得现场更接近于工厂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现场的管理。
3.5 环境的影响减小
大部分建筑部件都在工厂内预制完成,现场作业大大减少,其带来的噪音、粉尘等污染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工厂的加工速度快,整个工期也较短。
3.6 成本节约
据万科工业化实验楼建设过程的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现场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3]。
综上所述,建筑工业化会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高,大量的需求要求快速高质的建筑方法。另一方面,在西北等内陆经济不发达区域,基础建设任重而道远,也提出了对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4 建筑工业化对现有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的影响
现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材料可以分为砖混结构、木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
砖混结构的实现方法是由配筋砌体构成。通常在混凝土空心砌块局部空心处浇筑配筋混凝土芯柱和水平灰缝中配置一定数量钢筋。砖混结构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严格来说不属于工业化的住宅体系。
木结构适用于矮层的结构,多是装配式的是施工方法,工业化的程度相对其他体系较高,但是在国内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我国住宅等多向着空中发展,而木结构用于矮层;另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有限。
钢结构目前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结构体系。钢结构以强度高、自重小等优点在国内和国外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但国内外资源保障程度低,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受到相当的重视,技术等各方面也比较成熟。目前这种体系较为实用,而且工程经验和技术也更成熟,在我国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由此可见,现有的结构体系都可以进行工业化改造,使其适应大规模高效高质量的建设生产。在我国,最合适的体系仍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我们应当利用我们在这种体系中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推进建筑工业化在我国混凝土结构体系中的应用。
5 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优势和可行性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同时也为我国的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提出了对建筑工业化的需求,在传统作业方式缺陷的推力和社会需求、新技术的优势的拉力下,中国也正走上建筑工业化的道路。现在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应当针对这些问题,把握科研和其他工作的方向,切实地推动建筑工业化在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发,等. 日本建筑工业化考察报告(节选一). 21世纪建筑材料,2011.01.
[2]刘长发,等. 日本建筑工业化考察报告(节选三). 21世纪建筑材料,2011.02.
[3]李宗明,王三智,曹保平.装配式住宅与住宅工业化.山西建筑,2011.04.
[4]范悦.中国住宅生产工业化的动向.中国住宅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2007.06.
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教育厅制定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正式启动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6月8日,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开展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的通知》,并于2007年10月份组织首批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根据省教育厅部署,教育现代化评估工作2007年主要在苏南开展,2008年苏中为主、苏南扫尾;2009年苏北为主、苏中扫尾。据了解,苏州、无锡、南京等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势头迅猛,2007年全省共有36个县(市、区)首批申报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苏州、无锡、南京三市就占了31个,其中已有26个县(市、区)通过了评估并获得省政府确认,而南通市至今还未有一个县(市、区)申报。为此,南通市在时间部署上,考虑从今年开始至2009年底,用2年的时间,整体推进,分批达标;在工作策略上,重点打好2008年攻坚战,力促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作为我市第一批申报单位在2008年通过省级评估(海安、海门、如东、崇川、港闸),其它县(市、区)确保在2009年通过。我市李雪峰市长已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明确2009年必须完成创建任务。
二、评估的基本内容
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是对一个区县整体教育水平的考察,现有的16条指标是经过无数次多类型研讨会之后确定的,历近5年形成的,省政府已于5月份发文公布,反映了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标体系可分为3大板块。
1至6条为第1板块,表述了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目标,描述了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既有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职工培训、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覆盖面的关注,又有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量上的要求。省教育厅要求提供近三年来教育事业年度报表复印件和县(市、区)财政预决算报告复印件。
第7到12条为第二板块,表述了教育的质量目标,反映了上级对各区县政府建设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期望,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这一板块从两个方面分别表述,7至9条是对幼儿园和学校整体创优的要求,10至12条提炼出了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3个核心要素,即素质教育、师资质量和信息化水平,将此3要素作为独立指标分别列出,说明其在优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极为重要。这块指标中,全省很多区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优质幼儿园和优质学校的比例较难达到。(2)认为素质教育是个软指标。实际上,这次将从5个主要方面进行考察,要求各地做到“5有”:有督促学校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的措施;有合理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规定、作业量规定、考试评价规定;有督促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措施;有足够的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和教育实践基地;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学校制度。这“5有”都是实实在在的、一点不软。(3)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不到。其中,研究生在读人员和研究生课程结业者不算,但有学历没学位或有学位没学历的均可计算在内。(4)义务教育学校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较难。这块验收时,要高度重视省教育厅基教处和教育装备中心提供的相关数据。
第13至16条为第三板块,表述了对区县政府重视、支持和保障教育的管理水平目标,主要考察4个方面:投入水平、均衡教育、规范办学和安全保障。重点考察“三个符合度”:一是看地方政策与上级要求是否符合,二是看政策规定与实际措施是否符合,三是看政策实施与实际效果是否符合。
三、评估验收的程序及办法
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能站在宏观上抓好推进工作。
(一)评估程序
评估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区县自评;第二阶段为专家组现场考察;第三阶段为教育厅审定阶段。
(二)评估过程
1、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受教育厅委托于每年9月份接受各县(市、区)申报。
2、省教育评估院接到申报资料后,组织人员对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向教育厅提出是否进行现场评估的建议。
3、现场评估专家组一般由7-9名专家、2名秘书组成。2007年,验收组专家是由省教育厅邀请的教育部、北京市、上海市的专家和本省处级以上干部组成。
4、现场考察时间一般为3天,主要活动为:
(1)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县(市、区)汇报创建工作,对各指标达成度进行说明,回答专家组提问。
(2)实地考察。考察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现状,考察点由县(市、区)与专家组共同商定。
(3)查阅资料。主要查阅与指标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日常管理资料。
(4)召开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访谈。专家组根据需要分别召开校长与教师代表座谈会、相关部门(教育、财政、劳动、公安等)代表座谈会、家长代表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访谈,深入了解情况。
专家组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对各指标达成度进行评议、表决,形成《现场考察报告》,并向当地通报。
5、现场考察结束后,省教育评估院及时整理评估资料,向省教育厅汇报,由省教育厅审定评估结果。
16项评估指标每一项分三个档次:A、B、C,16项中只要有一个C,或者两个B,均视为不通过。
6、省教育厅审定以后,省教育评估院将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向接受评估的县(市、区)寄送《评估报告书》。
四、当前工作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渔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打造我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谋划渔业发展新格局,4月25日至26日,我场组织生产科、各分场负责人、部分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参加的考察团一行10人,由一名总支委员带队,赴武汉、汉川、潜江,分别对武汉市东西湖鱼水情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走马岭渔业大队、汉川里潭砚海家庭农场、潜江虾宝农业科技基地、虾皇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张家窑基地渔业养殖与管理、名优良种与品牌渔业等先进典型和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考察期间,与当地从事水产养殖、科研、贸易的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农渔民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全面学习了他们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培植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培植、渔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宝贵经验。此次考察,选点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组织安排紧凑,考察内容丰富,参加考察人员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深受启发,收获很大,考察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三市区考察点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实地一看,确实使每位成员震动很大。总结起来,他们的发展思路宽,规模大、标准高、技术精、效益好,品牌意识强。翘嘴鲌,黄颡鱼、小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在上述三地已达较大规模,已建成繁苗、育种、养成、餐饮、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体系。主要特点一是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二是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三是渔业产业化经营程度高,四是渔业科技支撑作用突出。
东西湖区鱼水情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水产基地位于东山群力村,东吴大道旁,公司由老总李允个人投资500万元兴建,集名优水产苗种引进实验、繁育,商品鱼养殖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公司基地占地200余亩,建成室内育苗车间1000余平方米,池塘微循环养殖水槽13组,年人工繁育杂交黄颡、江团(长吻鮠、又称长江回鱼)大鳞鲃(淡水银鳕)、大口黑鲈等名优新水产苗种2亿余尾,商品加州鲈鱼等中高档水产品30万斤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走马岭渔业大队养殖户陈老板养殖水面30亩,2017年养殖翘嘴鲌,投放鱼苗35000尾,规格每尾0.15公斤。以调水为主,几乎不用药,投喂饲料27万元,产值48万元。【参观时,正有渔户在出售翘嘴鲌】
汉川里潭砚海家庭农场2015年4月注册成立,位于竹林村彭湖垸,以稻田养虾、蟹为主,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流转740亩湖田,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鱼池6口、700亩,投放虾苗2000多公斤、蟹苗3000多公斤,当年收稻谷32万公斤、产虾5万公斤、产蟹1.8万公斤,总产值400万元以上,去年产值达千万元。
2016年11月,潜江虾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组建了专业团队,主要进行小龙虾遗传育种、小龙虾微生态重建与修复、小龙虾繁养一体化和小龙虾疾病防控四大系统工程试验,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一定要将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控制在阈值以内。水草对净化水质有极好的效果,我们要及时补充有益菌,分解小龙虾粪便,为水草和藻类提供肥料,水草和藻类生长旺盛,浮游动物就多了,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营养。”公司老总如是对考察组成员介绍道。
2013年,虾宝老总陈龙承包500亩水田,472亩种植藕带,28亩专门研究小龙虾生长环境、育种等。为了观察小龙虾生活习性,有时候他一动不动趴在虾池边观察,一待就是一整天。陈龙说,这样才能不影响到小龙虾的活动,获得更加准确的资料。多年蛰伏,一朝蝶变。2014年,陈龙培育出抗体强、存活率高的麻壳虾,同时获得了高产,28亩麻壳虾卖了57万元。2015年8月,尝到甜头的陈龙将虾池扩增到813亩,500亩养虾,313亩种植水草研究微生态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地毛收入为50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去年11月,虾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还新增2400亩虾田,将虾稻共作与小龙虾精养相结合,预计今年毛收入可突破2000万元。
二、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是抓规模化开发,培植支柱产业。2001年,潜江小龙虾在水稻田里养殖并获得成功,被专家称为“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但在实践中,此模式一亩田只能收一季虾,效益较低。后来,经过三年实践,又摸索出了“虾稻共作”模式,一季稻谷、两季虾。绿色生态的虾稻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2017年虾稻共作面积达到65万亩,建成13个万亩和60个千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全市龙虾总产量达10.3万吨。形成了强村富民的主导项目和支柱产业。虾稻产业的高效益离不开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科学高效管理。十几年来,不断完善“虾稻共作”这一新型种养模式,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两个院士工作站和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对虾稻共作进行科技攻关。同时,不断健全虾稻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和了14项产业标准。
二是抓产业化经营,靠龙头带动发展。如潜江虾皇等公司就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农户利用水面进行养殖,并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由企业统一供应苗种、生产标准、技术服务、收购产品,渔民养殖水域成为企业基地,既稳定了渔业生产,又为企业加工销售提供了大批量的原料。经验证明:产业化经营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营方式,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渔业实施产业化,将基地、加工、市场体系三个环节连接起来是关键。龙头企业能延长、拉紧产业链条,政府要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靠企业打造品牌,靠企业与农户、基地联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较为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共同发展。
三是抓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效应。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城乡居民由被动式消费转向选择性消费的重要标志。我们发展品牌渔业,就是要用现代工业理念来谋划渔业发展,实行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提高渔业产品的知名度、内在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品牌,才能争夺市场霸主,实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需要科技扶持,渔民在加工、销售环节上需要引导和服务,政府机构和服务组织要以市场导向引导渔民生产,还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加工、市场、信息服务,做到渔民和企业能够养得好、卖得快、效益高、增收多。
四、下步打算
因地制宜地学习好经验,做好结合的文章,明确主攻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立足自身实际,创新理念,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不断加快渔业发展步伐。
一是实现生产设施标准化、养殖技术现代化、营销品牌化的格局。深入实施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池塘微孔增氧设施及增氧机、自动投饵机等机械,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打造名优淡水鱼生产和良种繁育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提高渔业产值和效益。
二是根据我场资源条件特点,培育主导品种,发展优势特色渔业,着重提升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充分利用山好水好生态好的优势和“野猪湖”品牌的知名度优势,积极打造孝南渔业品牌,实现渔业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
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大力推广应用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以省水产良种试验站减量用药计划在我场实施为契机,新建1处水产品质量检测和疫病检测实验室,加强养殖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渔业水域环境、养殖投入品和水产品药残日常检测;开展渔业病害测报和重大病害防控;逐步推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有效提升我区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 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 。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 hi138_Com]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
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使绿色技术上升为“农业标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 《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 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如何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于宝苹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9.《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10.《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
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使绿色技术上升为“农业标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如何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于宝苹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9.《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10.《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1、基本情况
为了解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运行特点,学习其先进的认证技术与管理经验,农业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团”一行13人,于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4日赴德国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对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中心、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VDMA)农机分会、德国亚马松有限公司(AMAZONE)和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等几家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当权威和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了访问交流和实地考察。
2、考察重点与收获
目前,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已经形成了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基础,政府负责授权与监督,认证机构具体操作的是以企业的产品及其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对象的高效、成熟的运行体系。此次考察,重点围绕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的认证依据、政府作用、价值取向、认证主体、运行机制、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1)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质量认证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
在德国,有的农机产品要实行强制认证,有的是自愿认证。认证如何进行,相关各方权利义务怎样,政府如何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安全、环保为目的,涉及各相关环节,具有整体上的系统性、统一性和操作上的一致性。
考察发现,每种农机产品的质量认证与管理,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文件或行业规范性文件。法律文件规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内容涉及农机制造企业、销售及售后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控的规定等。德国农机质量认证的技术性文件主要有三大类,即国家标准、欧盟标准和ISO标准,其中以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涉及农机安全的欧盟标准作为安全认证的技术依据,其带有法规性质。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在法律和标准规定上是一致的,这对促进认证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严格的授权和有效的政府监管是质量认证工作有序运行的保证
在农机方面,德国联邦道路交通局(KBA)负责拖拉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负责植保机械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农业部负责拖拉机、植保机械以外的其它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经济部(BMWl)负责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一个认证机构可以接受来自政府不同部门的授权,认证机构只有被授权后才能对外开展第三方认证工作。如,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是德国惟一被授权的承担农机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的机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是被授权的目前德国也是欧盟规模最大的承担农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政府授权部门还负责协调被授权认证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代表德国认证组织向国内外被授权的农机产品认证机构和试验室名录。德国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认证机构和认证行为进行监管。
3)重视安全,关注环保,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率高,企业主动申请,消费者关注认证标志,政府支持认证事业发展,使各相关方面确信,认证是必需的、值得的。在德国及欧盟,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中对产品质量涉及安全、环保要求的内容有着系统、细致的规定外,法律中还明确规定了产品强制安全检测和认
证范围。对实施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范围内的产品和项目,又根据其产品危害程度,将其中的一部分项目规定为必须由授权的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机构来承担,另外的项目则可由企业自己承揽,企业缺乏检测能力时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
此次考察发现,出于对安全与环保方面的考虑,欧盟在法律别对拖拉机、植保机械、割草机规定了必须实施第三方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如拖拉机强制性检测项目包括驾驶室、座椅的安全性检测及动力输出轴、制动、灯光、噪声等赴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报告共47项指标。在德国,除拖拉机、植保机械外,农林业用电锯、电梯及割草机、动力输出防护罩等也属于强制性认证范围。另外,在德国道路交通法中还详细规定了农林机械上路行驶的安全技术要求及监控程序。
4)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工作严谨、服务优质使检测与认证机构保持权威性
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创建于1887年,现有工作人员60人,占地4hm²,主要从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草坪机械及畜牧饲养设备的产品检测与认证工作。站内建有拖拉机驾驶室安全框架试验台、座椅安全与舒适性试验台及负荷车、拖拉机室外试验场、发动机测功试验台、液压提升试验台、小型机具振动与噪声测试台、风机风洞试验台、转动轴套耐久试验装置,以及牛栏饲养与挤奶设备、地面防滑与坚实度检测设备等。这些检测设施与设备,整体配套性强,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程度高。每年检测与认证业务的收入约10%-15%用于检测站的手段建设(如两年前耗资70万欧元购置了高档次的负荷车), 另外,国家对一些重点项目检测手段建设实行补贴政策。该站从受理企业申请、确定标准、产品检测到合格后许可企业在产品上或广告中使用DLG质量认证标识“红标”或“蓝标”(“红标”要求全项目检测,检测站出具检测报告,须经法兰克福总部组织检测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方为通过;“蓝标”为企业自己要求的部分项目检测,产品经检测合格,即为通过)有一套严格的运行程序,并得到有效实施。
位于莱比锡市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ÜV)成立于1870年,是一个与各洲技术监督协会共同组成的集团化组织,目前已成为欧洲极具实力的跨国性认证集团公司,其分支机构遍布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也设有代办处(我国的北京、广州、无锡等地均有),现有工作人员9200人。主要从事建筑、能源、医疗与健康、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日常生活用
品等领域认证,从事质量、环境与安全三个方面的体系认证工作,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其任务之一。另外,该协会还依据国家或欧盟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标准进行车辆检测。
我们了解到,产品检测与认证机构特别注重服务,如对经过DLG检测的产品提出改进建议,企业采纳后产品质量得到改善,深受企业欢迎。
5)德国质量认证已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在德国,政府只有授权、调控监管的职能,而不干预具体的认证工作,企业在指定的产品范围内自主选择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所承担的测试与认证业务完全根据社会所需和企业要求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德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要扩大国际贸易量就必须采用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企业实施管理,并争取获得认证机构的认可,即拿到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贸易通行证。德国亚马松(AMAZONE)公司是一个创建于1883年的家族式企业,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耕作、播种、施肥、植保等农业机械及绿地相关设备,产品特点是大型、复式作业、系列化,技术含量高。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现有员工1300余人,设4个生产分部(其中之一在法国),因产品自制率较高,故生产规模较大。公司在发展中始终重视产品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由8名质检人员依据程序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公司建有1000多hm²农机试验田,施肥机专用试验室、农药喷洒机械室内试验区及专用测试设备。试验严格、细致,如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分析出施肥机作业时不同规格的肥料对机具调整的要求,随机提供给用户,并反馈给制肥厂。目前公司施肥机已通过DLG质量认证,农药喷洒机械(拖拉机带喷杆式喷雾机)被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特别授权可自行承担其质量认证中的检测工作。该公司在德国业内综合测评中获世界农机企业排名第4位。2004年公司销
售额预计达2亿欧元。目前公司正在把市场由德国、北欧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现在我国内蒙、新疆等地已有该公司产品销售。
认证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内部建设,不断提高承检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DLG、TÜV因为科学、公正受到社会认可,在为社会提供检测与认证服务中权威引导了消费,给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效益,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效益。在德国类似TÜV这样的体系认证机构共有40-50家,而目前德国已获证的12000个企业中有相当比例是在TÜV认证的,TÜV每年业务收入约9.38亿欧元,其中德国国内业务占80%。
德国的检测与认证机构均为私人设立,属营利组织,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体系审核,收费价格通过市场调剂,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证收费价格浮动不大,一般在10%左右。
6)协会组织、专家队伍推动质量认证水平不断提高
在德国,行业协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依靠自己卓越的表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全(VDMA)成立于1892年,历经百年,目前已是欧洲最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协会。现设有8个按机械产品大类划分的分会、38个各分会下设的专业部门和若干个分会。在德国柏林、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北京及日本、埃及等地均设有办事机构,拥有3000多家制造业企业会员,遍布欧洲各地(德国企业会员占80%),其产品占有德国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协会现有工作人员500人,除450人在总部法兰克福外,其余在各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与咨询;代表该协会专业团体的利益应对任何第三方;作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联络人,促进供应商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支撑协会发展的经济来源完全来自于企业会员的会费。农机分会是VDMA中重要的分支机构之一,拥有会员企业150多家,其机械涉及播种和施肥技术、植保及收割技术等方面。这些企业每年的营业额达40亿欧元,产品出口全球140多个国家。农机分会除积极参与行业内外交流外,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技术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该会参与安全认证法律体系建立,并代表企业参加标准的制修订,各洲设机构有专人负责收集和反馈认证和安全质量信息。农机分会不仅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专家队伍在质量认证实施的许多环节被调用,在认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DLG农机检测站若遇有暂无标准的检测,则由DLG组织相关各方专业人员经充分讨论确定检测依据;DLG执行“红标”把关的检测委员会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机构(目前有11个);德国法律规定的安全认证产品目录,也是由政府组织有关各方专家参与研讨共同确定的。
3 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发展步伐,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的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者、消费者的认证意识不强,认证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无法完全靠市场运作,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推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产品自愿性认证上,通过认证的产品,应纳人到农机产品补贴目录范围中,调动农民购买经质量认证的产品,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2)将拖拉机、铡草机、微型泵等产品纳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
拖拉机作为我国主要农用运输工具和动力机械,在各环节存在着很多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现在,我部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将拖拉机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从我国的实际看,是十分紧迫的。
3)农机实验室建设宜精、不宜多
考察中了解到,在德国获得认证的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是通过少数知名度很高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如DLG农机检测中心,由于该中心具有较先进的检验设备和良好的服务,深得企业的信赖。因此,我国在推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同时,应在基础较好的农机实验室中,挑选5-10个检验机构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农机产品实验室,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4)积极促进中德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检验工作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包括农机产品检验设备,如产品检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的农机产品检验技术跟踪目前国际前沿的技术。可以
xx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
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
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
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
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
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范文由查字典提供!
2.5
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
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
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xx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3.4
依法加强草原管理,加大草原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草原法》,完善草原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州、县草原监理机构,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手段,加大草原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巩固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果。做到依法管草、依法护草、依法治草,使我省草原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新闻摘要: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
(四川省草原管理站,四川 成都 610041)
2003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 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 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 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 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 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 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 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 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2002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 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工程管理质量对于房地产工程,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工程管理模式,发挥出工程管理的实际效果,有助于压缩施工成本、加快施工效率、保障工程施工质量,进而推动房地产企业平稳、高速的发展。
二、房产企业常用的工程管理模式
(一)项目管理进行委托的模式
以国际惯例来看,在房地产企业将工程管理工作委托给其他机构负责管理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属于业主身份。具体来看,项目管理委托模式又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三种:其一是房地产企业与咨询公司达成合作,但是工程管理的全部工作,由房地产企业自己负责,咨询公司仅向房地产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其二是全权委托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房地产企业将工程管理工作,全部交由咨询机构来负责管理;其三是房地产企业将工程管理工作,委托给业务咨询机构,然后在项目管理实际工作的开展中,由咨询机构与房地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管理。房地产企业方面的工作人员,需要在业务咨询机构方面的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进行具体工作。
(二)施工的任务进行委托的模式
这种模式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不同模式:其一是由房地产企业通过招标的形式,将施工任务委托给一家或多家专职从事工程施工的承包单位,然后,承包单位在承接施工任务后,又会根据施工任务的需求,再与其他施工单位进行合作,将施工任务分担给其他施工单位来负责管理;其二是在房地产企业以施工单位之间,加设一步环节,即由多家施工企业联合组成的合作组织,在这种模式下,房地产企业现将施工任务委托给合作组织,再由合作组织将施工任务合理分配给下属的施工单位,虽然合作组织的存在,提高了双方的工程管理成本,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为房地产企业选?窀?加合理的施工单位,从而促进施工效率和工程管理质量的提升。其三就是由房地产企业将施工任务直接分发给不同施工企业,而无须借助承包单位以及合作机构的人力资源,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增加房地产企业对于施工任务的管理效率。
(三)设计任务进行委托的模式
房产工程的设计任务,常见的委托方式有两种。房地产企业将设计任务委托给某个独立的设计机构、或由多个设计机构联合组成设计组织,然后由设计合作组织,根据设计任务的实际需求,分配给摸个或多个具体设计机构来完成;其二是房地长企业直接将设计任务委托给设计机构,而无须再经过中间的组织机构这一环节。
(四)项目总承包模式
项目总承包模式可以理解为,房地产企业将工程项目对外承包给施工单位,其中包含采购、设计、施工等所有工程环节,承包内容既可以所有工程环节,也可以是其中某一部分施工环节。而承包方只能够是一个单独的施工单位。具体来看,项目总承包模式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是设计―施工整体承包模式。在这种承包模式下,房产企业与施工单位拟定合同,施工单位需要在合同规定范围内,完成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环节,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还应当确保工程造价、施工进度符合房产企业的要求,同时,施工单位还要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其二是设计采供―采购―施工整体承包模式。在这种承包模式下,房产企业也需要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而施工单位除了要完场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环节以外,还要负责施工所需物资的采供工作,而且同样要保障工程造价、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符合房地产企业的要求。总的来说,项目总承包模式能够实现工程设计与施工环节的有效连接,进而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效果,压缩施工成本为房产工程增值。
(五)物资采购模式
在国际范围内,物资采购环节的管理通常有以下三种模式:其一是由房地产企业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对于物资采购环节的管理;其二是房地产企业在于承包单位协商后,共同指定物资的供应商;其三是在房地产企业将施工任务承包给施工单位后,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对于物资采购工作的管理。[1]
三、加强房产企业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选择优秀的施工团队
施工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对于房产工程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来看,一个优秀的施工团队,能够对施工现场加以严谨的勘察,向房地产企业提供全面且详细的考察报告,并保障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会在地下管线等设施处作出明确的标记,为施工环节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另外,优秀的施工团队还能够全面且详细的记录房屋的各项数据,在房屋设计阶段做好结构优化,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压缩施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浪费;除此之外,能够从施工准备阶段到工程验收阶段,全面保障工程质量和人身财产安全,提升工程管理效果。[2]
(二)选择合理的工程管理模式
房地产企业在工程管理工作中,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并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流程及标准作出规定,从而做到对工程施工的整体管理与控制。[3]在具体的工程项目施工前,要全面考察工程的需求,从而选定最合理的工程管理模式,选择合理的承包单位,并安排监督管理人员对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加以全面且严格的监督,确保房产工程能够高质高效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房产企业还应当组建战略合作同盟,建立与各施工单位、投资机构、监管机构的合作关系,并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并对供货商加以考察,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4]
(三)加强工程管理力度
工程管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从具体的工程环节着手,加强工程管理力度,确保房产工程的高质高效完成。在队伍管理方面,要明确每名施工人员的具体责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督促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进度和施工要求完成施工;在材料管理方面,为确保工程质量,应选用优质材料,并对材料的采购数量和使用数量加以严格的核算,提前做好材料的分配和输送工作,为工程施工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加快施工高效率的同时,还有助于压缩施工成本。
四、结语
奶牛产业情况考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双城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东北亚中心城市—哈尔滨市近郊,被誉为“天鹅项下明珠”。
京哈铁路、京哈公路、同三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双城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是东北历史名城,时期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曾设在这里。全市幅员面积3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9万亩,辖9镇15乡246个行政村,总人口8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万。年财政收入7.3亿元。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92.6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牧业人均收入281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5422元的52%。双城是全国粮食生产10强县(市),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30亿斤以上;是全国牛奶生产第一县(市),年生产鲜奶63万吨;是全国食品工业10强县(市);是黑龙江省十强县,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县(市)第二位。近年来,通过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和品牌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雀巢、娃哈哈为代表的乳制品业;以山东“六合”、荣耀饲料为代表的饲料产业。双城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实施主辅换位、打造产业强市战略,近10年来始终保持奶牛存栏年均增长15%、牛奶产量年均增长17%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奶牛存栏27.1万头。年乳制品加工业实现税金2.3亿元。克东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隶属于齐齐哈尔市,距省城哈尔滨市283公里,距齐齐哈尔市202公里,幅员面积2083平方公里,辖4镇3乡10个农林牧场,98个行政村,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耕地面积162.4万亩。克东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中国腐乳之乡。(三)甘南县奶牛产业基本情况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兴牧富民战略,始终坚持把奶牛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主辅换位的优势产业来抓,通过采取强化领导抓推进,招商引资建龙头,增加投入扩总量,强化基础搞服务等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奶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该县奶牛存栏达到7.5万头,奶牛超万头乡镇1个,超五千头乡镇3个,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3个,存栏5头以上的奶牛专业户980户。年末,全县鲜奶产量达到13万吨,乳品加工企业收购加工鲜奶4.6万吨。奶牛生产在全省66个县(市)排名第十位,在全市九县当中排第二位。黑龙江双城、克东、甘南等市县在短短10-20年里,有的甚至在几年时间内,奶牛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已成为举足轻重、富县裕民、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乳品生产基地,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启示:(二)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必须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几个县市的经验告诉我们,把奶牛产业确定为畜牧业重点突破口后,政府的各项扶持措施必须要相应跟上。通过座谈,我们感觉到他们制定的扶持政策,很超前很有气魄。尤其是甘南和克东两个财政收入亿元左右的县份,制定政策手笔之大令人叹服。譬如,为了调动干部群众发展奶牛的积极性,克东先后实行了购牛补贴和交售鲜奶补贴。年实行每购买一头奶牛补贴1000元政策,当年发放购牛补贴资金500万元。年购牛补贴改为奶汁补贴,向飞鹤每交售一公斤鲜奶补贴0.1元,当年发放奶汁补贴资金217万元。对于交奶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由县财政为其购买养老保险。对购买牧业机械、保险、建青贮窖和沼气池也相应给予补贴。对于外来投资建设大型标准化牧场的租地的费用由政府承担,并给青贮饲料地补贴。甘南县对于发展奶牛先进乡镇和领导干部进行奖励,将地方税收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乡镇财政,各乡镇从县里奖励的50%中拿出50%奖励党委书记、乡镇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同时对村和村干部也制定了奖励办法。双城对各乡镇建立了返税政策,交售鲜奶越多,返税比例越高。对达到一定数量的招商养牛引进者、对机关事业单位创办一定规模股份制牛场、对奶牛大户都实行奖励政策。对连续两年成母牛存栏超过50头,符合《干部任用管理条例》的,一般干部提拔为副科级,副科级提拔为正科级,并兑现工资待遇。可以说,他们制定的某些政策,是过去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从这些可以充分看出他们思想之解放,观念之超前,气魄之大来。(四)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必须要破解资金瓶颈难题。在奶牛发展上,和我们起步相似的甘南县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甘南县遵循区域布局、专业生产、规模推进的原则,采取增加信贷投入、利用扶贫资金、发动农民自筹等措施,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以购为主,引繁结合,迅速扩张总量。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奶牛专项信用贷款和扶贫款26245万元,其中扶贫款2376万元,信贷资金23869万元。年新增奶牛1.5万头,新增奶牛专业屯12个。客观地说,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形成了一定养殖规模,干部群众取得一定的养殖经验。但由于奶牛品质较差,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程度较低,鲜奶市场持续疲软,养殖成本攀升,效益下降,本地没有税源型龙头企业,加上个别地方对奶牛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奶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考察,我们感到奶牛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项目,一般的工业项目可以富县但不能裕民,奶牛产业是既能富县又能裕民。扶持奶牛产业既能增强县财力,还能惠及“三农”,是不可多得的好产业。通过考察,我们感到目前是奶牛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应该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紧紧抓住奶价市场走高和飞鹤乳业在我县投资建厂的机遇,采取多种措施迅速发展壮大奶牛产业。我县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养殖基础。从地理环境上看,我们和双城都位于北纬45度世界公认的奶牛养殖黄金带上,非常适合发展奶牛。除双城靠近大城市,地理区位比我们有优势外,克东、甘南的地理位置优势都不如我们。从资源要素禀赋上看,据统计资料显示,双城草原面积为26.4万亩,克东草原面积为19.4万亩,甘南草原面积为111.5万亩。我们的草原资源要比他们都优越。从地方财力投入潜力上看,克东和甘南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借鉴兄弟县市经验,对我县奶牛产业发展提如下建议:(二)制定更加灵活更加实用更加超前的优惠和激励政策。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各项优惠和激励政策,对照先进县市有关政策,汲取经验教训,做到扬长避短,去粗取精。要在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更加优惠、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在激励政策上,要舍得真金白银的投入,以此激励和调动干部群众发展奶牛的积极性。(四)加快防疫灭病、繁育改良、饲草饲料“三个”体系建设步伐。在防疫灭病体系上,一方面要将防疫员培训经费列入预算,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村级防疫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安排一部分经费,将奶户饲养技术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在繁育改良体系上,要高起点站位,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品种改良,加快性控和性控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迅速扩大优良种群数量。在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上,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落实补贴政策,引导奶户自觉开展青贮。
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大课题,是政府为保障城市高效运转和协调发展所采取的必要行为,关系民生,关系发展,关系形象。加强城市管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学习城市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开拓工作视野,更好地服务贵溪社会经济的发展,2013年11月22日-23日,市政府 带领城建口相关单位人员,赴玉山、婺源学习考察城市管理相关工作,实地参观了玉山县菜市场、居民生活小区、城市街道以及工程施工现场,参观了婺源县城市广场、居民生活小区、城市街道以及绿化景观,所听、所看、所谈深有感触,倍受启发,整体感觉两县的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意识超前,水平很高。所到之处城市市容整洁、有序、靓丽,环境优美宜人,人民安居乐业。通过实地学习考察,收获不少,认为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两县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考察中,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县领导亲自抓城市管理,带动了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空前好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领导作用。婺源县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每个县级领导挂片包干,一包到底;小区物业费收缴存在困难,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亲自调度等。
2.专项整治有力。在参观的过程中,考察组沿途主要道路无流动摊贩、沿街店面无占道现象、没有发现乱贴和乱涂,在主要街道没有发现一条乱挂的跨街横幅。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城市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和管控能力。此次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三项整治的力度,一是户外广告的整治。二是工程车辆抛洒的整治。三是城市“牛皮癣”的治理,给专业清理公司承包治理,既节约成本,又效果明显。这些做法体现了强有力的管控能力,给我们很大启发。
3.营造与管理投入多。两县在城市公共环境营造和管理方面舍得投入,使我们考察组感触很深。据了解,玉山县在去年绿化、亮化、环卫保洁、道路平整等城市管理方面投入了 元。婺源县在去年绿化、亮化、环卫保洁、道路平整等城市管理方面投入了 元。正是其巨大的人、财、物的投入,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部门配置高规格。两县在城市管理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单位都是高规格配置,如设立了正科级的综合执法局、环卫处、市政局、园林局等,还设立渣土中队、路灯所等。
5.督查质量到位。由县委县政府督查组、纪委督查组、创建办督查组、组织部督查组四个督查组针对各个不同侧重面进行督查,就某一个问题,实行一事一议,专题调度。
二、几点建议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思路完全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为我们城市管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照两县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建议下步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规划方面的建议。玉山县、婺源县在规划上注重标准、注重品位,注重特色(如玉山教育、婺源徽派建筑),城市框架大;新建道路绿化到位,建筑距离退让大,为以后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建议:一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要把城市外环路的建设早日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在规划中要注重城市的发展标准和品位。三是在城市规划中要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四是在土地出让前要坚持先完善基础设施,再出让。
2.关于注重大项目带动的建议。两县非常注重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带动,如玉山通过教育园区带动周边发展,注重大项目周边功能布局,凸显城市特色。
建议:要注重大项目的布局,以大项目带动片区发展的思路,将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统筹考虑,整体布局,以点带面,提升城市品位。
3.关于绿化方面的建议。两县绿地休闲公园多、城市绿化率高,行道树套种合理,特别是婺源,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憩空间。
建议:在规划上要预留、布局绿化空间,进一步加大城区绿化力度,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加强建流动绿地建设,积极开展全城造绿活动;市园林所出台精细养护方案,加强园林绿化的养护,实行精细化管理,如加强苗木土质、肥力管理,切实管护好树木。
4. 关于广告清理的建议。两县所有主干道无灯箱广告,市容市貌清新,其他道路的广告管理规范。
建议:进一步规范广告管理,做好广告清理的加减法,市城市管理局尽快拿出意见,明确从那条路开始,启动主干道广告的清理工作;充分结合人防宣传等,做好广场屏幕的广告经营,在重要道路、节点设置高品位广告,提升城市形象。
5. 关于整治牛皮癣的建议。两县看不到牛皮癣广告,治理成绩突出,均从浙江请专业公司管理(第一年40万,以后每年20万承包给专业公司);执法力度大,玉山坚持严管勤罚,通过集中整治加日常管理办法,婺源对贴牛皮癣广告人员抓到后通知公安先进行24小时拘留,要求家人清理后再罚2万元。
建议:学习玉山、婺源方法,实行社会化管理,请专业清理公司来管理;加强和法院沟通获取支持,建立城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重拳出击,常抓不懈。
6.关于渣土运输的建议。两县渣土运输均采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扬尘少。
建议:严格按照渣土运输百日整治办法,规范、标准化管理,在施工场地内,由建设局负责对全市项目建设现场出入口做标准场地(含清洗池、水泥路段、喷洗轮胎),一周内分别在开发项目、公建项目各选2个做示范;施工场地外,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规范操作、加强管理。
7.关于卫生保洁工作的建议。两县卫生好,清扫力度大,保洁人员作业每天不少于10小时;垃圾处理费收取科学合理,单位办公区域采取单位代扣方式,有物业的小区采取和物业签订合同;两县洒水车每天洒水都不少于3次,夏天重要路段4次以上;婺源县07年成立了8人的河道保洁组,确保河流干净整洁。
建议:对路、小区实行划分区片,由市领导对每个片区挂点负责,采取网格化管理;市环卫处要加大清扫力度,主干道每天不少于3次洒水,其他道路不少于2次洒水。
8.关于市政建设工作的建议。市政工程管理科学;市政基础设施质量、品位高,如路灯的造型、材质等;投入大,每年市政养护经费财政预算高达270万。
建议:对于市政工程需要开挖的,要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并及时告知相关单位;要采取精细化管理,如路灯的开启、更换,品种的选择等。
9.关于物业管理工作的建议。两县封闭式管理小区多,如婺源县有40个,并且采取县领导挂点;物业管理费收取上升到领导层面、法院层面,对经常不缴物业费且有单位的,先告知业主单位,有相应单位领导出面,仍然不缴的,通过法院追讨。
建议:由房管局尽快拿出我市一年整体提升计划(意见),对当前6个试点小区进行具体细化,形成我市物业管理“领导挂点、单位出面、法院追讨”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10.关于停车秩序问题的建议。硬件条件好,如婺源县四车道道路有11条,停车位5000多个,社会停车场2个;城管、交警密切配合、高度合作,停车秩序管理到位,基本上看不到乱停乱放现象,尤其是玉山菜市场的汽车停放、人行道非机动车的停放秩序井然,婺源步行街专门驻扎步行街城管中队,整个街面无任何车辆停放。
建议:建立城管、交警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宣传,加大乱停乱放打击力度,研究制定完善停车收费方案。
11.关于亮化工作的建议。城市亮化主次突出、层次鲜明,色调选取科学(以白黄蓝为主,凸显徽商的儒雅、恬静)。
建议:对亮化重新规划,色彩重新定位;根据三座桥不同特点进行特色亮化;在铁路、高速、国道等城区出入口布置能彰显贵溪特色、文化内涵的亮化航道标志。实行全面亮化,宣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12.关于店面招牌问题的建议。玉山、婺源都对店招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要求,店面简洁大方,城市街面清新。
建议:加强主要商业街店面招牌的规划、管理,适时选择一条或几条街进行规范,重点打造示范,逐步推开,提升品位。
13.关于市场服务中心工作的建议。玉山菜市场蔬菜食品摊点布局规范合理,干净整洁犹如果蔬食品超市。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市农贸市场功能,科学布局、加强管理。市场服务中心要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对禽类市场的管理,做到让市场更干净、更有秩序。由市场服务中心负责尽快拿出在城东选点增建农贸市场初步意见供研究。
1、组织领导。区、乡镇均成立了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实行统一编导、统一部暑,统一行动;完善了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我局抽派专门人员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公布了卫生应急值班电话(3986120),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了卫生应急人员、车辆、物资的各项准备工作。
2、应急队伍。以区医院、区疾控中心为主,组建了一支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有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的卫生应急队伍,落实了应急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3、信息报送。开通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送工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2小时内电话上报,6小时内书面报告,每月由应急办人员报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报及经济损失信息。
二、疾病防治
1、碘盐监测。上半年,完成碘监测130份,对270名学生进行了碘缺乏病监测,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2、传染病防治。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狠抓了非典、禽流感、霍乱、狂犬病、结核病、鼠疫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完成了afp监测任务。
3、疫情报告。各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实行了疫情网络直报,疫情卡片录入率达100%,录入及时率达100%,准确率达100%。
4、结核病防治。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面落实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1-5月,接诊初治涂阳161人,复治涂阳19人,重症涂阴55人,初治涂阴72人,全部予以免费治疗,免费金额达50万元。
5、计划免疫。儿童计免工作有效开展,1-6月ⅰ类疫苗接种万人次,免费金额5万元,计免相关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省疾控中心和全市计免交叉检查,我区计免工作再创佳绩,建卡建证率达100%,卡证相符达%,五苗覆盖率达%。
三、农村及社区卫生
1、服务能力建设。举办了学校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甲级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等6个短期培训班,培训1800余人次,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提高了正确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新农合工作。考察学习了大英县新农合工作,撰写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考察报告》被区府采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建议》被区委采用。做好了新农合的前期办公场所及设备的准备工作。
3、甲极村卫生室。现已完成东山村、余建村和黄莲沱村等7个甲极卫生室建设,其余4个正在陆续建设之中。
4、初保工作。新桥镇正努力创造条件,准备各项资料,积极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5、乡镇卫生院建设。投资100万元的仁里镇中心卫生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现已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投资50万元的西宁乡卫生院迁建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只待装修;投资100万元的南强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已至三通一平,即将破土动工;投资100万元的桂花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改建工程已拆除旧房,达到三通一平,即将开标,并积极申报日本利民工程无偿援助项目;投资20万元的新桥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已拆除旧房,达到三通一平,正与镇政府协调征地事宜;投资15万元的老池乡卫生院旧房改造正积极筹建之中;投资195万迁建了河沙镇和保升乡卫生院,改造了复桥镇卫生院,均已竣工投入使用。
四、医疗管理
我们按照卫生部深化和扩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把整顿和改善医疗执业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今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点。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大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及时救治急诊抢救的患者;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有效化解医疗纠纷;加强医院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医院”建设等6个方面作为改进和整顿的重点。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着力强化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流程,落实利民、便民措施,确保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不断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五、中医工作
11个乡镇卫生院均设立了中医科,3个中心卫生院建立了标准化的中药房,仁里镇正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中医先进乡镇建设,区医院痔瘘科、骨伤科保持了市级重点专科荣誉。
六、卫生监督执法
严格卫生许可,认真履行卫生行政许可职责,做到严格审查、严格发证、程序合法、依法行政,上半年共受理卫生许可申请27份,经审理合格发放许可证24个,不予许可3个;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活动,共出动执法车68车次,执法人员480人次,发出监督意见书346份,限期整改18家,立案查处1家,罚款1500元,医疗消毒效果抽检1056份,严厉打击了非法行医,坚决取缔了无证行医2家,防范了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执业4人,规范了异地执业和超范围行医6起,建立起了医疗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清理整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行业,特别是中小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严格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截止5月,对60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定,其中达到a级4户,b级8户,c级48户,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56人,发放健康证56个,查出“五病”患者4人,全部调离了工作岗位。
七、妇幼及健康教育
以保障母婴安全为切入点,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大力开展“一法两纲”和“三网监测”,定期派人到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妇幼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设立了5万元的基层妇幼保障资金,进一步健全区、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强化两个系统管理,规范新版《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