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一语文教学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

教师如何在最短时间期内正确指导学生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呢?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经常向学生提出适当的、具体的记忆任务,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里所谓“适当”的任务,是指基本课文中要求熟读、背诵的一些篇、段和名家、名篇等文学常识;这里所谓“具体”,是指学生必须记住的一些语文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有底有数,哪些是必须记忆的知识,哪些只是一般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否则学生会分不清主次,企图记忆一切,却什么也记不清楚,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针对中学生活泼、好动,记忆的目的性、自觉性还不是那么强的特点,教师对布置的记忆任务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落实,务必使学生知道这位老师说话是算数的,他布置的任务是一定要完成的,无故拖拉是没有好处的。只有这样带有一定督促性、强制性的要求检查、指导,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记忆的知识才会落到实处。所以,我们反对那种不分主次轻重,把一大堆无关紧要的东西塞给学生,要学生记忆、背诵的做法,这样做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毫无实效;自然我们也反对那种泛泛要求,不作指导、不作检查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次,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知识记得快、记得牢。有的教师把录音机带进课堂,播放课文朗诵的录音带给学生听,并提出要求背诵的篇或段。那铿锵的节奏,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丰富的内容,那健康的感情,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当堂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记忆任务。有的学校还把多媒体引入课堂,通过生动丰富的内容,色彩纷呈的画面,让学生终生难忘。老师们还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背诵比赛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感官,理解所记忆的知识,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强化记忆。

再则,知识分散记忆要优于集中记忆。这是因为集中记忆神经过程容易有抑制的积累,而分配时间记忆可使抑制得以消除。因此,语文老师在每上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后,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把必须记忆的语文知识作为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进行复习,而不能把必须记忆的知识、基本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或段积压到期中、期末,要学生短期突击记忆。实践证明,短期突击记忆记不牢,遗忘快,效果不好。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 基础英语 转向

一、引言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即低年级的英语精读或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地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一直以来该课程都被视为英语专业学生基础学习阶段中的基础,其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技能,授课内容主要就是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的分析讲解。“基础英语”教学常常变为“词汇与语法”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语言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忽略了对不同文化的探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是当今语言学界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简单而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既然如此,“基础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语言课程,怎么能脱离文化而进行呢?笔者认为,文化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英语学习基础阶段就应该把文化知识与基本语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对文本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如何实现“基础英语”的跨文化转向。

二、跨文化教学及其发展

跨文化教学正是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关系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依托。每一种语言的使用和风格都反映其背后独特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文化决定论”的首创者――萨披尔(Sapir)早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因而语言教学也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语言根植于文化,文化渗透在语言的每个方面,语言教学的跨文化转向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跨文化教学不单纯是在课堂上教授另一种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另一种文化中举止得体的能力,而是通过强调对一种文化特有的历史、文学、艺术、习俗、观点、社团和成员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感,通过强调对文化的普遍性概念的深刻理解,包括对重大事件的分析、文化模拟等,培养学生获取理解文化的特有性和普遍性的综合能力[1]。跨文化语言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避免对非本族语文化持模式化态度。

跨文化教学是在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是当代日益加剧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努力倡导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一文件,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跨文化教育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人们对其他文化的积极态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共同健康发展。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其中阐述了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标准,并对跨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美国早已在1996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全国标准》;在欧洲,欧洲委员会的语言政策部2003年颁布《从语言多元化到多元语教育:欧洲语言教育政策发展指南》;我国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提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教学发展现状反映了国际外语教学所面临的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社会文化转向。笔者正是受这些研究的启发,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如何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实践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深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全面了解。

三、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探索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顺应了当今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广大英语专业教师经常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当然具体的模式现在并不统一固定。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探索跨文化教学模式时应该借鉴几个原则:1. 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决不能顾此失彼;2. 跨文化教学应该采取“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原则;3. 跨文化教学应当“因人制宜”;4. 跨文化教学应采用对比分析法。[2]简而言之,跨文化教学模式并不是孤立的、死板的,而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导向,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并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而做出灵活的变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综合教程(修订版)》系列是比较流行的基础英语教程,在下面的探讨中,笔者将以第二册,Unit 10, Text I,“The Jeaning of American”为例,加以详细阐述。

《综合英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为核心,围绕篇章展开的。跨文化教学认为篇章讲解涵盖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仅包括句子、段落、结构、主旨等传统教学所强调的理解重点,也包括语言之后的文化背景。以课文“The Jeaning of American”为例,该课文题目就是一个语言与文化的结合点。这个题目一般被理解为《美国牛仔服简史》或者《美国牛仔服史话》。在解释这个题目时,首先从语言层面“Jeaning”这个词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临时“创造”的一个词汇。“Jean”原本是个名词,指牛仔布/服,这里作者首先把它作为一个动词(“使牛仔服化、使牛仔服流行化”),再加“-ing”形式使“Jeaning”成为一个名词(“牛仔服化、牛仔服流行化”)。那么题目可以理解为“美国牛仔服流行化”,然而这样的解释比较生硬。如果联系前期阶段对牛仔服、牛仔服文化符号的讨论,教师再介绍一番美国的牛仔服文化,那么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题目可解释为《美国牛仔服简史》。

在上述的知识点中,很明显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类似的知识点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例如在课文第四、第五小节,Levi Strauss在姐姐的资助下去了美国西部,并成功的把帆布做成牛仔裤卖给了一位矿工。这些内容不难理解,但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去美国西部呢?”“为什么把牛仔裤卖给一位矿工呢?”一切都是巧合吗?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解释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加利福尼亚淘金热(The California Gold Rush)”。唯有对时代背景有了了解,才能全面理解相关的课文内容。

笔者之前一直强调,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跨文化教学要求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这是可能也是必需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课堂教学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而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文化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交流所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以文化知识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英语文本的背景文化的了解,进而加深对课程文本的全面认识。

毫无疑问,跨文化教育导向“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构想是面对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转向”的整体趋势,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较新的尝试。可以预见它将会是“基础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oran P R.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 Boston: Heinle & Heinle, 2001.

[2]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21.

[3]常晓梅,赵玉珊.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J]. 外语界,2012(2).

[4]何兆熊. 综合教程2(修订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孔德亮,栾述文.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J]. 外语界,2012(2).

第3篇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其下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据Kroeber和Kluckhohn的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的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150之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Oswalt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别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很显然,就英语教学而言,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的文化。

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语言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意义的表达和语言的使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饭前“吃了吗?”路遇“去哪儿?”“忙啥啊?”见对方看书时则说“看书啊?”“看什么书?”等等。而英美人通常只一句“Hi, Hello”之类的问候语即可。通过上述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在交际环境中正确、恰当地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学生学习英语初期就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只教学语言。结合文化因素进行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目前当地英语教学的环境,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

一、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捕捉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例如,英语的dog和汉语的“狗”,英美人认为“狗”是忠诚的,可以用于恭维;而中国人则认为“狗”是用来骂人的。又如,在学了“Thank you”之后,可以向学生解释:当听到别人赞扬时,说英语的人一般用之回答,以示接受对方诚意的赞扬;而说汉语的则往往用一些表“受之有愧”的语句推萎。就这么不经意的解释,学生在交际中回答“Would you like…?”时就不会满口的“No, no”了。

在学习了某一方面的语言,组织巩固活动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背景下进行“Work in pairs”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这样学生可逐步提高结合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教材中有关“邀请”的话题很多,如果细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邀请”别人参加某一活动大都是围绕“时间”进行协调的进程,因为在英美文化中,邀请别人等于借用别人的时间,他们十分尊重别人的时间安排;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认为是牺牲自己的时间或给别人的面子,被邀请者把此看作是一种荣誉,时间通常不是由双方协定,而是由主人一方来确定。围绕这一文化差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来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课外活动方面

学习英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扩大积累文化知识。

1. 教师搜集一些与学生水平相当的英美文章、对话,指导学生阅读,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存在文化差异的对话、文章,分析其差异所在或对话中因文化差异而用错了的语言。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我们看一段简单的对话:

A:Welcome to my home. My name is Cai Hong, and this is my husband.

B:Thank you, Miss Cai. It’s pleasure to meet you, Mr Cai, I’m Lucy Taylor.

A:Have a seat, Madam Lucy.

这是一个英国游客到中国一个家庭时的对话。很显然,他错把Cai Hong的姓当作了她丈夫的姓,事实上中国女子婚后仍用自己的姓氏;我们再从Cai Hong的角度看,她认为“Madam”是对英美人的尊称,但却不了解在英美国家它通常用于店员对顾客或警察对其上司等场合,而不用于人的姓氏前,另一方面Cai Hong和Lucy Taylor的姓与名搞颠倒了。

3. 现在,电视、VCD的内容涉及英美的很多,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多看一些译制片或带有中文字幕的英美电影,从中了解文化和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视听教学

科学已经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方面加起来就是94%。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尽快扭转“少、慢、差、费”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因为电教媒体能够多维、生动地展现目标文化(TARGET CULTURE)的各个方面。正如Allan(1985)所说,录像不仅使学生亲耳听到人们在各种场合进行的言语交际,而且还能亲眼看到他们进行的各种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非言语交际(手势、表情、姿势等)以及各种不同的交际背景。因此,视听教学所展示的目标语及其包涵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更加具体、全面而真实。这无疑对培养和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和灵活运用目标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如教高二Unit 3 Body language时,只看文字材料远不如边讲解边看该单元的VCD来得实在,毕竟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观念的同时还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怎样充分利用视听教学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呢?

1. 任课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增强音像资料的信息情报意识,拓宽资料源渠道,树立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善于搜集资料。例如,发现电视英语节目中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内容要及时录下来;还要购买一些适合学生英语程度的视听材料,建立英语声像资料汇编。

2. 在视听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和语言相结合,告诉学生看节目不只是为了好玩,还要准备回答问题或复述,要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可采取配音、扮演角色、补充对话、重复句子等训练形式,同时要指导和启发学生注意了解和掌握语言的语用特征和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参考和阅读大量的有关材料,做好案头工作。

四、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

从学外语的角度来看,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好多“外国语学校”都聘请外籍教师,学生通过与外教的接触交流,学到了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例如,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作何反应,以及一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等。

五、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外国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来源地积累文化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异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并且组织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场景,通过模仿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来感受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学生对外国文化意识有更加直观认识。另外,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加以延伸扩展,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有优缺点的鉴别,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进行采访等活动来了解其中的差异,在对饮食习俗有了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2.3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创造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差距,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第5篇

在刚接触一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中,笔者常常能碰到这样的状况:在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可很多学生回答起来却词不达意。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无从说起,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怎么也说不出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呢?这就要得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说话)下功夫。

1 培养孩子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

2 一年级语文课堂实施方法

苏教版语文第一册分为汉语拼音,认一认,识字,练习,课文五个部分。下面笔者就这几部分着重谈一谈。

2.1“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初入学的儿童,虽然没有经过对语言文字的规范、系统的学习,但他们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和表达的基础。入学后,他们接触最广、使用最多的便是汉语拼音,大量地学习字母发音,书写记忆字母字形,拼读音节,繁琐单调而枯燥,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目前苏教版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意境优美的情景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请教了几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在拼音教学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图,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如教学声母“t”与单韵母“i” 组成的音节时,可根据四声练习说话:tī――梯 楼梯我每天回家都要爬楼梯;tí――提 提醒 妈妈常常提醒我做作业要认真,细心;tǐ――体 体育 我最喜爱上体育课;tì――剃 剃头 星期天早上我陪爷爷去剃头。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巩固了音节,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既巩固了拼音,又拓宽了思维,还活跃了课堂。

2.2“认一认、识字”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刚刚接触到汉字的学习,虽然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认(去除拼音后),但是汉字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很有些困难。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字,不能用实物来示范,讲解。这时若能在活动中学习汉字,并渗透说话训练,会怎么样呢?

笔者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认一认4”时,笔者把五位的学生请到讲台上安位置站好,先引导学生观察说话:谁站在谁的左边?谁站在谁的右边?谁站在谁的前面?谁站在谁的后面?学生的说话欲被激起来了,小手举得高高的。然后又让几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站起来一边比画一边练习说话:某某坐在我的左边,某某坐在我的右边。最后小结:大家刚才说“左边”的“左”、“右边”的“右”,“前面”的“前”,“后面”的“后”。然后出示“前、后、左、右”进行学习。笔者发现在活动中利用学生表达欲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学习汉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又练习了说话能力。

2.3“练习”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笫一册语文练习5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来讨论:看书上四幅图,引导学生动脑筋说图意,让同学之间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做的对吗?你应该提醒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让学生们知道交通常识,同时引导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然后请学生做一下评价,谁讲得最好,最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际。

这些形式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

2.4“课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运用课文插图,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使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第6篇

关键词:英语;文化;交际;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1.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英语有着很大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将使学生对相对复杂、枯燥的英语单词、语法学习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点将使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升。设计这样的一些教学环节是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在讲解一些英语单词和语法之前,可补充一些生活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乐趣,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具有激情。

2.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英语的学习需要摈弃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因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单词和语法知识,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不强。学生只有自主地开展英语学习,才能实现对单词、语法的有效理解和认识。这种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初中英语,这些学习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相对较强,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掌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帮助,实现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激活。这主要涉及阅读模式的三个方面,即语言、内容、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言语的介绍、多媒体的展示等多种形式实现这种文章背景的有效介绍,学生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阅读的兴趣点将被有效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不断增强。

3.优化教学氛围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氛围相对沉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差,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相对较差。这种相对沉闷的教学氛围在跨文化交际培养方式下有了转机,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自主地思考英语问题,创新思考方式,教师的教学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逐渐频繁起来,教学氛围进一步活跃起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措施

1.合理使用教材

初中英语的教学大纲体现在教材中。初中生已经进入了学习的黄金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找到英语教材中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文章进行讲解。同时需要摆脱汉语对学生的影响,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大量的文化差异。说英语的国家进行交际的开场白一般都是从今天的天气开始的,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常识性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我们的教材中都是可以找到的。

2.拓展课外阅读

英语交际练习需要多读一些英文作品。每一次阅读,学生对文章的意境将有不同的感受,通过多次的阅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感受文章的意境,掌握口语的一般规律,提升英语写作水平。理解英国和美国在一些习惯用语上的差异。例如新概念英语1~2册收集了不同话题的经典英文短文,教师可以在课下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教学活动之中,更好地提升学生英语交际技巧。

3.情景教学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

设置不同的英语交流情景是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交流。例如与美国人交流汉堡式的快餐文化时,可以使用一些诙谐幽默的句式和单词;在与英国人交流西餐文化的时候,需要注意语言的严肃性,不该开的玩笑不能开。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交流,便能体会这些文化的不同,以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过程中向初中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体现教材的作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这一教学要求,实现学生英语整体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外国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来源地积累文化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异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并且组织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场景,通过模仿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来感受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学生对外国文化意识有更加直观认识。另外,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加以延伸扩展,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有优缺点的鉴别,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进行采访等活动来了解其中的差异,在对饮食习俗有了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外国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来源地积累文化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异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并且组织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场景,通过模仿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来感受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学生对外国文化意识有更加直观认识。另外,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加以延伸扩展,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有优缺点的鉴别,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进行采访等活动来了解其中的差异,在对饮食习俗有了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2.3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创造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差距,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第9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 文化意识;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21-002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发展。《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出于应试的需要,教师不得不围着中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培养。很多学生掌握了较好的语言知识,却常常产生文化上的误解,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造成失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下飞机后住在一位本地人家里。主人问他:“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他按中国的方式回答:“No, thanks.”结果主人信以为真,没有为他准备饭菜。因为按照英语习惯,此时不必客气,应照直回答。那个青年在饿了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只好痛快地回答:“Yes, please.”否则的话,也许连早餐也吃不上。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而使交际失败,也正因为这一点,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文化渗透已成为必然。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真实、实用原则。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问候和告别;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食品的名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

第二,比较、融合原则。教师通过比较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系统地融入外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

第三,参与、体验原则。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及培养跨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及实施跨文化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在一种语言中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如在英语里的hippie,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它们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进行文化方面的解释。同样汉语中的“阴”、“阳”及“太极”等,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词汇的文化意蕴也有差别。以牛津英语7B Unit6 Pets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宠物,主要有狗、猫等。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 “癞皮狗”、“走狗”多用来描绘厌恶的人。但在英美两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 me, love my dog”;中国人用“狗腿子”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 dog 指幸运的人。与此相反,中国人很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人”。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多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再如,牛津英语9A Unit2 Colour谈到了各种颜色,课文中对颜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教师对此还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例如汉语中的“红色”是喜庆象征,而美国人却习惯用red表示“气愤”、“罪行”。还有blue的基本意是“蓝色”,但在She looks blue today. 句子中,就不是“蓝色”的意思,而是“她今天看起来心情很郁闷。”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词的基本含义,更要让学生懂得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从系统的角度讲,任何一门课堂教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教师的教学往往会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当前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更应该是塑造学生个性的引导者。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然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教师。因此,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

2.学生因素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无论在何种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在极为重要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激情。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尽量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学习发展的主体地位。

3.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是进一步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从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有着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科学有效地完成一些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就必须要深入地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找出突破口,认真把握教学活动的重点,深入挖掘教材以外较深层次的东西,并切实做到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科学设计,重点把握,着力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4.教学方法

认真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此外,教师还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把握教学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尽量做到全面理解与掌握。但是,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等特征,一般都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可见,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进行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积极指导学生复习

指导学生复习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复习,才能使学生积极做好学习有关知识的准备。此外,复习作为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极为关键与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点上下联接,融为一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认真地指а生进行复习。还要认真创设一些问题情景,着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进而追求新知,始终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积极的现状。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思维现状,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创设新的情景与问题,着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开拓创新,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探索与创新中。此外,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引导,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3.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在弄清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并认真搞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最佳的目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听读的训练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听、读、写的能力。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要具备针对性、多元性、发展性与创新性。要善于把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施教,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不断创新及小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当前,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客观地评价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优化对策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简析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体验。这对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教师未能全面理解新课程精神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行为,阻碍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词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当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通常的教学模式便是:老师教读—学生跟读—学生反复齐读。这一单一的教法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语言学习规律,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消减,感到英语学习索然无味。第二,语法教学枯燥死板。在当前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有效结合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合作及探索等方式,掌握语言知识技能,探索语言学习规律的新课程理念。在语法教学中,主要是老师针对某一语法项目,大讲特讲地罗列各种语法条款,这一脱离学生语言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仅加重学生英语学习的负担,还使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望而生畏。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逐句翻译的现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给学生思考阅读的空间,使阅读课发展成为翻译课,不利于学生自主性与主体性的培养。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对策思考

(一)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强化词汇教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新课程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感。在语法教学中,老师要在结合词汇教学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方法,例如情境举例法、辐射联想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及语境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与灵活运用词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借助一些教具,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具体情境确定词汇的意义。例如,在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第四单元“Food”的教学中,老师可先让学生收集准备一些带有食物的图片或者实物,并收集更多与食物有关的词汇,在词汇教学中,针对“hamburgers,fish,chicken,chocolate,mooncake”等词汇,让学生开展图片与单词“找朋友”的活动,理解具体词义。同时,在学习“mooncake”这一单词时,老师还可结合“月饼的由来”这一故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tea”时,可辅以“喝茶”这一动作,让学生了解其具体意义。此外,在阅读文章或语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大胆猜测相关的词义,在提高词义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注重语法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由老师直接讲解的语法教学,不仅使教学显得枯燥乏味,还消减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因此,在英语语法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使其发展为英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现在进行时”的语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设计一个“猜测游戏”,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学生做相关动作,一组学生运用“What is she(he)doing?”提问,另一组学生则根据第一组学生的动作,运用“She(He)is...”进行回答,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中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不仅使枯燥的语法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还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也提供了大量“饮食、交友、学校生活、购物”等话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运用“角色扮演”活动,自编对话,模拟对话情景,展开语法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三)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结合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效运用多媒体手段等各种因素,优化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老师可针对教材中的具体阅读材料,对歌曲、幻灯片、图表、游戏等进行创造性的利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思维启迪。在教学中,老师可针对阅读教学中的相关话题,收集相应的录像与歌曲,增强学生的阅读感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基础知识及背景知识进行深入阅读,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方法单一、语法教学死板枯燥、阅读教学缺乏新颖生动性是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注重教学情境创设,运用多元化及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全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荣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课堂教学优化对策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1):47-48.

[2]李秀坤.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探讨[A].绥化市科学技术协会.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绥化市科学技术协会,2009:3.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某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背景。要学好英语,学生就要熟悉和了解一些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有些语言在互译过程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很少产生歧义,譬如指称具体的物体(例如猪、狗)或简单的观念(例如冷、热)。然而有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会涉及非常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现在的初中生对此了解甚少,甚至对莎士比亚、施特劳斯、莫扎特都感到陌生,阅读时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做此类题目就有些力不从心。为改变中学英语教师长期注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教学的现状,笔者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做了一定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在一次阅读练习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个句子:He hurried into the office only to find a pink slip waiting for him.学生们马上开始猜pink slip的意思,大部分认为是“粉红色的小纸片”,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是“粉红女郎”在等他。其实pink slip在文中的真正意思是“被解雇的通知”。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英语太过深奥,这两者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对于学生的反应我深有感触,联想到以前接触到的dog,lion,mouse等动物在汉语与英语中的不同用法,还有外国人的称呼、问候与告别、礼貌、禁忌等方面与汉语的差异,深感在语言教学中,特别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时空距离去阅读,不但可以避免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导致理解错误,产生歧义,更可以提高他们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否则,他们永远也理解不了blue films(黄),the blue-eye boy(宠儿),green eyed(妒忌的),gray mare(比丈夫强的妻子/雌老虎)等词语的含义。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文化意识对学生阅读的影响情况,我们把最近一次测验中的阅读理解题的情况做了调查,满分为40分,全年级24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

满分人数为78人,占总人数的32.5%,得30~38分的同学84人,占总人数的35%,得分20~28分的47人,占总人数的19.83%,得20分以下的31人,占总人数的12.91%。具体分析为:得30~38分的同学丢分原因:对个别单词的活用不了解,就是说学生不了解在该文化背景下该词的用法,理解上出现歧义;得20~28的同学丢分的原因,除了词汇量的问题外,更重要的就是不知道语言背景,无法推测上下文的意思而导致失分;20分以下的同学丢分原因较多,除了以上的原因外,还有他们的基础差,对英语根本不感兴趣,也就懒得去读去想,做题目时只凭运气猜答案。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发现中考中的题目很多与文化有关,或是本土的或是外国的,所占比例比较大。比如关于不同国家的问候方式,学生若是对外国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就可以想象得出他们这道题的得分情况了,有的任务型阅读是关于配对谚语的,学生这方面本来练得就不多,若是没有文化背景,实在难以做得出题目。在学生考完后,我们仔细分析了试卷,把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查、综合,感觉在阅读教学中逐步进行多视角的文化渗透是相当必要的。

二、研究依据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作了如下说明: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英语阅读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能帮助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甚至更好地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渗透民族文化,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们还应遵循兴趣理论、认知理论、发展性理论等原则,努力做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积极的、有计划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界定概念

1.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言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各方面信息,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能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知识。

2.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

3.多视角地进行流行文化渗透

多视角流行文化渗透是指把不同国家地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择其精华,适度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以便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性和包容性,从而达到从多角度了解文化、运用文化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适度掌握两种文化差异,减轻文化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教学实践

语言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也应认识到,英语已不是简单地代表英美文化,而是西方乃至世界文化的合成。所以我们应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增强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内在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一般不宜给学生太难的阅读材料,以免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太大,难以理解,以致厌烦阅读。在准备阅读材料之前,我们应先调查和分析学生的阅读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程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点面结合,还应总结学生阅读能力偏低与文化背景知识薄弱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典型的、内容丰富的、内涵深远的英语国家文化信息材料供学生阅读。最后探索出将文化渗透于阅读教学当中的有效方法,可以采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知识的传授,为文化教学的可行性提供实践依据;同时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知识和得体运用语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对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业务修养,特别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要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强又较为流行的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内容的书、报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减少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加深对交际法的认识。

我们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多视角的文化渗透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不断反思在对学生进行多视角文化意识渗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理解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贯穿中西文化对比,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第13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文化因素;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0.前言

在当前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翻译成为重要的连接沟通的方式。翻译不能局限在语言表面,要在语境中进行翻译,而语境就包含着文化语境。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缺乏对所翻译的语言的文化了解,就无法真正的将原文内容转化传播。英语翻译在我国有着极大的需求,在对外交往层次的提高下,对翻译的要求逐渐提高,翻译教学也要注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指导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学会对文化因素进行处理。

1.英语翻译中包含的英语与汉语文化差异

1.1词汇上存在翻译空缺

两种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色,有的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存在,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就不存在,这种词汇空缺有着特定的文化因素的原因,因为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或者文化信仰的不同都有特定的词汇应用,一般只能采用直译,例如过去翻译的咖啡、因特网,渐渐已经成为汉语中的一部分,英语中也有从汉语中借鉴的词汇,包括gongfu等,但是也有一部分词汇在翻译中也要特别注释,例如汉语中的属相,就是我国文化中的独有内容,直接翻译会产生较大的问题,需要在翻译时特别予以注明。

1.2词汇延伸存在着翻译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的含义延伸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英语翻译是存在着较大的影响的,同一词义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延伸或者联想的内容,例如英语中的rose一词,汉语里的“龙、凤”等,都各自在自己的文化中有着特定的联想和情趣,这种词汇联想上的含义难以通过直接翻译展现,也难以被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理解。

1.3词汇上下范围表达上的差异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包含着一些具有上下词义的词汇结构体系,在具有上下义的词汇中会涉及词汇的同义,有时也会涉及到一词多义以及词汇包含性关系。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就存在着汉语和英语在上下词义之间无法对应而造成的错位现象,这种错位有时是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例如中国的酒文化具有着丰富的内涵,酒作为上义次,下面包含着白酒、啤酒等词,但是在英语中只有啤酒(beer)、葡萄酒(wine)、威士忌(whisky)这类下义词,没有与中国的酒一词相对应的上义词,因此在英语翻译中遇到“酒文化”、“买酒(但不要求买何种酒)”这类词汇翻译时就无法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汇,使用下义词作为翻译中的替代,就会造成词义的错位。

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明确英汉语言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影响,对于更好的认识翻译和处理翻译都是有益的。

2.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汉语和英语之间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是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但是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处理这种文化因素的方式。 从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上来看,对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因素造成的语言上的差异,作为翻译人员要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以及读者能够理解的范围。英语翻译教学中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处理文化因素进行指导。

2.1英语翻译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指导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针对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在教学中强化基本的词汇和句法教学,了解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奠定翻译处理的基础。要在教学中强化英汉互译的练习,进行文化要素的对比研究。同时为了更好的处理语言文化差异,还要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强调汉语言的学习,把握汉语的文化特征,并应用到翻译中,力求形成经典的语言翻译。

有意拓展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为翻译处理提供背景知识和文化影响的支持,同时也是进行翻译处理的有效的辅助。

2.2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具体处理方法

第一,语言移植的方法。语言中带有文化特性的词汇,在翻译中直接移植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实际上移植不但能够保留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也提供给了读者了解另一种文化的可能,在移植的翻译中,翻译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对于丰富语言内容也是一种积极促进作用。但是需要注意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在翻译一些成语、谚语、有经典出处的句子中,就要考虑到我国文化背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除了要让外国读者领会其含义,还要注意到句子中所包含的文化。

第二,语言借用的处理方式。英语语言中也包含着诸多的俗语、谚语,在翻译中可以借用中国的成语和俗语来表达其含义。借用法在翻译中的应用要注意必须是在英语和汉语所表达的内容相近,在形象上也存在类似之处时,例如在英语中有“Like father like son” ,在汉语中可以找到“有其父必有其子 ” 这样的对应。此外在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不存在形同,也可以用形异的方式表达。

英语翻译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具体处理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做一一赘述,无论哪一种处理方式,都要翻译人员反复推敲适用,力求达到含义与文化的同步传递。

3.结论

翻译是一项集合技巧和多门学科知识的应用型学科,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之间加深的趋势下,语言文化交流之间,除了语义上的基本理解要求,越来越强调深层次的理解,这一深层次的理解,必然包含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必须看到对翻译人才的这一需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在语言中的影响以及体会文化影响下的语言差异,在翻译时渗透进文化因素,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翻译,加深语言上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学校;教育转化

一、“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结构因素

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影响“问题学生”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形成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重在对孩子的心理建设及社会生活进行教育,以弥补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枯燥知识之外无法获得的实践教育,那么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 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认知水平较低,思维方式也与社会生活不同步,所以对学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区,而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必然会导致教育模式出F偏差。

(一)离异单亲式家庭

单亲家庭往往只能提供单向的父爱或母爱,而父爱和母爱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家庭情感结构上的失衡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建设的不完整。这种问题心理并不是一天而成的,长期的亲情的残缺会导致孩子内心空虚无助,逐渐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受这种心理的影响,孩子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会产生畏惧感,不自觉形成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继而疏于与他人的交往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更多时候选择躲避人群,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范围的自我意识空间之中,在自己的这个小空间里寻找安全感,却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孤独,更加痛苦。单亲家庭给孩子创造的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心理塑造过程中无法保证基础的感情需求,这种爱的失衡更容易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甚至人格上的扭曲。

(二)隔代抚养式家庭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4+2+1”的家庭成员模式,导致父母成为了甩手掌柜,孩子责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教育抚养。然后隔代抚养家庭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长辈盲目地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想要的一切。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他们养成了霸道骄奢的品行。目无尊长,没有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随心所欲,肆意妄为,这些都是纵容的结果,一旦他们走向社会,这些就会成为他们的致命伤。这种家庭一般家庭真正把孩子养成了“小王子”、“小公主”,为孩子的一切铺好路,一切以达到万事俱备为目的。相比于父母的角色,他们扮演更多的是保姆的角色,把孩子的生活各个方面全部包办起来。但是,在这种包办式环境中的孩子似乎缺少一种能动性,他们没有实践的能力,在学习中体现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不是考虑自行寻找方法解决,而是等待别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心理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还会养成骄奢专横的不良品行。

(三)散养放纵式家庭

这种放任自流的家庭模式总体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进程和学习情况缺乏关注与参与。生活上不关心,品德上不教育,对子女取得的成绩不表扬,对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听之任之,让其自由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鄙视、唾弃的态度。孩子也或多或少会因为缺少父母的鼓励与支持而产生消极对待的态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学校教育因素

社会舆论在谈及青少年问题的时候,其矛头常常指向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认为大多数青少年问题是与学校教育尊在的问题紧密相关的。

(一)应试化教育观念

初等教育是学生开始学业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未来学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虽然目前我国实行初等教育的义务制,但单单的教育制度远远达不到学生的心灵建设的要求。我国的初等教育存在着应试化的弊端。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应试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看重成绩,轻视心理教育。从主观上来说,学生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追求,整天埋头于书本,浪费了青春和时光,也错过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从客观上来说,应试教育以成绩为评判标准,但书本知识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考试之前啃两天书本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继而造成学生平时荒废学业,沉迷游戏的学习状态,早就违背了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的优良学习习惯。而且在这种临阵磨枪的学习习惯中,学生长期行为散漫,会养成懒惰、应付的心理,教育的效果逐渐丧失。考试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改变了考试作为一种公正客观的手段来评价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优劣程度的最初意义,伤害了教育理念的初新心。越来越多学生盲目投身于对应试教育的应付大潮之中,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综合能力上的欠缺,甚至是道德水平上的缺失,隐约成为社会上的潜在威胁。

(二)传统的说教方式

“左耳听,右耳冒”描述的不仅仅是听话者的漫不经心,究其深层次的内涵,归根结底与说话者的感染力存在必然的联系。孔子的说教可以教化他的一众弟子,是因为孔子的话是那个年代所得出的最真实、最直观的的醒世名言,而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生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他们不再单纯崇拜于教师的讲授,他们更希望心与心的与教师交流。许多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式依然停留在重说教惩戒的阶段上,犯了错不过是讲大道理,苦口婆心地希望学生可以改正,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早已过时,这种“表面功夫”无法从根源上改变学生内心存在的问题。道德意识是决定学生言行的根因,无法从道德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在意识误区中难以自拔,说教惩戒也只是形式主义,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三)重管轻教的做法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而非“管”,但有的学校却擅长用管理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约束,以达到规范学生问题行为的目的。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在情感上有更多的敏感区域,也有更多的情感趋向,稍有触动,就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波动及改变,所以在教育的方式上应该以引导为主,僵硬化的管理会事倍功半,甚至本末倒置。从这些客观的因素中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想状况,所以导员只能从整体情况上进行管理,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重管理,轻沟通,学生缺乏与老师的交流,自身的根本问题也得不到释放,这种心理上的问题积压久了,就会导致其他各方面问题的理性偏差,行为上也缺少原则,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

三、家校联合,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一)转变家庭教育模式

爱是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管理过程中,家长爱的教育和关爱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则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它揭示了爱和期望对于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是广泛应用于W校管理中的著名心理效应。”对于我们转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家庭情感教育理念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长应当投入适当的爱与期待,和谐、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学习起到不可忽视的软作用和情感支持。首先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尤其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影响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要给予适当的期待,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不能给孩子设定过高的要求,过大的压力容易带来逆反心理;要淡化家长角色,不断拉近同孩子之间的距离,加强交流和沟通,及时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的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排除不良学习情绪,帮助学生保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对学生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学校教育体系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学校应据标签理论:“能够详尽地阐述校内的动力和影响,就是这些动力和影响使某些学生自以为是成功的,其行为也恰似成功者;它能详尽地阐述另外一些人又是怎样 自以为是失败者、并像失败者那样去做的;它能够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分析中提供一个干预机会,以便增加成功者,减少失败者。”学校给予学习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第三方干预,以增加教育转换成功的几率,减少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这些理论性的指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选择最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

2.道德素质培养与学习观念引导

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从他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来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中既包括了人的道德追求,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也包括了摆脱了人身依附、思想依附的个性发展。对此,社会学家布诺乌斯基在 《科学和人的价值》中作了研究和论证。所以,学校就应当匡扶学生的学习思想,加强职业人格和职业素养教育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观、人生观,帮助他们突破功利、畏难等利己思想。不论日后从事怎样的工作,都要树立爱岗敬业的崇高职业道德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忠诚和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引导他们实现从被动学习观到主动学习观的转变。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给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革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有的教师心中存在错误的学生观念,把自己当成教育的主体,当成知识的权威,默认自己是教育的决定因素,同时,有的教师也对学生的先进程度存在自己的判定标准,区别对待,有偏爱现象,那么后进生就会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师生关系不和谐,以及产生自卑、消极等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不与学生沟通,无法走进学生的世界,用自己的理解来对待学生,没有与学生产生心灵上、意识上的双重共鸣,盲目的自我意识上的教育自然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教师的观念跟不上学生观念,知识即使再丰富,对教育的本身而言都是一种缺陷,在大学教育阶段这一点就更加突出。

对于“问题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我们给予更多的应该是帮助、理解和重视,尽一切所能地把他们从问题的边缘拉回正常的生活轨迹,放弃和忽视会彻底让“问题学生”成为弱势群体,成为家庭的负担、学校的负担、社会的负担,甚至会演变成为社会上犯罪的预备因素。从以上的所有分析来看,“问题学生”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产生影响的重点就在于环境、观念、社会态度和个体心理上对学生产生了影响,继而发展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找到问题就要分析问题,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挽救“问题学生”的措施就应该从环境改善、道德建设、心理指导、观念转变和法律法规的牵引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社会学塞本文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32 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罗安琪,周晓云.教育管理中的六大效应[J].教育科学论坛,2009,(9).

[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05-326.

[5]国家教委.J302097-1997.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S].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

第15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 跨文化意识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英语课程标准》中说到:“……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针对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词汇及语法知识,能阅读英文文章,而且还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然而长久以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在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情况下,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以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不失其完整性,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一、我国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学外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向交际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指出交际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但层层的升学选拔制度和以分为纲的教育坐标使得学生、教师不得不围着中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功利思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涵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按照汉语的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表达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有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意识教学的障碍

由于初中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有限,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而且为了考试,重在读和写,学生没有怎么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去看看他们平时的练习题和考试试卷,你能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学生的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中国英语教师,即非母语是英语的英语教师。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学生一样,学生之间也没有大的文化差异,他们之间英语交际还算不上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环境,这就很难形成跨文化意识。偶尔有机会与外国朋友交流,也因为他们特定的年龄和语言的能力,即使有文化干扰,会得到外国人的谅解。

再则,英语只是诸多学习科目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的一门学科而已,要合理分配各科时间学生不可能花多少时间去学习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至多了解一下非常简单的与考试有关系的部分情景会话中涉及到的一些礼貌用语、文化习俗。他们或许忙着记单词、短语,背课文,做练习题都来不及呢!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际化语言的英语越来越得到重视,全国大、中、小都开设有英语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学校,这无不对英语教师形成巨大的需求。一时内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符合要求的就不多,具有较好有文化素质的就更少,有跨文化意识的简直就是少之更少。很多初中教师在教学上,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此外的东西好像不是他的任务。结果呢,哑巴英语(Cannot speaking English )、聋子英语( Cannot understanding English by listening)、音变英语(Poor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英语交际综合症(Afraid of communicating 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真可谓是遍地“开花”。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虽然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障。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Byram, 1994)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曾说过的:“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失误一样被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差异素材

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该国文化的学习。“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因此英语国家的节日是英语教学中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应适当扩展,对中英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如在学习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2 Spring Festival可与外国的Christmas Day相比较。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2.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 Trudgill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意义或扩大或所小,,或具有特殊的联系意义。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OK 典型的来自美国英语的词。其起源有几种说法;有人说OK一词来自美国第26任总统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 1856-1924)。他在批示公文时喜欢用印第安语Okeh的缩写,意思是“行;就这样办”;也有人说来自无线电通信,电报员接到电文后,必须用一种信号表示收到。这个信号最先用all correct, 后来all 逐渐演变成O,correct 变成K。不管起源如何,OK最初是美国俚语,现在风行全球,连英国人也常常挂在嘴边。 转贴于

英语中还有许多词汇或表达形式出自于圣经、希腊神话及某些文学名著,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促进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较为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这可以说方便了我们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例如:“狗”(dog)在西方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食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有时含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此外,在英语中也有不少专有名词出自文学名著或与历史事件有联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Cinderella”现在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有才干但一时未被赏识的人。“Waterloo”是比利时的一个地名,由于1815年拿破仑在那里惨败,整个战局为之一变,从此“to meet one’s Waterloo”就获得了“遭受决定性失败”的意思。

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3. 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用规则,进一步感受文化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仅掌握以上几项还并不能保证顺畅的交际。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还运用一套语用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进一步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等等。如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初中七年级上册Starter部分Unit1课文中学生对老师的称呼用的是Ms。我们英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顺势讲解英美国家与我们在使用称呼上的差异。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校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Li”。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习惯把“Miss”、“Mrs”、“Mr”与姓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显然,与语法规则相比,语用规则的掌握要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教材,将目的语中的一些语用习惯与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正确掌握运用英语的方法。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 tree. 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 family (大家庭)、Nuclear family (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教学,还要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育,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国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本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 杜现臣,《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中学英语教学参考》,2001.6

【2】戴焱,《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