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术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视觉感知
小学美术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繁杂,跨越五千年,纵横五千里。以往,教师只能通过挂图、书本和口头描述等有限的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往往是片面的,很难真正发现事物的美。但现在,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可以凭借它们独特的功能,穿越时空,将丰富的感性材料整体而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全面的视觉感知。
如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动物)”一课时,以往基本是采用挂图或书本图片,让学生观看。由于动物图片大多为全身像,缺少局部放大图片,动物的脸部表情、五官特征根本看不清楚。现在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查找图片资料,来自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扩大了观察范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探索性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对图片的某一部分进行放大,引导学生对动物的脸部表情进行细致观察,反复比较。通过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学生惊讶地发现,动物和人面部变化一样,也有着生动而丰富的表情。充分的感知为再现观察对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画笔下有满脸不屑的小猴,有暗自偷笑的老虎,有委屈不已的小狗,有若有所思的老牛……这些动物朋友个个生动,只只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但是,现有网络资源充斥许多错误的、消极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关维纳斯的图片时,可能会搜索到不健康的网页,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有意无意涉猎其中。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装网络过滤软件等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管理。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学生一起建立相关资源库或艺术学习专题网站,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安全高效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丰富自己的视觉感知。
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创作能力
在教学“二方连续纹样”一课时,二方连续的各种排列骨式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果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师需要绘制许多同样的单独纹样,然后通过现场演示,变化各种排列来进行教授,而学生作业也需要不断重复、机械地绘制,耗时费力,最终只能形成一种骨式的二方连续纹样。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最终还会因为原有绘画能力的欠缺或缺少耐心等非智力因素而不被肯定,无法获得掌握新知的成功喜悦。但由于电脑美术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在现有设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就可以用电脑来进行演示:先选取一个小图案作为一个单独纹样,然后利用电脑美术的复制、粘贴功能,在顷刻之间便能复制出几个相同的单独纹样,上下或左右排成一行,就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快速地理解二方连续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电脑美术提供的菜单式功能键操作便捷,简单易学,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创作方法。此时,教师再让其尝试“翻转”功能,就能轻松变化出造型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单独纹样。于是,学生有了更多种排列组合的方法。本课重难点——二方连续纹样的各种排列骨式也就在学生的鼠标点击中轻松突破。每一个学生,无论原有绘画基础怎样,都能在短时间内完美创作出多种排列骨式的二方连续纹样,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快速、高效地掌握了新知。
3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学前美术教学;应用研究
1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重视。美术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值得幼师思考的问题。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一般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主,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喜爱。
2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教学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集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资料为一体,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对课件内容进行暂停、快进或者回放,能够很好地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信息技术还有一定的集成性,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教学资源结合为一体。由于信息化技术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PPT结合更多的教学资料,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此外也可以增强授课老师对课堂的操控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信息技术地运用可以让老师得到更为及时的课堂反馈信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化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数字化的教学资料,从而有利于丰富幼儿园教学课堂内容。目前在网上有大量优秀的数字化教学材料以及网络课程。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老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对这些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结合为课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3.2信息化技术在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的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现在在每个班级都与学生家长建立了家校联系的班级群。这样一来,可以让家长更为及时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也能增强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支持。现在很多学生家长还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要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不支持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建立班级QQ群以及校通讯,从而能够更好地向家长宣传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更加支持孩子的美术学习,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3绘画软件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发挥着特别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绘画软件。利用这些绘画软件,孩子可以很方便地化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发展。这些绘画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调色问题,学生很方便就可以配出自己喜欢的颜色,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的兴趣。
4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4.1充分利用电脑编辑功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提前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在美术课程的课件中,包括大量的图形、图片以及动画,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电脑的编辑功能,要制作出科学合理、生动活泼的课件。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给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模拟绘画。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软件处理功能,对图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处理。例如当图片过小时,我们可以将图片进行放大,当图片细节不够明显时,我们可以将图片进行移动,这样一来,能够让图片更为理想化。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练的掌握各种软件编辑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4.2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美术课的艺术性
美术课本来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为了增强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体现美术的艺术性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制作美术课堂教学课件时,要重视色彩搭配的问题。所选择的画面要符合孩童的视觉心理,要塑造一个优美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也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欲望。此外,老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卡通动画相关的人物形象,来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我在给学生讲红色的象征意义时,选择了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红色装饰物,以此为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红的明亮色调。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中国结、灯笼、年画、剪纸等红色的艺术品。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红色与喜庆相关,也能更好地增强孩子们对中国习俗的了解。
4.3加强信息技术在绘画活动中的应用
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绘画能力。在美术课的绘画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创新绘画课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下,绘画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绘画软件,利用信息技术对图片进行绘画和处理。我每次在利用绘画画图时,会先勾勒出点,然后画出线,最后再形成面。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增强幼儿对立体图形的感知能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绘画过程。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课堂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这就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梦君.信息技术使幼儿美术教学绽放异彩——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200-201.
[2]张海波.信息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4.
【关键词】优化 策略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83-02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美术虽然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学生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再加上社会、学校及家庭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必然导致学生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在一些学生眼里,美术课基本上成了自修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美术兴趣谈几点见解和主张。
一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美术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作品不是艺术家凭空想象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的文化情境,就是一件美术作品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特征。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应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美术鉴赏课中《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时,当鉴赏《蒙娜丽莎》这件作品时,先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价值、如何迷人等有关知识和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就会更专心鉴赏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美术教学要尽可能在一些情境教学中进行,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引发学习兴趣。如教学美术鉴赏中的《心灵的慰藉》时,可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先用视频播放佛教歌曲《音贤菩萨灌顶歌》,在那生动的视频和优雅的歌声中,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渲染下,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表现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情境中导入新课,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福建省大田县地处山区,乡土美术基础雄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参观实物,了解审美客体的构成,可增强感性认识。利用乡土美术,拓宽美术课的渠道可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可充分利用这里较为繁荣的民间剪纸艺术,让学生贴近生活,促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各异的风土人情》时,笔者把剪纸艺术作为本课重点教材。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周围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访问民间艺人,请他们示范表演剪纸技巧,展示剪纸作品,参观当地收藏剪纸作品展。学生们在夺目的色彩效果的剪纸作品面前,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充满乡土味的艺术作品面前心灵被震撼,在淳朴的民间艺人的言语中,促发对民间美术的喜爱和内心的原创力,进一步深化了民间美术的教学。在教学《地域的永恒魅力》时,教材中有福建永定圆形土楼,而大田县本地就有与永定土楼相似的大型城堡,这城堡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利用星期天的时间,组织学生到那里进行实地教学,学生们在导游的带领和解说下,充满着欢快的心情观赏这座城堡,感受土楼的魅力。这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欲增强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鼓励审美,培养兴趣
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精神活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另外,审美主体(人)对自然事物或艺术品的审美体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经验进行的,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均会有不同的审美思维。如抽象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的不明确性、内容的含蓄性和鉴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判断和评价,但作品鉴赏更具广阔自由空间,评价上表现出多元性,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领域一显身手,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可能。如在教学鉴赏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红黑黄蓝灰的构成》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作品,然后提问学生在这件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看到了用黑线间隔排列起来的大小不一不同颜色的方块,有的学生回答看到了窗户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肯定,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增加了学习信心,对学习美术更有兴趣。但要注意审美思维的多样性必须建立在“作品本身特征的规范”的基础之上,不能放任学生的审美个性无限制的任意发挥。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
在教学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通过展示生动活泼的课件,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学学融为一体了。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的兴趣。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地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欣赏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对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白板”进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等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美术美、音乐美、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够使教师、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美术教学,信息技术,优势,运用,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如何发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并茂的优势,提升教学的质量呢?我的认识是: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两种形式,或者取其一种形式。实施的形式与操作的深度取决于电教硬件设备的设置水平与教师水平的高低。尽管目前学校的物质条件与教师的水平存在千差万别,但是在美术课中实施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使美术教学发生重大的变化。
1.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开拓美术欣赏的崭新天地
美术欣赏,其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搜集大量教学挂图、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的态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操作鼠标或键盘,欣赏资料就在显示器上出现,再通过传输设备输送到银幕上(或大屏幕彩电上),伴随着图象、文字、声音的出机操作,那么学生主动性就更强了。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视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不但可以全面地把系列作品逐帧观赏,还可以有选择地选一些作品观摩或打印出来。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作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至于欣赏美术的其他部类,如雕塑、工艺美术等,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随着国内外光盘产品的日益丰富,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将为美术欣赏课提供更多的资料。美术欣赏时实施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越性:
(1)光盘资料容量大,选择性强,一张12厘米光盘就可以容纳一部大英百科全书。在学校里能以极少的空间便可以建立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资料库)。
(2)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形象、生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4)实行电脑多媒体教学,便于学校之间教学资料交换、教学经验交流。如果校际间建立了互连网,更是打破了地域和单位的界限,实现了资料共享。
2.运用信息技术优势,走出绘画教学的宽广新路
电脑美术的另一个领域是电脑绘画,这基本上是一种纯艺术的表现。手工绘画、电脑绘画,两条腿走路,这是我设想的新教学模式。电脑市场已开发出一些功能强大的绘画软件,如“金山画王”,便是较有名的一个。如引进课堂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它能在荧屏上提供一个较好的绘画环境。在课堂教学上应用电脑绘画,有一定的优势。学生不用带水彩画颜料、调色盒、水彩笔、水彩纸,小水桶等工具材料,只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得到其他绘画工具所无法达到的效果。电脑绘画中近乎游戏式的手法,特别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3.运用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积累足够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才能让学生轻松的进行创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思维也会异常活跃起来,课堂的气氛跟着高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
学生审美心智成长的促进主要来源于直观可感知的美术创作体验,直观可感知的形象让学生获得体验更为直接有效,也是人的认知过程的必然阶段,因此要注重直观感受和直观教学原则,利用丰富的视觉感知形象,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受刺激开始,获得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原动力,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关注与重视。在美术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顺利而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使用电教媒体是一种好方法,由于声、光、形、色、图的特殊作用,易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和理解的欲望,学生能满怀热情,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任务。计算机可以通过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大脑两半球都激活起来,克服短时记忆的极限,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在讲授《活泼可爱的飞雀》时,我制作了电子幻灯片,通过对《麻雀图》的欣赏和分析,阐述了彩墨禽鸟的基本画法,重点介绍了以麻雀为代表的鸟类的画法。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画法,首先在纸上捕捉鸟类的形态,用铅笔轻轻匀出鸟的轮廓,把鸟的身体看成枣形和一个蛋形组成,再添上尾和爪便构成鸟的基本形态,然后再从整体出发,自背部起笔,以褐墨写出背部,次写翼及尾,再写胸、腹,然后画出头、嘴、眼睛,再添画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运用笔墨时要注意墨的多少、用力的轻重、行笔的快慢,利用线的刚柔、曲直,毛笔的干湿、浓淡的变化,表现鸟的形神和画面的节奏韵律美,以达到教学效果。
二、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趣求知、知趣结合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电教手段对诱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美术教学工作中,我经常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这不但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还使其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掌握扎实。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组合形体与基本形体的关系,我制作了两组动物活动片:老鼠和小鸟的形体结构,侧面图像,它们的头和身是用一根活动的轴连接。演示操作时,只要将手柄向上下拉动银幕就映现出头部活动的景象。这时学生脸上就流露出会意的微笑,当我提问学生这两只小动物的形体各是由什么基本形体组合的时,他们个个都回答准确,并且都能随时画出它们的形状。这正如心理学家卢梭说的:“对学生所讲的道理要用一定的形体表达,才能得到他们的喜欢。”接着,我抓住同学们求知欲极强的时刻,把房屋、汽车等的照片打到银幕上。同学们都能说出他们分别是由六面体、圆柱体、锥体、球体这几个基本形体组合成的,这就如同掌握了画复杂物体的钥匙。能用最简单的基本形体进行构图、打轮廓,对复杂的组合形体就能比较快地勾画出来。
三、准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迪思维,培养美感,提高学习效率
日常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现教育递质和传授方式的多元化,促进教育时空的多向组合,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促进情感思维,开发创造潜能,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
心理学家贝尔纳说的:“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电化教学形象、直观,能化难为易,具有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对诱发学生的思维,增强记忆效果、增大课堂容量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比如我在教《人的头部画法》一课时,用传统的教法,花了大量时间,教师讲了又讲,学生仍然掌握不了五官的位置和比例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模糊。为使学生知道五官在脸上的上下位置,理解画论中的“三停”,我在头像片上覆盖上四条线组成的三等份的投影片,即从发际线到眉毛、从眉毛到鼻底、从鼻底到颌底三等份,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了“三停”的概念,并能说出每一停的位置。
为使学生理解和记住五官的左右位置和大小比例。理解画论中的“五眼”,我制作了一只眼睛的覆盖片,讲解时将片子上的眼睛对准底片上的眼睛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是否和底片上的一样大,然后再将覆盖片上的眼睛推到右耳外缘到右眼外角之间;说明这是一个眼睛的长度,然后推到两眼之间,最后放在左耳外缘到左耳外角之间,都正好吻合,这就充分说明,一只眼睛的宽度占脸部的五分之一,使学生一下明白了画论中的“五眼”。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关键词:高中化学;多媒体;应用技术
高中化学相比中学化学来说,其研究的对象更为广阔,从实际生活中常用的高分子物质到原子、电子等微观物质;其原理也更加深奥,难以理解;实验也对比中学更为复杂,仅两种物质就可能发生多步化学反应,即便实验也不容易观察得到明显现象.像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老师讲实验课时基本靠知识灌输的方式.即使实验也是验证书上的基本内容而已,而探究式实验更是屈指可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思维.仅通过书本阐述或老师示范,容易导致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步骤也是参差不齐,自然达不到高效率的学习过程.
一、多媒体试验教学的优势
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中后,特别是在可能存在危险的地方,可以用多媒体清楚地演示实验过程,既避免了危险的发生,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1].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多媒体的支持,实验不再变得枯燥,能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的动力,给压力较大的高中学子们带来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随着网络的普及,给教学资源广泛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供大量资源学生选择,也为老师授课提供了便利,同时教师之间还可以进行试验教学方法思路的探讨和改进.所以说,在化学实验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克服普通实验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即使多媒体技术教学优点不胜枚举,在应用于实际教学时,多媒体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摄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在实际教学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化学实验多媒体教学技术分析
1.实验教学中摄像和放像技术的应用
所谓摄影和放像技术就是采用摄像、剪切、文字加工、声音加工等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将实验的全部过程流畅简洁地展示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摄像和放像技术运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时间,还可以让其真实地有重点地重现整个实验过程,甚至可以对每一个细节加以反复观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2].高中化学课本当中有非常多重要的化学实验,每一个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准备、进行和总结,但其实很多时间都可以省略掉.比如说钠常温状态下的缓慢氧化过程,和氧气反应,最终生成白色的氧化钠.而在加热后会与空气进行剧烈反应,如图1,从刚开始的白色逐渐到燃烧时的金黄色,再到最后的黑色,都一目了然.一个生成氧化钠,另一个生成过氧化钠.老师就可以通过制作一个视频加以剪裁,来展示这个过程.既可以保全实验的真实性,又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时间利用效率.
2.实验教学投影技术的运用
传统的实验课上,老师通常会在讲台上向学生演示如何操作仪器,并观察实验现象.但这样很容易导致大多数人看不明白,学生学习效率极易受到座位的影响.而投影技术的运用就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投影技术主要是将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尤其是一些很细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比如说铜锌原电池实验,锌较铜活泼,故在铜电极端会有氢气产生,会看到冒气泡的反应现象,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放大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到底哪一端产生气体的,反应是否剧烈.例如,气体收集方式有多种,利用一个简单的分类方式,这样简洁明了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方便了解记忆.而研究表明视频影像等方式传播知识较文字而言更容易记住,对实验的现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另一方面看,投影技术还给了学生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角,不仅仅可以俯视、侧视,甚至是各种能反映现象的视野,同时还保障了观察者的安全.所以,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上合理的运用投影技术于教学当中,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3.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利用
演示实验能将一些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现代多媒体演示实验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当中,运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3].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以通过投影技术放大,但也有很多实验时针对微观粒子而展开的,我们不可能通过放大去示演这个过程.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能够化微观为宏观,来重现实验过程.举个例子来说,水电解的过程.水电解后形成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但它又存在着复杂的化学平衡.此时如果仅仅靠文字及化学平衡方程式来讲解水电解过程,效果可能不理想.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建构一个个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模型,用小动画形式演示出它们的分离方式,结合方式,自然就会清晰很多.其中,还有不少一部分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污染性.如实验室制氯气,众所周知,浓盐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氯气又是有剧毒的气体,易发散.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又能了解实验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一个动画演示该实验,会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是该实验的反应式和反应装置,产生的氯气是怎样通过一次次过滤收集的,都展清楚地展现在眼前.另外,一些受到空间、时间、经济条件限制的实验,或者在单元重点总结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达到教学目的.综上所述,本文就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的运用为出发点,详细地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出一些适用于实验教学的基础多媒体技术,为教师的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多媒体技术虽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会为教学增益不少,但前提是需要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跟进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选择更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邵园园.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浅析[J].中国新通信,2015(4):58.
[2]杨敬元.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96-19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分析化学 教学
[作者简介]周晓霞(1979- ),女,河北景县人,衡水学院应用化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的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01207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4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该技术采用文本、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段,用计算机来实现教育教学,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并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测定物质的质和量的科学,是人们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形态、含量和结构等信息的方法论,并成为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分支①,是高等院校化学、药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分析化学的教学中,提高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在增大课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弥补不足,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的内容。
一、多媒体技术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1.多媒体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下,只能靠语言表达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对于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往往产生厌倦的情绪,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现行高校教材内容更注重理论性,有关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应用内容涉及的很少。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图文并茂等特点,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如在绪论中为说明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引入了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分析化学手段可以检测头发中的微量元素,而这些元素的含量与某些疾病有关;利用分析化学手段查明了曾发生在日本的痛痛病和水俣病的原因,是铅、砷等有害元素过量所致;在天体科学中利用分析化学检测手段分析月球岩石的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其结果可以应用于进一步了解太阳系及月亮的形成。图画、视频、文字加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立即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以后各章中均可以引入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贴近生活的分析化学的应用实例,以及科学前沿、最新仪器等,弥补教材的不足②。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分析化学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多媒体技术增大了课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中,老师只要轻轻点击事先精心做好的课件,即可将课件上的教学内容、例题、练习、总结等呈现给学生,无需像传统教学那样,老师只能将这些内容逐一写在黑板上,耗费时间多,信息量少,课堂节奏缓慢,学生只能学到有限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使分析化学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③,而多媒体技术恰巧能够解决这一矛盾。分析化学中包括很多公式以及推导,例如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公式、滴定曲线各阶段pH(pM)的计算公式、Et等,传统教学中需要大量板书,最后得出公式,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推导过程直接写在课件上,让学生明确推导过程即可,最后用鲜明的颜色标出得出的公式,剩余的时间可以加大练习或是适当讲解其他内容④,从而增大了课容量。
3.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酸碱滴定法”中,分析化学理论课以及实验课教学目标中均要求学生掌握酸碱滴定曲线。教材中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点来计算并绘制酸碱滴定曲线,而实验课上学生很难将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完全测定出来。应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统筹安排一节课的整体内容,教师不会把所需的表格和酸碱滴定曲线全部画在黑板上,没有参照,教师的讲解就会变得模糊,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调用预先设置好的酸碱滴定模拟实验,通过观看动画,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了滴定过程pH值的测定,以及滴定曲线的绘制。⑤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形象化,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学习效果佳。
二、多媒体技术在分析化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课容量过大,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多媒体技术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能够增大课容量,但是若是一味地追求授课速度快、课容量大的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忆过多的知识点就像走马观灯一样,只是把课件简单地在头脑中浏览一遍,并不能深入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不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化学中涉及的公式以及相应的推导较多,学生能达到灵活运用这些公式是需要时间进行理解和练习的,如果制作的课件内容过多,学生来不及消化,就被迫接受新的知识,长此以往,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课容量,避免上述由于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当而出现的新问题。
2.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在多媒体技术辅助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课件的制作水平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求的是课件内容多少适当;可以充分利用其声音、动画等各种表现手段,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在课件形式和字体上,要求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可适当配以能刺激学生感官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防止思维不集中。但是在实际中教师大多没有经过培训,有的教师只是把教材内容原原本本搬进课件,上课时一页一页翻,只顾自己念,这违背了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的最初理念,只是达到了利用机器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肯定差。相反有的老师精心制作了课件,但是无论是内容是还是形式都过于花哨,学生只是被形式所吸引,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
3.一味追求多媒体技术,忽略传统教学的应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时只是一直在翻事先做好的课件,而学生并不能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记忆,甚至交头接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将精力主要放在课件的播放上,没有及时观察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忽略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不能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影响教师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使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效率低。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极差,甚至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弥补不足,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1.有效控制教学节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化学知识点多。公式、推导及相应的计算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深入理解各知识点并学会应用,做到重点难点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综合考虑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的基础等,精心制作课件,力求重点突出、教学容量和教学节奏得当。对于内容较多,教学大纲只是要求“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适当加快授课速度或是留作课后自学的内容;对于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需要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精讲细讲,适当放慢速度,并给学生留有消化吸收的时间。
2.加强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在不断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还具有驾驭多媒体的能力,根据需要制作出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的课件。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稍差,即使制作出课件,但是应用于课堂效果较差,讲完一节课后,学生反映,被主次不分的课件弄得头晕脑胀,记住的内容少之又少,学习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制作出重点突出(重点内容可用其他颜色、字号较大的字体引起学生注意)、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背景高雅、字体清晰、放映方式和谐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真正做到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于教学,课件的共享性和交互性促进了分析化学教学环节的优化⑥,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3.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上面已经提及,若应用不当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表情、肢体语言、板书等在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是不可能被多媒体技术完全代替的。不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教学,都是一种授课方式,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师生,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发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教师在课堂上一手拿粉笔,一手拿翻页器,边讲边翻页,重点难点需要板书时,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既不需要教师再花费大量时间写板书,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及时掌握知识点,和教师有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
总之,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可以增大课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弥补不足,加强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有效控制教学节奏,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重视分析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合理解决,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功能优势,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注释]
①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校.分析化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②姚慧,王书菊,何玲玲.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广州化工,2011(21):197.
③汪波,胡澄文.《分析化学》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课件的研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0.
④张萍.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7):447.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化学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强。尤其是传统的化学教学形式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迫切需要的。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扩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极探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的应用分析
化学是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对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和教学实施的一门学科。根据化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的需要。在微观化学知识教学中,知识结构相对固定的抽象,难以理解;化学教学的宏观层次,知识结构比较分散,内容非常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和其他信息传输方式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依据。
例如,在“核外电子运动”中的“电子云”一节,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照片解释,还可以用直观的教学模式,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前者使学生认为电子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由于缺乏运动,后者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立体几何。为了使核外电子的运动动起来,我们制作了课件“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首先简要介绍了“视觉暂留”的现象以及其在电影和动画中的应用;然后进行宏观物体和模拟电子在不同情况下围绕原子核运动的GIF动画,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不同的速度下的视觉印象,认识和理解和电子运动描述方法特征。依托多媒体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带着问题,解决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并与课堂教学的积极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方便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笔记和一些问题,答案进行创建多媒体幻灯片,投影模式,而进行更为直观的教学。学生更方便的记笔记,而教师可以节省书写时间,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详细。在这种方式中,它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不仅让学生听清楚,老师也很清楚。教学内容得到扩展,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3.模拟实验,优化实验的效果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实验结果的优化,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一是能够解决安全问题。在实验教学中,许多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包括有毒或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爆,易燃和危险的实验教学时,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演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通过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强大的视频功能,模拟实验,可以显示化学实验现象,不仅能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损伤,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加强实验的影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很小的微粒变化现象演示操作过程的可视化被放大,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并把实验结果进行优化,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
1.多媒体教学仅为公共课教学
目前,许多学校有这样一种现象:多媒体教学只有公开课,而不是通常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一个表演形式,教师和学生成为演员。影响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原因除了硬件设施不足以外,最重要的是缺乏相关课件。教师要成为一个专业课件制作人员非常困难,但专业的课件制作人员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
2.多媒体演示实验不能完全取代化学实验
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虽然它有顺利简单,经济,无污染,无腐蚀,不燃烧,不爆炸等。但它只能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并不会让学生具有做化学实验的能力。它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这次实验的失败,没有思考的机会,对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因此,学生往往缺乏失败的经验,挫折感的缺乏,没有寻找失败原因的恒心和毅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经验,也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之,多媒体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各种功能是难以替代的,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任何模拟,描述,说明都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不能完全取代化学实验,只是作为对化学实验的延伸和补充。
三、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要把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度。在需要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时候,必须充分做好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学习更容易,此外,多媒体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让学生们认可多媒体,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才是真正的目的,切莫为了省事方便,而采用过电影一样的教学方式来授课,那样就失去了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耿菲飞.《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柴世军.《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
国家培训计划
学校放假了,终于可以轻松了,可是没几天,离开了教室,离开了学生,这心里还真有点空,没底。现代社会进步这么快,只看眼前不思进取是一定会被社会淘汰的,光靠吃老本是行不通的。自从接到了“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通知,我这心里终于有了着落,并对这种培训形式很感兴趣。通过观看专家讲座、答疑,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学习,我真是受益匪浅,对以往一些困惑的问题,在这次学习中都找到了答案。
我从1996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由于教的时间长了一些,工作热情已经大不如当初了,举个例子以前准备一节课,我会从课堂的各个环节来考虑,不仅仅只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并且拓展的非常广泛,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常常积极参与,进行尝试。但是现在由于已经是讲过一、两个循环的课程了,有些课程就凭着经验来,对学生素质、社会发展状况,不于考虑,没有作到与时俱进。还有情境教学的设计,单一情境,在多个类型课程中设计应用,课堂效果并不理想。通过李吉林教授对情境教育特质及其独特优势的讲解,我深深的认识到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多么重要啊!当我再次设计课堂情境时因课而定、因人而设、因情而导。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片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在这次学习中网上远程培训也为我们全省的美术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我们一致希望这样的培训多举办一些,让我们这些农村教师能够不用走出深山,也能和专家、同行们多学习多进步,为缩短城乡学生素质的差距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77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合理整合,就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构新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化学信息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化学知识载体、教育教学的媒介和传授的工具。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怎样利用更有效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学好化学,是化学教师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化学学习时,肯定带着积极的情绪。通过幻灯、录像、实验、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所学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情趣、富有可循规律的图案,利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出多个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配置音乐背景、设置文字呈现等形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笔者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的作用。展示日常生活中与水有关的几个事例,如农民浇水灌溉抗旱的视频、工厂里水的应用等,通过以上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热情。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再把我们身边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录制成视频,如学校门前的臭水沟、垃圾池和街道拉出倒在河边的垃圾及农民打药的场面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通过这种熟悉的例子,深深体会到水体污染。再通过自己上网搜集水污染的资料,如淮北市的水质情况和有关部门的确凿数据,了解有关水资源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水资源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性。知道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设优质情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优质情境,使学生达到充沛的感知,激励学生去实践探究,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如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时,笔者从网上找到农业节目中有关大棚蔬菜介绍的剪辑,找到提供二氧化碳的装置,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切实,显示出信息技术的魅力,又使学生了解了农业,从而产生热爱农业生产的激情。特别是对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中人们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更能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教学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了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简单示意,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考化学常以卡通图画考查微观化学反应的实质,又如用微观粒子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时,借助计算机电教多媒体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展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又得到一次升华。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符合时代要求
仪器组装部分是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最佳部分。仪器组装大多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但在实验室中操作时,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可能将不正确的认为是正确的,而且玻璃仪器易碎,这也是一个浪费,再有课堂时间有限,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任意组装,若不正确可随时重装,其他同学还可以为其找出错误的原因,与其进行交流、讨论。若是自学还可以看到正确的答案和合理的结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加大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近几年的中考化学中加大对科学探究的考查,笔者利用多媒体把每一节课内容有关的中考试题展示出来,和一些装置投影出来,缩短上课时书写的时间,也缩小在黑板上画图的难度,加大知识容量和信息密度。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容量。如在讲《探究二氧化碳制取与性质》时,笔者把学生的分组实验活动情况录制出来,然后及时播放,能及时具体掌握学生的活动过程,并能及时分析和纠正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和错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注意力。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特别是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一、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人本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直观的东西,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形成新的稳定的高效的认知结构提供了可能。
3.认识活动主体理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作为认知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的能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展开,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重感情、讲创造,要把教师的主体作用放在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教学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行为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和多维化的信息空间,创设了活动、探索、交流、协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全程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践与探讨
1.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抽象的语言文字来表述教学内容。文字有简洁、概括等特点,从人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历史条件看,它确实不失为一种简洁经济的信息符号系统。但是,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统统用抽象呆板的文字系统来表示,用它进行教学时存在的缺陷和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表述呆板、进度缓慢,学生缺少实地观察与实际动手操作的训练,等等。
2.现代多媒体技术参与下的多元整合教学结构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平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构建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3.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
(1)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赏心悦目,兴趣昂然。“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
第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剌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
第三:化刻板为生动,调动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2)优化心理环境,培养探究精神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教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思维、优化教学方法,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新颖刺激的心理环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
(3)优化探索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采用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处理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因此,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诸如视觉、听觉,甚至包括触觉和嗅觉(虚拟现实类的多媒体CAI课件就可以让学生感受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进入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优化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主要衡量标志是在同样的有效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1.5%,味觉占1%,其他占3.5%。这证明视听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作用较大,同时也表明,视觉与听觉结合,获得知识的总和能达94%,尤其可见视听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5)优化信息反馈,培养协作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可控系统。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反馈,一般难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只有利用系统反馈出的信息与预期目标加以比较,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激励教学动机,矫正教学程序,检测教学效果。
(6)优化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品质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CAI手段,可使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新人教版教材数学上册第67页练习题2,可从电视或网上下载我国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动人情景场面进行播放,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精神振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可使学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从小热爱科学的理想教育。
三、结论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也可使学生的情感、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相应的发展。它对学生主体l生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划时代的载体,它实现了从未有过的教学信息储存、传递、呈现上的自觉参与性、自作性和传媒教学真正意义的交互性。
2.多媒体信息技术导致了传统的教师地位与作用的改变。教师从全面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和传播者转变成学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课堂教学也从以讲课为主转变为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索为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3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其直观性强和形象生动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快速地取替着“黑板+粉笔+一张嘴”单一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的重大改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
一、巧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的心理特点,上课时,巧妙地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将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展现出来,创设兴奋点。 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中对 “线段、射线、直线”这一内容,教师就可以这样制作课件、设计教学: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再用不同的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并呈现出两个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将线段从两个端点向两边适当延伸,问学生还可延伸吗?然后再延伸,延伸……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 如此,将线段、射线、直线这些看似静止的图形活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充分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越性特点来辅助教学,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从而有效化解这对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我是这样组设计教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让面、点、线、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顶点、棱,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长方体图形,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演示,利用色彩动态比较,让学生借助观察进行比较,思维受到启发,从而获得“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等本质认识。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巧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是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彰显数学教师教学功底的重要指标。数学中,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或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此时,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通过形、声、情形象化,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觉直观功能,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或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时,首先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把圆柱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圆的等分及重组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反复操作演示,不仅很容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学生还能直观感受到:圆柱体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相等关系,同时也为公式的推导扫除了障碍。
四、巧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不搞教学要求“一刀切”和“一步齐”。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多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配合课件帮助其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课件选择可以是现成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己制作课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关键在于巧而合理、追求实效、不铺张浪费、不搞华而不实。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定会充满激情与活力,数学教学定会更精彩扎实而有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人开始更加地重视精神财富的积累,抑或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多的艺术类教育。艺术热的出现,让众多的艺术类培训学校、专业性艺术类院校、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院先后成立并随之极快的速度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本文单就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和反思的重要现象进行简单的剖析,即美术类专业学生忽视基础文化学习。虽然不能以偏概全的说是全部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但还是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的方面,我自己觉得这种现象是存在内因和外因的:
从它的内因来说:在现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能上一所大学是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期望,基于美术院校对文化分数收分要求过低,主要按照考生美术成绩由高到低来录取,导致许多文化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认为这是一个能上大学的捷径,而后在高考前进行一系列疯狂的强化培训,而这些培训又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让他们不能把经历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也忽视了文化课对他们自身的重要性,这些培训模式又是专门针对考试内容,所以对于固定的模式还是相当轻松就能过关。当他们顺利进入到大学的时候,大学基本上是属于严进宽出,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美术生身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这也导致学生忽视对文化素质的提升与自我学习,只求能拿到本科毕业证就是最大的喜事;另一方面,在美术院校里也有许多学生本身是热爱美术,在专业方面也有一定的天赋并且刻苦钻研专业技能,他们受到了这些同学学习习惯的影响,也就忽视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而仅仅是在专业上面下苦功夫。
而从外因来说,首先是父母认为子女能考上大学,能顺利地拿到本科的文凭就很满意,而对其是否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也没那么多的要求,这样更减轻了孩子在学校的压力,家长的不重视也令他们彻底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就是学校开设的文化课程也是比较少,许多老师认为只要把专业课上好就行,而文化课其实也是可有可无不重要。
对文化的忽视,我认为造成的影响很多而且比较严重。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构成要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创作者的思想在里面。现在许多的学生在对古人或者名家的作品临摹中,大部分只是为学习技法而进行的训练,特别是对于学习中国画而言,仅仅只是掌握笔墨技法的运用,而对名家作品中的意境、韵味以及理论懂得很少,其一就是因为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不能体味古人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境。其二也是懒于去学习去探索国画中的奥妙,这样学出来的技法就很少有自己的东西,而后自己画出来的作品就更加没有特色存在,也没有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画出来的作品就完全成了一味地照搬照抄,或者可以说是模仿别人的作品。不仅是学生,许多画者一生没有什么成就,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也是太遵循守旧,缺乏自己的想法,没有想法艺术作品就缺乏了生命力。中国画是建立在中国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的,古代著名的画家皆是大学者大文豪,都具有丰富的知识文化。不论学习怎样的绘画,想要有好的思路是和自己本身的文化知识紧密联系的,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他的思路就越广,他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就会越丰富。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技法上不断提高,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显得非常的单调,没有趣味和生气,那么就只能称之为为了画画而画画的画匠,而不能称其为艺术家。也有许多人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造诣,不仅仅是满足于本科的学习,会有进入更高一层学习的想法,然而越高的学历对于文化知识的要求也是越大的,这就造成了许多绘画功底突出的学生由于文化知识的不足而在继续深造的门前望而却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丹青教授于2008年辞职的这件事情从一方面来说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换一个方面说不是正由于长期忽视文化知识的重要,短期的积累不足以弥补知识的残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些现象导致了这一令人可惜的事情发生么? 20世纪以来国人盲目跟风的当代艺术,出现了非常多的难堪现象,我觉得这也是跟自身文化造诣的不足有关的,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存在在那些画家脑海的想法还有艺术判断能力就很欠缺,随着当代艺术飘来的时候,对于没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就只能盲目地跟风,闹出了许多大笑话,中国的创新往往沦为装怪,新应该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而文化知识的多少也是丰富内心真情实感的重要条件。
现代著名书画家陆俨少生前有句名言:窃以为学画而不读书,完全缺少营养,流于贫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题画,见其寒俭已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画不读书,就像缺乏营养一样非常的贫瘠,不能撰文题画,是因为知识太少了。林木老师说,我们要用中国主观的观点去看待中国的艺术,这种中国主观的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在对传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主观因素的质量决定了作品的质量,主观因素的水准就决定了艺术的水准。中国艺术的未来是这些广大美术院校的学生们,所以要想让中国艺术永远绽放光芒必须要让中国的优秀文化知识被他们牢牢掌握并传承下去,一件好的艺术品的诞生是和创作者本身的知识文化与自身修养紧密联系的,而这些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努力的学好文化知识,要重视基础文化知识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性质及学生特点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引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众多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进行了应用,保障了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中,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来讲,主要采用的是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进行全面性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使得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方式被重新进行设计,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众多新型高素质、高效率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
时代的发展使得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在增强。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来讲,它在新的形势下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方式、艺术类课程知识来进行融合性的教学,最终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实践类型应用人才。原因在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与艺术类课程需要进行有效融合,使得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内容获得丰富。但是,许多学校以及众多的教师没有开展好这种融合性的教学,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自己的才干和素养,使得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型复合数字媒体人才[1]。
二、进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2.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需要应用有效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使得学习的质量和水平获得提高,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和进步打好基础。比如:我们以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中的《版式设计》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将众多的课程元素融入到《版式设计》学习中,使得学生不断对于其中的知识进行学习、探究、拓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品味,使得他们充分对于这些资源内容进行积累,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渐渐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版式设计》中知识的实践化应用。同时,良好实践化设计比赛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将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定期举办有关方面的比赛,使得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提高自身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综合素质[2]。
2.2优化教学的方法
对于教师来讲,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最终使得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具体来讲,第一,有效的应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好微课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应用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才干。比如:我们以PPT的设计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教师应用以上的方式可以对于PPT设计中的风格、样式、首页、页面之间衔接的特点等进行有效性展现,如: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设计的特点、视觉的流程等进行有效性展示,使得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实践化学习。这种方式的应用易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沟通,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前到后、从简单到容易进行有计划的学习。第二,教师需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有效性学习,增强对于学习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实践化应用。
2.3调整课程的目标
教师需要对于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比如:充分的结合众多的实践例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如:我们同样以版式设计课程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教师可以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方式将众多的影视剧和动漫作品作为教学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思考、然后进行这些素材的有效性版式设计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化设计质量和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这种实践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性巩固,提高教学的效果,充分实现新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实践化人才。结论: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探索,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剑.高职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