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应付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应付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应付会计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应付会计工作计划

第1篇

全县“五五”普法即将进入检查验收阶段,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五五”普法迎检工作动员会,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对“五五”普法迎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做好“五五”普法迎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县“五五”普法工作自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法治与德治、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保障和促进了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县“五五”普法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比如:乡(镇)与县直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部门工作机制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够;“五五”普法资料普遍缺乏,档案不齐全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五五”普法迎检工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整改。

下面,我就做好全县“五五”普法迎检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简而言之就是实行法治,即国家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获得全社会的普遍遵循,其中立法是前提,守法是关键,而守法的基础则是人人学法、知法、懂法,这正是普法工作的重要使命。法制宣传教育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引导法治行为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不断增强全体公民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在普法基础上开展的依法治理,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有效提高政府和部门依法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近几年来,我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但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建设“法治晴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很多,各类矛盾凸显。要调节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必须大力加强普法依法治理,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推动法治实践,充分发挥法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履行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此,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认真、细致地做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自查和迎检各项准备工作,扎实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确保顺利通过检查验收。

二、明确任务,掌握重点,全面做好迎接检查验收各项准备工作

今年5—6月,将迎接州检查组的检查验收;6—7月,迎接省检查组的检查验收;7—8月,迎接国家的检查验收。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省、州要求,明确任务,抓住重点,一丝不苟地做好验收和迎检工作,务必于4月15日前对“五五”普法《规划》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自查总结。

一要明确检查什么。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研究贵州省普法依法治理检查验收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切实搞好自查。县普法办要根据检查验收标准搞好全县“五五”普法的自查,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搞好本乡(镇)、本部门的自查,做好迎接国家和省、州的检查验收工作。

二要知道怎么检查。这次检查验收的主要方式是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资料等,按照《检查验收表》进行打分。根据上级的检查验收方式,一方面,要由普法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面的迎检工作,另一方面,各乡(镇)、各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迎检准备。

三要准备好资料。各级各部门要查缺补漏,缺啥补啥,做到资料齐全,档案规范。有关检查验收资料要一式两套装订成册,自存一套,交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套。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迎检工作顺利通过

一要加强领导。“五五”普法迎检工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的工作,也是县委、县政府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省里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充实力量,落实经费,重点部署,迅速投入到普法迎检各 项准备工作中。

二要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普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在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相互借鉴,认真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形成合力,共同把我县的迎检工作抓实、抓好,保质保量地完成迎接检查验收任务。

三要查缺补漏。查缺补漏是抓好普法工作、顺利迎检达标的重要手段。大家回去后要认真研究,及时召开“五五”普法迎检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把省、州、县会议精神落实到处。从现在开始,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哪些方面薄弱就把哪些方面作为重点”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尽快把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取长补短,尤其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要做好。4月19日—23日,将由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领导带队,组成三个检查组分赴各乡(镇)、各部门、企业、学校进行全面检查。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这次“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认真查找本级本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解决问题,确保“五五”普法《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的最终实现。

四要营造氛围。各级各部门要以“五五”普法迎检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普法工作的浓厚氛围,做到普及法律知识和部门依法治理工作的有机结合。醒目路段要有宣传标牌、横幅,政府网站和电视台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板报、墙报,召开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我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2篇

【关 键 词】社会工作 “计划” 脱产研究生 适应问题 服务对策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计划”,即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是我国新时期工作的重要拓展形式。教育部办公厅在2005年下达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及相关规定中指出,“计划”是国家定向培养的专项招生计划,招生工作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和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的原则,招收获得本科学历、在藏工作至少2年、不高于40岁的在职干部。被录取的考生均为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签订培养合同,毕业后回工作。[1]

国家实行这一政策旨在利用内地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丰富教育资源,帮助改善地区在职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在这种办学模式下,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计划”类研究生也普遍面临着一些适应和融入学校的问题。笔者身边的“计划”类研究生同学表现出的各种不适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对他们进行适当帮助的必要性。身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有责任研究这类学生在内地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策略。同时,总结“计划”办学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探究有效的服务措施也是使这一民族教育政策顺利实施的迫切需要。在本研究中,笔者希望通过了解这类研究生在生活、情绪、人际交往以及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研究他们的需求、困难和真实想法,进而探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的策略。同时也期望此次研究可以为改善“计划”类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促进“计划”取得更好效果而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计划”这一办学模式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尚处于起始阶段。截止2012年5月初,笔者还没有在万方、维普等常用期刊数据库检索到与“计划”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目前所能检索到的为数不多的可供本研究参考的文献资料中,大多局限于工作、课程教学和藏族学生问题等方面,没有直接从社会工作角度讨论帮助“计划”研究生的研究资料。

笔者发现很多学者都认为高校中的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由于对所处环境不能很好适应而面临一些有普遍性的困难,部分学生还存在自卑、孤僻、学习无动力、自我封闭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苗志超从不同角度对各年级藏族、非藏族学生、辅导员及学院教师做了个案访谈,了解到藏族学生因为语言、基础、思维习惯等差异,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方面存在困境,而学校对藏族同学过度宽松照顾的政策也导致了其学习动力不足。另外,藏族学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生活适应性和融入性方面障碍明显。[3]王金元以经济发达的无锡地区的非民族院校藏族学生为例进行了调研,也发现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他们在学习和自我发展方面有各种困境。[4]根据学者们的观点,藏族学生在内地接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如学习基础较差,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也是由于学校各部门没有足够关注,缺乏针对藏族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应对举措。

学界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解决藏族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适应问题的思路,但关于运用社会工作服务学生的研究还很少。何玛丽等人认为,要有效缓解学生的问题,逐渐提高培养质量,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学校要对培养制度进行创新,完善民族学生培养方式和支持手段,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发挥民族学生自我潜能,提升其适应能力。[5]王金元认为学校过多的优惠照顾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而会降低他们的权能,学校要帮助民族学生挖掘自我潜能,提升其适应和发展能力,并通过改革创新教育环境,合理解决他们的就学问题。这些学者的观点看法对于笔者所开展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在探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服务“计划”类研究生方面有所拓展。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15名“计划”类社会工作专业脱产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围绕他们在读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适应情况,发现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分析应对方法。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辅助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小组座谈、半结构式访谈等。研究对象中藏族同学5名,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8名,已婚的10名,有子女者6名;职业都是公务员,工作5年及以下的7人,6到10年的4人。由于全国“计划”类研究生还有很多,而我们选取的调查样本较小,本次研究的代表性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计划”类研究生的职业、年龄、读研方式都是较相近的,通过此次研究依然可以反映他们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和现实需求。

(二)结果分析

“计划”类研究生都是从事多年工作后重返校园深造,从政府公务人员到在校学生的角色转变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调查发现他们入校读研期间在生活、情绪、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

1.饮食起居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优良的两人间住宿条件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但学校所在地饮食口味较清淡、气候非常湿润使得他们很多人有些难以适应。由于独特的气候、饮食、风俗、文化与现阶段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适应不良。

2.心理情绪方面。调查显示,有一半的研究对象对其情绪的评估为比较好和非常好,而另一半人的情绪表现为一般甚至为比较差。这样的情绪在入学初期表现更为明显。经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生活方式变化让他们产生的心理落差。有的同学从工作岗位上的领导一下子变成了课堂上的学生,日常的行政性工作变成了学习生活,角色转化上有一定的困难。例如有同学说:“心理上有些落差,之前一直在工作,突然转变了生活方式,每天都要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上学,有些不太习惯,反而工作时会更加轻松,职位稳定,没有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的压力较多,他们要承受努力跟上课程学习、关注原来的工作岗位的信息、可能错过升迁的机会和不能直接承担照顾家人责任等多方面的压力。

3.人际交往方面。研究发现,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计划”类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些不适应。藏族同学偏爱与同族同学沟通交流,因为共同语言、带来了更多归属感和亲切感。“之前工作生活在一个熟悉的藏语环境中,而现在是汉语环境……”,环境的改变使他们更容易去寻找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就算是交流也多为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问题,很少谈论情绪方面。另外,由于与其他统招生之间在年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更偏向于与同龄人交流,与相同工作经验和阅历的同学交流,故人际交往存在一定局限性。

4.课余活动方面。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了篮球比赛、元旦晚会、文化周等文体活动;班级也组织了出游、联谊会、辩论赛等活动。通过调查,所有“计划”类同学都参加了2次以上的课外活动,他们对学校组织工作感觉比较满意;大部分同学认为不需要学校为他们举办一些针对性的活动,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丰富生活,例如有同学认为可开展一些参观交流活动,以便他们更好熟悉并融入当地生活。

5.学习方面。调查显示,多数“计划”类同学都对所开设的课程比较感兴趣,但有些课程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他们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他们超过60%的人不适应授课方式,认为知识与实践存在脱节,超过一半的人在课程中不能积极参与课程互动。在问及学习效果时,有80%以上的“计划”类研究生都感到不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同时,研究生阶段课程作业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这让他们感到很困难,他们大多数人认为有必要在开学时就设有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另外,有多位同学表示,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够实用和多样,可供选择的余地少,与自己的工作关联不大。可见,类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安排有待调整,学习方式和效果有待改善。

四、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服务“计划”类研究生适应问题的对策

“计划”类同学从地区来到东部,离开工作了若干年的工作岗位重新入校读研当学生,他们经受着巨大的改变和挑战。他们在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不适应问题。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本文尝试把这些专业方法运用到帮助“计划”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中。

(一)个案辅导

个案工作充分体现了对每个人个性的认识和尊重,为不同的个体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服务和帮助,因而可以更加深入地协助其解决困难和问题。个案工作的这些优点同样有利于解决“计划”类研究生的适应问题。

为帮助“计划”类学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社会工作专业老师或有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同学可以为他们提供个案辅导,帮助他们提升适应和融入新环境的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技巧。个案工作对“计划”类研究生的服务内容可以涵盖自我认识、信心培养、情绪管理、学习方法、压力疏导、时间管理、社交沟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及技巧训练。例如,对情绪低落的“计划”类同学应该进行及时干预,可以为他们提供个体的心理评量与咨询,以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在评估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心理协助。同时,鼓励他们自学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强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达到自我帮助的效果。对于专业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介绍和联系身边的资源,如其他学习较好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在课前和课后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学习,降低“计划”类研究生的学习难度。整个服务过程中,都应该注意发挥“计划”类研究生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促进他们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小组工作服务

调研显示,“计划”类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和融入问题。为了进一步帮助他们,我们可以采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让他们在互动中更好的学习、生活、交往。

首先,在学习中将“计划”类研究生和汉族同学穿插组合在一起。为随机生成的学习小组安排学习任务、课程目标,并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通过这种小组学习方式,让组员之间围绕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积极挖掘各成员优势资源,达到队员之间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在生活中建立互助小组。将能力较强且乐于助人的汉族同学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借助小组活动建立与“计划”类研究生的友好信任关系,使他们遇到生活困惑或困难时,可以找到一个缓解负面情绪,获得参考方案的地方。最后,在人际交往方面组建兴趣小组,将有不同特长、爱好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并鼓励“计划”类研究生融入其中,借助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进而协助“计划”类同学走出他们的小群体,走进班级大家庭,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可以获得更多的友谊。

(三)社区工作服务

高校作为一个功能社区,既有其专门化的角色,也具有一般社区的共同特点,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是服务“计划”类研究生的重要策略。本文结合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认为社区工作方法服务“计划”类研究生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要发掘和整合高校的服务资源。新的高校生活环境对他们虽然有不利的影响,但作为一个社区,高校也有多方面的资源条件可供开发和利用。社工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焦点小组等形式,向“计划”类研究生、其他同学、学生社团、高校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等了解学校的服务资源。通过调研,我们不仅能够重新梳理高校现有的资源并发现新的可能,而且也让学校各个成员尤其是“计划”类研究生认识并重视现有的资源。同时,社工也可与各个成员建立关系,了解他们想法的同时又宣传社工助人理念。在此基础上,社工可以组织高校各个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和活动,整合“”类研究生和高校的资源,开展各种服务工作。

其二,要促进学生组织和课外活动的发展。社工可以通过建立或加强高校的学生组织、团体,让“计划”类研究生负责一些工作、担任某些职务,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支持,更深入地参与学校生活。社工也可以组织学生会、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等服务资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来增加他们的人际交往,为生提供良好的关爱互助氛围。社工还可进行宣传动员,建立包括老师与学生的志愿者队伍,采用结队帮扶的方式对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支持。另外,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类研究生会有更多的机会表达和展示自己,加强高校的服务力量,更便捷地将自己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增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的通知(教民〔2005〕11号)[Z].

[2]许金刚.内地就读藏族大学生适应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

[3]苗志超.非民族院校民族学生教育培养的支持与增权服务问题的探索——以江南大学法学院民族生的教育培养为例[J].大观周刊,2011(38).

[4]王金元.当前非民族院校民族学生教育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以某高校藏族学生教育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5]何玛丽,马少飞.大学生社会化发展途径分析[J].山东文学(下半月),2010(12).

[6]黄其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工作水平[J].发展论坛,2009(5).

[7]严庆.发挥内地办学模式效应推动边疆民族教育快速发展[J].中国民族,2006(12).

第3篇

(一)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更应引起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气象“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力度,使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解、重视和支持气象工作,把认真研究探索我省气候变化规律,积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纳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全局,提上重要日程,切实推进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和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违法行为。省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气象“一法一例”中有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规定,继续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查处。积极协调气象、城建、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建立日常的协作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统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组织制定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备案制度,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体系。气象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但是我省在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方面做得很不够,对这一规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这一规定在各级政府决策中缺位。建议省政府依据气象“一法一例”的规定,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系统,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尽快纳入地方性法规予以明确。

(四)以提高装备和队伍建设水平为重点,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坚持以气象业务技术体系为依托,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探测技术、预警能力和作业水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含量和作业效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建设人工防雹或增雨基地,以此带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快速发展。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攻关能力、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作业人员的规范操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反应迅速的队伍。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