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视剧论文范文

电视剧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视剧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视剧论文

第1篇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二、题材狭窄缺乏新鲜感

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第2篇

在网民职业结构层面,学生群体连续多年占据第一的位置。在学历结构层面,高中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最大比重。可见,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年轻学生和上班族群是网络视频的最大用户,恰恰也是网络电视剧消费的主力。近年来,都市情感剧、古装剧、穿越剧以及青春偶像剧等电视剧类型对年轻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收视率和点击率一路飘红。许多80后、90后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电视剧,这些新型电视剧受众更加年轻时尚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年轻受众群的消费需求多元化且个性化程度高,收视选择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类型的电视剧,只要是好剧,他们就愿意买账,并一直愿意活跃于电视剧的传播始终。年轻受众的回归,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电视剧的受众规模,给中国电视剧市场带来了新的青春与活力,不同社会结构的群体收视行为开始产生分化。其次,网民受众的“碎片化”接受特征日益明显。笔者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论新媒体时代热播电视剧的“碎片化”接受特征———以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中,以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受众的“碎片化接受”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论文得出的结论为:当下,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80后”收视群体的崛起,电视剧(尤其是热播剧)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接受的特征。即对同一部电视剧,不论是通过电视媒体还是通过网络媒体观看,不同受众所关注的元素和方面愈发多样化;对同样的元素和方面,观众的立场和观点也愈发多样化、离散化;在热播剧的接受过程中,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也愈发明显。④受众之所以对热播剧的关注元素呈现出离散性特征,是因为“随着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社会观念也有‘碎片化’的趋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体化倾向明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碎片化’的趋向更加明显。”⑤观众的立场和观点呈现多样化、离散化特征,是因为深受后现代文化影响的年轻观众,已经不再是马尔库塞笔下的“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不能辨别本质和现象、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的和自然的、现状和对现状的超越之间的界限,因而处于一种接受技术统治和支配的境地的”“单向度的人”,相反,他们会习惯性地去颠覆“权威”的正面形象。并且,电视剧作品越是希望从正面塑造一个角色,年轻观众就越是会对其身上的缺点进行“挑刺”,并且加以批判。而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明显,是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电视剧接受过程中,其互动性、参与性因媒体的单性传播特性而被抑制;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互动性传播特征不但极大地释放了受众的参与热情,而且,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部分电视剧观众在观看电视剧之前就先行做好了“互动”准备,因而事实上又整体上加强了受众的互动式接受热情。

二、多屏联动:电视剧跨屏传播的开端

随着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的崛起,大量电视剧被同时“推送”到新旧媒体的各种终端上,实现多屏同步播出。传统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配合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电视剧的受众覆盖面,吸引了不同收视群体的眼球。一方面,网络新媒体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有效补充,便于不同社会结构的受众根据自己的收视习惯自由选择观看方式。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的“节目引导功能帮助观众编排自己的‘节目单’。这种功能正如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的作用一样,它的应用不是简单地给观众提供查询节目的方便,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剧的收视模式。观众不仅能够及时地获取影视剧的最新资讯和不断上线的新内容,同时根据影视剧的类型、明星名称、编剧和导演的艺术风格、自己的审美情趣可以准确地找寻适合自己观看的电视剧”⑥。这样,电视剧的多屏联动以多倍的效力把电视剧推到观众面前,多屏形成互动合力,这样,电视媒体的高到达率、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及移动视频的高接触率和关系链传播特性,使得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在不断的深度融合中推高一部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力,延续受众的持续收视热情,延长电视剧的传播生命力。从多屏联动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共同推送”型。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联动”,是指一部电视剧在多屏间的“联买联卖”———共同引进,互为宣传。如2011年《新还珠格格》的“一台七网”联动播出,新版《水浒传》的5大媒体播出等。在这种“联买联卖”中,网络的口碑传播提升了电视剧的轮播价值,不论《士兵突击》《奋斗》《潜伏》《蜗居》《倾城之恋》《黎明之前》等都是先有网络口碑,才带动电视收视的二、三轮热播。不仅如此,互联网的海量储存特性也增强了电视剧传播的“长尾效应”。电视剧市场需要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作品满足不同观众和用户的不同需求。互联网存储低廉、渠道开放,提供了无限的“数字货架”,这样,“非热门”的电视剧不仅可以获得展示的空间,而且能轻易地被受众搜索、下载和观看。多屏联动的深层次类型是“深度合作”型。随着网络的APP化,电视在未来不仅是播出平台,更是应用平台,观众转为用户是大势所趋。与之相适应,多屏联动也将逐步从“共同引进、互为宣传”深入到开发多屏产品上来。目前,“深度合作”型多屏联动有三种模式。其一,将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比如湖南卫视通过改编网络小说,将网络读者转化为电视剧观众,成功开发《宫》系列、《步步惊心》等穿越剧。近年来,优秀网络小说改编成风,仅2012年1月至9月,盛大文学旗下的七家文学网站就售出75部小说的影视版权,包括《一代军师》《盗情》《极品鉴定师》《凤囚凰》《红盖头》《我的侦察排,我的兄弟》《压寨夫人》《新怀孕时代》《敌后挺进队》等。其中,文章和姚笛主演的《裸婚时代》、何润东等主演的《我的美女老板》、安七炫主演的《帝锦》《别再叫我俘虏兵》等9部作品已获收视佳绩。其二,将热播电视剧改编成“迷你网络剧”。NBC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在已经播出的收视效果好的电视剧各季间的空隙期,播出专门制作的迷你剧集。其三,将网络自制剧反向输出到电视媒体上播出。这种模式,是将网络人气旺的网络自制剧推上电视屏幕,利用网络热播的品牌优势获取电视收视。比如优酷土豆自制的偶像剧《爱呀哎呀,我愿意》在深圳卫视上播出的电视版权价格每集达50万至60万元人民币。总之,在多屏联动中,不论哪一种“深度合作”,都是根据各个“主导屏幕”的特点生产出相应内容,然后再经过有针对性的加工后,传递到不同的媒体平台上。

三、跨屏体验:视听文本的离散与聚合

第3篇

二、剪接失度冗长拖沓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第4篇

供给,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指厂商在每一对应的产品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组合。但是仅从这个内涵出发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分析我国电视剧市场的产品供给及其与需求的匹配问题,因为这一概念并未考虑需求方的因素,也未涉及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是否会顺畅的问题,而是仅从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出发来阐释供给。在很大程度上,生产即为供给,生产量即为最终供给量。很显然,这样的假设和分析是不现实的。我们所要分析的电视剧供给,不仅要考虑供给方,还必须考虑需求方;不单单要考虑生产,还必须考察电视剧从生产到发行再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电视剧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文化产品,其生产具有长期性和高投入的特点。流通依赖于媒介,交易过程中不仅伴随着信息流、商流和物流,还有权利流,其供给模式要比一般物质产品复杂。这里所说的电视剧供给模式是指电视剧从拍摄生产到最终消费之间的供给过程和链接方式。在整个电视剧的供给链条中(如下页图1所示),供给环节为制片、发行和播出,其供给主体有电视剧制片商、发行商、电视台及包括网络、手机在内的新媒体视频提供商等,供给链的终端是消费者。就目前来看,电视剧的供给通过播出市场和音像市场两个市场来实现,而播出市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由于音像市场与物质产品市场的流通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我们不进行详细分析,而是以播出市场层面的分析为主)。在播出市场上,电视剧制片商将拍摄完成的电视剧通过发行商或通过自主发行的方式将电视剧播映权售卖给电视台或新媒体视频提供商,再由他们通过媒体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当然,在具体的供给实践中,这些不同类别的供给主体之间的组合以及进入供给流程的先后次序有所不同,在电视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片商、电视台甚至发行商为一体的情况。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剧供给方式都是以电视台播放、音像制品发行为主,对我国电视剧的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单一渠道承担发行、传播的格局,成为电视台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平台。尽管如此,新媒体发行渠道的发展并不成熟和稳定,还远未形成与电视台对抗性的竞争优势。

二、电视剧供给模式的缺陷和问题

我国现行的电视剧供给模式存在着体制上、结构上和渠道上的多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我国电视剧市场上的供需失衡。

1.消费者的双替代性选择使电视剧难以与其充分地沟通和接触

电视剧有效供给的首先应当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因此,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电视剧才是最有效的决定电视剧供给内容、品质和数量的方式。但实际情况是,生产出来的电视剧首先要经过政府的审查才能获得发行的资格,接着发行商和播出商也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购买部分电视剧的播映权,尤其是,在电视台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电视台对电视剧的甄选也趋于集中,这就再次压缩了能够播出的电视剧数量。可见,从电视剧生产到发行再到最终提供给消费者,中间历经了政府和电视台(或新媒体视频服务提供商)的两轮选择,形成了终端消费的双替代性选择,这在体制和渠道上人为地造成了生产量与播出量的不对等。因此,如果不能给予消费者接触近乎所有生产出来的电视剧的途径和机会,就不能想当然地得出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结论。

2.发行渠道的单一集中使得电视剧制作方常常无法得到合理回报,导致电视剧供给的恶性循环

尽管我国电视剧市场是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文化产品市场,但由于绝大多数的电视剧发行依然严重依赖电视台这一传统发行渠道,使得电视台在发行甚至制作上的垄断优势造成了电视台和制作商之间的不对等交易,从而电视剧制作机构普遍缺乏议价能力,在交易价格和利益分配上受到较大的牵制,使得制作商常常无法获得合理的回报。发达国家电视剧市场的经济合作与分配比例基本上是2∶1∶1,按创作、播出、广告发行之间的一般情况,在美国,60%是属于制作方的,20%属于媒体,另外20%属于广告公司;而在我国,则是播出占80%~90%,制作等只占10%~20%。这无疑会影响下一轮的电视剧投资质量,造成电视剧生产和流通的恶性循环。我们仅从制作费上就可窥见一斑,在美国,剧情剧单集制作费通常在1500万元到2000万元人民币,HBO的自制大剧,甚至每集高达7000万元人民币;在日本,代表日本最高电视剧水平的NHK大河剧,其制作费每集也在400万元人民币;而中国较好的电视剧,单集制作费只有100万元左右。

3.电视剧生产具有经济的脆弱性,容易造成制片商和播出方的短视经济行为

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电视剧的生产也具有经济的脆弱性,因此,一方面,为了降低风险,制片公司倾向于尽可能多地拍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电视剧;而另一方面,电视剧生产率效益偏弱的倾向和演员片酬过高问题又严重制约了电视剧数量的提升和成本的节约,除非降低电视剧的质量,而这对于电视剧制片公司的长期经营来说,无疑为灾难性的作为。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视剧市场显现出产量增加过多过快,很多公司规避大投入、大题材和大制作电视剧的现象,这不能不说许多制作公司是在通过降低质量来追求规模。同样,电视台、视频网站等播出主体也往往根据已播出电视剧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情况来选择电视剧,很多时候为规避风险不敢去尝试新方向,甚至还出现了抢剧等现象,在挑选电视剧种类、数量、来源等方面都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4.电视剧制作产业集中度低,无论从量或质上均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电视剧供给

文化体制改革降低了进入电视剧市场的行政门槛,而较强的电视剧制作资产专用性形成了较高的退出壁垒,加之一些热播电视剧获利丰厚的诱惑共同催生了大量的包括外资、民营资本在内的电视剧供给主体。电视剧是高投入的行业,低产业集中度虽然加强了竞争性,但却容易产生制作公司跟风创作、缩短创作周期、争抢发行市场等恶性竞争行为,不利于供给主体做大做强,不利于电视剧精品的产出,更不利于整个电视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国内电视剧制作企业多达3000多家,远超国外,其中有较好的和一般的,却并没有大的、强的。例如,2011年国产剧交易份额为100多亿元,其中没有一家公司占据的比重超过5%。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没有真正的领导型企业”。而从投资效益上看,到目前为止,中国每年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有50亿元,但是它创造出的产值只有不到17亿元,有一多半的钱不知去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剧供给模式创新

从上述分析来看,尽管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电视剧行业的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已经逐渐达成了一种平衡,产业化的市场也已初步建立,但由于电视剧市场的供给主体、供给流程、供给方式、产业组织、产业链等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消费者对电视剧需求多样性与现有供给模式中的渠道单一、供给不畅、难以提供充分的沟通接触等现象存在矛盾,导致了我国电视剧供给同时存在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特征。要改变这一失衡现象,单从传统的供给模式内部进行改善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新媒体环境和技术出发,寻求新的电视剧供给模式的创新。突破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拓展播出渠道增加播出资源;二是建立消费者能够更容易接触产品进行选择的通路或者强化各类供给主体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1.大力拓展新媒体发行渠道,积极探索制片商、电视台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

新媒体发行模式不仅可以增加电视剧供给的通路资源,更重要的是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消费者、甚至不同新媒体之间的消费者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新的发行渠道的拓展无疑可以满足更多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目前以网络视频为主的新媒体发行还远未成熟,2009年起,国内视频网站进入了激烈的版权资源争夺战,竞争主体也经历了新一轮的洗牌,尽管这些行为会推动和加速视频网站的整合,但他们依然在复制传统发行的旧有模式,以单一视频网站购买电视剧版权再播出给消费者为主流形式。版权价格的一路暴涨催生了近年视频网站自制电视剧、版权购买同盟、合作拍片的出现,这是视频网站在竞争压力和盈利动力的驱使下进行的新的尝试,但这还远未将新媒体发行的优势开发出来。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积极地参与到扩展电视剧产业链条中,根据各自的特点探索各种渠道和各产业链环节的竞合方式,推动各类制片商、传播平台、消费者和广告主有效的多重互动融合的实现。

2.探索从电视剧成品到消费者的“类直销”似的供给方式

尽管从整体看,消费者对电视剧的需求有同质性,但由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信息获取方式、视频观看习惯等不同,其电视剧消费需求的种类、数量、时间以及终端形态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传统的电视台发行方式以规模经济为基础,提供大众化式的传播服务,因此其在电视剧类型、选题、叙事策略、演员上都有偏好,在盈利上重视“二八法则”,在电视剧供给上无法真正实现多样化。而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碎片化发展,分众化和窄众化的产品需求愈发明显,新媒体技术和环境在降低成本、聚合信息和受众规模以及发现、关注多元需求等方面存在突出的优势,更容易利用“长尾定律”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制片商生产出来的通过终审的电视剧可由“多媒体数字发行平台和互动式媒体”这一协作体到达消费者,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生产出来的电视剧都能较为平等地接触到消费者,而通过消费者选择实现优胜劣汰可以提升电视剧供给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建议仿照线下影院的模式,采用分账形式进行电视剧的发行。在盈利模式上,除了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开发视频点播、广告服务等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深入研究电视剧的传播特点,与制片商、协作体和广告主甚至传统媒体开展全方位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充分释放新媒体的活力和魅力;在生产模式上,可以在传统生产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新媒体发行的产品形态和组合产品(例如拍摄花絮,演员或导演访谈,剧中音乐歌曲等),还可以模仿美国的电视剧生产方式,尝试边拍边播制度,将制片商、协作体、广告商直接置放于市场一线,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在消费模式上,协作体不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电视剧产品,还应当提供参与式和分享式以及便于消费者评价、沟通和反馈的体验式服务,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消费体系。

3.在音像品市场之外,积极开发电视剧特许衍生品市场

这是为了延长电视剧的产业链,获得更多的收益补偿,进而反哺电视剧生产,提高制片商的经营实力和电视剧品质。同时,衍生品的开发也迎合了消费者的切实需求。需要指出的是,衍生品市场不是单独的、孤立的,需要将对电视剧衍生品的推广宣传和销售嵌入各层次的电视剧供给环节以及需要新纳入的制造商、房地产开发商等市场参与者中去,以改善目前效果并不理想的衍生品市场开发。

4.无论在哪个层面上,加强电视剧发行分销商的塑造是提升有效供给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制作商到播出商之间需要有经验的中介进行运作,以促使优质且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电视剧顺利地进入流通领域。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制片公司多自主发行,其他公司的片源无法进入,制片商各行其是,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政府应当鼓励和培养独立于制片商和播出平台的专业电视剧分销商的成长和强大,促使他们从市场需求出发,以消费者调查为基础,利用专业的电视剧质量评估手段和市场预测能力发现、分销和评估有市场潜力的电视剧,使得真正地以消费者偏好为基础的优质产品进入发行市场和播出平台,并鼓励生产好剧的制片商开拓创新,切实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做大做强。

5.定位和发挥政府在电视剧供给中的职能和作用

第5篇

一、投资电视剧的理由

为什么要投资电视剧?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对投资和融资的一般常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影视企业或制片人对电视剧生产的投资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证。其资金的来源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即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利润积累。它不仅能解决电视剧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满足政府部门对电视剧立项的审批要求。但它一般不作为全部的资本金。

外部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融资、股票融资、借款融资和定向投资定向生产。

现在来谈谈投资电视剧的理由:电视剧的盈利点是:电视剧在国内的发行权电视剧在海外的发行权音像制品和网络制品的制作发行权赞助款和其他形式的赞助相关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开发权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

电视剧的社会效益分析。在国夕卜电视剧的投资是一种商业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商业效益;而在我国电视剧不是纯粹的商品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非常强调它的社会效益,这就使得电视剧的投资不完全是商业化的还含有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投资电视剧的风险和风险的规避。投资电视剧的风险来自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本身的特性和电视剧行业内部的竞争的不规范性。倘若生产一般的物质产品,即便市场不景气也总还能降价出售,而电视剧一旦卖不出去它最后的价值也就等同于几十盘用过了的录像带。

就行业本身的运作来说,目前我国电视剧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存在着不规范的竞争和暗箱操作也就是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这些问题使其他行业对电视剧行业的投资举步不前。

我国电视剧市场正在形成当中需要一个规范化的过程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影视制作公司以及独立制片人要同心协力推动这一过程的进展。今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和一些电视剧制作机构就引进资本金问题多次交换意见基本想法是电视制作界应该按照政策规定,与国内外金融界、企业界合作本着优化结构,优势互补增进效益,壮大实力的原则,借鉴国内企业改革的经验,坚决走资本运营之路。

1、建立资金雄厚的影视制作公司和相对独立的影视市场。

电视制作和播出分离是改革的方向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电视台需要播出大量的节目这已经是客观现实。二是社会上需要存在若干有实力的影视制作公司,能够保证源源不断地供应各类节目。目前大多数影视制作公司势单力薄建立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是十分必要的。而形成以大公司为龙头.大、中、小影视制作公司并存的局面则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公平竞争的、规范化的电视节目市场,改变目前一户对一户的分散营销的方式,消除由此带来的弊端。

2.建立影视资本市场,全面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具有相当规模的影视制作公司也好建立相对独立的影视节目市场也好都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因此建立规范化的影视资本市场全面拓宽影视业融资渠道就十分必要。比如建立投资基金、上市发行股票、资产置换、发行企业债券等等与之相配套.还要建立市场调查、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节目推销等机构甚至剧本策划部门编、导、演服、美、化到人,财,以及相应的服务机构。

3、加强行业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参与市场运作的人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出现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目前有些业内人士法制意识薄弱不时出现违规现象像盗版、暗箱操作、文化走私等等从执法力度来看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形成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影视市场和影视资本市场。

4、提高影视机构的管理水平.增强经营者的自立意识。

电视剧制作单位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其经营.管理者需要增强自立意识。只有这样电视剧业才能运转自如。影视机构必须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者要认真负责地确立企业发展战略.对投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影视机构和经营者必然要接受严峻的考验,在激烈而有序的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可能出现的影视投资方式的变化,在影视业中站得更高立得更牢。

5、推动影视科技进步加强竞争能力。

影视科技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从进口的影片中已经领略到高科技给影视制作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我们与技术先进国家影视科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购买,惟独能熟练掌握技术.充分使用设备的人才必须靠我们自己来培养。在推动影视科技进步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具有浓厚创新思维的人才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尽早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影视制作水平。

二、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

1、制作公司找电视台合作

电视剧的制作方在电视剧的策划阶段,把电视剧的剧本、导演和主要演职员的情况介绍给电视台。电视台同意购买后把购片资金提前投入到电视剧的生产中去。实际上,这是电视台买期货的一种方式。

2、向社会公司募集资金

第一,投资不担风险,固定回报。社会公司可以对电视剧的生产进行投资但是要求固定的回报。固定回报实际上相当于银行的利息。这种融资模式不受国家法律保护.只限于在电视剧的制作方非常有信誉的情况下进行。

第二风险共担投资比例分红。这里的风险共担是指制作方向所有想投资的社会力量进行的融资方式是一种近似于投票的融资行为。

3、广告公司的融资。实际上是广告公司的客户希望在全国播放的电视剧上加播自己的广告所以广告公司为客户进行电视剧的筹拍。

4、国内现阶段电视剧的其他融资渠道。最大的资金来源是房地产商、金融、投资公司。

5、政府融资。与其说是政府融资,不如说是政府资助。比如:军事题材可以得到军方的资助民族题材的可以得到民委的资助.地方题材的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资助。

6、海外融资。普遍采取的合作方式是双方各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然后按照投资的比例划分市场发行权。一般来说内地的制作商拥有内地市场的发行权海外市场则归外方。

三、现今的融资投资大环境

1、电视剧创作生产5年投资逾百亿,八成资金来自社会机构民营公司成为一支重要力量。有资料显示,近五年来全国电视剧的生产投入资金平均每年都在2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资金来自于社会机构。其中相当部分是由民营公司投入的。这表明,我国电视剧的投资和制作主体呈现日益多元化和社会化的趋势众多民营影视公司已成为电视剧生产中的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力量。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民营公司对自己的市场定位有着清醒的认识,上海和展广告公司董事长徐露告诉记者拍大戏不是我们的强项,但娱乐大众却是我们的所长,尤其是那些轻松、幽默的市民剧投资不大在老百姓中却很有人缘.收视率不比大片差。“该公司投资制作的《老房有喜》、《都是天使惹的祸》都取得了高收视率,堪称小制作高回报的成功典型。

精心策划选题,在创作上以观众的口味为标准,也使得民营公司推出的作品能够满足观众需求。正如上海安氏影视公司负责人安德宝所说的:每一分投资用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不精雕细凿怎么行该公司投拍的(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和《越活越明白》等作品,都是经过对市场和观众不厌其烦地反复研究.才最终赢得成功的。

船小调头快是民营公司的另一优势。去年全国广电大整合后,频道压缩电视剧需求量减少,面对这一变化一些民营公司及时打出了精品牌,千方百计以质量稳住白己的阵地。海润公司在投资不减的情况下宣布将适当减少电视剧的生产数量以多出精品力作来赢得市场。

如今一批积累了相当实力的民营公司,已逐步开始向大片“进军并且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国有制片单位在人才、经验、设备基地等方面有优势而民营公司则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有着极大的灵活性两者互补将为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电视剧市场走出一条新路。

2、12亿资金全面进入影视市场国有机构神龙见首

2003年1月由保利集团公司和长影集团合作组建了大型影视公司东方神龙影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将以12亿元资金全面进入影视市场.拟在创建之初年产影片3至5部、电视剧200集和若干档电视栏目并涉足影院建设、院线管理、艺人经纪、影视教育等领域。

“东方神龙”的成立无疑集合了国内两大集团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力资源一个是国内最早的电影制片厂之一以农村题材、战争题材见长,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粗犷风格另一个则是集贸易、房地产、文化等的多元化企业。东方神龙“携两大集团正筹备通过与意大利及韩国电影制作机构合作摄制电影,并组建属于自己的电影院线打造全新影视产业概念在新的领域内寻求新的发展。

对于此番集团进军影视业作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是责无旁贷的。因为国外的影视大鳄们早就想进入中国影视市场,他们看重的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国有企业不抢先进入,而让国外企业占领市场,就有被西方文化资本、技术、管理优势所吞没的危险。

相对于近几年民营企业较为活跃地进入影视市场的状况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有着更大的优势。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可靠队伍做事规矩。此外作为国家大型企业他们在资金、公关、地缘甚至是政策方面都更有优势。

3、国内影视制作开放6天就迎来海外风险投资商两家海外风险投资商—凯雷投资集团和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已宣布将进军国内传媒产业。此时,距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影视节目制作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仅6天。

一个是手中握有200亿美元的投资集团一个是在中国投资量最大、范围最广的成熟投资机构。风险商的强势介入让渴求资金的国内民营电视制作商激动不已。影视制作行业已成为众多风险投资家追逐的新猎物。创业投资研究机构清科公司总裁倪正东预测.电视传媒业将成为明年风险投资的新亮点。将有接近10亿元人民币的国外风险投资会投向中国传媒业,而影视制作正是其中最诱人的一块“蛋糕“。

自国家广电总局允许外资入股国内广播电视制作产业以来影视制作市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4年11月底,索尼已率先进入国内付费电视节目制作市场和动画制作市场维亚康姆,时代华纳等公司也对中国影视业虎视耽耽。

以此为背景国外风险投资机构适时而动。业内人士认为这股及时的远水“将帮助民营电视制作商解决资金需求上的“近渴“从而打开与外资影视大鳄”的竞争局面。

第6篇

对于戏曲文学教学的难题,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比如在教师做了较为深入的讲解后,让学生分配角色表演其中的某一折(出)戏。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参与其中,不管表演到不到位,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缺点是因为学生不够专业,从服饰化妆到戏曲的演唱方面,都很难实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曲词的演唱基本是不可能的。而面对这一难题,一种比较高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把文艺表演界的一些戏曲作品播放给学生观看,让他们更直观、更感性地去体会戏曲之美。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有其局限性的,比如互动不够,或者时间不够。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时,要注意所选教学片的时长、注意提前给学生布置观看之后要完成的任务等。

二、教学片的选择方向

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片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可能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尝试过播放原汁原味的舞台戏曲表演视频给学生看,但是这个效果并不好,因为学习古代文学的学生大多是中文专业,他们对文字可能更敏感,而舞台剧若在现场观看也还不错,观众与演员能有一定的互动,但是放到屏幕上看,就感觉十分枯燥、单调,毕竟他们对戏曲的爱好还不是那么强烈。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片更合适呢?也许,戏曲电视剧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戏曲电视剧既不同于传统的舞台戏曲,也不同于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戏曲舞台艺术片。戏曲舞台艺术片以基本上忠实记录戏曲舞台演出样貌为宗旨,本质上是一种力求忠实的实录,而戏曲电视作品是采用全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整合传统戏曲思维以后产生的新品种。当然戏曲舞台艺术片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戏曲这一文艺样式中的角色、唱念做打等表演艺术有最直观的了解,但是要注意选取最精彩的部分进行片段式的播放,否则就会因为冗长、慢节奏而引起学生的厌烦。要完整地表现出一部戏曲的灵魂,最好还是选用通俗的戏曲电视剧来作为教学工具。当然,选择戏曲电视剧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戏曲电视剧的剧情应该基本与戏曲原著的内容相一致,否则,学生对作品会出现误读的现象。比如黄梅戏电视剧版《西厢记》的主要情节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基本吻合的,原著五本二十一折的内容在电视剧中都有表现,如惊艳、借厢、酬韵、闹斋、寺警、赖婚、听琴、赖简、拷红、哭宴等。只不过在后面省略了张生草桥店梦莺莺一节,最后一折把郑恒触树身亡的夸张情节改为骑马逃跑。此外电视剧把人物的对话和唱词改编得更加通俗易懂,有的改编甚至超越了原著的艺术效果。总之,戏曲电视剧应该忠实于原著,人物性格塑造符合原著,主要情节不能改动,这样才更适合作为教学片加以采用。

三、戏曲电视剧的特点

相较于戏曲舞台艺术片而言,戏曲电视剧的长处在于:

1.兼具电视剧的长于叙事和戏曲艺术的诗意化的抒情

电视剧与舞台戏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重在叙事,后者重在抒情。而戏曲电视剧却能将二者的长处融为一炉。观众能通过戏曲电视剧对戏曲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对人物的性格有充分的认识。而穿插其中的戏曲演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抒情作用,观众不会因为过于冗长的唱词而失去耐心,反而会被演员优美的唱腔所吸引,被细腻的抒情所打动。如黄梅戏电视剧版的《西厢记》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这部黄梅戏电视剧是安徽电视台1987年出品的,由胡连翠导演,王冠亚、赵化南编剧,马兰、马广儒、汪静主演,曾经获得第六届“电视大众”金鹰奖戏曲片创新奖,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很好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既不像有的戏曲影视偏重于戏曲艺术而显得时间拖沓,也不像有的偏重于叙事的影视剧而失去了戏曲的味道。比如黄梅戏电视剧《西厢记》在表现崔母赖婚环节时,张生喜滋滋地去赴宴,崔莺莺也以为这是一场订婚宴,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可是到了宴席上,母亲让她给张生敬酒,却说“给哥哥敬酒”时,我们看到演员不仅用自己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内心复杂的感情,更难得的是编导在这里穿插了后台的合唱来衬托人物的心情:“是我听错,是她说错?为什么为什么,不叫夫君叫哥哥”,“实指望今日同把定亲酒儿喝,又谁知一盆冷水当头泼,好个言而无信的老婆婆,不架鹊桥却划银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观众为之动容。紧接着女主角莺莺以唱词抒发心中的感受:“他软瘫瘫好似泥一垛,我泪滚滚偷偷流心窝,巫山梦变成了南柯梦,咫尺之间比海阔。”这几句既形容出了面对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张生的软弱,又表现了莺莺的沉静,同时把莺莺内心的不满与痛苦表达出来,这就更胜出传统的影视剧完全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表情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方式。而且这里编导很好地照顾了普通观众的需求,演员唱词不拖沓,不冗长,不拖泥带水,恰到好处。

2.虚实结合,恰到好处

我们都知道戏曲的主要特征就是其表演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是指戏曲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尤其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富有形式美的艺术特征。这决定了我们欣赏戏曲不能只停留在以看剧本,了解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为目的,而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演员的表演上。虚拟性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的特色。程式性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如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皆有固定的动作模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戏曲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一方面是人们审美的需求,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受舞台的限制不得不以虚拟的、程式化的面貌出现。而戏曲电视剧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戏曲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特点,又有所发展创新。戏曲电视剧更偏重于写实,而弱化了虚拟性和程式化。比如选取实景拍摄,很多程式性的动作就可以用真实的动作取代,比如骑马可以骑真正的马,跳墙可以真的跳墙,这样更给人以逼真之感。此外演员化妆也更加生活化,取消脸谱的运用,时代感更强。仍旧以《西厢记》为例,演绎《西厢记》的剧种很多,比如越剧、豫剧、京剧、黄梅戏等,唯有黄梅戏电视剧版的《西厢记》给人更加逼真的感觉,其他几个版本的《西厢记》都局限于舞台表演,难以给人真实的感觉。这主要就是因为黄梅戏电视剧版采用了实景拍摄,突破了舞台的局限性带来的效果。这样更能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戏曲电视剧又不能完全抹煞戏曲的本来面目,还会适当保存一些戏曲里的元素,比如当莺莺和张生第一次幽会西厢时,以他们翩翩起舞的姿态表达二人的喜悦和亲密,同时配以红娘对二人爱情的赞美唱曲,就比一般电视剧中写实的相会更具有美感和喜感。当然对于那些老戏迷来说,他们看重的并不是故事本身的演绎,而更多是去欣赏演员在舞台上的做、念、唱、打等表演,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对戏曲了解不多的学生的教学情况。

四、实际效果

第7篇

在早期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家长里短、矛盾纠葛与情感波澜、人性优劣常常是剧情叙述的重心,作品内置的浓重的道德评判意味常常忽略或者刻意隐匿女性的生育体验,女性的生产活动经常是剧情当中的一种顺势行为,游离于关键剧情与矛盾纠葛结点以外,即使与主要情节发生关联,也常常是作为情节进展的一个由头或者是剧情完结的一种象征。女性在生育过程中应尽量体现隐忍、克制的牺牲美德,即使偶有痛苦与挣扎,也被女性视作理所应当的事情而甘愿承受并旋即被热情洋溢的神圣母性光辉所替代。因此,在女性从怀孕到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依附于他者的妻性与母性次第显现并轮番主导了女性的生育体验,女性自我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个体化生命感受则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与覆盖。但是,随着时代文化氛围的变迁,女性的社会地位稳步上升,在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形式上甚至超越了男性,在以他们的婚恋故事、生儿育女活动为题材的育儿剧中,女性的生产行为不再是剧情可有可无的一小部分,女性从备孕、怀孕到生产、喂哺的整个过程被大幅度拉长并贯穿剧情始终,女性的生育体验不再隶属于其他关键情节,相反,它本身即是被浓墨重彩表现的重心。女性备孕的艰辛抑或突发怀孕时的手足无措,怀孕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入院产检的反复与琐细,女性为优生优育而进行的食补、药补,女性生产过程的惶恐、挣扎与痛苦以至喂哺孩子的张皇错乱,都事无巨细地被纳入镜像表现中。在女性的生育活动中,她们不再崇尚隐忍与克制的传统女德,而是尽情张扬与展现自我的生命体征与感受,特殊的女性化体验在剧情中充斥与蔓延。女性的怀孕不再是一种顺势行为,怀孕的女性在剧情中被托举到女王地位,她们可以尽情宣泄自己因怀孕而引起的愤懑、失落、不满、感动、惊喜与小幸福,她们的撒娇、嗔怪与任性均远离了传统观念中端庄稳重的妻性与母性,而更为接近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女人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在女性入院生产情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生产过程中,这些育儿剧常常通过充满戏剧化的喜剧风格来消解传统家庭伦理剧惯有的崇高、神圣与仪式感,从而注入更多新鲜的女性生命体验。在被送到医院后,待产的女性常常表现得异常恐慌,比如,《宝贝》中的陈静波因为恐惧与痛苦而紧抓与撕咬丈夫的胳膊,《小儿难养》中的简宁因为恐惧而坚持要求丈夫陪产。这些育儿剧展现了全新的女性生育体验,是时代进步的某种体现,也是电视剧创作者深入开掘题材范围的结果。但是,扎堆上演的育儿剧对女性生育过程的表现大同小异,过分的夸张、情景喜剧式的调侃与对女私的过度深入有时又难免使其中某些女性生命体验显得媚俗与矫情。

2.育儿剧展现了个性化的育儿理念。

育儿剧的主角通常是刚刚步入婚育年龄的80、90后年轻族群,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为他们提供了相较以往更为优裕富足的成长环境,独生子女的国家政策为他们创造了相对简单的家庭伦理关系与封闭自我的生存空间,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常在心智上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青涩,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拒绝长大,恐慌成人世界的复杂人际关系,害怕承担繁重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家庭观念与上一代人相比显得更为淡薄,他们更为注重自我感觉,追求新鲜与刺激的个性化生活。因此,在这些育儿剧中,剧情中的男女主角可以为了他们眼中的爱情打拼追逐、成疯成魔,因为恋爱的感觉极富冒险刺激意味而且不用承担过多人伦责任,但是,当他们遭遇怀孕事件,面临生儿育女重任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恐慌、不安与躲避的心态。孩子的到来使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发生极大的调整与变动,《小儿难养》中的简宁与《断奶》中的安琪都因为怀孕而无缘升迁,《辣妈正传》中的夏冰因为怀孕被老板数落,《小爸爸》中孩子的从天而降导致于果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孩子,他们没有像父辈那般欣喜,由于工作与生活的改变,一种“被入侵的剥夺感”迫使他们在亲子关系与育儿理念上明显有别于上一代人。比如他们对待孩子不再是如上辈人那样孺子牛般一味的隐忍与付出,《小儿难养》中的简宁生完孩子后心心念念想的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以至于她的婆婆发出“儿子心里最重要的是简宁,简宁心里最重要的是工作,谁也不会看重孩子”的感叹,《宝贝》中的陈静波生完孩子很快到国外出差,丈夫有时还会沉浸于电脑游戏;陈QQ当了父亲后依旧花天酒地、寻欢作乐;《辣妈正传》中生完孩子的夏冰更为关注的还是自己的身材外貌,甚至为此患上了产后抑郁症,夜里会任由孩子哭闹不起来喂奶,玩性大发时还会跑出去喝酒、跳舞导致第二天喂奶时孩子酒精过敏。夏冰一句“我是妈,我更是我”代表了很多育儿剧主角的呼声。由于他们对待孩子不再是盲目的付出与牺牲,在养育子女方面也就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有过多的干预与控制欲望,从而能够建立起一种相对平等的亲子关系。《宝贝》中的一丫尊重孩子喜欢玩水的天性,将婴儿学步车进行改装允许孩子满屋子自由乱转;《小爸爸》中的于果起初更是将儿子以“兄弟”相称,带儿子出去喝啤酒、吃肉串,毫无禁忌。这些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与其说是孩子的长辈,不如说更像是孩子的玩伴。但是,不少老年观众与育儿专家在观看了这些育儿剧后却情绪激动,将育儿剧视作洪水猛兽,直言剧中做父母的“不靠谱”。的确,仅从剧名来看,小爸爸的“小”与辣妈正传的“辣”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剧中年轻父母的不成熟,但剧情更为重要的部分则是展现了年轻父母逐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面,比如,《宝贝》中的浪子陈QQ不再花天酒地,他耍宝卖萌给女儿唱歌展现了别样的父女温情;《小爸爸》中的于果与儿子为了在一起而彼此付出的努力令人动容,这种看似不靠谱的年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互动却常常具有更为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3.育儿题材电视剧的过速成长与衰落仍暴露了这类电视剧本身的一些弊病。

第8篇

创个人家业一定要和集体、国家结合起来,和谐发展。其实整部剧就是他带领他们一家人如何建设自己家园,创办自己家业的创业历程。

因在金沟淘金,有了一定积累,在三江口元宝镇放牛沟村建起一份家产,有了房屋、土地和积蓄,想起了老婆孩子,于是就有了东北的第一个家;他第二次进金沟,出于对结拜兄弟的情谊和对金子的渴望,在那里忍受着奴役般的苦难,忍受着招人暗算的折磨,凭借着机智勇猛和过人的胆识,才能从鬼门关死里逃生,回家后,凭借着用生命换得的金子,在村东头另立新家园,房子、田地、伙计一夜间成倍增多,家业立刻变大,家人也获得了团聚,这可谓是朱开山在东北的第二个家;为躲避烧杀抢夺,举家北迁哈尔滨,山东菜馆的开办可谓是朱开山的第二次创业。虽然遇到以潘五爷为代表的地霸的百般阻挠,但凭借着真实、坦诚、勇敢、忍让的优良品质,获得邻居四坊的支持,并最终因为仁慈、宽大,让五爷自愧不如,同时也换来了家业的13益强大。山河煤矿的兴建不仅意味着朱开山的创业史跨入另一阶段,也带上了爱国色彩。从他对煤矿开采的思想转变(由不认可到大力支持)可以看出,他支持煤矿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出于民族自尊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冒着失去全部家业的风险。

《闯》在创业观方面带给现代人的启示是,建设自己幸福美好的家园,要有助于其他家庭的建设,而不应对其他家庭造成任何程度的伤害;不能仅把寻求利益当成创业的唯一目标,应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助人意识,要诚实守信,即做一个儒商。只有主动帮助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支持与信任,也只有在自己处于不利局势时,顺利渡过难关,不管创业规模的大小,都要妥善处理好个体、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要时刻以“大家”利益为重,才能保住“小家”的利益,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抵触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要具有大局意识,力求获得集体和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二、《闯》的家庭观

朱开山这位山东大汉,对妻子忠贞不渝、爱情专一,对儿女关爱有方、松弛有度,处理家庭矛盾讲究功过分明,对家庭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整部剧是以朱开山一家人为主体的,而朱开山又是这个家的中心,是当家的,因此朱开山就是这个家的核心人物和家庭焦点。在他大儿朱传文的婚礼上,山东老家的未婚妻鲜儿出现在现场,面对这位曾对朱家有救命之恩的未婚儿媳和已经嫁进家门的儿媳,他以一颗博大的胸怀,从衡量各方权益的角度出发,当着众乡亲们的面宣布认鲜儿为女儿,让传文、那文、鲜儿三人在思想、情感上都能找到一个彼此均可接受的最佳状态,让全家人的心情都渐渐平静下来。二儿传武的婚事几乎贯穿整部剧,传武的婚事让他大伤脑筋。在对待秀这个既是儿媳更像女儿的人物时,表现出他的仁慈和责任心。在离开放牛沟村时,还要带走秀;在秀与一郎准备相爱时,允许她结婚,在一郎背叛全家时,对秀的未来生活产生担忧,一郎遭不幸后,再次允许秀回到家中。他对传文、传武严格的管教中渗透着伟大的父爱。《闯》在爱情观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有助于现代人正确面对和审视自己的家庭观,中年人无论工作多忙,都应该增强对家庭的责任心、使命感。

三、《闯》的教育观

身教胜于言教。《闯》一剧始终贯穿着“子不教,父之过”的儒家教育理念。朱开山对儿女的教育重在以身作则,树立家庭榜样,让子女产生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愿意以父亲为榜样,这比滔滔不绝的言语教育要深刻得多。此外,朱开山对儿女的直接教育主要体现在把问题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教育。例如,让两个儿子到元宝镇跟着夏先生学习做生意,在哈尔滨期间,让大儿开餐馆,经营货栈,在与儿子们共同经营中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儿女们诚信是金的道理;在对孙子的教育中,带他到法庭,让他见证日本人在法庭上的霸道侵略行径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闯》的教育观对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发展不无裨益。

四、《闯》的人际关系观

与人友善、心地善良,不计较个人得失;用真心结交朋友,对匪徒、恶霸之流用心惩治,望其从善,如若是丧尽天良之辈,则毫不留情。这就是《闯》展示出的人际关系观。对金沟从事劳役的工友关心爱护,帮他们解围,有难同当、同舟共济、朋友有难拔刀相助的侠义之气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大柜、金把头之流的残暴,他恨在内心,为了给结拜兄弟贺老四报仇,忍字当头,寻找良机;在元宝镇的放牛沟,煞费苦心地努力缓解与韩老海在无意问结下的恩怨,信奉冤家宜解不宜结的交往原则;面对金沟饭庄的大黑丫头的真情假意,表现出他过人的理智和机智,既不伤害对方,又能保持自己的原则。知道自家的不对,甘愿受到过分的欺凌与侮辱,目的是不愿与人结仇,不愿失去朋友,欲以真诚换得理解和宽恕;在哈尔滨与潘五爷的关系中更能看出朱开山用宽大和诚心换来理解和真情的人际交往魅力。忍让是一种美德,是深明大意的礼让,是厚德载物的君子行为,是大智若愚的智慧体现,绝不是软弱、窝囊、软骨头、胆小的代名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取之,先予之;以诚相待,用心交流;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宽大,乐于助人;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等等,这就是《闯》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我们的启发。

五、《闯》的金钱观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是朱开山的金钱观。在那个时代,为了钱财而葬送性命的人皆是,金沟里的大金粒等人、哈尔滨的刘掌柜、潘家爷俩等都算是为了钱财不择手段而最终丧命的,他们把金钱摆在首位,而朱开山把情义、道义看作第一。为了从牢中救出二龙山的大当家的,把他的家当搭上也在所不惜,结下了这个以生死相许的仗义之士,从而为他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在唾手可得的金子面前不起贪心,而是叮嘱兄弟要好好对待遇难的,为他们风风光光的办后事。他用金钱办事业,而办事业不是只为了金钱,把金钱放在诚信、礼仪、道义、情感之后。《闯》告诉我们,资金是闯事业的基础,但金钱绝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六、《闯》的恩怨观

朱开山的恩、怨、恨、仇分明。他对鲜儿、秀儿充满感恩和负疚之情;对于传武的逃婚行为和传文的糊涂行为,表现出怨恨之情;对于韩老海的报复行为,他没有任何埋怨,只是认为应该;对于潘五爷的无理欺压,怨而不恨,希望化干戈为玉帛,最后潘家弄得家破人亡,方知回头,朱开山以宽大的襟怀接纳了他,两家联合兴办山河煤矿;他在金沟伤过两条人命,一是老果子,二是大柜,这两个人都是害人无数的禽兽,死有余辜;往对待以森田为代表的日本人,他是恨之入骨,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忍气吞声,在煤矿开采权的问题上据理力争,寸土不让;在对待奄奄~息的一郎时,并没有因为他是日本人就不管不问,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出手相救,并把他当作亲人来对待。纵然有一些卖国贼,但屏幕上展现的姚厅长、梁法官等都是国难当头时,不畏强寇,不畏权贵,勇于职守,为国尽职尽力的好官。朱开山对他们不但感激而且敬重。

第9篇

创个人家业一定要和集体、国家结合起来,和谐发展。其实整部剧就是他带领他们一家人如何建设自己家园,创办自己家业的创业历程。

因在金沟淘金,有了一定积累,在三江口元宝镇放牛沟村建起一份家产,有了房屋、土地和积蓄,想起了老婆孩子,于是就有了东北的第一个家;他第二次进金沟,出于对结拜兄弟的情谊和对金子的渴望,在那里忍受着奴役般的苦难,忍受着招人暗算的折磨,凭借着机智勇猛和过人的胆识,才能从鬼门关死里逃生,回家后,凭借着用生命换得的金子,在村东头另立新家园,房子、田地、伙计一夜间成倍增多,家业立刻变大,家人也获得了团聚,这可谓是朱开山在东北的第二个家;为躲避烧杀抢夺,举家北迁哈尔滨,山东菜馆的开办可谓是朱开山的第二次创业。虽然遇到以潘五爷为代表的地霸的百般阻挠,但凭借着真实、坦诚、勇敢、忍让的优良品质,获得邻居四坊的支持,并最终因为仁慈、宽大,让五爷自愧不如,同时也换来了家业的13益强大。山河煤矿的兴建不仅意味着朱开山的创业史跨入另一阶段,也带上了爱国色彩。从他对煤矿开采的思想转变(由不认可到大力支持)可以看出,他支持煤矿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出于民族自尊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冒着失去全部家业的风险。

《闯》在创业观方面带给现代人的启示是,建设自己幸福美好的家园,要有助于其他家庭的建设,而不应对其他家庭造成任何程度的伤害;不能仅把寻求利益当成创业的唯一目标,应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助人意识,要诚实守信,即做一个儒商。只有主动帮助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支持与信任,也只有在自己处于不利局势时,顺利渡过难关,不管创业规模的大小,都要妥善处理好个体、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要时刻以“大家”利益为重,才能保住“小家”的利益,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抵触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要具有大局意识,力求获得集体和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二、《闯》的家庭观

朱开山这位山东大汉,对妻子忠贞不渝、爱情专一,对儿女关爱有方、松弛有度,处理家庭矛盾讲究功过分明,对家庭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整部剧是以朱开山一家人为主体的,而朱开山又是这个家的中心,是当家的,因此朱开山就是这个家的核心人物和家庭焦点。在他大儿朱传文的婚礼上,山东老家的未婚妻鲜儿出现在现场,面对这位曾对朱家有救命之恩的未婚儿媳和已经嫁进家门的儿媳,他以一颗博大的胸怀,从衡量各方权益的角度出发,当着众乡亲们的面宣布认鲜儿为女儿,让传文、那文、鲜儿三人在思想、情感上都能找到一个彼此均可接受的最佳状态,让全家人的心情都渐渐平静下来。二儿传武的婚事几乎贯穿整部剧,传武的婚事让他大伤脑筋。在对待秀这个既是儿媳更像女儿的人物时,表现出他的仁慈和责任心。在离开放牛沟村时,还要带走秀;在秀与一郎准备相爱时,允许她结婚,在一郎背叛全家时,对秀的未来生活产生担忧,一郎遭不幸后,再次允许秀回到家中。他对传文、传武严格的管教中渗透着伟大的父爱。《闯》在爱情观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有助于现代人正确面对和审视自己的家庭观,中年人无论工作多忙,都应该增强对家庭的责任心、使命感。

三、《闯》的教育观

身教胜于言教。《闯》一剧始终贯穿着“子不教,父之过”的儒家教育理念。朱开山对儿女的教育重在以身作则,树立家庭榜样,让子女产生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愿意以父亲为榜样,这比滔滔不绝的言语教育要深刻得多。此外,朱开山对儿女的直接教育主要体现在把问题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教育。例如,让两个儿子到元宝镇跟着夏先生学习做生意,在哈尔滨期间,让大儿开餐馆,经营货栈,在与儿子们共同经营中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儿女们诚信是金的道理;在对孙子的教育中,带他到法庭,让他见证日本人在法庭上的霸道侵略行径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闯》的教育观对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发展不无裨益。

四、《闯》的人际关系观

与人友善、心地善良,不计较个人得失;用真心结交朋友,对匪徒、恶霸之流用心惩治,望其从善,如若是丧尽天良之辈,则毫不留情。这就是《闯》展示出的人际关系观。对金沟从事劳役的工友关心爱护,帮他们解围,有难同当、同舟共济、朋友有难拔刀相助的侠义之气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大柜、金把头之流的残暴,他恨在内心,为了给结拜兄弟贺老四报仇,忍字当头,寻找良机;在元宝镇的放牛沟,煞费苦心地努力缓解与韩老海在无意问结下的恩怨,信奉冤家宜解不宜结的交往原则;面对金沟饭庄的大黑丫头的真情假意,表现出他过人的理智和机智,既不伤害对方,又能保持自己的原则。知道自家的不对,甘愿受到过分的欺凌与侮辱,目的是不愿与人结仇,不愿失去朋友,欲以真诚换得理解和宽恕;在哈尔滨与潘五爷的关系中更能看出朱开山用宽大和诚心换来理解和真情的人际交往魅力。忍让是一种美德,是深明大意的礼让,是厚德载物的君子行为,是大智若愚的智慧体现,绝不是软弱、窝囊、软骨头、胆小的代名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取之,先予之;以诚相待,用心交流;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宽大,乐于助人;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等等,这就是《闯》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我们的启发。

五、《闯》的金钱观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是朱开山的金钱观。在那个时代,为了钱财而葬送性命的人皆是,金沟里的大金粒等人、哈尔滨的刘掌柜、潘家爷俩等都算是为了钱财不择手段而最终丧命的,他们把金钱摆在首位,而朱开山把情义、道义看作第一。为了从牢中救出二龙山的大当家的,把他的家当搭上也在所不惜,结下了这个以生死相许的仗义之士,从而为他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在唾手可得的金子面前不起贪心,而是叮嘱兄弟要好好对待遇难的,为他们风风光光的办后事。他用金钱办事业,而办事业不是只为了金钱,把金钱放在诚信、礼仪、道义、情感之后。《闯》告诉我们,资金是闯事业的基础,但金钱绝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六、《闯》的恩怨观

朱开山的恩、怨、恨、仇分明。他对鲜儿、秀儿充满感恩和负疚之情;对于传武的逃婚行为和传文的糊涂行为,表现出怨恨之情;对于韩老海的报复行为,他没有任何埋怨,只是认为应该;对于潘五爷的无理欺压,怨而不恨,希望化干戈为玉帛,最后潘家弄得家破人亡,方知回头,朱开山以宽大的襟怀接纳了他,两家联合兴办山河煤矿;他在金沟伤过两条人命,一是老果子,二是大柜,这两个人都是害人无数的禽兽,死有余辜;往对待以森田为代表的日本人,他是恨之入骨,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忍气吞声,在煤矿开采权的问题上据理力争,寸土不让;在对待奄奄~息的一郎时,并没有因为他是日本人就不管不问,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出手相救,并把他当作亲人来对待。纵然有一些卖国贼,但屏幕上展现的姚厅长、梁法官等都是国难当头时,不畏强寇,不畏权贵,勇于职守,为国尽职尽力的好官。朱开山对他们不但感激而且敬重。

第10篇

【正文】

2005年5月9日,央视电视剧频道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改版后效果明显,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统计,截止6月底,改版后收视份额较改版前上升了65%,其中黄金时段收视率上升幅度达到165%。作为大众化的专业频道,央视电视剧频道在打造和建设频道品牌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电视剧频道的专业化轨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电视频道数量的急剧膨胀,加之媒体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成为世界电视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央电视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也开始了频道专业化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1999年5月3日,央视原文艺频道改版为电视剧频道。频道以播出国产电视剧为主,适量播出境外优秀影视作品、频道宣传类节目和电影音乐等,平均每天播出17小时,开播伊始即引起了观众关注,形成当时电视剧收视的热潮;2001年11月5日,对播出时间进行调整,电视剧播出时长比例已达80%,专业特色明显突出;2003年5月26日,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版,强化电视剧频道的专业特色,全天不同时段分别以《黄金强档》、《海外剧场》、《百姓剧场》、《少儿剧苑》、《子夜剧》、《精品重播》等主题剧场,满足观众不同的收视需求。但从当时播出的自办栏目构成看,《动物世界》、《世界各地》、《世界文化广场》等明显与频道定位不符。直到2005年5月9日,电视剧频道全新改版,从早到晚设立了剧场:《大剧场》、《快乐剧场》、《环球影院》、《魅力一百分》、《青春剧苑》、《黄金强档》、《海外剧场》、《都市剧场》。对自办栏目实行“关停并转”,只保留了《影视同期声》、《影视俱乐部》、《影视金曲》、《世界影视博览》,基本实现了频道内容的专业化。

电视剧频道作为大众化的专业频道,受其专业传播内容所决定,其传播对象客观地具有大众化的取向。电视剧的家庭收视特点,决定它是一个家庭内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文化趣味、不同接受能力的所有成员共同的文化娱乐消费节目,不同的人都从中寻找休闲生活所需的消遣和娱乐,来化解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释放情绪上的紧张感,因此,电视剧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供娱乐之余,一定要认清电视剧作品对文化价值观所产生的不可回避的影响。

电视剧频道的专业化决定了必须重视其运作机制的专业化。因为频道内容的专业化不等同于频道的专业化。频道专业化的实质是用专业化的运营机制和运营模式来集约专业化的内容。也就是说,内容的专业化要求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进而实现资源的市场调节、经营模式的市场运作。电视剧是目前市场化强度最高的电视节目,也是整个电视剧产业链条上的商品。根据观众收视市场的需求来选择并编排、播出电视剧,应该成为电视剧频道专业化运作的机制保证。

二、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化探索

央视电视剧频道在走向频道专业化的同时,也在自觉地追求着频道的品牌化。从开播之际的《燕子李三》,到《大明宫词》、《笑傲江湖》、《康熙王朝》、《橘子红了》、《金粉世家》等精品大戏,纷纷在电视剧频道黄金档剧场首播,持续地培育了《黄金强档》剧场的品牌,增加了观众对频道的认知度,扩大了频道的影响力;同时,《天地豪情》、《创世纪》等香港连续剧和《兄弟连》、《看了又看》等海外引进剧目的播出,在电视观众心目中造就了海外引进大剧播出平台的思维定势。精品剧、首播剧、海外剧成为支撑电视剧频道品牌的三大支柱,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以多类型、多风格、多样化吸引着不同收视喜好和审美趣味的电视剧观众。

中国-根据《中央电视台年鉴》和《中央电视台年度收视分析报告》所提供的有关数据,我们将电视剧频道播出前1998年起的收视份额与直到2005年上半年的电视剧频道的收视份额做一纵向对照,可以发现,电视剧频道基本呈上升的趋势,只在2002年、2004年有小幅下滑的趋势(见下表)。

电视剧频道收视份额表

年度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上半年)

收视份额1.341.862.603.112.814.053.724.11

据统计,2004年我国观众36.37%的收视时间是收看电视剧,各地面频道和省级上星频道也通过增加电视剧播出时间来取得收视份额,如安徽卫视的电视剧播出比率达到了69.11%,对收视份额的贡献率也达到了73.25%。总体来说,2004年,地面频道的46.77%、省级上星频道的49.33%的收视份额是通过电视剧获得的。

但也不能排除频道的品牌定位与观众收视需求“错位”的因素。2003年,电视剧频道关于“中国家庭第一频道”的品牌定位更多是针对广告客户的商业诉求,对引导观众收看电视剧频道可以说没有任何信息的吸引力。从收看电视剧的观众角度说,他们可能对“中国第一电视剧频道”更感兴趣。如何精准地确定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定位应该是电视剧频道品牌化探索的第一步。

三、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化之路

电视剧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它拥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受众。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自开播后,以其全国覆盖和传播内容优势,收视率和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在电视剧观众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些主题性剧场和栏目逐渐形成品牌。那么,现在的电视剧频道距离品牌化频道还有多远?

电视剧是观众投入收视时间最多的节目类型,是收视竞争中的利器。但电视剧又不分亲疏远近,它可以在任何频道制造高收视率。从目前的收视状况看,人们收看电视剧对频道的选择随意性很大,频道的忠诚度不高,观众真正在乎的是电视剧是否好看,即频道能否提供让观众满意的电视剧。观众不是根据频道选择电视剧,而是根据电视剧选择频道。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打造电视剧频道的品牌?

下表呈现的是央视2004年度收视分析报告中对电视剧频道三年中在全台整体收视份额的情况。该报告认为:“节目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充分的大众型专业频道对中央电视台整体竞争力的贡献下降。与此相反,具有节目资源优势、制作优势的频道贡献增强。”

电视剧频道对中央电视台收视份额的

贡献率年度200220032004

贡献比率12.6814.31412.506

解读该结论,可以理解为一是我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准备不足,有些茫然失措;二是我们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充分的节目领域缺乏资源优势和制作优势。作为电视剧频道的编播部门,只有掌握了节目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才有话语权,也才有打造频道品牌的基础。

目前,国内在电视剧频道上的主要竞争是在整合能力上,即对剧目的选择、购买和编排播出等方面能力的竞争。电视剧原创这一核心能力的竞争还未在播出平台大规模展开,但确定无疑的是,这一竞争肯定将会展开。其实,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品牌优势,正是在其原创电视剧中确立并发展的。名实相辅相成,用名可以扬实,用实更能造名。造就品牌,必须具有独特性和领先性,原创型电视剧对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创立、维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在媒体竞争的社会环境里,品牌是一种竞争力;在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中,品牌是一种吸引力;在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中,品牌是一种亲和力;在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中,品牌是一种信任度,这高度概括了建设和维护媒体品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营销学的观点来分析电视品牌:一是指价值诉求,并据此生发出来的风格和特点;二是建立在知名度上的忠诚度;三是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央视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化建设和维护品牌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11篇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如果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这不是一个新解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常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这就要求历史剧的创作者,要具备历史家和艺术家的双重品格,既尊重历史规律,也尊重艺术规律。而我们的一些编导却无视这一点,比如《康熙王朝》的编剧甚至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历史剧创作的正确态度吗?仅仅靠猜想和揣摩能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艺术形象吗?这怎能不令人怀疑?

再次是创作方法问题。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关键之点是创作者怎样对待历史,怎样对待现实,怎样对待虚构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必须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坚持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水融的创作方法。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80年代初,还在讨论,戏剧研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改动(《历史剧创作简论》《文艺研究》1980、6期)。这些精辟的见解,仿佛也与时俱逝,所以,必须重提:虚构是有条件、有限度的。

第12篇

(一)萌发期(1972年—1990年)契机:1972年中日建交中国的电视剧开始于1958年6月15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90年代我国电视剧走出国门,开始通日之旅。1972年中日建交为中国电视剧走向日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年,我国在北京建立了地面卫星站,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大背景。在这一时期,主要通过中日合拍的方式进行中日电视剧的交流传播。当时走入日本同时也是走出国门的第一部电视剧便是中日合拍的《望乡之星》,这部剧在中日两国取景,同时采用中日两国的演员作为主演。由于政治上的推进,很多电视剧都是由政府组织合作拍摄,其中包括很多介绍两国文化的纪录片,如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电视协会合作拍摄《丝绸之路》,1980年联合拍摄的《再说长江》(日本播放名为《长江》),1985年中日两国政府合拍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日本播放名为《大黄河》)。这一系列的纪录片在日本的播放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走向日本同时也是走向世界的开始。1986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放送协会联合拍摄了电视剧《不知其名》,1987年,中日合拍《亲属》(日本播放名为《家族的肖像》),其创作人员都来自中日两国。1979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号召全国有条件的电视台大办电视剧。[1]中国电视剧又拥有了一个有力的发展条件,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渐渐受到重视,而且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相近,日本民众能够很好地接受中国电视剧蕴含的文化,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文化地缘相近的大环境下,一系列优秀的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的经典电视剧也登陆日本主流媒体。1989年1月,《西游记》在日本全国电视网播出,[2]其后,日本也翻拍过《西游记》。

(二)发展期(1991年-2007年)契机:卫星技术的大发展、2001年广播电视“走出去”战略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卫星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在这一大环境下大力提倡电视外销。1994年,中国官方开始通过举办“中国电视周”将中国电视剧推销到全世界。于198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1997年进行资产重组和机构调整,一直保持稳速发展,为中外电视剧交流提供服务,也开始了电视剧海外商业销售的探索。这一时期,中国创作的许多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三国演义》、《水浒》销往日本市场,现实题材的《北京人在纽约》也销售给日本电视台。由于地缘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电视剧在日本容易被接受,而《北京人在纽约》这类现实题材对于同样具有东方文明背景的日本人民来说,在面对异文化中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的选择问题时,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是有共鸣的。进入21世纪,中央开始在我国各个方面提出“走出去”战略,作为传播文化的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电视剧必然也得顺应此趋势。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提出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在此背景下,各种剧作题材丰富,为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台版《流星花园》在日本播出后反响热烈。日本在这之后也拍了《流星花园》(日本播放名为《花より男子》)。同年,张纪中版的一系列中国古装武侠剧《神雕侠侣》等在日本播出。在日本一大批中国武侠迷就这样应运而生。[3]日本的各大论坛都开始对中国武侠剧展开讨论,中国武侠电视剧往往场面恢弘,制作投资大,而日本的电视剧往往都是小成本,多进行室内拍摄,在这一点上成为中国电视剧吸引日本受众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观众将武侠剧称为“华流”,在日本的电视网络宣传时,往往为中国这类武侠剧打上“华流”的标签,借此吸引观众。以《神雕侠侣》、《碧血剑》、《天龙八部》为代表的金庸系列,以及古龙系列、梁羽生系列等作品纷纷进入日本市场。[4]“华流”一词逐渐在日本流行起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代表之词,这也对两国人民的交流理解带来积极影响。据统计,近年来,每年都有4万多名日本高中生去中国“修学旅行”,比去美国的将近多了一半。其中原因除中国离日本较近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越来越强烈的向往。[5]2007年,日本NHK电视台收购了电视剧《新上海滩》(日本播放名为《新•上海グランド》)在日本的播放权,中国电视剧第一次在日本的主流电视台成功落地,并且获得了1.8%的高收视率。[6]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韩剧的强势来袭,中国电视剧在日本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韩流”和“华流”在日本此消彼长。

(三)现状(2008年—今)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了“影视文化产品海外营销研讨会”,邀请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与国内业界进行交流。[7]中国在不断地积极对外开展对话,对海外的影响也逐渐扩大。我国的电视剧的销路也更加顺畅,价格也是水涨船高,2009年,《新三国》在日本卖到9万美元一集。[8]中国电视剧曾经一度因为低质量画面而无法在日本电视台播放,而近几年中国高清数字电视普及,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也为中国电视剧走向日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优良的电视制作始终是中国电视走向日本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和日本进行合作拍摄,利用中国元素和世界元素的融合,力求得到两国人民的共同喜爱。非常引人瞩目的便是中日合拍剧《苍穹之昴》,不仅是日本NHK高清频道的开年大戏还是收视大戏,其收视率远远超过同年日本著名演员主演的历史剧。近几年在中国广受欢迎的电视剧例如《宫》、《陆贞传奇》、《兰陵王》、《步步惊心》、《甄嬛传》等也销往日本,BSJAPAN电视台从2012年10月8日开始,每周一到周四10:00播放一集《步步惊心》(日本播放名为《宫廷女官若曦》),这部在中日两国人气都极高的电视剧一经播放,就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浪潮。开始播放不久就立刻成为该电视台访问量最多的节目(这电视台放的基本都是韩剧),力压第二名。[9]包括很多现代题材的电视剧例如《就想赖着你》(日本播放名为《君に绝对恋してない》)、《泡沫之夏》、《我可能不会爱你》(日本播放名为《イタズラな恋爱白书》)等也不断登陆日本主流媒体。近前,中国很多电视剧的播放模式也开始实行一周一播或者是一周更新两次这样的模式。例如2014年湖南卫视的《古剑奇谭》、《风中奇缘》,周三、周四晚上十点开始播放,一周更新四集。这些电视剧的热播事实证明,在中国,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即使周播也仍然能够获得市场,这和日本的电视剧周播模式很接近。而日本电视剧往往都是10集左右,一周播放一集。之前曾因为播放模式问题而无法有效获得日本市场,中国电视剧动辄30多集如果一周更新一集的话将无法获得受众。而播放模式的变革也为中国电视剧今后走进日本市场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启示

要让中国剧更好地销往日本,就得从遇到的问题着手,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对海外销售难度进行调研,以下为调研结果。由此表可以看出,中国电视剧要更好地走出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的推广及鼓励政策,改善传播环境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电视剧销往日本的最大困难在于电视剧制作上缺少政府的相应扶持。其实有很多国家政策已经出台,但因为出台时间短而未具体细化也没有开设有关机构进行政策的落实。这需要政府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做好政策上的引导和推广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10]电视剧是最有人气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手段,应当受到重视。反观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他们的文化传播的优秀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在各个国家设立办事处,不仅对出口电视剧免税,还有完善的鼓励文化产业出口机制以及优秀的后期运作团队;日本也是积极推进动漫、电视剧的对外发展。中国的电视剧对日传播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比起日剧、韩剧的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够,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日韩的优秀经验。中国要做到“文化立国”,要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势,应当形成从制作到推广的链条机制。各企业的品牌、广告都需要通过电视媒体来获得消费者。[11]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推广效果并不佳,这需要政府积极促进,完善鼓励对日传播机制,大力向日本市场推广优秀的中国电视剧作品,减少对日传播阻力。

(二)提高电视剧自身质量提高电视剧质量始终是中国电视剧走向日本的首要关键环节,只有自身的质量提高,在题材内容上吸引观众,在电视后期制作上多下功夫,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而电视剧自身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题材,中国电视剧在日本的整体情况是古装剧热而时装剧冷。中日两国有着同样的东方文明背景,在很多问题上既有文化共鸣又有文化差异,应当好好利用文化共鸣,减少“文化折扣”。扶持那些两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例如中日两国都有高考升学压力大、房价高、职场压力大、加班多、年轻人晚婚、空巢老人等问题,可以从这些共同话题着手,开阔题材,多将能够引起日本文化共鸣的电视剧推广。传播电视剧不应只限制在历史题材和武侠题材上,还应当多多开发近现代题材和当代题材电视剧,让日本看到一个全面的当代中国。其二在于电视剧后期制作,中国电视剧早期一度因为无法提供无字幕或者有字幕的录像带、画面质量差而失去销往海外的机会。这提醒我们,今后在制作电视剧上,一定要不断加强技术。只有生产出优秀高质的作品,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商业化运作中,才能够收获日本市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的优秀生产理念、技术,让中华文化迎头赶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电视剧数量大国变成质量大国需要有效的方法和不断的努力。其三是电视剧的外文译制,大家知道的《甄嬛传》中有很多经典犀利的但是又极其带有文化底蕴的台词,例如“真真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这样的句子,一般的直译虽然意思达到,但是却失了韵味,希望中国电视剧在外文译制上能够多下功夫,大力培养翻译人才,在翻译时考虑文化背景差异。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对日传播时,电视的制作要做适当的改变。日本电视台通常采用周播方式,中国动辄40多集的连续剧恐怕难以吸引人,在制作的时候要适当精简,使剧情凝练紧凑,迎合日本的收视习惯。

第13篇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二、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三、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四、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第14篇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仅要在画面、配乐、服装、道具及灯光等细节方面做到精益求精,而且要在海报和宣传片等方面注重内容与剧情的和谐统一。电视剧海报设计不但反映出制作方的水平和品味,而且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电视剧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观众通过移动终端或电脑搜索电视剧时,通常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海报,一副制作精美的海报可以表达丰富的图形语言,吸引观众点击进入观看。以《武林外传》为例,李大嘴手中舞动的菜刀不仅是其作为厨师的工具,也是李大嘴的武器,夸张舞动的菜刀表达出一个厨子对于大侠身份的向往,让观众联想到李大嘴为了练功而闹出的笑话,更增强了海报的渲染效果。幽默元素不仅广泛应用于喜剧海报的设计中,更是应用到了宫廷剧等剧种的海报设计中。当前,电视剧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出只有一个故事主线的宫廷剧,普遍充满了阴谋算计、爱恨情仇等情节,故事情节冲突不断,大团圆结局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可能会带给观众负面情绪,特别是辜恩背义、明争暗斗、利欲熏心等情节更容易给观众留下重名利的印象,但融入幽默元素的海报可以冲淡负面情绪,让观众看到角色最纯真的模样,强化海报中的人物形象。以《甄传》为例,早期的海报以甄入宫前和成为贵妃后的形象作为对比,海报背景中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若隐若现的“后宫”两字点出妆容精致的甄是后宫的产物,更让人怀念起年少时清纯善良的甄,融入讽刺幽默元素的海报将观众进一步带入到剧情中展开联想。后期电视剧制作方更是推出了Q版海报,萌化甄的形象淡化了其遭受夫君算计、姐妹背叛和骨肉分离的惨痛经历,放大了眼睛和头部,一个单纯的眼神还原了一个简单、善良的女子形象,引发观众对腊雪红梅下聪慧女子的遐想。近年来,在电视剧海报中不仅有直接表达的搞笑元素,黑色幽默元素也不断加入到海报设计中。编剧兼制作人于正参与制作的电视剧皆以华美精致著称,其海报更是夺人眼球。以电视剧《美人制造》为例,其中一款海报中,金世佳饰演的贺兰钧一手抚摸女主无脸的头部,一手持女主角苏莲衣的脸,嘴角向一侧歪歪的冷笑,黑色幽默跃然纸上。从贺兰钧冷淡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其对世人以貌取人的不屑,海报的背景色也选择了相配的深灰色,更加强了黑色幽默元素的表现。而在另外一款海报中,贺兰钧黑黑的粗眉毛像极了红极一时的曹格之女“姐姐”,故意挤出的眉毛造型更是让人忍俊不止,其夸张的无厘头的表情抢尽了眼球,而散布在主角周围的星星点点和曼妙光影则为海报的构图增光添彩。作为电视剧直接有效的表现手法,融入幽默元素的海报更能突出图形创意,富有新意的字体设计和点线搭配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成为电视剧争夺收视率和点击率的重要武器。

二、突出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刻画是一部电视剧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惊艳的角色不但需要服装造型等外在表现手段的烘托,也需要演员在肢体语言和表情等方面深度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人格魅力。略显夸张的表情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在电视剧海报设计中常常会融入幽默元素,以局部放大、以虚表实等手段冲击观众视觉,让观众对电视剧海报过目难忘。《武林外传》中演员姚晨饰演的郭芙蓉本人脸瘦嘴大,又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因此在海报中郭芙蓉都是红唇大嘴、露出标志性的八颗牙齿,而漫画版电视剧海报中更是夸张地突出郭芙蓉的“血盆大口”,即便海报中人物众多,一眼望去也可以马上辨认出郭芙蓉的面容。另外,剧中的顽皮少女莫小贝是个爱逃学的小丫头片子,海报中其招牌的包子头更是成为她的名片。而会算账的穷酸秀才则在海报中手握账簿、说着“子曾经曰过……”其形象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一直希望扬名立万的捕快小六眯成一条缝的眼睛和“照顾好我七舅老爷”的经典台词,更是让海报上的小六展现出糊涂、鲁莽、可爱的性格。幽默元素不但深植于喜剧海报中,在都市爱情剧中也被广泛应用。《我爱男闺蜜》是一部反映大龄男女感情世界的都市爱情时装剧,黄磊饰演的男主角方俊是个说学逗唱样样精、生活娱乐两相宜的婚介所资深情感专家,为陈数饰演的女强人叶珊寻找爱人。《我爱男闺蜜》海报中的幽默元素无处不在。其中一款海报,黄磊90度弯腰为陈数当人肉扶手,充分体现出方俊任劳任怨的老好人性格,而身着职业装的叶珊帅气地倚靠在方俊的人肉扶手上,充分展示了一位金领女强人的霸道和强势性格。此海报中主角夸张的表情明显增强了喜剧效果,夸张的肢体语言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这对男女在剧中的地位差别—女强男弱,而黄磊极具喜感的表情更是为该剧海报增强了幽默元素。除此之外,海报中还将卡通的胡子和高跟鞋作为演员名称介绍的标识,在海报空白处还增添了“Ms.QueenVSMs.Right”字样,俏皮可爱的字体让人心情愉悦。在另外一款海报中,还加入了手写体的“LET''''STALKABOUTLOVE”等非常具有喜感的台词,不但与人物形象配合得宜,而且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为该剧的宣传增色不少。

三、总结

第15篇

【正文】

家庭生活是中日韩三国人民心中一块温馨、朴实的园地,在三国的电视剧中,表现家庭生活的作品很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欢迎。今年在中国第二批申请立项的电视剧中,现实题材(其中大部分为家庭题材)的电视剧占立项总数的66.2%。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本体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与趋势;在韩国为大家熟悉的家庭题材电视剧《爱情是什么》、《洪所长的秋》、《看了又看》和《对不起,我爱你》等,在其国内收视率排行都在前20位以内;又如在日本家庭题材电视剧《夫妇》、《TRICK》和《可爱极了》等,同样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电视剧是一门产生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映现,它从根源上符合一定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兴盛不是偶然的,它蕴含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刻必然性,同时也是时代的丰厚赐予。归结其兴盛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还要追溯到社会的转型。中国、日本、韩国都经历了从一个政治社会到经济型社会的转型,不同的是日本和韩国的这种转型要早于中国。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束了曾经的政治中心阶段,揭开了社会转型的历史序幕,其特征逐渐鲜明地凸显出来。经济型社会使个体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与重视,使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自由与发展。可以说,正是转向经济型社会为家庭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电视剧本身就是一种家庭文化的外延体现。家庭题材电视剧的核心就是表现家庭故事,并通过电视这一家庭文化形式进行传播。中日韩三国都属于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儒教文化圈,在亚洲,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在对待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方面受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在中国儒教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朝鲜在十四世纪(李氏朝鲜)、日本在十五世纪(江户时代),朱子学说就被统治者阶层接受,同时儒教也开始传播到民间。当然在儒教传播之初,日、韩两国对儒教的接受与中国自身的儒家思想也是有差别的。在朝鲜,儒教的礼仪性和道德性一同被接受,在日本,只有儒教的礼仪性被接受,而其宗教性的部分被融合到佛教去了。但是,作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等核心价值观念已经在东亚地区广为传播并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道德理念。因此,以儒学思想为核心搭建的东亚文化圈更易于东亚三国观众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对传统文化和家庭理念产生认同和接受。

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虽然以儒教的思想体制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还有保留,但是儒教传统急剧衰落,使现代核心家庭常常出现精神危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本来就孤独无助的现代人因家庭的缺失更加彷徨无助。同时日益弥漫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其所裹挟的道德危机和情感空虚,这一切以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的名义直接给现代家庭带来了致命的冲击。有着近似相同的儒家思想的积淀的中日韩三国,也形成了相近的家庭模式。中日韩三国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和细胞的社会构造方式。现在中国的家庭中一般都为独生子女,而在韩国和日本虽没有计划生育也大多子女很少,因此更容易形成小家庭意识。家庭关系和家族观念在东亚的文化观念的发展中一直具有核心性的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儒家文化历来注重家的稳定、和谐与人伦之和。人伦之和是传统儒学家庭伦理经典所强调的,同时也是现代家庭伦理所需要认真对待的。传统儒学思想尽管存在着维护家长制的时代局限,但也存在着迄今为止仍然非常有价值的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剧对人伦之和的呼唤、对当代人情感婚姻、道德建设前景的笃信,更能与观众心中积淀了几千年的儒教思想和传统契合。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观众从这些电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崇尚温暖人心的亲情以及孝道、爱情、友情和信义中产生内心的感动与共鸣。

家庭题材电视剧由家庭成员来接受,这一传播方式影响着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需求。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现代的社会中,家庭生活保持着相对的一致性。家庭题材电视剧讲述的是普通人平凡的故事,表现的是观众身边的生活,可亲可近。因此,观众会自然地被作品演绎的剧情吸引,并产生由我及物的情感交流。平凡家庭、平凡生活与荧屏下千千万万个平凡家庭联系在了一起。虽然生儿育女、抚养老人、婚丧嫁娶、买菜、做饭、洗衣家家如此,户户雷同,但是家常事、小人物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和社会内容。对家庭的关注依然会曲折隐蔽地折射着处于背景深处的社会,国家的文化命题也依然会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色彩与节奏之中。因而,家庭题材电视剧尽管以家庭为表现中心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以一个家庭折射千千万万个家庭,反映时代变化,折射社会中平凡人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价值取向在社会变革中的嬗变。在肯定社会进步的同时,弘扬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将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虽然中日韩三国的家庭题材电视剧在表现东方社会家庭的伦理感情以及表现传统美德的现代魅力方面有着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中日韩三国在具体的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并不相同,或者可以说有着很大的互补空间。

中国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一般都是聚焦于中国的家庭问题,并对社会中家庭的现状进行拷问。如《婆婆》通过两个家庭、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透射出编导者对中国家庭的深刻文化反思。《大姐》则是对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概括和揭示。从《空镜子》、《咱爸咱妈》、《大哥》、《大姐》到《结婚十年》、《母亲》、《婆婆》等等中国近期的家庭题材电视剧,反映的转型期社会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之间的碰撞与冲突,进而来反思与剖析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韩国家庭题材电视剧故事看似平淡,缺少和曲折,但冗长之中却散发出难以抗拒的魔力。韩国家庭题材电视剧对民族文化和伦理亲情的关注超过对叙述故事的关注,它超乎寻常的热情只专注于“家”的神圣性和家庭成员对家的维护,这就使得以家庭为叙事母体的韩剧,超越了大众化叙事的故事性的束缚,以“家”为具象去表现文化,从琐碎的生活原态中去营造健康的民族文化氛围,阐释人生的真谛。生活气息浓,平凡中见隽永,点滴中见真情,娓娓道来,不温不火,细腻地刻画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从现在东亚国家流行的几部韩国家庭题材电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黄手帕》中不难看出。

日本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与韩国的家庭题材电视剧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淡小事,没有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的内容多为爱情的波折、事业的起伏、家庭的矛盾、亲情友情的小冲突。在三个国家中,日本家庭题材电视剧有着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都很短,一般为七八集,长的不过十二三集。它的故事节奏紧凑,情节新奇、刺激,更富于戏剧性,而且有着更多浪漫、唯美的梦幻色彩。这些在《同一屋檐下》、《家》、《夫妇》、《顽固老爹》、《TOKYOTOWER》等电视剧中都能够体会得到。不得不提的还有日本电视剧的片头与片尾的制作。它不是一个个人物或剧中场景配上漫长的主题歌,也不是画面的定格配上飞速的演职人员表,它更像是一部精致短小的MTV,由男女主人公表演,没有情节,但画面、场景、色彩、构图很是优美,配上同样美妙动人的主题旋律,打上小字幕,让人感觉光看片尾也是一种享受。

总之,中日韩三国应立足民族传统,依托东亚文化,面向世界性主题,在不断开放中走向成熟,加强合作,才能在面对多元文化竞争的格局中开拓文化互动整合的新局面。比如今年,中韩两国就将合作拍摄家庭题材电视剧《四十而惑》,在拍摄中将使用韩国的制作班底和中国的一线演员,制作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国家庭伦理剧。这将是一次很好的相互学习机会,有利于学习彼此的制作经验。在这方面电影似乎走在了电视的前面,从1992年开始,中国就已经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并成功拍摄了多部影片,尤其是2000年以后合拍片达到了,亚洲电影不少成功的合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现在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诸如,应如何整合东方传统文化,打造自己的东方文化品牌,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电视剧,使之与西方文化形成一种“对唱”。东亚三国能否共同建立多个平台,比如演员、导演、剧本以及资金平台,为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者提供创作合拍条件,来推动亚洲地区电视剧的创作与发行。还有,东亚三国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时,应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东方文化的崛起积累养分,怎样使蕴涵东方文化的家庭题材电视剧为全世界所接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