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学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医学教育论文

第1篇

历代医家在中医学教育实践中对人才的选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黄帝内经》就指出不同水平的中医人定位“圣人”、“上工”、“粗工”等;至南朝阳泉《物理论》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历代医家对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观点,大多集中在医德和医术两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是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清代云南医学堂对中医人才的选拔上就认为“则医也者,明天道,达人事,关人祸福,司人性命,本其灵明之天授,极其心志之艰苦,而后能为之。岂愚鲁之质,薄弱之材,贪诈之夫之可尝试期间乎?……反以稚鲁而有妄想,以鄙诈而有希冀,以浮泛而治学力,以矜夸而见孟浪,以刻薄而少体恤,以计巧而取财物,有是六者,决不可以入斯门。……苟无聪明之资,勤苦之力,影响者多,心悟者少,不茫然自欺,必悍然不观矣。……果有聪明之姿,诚实之诣,仁慈之德,勤苦之志,活泼之机,充满之学,备此六者而后可也。”这些均显示出医学堂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要求。第一,自医圣仲景就提出中医乃“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专业,“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遍览我国传统中医教育不难看出,中医学不是寻常人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足够的悟性,达不到精深的水平,便不能委以救死扶伤的重任。第二,对名利物欲不可贪求,殚精竭虑研究医术,对身患疾病的大众均应一视同仁,达到淡泊的境界。第三,身怀一颗仁爱之心。《黄帝内经》云“圣念慈悯,欲济群生。”南朝阳泉也曾说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也是中医执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第四,勤勉不倦的毅力,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身为中医人,理应有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中医学的热情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第五,对于中医习医者要求心思灵变,不仅要遵循法度,更要富有创造力,不拘泥于古。“医之为术,全赖心思转变,刻舟求剑,终无一验也。”注重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临症时做到胆大心细,心圆志方。第六,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全面的临床知识。《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完整的学习中医知识理论,切忌追求片面,做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医学堂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观

医学堂专用教材中没有单列出关于医德品行教育的专卷,而是将医德品行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之中,书写于诸多卷教材序言之中。据笔者统计,在20个序言中(其中卷九序已佚)就有14个序论述了从医者所应具备的医学品德。例如:卷八序中“为之医者,其将淡以寡欲,静以和神,智以养机,仁以处物,庶几不干天地之和,而能立万物之命也乎!”卷十七序又云“故凡学者必以正心术,济民命为重。”卷十八序“近世术士,铁骨石心,无恻隐羞恶动于中,玉屑金箔,胜布锦菽粟之致其用,无补饥寒,生人奇病。其贻害于人也,虽不觉其获罪于天也,其可幸免乎。”卷十九序中“古之学者内欲不出,外欲不入,勤力苦心,周知百物,是以精神蕴蓄,智慧清明,体含巨细用该本末。”

第2篇

1对教授医学的教师须进行一定考核

当今中医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的考核,教师的考察较为忽略,医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因而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应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在人才选择上除特殊需要外应严格要求医学专业毕业,并对其中医专业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后,择优录用。学校应和相关医院做好协调工作,使双方人员流动更加灵活、快捷,医院带教医生可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技能甚至专业基础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并以模拟带教等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学校教师也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医院学习、实践,使得其真正具有医学教学的资质和能力,对学校教师除考核教学效果外,还应考察其在临床中诊治疾病的实际能力,甚至可以制定具体的考核目标(如每年接诊人数、病案书写、病人随访疗效等),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的临床能力进行定期检验。

2对掌管医学教育的官员实行考核来进行选拔及实施奖惩

古代医学教育一般从属于“太医院”之下,其相关职位上官员的推选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其一,从在职官员中提拔表现优异者,擢升其官职;其二,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中选择,考生大都是在“太医局”中学习的学生,择优晋级。当时选拔官员在考察范围上是较为狭窄的,使很多有识之士失去了机会,但其选拔官员体现出了一大突出特点即重视备选者的医学专业背景,出众的医学技艺往往是被提拔的重要条件。如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的时候,曾经正式颁布施行医学科举,一般一次取30名,分三甲,一甲可充任太医,二甲可充任副提举,三甲可任教授[3]。可以看到元代对医学管理者“副提举”的专业技艺要求比教授医学的教师还要高一等,这有利于其今后医事管理工作。当今中医教育选拔管理者时,也应适度向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倾斜,并且在供职期间对管理者进行的考核,应注重其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来实施管理的能力(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专业教师的选用与管理、学生培养模式的规划及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都能体现管理者医学专业背景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古代医学考核制度对象的辐射面是较为广泛的,为医学教育和医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医教育既应汲取当今国内外的教育管理方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应以古鉴今将历史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精髓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使中医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

作者:钟喈

第3篇

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乐于模仿,接受能力强,但他们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持久性与自学性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注意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能力。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以交际功能教学为主线,着重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通过有实际意义的、饶有趣味的、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英语交际情景与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生动、活泼地学习,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时,可利用水果、钢笔、帽子、鸡蛋,以及面包、水等具体物体进行形象直观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很快便理解可数与不可数、单数与复数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时,可以请几组学生上讲台比高低、比胖瘦。此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上讲台表演、回答问题。在教学问路、指路的交际英语时,教师可让学生绘制本地区的小地图,结合实际用英语问答回家的路线;学过天气预报的交际语后,让值日生每天汇报当天的天气情况;教学“Ann/sbirthday”这一内容后,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和表演竞赛。在教学“看病”这一交际英语时,师生扮演角色,创设情境。教师穿上医生的白工作服,挂着听诊器,身挎药箱,一进入教室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交际情境,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为学习语言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人物对话的内容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做演员,让他们扮演内容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情景中,既复习介绍用语又学会了问候用语,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进行初步交际的目的。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还可以活化课文插图,设置情景,将课本的插图活化,一般用于看图叙述。

看图叙述时,教师要运用精要简明地配上英语解说词(必要时可配音乐),先介绍景物,再介绍主要内容,然后叙述景物之间或情景之间的关系,从中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通过看图、听图了解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并对所学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避免教师的照本宣科。巧妙的情景设置中,教师可进行即兴表演。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往往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亲切与自然,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Thepartsofthe-body”时,教师可一边唱英语歌曲Head,shoulders,kneesandtoes,一边在身上比划,通过这种即兴的表演,学生很自然地从老师的动作和歌词中猜出表示身体各部分的词汇语音和词义,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再现生活情景的做法,应该说是英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再现生活情景主要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表象和想象再现语言或自然场景,把学生带入与所学英语知识相关的特定情境之中。再现情景可采用下列方式:1.课外活动,再现情景。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使一些语言材料得到再现和巩固,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让他们从亲身的劳动中学习相关内容,并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知识。2.命题作文,再现情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精心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文命题作文,比如,值日报告、周记、故事、英语广播稿、演讲稿等形式多样的短文。学生在构思这些命题时,脑中便能再现一种语言情景,诱发学生进入某一情景,进入命题所涉及的情景中。例如,命题作文myfriend’sbusyday,学生在构思这篇作文时,必定会在大脑中出现朋友做饭、洗衣、购物等场景,正是通过这些场景的再现,让学生对情景中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必要的复习巩固。3.言语诱发,再现情景。运用言语诱导,可再现某种语言环境。如在新学期的第一天,通过师生问好,便可再现“Nicetoseeyouagain”“Welcomebacktoschcol”等场景,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此外,还可利用第二课堂,召开英语晚会,让学生自编短剧,自制场景、道具;办英语小报、墙报、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才能,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进一步的学习动机。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教学艺术,使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统一,既可达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发展其智力,培养其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又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作者:刘飞单位:泗洪县归仁中学

第4篇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2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方法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3结语

第5篇

艺术教育的本质取决于艺术的价值和功能。有人认为,艺术是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方式,就是人们通过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艺术必须具备美的魅力,给人以艺术享受,使人们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念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显然,将发挥审美价值和功能看作艺术的职责与使命。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来教育学生,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的审美功能影响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各种校园文化和谐并存,体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非主流文化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日益盛行的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的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发展。但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的发展,两种文化和谐并存,相互促进。(2)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和谐发展,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共同发展。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文化是导向,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方。(3)归根结底是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胡xx同志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艺术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审美来教育人,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而这正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为根本的目的。由此,我们可得出艺术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艺术教育主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那么,艺术教育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又是如何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呢?

1.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人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艺术教育也不只是能培养审美能力,因为审美功能还具有辅德、益智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阿布罗夫认为,“艺术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作的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艺术中描写的客体可能是丑的,但内容不可能是丑的,因为内容本身还包含评判。艺术家在他对丑的评判中从美的观念、肯定的观念出发,这样就会贯彻自己的审美理想,即应当如此的人的生活观念。真正的艺术内容本身包含着对美的理解,因此,富有高度艺术性作品的内容,始终不以客体为转移它本身包含的美。因此,艺术教育能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增强高品位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第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艺术教育对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主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使其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上,又能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而健康的审美趣味又为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条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阿布罗夫认为,“艺术提供关于人的生活,人的灵魂的特殊认识”,这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从中体会到人的关于生活的正确观念,学会辨别生活中的善与恶,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是一个多维结构,它不仅包括逻辑思维,也包含想象、直觉等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艺术教育善于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而艺术教育的这种形象思维也是通过审美教育得来的。艺术审美可以使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逻辑因素得到培养,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面发展。科学和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如音乐和数学就有着内在联系。音乐具有强烈的数学秩序、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互统一的,是人的思维的两个不同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侧重于左脑的活动,而艺术思维侧重于右脑的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5年就提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

2.艺术教育影响人的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教育。课堂艺术教育是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传授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开展艺术交流与创作,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各种素质。课堂艺术教育可采取直观的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如舞蹈、音乐;或对艺术作品的实物展示或运用电子实物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对艺术作品展示如书画,让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艺术教育中形象资料展示将比单纯口头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课堂教育能方便师生进行交流,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相互交流,或发表自己对艺术的某些感想,或将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拿来展示等。这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艺术活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现实活动和虚拟网络艺术,两者是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现实艺术活动包括对内各类艺术展演、竞赛活动、艺术论坛以及艺术类社团的存在方式等校内艺术资源开发;也包括对外拓展式的艺术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网络课堂则是包括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校园网的开辟和利用网络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对网上艺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艺术天地,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使学生们敢于想象、富于创造、追求新知的创新思维。

第三,校园环境。这里所讲的校园环境是指高校的物理环境即硬件设施,艺术化校园环境将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环境的建设以环境艺术理论为指导,实现校园环境“绿化、美化、艺术化”,既反映学校的精神、校风与学校的特点、特色相一致,又要体现出很高的艺术品位。通过建设艺术化的校园环境,以营造校园文化中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师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中,时时刻刻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自然美、艺术美,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工作有激情,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6篇

(一)师资力量没有配齐配足

大多数中职学校因为教师编制紧张,为了节省办学成本,在专业课程教师尚未配齐的情况下,艺术课程教师只能成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因此艺术课程师资短缺就不难理解。据调查,60%的学校没有稳定的专职艺术课程教师,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艺术课程,其师资要么是把一些对艺术爱好的文化类富余教师兼职教授艺术课程,要么是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来实现。由于学校艺术课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保证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严重影响了艺术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更谈不上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生活的幸福指数,从而导致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艺术教学设施没有增量增质

从办学成本来看,职业教育远大于普通义务教育,但就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普通教育来比较,就显得相形见绌。而艺术教育课程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身价较高的“贵族课程”,需要专门的教师、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所,比如多媒体教室、钢琴、舞蹈室等,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专业实训基地教学及实训设备的投入,但却无专项经费投入到艺术教育方面软硬件建设,使得学校艺术教育缺乏应有的物质保障。我国目前拥有中职学校3万余所,但大多规模较小,设施简陋。由于受城乡校际差异和中职学校办学经费影响,大多数县(市)级学校办校历史较短,艺术教育教学条件很难达到要求,有些不但艺术教学设备、场馆设施和器材达不到要求,甚至没有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艺术课程的教材。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学校没有艺术教材,更别提专门的艺术教室和艺术教育器材,即使部分省份城市中职学校开设了艺术课程,但艺术项目不齐全,有些课程也仅限于提供些唱歌、舞蹈等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为艺术教育比赛及相关展演活动的场所及平台。

(三)艺术教育方式没有入心入身

中职阶段的学生大多15-18岁,且不少是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叛逆期及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尽管他们对艺术教育有需求,但受多重因素影响。一则不少学生学习习惯欠佳,学习兴趣不浓。同时对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低级趣味、感官刺激的东西所吸引,主要表现在举止不文雅,易冲动,自制能力不强。二则受学制短,专业技能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学生很难心情愉悦地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另外,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不健全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实施。比如,有些中职学校配了艺术课程教师,但是极少参加外出学习与培训,长期以来没有更新学科知识,跟不上艺术教育领域内容及技术手段的更新速度,教学内容陈旧,传授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艺术教育评价机制没有入局入流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举办者及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仍然十分肤浅。一方面艺术教育在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处于边缘和角落,另一方面学生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功能认识不足,并且我国尚未建立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评价机制,更缺乏统一的测评体系和标准。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授课、管理、考核流于形式,从而导致艺术教育跛足甚至部分县市职校成了“艺术荒漠”。

二、中职学校加强艺术教育的功能及价值

(一)加强艺术教育是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

发展趋势的需要艺术教育不仅能起到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4年度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在职业教育阶段,实现艺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是时展的趋势和潮流。

(二)加强艺术教育是展示学校外部形象的需要

艺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而且也是一个学校形象外化不可或缺的需要。如许多中职学校通过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摄影比赛、微电影制作等比赛活动,很好地实现了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与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实训实习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为广大中职学生提供展示精神风貌和才华的平台,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时代感,提高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也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对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艺术教育是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偏小、心理素质较差、心智发展不健全,是非辨别能力不高的阶段特点,再加上中职学校学生文化根基浅,艺术素养底子薄,受学业压力和升学就职影响,不少部分学生容易遭受挫折,易于敏感,缺乏自信,甚至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心理障碍,导致厌学、辍学率的上升,增加了学校教学及管理的难度。因此,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可以适度转移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宣泄压抑的情绪,缓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有利于调节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和谐。

(四)加强艺术教育是提升职业素养的需要

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换代,企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唯技能论”的培养和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艺术教育及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又可以锤炼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坚强的品质,使学生能够形成敬业、乐业的良好职业态度。因此,开展艺术教育,对学生享受当前学习的乐趣、提升今后职业幸福感和终身发展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一直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就艺术对中职生求职应聘的影响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在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即便已经就业,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同学也更容易脱颖而出。

三、中职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及策略

(一)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丰富艺术教育内容

艺术教育既然已经成为衡量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那么艺术教育课程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块中理应占据“一席之地”,而不应成为“点缀”或“旁门左道”。当前,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就显得愈发迫切。首先,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要“从严”对待。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的课时量不打折扣严格执行,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同时要建立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执行严格的教学计划。其次,艺术教育课程设计要“从宽”拓展。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资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美育教育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能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再次,艺术教育课程设计要“从深”发展。在兼顾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同时,也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筛选艺术教育,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的艺术课程,从而实现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融通,达到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和要求。比如占我省数量比例较大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开设护理礼仪课同时,可以考虑融入艺术舞蹈课,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服装设计或机电专业学生可相应开设工艺美术课,提升学生对美的领悟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艺术教育工作机构

根据教育部规定,全国各阶段、各类学校均需配有专职的艺术教师,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单独成立艺术教研部。学校应该将艺术师资素质的发展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通盘考虑,统筹核定艺术师资队伍的数量规模,制定艺术师资素质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采取“引育”结合方式进行,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直接从高校招聘艺术专业人才,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采取自己培育的方式进行。此外,还应积极组织学术交流研讨活动,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大美育”功能,成立专门美育机构或纳入学校德育机构统一管理,要求校团委、班主任、学生会等部门要把美育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美带来的艺术享受,进一步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完善设施设备,强化艺术教育物质保障

一是政府部门要把艺术教育纳入专项办学经费,用于保障并改善艺术教备设施、添置和更新消耗性器材、举办校园艺术活动等。在办学经费中,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保证艺术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比如音乐欣赏课,需配备音响教室和多媒体音响设备。二是学校要重视艺术专业设施建设以及设备的更新和充实,科学设计符合艺术专业特征及需求的基础设施,保证艺术教学设备配备充足。三是可适度引入社会资助,可以采取企业冠名的形式获取一定的资助,尽可能地为学生开展艺术活动提供条件,比如学校的元旦文艺晚会、成人礼宣誓、艺术节等大型艺术活动,由老师指导,学生全面参与文体活动舞台的布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完善艺术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艺术素养

一是拓宽艺术教育领域,把美育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把美育教育渗透到相关专业学科领域中,在激发学生对艺术课程兴趣的同时,提升专业教学效果。二是丰富艺术教育手段,把美育贯穿到校园及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及校园刊物海报等渠道,加强艺术教育宣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三是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课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四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成立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合唱团、舞蹈团等文化艺术社团,举办音乐、美术、摄影等活动,拓宽艺术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五)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第7篇

1.1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课前指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的。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差异教学,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就要体现出差异性。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又要考虑到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潜在能力是指学生待发展的能力。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差异性,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教学目标,提高性教学目标,挑战性教学目标。基础性教学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而提高性教学目标主要是为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制定的,挑战性教学目标是为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的。例如:在“比较级”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

(1)基础性教学目标。

a.学生能够掌握新学的重要的单词;

b.掌握more,better,—er的基本运用。

(2)提高性教学目标。

c.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说出含比较级的句子。

(3)挑战性教学目标。

(4)学生能够根据比较级推测出最高级的运用规则。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相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更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每一层次学生制定一个“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有所收获。

1.2运用差异性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照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讲某一个知识点,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会出现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有的学生掌握得不透彻的情况,如果重新讲一遍,就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如果不兼顾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会造成后进生越来越差的情况。因此,为了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英语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笔者看过一个案例,英语老师使用同伴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位老师的班上有一位英语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每次考试,那位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排在学校的后几名,严重拉低整个班级的英语成绩,那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极低,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放弃那位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提高该生的成绩,激发该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该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该生在班级还有几位要好的朋友,都属于不爱学习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位英语老师突发奇想,让那几位要好的学生进行竞争,当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后,也许是出于新奇,那几位学生都表示愿意配合。由于英语基础都较差,这位老师从基础抓起,每天放学后让他们办公室背诵英语单词,从初一第一单元开始,谁背得最快、最熟练最先过关,谁就能早点回家,不过关的要继续背直到达到标准为止。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也会让他们去黑板听写单词,看谁正确率最高。这样一来,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快提高,英语成绩也提高了,提高之后,就让他们开始背诵句子、情景对话。

2.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中国英国学前教育制度

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学前教育的异同,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英国的幼儿教育内容可划分为如下领域: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英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半日制。

4.收费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幼儿的年龄来划分的,不同的年龄班收费标准不同,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需退还家长,有的学校假期内也提供服务。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是按天核算的,收费按月进行,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儿童缺席时的费用不退还,儿童每天提前来园、推迟离园需另外交费,而且参加兴趣班也要额外的交费。从1998年9月起,所有4岁幼儿都可以享受每周5天,每天2.5小时的免费早期教育。

二、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

英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年龄统划为3-5岁。从内容上看,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强调让幼儿过早地识字和书写,要求幼儿能够独立阅读一系列熟悉的单词和句子,并且能用钢笔写出可识别的字母等(过早的识字到底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利弊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个性与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基础,因此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孩子的活动紧密相连。

2.教育方式自由宽松,对家庭、社区的重视度高

英国的学前教育方式非常宽松,大多数以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进行,除了一些音乐活动外,基本上没有集体性的教学活动。这时,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教育者。英国政府将幼儿工作者这一概念社会化:首先,把母亲关心介入幼儿教育作为一项政策性要求。其次,注重“照顾人员”的介入,如校外支援者、创造者、辅导人员等。再次,重视家长工作,认为家长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协调关系,使家庭和社区成员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者”。

3.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已在英国的托儿所里得以广泛应用。每所托儿所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台计算机,孩子们可以使用计算机玩许多游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使孩子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明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

4.注意减轻幼儿学习负担和压力

英国的托儿所给人感觉一般是自由而没有组织性,但这恰好是英国学前教育的特色,英国学前教育在注重培养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减少压力。幼儿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是5-7岁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没有。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连幼儿园也有适当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相对多一点,尽管国家明文规定要减负)。

三、启示与借鉴

从中、英两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比较不难看出,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在学前教育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班级编制方面

与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英国的班级规模、师幼比例都比较小,我国应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注意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幼比率,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英国的编班形式也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这样有利于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

2.在课程内容方面

从两国的课程内容比较上看,英国的学前教育更重视儿童的数学教育。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领域的7个条目中,有1个条目涉及到“数学”,如何把幼儿的数学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科学教育中,值得我们深思。

3.在收费标准方面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照幼儿的年龄来进行的,不同的年龄收费标准不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借鉴英国统一收费的经验,同时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可把这部分的资金作为提高教师工资或增加教学设施方面)。

4.在师资要求方面

英国的幼教界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对其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很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学校常年提供资金鼓励教师到大学的短期幼教培训班学习或参加各种幼教会议,也会请幼教专家到学校给教师和家长作讲座或参观其它小学、托儿所;而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因此,很多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而分散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教的质量。

第9篇

1.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全科医学教育引入我国的时间最早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进行开展,同时还在部分试点的医学院校里对医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导致了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与西方国家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在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等方式。[7]毕业后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经过四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即可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主要是针对那些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基层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在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或半脱产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后,使其达到并胜任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与职责;成人学历教育则是针对正在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对其开展全科医学的专业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主要是在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中进行开展,通过设立与全科医学专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念、思想及工作任务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成为全科医生夯实基础;继续教育是针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通过深入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使其适应医学的学科发展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现状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并影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我国全科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较为薄弱。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中,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而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荷兰的大部分医学院校都设置了专业的全科医学部或者家庭医学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一般以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教育为蓝本,简单地减少公共课的学时,单纯地增加全科医学的学时,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管理上又缺乏重视。毕业实习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实习、考核方式和制度与专科医学生无不同。这样的教学计划不能体现全科医学的精髓,也不能实现建设全科医学的初衷;还有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的师资水平不高,业务不精,多数由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或者是医院中对应的专科医师来承担;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全科医学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第二,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培训基地有限。全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一般都将二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医学生培养基地,缺乏与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相互合作,也没有将其建设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由于高质量的基层实践培训基地的相对短缺,使得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得到广泛的开展。各高等医学院校中选择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少,尤其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数量更少,甚至不足10%。第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在大部分城市及地区开展了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但仍存在专职师资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规范化岗位培训进展缓慢、培训的标准和制度不够统一、规范化的培训中心发展不协调等现实问题。各地区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与使用相脱节,岗位培训与资格考试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岗位培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等等。第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完善。我国全科医师职业生涯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配套政策及制度,使得培训人员在职务晋升、职称考评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全科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相比而言,其收入较低,能够参加继续教育、获得职务及职称上的晋升几率要小,这导致了应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愿从事全科医学事业。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政策上对全科医学教育进行补贴,加大了毕业生从事全科医学专业工作的积极性。第五,人们的就医观念仍未改变。人们预防保健的意识薄弱,社区首诊的观念尚未建立。全科医师的“守门人”作用尚未充分地发挥,进而导致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源相对稀缺。加之,我国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的来源渠道也很少,这就制约了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导致了全科医学人才的流失。

二、加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的建立。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医学院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这样才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包含了全科医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教学的内容及培养育人的方法等。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兼顾实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重视沟通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在培养育人方面,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和相关标准,充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

2.加快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临床培训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与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应在基地建设的标准、基地带教医生的业务能力水平及与社区基层的业务互动联系等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不断满足全科医学发展的教学需求,努力建设集医院、社区为一体的培训教学基地。

3.加大岗位培训进程、重视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当前应把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作为重点任务,根据国家关于发展建设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培训大纲,努力完成好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任务。这是当前最快地发展大批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近53.5%的人到卫生所或私人诊所就医,约25.8%的人到乡镇级的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由此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很高的,农村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可以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进行开展。

4.全面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应该对从事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的师资人员设立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准入制度。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指导人员必须符合以下六项基本条件的考核标准,主要有:品行、医德、职业水准、可用于培训的时间以及提供培训的主观愿望和行动。并且严格按照其执行。这些举措不仅要解决师资数量上不足的问题,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完善结构。同时,应该让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有关机构应适当增加全科医学国家级继续教育的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全科医学师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升自我。争取让100%的师资接受全科医学培训。此外,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学徒式全科医师培训,并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学徒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而培养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提高我国全科医学的师资力量,促进我国的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5.加强全科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及宣传力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资源,探索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学习并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以及全科医疗服务的最新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应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使医疗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意识到高质量的全科医师队伍,是深入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社会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攻克各种难题,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地完成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训任务。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培养 主体参与意识

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动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就不会产生主动参与;没有责任,主动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动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动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动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动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1 营造氛围,激起主动参与的兴趣

坚持教学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迎接中考”的复习教学中,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首先提出合作学习方法,即看到一个“短文阅读”可以就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逐个讲解,先组内互问互答,再让每一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同学回答。这样小组成员就能积极合作,圆满完成了复习的任务,激起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

2 优化组合,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既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建组原则,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为妥,组长宜实行轮换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建组后,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友好,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参与合作的自信心。

3 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投入探索活动。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实践活动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4 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11篇

【关 键 词】 迁移理论;语文教学;归纳总结;实践

知识具有迁移性,已有知识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新知识也会影响固有知识。在学习中,学习者的经验、态度和知识结构等都与学习结果相关,这就是学习的迁移理论,迁移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的深化。两种学习之间彼此促进为正迁移,如果相互阻碍则为负迁移。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迁移理论在学习中备受关注,即除了课堂上传授教材知识,还需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中学一门重要课程,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所以有必要引进“迁移理论”。

一、迁移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课本显然不可能囊括全部内容,且语文知识较为零散,多靠平日积累,在运用时需将各个零碎点串联起来综合应用。以写作为例,文章类型多样,中学语文教材应都有涉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不同类型之间的区别。可以这么说,课堂和教材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掌握所学知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迁移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知识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所谓迁移,是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综合概括,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去影响另一种学习。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将知识存在记忆库中,而是能够将其转化成能力,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从接触知识到理解吸收,再到转化应用,这就是整个迁移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将已有的知识进行二次创造,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然后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论语十则》,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为人处世,可令学生概括学习方面的内容,并联想以前所接触的与学习有关的名言警句,使之明白其中道理,并真正做到“学思兼顾”“择善而行”,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迁移理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需深入理解迁移理论,教师掌握其内在规律后,可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状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合理把控教学过程。同时还能将自身经验创新,用于新教学内容中,增强学习效果,进而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如以往的许多方法都存在缺陷,教师应对其分析总结,取精华、去糟粕,将有利因素加入层次教学法、生活化教学等新方法中,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一)对比迁移

学习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效果,如果以前的知识没有牢固掌握,那么学习新知识时,很有可能会将旧知识忘掉。另外,还会出现因知识内容相似而混淆的情况,此时应通过对比加以区分,以便牢固掌握。学生在学习认知中,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最终将其化为己用。语文知识涉及诸多方面,其内在都有联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找出其中的异同,达到迁移的目的。如陶渊明的《饮酒》和《桃花源记》都表现了作者不求功名利禄、淡泊高雅的情操,希望远离尘世、寄情山水,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如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同写乡愁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但余诗采用多节的方式,感情朴实、节奏分明,内容由浅入深,有层次感,似在讲述故事;而席诗则短小精致,内敛含蓄,与余诗用时间表达主体不同,她主要用意象体现,似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这些对比,让学生联系文章深入分析,把握各自的主题和不同点,如此才能真正地消化。

修辞手法在语文中颇为常见,如比喻、排比、借代等,各自的作用都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应诱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区别,同时掌握其他表达技巧。在阅读鉴赏中,可运用这些技巧对文章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紧扣主题、理解作者意图。部分中学生缺乏主见,或赏析思路单一,在欣赏或表达方面处于弱势,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比迁移提高自身能力。

(二)归纳迁移

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在做题或学习新知识时,总会对某些内容似曾相识,但具体又说不清楚。这主要是缺少归纳。将平时积累的知识大致归纳分类,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内在规律,便可将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之中,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有利。而且,学生在归纳中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便利。如列子《愚公移山》中有“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之句,姚鼐《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阴阳”学说在古代尤为重要,多用来表示事物的两面。山水中的阴阳,通常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在学习中应对此归纳总结,在以后遇见时就能避免许多麻烦。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实词和虚词,以及各种句式活用较难掌握。但其理论知识有限,多数文章都可套用,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应做好积累归纳的工作。如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木兰诗》:“木兰当户织”;《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这些文章中都有“当”字,但其意义不同。包括其他各种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都应把握其内在规律就,归纳总结,在学习新知识时,才能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嫁接到新知识中。

(三)延伸迁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中去,教师应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精神,能够活学活用。如此既能贯通教材,又能了解当前社会,对学生以后生存大有裨益。如《孙权劝学》《伤仲永》《范进中举》都与读书学习有关,其中的某些现象在当今社会不会再现,但文章所讲述的哲理在当今依然有很大用处。教师应诱导学生主动探究,吸取文章中的有益因素,如需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更不能死读书,还要勤奋、实践等。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对人生也有很大帮助。

又如,《端午日》一文对赛龙舟场面进行了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同时,还通过想象“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侧面烘托了比赛场面的热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写作技巧,文中追鸭子的活动并未展开描写,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的小练笔“结合生活经历,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写一段追鸭子的场面”,将课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教师的“为迁移而教”和学生的“为迁移而学”默契地结合。

三、结束语

迁移理论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中学语文知识较多,需要经常巩固、归纳、连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可见,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所以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等。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感染;英语文化;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31-01

自从国家取消师专,将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纳入高师院校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也成为各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已经适应了原有培养模式的高师院校必然要根据小学英语课程中的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理念,同时在专业课程讲授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小学英语课堂和国家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要求。

一、关注语言习惯的细小问题

语言习惯是文化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内涵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学生从学习专业课程之初,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英语文化习惯,对于不符合的内容要加以指导、练习,在日常交流中为学生做出此类型的典范,让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知英语文化。

拿称呼语来讲这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简单常见问题,很多学生都自然地将英文中“teacher"与汉语中的“老师”等同起来,常常会听到学生对英语教师直呼“teacher"。这里学生犯错表面上是由于不了解"teacher”这个词在英文中不是称呼语的问题,而进一步来看是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英语称呼语的使用问题。称呼语能够反映文化因素,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称呼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英语中称呼语的常见形式是直呼其名,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名字,男性可直接用“Sir",女性用“Madame"。而多数学生则根据汉语的习惯文化无法做到直呼教师的英文名字,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明确英文的常用称呼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使用英语称呼语的习惯。

再如英文中的致谢在使用上也有别于汉语。英语中“Thank you.”一语几乎可以用于一切场合,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亦或关系亲密的朋友,都会在交流中使用到这句话;也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存在这种语义关系,一定会说“Thank you.”而汉语中在亲密关系中“谢谢”的使用要远远少于英语。汉语中对于别人的赞美总是采取谦和的方式应对,常用“哪里”或是“没有”这样的话语来回答,而英语的类似回答却只有简单而坦然的“Thank you.”汉语式的回答只会让英语人士迷惑不解。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Thank you”这句话,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可轻视这个简单的习惯,要以自己语言上的规范致谢和对学生不懈的纠正来增加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学习的程度常见于语言使用的细微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语言问题,及时纠正、解释,并用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感染学生,使学生适应这种习惯并内化为自己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二、深挖专业课程的文化点滴

1、词汇的内涵与使用

英语专业课程的教材中常会遇到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这时需要教师在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不忘强化文化内容。例如:英文在表达“老年人”这个概念时常使用“senior citizen",而英语国家的“senior citizen"与汉语中的“老年人”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汉语中的“老年人”受人尊敬,是智慧和知识的象征,英文中的“senior citizen"多有“无用,过时”之意,这让学生对英语社会构成有更深的理解。再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绝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多有贬义,而英文中这个词多有积极向上的语义色彩,体现了英语中强调个人价值,依靠个体发展而取得成功的价值观,是其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英语对个人努力的认可。只有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才可以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地道使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2、句式的选择

第13篇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医生的医德和人格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这不仅冲击着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7万件左右,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医患双方缺乏沟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关人员和患方家属沟通不够充分、院方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这次严重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医护人员出于害怕等原因,离开手术室,留死者在手术台上的做法,缺乏对死者遗体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一项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沟通欠佳是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在与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因而会存在医生在门诊不愿意多听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简单或命令式的语言等现象。然而,针对上述问题,一味责怪或埋怨医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从深层次分析中发现,出现上述问题与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有关,因为无论本科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密切相关。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合理整合到医学教育体系中,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和“职业礼仪”等课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相应地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这样医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从容应对所出现的问题。除了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外,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学科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或者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递质这个部分时,教师可引入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迷走素”(即乙酰胆碱)的故事。通过17年的执着探索,Loewi终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阐明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很容易出现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科学家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这种渗入到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实验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多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动物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善待实验动物,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惜。例如,在实验中合理限制动物的使用数量,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优化实验流程等。这种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要从规章制度层面上逐渐渗透到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中,使他们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树立起爱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医学生还没有接触病人,实验动物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对象,珍爱生命,从正确使用和爱惜实验动物开始做起;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培养医学生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后再统一丢弃,更是培养医学生尊重逝者的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在解剖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尸体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具。尸体解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医学知识是多少逝者的奉献,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尸体标本时,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教师应该对此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剖学的实验课中,医学生应尊重尸体标本,满怀敬仰和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进行组织解剖,对组织碎片要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结合各种宣传平台,如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护理学院的李娟同学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间,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举办了“‘捐’‘娟’细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动,为李娟同学奉献爱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李娟的大爱行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李娟同学及其家人的大爱举动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对李娟同学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以《生命虽逝梦想仍在延续》为题,介绍了李娟的先进事迹。学生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学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意识。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聘请医德高尚的名医或专家为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仁心仁术”的思想品德,让“医者父母心”从口号变成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

三、小结

第14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曾经有位教育学家提到要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足够的兴趣之后,自然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愿意学习。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大脑思维正处于发育阶段,我们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以后的写作培养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恰当的游戏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只有当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下才愿意配合教学,老师要仔细设计每个环节,充分分析和利用教材可以利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节目或者适合教学的儿歌以及舞蹈,小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自然就很愿意每天都来上课。并且小孩子的胜负心理特别严重,通过游戏的设置在竞争的状态下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进步。

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应该从小就要开始培养,不然到了以后想改就很难了。而且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以后的学习情况,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培养说话的能力,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经验积累得不多,所以就导致了有些想法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老师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借助故事书或者日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方面,首先要规范学生写字的坐姿以及握笔的手势,还要规范田字格写字和牢记字的笔画顺序,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是规范和匀称的。在培养学生读的方面,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在学习之前要对课文进行预习,课文学习完成后要进行复习,这样的学习习惯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态并且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习惯。

三、正确把握每个孩子学习接受能力存在的不同

第15篇

【关键词】 议论文 提炼 论证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14-01

1 议论文的基本常识要掌握

写作之前,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议论文,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之间该如何衔接,再就是要懂得议论文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几部分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最后就是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哪些,我们在写作中通常用的是哪几种等等。

2 议论文写作应从全局把握

2.1 提炼论点要“精选”

作为教师,对一些材料作文,我认为首先要整体把握所给的材料,然后拨开迷雾,提炼出材料中的本质意义,即论点,比如下边这段材料:

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辆有毛病的脚踏车,这个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外,还把车子擦拭的光亮如新,其他学徒看到了,都笑话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取走的第二天,年轻人就被挖到了那位车主的公司去上班。

要写好材料作文,关键是要找准最佳角度,比如从擦车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可以以“干一行爱一行”(A)、“要做就做最好”(B),来突出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如果站在其他学徒的角度可以用“成功需要多做一点”(C),“多做事不吃亏”(D)来命题;而如果站在全局角度来看,这段材料可以提炼出“得到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足矣”(E),进一步说明机遇与良好习惯的关系,由此不难看出,从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提炼文章的论点,以(E)项最佳,(C)、(D)两项次之,(A)、(B)两项有点偏颇,只看到了用心做事这一点。

通过这样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要静下心来,力争从不同的角度多提炼观点,然后从中找出最好、最鲜活的主题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第一步。

2.2 应用论据要“细挑”

我认为对于论据的选择应该遵循“细挑”的原则。

比如对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的分析中,教师可以先就文章的标题《敬业与乐业》入手,引导学生先就“敬业”这个论点展开小组讨论,并以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证明“要敬业”这个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思路简单写出来。然后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这篇演讲文,并勾画出作者的论点及证明论点的论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就文中的论据与自己所写的论据做比较,看哪个更有说服力,为什么?

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对比,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就第三段作者为了对“敬”这个词进行论证时,所采用的论据进行讲解:首先运用了朱熹的名言,然后作者紧跟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都不旁骛,便是敬”。为了进一步阐述“敬”这个论点,作者沿着自己设计好的思路继续深入,顺理成章地用凡人类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拉出“大总统”与“拉黄包车的车夫“这两个职业悬殊的个体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着力把侧重点放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些论据的运用,把“敬”这个词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清晰而又明快,说服力极强。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突出议论文的论点,所用的论据必须要“细挑”,在这篇《敬业与乐业》的文章中,这些经过精挑细选论据的运用,使得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极强的说服力。

2.3 论证方式要“多样”

说到论证方式,运用最多的有以下四种:

a.例证法:即用典型的事例做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如此,在《勤能补拙》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证明这个论点,运用了梅兰芳年轻时学戏被老师否定的例子,以及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称为“智能低下的人”为例展开举例论证,进而成功地突出了“由于勤奋而弥补了笨拙,最后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个论点。

b.喻证法:顾名思义就是采取比喻论证的方式进行,在这种论证方式的运用中,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能把两个毫不相干或者相似度不大的事物拿来运用,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中,他把文化遗产形象的比喻成一所大宅子,而把一个青年人对待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来比喻“拿来主义”这个论点,既形象又生动,还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在突出论点的作用上,能更加直观的表明作者的观点,可以说“憎爱分明”。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作者先正面用“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来加以正面论证,然后又把“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反面例子拿来和正面事例进行对比,这样对比后的结果是: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更加突出。

d.引证:引证就是“旁征博引”,所以这点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警言格句以及好的古典诗词名句,通过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会融汇到自己的作文中,作为引证的例子来加强议论文的论点,往往在增强说服力的基础上,更加出彩。

3 结论

总之,议论文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文体,真正写起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好的,所以在平时语文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针对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外,还应加强议论文实际操练,即从议论文的三要素上下工夫,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进行逐一训练,话题可以是当前的热门事件,也可以是学生们关注的娱乐资讯,这样一来,议论文就不再是难啃的“硬骨头”,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杨利.议论文写作教学探微.[J].200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