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地理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地理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导学案 ; 合作探究; 参与度

在学校学习“271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课堂教学应用而出。导学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诚然优秀的导学案确实能起到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作用,但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发现,导学案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值得我们改进和完善。

问题一: 导学案的预习和学生时间紧张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既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则自然需要课前花时间去准备,去思考,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有时间保障这项作业的完成,笔者所教的地方,目前只需要会考过关,绝大多数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主要科目上,没有时间完成这看似“可有可无”的作业。

解决方案: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放在课前十分钟或者是刚上课的一段时间这样既有时间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早一点进入课堂的教学气氛中。如果允许最好把导学案当成是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

问题二:导学案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少数人在学习,而多数人在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观众”,坐在那里静听或做小动作,让小组代表作总结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解决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学习更加优秀,学困生学习更加困难。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习困难学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第五,注意组与组之间尽可能达到平衡。

问题三:导学案设置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的设置基于不同教师对教材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是对教材的个人理解和对学生基础的整体把握的总结和提炼,正因为如此,导学案往往受教师个人水平的制约,是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和局限性。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必然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往往使用同一份学案而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在设置导学案过程中,在深入钻研,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设置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难度。例如自主学习部分为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内容找到答案的,而合作探究的小问题就可以分层次、分难度设计,并且根据难易度不同布置给不同的小组,这样以好学生带教,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四:学生看书过程的缺失

学生仅仅看“导学案”而忽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如果学生不预习教材,课堂上也不去阅读教材,只是将教材作为寻找答案的工具,就失去了教材的意义。“导学案”的实施只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可能是认为学案就代表课本,就是考试试题的所有,为学案为唯一秘诀;当然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去;还有可能自主学习的预习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突击抄作业完成,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和设置导学案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解决方案:在上课操作中,由学生读出自主学习部分并完成填空后,告诉其他学生在书哪一页哪里找到答案,以引到其他学生的注意,教育学生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在合作探究时同样不忘让学生联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应不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课本,处理好课本与导学案的关系。

问题五: 学生课本知识提炼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缺失

导学案具体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以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突出的分析和讲解,如果知识的获取缺少对书本的阅读,对课本的感悟和提炼,这样的知识其实仅仅是没有血肉的。如果导学案设计让学生去按既定目标去填空,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轻松顺畅,但对学生来说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是即使现在记住,不久就会遗忘的“假知识”。导学案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却有个缺点,那就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被老师代替了。同时笔者发现导学案编写的问题越细致、全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差,问题意识就越淡薄。

解决方案:导学案的编写分层次递进式设计问题;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点评完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切忌不能全部设计为填空形式。教师要在课堂导学案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钻研问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获课本信息能力的训练。

问题六: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能力缺失

每个课题都有其知识框架,而导学案教学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最好的笔记,只需记住导学案和实施步骤就可以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将点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最终也无法将知识内化。违背地理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地理的整体性原则。

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小结部分不能省略,教师找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学生需要做笔记记录,整理知识达到复重、理解、消化、总结和升华作用,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总之,导学案本身的优点很多,但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需要深入教材,深入学生。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导学案的各个教学环节,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而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的学习时,更应该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书本,在全面消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 苏立康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

第2篇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换言之,案例教学是以地理结论的获取过程为主要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反思等活动,来感悟地理结论的研究学习过程。它不但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学法指导,还关注学生学习、掌握和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引导。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案例教学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

现代高中生,求知欲极强,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基于现行地理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和 “三维”目标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汲取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带学生进入预设的或特定事件的“现场” (课堂),并通过角色感受,分析案例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必要;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1.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人的认识和感知过程,是从对具体地理事物的认知、理解,从而抽象到概念,再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案例或素材,大多来源于课程以外,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一些特别典型的案例,不仅来自于学生对周围地理事物的留心观察、搜集和整理,也来源于教师、家长,有的甚至来自于社会环境,所谓“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到处存在。

2.案例教学的多元性

一方面,出自于学生的案例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和“原生态”的;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法指导者、设计者,教师课前同样担负案例素材的发现者、探索者任务。这必定决定了案例素材的多元性。

3.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来自于学生的大多数素材是最原始的、第一手的,并未加以详细整理归纳。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对众多“原生态”的案例素材的互动讨论,明晰了认知,并在指向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4.案例教学的延伸性

首先,课堂教学局限于40多分钟,而且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势必导致案例教学向课堂外延伸;第二,对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巩固,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课后的思辩、作业反馈等,也必须在课外进一步扩展,促进了案例教学的拓展。再者,在收集并获取大量信息,以及归纳整理上,师生同样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能在具体情景下教学,体现设置情景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些(指情景素材)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这种“亲身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多渠道多途径的情景素材,大多数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是学生在特定情景下感悟到和探究到的。也是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而来的,并未能被关注或强化过的知识。当然就“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知识了。

2.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在教学中激活课堂

信息源与信息展示的手段较多元化,能强化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首先,教师或学生自我展示的无论是素材或是案例,内容包括不仅了文字、图形、表格、数据、声音、影像等形式多种的材料,也可以是文章、统计图表、场景照片、即时录像等等。第二,信息可能来自家长、教师、学生,也可能来自社会其它人员及团体,还可能来自文学作品、网络、报刊杂志,还有观察记录、采访纪实等等,不仅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阅读、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而且课外也不例外。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按设计者――教师预设的问题去提取、消化和处理有效成份,并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

四、案例教学的一般教学程序

教学中获取新知识的一般程序:①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来获取有用的信息;③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④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⑤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

举例如下:

(1)出示或展示师生事先准备好的情景或背景资料。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由学生出示或教师展示课前收集整理选择的案例。可简要分为几个不步:发放给学生“学案”;教师运用媒体显示案例;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描述案例;分配角色,由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感知情景或背景。在学生已融入案例情境时,先由教师及时设疑,要求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后教师巡回检查,基本了解学生自主探究,而后个别指导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思路,关注学生把握审题等等。

(3)由学生质疑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分析、探究,获得一定个人见解后,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记录于“学案”相关位置,随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课堂上师生、生生进行探讨获得初步意见或结果。在小组总结发言与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再次组织小组延续与深入的讨论,以解决有争议的或矛盾的问题。随后把以上问题梳理出,由教师记录在案,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评价与提示,或布置由学生在课后另找时间和机会进行再探究。

(5)在师生“去伪存真、”的有效前提之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识。这个阶段是在教师的总结评价后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情感已得到升华,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调整与完善。不难想象,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

(1)一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要点由一组材料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例如,鲁教版必修Ⅲ中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黄土高原为例”;“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教材的编写就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多例式:就是指一个知识点由多组相近或相似材料作问题背景。该方式适用于揭示地理规律方面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 中“区域的开放性”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城、乡经济差异”、“长江上中下流域的区位优势”、“经济全球化”等材料作为情景。

(3)多案式:就是指多个知识点由一组材料作背景。该方式比较适用于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地理知识的教学。

(4)对比式:就是指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由两组对立的材料做背景。该方式适用于对立的、具有可比性的较要素地理知识的教学。例如,鲁教版必修Ⅲ“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除了就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日本和英国差异”外,还可以选用 “东、中、西部三在经济地带的差异”作为素材案例。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及其背景下的“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践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4、积极引导学生提问

案例呈现之后,要注意为学生提问预设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和案例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惯性模式,使教学为随着教学进程新出现的新情况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也可以呈现案例后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提问并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6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作为导学案学习方法,作为一个个体的初中地理教师,我认为导学案在个人教师教学方面的体现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注重地理学科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地理教学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这也是很符合导学案的具体实践精神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要注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一是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三是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在践行导学案进行地理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5篇

当然,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普及到各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与不同的日常教学实际融合下,衍生出了不同的指向性教育教学模式。例如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针对精细化人才塑造的分层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不仅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更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和学习能力。所以本文中我将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出发,以导学式教学模式为例子,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引导,并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科学制定导学案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引导的凭证,也是进行学导式教学模式的重要道具。而对于导学案的制定来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教师的日常备课在重要性方面划等号,甚至有过之二无不及。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导学案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在制定导学案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紧扣课本。一方面,教师要做好与上节课内容的衔接,毕竟对于地理来说单元之间知识相对独立,单元内部知识之间联系紧密,所以在导学案新知识设置之前,教师要考虑好知识过度工作,从而保证学生在通过导学案进行学习,是能够实现从已学知识到未学知识之间的自然过渡,从而减少新知识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在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到内容铺设的全面性与重点性融合,毕竟初中阶段每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众多,导学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预习,所以知识的全面性能够保证学生预习得面面俱到,而重点性则更有利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分配好学习时间。

其次,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立场明确。导学案的制定者虽然是教师,但是受众是学生,所以在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守学生为主的原则。尤其是在内容制定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来判断不同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而在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有所侧重;另外,导学案中还有对应的练习题,这也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预判,从而缺乏学生预习时、复习时都能够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生来说,基本在知识学习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所以针对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是最佳时期。而对于导学式教学模式来说,通过导学案的引导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课前预习。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一步步帮助学生习惯于课前预习。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方面的限制很难自主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学习习惯,而通过制定导学案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有目标有方向,更加合理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另外,针对部分惰性突出的学生,教师通过制定导学案的方式,可以将预习作为一种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一步步适应课前预习,进而促成预习习惯的养成,

其次,地理知识学习通常是以章节为单位进行,所以在制定导学案时一般会以章节为范围设置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我们会结合教学大纲将最为基础的学习重点明确的罗列出来,方便学生预习过程中作为指导;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我们自己身的教学经验来判断自己所教授班级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预设出学习难点所在。两者结合,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节奏分明,详略得当,另外,根据这两方面的判断来设定预习成果检测题目,让学生在预习结束之后主动性的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自己的学习难点进行进一步掌握。

三、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巩固

在我看来,导学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途径,例如通过导学案中练习题出错方面的统计,明确学生学习不足所在等,给予教师教学方面的指导和改革建议。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导学案进行当堂练习,毕竟对于地理这种以理论知识记忆为主的学科来说,即使是涉及到时区计算一类的内容也不会一堂课全部用来讲解,多数情况下会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时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当堂检测和练习,并从学生的出错率方面统计出学生的学习难点所在,知识掌握率多少,从而为下节课的温故知新做好准备。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学案;教学导入;教学导读;教学导练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

在应用导学案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从导入、导读、导议、导练四方面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地理素养。

1.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入

良好的课程导入环节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导入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知识的世界中,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火山与地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典型的地震实例,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引出教学主题。之后,教师可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的感知,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读

导读作为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与分析图表的一种方式,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教学任务,能够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加以总结,然而有些学生对阅读缺少学习兴趣,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即使阅读某些内容,也会存在思路不清晰的情况,所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是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教师可以要求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深入阅读,进而指引学生更好地将现有的知识迁移到实践中,保证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比例尺”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中北京市的区域大小不同,但实际面积却相同,这是为什么?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比例尺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本学校中每一栋楼房的图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比较美观的图形,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学习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保证地理教学效率。

3.设计思考活动,完成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运用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围绕学案中的设计思考活动题目展开讨论。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此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对导学案中的思考题进行探究,同时展开讨论。而教师要运用自身智慧,根据教材内容、学案中提出的思考题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可以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西双版纳”时,教师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年西双版纳旅游业不断下跌的原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缺乏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因此并不感兴趣,也就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视频,让学生先看一段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对比提问、假设提问等,结合视频的内容来提示社会现象,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再分别派出几个学生作为代表,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说得好或者有新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播放一些专家或行业人士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来借鉴,并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如果我是市长……”为题,自己编写经济建设的简要方案。这样精心的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练

课堂训练作为每一节课程开展中的最后环节,目标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与复习。好的课堂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找到学习的主线,保证学习质量。对于导学案中的导练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抢答式训练和口答式训练等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国行政区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导练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拼图活动,也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一同进行拼图活动,比一比哪组拼得快、拼得准。在完成拼图活动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并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识素养。

二、导学案的运用反思

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观发生本质变化。过去,教师在备课时总思考教学内容该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理解,而使用导学案后教师在备课时会思考问题的设置是不是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多数学生是否可通过自学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教师过去总是让学生安静听讲,而使用导学案后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和同伴一起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会考虑导学案中的哪些问题设计得不好,未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也会思考哪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可见,使用导学案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采取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准确掌握教材中的每个内容,设计出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将重点知识融于其中的好题目,充分发挥导学作用。

第7篇

近年来,我校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在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綦江隆盛中学等课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15+20+5”(教师的教不超过15分钟,学生学习探究不少于20分钟,知识反馈不少于5分钟)的课改方案,为了把这一课改方案落到实处,我校全面实施了“学案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进行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体系。在初一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对“学案教学”模式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并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地理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要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甚至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主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2、灵活性原则:由于学情不同,学案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丰富多彩。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不同班级的学案设计和使用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3、探索性原则:学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能力,因此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尽可能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要由浅入深,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敏捷的思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设计、编制学案是核心

在设计、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教辅资料,要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以丰富学案内容。我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组织组内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讨论,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出学法指导,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案形式,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程序”基本模式编制学案。

学习目标中包括“双基内容、重点、难点”两个方面,结合初一学生实际,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写出,体现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图文转换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习惯。

学法指导是“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学法指导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学情,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学习程序主要包括“思考探究——归纳总结——训练巩固——拓展提升”四个主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设计时要思路明晰,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思考探究”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这部分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要有导向性、梯度性、可操作性。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再让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系统化,增强对知识问关系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深入浅出、由多到少、由繁到简地掌握知识。

“训练巩固”,“拓展提升”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可以采用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习题的设计要精,要紧扣学习目标并突出重点,既要有针对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针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重点知识要从多角度考虑选编习题训练。

三、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是关键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学案,而要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引功能,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教师要结合学案指导学生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同时还要通过学案启发学生,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利用学案中的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

第8篇

【关键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s method )又称“个案法”对于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课,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结合工程案例讲解既有的成熟的理论方法,介绍现实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寻求解决途径而开展的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热点、难点课题,还结合工程案例中的成败得失开展课程讨论,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所讲授的内容具体、明晰,如此不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师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研究思维。

2 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中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2.1 本课程较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学中必须营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境。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面内容较多,理论大多抽象且难度较大。对于相关内容,如果能够利用案例教学法,则方法简单、直观,教学效率高。学生在毫不枯燥的案例面前会主动思考、发言,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土力学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2.2 国内外相关基础工程事故、地基处理成败实例以及基础设计等实例客观上为教学供应了各类案例素材。

2.3 案例教学法能以较少的成本发挥“等同实践”的最大化效益。它可以弥补经费紧张或资金受限所带来的教学实践损失,若学生由于在校上课不能及时深入现场实习,教师由于经费紧张不能邀请专家来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时,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条实现目标的捷径。

2.4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授法相比,由于案例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可以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

2.5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3]。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4]。

3 本课程中案例的选择

要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设置的案例必须能够反映和说明相关的理论,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是一个真实的工程案例;②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 ③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认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中,以下内容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解:①土的抗剪强度理论与地基承载力;②土压力与土坡稳定;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阅读与应用;④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⑤基坑支护结构设计;⑥地基处理工艺;⑦地基验槽方法与工艺。

4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4.1 案例提出后教师不加以引导,课堂秩序失控。

4.2 案例提出后教师引导过度,学生无法形成独立的思考过程。与上一种情况相反,教师在宣读案例过程中就加入一定主观色彩,要求学生讨论或回答时常常灌输自己的观点并打断学生发言,课堂上无法形成讨论的氛围。

4.3 参与者为少数,案例教学只形成少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讨论,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然而很多性格较内向以及思维速度较慢的学生就此沉默,发言成了少数学生的事情,不能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即使教师课前对案例准备得再好,教学整体效果也是有限的。

4.4 在教学中侧重于介绍所需的基本资料及资料分析思路和方法。 案例教学中除了介绍所需的基本资料以外,还应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注意引导,让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5 案例教学法实施技巧

5.1 案例材料需要进行适当的组织编排。提供给学生的案例不应是简单而机械的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主题明确但又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在所学学过的或正准备学的知识范围内就能对现实问题作出判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对案例材料进行进行精心的组织编排。

5.2 善于把握课堂节奏,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角”意识。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老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询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是案例课中的主角,教师不能控制和左右学生的思维而应当放手;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讨论的时间掌握权力则要回收。

5.3 讨论后总结。每次讨论结束,教师一般都要做简短的总结,总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等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后作简明总结,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受到哪些启发,讨论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教学中确实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也应该指出的是,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每章都有典型案例可供讨论和研究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法。

参考文献

[1] 徐忠方.法学专业案例教学法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2] 陈希哲.《地基事故与预防-国内外建筑工程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第10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地理复习课;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案例教学法具有趣味性、形象性、针对性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一、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案例就是教学素材,主要为了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地理教学知识的记忆。教学案例中包含基本的地理原理和一般的地理知识,能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学案例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既有特殊、一般、综合的地理情境,还包括区域、世界、人文、自然等地理情境。除此之外,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景观、数据的,还有图像、文字的等。在地理复习课中应用地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教学互补的原则,从而优化复习效果和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在地理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个人自信心,而且还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完善,为学生的全面高效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策略

1.选择有效的教学案例

复习教学不同于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是为了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而复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补充。前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后者要遵循详略得当的教学原则,对重要的内容要多花些时间复习,对不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采取一带而过的方式进行复习。这样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因此,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地理老师引入的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不要繁琐复杂,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能突出重点内容。例如,在复习“城市的区位因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包含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比如气候、地形、宗教、军事、交通、资源和政治等。这些不同的因素对城市区位有着不同的影响。地理老师可以结合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譬如地形、气候等,引入相关的教学案例并对其具体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而对一些次要的影响因素如政治、宗教等则稍稍带过。这种复习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还能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科学的教学方式是保证地理复习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除了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案例,地理老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目标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是保证地理复习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例如,在复习“地球和地图”这节内容的时候,地理老师首先要仔细研究教学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制订合适的复习方式。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同时还要学会划分经度和纬度以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此外还要掌握经纬线的分布规律。这既是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很多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感觉十分吃力。针对这一状况,地理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复习。首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引入教学案例,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因为前期已经学习过该节内容,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能有效吸取别人的观点,从而提高复习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地理复习与地理新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地理老师要认识到地理复习的教学特点,地理复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因此,在引入教学案例之后,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评价,既要重视评价结果,更要重视评价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找到自己学习中的短板,从而加以改进,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巩固相应的教学内容,既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又能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提高地理复习效率,为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式如.案例教学盛行中的反思:以地理学科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20-22.

[2]钟紫峰.初中地理的案例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35-36.

第11篇

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可分五步进行操作。

一、展示案例,创设学习情境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地理案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形式,可采用印刷、网络、音像等多种媒体展现。声像一体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以上述案例为例,教师先展示“珠海蚝屋”景观图和下列文字材料:千百年来,村民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垒墙作房。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明清时期,蚝壳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里,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院里。蚝墙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为它的防盗功能――若有贼黑夜之中贸然翻墙入院,非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现在留存的蚝壳建筑物屈指可数,以唐家镇的宗亲祠堂和斗门南门村的赵氏祠堂最出名。教师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材料,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很快就进入了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根据上面的案例,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蚝屋有什么特殊功能?(这是浅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②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解释当地为何建筑蚝屋?(这是针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由对前一层次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对原因的分析上)

③蚝屋在当代有何价值?你认为政府有必要出资修建蚝屋吗?(这是较高层次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或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小组巡回指导,倾听他们的激烈讨论,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或指点一些关键问题。经过上一步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时,教师不能在案例讨论中插入“专家式”的建议或事实,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四、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案例讨论后,在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不应“一刀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探究的成果,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五、拓展延伸,深化知识领悟

第12篇

一、明确地理课程特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明显特征。在区域性方面,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述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初中地理课程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因为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就是为了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教师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还应该强调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通过学生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解决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理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逐步学生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进行乡土地理,把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各种实践能力。

二、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系统,科学实施教学方案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教学教材,全面把握初中地理知识系统,全面了解四大板块的知识内容,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通过初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地理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了解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了解实践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严格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地理教学目标。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式,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理,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一方面,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设计相关的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人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三、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科学评价教学成效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创新应用

前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我国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各种关于教学改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学案教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教育界对于学案教学的研究尤为重视,各种相关的论文、文献数量也随着时间逐年增加。这些论文、文献深刻分析了我国的教学现状,对促进学案教学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性与实际意义的学科,能够结合学案教学模式对教学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探讨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学案教学模式,对初中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一、引导自主学习

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项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缺乏学习的积极情绪和正确方法,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科学调查表明:学生不能够自主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知道需要学什么,怎么学,按什么顺序去学。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和结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和顺序去进行自主学习。比如人教版教材当中的“全球气候变化”一节,教师在讲解之前提出“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是有利还是有害”这几个问题,就能够顺理成章地给学生布置好学习的线索。

二、组织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吸收他人观点,寻找自身不足,并且锻炼自身表达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室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讨论话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们相互倾听、相互交流,记录并且整理所有人的意见,然后派出一个代表向教师进行汇报,从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完成教室布置的任务。比如说在人教版教材当中的“地球总体环境”一节,教师通过课文概括出地球的几点环境特征,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人类想要在地球上生存,还应该了解哪些知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看法,达成小组内的共识。

三、设问答疑

这一阶段是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很容易找出的答案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简单带过;对于一些正常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理解当中的偏差,对学生没考虑到的角度进行补充完善;对于一些学生不能解答,或者学生解答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重点分析和解答。对于这些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师要尽量控制在合理的难度范围内。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可以鼓励学生去进行独立探索思考。

四、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教师将课堂上的零散、琐碎的知识整理为各个知识点,将肤浅的、表面的认识深化为系统的、直指事物本质的认识的过程。通过归纳总结,教师能够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总结整理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加强了教学效果。比如人教版教材当中学习“全球的温度带”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通过图表、图画的形式总结出全球各个温度带的范围,特点和分界线。

五、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阶段是教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通常形式就表现为教室布置的课后作业。传统教学的课后作业要考虑到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保持在一个中等难度水平,这就容易造成一些学生不能完成作业,另一部分学生又轻易完成,没有学习上的满足感。在学案模式当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避免布置大量重复性质的作业。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出现知识运用错误的原因,并且记录下来,防止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六、结论

学案教学是利用学案这种载体,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我国在学案教学上的相关研究文献不计其数,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我国的学案教学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一教学模式的价值还没有发挥到最大。对此,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要全面落实学案教学的应用,弥补学案教学的缺陷,从引导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讨论、设问答疑、归纳总结、巩固训练等角度入手,发挥学案教学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课程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岗.我国学案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v.34.No.37008:98-103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和辅助下逐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与当前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可以逐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具体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双动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良好培养。而“两案”则包含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下一个阶段的地理知识。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具体方式

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对学案和教案的编写和设计

在高中地理教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编写和设计教案和学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和学案进行合理的编写和设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教案和学案的重要作用,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教师在实际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学案的编写应该重视学案和教师教学活动之间的互动性联系,即应该以“双动”为主导思想对学案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基于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针对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案的设计还应该充分体现启发性,即在实际应用学案的过程中,学案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能够引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以培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通过教案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在课程内容规划和选择方面,在课堂预习教学和练习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实际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基于对教案和学案的构建,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双动”课堂教学形式得到真正的构建,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首先,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课前预习现状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例如,在教学“洋流”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完成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学案,指导学生结合学案的内容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独立预习,让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并结合学案提出自己的疑问。借助有效的预习,学生能够深入到洋流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为学生课堂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其次,课堂教学和学习阶段。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环节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只有保证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为了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教师在对“洋流”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层次性问题,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逐层探索,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针对“洋流”教学中的重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绘制“洋流”形成和运动的相关示意图,并结合具体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促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

综上所述,“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合理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乌日娜.高中新课程下的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操作规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15篇

关 键 词:地铁工程 地下管线 改迁方案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underground pipeline changed move treatment options in the rail transit project.Key words: subway; underground pipeline; changed move treatment options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一半施工周期比较长、而且投资规模比较大、其影响面也相对较广的综合项目,由于线路一般都是沿街道进行相关的工程铺设,其经过的地区都是设在人流密集的城市建成区。而现行的市政管道是城市的“生命线”,包括给电力管线、排水管线以及电信和燃气等管线,与人民生活以及城市生产息息相关。地铁车站、区间等工点,施工期间对开挖范围内的市政管线造成影响,因为一般采用明挖施工,。且因而在建设期间,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及市政管道的影响较大。除此以外,不少地铁车站的覆土通常为5米左右,这样一来,对于很多排水污水等埋深比较大的管道来说,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

二、轨道交通管线处理方案概述

2.1轨道交通工程地下管线处理方案的分类

第一种是采用悬吊方案来处理地下管线,施工回填时恢复原状,而在施工过程中原地悬吊主要,并且要对地下管线作必要的处理后。

第二种方式是采用临迁方案来处理地下管线,也就是临时性迁至不影响施工的结构外位置,这个工程会将位于地铁结构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开始实施,待地铁结构回填时再迁回原位。

第三种就是采用永迁方案来处理地下管线,也就是一次性迁至地铁结构外规划位置后不再回迁,这项工程必须事前规划好相关的处理方案。

三、城市轨道交通管线改迁工程的措施

3.1工程周边主要电力照明管线迁改措施

1、改迁管线规格密切结合规划和近期建设工程,充分保证地铁工程建成后以及建设过程中电力线路的可靠运行、安全。

2、保障电力用户供电连续性及可靠性,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原有电力网络结构不变,减少施工对用户的影响,尽量避免多次迁改。

3、施工期间可以不使用的管道,临时拆除,这是因为因地铁施工影响需要改迁,要避免重复施工,地铁施工竣工后恢复。

4、减少工程投资,对于不影响地铁施工的电缆要悬吊保护以及原位支托,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绝缘扣管保护。

3.2工程周边给排水管道迁改措施

1、与主体工程施工组织充分协调,并且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根据周边现状及交通疏解方案情况,合理选择倒边施工方式进行临时管线迁移;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对施工范围内处理横跨地铁基坑的管道,首先考虑的就是不影响地铁施工的管线可采用悬吊保护等方式处置。

2、给排水管线的迁改设计主要从如何保证排水顺畅和供水安全、如何维护施工期间管道的使用方便、如何才能更好的避免地铁施工对现状给排水管道系统的破坏等几个方面方面来综合考虑迁改方法。

3、根据地铁工程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工程施工进度的紧凑性,一般来说永久给水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而普通的临时给水管道一般采用便于施工的PE给水管或者是焊接钢管。

4、污水管道以及雨水管道一般埋深较大,施工的时候需根据周边建筑物和现状管道的情况适当考虑钢板桩支护措施。

5、在市政道路下或交通疏解临时道路下的新设计雨、污水管道一般以石粉渣回填,以缩短工期、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3.3轨道交通工程燃气管线的迁改措施

1、在开挖范围周边新建燃气管道以保证管网供气,而原有的现状燃气管在开挖范围内的全部废除。

2、应该严格按照现行国家有关规程、规范的规定来处理和施工燃气管道与其他管线、建筑物的间距满足。

3、新建燃气管道与现状钢管采用钢塑过渡接驳,并且都采用聚乙烯燃气管。

4、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多次迁改,尽量一次改迁到位。

四、苏州轨道交通工程关于管线迁改与保护的探索

4.1、提前实施局部围护,保证基坑封闭,即在管线迁改需要跨越的结构部分的围护先予实施,同时一并考虑管线在基坑时的支撑方案。如在1号线金枫路站Ⅳ号出入口时,先实施了钻孔桩,并采用Ф1400的钢管跨越出入口,避免该深水管的二次迁改,同时避免在夏季高峰新区自来水公司大面积停水。再如在2号线劳动路站施工时,先在劳动路上实施了两幅地墙和支撑桩,再实施电缆沟施工,将220KV的电缆在其通电前及永久到位,节约工程投资上千万,也避免受停电计划影响而制约工期。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操作办法,但也存在制约因素。一般情况下,中标单位刚刚进场,设备、器械不可能及时到位,且附属结构方案也不可能立即稳定,造成提前方案难以成行。如果是比较重要的、核心的管线,建议在设计初期即给予高度重视,在初步设计阶段即稳定方案,保证迁改一步到位。

4.2、优先考虑重点管线特别是优先把握供电管线。当前社会,国家电网担负着各行各业能源需要的重任。供电公司作为国有特大型垄断企业,体制机制非常严密,管理流程非常复杂,在施工中应尽可能少动电力管线。即使费用高一点也应一次性绕出施工范围,如果实在无法绕开,可在跨越结构时蚕区电缆沟的形式。电缆沟下的围护可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小钢梁及降水井的方式,保证开挖不塌方不漏水。采用电缆沟是为了保护电缆相对较松弛,可以少量移动,为高压旋喷桩施工提供位置。对于跨径较小的基坑,可以直接悬吊电缆沟;对于对于跨径较大的基坑,可以破除沟槽,悬吊电缆。如1号线星明街站Ⅲ号出入口跨径约9米,采用了悬吊电缆沟的方案;仓街站外挂跨径约30米的基坑采取了悬吊110KV电缆的形式,上述两站点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有两点细节值得重视:第一若要悬吊电缆沟,沟的底板能够适当配筋;第二因电缆运行中会产生振动,电缆接头应避免设置在结构中,防止悬吊过程中出现脱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管线迁改概念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研究阶段,如果能在主体和附属结构之间统筹兼顾,抓住重点管线和重点部位,充分结合现场地形,比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B50289-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