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充分就业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更好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举人本服务旗帜,确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观念,提高社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城镇劳动者充分就业,为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建立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措施和办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进一步发展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增加城镇就业容量,通过开展有效的再就业援助,进一步把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到基层。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中的积极作用。
3、继续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解决社区劳动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确保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的稳定,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
一一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总结重点和先进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计划和评估标准、办法。第一季度,各地评出和推荐20*年省级和设区市级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分别由省级和市级劳动保障部门予以表彰和公示。
一一各地要根据国家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贯彻实施的需要,在县城城关和部分重点乡镇的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配备相应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并逐步将其纳入城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管理体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基层城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2、按照"六个到位"的要求,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
一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规范,进一步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考评标准,建立工作人员能进能出奖罚并举的用人机制。
一一加大对城镇就业经费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人员工资与工作经费。实行职业介绍与补贴与免费服务绩效挂钩制度,对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开展免费就业服务的对象、项目、质量和效果进行定期考核,根据其开展免费服务和完成任务的绩效给予拨付就业服务补贴经费,并对其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的要给予适当的倾斜。保障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信息网络建设所需的经费。
一一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结合国家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可自行组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轮训,其中包括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并定期组织有关业务考核。各地还要根据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招聘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中来,逐步提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基础管理,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制度。
一一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服务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一一健全就业服务台帐,加强就业服务基础管理。继续建立和完善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台帐、"4*0"就业困难人员台帐、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台帐和社区非正规劳动组织台帐,做到辖区内的人员底数清、择业意向清、个人技能状况清、家庭就业人员情况清。
同时,要完善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措施和办法,特别是要对社区内的"4*0"大龄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人一卡"或"一户一档",以便开展有针对性与就业服务,进一步夯实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
--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内容。当前,在主动开展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代办培训申请、社会保险接续、小额贷款申请等就业服务的同时,各社区都要普遍为高校毕业生、城镇残疾人、复员退役军人与军队干部随军家属、刑释解教人员等城镇其他特殊就业群体开设专门的就业服务窗口,扩大社区劳动保障服务范围,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促进城镇就业再就业的职能作用。
4、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
一一做好政策宣传。各社区都要设立劳动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栏,并且利用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工作,使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家喻户晓。
一一实施就业再就业政策。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社区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情况档案及其促进就业再就业情况数据库,对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把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同时,在摸清下岗失业人员底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符合享受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下岗失业人员的发证率,扩大政策落实的覆盖面。
一一开展再就业援助。进一步发展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对象买行专人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再就业援助。凡是由政府投资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要首先满足就业困难对象的需要,对愿意接受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就业困难对象,要优先得到公益性就业岗位的援助。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创办的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提出具体服务和日常管理,协助下岗失业人员选择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申请贷款和申请享受减免税费优惠政策,营造"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社会帮扶、政府服务"的良好创业氛围,使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5、推进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前台服务计算机化,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社区劳动保障机构配备计算机及其联网所需的主要硬件设备,配置安装必要的软件,实现社区与市、县(区)联网,进一步完善覆盖设区市、县(市、区)、街道、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在社区开展网上政策宣传和信息查询服务。同时,实现社区就业服务前台工作计算机化,努力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四、组织实施
1、加强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咨询,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20*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和春风行动的通知》(劳社部函[20*]224号)和《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和"春风行动"的通知(闽劳社文[20*]469号)有关要求精神,l~2月份,各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配合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国务院36号文件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咨询活动,同时,大力开发社区岗位,千方百计收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用工信息,为就业困难对象送岗位上门,在新年初,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为20*年全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2、做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评估,以点带面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工作。
--按照《福建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通知》(闽劳社文[20*]180号)和《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考核评估有关问题的通知》(闽劳社办[20*]22号)有关要求精神,2月中旬到3月中旬,组织县级市以上城市社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考核评估。
凡是已挂牌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可纳入省、市级20*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考核评估范围,其中省级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先进单位,可按上述机构数的10%比例推荐上报。斗月份省厅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地上报评估结果情况进行抽查。5月份对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公示。6月底前召开全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暨先进单位表彰会议。
--在做好考核评估基础上,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扩大到县城城关和部分重点乡镇的社区,同时,按照"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网络。各级劳动保障机构要重视和加强对县城城关和部分重点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强化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基础管理,初步形成基层城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培训和学习制度,开展工作人员业务考核。
在年底前,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普遍进一次业务轮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国家规定的培训结业证书,实行持证上岗。每月应组织工作人员不少于半天的业务学习。试行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制度,对自愿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要给予安排相应的培训、复习时间。培训和学习情况应列入工作人员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年度工作绩效考核评分的内容。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这一段时期,就业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登记失业率为3%,是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失地农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民就业率达到70%,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一定水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有些领导和部门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对就业工作了解不多,没有认真研究,话说不到点子上,工作没有下力气去抓,也没有抓到点子上。二是工作不实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有些地方还是习惯于做给别人看。比如培训领补贴,上面要求多少人参训就报多少,一年几十万人,既领钱又风光,但实质上没有培训那么多人。同时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也很差,有时候花了不少钱却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甚至有时候是为了应付检查。三是基础不牢。如就业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哪些情况是就业、哪些又不是就业这样一些基础的概念和工作,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缺乏一个规范的标准。这是当前工作中依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继续做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四是抓就业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要形成长效机制。不少地方还是上面强调了就赶紧抓一下,像救火似地去弄一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一个重要体现,任重道远。过去我们对此认识不高,重视不够,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部署的深入推进,我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大家是否高度重视。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保持清醒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将其摆到突出位置。同时也希望整个社会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大家齐抓共管抓好抓实。
二、切实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就业工作良性循环
城乡统筹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也是抓好当前就业工作的客观需要。这里我着重强调三点:
一是要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加快产业发展是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火车头。就业工作做得好的,首先是产业发展搞得不错的地方。比如蛟龙工业港,二、三产业都很发达,虽然规模小了点,可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新城。不但拆迁安置的居民都实现了就业,而且还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原因就是工业产业发展得好,实现了产业带动。又如郫县犀浦镇。我曾经给洪举和范毅同志提过要求,要他们把城乡充分就业这个难点变成亮点,创造工作经验。之所以给他们提这个要求,就是基于犀浦镇有相应的产业基础,是XX比较繁荣的乡镇之一,另外又靠近高新西区,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犀浦镇有数以万计的外来人口居住,那么解决自己人员的就业应该没有问题。实践证明,经过努力工作,他们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还创造了经验。所以,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的基本支撑。重要的是要把推进产业发展与促进城乡居民就业结合起来。要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项目,落实好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吸收更多的本地人员就业。同时,第一产业也有潜力可挖。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这里提个新问题,通常我们讲就业是指在二、三产业,那么从事农业产业工作算不算就业?怎么算?对此有关部门可以研究一下。
二是要努力提高“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强调了多次,这里就不再讲了。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把征地的速度、规模包括企业改革、减员增效等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相应的调控机制,确保城乡失业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失业农民的社保工作,建立起农民多元化的增收机制。
三、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和干部作风,全力抓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落实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将就业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包括群团组织都要发挥作用,齐抓共管,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是要认真落实分片定责入户的工作制度。通过一年的工作,完善就业工作机制,为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次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抽调了100名机关干部组成20个督导组。各区(市)县也要这么办,针对重点地区组织力量沉下去做人头、做入户的工作,抓好实名制各项工作的落实,夯实就业工作的基础。
这里,特别对劳动社保系统提出要求。劳动社保系统的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重过,但就在这么繁重的工作中,劳动社保系统不但创造了良好的业绩,还涌现出了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向志雄同志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劳动社保系统的同志要不断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爱岗敬业,带头学习掌握各项方针政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岗位职责真正履行好,发挥好职能部门的关键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劳动社保系统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着就业工作的成效如何。各区(市)县也要重视和支持劳动社保系统的工作,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真正把精兵强将派到这支队伍里。
[關键词]演艺人才;基层文化工作者;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9-02
一、重庆演艺人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现状调查
(一)“十一五”期间重庆演艺人员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增速较快
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重庆市2007年艺术从业人员2876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021人;2008年艺术从业人员3194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194人;2009年艺术从业人员3485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574人;2010年艺术从业人员5248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726人;2011年艺术从业人员4817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872人。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艺术、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增速较快,艺术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1%以上,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6.5%,均高于重庆市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1%的速度。
(二)重庆市演艺人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技能型人才缺乏
首先,重庆艺术从业人员总量偏少。据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艺术机构从业人员7415人,上海市艺术机构从业人员9482人。而重庆2010年艺术从业人员只有4423人,是北京的71%、上海的55%。从艺术从业人员万人占比看,2010年重庆市只有1.5人,北京是3.8人,上海是4.1人。可见,重庆市艺术从业人员总数与万人占比明显偏低,与直辖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其次,重庆演艺人员学历普遍偏低。2011年刚刚组建的重庆演艺龙头企业——重庆演艺集团公司有一线演艺人员203人,其中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只有45人,占总数的22%,后来通过引进人才,学历结构才有一定改善,但仍不尽人意。据市文化广电局统计,2012年重庆市8家主要市级专业演出团体有一线演艺人员79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演艺人员只有282人,仅占演艺人员总数的35.5%,具有全日制艺术门类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更低。重庆21家区县专业艺术院团有一线演艺人员1021人,其中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演艺人员只有152人,仅占演艺人员总数的14.9%,具有全日制艺术门类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寥寥无几。可见,重庆市演艺人员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与直辖市地位不相适应,缺乏高素质技能型演艺人才。
(三)重庆基层文化工作者数量匮乏、质量堪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建设
“十一五”以来,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实施基本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全面覆盖。硬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软实力则有待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部分”,明显存在问题:一是基层文化专干总量不足。据市文化广电局有關统计数据显示,重庆8575个村文化活动室、2370个社区文化中心绝大部分没有配备专(兼)职文化工作者。二是专业艺术人才缺乏,有待提高个人艺术素质修养。2011年重庆8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64个街道文化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821人,具有全日制文化艺术相關专业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有211人,占从业人员7.5%。同时,80%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专兼职人员不具备全日制文化艺术相關专业专科教育背景,他们中间接受过专业艺术培训的也不是很多,专业技能水平十分有限。三是有些艺术门类还属空白,如合唱、戏剧等。四是基层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一岗多职”现象严重,使得基层文化人才缺少学习提高的时间和途径,影响了作用的发挥。由于基层文化工作者中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较少,致使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硬件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实际正常发挥较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有待建设。
(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待培养专业人才
经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庆市属于保护范围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7个门类、4110项,覆盖重庆38个区县。截止2012年12月,重庆有川江号子、铜梁龙舞、秀山花灯、梁平年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8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1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0名(其中5人去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41名,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276名。整体保护方面,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1个。重要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就业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改变,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失传,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任务十分繁重,这需要培养一大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挖掘、保护、承技能的专业人员。除了政府建立名录进行保护或抢救性保护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纳入高等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中,培养年轻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不失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良策。
二、相關高职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重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基文章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重庆需要发展高等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来满足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一)重庆演艺市场发展为技能型演艺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据重庆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2007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84个、艺术表演场所32个;2008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177个、艺术表演场所54个;2009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160个、艺术表演场所42个;2010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381个、艺术表演场所38个。可见“十一五”期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数量年均增幅高达53%,将会增加重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生的招聘单位和就业机会。同时,按照前文列举的重庆“十一五”期间艺术从业人员看,按年均增幅11.3%计算,到2020年重庆演艺人员缺口预计7000余人。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高素质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要求,“到2015年,配齐区县(自治县)和乡镇、街道等公共文化机构编制,需要培养10000名以上基层文化工作者,发展15000名以上文化工作志愿者。根据工作需要,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原则上配备3-5名文化专干。建立文化人才培训重点基地,基层文化队伍培训1万人次以上。”按照该规划,到2015年,该类基层文化工作者缺口至少7000余人;到2020年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缺口将达到14000人。
(三)保护传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按《重庆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重庆“十二五”期间将分别建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保护项目50个、400个、2000个,同时建设一批传承基地、传习馆所、民俗博物馆和专题陈列室。按照5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重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范围的传统音乐、美术、戏剧等类别来核算,如果一个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分别需要技能型艺术人才10名、6名和3名,到2015年该类基层文化工作者约需要4000人;到2020年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约需要8000人。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方案
新设立的高等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特点。比如开设面向基层文化建设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文物鉴定与修复,还有满足重庆演艺事业发展的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等高职专科专业。
(一)突出优势专业,增强就业能力
新建的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可以依据办学实力,在系部和专业的设置上,体现学院自己的强项和优势。新建学院可以整合文化、文物、广电系统相關优势教学资源,如整合重庆艺校的办学资源,该校在开设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业有着近3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已培养培训出上万名优秀毕业生,在重庆演艺就业市场有良好的声誉。为了进一步做强优势专业,学院还可聘请了沈铁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川剧表演艺术家)、刘光宇(重庆市歌剧院院长、二胡演奏家)、王亚非(演艺集团艺术总监、著名杂技编导)和张礼慧(重庆市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等高知名度的表演艺术家作为兼职教师,增强学院人才培养的实力。学院还可开发现代流行音乐和国际标准舞作为重要办学内容,体现优势专业的现代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专业建设循序渐进,培养人数逐年增加
在注重重点优势专业建设的同时,学院还可根据社会文化艺术事业与演艺市场的需求,开办文化事业管理、舞台艺术设计、戏剧影视人物形象设计、舞台影视技术等专业,并根据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市场适当增设专业。每个专业都要经过市场调查和充分论证后,根据学院的师资建设和硬软件建设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三)根据就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表演类专业要夯实学生扎实的艺术表演根基。各艺术表演类专业立足于为演艺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演艺从业人员,在培养学生精湛艺术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在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和艺术领悟力,让他们进一步适应都市精品舞台演出和现代表演艺术中的细腻情感表达。同时,培养学员们“德艺双馨”和“踏实冷隽”的艺者风范,为他们今后能塑造“经典”艺术形象而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升平安幸福感受度,搞好社区综合治理,认真做好户籍治理及外来人员私房出租户的治理,完善综合治理构造网络,形成群防群治,杜绝黄、赌、毒现象,及时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做到公平公正,确保社区内无重大刑事案件,让社区内的居民安居乐业、秩序良好。
三、提升素质修养感受度,做好充分就业工作,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政府劳动部门、社区的关心下,实现稳定就业,树立自主创业、建全就业援助等,为构建和谐社区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就业的各项工作。
四、提升科学发展感受度,保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区建造,增强自身学习,增强党员队伍建造,不断提高做居民工作,为居民谋利的本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五、提升低碳环保感受度,搞好社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卫生自查制度,每月自查2次,发挥社区内卫生监督员的作用,做到社区内净化、绿化、亮化、无脏乱差,确保环境整齐干净。
一、提升和谐文明感受度,活跃社区文化,广泛宣传社区精神文明公约,提高文明新风、文明行为,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法制宣传,青少年校外思想道德教导,办好家长学校等各类宣传和培训活动。治理好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鉴室。
二、提升平安幸福感受度,搞好社区综合治理,认真做好户籍治理及外来人员私房出租户的治理,完善综合治理构造网络,形成群防群治,杜绝黄、赌、毒现象,及时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做到公平公正,确保社区内无重大刑事案件,让社区内的居民安居乐业、秩序良好。
三、提升素质修养感受度,做好充分就业工作,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政府劳动部门、社区的关心下,实现稳定就业,树立自主创业、建全就业援助等,为构建和谐社区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就业的各项工作。
四、提升科学发展感受度,保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区建造,增强自身学习,增强党员队伍建造,不断提高做居民工作,为居民谋利的本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五、提升低碳环保感受度,搞好社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卫生自查制度,每月自查2次,发挥社区内卫生监督员的作用,做到社区内净化、绿化、亮化、无脏乱差,确保环境整齐干净。
一、社保工作
2012年劳动所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511人,提前半年完成区下达的目标任务107%;60岁以上待遇领取人员1300人,参保缴费率和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均达100%;居民医保新参保198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续保21122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走在全区社保工作的前列,排名第二。此项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百姓的安居,2013年我们将更加重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长远性,切实做实做细社会保险的各项工作,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保续保扩面等,并且把城乡居保以及居民医保的续保扩面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我们将提前谋划,全面部署,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拉动,全方位大力度推进城保、医保的续保扩面工作,计划在本年度前完成2013年居民医疗保险新参保及续保的目标任务,确保在全区社保综合工作排名前列。
二、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乃“民生之本,和谐之基。”2013年我们将以精心打造“十五分钟就业服务网”为一主要抓手,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把社区平台建设和促进就业作为工作之重心。计划根据劳动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失业人员自身特点,预计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不少于280人,创业培训不少于120人,服务企业用工不少于8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不少于30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不少于100人,全面提高辖区失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劳动者就业率。对上我们将积极争取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确保明年将创业补贴政策更大程度落实到位,进一步扩大就业创业政策惠普范围,将困难家庭纳入就业援助计划,加强对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全力推进再就业援助工作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确保完成社区的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创建指标。
二、企业退休人员工作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20__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20__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__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二、工作目标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收入分配方面:年,实现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27070元。
三、时间安排
从年至年。
四、主要内容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紧紧围绕我市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按照“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促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努力优化创业环境,切实改进创业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到年,比较充分就业社区(村)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促进9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3.5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输转城乡劳动力150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75万人以上,创劳务经济收入110亿元;累计组织各类培训20万人才,技术工人总数达到1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持证人数达到13万人。
(二)社会保障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城乡居民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参保范围和覆盖群体,以农民工、个体私营、灵活就业人员和大中专(技校)学生为重点,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到“十二五”末,城镇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8.45万人、79万人、59万人、50万人、50万人。
(三)收入分配工作。把扩大就业作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关键,想方设法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年,实现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
五、组织机构
为落实好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相关处室、局属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项工作计划的贯彻落实。
展望: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中国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仍处在高峰期,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为2500万人,比“十一五”多100万人。中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大体在100万人左右。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增速趋缓、结构调整产生新的失业等不利因素,假定经过努力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能继续保持在900万个,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年均也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机会,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人左右,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国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于年末城镇累计新就业人员数减去自然减员人数,是政府检查就业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自然减员人数是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办理正式离退休手续人员和因伤亡减员的人数,包括城镇各类单位、私营个体经济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及灵活就业人员中的离退休人数及在职人员伤亡减员人数。
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相关的指标是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即年末城镇就业人数减去年初城镇就业人数,是反映每年就业情况最终结果的指标。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仅统计意义上有所不同,而且统计含义上存在一定差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突出的是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而城镇净增就业人数,既反映新增就业岗位,也反映消失就业岗位。尽管两者含义和数量有所差异,但两者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中国城镇就业持续增长
(一)制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1、积极推进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20__年以来,根据《__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充分吸纳就业、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等政策的实施,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政策效应。截至目前:我街道登记下岗失业人员累计1783人,就业再就业1751人,就业率98% ,其中“4050”失业人员1582人,就业1558人,就业率达98% 。目前有5个社区被省评为“充分就业社区”。
2、多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选择平台。五年来,我们共组织社区举办了50多场“大型专场招聘会”、“春风送岗”等各种招聘会,共联系了100多家用人单位现场招聘,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我们依靠政府实施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再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全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及时传达用工信息,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多渠道扩大就业岗位。
3、全力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为个人创业和企业融资提供贴息政策。为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我们建立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创业指导、项目开发、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模式,从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政策。五年来,我们共计为42名自主创业人员成功办理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计162万元,为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强有力保障。
4、统筹城乡就业,认真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管理工作。20__年为统筹城乡劳动者就业,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我们对失业登记人员及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并录入我市就业管理系统。有利于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全面的就业帮扶和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截止目前,我们已办理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1472本。
(二)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1、城镇居民医保参保工作循序渐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惠民工程,为落实好此项工作,我们早谋划、早实施,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工作任务。以社区为平台,广泛宣传,简化程序,方便百姓,使居民应保尽保。截止目前,我们已为6050名居民办理了医保。
2、认真开展企业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进一步推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进程,准确掌握退休人员信息,确保对退休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我们共接收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金人员累计4931人。接收率100%。我们要求各社区劳动站建立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数据库,把社区劳动站的地址、电话公布于众,建立月随访制度,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每月新增的退休人员及时认定及时入库。建立了患重大疾病、高龄、特困退休人员档案,为其提供专门的生活帮助和慰问活动。为方便与退休人员联系、沟通,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我们还向企业退休人员发放了社会化管理联系卡,做到了“一人一卡”。目前我街道已有5个社区被省授予“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达标社区”。
3、将社会保险补贴工作与“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相结合。利用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促进“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工作。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的政策出台后,对稳定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改变了过去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模式,使他们踊跃参加灵活就业,申请享受社保补贴政策,今年,我们已为304名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社保补贴,从而保障了灵活就业“4050”人员的合法利益,确保社保补贴申请工作圆满完成。
__街道劳动保障工作20__年工作计划
(一)全力以赴,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
以统筹城乡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认真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等专项活动;认真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精神,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建立
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着力援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巩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六个到位”成果,进一步提升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更新信息,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完善“__市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加大对全区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企业的录入工作,力争做到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两头清”。
(二)立足实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推进外来务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以建立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达标社区为中心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继续落实好居民医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居民医保的宣传、登记、申报等工作,力争做到全覆盖,切实做好残疾人、低保户的参保工作,让医保政策惠及每一位居民。
2009年,我局严格按照《Xx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的要求,从乡镇、行政村实际出发,以五镇八村为试点,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乡镇、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目前,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二、推进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街道、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Xx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
(二)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
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组织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和充分转移就业乡村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Xx就业网和Xx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充分利用Xx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家网络会员单位,2008年以来,共通过Xx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四)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设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Xx天王机械加工、Xx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三、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存在着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基层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导致90%以上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乡镇及行政村在人员配备上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到位。
四、2010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2010年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市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10年预计目标: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设达标、60%以上的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建设达标,全市所有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研究加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力、财力投入,加快人力资源无形市场两级联网建设。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
一、 社区简介
xx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8年,原名为二郎路居委会,2004年12月更名为xx路社区居委会,位于石桥铺街道西南角,与沙坪坝区、大渡口区相接,面积4平方公里,总户数7639(其中户籍数:3267户、7932人。现人口普查统计居住总人数2.3万余人。社会单位有:重庆汽车轴承厂、庆铃集团二分厂、重庆汽车标准件厂、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重庆世纪精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宝井钢材配送有限公司、重庆大林机械发展有限公司、重庆三信电子有限公司、宗申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重庆宝盛汽车销售公司,重庆铭嘉实业有限公司等300余家。社区居委会有10个干部,招聘有社保员、低保员各一名。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座落在钢球小区内,社区用房面积590平方米,社区设有警务室、星光计划活动室、残疾人康复站、社区就业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多项为民服务场所。2006年评为区“和谐合格社区”。
二、完善xx路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
xx路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在石桥铺街道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明确了组织结构及人员分工,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任站长,一名社保员和一名低保员协助在社区就业站工作,同时配置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硬件设施。
建立健全了工作站工作职责和工作人员守则,确保居民得到优质的服务,使巩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得到保障。
1、工作站人员组成:
站 长:骆x 社保员:樊x 低保员:李x(注:樊毅因工作变动10月底由廖忠砺接替后续工作)
2、社区就业服务工作流程图
3、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守则
一、提高认识,树立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意识。
二、加强学习,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劳动就业政策。
三、精通业务,为失业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四、广开门路,积极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牵线搭桥
五、遵章守纪,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六、文明办公,发扬新风尚争创作风一流的服务窗口。
4、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职责
一、开展劳动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
二、开展社区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动态管理劳动力资源台账。
三、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收集用工信息,臭味积极推荐就业。
四、组织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五、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进行申办指导和资格初审。
六、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稳定就业。
七、做好就业再就业统计报表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其他事项。
5、劳动保障工作硬件设施
一、20xx年工作计划
(一.)失业、就业
(1)做好失业人员的登记管理,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员根据其就
业愿望定期进行就业推荐。
(2)做好就业登记,已就业人员做好资料管理。
(3)做好企业招聘登记,备案在档。
(3)每周定期通过网络及张贴的方式就业信息推荐。
(4)控制失业率低于3%。
(5)做好台帐管理,定期更新及维护。
(二.)社保
(1)“4050”补贴申报工作
做好3月和9月“4050”申报及初审工作,进行完整的档案
登记及资料管理,确保申办人员的真实性。
(2)做好养老保险等政策咨询工作。
(三.)医保
(1)做好20xx年的城乡医保卡发放工作,确保100%发放到位
(2)做好20xx年的城乡医保申办工作,按目标达成。
(3)日常医保换卡工作的登记及管理。
(四).报表
月、季度报表通过日常工作中的登记进行归纳整理上报街道,包括职介绍月报,就业月报,充分就业社区十个台帐(季度)等。
二、具体工作实施
失业就业工作开展
(一)失业登记
1、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每一位失业人员的信息登记及台帐更新,要求每一位失业人员在登记时填报求职登记表,登记如因特殊原因暂无意就业的,须提交个人情况说明。
2、定期追踪每一位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根据其求职需求进行就业推荐,做好推荐记录及成功推荐就业台帐登记,如推荐三次以上仍无法满足其需求的,建议其到杨家坪就业管理中心进行求职登记。
(二)就业推荐
1、信息收集
与辖区部分单位签订就业援助协议,建立QQ联络群,不定期将其招聘信息进行记录,在岗位开发及需求台帐中登记。
对于主动上门登记招聘信息的企业和公司,在其提供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后,对其招聘信息进行记录,并在岗位及需求台帐中登记。
每周登陆一次重庆市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信息系统,选择九龙坡、沙坪坝、江北等主要邻近区域进行分类下载,建立文档信息。
街道社保群所发就业信息收集。
以上信息均建立电子及纸质档案,以备不同就业需求人员进行查阅。
3、信息
网络:通过社区博客将所收集的就业信息进行。企业、公司即时登记的即时,系统筛选的每周一次。
招聘栏张贴:在社区范围内的十个小区宣传栏每周进行就业信息张贴,及时更新。
4、组织开展招聘会
组织社区失业人员参加街道及社区举办的招聘会,现场求职登记。
20xx年xx路社区先后参与及组织招聘会5次,参加了九龙坡区民营企业招聘会,石杨一社区招聘会、兰花社区招聘会、石新路社区招聘会,自行组织xx路社区招聘会,效果显著。
以xx路社区招聘会为例:
20xx年10月24日上午9点半,在xx路居委会隆重举办“10月下半月送岗位进社、送岗位到户就业服务月招聘会”,并在招聘会正式开始前组织辖区企业重点进行布达工作会,详细介绍了此次招聘要求和目标。
此次招聘活动,社区邀请10家知名企业(渝高重庆金泰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艾申特科技有限公司、老百姓超市等)到场,提供空岗近300个,行业涉及物业公司、科技公司、超市、地产公司等多个领域;岗位既有高级管理人员、财物、行政人员,也有保安、库管员、收银员等,给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就业空间和方向。石桥铺街道其他社区积极响应组织辖区内失业人员(含未就业高校毕业、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及其他各类失业人员)近60人参加招聘会。为扩大影响力,在招聘会现场进行就业及社会保障优惠政策宣传推广,发放资料进百余份,社保员更现场解读各项优惠政策,企业详细介绍用工需求,共同构建社区就业平台,活动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好评。
5、直接推荐,针对前来登记的失业人员,在进行求职登记后,根据社区收集招聘信息现场推荐。
6、新的经验
构建社区网络推荐就业平台
在社区网络博客上开设就业推荐信息专栏,定期收集到的就业信息,关注社区就业信息浏览人员,目前通过网络就业信息达60余篇,就业岗位8000余个,转载300余次。
7、随机推荐事例
通过对辖区困难人员的走访,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未进行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的但实际有就业需求的人员,例:7月困难人员走访过程中红渝新村6栋3-4孙妙娣老人就反映到,他的小儿子在外地,她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介绍一份在本地的工作,得知此事后,我们特意向其推荐了一份本地的工作,并上门向其说明了详细情况,后来老人打电话反馈比较满意。
4050灵活就业人员工作办理
20xx年上半年办理4050就业补贴58人,新办人员4人,下半年办理62人,新办7人。前期在各个居民及住宅小区广泛宣传,张贴告知,针对续办和新办人员,在进行工作办理时都进行了严格审查,尤其是新办人员,严格按照要求提前半年登记,中间采取电话及上门入户的抽查方式进行初审。针对困难失业人员,社区定期进行帮扶及慰问,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进行慰问。
医保工作开展
20xx年医保工作于10月初正式启动,截至11月18日,已办理450人,完成率达52%。
前期宣传到位,保证医保政策切实落实到每一个居民小区。
三、xx路社区巩固充分就业社区的成果
1、巩固充分就业社区基本情况表
(1)应调查的常住人口数7932
(2)实际已调查数7932
(3)有劳动愿望劳动能力人数2123
(4)有劳动能力劳动愿望已就业人数2122
(5)就业率99%
(6)零就业家庭数0
(7)享受城市低保人员数46,有劳动能力人数0,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人员占低保人员比例0%
(8)登记失业人员人数33,三个工作日内开展职业指导人数33
(9)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数0
(10)收集用工信息8000余条
(11)推荐就业成功人数37(其中包括在职寻求工作人员)
(12)采集流动人口就业信息人数1200余人
(13)落实社保补贴人数120人
(14)落实其他优惠政策:1人小额贷款,1人职业技能培训
3、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偏高,寻找工作比较挑剔,
怕吃苦,但又闲工资低,一般人员听说月工资在2000以下的就拒绝就业,但其本事文化水平和工作经验又严重不足,这类人员目前的就业心态存在严重问题,又产生了懒惰思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有些人的就业观点需要转变,我们还需多进行职业指导和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造
保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造、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造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街道、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治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
(二)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
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构造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治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和充分转移就业乡村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造工作。
(三)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造
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就业网和*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充分利用*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家网络会员单位,2009年以来,共通过*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四)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造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造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天王机械加工、*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造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二、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基本情况
2009年,我局严格按照《*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的要求,从乡镇、行政村实际出发,以五镇八村为试点,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乡镇、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造。目前,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造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三、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有力的构造调解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治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造存在着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基层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导致90%以上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乡镇及行政村在人员配备上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到位。
四、2010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2010年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市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造,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10年预计目标: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造达标、60%以上的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建造达标,全市所有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研究增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造的措施,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造。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力、财力投入,加快人力资源无形市场两级联网建造。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增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治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