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春江花月夜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春江花月夜教案

第1篇

一、导入新颖,激发兴趣

成功的导课“第一锤就能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紧紧吸引住。利用一些新颖直观的导入方式,直接切入主题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使之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在多年来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我除了教材中规定的欣赏内容之外,还找了很多资料,增加了一些内容。例如,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首先由学生辨析此曲用的是哪些民族乐器,以及乐器的各自特点,然后展示国画《春江花月夜》图,并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诗句,将学生带入那宁静的夜晚,带入那波光月影、白帆点点的意境之中。看图画、听全曲,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乐曲一结束,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回答自己的想象内容,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分析乐曲,最后将各段所描绘的意境联系起来。这一幅生动的《春江花月夜》迷人景色,使学生体会到,好的词曲充满诗情画意,音乐本身是多元化完整的艺术体。沉浸在这种意境中其乐无穷,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点燃了他们热爱音乐的艺术之火。

音乐课堂的导入不能一成不变,枯燥无味。要依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欣赏口味的导入形式。导入的形式要直接、直观,具有新意,要和时代接轨,要和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运用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想要学习的强烈愿望,那么成功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方法多样,保持兴趣

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激发兴趣容易,而要保持兴趣,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学习,避免学习过程中的单调、乏味和有意重复。比如,单声部的歌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单调乏味的,学生掌握了一定歌唱技能的同时,可指导学生演唱多声部作品。在视唱中按歌曲的所分声部,根据学生的不同音色和每个人不同的嗓音条件进行划分,将轻松自如、音色明亮结实的学生划为高声部,将高音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的学生,划分为中声部和低音声部。高、中、低各声部分谱视唱,然后合唱。这样演唱使学生陶醉在―种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丰满的多声部音乐艺术魅力,更体会到音乐这一学科是很值得探讨和学习的知识领域。在器乐教学中我把口琴和电子琴两种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引进了课堂。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听觉入手,教师范奏几首学生熟悉的乐曲,并作简单的内容提示,优美的乐曲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乐器的演奏,学生的演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寓教于乐”这是经久不衰的至理名言,多年的音乐教学使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技能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值得教师重视。

三、创作表演,延伸兴趣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而肢体动作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班固曾经说过:“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心中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学生通过动作创编表演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来表现音乐形象,延伸课堂学习兴趣。在学唱歌曲《小猴子有礼貌》时,我设计了情境表演: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和老山羊,根据歌词的提示,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在歌词的提示下,学生自己创编动作,表现小猴子有礼貌地扶着山羊公公过河的场景。两位学生在教室中央表演,其余学生边唱边拍手,一组表演完另一组接着上来表演,而且动作愈加完善,学生对这样的情境表演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不单单是动作创作表演,还有歌词创作表演、打击乐器节奏创作表演、旋律创作表演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表演,不仅要学会唱歌,还要通过自己的表演进一步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不拘泥于表面的学习兴趣,要深入体会音乐本质延伸学习兴趣,感受音乐传达的真实情感。

四、学科整合,拓宽兴趣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导入;语言艺术;板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16-01

音乐课是音乐老师展示独特风采的舞台之一。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从熟悉教材,到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教学语汇,到师生之间情感的默契配合,教学效果的好坏,都体现着一个音乐教师的个人风格和自身素质。同一节课,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的不同。下面笔者就音乐课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节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课前的组织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新课的导入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不同类型的课题可以用不同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有的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有的可以用提问的方法,有的可以用看录相,有的可用猜谜语的方法,有的可以集体讨论式,甚至可以用游戏式、竞赛式等等。

例如,欣赏京剧音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京剧的由来和形成,以及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各种流派,特别是可以讲一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坎坷的一生及梅兰芳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可以放一段京剧片断,既能听到优美、明亮的京剧旋律又能欣赏京剧艺术在舞台上的表演,也可以介绍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如《孟姜女》、《打渔杀家》,或观看一些解放以后创作的优秀剧目《沙家滨》、《红灯记》。让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以激发兴趣,使他们热爱京剧艺术。

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老师会跳舞的话,可以用一段优美婀娜的舞蹈来作为导入新课的前奏,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也可以放一段《春江花月夜》的舞蹈片断,使学生在观赏中激发起学习音乐,了解舞曲的兴趣,不知不觉沉浸于学习之中。总之,课堂的导入艺术很重要,也很值得同仁们去探究。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缺少优美生动的语言,音乐课就会变的单凋呆板,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汇功底。当前的音乐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渗透,那么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如对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懂一些,以便在授课时把歌曲的历史、背景介绍的更完美。次外有了一定的语汇功底,还要讲究语言的教学艺术。一个老师讲课的语气、速度、音色、语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笔者曾听过一堂欣赏课――《春江花月夜》。从课程的设计、教学的环节,以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地使用都是无可挑剔的,但由于教师讲话语气生硬,脸部表情呆板,特别是讲话没有节奏,缺少抑扬顿挫,结果,学生不能很好的配合,也谈不上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原本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如诗如画、赏心悦目的一堂课变得平平淡淡、毫无生机。

笔者认为上好一堂音乐课,首先教师要有较扎实的文学功底,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要亲切,应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再加上明亮圆润的音色,语言要富有情感,授课语速要有节奏,语气应有抑扬顿挫,特别要带有鼓动性、激励性。另外,教师脸部表情切忌呆板、严谨,而应慈祥、随和,使学生愿意接近,便于沟通。

如,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时,可以串插一些历史知识或历史小故事,语气平稳,而有感情,脸部表情要丰富;在讲授重点、难点时,语气要加重,音量偏高,使学生对知识点留下深刻印象;在提问时,老师语气要温和,脸部表情要亲切,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学生,让学生没有顾忌的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对否都要有正确的评价,教师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在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总之,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简洁有效的教学语言加以引导,要加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课堂教学板书艺术

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不可忽视的环节,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有很多老师不重视它的地位,但实际上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 。并且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直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所以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教师一手漂亮的好字,加上精致独特、富有情趣的板书设计,那么它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板书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态美,图片的色彩美,文字的造型美,音乐语言的简洁美,音乐表现的形象美、丰富美。此外,板书还能锻炼一个音乐老师的综合能力,提高音乐教师与美术等姐妹学科的整体艺术素质。

第3篇

【关键词】以美传教 寓教于乐 因教知美 发现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79-02

翻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诗歌与散文部分中关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是小说与戏剧中“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几乎每个模块中的教学目标都有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会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写入,却少有人真正关注。《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美育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美育的重要教材,特别是诗歌、小说、戏剧等。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感知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发现美,以至于将来能够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在语文中的渗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它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笔者将其归结为以美传教,因教知美,意思是可以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然后,因为老师的教授感知到文本中的美,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下面,针对自己的一点想法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首先,我们可以用艺术美为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做到以美传教,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比如,用音乐美来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美。在教授《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同名古乐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春潮上的那轮明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感受到了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此时,几乎不用再分析、讲解,学生们已读懂、听懂,因为我发现许多同学双目微闭,心已经跟着乐曲的旋律舞动。由此可见,用美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能“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而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净化,心灵升华,正是将美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通过利用不同的艺术美的手段,引导学生把课本作为审美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寻找美、审视美。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渐趋成熟,语言文字能力已有相当基础,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应培养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那些诗歌、小说、戏剧单元,在教学中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效果就非同一般。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听听有关《红楼梦》的戏曲,看看电影和电视剧,使学生在音乐形象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感受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情绪十分高涨,研究起来特别认真,还有些学生主动寻找符合《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插画,并指出为何插画比电影电视中的形象更贴近文本,讨论十分激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认为,不但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更要把美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借助其他形式的艺术美理解文本之后,更要从文本中体会它本身蕴涵的美。教师靠艺术美帮学生在理解文本上打开一扇窗后,学生就可以借助这扇窗推开一道门,一道因感悟不同而有着性格之美的门。

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听过古乐,通过各自心中所想结合古乐不同的朗诵,对于各自眼前浮现的诗歌画面有了不同的美学理解和喜好。有人喜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的画面;有人偏袒“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的静谧;更有人独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亘古疑问……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当然,用具体而形象的画面感受美、表达美、描述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欣赏美、理解美、发现美。审美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而是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如史铁生的《合欢树》,看似只是写了“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和母亲的生活状况以及关于合欢树的回忆,但是,只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就能发现美――母爱之美,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尤其是最后部分,“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让不少体会到这种情感美的学生红了眼眶。“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能产生寓理于情,以情导理,情理统一的效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育的这种【摘 要】本文通过讨论如何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了解文本,最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审美教育,获得美的体验,创造出美的文字,使语文教学者关注美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重要性。

【关键词】以美传教 寓教于乐 因教知美 发现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79-02

翻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诗歌与散文部分中关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是小说与戏剧中“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几乎每个模块中的教学目标都有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会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写入,却少有人真正关注。《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美育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美育的重要教材,特别是诗歌、小说、戏剧等。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感知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发现美,以至于将来能够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在语文中的渗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它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笔者将其归结为以美传教,因教知美,意思是可以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然后,因为老师的教授感知到文本中的美,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下面,针对自己的一点想法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首先,我们可以用艺术美为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做到以美传教,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比如,用音乐美来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美。在教授《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同名古乐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春潮上的那轮明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感受到了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此时,几乎不用再分析、讲解,学生们已读懂、听懂,因为我发现许多同学双目微闭,心已经跟着乐曲的旋律舞动。由此可见,用美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能“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而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净化,心灵升华,正是将美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通过利用不同的艺术美的手段,引导学生把课本作为审美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寻找美、审视美。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渐趋成熟,语言文字能力已有相当基础,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应培养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那些诗歌、小说、戏剧单元,在教学中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效果就非同一般。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听听有关《红楼梦》的戏曲,看看电影和电视剧,使学生在音乐形象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感受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情绪十分高涨,研究起来特别认真,还有些学生主动寻找符合《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插画,并指出为何插画比电影电视中的形象更贴近文本,讨论十分激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认为,不但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更要把美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借助其他形式的艺术美理解文本之后,更要从文本中体会它本身蕴涵的美。教师靠艺术美帮学生在理解文本上打开一扇窗后,学生就可以借助这扇窗推开一道门,一道因感悟不同而有着性格之美的门。

第4篇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情感 情绪 导入 朗读 表情 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42-01

诗歌无疑是最凝练地表达了情感的文学样式,特别是古典诗歌,正因为其凝练,所以古典诗歌成了学生最难把握的文学样式。怎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曼妙的文字?是投入情感,还是用心去发现呢?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是发展智力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习的动因。语文教学最怕情感缺失,诗歌教学更是如此,在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下,诗歌的教与学只有融入想象和情感,诗中的情感才能自然流淌,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应该积极地创造使学生情感饱满的乐学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得到学生的喜爱并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当然,教师还要用心教会学生去发现,发现诗歌之美。

1 教师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指出: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情绪状态中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诗歌教学中,这样的情绪背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歌,所以每次走进课堂前,笔者都尽力做到情绪饱满快乐,用积极的情绪带动学生,为使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学习做好情绪铺垫。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后,笔者首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把自己对诗歌热爱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爱诗歌,想学诗歌。其次把精神饱满地站在讲台前作为一种习惯,特别是诗歌教学的讲台,即使有时候劳累疲乏,心情不畅,只要站在讲台前,精神立刻就会振作起来。

2 教师以精彩的导入带动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诗歌要设置好课堂情境,精心设计教案,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比如,开唐诗宋词选讲的第一堂课时,笔者就谈到对诗歌的爱好,并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来启发学生,他们被老师积极的情感、有趣的方式吸引了,对诗歌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精彩的导入成了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前奏,它可以是一个颇具悬念的提问,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是一支动人的乐曲,可以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是一段激情的朗诵,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导入,这些精彩的导入,为一首首诗歌打造了一扇扇美丽的大门,激发学生打开大门,步入诗的殿堂。

3 教师以激情的朗读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注重朗读,锲入情感,激起学生学习自觉性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是激发学生情感、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诗歌本身就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激情的朗读可以直接把学生引领到诗美之中,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让自己的朗读饱含感情,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如果觉得自己朗读不足以表达诗歌感情,也可以找相关的声频视频朗读资料播放,同样可以达到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的预期效果。

如,上《春江花月夜》一课时,笔者配上同名古筝曲,朗读充满了激情,渲染了课堂氛围,再现了诗人笔下春江花月的美景,我的热情、积极,带动了学生,他们跃跃欲试,指名朗读时,学生都学着笔者的样子,饱含感情地吟诵,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教师以丰富的表情影响学生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的表情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问题。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我的经验》中写到:“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为教师。”诗歌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分析问题时的绘声绘色,评价学生时脸部表情、手势、目光等都要把握好。

有一个学生的母亲曾经打电话给笔者,希望上课时能把目光时时投向她的孩子,这样孩子的感觉更好,这件事情对笔者的启发很大。诗歌教学时,学生要比平日投入更多的感情,也期待着和老师有更多的感情交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这样的感情交流更多要靠老师的表情,除了诗歌本身所体现出来喜悦哀伤外,教师还要跳出诗歌,用表情、手势、目光、姿态等给学生多渠道的情感关爱。

5 教师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起来朗读诗歌或不回答问题,是因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成功,怕出错被同学们笑话。其实,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也是让他们形成对学习的积极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因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

第5篇

为构建高校校园大艺术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有效地开设艺术教育课程

目前高校的艺术教育,除清华、同济等少数高校开设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课程均设为选修课。

教学内容方面,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小学相比,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大多从艺术院校毕业,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或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之中”,存在专业艺术教材“压缩”使用。因为没有教材,有的教师授课时不免会兴之所致,更有个别教师“兴”口开河。

机构与师资队伍方面,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但学历、职称、层次都不尽如人意。有的高校没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由于艺术教育不是主课,很多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分来的新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因此,为确保艺术教育教学的实施,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办学特点,精心制订艺术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大纲,选编教学材料。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门设立艺术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合理的配置。

二、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在课堂专业教学中融入或渗透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它具有合规律性、创造性、审美性的特征。合规律性是指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知识内在的规律,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互沟通取得最佳的效果;创造性是指课堂教学艺术的突出特点,只有创造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强烈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取得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审美性指教学中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如语言艺术、板书艺术、课堂组织艺术、提问艺术等,只有当美发挥更大效益时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如讲授《春江花月夜》,可借助乐曲《春江花月夜》或图片,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并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细心体味作者用语言营造优美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除教师个体求进向上外,高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创造一系列条件,比如组织教案评比及优秀教案展览,举办课堂教学大奖赛、教学设计大赛,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堂教学,甚至外出学习观摩。对教学优秀者给以重奖,以激励他人向优秀者看齐,确实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

三、组建各种学生艺术社团,开展系列艺术实践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大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高校对此都非常重视。

首先,在校团委的统一领导下,组建各种学生艺术社团,如交谊舞协会、艺术设计协会、曲艺协会、器乐爱好者协会、诗社、文学社、影视爱好者协会等等,由校团委统一聘请指导教师,并要求各社团制订章程,定期开展活动。

其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艺术活动。活动的开展,要整体设计,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学生,使活动呈现计划性、普及性、针对性、趣味性等特点,让广大学生勇于参加、乐于参加,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校团委要对艺术活动作出统筹安排,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即便是每一项具体的文艺活动,也要作出活动计划安排,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确有成效。开展的艺术活动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多安排开展集体性的文艺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的大合唱比赛、集体舞、韵律操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艺术的陶冶。开展的艺术活动在充分考虑普及性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男女性别等特点设计安排,这样的活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会更佳。开展艺术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体现出趣味性:一是选择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二是尽量采用竞赛的方式组织;三是改变以学生单一活动的局限,安排师生同台演出,或共建单位与学校同台演出,或走出校门,把活动举办到社区、乡镇、厂矿等基层去。

四、美化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艺术的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构成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学生的生理、心理情绪,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更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活动。一个干净、舒适、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美的感受。它会给置身其中求知求学的学子们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方面,在大力建设教学设施的同时,重视校园环境艺术的建设,做到绿化、美化和亮化。时下,很多高校有了新校区,在校园环境方面,做到了整体规划,老校区也在积极的改造,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增多。白天,鸟语花香;晚上,灯火灿烂。

另一方面,要重视环境艺术的育人作用,强调校园管理。一要营造育人气氛。在相应校园的各醒目处,分别悬挂或张贴校风、校训和文明用语;在花坛、草坪中竖立刻有“成人成才”、“勤学”等带有劝诫性词语的石块、牌子等;在墙壁上悬挂革命英雄、历代名人等画像或名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二是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教育和督促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不损坏花草树木和路灯,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报和广播及校园网宣传校园内的好人好事,曝光和批评校园内的丑陋现象和行为,形成一种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个个比学习比贡献的向上进取的校园氛围。

五、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既需科学性,又需艺术性,在交往中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交往效果,改善人际关系。

在校园内,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性格以致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此要在校园内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致力于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建设。

第6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媒体教学;兴趣培养

音乐是一门有着独特符号与语言的课程,它不像语文课可以具体描绘,也不是美术课可以直接传达。在新教改的提示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真正的爱上这门课程。

1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实际授业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将声音与画面结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让学生融入课堂环境中,积极发挥自发性思维。例如在《茉莉花》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播放宋祖英与席妮迪温演唱的片段,让学生先去感受歌曲在世界的魅力,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在学生对歌词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提前做好教案,比如“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白也白不过它。”教师就可以用动态的图片去展示茉莉花的白与美。

2丰富教学手段

2.1多听多议。音乐课是一个需要多听,多领悟的课程,学生在反复听的基础上才会去理解音的不同以及曲调表现出的情绪的不同。在《春江花月夜》中,教师就可以反复去引导学生去感受曲子传达的意境,然后小组讨论自己的想法,在这种互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烈。

2.2多练多评。课堂原本就是一个互动的舞台,教师要做到让学生与教师真正的互动起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范唱,学生练唱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唱歌的时候,对音高的把握要反复练习,然后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

3注重音乐基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以基础教学为主,努力专研课本,让知识点贴近初中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课堂的时候,还是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生理出发,结合基础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比如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明显,大多数孩子没有进入“变声期”,对他们来说教学内容中多加入唱歌的内容。而而初二、初三的孩子很多都处于“变声期”,在教学里则应该多注重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的内容,减少歌唱的内容。

4灵活教学评价

对于任何一个科目的教学而言,评价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关注到孩子们对老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它也是老师衡量自身教学成效的有力手段。在音乐这一门学科里,因为音乐教学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所以在评价上没有必要过于严谨,可以尝试采取多方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积极的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音乐方面的兴趣。

5提高教师素质

这里所说的素质指的是音乐专业素质,就一名音乐老师来说,不具备过硬的音乐专业知识,没有办法理解音乐的美与音乐的内涵,那他就很难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更加没有办法让才上初中的孩子理解、品味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以及音乐表达的情感。这样会导致老师在教学之中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无趣。就比如,在一些欣赏课上,有的乐曲提出让学生演奏的要求,然而有的音乐老师自己都什么乐器都不会,那更谈不上教学生了。有的乐曲又有舞蹈的要求,也没有办法实现。一个学期下来音乐课就永远都是单纯的唱歌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非常不利。所以,老师应该提升自己的音乐专业素质,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教学之中游刃有余。试想,一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老师无疑比一个什么乐器都不会的老师更能带动起学生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第7篇

一、正确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定义

1.CAI定义。CAI是老师们常听的词语,有的老师只知道它就是指课件教学,而它的真正名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英文“Computer Aided Instructing”的缩写,它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使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是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Premiere,Flash等Powerpoint 适合于开发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Authorware则用来开发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Flash主要用来制作网页形式的课件,更多的优点是占据磁盘空间少、动画效果好、交互性很强。

2.CAI教学中的辅、助关系。

有很多老师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利用课件讲课,没有别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就是过于的片面了。所谓辅助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个别交互”的辅助学。其二是微观上地辅导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集体交互”的辅助教。

第一种形式,有一段话为证:“说计算机能够教学,是因为事先有教学在‘教’计算机”。软件市场上有很多各种计算机过级考试辅助教程,软件学习教程等,这是一批教师、计算机专家等这种教师“群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而设计制作的一些可以部分替代教师工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让学习者在缺少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仅仅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学习和掌握某些知识。此时,计算机实在辅助“教”。

第二种形式,直观的表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人”的辅助意义。即所谓“集体交互”模式,这种形式的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积极参与交互,使教师随时地以己之长,补给之短,以计算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通过计算机直接的接触学生,而且是更加的高效的接触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听课效果,现在我们常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助学和助教方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是相互结互、互为补充的,据质料可知国内外都把计算机辅助教(CAI)与计算机辅助学(CAL),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共同内容。这种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大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和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如何在辅助教与辅助学两种实践方式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尊重人,即尊重教师和尊重学生,并且以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协调一致为目标,无论辅助教或辅助学,都应以辅助教为思想主轴。

二、CAI教学的优越性

1.课堂教学生动化、形式新颖化。传统教学的主要工具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板檫,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单一的,内容是枯燥的。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了师――机――学生之间的三者对话。教师运用CAI上课时更灵活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也认为有了CAI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新颖而充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过去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静态的图片,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闪光”世界!比如,语文课件《春江花月夜》,学生通过一边欣赏诗的内容,另一面倾听《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使学生身临那美妙的画幅中,融入自然中,去亲身体验那种美,伴随那飞舞的蝴蝶进入了本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到结束一直沉浸在画意中,精力自然集中,记忆自然深刻。数学课件《柱体体积》讲解中,利用几何画板作出的柱体分解动感图,使学生深刻的理解柱体体积与锥体体积的关系,使学生将立体问题平面化,直观化,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公式。

2.达到课堂教学“减负提素”之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的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本科的兴趣,真正的改变传统教育单凋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联系,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性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三、CAI教学中的弊端

1.教学中的人文思想不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实现,应该是正视计算机的媒体地位基础上实现的,其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不坚持这一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背离,就可能失败,或者至少是价值有限。

以计算机人为的割裂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大忌。现在有很多的教学课件,不是教师本人制作的,他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讲,在讲课中,缺少与学生的联系,学生有一些疑问,面对多媒体的“死模式”,怕老师尴尬而又无法启齿,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达不到本课的大纲要求,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中师――机――生有机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单纯指集中教师编制课件,然后由课件来教学生,而是强调全体教师广泛地参与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广泛的参与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中去,达到师――机――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包含了教师对教育思想的理解,教师的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师生双边活动等等在内的过程。即使一个设计精良的教学课件,一个由一流计算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个掺入了“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某种时髦“教学策略”的以替代教师为目标的教学课件,其教学效果也难以与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相匹敌。无论这个课件设计的多么精致,也根本不可能具有一个教师能做到的通过他的感官,从学生的体态、表情、语言、和声调等等数个方法获得大量的信息,及时、微妙、有人情味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层面上的交互,恰好是现代教育思想所要强调的人文精神浓厚的东西。这个对计算机显示出难以忍受耐的简单、苍白和低能,而人却表现出叹为观止的生动、丰富和智慧。

2.课件制作费事、费时、费力。在很多的教学评比活动中,CAI课件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许多精美的CAI课件。很多获奖的课件几乎都是多媒体: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令人目不暇接,同时有的一个课件所占的内存也是惊人。为了能获奖,取得骄人成绩,很多课件的制作也是几个人话了几十天完成的,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老师,很多老师都废寝忘食,夜不能寐,连续几天都不能正常休息,可见,一个精美的课件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多少时间啊!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他就会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课件。

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计算机技术发展又这么迅速,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的教学活动。我认为教师能够掌握并能较为熟练的使用一种、两种积件即可,而且,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教学软件,而不是编制软件。

3.设备成本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现在社会大兴多媒体之风,这样便迫使一些单位、学校不得不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引进多媒体设备,一套较为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价格上是不菲的,而引进设备后由于缺少课件制作的先进技术,缺少人才,或者课件制作过于的简单,不能充分利用设备的优越性而使设备闲置,导致资源的浪费,又缺少技术维护而导致设备损耗严重,这样又浪费了才力、人力、物力。

总之,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良性发展,任重道远。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优点而让它随意滋长,对它趋之若骛;也不能因为它的缺点而对它敬而远之,畏缩不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媒体,将给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带来不可估计的巨大效益。反之,就会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此时,正是它发展途中的停靠站,在这里我们通过尝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使同仁们重新认识计算机的辅助教学的定义,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辅愈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创伤,唤起同仁们的重视,一起努力使这趟列车沿着正确的轨道行驶。

参考文献

(1)钟玉琢《多媒体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优越性弊端应用

一、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定义

(一)CAI定义。

CAI是老师们常听的词语,有的老师只知道它就0是指课件教学,而它的真正名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英文“Computer Aided Instructing”的缩写,它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使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是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Premiere,Flash等Powerpoint 适合于开发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Authorware则用来开发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Flash主要用来制作网页形式的课件,更多的优点是占据磁盘空间少、动画效果好、交互性很强。

(二)CAI教学中的辅、助关系。

有很多老师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利用课件讲课,没有别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就是过于的片面了。所谓辅助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个别交互”的辅助学;其二是微观上地辅导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集体交互”的辅助教。

第一种形式,有一段话为证:“说计算机能够教学,是因为事先有教学在‘教’计算机”。软件市场上有很多各种计算机过级考试辅助教程,软件学习教程等,这是一批教师、计算机专家等这种教师“群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而设计制作的一些可以部分替代教师工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让学习者在缺少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仅仅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学习和掌握某些知识。此时,计算机实在辅助“教”。

第二种形式,直观的表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人”的辅助意义。即所谓“集体交互”模式,这种形式的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积极参与交互,使教师随时地以己之长,补给之短,以计算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通过计算机直接的接触学生,而且是更加的高效的接触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听课效果,现在我们常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助学和助教方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是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据质料可知国内外都把计算机辅助教(CAI)与计算机辅助学(CAL),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共同内容。这种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大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和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如何在辅助教与辅助学两种实践方式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尊重人,即尊重教师和尊重学生,并且以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协调一致为目标,无论辅助教或辅助学,都应以辅助教为思想主轴。

二、CAI教学的优越性

(一)课堂教学生动化、形式新颖化。

传统教学的主要工具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板檫,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单一的,内容是枯燥的。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了师――机――学生之间的三者对话。教师运用CAI上课时更灵活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也认为有了CAI 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新颖而充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过去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静态的图片,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闪光”世界!比如,语文课件《春江花月夜》,学生通过一边欣赏诗的内容,另一面倾听《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使学生身临那美妙的画幅中,融入自然中,去亲身体验那种美,伴随那飞舞的蝴蝶进入了本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到结束一直沉浸在画意中,精力自然集中,记忆自然深刻。语文课件《埃及的金字塔》讲解中,利用几何画板作出的巨石移动动感图,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使学生将课文内容直观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达到课堂教学“减负提素”之目的。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的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本科的兴趣,真正的改变传统教育单凋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联系,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性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三、CAI教学中的弊端

(一)教学中的人文思想不足。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实现,应该是正视计算机的媒体地位基础上实现的,其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不坚持这一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背离,就可能失败,或者至少是价值有限。

以计算机人为的割裂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大忌。现在有很多的教学课件,不是教师本人制作的,他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讲,在讲课中,缺少与学生的联系,学生有一些疑问,面对多媒体的“死模式”,怕老师尴尬而又无法启齿,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达不到本课的大纲要求,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中师――机――生有机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单纯指集中教师编制课件,然后由课件来教学生,而是强调全体教师广泛地参与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广泛的参与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中去,达到师――机――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包含了教师对教育思想的理解,教师的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师生双边活动等等在内的过程。即使一个设计精良的教学课件,一个由一流计算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个掺入了“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某种时髦“教学策略”的以替代教师为目标的教学课件,其教学效果也难以与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相匹敌。无论这个课件设计的多么精致,也根本不可能具有一个教师能做到的通过他的感官,从学生的体态、表情、语言、和声调等等数个方法获得大量的信息,及时、微妙、有人情味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层面上的交互,恰好是现代教育思想所要强调的人文精神浓厚的东西。这个对计算机显示出难以忍受耐的简单、苍白和低能,而人却表现出叹为观止的生动、丰富和智慧。

(二)课件制作费事、费时、费力。

在很多的教学评比活动中,CAI课件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许多精美的CAI课件。很多获奖的课件几乎都是多媒体: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令人目不暇接,同时有的一个课件所占的内存也是惊人。为了能获奖,取得骄人成绩,很多课件的制作也是几个人话了几十天完成的,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老师,很多老师都废寝忘食,夜不能寐,连续几天都不能正常休息,可见,一个精美的课件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多少时间啊!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他就会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课件。

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计算机技术发展又这么迅速,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的教学活动。我认为教师能够掌握并能较为熟练的使用一种、两种积件即可,而且,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教学软件,而不是编制软件。

(三)设备成本高,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9篇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状况,巩固知识,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发问固然很好,但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地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规定一个大的方向。

一、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积极向上,能引发正能量,引导学生去发现人间的真、善、美

世间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笔者觉得,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在解道授业、解惑前,首先明确怎样去传道,此道不只是大家应该遵守什么道德范畴,而更应该明白真善美是人间大道,世间万物之所以和睦相处,互生互长,正因为都遵照真善美的规则。只有明白了这个大道,才会逐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正能量,并用正能量来感染自己,如学到“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可以让学生在作品中去寻找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

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预见性,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同时,又要做到收放自如

如笔者在教学《阿Q正传》,分析阿Q的多重性格时,学生对阿Q欺软怕硬中“调戏小尼姑”这个情节提出好多问题。笔者急忙转移话题,“你们觉得造成阿Q这种性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才肯从问题中走出来,回归到教学内容上,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提问、讨论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把重心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

(一)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提问的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能吸引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若一堂课的切入点把握得当,学生提问的热情就燃烧起来。如在讲《春江花月夜》时,笔者首先播放由春江花月夜伴奏的视频,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笔者就介绍这首诗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还没等笔者介绍完,立刻就有学生发问“这首诗美在哪里啊?”、“对,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学生就沿着“美”这条主线和文本对话,在讨论与思考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找到答案。

(二)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使学生想提问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要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学生只有渗透文本才能生成问题,没有时间的保证,学生的讨论、提问活动都只能沦为形式。如讲《蜀道难》这篇课文时,笔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诵读及理解字词,学生们在一次次讨论和诵读中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并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课文反复咏叹蜀道难,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李白为什么把蜀道写得那么难呢?”学生的思维在提问中得以提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再小组相互讨论。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就能点亮学生的心灯,擦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三)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使学生会提问

中国古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提问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有勇气去提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为学生的提问做好引导。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1.设置台阶,梯度上升

如笔者在讲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时,由诗酒导入作者李白并引导学生读懂题目,接着告诉学生这和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一样,也是一次聚会,搭建好这些“脚手架”之后,学生立刻就提出了“李白为什么召集诸从弟子宴会啊?”“大诗人们聚会做什么,和我们现代人聚会一样吗?”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兴致特别高,当然也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设置好提问的台阶,给予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知识并提升能力。

2.大胆假设,具体论证

语文教学中分析文章时可以带着学生穿越一下,跨过时空隧道,交换身份,大胆假设,然后验证其存在能否符合生活逻辑,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时,笔者引导学生和裴迪互换身份,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是写信,王维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介绍山中的景色?作者想告诉裴迪什么呢?”于是笔者就问学生:“如果你的好朋友告诉你哪里的景色非常美,目的是什么?”“有机会让我也去欣赏”,再结合王维写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恍然大悟,“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他对友人的召唤,以山水美景来呼唤他的朋友放弃对名利的热衷追求,来同他一起游山玩水,共享快乐”……学生独到的见解让人欣喜。当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作为切入点提问时,大胆假设是个不错的思路。

3.设置情景,有效提问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随问而思,随引而发。设置情景对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至关重要,教师设置好情景,学生才能走进文本,在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才能生成一些问题。如笔者在教学《氓》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和一对感情破裂即将离婚夫妻,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对方的称呼一样吗?学生在笔者设置的这个情景下深入文本,并结合生活经验,经过思考讨论他们提出以下问题:(1)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哪种情感?(2)文中主要写女子,为什么题目叫“氓”?根据文中情感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学生在教师设置情景的“脚手脚”上,一步步向上攀登。学生既体验到提出问题的喜悦,又尝试到解决问题的成就。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燃烧的火把,学生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就是引燃点之一,所以我们教师要努力探索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技巧,教给学生有效提问的方法。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可唤起学生的想像和创新思维,学生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语文教学便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可见,引导学生有效提问不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第10篇

一、营造走近经典的环境文化

学校把书香校园建设纳入学校持续发展的议事日程,借助新教育实验的良好势头,在认真总结过去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新教育实验活动计划、组织机制等。学校投资数万元购买了新教育实验文库推荐的经典图书,充实了学校图书室、各楼层流动书箱、各班图书角。学校悬挂了“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诗文经典,打造诗意校园”、“人生因读书而精彩,生活因读书而充实”等充满睿智与聪慧的读书标语,表达了师生读书的信心与决心。为了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寄寓诗意,学校将格言牌匾布置在教室、过道、走廊上,把名人诗句运用到草坪、花圃的自我介绍牌上。学校橱窗、板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书香小报、名人名言、经典诵读征文、经典书法作品展、“小书虫”简介等,吸引学生、教师、家长驻足流连。学校建立了“小螺号”广播台,开设了每日一诗、名著推荐、美文欣赏等栏目,每周还播放一首由古代诗歌谱写的歌曲。诗歌、散文等经典作品,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让经典载着学生穿越历史,犹如在他们的心田播下美好的种子,使其终生受益。走进洋口小学,这里溢满书香,你仿佛在经典图书的殿堂中徜徉。

二、构造品赏经典的教研文化

为了切实推进新教育实验,引领全校师生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注重经典诵读的教学研究,以此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首先,建立经典诵读的组织机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语文教师为成员的新教育实验研究组织。语文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经典诵读的组织安排,确保说课、上课、评课正常运行。

其次,构建诵读经典的教学模式。学校为了打造经典诵读高效课堂,构建了经典诵读“四激”激趣、激疑、激活、激智的教学模式。此次活动以校本教材《大海的变化》一文中的《观沧海》和《春江花月夜》两首古诗为内容开展教学研讨。先由执教者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试讲,然后对他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确定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执教老师再重新设计教案,正式在学生面前将教师集体教学智慧形式丰富、充满活力的经典阅读课呈现给学生。

第三,开展诵读经典的同题磨课。教师利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氛围,引导他们人情人境,将经典与图画、音乐有机结合。低年级老师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又促使他们背得快,记得牢;高年级老师还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对学生已熟练背诵的古诗还要求默写,并评选“诵读之星”予以鼓励。灵活的诵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经典诗文诵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突显诵读经典的活动文化

自从新教育实验启动后,学校搭建了诵读经典的活动平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做到课内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促进了师生的发展,塑造了学校品牌形象。

1.“三板块”诵读活动:

板块一:学生阅读。学校统一安排阅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古代诗歌作品,并要求他们记好读书摘录卡。通过阅读,让童心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板块二:教师阅读。学校运用制定计划自主读、交流共享展示读、合作探究深入读、撰写体会实践读、网络推荐共同读、聘请专家引领读、评估导向激励读等形式诵读经典,提升了教师的理念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板块三:亲子共读。学校要求星期日、节假日开展“一日三读”活动,即晨读古诗、午读经典、亲子共读,从选书一直到读后交流,形成一个“选书——读书

聊书——再选书——再读书……”立体循环的过程。家长与孩子一块享受阅读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

2.中队主题诵读活动:学校各中队以“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化”为主题,以学校“一月一节”活动为契机,开展读经典、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等主题中队活动。活动开启了学生心灵之窗,增强了读书活动的效果。

3.“晨诵、午读、暮省”诵读活动:新教育提倡每一个学生养成“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幸福的、完整的、有效的生活方式。每天早晨、中午行政人员轮流巡查各班学生的阅读情况,每月学校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使诵读经典活动正常有序。

第11篇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模式方法

在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内容中,除了造型表现课和综合探索课外,欣赏课占了30%左右。美术欣赏课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现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开发其心智、开发其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以传授基本技能为主,在遇到欣赏课时就简单草率而过,或轻描淡写介绍一下,或让学生自己看课本,让学生花个几分钟讨论一下,然后就让几位学生发表评论,结果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发言,但是都是看图说话式的、平铺直叙的评论,完全没有美术欣赏课的深度。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切身体验到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就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教育目的,也将偏离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为此,我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美的情境,尽量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以下我就美术欣赏课的方法与模式谈几点感受。

一、诗词结合于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模式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情画意是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传统。唐朝诗人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其实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将诗词应用于美术欣赏课教学,能使学生提高对诗词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审美情趣。在欣赏中最大的难度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又各不相同,教师只有采取触类旁通的迂回战术,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对初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大量的古诗,而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诗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有很多相同之处。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欣赏水平、审美能力也提升了。

二、音乐应用于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模式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而美术欣赏也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的欣赏过程,就会大大降低欣赏的效果,导致学生得不到完美的情感的体验,认知也随之大打折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画作欣赏》时,选了一些优秀代表作品,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等,配上古代音乐《春江花月夜》,下载了有关风景的录像,使学生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展示风景照片与绘画作品,要求学生思考自然界与艺术品有何联系与区别,着重培养学生的品评能力。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增进其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的信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法的模式

21世纪,是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生活。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多媒体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不仅具有展示、欣赏的功能,而且具有训练、创作的强大的功能。网络教学给美术学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更能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欣赏,不理解的可以自己查阅其他相关信息,或是通过同学之间交流解决问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但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求教师会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网络知识。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事先上网,课中为学生提供网站、网页等。

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学校的美术欣赏图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极具意义的工程。

四、与生活结合的美术欣赏课的模式

教师可把美术欣赏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关心时代的发展,加强社会责任感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也可将美术欣赏与生活中的服装欣赏、建筑欣赏、工艺品欣赏、自然风光欣赏等结合。

在美术欣赏课上,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或参观艺术展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和美术作品时,教师不要将固有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讨论,避免积极性压制,这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第12篇

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也喜欢把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在教学中,或做游戏,或画图画,或朗诵诗文,或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音乐教学的重点。如在欣赏民歌时,笔者怕学生对民歌不感兴趣,就加入了大量的方言(通过游戏)和各地地理、人文、风俗的介绍,整节课下来,看似学生参与度挺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回头再想那节课时,却发现这些其实不过是给音乐课穿上了一件看上去华丽的外衣,如果剥去这件外衣,那堂音乐课还剩下什么呢?

音乐毕竟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训练与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才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达到音乐素养全面提高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音乐教学必须让音乐本体回归,教学重点要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暑假培训时,专家和老师在讲座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了音乐本体的地位,明确提出了聆听是音乐课堂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和主要内容,音乐课堂上感动学生的不应是“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场面”,而应是音乐本身。另外,如果单凭兴趣激发,什么样的音乐课堂也比不上流行音乐让学生更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1.要把倾听音乐作为备课中最主要的环节

在备课中要主动地、有要求地、反复地倾听教材音乐,熟悉教材音乐,不断地感受、体验和理解教材音乐,然后根据课标要求,从审美角度和对教材的把握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提问,安排教学环节,最后才是写教案,做课件。正如蒋文祥老师说的:从本能出发听音乐,领悟课标听音乐,了解学生听音乐,剖析教材听音乐,紧抓效果听音乐,反思成败听音乐,做听音乐的有心人。如贝多芬的《月光》,乍听觉得像是在月下漫步,优雅温馨,如果反复聆听,分析一下乐曲的低音与和弦,就并不是那么轻松惬意,而是处处体现着贝多芬的沉重压抑和抗争。这些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不经过反复的聆听是发现不了的。因此,缪丽君老师在讲座中提出:要让倾听去叩问师生的心灵,让倾听去撞击璀璨的生命火花,音乐课堂才会充满诗意,鲜活而又深刻。

2.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聆听环境

良好的音响设备和音源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如果那些经典的音乐以音质欠佳、断断续续的效果播出,学生一定会大失所望。同样,那些年代久远、音质生涩的歌曲或乐曲,最好换成稍新颖的版本,如《红莓花儿开》这首歌,梦之旅合唱组合演绎的就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的表情、语言、情感,本身就是音乐情境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聆听时候,不可能不受音乐以外事物的影响,而影响最深的首先是教师。可以想象一下,音乐课堂上,一个作专注聆听状、面部表情随音乐情绪而变化的教师,和一个漠然的教师对比,是不是前面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呢?有的教师,甚至能用自己聆听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动学生,让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所以,教师的教态,在音乐课堂上更多地的是表现在对音乐的演绎这一方面。几位专家在讲座时无数次提到过北京八中的音乐特级教师――李存老师,他在学生聆听音乐时随音乐指挥,通过手势力度的强弱变化,带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体态和身体语言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旋律的变化,这也是课堂音乐性的体现。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教师首先当自己是一个乐者、歌者,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去感受过要教授的音乐之美,不能如一个艺术家一样忠实于自己教授的音乐,课堂音乐性如何能够存在?如果教师真的感受到了自己要教授的音乐之美,课堂上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表情和聆听,都能将他对这段音乐的赞赏表现出来。这种赞赏和感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学生,这也是课堂音乐性的和谐表现。

第13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初中语文课堂 新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一场重大改革,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文化已向我们走来,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课堂教学空前的开放,充满活力。

其特点是: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和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倡导。在网络环境下,动态的海量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课堂教学超越了语文学科本身,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现就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项变化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理念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行网络化教学,教师的观念应是超前的。教师应冲出“以自身为圆心”、“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束缚,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创造性地适应学生的学,树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体考虑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探索的内在需求。

二、教学目标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个性化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又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的教学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把教学目标简单化为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教师传授知识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网络教学的目标大大突破了这个局限,呈现一种动态的、人性化的、交互性的特点,教学目标所关注的是学生自我需要,自我发展,极富个性化。如在《木兰诗》教学中,一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梨园飘香”(京剧《木兰从军》)、“豫风激扬”(豫剧《木兰从军》)、“银海泛波”(动画片《花木兰》)等有关“木兰”的网上信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初步接触人物,形成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认识――有的学生说木兰勇敢,有的说聪明,还有的说她傻。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便得到了较大的体现,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由点转向面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书本这个“点”为唯一的教学蓝本,信息量极其微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从书本这个“点”出发,以超文本方式链接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海量信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首页上有“东坡生平”、“东坡作品”、“作品导读”、“自动欣赏”、“古诗新唱”、“中秋聊吧”、“词牌新作”、“自制贺卡”、“BBC讨论”、“音画诵”等板块,其中“东坡作品”链接了几十篇文章,“音画诵”链接了《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等十几首与月有关的风格各异的乐曲。这样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板块研读,或选择有关乐曲配乐诵读,使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认真的现象消失了,教学效果显著。

四、教学过程由计划性转向变化性

传统语文教学是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过程一切尽在计划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动态变化的,网络课堂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加以调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真正调动起来,提出的问题就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教师事先拟就的计划就会被打乱,教学速度或快或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若教师再不去更新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寻求的信息量就会超过教师。网络化教学,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网络资源,而且要研究学生。网络化教学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网络化教学的变化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交易所,学生的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堂不再是问题的终结地,而是问题的发源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调查、访问、查资料,把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五、教学活动由单向传递转向多向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受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交往主要采用师生问答、固定的小组讨论等单向传递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支配着学生的一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民主型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没有教学的民主就没有学生的创造性。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借助于聊天室、BBS、E-mail等网络交往方式,可以打破空间位置上的小组关系,使得学生可以与自己观点相同或不同的同学自由组建合作探究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

如在教学朱自清《春》时,我把设置好的四个网络聊天室,分别划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四个讨论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一段进入相应的讨论区进行讨论,或选择不同的讨论区了解别人的讨论情况,自己则随机参与并加以组织指导、监控。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大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都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信息共享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学生可以帮助他人或寻求帮助,在网上写作业,提交作业等,课堂始终保持着一种活跃的探讨气氛。这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参与竞争的意识。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语文课堂显得极具开放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网络,教师打破了书本的局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创新、学习方式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创新。

四、思考

网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我们不能把网络视为解决教学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对网络的运用还需作理性的思考。

1.网络是否可以替代教师

在网络环境下,人机对话的时间要多于师生语言交流的时间,于是一些激进的理论家认为“学校教育将会消失,教师的地位不复存在,互联网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师。”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网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

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与态度。因此,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它更多地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这些往往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欲,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楚,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等,非网络所能一一演绎。好的课件也许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哪里比得上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

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网络仍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教师的作用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

2.网络是否可以替代课本

网络的信息量远远高于课本,有人提出,上语文课完全可以抛开课本了。其实不然,现有的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尽管有值得商榷之处,但这些课文毕竟是经过了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为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者所认可。其中许多篇目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著的代表与典范,可以让学习者读一而知十,触类旁通,融贯中西。

第14篇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如扑面之春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兴趣”之门,以它特有的鲜活的优势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出纸面,学习的形式变得丰富,内容变得立体,学生

置身于浩淼信息海洋中,自主地、快乐地、超越时空、文本,随时随性地进行学习,这才是快乐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嫩绿的春草,艳丽的春花,和煦的春风,轻盈的春雨,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春天景色细致入微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仿佛跟随作者踏青,完全溶入了诗情画意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的这种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从中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对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揣摩学法教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上,引导学生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的学习、主动地思索探究。

例如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这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有关黄山的知识,结果在检查预习情况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学生通过因特网搜集到关于黄山的地理特点,黄山的形成过程,黄山的景点介绍,黄山的一些民间故事。远比老师期望的要多,而且学生的学习是自愿自觉地进行的,效果尤其好。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压缩教学内容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效率才是当务之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教”和“学”的重要工具,巧妙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软件资料与信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料,以及简单方便的多媒体制作和使用方法,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各个方面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料,方便了教师备课,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各种资料,欣赏名家教案、课件,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使备课的质量和效率都大为提高。第二,利用多媒体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教学《陋室铭》,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意境,就在素材库中选取了若干幅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调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第三,利用多媒体方便灵活的特点,可以使教学过程安排更加紧凑、有序,思路更加清晰,显的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大课堂的信息含量。第四,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就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作用显著。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不再以判断是非的权威者出现,而是以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

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教学与学习,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达到互动共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如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作业,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还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合作完成容量较大,内容较难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散文《济南的冬天》,让学生合作编制关于冬天的电脑小报,学生有的搜集冬天的植物、景象 ,有的找来关于冬天的诗词文章,有的寻找关于冬天的照片、图画,有的负责编辑排版,同学们合作编辑的电脑报图文并茂,色彩缤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又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加强探究性学习

第15篇

[关键词] 课程结构 音乐素质 教学法 社会实践

音乐基础课是高师幼教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也是高师幼教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运用最多的体现综合应用能力的学科之一。

高师幼教学生入学时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系统、全面地学习过音乐知识,有的只是跟着录音会哼唱几首流行歌曲而已,对音乐知识毫无一点基础。高师幼教生音乐基础课学制为二年。在短短的两年中,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及教学能力,要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启蒙教育者,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

一、分析课程结构,合理安排学时

音乐基础课是高师幼教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从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方面来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用技能。乐理,全称为“音乐理论基础”,包括记谱法以及和声、调式调性等内容,通过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来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音高及乐谱的理解能力。视唱练耳,由视唱和听音组成,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觉感受力、节奏感、音色感及强弱、速度感等基本音乐素质。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它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通过歌唱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通过音乐让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课程结构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视唱练耳和声乐占的比值较大。在教学中,突出专业的特点,以声乐为主干线,将视唱练耳、乐理、音乐欣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音乐基础知识是音乐学习路上的铺路石。在第一学年,每一单元的教学以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为主,巩固训练,打好坚实的基础,声乐演唱则穿插其中。在第二学年,每一单元的教学以视唱练耳和声乐演唱的学习为主,音乐欣赏安排适当的学时。在音乐基础课程中,简谱视唱尤其重要,可以说要学唱歌就要先学会识谱,就像要跑步就得先学走路一样。简谱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记录音符高低的记谱法。它在数学上读作一、二、三、四、无、六、七,在音乐上我们把它唱作do、re、mi、fa、sol、la、si,在视觉上更容易被人接受,在头脑中把“1、2、3…”唱作“do、re、mi…”反应也来得快一些。在简谱视唱中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单纯音符到附点音符时值的练习,再过渡到其他节拍的练习,进而深入到复杂的音值组合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乐感等基本音乐素质。如:××××××× ××××××××× ×××

×.××××××……

二、突出专业特点,重视音乐素质的培养

高师幼教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者,而培养合格的音乐启蒙教育者重要的是音乐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应结合幼教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第一,在乐理部分,适当降低难度,增加乐理知识的训练。记谱法(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值组合法、节奏节拍、常用记号、音程、和弦、调、调式调性是乐理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由于幼教专业的专业性质不同于音乐专业,在民族调式的学习中只要求民族五声调式的学习,民族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就把它列在教学范围之外了。在每一课,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都要给学生进行相关的作业训练,以巩固所学知识,从作业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视唱练耳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视唱和练耳两个环节。视唱中以简谱视唱为主,选择适当的视唱曲进行练习并运用键盘乐器进行伴奏,注重音准、节奏、节拍的训练,视唱曲难度系数为二升二降,要求学会首调唱名法。在视唱中,首调唱名法是一个难点,应在带升降号的简易调中多练习,“熟能生巧”,多唱多练才能应用自如;练耳也就是听觉训练,主要是大小二、三、六、七度,纯四、五度,增减四、五度音程及三和弦性质的听辨,旋律的模唱和节奏的模仿。练耳是训练听觉的灵敏度,对音乐基础较差的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教学中可以放慢进度,从最基本的单音模唱开始到简单旋律的模唱,再深入到音程及和弦的性质的听辨,教会学生听的能力,学会用标准音a1上下“搭桥”来听辨。视唱练耳就像一对亲兄弟,关系密切,互相依赖,学好视唱练耳自然也就为声乐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声乐部分可选择一些时代气息较强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教学歌曲。如《送别》《雪绒花》《同一首歌》《故乡的小路》《让世界充满爱》等,并针对专业性质,大量加入儿歌的演唱学习。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呼吸、打呵欠、吹灯)启发学生去认识、体会歌唱的发声位置、状态、气息,还可以在语言训练上加入一些绕口令来练习吐字,以培养学生歌唱的乐感和美感。由于声乐是声音的艺术,较为抽象,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善于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音乐欣赏是聆听、感受与审美的整体实践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审美目标之一。音乐可以是无形而有象的艺术,所以音乐欣赏具有想象的自由度。如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通过对小兔与乌龟的艺术性描绘,以期唤醒相应意境的联想,抓住音乐特征,展现音乐形象。要欣赏音乐就要仔细聆听,感知其音响和结构形式的美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把它分为中国音乐欣赏和外国音乐欣赏,中(外)音乐欣赏又分为声乐作品欣赏和器乐作品欣赏。在音乐欣赏作品中选择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教学,如《春节序曲》《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命运交响曲》《彼得与狼》《龟兔赛跑》等,旨在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西洋乐器、我国民族乐器的名称及演奏形式,如:交响乐、交响童话、民乐独奏、合奏、重奏等;了解一些音乐生活中的知识(比如贝多芬、阿炳的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边听边想,边听边说,边听边学,拓宽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质。

三、深入教学法,提前进行实习试讲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法是指师生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使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它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教学内容为依据,教学技术手段为载体,它承担着将预期的良好教学目标变成满意现实的教学结果的中介职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有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教学效果不太好,并不是他没有水平,而是由于教学不得法。因此,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依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如五线谱的学习,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而五线谱则是用来记录这种语言的符号。五线谱对于多数人来说学起来太难了,五条线四个间在纸上看要慢慢地去数。而我们可以用比较形象的方法:伸出左手,张开五个手指,掌心对着自己,把五个手指当做五线谱的五条线,手指之间的空档作为四个间,这就是一个随身携带的五线谱,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学习,把它看习惯了再联系到书上去就很容易学会读谱了;再比如教唱儿歌《粉刷匠》《小脚》,在它的节拍练习中,为能生动地表现它的强弱关系,可以用拍(拍手)空(分手)的方法,就不用分拍子来表现,这样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谱例一:

谱例二:

再如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可以先让学生听,边听边想象,根据歌词大意来画出心中想象的魅力图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启迪创造性思维;还可以用直观的形象思维,比如把力度记号f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鸟,把一边画曲线一边像蚕儿吐丝一样来练习气息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上课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方法都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教学实践。

实习是每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指定的学校,面对教学对象进行现场上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把实习工作做好,幼教生必须进行实习前的试讲训练,即学生间互相充当师生角色(一个学生充当教师,其余学生充当小朋友),并按幼教要求试着讲课。在试讲之前应认真学习领会《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多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精心设计教案和教法。在试讲时不要拘于形式,要大胆地、真枪实弹地反复练习,多听取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力求达到炉火纯青的熟练程度。通过学生说课――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复评――学校试讲小组终评的层层把关,打造优秀的音乐启蒙教育者,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两年的音乐基础课程学习,已具备了音乐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艺术实践活动是检阅幼教生音乐学习成绩和展示其艺术才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两年的音乐基础课程学习结束时,要指导学生参加幼儿园或学前班的实习,或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为合唱队排练,在合唱队中担任领唱或者指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参加歌手赛等,让他们真正走进课堂、走进社会,锻炼他们的协助能力及业务能力,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同时也使学生学会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加强综合能力的体现,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莉莉.音乐/基础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晴.民办高职高专院校钢琴教学之浅见[J].艺术教育,2009,(10):41.

[3]崔德虎.中师音乐生应做到“四个提前”[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3):16-2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