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一数学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基本函数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
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四、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2、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同时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1、知识量大。
2、学科内容深,学科知识的抽象概括性强,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
3、综合性、系统性强,要理解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高中生每天要学的内容很多,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本来能学好的东西也学不好,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运用计划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磨炼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不同,学习计划也应该因人而异,但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黄金时间来记忆
同学们应该抓住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来安排记忆,提高效率。一般而言,早上6:00—7:00头脑清醒,记忆效果比较好,上午、下午都有课程安排学习比较紧张,中午休息30—50分钟可以缓解疲劳,以便下午有充沛的精力学习。而每天如果不能保证7—8小时睡眠,记忆效果也会降低。
尊重自己生物钟
由于生理条件和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人们的生活节律和最佳感觉也往往不尽相同。有的人的学习最佳时间在上午,有的人在下午,还有的同学感觉晚上学习效率最高。在了解了自己的最佳学习时段之后,按照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佳感觉时间去做,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要有时间限制
为了提高效率,在制定计划时,要适当给自己“压力”,对每一科目的预习和复习要做到三限制:即限定时间、限定速度、限定准确率。这种目标明确,有压力的学习,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每学习完一部分时,都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会更充满信心地复习下去。
对照计划反省
计划一旦制定,就要雷打不动地完成,如有完不成的,也应立即在次日加倍补上。如:反省自己,当天的计划完成了没有,明天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果完成的好时可奖励自己一次;如果完成的不好时可惩罚自己一次。这样做,既有约束力又有可操作性,每天都会感到在进步。一段时间后,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计划做出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促进学习。
一、学习目标:所有课程尽力上A等级。平时注意预习、抓紧,将所有知识点灵活掌握。
二、具体做法如下:
1、早上6:20按时起床,做到像在军训期间一样,动作快捷洗漱完毕,开始早读和上学,做到上学不迟到;
2、在校期间,上课做好笔记,认真听讲,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积极主动思考、提问、虚心请教、不懂就问,记录好每堂课的笔记;
3、在校下课后,不与同学吵闹、打架,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起到团员带头模范作用。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
4、下午放学回家一定要及时,不在别处逗留,更不要与同学一起在外玩耍或买小摊上的东西吃。要严格要求自己,回家后快速做作业,做题之前,首先复习当日所学知识点和例题,然后一鼓作气吧作业做完。晚上做题时,适当每隔1小时休息五至十分钟,保证高效率做作业;
5、有时间当晚提前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并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同时将笔记整理好(仔细认真看一遍和补充不足);
6、保证每天中午午睡1小时(中午放学也要及时回家吃饭和午睡)。晚上睡觉前将书包与校服整理好,以便早上上学。
三、作息时间表:
1、早上6:20-6:30起床、洗漱。
2、6:30-6:50早读(分别读语文和英语)
3、6:50-7:00早餐(一定要快速吃完)
4、7:00后上学(在学校早读一定要有效率)
5、12:10-12:40吃午餐。
6、12:50-1:50午睡。
7、1:50后上学。
8、晚上6:00-6:30吃晚饭。
9、6:40-10:00做作业(其间可以休息或洗澡)
10、10:00-10:30预习功课。10:30-10:40清书包。10:40睡觉,最迟不超过晚上11:00睡觉。
11、尽量不带手机去学校,晚上睡觉关机。
关键词: 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flas设计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朋友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朋友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
教学模式应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通过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都主动地学习。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因而要求在数学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表现出来。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正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1、优化演示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些装置和操作较复杂、有毒且不易控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易造成伤害、易出错误的实验,如氯气的实验室制备、稀释浓硫酸等,让学生在进行真实实验操作之前观察模拟演示,熟习实验操作步骤和规范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能有效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化学实验中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发生意外事故,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这些错误操作,如果只靠教师讲解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难免空洞和没有实感。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将错误分解,放慢动作,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使学生直接目睹错误操作以及产生的严重后果,学生看后印象深刻,更能深刻理解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学生实验时错误操作的发生。
2、模拟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化学教学中,抽象的理论原理、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复杂的分子结构,化学键的断裂和建立的过程、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概念等,比较抽象,无法观察,语言也难以完善描述,学生难以领会,是化学教学中的难题。若使用多媒体图形图像模拟技术,可使微观粒子运动宏观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3、优化复习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单项复习和高三总复习均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实验是复习课的中一个重要内容,若利用电脑模拟,可快速再现实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动画、图片、录像演示等多种方式,重温实验内容及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规则,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同时,特别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比较、类型归纳,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虽然给中学化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优势,但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1、上课节奏加快,信息量过大。由于教师可以在课前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就可以不用写板书,这直接导致课堂上教师单纯说课的时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每节课所带来的信息容量,加快课程进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2、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的手会一直按在鼠标上,一直在进行着下一步的操作。教师这种思维的连贯性导致其很容易忽略对学生情绪、认知以及思维的观察和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减少。
3、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重视教育技术的同时忽略了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没有把多媒体技术和化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
三、解决多媒体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1、合理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每次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堂习题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加强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适当地减慢了课程的进度。由于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各种公式和定理上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课堂习题的讲解也可以深化学生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前面课程的复习与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建立起课程的前后联系。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也不能仅仅是一台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可以在课件中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部分,通过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畅通地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慕课,这些依托信息技术不断出现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既是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化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高一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后期发展,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因此,高一阶段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中如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化学教学质量,是化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本文将对高一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在当前各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不容乐观,以化学教学为例,教师受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两个极端。
1.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点,它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实验课,课堂演示占用时间较多,还比较麻烦,但是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则可以减少这种麻烦。因此,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不利于教师基本功的发展。
2.教师排斥应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而有的教师则因为教学观念的影响不愿意运用信息技术,他们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会弱化化学教学,许多化学实验尽管繁琐,但是只有经过自己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观察细致掌握其原理。基于这样的原因,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排斥应用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做好初高中衔接,打好学习基础
高一化学不同于高二、高三的化学学习,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对于高中快节奏的生活可能还有些不适应,而相比于初中阶段高中学习的难度更大。初中时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很容易就会对化学学习产生反感。因此,高一初始阶段的教学必须要做好初高中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不同学段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教材内容设置可以看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入,两者有必然的联系,高一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
2.优化演示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定义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论证,有许多假设需要用实验加以证实。因此,在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现象的清晰度至关重要。传统的化学课堂,实验多以教师课堂演示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弊端,在课堂上教师演示实验的时间有限,因此,他们常常是以较快速度来完成实验,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实验的步骤,没有看清实验现象,实验操作就已经结束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时必然存在差距,导致实验效果不佳。如果适时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通过多次播放演示实验课件,直到学生弄清为止。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时,教材提到了“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没有那么长时间去展示,但是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摩相关的视频,弄清其原理,记住实验现象。再如,在《元素周期律》一节,为了比较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同时规避实验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同时播放从锂到铯与水反应的实验视频,碱金属的活泼性就一目了然。这就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体现。
三、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1.教学中不可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讲解,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只是化学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被信息技术局限自己的思维,过分依赖这种教学技术,而是要学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2.信息技术不可替代学生实验
在化学课堂上信息技术虽然可以辅助教师进行一些较繁琐的实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化学实验都可以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实验是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主要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该让学生动手的要亲自动手。
总之,当今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广泛,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牢牢把握时展所带来的机会,用好信息技术,做好化学教学工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张博 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1现有教学弊病
(1)文化水准偏低。艺术设计范畴内的专业学生常常缺失了根本的文化水准,基础科目表现出来的水准仍偏低。这是由于高职录取进来的学生并没能拥有稳固的文化课根基,文化素质不佳。日常教学中,高职也没能侧重人文类的多样科目,很难提升水准。进入院校以后,没能明晰应有的认知目标,自身定位含糊,缺失必备兴趣。如上的要素造成:缺失自主接纳知识的热情,认识也很淡薄。学生在毕业后,没能适应多样态势下的岗位要求。
(2)缺失了新颖模式。高职院校调配的平日授课时段偏短,时间十分紧张。为了发掘潜能,要变更惯用的授课程式,让它能吻合新时段的市场进展。但从现状看,艺术设计侧重去应对测试,应试压力之下,师生注重去增添学术范畴的认知,没能注重技能。现有模式之下,拟定课程显出了偏大的随意倾向,忽视主体素质。日常考核依循的流程偏僵化,应用特性不佳。为了顺应就业,盲目累加日常流程内的授课负担,没能侧重某一技能。
(3)师资及现有教材的弊病。针对艺术设计,科目配有的师资仍偏少,缺失高素质这样的师资。艺术设计之中,教学水准紧密关联着配有的师资数目。双师型特有的师资偏少,数目严重缺乏。选出来的教材没能涵盖着新颖的设计技能,高职教材常被看成本科特有的压缩校本,缺乏新式内涵。如上两类缺陷,都阻碍着长久进展,影响教学进步。
2信息化路径下的授课流程
借助信息技术,拓展了授课必备的新颖资源,便利日常授课。信息技术配有数字化这样的足量资源。信息时代之内,网络不断延展,教学设计拥有了稳固的技术根基,二者彼此融会,借助数字资源,创设新颖的程式。信息化设计中,就要摸索去增设新的程式、探析新的流程,整合并予以运用。
(1)初始讲解时,要让学生明晰这一课节内涵,识记必要内容。例如,解析设计概念,就要明晰对应着的职业特性、艺术设计依循的总理念、常规设计习惯。与此同时,可以延展至工业设计、常用空间设计、视觉传达特有的设计。艺术设计应被融会在更大范畴的文化之内,了解生活联系,从全方位这一视角来识别概念。
(2)欣赏及解析时,要借助筛选出来的某一案例,创设适宜的情境。解析的侧重点为:体会空间设计、解析这样的设计、提炼得出概要的必备元素。经过这种探析,艺术设计可被整合于实践,达到授课目的。
(3)后续讨论之中,要明晰教学场景,寻找出设计依循的主旨。可把班内同学细分成学习组,以便分组探究。课余时段内,可以预设这一作业:经由上网搜索,搜集得出艺术设计特有的多彩作品、关联的视频等;在这之后,带到班内以便供应师生分享。拟定后续评价,要兼顾这一科目的综合水准。
(4)在理论授课外,还应增设课余时段的实践。艺术设计常常用到的实践流程含有:参观并且学习、模拟某一作品、课余调研访谈。依照某一课节特有的内涵,灵活调配课余时段的实践。借助于多媒体,小组以内的成员应能彼此协同,归结得出珍贵的探析成果,制备成幻灯片。可以创设数据库,用于留存探析得来的实践成果,提供学习参照。在实验室之内,也可灵活予以应用。
3摸索适宜的运用路径
(1)紧密衔接多重的环节。艺术设计特有的专业内,教学流程应被紧密衔接在一起,侧重于多样化。设定出来的授课程式要增添多样性,同时寻找出某一契合点。艺术设计细分出来的环节含有:基础类的授课、日常专业授课、毕业时段的设计。详细而言,要侧重基础课,累积必备的技能,吻合新的市场走向。熟识专业方向,才能寻找出最适宜自身的某一岗位,提升设计技能。专业教学流程应能兼顾总体架构内的市场状态,紧密衔接着院校及基地。这样做,延展了获取认知的渠道,强化实践环节,增添了亲手去操作的必备技能。充分发掘潜能,明晰自身的弊病及优势,以便扬长避短。毕业设计之中,侧重考量应有的综合水准、增添实践技能。设计出来的新作品可增添就业之中的筹码,赢得企业喜爱。
(2)凸显信息化独有的优势。信息化状态下,高职要变更惯用的程式,增添新的流程。借助网络来促动彼此的互通,分享各类信息。借助于校内网,让学生随时明晰这一时段的就业走向,明确现有的弊病,协助同学去着力改进,更加适应就业。课余时段中,搜集可得典型特性的多样设计作品,摸索设计技巧,累积珍贵的经验。及时查验新近的信息,跟紧市场动向。校企应能紧密协同,依循合作育人这一根本指引,构建新的模式。侧重培育技能,深化原有的认知水准。经由密切接触,培育出最为优良的这种认识,善于动手设计。密切接触企业,也为后续时段的就业供应了稳固的根基,面对着剧烈态势下的竞争,也不至于慌乱。
(3)显示亮点及特色。依照设定好的大纲,凸显高职独有的亮点。编排好的科目大纲应紧密衔接着授课之中的细节,显示学科特性。适当予以调配平日的常规安排,密切结合逻辑。凸显实践指引,兼顾动手技能。对于动手设计时的各类疑难,应当耐心去供应指引。合理去调配各时段的学时,真正做到活用。日常授课中,侧重添加交叉科目的新内涵,艺术设计特有的科目要被融会至更广的科目之中,灵活掌握知识。师生密切互动,为学生预留足量的消化时间,规避偏集中的授课,也要规避多重科目脱节的弊病。
4结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优化 思维方式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自从采用新课标以后,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取舍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对刚刚踏进新课程门槛,既要面临新的挑战,又有杂事缠身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实在要求太高。教学参考书质量不高,内容与一线教学不够贴近,很多是可以称作“纸上谈兵”,可能编者都没有实践过,给出的教学案例是想象中的新课程模型,教师感觉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在很多内容上都有困难。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程序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计算机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的程序运行方法,而程序运行是依赖于逻辑的结构化方法。应用计算机程序的实现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往往与人脑的思维习惯大相径庭。所以,建立起程序运行思维是人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
所谓“程序思维”,就是具有把所要解决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地分成许多简单的小指令后有序地排列起来,并有序地进行操作的思维,如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维,因此称作“程序思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小型程序员”,而是使得学生能用程序运行的方式进行思考。虽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并不会经常要求学生掌握编程技巧,但程序思维每时每刻都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2.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
人们通常是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与形式思维等角度去区分思维方式的。近来,教育界不少人士推出了工程思维能力一说,即综合运用上述思维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人认为,工程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一种能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中学培养目标中绝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的素质。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3.注重知识的整合与信息环境建设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强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注重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诸如逻辑、辩证、抽象、批判、发散、聚敛等思维能力。在―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涉及众多学科的内容和观点。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信息素养的预期目标,同时,还会产生一些隐性的效果,比如无法经过测量或直接观察而获知的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
环境的一个最为精髓的作用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处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接触、处理、应用等多种经验的获得比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更有效。真实的情境要求人具有多种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因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内在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五环节”
1.激情导入
孩子们对计算机特感兴趣,喜欢在计算机上鼓捣,就是不太用脑筋。教师精心设计好导言,导言新颖有趣、启发得当,就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早进入佳境,为新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这一环节,是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前奏曲。
2.任务驱动
学习操作前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向学生提出本节课应完成的任务或分几次提出各时段应达到哪些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明白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提出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具有一定的弹性,避免一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漫无目的地打开其它程序胡乱操作而造成网络堵塞影响整个操作进程;同时防止另外一部分学生因操作不熟练或其它原因完不成任务而丧失信心。
3.自主探究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4.鉴赏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有经常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当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老师可以用“电子教室”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映给全体学生欣赏;将方法上有创新的学生请上讲台当“小老师”,让其将自己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将自己的想法讲解给大家听,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创新精神。“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不易记,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这时老师再让同学们用小老师的方法试一试,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小结延伸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信息技术操作课课堂小结的形式很多,可采取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之间相互切磋等等,以促进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参考文献
[1]陶增乐.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坚持贯彻落实“全面、系统、扎实、灵活、创新”的总体指导思想,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面向低、中档题目抓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突出抓思维教学,强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要研究高考题,分析相应的应考对策,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率。
二、复习的时间
根据本校实际,一轮的复习时间:XX年9月初——XX年2月初
三、复习措施
高三数学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为科学有效的进行一轮复习,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研究高考、吃透大纲,明确复习方向
我们组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时间,组织老师认真学习近三年的课程标准、考纲和考试说明,精心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每节的考试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明确复习方向,根据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难度,确定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2、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扎实教研
一是加强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全体备课组成员要统一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针对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集体研究,共同 寻找对策,加强相互交流,尽心筛选各类高考信息。其次,让听评课制度化。我们鼓励老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听课要听出经验,听出问题;评课要评出信心,评出不足,评出改进措施,让讲课老师讲出激情、发现问题、提高素质,越讲越好。
3、重视“三基”作用,强调通行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高中数学的考试宗旨是测试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后继学习能力。因此,复习中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三基”,认真体会通行通法在解题中的作用,只有基础打牢了,同形同法掌握了,能力的形成才会水到渠成。为此,在平时复习中,我们加强了数学基本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注重了通行通法的训练。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当然,在方法的总结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相长,让学生对各部分的基本方法形成清晰的方法网络。
4、精选例题,强化跟踪练习
在对例题、练习题的选择上,我们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典型性原则,所选题目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点。 (2)针对性原则,所选题目要针对学生实际,抓住学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紧扣知识的易错点和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 (3)综合性原则,所选题目能包含多个知识点,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5、优化课堂,提高复习效率
在高三复习课中,认真研究上好两种课型,一是复习课,复习课是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复习模式,教师分工合作,精心设计学案,严把学案的质量和落实。课上精讲点拨,包括要点、重点、难点、疑点、错点;引导学生纠错、归纳、整理、概括、总结,使知识网络化,思想方法条理化,加强反馈练习,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二是试卷讲评课,试卷讲评课必须建立在认真批改的基础上。讲评时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讲评后老师要求学生做好“满分卷”,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南国农先生(2003)将数字化学习的定义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上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与传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不同的是,在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多种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学习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的课堂大部分是虚拟环境,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终端设备进行访问学习,信息显示具有多媒体化和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智能化、学习环境虚拟化、多终端兼容等特征的学习环境。我校数字化学习平台已通过Moodle平台成功搭建,学习者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数字化学习。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即传统课堂结构的翻转,是指把“学生白天在教室听讲,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3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医学高校翻转课堂初探
作为医学高校,我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重,课程繁杂,课堂内容难度大,不易理解,课业繁重,课堂结构急需改革。基于此,根据翻转课堂的理论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笔者对医学院校课堂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如下思路:
3.1课前设计
3.1.1设计学习主题
将预设计课程按“知识块”分成若干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课时完成,以便教师开发课程视频。例如解剖学骨学模块中可以分为骨的形态、骨的构造、骨的理化特性等。此外,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课前针对性练习测试,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完成学习新知识。
3.1.2制作教学视频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以及网络的相关学习资源来完成。教学视频可以由任课教师亲自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组织资源,收集学习资源,准备适当的学习材料,制作学习视频和探究式案例。①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课程的难点重点内容),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②以模块设计学习视频,视频中增加导读环节,通过导读内容和单元知识测试,向学习者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在医学课程中,我首先将每次课的课程重点内容置于PPT之中,然后通过话筒讲解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进行图片或者模型演示,这样屏幕捕捉软件可以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会记录下演示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每一个点都会有同步录制老师的音频讲解。之后是将视频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学生只需要注册学习账号密码即可以自行观看并进行该课程的学习。
3.1.3课前针对性学习
观看完数字化学习平台中的相关教学视频后,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平台里相关知识点的测试,如果测试过程中有困惑的话,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进行深度的强化。
3.2课堂活动设计
在前期学生自学之后,可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
3.2.1确定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通过学习平台的学习之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策略,如“讲授”、“自学”、“讨论”、“探究”等。如遇见学生普遍不明白的问题,可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人数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而定。
3.2.2协作学习
如果问题比较单一,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知识竞答方式组织教学;如果问题复杂,可以将问题分成若干子问题,并要求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子问题,然后,采用拼图学习法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各小组进行组间的协作式、探究式的学习讨论,形成最终的答案。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探究式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讨论并实施,考察学生的课前视频学习情况、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及创新力。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中,此环节主要结合不同专业将会使用到的具体应用系统进行设计,设计思路是通过项目的形式体现专业特色、实现基本功能、内容循序渐进、考察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以“探究式案例”、“探究式实验”和“课程视频”为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自主学习动力和探究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以协作学习形式,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实践的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实施环节,设计体现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2.3学习评价
在学生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学生成果的交流,学生可以将学习成果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成果的分享,也可以通过课堂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小组比赛和辩论会等形式进行评价。其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真正做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间评价、组内评价的有效结合。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问题的难易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学习进度、小组学习计划安排、成果展示情况等。评价要侧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的考核,同时,强调考核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活动记录、交流情况、学习体会等内容。
4课程结构改革目标
借助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翻转式教学课堂,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协作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而自己则扮演“启发者”角色的“引导关系”;教师之间可以动态交流教学经验并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教学环境。最终实现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形成统一整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殷旭彪,陈琳,李凡,王永花.基于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2]周蕾.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责任编辑:薛俊歌]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化学实验;信息技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考试大纲》指出:“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科学的一门科学。”《考试说明》中也强调:“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些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而要提高实验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掌握实验基础和提高实验技能,就必须做好课本中“活动与探究”和“观察与思考”等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
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一个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通过仪器组装、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等各个实验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认识实验仪器,熟悉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实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部分化学课堂演示实验被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辅助(如,动画演示和实验视频)所替代,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推崇,主要是由于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有以下一些优点:(1)动画演示实验过程简洁明了;(2)能替代一些有毒、危险的化学实验;(3)实验演示时间可控,不影响课堂教学时间;(4)不会发生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不可否认,由于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学习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但是如果出现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比重大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时,则背离化学实验的教学宗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习惯的培养。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做了两个方面的调查,一份调查是针对高中三个年段学生进行“关于化学课堂演示实验”的问卷。从调查结果统计发现:(1)学生分组实验次数少,平均一学期1~2次左右;(2)学生的实验操作薄弱;(3)学生更喜欢观看课堂演示实验而非视频演示;(4)观看实验视频和动画演示多于课堂演示;(5)老教师动手做实验的次数比年轻教师多。另一份调查是与其他化学教师探讨化学课堂演示实验的实施情况。通过交流探讨,发现教师更多采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有危险的实验不做;(2)有毒有害的实验不做;(3)现象不明显的不做;(4)简单的实验不做;(5)影响教学时间的不做;(6)缺少药品、仪器的实验不做;(7)担心实验失败的不做;(8)实验现象与理论有差异的实验不做。
从以上的调查说明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有其主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1)教学课时的限制,课堂演示实验需要准备、操作、观察、总结等环节,会占用一些教学时间;(2)有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或者试剂有毒;(3)实验室缺少一些实验仪器或者药品;(4)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易用性。
主观因素则是与教师的实验素养和敬业精神有关:(1)担心药品影响自己的健康,比如,氯气的实验需要提前制备氯气,担心氯气的毒性影响到自己的健康;(2)担心实验演示中出错导致失败,或者实验现象与课本描述的不符。
基于以上原因,如何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就尤其关键,现以化学必修1为例,谈谈本人对必修1化学实验教学的处理方案。
在化学必修1中,课本中“活动与探究”和“观察与思考”中涉及的实验有22个,具体有:(1)丁达尔效应;(2)萃取和分液;(3)常见物质的检验;(4)蒸馏装置;(5)焰色反应;(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7)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8)氯气的性质;(9)溴碘的提取;(10)金属钠的性质;(11)过氧化钠的性质;(1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1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14)金属镁的性质;(15)铝热反应;(16)氢氧化铝的两性;(17)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相互转化;(18)二氧化硫的性质;(19)浓硫酸的性质;(20)喷泉实验;(21)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2)铵盐的性质。
根据这些实验的特点和实验条件,可将这22个实验分成以下几类:(1)课堂演示实验;(2)随堂实验;(3)分组实验;(4)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4、6、8、11、14、15、18、20、21、22,这些化学实验有些是实验装置的展示,如,蒸馏装置,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喷泉实验;有些是需要强调实验规范与步骤,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有些是有毒的物质的性质实验,如,氯气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有些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实验,如,铝热反应等,通过教师前期精心准备,课堂演示,运用教师自身掌握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知识,能保证实验的安全,又能把实验的注意点和实验现象展示出来,有些实验还能设计成化学小魔术,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金属钠的性质教学中可以在开课前以滴水点灯魔术引课,过氧化钠的性质教学中,可以滴水点燃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
二、随堂实验
实验1、2、9、12、16、17、19,这些化学实验现象明显,安全易操作,可以设计成随堂实验,既能达到增加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解决分组实验少的问题,又能节省课时,课堂紧凑有序。在实验前期准备中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材料,如,鸡蛋清胶体的制备、铁红的收集、浓硫酸脱水性材料准备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也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答。在选择随堂实验时也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1)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化学基础好或者差;(2)要考虑实验的类型,是要验证性实验或者探究性实验;(3)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是否会产生有毒物质,是否会发生爆燃等。比如,金属钠这种金属非常活泼,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钠的性质这节课堂安排的随堂实验,为了避免意外,在随堂实验中每组只分发2块绿豆大小的钠、滤纸以及烧杯,烧杯上面再加盖一个表面皿防止液体喷溅。
三、分组实验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分组实验次数正常一学期1~2次,所以有必要提高分组实验的教学效率,尽可能把内容相关的实验安排在一起,如,实验3常见物质的检验、实验2萃取和分液、实验5焰色反应、实验9溴碘的提取等这几个实验都属于常见物质的检验,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进行;而有些重要的实验操作,如,实验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则应安排一课时,保证学生对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误差分析等实验问题的全面掌握。
四、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能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实效性、安全性、规范性。适用于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或者条件所限的实验,比如,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硫酸化工生产流程等实验可以借助视频,或者动画演示来展示,让学生更加详细、更加直观地来掌握一些传统实验所展示不出的现象,效果更好;再如,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果是传统的演示实验,只有坐在前排的学生能看到实验现象,后面学生看不到,此时如果我们使用实物投影仪,把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全班学生都能清楚观察实验过程。
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的关键,要尽可能的多做课堂演示实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实验,精心设计实验形式,合理布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实验,认真观察,这样才能通过实验提高实验基础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数字化;高职教育
据目前形式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就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艺术设计教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能够符合现代化的相关要求。
一、分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
结合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进行了分析,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不能够标新立异,没有不同的教学结构框架。一般来说都是按照基础课,基础加设计课,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进行的。综上所述,当前的艺术教学设计路线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专业很有帮助,虽然如此,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了能够更好地丰富其专业知识,应该加强其表现技法,启发它的设计理念。
在数字化教学理念下,艺术设计伴随着新观念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应用,其中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极其复杂。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够逐渐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数字化时代,对于艺术的设计人才还有培养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手段。
二、分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职学院教育教学当中,艺术专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艺术设计专业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得学生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互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其创造性思维进行对象的设计,通过软件编程的形式构成图形整体,这样就能够显现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效果图、从视觉还有听觉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能够使得清晰的理解设计者的目标和构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应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艺术教学当中,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
在数字化教学的网络时代,需要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重新看待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内容,寻找其最佳的策略和方法。对于目前来说,我国的传统的技艺已经被现代科技手段所取代,比如说传统的教学的粉笔、黑板、纸张、笔墨等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社会上不断出现新的设计材料、设备需要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以达到以更好的效果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面对设计的对象越来与复杂,如果仅仅采用以往的传统表达方式,就不能够系统的全面的进行设计师的设计,还有理念。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在设计结束后可以提升设计的效果。所以说如果想要提高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就应该提升学生采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技术。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只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画图技巧来表达学生的设计思想。它是按照设计的思维来进行设置的,其中包括了创意设计、效果图设计制作等。所以说艺术设计数字的重点应该放在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现代科技上面,比如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等在实践活动中的功能表现以及应用方式,能够利用相关的软件技术还有数字设备,进行具体的思想设计和理念设计的。其中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充分的认识计算机在进行教学辅助的重要性以及稳固性,应该进行生动形象的数字技术教学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学习效率,来提高学生对于设计的认识还有了解,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规划一定的蓝图。
其主要内容囊括了以下几点,是以数字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平台,经过二三维的图形、视频、音频等诸多元素组成,按照一定的视觉设计规律构成的动态的、静态的、虚拟的、现实的设计活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内容主要囊括几个方面,比如说在应用软件设计中所含有的方式还有技巧,比如说常用的软件处理器、图像处理软件等。最后是将手绘的和多媒体的图形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清楚、直接的表现出自己的设计思想,不断地进行思维的改变和更新。
三、数字化教学存在的弊端
对于高职院校当中数字化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首先数字化教学水平不是很高,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取决于教师手中,然而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源于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虽然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在进行手绘设计的时候也非常娴熟,但是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软件的应用却差之甚多。另一点就是说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的教师大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在设计理论、方法还有技巧上面经验缺失严重,就造成了数字化教学水平不高的现象。
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教学内容不完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面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很多教师只是针对于软件进行相应的介绍而忽略了比较高端的问题。高职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教材上和内容上面不能够更加的新颖和顺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只重视软件教学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艺术性思维的训练。
四、高职教学艺术教学的改革
首先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多媒体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模式的演变。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备课,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计算机软件的介绍,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参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为主要目的。教学的内容应该具体化,有针对性。与培养人才的目的相结合在一起,进行内容的安排,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利用学校应用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建立完善的、系统地多媒体数字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真正地艺术训练为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加强数字化教学的建设,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本着统一的标准和领导,重视其资源和教学质量,将数字化教学和社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艺术行业的发展还有趋势保持在一个层次上,另一方面加强硬件设备还有软件资源,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地进行教学的改革,这样就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学应该进行统一的引导,以科学发展为基本原理,将多媒体教学和手绘教学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实际的水平为基本目标,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我国以后的设计行业提供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考核改革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创造一种真实和仿真的职业岗位教学情景,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统一。它以某种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练边讲,练讲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认知轻能力、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时段、分场所独立进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其弊端已突显出来。首先,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应用而遗忘。其次,在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多以学科特点和知识系统性为基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造成理论知识偏深、偏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再次,教学方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缺少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缺少真实或仿真的职场情景,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从事具体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显然不能有效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现代企业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突出,以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围绕解决职业技术领域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做法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岗位,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分析检验技术》是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培养精细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占据了化学检验工考证内容的50%以上,并且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技能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且实验课和理论课间隔时间长,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上都相对独立,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学习效率低,基本技能训练欠缺,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三、《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重构研究。我院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对该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学检验工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以工作过程为指导、以七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种类为主线设计七个项目,每个项目将某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完成前七个项目后,该课程重构出的第八个项目为综合能力项目,培养学生遇到分析检验问题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能正确处理数据和撰写正式论文报告等综合职业岗位能力。项目设计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
(2)具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将每次课定为4个学时,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进行教学,每次课以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情景活动设计为载体,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新型学习环境,将理论实践一体化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任务驱动、工作情景设计为主体,辅以角色扮演、项目组管理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研究
改变了理论考核与实践环节独立考核的格局,研究出合理可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考核评价方式,使评价可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评估,并能起到促学的作用。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1)注重过程考核,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提问等情况进行考核。(2)学生参与考核,项目考核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项目考核,考核学生项目完成的全过程、项目实施的成果以及其所表现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项目考核评价的具体实施细则见上表)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构建《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丰富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逐步实现了3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技能项目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实训室为中心转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本文系中山市教学科研课题(课题编号:D10060)及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医学专业 信息技术课 优化设计
[作者简介]张京毅(1977- ),女,陕西渭南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张震(1976- ),男,河北涿州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河北 廊坊 065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56-02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医疗信息化则是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支撑,所以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医疗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的开设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其终身学习的必要保证。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却面临着很多尴尬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效率。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应该认清现实,努力改变教学理念,在优化和变革中寻求课程的新活力。
一、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缺乏新鲜感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小学就开始,然而纵观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其主体都是以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为核心,围绕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网络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教材依然也没有脱离这个框架,学生看到这样的教学内容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没有任何新鲜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自然会降低。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讲解并演示相关内容,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和练习。这种方法有其简单、高效的特点,但是,一成不变的方式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教学优化研究
鉴于上述现状,高职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优化设计应首先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思路应将焦点集中在对各种不同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强调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的优化则从教育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入手,调整教学模式,强调多种方法并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基于上述思路,课程优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改革,力争打造全新的课程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分析
根据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定义,医学院对医学生的医疗信息技术培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和病人进行交流①。因此,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医疗信息技术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能够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能够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保存医疗工作的记录,以便进行分析和改进②。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针对高职医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思路提出“三维立体发展”模式,采用重基础、联实际、扩知识的策略丰富教学内容。
1.重基础:基本技能的巩固、加深。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首先应该明确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基础稳固才能对于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学内容中应该对技能的学习有更多的关注和侧重。但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学习绝不等同于搞题海战术,让学生重复练习,而是应该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因此,设置实践性强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是基础学习中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在这方面加强重视。
2.联实际:与医疗机构医疗信息管理实际相联系。目前以医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方式网络化、医院管理信息化、日常诊疗家庭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医院已经得以加速发展,因此,必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和渗透临床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管理知识,使得将来学生在走出学校走进医院时,便能掌握各个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学生从学校到医院间的无缝对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或教材编撰者要调研各个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疗信息管理情况,了解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中要使用到什么样技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临床诊疗系统是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实行信息管理的必备内容,是未来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工作的必备知识技能,也是我们必须引入教学的内容。临床诊疗系统主要包括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护士工作站、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医学检验信息系统等内容。以电子病历为例,电子病历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内容的标准化和易于再利用等优势,不仅可记录纸质病历的全部内容,还可以记录CT、MRI、X线、超声、心电图和手术麻醉等影像图片、声像动态以及神经电生理信号等。随着临床信息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医生工作站的逐步利用和完善,为电子病历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助推力。所以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必将使学生了解熟悉这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日后的临床诊治做好预备工作。
3.扩知识:扩展教学内容,引入医学文献检索知识。在构建新的适应高职院校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在侧重实际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理念指导下,应该加大教材的“含金量”,即在一本教材中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内容,降低多门学科之间知识的重复性,确保教学思路清晰、学科知识的连贯性,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节约教学成本和教学时间的效果。课程内容的扩展就像是在一棵果树上进行嫁接,既能保持原有树木的枝繁叶茂,也能给它带来新的枝叶和果实,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以检索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为核心的方法学课程,很多本科医学院校都开设了此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接触并了解最新的医学发展情况以及各种医学知识,是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自我学习的一门工具课程。如果能将信息检索课程的部分内容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无疑能为课程增加含金量。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课时限制等问题,这里的课程引入绝对不是全盘照搬原始课程内容,而是将原课程内容压缩整理、选取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进行讲解。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材编辑者能够慧眼识“材”,能够找到最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嫁接”。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分析
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变革,信息技术课堂更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由于不同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的表达上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征,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种方法的优势。
1.任务引领法。即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该方法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任务,实现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并举的目标。任务引领法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交流评估与归纳。该方法适用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新知识学习,也可以是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性任务尤为适合。比如让学生通过网络搜寻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并将搜索到的资源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报告。这里面既有如何利用网络搜寻信息的知识点,又包括了如何制作报告的内容,是一个实践性强又具备实际意义的任务案例。
2.探究性学习法。也称研究性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或任务。使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营造适合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探究学习,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课堂上是否存在“三个变化”,即关注学生探究行为的变化,注重引导学生由不会、不愿探究到乐于探究、主动探究;关注教师评价的变化,教师评价是否具备全程性,也就是教师要在探究学习的全程中评判学生,以便给出合理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信息能力、学习能力的变化。适合探究的课堂教学案例也非常多,比如学生在学习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和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的检索方式作出比较,评判其优缺点。若想得出结论,学生首先要掌握各种检索方式,并针对各种问题采用不同的检索方法进行比较测试,找到其优势和劣势,并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际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对所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3.行动学习法。所谓行动学习,就是学生组成学习团队,在教师或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分享经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行动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学习的全程。行动学习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具备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才是最有意义和重要的,也是学生参与行动学习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因此,教师或学生自身要不断提出问题,问题可大可小,不拘一格。比如在完成利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贺卡的任务中,有学生提出如何为贺卡添加背景音乐。再如,学习Excel软件时,会遇到如何对可变数据进行图表制作的疑问。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它们都是来自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述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行动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学习团队的成员首先各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集思广益,对于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求助老师。行动学习强调的是在行动中进行学习,对于改善学生水平差异具有较好的效果。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不是单一割裂的,而是彼此渗透、互为补充的。行动学习中往往会融入探究,而探究性学习也时常是从一个具体的任务开始。因此,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境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结论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其宗旨是以提高授课效率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优化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只要紧跟医学发展的趋势及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最终一定会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注释]
①②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9,30.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是高中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不仅是理论课程,更是技术课程。现阶段,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信息技术课虽然十分有用但因不是升学考
试内容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进展还不是很顺利。因而,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就是为了完成相应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教师做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明确合适的教学内容
虽然相应的教材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是在实际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需要等等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及详略选择,明确课上要讲解的教学内容,既不可以一味地扩展教学内容,也不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局限在教材之中,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当地农村,虽然在初中的时候就设有信息技术课程,但因为只在初二进行相应的考
核,且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没有什么具体的惩罚措施,因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认真,学习效果不好,对很多基础性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因而在讲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前,我就为大多数学生讲解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文件夹的建立、窗口和桌面、资源管理器等等,从而为较好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前提下,信息技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已经势在必行,它和英语、数学、美术等学科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在教授计算机课程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情感教育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按照信息技术
学科的特点,逐步加强合作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将这些教学目标渗透到每一节课当中。
(三)设计任务教学
任务驱动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若干个具体的任务当作中心,通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介绍并学习基本的知识及技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较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是否主动对相关知
识、技能、概念进行学习。教师还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进行有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
(一)运用教师自身魅力对课堂进行管理
如果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流利的普通话、幽默生动的语言、较强的应变能力,那么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课堂管理也就非常简单了。因此,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
质,从而让学生心生佩服,自然而然地管理好课堂。
(二)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通常都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因而增加了课
堂管理的难度,因此相应的教师一定要采取比较智慧的管理策略,提高课堂管理效果。具体来说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向学生讲解该项技术对于学习及生活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学业水平测试当中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学习该项技术的必要性,进而提高学习主动性,有效降低课堂管理难度。
2.有效管理教学纪律
首先,要组织好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在课上不遵守纪律或者注意力比较分散,就是因为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因而教师必须有效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手段对课堂进行控制,在学生出现违纪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等对其进行警告。最后,进行恰当的表扬,例如有些同学在课上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表扬遵守纪律的同学,从而使其主动回到座位。
三、有效落实教学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讲解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之后,就要让学生认真进行练习,只有经过实际的操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相应的知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巡视,细致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较快掌握知识的学生予以表扬,激励其不断探索,从而有效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成为人人必会的一项基本技能,为了有效地培养高中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
课上管理及学习任务落实,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慧博.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学周刊,2011(9).
[2]杨兴飞,李争雪.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J].金田,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