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心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临床护理学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口服给药,二是静脉给药。
1.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病较轻和较重的患者,经静脉给药治疗病情稳定以后,需继续治疗者,应用口服给药可起到维持治疗和避免急性发作作用。
1.2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老年心脑血管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能很快达到血管浓度,其治疗效果也比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快,特别是对病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病程较长的一般患者因某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发作,静脉输液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2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与临床护理学研究
2.1穿刺部位的选择: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少,因此选择手前臂、手背及指背静脉较适宜。手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大部分自手背静脉网回流。对于消瘦、体胖、水肿等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输液手前臂的及手背较显露的血管常被破坏,加上穿刺失败造成的瘀血、水肿等原因使手前臂及手背显露有弹性的静脉无法穿刺时,可采用手背、指背细小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3,4]。
2.2针头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部位的深浅而定,一般手背及手前臂较明显的静脉选用6.5~7号针头,手背、指背较细小的静脉选用4.5~6.5头皮针较适宜。
2.3进针方法: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进针手法,采用直刺法较好,手背、指背细小静脉穿刺,止血带扎在穿刺点近心端5~7cm或手腕部,右手拇指向近心端前推,使静脉充盈再固定静脉。水肿患者皮下组织疏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组织压力高,血管不显现,脆弱,无触及感。行静脉穿刺时先用左手拇指沿静脉走行解剖部位压迫局部组织,使组织水分被推挤到静脉两侧,这时静脉可显现。然后绷紧皮肤,但用力不可太大,在欲穿刺的静脉下方0.5~1cm处,针头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放平针头潜行1~1.5cm或针头进入1/3时,向下刺入血管内。穿刺的整个过程要做到轻、稳、准、迅速,对细小静脉,进针要掌握“宁浅勿深,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原则。原因:细小静脉表浅不滑动腔内血量少,回血较缓慢,见有回血有明针尖斜面全部进入小静脉腔内。如果见回血继续进针就会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5]。
在临床护理学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口服给药,二是静脉给药。
1.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病较轻和较重的患者,经静脉给药治疗病情稳定以后,需继续治疗者,应用口服给药可起到维持治疗和避免急性发作作用。
1.2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老年心脑血管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能很快达到血管浓度,其治疗效果也比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快,特别是对病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病程较长的一般患者因某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发作,静脉输液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2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与临床护理学研究
2.1穿刺部位的选择: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少,因此选择手前臂、手背及指背静脉较适宜。手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大部分自手背静脉网回流。对于消瘦、体胖、水肿等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输液手前臂的及手背较显露的血管常被破坏,加上穿刺失败造成的瘀血、水肿等原因使手前臂及手背显露有弹性的静脉无法穿刺时,可采用手背、指背细小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3,4]。
2.2针头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部位的深浅而定,一般手背及手前臂较明显的静脉选用6.5~7号针头,手背、指背较细小的静脉选用4.5~6.5头皮针较适宜。
2.3进针方法: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进针手法,采用直刺法较好,手背、指背细小静脉穿刺,止血带扎在穿刺点近心端5~7cm或手腕部,右手拇指向近心端前推,使静脉充盈再固定静脉。水肿患者皮下组织疏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组织压力高,血管不显现,脆弱,无触及感。行静脉穿刺时先用左手拇指沿静脉走行解剖部位压迫局部组织,使组织水分被推挤到静脉两侧,这时静脉可显现。然后绷紧皮肤,但用力不可太大,在欲穿刺的静脉下方0.5~1cm处,针头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放平针头潜行1~1.5cm或针头进入1/3时,向下刺入血管内。穿刺的整个过程要做到轻、稳、准、迅速,对细小静脉,进针要掌握“宁浅勿深,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原则。原因:细小静脉表浅不滑动腔内血量少,回血较缓慢,见有回血有明针尖斜面全部进入小静脉腔内。如果见回血继续进针就会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5]。
2.4手指穿刺针头固定法:手指关节多,活动度大,面积小,静脉输入时,如胶布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不当,手一活动就会出现液体外漏或针头穿破小血管,而导致输液失败。因此,固定针头时动作要轻柔,以牢固、滴注通畅为度,除按常规固定针头外,还要将手指固定好,不让其弯曲活动,可采用光滑的棉签两根(不去前端棉花),长度以手指长度相等或稍长1cm,放在手指掌侧,有棉花一端在指根部,另一端与指尖平齐,以三条胶布分别绕贴指尖、指根及中部,使手指呈伸直位,固定胶布松紧要适宜,以不影响血液循环和输液通畅为标准[6]。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90例,按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5例。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0.4±5.1)岁,高血压病程5~30年,高血脂14例,冠心病16例,脑梗死15例;干预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69.2±6.4)岁,高血压病程6~31年,高血脂16例,冠心病19例,脑梗死10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年龄≥60岁;
(2)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3)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95mmHg;
(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继发性高血压;
(2)神经精神类疾病;
(3)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护理人员常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注意事项,分发高血压健康教育手册,普及高血压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提高他们健康知识和技能;定期开展茶话会,鼓励患者间交流治疗经验、感受;帮助患者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低脂饮食。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
(1)根据患者的自身具体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让患者明白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治疗及预后的不良影响。采用疏导解释、安慰、鼓励等措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其负性情绪,指导患者怎样调理心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指导患者深呼吸、听音乐等措施进行心理放松,使患者出现松弛反应,做到肌肉放松,内脏放松,精神心理放松。
(2)家属支持。护士需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了解家属对冠心病的认知,对家属进行知识普及,做好家属工作,使家属认识到家人的支持及家庭环境对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特别是患者的配偶,使其对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3)健康教育。嘱咐患者保持平和心态,戒烟酒,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引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打太极拳、散步、气功锻炼等方式,锻炼身体的适应能力。
1.3观察指标
(1)比较护理前、后血压控制效果;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依从性情况;
(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于预前、后的焦虑程度,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分值20~80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标准分,以SAS≥50分为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程度,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分值20~80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标准分,标准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以SDS≥50分为抑郁,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血压控制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佳、主动服药,无1例患者未服药,常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
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改善,干预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比较组别n依从性好自觉服药被动服药未服药干预组45414410常规组452627117χ2值9.2818.3685.038P值0.0010.0010.024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x±s分)组别nSAS护理前护理后SDS护理前护理后干预组4560.1±11.239.6±6.161.1±5.538.8±4.5常规组4560.6±11.455.1±7.961.9±7.355.1±5.8注:干预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t=13.404,14.913,P均<0.05;常规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t=12.7010,9.113,P均<0.05;两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t=18.504,18.901,P均<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