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姓氏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根据《BP能源统计2014》,该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47.9%和43.2%。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8%和13%。近几年中东的石化产业依赖丰富的天然气副产NGL快速发展起来,目前是世界第三大乙烯生产地区。但随着中东地区在发电、海水淡化、石化等产业天然气需求急速增长,可用于石化生产的轻烃资源也出现供应紧张的趋势。中东地区虽然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预计2015年该地区将出现天然气短缺,过去靠低成本原料大肆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将面临挑战。尽管面临NGL短缺,中东地区的石化工业采用液体原料仍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的乙烯产能仍然保持增长。2014年中乙烯产能约3200万吨/年,比上年增长约6%,乙烯产量约为2840万吨,比上年增长约9.2%。在原料面临短缺的情况下,中东地区石化生产商开始将目标原料转向液体原料,如Sadara公司将采用约一半石脑油一半乙烷作为原料。采用液体原料一方面是基于原料可获得性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中东地区针对北美乙烷裂解大规模发展后,世界橡胶、苯系产品等供应将出现短缺做出的调整。沙特的大型石化企业还进一步提出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的战略,将在未来生产出更加丰富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占领世界石化市场更多的领域。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在Jubail合资成立橡胶公司,将生产丁基橡胶、EPDM橡胶、SBR、聚丁二烯橡胶等产品;Sadara公司和陶氏化学成立的合资公司,从陶氏获得13项技术的授权,将生产包括PE、环氧丙烷、橡胶、乙二醇乙醚、胺类、异腈酸酯、多元醇等产品。
2.美国石化行业业加速扩能
美国石化行业继续依赖页岩气开发产出的NGL快速发展乙烷裂解及其下游产业。2013年,美国石化产业受制于中游乙烷运输设施。2014年,部分管道建成,中游瓶颈部分消除,石化产能增加加速,并出现一定的过剩。2014年,美国乙烯产能约3100万吨/年,产量约为2550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美国的石化行业目前正处于井喷式增长中。根据美国《化学周刊》统计,2014年拟在建的乙烷裂解项目达11个,预计到2017年增加产能约1038万吨/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仍在不断上升,而中东天然气资源面临短缺。此消彼长,美国石化产业增长的势头在未来将可能超过中东。但是从长期看,美国乙烷和乙烯产能均过剩的情况下,上下游争相出口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美国的乙烷产品今年将有大量商品出口到欧洲,可能导致美国国内乙烷价格上涨,而乙烯产能过剩则会对下游产品的价格起到抑制作用。美国国内的化工产品市场已经发展成熟,增长速度较慢,石化产品增长速度超过美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其过剩的石化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大部分产品销往欧洲和新兴市场。从目前形势来看,受地理位置影响,美国下游产品未来首选目标市场是南美的新兴市场,其次是亚太地区。
3.欧洲转换原料谋求生存
欧洲石化产业受困于原料和能源成本高昂。根据美国IHS公司的数据,欧洲石化行业原料成本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5%,用电成本是美国的2倍以上,天然气成本是美国的3倍。该地区2014年仍然陷入关闭产能的危机中。2014年欧洲地区乙烯产能为2300万吨/年左右,产量为1940万吨左右。北美页岩气产量增速过快,过剩严重,有望在近几年大量出口。欧洲石化行业已经开始裂解原料的轻质化。2014年英力士公司首先宣布,计划在北美和欧洲裂解装置之间架设“虚拟乙烷管道”,将北美乙烷运送到欧洲加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也打算改造其位于英国威尔顿的烯烃装置,用于加工从美国进口的乙烷。北欧化工与美国公司签署了为期10年的乙烷供应协议。美国过剩的乙烯原料还包括LPG(液化石油气),2014年出口到欧洲的LPG价格大幅度下降。欧洲2014年已经加大了北美LPG进口量,一些沿海的灵活原料装置已经取得较好的效益。欧洲裂解装置的原料有60%左右为液体原料,预计2015年原油价格将在较低水平波动,可大幅度降低欧洲裂解装置的成本,对欧洲石化工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中国甲醇制烯烃快速发展
我国石化产业的原料成本较高,但之前受高油价影响,蒸汽裂解产能没有扩张,多个蒸汽裂解项目延期。2014年采用甲醇为原料的多套MTO、MTP装置投产,是近年来该原料路线增长最大的一年。2014年,中国乙烯产能约1940万吨,乙烯产量约为1800万吨,其中甲醇为原料的产量约占5%,2015年随着新投产的7套甲醇制烯烃装置稳定运行,该路线的乙烯产品所占比例将有明显提高。石油化工路线的蒸汽裂解装置进一步寻求轻质化,将LPG中能够用于裂解的加以利用,也有企业考虑进口北美的轻烃资源。而2015年原油价格预计处于低位,石油路线的石化产品盈利空间有望改善。
5.油价下跌利好化工行业
(一)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分配的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集体指导的做法,应做到既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也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在对F小学语文教师L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L老师具有了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的意识和行为,但仍可以看到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分配的问题:第一,什么时候教师应该去指导学生?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应多久?第三,到底是集体指导还是个别指导?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评价的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表达,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这样的过程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性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意识。然而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没有做到这些,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忙”:忙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忙于做自己学习卡片上的内容,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三)个性与共性的把握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但是,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对于既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之间往往会形成矛盾:第一,教师放大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展。第二,教师忽视学生的共性学习,过于关注个性化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却忽视了重视学生的学习差异,重视学生的“各显其能”,以至于让学生走向“特长发展”,而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般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共性的东西却被教师给忽视了。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备受青睐”。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并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习小组人数的问题,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学生小组的分配,或者采取“自由组合式”,或者采取“分层自由组合式”。
二、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行为文化的影响因素
(一)固有的教学思维
1“.教师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教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不想放弃其权威和尊严的地位,不想放弃教师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不愿意真正去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此外,也出于关心学生,担心学生出错,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学生的思想发展,形成“学生们常问自己:为什么老师要我们做那些作业?为什么上课要认真听讲?为什么爸爸妈妈和老师总要求我们要考那么些分数?”
2.教师关注共性的思维方式
个性化教学则强调关注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选择性。由于教师在集体化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教师更愿意关注共性的内容、学生的共同学习和基础性学习,因此,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共同学习上,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或者拓展性学习以及学生的差异性学习方面,教师常常是疏于指导和引领。
3.集体化教学思维
由于集体化教学思维,教师关注固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学校的学生座位都是“秧田式”排列的,但面对小组合作学习,面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往往显得“手脚无措”“、无所适从”。
(二)文化习性使然
一方面,教师习性具有正向作用。习性是人们文化的“钥匙”,能打开文化这把锁。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习性能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形成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教师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习性也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比如,F小学某教师由于教学习性使然,几次三番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接受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和行为,一直到最后自己明白和领悟才进行个性化教学行为的改变。
(三)考试文化的强势存在
“延续了千余年的考试文化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面对考试文化,需要对学生的考试负责,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正如在F小学一个从事27年的语文学科L老师访谈时被问到的:“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您的个性化教学?”语文学科L老师说“:我认为中高考的指挥棒片面地追求高分对个性化教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个性化教学中,我们会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尊重差异,重视能力。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往往会干扰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强势存在的考试文化在不断地考验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判断力,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发挥,以至于在这样的考试文化的背景下,学习的选择权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考试已经帮教师和学生选择好了。”
(四)大班化教学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调查发现“:从不互动”的比例为7.5%“,很少互动”的比例为22.6%“,有时互动”的比例为41.5%,“经常互动”的比例为28.4%。另一方面,大班化教学不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指导。这在F小学美术教师S老师的访谈中也可以得到体现,对于问题“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您的个性化教学?”S老师说“:来自大班额化教学的限制。以F小学为例,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就算分组讨论也人数太多,最少也有40多人,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和关照到学生的个别化。”
三、个性化教学教师行为文化重建策略
(一)推进小班化教学
在访谈中,参与访谈的教师都谈到了班额过大的问题,52.3%的教师认为大班额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较大”,46.7%的教师认为影响“非常大”,3%的教师认为“无影响”。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国大班化教学普遍存在。实际上,在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小组内和小组间学生的交流和共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还提升学生学习的愉悦性和人际交往的双向互动与多向交流。总之,通过小班化教学,可以有效推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重构。
(二)校长的引领
1.校长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理念
在开展个性化教学中,校长作为首席应该具有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包括具有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因为这为其学校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2.校长成为个性化教学的领导
一方面,校长领导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理论,并鼓励教师在学习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校长为学校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进行服务。
3.校长具有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愿望与能力
校长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愿望。因为当前我国还没有个性化教学模式可以参照,所以校长需要不断学习个性化教学理论,不断研究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实践。同时,校长还需要具有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实效性。
4.校长需要将学校的个性化教学与家庭的个性化教学结合
社会、学校和家庭作为教学的三个不同的教学场所,是学生接受教学的不同空间和时间。因此,要求校长不仅能领导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家长在学校以外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从而推进社会教学、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三位一体,为学生的个性教学创造一个立体空间。
(三)考试文化的纠正
在F小学对于“您觉得考试对您的个性化教学的影响大吗?”的教师调查中发现,考试文化与个性化教学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关系,90%的教师认为,考试文化对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具有较大的影响。既然考试文化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极力去纠正考试文化的负面影响,积极去规避考试文化所带来的危害。具体来说,需要正视考试文化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并努力改变考试文化,去构建评价文化,重新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制度和评价行为,从而形成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教师评价文化。
(四)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力
一方面,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正如在F小学进行教师访谈时,教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学科进行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难度大。第一,学习任务的分层。教师要对每一堂课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分为好的、差的、中间的,进行保底任务,进行基础性学习和挑战性学习。第二,学习时间上分为长的和短的课时,在阅读区域,更好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分更多的层次。对那些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第三,开放空间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另一方面,还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力也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等不同的个性和差异进行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任务—完成和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只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帮助和指引的作用。
(五)促成教师个性化教学品质
1.教师需要具有个性化的人格品质
第一,教师自身需要充分认识到形成个性化人格品质对开展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形成和培养自己的教学个性,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教学个性品质,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第二,加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权力,转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权威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权力观。
2.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品质
在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创新是当前比较受到重视和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学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中之重。因为教师才是课程的实施者,才是个性化教学实践的推进者。
3.形成教师开放的教学心态
新课程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师生的个性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语文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开放语文课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放出熠熠生辉火花,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自主选择,弘扬个性
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不能搞“一言堂”,直接把结论塞给学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要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争辩中获取真知灼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敢于向权威或老师挑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在讨论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多向互动,尊重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尊重时,才能把聪明充分地发挥出来。7至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进入高年级后,更是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为了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在语文课堂上非常尊重学生,尽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以学生意向为教学导向。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心中的想法成为教学的资源,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他们不但能演现代话版的,还能演文言文版的。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评议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互提问题”,形成课堂互动。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就说:“我考考大家……”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就说“我请教大家……”学生在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喜的,从而语文课堂实现了多向互动合作。
三、自由展示,彰显个性
学生的头脑中总会有许多超乎老师想象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要从自己的“圈套”中解脱出来,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审视孩子们的创造火种,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并帮助他们收集火种,点燃成功的火炬。在语文课堂上,我喜欢站在讲台旁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着自己。因为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给他们一个舞台,便会给你许多的惊喜。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 感悟生活 阅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作文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独特性被人们提的越来越复杂。在心理学上,个性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个性是指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广义的还应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必将其复杂化,尤其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妨将个性简单化。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也就是说,在作文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将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感情、心理状态通过自己独有的经历,利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将其充分展示出来,就不妨说学生的作文达到了个性化。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个性化过程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体验,让他们把自己由生活中得到的情感触动、哲理思考完好的表现出来。
作文个性化,就是学生能把真实的思想情感自主地、有所创新地表现出来。“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能够写自己想写或者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内容,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所谓“真实”,就是不说假大空的话,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当然按照艺术准许虚构的规律,也可以采用艺术手法比如夸张虚构等。这个真实不是一定要亲历亲为的事情,而是指其写作内容所反映情感是人们在此时此地此情中会有的表现和情感,不假大空。所谓个性创新不是说唯独其一个人所具有,他人全无,而是指“触发”所得。夏尊和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所以,作文个性创新不是要求学生出人所未有,而是要求说切实是自己所得。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人们记日记抒怀,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在一定的场合按照统一的要求完成。因此为适应学生写作,确定的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这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体察人情物态,具有善于感动感发的心灵能够“由一件事感悟其他的事”。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能力来应对“命题式”作文,并在其中流露带有个人色彩的感情,表述带有个人视角特色的看法。因为一个人认识宇宙人生,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只有一个人认识的越多,才能够体会了解的越多,这样就会越具有敏锐的心灵,当外界碰触其心灵中的一点,就会引发不断的绵延,同时不断地扩充这个触点,最后到达一个绝大的意境。因此,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于两点。
第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夏尊和叶圣陶先生提倡学生“要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其实,每个人的文章都应该是自己体验的结果,是自己感情的自然流淌,是个人观察生活社会体会生命的感想。学生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或者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深度,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囿于学校,生活单一,知识面窄,有一个题目,却难以在其心灵深处找到触点,学生没有触动,自然无话可说。同时由于学生思想的干瘪,在写作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材料,这也因为很多的学生不喜欢一般性的材料,偏向于偏、奇的素材,似乎只有自己经历他人没有的生活才值得一说。其实一些平时细节性的生活材料更能打动人心。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有作文。生活本身多姿多彩,蕴藏着人生百态――真、善、美、假、恶、丑,其中任何一点都是人们所可能经历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品味过的。作为学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生活自然有着不同之处,如果能够抓住自己独特生活经历这个契机悟出个人独有的感触,这就是一种个性的作文。比如都是写到父母深沉广博的爱。孟郊是抓住游子临行前的一次回眸,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灯下一针一针的缝制衣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受到了母爱的绵密和深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由此激发了自己内心的触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对母爱的感喟和报答之情一直被人们吟诵至今。而朱自清也体悟到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却是在家境艰难的时候,看到了父爱在生活中的点滴流露,父亲为自己铺座位,父亲不放心的唠叨,父亲为自己买橘子……从而触动了自己,由此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散文《背影》。谁能说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不同?但两人确实又在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中挖掘出了共同的感受。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是写出个性化作文的第一步。
第二,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我们知道只有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淀积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包括了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语言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这一点众所周知,其实更重要的是读书还能更有效的丰富内心,陶冶性情,开阔眼界,提升认识,使人感受敏锐,容易从内心深处体会来自生命的感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早有定论。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模式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学生经历的有限,但是广泛的阅读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阅读是一种与古今中外各种人交流体验的过程。因此,阅读书籍尤其是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书籍,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一本好书往往能让人铭记一生,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有助于丰富内心世界,建立完整人格。因此,当学生有了广泛的阅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的认知水平,丰富其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对于外界的刺激才能保持一种敏锐的状态,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在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时,学生就产生了很多的触动,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生命的成长等话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感受,是写出个性化作文关键的一步。
在此两点的基础之上教师再注重练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可以说学生就能写出一份不错的个性化作文。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因为我们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作的。而这原料是否合理与完好,倘若不经考定,或竟是属于负面的也未可知,那就尽管在法度、技术上用工夫,也不过虚耗心力,并不能满足写作的初愿。”因此,在作文教学个性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浮华,更多的让学生在感悟生活和阅读经典中成就个人个性化的作文。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德育在量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浅论如何采取其它补充办法促使德育量化更加有效地运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教育育人的重要基地,学校更是任重道远。
为此,学校应强调从一滴水看大海,从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使用学生德育量化卡,根据本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平常的一言一行直接跟德育挂钩。本文就针对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德育量化实施的成效
(一)使德育走向现实化——从神圣到平凡
笔者认为,导致德育低效的一个原因,和我们长期以来坚持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及其模式有关。由经济学的原理我们知道,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和他们的生活利益相关。德育也不例外。无论是教育者或是被教育者,只有当教育成为一种引导受教育者走向生活的工具,比如,和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否则,脱离生活现实,学生就会感到这种教育是额外的负担,没有必要,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厌烦和抵触情绪。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将德育工作和其成才、就业挂钩,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这样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学生德育的建设。
(二)使德育走向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
德育量化卡的实施,使得德育不再沦为机械而枯燥的教条,从文绉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休的实施条例,方案明确,实践性和可操性强。从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和,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思想、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从生活上的小事来分析自己的道德状况,从成绩的高低来衡量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不断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道德素质,而无须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且生硬难懂的理论纲要。
(三)使德育走向主体化——从被动到主动
实行德育量化卡,对学生个人德育时时有评分、日日有检查、周周有公布、月月有汇总材料和评选表彰,形成了人人不甘落后,个个争当先进的良好机制。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量化加减分,它可全面及时地反映了学生的表现,是鉴定学生行为的一面镜子,因此,德育量化成绩及每次班情公布成了班上学生课余饭后“照镜子、洗污点”自我教育的凭据,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发现缺点并改正错误,自觉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
而且,德育量化的实施也成为衡量老师教育效果的一把尺子,及家长了解自己子女成长的一个窗口,这也大大加强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督促,从而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辨别是非能力,有助于德育素质的提高。
(四)使德育衡量走向公平化——从主观到客观
过去,品德综合分的评定常带有印象分的色彩,采用量化的管理模式,学生表现通过数据一目了然,避免了老师凭个人印象出现的偏差。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为德育工作找到了新的载体,有位学生这样说摘要:“这德育分既是约束,又是激励,而且新学年可以重新开始计分,这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
二、实施德育量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实施德育量化对创建一个安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保护每位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每位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知书达礼的一代新人,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新的办法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德育量化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德育量化的物化功能是建立在德育内容流俗的基础上。用数字来量化课堂纪律、出勤的情况、参和班级活动的态度和次数……学生有挣不完的各种分数,也要时时的提心吊胆被扣分,如此“德育量化”难以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水平,而且往往会引诱、助长学生弄虚作假。为了加更多的分数才去做,没有加分就连理都不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问清是否有加分,这样会导致量化的结果走向庸俗化,德育效果被简单枯燥的数字左右,很难全面而科学的衡量。
(二)德育情感难以产生。德育量化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同样是既定的规范,同样只需学生的“接受”。可以说,德育的量化是以“禁止”、“防堵”为立足点的,在此过程中,它注重的是外在的行为效果,而忽视了行为的动机意识和生命本身的内心需要,忽视对学生的引导或为学生提供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境和机会。
固然,师生之间管理和被管理、教学和被教学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决不应该是师生之间惟一的关系。假如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只是威严的长官,仅是加减分的判笔,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分数的奴隶,那么,所谓的德育情感就很难产生。假如“我说你服”、“我打你痛”、“我管你从”、“你干活我加分”、“你违纪我扣分”等旧德育观念在师生头脑中根深蒂固,那么必定会使学生在改变社会规范、构建新的世界观时敛其行、慎其言、弱其欲,以致于最终被“改造”、“练习”成“顺从的一代”,这样很难和写在德育大纲中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德育目标发生密切联系,也使它们成为同一范畴内的两种孤立的存在。
(三)将一切繁琐的教育行为和手段简单化。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捶”,一些老师对德育量化卡使用不当,一味的“挥棍或挥拳”,用分数压人,却没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法产生德威并施的效果,使学生只看到教师“残忍”的一面,认为这老师只会扣分,不懂给予机会,久而久之会产生极大的抵触甚至怨恨的情绪,或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干脆变成“破鼓”,以后任你怎样使劲敲也闷声不响。
三、探索克服“德育量化”缺陷的补充办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德育量化实施办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上述的几点不足之处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希望对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些许的帮助。
在进行德育量化实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伦理道德原则和信仰追求的教育。德育量化只是以一些琐碎的行为规范、练习为计量考核的标准,可以量化的内容只能徘徊于德育目标的最低限度,使我们的德育因此拘泥于日常行为规范的传授,甚至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至于在日常行为规范之上或之内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的德育几乎不加考虑。因而建议学校多举办一些德育活动,如作道德报告、开主题班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塑造道德新形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就不会单纯为了分数而学习、生活了。他们的境界将会更高,目标将会更远,从而克服了德育庸俗化的倾向。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观念,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齐抓共管、锐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学生道德发挥积极功能。
社会主义德育的力量在于老实和真情。在德育过程中,真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必须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来培养品格老实的人,而不能“其身不正,偏要正人;己所不欲,硬施于人;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弄虚作假;只讲形式的轰轰烈烈,不管内容的扎扎实实……”或者,单纯用分数压学生,不顾学生的反应和成效。教师的真诚付出,无形当中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学生敬佩,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将良好的道德规范化为自觉行为。
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中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其发展历程与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工业革命使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动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照相技术及胶片的产生,动画才真正地“动”了起来,观众看到可以动的画面,感到多么神奇,就是这样的一个变化,动画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比如,早期温瑟麦凯的动画作品《恐龙Gertie》,其中所用的画稿有五千多张,其中重复的场景有很多,但是并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画稿,使得每一个动画场景都要经过反复的绘制,制作这一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2]进入21世纪以来,动画技术不断的发展与革新,经历了平面的二维模式,发展到如今的三维立体模式,这一系列动画科技方面的提高,将动画艺术的发展带到一个全新的新数字媒体时代。2009年由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上映了,这部电影预示着3D特效时代的来临,也象征着真人与动画技术结合的再次创新。这部电影虽然距离首映已经过去了五年,但是这部耗资5亿美元,耗时12年制作的科幻大片掀起了电影历史上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对人们来来的震撼久久不能忘怀。卡梅隆团队将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了技术研发上。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将3D特效再次推上一个新的境界。“WetaDigita132作室运用为《阿凡达》研发并首次运用的特效技术一“携带式动作撷取设备”,用CG特技制作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一10英尺高的蓝色类人生物,并与真人结合,逼真地诠释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掠夺潘多拉星球的矿产,与当地人大战的场景。”
二、新媒体动画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动画的传播与创作是建立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传播媒介平台之上,同时动画艺术学科又是一门对技术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是一门科技型、技术型、艺术型的学科。因此,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动画相关制作软件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在这条看似简单但是曲折的道路上,动画专业教育者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道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出一套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媒体动画专业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新媒体动画”要求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特征,高校中将“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创意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是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是创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第三部分在一部分院校开始有进行重点经营,“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将企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的同时,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获利”,这也是中国高等院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一个有效的发展道路。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在2013年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将河南东鼎动画公司入驻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二维工作室”,让大三的学生在基本学习完成所有的动画专业基础课之后,择优进入工作室进行实际项目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带来的需要盈利的项目相结合,发现自身的不足,也快速地提高了各项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4年7月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二维工作室”出品动画作品《猛鬼画皮》的第二版预告片,传至优酷网一周,点击量超过二十万,这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充分地说明“校企合作”这一教学实践道路的是多么有力量。
三、结语
关键词:山地形态;规划规律;形式美学
Abstract:Themountainousregionisasortofspecialgeographyform.Inordertoplanandconstructthisareawemustknowitsspecialfeaturewell.Theorderlyingintheplanistobefound.Exploretherulestoestablishtheformaestheticsofmountainousregionplan.Bytheanalysisoftwomountainousregionmiddleschoolexamples,trytofindthewayinmountainousregionplanning.Theformaestheticsofmountainousregionplanisannounced.
Keywords:mountainousregion;planningorder;formaesthetic
建筑崇尚形式美,规划也应如此。
“在建筑师的构思中学校是个整体,秩序受到建筑观念的极权主义影响,完全淹没了特定地点或者特定建筑群的需求……整体存在秩序,但是局部不可能有秩序。”[1]
我们定义的有机秩序是,在局部需求和整体需求达到完美平衡时获得的秩序。
山地是一种特定的自然形态,世界上有1/5的面积为山地,有约50%的人口依靠山地资源生存,而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
特殊的地理、地质状况凸现了规划、建筑的区域性,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规划、建筑特色。探索区域自然的规划、建筑本质,有助于对全球化中地域文化研究的丰富。
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建筑规划布局应体现山地特殊的地形地貌,突出其轻灵多变、自由和飘逸的格局,避免大面积开挖以节约土石方,凸显山地建筑和城市的别具一格。
1形式美的诉求
山地与平地的不同表现在地形上,体现在建筑布局、构图关系上,平地多寻求轴线、对称和严整,具有一种形式的格律美,多体现在“线”性关系上;而在山地地域,为结合自然、融入自然,建筑在空间组合上应顺应地势发展,具有小、巧、灵的形散而神不散的韵律美。由于山地的起伏与高差关系,在空间视觉角度上,可感受和体验其顶面,总体布局和组合可较直观地反映出来,因而多体现一种“面”的关系。
形式美的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不能说山地规划就没有规律可寻,没有章法可依。山地规划群体布局应重视顺应坡度而获得的第五立面组合关系。
我们努力寻找山地规划中潜在的秩序美,以求得规划的和谐,建立建筑与基地地形的整体性,而可视的“面”状关系是切入点和路径,面的体验更直接、更容易感受整体,从而更易得到认同。
2探索规划形式美的实践
为此目的,我们尝试在山地规划实践中探索这种特殊性中蕴含的规律性。
2.1重庆万州二中双河分校规划。
重庆万州二中现校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区,属重庆市重点中学,有“万州的清华”之美誉,学校师资力量强、规模大,为适应其日益发展的需要,加强周边辐射作用,顺应万州区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在万州龙宝镇双河口新征地14.41hm2用于扩建分校。
分校整个用地南北高差约70m,北有现状高山,西有杨柳河蜿蜒而过,地块东西向稍长,南北向较短。分校规划建制100个班,建成后将作为万州二中的高中部。
为较好实现功能分区,减少土石方开挖,在人性化范围内设计校园各级道路。规划中考虑北侧较高地块靠东区域作为教学区,布置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可作为校前区对景(图1,2)。
从学校主入口方向看教学楼气势雄伟,这样进入学校后拾级而上即为教学楼主体;西南临主入口布置运动区,设置400m标准运动场和体育馆,利用地形高差,运动场较低侧在校前区方向,故架空作为停车场,解决校前广场车辆停放问题。
进入校前广场后向西设计为一条南北景观大道,道路一侧布置办公楼、图书信息中心,尽端布置科技实验楼,在建筑与景观大道之间设置科学名人雕塑与小品,充满学术与礼仪气氛,临杨柳河一侧,由于景观优越,布置教工生活区。在教工宿舍与科技实验楼、体育馆之间,设计了学生及教工食堂、学生宿舍,这样生活区既相对独立又临近学校后校门,解决了生活用品的进出通道问题。
教学区、运动区分临景观大道两侧,科技实验楼位于景观大道西侧尽端,东侧尽端设计有一个巨型雕塑及英语角,这样在平面规划布局中即形成一个钥匙形状,教学楼群设计成一把“锁”形,两者结合意为开启智慧与科学殿堂的钥匙(图3),整个规划结合地形高差,分区合理,既创造了形式之美又寓意深刻,形成了一个生动、和谐、有序生成的山地中学新意象,在竞标中一举中标,受到多方好评。
2.2重庆万州三中江南新校区规划
万州区行政中心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由于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区人口急剧增多,为发挥现有土地效益,万州区决定将行政中心迁到长江以南,建设江南新区,为适应城市发展,万州教育规划相应作出调整,决定万州三中整体南迁,在江南建设新校区。
万州三中江南新校征地14hm2,规划100个教学班。新校建设用地南北方向地形呈W形,呈三山夹两谷状,东西方向临两条城市主干道,两条干道之间高差约40m。地势高差变化大,地形地貌复杂,用地条件为特征明显的山地。
在整体布局中,我们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变不利为有利,巧妙布置各类建筑用房,尽量减少土石方量,新校规划呈一条“鱼”形(图4,5,6),建筑之间的道路呈鱼骨状,发散形的路网系统顺应了山势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建筑的朝向与山地之间的关系,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形式美。
由于用地东侧临城市干道为城市公共绿化带,故景观设计呈鱼背上的鳍形,鱼头一侧在用地的最北端,考虑到北端零星用地规模小,又与主校区以溪谷分隔,交通联系不便,故将生物园地布置在此,鱼身部分布置了教学楼、图书馆、科技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宿舍及学生食堂等建筑,教学区沿山体走向布置,呈自然开阔的扇形,图书馆临溪谷布置,溪流从旁穿越,尽显幽静之美,办公楼布置在主入口位置,对外联系便利。学校主入口布置在用地南端,从主入口拾级而上,利用地形设计了不同高差的叠水等景观道,山头上布置科技实验楼,作为标志性建筑而正对学校主入口,在教学楼、科技实验楼、图书馆一侧设计为学生生活区,布置食堂、学生宿舍,并临近学校北校门;“鱼尾”部分设计为运动区,从整个新校用地来看,只有这一侧较为平整,土石方量小,故作为体育馆、游泳池、田径场用地,规划为体育运动区。
因为山地地形限制,万州三中江南新校在规划上讲究自由开放式布局,校园整体顺应地体坡地走向,建筑多呈吊脚设计布置,其曲线形规划恰似跳动的鱼儿。
3结语
山地是一类特殊的地形,区别于平地,在规划中自有其可寻的规律特点,我们应努力探索山地布局中的形式美,创造另外一种和谐、自由的规划,避免无目的的散乱、无原则的填挖。
建筑师通过使一些形式有序化,实现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他精神的纯创造:他用这些形式强烈地影响我们的意识……他以他创造的协调,在我们心里唤起深刻的共鸣,他给了我们衡量一个被认为跟世界的秩序相一致的秩序的标准,他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心灵的各种运动;这时我们感觉到了美。[2]形式美蕴涵于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好看,它让很多人笑,它是用真幽默让人笑。
其实我们的周围并不缺笑声,我们很善于硬作狂欢。那个一年一度,一国一个的大晚会和每日的电视、电台很能挤出些笑声,我自己也时常跟着咧嘴笑。但我们的社会缺少真正的游戏精神,所以真正的幽默很少,电影院里幽默就更少。最近《疯狂的石头》引来许多笑声,我看它里头有幽默感,具备一种真正的游戏精神。这种幽默感觉是流露出来的,不是硬挤出来的,也不是演播室里录制好、罐装封好、经过仔细设计后填塞在节目里的。那种笑声是用来暗示或者命令我们的:你该笑。
在这个影片里,我看到一点兴趣至上的追求,我们看到它的创作者们具有逗乐的艺术感觉和营造笑闹的本领。这种幽默的态度和逗笑本领在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中是一种稀缺资源。电影通篇都是围绕着一块宝石在争夺,在我们的文化生产中,逗乐的本领和营造真喜剧感觉的才情就是“宝石”,是观众会追捧,制片人要竞相争夺的“宝石”。与做悲情催人泪下所需要的*力和挑动生理反应所需要的技法不同,笑的艺术更需要一种直觉的感悟,一种基本无可解释的游戏本领,使人笑需要些许天分。在我们今天这个文化氛围中,不严肃经常被看作是可疑的、笑经常被看作是不正确,所以真正的笑是很昂贵的。而进电影院看这块石头,是我们主动花钱去买的,这跟我们在一年之末坐在家里无选择地只能看那个罐装笑,经过仔细筛选的笑有很大不同。
面对《疯狂的石头》,我们是自己花钱去购买它的笑声,这一点有很大意义。这是一种自己选择的笑的游戏,这是社会各色人等、作者和观众彼此应和的笑,这是大家一起笑。这里说它让大家一起笑是有实际统计数据支撑的,它没有经过文件的号召和行政性的组织。1
这种观众选择的、与创作者共同营造的笑是一种寻求精神自由的笑,这笑声是一种人的主体性自发的狂欢节精神的体现。俄国的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之笑的特性就在于它与自由有着不可分离的和本质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他还提醒我们:“权力、镇压和权威永远无法以笑的语言发话”。2
这就是这个影片的主要吸引人之处,这部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游戏精神,正是这种游戏的精神和设计游戏的本领让影片在影院里人气很旺。
在《疯狂的石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人气”,就是这个影片里人物说话的样子,人物想事情的方式和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有人气的。这是指影片里有生活氛围的质感,它展示的物质环境和人物的思路符合当下我呼吸到的人气。在这一点上,本片与胡戈的短片《馒头》一样,具有一种与当下语境、当下现实、当下大众心理关注点的“及物性”(transitive)。但是这种所谓的人气和引起我共鸣的、感觉上觉得相符的氛围绝不是直接现实的反映,不是我们文艺教科书说的所谓反映论,它是一种社会氛围的散发,是一种经过夸张化的质感、是一种色调的折射。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它里头的世道人心,是经过变形、经过热加工或者冷处理的。这部影片是一幅远离写实形状的漫画,但是它接地气,它呈现的当下社会氛围是真实的,它并非照相式描绘而是信手涂抹的一些人物形象,它的漫画中弥漫着许多社会风情,这些人形和社会风情我在电影院里不会去想,可是出了电影院,我手一伸就能摸到。
这就是影片的平衡之处或者灵气飞动之处:它充满了游戏精神的幽默和笑的营造,但我们也看到它那坚实的底座,它有社会的现实感受在托着影片的底色。
这部电影承接了一些大陆和其它地区的喜剧传统和技法,同时它也承接了我们言说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这是我们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不是压服你,不是要教你些道理,不是要寓教于乐变方子给你上课,而是想法子大家一起笑。在这些笑声中,有我们共同都接受的趣味和都关注的感情。不管是好莱坞电影还是本土电影,要打动人,都是靠的这个,靠的这种普遍趣味和共同伦理的感性显现。营造笑声,是不容易的事情,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久已生疏的招数,在《疯狂的石头》中,我看到有营造幽默的天才火花在不时迸发。
二、贼做主人公与肮脏环境
《疯狂的石头》里有些我们在大陆电影中不大看到的意象,有一种可能会引起不同评价的趣味。它里头有一些不太漂亮的内容,有一些在我们的主流艺术景象中不合适的内容、这些内容在这里的文艺管理者和正统文艺专家视野中经常被认为是杂质。这部影片用贼做主人公,它有许多表层的打斗和闹剧色彩的追赶动作,它用了诸多象下水道、厕所、马桶等肮脏地点做场景,有的喜剧情景就是利用这种肮脏场景营造出来的。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7月13日的研讨会上,有学者对影片主人公当中有贼的形象这一点表示很感兴趣,并坦诚希望看到大陆电影中写出贼的形象。《疯狂的石头》中主要的喜剧效果都是来自三个本土贼和一个从香港礼聘来的“国际大盗”。从这看来,我们大陆电影也能描绘些许不太美丽、身份灰暗的人物形象。我在电影《危情雪夜》中写过一个小偷的形象,我已经注意把他写得十分真善美了,但是主管部门在论证时对这个人物还是很不喜欢,还是提醒我要注意同情心的倾向问题。我们看到,冯小刚在《天下无贼》中把一对雌雄大盗的亡命天涯旅程写成了雷锋叔叔向我们走过来的故事,而《疯狂的石头》似乎是在带着微笑写贼。《疯狂的石头》里的贼,有的模仿《碟中碟》的动作变形成为喜剧效果,也有动辄就要拿榔头敲人敲柜台,简单夺取、低水平高暴力犯罪的小偷三人帮。这里头的主要效果是艺术地表现恶来营造喜剧情景,也有间接而夸张变形地对当代社会犯罪状况、犯罪心理做一种漫画式的呈现。
不管是有意设计还是无意的直觉爱好,《疯狂的石头》中出现了许多肮脏的场景和肮脏的镜头。花心的摄影师谢小蒙在厕所里跟老爸斗智斗勇,主人公由于前列腺炎总是跟厕所过不去。小偷被封锁在下水道里,脱险出来时浑身都是污泥。我们可以将这些看作是影片的导演、编剧视野开阔、直觉出发的形式游戏,他们在与《两杆冒烟的枪》、《偷抢拐骗》、《猜火车》和许多不避恶俗的香港电影做艺术对话,也可以看作是对市民趣味的追随和探索。在我看来,这是导演、编剧和演员们在凭着直觉挖掘一些我们自己不知道的趣味点或者探索某种刺激底线。对这一类挖掘脏、臭的艺术趣味,不避脏乱场景和某些恶心意象的趣味显然是受到某些香港和英国电影的影响。在大陆语境中,许多人会觉得这种趣味的营造和接受是很没有档次甚至是下三烂的。而在我这样一个唯美主义者的眼光里,这种意象引起的趣味是一种审美反应,对低俗肮脏场景和灰色人物、黑色人物进行加工也一样可以营造出一种“有趣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3。它引起的反应不一定是一种表面效果的光鲜和愉悦,但这种反应可能照样是一种审美感受。也许仅仅是个人趣味,我也喜欢看这种将丑的形象、脏的场景进行了巧妙点化的艺术。就我的美学观点来说,不避肮脏、不避丑陋和恶心的形象,以一种自然态度中去处理它们,能够将这些阴沟、马桶、下水道和灰色人物处理成有趣味、吸引人的意象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标志之一,能读懂这种艺术品,或者做到最低限度的容忍,需要一些文化素质;能够品味或者容忍这种艺术的唯美主义探索也是检验一个社会文化水准和平等、宽容理念的重要试金石。与我们当下语境中非常习惯和常见的“唯漂亮主义”相比,这种不避丑陋的唯美主义更具有审美感受上的刺激、吸引力和观赏趣味性。4
顺着这些人物形象和场景的特征,我们再看看整个影片的视觉环境和人物构成,它是杂色的、世俗气的,或者说很低档的。如果重庆市要申请什么世界级的博览会或者运动会,大概不会把这部影片作为城市形象宣传片。我们看到即将倒闭的工厂,拆卸到一半的厕所,保卫科长助手三宝家那狭窄的楼道和杂乱的居住环境。从人物看,有大庙门口的棒棒(运送工人)、有卖烧烤的无照经营者、有作为重要主人公的贼,还有死追美女,嘴大无行的摄影师。但是,我前面说喜欢这部影片有人气,就是喜欢它里头有这些杂色,喜欢它里头的这些市井之气。
如果我们把本片与徐克的《黄飞鸿》、《狮王争霸》等武打片放在一起,将它们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稍做比较就能看到某种差别:一边是熙熙攘攘、各色人等夹杂往来的市井环境,另一边我们看到的是那样干净、鲜亮、没有闲杂人等的清洁场景。在我看来,《英雄》、《无极》的视觉上的超级设计编排和无闲杂人等、无杂质的洁净世界是跟它叙事上用强力说出自己的道理,叙事文本的某种权威性正好互相配合的。
三、亮色的幽默
2006年7月14日星期五的《新京报》上,一位姓孙的记者援引我的话说《疯狂的石头》是黑色幽默,我没有说过这样的评价。本片有灰暗的场景,有些不很正面的人物,它的主人公包世宏没有多少正面的高大的动机,但是它的价值观是很主流的,它里面绝没有反人道的笔触,没有挑战现存伦理和世俗道德观的东西,本片绝对没有象它的样板《偷抢拐骗》那样人血、脑浆满地流,也不会象《七宗罪》那样对我们自己和罪犯心灵深处的幽暗意识进行有力表现,更不会如同昆廷·塔伦蒂诺在《低俗小说》里那样拿死人的头骨和脑浆吵架,拿一具无头的尸体引出一大段戏。
就其所营造幽默的品质而言,《疯狂的石头》还是偏向于亮色的,暴力行动被限制于主人公之间的朋友打架。主人公包世宏整个的行动线十分符合当下主旋律价值观的导向性要求: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国家财产而奋斗。在影片的夺宝故事结束后,主人公包世宏还对着可能有腐败的厂长发出了义愤填膺的怒斥,对厂长出卖国家财产进行了评判。这段愤怒的台词被虽然在政治经济学上十分幼稚,表面化到一种糊涂的程度,在叙事上也没有对厂长做什么铺垫,但是在观影心理上可能是达到了替百姓出气、替政府批评不规矩商人的作用。主人公最大的紧迫、最大困境也在他保卫国家财产立*以后得到了疏通和解决。在画外音传达出的表彰大会时,包世宏得奖了,受到了表扬,我们看到叙事者给了他个人以奖赏:他松快地尿出来了,痛快淋漓地放出来了。
我们看到本片主人公包世宏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保卫科长,却动不动就打人,他有病,总是撒不出尿来。而影片表现小偷也是动辄就要拿榔头打人,表现那个小偷团伙非法劫持摄影师把他装在箱子里有点残忍,本片开头第一句台词就是要把一条小狗“给微波了”。这些使得影片多少有点有一点灰色。但是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
没有黑色是由我们当下的文化语境决定的,在我们的主导文艺观和电影艺术管理机构规定的文艺形态中,不允许有黑的位置。在创作中,就是出现一些黑色调侃的趣味和黑色的风格意味,也会被刷上亮色的上光油漆。香港的《无间道》第一、二集是比较典型的黑。到了《无间道》第三集,不知是否因为与大陆的制片机构合拍,从叙事到影像上发生重大转向,黑的意味一扫而空。在我眼中,黑色幽默是另一种品质的艺术,是另一个级别的艺术,一个人、一个社会,有幽默,有笑声,是很要点艺术营造天分和艺术感悟力的。要欣赏黑色幽默,需要的是更高的艺术感悟、会心的微笑和社会的平稳心态,需要更多的观念交流和艺术交流中的宽容氛围。黑色幽默是共同伦理建立、人道主义成为默契、成为真正的社会主旋律之后必然会有的艺术形态,它是在艺术和伦理边缘探索的艺术,是一种唯美主义的无边界追求。
四、粗糙喜剧与叙事技法小华彩
《疯狂的石头》的喜剧效果有很多是来自跟既成的观赏经验偏离走调的对歌,来自跟以往形式系统和他人作品进行调侃和调皮的承接。影片在叙事手法、情景处理和镜头语言等方面都与英国影片《两杆冒烟的枪》、《偷抢拐骗》形成了十分明显的模仿和对话关系。本片的搭接式剪辑在《两杆冒烟的枪》中是同一件事分别在叙事时间的不同地方交代,本片的小偷行动时出来看到交警在他们的运输车边等着开罚单直接来自那部影片。不过在那部英国影片中是一棒子把交警打晕在车里,而在《疯狂的石头》中,小偷正要行凶时交警被撞车事故吸引走了。包世宏带着人看下水道的镜头是来自《两杆冒烟的枪》中借地位从汤锅里拍摄厨师艾德放作料的镜头。
本片更大量的喜剧效果是来自某种本土的市民语言幽默和市民趣味。例如将以前政治话语中的权威人物的斗争哲学语录改写为“与老爸斗,其乐无穷”,多少沿用了王朔喜好的话语变形方法;包世宏的助手三宝以为喝可乐中了五万元大奖,他到了北京。这时的喜剧效果是来自音乐,无声源的配乐歌声响起,是童声唱的时候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这种观赏反应可能是无法跨出我们本土的文化环境的,但是对这里的观众就会有熟悉之感,会因为这段音乐的编配明显的间离效果而生出一些会心的笑。
在本片中,我们看到宁浩这一类新电影人的特质和艺术喜好。他们接触的电影和艺术形态丰富、多样,在叙事、影像、视听语言等方面,他们的营养良好。总体上来看,这部影片的剧作、剪辑、台词、摄影等方面元素共同形成的影片肌理效果还是比较精致、精细的。它最主要耀眼之处是它的剧作,本片的编剧显得圆熟、细致,结构搭建的比较机巧,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模仿中的做出些许翻新,并较好地将盖·里奇的黑色故事、香港的市民趣味成*地转换到大陆的本土场景、营造出本土氛围、当下笑料。它并不是简单的搞笑而是充斥着比较精心和整体的设计,同时又具有一种自然流出的游戏感觉。
剪辑风格是精当、精巧的,有的地方在吸取《两杆冒烟的枪》叙事技法的基础上玩出了一点小华彩乐段,形成了叙事技法的对话中创造。在今日,对既成的叙事技法能做出一点翻新就是很有意思、很引人注目的贡献和创造。本片在开头和结尾部分都用了叙事时空略有重复的手法,对故事进行了有点重复搭接的剪辑。这种略有重复的搭接式剪接产生了叙事的意义,勾连起人物关系,营造出一些喜剧效果。第一次搭接剪辑把天上缆车中的花心摄影师与几个主人公联系起来,紧接着让包世宏的小面包撞到宝马车上。这就让包世宏因撞车背上了债务,此后他就一直以为宝马车里坐的“国际大盗”就是自己的债主。结尾处的搭接式反复剪辑让我们看清楚包世宏如何被道哥抢,而道哥又把要来打包世宏的小青年车门给撞飞了,道哥的摩托车撞到一直停在路边的宝马车上又歪打正撞,解救了一直被困在下水道井盖下的黑皮。这种多米诺骨牌的叙事游戏就是用这种创新的搭接式剪辑来营造、构成的。
这部影片也有许多粗糙和对喜剧犯规的地方,它毕竟是在我们今天的浮躁观众心态和肤浅艺术品味之上生出的喜剧之华。影片的一号人物包世宏身上没有喜剧情景,他的喜剧感觉主要是靠语言和他的个人生理尴尬:患前列腺炎撒不出尿来。在剧作层面,他的行动造出的喜剧效果远没有那三个小偷多,影片主要靠演员自己的设计和他的表演技法的*力来营造笑料。最后让那个贪心的房地产商人在互相刺杀中死去也不是喜剧惩罚坏人的办法。一般的剧作伦理跟生活伦理是一样的,一个角色如果没有写出他的十恶不赦,一般就不能随便把他给处死。
就这样,我们还是看到了一部很不错的喜剧,我们看到一个有喜剧感的导演,虽然这里头半是聪颖天分半是新手露破绽;半是自由火花半是电影工业体制规定的镣铐中跳舞;半是资本制导天才,半是金钱提供舞台。我们看见了一部抢夺宝石的电影,在艺术行里,喜剧感就是宝石,就是罕见而又值钱的宝石。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小电影,是小制作费电影,而不是针对领导、专家的的小众电影。它是一部合适在电影院里大家一起看,互相感染着、应和着一起笑的电影。我们评价一个艺术品,不是看制作费,也不是看有无大明星,而是看里头有没有一种叫做艺术直觉的东西,看里头有没有发挥艺术天分的创造,我看到的这块石头上有这些。我认为这部影片在文化上有些异质的内容,有些我们文化品质上的生长点和艺术形态、艺术观念上的创新点,我希望看到这块石头继续滚动。
【注释】
1据报道,至2006年7月30日它的统计票房接近1700万。见2006年8月2日《新京报》C04版《上映档期持续一个月石头滚到1700万》。
2巴赫金《拉伯雷和他的世界》转引自《米哈依尔·巴赫金》399页,[美]卡特琳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著,语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手术室护理;应用价值
在临床外科手术中,手术室是最主要的场所。虽然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室中的时间都比较短,也会采取相应的麻醉措施,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独特性,患者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安和恐惧,在心理上会比较脆弱[1]。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已经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患者需求,如果想提高护理质量,首先就需要实现护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2]。在新的护理模式中,人性化护理是核心部分,在这种护理模式中,患者是其中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创造性和个性化[3]。针对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采用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在1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3±6.78)岁;包括骨科、妇产科、普外科、五官科等各个科室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其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1)手术之前: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都能够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对患者的心理以及各项体征进行有效评估,并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加强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疑虑,进行针对性解释;同时向患者家属介绍手术相关情况,打消患者以及家属的所有疑虑,提高患者配合程度,在手术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所有不利因素[4]。(2)手术过程中:在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时候要热情接待,从生理到心理上都让患者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重视;确保各项护理措施都能够轻快稳准地开展;注重调节手术室温度,避免患者出现受凉问题;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变化情况,确保输液畅通;与患者进行愉快的交谈,调节患者情绪,对患者的各种需求都应该尽可能的满足[5]。(3)手术之后:在手术结束时,应该细心地为患者擦拭干净在手术过程中留在皮肤的遗留液体,为患者盖好被单、穿好衣裤,做好保暖护理;在运送患者回病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引流管、切口等部位;如果患者存在躁动症状,应该及时采取固定措施,确保其安全、平稳[6]。在手术结束后1-3天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及时回访,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1.3评定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三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6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1例,满意25例,一般18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1.88%(46/64);研究组64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6例,满意26例,一般2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88%(62/64)。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患者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多层次、多角度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措施的同时,也应注重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加放心,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从护理内容方面来看,实质上就是将原有常规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同时也实现了方法的创新。在手术室中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顺利地完成患者的手术治疗,尽可能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自身护理观念的及时更新,加强对知识面的拓展。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自身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7]。在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同时增加患者的满足感和安全感。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配合度也会有所强化,会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医生手术,这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本次研究中显示,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由此可见,在手术室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王惠芳 单位: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林红.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1):126-129.
[2]廖小谊,范洁梅.人性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63-364.
[3]袁兰蓉,古明锋.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2):134-135.
[4]任慧敏,王伟娇.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6):123-124.
[5]牛凤彩,李萍.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256-257.
【关键词】文化;女性内衣
一、女性内衣发展历史
内衣,是指贴身穿的衣物,具有吸汗、纠型、衬托身体、保暖及不受来自身体污秽的危害的作用。中国女性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下所述的内衣历史线索是从汉朝开始的。女性内衣的历史演变如表一所示:
根据各时期的内衣特点和趋势,结合各时期的政治历史背景,将女性内衣的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汉――唐:美。除魏晋时期外,露出部分逐渐增多,至唐代达到顶峰。
魏晋内衣在外形上更多吸收了西域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方便性、实用性和保守性。
(1)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古有“两当衫”,谓当胸当背,亦此间。须多备数件,有汗即更,晚间亦可着以就寝,习惯不因增此遂热。(养生随笔・清・曹庭栋)
例(1)可见,魏晋的两当主要侧重于“护其胸背”的实用性。
到了唐代,出现了流行的袒露装,不管是宫中侍女还是一般,都出现袒露胸前肌肤的现象。出现如此开放现象与唐代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有直接联系。社会政治文化原因如下:
首先,丝绸之路的畅通,唐代与西域各国的频繁交流,促进了西域各国的服装样式和及女性自由思想传入唐朝。
其次: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少数民族不重礼法的习俗渗透并冲击着传统文化和封建道德观念,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女性敢于大胆的显露自己的肉体。
再次,女性皇帝的出现对古代男尊女卑制度有很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对于女性的认知心理,女性自我意识有所增强。
(二)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束胸美,社会阶层区分逐渐明显。
1.束胸美
除了继之前代的带子系结,纽扣系结得到普遍的使用,由于其明显的收腰效果,展现了女性的形体美。然而,较之唐代的袒胸装,此阶段内衣趋于保守,女性的胸部在带子和纽扣的束缚下,很难得到正常的发育。
(2)进寺军牢,便来洗剥各僧,有两个军士,扯开一僧衣服,见胸前扎有抹胸],用力一撒,突出跳出双乳,便先押到大殿上去。 (野叟曝言)
例(2)中可见,女子束抹胸以假扮僧人,“突然跳出的两乳”足以见得胸部被抹胸绷紧的程度。
这中情况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密不可分。
首先,社会控制加强,“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女性在社会中丧失尊严,在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被迫束胸,以体现对于男性的崇尚。
其次,束胸是女性争取两性平等地位的一种不合理方式。她们通过束胸的方式,畸形表达出希望拥有和男性一样平等的地位与权力,尽管在当时文化的历史背景下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和值得同情的。
收腰的“形体美”,是女性身体被“男尊女卑”系结下形成的客观效果,并不是女性对于美的发自内心的追求而自然形成的。这种客观效果,与其称其为“形体美”,更确切些不如称之为“肉体和精神的枷锁”。
基于以上原因,民国时期,中国女性中,普遍以高耸为丑,以狭小扁平的胸部为美。小马甲形成的平胸美风气促使束胸运动的流行。束胸在当时甚至成为城市女性区别于乡下女性的身份象征。
2.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区分现象逐渐明显。
这一点在宋代的内衣布料上有所体现: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在其上绣上花卉。到了清代,内衣所反映的阶级差异主要表现在肚兜的系带上: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
首先,封建社会处于下滑阶段,阶级之间加大的矛盾使阶级自觉性加强,内衣中表现的阶级差异逐渐外显化。
其次,统治阶级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向人们灌输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宣扬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得尊卑有序的阶级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自觉的表现在内衣上面。
最后,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条件下的人的优越感和虚荣心的影响。丝织品、金银链,对于平常人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何况是花在不为人注意的内衣上。内衣的差别,不仅满足了富贵人家在经济上的优越感和虚荣心,而且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今天:健康美,体型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放弃了早期的束胸保守装,内衣品种多样,样式丰富,在内衣的构造和女性的内衣选择上,注重在健康基础上的体型美,甚至出现了不少类似唐朝“诃子”的内衣外穿的现象。
1.由保守美向健康美,体形美转变的原因分析:
(1)民国初期政府倡导的“天乳”运动。
首先,女性束胸引发的身体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束胸行为,容易引发驼背、不能哺乳、肺伤、呼气困难等疾病和问题,必然会影响后代的健康。正如1915年上海《妇女杂志》所说“虽有乳汁必不畅旺,胎儿身体必不健全,甚至传染肺病,流毒骨髓。”
其次,19世纪20年代现代胸衣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一些留洋归来的人士,开始在各种场合发表言论反对女性束胸,呼吁女性解放胸部,宣扬欧洲女性内衣的健康美。
再次,在各种社会思潮的鼓噪下,女性开始觉醒,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权运动兴起,要求和男性一样,解除束胸。
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妇女解放、强国强种的目的,广东省政府委员会通过了1925年7月7日的《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该提案赞美欧美各国女性的天乳,建议采用宣传与惩罚并举的方式禁革束胸。并由此掀起了向全国各地蔓延的“天乳运动”。
(2)女性胸罩的引进。
虽然政府的“天乳运动”对束胸风气的解除有很大的作用,很多女性在政府强制性的要求下,不得不放弃束胸,但是因为当时没有胸罩,光着身子穿一件衣服很抢眼,在最初,很多人不管是出于自身的审美习惯还是出于家庭的反对,对政府的束胸运动有很强的抵制情绪。20世纪三十年代,结合西方的抹胸改造的女性乳罩,以其能够兜合乳部的优势,为女性放弃束胸改穿乳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电影明星的偶像作用。作为时尚体验的先行者,电影女明星身体力行试穿乳罩,胸乳的圆润与旗袍的曲线形成了完美结合,其风情万种给人们造成的的惊艳使不少女性改变审美观点,开始选用乳罩。
2.内衣品种样式多样化,内衣外穿现象的原因分析:
(1)女性地位的提升。随着旧时代的结束,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得到社会的认同,女性可以自由的选择内衣品种以及如何穿衣。
(2)改革开放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中,西方的追求自我肯定与自我价值的价值观传入中国,个性化的彰显影响着女性的内衣选择。
(3)快速的社会发展致使审美趋向多元化。一方面,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时尚的节奏越来越快,今天所谓流行的时尚,到了明天可能就会被替代。在多变的时尚潮流中,无助的人们开始放弃对时尚的追逐,并选择适合自己审美观的内衣样式和内衣穿法。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社会的个体差异,导致人们在价值观、审美观上有很大的不同,审美的多元性也必然体现在女性内衣的选择上。
二、女性内衣发展趋势
(一)以个性化、自由化为主流
(二)内衣功能更加注重“装饰美”,体现在内衣与服装的搭配上,例如:内衣外穿。
【参考文献】
[1]郑晓敏,刘驰.中国内衣的演变及内衣文化[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9(3).
[2]魏晓红.宋代内衣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纺织与设计,2011(8):412.
[3]张朝阳,赵晓玲,等.古代女性内衣的构成及审美倾向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6):244.
[4]朱华,范强,等.魏晋服饰风度漫谈[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5]向勇.中国服装史研究――浅析“唐朝服饰”[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
众多失败的和成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品的上市,不仅仅是策划方案如何如何?更重要的我们有没有良好的PDCA循环能力的系统?我们的系统有没有准确的预测能力?我们的系统有没有强大的执行能力?我们的系统有没有快速的信息反馈能力?我们的系统有没有纠编和纠错能力?我们的系统有没有预警能力?我们的系统有没有补救能力?……
一、大量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任何一项产品,如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没有有别于其它对手的特性,如果没有自己的实力支撑,如果没有叫得响的卖点、诉求点和利益点,很难在市场上一炮打响!
因此,一项产品需要具有以上的特性,就必须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只有调研,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避开竞争对手的壁垒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强有力的卖点、利益点来满足消费者。也就是说:只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以合适的方式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卖给合适的人群。调研要务实、简单、快速,切不可盲目照搬西方营销学理论,一定要和国情、企业多方面务实接合,如脑白金前期的市场调研论证就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市场调研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产品调研,包括已有产品的上市调研和研发产品的调研,主要通过定性定量的调研方法确定出产品、品名、定位、定价等课题,二是新产品上市前的市场测试调研,主要是针对消费者展开试用、首次重购、采用和购买频率的调研;三是对企化方案的调研;而此处针对主要是对产品商机的论证。总之,经过调研就是要论证自己的产品商机是填补市场空白,而不是填补企业空白。
二、产品包装设计
包括产品的概念提炼,商品名称,商品规格,内、外包材的选择,外包装的设计。产品命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像一个女孩子,叫柳小花和柳如烟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好的产品名本身就是一个直白的广告语,直截了当的表明产品的独特之处,还能给消费者以积极的联想。
像正大青春宝-抗衰老功效,脑白金-联想到对人的重要作用,溶栓胶囊-通血管的独特优势,排毒养颜胶囊-功能一目了然,此外克咳、胃铋治、感康、感快贴等也都是比较好的名字。
相比之下,汇仁乌鸡白凤丸名字过于普通,难怪会出现汇仁打广告,同仁堂的人比汇仁的人还高兴的情况。我在北京的药店发现,汇仁乌鸡白凤丸卖21元,同仁堂的卖14元,两种产品摆在一起,而同仁堂的牌子又那么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傻瓜才不会买同仁堂的。
包装设计。外包装是最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媒体,一个醒目、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产品包装十分有助促进终端的购买,如果再能在陈列时达到生动化,它就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广告。好包装自己会说话,要达到在狭窄的空间里做到最大化传递有效信息,产品包装必须能在众多的产品当中“跳”出来。
堪称保健品楷模的脑白金包装由胶囊与口服液复合而成,两者各有功能偏向,而这种复合型的产品在国内不多,避开了单一性的睡眠类和肠道类产品的跟进,有效地回避了竞争风险,同时也可诉求缓解中老年入的多种病态,将两种功效的成分叠加在一起,使脑白金别具一格,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三、市场预测
1、概念预测:我们的产品概念和产品品质是否一致?我们的产品品质是否与消费者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产品概念是否能够深受消费者喜欢从而深入人心?我们的产品概念是否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还是一般的大众化被掩盖在人流中无从被人知晓?否则,我们的产品概念和品质,永远就是两张皮无法贴在一起!或者是被掩盖在澎湃的广告潮流中!
电话营销的局限性就在于交流双方彼此完全陌生,营销人员对顾客信息资料的了解残缺不全,无法判断顾客综合状态。顾客在接到营销电话的时候也会感觉非常突然,没有心理准备,甚至对这种营销电话还会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将其定位为骚扰电话。因此这些局限性的存在都需要营销人员设计一个十分周全的开场策略。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通过简短的自我介绍迅速拉近与顾客的情感距离。电话营销中要想使营销继续开展下去,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顾客最能接受的方式拉近与顾客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销人员只有获得了对方的认可才有机会进一步实施接下来的营销策略。为实现这一目标,电话营销人员首先要略懂心理学知识,热门面对陌生来电总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反应。为了消除这种反应营销人员首先要对贸然来电表示歉意。这种表达歉意的过程和语言不能是机械的,而是带有真情实感,并且表达出想进一步与顾客进行交流的愿望。这种带有感彩的语言交流才能赢得对方的关注和好感。在电话接通的瞬间营销人员应当对这一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2.准确判断对方是否有进一步交流的愿望。在电话营销过程中经常遇到顾客以各种借口中断通话的现象,也有的直接表达出不愿意继续交流。处理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主动结束电话营销,因为这属于无效目标。判断营销目标是否有进一步交流的欲望在这一环节中就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电话营销中会遇到三种客户,一是毫无意愿,二是拿捏不定,三是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第一种情况我们已经排除在外,第三种情况也不用太复杂的开场策略,直接进入实际营销即可,主要是针对左右摇摆的客户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目标。3.适当询问。电话交流本身就是一种互动,电话营销过程中不能由营销人员单方表达,也要适当给对方流出讲话或者表达意愿的时间。因此在开场环节就应当适当询问,借此了解对方的个人信息、喜好、语言表达特点等技术知识。例如“打扰您了吗?”“方便接听电话吗?”等简短的询问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而且在对方的回答中还要迅速的通过他们的声音特点,语速,情绪等把握对方的综合特征,是否有进一步了解自己产品的愿望。总而言之,电话营销应当有一个良好的开场白,在开场环节既要清晰的、恰当的向对方介绍自己,同时也要抓住一切机会来了解对方。
二、处理异议环节的策略
在针对有效目标客户的电话营销中经常会出现顾客对产品或者企业服务的一些异议。异议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这是由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与企业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处理异议也成为电话营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处理异议的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异议存在的客观性。客户的异议通常会给电话营销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异议既包含产品信息方面的,也包括营销技术手段不当引起的。总之,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些异议都是客观存在的。为此电话营销人员首先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对待这些异议应当积极主动的解决,而不是被动的回避或者转移话题。承认异议的客观性对营销人员来说是一项十分关键的环节。有利于营销人员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认真听取顾客的意义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工作思路上的调整。查找技术资料、整理思路迅速解答顾客的异议。2.深入思考异议产生的根源。在认识到异议存在的客观性的基础上还要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找到异议产生的根源,以便最终解决异议。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电话营销基本上针对的是批量生产或者批量服务的产品。因此要解决这种统一性和多样化的矛盾就必须协调双方之间的冲突。找到异议产生的根源首先要深入细致的了解客户的需求。某些时候,客户虽然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并不善于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因为他们对产品知识的了解不如专业人员了解。或许换一种使用方法,换一个角度看待产品就能很好的满足的顾客需求。而这项工作就是电话营销人员应当完成的。他们在主动了解顾客需求之后,还要深入思考导致这种需求无法满足的多方原因。站在顾客角度为他们排忧解难,并通过转化思维迂回策略向顾客推荐自己的产品。3.提出供顾客参考的异议解决方案。提出异议解决方案是异议处理策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深入了解异议产生的根源之后势必要根据这种矛盾现象提出解决方案。电话营销人员在提出解决方案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解决了顾客的难题,二是完成了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推销。在整合这两个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供顾客参考才是有效的电话营销。同时以此为目标还要做到解决措施的切实可行,不能只为了推销产品而不顾消费者利益,也不能只为了照顾消费者利益而忽视了电话营销的基本目的。
三、促成交易环节的策略
在解决的顾客的异议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交易的促成,这是电话营销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所有之前的工作和酝酿都是为了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交易的促成是营销环节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它不仅仅设计对产品知识的介绍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还在于对顾客消费心理的了解和揣摩,在顾客摇摆不定的时候能够将其一举拿下。具体而言主要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成交策略。直接成交策略就广义来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顾客直接表达对产品的态度,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再就是营销人员直截了当的询问顾客的购买态度。在这种询问下顾客只能由两个回答,要么是买要么是不买。这种成交策略最大的优点就是节省营销时间,毫无疑问的判断的顾客的购买欲望。但是这种成交策略的适用人群并不是太广泛,它仅仅适合于有强烈购买欲望的客户群。对于购买欲望不是很强烈,摇摆不定的顾客用这种方式无法促成交易,而且还容易造成顾客流失。例如当顾客对一种产品品质和功能非常满意,但是对价格颇有微词的时候他们就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个时候其实消费者心理也在做痛苦的斗阵,如果直接直截了当的询问非常容易将他们推向另一端。因此,直接促成交易针对的仅是部分购买愿望强烈的消费者,而对于其他人员并不是完全适合。在成交促成阶段这一目标始终影响着电话营销的效果和质量。2.假设成交策略。假设成交策略就是在营销的最后阶段假设顾客已经确定购买自己推销的产品,而对其进行话术诱导的一种促成手段。这种成交策略的运用尤其需要营销人员把握时机,不能假设的太早,也不能假设的太晚。假设的太早容易给顾客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例如在当前的房地产营销中,售楼处业务员在对刚进入售楼中心的顾客解说户型时就草率的运用假设成交策略,如说“这是您的卧室,它15米长,9米宽……”,“这是您的阳台,那是您的厨房……”。顾客第一次走进售楼处,很明显就是想了解一下,在这个时候是非常不适合用假设成交策略。只有在顾客对产品做了深入的或者必要的了解之后,在思考是否确定购买的时候才适合用假设成交策略。如果运用的太晚则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它失去了营销的意义。顾客已经确定购买,交易完成之后,即成为客观事实,无需假设。二是顾客对产品持否定态度,明确表示不会购买,营销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再假设已经成交似乎不太恰当。3.实验式成交策略。所谓实验式成交策略就是先让客户试用少量产品,在试用满意之后在扩大合作范围和力度。这种成交策略对交易双方都是公平的。它既让企业向客户证明了自己产品的优越性,同时也让客户有机会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了这些产品是否适合自身情况。这种成交策略在电话营销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对于成交促成的贡献率也较大。这就导致这些客户对产品知识的详情了解非常详细。例如在汽车营销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试乘试驾,消费者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车型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试乘试驾,充分了解汽车的性能、优点以及用车感受。在充分感受到汽车的优势之后,增加了对汽车产品的信心。就销售方来说这种实验式的交易促成手段非常有效。而电话营销中首先向顾客提供一个试用机会也是促成交易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结语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米易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68例,依从性好,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46.8±5.7)岁;局麻21例,全麻13例,硬膜外麻醉50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47.1±5.3)岁;局麻25例,全麻13例,硬膜外麻醉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术前保证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时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中积极配合医师开展手术,术后认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个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进行术前随访,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并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掌握患者心理状态。耐心地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消除其困惑,最大限度地使用激励语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预先检查各项手术设备,保证其功能完好,以减少手术风险。术前护理人员还应积极指导患者掌握麻醉及术中配合方式,促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
1.2.2术中个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进行术中各项操作时应主动、简明地向患者阐述此操作的意义,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并对患者的隐私部位进行遮挡,陪伴其左右。若患者表现出不适感,应向其解释产生不适的原因,轻声细语地安慰,分散其注意力。若患者的不适感难以承受,应及时向医师报告,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术中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温度合适的0.9%氯化钠溶液冲洗手术视野,以提高患者舒适度。
1.2.3术后个性化护理
待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应如实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效果,护送其返回病房时动作轻柔,避免碰到切口及各类插管,并将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48~72h护理人员需定期巡视患者,观察其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安抚患者情绪,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促进患者康复。
1.3评定标准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均包含20个条目,总分100分。<50分为无焦虑(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2)采用自制护理质量问卷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包括护理安全35分,消毒及卫生25分,手术室管理25分,护理人员态度15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服务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和SDS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外科学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已成为某些重大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室作为医院的关键技术部门,是医院高端医学治疗水平的体现,除具备先进科学的硬件设备外,手术室护理工作也应得到重视,必须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由生理护理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护理,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灵活转换自身角色,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重视整体性、创造性、针对性,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就诊环境,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改善其不良情绪,促进医患和谐,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舒适的状态,进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总结
【关键词】装饰变形 装饰绘画 基本类型 基本形式中国有着悠久的装饰艺术史,从原始时代的彩陶到秦汉的青铜艺术,壁画艺术,再到明清时代的文人绘画,直至当今艺术界,艺术作品都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既来自客观生活,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和文字素养培植出的一种再创造。有人说;西方绘画是坐着看世界,中国绘画则是转着看世界。此语未免过于自大,但却客观地体现出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主观意味。因而可以说中国绘画是一种装饰的艺术。变形又是装饰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艺术中,装饰变形是创作形式美的有效手段,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夏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秦汉时期的大型兵马俑和墓碑石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唐代的壁画泥塑;宋代的山水人物,无一不闪烁着装饰变形的奇异光彩。
一、装饰变形的基本类型
1.依物变形。通过写生,观察或者记忆默写所搞得变形,即依物象为根据的装饰变形,它是装饰变形的第一种形式。这种变形一般变化的幅度比较小,结构和动态受自然形态的约束而较拘谨,但是,作为学习的过程,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wwW.133229.cOM
2.依情变形。这种方法随意性比较强。俗话说:“得意忘形”,“情动形移”,讲的都是依情而变。这种变形一般幅度都比较大,可谓随心所欲,甚至无法无天。但它仍然是具象的,具有与物象本质基本一致的形体和结构,这可以说是装饰变形的第二阶段,比依物变形又高了一个层次,这种变形的难度比较大,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练习和艺术修养,否则,就会破坏物象本质性联系,成为无目的无内涵的“乱变”。
3.主观意象变形。它不是依物或者依情变形,而是依据主观意象的发挥,它并不注重物象的形态和结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物象加以歪曲改变,这种变形多用于寓意和象征的艺术处理,艺术家所表现的主要不是物象的外貌形态,而是画家自我情感的表白和发泄。
4.抽象变形。抽象变形分局部和全面抽象两种,这种抽象变形,大多都是由物象的引发而出现的,因此,抽象并不一定完全与物象无缘。艺术家采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念和情感,有时把客观物象用非具象的写意手法来表达。这种抽象变形的手法,在现代美术设计中采用的非常普遍,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二、装饰变形的几种形式
1.平面变形。首先把物象从三度空间移到二度空间里,这是个创造性地魔变的过程,很多装饰变形首先从这里开始,平面化本身就意味着变形,一般采用把物象展开,压平,用线在平面上展示出物象的平面结构和景象效果。
2.立体变形。立体变形虽然自西方立体派绘画产生之后才明确提出来的,但在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中早已出现过。这在民间剪纸、民间玩具、木版年画、皮影的造型中都可以找到。立体变形是透过几何学的基本形态来分析分解对象,并把获得要素构成新的空间,通过缩短及透视,将表现的物象变形,
3.夸张变形。夸张变形是装饰艺术的造型基础之一,是创造形式美的一种手段,夸张变形要有艺术独创,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的敏感,古人说:“情动形移”,变形是主观情绪的热烈抒发,是情绪影响视觉的结果,想象力与变形关系十分密切,变形就是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认识的结果。缺乏想象力的变形是空洞的变形,因此,夸张变形既要有情又要有理。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矛盾
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是教学生成重要还是教学预设重要?这是教师在个性化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F小学教师在“科学”学科中学习“电气的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利用2节电池怎样使小车跑得更快?于是,让学生去进行试验和探究,有的学生用两节电池去做“串联”与“并联”的实验,观察小车到底是串联时跑得更快,还是并联时跑得更快,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进行串联和并联并进行“试车”。但是,在日本专家加藤幸次和中泽米子等看来:“为什么只是规定让学生用两节电池却不是3节电池或其他数量的电池,比如10节电池呢?”此例说明,教师过分强调了对教学过程的教学预设,预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该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会怎么样?”“结论是什么?”等等都在“掌控”之中,从而使学生缺少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缺少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中心之间的矛盾
新课改主张和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并明确指出:“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与评价者,而不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裁判者”“法官”,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目前,仍然存在的状况:如F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分配律”教学中的提问:用文字表述下面式子:“(a+b)×c=a×c+b×c”,有些学生回答:“a加b乘以c等于a乘以c加上b乘以c”,这个答案其实没有错,但由于与教师的答案不符,被教师阻止回答,并“正确的”替学生说出了乘法的分配律应该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在此,笔者认为,第一,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和学生的话语权和个性化回答的权利。第二,教师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仍以“课堂教学中心”自居,缺乏从学生视角去思考问题,从而出现教师“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的学习选择权。
(三)划一性与选择性的悖论
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强调由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案走向学生的“学案”,由教师的教教材到教师“用教材教”,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改变教案的划一性,关注学生的学案的可选择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节奏,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关注,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但是在教师如何将学案的可选择性充分发挥出来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教师教案的划一性的弊端,如规定学生的探究的问题和范围,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的可选择性。
二、教师观念文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阻碍
我国古代,老子就主张以“一为本”,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唐朝的颜师古也主张:“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一直左右着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以至于在更多的时候“强调统一”“强调一致”,绝对不允许有其他的异端文化和分歧观念的存在和个性差异,以至于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强调书本上的答案一致性,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的“统一性”和“同一”。在过于保守的去个性化教学文化权威面前,教师的个性抗争显得“不堪一击”。在教育学理论中,“一”被彻底地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精神”和“灵魂”。如学生座位要排列整齐和一体化,让学生把手放在背后面,回答问题必须举手;教师提问的答案也是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或是“大逆不道”。在长期的“去个性化”“同一的”“标准化的”教育情境下,教师的个性缺席,学生的差异被泯灭。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导致开放式教育文化理念的缺失。开放式教育理念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将开放式看做是自变量,将个性化视为因变量。”。不难发现,教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一定的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但是,由于对开放式个性化教学理念的精神实质并没有清楚的理解和内化为个体行为,所以,出现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集体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甚至出现违反个性化教学主旨的教师教学行为。
(二)教学思维的固化
(1)剥夺了学生探究的需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早就指出,学习是当前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正如终身学习“四大支柱”:学会做事(learntodo)、学会认知(learntoknow)、学会生存(learntobe)、学会共同生活(learntolivetogether)等倡导的学习对学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去“参与”和“探究”以及“动手”,去“自主学习”、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然而,由于“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等的影响,一方面,教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中心地位”和尊严。另一方面,出于关心学生,正如F小学数学教师担心学生出错,而打断学生的个性化回答而教师自己将“乘法的交换律”告诉学生,这样做恰恰是剥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剥夺了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学习体验的需要”及“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
(2)对学生自己评价思维的忽视。
一直以来,教师就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法官”和“裁判者”,在家长和教师面前,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往往是“最听教师的话”,而且教师也是最喜欢“听话的学生”,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左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学生的思想发展。由于忽视了学生自己的评价,从而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教师与父母的一种矛盾状态,导致了一种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缺失的状态。
(3)对不同个性和差异的忽略。
个性化教学强调关注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选择性。由于教师在集体化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更加愿意关注共性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共同学习和基础性学习,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共同学习上,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或者拓展性学习以及学生的差异性学习方面,教师常常是疏于指导和引领。如F小学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往往会重视学生的集体化学习,而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情况往往“不去过问”,不管学生的“对”与“错”,就像数学学科中学生出现“那些简单的错误”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固有的共性思维,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关注到哪些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指南上的内容,哪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指南上的学习课题。
(4)集体化教学导致固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直以来,学校的学生座位都是“秧田式”排列的,因此,教师对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显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但是面对小组合作学习,面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往往显得“手脚无措”、“无所适从”。一方面,面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能有效的去指导学生去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往往也不能进行做到恰当的指导和引领。所以,笔者认为,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于个性化教学实践中的教师来说还是需要进一步去突破的一个重大难题。
(三)考试文化的强势存在
公元605年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考试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许多学校放弃了更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育转变成为考试的一种工具,以至于在考试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学校的考试文化。有学者认为:“延续了千余年的考试文化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笔者在对F小学一个从事27年的语文学科LYH老师访谈时问到:“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您的个性化教学?”他的回答:“我认为中高考的指挥棒片面地追求高分对个性化教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个性化教学当中,我们会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尊重差异,重视能力。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往往会干扰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强势存在的考试文化在不断的考验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判断力,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发挥,以至于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的选择权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考试已经帮教师和学生选择好了。”因此,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选择,正如F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公式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替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而不愿意让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回答和差异性的答案。
(四)办学理念的“趋同”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也会深刻地影响教师文化。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特色就是一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以至于被认为是:没有特色就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从学校布局一样到学校岗位设置一样,从学校教室布置一样到学校课程一样再到学校教学方式一样,从学校文化一样到学校培养方式和目标一样等等,都表现出“同化一”和“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从而使学校特色丢失,也限制了教师个性的发挥和导致产生学生的去个性化。在主流文化“趋同化”的学校文化的背景下,导致教师与学生都绝对不允许有差异和个性化出现的文化,那么,差异往往被看做“大逆不道”,差异也不看做“洪水猛兽”,差异还被认为“离经叛道”,差异更被当作“异端邪说”,这样以来,差异就无形中消失了。在趋同化的学校文化背景下,教师就很难实现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因此,学校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影响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师观念文化的推进策略
(一)深化开放式的学校教育文化理念
1.形成开放式的学校理念。
形成学校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个性化教学,形成开放式的教师群体文化的重要方面,一个学校的发展不是教师个体的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形成,而是全体教师的个性化生成,通过对F小学教师“您觉得开放式理念与个性化教学具有多大的关系?”的调查,发现没有教师选择“不太大”和“没有关系”,而选择“很大”的比例达到“93.33%”,而选择一般的则为“6.67%”,可见,开放式教育理念与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进一步去“打开班级的墙壁”、“打开年级的墙壁”、“打开教师的墙壁”、“打开部门的墙壁”,“促进学生之间、教师之间、部门人员之间的合作”。
2.形塑开放的课堂教学理念。
在形成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过程中,教师需要形成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只有从作为上位层次的意识层面和观念层面上去进行变革,才能从行为上去形成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因此,我们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根除一本教材、一个大纲、一间教室、一位教师、一个教条、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开放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个性化教学的生成。
3.构筑敞亮的师生关系。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在开放的教育理念中和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敞亮的“我-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是一种开放的心灵对话和学习合作,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展示自身的个性,而且,教师也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是尊重的,并倡导学生的个性的丰满和人格的完善。
4.开放的教学资源观。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被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那种过去传统的教学资源观,即仅仅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学资源,而需要注重更加宽泛的教学资源,将教师自身等也纳入到教学资源,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云教育”的产生,开放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彻底摆脱了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有效地整合跨区域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开放的教育资源观的形成,改变现有的教师文化观念,教师能更加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从而促进个性化教学。
(二)个性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文化特征
1.教师文化的共享性。
首先体现在教师之间的互惠互利,指教师之间成功经验的共享或是遇到困境或问题时的共同承担。第二,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相互发展。教师之间能通过“同伴”关系来促进相互之间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等信息手段比较发达的时期,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E-mail以及云平台等信息工具来进行对话与交流,分享其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从而改变过去那种缺乏交流与封闭的状态,促进共同的发展。第三,体现在教师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不仅来自“吾日三省吾身”,来自教师自我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也体现在通过学科组的教师、年级组的教师、学校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而得到的一种“反思”。
2.教师文化的创新性。
陶行知曾说“处处都是创造之地,时时都是创造之时。”教师文化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师勇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学习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资源观、知识观、课程观、评价观、师生观等等,能主动去适应去接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形成与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或者超越当前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观念。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更新。新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需要教师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为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三是体现在教师能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教学方式的创新。
3.教师文化的合作性。
哈格里夫斯指出“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与“巴尔干状态的教师文化”,从而走向合作性的教师文化。首先是教师的合作,一是教师之间“形式上的合作”。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是属于某个学科小组,某个年级组等某个小团体,这些团体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二是教师之间“内容上的合作”,主要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包括教师的集体备课、上课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教学评价中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学习等合作。第二,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大学具有专业的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等特点,能给中小学教师更多的专业指导,但是中小学具有更多的教师实习环境和研究场所,通过对中小学的研究,大学教师能更加适合对教师进行指导。因此,两者充分的合作能给教师带来更多的益处。第三,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学校、家庭都是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改变“5+2=0”的现象(即五天的在校学习和两天的在家休息结果出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零),教师需要与家长合作共同教育学生,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第四,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学与教学管理都是学校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的,通过教学管理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4.教师文化的专业自主性。
主要是指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自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以来,被社会广泛认同。首先,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属于某种专业,如语文教师属于语言学科的专业,物理教师属于物理学科的专业,特别是大学教师更加突出其比较强的专业性。其次,教师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某一种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工作上也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正因为教师文化的专业性,所以教师文化也凸显出其自主性,面对教师的工作,教师具有自己的独到的专业判断,具有自主的教学行为。但是,“时至今日,各种干预、扰乱、冲击教师专业化的势力盘根错节,教师专业自主的声音非常薄弱,造成了当今口号横行、专业弃守,乃至教师文化衰微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当前教学行政权力需要进一步“淡化”,教师的专业自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专业自与教育行政权之间,需要进一步划清边界权力的边界,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自,做到“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5.教师文化的开放性。
当前,教师文化是具有时代信息特征的多元性的开放文化,它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以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主导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亚主导文化,从而形成追求胜任与卓越的教育品质。可见,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在个性化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保守、封闭的现状,积极实现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转变,积极形成开放的、多元的教学。
(三)教师文化变迁规律及扬弃教育文化传统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特质、文化因素的量的渐变以及进而都的文化结构、文化模式的变化,其一般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自发到自觉、从外部到内部等这样发生的一个过程。固然,教师文化的发展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文化继承———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整合等过程。可见,在构建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看到集体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与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与之前的教师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所以不能片面的去构建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需要在扬弃的前提下进行构建,即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教师文化进行反思和审视,对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特点进行理解,另一方面,不能讲以前的优秀的教师文化传统全部抛弃,成为“虚无主义”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构建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文化发展的规律,理解教师文化变迁的原因,也理解教师文化变迁的规律和过程,从而做到有序的进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