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汉语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进行学习,工作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未成年人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尤其时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学好母语的同时要学好作为国语的汉语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了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加强《汉语》学习建立了学校《汉语》领导小组
组 长:阿依努·阿布力米提(校长)
副组长:马俊华
组 员:阿米尼古丽·艾合买提、古兰班·艾合买提、肖燕、陈旋、帕热克扎提·吾拉木
三、具体措施
(一)主要做法
1、在汉语教师中选 1 名名考汉教师,专门负责全校教师的汉语学习,为汉语学习提供相关材料。
2、每天利用半小时,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由选出的1位教师向大家教授一句日常用语。
3、为了加强“汉语”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学校定期会对“汉语”教师开展研讨会活动。
4、加强和其他学校进行“汉语”学习方面的经验交流,到教学水平先进的学校进行“汉语”学习方面的探讨、交流、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教学方法。
5、为了激发教师对汉语课的兴趣,学校全校教师中要进行钢笔字比赛和朗读、演讲比赛。
6、为了加强教师的汉语水平和自学能力,安排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学习交流汉语,形成了互学、互助的好风气。
7、开辟校园宣传汉语专栏,通过宣传专栏,全校师生每天学一句日常用语。
8、积极倡导师生进行汉语学习,从而加强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9、教师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复习或向汉语教师请教。
(二)培训内容
主要内容以《汉语水平初级教程》以及各类报刊、杂志、文件和学校下发的汉语学习内容等为主要学习内容。
(三)激励机制
1、每月组织一次“汉语”水平测试,教务处负责对教师学习情况进行考试通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能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真挚的师生感情蕴育着巨大的亲合力。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关键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关心和帮助,教师本身的修养、素质和能力等都是直接影响这个关系的主要方面。用教师的爱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我主要通过多种方式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学生交流,建立感情。用充满感彩的语言、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和目光交流,恰到好处地作用于学生,给他们鼓励、勇气和暗示。老师的和蔼可亲和满腔热情使学生产生亲切而上升为爱和信赖,师生之间的共鸣产生了教学的巨大魅力,能使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建立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汉语教学应建立一个轻松、生动活泼的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减少紧张和焦虑的过程,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汉语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能,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兴趣,获取知识。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保持一种和谐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满足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愿望,努力做到少批评,多表扬,和蔼地对待每一位民族学生。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使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衰。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汉语学习环境,进行情景教学
汉语是一种交际工具,民族学生学了它就是为了进行交际,为了让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枯燥感,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使民族学生置身于一个汉语的环境中,注意创设汉语的语言环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也有助于民族学生理解所学汉语,引起兴趣。
例如:在学习“买文具”一课时,为了避开枯燥的朗读练习,我结合了当时是开学来临之际,组织民族学生做一个“自已的东西自已买”的活动。通过创设一个买卖东西的情景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民族学生充满激情,易理解掌握,这就深深地抓住了民族学生的“心”。
三、精心组织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激发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民族学生的兴趣,保持民族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多年的汉语教学中,我利用“画”、“唱”、“演”、“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画”。对于七年级民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为它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能提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且可以提高民族学生学汉语的浓厚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唱”。汉语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如:知道有民族学生过生日时,教师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给他(她)唱生日歌,这无形中培养了民族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在教音乐的种类时,可从网上找到不同种类的音乐同民族学生一学唱,这样民族学生对于什么是汉语便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民族学生在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巩固民族学生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还有利于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演”。表演是一种让民族学生熟练掌握句型和课文,增强运用学过词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有效活动。在介绍课文时,教师进行示范表演,是一种导入新课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看教师表演,教一些动词时,教师可边做动作边板书新词语。
“玩”。将游戏带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可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例如,在教数字时,可以进行踢键子的比赛,还以进行投靶比赛,学生一起为参赛者用汉语计数,并评出优胜组。在教学关联句型时,可先让一名学生看几件物品,然后出教室,再请室内同学将之藏起,然后,让外面的同学进来,试着用,关联词语来询问,看谁能尽快找到东西在哪。
四、发挥民族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奉行“主体参与,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民族学生的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民族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开展创造力。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课堂上适时组织讨论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小组讨论时学生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谜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五、组织尝试运用“所学内容”的活动,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角色表演是民族学生喜爱的另一种语言交际训练形式,民族学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喜欢尝试把学到的知识随时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民族学生的特点,并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如:在汉语中的“小白兔”这一课,利用了以“作客”为题目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戴着每一种动物的头饰进行表演角色。这样避开了枯燥的朗读练习,营造了开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汉语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汉语辅助教学,寓教于乐,活跃了学习气氛,融感性知识、理性知识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画面和语言环境。学生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把社会的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汉语学习兴趣。
七、让民族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如果学到一半感到难就放弃了,那还不如没有开始。
2. 想学好一门语言,除了勤奋之外,还有热爱,只有热爱了,你才会克服枯燥的学习过 程。
3.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和勇气,可不要小看了这两点,因为只有自信了,你才会有坚持下去的信心,有了勇气,则不怕说错,切记不要学一门“哑巴外语”,要学活,学精。
一. 音标和单词的学习(万事开头难,既然开始了就不要放弃)
要点:慢慢摸索发每个音标时,舌头的位置,比如发“?”音时,舌头要顶住上齿龈。
1. 韩语音标的学习:
从最简单的开始学,先得掌握40个音标的写法和读法,并且会读并默写所知道的单词。
2. 韩语音标正确发音的学习:韩国新网有专门交发音的模块,反复跟着读,相信会有效果。
3. 单词的学习:单词是一定要背的,但也不用强求,毕竟还是初学阶段,等以后学着学着就有感觉了,背单词也会容易许多。
4. 单词正确发音的学习; 还是韩国新网,去找专门的模块,跟着读。
二. 语法的学习
建议买一本专门学韩语的书,跟着书背一些单词的同时,也要记语法,也是从最简单的开始,这样才能会读句子。
三. 口语和听力的学习
如果前面两项已经学的很扎实的话,那么就要开始练习口语和听力了,因为这两个部分才是最最重要的 。
1. 听力的学习:有能力的话,建议还是听一些历届的topic试题的听力,因为这里的听力是最标准的,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就听topic初级或者3级的听力吧,韩国新网有下载地址,如果韩国新网没有的话,就百度吧。
2. 口语的学习:口语想提高的话还得“说”,说才是最重要的,说了才会印象深刻,才会知道自己是对是错。如果有条件的话,多认识几个韩国人进行交流是最好不过的。但是自己练也是可以的。
a. 读课文: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课文,会有很大的提高
b. 去下载有韩文字幕的韩剧,或者是下载能找到台本的韩剧,跟着韩剧中的人“说”,因为韩剧中说的话才是正宗的“韩国话”。
关键词:汉语言 产业化 国际化 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媒介,其对于国际双方的交流来说意义重大。中国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起源国家,语言文化历经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大力的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的力度,逐渐的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大发展和大交流,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呵呵途径。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也是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迎接机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
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结合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这方面,汉语言文学就要更加的树立自身的特色,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不断的实现突破和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国际化的规划,有步骤有层次的实现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对于这种文化自身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要实现好的发展就需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发展的力度,针对这一问题,产业化地发展模式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还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的树立品牌意识。对于汉语言的产业化发展来说树立品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是市场化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时,产业化和国际化应该是共同进行的,这一点美国的全球精英教育不可谓不是典范。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振兴不仅仅只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应该是与中华民族的崛当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和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和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一道走向世界。而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支持和后盾,这就需要国家在汉语言的发展上予以支持。我们相信只有多方联手进行准备,汉语言的发展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做事情要有重点。眉毛胡子一起抓,往往事倍功半。什么是有的放矢的抓重点来复习呢。当你拿起上一年的英语大纲后,以它为低级目标。用一天时间快速过滤掉你会的单词,剩下些自己曾有浅薄印象或是完全陌生的单词。这些所剩单词就是你下一步重点记识的重点。找到了自己薄弱环节后,集中精力重点攻克,做到有的放矢的完成学习目标。
2、短期计划,重实现
有了要攻克的目标词汇后,要有计划的进行记忆。建议制定几个小计划去完成。例如,将一天的复习计划分成上午、下午、晚上复习计划。上午背40个单词,下午背30个单词,晚上背20个单词(依个人能力确定单词数目)。第二天一早起来把头一天的单词浏览记忆一遍,加强记忆。第三天早晨把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单词再加速的浏览记忆一下,以此类推。你的单词量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实。
3、不畏量大,重次数
不要担心自己制定的词汇记忆任务大,要对自己有信心。快速背,并不断重复记忆。将一轮记忆分成若干小轮,滚动记忆。这样做的好处,不但可以提高效率,也可较快的提高你的记忆力。记住,记忆超长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不要畏惧任务量大,更不要担心自己的能力与智商,每个人记忆的强度和结果都是在次数的升高中实现的。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没记住,那是因为你重复记忆的次数还远远不够。
4、看似无功,实有效
无论你的英语听力水平如何,你都要听英语。也许你认为这是无用功,其实不然。请把mp3好好的利用上。一方面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或歌曲进行下载,另一方面把所背单词尽量自己录进mp3,这样做的好处,不但走路的时候都可以听,练习了听力,最重要一点是帮你形成语感的同时也消化了单词。你信不信,一段时间后,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你的英语进步程度一定会比不这样做的同学明显许多。
5、避免哑巴英语
一、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动机在留学生学习汉语这一行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学家Jarkobovits指出,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1]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有的来自于学习者长远的计划、有的来自于学习者短期的目标、有的来自于他人的行为对学习者的影响、有的来自于现在的学习状况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等等。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自身内部因素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大多内部动机都源于对汉语本身所独有的魅力的兴趣和对学成汉语后所获得的难以估量回报的成就感。相比较而言外部动机多源于除自身以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对自己的震撼。或许是一次汉语桥的比赛使自己痴迷,或许是学成后的荣誉和奖学金的影响等,这都可能成为汉语学习的外部因素。笔者认为外部动机多作用于已经学过汉语一段时间之后,对汉语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和了解的留学生,这时外部动机产生的作用才会比较明显一些。当然,对于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而言,内部动机还是在起主导作用的,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当然,外部动机也起着相当的作用。因此,如果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将会产生更多的动力和起到更大的作用。
2.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多与学习者的短期汉语学习相关联且实现愿望较为强烈,如受访留学生中多是希望自己在短期内能取得HSK中级水平,并希望能够在中国留学期间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近景动机十分明显。而相对而言远景动机也很强烈,在学习者的潜意识中会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这类动机会有较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可以看出,远景动机与内部动机有较多的相似点,他们都会伴随着学习者直到达成目标,时效性较长。这两种动机在学习中都会有渗透和促进,两者同时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如二者相结合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3.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这两种动机的分类是目前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研究影响最大最权威的理论成果,它是由兰伯特(W.Lambert)和加德纳(R.Gardne)r提出的。所谓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是指对所学第二语言的国家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与第二语言国家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进而达到与第二语言国家相融合,它是学习者想通过第二语言将自己融入到第二语言国家中的一种动机。[2]有这类动机的人员不会占据较大的数量,但是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因为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明确,往往取得成功的速度会比别人更快,效率更高。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则会更多的考虑现实,将汉语作为一种工具,通过汉语达到自己的目的,带来实质性的效益。他们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知识和文化,进而达到升学或工作的目的。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系统的有秩序的教学环境下,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的重要性相比,前者略小一些。根据调查显示,工具型动机明显高于融合型动机,渴望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简单交流的水平,从而满足预期目的的需要。
二、汉语学习动机之间的相互组合
1.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内部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多数学生是刚来到中国学习,在最初阶段学习目标明确、热情高涨,可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和内容的增多,例如汉语声调的掌握、汉字字形的书写,都成为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所以在未来学习中可能会有学生无法跟上进度,从而不能继续深造。而能够继续深入汉语的学生多是对自己未来规划较清楚,目的较为明确,就是为了升学和就业。这一点成为他们工具型动机凸显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看出内部动机与工具型动机在学习过程中都是较为主要的动机类型。若能够将二者有效结合,他们多为努力程度较高、掌握程度相对较好、对于新知识渴求程度强烈的学生。
2.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的内部动机和融入型动机拥有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相对其他动机类型学习者而言自身更为努力,这与内部动机有相似之处。因为他们学习汉语大都不是学校的强制课程和父母的强迫,而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学成后能够融入到第二语言的生活中,由此我认为有内部动机的人或许并不一定有融入型动机,但有融入型动机的人大多都存在内部动机。还有最初学习汉语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好和对中国人生活习惯的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好奇而学习的。但当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后,他们喜爱上了中国,并渴望长期生活居住在这里。甚至还有人希望在中国找到他的人生的伴侣。这就是由内部动机会产生融合型动机的有力例证。
3.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的外部动机和近景动机外部动机对学习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在他们周围的同年同学,有的已经考过HSK5级或6级,对自己产生影响,希望自己也可以完成这样的目标。有较多留学生的近景动机都是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HSK中高级的目标,由此看来大多数外部动机的出现是会伴随着近景动机的目标而出现的。
4.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融合型动机和远景动机在留学生近景目标达成后,他们会觉得因远景动机而产生的目标就会离实现更进一步。有的留学生希望在未来学成后可以留在中国发展,对于这样的远景动机来说,可以看做是他们同样具有融合型动机的表现。两个动机存在在了一个个体中,二者存在共同点,两种动机结合产生的作用不但加强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欲望,而且也坚定了他们继续学习汉语的信心。
三、结语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文化义 文化附加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又是文化的反映。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特征不可避免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作为语言大厦基石的词汇,突出地反映了文化的这种民族性、地域性。尤其是在汉语中,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更是数不胜数。如果对汉语中的这部分具有特殊涵义的词汇没有掌握,那么在交际中,很可能会出现问题。语言教师挖掘、传授词汇文化义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汉语中的词汇文化义
关于词的文化义,有多种界定,吕必松先生认为:“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汲传波先生提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我认为这个定义充分挖掘了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文化义的内涵和特征,首先它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强调了文化的隐含性;其次强调了从文化的视角对词义的审视,而没有混淆语言与文化这两个层面,有利于我们判别一个词是否具有文化义和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义。
二、汉语有的文化词语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使用的词语,同文化有着较其他语种更为密切的关系。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就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它们是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的产物,也是记录中国文化的载体。正是借这些词语之力,相当部分的中国文化才得以保存,流传。这些文化词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现中国独有物质文化的词语。如:华表,四合院,粽子,太师椅,花轿,旗袍,中山装,乌纱帽,等等。
2.表现中国独特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社稷,文景之治,赤壁之战,道,八卦,小康,风骨,伤痕文学,等等。
3.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尚书,丞相,举人,状元,殿试,榜眼,探花,八股文,等等。
4.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梯田,戈壁,等等。
5.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元宵,中秋,清明,万福,长跪,踏青,乞巧,拜月,等等。
6.反映中国杰出历史名人的专有名词。如:李白,秦始皇,武则天,等等。
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词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是不能从字面上推知其意义的。比如,李白这个专有名词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符号。至于成语俗语,更是为汉文化所独有,它从表层意义到到深层内涵都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译的。而要学好汉语,掌握汉语,必须掌握各种文化词语。这不仅是因为这类词数量巨大,而且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了解中国文化,掌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中西方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涵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统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它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如汉族人民在心理上形成这样种种约定:以“红豆”表现“爱情”,以“鸿鹄”表现“志向远大者”,以“狮”表现“勇猛者”,等等。
语言就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全部,又像一个窗口,展示着文化的一切内容。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传播工具。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最能生动地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附加义和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及审美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不同民族对一些共同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表现出喜好,有的正好相反。这不仅取决于该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取决于该民族的心理及其价值观。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就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这类词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例如“竹子”(bamboo),这种植物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表达自己坚定、正直的性格。而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甚至bamboo一词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来的。因为竹并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所以,英国人对于竹并不像中国人那么熟悉,这也决定了bamboo一词贫乏的文化内涵,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
在英语里也有许多具有丰富联想意义而汉语却没有的词。例如daffodil(黄水仙),在中国,它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国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一些文学家、诗人都以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带来的欢愉的心情。
有的时候,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表示沮丧、消沉或者猥、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猥下流的意思则用黄色表示。红色(red)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又如,在汉语中,“龙”(dragon)及与其相关的词语明显具有至尊无上的色彩。古代皇帝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为“龙子龙孙”。人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则是指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害人类生存。因而,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对中国人的龙的图腾信仰颇感不可思议。
四、汉语文化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形成了一套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学习、习惯并逐渐接受汉民族文化的过程。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映,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可以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解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可以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可以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总而言之,外国人要真正掌握汉语,就必须了解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而不是肤浅地、单一地掌握词义。中国词汇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表述形式紧密相连,在中国文化的教学中,必须突出隐含在汉语系统中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心理状态、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特殊文化因素的教学,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比较,加强汉语交际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的揭示,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提高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同时,语言学习者也必须认真地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掌握汉语。
参考文献:
[1]林成滔.字里乾坤[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2]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一)、主动回想,重温昔日。
主动回想,简单地说,就是独立地把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自己考自己,是逼上梁山着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经过这样的回想,仿佛自己又上了课,重难点会清晰地印在脑中。
(二)、细读课本,步步为营。
复习时若不认真钻研课本,则难以达到课本的基本要求,也难以系统地掌握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因为课本是教与学的唯一凭据。课本实际上是我们学习用书中最重要、最精粹的读物,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三)、整理笔记,注重感悟。
整理笔记的任务有:1、补。补上该记而没记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2、正。更正课堂记录不太准确,用词不当,深度不够的地方。3、添。添上个人学习的心得、见解、评价等。整理笔记的时候,还可顺带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些感悟,是你最可宝贵的一笔财富。
(四)、精心挑选,参考书籍
市场上的参考书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精心挑选,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阅读参考书应注意的几点事项:1、要围绕课本的内容和教师讲课的中心去阅读。2、要千万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看参考书。读时,心里要有个目的:要么加深理解;要么解疑;要么加宽知识面;要么了解知识间的联系。3、读有所得,适当记录。在听课笔记的相应章节或记参考书的书名、页码,或记参考要点,或记个人的有关思路等。
(五)、高质课堂,聆听名师。
听名师的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四中网校的网络面授班课程是寒假很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让自己的耳朵始终站立着
最有效的一个学习方法就是要牢牢抓住课堂。力求通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来减轻课下的负担。因此,上课要做到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相反,如果本末倒置,不是寄希望于课上解决问题,而是专靠课下加班加点,自然就很难做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了。
2、让自己的大脑始终飞跑着
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瓿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让自己的思路始终欢畅流动着
不要中断听讲而去死钻“牛角尖”,而应先将暂时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后去解决,以保持听课的连续性。否则,如果中断听讲而去死抠某个问题,就会使课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待到你从“牛角尖”中醒悟过来时,老师已经又讲到其它问题上去了。这样就会因一步掉队而步步被动,甚至造成整堂课都听不懂的严重后果。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队,不钻“牛角尖”,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听课的连续性。
4. 让自己的笔端不断飞扬着
第一,做笔记时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便课后复习和指导作业。
第二,笔记要尽量完整而简洁。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但不必照抄老师的原话,否则会因忙于笔记而顾不上听下面的内容。记录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或“关键词”概括老师讲授内容。这样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边听边积极思考,抓住重点,重新归纳,既省时,又省力,还能提高听课效果。
当前阶段,跨文化交际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通过有效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进行结合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进行分析。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留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向。对外汉语教育一直都处于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在此领域内各个国家不同语言相互的交融、碰撞。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大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力度,自主肩负跨文化语言艺术传播的职责。当前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语言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群体广泛热议的话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概述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性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自身肩负着重要的教学引导职责,对外汉语教师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与低。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解析汉语语言与其蕴含内部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断重复添加文化教学内容,将语言技能与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关文化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其语言想要表述的文化内涵;在不断提升留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并为日后的更好的语言学习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对外汉语教学教育工作自身肩负着宣扬汉语语言艺术及文化内涵的双重任务,文化内涵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开展对外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表达交际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物质基础。语言学家李申明说:“我们需要及时提高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其不仅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极大的影响着国际语言交际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的价值性。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研究力度的不断增加,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增添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必要性。第二语言教学工作的根本发展任务即为全面培养具备不同场景、文化背景下与他人自主流畅的进行语言交流的学生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汉语视作留学生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不断强化留学生自主运用正确汉语语言与他人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高效开展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策略
(一)教材方面
在实际编写语言教材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强化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为语言发展服务;精心选择一些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汉语生字及词汇,并加以批注。大部分的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民族文化特性的汉语字词的影响,只能够片面关注字词的表层意识,而严重忽视了字词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此问题若不能及时予以解决,必定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弱化语言交际作用力。因此,在实际编著教材过程中,我们需要精心选取字词内容,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细致批注。在保证学生可以获悉字词表层与深层内涵的基础上,帮助其构建汉语知识框架。在实际训练中有效发现自我学习不足,及时予以改正,进而不断强化自我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如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有关于礼仪的词汇,中国人会选用一些较为委婉的语言,不会将直接的回答进行表达。如:“我感觉还可以”“都可以”“改天”“随便”等。由于留学生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学习此类用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因此,在实际编写此类汉语语言内容时,需要侧重对其进行注释;结合对外汉语教师的细致讲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应用,进而有理解其汉语文化背后隐含的文化价值,进而高效展开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时,侧重加强教材中所选文章及课后练习题间的联系性[4]。由于第二语言自身的特殊性,课程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跨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实际选取范文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文化特性,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如: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语言交际情境设置为范文,以人物现实对话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生字、词句、句型进行使用。此举不仅有效强化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同时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侧重安排学生的课后练习活动。在学习完文章后,借助相关的阅读问题,强化学生的学习质量。如:完形填空、情境对话等。借助有效检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突出的学习问题,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实际开展对外汉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语言文化的引导者与传播者,自身不仅要具备十分浓厚的文学底蕴及教学技能,同时还必须全面掌握民族特色文化,并将其内容充分融入至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不断深化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积极使用教学法。教学法主要是指对外汉语教师借助语言表述及相应肢体语言,向留学生全面解析汉语概念、阐述事物真实性、语言情境的价值性、推理论证等[5]。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对于留学生而言,跨语言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在语言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其教学编排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强化了留学生的语言认知。如:教师在教学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事先对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背景及相关常识定义教学,结合部分典型案例加以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运用教学法时,必须要尽可能陷进“一人言”的教学误区,必须要侧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结合师生、生生间学习互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其次,积极使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有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其方法,在课堂中设定诸多语言学习情境,要求学生扮演语言情境中的主人公,结合自我语言想法,充分唤起学生的语言情感,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强化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在设定母语情境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母语去解析相关教学内容,课堂学习活动平淡无奇,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潜能很难被全面激发。此时教师则需要变换语言学习情境,高效利用一些语言障碍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把握教学进度,适当放慢语速,集中讲学重点知识,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实践中充分掌握其语言知识,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后,积极使用直观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法,为学生语言学习创设积极有效的氛围。利用展示实物、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建立具体形象的知识框架,进而有效深化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直观教学法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其使用尺度。如:教师在教学交际礼仪的语言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自主定制教学课件,以情景剧、相声、舞台剧等视频为主要媒介,一边语言叙述一边播放与之对应的教学视频资源,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长期教学发展的角度看待其课程,通过有效选取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语言基础,精心设置教学课件,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强化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哲.中亚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高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武娇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6.
[4]王思尹.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科技信息,2012,11.
近年来,在一大批专家学者不懈的努力下,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语言学里的一个热门学科,并逐渐形成四大学派:以游汝杰为代表的文化参照派,在语言观上持一种多元看法,认为语言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具有开创意义;以陈建昆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派,具有新的思路;以申小龙为代表的全面认同派,在民族文化心理层次上把握民族语言特点的分析方法,无疑比文化语言分析方法有更强的解释力和冲击力;以刘焕辉为代表的交际学派,注重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运动状态、结构规律、交际功能,研究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规律,另辟蹊径,颇引人注意。
爱德华·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的发展的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也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达范围。而语言也时时刻刻忠实地折射着文化的内涵。文化固然对语言有着相当强的制约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语言也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文化对语言的制约或者说语言的表达及其变化发展对于文化的依赖性上已有详尽的例子。正如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所提出的那样,“语言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衡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浸透了文化内涵。况且使用语言的人本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者,又可以说是文化的产物,自然不能摆脱文化的制约。所以萨丕尔强调说: “某种特殊的集体心理品质形成了某种文化,而这品质又无关某种特殊语言形态的成长,这岂不是不可思议的吗?”
文化依赖于语言,语言推动着文化的传播,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语言,它构成了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又互相依赖、互相推动发展的关系,如果脱离了“文化”概念,深入的语言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文化的研究离开了语言,将会同样地产生理论上的缺憾。还在十九世纪初,西方语言学者们就开始关注这个新的领域了。拉斯克(R.Rask)指出“若要知道史前期远古时代民族的起源及其亲属关系,那么就没有比语言更重要的材料了。”格里木(J.Grimm)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历史。”从此以后,文化语言学逐渐成熟起来,开拓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从根本上来看,任何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因而都具有人文性这一本质属性,但人们对语言的性质至今仍没有研究透彻。我们认为,语言的性质是多维的,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即生物的、物理的、信息的、人文的,其中尤以人文性最具语言学的社会学特质和文化学的意义。当近代传统文化发生危机时,首当其冲的也正是封建文化载体之一的传统小学。为“法先王之道”而识字通经的指导思想贯穿着近两千年的汉语研究。这种浓厚的人文性正与中国人注重向内探求、注重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的内向型文化有牢不可分的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开宗明义地谈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可见古人早有清醒的认识。
也就是说,语言有一个系统的结构,通过语言分析文化现象,甚至比直接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更加方便,更加清晰。人是社会动物,也是文化动物,我们自身处在文化的包围之中,我们已习以为常。我们力图对一切文化现象都能作出准确的分类和解释,但并不能完全做到。而语言,由于其结构的系统性,使人们不自觉地对世界万物作出了分类和解释,从而使一切文化现象从混沌变为有序。比如,从汉字本身就可以体现出其中浓浓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偏旁、部首,都会反映出一些古人对事物的联系,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汉语,学习汉字,就能反过来推知他们创造这种字、这种词的时候的缘由了。比如,和思想有关系的字、词通常都会有“心”字旁,如“想,念,思,虑,愤,怒,忧,愁……”。说明古人早期都将思考这类事情与心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这类行为都是由心脏产生的。
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些语言点学生之所以搞不清楚其中的由来,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所带来的。因为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最真切,词汇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精神最明显的语言结构形式,所以对词汇结构的文化内涵发掘方面花费功夫也大。如从词汇内部结构本身看,汉语词形、词义的关系比西方表音文字要紧密,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形直接表示词义,也就包含着更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内涵;从汉语词义的引申与汉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也可以揭示词汇意义与文化共同演变的事实。词义的引申总是以联想为其必要的心理基础,文化传统不同,认识活动中的联想方式也就随之而不同,民族语言中词义引申的规律也不同,其词义中包括的文化意义自然也不同,而且,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作为主体认识图式的构成要素;中国文化特征在固定的词组、习惯语中的作用也很突出,其成语典故大多与民族心理、习惯有关。
比如,成语、谚语、惯用语是中国语言中文化性很强的词汇。汉语中常用的成语近三千条,外国留学生如果不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仅从字面上是无法准确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的。如“班门弄斧”、“愚公移山”、“胸有成竹”、“磨杵成针”等。谚语、格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如“朝霞不出,晚霞行千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惯语富有浓郁的社会生活气息,语言凝练,幽默犀利。有的具有专业文化色彩,如“后遗症”、“流水账”、“清水衙门”,有的源于社会文化习俗,如“倒插门”、“妻管严”、“小意思”、“压岁钱”等。另外,由于汉语的语音、字型、构词、句法等方面的特殊性而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修辞方式。
[关键词]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语音;汉语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 H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7)03-0014-08
《汉语会话书――1910-30年代旧活字本9种》(以下简称《汉语会话书》)共收录39种1911年至1938年间朝鲜日据时期刊行的汉语会话书。目前对上述教科书汉语语音史视角的专题研究尚未开展,相关研究也比较鲜见,仅有汪维辉(2012)的初步介绍,并指出本书为研究现代汉语和汉语教育史的重要资料。此后,陈明娥(2016)对该书有所论及,陈文指出14至20世纪,韩国先后经历了李氏王朝、日帝统治时期和大韩民国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上的动荡自然会影响到汉语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这一r期出现的大量汉语会话教材,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这些变化,成为研究古今汉语、韩语以及中朝(韩)社会文化关系变迁方面的真实可靠的文献资料,揭示了这些教材在世界汉语教育史上的地位以及汉语史研究价值,并对韩国汉语教学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国别化汉语教材的编写等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我们知道,“教科书词语的选择,往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1](2)不同时期的汉语教科书大致能够反映出相应时期汉语的基本特点。上述朝鲜汉语会话书,较为真实地标记了当时汉语官话语音的基本面貌,与朝鲜朝汉语教科书在时间上形成了相应的体系,记录了明清官话在此时发生的质变,反映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形成前期的面貌和近代汉语语音形成转变的过渡期特征,十分值得关注。此外,会话书中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当时一般汉语的特殊语音现象,这可能受到方言及近代白话的影响,也可能同时受到了作者母语的干扰,是一种杂糅的中介语音。这说明,域外学者编写的汉语教科书的语言可能会带有中介语性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对《增补改正汉语独学》的专题语音研究国外仅有玉昭荣(2009)《和的中韩译音表记研究》一文有所论及,但未见原文。本文拟重点对《增补改正汉语独学》所标记汉语官话语音现象及价值进行专题讨论。
一、《增补改正汉语独学》及其作者宋宪]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为宋宪]著,全一册,共110页。《汉语独学》初版于明治44年(1911),《增补改正汉语独学》出版于大正5年(1916),是《汉语会话书》中开篇第一本。在《汉语会话书》中,除《满洲语自通》(“满洲语”指山东方言)外,其余都采用官话编写,并且经过教科书作者依据汉语实际的“质正”。可以说,《增补改正汉语独学》正是在《汉语独学》基础之上“质正”而成。此外,有些教科书甚至经过中国人的审订校正,如《华语教范》的审阅者是当时北京官话汉语讲习会会长陈国栋。
朝鲜于1910年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据”后的朝鲜总督府针对语言文字政策先后下达了四次《朝鲜教育令》,以期压制和扼杀朝鲜的传统语言教育。《汉语独学》的第一版出版于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第一年,也是朝鲜总督府针对语言政策下达第一个《朝鲜教育令》时期。自古以来,朝鲜半岛一直奉中国为宗主国,有着事大慕华的传统,称呼中国语言都使用“汉语”、“华语”。本书的书名沿用了“汉语”的称呼。后期同一作者的著作――《自习完璧支那语集成》则用“支那语”替换为“汉语”,说明《汉语独学》的编撰受到了日本语言文字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
对于《增补改正汉语独学》的作者宋宪],目前所见文献并没有对其详细生卒年及生平的记录。根据《初等自解日语文典》(1909)也仅能推测出他是生活在20世纪初期的朝鲜人。[2](5)除《增补改正汉语独学》外,宋宪]还著有《日韩言文字通》(1905)、《日语文典》(1909)等等,以及一些小说和翻译书,可以说,他是一位对汉语研究十分深入,并精通日语和德语的翻译专家。《增补改正汉语独学》凡例载:
凡例一、本书? 支那语学? 独习? ? ?为? ? 编成?。 二、支那语? 音 ? 汉字 右边? 朝鲜文?? 悬付? ? 自习? 便宜? 与? ? 下? 朝鲜语? 译? ? 意味? 如何? ? 详释?。三、支那语? 发音? 上声,去声,上平,下平? 四声? 有? ? 朝鲜文??? 完全? 区别? 难? ?? 其近似? 音?? 识别? ??? 览者? 极? 注意? 可?。四、本书 六十课 ? 分排? ? 会话? 常言? 表示? ? 下附录? 索引? 添? ? 各课中难止? 字? 参考解得??。
可见,《增补改正汉语独学》 的教学对象是初级汉语自学者,以会话为主,依靠大量的会话练习来体会汉语语感和语法特点,以此来达到能用汉语交际的目的。书中的会话设计以上流社会流行的北京官话为基准,会话语句有浓重的北京官话及东北官话色彩,这说明朝鲜半岛汉语教材官话“质正”依据已经由“南京官话”完全转为“北京官话”。[3](157~165)但值得注意的是,会话书中东北官话的因素也十分明显。
二、《增补改正汉语独学》的汉语官话声母标记
为反映本书所载语音面貌,梳理语音标记体系,本文从标音实际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出《增补改正汉语独学》声母系统的特征。例如: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帮母字共计241例。其中“?”共27例,占11.2%;“?”共169例,占70.1%,“?”、“ ?”是标注汉语声母发音帮母的主要规律。
例:(1)百 ??
(2)一把扇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非母字共计79例。其中“?”共3例,占3.8%;“?”共3例,“?”共3例,各占3.8%;“?”共70例,占88.6%,是标注声母非母的主要规律。
例:(3)一间房 ???
(4)您贩来的是什么货物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滂母字共计24例。其中“?”1例,占4%;“?”共23例,占96%,是标注声母滂母的主要规律。
例:(5)万瀑洞 ?
(6)你的成衣铺在那儿 ?
《增补改正汉语独》中有端母字共计338例。“?”共52例,占15%;“?”共286例, 占85%,是标注声母端母的主要规律。
例:(7)道路怎么样 ??
(8)打发底下人已经买了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明母字共计168例。其中“?”共168例,占100%,是标注声母明母的主要规律。
例:(9)到处都可以马车通行 ?
(10)名片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透母字共计121例。其中“?”共2例,占1%;“?”共1例,占0.8%;“?”共118个,占98%,是标注声母透母的主要规律。
例:(11)这一条路是上北京的大道 ??
(12)我的牙疼的厉害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泥母字共计197例。其中“?”共1例,占0.5%;“?”共196例,占99%,是标注声母泥母发音的主要规律。
例:(13)托您的福 ???
(14)你的成衣铺在那儿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有来母字共计202例。其中“?”共202例,占100%,是标注声母为来母字的主要规律。
例:(15)把擦脸的手巾拿来 ?
(16)贵恙怎么了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见母字共计144例。其中“?”共90例,占63%,是标注声母“g”的主要规律;“?”共51例,占35%;“?”共2例,占1%;“?”共1例,占0.6%;“?”共90例,占63%,是标注声母为见母字的主要规律。
例:(17)打算过了初三再出去 ?
(18)一只狗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溪母字共计49例。其中“?”共49例,占100%,是标注声母溪母的主要规律。
例:从苦中得甘 ?
前人开路后人行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匣母字共计156例。其中“?”共1例,占0.2%;“?”共155例,占99%,是标注声母匣母的主要规律。
例:(19)前人开路后人行 ??
(20)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精母字共计179例。其中“?”共1例,占0.5%;“?”共4例,占2%;“?”共1例,占1%,其中“?”共173例,占96%,是标注声母精母的主要规律。
例:(21)一叶既动,百枝皆摇 ? ??
(22)万般皆由命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彻母字共计105例。其中“?”共6例,占5.7%;“?”共99例,占94%,是标注声母彻母的主要规律。
例:(23)一个月多少钱 ?
(24)青春不再来 ?
《增a改正汉语独学》中有邪母字共计149例。其中“?”共3例,占2%;“?”共2例,占1%;“?”共52例,占35%;“?”91例,占61%,是标注声母邪母的主要规律。
例:(25)英雄无用武之地 ?
(26)我很爱乡下的光景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照母字共计155例。其中“?”2例,占3%;“?”6例,占4%;“?”1例,占0.6%;“?”146例,占94%是标注声母照母的主要规律。
例:(27)我也不知道那个屯里 ?
(28)这边儿都是什么东西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穿母字共计82例。其中“?”共7例,占9%;“?”2例,占2.4%;“?”1例,占1.2%;“?”72例,占88%,是标注声母穿母字的主要规律。
例:(29)你的成衣铺在那儿 ?
(30)量一量尺寸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审母字共计445例。其中“?”3例,占0.6%;“?”120例,占27%;“?”119例,占27%;“?”203例,占46%,是标注声母审母的主要规律。
例:(31)我要做一件衣裳 ?
(32)今儿个是三月初十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精母字共计284例。其中“?”85例,占30%;“?”199例,占70%,是声母精母的主要标注规律。
例:(33)雹子 ??
(34)我在京城做买卖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有清母字共计43个,其中“?”共计6个,占14%。“?”共计1个,占2%。“?”共计2个,占5%。“?”共计34个,占79%,是标注声母清母的主要规律。
例:(35)我到此地不过是一个月 ??
(36)那么量一量尺寸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心母字共计38个,其中“?”共计4个,占11%;“?”共计34个,占89%,是标注声母心母的主要规律。
例:(37)三 ?
(38)琐碎 ? ?
《增补改正汉语独学》中有日母字共计125个。其中“?”共计39个,占31%;“”共计86个,占69%。是标注声母日母的主要规律。
例:(39)他是法国人不是 ???
摘要: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向留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而2017年正值中国农历的丁酉鸡年,汉语中关于鸡的词语不在少数,而且大多数词语中包含着明显的文化色彩。因此,在生肖鸡年研究与鸡相关的词汇教学,更贴近现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以汉语成语中与“鸡”相关的词语为研究的载体,探究这些成语中“鸡”所代表的情感倾向以及文化内涵。同时,笔者会对十二生肖中“鸡”的文化内涵进行汉外对比,并且通过对比,找出留学生习得十二生肖相关成语的偏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本文最后归纳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鸡;文化内涵;偏误;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5-02
一、十二生肖中“鸡”的文化内涵
1.汉语十二生肖中“鸡”的文化内涵
鸡,位于十二生肖的第十位。《中华成语辞海》和《古今成语大词典》中含有“鸡”字的成语共计184个,其中“鸡”字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共计172个。“鸡”的文化内涵有褒有贬,但贬多褒少。下文在分析这172个成语的基础上,综合探讨、研究“鸡”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1)古人普遍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中说道:“头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见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义也;守夜不失时,信也。”[]于是,古人称鸡为德禽。同时,在汉语中“鸡”与“吉”谐音,因此也具有了吉祥如意的感彩。
(2)“鸡”是人们最早喂养的六畜之一。由于鸡的鸣声长期作为报时的工具,因此“鸡”可以用来象征战争、上路等不吉的征兆,例如:“雄鸡夜鸣”、“鸡声断爱”等;“鸡”也作为被饲养、供玩乐的对象,例如:“斗鸡走犬”、“抱鸡养竹”等。同时,在中国的一些民族和地区依然存在着“斗鸡”这种古老的游戏,从中也不难看出“鸡”长期以来被视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
(3)“鸡”体型微小,身体无力,胆小易惊,因此常用来象征小人、无所作为的人,或者能力平庸的人。例如:“鸡零狗碎”、“手无缚鸡之力”等。
“鸡”常被赋予负面的含义,因此与“鸡”相关的其他事物也会被赋予负面的内涵,例如“鸡毛蒜皮”中的“鸡毛”象征渺小、微不足道。
(4)鸡长期作为报时的工具,司晨报晓,唤旭日东升。因此,“鸡”象征着勤恳等正面的意象。例如:“闻鸡起舞”:比喻发愤图强。
与此同时,由于“鸡”被看做是司晨报晓的工具,自然在一些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中,“鸡”则用来象征失职的人或者是犯错误的人。例如:“失晨之鸡”指的就是忘记报晓的鸡,用来比喻应该做某事而却失职没做的人。
2.西方文化中“鸡”的文化内涵
“鸡”在西方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雄鸡在西方文化中是英勇善战的象征,它的鸣叫预示着光明的到来,它可以战胜黑暗,可以吓退蛇怪。在基督教文化中,雄鸡就是基督的象征,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直到今天西方的很多教堂尖都树立着鸡的雕塑,以此来象征光明和复活。同时,在西方文化中,公鸡常常作为预知命运的工具,人们常常以鸡的进食状态来预测战争的胜败。而体态丰盈的母鸡则被视为具有良好的繁衍能力,子孙满堂。
同样,在英语语言文化中,鸡也带有一定的负面感彩。如“鸡”意味着胆小、懦弱,用来象征那些杞人忧天的人。“鸡”在英语中有多种表达方式,如“chicken”、“cock”、“hen”、“rooster”,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带有一定感彩。
二、留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及文化原因
1.常见偏误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中与“鸡”相关的成语时,常出现偏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解上的偏误。学习者在习得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汉语成语的故事及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含有“鸡”的成语的意思。如“抱鸡养竹”就很容易被学习者按照字面意思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悠闲的农家生活。另一类则是应用上的偏误。学习者可能理解了成语的意思,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在句子中应用。如“鹤立鸡群”在应用时容易产生“*他是一个鹤立鸡群的人。”类似的偏误。
2.文化原因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中与“鸡”相关的成语时,常常会出现偏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行为主张等许多方面多存在着差异,这对于十二生肖中的“鸡”也不例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留学生在理解与“鸡”相关的成语时出现各种偏误,如:“闻鸡起舞”很容易被学习者理解为听见鸡的叫声就害怕等错误的意义。另一方面是由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英语中鸡的表达方式有多中,表示的感彩也不一样,学习者可以根据外在形式判断褒贬色彩。虽然汉语中对鸡的感彩有褒有贬,但是表现形式都是一致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偏误,易将所有含“鸡”的成语都归结成同一个感彩,导致习得的失败。
三、十二生肖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二生肖的教学隶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范畴,具体教学原则如下:
1.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原则
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切莫无限度地拓展文化教学的内容,而忽略语言教学。如:在讲解成语“偷鸡摸狗”时,不要对成语中“鸡”和“狗”的文化内涵无限的展开讲解,而是要根据学习者当时的汉语水平,适当的略讲即可,讲解的重点应放在“偷鸡摸狗”的语言意义以及如何应用上。
2.针对性原则
在教学中不需要对出现的十二生肖的所有象征意象作详尽解释,而是要有针对性、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知识点。如,“鸡”的文化内涵在中外文化中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都是胆小、懦弱的象征,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对于相似之处可以一言代之,应该着重讲解容易出现语言偏误和交际错误的不同之处,如,鸡在汉语中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的意味。
3.发展性原则
十二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十二生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讲解传统文化意象,也要注意对时代内涵的讲解。例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将古人所谓的“鸡的五德”,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至、信”相结合,并且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意义。
4.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文化教学更应该使学习者避免在交际中因文化分歧而产生交际障碍。讲解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对外汉语语言本体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不仅是掌握其文化内涵,也要学会如何将其恰当的运用到日常交际中。
四、结语
2017年正值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的鸡年,研究和探讨与鸡相关的成语的文化内涵,可以激发外国学习者对中国十二生肖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内在动力。同时,以汉语成语作为研究载体,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笔者通过分析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以及文化层面的原因,更深层次地探讨十二生肖教学乃至整个文化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晨斯.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D].河南:河南大学,2014.
[2]张月明.生肖动物相关词汇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及教学资源――以典型的生肖动物马、狗、龙为研究对象[D].江苏:苏州大学,2013.
[3]蒋争艳.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及对外汉语教学[D].河南:河南大学,2013.
[4]马丹.论汉语成语中十二种生肖动物词的象征意义及其教学[D].四川:四川大学,2006.
[5]董晓荣.汉语动物成语的语言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6]龙玉莲、李延林.英汉语中“鸡”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现代语文,2013(3):145-148.
关键词: 正弦型函数 正弦曲线 几何画板 信息化教学
《儿科护理学》老师给学生讲解“胎心监护”知识时,有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产检时,电子胎心监护如果呈正弦型,说明胎儿可能严重缺氧,必须立即抢救”。学生对正弦型有些陌生,所以就给他们补上这堂数学课。
对于“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和性质”,传统讲法就是在教室内采用五点法作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像,总结性质。板书画图耗时耗力,图像的精准度不足,静态的图让学生觉得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本堂课将课堂搬进机房,除使用传统教具之外,加入几何画板的使用。相对于传统五点法讲解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时候理解和领悟适当补足,同时将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几何建构、问题情境等思想。
一、视频引入
《物理》中的单摆所做的简谐振动形成的图像就是正弦型曲线,先让学生看一段简谐振动的演示,从而引入教学。
二、复习旧知
正弦函数y=sin(x)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它的主要性质:有界性、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在[0,2π]内可用“五点法”做出简图。
三、知识讲解
首先通过教师机向全班同学发送学件1,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填写。教师利用黑板进行板书描点,画出图像,让学生观察参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先快速采用传统法讲解,一是让学生初步理解知识点,二是为后续信息化讲解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再向学生发送学件2――“静态观察之参数A”。学件2是利用几何画板的画图功能和操作类按钮中的隐藏/显示功能制作完成的。让学生自己点击按钮,呈现图像,小组交流,深入探讨参数A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学生自己总结出:参数A影响的是“高矮”。
部分学生指出,学件2和黑板上教师板书的图本质上是一致的,图像都是静态的,只是节省了时间而已。教师接着向学生发送学件3――“动态观察之参数ω”。学件3是利用几何画板的绘制新函数中的新建参数功能制作完成的。让学生自己输入数值,实时呈现图像,小组交流,深入探讨参数ω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学生自己总结出:参数ω影响的是“胖瘦”。同样的办法让学生利用学件4――“动态观察之参数ω”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总结出:参数φ影响的是“位置”。
四、提炼升华
教师向学生发送学件5―“正弦型曲线学件”。学件5是利用操作类按钮中的动画点按钮,按照两个方向,制作六个按钮,学生最多可以同时操作三个参数,图像进行联动,多角度实时观察变化。并结合正弦函数的有关概念,点拨启发,学生顺利将结论修正为:参数A影响的是函数的振幅,参数影响的是函数的周期,参数φ影响的是函数的初相。
五、总结经验
本堂课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使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将教室搬进机房,学生感觉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动态地看到参数的改变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将学生置于感知和理解数学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通过分组上机练习,学生大胆实践,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别人分享学习数学的体会,更重要的是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成,杜妍妍,陈娟,等.电子胎心监护正弦型12例临床分析[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6(6):437-439.
关键词:日文函电写作 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教学
一、课程教学现状
“日语函电写作”是商务日语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日语写作技能和利用电子邮件(E-mail)、MSN 及Skype等信息交流手段进行业务操作或工作交流的职业能力,培养网络信息化下的日文书面综合交际能力,使之适应企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据调查获悉,现在该课程的教学大都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学生不能够上机操作,即缺乏日中贸易文字交流的实操性。学生毕业后,利用电脑办公,回复一封邮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工作效率低。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与企业工作情境一致的电脑办公工作环境,日文输入法不熟练所致。针对此现状,开展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对接,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尽可能地创设与实际工作情境相一致的信息化学习情境,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本文以“订货与接受订货”贸易环节中的日文函电写作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 教学目标确定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了初级日语水平,还不能熟练使用日文输入法进行日常办公;不了解相关领域的职岗工作内容及技能要求;职业素养尚需培养。
针对此学情,制订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各种常用日文订货函的写作方法;能够根据客户的订货函内容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函复;掌握“订货”与“接受订货”工作环节中常用日文表达语句。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日文操作系统完成模拟工作任务;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向客户下订单的业务操作能力及掌握“接受”这一贸易磋商环节的要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诚信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异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各种常用日文订货函的写作方法及其 函复的写作技巧;日文输入法的训练。教学难点是:日文函电用语的自然表达;相关业务知识及业务能力的培养;日文书面交际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设计
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能力本位、工学结合和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法:以对日贸易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情境和职业情境在构成和功能上相对一致。
任务驱动:模拟公司实际工作情境布置任务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
模拟教学法:模拟公司、模拟职业、模拟岗位开展实训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业务知识培训环节精选企业实际使用频率较高的函电工作实例,贴近岗位需求。
角色扮演法:在实训环节,将学生分成买方与卖方,以“岗位体验”的方式互换角色完成工作任务。
3.教学资源利用
传统的写作课程教学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缺乏日中贸易文字交流的实操性。针对此教学现状,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网络教室授课,利用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强调教学重点,利用自主设计开发的“商务日语函电写作实训”网络教学平台训练解决重难点。除此之外,还利用课程QQ群、课程公共邮箱、flas、工作实景照片及ps等信息技术手段,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商务日语函电写作实训平台”是为了使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相一致而设计开发的网络平台。利用此平台进行实训,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现场,由学生变成了“企业人”,实现了学校与职场零对接。平台的主要功能有:学习业务知识和工作案例;进行实训完成模拟工作任务;进行任务成果评定;用于交流;提供资料包的下载;进行评价考核的管理等。
4.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的拓展提高三部分。
4.1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商务日语函电写作QQ群”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和登录“商务日语函电写作实训平台”了解相关业务知识及商务礼仪,查找常用日语词汇及日文表达语句,摘抄并记忆。
4.2培训过程
因本课程采用日企岗前培训的形式组织教学,故将课堂教学过程称为培训过程。培训过程共分为:设定工作情境、培训业务知识、模拟工作实训和评价考核四个环节。
(1)设定工作情境(5分钟)
教师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下利用PPT进行课程导入:假如你在涉日企业上班,今天的工作任务有:给新客户发函订货,给老客户写邮件追加订购,根据上司指示翻译和处理客户来函等,你该如何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然后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任务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需要掌握的相关业务知识,从而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业务知识的培训。
(2)培训业务知识(15分钟)
利用PPT和登陆“商务日语函电写作实训平台”的“业务知识”及“工作实例”页面对学生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各种常用日文订货函及其函复的写法、订货函及其函复时的交际礼仪及业务操作方法。
(3)模拟工作实训(60分钟)
因与“订货函及其函复”相关的工作因企业不同,通常有以下三种工作情境:①翻译来函或去函;②根据收到的样品、商品目录等进行订购而写作订货函及其函复;③根据上司指示向老客户追加订购、向新客户进行初次订购及商谈订购条件等而写作订货函及其函复。本次培训将由易到难对以上三种企业常见工作情境下的工作任务进行训练。
(4)评价考核(10分钟)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对所收到的函电要进行互评,互评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评分的标准参考平台“成绩箱”里的“考核评价表”。待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教师根据本次培训情况从学生完成的任务成果中选取几封有代表性的函电,从“基础知识运用、业务操作方法及书面综合交际能力”三个大方面进行综合讲评,通过讲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4.3拓展提高
(1)自主学习。学习者课后可以登录实训平台下载学习资料,也可以利用课程公共邮箱。邮箱里有教师转自于企业的最新工作邮件,可以从中获知最新的企业动态和地道的日文写作用语。
(2)交流提高。有三种交流方式:①利用实训平台或QQ群进行交流;②与聘请的行业或企业专家进行交流;③开展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交流可以解决难题、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反馈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引进使学生犹如置身于工作现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操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地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建构:利用信息技术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的、抽象的基础知识传达得更加准确、清晰和快捷。通过即时实训,把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并在实训中得以重新建构。
技能提高:利用实训平台,使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对接、教学过程与业务操作流程对接,训练内容情境化、任务化,教学过程仿真化,实现了教学与实践零对接,使学生由“学校人”变成“企业人”,使课堂变为企业培训场所,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业务技能。
素质提升:在综合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和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五、特色与创新
1.从日语网络实际应用的层面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情境和职业情境在构成和功能上相对一致,对提高学生的日语写作水平,培养网络信息化下的书面综合交际能力,使之适应企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以企业培训的形式组织教学,体现“做中教、做中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3.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
4.是对日语函电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学术性与职业性相辅相成,为开展基于网络的日语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也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往往容易用自己的文化来解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理解,从而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文化冲突。这是由于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以及最重要的不同语言使用者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跨文化交际是语言、文化、思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如果对对方的文化不了解,轻则造成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差异,重则引起文化冲突,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目标之一
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无时无刻不面临自身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外语教育领域学者Fantini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与语言和文化不同的人们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他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跨文化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态度(Attitude)、和文化意识(Awareness)。因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态度和文化意识缺一不可。而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提高也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仅要学习它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它的文化,从而在真实情境中不因文化差异造成冲突。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包含着这种语言的文化,文化中也反映着这种语言。
2.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汉语学习的重要桥梁之一,在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课堂上,目前往往更偏重于语言方面即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等方面的教学,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方面。即使是跨文化知识的讲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真实体验不同文化中用于的差别。所以在进行跨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多进行学习者跨文化技能的训练。可采用情景教学法等,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多偏重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教学而忽略交际规则的讲解和演练。多次反复地训练,运用播放真实场景的视频等方式来加深学生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对于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祖晓梅老师提出的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模式是很好途径。
3.提高跨文化意识。在如今21世纪的大背景下,“汉语热”渐渐升温。如何在交际中减少误解和冲突,有效的进行交流,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识,即在交际前、交际中意识到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意识。这样才会尽力避免用自己的文化解读他国文化,选择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首先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十分重要。我们要在实践中积累提高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方式和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十分重要。要从跨文化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态度(Attitude)、和文化意识(Awareness)四方面入手,对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国际汉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做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汉语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通过以上途径,学习者才能真正做到在符合汉语交际规则的情况下做出有效交际。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祖晓梅.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培训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