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准确的写出生字词,同时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文章分层次来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达到通过对文章叙述顺序的理解记忆复述课文的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能理解麻雀飞下来保护幼子的原因,能理解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佩,并能说说自己对于母爱的感悟,或关于母爱的故事。
教学重点
文章中生字词的字形字义、文章中一些描写性词语的作用、文章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麻雀不能“安然站在树上”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麻雀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后,师简介:在鸟类中,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数量很多的小鸟,它们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好听的叫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因为人们对它们太熟悉了。但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拯救自己的幼儿,是那么富有灵气,谁不愿意亲近它呢?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个平凡的小动物不平凡的形象。
2.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麻雀和猎狗相比,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但今天学习了俄国著名作家屠格列夫所写的《麻雀》这篇文章后,你可能会改变刚才做出的判断。
二、感悟全文,体验母爱
师:这篇文章讲了小麻雀老麻雀猎狗之间发生的一件事,下面我们回到课文中细细的品味一番。
1.感悟小麻雀的幼小。
师: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能表现小麻雀特点的语句,或者是关键性的词语画出来。
学生独自思考勾画,教师巡视。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汇报,师出示: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它的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师:女孩子来读写小麻雀的句子。
师:这句话从哪几方面来对小麻雀进行具体描写?
师:这种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做能使我们描写的事物形象生动。
师:小麻雀为什么会掉下来?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说明是风太大把小麻雀刮下来的)
师:这是一处景物描写,写出了小麻雀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师:如果此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在你面前出现,你会怎样做?
(学生回答)指导朗读。弱小无依的麻雀多可怜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2.体验老麻雀的勇敢,爱子心切。
导语:但是可怜的小麻雀会遇到危险了。一只猎狗慢慢地靠近了它。
放《命运》音乐,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出示描写了猎狗的句子。
生读: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师:读了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生:这句话可以看出猎狗很凶猛。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我是从一些动词中看出来的:走近
嗅了嗅
张开
露出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树上的老麻雀出现了。请你们来默读第四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重点交流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学生读。
“像一块石头似的……”是什么句?把什么比做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说明老麻雀飞下来的速度非常快,果断勇敢)
师:扎煞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呢?观察课文插图。
师:扎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羽毛竖起来。
师:绝望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对某种事物完全失去了信心)
师:既然是这样了,为什么老麻雀还要飞下来?
(学生回答:它要保护小麻雀)
师:从老麻雀的尖叫中你好像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孩子别怕,我来保护你)
3.感受母爱的力量
师:力量的悬殊使老麻雀紧张得浑身发抖,但有一个信念是不变的,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作为妈妈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好,我们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最后一句话:可是它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我明白了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深深爱)
师: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猎狗只好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了。
三、感情升华,体验母爱。
师:世界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那么在你成长中母亲作过那些事情使你至今难忘?请你们闭上眼睛回想回想。
(学生汇报)老师送给你一句话:回报好妈妈的爱,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师:老麻雀的亲子之情,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同样也感动了作者。作者有什么表现?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度。
四、课堂总结
1.师: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2.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五、拓展延伸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上学歌》。
2.谈话:同学们,我们天天在学校里学习,谁能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3.揭题:同学们,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等。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教学生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袋
2.交流识记生字
加偏旁记忆的字:闰—润
角—触
汤—烫
换偏旁记忆的字:壁—臂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润湿突然原野互相狂欢急急忙忙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将课文分为四个段落,分别请四名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指导。
3.说说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第二段(3~5):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6~7):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8~9):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妈妈扬起了双臂。
五、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聆听并补充。
六、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知
1.开火车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句段解析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交流汇报这一段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3)学生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短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你能模仿着说一说吗?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中感悟到了什么?
“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
(2)交流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
你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这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话吗?
(3)教师指导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
(2)指导学生理解、感悟。
“我”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是指哪儿?
在“我”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3)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想象。
5.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仿照课文内容,再看一看图片,说出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字,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祖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古时候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老师这儿就有一幅画,看像什么?(房子,真厉害,一眼就认出来了,其实它是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创造的一个象形字,房子里有人,人住的房子就叫——宅)
谁给它组个词?(住宅)
出示图:蟋蟀的洞穴,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
明明是洞穴,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人的住宅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入课文。
二、研读课文
(一)“住宅特点”部分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看看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能看出这是蟋蟀的住宅?用——画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表扬个别动笔默读的同学)
找完的同学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一同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研读。
老师看到同学们读的十分投入,圈圈、画画、写写,肯定对蟋蟀的洞穴有了不少的发现和感受吧?请带着你的发现和感受和全班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这是住宅。
预设:
(1)第二自然段中“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从“大厅”和“卧室”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蟋蟀的洞穴像人住的房子一样有大厅和卧室,所以被称为住宅。
大厅是指蟋蟀洞穴的外部,而卧室是蟋蟀住宅的内部,我们可以从它的外部和内部看看它和人的住宅有哪些相似之处。
(2)外部
出示: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A、“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这句话中说到蟋蟀的洞穴有门、有平台,这不就像人的住宅嘛!
B、同学们,这个细节你们注意到了吗?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下面我要采访一只蟋蟀了:
这丛草怎么不全部遮掩而要半掩呢?别人什么都看不见,不是更安全吗?
(出入方便通风利于阳光照进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住在里面肯定很舒服
也好排水)。
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就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这真是一只聪明,用心的的蟋蟀。难怪它再饿也绝不去吃这丛草,连碰都不碰。
同时也像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用词的准确性。
C、那你们还能不能抓住关键词说说蟋蟀外部特点。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向阳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隐蔽
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干燥
D.“耙扫,收拾、弹琴拟人手法,突出对蟋蟀的喜爱。
E“最多”一词十分准确,体会到作者一定经过反复的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观察是耐心而细致的。
蟋蟀的住宅原本就小,作者不但发现了这些洞穴,还观察到洞穴向阳,而且是倾斜的,这需要作者对住宅反复的观察才能发现。(描写十分准确、细致,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3)内部:
出示: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学生谈到房子内部情况。?
??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干燥。与人的卧室十分相似。?
我觉得蟋蟀很能干。
三、研读“修建”部分
刚才我们从外部、内部了解了蟋蟀洞穴的特点。正因为蟋蟀的洞穴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被作者称为是“住宅”,但你们知道吗,这座住宅又被作者称为“伟大的工程”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到相关的段落,小组内讨论讨论。
预设:
1、选址。
出示: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A、“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写出了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
B、别的昆虫呢?
读懂了吗?你们现在就是——一只只的——昆虫了,我要随机采访几只昆虫,看看他们是怎么选择隐蔽所的?
哇,昆虫甲,这儿臭气熏天,你们怎么住在这么脏兮兮的犄角旮旯?你们会在这儿呆一辈子吗?原来这只是——临时的隐蔽所。你花很长时间才找到这洞穴吗?这就叫——得来不费功夫。
昆虫乙,带你去更好玩的地方,怎么样?用课文中的话是——弃去毫不可惜。
你看,读书就要关注这样的关键词,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才是真正读懂课文。
诶,蟀哥躲哪儿?你怎么不像他们图个简单随便找个地儿?(特立独行,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要求真高啊!)你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你的住宅有什么标准条件吗?(排水优良、光线温和)
C、师生对读
现在我来当其它的昆虫,全班同学自然就是蟋蟀啦!(师引读,师生对读)
我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而你们常常慎重的选择住址,
我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而你们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我利用现成的住宅,而你们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
D、小结写法
题目明明是“蟋蟀的住宅”,作者只要写“蟋蟀”这一条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昆虫?(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
他们一个随随便便,随处均可安家,用一个词语概括——随遇而安。而蟋蟀认认真真,非常讲究,那就是?——慎重,这就是作比较。
2、挖掘。
出示: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A、时间: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了解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
B、工具(柔弱):钳子
前后足
后腿有锯
C、
挖掘动作。体会作者把本不易的细小的工具和细微的动作,非常准确的写了出来,感受作者观察时的细致入微。
(前足扒
钳子搬
后足踏
后腿有锯,推——铺)
出示: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A、劳动方式:建造时,连着几个钟头干活,累了休息一会儿。
钻到土底下干活的蟋蟀,累了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又进去工作。
B、你体会到了什么?小蟋蟀非常不容易,很辛苦。
C、“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3、整修
出示: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A、抓住“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体会长时间。
抓住“加深加阔”感受整修的任务。
B、正如你们所说,这个小不点,就是这样,用他柔弱的工具,“一点一点挖掘,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修建了是他身长10倍的住宅,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大家一起读读,感受感受。??????
C、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蟋蟀非常能干,很不容易。
D、在修建住宅过程中,小蟋蟀那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赞扬。谁愿意来试试?(指名一生读)
4、教师小结:
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选址、修建以及修整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难怪法布尔在文中写到??(课件出示)全班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四、总结升华、感受作者的耐心、恒信及求实的精神。
?
????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斯文(sī)
B.失败(bài)
C.惩罚(chěng)
D.恶人(è)
2.让生字走进语境。
听了这个bēi
cǎn(
)的故事,大家都很fèn
nù(
),指责宙斯太hěn
xīn(
),同时jìng
pèi(
)英勇不屈的普罗米修斯。
3.辨字组词。
遭(
)
既(
)
环(
)
抗(
)
糟(
)
即(
)
坏(
)
坑(
)
4.用“违”字组词填空。
普罗米修斯觉得不能做(
)良心的事情,所以没有(
)地答应火神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的要求。但火神不敢(
)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
5.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①把画“
”的部分换一种说法:
②把画“
”的句子中的加点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2)有一天,著名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他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悬崖上,心中愤愤不平,便挽弓搭箭,射死了那只鹫鹰,又用石头砸碎了锁链。
①句中表示非常气愤的成语是
,表示气愤的成语还有
。和“挽弓搭箭”结构相同的四字词语是(
)
A.拔地而起
B.三心二意
C.驱寒取暖
D.精打细算
②把句中大力神解救普罗米修斯的动词圈出来。这句话用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的品质。
6.下列人物各做了什么事?请填一填,并回答问题。
普罗米修斯:
宙斯:
火神:
大力神:
这些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
7.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
)不能动弹,(
)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如此,普罗米修斯(
)不向宙斯屈服。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
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1)根据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写出了宙斯的惩罚越来越严厉,可见其心肠之歹毒,手段之残忍
B.选段通过对普罗米修斯神态、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他的英雄形象
C.加点词语“不敢”“只好”说明火神胆小,缺乏正义感,和宙斯一样狠心霸道
(3)读着文字,看着这幅图,我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幕情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普罗米修斯
;漫漫长夜空无一人,普罗米修斯
;大雪纷飞,冰天雪地,普罗米修斯
……
(4)读了选段后,我思绪万千。普罗米修斯,我想对您说:“
”
8.小练笔。(选做题)
本文人物较多,却各有不同之处:普罗米修斯善良,坚定,勇敢;火神胆小,软弱;宙斯冷酷无情;赫拉克勒斯敢作敢为。你所在的班级,一定也有个性鲜明、令你印象深刻的同学吧?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具体描述一下吗?注意写好人物的个性特点。
9.《希腊神话》记载了古希腊民族的神和英雄。你阅读过吗?考考你哟。(选做题)
(1)(
)一般以身披盔甲的战士形象出现,威风凛凛,英姿勃发。她是城市的保护神,是智慧和知识的化身。她还是希腊英雄的保护神,常帮助处于困境之中的希腊英雄。
(2)(
)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他快乐,聪明
,拥有着阳光般的气质。
(3)(
)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他愤怒时海中就会出现海怪,当他挥动三叉戟时,不但能轻易掀起滔天巨浪,更能引起风暴和海啸。
A.赫拉
B.雅典娜
C.波塞冬
D.阿波罗
参考答案:
1.C
2.悲惨
愤怒
狠心
敬佩
3.示例:遭遇
既然
环境
抵抗
糟糕
立即
破坏
水坑
4.示例:违背
违心
违抗
5.(1)①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②不好。原句中的“决”和“更”表示程度更进一步,体现了普罗米修斯坚决的态度。
(2)①愤愤不平
示例:怒发冲冠
C
②挽
搭
射死
砸碎
正直、敢作敢为
6.“盗”取火种带到人间
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
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
让普罗米修斯重获自由
示例: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带到人间,受到残酷的惩罚,但始终不屈服。
7.(1)既……也……
尽管……就是……
(2)A
(3)示例:倍感饥渴、炎热
倍感孤独、寂寞
冻得失去知觉
(4)示例:您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大英雄。您不畏生命危险,帮助人们取来火种,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您舍己为人,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多少幸福、多少温暖,而自己只能在痛苦中度过一年又一年。普罗米修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您——取火种的大英雄。
8.示例:有一次,我们在做作业,我不小心碰到了正在专心写作业的同桌。她手一歪,钢笔在本子上画了条长长的线。“糟了!”我正不安地想着,她这座火山就爆发了。“你,你……”她飞快地转过身,对我怒目而视,紧接着用那高达120分贝的嗓音朝我大吼:“你不想活啦!”面对瞬间变成“悍妇”的同桌,我被吓得愣愣的。谁叫我惹了她,还是老老实实赔个不是吧!见我态度良好,她才肯收起凶神恶煞的面孔,摆摆手大度地说:“原谅你这无心之过了。”嘿嘿,这个火爆的同桌也不是不讲道理的呀!
9.(1)B
22四季之美
第一课时
一、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改正。
kē
lín
yì
窠里(
)
凛冽(
)
闲逸(
)
二、读拼音,写词语。
lí
míng
hóng
yùn
xīn
kuàng
shén
yí
(
)
(
)
(
)
xián
yì
pěng
zhe
yè
mù
jiàng
lín
(
)
(
)
(
)
三、读句子,找出错字并改正。
1.天空漂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2.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荧火虫翩翩飞舞。
3.夕阳西沉,夜暮降临。
第二课时
一、根据要求默写课文内容。
1.描写春天黎明天空的句子:
2.描写夏天飘雨夜晚的句子:
3.描写秋天大雁飞翔的句子:
4.描写冬天早晨的句子:
二、读一读,选一选。
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
1.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
2.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
3.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
三、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
lǐn
√
二、黎明
红晕
心旷神怡
闲逸
捧着
夜幕降临
三、1.漂——飘
2.荧——萤
3.暮——幕
第二课时
一、1.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2.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3.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4.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升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二、1.B
2.A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共有12个单元(包括一个开放单元),每个单元分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个部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1 ~ 3单元学写摘录笔记。因为我们是语文教学,摘录的重点在语言材料。摘录有用的信息资料是所有课程应该学会使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另设一个摘录本记录,从语文教材之内或者从语文教材之外摘录。第4单元后,“语文天地”中第一项“日积月累”都是“我的摘录笔记”,旨在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的习惯。教材对写摘录笔记的具体统一保底要求是:必须写,经常写,养成习惯。用儿童的语言,在课文后面以小金钥匙的形式对阅读做指导,是北师大版教材做的一种尝试。通过这些小金钥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和习惯。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这些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从培养表达能力的角度看,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不能简化为“制模——铸造”这样的过程。学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学会把话说通,既而把话说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习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循循善诱。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其中女生22人,男生24人,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个性鲜明、张扬,如:高昕、杨柳等人,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自学能、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基础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协作精神差……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180个汉字,正确书写210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4、积累带“月”“明”等的成语。
5、继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6、熟练阅读27篇诗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各种学习实践结合起来。
7、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8、写日记,使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开始练习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四、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注重教学重难点细节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语文阅读过程中,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时无法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为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对教学中重难点处的细节,结合小学生的学情和文本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针对如何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如何让学生能被文中优美的文字所打动,并且仿佛沐浴在一场香甜的桂花雨中,体验到作者那种童年难忘和乡情难忘的情怀,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难以真正的感受到,为此,教师就应该注重该细节处,引导学生认真的品味字里行间的蕴意,为此,教师可以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圈出学生所认为作者表达出喜爱桂花的句子,并且在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做出相应的批注和注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进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出的情感。
二、注重学生兴趣引导细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细心的教师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仅仅只是敷衍了事,随意的读读而已,这完全没有发挥出预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果树瀑布》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文预习时设计如下的目标,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思考文章中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些什么,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其中哪些段落和语句比较打动你,请标注出来,之后让学生通过观看《黄果树瀑布》的视频和图片,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和真实的语境氛围,引导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进而让学生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此,对学生兴趣引导细节处的关注,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开展。
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细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细节处进行科学的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文中作者围绕剪纸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呢?生1:回了作者刁难姥姥,蒙住姥姥的眼睛让她剪喜鹊登枝的窗花;生2:回忆了姥姥给作者剪牛驮小兔的场景;生3:回忆了姥姥剪纸时剪刀发出的刷刷声和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声。通过这些场景的回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与姥姥的相处是甜蜜的、温馨的、依恋的。此时,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回忆起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哪些事情让自己终身难忘,自己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然后通过语言和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细节处的巧妙处理,能让学生真正的深入到文章中去,切实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一课时,有的学生在朗读廉颇负荆请罪时的感情比较生硬,觉得请罪让人很没有面子。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小学生明白文中的罪到底是什么含义,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如果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认真的品读,深刻的领悟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感,那么就能很好的认识该问题,就能很好的读出廉颇那种有错就改、勇于面对的性格特点,并且能够体会到廉颇在负荆请罪时内心深处的自责和惭愧之情,就能进一步的表现出文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为此,关注情感体验的细节,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四、结语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道学生“在哪里”
有人笑谈:语文教师上课时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非但不是“零起点”,而且是起点各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犹如处于阅读之旅的始发站,教师很有必要对出行的人员及装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1. 学生的知识起点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课堂的,虽然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抓住关键词“智慧”开展教学,再布置课堂作业:联系文本说说“智慧”的体现,用“智慧”一词造句。笔者看着“熟悉”的作业,不由想起之前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时,关于“智慧”一词的教学也设计了类似的课堂作业:题1 ,正确书写“智慧”,至少说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题2,用“智慧”造句。题1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词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题2的设计与四年级的“撞衫”了。两个年级课堂作业雷同的现象,说明四年级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零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一般是指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主要有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两种。关于自然起点,通俗地说便是感性思维,是关于主体的感知觉记忆与情绪的心象手段。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种心象手段,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为主,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让学生完成“作者笔下的小艇是什么样的”与“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两份作业,便是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现。前者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通过感知觉的参与,产生富有情绪的表达――小艇又窄又长,两头翘起,还很灵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断:小艇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是作为教师很有必要考虑:小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所认识,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3. 学生的经验起点
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的作业:这篇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份作业,需要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梳理要点并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非适合所有年级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在新课伊始便出示课堂作业:课文围绕荷花写了
、 、 等三方面的内容。期待学生以“闻花香、看花美、联想花”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出现少数学生应答而多数学生当“看官”的现象。假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学生很容易读懂第一段写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写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第四段写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堂作业:“课文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经由读懂一段话,再把段意联结起来整体把握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中年段学生语言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重要经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经验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
二、 定位学生的学习终点,明确学生“去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制约和规定学习的进程[1]。其实,相对“在哪里”的茫然,关于“去哪里”――学习终点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总会从字词学习、文本把握、词句理解、表达赏析等方面列出几条要求,并付诸实践。
不过教师信手从各类参考书、教案集中誊抄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段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情的具体要求,大多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课堂作业设计也失去了准星。明确教学的终点,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关注学情,体现学习策略,给出检测标准,教师依标扣本设计课堂作业方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共同走向终点,并允许个别学生拥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要求存在。
1. 明确学段的阅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但是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决定了课堂作业设计着力点的异同。如,同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内容概括教学,四年段属于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第三学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堂作业应这样设计:题1,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老汉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体的语句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题2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特点,说说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写一段话。教师熟识学段目标,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学段目标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和提示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有的放矢。
2. 明确课时的训练目标
学段目标是基于学段的基本要求,相对宏观一些,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引领教学和检测学生是否到达终点的评判标准。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作者笔下猫的性格,并用关联词说说它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作业设计如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______。主要体现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学生当堂答题,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观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所有学生最终到达终点。
3. 保证必要的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新课中的生字,有的学生课前已熟识,有的学生连字音都不能正确拼读。基于学生起点的教学,教师应把听写排进课堂作业,用时2~3分钟进行6~8个生字的听写,随后同桌用1~2分钟迅速批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展开易错、难懂字词的教学,然后让听写有误的学生订正誊抄;达到正确书写和理解的学生,自由选择用其中的词语口头编故事或写句子。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允许弹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终点,教师还会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取得了“破纪录”的高水平发挥。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师在课结束前出示课堂作业:题1, 抓住词眼“醉”,说说文中谁醉了,为什么醉了?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题2,思考谁没醉?为什么?通过查阅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选择题1的学生再次回看全文,抓住词眼“醉”字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词的表达之妙:“小儿醉”因为周围景美,因为卧着剥,自由惬意而醉;“翁媪醉”,因为满足于孩子们自然成长已能分忧,老夫妻自在逗乐喝酒而醉;“大儿子醉”因为暗喜自己能种田,想象明年好收成,欣喜劳动能换来美食而醉。教师从学生的反馈判断是否达到学习的终点。选择题2的学生则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抱负,感怀作者的豪情与无奈。学至于此,学生显然超越了学习的终点,奔向了另一个起点。
现象:乱花渐欲迷人眼
学习金字塔理论作为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之一,的确很有必要学习,但有的学校把它当作圣旨一样背诵、默写,却不太有必要。“讨论式学习”即是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合作学习”。它只是众多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讨论式学习,有时我们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每次都搞讨论式学习。我们的班级本来就有学习小组,有小组长,有评比、有竞争的,并不是一定要“围桌而坐”才叫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做的不是“依瓢画葫芦”或花样百出,而应该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把教师放下来”“把讲台让给学生”等提法有些绝对,会误导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出来”,但为什么要“把教师放下来”呢?讲台是教师发声的地方,也可以是学生发声的地方,为什么要“让”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并非课堂中的一对矛盾,他们是平等的,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教师是这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部分教师在学新模式的过程中东施效颦。笔者听过三节公开课,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上台当小老师的教学模式,总体感觉是教学效率低,教学目标达成度低。
案例一:二年级上册生字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后,一学生上台当小老师了:“同学们,我教大家‘空’字。跟我读:kōng,‘天空’的‘空’,空、空、空,天空、天空、天空。‘空’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穴’,下面是‘工’。我还会组词:太空、空间、空中。我还会造句:天空上有朵朵白云。”跟着陆续有学生上台汇报,每一个汇报的学生教学每个生字都几乎一个腔调,台下的学生跟着读得口干舌燥。
点评:汉语言文字的教学本来就应该美一点,有趣一点,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更应该赋予人文的情愫。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如果每一个生字都用同一个腔调去教学,美感和乐趣就会荡然无存。如果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这样的单调枯燥,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母语的感情。
案例二: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后,一个小组集体上台教生字,十三个生字不分难易全带读了一遍。(其实“词”“页”等字学生已经很熟悉,根本不用再教学。)然后教大家怎样记住字形,不外乎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最后剩下一个“页”字,一个小老师说:“同学们,‘页’字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记住,请你们来帮忙。”这不是没话找话吗?结果生字教学这个环节花去了接近三十分钟。
点评: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句、段的训练,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划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到哪里算哪里。两个课时的教学如果变成了三个课时甚至四个课时,那绝对不是高效的教学。
案例三: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教学。
小组按预习单的提示合作学习嘎羧临终前四个感人场景后,其中两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汇报。两个小组的做法基本相同,都是先读句子,谈体会,再请其他小组质疑。笔者注意到,无论是台上小老师谈的体会还是台下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而且学生早在书上做好了批注,不同小组的学生就同一句话的批注基本一样。这有两种可能:其一因为是公开课,教师为了证明“学生也能当小老师”,为了展示新的教学模式,事前进行了演练;二是学生在预习时照着“教材解读”一类的参考书把答案抄下来,汇报时就照着读。
点评: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应强求一致性的解读。生本课堂应该尽量把预设隐藏起来,教师要多关注学情,并利用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即时的设计。否则,无论形式怎样变,本质仍然一样:教教案。
三节课的共同点都脱离实际,忽略学情,不是机械呆板就是虚假,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这不能怪学生,一个小学生,无论怎么培养,都是无法和受过专业训练的、有丰富阅历的教师相比的。只能怪我们教师理论储备不足,盲目跟风,变成了老教法不敢用,新教法不管用。
出路:打铁还需自身硬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在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应该积累知识,掌握策略,学习表达,而不是当教师教学的二传手,当教学参考书的搬运工。语文课程又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分辨美丑善恶,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因此虚假和功利不可以进入课堂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参考文献: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传统的教师观念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教师如“水桶”,学生如“水碗”,把课堂教学当作简单的“灌水”的过程。其二,有些老师把课堂当成了教师演“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三,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引导和学生体验,导致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质疑、不能创新。其四,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分析不够重视。因为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的平均水平比城镇小学生的差距更大,用同样的内容去教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够因材施教,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五,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这样一来,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质上空洞无物的局面。那么,教师的观念应如何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授课方面要少讲、精讲。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力也就那么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尽量控制每节课的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上来,要敢于把时间还给学生,用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探究上来。而且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讲与不讲区别对待”:重点、难点、易错点,要讲;学生已经学会、学生自学就能会、讲了也不会的,要不讲。通过这种手段,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课堂作业布置上要下功夫,方法也要有所讲究。注意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布置提高能力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发展迁移拓展学生思维的作业。第三,教师要精于备课、深钻教材。备课时要充分体现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依据学生的学情去备课。课堂知识传授的有效性是保证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原动力。
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网络空间
小学语文新课改强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网络空间的优势,引导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形成主动、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自主进行语文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大意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利用网络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网络空间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自主阅读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授课模式逐渐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动态图画、音乐和视频等多种模式,把授课内容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长春版)《秋天的味道》,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本课的生字词,分析体会整篇文章的具体含义,理解文章的关键字和关键词,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秋天的各种图片“秋收图,高粱图,枫叶图,秋高气爽图”等,同时给学生播放有关秋天的歌曲《秋之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的兴趣高昂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文章内容,分析具体的意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升华文章的主题。在多媒体教学中引进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一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长春版)《被子大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流利地朗读本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理解被子和大地之间的关系,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对本课的阅读重点和难点一一进行阐释,即“深刻理解‘被子’的意思,‘被子’与‘大地’的联系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视频的模式使学生对本课的阅读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具体的意境,体会作者的语气和思绪,从而有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微课”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能力。
三、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春版)《永h的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熟读文章,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复述课文,体会欧阳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堂什么样的课,理解老师说话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的问题,即“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四季的成语有哪些吗?冬天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教师指导学生带领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试图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即“课文中‘永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结合课文给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从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理解。
参考文献:
一、课堂理答的误区
综观当下的课堂理答,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思维的碰撞。很多教师缺乏理答意识与技巧,面对学生个性纷呈的回答往往束手无策,引导无方,以致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多元误化
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价值观的体验有可能是错误的、不健康的,如果教师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就会模糊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理答的偏失。请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小猴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猴子很讲民主,会尊重别人!
生:小猴子比袋鼠好多了,它不高高在上,能听别人的意见!
……
教师频频点头,文章的主旨也似乎明晰了。这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认为小猴子太虚伪,拍大家马屁。”教师显得很惊喜,连连表扬他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在这一表扬的激励下,小手越举越多,小猴子这个文本形象也从正面变成了反面,完全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2.主宰强化
与上述案例相反,有些教师受标准答案的影响,只要学生的答案与自己课前设定的或参考书上的答案不一致,便会毫不犹豫地加以否定。教师处在主宰地位,成了学生学习的“裁定者”。请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生:主要写鲸长得特别大。
师:是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翻了一下手中的辅导用书)是写鲸的大小。
师(一脸笑意):对,是写鲸的大小。(随即板书“大小”)
为什么说特别大不行,只能说是大小呢?因为教师预设的板书是“大小”,所以要以预设的答案来一锤定音……这样的课堂理答不但会禁锢学生的大脑,还会影响学生自主性人格的形成。
3.赞美滥化
毋庸置疑,鼓励确实是教育的法宝。因此,课堂上“棒极了”之声不绝于耳,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反正一“棒”到底。曾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菜园里》一课时整整说了19个“棒,棒,你真棒!”到最后只要有人回答后学生就小声地跟着“棒,棒,你真棒!”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理答不仅弱化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消除了应有的教学压力,还会使学生产生自负心态和躁动情绪。
4.预设僵化
有些教师在课前(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预设,上课时完全按照自己预想的环节进行,根本无视学生的真实现状及生成,成为“文本的诉说者”和方案的“执行者”。
如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
师:请大家读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英子的痛苦。
师:好!请你来读一读,读出英子的“痛苦”。
学生朗读了一遍,语气非常平静,根本没有进入英子的情绪,而执教教师却说:“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痛苦的英子!”……
事后看她的教案,发现教案旁边注着:“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痛苦的英子。”“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自卑的英子!”……课堂上教师的理答完全被预设框住,课堂理答也就成了僵化的程式。
二、优化课堂理答的策略
教师课堂理答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上讲,既有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也有对所谓尊重个性的片面理解;从能力上看,既有对文本理解的缺失,也有自身对话能力的欠缺。要优化课堂理答,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力。
1.文本解读要准确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这必然导致学生反应的多元,但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需要教师的课堂理答及时发挥诊断功能,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学生的思维步入误区,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像上述《从现在开始》的案例中,面对这独特的想法“老师,我认为小猴子太虚伪,拍大家马屁”时,教师既要发现学生思维的与众不同,更应通过理答“照亮”他认识上的误区: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赞扬,但你认为文中的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谁的提议更受大家欢迎呢?如果你是森林中的万兽之王狮子,你认为谁做得对呢?这样的理答既肯定了该生的求异思维,又引导他重新思考答案,促使他再度审视自己的思路,主动建构正确的认识。
所以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准确解读文本,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努力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2.与生对话要平等
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教师总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尤其是当学生的回答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错误时,教师就急不可待地予以否认,亮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其实,有些错误恰恰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玲教学《一粒种子》,在学生说到“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就想出去”时,问大家“热闹”在课文里指什么。不料一位学生说“热闹”就是很乱。这时,程老师不急于纠错,而是不慌不忙,因势利导:“你说的乱在课文里是指哪些事情?”学生读课文,“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师便趁热打铁,问:“它们在唱什么歌呢?”学生答,春风在唱:沙沙沙,沙沙沙,小种子,快长大!泉水在唱:哗啦啦,哗啦啦,我要流到小河里!小鸟在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教师笑眯眯地追问:“这个热闹是‘乱’吗?”那位学生说:“这不是乱,是可爱的春天来了,大地醒来了,在欢迎春天!”正是这机智的课堂理答,抓住教学即时生成的亮点,才能彰显课堂的一股张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生本课堂。
教师要真正心有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切忌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教师还要善待课堂中的“横炮”,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或来一句责备、嘲弄,这样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蹲”下来,和学生“平起平坐”,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3.理答指向要明晰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理答时要指向明晰,不能含含糊糊。比如,课堂理答时经常用到表扬,但教师的表扬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是空泛地说“好”或“棒”,而要告诉学生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教师的思维要跟上学生的思维,理答要跟当时的真实情境相符,让表扬具体化、细节化。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中“欣然怒放”与“舒展”两个词语的教学片段。
师:自己读读这两个词,试着用动作来表达你的理解。
只见一学生先把双手合拢放在胸前,刹那间双手往上并向两边散开,抛出的弧线既圆滑又优美。
师:你的手真像一朵怒放的花儿,美极了!
学生听到表扬自然地露出了笑容,教师紧接着又表扬道:“你这一笑,就是欣然一笑啊!”……
案例中,教师的两次具体化表扬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理解了“欣然怒放”这一词语的意思。
再看另一案例《掌声》教学片段。
师:从哪些词中你能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
生:我从“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中的“默默地”感受到英子的忧郁。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去体会,真了不起,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谁也能这样来说说?……
此案例中教师的理答指向了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这样的理答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回答问题正确在哪里,才会给他们的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
4.引导方式要多样
从课堂情况看,教师由于理答缺乏策略,导致方式单一。学生回答对了,就从精神上、人格上表扬一番:你很棒!学生回答错了,最多说声:你再想想,或许你还没有想好,下面我们请另一位同学来回答。稍好一点的就从内容情感上引导一番。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说了一半支支吾吾说不下去了,教师说:你心里清楚,但说不出,老师帮你说出来。是否真有“心里清楚但说不出”的事呢?其实是没有的。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思想与语言是同时成就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只能说明他的思想还处于混沌状态。那么,可以凭借哪些方式进行理答引导呢?
(1)抓重点信息理答引导。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小鸟们都回巢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拍拍翅膀。当小鸟拍打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他却感觉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位学生的回答头头是道,但大多数学生听后却把握不住这些话语的重点信息。因此,教师可通过抓重点信息的方法让其他同学共享这位同学的独特感悟:是小鸟让每一片绿叶颤动起来,多么独特的感受呀!
(2)抓学习方法理答引导。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在学生抓住三个“最”字体会到航天人的苦战攻关后,笔者这样引导:“抓住关键字眼来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还能从其他写法中体会出航天人的苦战攻关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说道:我从“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明白了工作单位非常多,课文是用列数字的方法来写的;我从“风华正茂”与“华发早生”的对比中读懂了科学家的艰辛,“风华正茂”是说科学家正处在身强力壮的时候,而“华发早生”却表明他们很衰老……
(3)抓语言表达理答引导。如《小露珠的梦》教学片段。
师:谁见过小露珠?
生:我在草叶上见过小露珠。
师:你说出了小露珠依存的地点。
生:小露珠是圆圆的。
师:你说出了小露珠的形状。
生:小露珠是无色的。
……
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答案连起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的语言质量得到了提升。这也正是语文课价值增量的具体体现。
5. 理答原则要遵循
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理答科学规范,巧妙得体,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答原则,概括来说,课堂理答不但要有准确性、反思性和转移性,还要有激励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如果说梦想是成功的起跑线,决心是起步时的枪声,那么勤奋则如起跑者全力的奔驰,惟有坚持到最后一秒的,方能获得成功的锦标!
教案便是指向标,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课文原文及教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海上日出》教案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
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
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
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原文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亲自体验一次放风筝的过程。
3.搜集风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唤醒情感,引入课题
1.出示风筝: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
(板书:风筝)
2.交流风筝的资料。
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
3.唤起情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齐读课题。
是呀,放风筝是多么开心的事呀!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回忆再来读读课题。(生带着感受读课题。)
5.过渡:真好!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这篇《风筝》,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
精心 希望 憧憬 依然 拼命 奔跑 村里 抖动 踪影 寻找 磨坊
继续 田埂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歇不下来
①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平舌音:“村、丧”。
②出示词语“磨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读准词语中的“磨”和“坊”两个多音字。
③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读音。(出示:两个字的两种读音)
④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词语,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刚才你们自学课文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特别难读的句子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a.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b.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c.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读得真不错,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4.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非常长,但大家都读得很正确,说明大家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回读的时候,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5.指名说。
(课文先写了做风筝,再写了放风筝,最后写了找风筝)
6.小结:大家读课文很认真,课文就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是怎样来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过,以及当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写写生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提醒大家注意?生说。
4.师重点指导“丧、磨”。
“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5.生描红,写一写。
6.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朋友,还知道了课文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憧憬、依然、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风筝》。
2.生齐读课题:风筝。
3.这些词语还记得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认读吧。
4.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词语成为了好朋友。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说得非常清楚,课文的确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
二、细读探究体悟感情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读一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到了什么?(做风筝时的快乐)
2.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动手“画一画”。
(1)指名朗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a.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孩子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假如是你,心中会怎么想?(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
b.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c.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依然”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d.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做出来的风筝什么都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是啊,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憧憬,我们的希望依然存在。我们依然可以和伙伴们去放风筝,依然可以把我们的风筝放得高高的,所以我们还是快活的。谁能把这种快乐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2)展示朗读。
(二)合作探究,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孩子们放风筝时心情的变化。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1)第三段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_____也飞起来了!(心、快乐、希望、幸福……)
③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2)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情如何?哪些词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a.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喊什么?叫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b.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3)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风筝被吹断了线,飞得没了踪影,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难过、失望、伤心)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a.你从“大惊失色”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b.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着急?(千呼万唤)
这里的“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很多,“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此时,他们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
c.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心情。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想读读这句话,读出他们的心情。
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垂头丧气”说明什么?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他们真的丧气了吗?(没有。
水磨房燃起了我们的希望。)望着远处的水磨房他们脸上的表情──(充满希望)正如他们做风筝时一样──(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4.想象写话
(1)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你能把你想象的结果写出来吗?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2)展示学生作品精彩片段
【这是一次语言训练。这种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力。】
三、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朋友——风筝!
四、作业超市(任选其一)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