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文化论文

第1篇

其次,隋朝建立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七部乐”、“九部乐”以演奏燕乐为主,这种音乐制度的建立既为满足王室娱乐、审美的客观需要,也是音乐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产物;至唐代,频繁的对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更使其发展成为“九部乐”、“十部乐”,对原有的宫廷音乐建制加以进一步的完善。再次,隋代于太常寺设置教坊的音乐机构。教坊不仅作为宫廷中管理、教习音乐的机构,还间接集中和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为燕乐的繁盛提供了人力基础。至唐初禁宫增设内教坊,唐玄宗时期教坊又从太常寺的礼乐机构中独立出来,并分设左、右教坊,“右善歌,左善舞”进行明确分工,由此教坊得到空前的发展。最后,继承和发展法曲的音乐形式。作为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汉族传统音乐与佛教音乐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至隋称为法曲。唐代沿用此称,在继承隋代法曲的同时又吸收了外来音乐与道教音乐成分,在唐代燕乐中具有很高的音乐地位。由此可见,唐代的诸多重要的音乐体制、音乐机构以及音乐形式都沿袭于隋。而作为隋代音乐文化的继承者,唐以其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得音乐文化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二、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除了继承隋朝的音乐建制,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也是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唐都长安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其音乐综合了龟兹、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文化,同时也集合了西凉、江南等地国内各民族的音乐。这种融合对国内传统民族音乐而言,是华夏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外国音乐文化而言,则是一种宽容的吸收和同化。隋初文帝建立“七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七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和文康伎。其中,“高丽(古朝鲜)、天竺(古印度)、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龟兹(新疆西域古国)”四部乐均为外来音乐,“国伎(西凉乐)、清商(汉族民乐)、文康(汉族乐舞)”三部为国内民族音乐。隋炀帝时期,又增设康国(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疏勒(新疆西域古国)两部乐,隋代“九部乐”的音乐建制至此完成。唐代沿用隋代“九部乐”的燕乐体制,太宗时期将“文康伎”废除,又增设“燕乐”于列部之首,从而形成了新的“九部乐”。“九部乐”的体制形成不久,太宗将“高昌乐(新疆吐鲁番)”专设乐部,最终形成了“十部乐”的唐代宫廷燕乐体制。无论是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还是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从乐部的分配上不难看出,外国音乐在宫廷燕乐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唐代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音乐形式,又吸收、引进了外来乐舞、乐器,呈现出国内、国外各民族音乐文化齐聚一堂的繁盛景象。

三、稳定、开放的社会环境

唐代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稳定,为音乐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安定的社会条件。经济方面,商业繁荣,不仅拥有货币储蓄机构,还出现了“市”、“集”的定期贸易场所;农业上,开垦耕地、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极大提高了作物产量;城市发展上,除两都以外,涌现出益州(成都)、洪州(南昌)、扬州等新兴的繁华都市。政治方面,国家强盛,对外扩张,呈现大一统的局面;政策上,采取开明的民族、外交政策,对外兼收并蓄,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广泛的交流;文化上,受统治者开明政策的影响,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文化也呈现繁盛的景象。商业、农业的进步发展和新兴都市的出现,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政策开明、文化繁盛,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条件。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逐渐衰弱,政治统治陷入藩镇割据的混乱时代。宫廷燕乐及多种音乐形式的发展因此由盛转衰,梨园、教坊也于唐末先后遭受裁撤和解散。由此可见,音乐的繁荣发展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四、统治者对音乐的提倡

统治者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引导和支配的作用。唐代“九部乐”、“十部乐”宫廷燕乐体制就是是由太宗皇帝所建立的,而将唐代音乐推向繁荣鼎盛时期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皇帝”唐玄宗。唐玄宗的音乐活动涉及创作、演奏、理论等领域。他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雨霖铃》等,还擅长羯鼓、玉笛等器乐的演奏,是一位杰出的演出者与指挥者。此外,他还亲自创设和指导新的音乐机构———梨园,将教坊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并加以改组、扩充等,进行一系列利于音乐发展的举措。虽然统治者对音乐的提倡是音乐文化繁盛原因的片面因素,但统治者的特殊地位及其音乐活动,影响着宫廷燕乐乃至整个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第2篇

海南地处中国南海,居住着苗族、回族、黎族、汉族等各种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熏陶,善良、勤劳的各族人民利用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海南传统音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以黎、苗族民歌为典型,另外,还包括崖州民歌、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及临高的呖俚调;戏剧门类包括:琼剧、人偶戏、公仔戏、儋州的山歌剧等剧种。当地居民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氛围演唱不同的歌曲,例如情歌、山歌、童谣、砍柴调等与劳动动作密切相关,节奏鲜明、自由多变,根据活动人数的多少、心情如何划分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形式;黎族最具特色的舞蹈“打柴舞”,在进行祭祀、节日庆祝、婚嫁丧等期间都会跳这种舞蹈。黎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黎族人民利用其特有的乐器,如:传统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乐器演奏动听的音乐,舞动优美的舞姿,展开或优美或嘹亮或高吭的歌喉,动情地庆祝自己民族节日的到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海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民歌、民舞逐渐对原有的物质基础失去依赖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地位逐渐降低,流行音乐占据了人们的精神阵地,本土的青少年对传统音乐逐渐降低兴趣,海南地区传统的音乐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海南地区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是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优势,也是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源泉。传统的音乐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态,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教育的趋势,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就是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作为重点,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传承策略

1.编制的音乐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音乐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教育原则,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需求和自身能力、认知规律作为出发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文化的平台、表演音乐和创作音乐的机会,为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海南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主要采用以汉文化为主的材,没有足够关注海南地区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学校的音乐课程安排脱离了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背景,音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脱离,最终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乏。为此,音乐教师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要渗透丰富的海南民族文化,音乐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符合海南民族特色。当前,海南开发的地方音乐资源主要是舞蹈和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演唱能力培养,还要强调学习、鉴赏、评述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加大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背景在音乐课程中的比例。

2.加强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明确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

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淀很深,很多资源可以用于音乐课程的开发利用,然而,部分音乐教师受自身条件限制和外界文化影响,对识别音乐价值的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海南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缺乏深刻了解,容易导致对海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情感价值、思想价值的忽视,最终影响海南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传承中的效果。为此,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不但要对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知识加强把关,还要重视音乐教师对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等,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音乐教师在筛选引入课堂教学的民族音乐时,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音乐教材的多元化,还要顾及到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认真研究和发觉音乐课程的精髓,真正体现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创造性发展。

3.鼓励和支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海南传统音乐资源开发项目。

在保护和传承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机会很少。学生作为今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学校校本课程与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除了音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然而,受升学压力影响,很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认为音乐课程与学生升学无关,音乐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加大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开发过程,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力量,让学生更深、更全面地认识到海南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4.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通过校内网建立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实现文化传承的数字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设备被广泛应用,青少年对网络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为此,学校除了要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课程教学改革,还要加大对学校音乐学科的软件、硬件设施投入,为音乐课程实施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除了要订购相关图书资料、音像等音乐资源,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南传统文化资源,将民歌、民舞、文化历史上传到校内网上,让学生和教师在使用校内网时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互联网的推广,将海南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传播。海南建省之后,相关的音乐舞蹈、诗歌、故事集成、民歌集成相继出版,然而目前为止现存的资料仅限于纸质版而且数量非常有限,给当下的研究人员和民族音乐爱好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若我们能够建成传统文化数据库,采用影像记录或者网络保存等方式,不仅可以将舞蹈、音乐本体,连音乐、舞蹈背后的文化历史也一并录入数据库,既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研究提供依据,还能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文化,还能为海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5.利用海南节日文化传承传统音乐资源。

海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他们的民族传统大多通过节庆文化展现出来,民间节庆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探究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领域。音乐教师可以在校举行节庆活动,适当引入“黎苗族三月三”“、国际椰子节”“、嬉水节”等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并向学生讲述节日的庆典方式、文化历史来源,让学生在参与节日庆典同时,还能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更多学生对海南民族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有更全面的认识,让不同民族学生了解彼此的差异,相互尊重彼此风俗习惯,对多民族共同和谐发展和传承地区文化也更有意义。

三、结语

第3篇

(一)主要音乐元素该部作品采用了广西两个经典曲调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元素,其一是采用了广西平果嘹歌中的“哈嘹”曲调,其二是刘三姐的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主题音调。这两个曲调对整首乐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1.平果嘹歌——“哈嘹”音乐元素“《嘹歌•前言》中介绍说:唱嘹歌时,都用“嘹嘹”调子,而且是两男对两女,一唱一和,交替进行。”1“哈嘹”是广西平果嘹歌的一种重要曲调,《唱着山歌等你来》灵活运用哈嘹这一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另外,这首合唱曲采用了民族唱法进行演唱,对唱是壮族传统活动“歌圩”的主要活动方式,该歌曲中加入“对歌”,以此展现壮族传统的音乐文化。但在该作品的演绎上,保留“两男两女”的基本形式,但是以合唱团四部合唱的形式呈现,使音域更为宽广,音色更为饱满,音乐更具包容性,不同音色,不同层次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音响更具表现力,其音响效果会与传统嘹歌两男两女对唱有不一样的美感。2.“刘三姐”音乐元素在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在其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可以发现“歌仙”刘三姐的倩影,这位歌仙所演绎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其中的曲调更是成为广西壮族民歌中的经典音调。将《唱着山歌等你来》与前者的其中一部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山歌好比春江水》(谱例1)的旋律隐藏在《唱着山歌等你来》(谱例2)当中。在《唱着山歌等你来》中作曲家运用前者大众所熟悉的曲调因素,使听众对旋律有了便于记忆以及朗朗上口的特性,达到了更多人对壮族音乐元素有一定的感受性。可见,该作品对融合壮族的音乐元素,展现壮族音乐特色,弘扬壮族人民的艺术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引子(1~14小节),由宫音在低音声部持续进行作为引子开头的伴奏。接着由六度缩进的音阶式下行,加上三个六连音分解和弦式的五声音阶模进上行,然后回到柱式的伴奏织体上,音符时值的扩展,钢琴音色的悠扬婉转,为接下来演唱者的情绪增长做了准备。随之而来的女高音的独唱部分涌现出“哈嘹”的音乐元素,合唱以长音相伴,随着梯形的发展手法,带来了音响上的逐步扩大,而声音上的逐渐延伸使音乐显得更为空灵、遥远。A段(1523小节,图2)主题开始女低音以丰满、结实的音色演唱,之后由男低音以低沉、雄厚的音色重复演唱,形成主题的模进,钢琴伴奏的跳音进行烘托出旋律的轻快、活泼。音色上的对比,体现出壮族男女之间对歌的形式。随后由女高音以明亮秀丽的音色独唱,再次对主题进行清晰的陈述。a句分为两个主题动机(见主题动机1、2),c句由第一个主题动机变化发展而来,音值的扩大产生新的音响效果。d句则由第二个主题动机变化而来,在保留了原来的主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使得音乐更为丰满而富有韵味。钢琴伴奏织体随着合唱的发展以点描的形式突出主题,最后在A徵调的主和弦上结束。B段(24~30小节,图3)采用了新的旋律,为之后A1段的再现做准备。e句采用了动机2的节奏音型,男女声遥相呼应再次唱出主题,强调壮乡人民等待着客人的到来。最后由男女声同时演唱“等你来”将气氛推到,为之后的旋律发展做了铺垫。女高音与女低音的三度进行,突出了音响的民族性。男高音与男低音呼应式的伴奏,突出嘹歌演唱形式中争相呼应的场面。A1段(31~38小节,图4)是女低音与男低音、女高音与男高音之间的对比,与之前A段的演唱方式形成明晰的对比。a2、a3句是A段主题的变化再现,强调主题动机。新旋律g、h的出现,给听众带来新的感受,仿佛置身于古朴的壮族山寨中,聆听着充满壮乡气息的歌声。钢琴的和声进行伴随着人声的逐渐增强及其延音效果完美结合,就像层层音浪将喜悦的氛围推向。A段与A1段相比,音响上逐步扩大,变奏式的重复进行,显得旋律更加绚丽多彩。C段(39~50小节,图5)主旋律中女低音与男高音呈三度进行,副旋律由女高音与男低音随之相伴。主旋律与副旋律赋格式的进行,产生回声的音响效果。K、l句采用壮乡的音乐元素——刘三姐的主题音调稍作改变,主旋律更为紧凑,伴唱则更为宽广。随后的旋律由A段的主题动机2变奏而成,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呈梯形式下行演唱,造成新的音响效果。m句中人声以轻巧、稍弱的力度伴之钢琴的八分音符和弦进行,加上衬词的烘托结束了整个乐段。A2(51~69小节,图6)的材料都来自A段主题的第一句,以模进的手法发展变化,丰富了音乐的发展,将整首歌曲推向了。A2与A段相比较在原有的音型上扩大了音值,造成情绪上的不断延伸,在演唱时情绪也更为饱满,其中还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增添了音乐的色彩。在女高音独唱的同时,女高声部开始轻声反复演唱A段中的主题,并用渐进式的手法逐步加入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各声部轻声附和。钢琴伴奏终止后,女高音以优美空灵的声音与之前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四个声部最后以跳跃的音色共同演唱“等你来”结束。

(三)歌词首先,这首歌曲就采用了壮族民歌嵌句歌(即五字上下句中间嵌进三字句或七字上下句中间嵌进三字句或五字句2)中七字上下句中间嵌进三字句的形式,如:唱着山歌等你来,等你来。歌曲名《唱着山歌等你来》本身就凝聚着一种很淳朴的情愫,“唱着山歌等你来”这句歌词始终贯穿全曲,尤其在乐曲结束的时候,不断的重复着这句歌词,好似歌声在山中回荡,不绝于耳,表达壮族人民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迎客的风土人情。其次,歌词开头的衬词采用了广西著名的状语“(口昂)唻唻”,“(口昂)”在状语中是高兴、得意的意思,而这个衬词始终伴随着旋律的发展。就如壮族人民唱歌总是与酒结缘,一边唱一边喝,对远方的来客人总要敬上一杯酒,唱上一首歌,代表着壮族人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那种热情就像酒一样浓烈、香醇。最后,在这首歌结束的时候,词作者写下了一句代表壮族人民心中对远方客人最真诚、最深情的期待——“请你记住我家的路”。词作者在采访中对此作了解释:“我们大家各自记住这份美好的回忆,我记住了你的浓情厚谊,你也记住了我对你的一片深情。”唱着山歌等你来,只要你能来,你就是壮乡人民最好的客人。

二、《唱着山歌等你来》之音乐评论

(一)词曲作者的创作曲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将旋律的发展、主题的点缀、情感的表达完美结合。创作中采用了浓郁的广西壮族音乐素材——广西平果嘹歌以及刘三姐的主题音调进行创作。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进行创作,且运用了大二度音程这一壮族民歌特色。壮族的音乐元素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的完美结合,让这首歌曲彰显出新壮乡的时代气息。“山歌”在整首歌词里起到了重要的点缀作用,每句歌词里都流露出山歌的气息,“唱着山歌等你来,听见山歌你就来”。这里的山歌不仅仅是指中国民歌的一种类型,更多的是代指广西本土音乐文化壮族山歌的一种传统文化底蕴。词作者用这种形式向我们介绍广西壮族人民的灿烂文化。

(二)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在对这部作品进行演绎的时候,演唱者随着音高的提升,音色更为明亮,使得整首乐曲的情绪也更为活泼,且男低音以浑厚的嗓音更加衬托了此种明朗音色。各声部频繁交错,力度上的强弱处理的自然流畅,情感上柔和细腻,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壮乡韵味。

(三)听者的审美对我这样一名生活在壮乡,时时感受壮乡之情的人来说,在聆听这部作品之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我们所散发的那种感染力,传统音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当音乐奏响的一瞬间,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一名久居于此的人来说,这种感染力仍然是令我们惊喜的。更加值得惊喜的是现在从事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音乐研究者们,他们在不断的努力,力争以更加容易接受的音乐形式来传播更多的传统音乐,该部作品不正是传统音乐发新芽的典型代表吗?

三、聆听的触动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魂,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它有自己的思想及情感,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如同涛涛江水一般流传至今。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构成了最具灿烂的世界文化。而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独特的音乐文化。诚如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所说的:“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在少数民族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物质生产到社会生活以及精神信仰方面,几乎所有的文化事项都有音乐行为伴随。坚持文化价值相对观的开放性原则,冷静地审视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客观的再认识,才能不断发现其真正价值所在。”3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它也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表现的惟妙惟肖,藏族人民的豪迈、新疆人民的能歌善舞、壮族人民的热亲好客等等,将中华儿女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弘扬及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国民族众多,因此造就了许多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随着历史年轮脉络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音乐流失。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继续深入挖掘、保护及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作曲家能更多的创作具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作品,词作者能够将中华大地上的文人景象都写入那音符之中。其次,演唱者应当多去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音乐气息的地方进行采风,学习并传承他们的音乐,将他们的音乐保护起来,如:贵州的《侗族大歌》。最后,演奏者应当重视民族乐器及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器乐曲,不要让这些代表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迷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三)壮族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因而可以说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4壮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世世代代生活在广西这片八桂大地上,它用古老的语言述说着自己的故事。20世纪以来,广西的作曲家延续着壮族音乐的精神与符号,如《壮族大歌》把壮族人民在路上的拼搏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唱着山歌等你来》利用壮族的音乐元素,对民族音乐文化做了一个传承。通过它的演唱将广西本土的音乐家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够喜爱壮族民歌,发挥它更多的光芒。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名言的内涵真正的展示出来。

第4篇

从专业角度出发,羌族音乐文化保护应在传承保护原羌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和优势。羌区的学校积极将优秀羌族音乐文化作为讲义课程,编写浓郁羌族特色的地方教材。从幼教、小学、中学到羌族聚居区的各级学校均应传承羌族民俗。传承羌族民俗在羌族历史文化教育上有着很高的价值,也是羌族劳动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将其通过一系列活动扎根于羌族文化本身中,以实现教化作用。羌族音乐文化要想得到传承,还要在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宣传。要让学生知道羌族文化为何珍贵,使他们以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传承羌族文化,发展羌族文化。

二、高校应成为羌族音乐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

高校是高级人才集聚的地方,也为地方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高校是羌族音乐文化保护方面的中坚力量。地震发生后,各高等院校都投入到了对北川羌族文化的研究中,纷纷研讨保护措施。在众多学者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下,编著了《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四卷本)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保护、传承和弘扬羌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加强与汶川县的合作交流,除了在专业知识上给予无私指导外,还建立长效机制合作共建,将该院的部分学术研讨会、专家会议等放到汶川县映秀召开,提高映秀震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希望根据汶川地震经验,由汶川县和四川大学联合策划,组织专家及汶川相关部门人员到雅安芦山对口援建,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汶川县与西南民族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经济发展、旅游规划、科技成果转化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将西南民大校方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汶川发展的生产力,让校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汶川开花结果,希望校方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将汶川建成西南民族大学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把汶川与西南民大建成县校合作的典范。四川音乐学院在汶川县水磨镇成立汶川羌藏文化研究院,实施完成了如《四川川北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文化部课题,在音乐艺术文化的保护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也搬到了汶川县的水磨镇,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加大了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力度。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利用其地理优势,对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更为细微的研究,得以成功收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学院开设了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经济、羌藏歌舞表演等专业(方向)。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式在学院成立后,就开办了灾后第一家羌族文化民俗展览馆,并与北川县政府共同成立了“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的有力投入,这些都为羌族文化遗产的研究锦上添花。各专业高校持续对羌族音乐文化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传承弘扬,将对羌族音乐文化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三、羌族民众是保护民族古老音乐文化的主体

教育和引导灾区人民,提高他们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性,使灾后音乐文化重建成为灾区人民的自主行为;音乐文化发展中所获利益要心系人民,以让人们自己去有意识保护羌族音乐文化;而对音乐文化保护更要重视积极建言献策,让所有人置身其中,参与其中。统一规划、建设“羌族音乐文化旅游区”,在汶川等羌族聚集地建设锅庄广场等公益音乐文化活动场所,让羌族民众每天都有专门的地方跳舞、唱歌。合理利用“地震资源”,从利于民众生活和长期发展出发,让民众自己明确目标,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除此之外,灾后重建应该蔓延到各级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文化特色。震前,民族文化是羌族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长远来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是该地区的经济源泉。在旅游项目重建上应该加以扶持,共同开拓资源,发挥优势,共同取得重建突破,要挖掘各自的地方音乐、习俗特色,共同利用好大禹文化、羌族音乐文化等独特优势旅游资源,由震前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改为合作互补局势,建设“羌族音乐文化旅游区”,优选一批区位条件、可进入条件等旅游开发配套比较好的特色景区和村寨,吸引更多游客。要由内而外地提升灾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加大重建力度。抓住羌族聚居区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并发展利用,使民众得到实惠,羌族民众自然就会更主动地保护、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和传统习俗,羌族音乐文化便不会被外来文化所侵蚀。

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羌族音乐文化宣传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大众传媒要积极担负起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一方面,通过媒介的报道宣传,向民众介绍羌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和重要性,唤起公众对它的关注。另一方面,借助媒介的批评性报道、评论等监督手段,引起政府职能部门对音乐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的重视,以强有力地行政手段保护羌族音乐文化。此外,大众传媒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将促进围绕传统羌族戏剧、舞蹈、民歌的文化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保护传承的积极作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新技术、观念等,会被非物质文化潜移默化的吸收,这为羌族音乐文化在新语境中的技艺创新和文化积累提供了养料。一种文化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将文化传承和积累相结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羌族音乐文化在内容上得到大力传承,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在观念上受到重视,在文化积累上,获得合理吸收。为羌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积极通过大众传媒、文艺演出和展览等途径宣扬羌族音乐文化。聚焦重点羌族文化形成产业链发展,在向国外传播,吸引外资的前提下也能增强我国的民族自信感,更好地激发羌族音乐发展的潜能,积极通过大众传媒,扩大羌族文化的影响力。四川音乐学院已针对羌族音乐的保护,出版发行了《古城恋歌》《一路感动一路歌———阿坝、甘孜采风实录》和即将撰写《羌族民族民间歌曲典藏》,通过对羌族音乐的收集、整理与发行等为羌族音乐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五、对羌族音乐人才加大培养力度

相关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音乐管理部门。部门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远程教育系统和定期调派专家教师上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学习培训走样。根据调查采访得知,羌族虽有很多音乐文化人才但却缺少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精英。这反映出了人才缺失和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弊端。建议对羌族音乐文化人才进行规范选拔,也要有针对性和公正性的根据需要再分配人员,这样才能减缓教育和资源的浪费,才能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充分保护。保护羌族音乐文化遗产,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还要从羌族本土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羌族本民族的资源。依据文化规律,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能肤浅应对,要由表及里深入研究。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评估,通过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分析,提高羌族人民自身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保护羌族传统音乐。对此,四川音乐学院已和汶川县达成共识,着力在培养羌族音乐文化专业人才上下功夫,已对汶川的“羊角花艺术团”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了相应的机制和措施。

六、羌民族语言的传承对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第5篇

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森林的大肆砍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旅游减少的盲目开发等都破坏着原生的民间自然环境,导致文化生态也随之遭遇扼杀。这里的生态文化指的就是民间文化生存繁衍的土壤,荆门民间音乐文化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长。但是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山歌、田哥、民间小调、号子等民间音乐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原始成分随之逐渐减少,荆门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受阻。人民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传承保护、发展弘扬的自觉意识,有些地区盲目的注重实用主义,忽略了民间音乐文化本身的文化智能,民间音乐的开发潜力不足;加之文化的保护需要一定的资金费用,但是地方政府根本无法投入过多的资金去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陷入困境。流行音乐文化的侵入,年轻人的审美意识被流行文化所占据,对民间音乐的继承者和创作者都在逐渐减少,而且呈现后继无人的状态;另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急剧改变,民间传统民俗活动随之减少,甚至有消亡趋势。荆门民间音乐文化被淹没在时代浪潮中的风险加大。

二、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一)转变传统观念,营造保护开发氛围,注重科学合理的利用与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首先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荆门民间音乐文化保护环境的宣传普及。首先,注重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开发的传媒视听。强化荆门当地人民对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增强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演出、比赛,丰富民间音乐文化内容,使荆门民间音乐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并通过演出、获得荣誉、各类艺术节的举办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与荣誉感,为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的开发保护营造积极良好的传媒视听氛围,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愿意主动继承弘扬本地区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其次,充分利用当地音乐艺术院校作为实践基地,增设荆门民间音乐文化相关专业,招收乐于从事荆门民间音乐文化事业的当地学生,另一方面,重视民间音乐文化课堂的营建。民间音乐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开发民间音乐文化的重点环节,关系到荆门民间音乐文化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民间音乐文化保护开发的政策倾斜力度,例如,在教育政策上,可以从中小学做起,在中小学中普及荆门民间文化教育,为荆门音乐文化的保护开发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

(二)举办各类演出,为民间音乐提供更多的展现舞台民间音乐文化来源于民间,应根植于民间发展,才能保护其生态韵味、民间风格,保持其本真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色。例如,在街头演出、广场演出,参加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的演出,或在各地请戏班演出,通过这些活动和演出,扩大荆门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在不断的演出中得到发展与保护,并逐渐深入更多的人心,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荆门民间艺术文化。

三、结语

第6篇

首先,什么是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就是在西方被称为“ethnomusicology”的学科。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包括对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东方艺术音乐、以及当代口头传承音乐的学习研究,也包括对概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例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变化、音乐作品与即兴创作、作为象征物的音乐、音乐中的普遍模式、社会中的音乐功能、音乐体系的比较、以及音乐与舞蹈的生物基础。“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和最终回归自我的过程。

二、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和共性

1、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定义

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形式、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它指代的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都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音乐艺术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还是不同的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2、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

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诸多的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音乐文化能够反映出一个时期,一个年代的文化潮流,还能充分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所以,音乐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综合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例如:西安的“古乐”,山西的“套”等,它们既有传世的古老乐谱,又有数代乐人的相互传承,从这些色彩浓重的地方音乐中,不仅折射出昔日文明的辉煌,也能反映出当今文化的灿烂。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生产生审美感受,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又不等于凡声音就都是一种音乐,如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生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可以不受空间形象构成的限制,而自由发挥创造空间。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也需要从开端一直持续听到尾声,才能准确地感受作品整体所带来的效果,而且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最后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情艺术,音乐艺术所擅长的是内心的表现,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艺术还有一定的再现外部现实的能力,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外部现实,因为客观外物,只要一振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声响。如风声、雨声等等,都是现实声音的表现。

3、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

首先,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的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是以音乐为依托,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真情实感以及对当下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其次,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创作的根源上,它们都是以外界事物为参考反映到作品当中的,如音乐中的“号子”就是受到集体劳动时劳动者喊出的口号的启发而产生的。最后,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还体现在你作品效果的实现途径上,它们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或悲伤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两者是相通的,可以说音乐文化中包含音乐艺术的元素,文化包含艺术,艺术反映文化,两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音乐艺术是以审美文化为核心的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引发共鸣,激发一系列的联想,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社会的某种文化潮流和趋势,最终到达音乐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第7篇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设置成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而使用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全球化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其进行完美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第8篇

对教育的改革影响着专业音乐的发展,创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20世纪世界音乐艺术的中心教育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落成开放(1860年),建于1776年莫斯科大剧院曾经遭遇火灾,1856年,这时期修复后的该剧院能容纳近2000观众。

1860年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部成立了。其创始人与领导是尼古拉•鲁宾斯坦,一位极好的指挥家和钢琴家。

肖邦非常欣赏他的艺术。鲁宾斯坦认为,音乐协会的任务一一向观众展示更好的世界音乐并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参加过俄罗斯音乐协会演唱会音乐会表演的有:克拉拉•舒曼、维尼亚夫斯基、费迪南德。劳布、瓦格纳以及意大利歌剧的演员。

音乐协会的另一个任务—在俄罗斯开展音乐教育。与此同时在莫斯科鲁宾斯坦的住所开办了音乐班。但是很快就必然创建了音乐学院。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1866年9月l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立了。尼古拉噜宾斯坦在开幕日说道,音乐学院最主要的任务—提高俄罗斯音乐和俄罗斯演员的重要性,为国家培养音乐教师,乐队的演奏家,歌唱家。

当日柴可夫斯基在音乐会上演奏了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序曲。

第二天就开始了教学。莫斯科音乐学院邀请了彼得堡和莫斯科著名的演奏家和教育家进行教学。当时的俄罗斯专业人员并不充足,于是鲁宾斯坦与欧洲的音乐家签订了合同。

所有音乐学院的学生都学习音乐理论,视唱以及和声学。年轻的柴可夫斯基,不久前刚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教授音乐理论。1872年在俄罗斯出版了由柴可夫斯基编写的第一部和声学教科书。教师柴可夫斯基认真关注他的每一个学生天赋的发展。他最喜欢的学生是谢尔盖。塔涅耶夫,未来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而以后塔涅耶夫在音乐学院形成了莫斯科作曲家学派。

尼古拉。鲁宾斯坦同时也在音乐学院教授课程。很多学生渴望在他的班级学习。他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流钢琴家。巴拉基列夫非常欣赏他的演奏,并让他演奏精美绝伦的东方幻想曲《伊斯拉美》。鲁宾斯坦多次举办音乐会。1872年带着光辉的荣耀他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并表演获得了法国荣誉勋章。1881年3月鲁宾斯坦突然去世了。柴可夫斯基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1882)来纪念他,塔涅耶夫—用康塔塔《约翰大马士革》(1884)来纪念鲁宾斯坦。

从1885年到1889年塔涅耶夫担任音乐学院的校长。在此期间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进入音乐学院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每个年级结束时学生必须参加考试。塔涅耶夫教授钢琴演奏,音乐理论和作曲。他邀请萨傅诺夫和阿连斯基到音乐学院。阿连斯基教授和声学,对位法,赋格并管理被称为“音乐百科”的班级。在这个班级可以学习音乐文献,基础音乐理论,美学及音乐声学。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第一批专业音乐家毕业于1870年。

十年后,莫斯科音乐学院像彼得堡音乐学院那样成为俄罗斯音乐生活的中心。现在俄罗斯的音乐家,即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在这里教学。

繁重的管理工作留给塔涅耶夫的只有少许时间进行创作,他建议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萨傅诺夫担任校长。在音乐学院工作的20年间(1885一1905)萨傅诺夫创建了自己的钢琴学派。他的学生有斯克里亚宾,梅特纳,格涅辛娜,贵迪克。萨傅诺夫多次在欧美参加巡回演出。1906一1909年间,他是纽约音乐爱好者协会乐队的主要指挥家。在萨傅诺夫担任校长期间,建造了演奏厅,1901年4月7日举行了演奏厅的开幕日。赞助者冯。德威斯赠送给演奏厅“巴黎卡伐叶”公司最好的管风琴。1898一1903年间萨傅诺夫最喜欢的学生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在音乐学院从事教学。

1905到1922年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伊波里托夫一伊凡诺夫担任音乐学院的校长。这是俄罗斯的困难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以及国内战争。这段时期几乎没有任何音乐会。19巧年秋拉赫玛尼诺夫的表演《晚祷》作为作曲家对俄罗斯悲剧事件的回应。1917年以后,一些教育家和音乐家离开了俄罗斯(其中就包括拉赫玛尼诺夫)。

音乐学院邀请了米亚斯科夫斯基,格里埃尔,格涅辛,海因里希内斯在音乐学院开始免费学习。也创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附属儿童音乐学校。

从1922年开始,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戈登维泽开始管理音乐学院,戈登维泽在音乐学院教学50多年,他说道:“我非常喜欢莫斯科音乐学院,她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在戈登维泽管理下,1933年开办了表演博士班和歌剧艺术班。他邀请谢尔盖谱罗科菲耶夫为作曲学的专家教授。

从1922年到1964年,著名的教育家、钢琴家,钢琴学校的创始人海因里希内斯在音乐学院从事教学。他的学生中有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学院的教授,例如维达尔尼科夫,吉列尔斯,玛丽林,里赫特,诺莫夫,高尔纳斯达耶夫,克莱涅夫等。

莫斯科音乐学院同时也形成了优秀的小提琴学派。学派的创始人包括亚姆波利斯基、杨.柯列维奇、科岗、奥伊斯特拉赫、格拉奇等。这个学派的音乐艺术以声音的精美,高雅的风格,严肃的品味著称。

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成功地参加了国际比赛。首先获奖的人包括:奥柏林在1927年的肖邦音乐节,弗里尔在1936年的维也纳,吉列尔斯在1938年布鲁塞尔的伊莉莎白女王音乐大赛,奥伊斯特拉赫在1937年的布鲁塞尔音乐大赛,以及后来的阿什肯纳兹、比特洛夫、维萨拉德、普列特涅夫、科萨科夫、克拉夫琴科、科岗、特列季亚科夫、斯皮瓦科夫等许多音乐家。

第9篇

众所周知,在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满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满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去,同时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和城乡规划中。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满族音乐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满族音乐的发展才能真正步入正轨。目前,各地政府也正在逐步尝试这样的做法。北镇原是满族自治县,满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7%。北镇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就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举措,首先他们将北镇二中更名,重新建立具有地域人口特色的满族中学,并与沈阳师范大学合作,在满族中学建立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请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制定教学计划,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有计划地开展满族音乐舞蹈和满语文等科目教学。在“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开班典礼和满族中学新校址奠基仪式上,学生们充分地展示了满族音乐文化的神圣魅力,引起了国家民委、辽宁省及锦州市民委的极大关注,国家民委相关领导亲自参加了各类仪式,并在国家民委期刊上以整版篇幅对此作了报道。北镇市充分利用庆典、纪念、祈福等活动平台,积极地承担着传承满族音乐舞蹈文化的责任,加强了社会对满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了解,使满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满族发源地———辽宁新宾县,满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比例为79.8%。自治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自一宫三陵申遗以来,境内已普查登记299处(项)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大类、13个项目,其中新宾满族剪纸、满族故事、满族的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项目,新宾满族剪纸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满族的秧歌普及了满族音乐。

此外,他们还在永陵成立了具有92%的学生为满族子弟的满族小学,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方面,县文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培训班,县政协以及民族宗教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教学经费,他们还编写了满族歌曲等教材。通过教学,学生们可以演唱三四首满汉双语歌曲,1200多名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了满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一个依靠政府力量从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在20世纪50年代,长阳县政府就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搜集与整理工作,提出了“长阳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的文化概念,从而提高了群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此外,长阳县历届政府都把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县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落实。长阳县在挖掘、保护和利用土家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做法提示我们,在满族音乐保护中,首先要明确保护满族音乐的重要性,为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快法制建设,使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自治县要积极制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相适应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促进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长阳县在2000年以后主要通过政策和立法手段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这就使得长阳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走进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长阳还组织了“土家文化周”等活动,设立了“优秀文化传人奖”“重大贡献奖”等奖项。另外,历届政府都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连续性。为了对县内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长阳县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长阳县这一做法提示我们,要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就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为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才能推进满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再次,加强对满族音乐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政府要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增强音乐传承人保护满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竭力为满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要想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必须尊重满族音乐文化传承人。因为文化传承人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更为理解,只有通过他们才可以使满族音乐得以真正传承。要充分发挥满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对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鼓励。这可以通过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给予其经济补贴来实现。此外,还要鼓励他们带徒传艺等。如果满族音乐文化传人受到重视,他们就乐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培养文化传人群体,使满族音乐文化得以代代传递。政府主导是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根本保证。没有政府的主导,满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对于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其成为满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强有力的后盾。

二、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

要弘扬和推广满族音乐,需要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的职能,把满族音乐纳入满族聚居地区学校的课程之中,使其教材内容融进满族音乐文化内容,从而有目地、有计划地弘扬与传承音乐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与学习,激发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将把学校打造成满族文化旅游区。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共同保护满族音乐文化遗产。辽宁省北镇市北镇满族高中、新宾满族小学和沈阳满族中学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弘扬和推广满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北镇市是满族聚居地区,满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以上。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以满族冠名的全日制一般高中。它是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2007年9月29日,经北镇市人民政府批准,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正式易名为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随着满族高中的建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本校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北镇满族简史》,学校将这一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体育课增加了珍珠球比赛等具有满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增添了满族服饰舞蹈、萨满舞、民族剪纸和民族乐器演奏等内容,从而使满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沈阳师范大学也开设了《说唱音乐》课程,沈阳师范大学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在北镇建立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满族音乐排演课程,以此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笔者认为,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传承满族音乐是切实可行的。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成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展示社团”。积极吸收满族音乐爱好者为团员,利用学生节假日的集聚庆祝活动,向大家展示满族音乐的古朴、纯美。二是以基地志愿者参与项目调研的方式深入挖掘研究,使祖先的文化得以传承。学校可以组织志愿者小队,进驻满族聚居区与旅游区,与满族人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满族居民生活习俗,对满族音乐形成的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深入学习满族音乐。三是利用校园文化宣传阵地,有目的地融进民族文化元素。四是依托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活态再现满族音乐,例如我们的学术合作机构:新宾县、沈阳故宫、福陵昭陵、东陵区李相镇陨石山满族民俗村、北镇满族高中、凤凰城满族人口聚居地。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可以取得明显的成绩。

三、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媒体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纸媒读物、口口相传等等。媒体传播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媒体对于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高玉侠、王敏娜撰写的《满语满文濒临失传文化继承需有更多力量》(《辽宁日报》2010年9月27日),被社会关注,国际国内各大网站沈阳师范大学曹萌教授《辽宁应建立中国满学研究院,在满族发祥地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辽宁电视台《内部参考》第8期)一文等,都是通过媒体的方式来弘扬与推广满族文化。另外,也可以建立与满族文化传播相关的网站,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打出广告,介绍满族音乐,广泛吸引公众的目光。新闻媒体更可以通过专题、专栏等方式,宣传满族音乐文化保护知识,及时报导传承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典型人物和行为,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四、举办“满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

举办“满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是传承和保护满族音乐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例如,沈阳、抚顺、辽阳三市曾联合举办了“沈阳清文化节”。在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具有浓郁清文化特色的主题晚会《紫气东来》,并参与到“巴图鲁”摔跤大赛、“莽式空齐”舞蹈大赛、珍珠球大赛、嗄拉哈大赛等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从而可以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同时,文化节也安排了大型活动。如举办满族“格格”大赛。它以沈阳满族同胞为主,举办满族“格格”评选活动,评选10名才貌俱佳的满族“格格”参加清文化节开幕式表演。还开展了诗歌、书画、摄影大赛。它以“一宫两陵”“盛京八景”“四塔七寺”等清代历史遗存和满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开展“百米诗卷颂沈阳、百名画家画沈阳、百名摄影家聚焦沈阳”诗歌、书画、摄影大赛。举办了“满韵清风”服饰设计大赛。它以旗袍、马褂等满族典型服饰为“蓝本”,创新设计别具一格的“满族服饰”,同时,还举办了满族工艺品、民族服饰展销,这些都让群众在观赏购买时领略到了满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此外,辽宁新宾民族自治县举办了“满族风情文化节”,它以“满族人回家为主题”,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满族努尔哈赤后裔到此寻根访祖。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满族婚礼等原汁原味的满族民俗表演,大型歌舞“赫图阿拉的春天”展现了厚重的清朝文化和浓郁的满族风情。这种方式有助于群众对满族音乐文化保护认识的提高。各种文化保护机构也要举办论坛、展示、讲座等活动,加深公众对满族音乐的了解。尤其是满族聚居区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它首先可以保护和培养满族音乐传承人,向外推广满族音乐,打造满族音乐的品牌。

五、充分发挥风景文化旅游区等的作用

在旅游区、文化广场、纪念馆,人们通过展示与表演满族音乐文化,并结合其他文化项目,可以塑造出有影响力的地方民族文化品牌形象。例如,以“一宫三陵”和其它清代历史遗存为主,围绕“游、玩、吃、看、穿、学、带”开展的“满族同胞寻根游”活动也提高了群众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在旅游区,开展了“紫气东来”观光游等活动。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清文化历史资源,开辟满韵采风、千里祭祖、古迹寻踪和故里寻根等清文化旅游专线,让游客充分感受清前盛世独特的历史魅力和“紫气东来”厚重的文化神韵。在福陵,举行了“甲申祭祖”仪式。它以旅游区为载体进行满族音乐传承与推广活动。游客通过观看、参与祭祀,不仅可以寄托对祖先的哀思,而且可以感受满族祭祀仪式的神秘庄重。旅游区举办的有关满族音乐的文艺演出,加深了人们对满族音乐的认知度。另外,文化广场及纪念馆等也可以展示和表演满族音乐,播放满族典型歌曲,以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满族音乐的兴趣。

六、结语

第10篇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主导形式,全球化的发展涉及到各个领域。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就要具备全球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全球化发展理念的树立为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提供一种更好的途径。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每一种音乐形式都将成为全球共同的艺术形式。

2.树立多元化教育的理念

在树立了音乐全球化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树立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对于我国音乐教育来讲,首先要立足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音乐教育中逐渐引入国外相关的先进理念,使得我国音乐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音乐教育主要以汉族音乐为主,在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树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3突出民族的特点,促进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音乐形式,这为多元化文化背景发展下实现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我国音乐教育活动中突出我国民族特点。首先,要设计多元化的文化音乐课程,在音乐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融入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效率的提升;其次,跟新教材内容。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多元化发展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根据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及时跟新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4重视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特征

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这就需要我国音乐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以及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特征。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音乐为我国多元化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虽然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国外音乐内容会大量的涌入我国,这就很容易导致我国音乐教育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下出现偏差,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必须重视本土化的发展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5结语

第11篇

京族民歌与咸水歌依托海洋而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海上劳作中,为了解除疲劳和壮胆,往往通过歌声来抒发感情。在此环境下而生成的民歌也就跟大海息息相关,一方面歌颂了依靠大海生产又与大海抗争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劳动者勤劳乐观的性格特点。京族的生产劳动以渔业捕捞养殖为主,在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京族音乐文化的海洋韵味。可以说,广西12个民族中,除京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有如此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京族的民歌按内容分为海歌、情歌、风俗歌、儿歌等,但不管哪种形式的民歌,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大海的影子和精神。以海歌为例,其反映的内容是京族人的海上劳作生活,把渔民日常生活中出海捕鱼、摸螺、洗贝等劳动方式用歌声传唱出来,曲调进行高低起伏,犹如波峰浪谷,把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期望蕴含其中。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歌词写出了渔民离不开大海的生活及渔捞作业的辛劳。另外,捕鱼、摸螺、洗贝等劳动属于个体劳动,不需要统一协调的动作,因此海歌的旋律多是舒展的,节奏比较自由。如《出海歌》:海水浪叠浪,姐妹哎,出海心欢畅,撒网捕鱼遍南海,鱼虾堆满仓,姐妹笑声扬(叮当叮)。这首歌曲结构短小,旋律中四五度的音程跳进比较多,曲调活泼明朗,富于弹性,歌词重在把海上捕鱼获得丰收的喜悦表达出来,固定衬词“叮当叮”衬托了内心的喜悦。另外一首劳动歌曲《采茶摸螺歌》也表达了劳动者勤劳乐观的性格。歌词大意是:姐妹上山嗬采茶,采了茶嗬下海摸螺,下海摸螺一箩箩一筐筐,一筐筐一箩箩,姐妹采茶摸螺真快乐,叮当叮,叮当叮。这首歌曲的乐曲风格十分统一,四个乐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发展而成,但四个乐句的长度又很不平衡。这种不规整的结构在刻画了京族姑娘的洒脱的同时,无拘无束地抒发了采茶和摸螺这种劳动的愉悦。

北海疍家人传统的生产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打渔,一种是水上运输。不同于内陆的耕种农业,在海上劳作除了要面对险象丛生、变幻莫测的风浪,还要在浩瀚的大海中忍受孤寂,因而疍家人的劳动是十分艰苦的,唱咸水歌就成了他们解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主要方式。在咸水歌的歌词以及音乐风格中完全没有消极、低落的情绪,充满了乐观的精神。

如《十二月送人歌》里写到“二月送人艳阳天,春光明媚百花鲜。东风鼓起远征帆,乘风破浪永向前。……四月送人西南起,风吹浪花白涟涟;劝哥稳坐妹的艇,风吹浪打也安然。……六月送人雨水天,一朵黑云影天边;老天下雨不打紧,张开船篷共哥掩。”又如,“姑娌妹”调中唱到:“橹尾摇涟,棹尾起溅呃,姑娌妹,拉疏拢橹,等哥摇前;新排无鱼,旧排有咧,姑娌妹,拉多拢橹,摇过排头咧……”这里用细腻的歌词描写了夫妻俩出海打渔的情形,将辛苦的劳作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从深层次来看,这些歌词也充分体现了疍家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海上劳作是艰辛的,但渔民用歌声唱出了劳动的愉悦和对收获的憧憬,体现了劳动者勤劳乐观的性格特点。

2.由于伴奏乐器、方言、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京族民歌和咸水歌具有柔顺祥和的审美特征

虽然渔民终日面对茫茫大海,生产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大海,但在此环境下产生和传唱的京族民歌和咸水歌却没有形成高亢激昂的音乐风格,而是以抒情委婉的歌曲居多。这与他们的伴奏乐器、方言、人文地理环境等有关。京族的民歌中很少有轻快、活泼的歌曲,如“问月”“情歌”“摇篮曲”“祝香歌”“祝贺歌”“灯舞歌”“送嫁歌”“尝月歌”等,都是以悠长、徐缓而见长,以优美柔情、细语慢歌而著称。京族民歌的这些特点除了受方言、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影响外,也受到了京族的伴奏乐器——独弦琴的影响。独弦琴的演奏特点有两个,一是节奏上一短一长,二是静中有动。独弦琴只有一根弦、一摇杆,在演奏过程中强调把弹弦和摇杆这两个动作巧妙结合起来,右手弹弦,左手摇杆,左右手精确配合才能演奏乐曲。这种复杂的演奏动作需要演奏者有一定的时间去思索来寻找下一个音的位置,因此在演奏中必然会稍作停顿,于是形成了京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短一长的节律。比如,较古老的一首京族民歌《情歌》,虽然由于演唱者的不同引起调式的不同,但其节奏始终是一短一长地进行,这种节奏的运动规律受到独弦琴的影响逐渐被定格下来,成为众多京族民歌定的节奏型。另外,为了突破独弦琴的悠缓节律和长音所造成的静止感,还可以利用摇杆把长音做各种邻近音的流动处理,这些邻近音流动所形成的短小乐节听起来非常连贯、圆滑,这也是独弦琴演奏京族音乐静中有动的另一特征。如《高山流水》中的邻近音流动处理,听起来似是一个延音,又非一个长音,给音乐带来了新的动态,又不失长音的韵味。独弦琴的这些独特的演奏方式给相当一部分京族民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也是京族民歌如此抒情、优美、圆滑的原因。

北海疍家音乐文化最让人引以为自豪的是家喻户晓的咸水歌。咸水歌按歌曲的内容可分为生产歌和生活歌,按曲调可分为“叹”和“唱”两类。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咸水歌,给人带来的都是轻柔平和、舒缓恬淡的感觉,有一种朴实无华、柔顺祥和的美。咸水歌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柔顺特点,和以下三个方面分不开。第一,受疍家方言的影响。疍家语轻柔委婉,既没有普通话的铿锵有力,也没有客家话的高亢明亮,用疍家话写成的咸水歌的歌词大多为实意词,很少使用装饰性的词语。受此影响,咸水歌的音乐风格也就以优柔平稳见长。第二,和疍家人的性格有关。特定的生存环境塑造了疍家人的双重性格。一方面,由于长期从事风险极大的渔捞作业,疍家人养成了敦厚淳朴、刻苦耐劳的性格。但疍家人又属于陆居群落的边缘群体,长期处于弱势,养成了胆小怕事、言行谨慎的行为习惯,性格中内向、压抑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念。由于缺乏自信,疏于与陆上人家交往,疍家人不善于借助其他事物来表达情感。另一方面,疍家人见多了大海的惊涛骇浪肆虐横行,他们更希望看到风平浪静、碧波荡漾的大海,因此唱出朴实无华、柔顺祥和的歌声就是疍家人发自内心的感叹和希冀。第三,跟咸水歌的旋律特点有关。咸水歌旋律的装饰手法比较简单,一般不用花俏、华丽的装饰,以级进进行为主。“弧型”“波浪型”“综合型”的旋律进行方式形成了咸水歌柔和摇曳、连绵舒缓、高低起伏不大的旋律特色。旋律大多没有构成功能性的节拍形式,散拍子居多,规整的节拍很少见,节奏也比较松散,速度比较缓慢。这样的音乐注定给人带来一种轻柔平和、温润婉约的感觉。由此可见,咸水歌通过真实自然、柔顺祥和的音乐风格界定和传达了疍家人与众不同的审美方式。

第12篇

(一)大纲的设计

1.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要明确:该课程作为表演专业(音乐方向)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程。要使学生初步掌握涉及广东音乐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于岭南音乐文化的认识,加深对于广东地域音乐文化的理解。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突出:课程的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主要内容涉及粤曲、粤剧、粤乐三大音乐品种,梳理三大乐种的基本概念、音乐特点,结合音乐名家和名作的赏析,对实际音乐问题进行分析。

3.课程教学内容(含重点及难点)清晰:教学中分为五个章的内容:第一章绪论,重难点为:广东音乐文化的范围与渊源;第二章广东的粤曲文化,重难点为:粤曲的发展、名家简介、精品赏析;第三章广东的粤剧文化,重难点为:粤剧的发展、名家简介、精品赏析;第四章广东的粤乐文化,重难点为:粤乐的发展、名家简介、精品赏析;第五章如何更好的学习与传承广东音乐文化,重难点为:学习的方法与传承的意义、措施。

4.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适当:把课堂的教学和欣赏实践结合起来。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要求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布置一定的复习和思考内容,要求多听、多想、多实践。另外,本课程的考试可采取开卷或闭卷方式进行。也可以课堂讲授的具体问题为基础,结合自己的表演或欣赏实践,写出相应字数心得体会。

(二)教案与课件的设计

在教案中,要根据大纲的内容安排具体的章节,考虑到授课效果,在授课之初要明确课程名称的所指。此文所指的“广东音乐文化”课程不单指一个乐种或整个岭南音乐,在这门课程中只涉及粤乐、粤曲、粤剧三个乐种,虽然,这种授课内容未必全美无缺,但考虑教学对象和学时的要求只能做这样的取舍。在教案的内容上,应该要包括如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教学的目标及要求;2.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3.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4.思考及复习。在课件的设计方面,考虑到受众是表演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求要突出直观、明了和可操作性等问题,大量理论和文字的部分不应该过多的出现在教学内容上,要试图用比较直观的方式,比如图片、音响、影像等资料去阐释比较枯燥的部分。另外,如果能够加入动手或实践的环节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采取何种形式去实践,是演奏、演唱还是其他外出实地采风?这些都有待研究。

二、课程的思考

(一)关于《广东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课程的开设是大学的基础。作为一个地处广东的地方高校,《广东音乐文化》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如果中文系有广东历史文化等课程,艺术系就应该有与之配套的广东音乐文化课程。从时展对个人的要求来看,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份自豪感和归属感,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民族文化都不了解,怎么能了解别人国家的文化。从高等学府走出去的人,最终是社会国家的希望,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没有国就没有家,而走出国门,个人影响的却是中国人的整体形象。

(二)关于表演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开设的一点思考

第13篇

民族音乐文化主要是由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构成。高等院校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音乐教材的编写,给学生讲述的民族音乐要有代表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选择内容积极向上、曲调优美动听的音乐曲目,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要有全国统一编制的民族音乐教材,也要结合高校自身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选编乡土音乐教材。将全国统编音乐教材以及乡土音乐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学生通过全国性世界性民族音乐学习,在对比过程中就能够发现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习本民族乡土音乐过程中,对于本土情怀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之中能够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受到选材的限制,明显地感觉到对传统音乐的资料认识不足。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上出现过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音乐,例如在春秋时期孔子主编的诗经,就有很多的民族音乐。在1976年,国家出现了改革开放的盛世,四大民族音乐应运而生。这些音乐,不仅反映出我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还贴近社会生活,和民众息息相关,都是精品之作。教师在音乐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选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向上的音乐,让青少年得到美誉启迪。例如音乐《步步高》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可以让学生使用笛子,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等多种音乐器材,在课堂上即时演奏。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建设,不断地进行思想启迪。《高山流水》《川江号子》《春江花月夜》《浏阳河》《斑鸠调》《茉莉花》《孟姜女》《小放牛》《凤阳歌》《落雨天》等优秀的民族音乐,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

2积极组织课外民族音乐实践活动

近些年来,民族音乐文化考级热,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学习乐器的主要人群,都是幼儿园儿童以及在校的中小学生,在上千万的学生当中有一半的人都是选择的是民族乐器。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在业余时间学习民族乐器的孩子,他们的功课成绩一般都很不错,而且都是娱乐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北京有很多学校都有民族乐团,这也是学习民族音乐的生力军。高等院校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活动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高等院校将民族音乐文化和课堂讲授,通过文娱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还要积极地进行交流总结,互相交流经验,推广自己在民族音乐文化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从而让更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西音乐形式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个民族多个国家的音乐融合。我国民族的音乐文化就是在中外音乐不断交流融合中形成的。在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种音乐传播都是多项的,单向的音乐传播现象已经不再存在了,中西方的音乐,也呈现着一种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想要得到良好的传承,就必须辩证地看待中西音乐文化形式,认识到中华民族本土音乐的精神内涵,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适当地吸收外来的音乐。将西方音乐中优秀的组成成分加入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才能够让中国的民族音乐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辩证看待中西音乐的不同位置,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西音乐文化的内涵。若是一味地将西方音乐当作主流音乐,让中华民族的音乐成为附庸音乐,那么就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音乐的衰退。在音乐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音乐始终散发着广阔的魅力,非常多的外国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兴趣非常浓厚,因为中国音乐是自成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4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导理念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相关部门要制定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学校环境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阵地,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鼓励音乐教师开展音乐科研活动,创新民族音乐教学形式,打造民族音乐教学新局面。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首要前提,民族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高效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师,要做好开放和寻根之间的关系,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倒退僵硬也不能迷失自我,要在相辅相成中寻找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契机。开放和寻根的过程,是坚守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高校的音乐工作者要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根基,寻求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方法,为民族音乐文化,开拓新的途径。

5完善高等院校的培养机制

第14篇

中职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引领学生对世界音乐及音乐的创作持批判性的态度,以使学生形成全球性的视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涵盖着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总体而言,现代音乐教育定会朝向全球视野方向发展,而面对音乐教育观及音乐价值观的争议,中职学校应首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然后再以此为基础,理解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目前,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及中职学生看待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价值观已成为衡量中职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的新坐标。为此,本章节注重探讨中职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音乐文化源自社会生活方面,因此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但与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相比,有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则是传承音乐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途径,即短时间内便是受教育者获取到系统的知识,且随着中职教育行业的发展,中职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但音乐教育多以对音乐文化的选择、整理及传递来对音乐文化进行保存及维持。音乐教育选择及整理音乐文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水平、社会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音乐教育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特征及学生未来服务人群的基本需求。音乐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重组音乐文化,即采用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方式传递音乐,亦或说使受教育者以最短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习得音乐文化的主体内容,并最终实现对音乐文化体系的完整传承。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借鉴及传播外来音乐文化的形式

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创造过程,促成新音乐文化因素的产生,因此音乐文化具有变迁性。传播对音乐文化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文化的传播要求具备合理的传播媒介、传播方法及传播途径。就音乐文化的传播,音乐教育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音乐教育对传播内容具有选择与整理的功能,以实现对核心音乐文化的传播;音乐教育过程对反馈信息的接受、对传播渠道及传播内容的修正均能维持音乐文化的纯正性;采取特定教学手段,以使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大;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以使传授者与受传者间建立起稳定且和谐的关系。总体而言,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变迁过程,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促进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及相互融合;培养极具创造性的音乐人才,以推进音乐文化的变迁;汇聚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技术、规范及精神,以推动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进步;传播及扩散新音乐文化因素,以实现对全体国民进行大众音乐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重视借鉴与传播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此乃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本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的增强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音乐教育必须与社会相互融合,方才能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即发展成为与经济、社会政治相协调及具有民族内涵、民族凝聚力的音乐文化。因此,中职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必须建立起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从而实现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共享,由此获得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音调具有差异性,因此各民族音乐所用的音乐基本技法、基本手段及基本素材也具有差异性,由此产生各民族多样性的音乐风格。可见,中职学校音乐教育过程,民俗文化环境的影响及口传心授教学法依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二、结束语

第15篇

传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对保护与传承音乐的贡献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处祖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并不因其偏远而在文化积淀及文化根源上有丝毫逊色,黑龙江流域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些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应该认识并深入了解的。可是,就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整体而言,仍是沿袭了学堂乐歌以来的“西乐”之路,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对种类繁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就其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更极少被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故此,这对推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长谢嘉幸曾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观点,但针对这一命题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不知道”“没兴趣”现象严重。这一答案把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认识和了解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责任、义务和功能?通过本土音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乐,并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是当前国内外贯彻于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仅民歌这一种音乐类型就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劳动的、宗教的、游戏的、爱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烟海的音乐类别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擅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行收集、学习、研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音乐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音乐与追求,进而在音乐实践中归纳完善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定位准确,方法得当建立一套研究型学科体系,把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定位在研究型课程上,使该课程与其他的学科相区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风、分组学习、资料分析整理、分类汇总等多样学习方式。在师生共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去认识各民族音乐的类别与其表现形式的各异。

2.积累素材,发展创新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素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创新本土音乐。将本土音乐渗入到音乐教学中,加强本土音乐与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创作出一种将音响作为传播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是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响,把音乐的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自由转换,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