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第1篇

关键词:结合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97-01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加强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自身效率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应用教学艺术,使学生能够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引导初中生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增加初中生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感知,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内容含量十分大,也比较枯燥,再加上其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将理论性很强的初中语文课堂开展的生动有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工作。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创造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增强创造的激情和自信,成为其终生受用的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和源泉。面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何老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通过讲故事、听名人轶事、猜想故事结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同学们都感兴趣的活动中,何老师对他们进行了适时的启发和引导。

2.2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近些年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充分认识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并且成为了我国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和优先考虑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兴趣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快乐教学和愉悦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以及研究的话题。如果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那么,初中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并且在情不自禁中取得好成绩,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情景教学以及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等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初中生会感受到十分痛苦,并且学习效率很低。如果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通,把初中知识融入到情节里面,使初中生成为语文教学故事中的主人,这个时候,初中生就会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加深了初中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探索和理解,进而能够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以及效果。

2.3提升举例频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举例频率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初中语文知识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举例子就变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文学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引出其他大的学科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更加能够对初中生所特有的好奇心进行满足。在初中语文教师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其和地理以及历史等等知识进行结合,使初中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增加自身其他学科的知识,再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仅符合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更加能够使初中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子是语文教师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同时,要使初中生能够明白所举例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2.4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除了要将初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且采取举例子的措施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初中语文课堂之前以及初中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通常情况下,备课都要按照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初中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广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知识层次进行了解。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初中生比较关心和注意的话题,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课后的作业,初中生在学校初中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知识变得十分鲜活,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全新的作业形式,比如说通过对学生邻居或者居民小区实施调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初中生要根据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开展辩论赛等等作业,这些作业锻炼了初中生行动、思考、分析以及设计等等方面能力。

3.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初中语文教育面临全新的课程改革,为了追求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品质,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所在,要顺应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来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俊霞.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13,No.17810:50-51.

第2篇

也许这点成绩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位来自偏远农村初中的只有中师毕业起点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看看王传扬17年的从教追梦之路,你可能就不会惊讶于他的惊艳一时:阜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阜阳市优秀班主任,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颍上县教坛新星、颍上县首届名师、颍上县优秀教研组长……

王传扬老师,就来自安徽省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并且是现任组长。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

安徽省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处于国家级贫困县――颍上县的最西北,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校,现有教职工50余人,在校生600多人,18个教学班。这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初中学校,成立于2004年,由原来的五十铺中学和九湾中学合并而来,至今已历十年风雨。

学校语文组刚成立时仅有7名教师,其中4人为民办教师转正,仅有2人为专科学历;2009年9月一下子充实了5名本科毕业的特岗教师。现在的11名成员均为本科学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5人;35岁以下8人。他们教风严谨、团结协作、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充满了蓬勃生机。

正是语文教研组这个年轻优秀集体,一连三届获得县级优秀教研组称号,连续四年在全县教研工作会议上做先进发言。语文教研组的11名成员,人人都在追梦,个个风采不凡:他们中有省课改先进个人1名,省优秀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骨干教师3名,市县教坛新星3名,市优质课大赛一二等奖6人,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8人,9人在市县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中担任主讲教师或者评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近二十篇。

刘元立,前任教研组长,现为学校业务副校长。睿智执着,敦厚好学,独树一帜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理念花开持久。是第十届全国四项全能语文教师,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阜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阜阳市中语会第六七届理事,主持一项国家级阅读实验、两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项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多篇。

王新瑜,灵秀亲和,婉约善感,倡导语文是读出来的,一直高举激情满怀的朗读教学旗帜。是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颍上县优秀教师,市县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担任县以上公开课主讲教师,参与一项国家级阅读实验、四项省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表文章多篇。

刘凤桂、李晓风、白娟、王坤、李影、张凤等青年教师,也都各具特长:有的课件制作精美,有的古典文化研究颇深,有的擅长书法,有的文采风流。他们获得过市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多媒体教学大赛、青年教师经典诵读比赛等一二等奖,参与了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论文评选和作文竞赛辅导等方面获奖颇丰。

二.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个地处偏远农村普通初中的语文教研组,要想有所建树实属不易。针对身处偏远农村和组员年轻化经验少的特点,他们克服条件艰苦、学习少路、信息不畅、机会匮乏等种种困难,以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目标,认真做好学习提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观课议课、以赛促教、读书交流、青蓝工程等语文常规校本教研工作,重点抓好特色活动,形成集体合力,加速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每一个农家学子的全面发展。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上,语文教研组已形成统一的大语文观,即语文教学应该是课文、读书和作文三分天下。课文教学重点应抓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为此,语文教研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相约美丽周二”观评议课活动,每学期每个成员都要上好五课――组内公开课(研讨)、1237高效课堂模式课(达标)、优质展示课(过关)和走堂交流课(换教),把自己研究课标、研究学情、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评价等结果指向课堂教学实践,把课堂教学技艺精湛当做最高奋斗目标来追求。

读书课重点抓好经典阅读的质与量。要求每班每周在时间上至少保证两节课读书――一节名著阅读课(把图书室搬进课堂),一节报刊阅读课(把课堂搬进图书室);在操作上用好两种课型――导读课(用于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书籍)和展示课(用于引导学生展示阅读名著成果)。作文教学重点抓好训练的有序性研究,要求每个组员积极参与整个初中学段和本年级作文序列研究,并把集体智慧的结晶再运用到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去实践。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研上,语文教研组践行了和谐的新教研观――物我两用创机会。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语文教师很明白自己的差距,都能自觉执行组规,主动阅读、借鉴、实践、反思、写作,虔诚虚心,一丝不苟,且行且思,拔节成长。

语文教研组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最大努力提供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为了让他们多接触教研员、接近名师,语文教研组积极向学校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有计划的分批参加各级各类语文教研活动。比如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为中国未来而读・2013阅读论坛”(宣城)、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合肥)以及安徽省中语会第五届年会暨专家报告会(2012安庆)等高级别教研活动;像阜阳市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评选、“赵文汉名师工作室”活动等教研活动则尽量观摩。语文组多次邀请市县语文名师名家沈松怀、郝家峰、王家良等到校指导,更多的是要求组员网上学习语文教学名师尤其是本地名师王磊、武宏均等的博客。但多数时候由于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不能与会,也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教研室、网络、其他学校等)搞到名师上课或者报告的录像,也都及时传阅。学习观摩之后就是“复盘”借鉴、化为己有,再积极参加市县优质课大赛、公开课展示等来锤炼提升,再上台阶。语文教研组更是挤出有限的经费订报订刊,让组员能够接触到《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当今最优秀的学科专业杂志。

近几年来,语文教研组连续申报了课题研究工作。2010年,语文教研组立项了颍上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例分析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通过课例反思促进成长;2011年,立项了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效检测研究”,通过锤炼课堂加快成长;2012年和2013年,立项了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著走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和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班班通的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通过关注课程增速成长;2013年9月,我校有幸成为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实验学校”,希望文化建设助力成长。

在农村初中语文实践活动上,语文教研组追求提升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内外兼济收效好。抓好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操练听说读写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其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研组特别重视实践活动,并因时因地因人的适宜的开展。比如:

写观察日记,感受自然,走进社会。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农村初中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途中,就是在春游夏感,秋赏冬览;学生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经历。长期以来,语文组语文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在自然、社会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感悟生活,体味社会,用日记记录人生,这比课堂上再多的道理都有说服力,都更能训练听说读写。

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语文教研组都会发起并主办校园读书节活动。2013年的校园读书节活动历时一个月,围绕“走进名著 阅读悦美”的主题,开展了包括黑板报评比、读书角建设评比、相约周一名著阅读课、名著阅读征文评比、读书笔记评选、书签印章制作大赛、快乐读名著手抄报展评、书海絮语现场书法比赛、文采飞扬现场作文比赛、经典留香周末看名著电影活动、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比、文艺汇演在内的12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热情投入,涌现出许多创意新、水平高的佳作,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快乐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活动。长期以来,语文教研组都在坚持让我校的农村娃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每天早上七点二十走进五十铺乡中心学校,各班诗文美读琅琅,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午大课间的集体诵读阵容强大,撼动人心;中午的“乡村少年宫”里,语文教师的经典诵读讲座或者指导雷打不动。近几年,县中学生“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的一等奖阵容里,总离不开我校学生的身影;县中青年教师“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的获奖者,总少不了我校语文教师的芳名;县“中华诵・经典诵读暨管子诗会”展演活动中,总留下我校师生的优美声音!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改进;优化;综合性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实效低下、不受学生欢迎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过于强调初中语文的独立性。把初中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割裂开来,从而形成封闭化、程序化、死板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实际上.在初中各学科中,初中语文学科的感彩最强烈,教学的艺术因素最丰富,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依赖特定的教学情景而形成,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要创设初中语文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1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和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究教材本身的艺术因素。做到美文美教。传统的课文分析模式会把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毫无乐趣可言,尽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但学生的反映却极其冷淡。记得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串讲了一遍,结果学生一个个毫无反应。后来我深刻分析了讲课失败的原因,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优美,有动听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因此高质量的诵读至关重要。我按照这样的教学设想重新讲了一遍。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我满怀深情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春》时,整个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所有学生都沉浸在我的朗读之中。我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朱自清所描述的那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使他们真正品味到了散文的艺术之美。

要注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美态。课堂教学是一项示范性非常强的活动,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给初学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在一言一行之间自然流露出教师的优雅和情趣,流露出教师的慈爱和睿智,使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学会语文,学好语文。

1.2 营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堂成功的初中语文课,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有效地朝着课堂教学目标流动的。要使课堂教学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使学生思维朝着这一既定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以具有的特定的心理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表象。因为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一般都能反映社会生活。它们都有较强的思想性、生动性和情感性,对这些抽象内容的理解,最好的方式是多联想、多想象和多感悟。诸多教学实践证明:求知欲、学习兴趣、学习情感等心理现象,是配合这一思维有效流动的良好因子。

一堂语文课能否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学习的动机源于他们自身内部的力量,而自身内部的力量往往决定于需求的满足。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的需求有所了解。

2 让课堂综合化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9Y语文无处不在,元时不有。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以研究提升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因此,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专项研究活动,如针对我们沈家门地处海岛的特点,我们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渔文化”的研究活动,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学生采访渔民,走访海鲜夜排档,收集跟“鱼”有关的资料、摄影、制作,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课上,有小组专门介绍鱼的外形,出示了各种鱼的照片;有的小组收集了很多跟鱼的形状有关的物品,如发卡、七巧板“鱼”、“鱼”书法作品,展示鱼的邮票;有的小组讲述了鱼的故事,演唱渔民谣;还有的小组介绍了鱼的价值,甚至还有小组写出了《东海海洋文化城》的投资方案……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保护母亲港”的系列专题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检验的机会。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语文课堂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和实践化以研究、提升并优化教学,引起学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用全人类文化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人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

在宏观上不局限于语文课的内容,而还从心理、品德、法律等方面进行扩展,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在微观上就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还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游戏的看法,对责任感的看法;教学黄蓓佳的《心声》时,引导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及整个教育现状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结语:

课堂是不断变化的,它充满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需要所有的语文老师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法,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青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的一些思考[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3)

[2 ]张玉梅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初探[期刊论文]-文理导航(下旬) 2010(9)

[3] 陈荣建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4)

第4篇

关键词:县域 语文 教研 探索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县域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县域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初中语文课程实践能力。因此,基本点必须放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初中语文教师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此,在开展县域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过程中必须加强有效性研究,发挥其在研究中运用的实效性。笔者在多年县域初中语文教研实践工作中,对有效教研活动形成一点粗浅的认识,在此与大方之家交流。

一、选准主题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起点

有效教研活动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非常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课堂过度关注阅读的“质”——师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条分缕晰琐碎解读课文,严重忽视阅读量尤其是课内阅读“量”的积累——师生阅读书目少数量微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很少读1本课外读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加大学生课内阅读量,落实课外练笔的文字量”做为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口进行调研,广大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问题,在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把研讨的主题确定为“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开展系列学习和培训。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习和培训满足了他们专业成长需要、有助于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所以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教研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共性问题,在认真研究、敏锐发现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为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确立了起点。

二、教师参与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教师才是主体,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教师的积极参与才是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师参与主题的确定。读写量的不足是教师多年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适问题,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瓶颈就难以冲破。为此召开讨论会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各种可行性方案,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最后的主题“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到教研主题共同确定,教师的积极参与,他们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教师选择活动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同做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三、方式灵活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1.读书报告

结合教师的实际,向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推介《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钱梦龙《导学的艺术》、李希贵“语文实验室计划”课题资料等大量语文大师的著作,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现实,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自己以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重点查找不足,每人写一份读书报告,以校为单位召开读书报告会。每校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县读书报告经验交流会。通过这种教研活动,引领语文教师学习理论,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能在对比中及时找到教学中的缺欠,自觉把理论融入实践之中,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多读多写”的教研主题, 为进行下一步课改做好了前期铺垫。

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录制了普通一线教师和市、县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同一堂课,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比对,探索“多读多写”的途径和方法,摸索可行的教学模式。

3.课例研讨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推出了实施 “多读多写”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七步循环教学模式。在教研活动中以校为单位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个性化研课、教学示范等环节,诊断教学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可行性策略。

这项活动突出了教师的“体验”,在体验中教师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由此可见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四、环节紧凑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第5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就是语文教师主导课堂,教师独立教,学生独立学,严重缺乏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正常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运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促使中学生增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学习的意义,最终达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当前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意识不足

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足,教师不能注重引导学生,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形式化严重

大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组的方式往往都是让座位临近的学生作为一个小组,只是单纯地进行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实质性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另外还有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内容,多次应用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被有效执行,知识作为了一种形式上的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平淡无味

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安排合作学习,不研究同质和异质,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平淡无味,毫无生动性可言,课堂教学严重缺乏了活跃氛围,最终的结局只能逐步走向“死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混乱,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合作学习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中学生的思考欲望,鼓励学生可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学习差距大等问题。而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语文教师解决教学困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进而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教育目标。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努力来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学生在课堂相互合作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增进彼此间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学科构建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给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辅助作用,帮助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处于课堂的核心位置,一直是以教育者姿态满堂灌,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可以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充分地开发自己的头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有效激发自己的课堂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和畅所欲言的空间,最大化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快速地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开展“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石拱桥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或者身边石拱桥的影像、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与收集,并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展示小组成果。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所收集到的内容进行演讲、发言,并将讨论结果以报告形式上交给教师,进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前合作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互动的主要阵地,它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获得情感和树立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语文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园地。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头脑和身心一起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激情澎湃、青春年少,但往往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比如说情感困惑,这是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一个情感话题,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中学生的这一情感困惑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疏通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致女儿的信”一课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讲授了基础知识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写关于爱情的短句或者小品等,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制订编写任务,其中需要包含一些戏剧性冲突情节,比如来自于父母或者教师的反对态度等。在学生完成剧本编写以后,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课堂表演,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性。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教师等,在这场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让语文教师从内心感慨他们的积极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表演来深刻领悟父母以及教师们的情感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内心得到触动。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性

初中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时,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合理地安排合作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合作学习中。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合作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使学生可以在足够的时间内快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促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真正地实现合作学习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时,需要注意一定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值得学生通过合作思考探讨的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羚羊木雕”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导入一个让学生合作思考讨论的问题: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来?接下来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问题来引入一个有关“代沟”的话题,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代沟”这一现象的看法,还有所谓的“代沟”的实际表现又有哪些?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来有效引发学生的合作思考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科学制订合作教学大纲,重视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合作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制订,其中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科学的研究和制订课堂教学大纲,深入的完善合作学习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在组内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可以科学地制订本节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在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来进行分享,并依据自己的想法来对紫藤萝的生长习性进行确认,有效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合作探究性的课堂问题,促进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沟通,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5],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和团队协作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发挥出来,真正落实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初中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尚信.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0):11.

[2]辜建强.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8):48.

[3]王来,安丽丽.刍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8(12):96.

[4]瞿选彦.开展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2019.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由于地域因素、城乡因素、发展因素,长期以来教育投入的不公平,使"城市教育像欧洲,农村教育像非洲"。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笔者结合黔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学习现状及原因

1.初中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热情不高,态度冷漠,不认真学习。部分学生因自己成绩差,感到升学无望,更是什么都不学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主管领导用经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学校、老师、班级定升学指标。这样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是:语文学习围绕"中考指挥棒",中考怎么考就怎么教,不考的就不教,学生中考不考的就不学。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看不到语文的价值,看不到学好了语文是受用终生的事,却不知道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

2.学生片面看待语文学习的劣势,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花工夫学,收效不大;不花工夫,也差不了多少。觉得学语文好比"狗咬刺猬--无从下嘴",内容多,头绪繁杂。

3.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许多是由家长造成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出榜样。大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错误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事。加之,现在每个乡镇上都有五六家网吧,学生只要一有空,就溜进去,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可自拔。再一个,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快,各种工厂如同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只要能受累,一个月就能挣个三两千,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就持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学习不行就进厂打工,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不爱学习,抱定一种考不上就进厂干活,爱咋咋地的想法。

4.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欠佳。在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大部分一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批改上,作前指导、批改后评讲花的功夫不深。教师苦于批改作文,以"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要求和衡量自己的工作。这样,语文教师往往下了很多无用功,教学中出现少,慢、差、废等现象。

二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用以下对策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严管的同时一定要厚爱。

学生上语文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大折扣。要改变这种状况,要讲道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责任感,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好,须聚焦在抓住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态度、行为等,时时处处观察学生,抓住时机及时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学习态度差、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各方面关心他们。如家长在家,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并与家长探讨如何教育子女,协助老师教育好他们的子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学生孤僻、自卑、不合群、缺乏上进心。老师要关心他们,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要关心。让他们体会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如了解他们生日的日期,到这一天送个贺卡什么的,或搞个活动,叫同学们个个拿出自己的绝活,能唱的,给他唱一首歌,祝贺他的生日,能画能写的就画写送给他,有钱的买个蛋糕将蜡烛点起来唱生日歌,我想会给他许多惊喜,他能激动得流下眼泪。

2.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课堂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学好语文主要在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要使学生学好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课产生兴趣,所以老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一系列的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他们的积极性最高,乐此不疲。如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办墙报、手抄报、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主题班会,配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当然,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或者征文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放弃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发。

3 .开展分层次教学。

农村初中,学生来自全镇各村的小学,各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方法和效果都不尽相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千差万别,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也参差不齐,由此势必造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教学中的"一刀切",必然会造成差等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消极局面。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制定出A、B、C三个学习能力等级的标准,通过观察测试,再确定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级。每学期结束,再对照标准和测试情况,重新定级。当我们进入了教学操作的更高境界时,将会发现自己操作的不是一堂课,完全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的表达与诠释。只是每堂课都有一个新的角度而已。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分别施教、分层推进,使每级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学习目标。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则更是"无米之炊"的艺术,提高农村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细致的工作。但不管现实如何,作为一线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坚持的方向不变,我们的信念不变,踏实勤奋,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或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第7篇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阅读课教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课堂教学方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诸如,知识授受的教学观念仍根深蒂固,阅读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语文课堂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把语文看作是纯工具性的学科,重各种阅读技能的操练,轻情感熏陶和审美享受,彻底失落了根本的人文关怀等。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是阅读课教学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至少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注重师生互动。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对话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书本,学生和书本三个层次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与互动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真正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教师和书本之间的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上,教师对教材课本的把握是阅读课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则是阅读课最优化的助推器。学生和书本之间的交流是学生阅读课堂的根基,学生从课本上汲取营养,获得灵感,书本是学生的武器,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内容大胆地提出内心的疑问。小组讨论能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实现三者之间的对话,那么将会使学生、教师不同程度地开拓思维与视野,可谓各有收获,相得益彰,教学相长。

其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时间是短暂的,仅仅指望在45分钟的课堂上要完成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新课标里的课外阅读要求是,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七至九年级学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无疑是一个巨大任务量,因此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有自己明显的特点: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他关注的是文章内容而非形式,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大量的阅读练习中习得的,仅有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凡是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大幅度增加课外阅读量。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教师可以指定一定的课外读物,并定期以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及时给予正确指点。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研活动 方法

一、选准主题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起点

有效教研活动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非常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课堂过度关注阅读的“质”――师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条分缕晰琐碎解读课文,严重忽视阅读量尤其是课内阅读“量”的积累――师生阅读书目少数量微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很少读1本课外读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加大学生课内阅读量,落实课外练笔的文字量”做为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口进行调研,广大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问题,在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把研讨的主题确定为“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开展系列学习和培训。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习和培训满足了他们专业成长需要、有助于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所以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教研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共性问题,在认真研究、敏锐发现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为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确立了起点。

二、教师参与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教师才是主体,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教师的积极参与才是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师参与主题的确定。读写量的不足是教师多年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适问题,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瓶颈就难以冲破。为此召开讨论会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各种可行性方案,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最后的主题“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到教研主题共同确定,教师的积极参与,他们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教师选择活动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同做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三、方式灵活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1、读书报告。结合教师的实际,向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推介《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钱梦龙《导学的艺术》、李希贵“语文实验室计划”课题资料等大量语文大师的著作,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现实,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自己以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重点查找不足,每人写一份读书报告,以校为单位召开读书报告会。每校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县读书报告经验交流会。通过这种教研活动,引领语文教师学习理论,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能在对比中及时找到教学中的缺欠,自觉把理论融入实践之中,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多读多写”的教研主题, 为进行下一步课改做好了前期铺垫。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录制了普通一线教师和市、县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同一堂课,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比对,探索“多读多写”的途径和方法,摸索可行的教学模式。

3、课例研讨。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推出了实施 “多读多写”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七步循环教学模式。在教研活动中以校为单位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个性化研课、教学示范等环节,诊断教学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可行性策略。

这项活动突出了教师的“体验”,在体验中教师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由此可见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四、环节紧凑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课改之风,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课题。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提升教育的品质,提高教育的质量,关键要看我们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的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精神,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师角色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的网络化,我们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学校与课堂已不再是他们接受知识的唯一渠道,有时自以为准备很充分、很精彩的课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出现冷落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参与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创新型、科研型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方式。

2.转变学生观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信息交流的主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他们,用同一个模式去规范他们。

3.转变教学观

我们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统治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而应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多项体验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因为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大脑处在高度兴奋状

态之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与理解力就会有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1.精心设计导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收获。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论语》时用名言警句导入法;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歌曲导入法;在学习《童趣》时用故事导入法;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用影视导入法等等。

2.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希望将自己优秀、擅长的一面展示出来,因此,我常常利用这一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组织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辩论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新课改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1.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绿》时,有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有哪些奇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查阅有关资料,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2.弘扬学生的个性

巴列班斯基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相互联系是教育的基本规律。”素质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敢于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

性,这样我们一定会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得军,邢建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课改前沿,2008(1).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45-02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之下,在国家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某种层面上,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语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开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综合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交际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目前教育中的重点和核心,这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地通过实践来创新和突破,创设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综合学习环境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当然,也需要克服目前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以确保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当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老师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组织者,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重要的影响,还对整个教育界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老师对推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进程有直接的影响,其决定了教学的进程。此外,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引导能力直接地影响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1.2学生方面。该问题同样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很多学生不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使得他们不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以往的调查报告来看,很多的初中生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持的是无所谓的态度,并且很多学生也不知道综合性学习到底是什么,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综合性学习对自己并不重要,也有学生认为语文学科仅仅是升学的一门工具,并不需要太过于复杂的教学模式,认为其并不适合当今的现状,这些观点使得他们并不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二是很多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学习并不积极,很多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该问题同样是因为学生在思想并不认同和重视综合性学习。

1.3课堂教学活动单一。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有的老师选择的教学活动过于单一,仅在课堂上增添一些简单的场景,并没有增加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或创新内容,使得在课堂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巧妙地设置出学习的情境,如很多教师现在过分地依赖于电脑和网络,在收集素材时,大多数直接从网络上摘取,使得很多的教学素材都并不是老师自身经历或领悟的,使得教学中的情感成分不足,无法感染学生。此外,在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也存在着单一的现象,存在着对手机的素材进行简单的讨论后进行作文的创作,这些情况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普遍不高,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2.1自始至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一直被奉为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想直接获得学习的经验,就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实践,但是教师的指导却不是必须因素。如果教师在课程学习中不对学生进行指导,那么无论什么样的课程想要达到预想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际辅导。首先,教师要在活动开始之前让每个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任务和形式,教师在学生不清楚具体操作时还要进行相关的讲解。其次,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师在活动进行时要全程追踪,不能将活动方法教授给学生后就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要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家长不想孩子将大块的业余时间放在活动上,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家长阐述活动的意义,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知晓其中的利弊,从而使学生顺利进行活动。教师与学生在一起进行活动也能够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行为和问题,保证活动质量。教师最后要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时不能只注重结果,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过程和交流合作情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活动中充分的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在相互交流和反复提高中快乐的成长。

2.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概括能力及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总而言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当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彤.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J].语文建设,2011,( 07) : 30- 32.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呢?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二、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三、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四、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洪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浅谈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现状 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环节。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意义之大。如今,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高度,以及大语文教学观的高度来看,作文仍为语文中的一个重点。

然而,因为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的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欲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现在初中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童心的纯洁无邪。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置疑。

然而,综观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以及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初中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殊不知,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内容,是表达的需要。一个人有了丰富的内容,有了表达的需要,即使他只字不识,也会讲精彩的故事。而众多学生的作文中没有新材料、新内容,取而代之的是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陈旧的题材。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当作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与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钝化他们独具个性的棱角,导致他们丢掉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过于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若罔闻。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从我们与学生每天的接触中不难发现,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四)重课堂,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儿童,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滋润,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作文是思想感情的表达,作文课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和学习表达技巧的。我们可以这样比方: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木材,技巧是木工的手艺。我们拼命教授木工的手艺,可是没有好的木材,甚至没有像样的木材,传授的手艺只能玩一下花架子。技艺教授当然是教师的事情,但是生活积累呢?上述现象在现在的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初中作文教学策略试探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处理信息与构思表达,使其充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求得纯真的思想,求得真实的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铭记在心。

(一)自编训练体系。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没有独立的作文教材,语文教师应该自编初中写作教材。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编写的教材要自成一个训练体系,即根据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其结构顺序为直线式和螺旋式相结合,把初中语文教材确立的几十个写作知识点,既按年级配置,又在各年级反复,体现作文教学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当然,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定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学生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等。这些课文就是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更新教学内容

1.变单纯作文为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理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

2.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通过大作文观来开发校园、家庭、社会环境资源,创造多样化的活动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材料,让作文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在作文课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鼓励学生“有所为而作”。我认为,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有老师、家长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的痛苦。

3.变传统作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为读写听说并重。要求学生重视平时的生活积累、材料积累和语言积累。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以及从书中读到的东西,无不可以构成写作的素材。提倡学生课外练笔、练口,利用小资料写或说一些生活片段或思想片段,等等。

4.把作文批改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让学生走完写作的全过程。

(三)优化教学模式

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综合型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更应参与,而不可只做座上客,洗耳恭听。魏丰堂老师在《初中作文综合式教学实验研究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拟定文题――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师生快速同题(同类)作文――‘下水文’示范――学生改文・教师面批――教师口头点评――师生共同小结。”

(四)改进批改模式

1.变教师批阅为师生共同批改,发挥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积极性。

2.变“全批全改”“详批细改”为“少批略改”。教师从每班分层次抽取10篇,运用“启发式批改法”进行批改。

3.扩充批改内容。教师批改10篇学生作文,既批阅“文”的水平,又批阅“批”的水平,将改文训练与写文训练统一起来。

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学生感到难,对教师来说也难――作文教学很难在短期内见效。怎样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同时又是最不容易找到现存答案的课题。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尽管作过这样或那样的尝试与摸索,作文教学始终让我感触颇多,要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地位、重要意义与艰巨性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法上悉心钻研,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浩逊,翟振业主编.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华艺出版社.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充满生机

【中图分类号】G233.1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80-01

一、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在对语文课堂的艺术研究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以此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学生不喜欢初中语文课的原因

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经过归纳,我们认为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堂枯燥单一,学生不感兴趣。2.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3.学生生活单调,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三、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艺术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教师也认识到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锤炼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营造为艺术的舞台,力争做一个合格的艺术家。

四、初中语文课题的研究方案与计划

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9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09年4月):(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并制定课题方案,领悟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2)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探讨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办法,追求语文课堂艺术化。(3)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和分析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课题评审。

五、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

1.加强新课标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图书资料和现代网络资源,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改等现代教育理念。

2.立足课堂教学,设计有趣的课堂,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愉快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这是我们语文组成员一致追求的目标,也是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

3.深入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找出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

4.探究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方法

(1)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上课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2)化解尴尬,激活课堂,体现教师机智。杨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由于教室里坐着十几个听课教师,开始就遇到冷场,学生们都很紧张,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我们事先设计的方案讲下去,我们都为她捏一把汗。只见她稍作迟疑之后,抬头微笑着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你们看漂亮吗?”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她的身上,齐声喊道:“漂亮”。这句问话不是课前的设计,而是杨老师即兴的发挥,是教师的机智。正是由于这句问话,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学生大笑,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留白”激活思维。“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在画面上留下空白,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和作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学生补充,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更让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4)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 ,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5)追求艺术化课堂,精心设计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由怕学语文到爱学语文,从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与乐,师生共同努力把语文课堂构建成艺术的舞台。

(6)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六、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14篇

我国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比重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时至今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年,农村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究竟如何?这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语文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从校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展开,利用校长、教师、学生问卷及访谈提纲,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及个案访谈等对河南省15个地级市2个地区的28所农村初中(涉及河南省东、西、南、北、中部)进行调查。其中涵盖了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教师、学生,相应的教学及学习方式、考评制度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硬件保障系统

①基础设施。调查问卷以及访谈都反映出农村初中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问卷调查得知,45.27%的农村初中没有图书馆与阅览室。对于“学校在教育技术现代化方面的变化”这一问题,17.68%的教师认为变化很大,20.37%的教师认为没有变化,61.95%的教师认为有一些变化。可见,农村初中的现代教育设备相比课改前有了明显的改观。但访谈中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设备仍无法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它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方面意义重大。有14.63%的教师对教材不作任何改动,完全按教材编排实施教学,努力实现编者意图;78.05%的教师以教材为凭据,将课文作为例子,同时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7.32%的教师完全按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可见,多数教师有意愿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但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78.54%的农村初中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的短缺是语文新课改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造成了农村学校在财物资源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现象。二是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偏狭,造成了大量潜在资源的流失,课程资源的流失无法为语文课改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2)软件保障系统

①外部支持。课程改革属于系统工程,要有社会各界,尤其是上级行政部门和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调查中发现,52.29%的农村初中教师表示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语文课程改革,22.22%的教师表示十分重视,19.61%的表示有时重视有时不重视,5.88%的表示从不重视。可见绝大多数上级领导与学校领导对于农村初中的语文课程改革是比较重视的。

对于家长支持方面,54.7%的教师选择了“基本不能”或“完全不能”对他(她)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45.3%的教师选择“基本能”或“完全能”。两个数据基本持平,可以看出受调查教师对该问题认识上的不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就该问题的访谈显示: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家长的支持意识薄弱,基本素养不高,影响了课改的实施。

②内在保障。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他们对课改的认同及对理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课改的顺利推行。调查显示,71.33%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表示愿意选择语文新课程教学,12.67%的表示不愿意,16%的表示无所谓。可见,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愿意选择新课程改革,这为农村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内在保障。语文课程标准集中容纳了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对课标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映射出他对课改理念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18.29%的教师表示多次认真地看过课标并完全能够深刻理解;有28.05%的教师仔细看过一两遍,基本深刻领会;大致看过且基本理解但不能深刻领会的占51.03%;稍有了解的占2.44%。但对于课改后教师的主要工作问题,78.6%的教师认为是讲授教材内容、备课、改作业等,对于班主任还需处理班级事务。21.4%的教师表示能够认真整理工作素材、阅读相关书籍、收集教学资源等。可见,仍有部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把握比较肤浅、不够深刻。

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也会影响到课改的顺利推进,因此也是课改实施的重要内在保障。调查发现,47.52%的农村初中学生听说过语文新课改,但是很模糊;28.08%的很了解;24.40%的没听说过。可见,只有极少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课程很了解,绝大部分学生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③教师培训。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普遍持积极态度,因此,课改之初就组织了一期期的教师培训班。访谈中,教师也提到:“新课程实施之初,老师们都是要参加培训,学习新课程理论的,有时暑假要去县里学习,还要参加达标考试。”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是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于培训效果,27.43%的教师认为非常好,22.54%的认为比较好,37.33%的认为不好,12.26%的认为非常差。通过访谈了解到培训不理想的原因有:培训者缺乏对中小学实际状况的了解、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经费短缺、培训形式单一等。

表1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平均每年参加课改培训情况

2.教师的教学方式

(1)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来源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与经历,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体认识。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92.71%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只有5.96%的教师与原来基本一样,1.32%不清楚有没有变化。在与教师的访谈与座谈中,多数教师表示新课程的实施使他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使他们能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2)教学行为

观念只有转换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调查中发现,37.25%的教师尝试过课堂教学改革,但学生不适应,所以还是以前的教法占主流;43.14%的教师根据课改理念,主动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效果良好;19.61%的教师感觉课改理念多半不合实际,有上级听课时才组织一节“课改课”;没有教师认为不了解课改精神,从来没有尝试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30.66%的教师课堂以讲为主,偶尔有提问和练习;38.49%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练习;21.15%的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讨论,最后老师就不懂的进行讲解;9.6%的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也是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可见,多数教师能够根据课改精神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讲授式或简单问答式的教学。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有:班级人数过多、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考核标准没变等。

3.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不再感觉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率。调查中发现,40.37%的农村初中生表示非常喜欢语文课,44.40%的表示比较喜欢,12.97%表示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2.26%的表示不喜欢。对于所使用的语文教材,37.12%的农村初中生表示非常喜欢,43.73%的表示比较喜欢,16.42%的表示谈不上喜欢不喜欢,2.26%的表示不喜欢。可见,绝大多数农村初中生喜欢语文课与所使用的语文教材。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调查结果显示:78.51%的农村初中生能够在课外主动阅读书籍报刊,19.53%的很少阅读,1.95%的从不读书。学生喜欢的语文学习方式,25.00%的农村初中生选择了“自主探索学习”,34.67%选择了“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40.33%选择了“听老师讲授”。可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农村初中生所接受,但由于传统思维惯性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为数不少的农村初中生依然偏爱于“听老师讲授”这种教学方式。

(3)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与用语文的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初中能够定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只有极少数学校,绝大多数学校一学期只是点缀性地偶然开展几次,甚至还有不少学校一学期一次都不开展。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班级人数过多、课程资源短缺、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滞后等。

图1:农村初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情况

4.考评制度

课程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质量监控与导向的作用。新一轮课改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我们通过学校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两方面对目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考评情况进行了了解。

(1)学校对语文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

访谈中发现,学校考核教师的标准有考试成绩、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师教科研活动等,但考试成绩仍是各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其他方面所占比重非常小。而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希望的考核标准与上述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具体如图2所示。(横轴中的数字代表各选项,其对应关系为:①考试成绩;②学生发展状况;③教师教研活动;④同行间的评价;⑤教科研成果;⑥其他。)

图2: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与教师希望的

考核标准对比图

(2)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从图3和图4(横轴中的字母代表各选项,对应关系为:A:考试成绩;B:考试为主,参考平时表现;C: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D:平时表现)可见,在评价学生时,其综合素质与平时表现虽已被学校及教师所考虑,但成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这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当前升学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3:学校评价学生的依据

图4: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1.存在问题

(1)认识问题

调查发现,10.88%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非常有信心,62.13%的较有信心,24.48%的有些怀疑,2.51%的完全没有信心。可见,语文课改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造成了约26.99%的教师对其产生了顾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师是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直接关系到课改实施的成败。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即使是最微小的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态度即使是极少数教师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应努力避免这极少数消极态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语文新课改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态度,强化其对新课改的正确认识,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对课改的积极支持,使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够进一步地深入推进。

(2)资源问题

一方面,硬件基础设施短缺或简陋的状况使农村初中无法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如:可供观摩共享的网络教学软件的欠缺使得教师无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无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而课堂中也无法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另外,农村校外资源虽然丰富,但碍于时间、精力的束缚,不少教师仍主要以教科书为主,很少去开发校外资源。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资料短缺对我们影响很大”、“设备短缺使得学生无法实现自己动手操作而只能以听课和做练习为主”。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薄弱使得农村语文课改方案难以真正落实。虽然现在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国家开展的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等)来提高自己的学历,但不可否认,不少教师的学历虽然提高了,但其整体素质与具体的操作能力等仍无法达到目前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不少农村初中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兴趣、热情并不高,他们选择教师职业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新课改对他们来说更是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头脑中那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这也无法激发起他们改革的热情。

(3)教师培训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由于经费投入太少,不少教师只经过三五天培训就上岗了。出现了培训中“走走过场,应付了事”的形式化倾向。对于“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这一问题,63.41%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选择了“缺乏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多数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形式等比较单调,理论性过强,缺乏与教学实际的联系,教师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很多教师认为“培训过于重形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感觉挺好,但真正操作起来时又是一头雾水了”。访谈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农村教师太需要培训了。可见,以往所组织的让大家集体来听报告、听讲座的培训形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进一步访谈中也了解到互动式交流研讨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是教师们比较欢迎的培训形式。

(4)评价问题

目前,评价已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成了我们课程改革难以突破的“瓶颈”。访谈中也了解到,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标中倡导的多元评价制度比较认可,主观上也愿意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再唯成绩论英雄。但他们也表示,目前国家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还不健全,成绩和升学率仍被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主要标准,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也不得不去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其他表现。“一方面,想通过课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又怕课改不成功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家长怨老师,同时我们还怕自己的年终考核会受到学生成绩的影响。”一位李姓教师道出了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的心声。

2.建议

(1)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政策倾斜

农村新课程改革除需先进的教育思想等软件外,还需较好的硬件支撑,否则,将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为了保证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持续性,政府要将课程改革经费纳入教育经费的范畴,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斯坦豪斯称:“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2]。新课改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可以说,虽然教师不再是主体,但其教学行为的优劣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然而,农村基层学校由于条件差、待遇低等因素往往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所以,国家或地方政府要加强相应的政策引导,使更多优秀教师能够投身于农村基层学校,也为农村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2)创造培训机会,提高培训效果

众所周知,农村基层学校不仅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师参与各种学习的机会也比城市教师要少。但是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不能仅仅抱着“等、靠、要”的思想,而是自己应该积极去争取。比如,学校可以请县教研室牵线,通过与一些先进学校、先进教师联系,积极开展“城乡共话”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农村教师了解城市教学与科研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请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来进行示范课教学,也可以让农村教师去城市学校讲课等。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在组织培训时,要注意对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改变以往单调的讲授模式,要注重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示范课、说课、评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

(3)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研究

一方面,国家应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制定真正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并结合具体措施将其落到实处,彻底唯升学率的评价方法,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另外,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考命题与阅卷的研究。评价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可以预见在此之后的很长时期内,考试还将会是我们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评卷的标准、倾向等也将会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方向标。因此,加强考试命题与评卷的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可以逐步地使考试内容与新课程理念更加对应,并使之向联系实际、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倾斜,使考试中的不合理之处逐步得到改进,让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真正发挥出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兴趣培养、课前三分钟、情景设置、活跃、鼓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何事,只要有兴趣,就会事半功倍,学习犹为如此。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现有如下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丰富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兴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上课铃声刚停,七年级(8)班的教室就响起了朗朗书声。不错,不是小学二年级,而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诵《三字经》。笔者面带微笑站在教室门口,做了三分钟的观众。

笔者是七年级(8)班的语文教师,曾于2008年假期在重庆听过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并买回了他的大作在家研究了很久,受魏老师的启发,笔者开始用丰富的课前三分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成了学生的自由表演时间,学生在语文科代表的组织下朗诵经典美文,唱红歌,讲故事,说笑话等。这样避免了一成不变的上课模式,既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课前就保持一份愉悦的心境。

二、注重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开好了头,就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犹为重要。笔者会在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导语,力求新鲜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三则为例:笔者走上讲台,微笑不语,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等学生都探来了好奇的眼光,再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圆圈。”笔者微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圆圈,它是聪明圈,我们来回忆一下,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哪些历史上特别聪颖的少年,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这里面。”学生略加回忆,就能得出答案:曹冲、孔融、司马光……这时,课堂气氛渐入佳境,笔者话题一转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三则,将认识三个同样聪明的少年。而且,课后我们还将评比一下,班上哪些同学的名字也能够写进聪明圈呢?”果然,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为了“圈中有名”,都积极预习,抢着回答问题,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活跃课堂气氛,首先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做,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

以七年级上册说明文《长河落日扁》为例。笔者以王维《使至塞上》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刚才学习了‘长河落日圆’,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却是‘长河落日扁’,作者为什么说落日是扁的,他有什么依据呢?请同学自己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带着一颗好奇心主动走进课文,解读文本,自然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想要活跃课堂气氛,得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自由。在笔者课堂上,学生从来不用正襟危坐,大多数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圆圈,每节课都有规定题目的讨论内容,还有围绕课文的自由讨论。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能会为了某个问题争得耳红脖子粗,也可能讨论着书上的问题却扯到了其它有趣的事情上。

笔者上七年级上册《捅马蜂窝》时,给了学生这样一个讨论题:“‘我’为什么要捅马蜂窝,又是怎么捅的?”刚过了一会儿,笔者就发现很多学生在摆龙门阵,摆自己小时捅马蜂窝的经历。于是笔者干脆暂停了上一个讨论题,改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你小时有捅马蜂窝的经历吗?讲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这下可好,班上马上冒出了几个“故事大王”,把捅马蜂窝的经历讲得绘声绘色,艰险万分。

就这样,笔者尽量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语文课,当然不会沉闷,学生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四、多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镇级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很差,刚进校的时候,有的学生连字都不会写,第一次语文测试,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达到及格标准。但笔者一直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笔者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不管是对优秀的学生,还是对所谓的差生。

例如:学生问题回答正确了,表扬:理解能力强,学习踏实;答错了,鼓励:很有创意,这正是学语文所需要的素质;对作文内容写的不够好的学生,可以表扬字写得整洁;对成绩考砸的学生,就告诉他们别泄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竖立信心,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叫张千锋,一开学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他坐在最后一排,每节课上课都是打瞌睡。每当笔者在课堂上把他叫醒,同学们都会笑他说:“反正他就是瞌睡大王,每节课都睡觉,班主任都管不了。”笔者很恼火,但却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这么帅的小伙子坐在最后一排打瞌睡多可惜啊,坐到前面来吧,也让老师看着养养眼。”小男生被笔者逗得不好意思了,一节课坐得直直的。果然,位置换到第一桌以后他就没有打瞌睡了,专心学了起来。笔者乘胜追击继续表扬他:“张千锋同学的笔记作得多好啊……张千锋同学的成绩进步很大哦…..”大半个学期过后,他在单元测试中已经能达到及格分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