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软件开发培训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维护;分析

社会中各行各业在利用计算机工作时,工作目标的实现均需要依赖相应的软件,而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因此,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来说,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等均与其密切相关,实施管理及维护工作时,还应结合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内容、特点等展开,以提升管理及维护效果。

1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

1.1明确管理内容

第一,技术人员的管理,在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时,其基础作用的为技术人员,只有软件开发相关的技术人员全部具备时,开发工作方可有效开展,管理技术人员时,应对每名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出明确,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协作效果;第二,团队管理,在团队力量面前,个人力量微不足道,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时,团队管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管理人员应采取恰当的方法聚拢技术人员,引导其将聪明才智、精力等用于软件开发,发挥团队效应,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化、与时俱进的培训,持续的提升技术人员的软件开发能力[1];第三,用户管理,企业之所以进行软件开发,主要的目的在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用户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十分关键,管理人员应加强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了解用户的需求,以提升用户满意度。

1.2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制定管理措施时,可行性是必须要保证的,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来说,关键在于建立完整的体系。构建管理体系时,应广泛的收集各个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各技术人员自觉的遵守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果[2]。首先,构建科学的人才体系,面向社会招聘专业的、高素质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促使软件开发团队的不断壮大,同时,明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合理分工,发挥合作的作用。其次,构建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考评制度等,以制度约束工作人员,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效果。最后,构建培训体系,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定期参与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术外,还应包含知识、责任等多个方面,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在计算机管理软件时,还可以依托相应的基础建立计算机软件管理平台,该平台在管理计算机软件过程中,以数据统计及实际数据分析为基础,经过汇总之后,形成完整信息,并依据信息开展管理工作。同时,所建设的管理平台还能够对软件开发工作进行管理。

2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

2.1工具模块化、设计语言合理化

在计算机软件使用过程中,维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在开发期间,即应保证软件具备可维护性,保证软件开发质量的同时,尽量的将软件开发成本降低。模块化所具备的特点比较多,比如一个模块在进行变化时,只需更改此模块即可,并不会影响到其他相关模块。计算机软件工程工具实现模块化之后,可降低程序测量及测试的难度,而且可较为容易的发现序列错误,并及时的做出改正,提升软件运行的安全性。设计语言是软件开发时所需使用的,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可将维护工作的可行性提升,通常来说,程序语言包含三种,一种为低级语言,比如机器语言,理解难度比较大,一种为高级语言,与低级语言相比,理解及维护的难度降低,第三种为第四代语言,此种语言中,编译程序及解释程序提供后,即可实现算法。

2.2构建科学的维护对策

维护对策的制定是维护工作顺利开展,提升维护质量的保证,维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电脑使用过程中,软件、更新补丁等会不断的下载到电脑中,与此同时,病毒也可能被下载到计算机中,从而影响计算机的安全性,使用计算机时,应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杀毒工作,同时,杀毒软件也需定期更新;第二,计算机系统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增加系统中的冗余文件,再加上软件删除时的残留文件等,导致系统空间被大量占据,此时,计算机系统运行速度会变慢,也影响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通常,间隔3个月时即可进行一次系统重装,安装时,可快速格式化,并自动创建系统文件,即formatc:/q/u/s。慢格每6个月进行1次,以将磁盘上的文件信息彻底清除。Fdisk重新分区每年进行一次,将磁盘上的错误彻底修复;第三,用户应用计算机过程中,产生新的需求时即需要下载相应的软件,安装软件过程中,c盘为禁止安装位置,因为一旦安装进c盘后,即使软件卸载,但残余文件仍然会留在c盘中,占据c盘储存空间,增加计算机的运行负荷,通常,安装软件时,应选择c盘意外的磁盘。

2.3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

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维护计划的制定也十分重要,通过维护计划的制定,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维护工作,提升维护效果。在制定维护计划时,预测、规避风险的对策,维护、检查软件功能的措施等均为计划中所包含的内容。测试计算机软件时,采用现代化的方法,提前预测问题,积极预防,最大限度的减少问题的发生可能,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3结语

鉴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及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管理及维护人员应依据具体的软件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的管理及维护措施,保证计算机软件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进而促进计算机运用领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1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

1.1 明确管理内容

第一,技术人员的管理,在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时,其基础作用的为技术人员,只有软件开发相关的技术人员全部具备时,开发工作方可有效开展,管理技术人员时,应对每名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出明确,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协作效果;第二,团队管理,在团队力量面前,个人力量微不足道,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时,团队管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管理人员应采取恰当的方法聚拢技术人员,引导其将聪明才智、精力等用于软件开发,发挥团队效应,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化、与时俱进的培训,持续的提升技术人员的软件开发能力[1];第三,用户管理,企业之所以进行软件开发,主要的目的在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用户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十分关键,管理人员应加强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了解用户的需求,以提升用户满意度。

1.2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制定管理措施时,可行性是必须要保证的,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来说,关键在于建立完整的体系。构建管理体系时,应广泛的收集各个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各技术人员自觉的遵守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果[2]。首先,构建科学的人才体系,面向社会招聘专业的、高素质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促使软件开发团队的不断壮大,同时,明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合理分工,发挥合作的作用。其次,构建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考评制度等,以制度约束工作人员,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效果。最后,构建培训体系,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定期参与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术外,还应包含知识、责任等多个方面,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此外,在计算机管理软件时,还可以依托相应的基础建立计算机软件管理平台,该平台在管理计算机软件过程中,以數据统计及实际数据分析为基础,经过汇总之后,形成完整信息,并依据信息开展管理工作。同时,所建设的管理平台还能够对软件开发工作进行管理。

2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

2.1 工具模块化、设计语言合理化

在计算机软件使用过程中,维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在开发期间,即应保证软件具备可维护性,保证软件开发质量的同时,尽量的将软件开发成本降低。模块化所具备的特点比较多,比如一个模块在进行变化时,只需更改此模块即可,并不会影响到其他相关模块。计算机软件工程工具实现模块化之后,可降低程序测量及测试的难度,而且可较为容易的发现序列错误,并及时的做出改正,提升软件运行的安全性。设计语言是软件开发时所需使用的,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可将维护工作的可行性提升,通常来说,程序语言包含三种,一种为低级语言,比如机器语言,理解难度比较大,一种为高级语言,与低级语言相比,理解及维护的难度降低,第三种为第四代语言,此种语言中,编译程序及解释程序提供后,即可实现算法。

2.2 构建科学的维护对策

维护对策的制定是维护工作顺利开展,提升维护质量的保证,维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电脑使用过程中,软件、更新补丁等会不断的下载到电脑中,与此同时,病毒也可能被下载到计算机中,从而影响计算机的安全性,使用计算机时,应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杀毒工作,同时,杀毒软件也需定期更新;第二,计算机系统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增加系统中的冗余文件,再加上软件删除时的残留文件等,导致系统空间被大量占据,此时,计算机系统运行速度会变慢,也影响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通常,间隔3个月时即可进行一次系统重装,安装时,可快速格式化,并自动创建系统文件,即format c:/q/u/s。慢格每6个月进行1次,以将磁盘上的文件信息彻底清除。Fdisk重新分区每年进行一次,将磁盘上的错误彻底修复;第三,用户应用计算机过程中,产生新的需求时即需要下载相应的软件,安装软件过程中,c盘为禁止安装位置,因为一旦安装进c盘后,即使软件卸载,但残余文件仍然会留在c盘中,占据c盘储存空间,增加计算机的运行负荷,通常,安装软件时,应选择c盘意外的磁盘。

2.3 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

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维护计划的制定也十分重要,通过维护计划的制定,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维护工作,提升维护效果。在制定维护计划时,预测、规避风险的对策,维护、检查软件功能的措施等均为计划中所包含的内容。测试计算机软件时,采用现代化的方法,提前预测问题,积极预防,最大限度的减少问题的发生可能,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第3篇

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的定义

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指员工完成某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规范后,制定出的可量化的标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各单位开展年度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建设的核心。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模型(图1):

系统的构建策略

1建设思路

由于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岗位应知应会模型的建立,主要工作都围绕岗位应知应会模型建设来展开,根据广东电网教育培训创先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以及设备和技术参数、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

佛山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和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信息化落地工作。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及软件开发公司,对人力资源部梳理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划分,拟定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架构设计、拟定应知应会培训项目编码规范和项目开发监理,由实施厂家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工作。

2建设方法

2.1业务再造流程先固化后优化。为了保证流程再造成果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中佛山供电局采取“先固化后优化”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的推广方法对系统进行逐步的升级和完善。

2.2集中开发、统一部署。该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改造,以佛山供电局为中心进行集中的软件开发、测试,统一对各部门和区供电局进行部署。

2.3加强业务流程再造宣贯与培训。为更好落实“先固化后优化”的实施策略,佛山供电局通过专项培训情况,开展了针对培训业务人员的流程扩充成果的逐层宣贯工作。

2.4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方丰富的实施管理经验深度介入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开始时就要求监理方深度介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做好项目的组织、进度监控、成果审查和测试等工作,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3系统的架构

3.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4建设目标

佛山供电局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在原有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上进行扩充,在充分考虑与人力资源等其他业务系统进行集成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主要实现以下建设目标: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建立一套科学、灵活的全员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依据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建立员工的全方位培训档案管理,可记录员工的历次培训情况、培训得分等,作为对员工技能的考核与能力选拔的重要依据;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

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

1应知应会标准固化与维护由各负责单位培训员负责录入标准,可实现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标准维护。通过人员编码与岗位代码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可自动形成人员编码与培训项目代码的一对多映射关系。

2岗位符合度评估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通过一定的公式和逻辑关系,得出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计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

3培训需求调查管理由员工所在部门利用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员工应知应会差距清单,识别差距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从而得出年度培训需求,形成年度需求报告。

4培训计划生成年度培训计划应包括岗位应知应会培训需求调查每年自动生成的、员工自己选择的、直接上级领导指定的。由各单位培训员负责汇总录入每个人的计划,自动形成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初稿。对下年度培训项目进行策划,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编制培训预算。

5培训项目实施管理实现培训课程管理、题库管理、师资管理、培训机构管理、培训场地管理、专家团队管理和培训证书管理。根据年度培训项目计划,举办培训班,网上报名,培训班上报,并进行归档,并可进行在线的考试和成绩登记。

6培训考核与评价将教育培训目标考核的内容在系统中进行定义,对能够自动采集的数据实现自动采集。下一步在时机成熟时,将试行由各责任单位定义培训目标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并经人事部审查后正式。

7统计分析与报表可动态分析每个员工培训情况与岗位的符合度情况,作为了解员工知识结构与水平、以及人员选拔的依据之一,可依据某一岗位统计出单位内非本岗位员工岗位培训度情况,并按积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直接上级、主管部门可动态跟踪、统计员工的培训情况,有针对性的了解需求、组织培训;员工可动态的查看本人需培训的课程,本人的培训档案与积分情况,以便及时参加相关培训,能动态地查看计划与完成情况的对比。

系统的建设和推广解决的问题

1实现了局培训的全员覆盖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全局全员培训的完全覆盖。截止到2012年7月,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了将近2年时间,审核并固化了全局698个岗位应知应会标准,为支持网络培训应用,开发了将近400门电子课件,并同步建设了基本涵盖所有岗位的配套题库数万道,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

2实现了培训的智能化全过程管理依据佛山供电局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按岗位制订培训方案,自动生成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结合课程课件,推送到员工的学习任务中,实现员工学习过程的监控,培训积分的自动计算、学习档案的自动归档,实现培训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效提高培训宏观管理能力,并可依据远近期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知识和技能及评估绩效等;

3实现对员工岗位符合度评估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计算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推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可按员

工进行分类统计,查看详情后,可查看具体的员工已完成的课程与实际应学习的课程之间的对照关系,为员工绩效评价和人才选拔提供依据。

4实现网络培训的在线管理实现从培训项目的建立到培训效果分析等一系列在线管理功能。可由系统生成学员报名、办班管理、学员学习情况监测与统计、培训效果评估、月度、季度、年度等报表,实现办班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提高各项数据查询的速度与准确性;

5实现培训的监督考核管理可依据培训目标制订详尽、周密并可操作的培训,并可从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直属上级等不同层次对培训目标的监督考核,保证严格按培训计划与要求将培训落到实处。

小结

第4篇

今年上半年以来,从外资企业中高级人才总体需求来看,在以下3 种行业呈现明显的人才稀缺现象。

矿业开发等人才短缺

过去的冷门专业,矿业需求职位呈现严重短缺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矿业开发项目的增多,国家能源开发力度加大以及随着加入WTO,国家对外国公司在能源开放上的政策影响,使得矿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时期已经到来。但与此同时,矿业作为中国的冷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一些原来从事矿物能源的人才由于以前市场疲软已经转行,新生人才不能及时跟进,因此出现了人才的严重空档现象。因此,矿业开发、销售等人才已经成为外企中高级人才市场的短缺人才。相比之下,对于近年来热门专业的工程、石化、建筑类专业而言,随着奥运建设项目的增多,仍然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地铁、建筑、工程等专业人才成为需求热点。

专业软件开发与日语技术人才急需

随着北京市外包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力度加大以及相应政策的调整,IT 外包已经成为北京的朝阳发展产业,一些外资公司纷纷在京建立IT 的外包基地或发展外包产业,测试工程师、日语软件工程师、程序员等职位出现较大的人才需求潜力,这也是中国IT 良好发展的征兆。其中,比较突出的人才短缺出现在专业软件开发和日语技术人员方面,继印度之后,中国正逐渐成为新的IT外包基地,在中国市场上,既掌握软件开发,又熟练使用一门外

语,如日语的软件工程师突显稀有。省略 的招聘平台随时期待这些人才的登陆。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目前,国内金融证券业的高端人才从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发展的要求,外资银行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寻求海外高端金融、证券类人才,新加坡等地的专业人才受到青睐。

中低端助理人才需求量大增

相对一票难求的中高端人才来说,中低端职位需求仍然是目前活跃在整个外企人才招聘市场的主力职位,并以3 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中低端助理性职位为职位需求主体,专业性需求基本也停留在5 年以下工作经验。对于初级职位来说,初级秘书、助理、会计、HR 等大众行业人才需求仍然很旺,占整体市场需求的62%;而市场、销售类人才需求虽然排在总需求量的第二位,却只占到11%;其次是日语专业需求占7.4%;IT/ 通讯类占7%;工业类占5.4%。

第5篇

[关键词]多体系;整合;实施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94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1 多体系独立运行存在的问题

公司内通常有多个体系同时并存,如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职业健康体系ISO 18000、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0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 27001、IT服务管理体系ISO 20000以及信息安全资质等,让这些体系“和平共处”非常重要。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体系的共存问题,各个体系将出现“打架”现象,轻则体系运行出现障碍,重则会让整个公司管理体系运行陷入瘫痪状态。

在一些公司中,由于历史原因,多个体系分别独立运行,或者仅有少量体系简单整合,这给体系的良好运转带来极大挑战。

1.1 过程文件 “打架”

同样的事情,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文件约定,如“培训管理制度”在多个“体系”中同时存在,不同的“体系”中“培训管理制度”因特定体系的要求不同,其内容亦存在差异,如在ISO 20000体系中的“培训管理制度”规定每年年底收集培训需求并制订来年培训计划,而ISO 27001体系中规定每年年初收集培训需求并制订培训计划。这会引起培训专员在实施培训时的困惑,不确定究竟要按照哪个“培训管理制度”执行。

1.2 过程难以实施

各个标准体系,其视角不同,对应的约定不同,但这些约定可能是针对公司同一个业务的不同方面,如在体系中不加以整合,则其实施会遇到很大挑战。如基于ISO 9001,公司制订了项目管理过程,针对项目从立项到结项的一列过程,而公司可能在ISO 27001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中,根据ISO 27001附录A6.1.5中有关对项目管理中信息安全要求,做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安全要求“在项目实施计划中,采用风险分析方法,分析项目信息安全风险,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信息安全实施措施”。这导致在业务过程中没有规定其实施要求,这些要求反而分散在体系中各个不起眼的过程中,过程实施者在实施时很难联想到这些规定,也无法很好地实施这些规定。

2 多体系整合实施思路

多体系整合基本上分4步进行。

2.1 合并同类项

这一步相对简单,将相同的过程合并成同一个过程,如多个体系均有“培训管理制度”,则保留其中一个就可以。

如果在多个体系中,有相同的管理制度,则保留一个即可,如这些约定有少量不同,则检查不同点在哪里。不同点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各个体系分别增加的,互不影响的约定,如ISO 20000“培训管理制度”中有关培训内容部分约定需要做IT服务意识培训,而在ISO 27001中相应内容则约定需要做信息安全培训,则只需要将这些约定整合在一起即可。另外一种情况是有冲突的约定,此时需要仔细分析甄别,取其中的合理成分。

如果在多个体系中,针对不同的业务,有类似的管理制度,则需将相同的内容加以整合,如公司系统集成有“系统集成项目实施制度”,软件开发有“软件开发项目实施制度”,运维服务有“运维服务项目实施管理制度”,这些项目实施管理制度,表面上看有诸多不同,但实际上,除部分细节差异外,其管理过程基本上完全一致,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统一的、满足公司所有项目实施的“项目管理制度”,有利于公司的过程规范和执行。

2.2 交叉融合

在该步骤中,将同一个过程中的不同约定,整合在一起,方便过程的执行。

如ISO 27001附录A6.1.5中有关对项目管理中信息安全要求,不再独立形成文件另行规定,而是整合在公司的“项目管理制度”中。

在该步骤中,实施的重点在于如何将不同文件的不同规定整合在一起。

2.3 过程验证

对每个过程,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演练和验证,确保各个过程符合公司现状,过程定义规范、完整、可行。

2.4 过程对标

将整合好的管理体系,按照各ISO体系资质要求,找出每个标准、每个条款对应的过程文件,形成《标准条款对应一览表》,以确认体系符合各个标准。

如该步骤不能通过,则返回第三步。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软件项目管理

   1软件项目管理概述

   1.1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

从概念上讲,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实际上,软件项目管理的意义不仅仅如此,进行软件项目管理有利于将开发人员的个人开发能力转化成企业的开发能力.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越高,表明这个企业的软件生产越趋向于成熟。企业越能够稳定发展(即减小开发风险)。

软件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的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从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维护全过程)都能在管理者的控制之下,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地完成软件交付用户使用。

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人员的组织与管理,软件度量,软件项目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能力评估,软件配置管理等。

1.2 cmm与cmmi

1.2.1 cmm的由来

cmm是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matuirtymod—e1)的简称,是卡内基一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院为了满足美国联邦政府评估软件供应商能力的要求,于1986年开始研究的模型.并于1991年正式推出了cmm1.0版。cmm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衡量软件公司软件开发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和软件过程改进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cmm的评估结果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软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软件要国际化,软件企业必先规范化和规模化.提高软件过程能力,cmm为企业达到目的指出了一条有效途径。cmm也为应用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了选择,同时给予了管理软件承包商一种良好的手段。

1.2.2 cmm与is09000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标准is09000与cmm均可作为软件企业的过程改善框架。cmm仅仅适用于软件行业。而is09000的适应面更广,实际上is09000:2000版标准和cmm遵循共同的管理思想,is09000:2000版(iso9001)标准已经彻底解决了94版的制造业痕迹较重、标准按要素描述难于在软件行业实施的问题。

就内容来讲,is09001不覆盖cmm,也不完全覆盖is09000。一般而言.通过is09001认证的企业可达到cmm2级或略高的程度,通过cmm3级的企业只要稍做补充,就可较容易地通过is09001认证。粗略地说,is09001近似于cmm2.5级。

1.2.3 cmmi

cmmi是卡内基梅隆大学2001年9月推出的比较成熟的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集成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matuirtymod.elintegrated)。与原有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类似,cmmi也包括了在不同领域建立有效过程的必要元素,反映了业界普遍认可的“最佳”实践:专业领域覆盖、软件工程、系统工程、集成产品开发和系统采购,集成的产品和过程开发以及采购,主要是配合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内容采用。

cmmi的阶段表达方式继承了cmm的思想方法。将所有的过程域依照5个成熟度等级来组织,从低到高分别为:初始级(initial,第1级)、管理级(managed,第2级)、定义级(deifned,第3级)、定量管理级(quantitativelymanaged,第4级)和优化级(optimizing,第5级)。如图l所示:

1.3国防专用软件cmm二级介绍

国防专用软件要求其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国防专用软件cmm二级实施规范,定义了软件工程化管理涉及到的过程、活动与任务,是实施贯彻国防专用软件能力成熟度二级的方法、规范与组织管理的总纲.也是基于cmm项目管理系统的基础和依据。

国防专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将组织的软件能力成熟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1级称为初始级,2级称为可重复级,3级称为已定义级,4级称为定量管理级,5级称为优化级。如图2所示:

具体介绍如下:

初始级(1级):从事软件项目工作人是的能力决定软件项目性能;解决问题的模式是“救火”式的;软件项目性能不可预测;软件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问题,而非技术问题;软件管理完全不透明,仅通过某些杂乱无章的过程生产软件。初始级无关键过程域。

可重复级(2级):建立了有效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过程被文档化并得到遵循:有一个组织方针来指导项目建立管理过程;能重复以前项目的成功实践;项目管理到位。可重复级的关键过程域为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策划、软件项目跟踪与监督、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子合同管理。

已定义级(3级):它建立在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之上;为了控制一个过程,过程就必须是已定义的、已文档化的和已被有关人员理解的;组织已建立了一整套标准的软件过程,并且组织中的每个人和项目均能照此执行,已按妥善定义的过程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已被理解;整个软件过程中软件产品的生产是可视的;除了里程碑处外,在各开发阶段中设置了更多的检查点。已定义级的关键过程域为同行评审、组间协调、软件产品工程、集成软件管理、培训大纲、组织过程定义、组织过程焦点。

已管理级(4级):运用统计过程控制的原理,阐述过程变化的具体原因。产品和过程被定量地管理,管理决策有客观测量为基础;管理者能在定量边界内预测性能:而且可以进行交互控制。已管理级的关键过程域为软件质量管理与定量过程管理。

优化级(5级):识别并消除软件过程性能差的长期原因;持续不断地改进软件过程,关注连续过程改进,有纪律的过程改进已成为日常工作方式。优化级的关键过程域为过程更改管理、技术改革管理、缺陷预防。

2基于cmmi的软件项目管理

2.1需求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的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软件项目的开发必须以客户的需求为指向.需求管理目的在于使开发的方向和客户一致。对客户本身的真实需求有统一的认识和评价。开发方和客户方共同对《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评审,双方对需求达成共识后作出承诺,同时开发方和需求者共同对《需求文档》进行评审,设法理解需求的含义。从各个项目参加者处求得对需求的承诺.共同评估各项需求对承诺的影响,并记录对需求的承诺。这一过程完成的文档包括《需求文档》和《需求管理计划》。

主要步骤有如下几步:

(1)项目经理先在项目内部组织人员进行非正式的需求评审,以解决明显的错误和分歧。

(2)邀请同行专家和用户一起评审需求文档,尽可能地使需求反映客户的真正意愿。

(3)开发方和客户对需求文档审核后签字,以产生法律效力。

2.2软件项目计划

为进行软件工程活动和软件项目管理所制定的合理的计划,包括预测、项目投入和工期,确定必要的承诺和执行等,经过软件项目计划过程后,我们将得到《项目估计表》、《项目生命周期文档》、《总体项目计划书》、《项目子计划》等文档。软件计划内容包括以下计划,但每项计划可分立也可合为一体:软件开发计划、sqa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软件测试计划、项目培训计划。 

2.3软件项目跟踪与监督

为了保证软件系统在预期的工作量内按时保质地完成.需要定期对其主要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和调整。跟踪的对象通常有规模、工作量和成本、计算机资源、进度、风险和软件工程技术活动等。它的目标是为对照软件计划跟踪实际结果和性能.当实际结果和性能明显偏离软件计划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加以管理直至结束,对软件约定的更改应得到受到影响的组和个人的认可。

2.4子合同管理

选择合格的软件承包商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管理,包括如何选择软件分包商,如何建立与分包商的约定,如何追踪和评审分包商的功效。这期间包括对软件子合同的管理,以及包括对合同的构成成分的管理,如子合同中含有的软件硬件及其他系统成分的管理。

2.5软件质量保证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过程域引入的动机是为了有一个相对独立于项目的成员,能够以第三方角色保证项目组成员遵守事先的约定。遵守作业流程以及对产品制定的标准和规则。使工作人员和管理者能客观了解过程和相关的工作产品,确保所策划的过程得以实施,从而支持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2.6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运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统计和配置审计,建立和维护工作产品的完整性。最后得到的文档包括《识别的配置项》、《配置管理系统》、《基线》、《变更请求》、《配置项的最新履历》、《配置项的状态》以及《配置审核结果报告》等文档。

3达到cmmi的基础和策略

要使管理过程高效.首先就要抓好项目管理,关键也就是抓好几个关键过程域。国防工业企业的软件开发要达到可重复级必须从思想、组织和技术三方面做好准备。

思想上的准备。首先是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及时且有效地控制。企业领导必须彻底认识到国防专用cmmi的重要性,以及其给企业软件开发能力带来的深远影响,从内心上、根本上保证基于cmmi的软件项目管理工作的进行。不但要求领导,也要求企业内所有人员提高认识,在企业内进行动员、学习和培训是必要的,这对全员统一思想,完成思想转换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企业项目人员构成合理.有具有相当权威的高层领导参与,有专职的部门设立,有专职的项目经理负责,这些是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上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证。实施cmmi,要建立软件工程过程组、系统测试组、软件质量保证组、软件配置管理组与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同时还需要优秀的实施顾问参与项目.提供优秀的实施计划方案。

技术上的准备,首先是对cmmi的研究,所有的开发人员尤其是高层的领导和开发人员必须对cmmi非常熟悉.不是只知道个大概或者基本概念,而要求领悟其内涵和精髓,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自发地尊重规范来进行软件项目的管理工作。

第7篇

为了加强对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中国计量学院请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开展教学各个环节的合作,把学位教育与市场竞争中急需的实战技术培养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计划,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中,前三年完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学位主干课教学,第四年加强实训环节(根据不同的特色模块,校内开设培训班,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因材施教,进行特色培养。几年来,我们探索到了一种学校、社会、企业、学生“四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具体做法

根据市场需要,2003年,我们选择杭州市对日软件外包做得比较早的企业――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开展对日软件开发人员培养的试点工作。第一批参加此试点的有25名学生,他们根据自愿原则,参加了前期培训。前期培训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考查机制,企业选派指导教师(包括日语教师、项目指导、外籍教师)参加培训的全过程。特色培训计划如表1(见下页)所示。

教学计划共安排60个学习日,每日7个学时。经过2个月的学习,80%的学生一次性通过了东忠软件公司组织的国际日本语三级考试,100%通过了计算机技能考试。通过这次培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接受了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同时,这个特色培训计划吸引了其他一些企业来我校选拔人才,如恒生电子、浙大网新、富士等企业向我们表达了用人意向及合作意向。最后有79人次获得了面试机会,并有19人次被正式录用。特色培养项目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相关企业更关注我校学生。

校企合作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实际的效益,我们把这个思路引申推广到其他教学模块上,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学生在前三年完成本科主干教学课程后,在第4年进行模块化学习(几年来,我们开设了对日软件模块、嵌入式模块等四个模块),即所谓“3+1”模式。这是一种“厚基础、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我们与NEC、华为3COM等企业进行合作,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层次发展,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按市场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技术,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结构化矛盾,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有利于企业获得为我所需的人才,使学生更接近社会。四年间,校企合作共培养了500余名学生,学校深化了教学改革,企业要到了想要的学生,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单位,这是一个于社会、于企业、于学校、于学生都有利的“四赢”办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效果

1.“3+1”模式增加了学生选课的弹性

“3+1”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大学学习,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在大学高年级进行特色培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表2(见下页)是近四年来计算机专业进入到对日软件开发模块的学生情况统计,由表中可见,学生的选择是随机的,自愿的。

2.企业承诺录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⑴鲜明的特色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企业承诺录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对日软件开发”模块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实战实训,基础扎实,职业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在就业时很抢手,不仅实训的学生100%就业,而且由于许多企业跟进招人,还为其他学生争取到更多的面试和就业机会。表3(见下页)是近四年进入该模块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近四年计算机专业在对日软件行业学生一次就业情况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这个模块的受益人数已达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55%。

⑵开放性办学提升了学校声誉,提高了就业层次。鲜明的特色使越来越多的对日软件企业关注我校的毕业生,关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4是近四年对日软件模块学生的主要就业走向,从表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到上市公司甚至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层次,提升了学校的声誉。短短四年,我校毕业生工作在对日软件开发企业的人数就有300多人,许多企业如杭州东忠软件、浙大网新等,每年都来我校招聘,不少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如目前仅在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就职的学生有60余人,其中有的已成为部门领导。

3.学风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重要任务,进入模块的学生,由于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基本没有迟到、早退和无故缺课的现象。

由于学习任务重,学生们学得很辛苦(在调查表中基本每个人都写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实战模块使教学更生动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一直以来,我们的计算机专业课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由于缺少实战模块,学生很难理解书中的概念。引入实战模块,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进步很快。如何提炼实战模块,把实战引入到教学中来,是我们今后一直要研究的课题。

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

我们与企业联合,校内开设培训班,校外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提前进入企业,进入到真实的生产及研究项目中去,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曾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此将我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与大家交流分享。

1.调整教学计划,把校内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实训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愿无偿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企业期望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以保证学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传统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往往只有一至两周的时间,学生刚到企业接触到具体项目,就因短期的实习时间已到只好“打道回校”了,因此传统的短期生产实习得不到企业的支持。

学校是教学单位,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校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为企业打工。因此,如何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学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又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是我们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探讨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计划,把校内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实训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保证有更长时间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学生到企业的实习也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实际训练。实训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同时也给学生和企业足够多的相互了解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训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事实证明,实训效果好的学生,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由于在实训期间给企业带来了效益,获得了企业提供的一定补贴,使自身的劳动价值也得以体现。

2.实行双向选择,将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体兴趣及培养团队精神结合起来

企业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用人单位,它需要的是能够为其创造效益的有价值的劳动者。而实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只是来学习的,相对于企业的正式员工缺乏压力感和责任感,经常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没有努力学习和工作解释。例如,2000年,我校在某企业实训的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工,在企业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实训进行到一半,企业要求把他退回学校。我们找他谈话,他说他根本就不想去企业实训,对实训的内容也不感兴趣。如何给学生以压力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感,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训之前,先由企业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由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充分尊重企业与学生双方的意愿。实训开始后,由企业对实训生的考勤进行记录,学校将此记录作为评定实训成绩的重要参考。

3.分段培训,区别对待,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分担实训成本

学校里进行的是素质教育,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生到企业后往往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岗前实训。岗前实训是需要成本的,而学生不同于签约员工,在实训结束后有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力和自由,因此企业对学生的实训成本可能无法回收。如何降低这一成本,如何分担这一成本,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与企业协商,把实训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培训(如日语培训),在校内进行,费用主要由学生及学校承担;第二阶段是项目实训,在公司进行。公司承诺录用一部分学生,这部分被录用学生的实训费用,公司在项目实训结束后以补贴的形式全额返还。

第8篇

关键词:软件人才;信息服务人才;人才培训;资格认证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0-0006-04

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才的现状

(一)全国高校软件相关人才状况

高校是软件人才输送的主要来源,目前高等院校对软件人才的培训主要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教育,几乎所有高校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信息技术和有关的继续教育都设有软件工程、网络设计等软件基础课程,为本、专科生提供软件理论与工程实践教育;二是系统理论型软件教育,高等院校中的研究生教育侧重系统软件理论教育,为高校教学研究及企业输送从事软件研究和项目管理类的人才。

2010年度,国务院学位办学科目录修订中筹备增设软件工程一级学科,批准有关院校设立软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全国软件与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数量表如下: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本科和专科上占据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的绝大比例。而博士和硕士所占比例总共不足5%,也导致了我国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端人才供给不足。

2010年,高校共输送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94.46万人次,各类毕业生数量如表2所示,这一比例再次说明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

(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才市场状况

2010年与2009年相比,中国软件人才市场需求急剧增长,从1月到12月,软件人才招聘几乎达到翻番的水平。根据著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网上的招聘信息,截至到2010年11月,IT职位的网上职位数为243264个,到达最高峰。如图1所示招聘需求量走势,2010年IT人才招聘呈现逐月上升趋势:

图1 2009年与2010年全国IT职位招聘需求量走势对比

(数据来源:)

在人才总体需求上,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占据招聘需求稳步上升,占据了整体IT人才需求的大部分。如图2所示为四大一线城市IT职位需求统计。

除一线城市外,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产业政策的影响,部分二线城市对IT人才也表现出求才若渴的迹象。如图3所示,江浙一带,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由于税收政策倾斜、高校人才集聚等优势,吸引企业落地,对IT岗位需求也逐年上升。

在招聘IT人才的企业类型中,民营企业唱着主角。如图4所示,截至2010年11月,民营企业招聘IT职位需求量超过12万人,占整体岗位需求的50%左右。除外资代表处外,各类型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二、软件人才培训政策

由于高等院校教育存在理论重于实际的情况,许多企业又急需实际经验丰富的人才和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再教育或者企业直接培养员工参加培训成为企业满足实际需求的主要手段。因此,从国家到地方,对软件人才培训陆续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满足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国家级软件人才培训相关政策

1.2010年10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要求全面实行校企合作,改革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法,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加强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

2.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等重点工作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稿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到2020年,累计培养1000万名左右。

3.财务部、商务部关于做好2010年度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财企[2010]64号)中指出,对重点支持“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以及列入商务部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名录的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每新录用1名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含1年,下同)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定向用于上述人员的培训)。并鼓励培训各类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机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

全国各地针对国家给予软件人才的鼓励政策,相继制定了很多地方政策,下面以广东省政策为主,介绍地方对于人才培训的鼓励政策。

(二)广东省软件人才培训相关政策

广州市、深圳、珠海等地都建立了鼓励政策,鼓励人才培训,以下列举几个:

1.广州市进一步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第十五条规定:鼓励和资助本地高等院校、民办教育机构设立软件和动漫专业(学院),或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创办软件和动漫培训中心,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凡在经认定的软件和动漫培训中心培训后取得高级(或相当)资格证书,在我市软件和动漫企业就业或在其它单位从事软件和动漫相关工作的,由产业发展资金给予每人培训费用30%的补贴,最高补贴额度不超过1万元。

广州市先后认定了7家软件和动漫培训中心,分别为:天河软件园培训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软件人才培训中心、广州开发区软件和动漫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山大学软件人才培训中心、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软件和动漫人才培训基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动漫人才培训基地和赛宝认证中心培训基地。经以上培训中心(基地)培养的专业人才,将享受培训费用的补贴。

2.广州属于“中国服务外包城市”,市外经贸组织认定了2010年“广州市国际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广州市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并对认定的企业和培训机构给予部分培训费用支持。认定的企业和培训机构见表3和表4:

3.深圳属于“中国服务外包城市”,并在2006年就制定了关于支持服务外包业务的相关规定,在深府[2006]267号文《关于加快深圳市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对纳入国家批准的培训计划中的各类培训,市政府按照国家对我市人才培训支持资金的相同金额安排配套资金给予资助。人才培训资助的标准是: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从业技能培训给予不超过培训费用85%的资助;对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岗前业务技能培训给予不超过培训费用50%的资助。”

4.珠海市在2009年公布的《关于促进珠海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规定“在服务外包企业正式工作半年以上并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员工参加服务外包相关课程培训的,给所在企业补贴该培训费用的50%(每人每年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每年每家企业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

三、过程改进人才相关资质

针对软件人才的培训有很多种类,比如操作系统培训、Java培训、架构师培训、测试培训、管理培训等,也有许多针对厂商认证的培训,如:思科认证、计算机等级考试、微软认证、Sun认证等,这里介绍和过程改进人才相关的几类培训。

(一)ISTQB国际测试人员资格认证

ISTQB(International Software Testing Qualification Board,国际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是目前国际上唯一权威的关于软件测试人员资格认可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和推广国际通用软件测试资质认证框架。目前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50多个成员过。ISTQB认证是专注于软件测试知识领域的认证,在印度、欧洲等国家,成为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必备的条件,目前国际获得ISTQB认证人员的数目已经达到16万人次。中国在2006年成为ISTQB的正式成员,并成立CSTQB(中国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CSTQB成立旨在通过推广国际先进的软件测试认证体系ISTQB,使中国软件测试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中国软件测试的整体水平;同时,配合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符合国际标准的测试行业规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软件测试人才流动和技术交流等。协会由同济大学担任理事长单位,上海软件评测中心、广州赛宝认证中心、西门子中国、惠普中国服务中心等担任理事单位,开展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工作。

ISTQB有三个等级的认证,包括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高级和专家级,不能越级考试,中国目前已经将初级和高级测试课程汉化。

(二)ASQ注册软件质量工程师认证

美国质量协会(ASQ)是全球最著名的权威质量机构之一,在全球有超过10万名个人和企业会员。是美国最高质量荣誉奖项――包德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选颁发机构。经注册软件质量工程师(CSQE)等认证项目得到全球,需要参加考试人员充分理解软件质量和发展和实施,对于软件的检验、测试、验证、可以实现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步骤及方法有专业的了解。目前包括微软、IBM、华为、中兴著名企业均对质量管理人员要求ASQ注册资格。

(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和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职称)和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中级职称)为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分别对应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08年之前的高级项目经理培训证书和项目经理培训证书,由于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工作经常以项目形式开展,因此项目管理已经成为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的关键,获取项目经理等级证书,也已经成为项目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从业资格,并且对于企业来说,项目经理资格也是能够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级的条件之一。

(四)Introduction to CMMI培训

CMMI模型已经成为中国许多软件企业提升软件开发和过程能力的最普遍的选择,针对CMMI模型的Introduction to CMMI培训适用于企业EPG(过程改进组长)和QA(质量保证人员)、企业管理者、项目经理等,通过此培训,可系统学习软件开发从需求开发、到最后交付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方法。通过人员人力的提高,从质量角度提高企业的开发水平。

第9篇

初始级选择的实践项目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老师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陈述发给各小组,要求他们在4个星期内完成该项目,并上交完成此项目的代码和文档,但不对文档做任何要求,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在此之前所学知识和实训经验来完成此项目。在第1周到第4周的开发过程中,大部分小组成员在QQ群中抱怨项目太难,有一些学生问了一些问题,一般都是开发环境方面的,也有一些问题是有关需求的。教师有时候到现场指导,发现各个小组的成员在一起讨论问题的很少。第5周结束时,各个小组都提交了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在对各个小组完成的程序进行评审时,发现以下问题:没有一个小组能够完全正确实现项目的要求,大部分小组只实现了简单的功能,程序运行过程中经常异常退出;在检视项目代码时,发现代码编写得千奇百怪,没有统一的风格,没有任何注释,阅读起来很困难;不少小组的代码只是由个别人完成的,其他成员参与程度低;学生反馈代码经常需要反复修改,总是稳定不下来;而有些小组只有代码,没有任何设计文档。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指出软件开发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然后给大家讲解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CMM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然后分析CMM中可重复级别的关键过程域的KPI;分析如何通过需求管理去分析和管理用户需求,如何开发出来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分析如何通过软件项目计划去分配和调度人力资源;分析如何通过项目跟踪去监控整个项目的进度,当进度出现问题时如何跟老师和团队成员沟通调整;如何构建一个统一开发平台对团队成员的开发代码进行管理。最后重点强调项目开发不只是编写代码;重点强调需求分析文档、概要设计文档、项目计划、测试计划的重要性;重点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可重复级实施情况

可重复级选择的实践项目是“图书管理系统”。老师将“家庭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陈述发给各小组,要求他们在4个星期内完成该项目,并上交完成此项目的代码和文档,对文档的规范性和编程的规范性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每小组配备一个需求管理员,负责管理和跟踪用户的需求;配备一个配置管理员,负责开发环境、代码和文档的管理;配备一个测试人员,负责系统测试。跟学生强调分工和协作的重要性。在第1周到第4周的开发过程中,最初,大家主要是熟悉文档编写工具的使用,然后主要精力是花费在文档编写方面。在文档编写时,许多学生感觉非常艰难,提出了许多问题。在代码编写阶段,许多小组感觉文档指导作用不大,需求管理员和配置管理员经常搞不清自己要做什么,有部分学生插不上手。第5周结束时,各个小组都提交了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和开发文档。在对各个小组完成的程序进行评审时,系统的质量比第一期有所提升,但还存在以下问题:文档的质量较差,没有一个小组能够完整写完开发文档,大部分小组只是简单的书写了需求文档和概要文档,各个阶段的文档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软件功能不够完整,测试也不够充分,演示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故障;代码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阅读起来还是不够清晰。在对各个小组完成的程序进行评审时,发现以下问题:虽然都完成了开发任务,但是没有一个小组能够完整写完开发文档,大部分小组只是简单的书写了需求文档和概要文档,软件出故障时候不易维护的情况。开发过程遇到文档描述不清晰时常需要从需求分析做起,增加了开发风险。程序有BUG时候,找到问题所在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指出选定开发模型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想办法盘活整个团队,然后按部就班做好开发模型中所规定的各种任务。盘活整个团队,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想要完成各种任务,需要对各个环节的产出物进行评审。最后,老师分析CMM中可定义级别的关键过程域的KPI;分析如何根据项目的需要去制订培训大纲,从而用这个培训大纲去指导整个项目组的培训;分析阶段性产出物评审的重要性,提出可以在各个小组中选出那些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一个评审团队;强调编程规范、文档规范、设计模式的重要性。

三、可定义级实施情况

可定义级选择的实践项目是“教学管理系统”。老师将“教学管理系统”的需求陈述发给各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按照可定义级的关键过程域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活动,重点放在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同级评审方面。完成该项目时间为4个星期,并上交完成此项目的代码和文档。在4个星期的开发过程中,开始时,许多学生抱怨培训和评审花费时间过多,也抱怨评审专家提的建议过于繁琐、文档规范要求过严。因为需求文档、测试计划和设计文档经过多次评审才过关,也花费比原来预想多的时间进行了培训和讲解,需求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花费时间是原来计划的三倍,设计完毕之后已经没有时间进行编程了。为了得到最终的系统,老师另外给出4周时间进行代码实现和系统测试。最后的这两个阶段各小组进展得比较顺利,心情也比较愉悦。第8周结束后,各个小组都提交了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和基本完整的开发文档。第9周对各个小组完成的系统进行了评审,各个小组实现的系统界面美观,功能完整,运行错误发现较少,有个别项目组做得非常好,只有两个项目组发现的错误较多。在评审后,老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完成项目比计划时间要多1倍?大家反馈意见不一,但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问题上面:经验不够;不知道如何计划各个阶段的时间;没有想到编写需求分析文档和设计文档需要这么多时间;没有想到要讨论清楚一个问题或者培训一个新技术需要这么多时间。老师针对时间计划问题以及各个开发阶段时间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CMM第4级可管理级所增加的活动就是制订针对项目质量和开发效率的目标,收集、测量相应指标;利用统计工具分析并采取改进措施,从而达到对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有定量的理解和控制。老师强调想要达到CMM4级目标,必须收集到足够的开发活动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利用,才能制订较为准确的开发计划,这个需要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中努力。

四、结束语

第10篇

为了培养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从而实现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为全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以及如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首先有一个认识问题。只有真正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利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才可能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我校培训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观点讨论、每月文摘、课题研究、论文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教师真正能体会到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人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而低素质的教师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教育科研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2、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为主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形成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

我校的教师计算机培训经过部分教师带头学、全体教师参与学和不同教师分层学习三个阶段,经过前两年的努力,我校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教师们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据统计,我校有90%的老师在备课、作业时能主动想到用计算机;57%的教师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书写工作已成习惯;所有年青教师都能利用平台制作课件并用于教学中。计算机辅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一出台立即被教师所接受,应用后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赏。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以胜利小学师资培训五年规划为指导,以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素质的培养课题研究为主线,开展有效的活动,实现师资队伍现代化。 

一方面抓好常规电教设备使用和常规电教教材制作的培训。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频实物展示器等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简单维护,使教师能掌握和利用常规电教设备的一般功能和深层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常规电教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不断提高教师制作常规电教教材的能力,制作出更高档次的常规电教软件。

另一方面继续对所有教师按不同要求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培养一批有一定综合开发能力的软件设计人员和学科软件开发的带头人。九八上半年我校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采用的是分层次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功能,具有使用计算机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甲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进一步掌握汉字输入、进一步学习word7.0的操作技巧,学会不规则表格的制作、图片的插入和艺术字的处理为主。由吴繁负责教学。

乙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学习windows95的操作技巧,学会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进一步学习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和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需要的教学投影片。一学期每位教师能制作2张教学投影片并在课堂上使用。由马防震负责。

丙组:每周三晚活动,内容以掌握简单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应用为主,由徐阿艳负责。

XX年年下半年采用的是青年教师专项培训,每周一例会为学习时间,内容以学习软件制作平台,交流课件设计原则,完成课件制作为主,坚持学习一个学期,使个个青年教师都能独立地、熟练地设计并制作课件,最后将教师们制作的课件刻成光盘。其余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继续学习、使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

学校每学期均要专门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具体安排详见每学期的培训计划。

3、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专项实验研究,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由校长主要负责开展有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验,以中青年教师、主管教学、教研、科研的行政、学科组长、软件开发的技术骨干教师为主,大胆实践,探索教改新路子。在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性研究的总课题指导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地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如: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杭州市级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工作,探索在学科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人机交互式的辅助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大屏幕投影式的辅助教学模式,开发适合课堂教学的优秀cai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研究利用计算机优化学科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等问题(主要结合语文四结合实验开展);开展计算机与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效率,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还要巩固和发展投影、录音、录像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研究;注意对发挥闭路电视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网上学习的研究等。『 1

4、做好各项工作的定期自检、总结和汇报工作,提高教师学习、研究、总结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

每学期进行一至二次校内的自检工作,对课题研究、软件开发、教改试验课展示、教师培训活动等计划的实施情况作认真检查落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鼓励教师总结经验,撰写有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施情况的论文和总结,以便于各地交流。同时要做好软件资料的收集、推广和应用工作。

建立各学科的学习制度,各学科每学期安排一至二个单位学习时间,由电教组统筹安排,学习软件资料的使用;电教组要及时向各学科提供软件资料和最新计算机教育方面的信息,将各学科的软件资料分别立册,把有关文字材料复印给各学科组,供老师参考和选择,所有软件资料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有针对性地选录教育教学资料,并整理编辑成教学软件,学科教师间合作编制一些简单的、适合课堂教学的软件,学校将教师们设计并编制的好的软件和课堂教学片断收集起来,争取每年至少出一张教学光盘。

第11篇

摘要:针对企业培训的管理工作,以大庆职业学院培训中心培训管理软件的开发为例,阐述了开发企业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背景、解决难点、开发初设等问题。

关键词:企业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1 研究背景

我院是中石油重点扶持的培训中心、专业化培训基地,开展管理类、技术类、操作类培训,年均培训约400多班次、近5万人次。

目前,我院与其传统企业培训机构一样大多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培训管理。学员报到时手工填表采集信息、人工分配座位、餐桌、客房。有时培训人员集中报到时,报到现场很乱、分配客房时间长;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不能共享。如: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培训课表、学员信息、教师信息、教学课件、教材信息、考试安排、成绩、证书、缴费等信息都是手工收集的,信息不能实时共享;工作效率低,重复枯燥劳动强度大,如:打印400人的培训证书一个人要4天完成;信息反馈也不及时,常常是培训都结束了,数据还没收集完,查询、统计、分析难,培训评估更是难上加难。

在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培训模式成熟、培训管理规范,各大中型培训机构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基本实现了培训管理网络化。在国内类似的培训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各类高校和企业规模较大的内部培训机构,各现有系统资料单独建立,有所倾向,共享性差,无法满足油田培训机构的需求。

经调研大庆油田已开发了油田物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职工住房信息管理系统等一些基于网络的管理系统,但一直没有开发和推行基于网络的培训管理系统。有几家培训机构委托软件开发公司或自主开发过类似的培训系统,但软件更新不灵活或只是真对某一专业的技术培训。市面上出售的培训管理系统多局限于学员管理,不能进行二次开发,不能满足培训种类繁多和集学习、食、住、资等各方面统一管理的现代培训模式要求。

2 预期的目标

随着培训业务的逐渐扩大和培训流程的精细化,对培训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培训管理必须更加高效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此开发的目标是在充分研究培训工作流程及管理模式基础上开发一个适用性强的基于网络的培训管理信息平台,依托现有网络,实现培训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培训管理朝着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培训管理的水平与质量。为实现此目标首先要促使培训机构明确各部门任务权限、各项工作次序,即培训流程规范化;其次由于各类数据和信息采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数据在实时共享的同时其完整性也得到了保障,即信息实时化;培训机构各部门间通过网络协同工作、重复性劳动的机器实现及各类报表的自动生成等将会大大提高办公效率,即办公高效化。保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操作便捷性。

3 对开发管理系统的初步设想

3.1 初步设想

3.1.1 培训工作流程及管理模式的研究

系统必须针对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需求信息为起点来调研培训工作流程,明确用户需求来设计系统功能、数据库、结构等。

3.1.2 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完成1后对培训管理、系统、资源、考试、服务、评价、查询统计等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

(1)培训管理:这部分将实现学员网上填写及编辑、现场身份证阅读器快速采集学员基本信息;报到时自动生成学号、自动分配住宿床位、根据民族自动分配就餐桌位;缴费确认、成绩等数据的录入及各种证表的打印。

(2)资源管理:资源管理研究的是教室、教职工、教材、课件、课程等基础信息的录入和维护及相应的各项管理工作的网络实现。

(3)考核管理:包括题库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考试管理及考试实时监控各项功能的开发。

(4)服务管理:这部分研究客户管理、餐桌调配功能的实现。客房管理研究的是客房基本信息的录入和维护、客房入住/退房/调房、客房使用情况查询等与住相关的各项工作。

(5)评价管理:该部分要实现评价问卷的录入编辑、评价问卷显示与及结果收集。

(6)查询统计分析:该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培训情况、费用及培训评价结果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的开发,其中对评价结果进行数值统计、图形直观显示两种方式。

(7)系统管理:该模块包括数据备份、数据导入导出等数据管理功能的实现;用户管理、培训计划和培训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新闻通知的功能的实现。

3.1.3 系统测试、安装包制作、资料整理。

系统功能模块层次如图所示:

3.2 在开发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途径

(1)培训规范化。培训流程规范化可通过根据培训工作需求明确培训机构各部门责任和权限来实现。(2)身份证阅读器使用。研究二代身份证阅读器核心技术,进行二次开发。(3)高性能软件。通过测试平台的可靠性、可维护性、界面友好性、可移植性、安全性来提高软件性能。(4)系统安全性。通过用户认证、权限控制、加密关键数据、高安全数据库、增加验证码等多种措施和方法提高软件的安全性。

4 结语

该软件的实施,可促使培训机构明确各部门任务权限、规范培训流程;可使各类数据和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可使数据在实时共享的同时其完整性也得到了保障;各部门通过网络协同合作、各类报表的自动生成等将使办公高效化;最终实现培训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在国内,基于网络的管理系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大量的网络管理系统正在开发,传统的单机版管理系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还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移动版管理系统。利用该软件可实现培训管理的网络化、实时化、科学化、智能化,让原本枯燥、繁琐的各项培训管理工作变得轻松愉快。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该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大多数院校、企业培训机构都可使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其通用性,使其可为各类培训机构直接使用或做少量修改后便可使用。

参考文献:

[1] 付潇宇. 探析驾驶员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D].民营科技,2016.

[2] 董林林. 培训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D].培训坊.

[3] 贺天广. 企业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第1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引导;校企联合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也对软件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教学培养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在高校某一个专业范围内一次完成,由学校教育配合企业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笔者针对本专业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指导任务繁重、实践安排不足等实际问题,组织编写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建立统一标准,巩固并完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校企联合,促进产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从事项目开发、参与项目设计的机会,力争落实每门课的课程设计及学生的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都能源于生产,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软件人才。

1.从IT实战角度出发,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及科研机构,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与企业需求量基本一致,学生具备系统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其工程化和实践能力不足,缺少自主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到企业后仍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期。为了更好地解决软件行业面临的人才供需矛盾,培养出更适应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体工作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

1.1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工程理论和应用实例,以培养学生开发软件的技能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删减,选择合理的教材,要求在系统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同时,强调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二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同时,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具体在实践教学方面,从1年级开始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所有专业课总学时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为1:1。实践教学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安排,4年分别达到下列目标(见表1)。

1.2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知名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后,搜集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大纲文档,并结合本专业“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程度,研究并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旨在系统规范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及实验时间,可以有效缓解低年级实习指导任务繁重的现状,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最终完成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库的建设。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按照主线类和课程类的次展开(见表2)。

2.建设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多层次引导体系

围绕实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性进行实训教学改革,使之体现一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并结合工作性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2.1健全学科竞赛培养体系,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学科竞赛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综合素质的大平台。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具有先进性的学科竞赛教学培养体系,对于发现、发挥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无裨益。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挑战杯、世界机器人足球竞赛、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大赛、GIS二次开发大赛、全国蓝桥杯软件人才竞赛等。针对赛事繁多的现状,可以按照“赛前培训、赛中培养、赛后提升”的思路展开工作。

(1)以竞赛为纽带,将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统一起来。

(2)通过竞赛前的学科培训,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国家级与省级竞赛的锻炼,培养一批学科尖子生,形成模范效应。

(4)以学科尖子生为核心建立学科竞赛协会,创造良好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中来,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从而带动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5)建立竞赛平台和内容模块构架,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6)逐步培养学生对竞赛的自我组织模式,加强其自我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培养。

同时,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首先,承担学科竞赛的组织费用(包括竞赛所需要的设备和教师的指导酬金);其次,根据竞赛的获奖情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设置学科竞赛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2.2巩固与拓展校企联合产学研基地

目前,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向正在随着双方领域结合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向着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趋势。巩固和发展产学研基地,应按照以下思路展开工作。

2.2.1校企强强联合,3种方式并行

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一科研一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可以采用3种校企结合方式,(1)专题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科技对接,让高校和企业的科技供需实现无缝对接;(2)课题合作,从课题立项开始,瞄准工程实际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使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工程实践;(3)基地合作,高校积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2.2.2构筑信息平台,强调资源整合

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对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至关重要。目前,我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以教育部GIS工程中心为依托,围绕地学领域信息化的需要,持续开展了地学CAD、GIS相关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并结合大型地学软件项目的开发以及软件工程办学的需要,开展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和流程的研究及应用,建立规范的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应积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中去,真正了解企业所需所想,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2.2.3重视成果转化,完善评价机制

成果转化是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在校企联合发展中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通过研发力量“强强联合”,在科技服务中不断探索新模式并高度重视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校企双方通过建立鼓励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内部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使产学研结合符合市场运行规则,达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双赢局面。

2.2.4立足专业特色。着眼世界企业

我们以“地学信息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基础,引导学生就业范围扩充至世界五百强企业,扩大就业渠道和层面。软件工程专业合作的企业见表3。

2.3校企共同制作培养方案

该培养方案是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计划,是对学生校内学习的补充、提高和强化,目的是发挥企业优势,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其培训内容涵盖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产品提交等各个阶段,以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通过全过程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规范化要求贯穿到所有教学环节中,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文案编写、编程规范等,通过持续性的要求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以本专业的合作企业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了为期一年的培养方案,分为基础训练阶段和项目实训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提升和领域知识的拓展;(2)工作过程规范化、流程化培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3)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和目标导向的心态的引导和强化。项目实训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问题域相关的资料收集和分析;(2)问题分解和分析;(3)解决方案的拟定和对比研究;(4)报告写作能力训练与口头表达训练。

其中,基础训练阶段包括10门标准课程的学习和一个贯穿全部课程的软件开发实习项目。该阶段持续4个月时间,开设的必修课程见表4。

3.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激励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3.1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专业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卓越计划申报、专业实验室申请等多种方式筹措经费,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实践平台。同时,依据学科竞赛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形成一套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体系,建立一套包括设备管理、学生实验守则、安全管理和指导教师守则在内的管理制度,由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级学生据此实施门禁管理,实现全天候开放,以提高专业实验室利用率。

3.2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与发展实验教学队伍,首先人员组成上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组建一支教学和科研兼备、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团队;其次还要有与之相适配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具体工作可从3个方面展开。

(1)组建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小组。组建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课程建设小组,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的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参加和投入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将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使教学和科研相互沟通、渗透。

(2)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按照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制定对教学实验人员的详细培训计划,每年按比例组织一部分实验教师去国内软件学院参观、学习和培训,或参加国内教学研讨会议,及时跟踪最新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3)建立岗位职责管理。建立以岗位职责管理、目标管理为核心的聘用制及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实验教学改革的资金投入,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同时建立实验教学改革奖励制度,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4.结语

第13篇

一、培训目标

1、充分认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2、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概念和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对站点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3、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技能;

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对办公软件的使用;

5、掌握卫星IP广播数据接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6、掌握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

7、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培训对象

主要培训现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103名协管员和第一批新建站点的100名管理员。

三、培训方式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结业测试的培训方式,培训结束时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考核具体包括考勤、作业、笔试、实践等四项内容,其中笔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时间为2学时,其它三部分成绩采用合格与不合格计分制,四项成绩中有一项不合格视为考核总成绩不合格。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共40学时,其中教学38学时,考核2学时。

1、中央和省市有关远程教育的部署和要求(1学时)

2、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简介(1学时)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相关软件开发及资源共享知识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计算机基础知识(10学时)

计算机的发展、用途,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

4、WindowsXP操作系统(10学时)

WindowsXP的功能及特点,WindowsXP的基本操作,WindowsXP的文件系统,WindowsXP的控制面板,WindowsXP的多媒体功能,防病毒软件和压缩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系统恢复和维护,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知识。

5、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12学时)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网(CBESAT)简介,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原理、安装调试、维护和防雷,IP接收原理简介,DVB数据接收卡(包括驱动程序、接收程序)的安装与调试、参数设置,IP接收软件的注册与使用,接收中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的排除方法。

6、资源接收和利用(1学时)

远程教育资源简介,对资源的接收、存储应用知识。

7、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2学时)

Office办公软件的安装,利用Word进行文档的基本操作、排版、制作表格等应用,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电子教案等相关应用,利用Excel建立、编辑、格式化工作表等应用,媒体播放软件、刻录软件、抓图软件的初步应用知识。

8、终端接收站点卫星专用频道资源管理软件的安装与资源接收、资源管理等。(1学时)

五、培训时间

培训采取分期分班的方式进行,第一批被培训人员共分五个教学班,每期时间为5天,约40学时。在**年3月底以前培训结束。

六、培训地点: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点。

第14篇

按照《礼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礼县依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为了使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点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及时下载、搜集、整理和应用相关资源,做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组织、教育教学和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确保站点有人管、能管好。结合实际,现制定以下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充分认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2、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概念和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对站点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3、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技能;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对办公软件的使用;5、掌握卫星ip广播数据接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6、掌握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7、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培训对象主要培训现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103名协管员和第一批新建站点的100名管理员。三、培训方式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结业测试的培训方式,培训结束时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考核具体包括考勤、作业、笔试、实践等四项内容,其中笔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以上为合格),考核时间为2学时,其它三部分成绩采用合格与不合格计分制,四项成绩中有一项不合格视为考核总成绩不合格。四、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共40学时,其

中教学38学时,考核2学时。1、中央和省市有关远程教育的部署和要求(1学时)2、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简介(1学时)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相关软件开发及资源共享知识和常见故障排除方法。3、计算机基础知识(10学时)计算机的发展、用途,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4、windowsxp操作系统(10学时)windowsxp的功能及特点,windowsxp的基本操作,windowsxp的文件系统,windowsxp的控制面板,windowsxp的多媒体功能,防病毒软件和压缩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系统恢复和维护,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知识。5、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12学时)卫星通信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网(cbesat)简介,卫星接收系统基本原理、安装调试、维护和防雷,ip接收原理简介,dvb数据接收卡(包括驱动程序、接收程序)的安装与调试、参数设置,ip接收软件的注册与使用,接收中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的排除方法。6、资源接收和利用(1学时)远程教育资源简介,对资源的接收、存储应用知识。7、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2学时)office办公软件的安装,利用word进行文档的基本操作、排版、制作表格等应用,利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电子教案等相关应用,利用excel建立、编辑、格式化工作表等应用,媒体播放软件、刻录软件、抓图软

件的初步应用知识。8、终端接收站点卫星专用频道资源管理软件的安装与资源接收、资源管理等。(1学时)五、培训时间培训采取分期分班的方式进行,第一批被培训人员共分五个教学班,每期时间为5天,约40学时。在2009年3月底以前培训结束。六、培训地点: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礼县教学点。七、培训经费培训费每人200元,包括学员食宿补贴;教师授课补助;培训机构补助等

第15篇

1.灵活性。互联网在美国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虚拟工作环境和进行远程工作的可能,为企业可以不再限制员工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提供技术上的可能。在此背景下,美国企业普遍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方式,给予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地点安排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美国,灵活工时制和灵活的工作地点安排已经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97年,全美大约有2500多万工人,即全部全职工人中的27.6%,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工作时间。其中大部分工人的弹性工作时间安排可能是非正式的,大约低于6%的工人在正式的弹性工作时间制下工作。1998年,IBM公司在整个美国的销售人员都可以独立于传统的办公场所而工作,有1.25万名雇员已经放弃了他们的专用工作空间,还有1.3万人可以流动工作。

2.强流动性。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资源在各个经济部门间的重新配置,即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农业革命使劳动力从畜牧业部门转向农业部门;工业革命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而当前发生在美国的信息革命在深刻“毁灭”传统产业部门的同时,正“创造”并迅速形成一种新型的信息产业,引导人力资源流向新兴信息产业。据商务部统计,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数逐步减少,1980年占劳动力的28%,1990年降为18%,2000年降至11%,预计2030年进一步降至3%。然而,1980~1990年间,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却增加了100万,计算机用户职位也增加了100万个。

3.高匹配效率。在美国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因特网作为一种低成本、覆盖面广而且交流内容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正在改善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搜索与匹配过程。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倾向于数字网络环境下寻找工作,到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26%。因此,劳动力市场正出现一种新的招聘方式:在线招聘。据1999年的调查,39%的美国企业网站中包含了招聘信息,60%以上的美国公司以不同形式开展在线招聘活动。1996年,美国的人才网站仅有400多家,但发展到2000年有近4000家。其中著名招聘网站Monster.Com的在线求职者从2000年的700万增加到2001年的1400万,同期在线招聘职位也从360.000增加到500,000个。同传统的招聘方式相比较,在线招聘网站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在线招聘提供覆盖广阔地理范围的工作机会,对每个工作机会的描述也更为详细;其次,通过网络搜索,招聘网站的内容易于检索,也易于编辑更新,为供求双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再次,在线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之间的双向交流内容,从而使工作匹配的准确程度明显提高;最后,在线招聘方式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向更多的潜在求职者信息,能够浏览在线招聘广告的人数大大超过阅读报纸招聘广告或参加现场招聘会的人数。因而,在数字网络环境中,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开展内容丰富的信息搜索,高效、高质地完成匹配过程。

4.短缺技术人才。信息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挑战:技术人才日显短缺。美国商务部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预测分析表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期间,全美增长最快的5种职业都和核心信息科技有关。这5种职业分别是信息管理人员、系统分析师、电脑维修专业人员、电脑工程师以及其他电脑科学家。目前美国这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1998年美国从事高科技工作的人员有200万,预测到了2008年,美国就业市场所需的高科技人才将达到近400万人;再加上约30万人会在这期间换工作、退休等,因此预测在10年间需要增加的高科技人才为200万人。在此期间,所有行业新的就业机会预计将增长14.4%,但与信息科技有关的新的就业岗位在这期间预计将增长78.7%。2000年,美国熟练IT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给,在美国160万个IT业的新工作机会中,有84.3万个岗位空缺,小公司在招聘新人上最为困难。新岗位中的13%与网络技术有关。

5.拉大工资差距。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高技能工人需求不断增加和工资水平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发现熟练运用电脑的工人的工资水平比其他高17%到22%。这种现象在高科技行业更为明显。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2000年IT产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是73800美元,是其他行业平均工资(35000美元)的2倍。而其中计算机编程和软件开发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达到80900美元。即使在美国信息经济的萧条阶段,IT产业的平均工资仍然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美国商务部统计表明,尽管IT行业2002的平均工资比2001下降1.3个百分点,但还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3652美元)。工资差距不断拉大的最终结果是美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美国联邦统计局2002年9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美国的贫困率同比上升了0.4%(从2000年的11.3%上升到2001年的11.7%);中位家庭收入同比减少2.2%:最低的20%家庭所占社会收入的比率从上年的3.6%下降到3.5%。虽然没有高收入阶层收入变化的具体数字,但该报告指出,美国上层收入所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以及收入总量在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在扩大。

二、信息经济时代美国政府调节劳动力市场措施

从上述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新特点可以看出,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的不断扩散,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灵活性和流动性不断加强,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倾向于高学历和一些专业技术性人才,而对于未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人员的需求将产生一种挤出效应,与之相对应的是前者的薪金水平大大超过后者。美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不均衡发展,数字技术人员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并且正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阻碍信息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美国数字技术协会主席哈里斯・米勒认为,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不但有可能损害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能力,而且还会伤害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经济具有技术歧视性质的革新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原有劳动力市场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技术革新滞后的表现。为了解决技术人员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加快本国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步伐。

1.政府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面对信息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美国政府通过两种形式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一种方式是美国政府直接投资,独立实施。例如,美国商务部技术管理局在全美投资建立并维护着200多个有关信息技术培训计划的一个

可查询数据库网站。人们可以通过该网站获取信息技术的技术资料和培训计划资料;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政府提供资金,教育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培养。例如,在1998年7月,马里兰州州政府提供资金,马里兰州的高校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中心。

2.美国的企业纷纷出台了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计划。随着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企业使用信息技术人员的成本也在上升。一些大的企业为了降低其劳动力成本,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数字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另外,一些大企业特别是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大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网络形象,也出台了自己的网络学院计划。例如,Cisco系统公司等一些大企业正在实施网络学院计划。

3.积极地引进并利用外国的信息技术人才。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技术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条件下,虽然美国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联手出台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但是在短期内其国内培养出的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还很难满足其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采取积极地引进并利用外国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措施:一是增加了信息技术人才的签证数量。1990年,美国开始实施专门吸纳国外人才的《H-IB签证计划》,有效期为6年。该计划吸纳的国外人才逐年增加,1999和2000年的H-IB名额分别为6.5万和11.5万,到2003年已经增加到20万。目前美国计算机产业领域半数以上的博士是外国人,在“硅谷”工作的外籍高级工程师和科技人员的比例达1/3以上;二是美国的企业还纷纷通过外派工作来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这种工作的重新分配可以简单到把具体工作外包出去,利用国外技术人员在美国之外建立一个固定工作场所,也可以复杂到建立一支虚拟设计队伍,在保持真实远程距离的同时,通过网络进行合作。

三、几点启示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信息技术人才供给缺口较大,无法满足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和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借鉴美国劳动力市场,应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政府积极出台培育信息人才的政策支持。积极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国家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实行信息技术资格考试人员定期登记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计划,为信息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后备人才。同时,完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考核标准,发挥为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导向的作用。

2.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强信息技术职业培训。目前,我国80%信息技术人才来自高校,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比例较低,这样培养的人才多具有扎实的基础,但缺乏产业实践经验。企业应根据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与高校联手,开设培训课程,建立起行业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