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养生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养生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企业养生作用

一个企业有没有生机与活力,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名牌产品和广阔市场;其次要看其内部是否具有凝聚力和令人振奋的企业精神;最后还要看其是否具有优秀的人才和管理。如果一个企业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那么,它就是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反之,就是不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

一、文化与名牌

名牌是质量好,知名度与美誉度高,并带来持续利益的牌号,其附着体一为产品一为企业,当然名牌企业也是以名牌产品为支柱的。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必定是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创立名牌则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

首先,从宏观上来说,要创造一种真正的名牌产品,永久的名牌,就必须调动全员积极性,把名牌意识,一流意识深深地烙在员工的脑海里,把生产名牌产品的技能和规范要求变成员工自己一贯的行为,建立创造名牌的文化氛围。没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作保证,真正的的名牌就不会出现。

其次,从微观上来说,名牌的创造过程本身,既是物质生产过程,又是精神生产过程。名牌从创意、设计、商标、质量入位,直到产生名牌效应,都体现着一种文化精神。因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要求从购买产品中获得物质享受,而且要获得精神文化享受。故此,产品品种、款式、工艺、审美等诸多方面,就要体现文化时尚,符合人们的文化追求。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名牌的创造是文化的结晶。其结果是,一种名牌便具有独特的文化形象。可口可乐不同于百事可乐,万宝路不同于红塔山,松下不同于索尼。这些风格独特,神采非凡的名牌产品,从设计、造型、颜色到包装,都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使人产生"一见钟情"的文化魅力。名牌的创造不唯在生产领域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销售领域与服务领域,顾客与社会环境领域,也要求相应的文化契合与互动。唯有如此,才能有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产生与久存。

二、文化与营销

一个产品没有市场或者销售不旺的企业,很难拥有生机与活力。搞好销售,首先要自己的产品过得硬,但更重要的手段要高明。现代社会是充满文化的社会,意欲征服社会中的人,也就必须用文化的手段。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或者迎合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与习俗,或者引导消费者改变文化价值与习俗,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寻找与开拓文化契合点,以使得成交成为可能。如前所述,消费者要购买一种产品,除了要满足他的物质需要之外,还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这种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有两方面:一是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要与消费者的内在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促销手段要能打动消费者的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还是公共关系,都是打动人心的艺术。其中最有效而且应用最广泛的首推广告。丰田公司的一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令无数国人倍感亲切;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令人想家”使孔府家酒蜚声华夏。广告本身包含着许多文化的因素。广告心理、广告美学、广告语言、广告文化环境,无一不是文化的体现。而同时,广告又呼唤着文化。至于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则进入情感促销阶段。情感沟通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资源的利用便势之必然。

商业竞争到了一定层次上,便是文化上的竞争。比起裸的价格竞争,商品竞争,渠道竞争,促销竞争,文化竞争更含蓄、更有技巧、更有意味,也更有效益。文化销售将成为促销的必然趋势和最高境界。

三、文化与企业精神

有了过硬的名牌产品和广阔的市场,这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适应环境的企业精神,企业优势就很难保持,也很难说具有持久的生机与活力。而没有持久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既使一时拥有名牌和市场,也会很快失去。因为产品和市场都是活生生的人创造的。在我们国家,一个象样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拥有几千名,甚至几万名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追求。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把大家凝聚起来,企业的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心态和追求,它根植在心里而外化在人的外部情态和行为上,形成一种团体精神氛围。企业员工具有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积极精神状态,那么企业必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如果企业员工精神萎靡不振,一盘散沙,无所作为,那么这样的企业何来活力?企业精神是企业凝聚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于企业文化又沉淀为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凝合剂,使全体员工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巨大的文化力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在一个和谐的利益共同体中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完善人格世界,实现精神的解放与升华。

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确立与培育时,要了解企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和启发。同时,还要吸收国外优秀企业文化的成果。因此,企业精神文化的培育是世界优秀文化资源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完美结晶。

四、文化与企业管理

从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世界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近百年的沿革。从科学管理到行为学派,从现代管理丛林到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从理性和科学主义逐步呈现非理性化趋势:从人一一机一一技术系统逐步走向人一一机一一企业文化系统;在价值观上,也由经济人走向企业文化人,世界范围的这一系列变化,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但无论如何,它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而且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性管理观念与方式,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建设和管理,即实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建立企业价值观体系。通过有效的建设方式把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内化为企业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企业的文化规范。通过文化调控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形象的全面优化。文化管理通过文化整合把企业机体的所有子系统协调为一个统一整体;同时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灵魂的慰藉,通过大家庭式的情感沟通,使得人们摆脱精神的孤寂,在工作中寻找生存的意义,获得精神的升华。当人们都带着这种健康的人格,饱满的热情去从事自己心爱的工作时,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便会油然而生。

企业的“企”,去“人”为“止”。没有人的企业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那些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这里的人还更指“人才”。人可以兴企,也可以亡企,而那些被称为“人才”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聚人才,留住人才,如何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整合,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自然便促进了人才的生长,调动了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如前所述,具备了以上几点,企业便会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而这几点都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益加剧,物质文明的高度增长,人们精神需要的不断觉醒和提高,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不可逆转,文化在企业养生中的作用便日趋明显和加强。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的传入和实践,人们对文化养生的认识便会不断深化。

参考资料:

[1]王方华等《文化营销》[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第2篇

关键词:中医 哲学思想 体育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 养生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8-04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管子》提出“食莫若无饱”的节适有度的原则。《论语》中提出“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老子》提出“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念;《庄子》提出“无用”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原则;华佗发明“五禽戏”……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

1 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与养生

“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思想,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不仅可以饱腹,也可以治病。

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医学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不仅是教人种庄稼、树百谷的农业之神,而且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华夏民族的药王”[1]。中国古代神话如《搜神记》《淮南子》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的神话。另外,《山海经》也有柢山“有鱼焉……食之无肿疾”、另有青丘山 “多赤p……食之不疥”的传说。从这些神话和传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疾病的乐观精神和朴素的食疗观。

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祖先们在与自然界的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通过典籍的形式记录并传承到后代。《周礼》总结:“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周礼・天官・食医》)”,这些养生直到今天还备受推崇。《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藏气发时论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是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古人主张通过日常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所以提倡“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的治病原则。孙思邈的著作为食疗学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皆有食疗专著,如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唐代昝殷《食医金鉴》、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金代李杲《食物本草》、元朝吴瑞《日用本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朝卢和《食用本草》、明朝宁原《食鉴本草》、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辨》等。

到了近代,人们把这种将传统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结合的一种食物赋予新的名字――药膳,将食疗养生提高到新的高度。药膳是食物学、药物学、营养学的有机结合和实际应用。中国药膳以中医理论原则为依据,使用可食用、无毒、能补、 无相反作用的中药,配合普通食物,通过烹制,使之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且有延年益寿、健体强身和祛病功能的膳食[2]。药膳既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近年来,我国的药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在菜肴里广泛应用,而且延伸到各种酒类、糕点、糖果、小吃中。各地药膳餐厅也相继开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199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药膳研究会,开展药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组织编写出版药膳专著,如《中华精品药膳》《美味药食谱》《中国药膳理论与实践》《中国药膳辨病治疗学》等。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重大任务,包括药膳在内的各种中医养生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一种提前预防疾病的观点。但如果“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得病了之后再治疗无异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铸炼兵器。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早在《诗经》里就出现过了,“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具体到日常饮食起居,则要顺应一年四季时节,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天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秋冬,顺应四时,或早起或早睡,去寒就温,清肺气,养精蓄锐,修养身心,以治“未病”。

要治未病,除了调和平常饮食起居之外,德行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也很重要,《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记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修养能让内心宁静,从而百病不生、无祸乱灾害,所以养性则能治“未病”。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医院设置了“治未病科室”,解决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准[3]。为了让人们更好认识亚健康、解决亚健康问题,中华医药学会出版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亚健康研究及干预的文件。

3 中国古代文化与养生

3.1 饮食节制与养生

古人讲究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对身体有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即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长命百岁之人都顺应规律、节制饮食、作息规律,若没有节制、不讲作息,则会“半百而衰也”。

到了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不断有所发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一一推出。如至今仍在广泛习用的‘午时茶’、‘天中茶’、‘枸杞茶’、‘八仙茶’、‘姜茶’、‘五虎茶’、‘川芎茶调散’、‘莲花峰茶’、‘川芎茶’、‘仙药茶’、‘珍珠茶’等等,均系出自明清时代,而茶疗的应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内伤各科及养生保健等[17]”。这一时期,记载茶疗的医书也颇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陆树声《茶寮记》、高濂《遵生八{》。另外,清朝宫廷“代茶饮”也十分盛行,陈可翼等所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18]记录当时有15方之多。

到了近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不断被发现、被应用,茶疗趋于成熟。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茶疗方应时而出,如防治肝炎的 “绿茶丸”、治疗胃病的“舒胃茶”、治疗糖尿病的“宋茶”、治疗感冒的 “银翘茶”、治疗头痛的“天麻茶”、“决明茶”、治疗咽喉炎的“润喉茶”用于减肥的“乌龙减肥茶”等。除了大量茶疗方的开发,茶膳也得到发展。所谓茶膳,即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的食品。近年来,茶膳的种类越来越多,郭志刚等[18]统计,目前包括传统茶膳在内的茶菜肴、茶面点、茶粥羹等近200种之多 。

6 中国药酒与养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一大创举。 药酒是中国养生文化不可缺少的。所谓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与治病的关系。醪醴,即酒,“必以稻米,炊之稻薪”。酒是用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最初酿造的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治病养生的,“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汉书・食货志》也说:“酒,诸药之长也。”名医华佗曾用酒充服用“麻沸散”,用以“刳破背腹”等外科手术,《三国志》卷二九《华佗传》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中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在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伤时,关云长谈笑自如、喝酒吃肉。在古代没有麻醉剂的条件下,酒能起到部分麻醉的作用。酒的药用,《神农本草・序录》也有记载:“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先人就发现有些药适合用水煮,有些药适合用酒浸渍,有些药适合用膏煎。

到了明清时代,中国药酒得到长足发展 。明朝李时珍几乎是“百病用酒”,其著作《本草纲目》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数百种病症的主治药。另外,“明代宫廷则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尚有‘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当时,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惹苗酒、羊羔酒。还有一些都是人们自酿自饮,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营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的酒……其中有不少就是药酒”。“清代,远在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师为最’之说,当时出现了一类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因以花果所酿,故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 、茵陈露、山植露、莲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如夜合枝酒,即为清宫御制之一大药酒[20]”。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药酒酿造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还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药酒的生产更加合理科学,药酒使用范围更加广阔。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糯米酿酒”、“姜蒜柠檬酒”;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桑菊酒”、“蔓荆子酒”;用于治疗咳嗽的“桑白皮酒”、“雪梨酒”;用于治疗哮喘的“红葵酒”、“小叶杜鹃酒”;用于治疗汗症的“黄芪补气酒”、“四味当归酒”;用于胃痛的“丁香煮酒”、“山楂桂圆酒”;用于治疗便秘的“三黄酒”、“蜂蜜酒”等等。

7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要把握中国的饮食文化必须从修身养性、中医思想、体育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着手,既不能忽略历史进程,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1]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05.

[2] 杨洋.食药同功――药膳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1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

[5]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18.

[6] 游建西.论老庄养生哲学[J].宗教学研究,2006(1):17―21.

[7]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8] 任俊,等.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J].心理学报,2012(10):65-74.

[9] 梁恩贵、魏燕利.五禽戏之文献传存与功法流变新考[J].道教研究,2012(2):84-89.

[10] 包来发.八段锦简史[J].中医文献杂志,2001(2):37-39.

[11] 周伟良.《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5.

[12] 朱毅,等.五禽戏早期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6):109-112.

[13] 伍艳明,等.八段锦养生法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作用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8.

[14] 龚利,等.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9-62.

[15] 孙林峰,等.养生功六字诀调治腰痛病原理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5-77.

[16]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

[17]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18] 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M].上海:中华书局,1981:11.

[19] 郭志刚,等.香茗入馔亦佳馐――古今茶膳饮食文化研究[J].饮食文化研究,2006(3):110.

[20] 陈煜.中国药酒的起源和发展[J].江西中医药,1994(2):48-49.

第3篇

美术教育沿袭传统教学做法比较普遍,只是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基本技法进行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的思想内质教育,忽视教育本职功能。特别是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挖掘不够,造成教育的缺失。注重对教材文本文化教育因素的挖掘利用,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在获得技能技巧提升的同时,还能够获得精神教育和文化品质教育。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还能够了解美术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美术与各个社会领域的关系。中华民族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能够领略民族文化的风采,接受文化教育的洗礼,这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美术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内含丰富,外延深远。美术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呈现多元化和时代性,传统文化领域的丝绸织染、陶艺等,还有现代文化中的造型艺术、工艺设计等,另外,像民间剪纸、剪贴等艺术形式,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内质特征,用丰富的文化元素带给学生更多营养。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并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这就可以左右逢源了。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育进行资源优化组合,把相关课程内容分为不同学习领域,可以给学生开辟良好学习渠道,像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都能够将美术学习系统化。这些教学形式,都和美术文化有更多契合度。教师实施教学行为时,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将美术教育与文化熏陶相结合,让教育积极因子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美术课堂教学的内质升华。如岭南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独具魅力的面具”一课,先复习人面部的五官比例图,然后把学生上次用16开纸临摹的人面部的五官比例图作业一一分发下去,要求学生用手把作品上眼睛、鼻子、嘴巴和外轮廓线撕去并盖在脸上,检查作业比例是否标准。接着设问,“如果你必须戴上自己亲手设计的面具参加一个盛大的化妆舞会,你会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面具?”然后展示多款色彩鲜艳的面具,学生看到、体会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教法和教具,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就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主动去探寻思考,赢得教学主动权。

二、在美术教学中感受美术文化,塑造文化素质高塔

美术文化在自身数千年的形成演变、吐故纳新的历史中,产生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人文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参与到美术作品的制作当中,并从具体操作中获得文化熏陶。像制作陶器,就可以让学生亲手去实践,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制作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制作方法,让学生感知原始制作和现代工业的差异,并从中获得文化要素的影响。这些陶器中的制作工艺,包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内质,每一个时代都有相关的制作方法,每一历史时期,也都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沧桑巨变,当然都与文化紧密相连。在实践中,学生感知的不仅是一种制作工艺的变迁,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像“面与色的美感”这篇教材,就饱含许多现代立体构成艺术。这种现代抽象艺术如果仅仅让学生欣赏,自然不能掌握其精髓内涵,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在制作实践过程中,用不同感官接受美术文化信息,所获得的艺术感染和思想教益,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学生通过尝试不同材料去表现面与色的构成,就可以制作成一幅美术作品。因为在具体操作中,通过不同组合不同拼搭,让学生认知什么是组合的美,也体会到什么叫空间的美。这种美感是建立在学生思想认知的基础之上。因此,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感觉,而应该是一种意识反应,是文化素质层面上的认知提升,因为学生从这些美术作品中,从亲身体验中,和美术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实现感知共鸣。这种共鸣使得学生能感悟到美术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三、美术学科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历练学生文化素养

第4篇

第一,今日事今日毕,坚决与拖拉懒散的思想习惯作斗争。孩子之所以表现为拖拉懒散,在于习养,一般都有一些思想根源。我有时在课外与学生促膝而谈,找一找学生的思想最近发展区域,试图从根源上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外,以学生具体转变的生动事例作为教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与自我做斗争,总会有进步。以一些名人故事激发感染学生,例如齐白石“不让一日闲过”,偶有闲过,必在第二天补上,终成一代巨匠。在实际操作上,要求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借助老师、同学与家长的约束力。当天完成作业后,自己整理好学习用具。

第二,勤用功,惜时间,树立具有自己兴趣倾向的远大理想。“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应知学问难,在于点滴勤”“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一句句由中国传统文化演化而来的名言警句,也是我经常用来告诫学生的话语。结合着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合理用脑,合理作息的教育,让学生懂得要科学安排,才能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这里仅仅闪现一个特写镜头:我班的孩子每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我都会亲自批改,你发现没有,交上来的作业都是一本本打开的,拿过作业本,一眼就可以看见本次的作业;每一个小组和下一个小组的作业都是颠倒而放,错落有致。“志当存高远”,我每每这样教育学生,一方面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引导孩子把远大理想同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和自己兴趣努力方向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好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既向学生适当传播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最新进展,让学生具有面向世界的知识视野,又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只有脚踏实地,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最终成功成才,实现理想。

第三,顺自然,循规律,以发展的目光看待自己与同伴。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孩子的需要,展示他们的天性,看到他们的笑颜,是我一向最开心的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而不是小大人。这是客观规律。他们的合理需求应该能够得到满足,得到教育及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事缓则圆”,这个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里的亮点与西方教育中的“暗含期待效应”在我的时域中不期而遇了。今年,我在结束一年的支教生活后回到本校,开始了新的教育事业,在新学期开始的这三周左右的时间里,我在一开始就与学生交流说,我们的脚步会比较慢,以致很慢,这之后,会有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出现。其间,一方面是双方相互适应,另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不严,师之惰”。上课能不能随意说话,能不能喝水等等,为什么不能,如果有的同学这样做了,该怎么办,要有明确的规定。从我努力地放慢语速。咬清每一个字,力争让每一个字都浸入学生的心田。到新知识讲授前的准备,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拿出八成以上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信息情况及其反馈,不断地调整进度及方式方法。在第一节课上,我工工整整地把“公平”二字写在了黑板上同时也把它深深地刻在心里。公平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对于一些学习吃力的孩子,首先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内驱力和责任感为基点激发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多多向同学、家长、身边的兄弟姐妹等等询问,形成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每当让他们回答问题或上台展示时,我都倔强地坚持让他们自己或最大限度地由自己独立完成,我打心眼里深信他们是最棒的,而暗暗地期待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有了发展评价与推迟评价两把尺子,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在我的建议和鼓舞下,大部分孩子逐渐学着称赞自己和别人,鼓励多了,进步快了。和自己的过去比,和同学比,和同级更多范围的同伴比,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防止骄傲情绪的滋生和蔓延。

第四,重氛围,时交替,适度的紧张和偶尔的放松有机结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氛围的重要性,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很深远。进入我们的课堂,环境清洁,桌椅整齐,桌面规范,学生坐姿规整。从一尺,一寸一拳的强调,到双脚平放,上身直立的讲解,从细微处见真情。既旨在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加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久保持。动静结合,读写结合,讲练结合,是我经常使用的交替方式。每一堂课,我总是在结合着手势动作、语言和微笑的赞美自己与别人之声中开始。在不断的激励和鼓舞声中进行,在恋恋不舍的师生问候中结束。我在鼓励孩子跳起来摘苹果的同时,更是让自己在不断地跳起来想办法,一如鲁迅先生说:有人说我善于解剖别人,其实我更加善于解剖自己。中国传统上把“五世其昌”作为对人们的美好祝福,我同样把以上的五条送给广大的读者以及可爱的孩子们,祝大家永远幸福安康。其实,我深感自己虽然做了不少工作,有了一点点经验,在浩瀚无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前,尚只是一滴小小的露珠。而我同样深信一颗水珠可以映照出整个大海,它或许微弱的光芒将指引我向更加深远的方向继续前行。

作者:张学炬巩玉顺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第5篇

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来源,因此应该把语文的教学与生活的实践体会结合在一起,课本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源头,而是用课本当做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使学生们能够在课本中感悟到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字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灌输与接收知识的场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沟通与学习的传播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课堂活跃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这才是教学根本的目标与宗旨。但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却是远离了实际需求的,往往脱离了生活,是语文教学变成课本内容的文本形式的存在,完全不把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存在,失去了那种在实践中可以体会到的快乐与活跃,如果一位语文老师只是单纯的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资源,那就是守着一棵大树而放弃整片森林了,说到底,能不能从书本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关键的还是老师,让学生们透过语文教学看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和内容,看到感性的生活中更为生动,更加具体,更鲜活的“语文”,使课堂中的“语文”与生活中的“语文”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把生活当成学习。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如果有了这样的状态,学生才能在完成学校课堂中的既定知识外还能在生活在有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让学生去体味通过自我创作的快乐。这里所指的语文般的生活绝非那些琐碎的鸡毛蒜皮的生活,而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是一种探索与体味的内心生活,因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感触生命灵魂的生活才能算是一种语文化的生活,这需要老师真切去体会学生内心生活世界,语文教学绝不是一种急功近利与浮躁浮夸的教育,越是本质的东西才能越接近语文的本质,那就是从生活中感悟语言,在学习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对生活的理解有一种更为深切的思考,让语文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回归生活最本真的一面,让学生把内心最真实的体验积极地调动起来,语文才能为学生的生活增色添彩,能够让教学与生活进行最深切的对话,语文的画笔才能为学生的生活描绘最动人最美丽的画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的“语文化”。

二、语文教学是创作世界的动力

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出最为个性的自我,因为文字是富有生命的,语言是最有个性与活力的象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自我创作的能力,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有活力,充满灵性,富于创造的个体,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总是会潜移默化的去束缚孩子的对于生命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我们不应该把学校变成一座工厂,每天按部就班的生产出同一批型号,打上同一个标签的产品,而是用语文教学去让学生们感悟生命,打开他们的眼界,比如在古诗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去肆意的随着自己的想象去描绘心中的场景,让他们将自己心中所描绘的景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用笔和纸画出来,也许学生们的语言与绘画水平是有限的,但是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古诗的文字性陈述绝不是唯一的宗旨,更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去解读这首古诗带给他们每一个人的感受,所收获的不同的意义,而老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每一个学生都尤其最为独特最富有创作性的一面,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丰富而多彩,是多么有活力的存在,并且这样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们所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这么简单,在轻松自由充满想象力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不仅仅收获了知识,同时还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学会了倾听与理解,学会了质疑与肯定,这样充分发挥他们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勇于展现自我,敢于超越自我,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使学生从更层次去感受来自语言的魅力,来自文字的想象力。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应把按照成人所设定的条框与预期去教训学生,应该做的是从学生们自身的独特性去发展与促进他们。

三、语文教学是灵感世界的火花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素养 大学生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35-02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整体体育精神及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长期的学习和锻炼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必须建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摒弃陈旧的“生物”体育观。多维的“生态”体育观是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从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身体、情感、品德、意志和行为等作为相互联系统一体,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全部能力的多种体育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旨在实现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和提高。“生物”体育观是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以及体育的终身性,结果导致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在没有体育考核时远离体育。这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教育等因素的传统教育观念,最终无法实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目标。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的现状,高校体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要摒弃传统的“生物”体育观,树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

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体育文化基础

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应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从而为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另一方面要在扩大知识层面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体育理论的设置上既要有国家方针、政策,又要有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处方、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等方面。

关于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要遵循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征进行结构化处理,保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具有健身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内容。流行的娱乐体育项目(比如轮滑、街舞等),对于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这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尝试着把这些新颖的内容加入到大学生的选修课程当中。

在拓宽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大理论教学的时数,确保理论教学的效果。《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八条规定: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体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纲要中明确规定高校体育教学要保证每学期四学时的理论教学内容。严格来讲,每学期4个学时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比重。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高校无法保证每学期4个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更有高校根本不开设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体育理论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运动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体育理论课程不受重视、课程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建议高校把体育理论课的开足率和教学效果纳入到教学评估考核当中。同时丰富体育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体育文化的传递过程。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传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教学组织方式的科学性。有好的教学内容,却没有适宜学生身心特点的组织方式,体育教学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学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来组织教学,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通过营造轻松、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体育素质得到发展。

四、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个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帮助。既要保证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又要确保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总之,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意志,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及对体育的兴趣。

其次,建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专项课外活动具有“四个固定,一个自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当中要有固定的体育项目、固定的活动地点、固定的指导教师、固定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体育项目。专项课外体育活动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的爱好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会几种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

五、发挥体育竞赛的功能

体育竞赛是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开展体育竞赛能够给学校体育带来活力,赛场竞争与体育课中的锻炼有很大区别,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体育竞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效果非常明显。

首先,通过组织比赛,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加强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比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进行的指导和讲解能提高学生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实际的比赛中得到锻炼。此外,在体育竞赛前期可以举办体育讲座,向学生讲述体育的发展历程,各种体育比赛的赛程编排、规则和裁判,运动中的损伤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原理等体育文化知识。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体育竞赛,能使学生的体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运动场上的比赛氛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体育赛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和体能的竞争,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意志品质的较量。体育竞赛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对集体中的每位成员产生良好的影响。

再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体育竞赛,以此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竞赛的魅力,提高学生欣赏体育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欲望。同时,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到运动员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3.

[2]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8.

[3]陈晴.体育教学呼唤体育文化素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93-94.

第7篇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第8篇

一、要多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学的中介是语言,对语言的认知、反应、归纳、表述———即驾驭语言的能力如何,直接反映着个人的文学素养。要想使自己的演唱声情并茂,感人至深,首先,必须使演唱符合歌词的内在要求,必须要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好的文化修养都是从一定的文化底蕴中所产生出来的,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读书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了解书中的知识,可以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和思考,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在积累的过程中思想才会不断地进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完善个人素质修养的,有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就会有明确的行动方向。思想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要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多听多唱,提高自身音乐修养

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多听多唱对声乐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多听音乐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音乐,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多听多唱不仅对歌唱者的乐感还是音准、节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提高歌唱者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好的音乐具有五大功能:一是声,好的声音传入耳朵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二是情,音乐可以直接的表达人的情感,向人类诉说着感情中的喜、怒、哀、乐等,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效果;三是意,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是不相同的,音乐具有着多样性,根据作曲家的经历和个性等因素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同样的音乐在不同的演奏者或演唱者的二次创作中所表现的音乐意境也是不相同的;四是速,在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和对音乐情绪的波动控制,对、思维与反应产生有着非常直接影响,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感觉有力或振奋,安静又祥和的音乐则使人心非常绪平,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倍加抖擞;五是音波,即音乐所产生的音波,也会对人的生理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多听能体会出乐曲独特的表达方式,多赏析各类音乐作品,对声乐演唱着也是非常有益的,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古代的还是现在的,在欣赏不同音乐的过程中,带来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但都有着相同的对音乐的共鸣,逐渐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所规定练习的计划,只有坚持不懈的思考和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声乐所需要的技巧,在不断的练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巩固并完善声乐演唱所需要的技巧,在巩固技巧的同时,才能将技巧更好的运用到声乐的作品中,将作品反复的练习,熟能生巧。技术、情感、表演等相结合才能使声乐的演唱更加完整。

三、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文化与艺术修养的配合

把握一首作品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具备一定得文化素养。怎样通过演唱来表达出来,就要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两者结合才能完美的诠释作品。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主张礼乐教化人民,追求大同世界。老庄主张回归自然,回归人的本真境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美好形象,依靠的是人的自觉性和顿悟性。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有自觉接受教育、改正缺点的愿望,才有可能改变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以人为本的自主创新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永无止境,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也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这对声乐演唱者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是有益并且必要的。它不仅可以使声乐演员对音乐作品进行细密的赏析、正确的理解和精湛的表演,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从而使声乐表演更加传神,生动,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张力。

四、结语

第9篇

多元文化的学习意义,在于融合各种文化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拓展美术教育的文化性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学生广博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文化知识素材和时空,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构建一个必要的基础。在当下研究和尝试如何利用多元文化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教学改革中有着现实意义。

(一)根据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课题组成员将根据初等美术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继续深入研究美术师范专业的特点,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强调美术学科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多方面的联系,从而能更好地学习美术,提高学生对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多种绘画技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综合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画和西洋画差异,中国画是用线描和色彩来描绘物体的精神面貌,西洋画是用西洋的素描和色彩关系来塑造,通过多年的文化领域的探索发展,把中国画和西洋画都作了融合,通过中西画的技术的融合相互借鉴,中国画和西洋画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学生不能单纯的掌握一种绘画技巧,要掌握各种绘画技巧,跨越这些界线进行综合融合不同画种、技术、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二、相关概念

“多元文化”是当代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指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之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多元系统。“艺术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素养即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能力,又转化为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美术系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作为此次项目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课题组成员要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多元文化与素质教育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课题研究的借鉴。2.调查跟踪了解学生的各科学习状况,各种绘画技能的提高,建立学生档案,逐一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总结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提高对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认识能力,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差异。在锦州师专的美术系教学中,根据美术师范专业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进行教学,旨在培养掌握中国画、油画、工艺美术等多种绘画技能和艺术史等理论知识的美术师范专业人才。在教学中采用绘画示范、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表现方法,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差异,提高对东方美术和西方美术的认识能力。了解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画和欧洲西洋绘画,由于历史渊源、地域、民族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两种绘画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诸如:在美感追求上;在物体形象的塑造上;在绘画色彩的表现上;在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应用上;应该认识到采用的工具材料在东西方画种之间的差别。在彻底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后,才能把他们相互融合借鉴在一起,使绘画技巧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双边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行探索性的课堂活动,才能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避免了陈旧的教学方法。2.重视中外美术史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学习中外美术史以及与美术史相关的其他多元文化知识,比如:文学、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政治等等,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与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广泛的人文背景中深入解读美术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尤其对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徐悲鸿《田横五百士》等这类经典作品,学生如果不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课前让学生翻阅相关资料、课上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得到提高。3.跨越学科的界限,把音乐、诗歌等多元文化融合在各种类型的绘画中。在绘画创作教学可以把音乐、诗歌作为命题画,例如以杜牧的《清明》一诗为例,用“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绘画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积极展出学生美术作业,观摩中外美术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美术成绩和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选取学生课内外创作的优秀作品,在学校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经常展出举办美术课堂作业展、美术创作和临摹展。展览的作业包括油画、国画、工艺美术等多种形式。5.在美术教学多元化的实施过程中,突破实践和空间的限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之余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区优越的文化环境、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利用图书馆、网络、书籍、媒体、专题讲座等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实施效果

第10篇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差。所以要想转变传统的观念,就要在以往的体育文化研究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体育文化,同时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在趣味性、健身性、实用性、技术性的条件下实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体育文化不亚于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健身功能、规范功能、导向功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独特文化。体育文化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场所、以校园文明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群体文化。卢元镇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于一体的一种文化[1]。杨文轩和陈琦认为体育文化是为了顺应人们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2],而易剑东则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利用身体活动来改善人类身体素质到达精神自由的实践活动,它与语言和符号、规则和制度、知识和技术、行为和价值等等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3]。

3校园体育文化及其环境的研究

3.1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中发现,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欣赏和校园体育文化节四个方面构成。(1)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深化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使学生全面的学习体育知识。(2)课外体育活动也很重要,它不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往往这些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体育技能和技巧,增强了学生间的友谊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3)体育欣赏可以通过作品、影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领略到体育运动中的快乐。(4)校园体育文化节也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一大方法,通过体育文化节开展各种活动,即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3.2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研究

3.2.1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重要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健康水平的外在条件,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说,是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正因为校园文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才对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

3.2.2高校体育文化环境与学生需求意识的关系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学生们需求意识培养的基础,所以对学生的需求有着极端的重要性,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决定学生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意识培养的重要保障。

4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在横向有着传播和交流的作用,纵向可以发挥传承和创新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过程,这即包括着横向的人与人之间、集体之间、学校之间、国家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也包括着纵向代际之间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学校体育文化是内涵丰富的文化,它具有众多特点,其交流性和创新性就使得人类的文明不断得到新的发展。①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学校的广播、操场、宣传栏等等构成了体育文化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养成一种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体育意识。②学生们要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念。在态度,行为和能力上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来得到认可。③陶冶情操、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文化能够使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受到社会思想文化的熏陶,而学生们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来促进自己身心全面发展。

5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5.1发展中存在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型,高校体育也不断的发展起来,但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整体意识,高校体育文化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但有些学生的整体意识较弱,缺乏整体性。②设施不足,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校园内大多硬件设施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学校体育的需求。

5.2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措施体育文化通过社会成员的精神作用得以实现其功能,要缓解目前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就要采取众多措施来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①加强舆论宣传作用,提高师生对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视。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报刊、影像等多种方式传播体育文化的优越性。②重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对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非常有利。③完善学校体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保证下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相关领导加强重视,完善体育制度、提供相对充裕的体育经费。领导对体育的重视、有力的资金保障以及健全的组织机构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④建立高校体育运动队,以确保高校之间体育文化的交流,对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⑤提高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有待提高,学校应广泛依靠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社团活动,要把学生的热情保持下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结语

第11篇

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极具战略性的课题。由于大学体育教育将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环节,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交汇点,这是大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健身意识,促成大学生终身进行体育运动习惯和拥有良好体育能力的主要节点。同时,置身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其身心发展最为稳健,其学习力和判断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是其接受高层教育、完成健全人格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此,针对这一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历史时期,面对高等学校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施尤显重要。

二、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特点

文化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脉搏。体育文化首先具有时代性。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本质特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以来,外国体育文化进入校园,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首先体现在技能与知识的掌握,网球运动促使大学生提升了体育意识,奥运会的举办在近距离体味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同时,更加促使大学生丰富其体育品德与体育个性。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我国文化精髓在体育文化上的渗透表现为和平、温良、宽柔。因此,国内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体育文化,其性格气质、审美情趣、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均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体育文化具有国际性。体育文化表现出交融趋势,国内外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与内容基本接轨,发达的传媒业加快促进了大学生体育赛事关注行为趋于同步。体育文化具有渗透性。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学习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的主体文化活动,而体育文化素养则是主体文化的必要补充并且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体育作为特殊的世界性语言,逐渐成为大学生交往的最佳手段之一,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能使参与者产生自主性、独立性、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公正的态度、集体协作的精神、开朗活泼的性格,进而使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首要方法是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发挥教学主体作用。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广大的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人才教育和培养观念,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育观念应该是面向新生事物急剧涌现的未来、面向开放的世界、面向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要求,这是要转换的教育观念。认识到这个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时代环境,才能够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育工作,由此才能够牢固树立起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人才意识,形成教育视野的前瞻性和实践性,才能够形成良好融洽的师生观,才能符合教学实践活动对于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广大的体育教师充分展现其施教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发挥其自身主导作用,有助于教与学双方施教者的教学主体作用,对于发挥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创建温馨、浓郁学术氛围的教学环境。在此释然、宽松的求学环境下的求知、施教两个教学的主体兴趣和欲望必然会得以激发,主动学习的环境自然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活动不如稳健的良性循环,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改革创新,构建新的课程教育体系。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注重竞技知识而轻视健身能力、注重共性轻视个性、课程模式单一、结构失衡,上述的诸多方面的课程教育体系错误的设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不全面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倾向。重新审视和构建结构合理、远瞻规划的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的试验范围和内容,并大胆借鉴先进经验。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保障。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第三个方法是要重视大学生课外业余体育活动,开辟高雅的健身休闲场所。工作和学习之余积极投身锻炼与运动逐渐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必须,也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时尚组成,通过锻炼与运动获取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应该成为社会主体的大学生所认可和关注。大学生永远是时代的主宰者,也是锻炼与运动成为人生快乐的体验着,大学生理所应当地成为代表时代先进文化的楷模,成为余暇体育活动中的主流。鉴于这个认识,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中锻炼与运动的重视欠缺,要自觉修正那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自发、无组织的游离状方式,要充分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要鼓励大学生立足于校园高雅的健身休闲场所,完成其喜欢的锻炼与运动,而不必外出校园,光顾社会化健身运动场所。应该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较齐备和师资的优势,顺应大学生的学习余暇进行锻炼与运动的休息娱乐趋向,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锻炼与运动。

四、结束语

第12篇

在考核要求中,除了传统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外,增添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的感情投入,学习态度和应试心理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何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的。有些人出于需要,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文化”,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发展史、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与应用。王梓坤教授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接受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标准化用语的熏陶,提高思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并能把数学思维方式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因为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努力挖掘数学教材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通过数学课程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最大利润最少原材料问题、概率预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普遍的生活实际意义。数学教材注重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途径,并根据这些展开数学文化的价值。例如,引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许多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实例引入,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有好几个。遵从数学从具体情景抽象出一般概念和知识结构,又从一般性结论到具体情景给予印证的特点,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提高了高中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穿插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中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审慎的思维习惯。

(二)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数学校本课程

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数学文化的读本,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组建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以“不断完善数学文化,尽力交流数学文化”为宗旨,以“喜爱数学、精学数学、应用数学”为目标,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美妙的数学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小团队将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并将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充实到校本课程里。

(三)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

第13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 培养途径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迫切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性复合外交人才。如何使英语教学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怎样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让一线的英语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他们的教学提出了高新要求。外语教学已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跨文化意识的定义

跨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讨论还不多。其中汉威(Hanvey)提出了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他认为:“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

这个定义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从这四个层次可以看出:前三个属于跨文化意识的认知层面,参与者能够认识、理解、辨别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异同;而第四个层次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设身处地,换位思维,从情感角度出发理解对方的文化,达到情感共鸣。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差异的意识,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性。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大大扩大了对英语学习运用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成功应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之间的友谊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对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国际人才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既符合语言的特性,又是改革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客观要求。

1.符合英语语言的内在特性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体现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属于文化范畴。另一方面,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规则又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具体运用中,语言因环境、情景、文化等因素表现为不同的言语形式。因此,语言和文化互为依存,互动互促,密不可分。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该语言文化的过程。就英语学习而言,学生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要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深入学好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把英语作为载体,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心灵之语,即其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重语言,轻文化,语言输入多,文化导入少,强调表层语言知识现象的讲解,轻视深层语言文化内涵的分析,侧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结果导致学生把语音纯正、词汇量大、语法精通作为在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最终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尤其是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而且把分数的多少作为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文化差异意识,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透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受母语文化定式的干扰,造成表达不得体,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素质教育教学。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世纪的时代特色: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主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具有能与世界自由对话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社会在21世纪得以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让学生具备文化差异意识和文化间的理解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做到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互动。跨文化交际实质上是两种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协调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从对方的文化背景出发去调和冲突矛盾,去理解接纳对方,从而避免冲突升级,矛盾激化,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具有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际形成的认知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来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提高的前提基础和客观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刻不容缓。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是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前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语言现象分析其文化本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这是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依然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言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中也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获取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运用跨文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并充分利用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以语言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文化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词汇文化、篇章文化、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具体而言,这些文化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传授:

(1)直观视听法

将蕴涵西方文化的形象、标志或实物进行收集整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如西方名人的照片、建筑物图片、西方乐器、西服、西药、报刊杂志等或播放录像、影视、磁带等创造再现真实情景,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感性直观中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2)实践讨论法

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如让学生模拟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两人对话,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或是就反映中西文化现象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练习、自由发言等。例如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文化的问候方式、闲聊话题、爱情观、时间观等,逐步培养学生“入乡随俗”的习惯和用英语表达的思维,避免Chinglish和文化冲突,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3)对比分析法

在英语教学中对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应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种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和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从而理解尊重目的语文化,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如英语单词中的“lover”与汉语中的“爱人”在语义上不对等,在西方是“情人”之意。又如:“dragon”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英美国家视“dragon”为魔鬼、撒旦,是贬义,常用来形容凶暴之人,如“a dragon bitch”(恶毒女人);而在中国却是权利、民族文化的象征,是褒义,历代中国帝王都自称为“真龙天子”,用“龙的传人”来代指中华民族。再如在交际时中西方对恭维、谦虚的态度和款待、送礼的方式都不一样:中国人习惯谦虚,对别人的恭维常表示“不接受”,而西方人认为谦虚是不自信的表现,喜欢坦率接受对方的恭维。对比分析西方的“Valentine’s Day”和中国的“七夕情人节”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概念,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

2.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辅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多方不足,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教育,难以达成从纵深方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机会,从而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比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或辩论赛;创办戏剧节,英语角或英语沙龙;开展英语系列讲座或兼有知识味性的英语游戏活动;举办影视欣赏或英语课外阅读,还可开设英语学习园地、播放英语广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外生活中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文化气息,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因此,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应充分拓展课外天地,利用课余时间,开辟英语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本族语文化的输入与理解,只有全面深入掌握本土文化,才能更好地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更准确地找出差异,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从而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建立。

四、结论

总之,跨文化交流是当今经济社会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作为大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英语教学,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培养输送国际化人才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连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4]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

第14篇

大学生宿舍文化品德修养建设途径大学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在宿舍这块自由天地里,谈国事、议人生、话理想、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宿舍文化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发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因势利导,限制、转化其消极影响?如何发挥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创建良好的宿舍文化环境,使宿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大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宿舍生活、学习,创造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即宿舍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一般认为,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多成分、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体。它存在于宿舍的各个角落,有好有坏,有积极有消极。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多姿多彩大学生活的显现,是大学生个性与青春的展示,是塑造大学生的思想、精神的“社会存在”,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反映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校风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影响

环境是人格的支柱。这是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A・Oto的名言。任何人格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亚文化系统,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活动和精神氛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宿舍成员产生影响,使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由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因而宿舍文化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1.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深远影响。当今快捷的大众传媒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信息工具和媒体进入大学生宿舍,各种文化现象与思潮不分地域和良莠地一股脑地涌入,让大学生眼花缭乱,不置可否。大学生在宿舍针砭时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并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展开辩论,这些辩论有利于开拓宿舍成员的政治视野,启迪思想,活跃思维。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明辨真伪,区分善恶,提高政治识别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容易受一些较偏激的思想影响,使自己在意识形态中步入误区,从而意志消沉,思想偏激,最终为自己定下错误的人生目标和奋斗途径。

宿舍文化也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宿舍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高低,都对大学生身心产生无形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成员是个较高层次且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彼此有共同的话题,能建立友谊,学会忍耐宽容,学会彼此尊重,从而使彼此间的道德、情操、个性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相反,不良的宿舍文化会干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麻将扑克、黄色影视等而无心学习,还拉拢其它舍友一起加入,谈论一些低级庸俗的话题,发泄消极情绪,是整个宿舍歪风邪气上涨,低级趣味蔓延。处于这样的宿舍中,人的道德素质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知识相近,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互动。如果有一个融洽和谐的宿舍氛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塑造健康人格十分有效。相反,如果宿舍风气不好,宿舍成员不和睦,彼此间为点小事争执,不宽容不礼让,不尊重别人,这样往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无所归依的感觉,特别遇到压力时,心理更加紧张。同时还应注意到,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宿舍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小集体的“自然”保护圈,产生防备、排外的心理,缺乏与其他同学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同学间思想行为阻隔,关系淡漠,大学生孤独、忧郁、嫉妒等许多心理疾病也因此产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3.宿舍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因而,宿舍文化将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往往使大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消极病态的宿舍文化往往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表现出颓废和消沉的倾向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

宿舍文化影响宿舍的学习风气。在一个学习风气浓厚的宿舍,一个人的进步往往会激发其他宿舍成员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相反,一个学风不浓的宿舍,成天是打麻将扑克、上网聊天、谈情说爱,不思进取,虚度时日,全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学习自然会落到别人的后面。

在宿舍这个大学生的“家”里,大学生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培养了大学生接纳别人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同一个宿舍里的一个成员对书画、音乐、某种体育运动的爱好,往往会波及所有其他成员。宿舍成员之间的这种长久的文化互动,极易诱导同一宿舍行为模式的趋向。

宿舍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目前的大学生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与同龄人的交往少,到学校过起集体生活,由于脾气、性格、爱好千差万别,宿舍成员间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一个宿舍风气正,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就会使宿舍人际关系融洽,彼此和睦相处,在增加友谊的同时,还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相反,如果宿舍成员之间由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互相闭锁、互相对立,就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和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建和谐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宿舍这块阵地如果先进文化不去占领,那么落后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如何创建和谐宿舍文化,充分发挥宿舍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优化大学生宿舍文化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作为大学生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宿舍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整齐舒适、明亮优雅的宿舍中生活,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相反,地面脏兮兮,四壁破旧不堪的宿舍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受到压抑,兴趣消失,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从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的视角出发,搞好宿舍建设、园林绿化和楼道、厅、室的装饰,既要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又要有幽雅别致的游乐景观,同时,还要有发人深思、激人奋进的中外学者或杰出人物的画像、雕塑、历史遗物或诗词警句,这样既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宿舍物质环境的绿化、美化,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而且对体现大学特定的文化氛围,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特定的意义。

2.完善大学生宿舍的制度文化,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实现宿舍管理制度化,才能保证每位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要完善规章制度,如学校严格规定宿舍熄灯时间和大门开关时间,保证作息规律正常化;制定宿舍达标管理办法,严抓宿舍卫生、内务管理,对大学生宿舍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查评比,实行“达标”“星级”综合考核,奖勤罚懒,评差奖优,逐步培养起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要用制度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对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并纳入到大学生的德育考核中。用制度来规范他们在宿舍中的行为,为大学生在宿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3.发挥管理的合力效应,抓好宿舍文化的导向工作

大学生新生入学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学院学生干部等的影响特别大。这些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大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质量。由于他们在学生中一般都有较高的威信和声望,所以他们的政治态度、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甚至习惯用语都很容易诱发其他大学生认同、模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导向,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情况、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发挥助理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作用,施以积极地引导,要努力制止消极、病态文化的产生滋长,大力扶植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的发展,以良好的舍风促进班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实现宿舍文化的导向和辐射功能。比如,看到同学们浪费饭菜的现象比较严重时,就应该结合我们的国情现状从修身处世的角度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看到崇拜明星的现象,就应该不失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看到宿舍里俗文化泛滥,就应该引导或组织学生欣赏和学习高雅文化。如开展名著、名画、名曲、名影视的“四名”欣赏等。另外,学校各级组织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活动时,应适当考虑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宿舍成员的集体观念。

4.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宿舍文化就有生机、有活力。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中,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正在逐渐地被尝试、被采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心、创造力和自主意识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宿舍区成立大学生自律组织,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宿舍管理。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比如由大学生自己承担清洁、保卫、维修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并与党员发展、团员推优、奖学金评定及其他评优工作挂钩。这种做法既可以锻炼学生骨干的组织能力,又可以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总之,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自强、自律、自信的精神风貌。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

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凝聚力以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校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应积极探索,为学生创造开展文化活动的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以摆脱社会文化中庸俗内容的影响,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和营养,追求和创造同自己知识水平、文化层次相适应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内容,自觉建设具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层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比如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举办各种讲座、演讲、辩论、报告会等,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成才欲,同时也可根据每个宿舍的长处、特色和兴趣举办球类、书画、乐器等各种比赛、展览等,这样既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又能加强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而推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向高层次迈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把握时代的脉搏,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自觉建设高层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高尚情趣,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高等教育研究,1999.74-76.

[3]刘超捷.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43.

[4]张志徉,王晓玲.浅析宿舍文化.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64-66.

[5]宋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初探.济宁师专学报,2005,(6):8-10.

[6]宋东亮.宿舍文化的功能及其构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14-15.

[7]曾志伟,王铁骊.寝室文化建设――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山西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1):39.

[8]金代志,王晓明.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与育人作用.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2):87-88.

[9]刘伯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5-6.

[10]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23):37-38.

[11]姚永明.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映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5-37.

[12]杨松桃.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建构.理论月刊,2001.61.

[1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

第15篇

关键词:花生;栽培技术;吉林省

一、合理轮作

花生是连作障碍非常严重的作物,花生轮作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花生轮作的前茬应选择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不能选择马铃薯、芝麻和豆科作物轮作换茬。

二、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及周边地区以红粒型品种为主,如扶余四粒红、扶花1号、扶花2号、扶花3号,搭配白沙1016、吉扶2号、吉扶3号、花育20等品种;吉林省西南部四平双辽及周边地区以白沙1016、花育20、亚美406为主,搭配四粒红、扶花系列品种。选用的良种要达到发芽势90%、发芽率99%以上,并于播种前10~15d将种果放在通风向阳处晾晒2~3d。

三、深翻整地

提倡秋季深翻整地,达到熟化,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病虫害,积蓄冬春雨雪缓解春旱。开春解冻之后,及时耕耢保墒,避免水分散失,影响播种。秋季来不及深耕的地块,早春提前深耕。一般在春分后清明前进行,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春耕必须随耕随耙,使土壤下部沉实,表土松细。试验表明,冬深耕比春深耕增产16.8%,比浅耕增产53.9%。一般深翻25~30cm为宜。翻地时应做到耕翻及时,深度一致,行向直,不漏耕,不重耕,垡片翻扣严密,不漏土边、地头,减少开闭垄。

四、科学施肥

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整地一次性作底肥施入。施肥量:优质腐熟农家肥25~30t/hm2、硅钙肥200kg/hm2、磷酸二铵200kg/hm2、尿素100kg/hm2、硫酸钾150kg/hm2或施花生专用肥600kg/hm2。

五、播种

5月10~20日为最佳播种期,连续5~7d内5cm土温稳定通过12℃即可播种。单垄种植,垄宽65cm,单行拐子苗,穴距15cm,栽植12万穴/hm2;90cm大垄双行种植,穴距15~17cm,栽植13~15万穴/hm2。播种深浅要一致,播后覆土,厚度3~5cm。

六、加强田间管理

6.1查苗补种,清棵蹲苗

一般播种后12d左右开始出苗,出苗后及时检查,若发现缺苗、断条应立即催芽补种,以保全苗。花生苗出齐后,用手或小扒锄及时清棵,将幼苗根际的浮土扒出,使2片子叶外露,做到齐一块清一块。

6.2中耕培土,及时除草

6.2.1中耕培土。做到“三铲三趟”,第1次在苗期,中铧深耕浅上土,疏松表土,清除早春杂草;第2次在始花期,中铧耕作,比第1次稍深,少上土;第3次在开花期,大铧深耕,稍多上土,有利于果针下扎入土。

6.2.2化学除草。于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用70%都尔乳油2.0kg/hm2或90%都尔乳油1.5kg/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洒土壤表面。

6.3叶面追肥

在下针结荚期,喷施800倍壮饱安、籽满堂、粒粒饱等药剂促果饱、增果重。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施保绿王、大肥王或用0.15kg/hm2尿素对水15kg/hm2喷施2~3次,提高叶片活力,延长功能叶片期,控制植株早衰。

七、虫害防治

花生易发的病害是叶斑病和根腐病。叶斑病7月中下旬发病,初见病叶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每10~15d喷1次,连续2~3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

花生易发生的虫害是蛴螬、金针虫、蚜虫。蛴螬、金针虫用乐果拌种,用40%乐果乳油0.5kg加水10kg,拌花生种子350~400kg;7月中旬如发生虫害可用800倍辛硫磷药液灌根;蚜虫防治要求“治少治小”,始花前喷施药剂,常用40%久效磷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开花下针期发生蚜虫为害时用农药熏蒸,用80%敌敌畏1.5kg/hm2加细土375kg/hm2,对水37.5kg/hm2,顺花生垄沟撒施。在高温条件下,敌敌畏挥发熏蒸花生,杀死蚜虫,防效可达90%。

八、适时收获

当植株下部叶片发黄、部分脱落、荚果果壳网纹清晰、海绵层有黑色光泽时应及时收获,在吉林地区一般为9月20日左右;过晚易掉果。起收后将花生放在垄上晾晒5~7d,3d翻动茎棵1次,晒至7~8成干,然后脱果,继续晾晒至荚果籽仁含水量达9%以下,即可贮藏或销售。

参考文献:

[1]庄银庆.春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