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现象论文范文

经济现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现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现象论文

第1篇

(一)农民工的概念

对农民工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很权威的解释,在中国的现代社会词典上,“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雇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村人口”。因此这主要也体现出来农民工主要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要有农村户口,并且在城市或者乡镇的单位工作;二是工作地不稳定,具有很大程度的流动性。因此农民工也可以说是农村身份的城市劳动者,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标识,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

(二)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1)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创造了很多经济价值,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我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转移一部分人从事二、三产业,不仅不会影响农业大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拉动内需

大量的农民工存在于城市中,拉动了城市的消费,不仅对住房、医疗等基础设施有需求,而且使城市的消费规模得到了扩大。

(3)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国从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到第四次,我国乡村人口在净增加,然而自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后,农村人口开始减少,这说明农村人口流向了城市,加剧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二、民工荒的出现及民工荒现象的原因

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对工人的要求不仅仅是有劳动力,不仅仅是只知道用力气干活,蛮干,而是要求工人有一定的能力,因此原来那些“有工就打”的农民工因此就使去了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因此“民工荒”并不是真的劳动力荒。本文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三点分别是:

(一)技术能力缺乏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过分依靠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忽视了在企业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但是企业改革就需要技术,然而大量的农民工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变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工人,他们整体素质不是特别高,没有专业的技能,没有经验难以胜任工作,因此也就出现“民工荒”,然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荒,而是“技工荒”。

(二)待遇低于社会保障

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工短缺和工资过低也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农民工维权意识觉醒,很多农民工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条件很是不满,很多小企业的工资普遍低于全国新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因此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许多企业面临短缺工人的现象。

(三)民工教育程度低

在“民工荒”现象中,其实主要缺乏的还是技术型人才,因此也体现出来很多工人的教育程度不足,因此这也是“教育荒”。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由于企业技术改革,管理革新,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很多企业进行技术型生产,也就要求工人拥有相应的技术或者经验,这也就迫切要求工人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以应对当今社会的技术职位。

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分析

(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拉动农民工需求

正如我们所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好,但是实际上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依靠大量低价的劳动力,低价格的出口。虽然有美国等不断地进行反倾销和贸易制裁,可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很廉价,产品的性价比高,企业的订单甚多,需要大批量的劳动力,产品的成本是由原材料成本、能源消耗、固定资产折扣和劳动力成本几部分构成的,前三者世界范围内都差不多,然而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加大,相应地就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

(二)外商投资的区域转移

外商投资虽然仍然集中在东部亚海地区,但是投资重点有所转移,由于华东、华北市场的辐射能力比华南地区有较强的优势,外商更改了原来投资福建、广东的局面,开始面向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地区投资,由于外商投资区域的转移,为中西部地区的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在珠江三角洲等南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开始外流,农民工短缺严重,受此影响很多南方的企业出现“民工荒”。

四、民工荒的影响和对策

(一)影响

(1)对劳动力

部分企业的工资水平低于平均工资水平,尽管在过去很长时间政府也通过许多手段进行改善,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的存在。“民工荒”的出现也使得企业重新审视民工的待遇工作环境的问题,使得企业正视农民工的诉求,通过改善用工环境、增加工资吸引劳动力。这样一来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了保障,那些侵害民工权利的老板也避而远之。这是民工的胜利,使得民工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工资待遇有了重新的保障。

(2)对企业

长期以来,企业面对日渐严重的“民工荒”现象,不得不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提高期待遇,同时企业也需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定期安排他们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改造农民工,因此企业虽在工资待遇方面多支出一部分资金,但是保持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保障其正常生产,形成竞争力。长期以来有助于企业转型,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形成企业文化,全面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3)对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获取利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廉价劳动力也是我国的一种优势。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去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也促进了企业的转型,沿海地区应该考虑从低工资、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向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的战略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但是对于一些内地省份来说,依靠劳动力发展还是不可动摇的。

(二)对策

(1)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

当前情况下很多农民工的工资远远低于他们的劳动力价值,月工资扣除一些基本开销后所剩无几,有时候甚至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更别说就医、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抚养小孩、赡养老人了,使得很多农民工离城返乡,谋取生计。作为劳资双方都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特别是资方。出现“民工荒”现象之后,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加生产,多地政府陆续调整了工资的最低标准,从而保障农民工的最低生活。这一举措不仅能保障缓解“民工荒”现象。而且也能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调动农民工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

(2)加强农民工能力的培养

“民工荒”现象中主要短缺的还是技术型工人,这也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人的质量和能力,这也是解决“民工荒”现象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国现状是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让更多的农民具有工作能力,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能力和素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更多的农民能够参加工作,缓解“民工荒”,实际上也是缓解“技工荒”,更加能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

(3)更改发展模式,引进设备调节对劳动力的需求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国际优势,这种优势其实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很低,要靠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才能支撑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抛弃,这也迫切的促成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更新,企业改革。这样可以调节企业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缓解“民工荒”,企业也必须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才能吸引更多的工人就业,促使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了产品的价值,这样也可以弥补农民工工资提高带来的多投入。

五、结语

第2篇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期间,我国逐渐成为一个贸易大国而非强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仅2013年我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总额高达25.83万亿元人民币,使得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名至实归。

尽管如此,当前我国依然不能摆脱“贸易大国、定价小国”的困扰,在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影响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而把一些高密地的劳动产业转移给我国,导致了我国高价进口原材料和低价输出产品,使得国际贸易中的利润转移,由此可见,这种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恶化了我国贸易条件,不利于我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

同样的,从2013年国际贸易规模和份额来看,虽然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但这种贸易大国地位不但没有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利润分配增长点,更甚者加重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所以,大国垄断的结果为表面上显示的是中国的顺差,实则是国外在享受着丰厚的贸易利润。以资源的进出口为例,我国的稀土出口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百分八十以上,具备了大国垄断的明显特征,但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稀土价格随着出口量的增加急剧下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石油等产品是我国大量进口的贸易商品之一,价格却非降反升。

造成我国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问题的原因很多,从外部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的国际贸易还受制于旧的经济秩序,缺乏有效竞争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当中依然具有优势地位;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企业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沟通协调和国际贸易运作经验,比如行业混乱、交易缺乏诚信、企业之间互相拆台,这些都成为国际市场逐渐萎缩的重要原因。

二、在国际贸易中提高应对大国垄断现象的思考

我国的对外贸易正植根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国际贸易已经让中国迈向更大的国际舞台。因此,面对着我国贸易中的“大国”事实,更多的是要进行一种冷静理性的思考,从而为实现贸易强国开辟新的贸易通道,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大国垄断现象进行清晰准确地认识,这对于充分利用我国“大国”的身份开展国际贸易有着积极影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市场上的新兴力量,对于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体系,还不具备对抗卖方大国垄断的能力,甚至还要受制于垄断势力的经济压迫,并且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战略商品,还会引发一些政治问题。

其次,要完善我国的贸易体制机制。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国际贸易法律政策的制定与研究,为进行国际贸易营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但依然要重视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各种不正当竞争问题,通过完善我国国际贸易的机制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从而克服国际贸易中审批难、税收重、成本高的缺陷。只有构建一套既符合中国特色,又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贸易投资体系,才可以为我国的“大国垄断”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

最后,要依靠创新来增加我国进行外贸竞争的砝码。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技术,增加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商品的科技含量,使得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这样在反垄断、反倾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外加工模式方面要加以创新,取消一些对有悖于环保理念的外贸项目的扶持优惠政策,促进对外加工业务的转型升级,保证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和活力。

三、结束语

第3篇

原来主要向农民提前产中环节技术、农资服务,延伸到产后储运、加工、市场销售等多环节服务;由原来主要涉及种植养殖业领域,延伸到流通、建工、农机、土地等多领域。服务区域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从以本村为主转向跨村、跨乡镇、跨县域发展。第三,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品质量品牌意识。五常市水稻种植合作社引进推广新品种,聘请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2009、2010年该合作社向社员发放农产业技术资料10000多份,组织社员参加技术讲座50多次,参训农民达到上万人次,显著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点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加快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一,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合作社比较多,欠发达的地区少。第二,发展规模小。一般只能带动和辐射本村范围内的农户,能够发挥区域性带动作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不多。有一些是资金不足,公共积累少,制约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有一些还只是在种植、养殖、传统收购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常规服务的层面和技术信息咨询层次,利益联系不紧密,涉及现代物流、精深加工方面少,合作经济组织应有优势还没显现。第三,管理还须规范。已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中不同程度存在组织管理松散、规章制度不规范、组织机构部健全的问题。第四,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一些地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财税、信贷、用水、用电、用地、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诸方面,具体有效的支持还不够,已有的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第4篇

2.1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主要由传感器节点、协调器、控制开关器和上位机组成。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处理芯片、及通信模块组成,主要有温湿度传感器、H2S气体传感器、NH3气体传感器等;控制开关器主要是由主芯片、继电器电路、接收通信模块组成,主要用于控制通风设备的工作状态;协调器负责网络的建立维护和数据的中转,主要任务是为各个传感器分配地址,建立和维护网络;上位机负责数据的接收、存储,并能根据设置的参数进行预警作用。传感器节点由MSP430系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串口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源模块和其它扩展模块组成。选取MSP430系列处理器主要考虑低功耗。为了提高节点间的通信距离,需要在发射器的输出端和发射天线之间增加一个功率放大器,并且采用定向传输技术。各种传感器模块、控制开关器和协调器都是独立设计的,利于节点的重复使用,提高灵活度。

2.2定向天线技术

定向天线(Directionalantenna)是指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特别强,而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则为零或极小的一种天线。定向天线具有增益高、方向性好等特点,能够有效抑制干扰信号,大大减少节点之间的信号干扰,增大了数据的传输距离和数据传送效率,降低信号传输的时延和节点的功耗、提高空间复用度,能够使多个节点同时传输,空间复用率高。并且通过定向天线传输增加额外增益能够实现WSN节点的远距离通信,协议可靠性高,时延小,有效提高了WSN网络吞吐量。

2.3节点软件系统的组成

软件的设计主要由传感器节点软件、控制开关器软件、监测软件组成,除监测软件外,所有程序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监控软件采用eclipse软件结合an-droid-sdk完成。各个应用程序主要由各个传感器硬件模块的驱动、数据采集和通信协议。

2.4通信协议

2.4.1通信算法

针对养殖环境参数监测过程中存在有障碍物影响,会导致传输距离受限制、监测精度不高等结果,因此设计了传输通信协调。通信协议算法主要包含四个阶段:初始化阶段、路由发现阶段、数据传输阶段、路由重发现。

1)初始化阶段

当系统启动时,设置一个启动定时器tt1时间,当tt1时间到达后,节点就定期时间(tt2时间内)向周围节点发送信号HELLO信息,发送HEL-LO信息后就等待回复号RET信息,如果在tt2时间内收到周围节点的RET信息,标注节点已被发现。同时,周围节点在收到HELLO信息后,就会把此节点作为邻节点保存在临时列表中,在tt3时间内向发送节点发送RET信息。如果此节点在自己的通信范围内,就作为自己的邻节点保存在正式邻点列表中,否则抛弃此节点。

2)路由发现阶段

每个节点计算邻居节点的数量,并且根据本身的能量、与基站节点的距离、整个网络节点的均衡等因素,设置成为初始的簇头节点,各个簇头负责簇内数据的采集。除此,各个簇头之间,为了保证路由的可靠性和降低传输数据消耗的能量,采用单跳或多跳的传输方式传输数据。如果簇头节点在基站的接收范围内,就直接把数据传送给基站,如果不在基站接收范围内,就计算各个簇头离基站的位置、本身剩余的能量,保证传输消耗能量最低原则,采用多跳方式传输数据到基站。

3)数据传输阶段

当网络进入稳定状态,簇内成员节点将采集的数据传送给簇头节点,为了避免数据冗余,簇头节点进行数据融合后发送给基站。数据会按照设计的数据传送格式进行传输。

4)路由重发现阶段

由于能量的限制,如果一直保持原路由进行数据传输,就会导致节点能量过多而不能工作,从而破坏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考虑到簇头在网络运行中承担更重任务,设计簇头更换策略。簇头更换策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选举系数、边缘位置、阈值能量。选举系数决定簇头选举的时间和更换的轮数,设置合理可行的选举系数保证整个网络性能;处于边缘位置的节点若成为簇头,会因传输距离太远,容易耗尽能量而死亡;阈值能量设置得太大,导致很多节点不能成为簇头,势必会因数据传输距离过远,导致网络的不稳定。所以,簇头更换策略是当簇头的满足选举系统时,进入到簇头更换,此时选取出簇内具有最大剩余能量的节点,判断此节点是否处于边缘位置,如果处于边缘位置,继续寻找簇内第二大剩余能量节点,一直到不处于边缘位置为此,然后判定其剩余能量是否大于阈值能量,如果满足则设置此节点为新一轮的新簇头,并向周围所有的节点发送成为簇头的标志信息,重新进行簇内成员的构建,再形成新的路由进行数据的传输。

2.4.2MAC协议

基于定向天线的MAC协议主要使用两种方式:使用RTS/CTS握手方式和不使用RTS/CTS握手方式。前者使用RTS获得邻节点的信息,RTS需要硬件设备获取邻节点的位置信息,后者则使用了音的信号帧,但是这两种方式会带来隐藏终端和聋节点等问题,从而降低了MAC的性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定向虚拟载波侦听(DVCS)机制、使用多跳、SDMA(空分多址)等的优点,充分利用定向天线的优势。

2.4.3数据通信格式

考虑到数据通信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置了数据通信格式。1)传感器节点到协调器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定义如:Head+len+data+stx。其中:Head(2byte),固定为0xFF,0XFE;Len(1byte),data的字节数;Data:数据域———2byte本机地址+2byte父节点地址+nbyte传感器数据(n大于等于2);stx(2byte),固定为0x0D,0X0A。具体发送命令如:FFFE0800010000031200000D0A。其中:FFFE为固定数据头;08为数据长度;0001为本机地址(子节点地址);0000为父节点地址;03为传感器类型;12为传感器数据,1Lsb=0.1,如0x10表示1.8;0D0A为数据的结束标志。2)协调器发往监测软件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定义如:FFFD000430300000hhhhhh。其中:byte1byte2:传感器端数据发送的固定头,固定为FFFD;byte3:数据类型的标识,00为H2S传感器的数据,01为温湿度感测器的数据,02为NH3感测器的数据;byte4为传感数据长度(统一为04);byte4~byte7:为传感器数据;Byte9~byte10:保留;byte11:byte1—byte10校验值(相加取低8位)。

2.5网络构建系统上电后

协调器进行搜索并寻找合理的信道,完成系统初始化和建立网络的任务。各个传感器节点通电后,扫描信道,寻找协调器,并加入到网络中。加入网络后,则开始采集环境数据,传输给协调器,协调器接收各个节点的数据,判定其格式正确后,将其传输给监测软件。

2.6监控软件设计

以eclipse软件为开以平台,结合android-sdk完成监控软件的开发。Android系统是一个源码公开、开放和完整的软件,是由操作系统、用户界面中间件和重要应用程序组成,得到手机运营商的广泛使用。在系统的设计中,应用到了Activity、Intent、Service、An-droidUI、多线程等技术。本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Android软件与硬件传感器通信的底层驱动,包括打开串口、关闭串口、发送串口信息、接收串口信息以及异步方式读取传感器数据等;主界面内容显示,包含各种传感器数据显示、控制开关器的控制等信息。监控软件接收到数据时首先要对数据的格式进行分析,判定数据格式正确后,确定是哪个传感器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结果,在相应界面位置显示数值;把结果与设定的数值进行比较,如果不在设置数值范围内,就进行报警,并把报警信息通过串口发送到协调器,协调器再转发到控制开关器,驱动通风设备工作。

3系统的应用

根据设计的要求,系统设计完成并搭建,在猪舍做了相应的实验和相关的测试,系统测试结果说明,系统实现相应功能,成功读取相应的环境数据。主界面运行显示图中是各个传感器终端节点采集发送回来的数值显示和通风设备工作状态情况。可以通过“菜单键”设置逻辑状态的“关闭”和“启动”在逻辑状态都已关闭情况下,只能显示所有传感器的数据和此时通风设备工作状态,不能达到超限预警的效果。为了能实现环境参数监测的自动控制,必须要开启所有的逻辑状态。通过“菜单键”设置温度、湿度、H2S气体和NH3气体的范围,当采集数据中任一参数超出范围,都可以自动开启和关闭通风设备,达到自动控制效果。H2S和NH3参数范围设置的标准是依据《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3—2001)中的标准来设置,H2S和NH3应控制在10、25mg•m-3以下。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猪舍最适宜的温度为8℃~20℃,相对湿度根据猪体质量类型的不同一般为65%~85%。

4结论

第5篇

果然,10点钟,业务经理胡晖兴冲冲来到办公室,说接到了美国的一笔将近2000万元人民币的地毯订单!

胡晖告诉刘坚,要货的是一家叫希力克的美国公司。希力克公司?刘坚印象里没和这家公司打过交道。在外贸生意中由于涉及到的事情比较多,他的原则是做熟不做生。可胡晖说,希力克公司是香港利通商行介绍的。利通商行刘坚非常熟悉,每年两家公司都有近亿元的业务往来。那么,这笔生意可做。

但,毕竟是一笔2000万的大生意,刘坚还是非常谨慎的,他提醒胡晖多探探这家公司的虚实,签合同不必太急。可是,美国希力克公司却非常着急,很快传来了合同。合同书上明确约定对方将预付20%的定金。看对方如此有诚意,刘坚在合同书上签了字,约定30天之内地毯必须运到美国的洛杉矶。合同签署的第二天,财务经理告诉刘坚,希力克公司的60万美金已经到账。

看来,这笔买卖是板上钉钉了。可是,对方的钱一到账,刘坚却着急了。因为他的公司是一家外贸公司,说白了就是一个中介公司。主要的业务就是低价购进国内货物,再高价卖给国外。外贸公司从来没做过地毯生意,一下去哪儿找这么多地毯呢?而且地毯生产肯定有时间周期,如果不能按照合同时间发货的话,违约金是定金的双倍。

胡晖似乎早就看透了老板的心思,他告诉刘坚地毯厂家他已经找好了,在杭州当地有一家叫惠美实业的公司有大批地毯。胡晖还带来了这家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公司的注册资金有3000多万,看起来,这家公司有一定实力,刘坚放心了。

后面事情的发展更是顺利,希力克公司所需要的地毯型号、数量,惠美实业公司库房里全部有现货,根本就不存在生产周期的问题。于是,双方正式签定了合同,约定交货的时候付款800万元人民币,5天后再付500万元人民币,10天后付清余款300万。刘坚让财务算了一下,这笔生意的毛利润可以达到500万人民币,去除运费等杂费估计纯利润在350万左右。不到10天的时间里,一买一卖就赚了几百万,刘坚的心情很不错。可是,他还是觉得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些不对。因为,一切太顺利了。

误入骗局,步步惊心

果然,问题很快来了。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后现代主义 网民

网络生活是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存境遇。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和手段,作为人们生活生存的重要条件,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经济、文化繁荣,为人类的现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极大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在网络文化时代,传统文化的霸主地位将不断削弱,然而网络文化这种数字虚拟性、全球跨时空的新文化,无论就其形式与内容都迥异与以往所有的文化,它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来势汹汹,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度重视。

一、网络文化引发了“后殖民时代”

网络文化的全球传播性使得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在近距离传播与交融,促成和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一种由西方主导的网络媒介文化正在迅速地扩张。西方人利用网络文化的全球性特点,向全世界传递、渗透他们的文化符号,使西方文化理念成为全球共同的文化追求,网络文化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扩大文化影响、推行文化霸权的一种重要手段。

网络兴起于美国,在网络的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美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了网络中的话语霸权,他们正利用网络文化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向世界推行着他们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风格时尚和文化理念,正是得益于网络文化巨大传播功能的协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了所谓的“后殖民时代”。他们利用网络传播把发展中国家甚至某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挤压到一边,给这些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样,这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思想观念也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一种新形式,强势文化的侵袭,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并成为其文化殖民地。阿尔温?托夫勒曾在他的《权利的转移》一书中说道:“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这就是网络文化带来的“后殖民时代”,也有人把网络文化传播带来的这种现象称成为电子殖民主义、网络霸权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等等。

二、动摇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权威话语被消解

人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网络的后现代多元化特征使网络社会里并存了各种类型的的政治文化,从而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信息,影响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趋于多元化。在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曾形成了一系列成功引导舆论的调控管理机制和方法,并一直有一条以主流文化作为社会精神、时代精神的主线伴随其中,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而网络时代过度强调自由与个性,弱化了权威观念和主流意识,使互联网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无疆界”正是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解构”与“多元化”。网络社会上各种不同宗教、不同思想、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交织在一起,网络文化处于一种无序混乱、多元化的状态,主流话语就很难形成。

当下,网民已不简单满足于资讯的共享,同时也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之中,争取网上话语权,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使网络文化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由于网络缺少规范并且难以用规范进行有效制约,没有了权威的约束和掌控,导致许多网民认为个人无须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和义务,于是无视法律、伦理道德,在网上的言辞大胆、行为出位,甚至有不少人肆无忌惮地在网上各种挑战政治权威的观点,发表过激言论、发表不健康文章等。网络发展引发的这些变化,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极大地冲击着政府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追求不受限制的自我,道德约束力减弱

网络“无中心状态”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强调“非中心化”是一致的。网络的共享性特别强,谁也不可能垄断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网络创造虚拟社会能宽容地接受所有社会成员。许多上网者往往在现实社会分层中是处于弱势,也就造成了其不满于自身处境的心态,网络虚拟社会的产生,尤其是网络的无标识状态、无规范约束正好为他们的释放和宣泄提供了机会,即使他们的某些叛逆行为遇到麻烦时也可及时转换角色或退出。

现实社会种种约束在网络中的消失,导致最大限度地与现实世界的责任相分离,从而网民感到无比自由、放松,道德的约束力公然地受到了挑战。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网民们可以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进行网络交际、信息与传播,人人都戴着假面具,任何人在这个虚拟社会里都可不以现实社会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尤其是一些在现实社会中被归类为怪异、孤僻、被边缘化的人,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在网络这个自由的世界里,他们尽情地释放现实中压抑的情绪,极易过度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冒名顶替、虚假欺骗、肆意辱骂、攻击他人、传播流言蜚语等等,网络失范行为层出不穷,这时的他们早已忘却了社会责任,将道德意识抛在了脑后。而针对网络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的道德体系一直处于真空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网络道德规范缺失,网民们自由地放任自我,各种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不良欲望开始显现,大量网络失范行为产生。

四、网络文化极强的娱乐性消解了传统价值准则

追求快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网络文化的娱乐性正是迎合了这一点,使网民们都沉浸在一种无深度无意义却轻松刺激的感官狂欢里。当代狂欢理念是从后现代文化中移植出来的,即狂欢是大众欲望释放的一种普遍形式,狂欢之所以能成为新的叙事类型,就是因为狂欢与欲望释放本是同一性质的不同表现。当今,消费与享乐已不仅仅是人生的补充,更成为了一种事业,成为大众的人生奋斗目标。

当下的网络世界就是一个虚幻的感官狂欢的世界,网络游戏、网络歌曲、网络明星盛行于网络中,网络文化极赋商业性和娱乐性,迎合的是文化公民“最低的大众素养”。网民在网络中恣意扮演各种角色,追求着裸的后现代主义的狂欢哲学,将高高在上的权威、经典掀翻在地,网络成为网民们尽情狂欢、娱乐、宣泄、消遣、释放的场所。网络文化中的“网络恶搞”、“ 网络游戏”等种种娱乐形式大多数都是品味低下、审美情趣淡化、商业气息十足,它们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进行了调侃和嘲讽,对原有情节的任意编造,对严肃历史的随意剪裁,对崇高形象的随意嘲笑,它们大都只是感官上碎片化的剪贴,是一种轻松而又无规则的娱乐,平面而又机械化的复制,杂糅而又毫无深度可言的媚俗。寻不到其中任何固定意义联系,网民都沉浸在后现代一种无意义、无韵味却轻松刺激娱乐无休止的视觉轰炸中,他们满足于视听的感官刺激,放纵、刺激、玩耍、宣泄、恶搞成为当下网络文化的情感特征。沉浸在纯直觉满足中的网络大众,已不再追求人性的意义与传统的审美价值。传统的价值准则在娱乐性极强的网络文化风行中逐渐被解构。

五、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现实人际关系冷漠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向以网络为交流中介的方向发展,过去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逐渐被网络的“非亲身性”交流替代,网民们越来越喜欢生活在虚拟的“非亲身性”的后现代景观中。然而,长期依赖于网络交流的网民容易产生现实人际交往障碍,从而人被网络“异化”――使自己变成了电脑的一部分,从而导致人际淡漠、情感疏远,从而远离人群、逃避社会、希望躲藏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求庇护。

网络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作为媒介的符号往,网络交往具有的匿名性使得交往主体之间有很强的隐蔽性,这使网络上的交流、信息交换都比现实世界来得自由,交流者往往会产生很强的虚无飘渺感。网络上的交往者可以任意地进行包装自己,或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任意变换、创造网络中的个性角色,从而使得虚假信息的泛滥,以置于在很大程度上人际关系遭遇了信任危机。同时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感到压抑,于是选择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长期沉溺于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网民不可避免地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从而造成现实人际交往减少,人变得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日益陌生,长此以往甚至丧失了对现实的认知能力。

网民习惯了网络虚拟的生活之后,反倒变得不适应现实真实的生活,或是将在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等不良行为带入生活中,长此以往,网民与现实人物的接触和交流逐渐退化,对现实社会不再关心,而一回到真实生活就会感觉莫名的害怕、恐惧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从而下意识地疏离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人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冷漠,对周围人的幸福以及现实社会的发展都漠不关心。可见,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理性设置的人际交往,将许多人引入“虚拟交往”的怪圈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种后现代的状况》[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4-115;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

第7篇

[关键词]文学传播;共生现象;宋词;经典生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086-06

郁玉英(1973-),女,文学博士,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江西吉安 34300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词经典的生成及嬗变研究”(项目编号:10CZW027)的阶段性成果。

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作为联结传播主体、受众、传播客体之间的纽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整个传播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文学传播一般的方式、途径是:一种传播媒介承载某一传播客体——“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通过主体的传播指向不同的受众群体,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但在文学传播方式途径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传播媒介不仅起着简单的载体作用,它同时能更有效地促进“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的传播。传播客体也不仅是单纯的被传对象,它同时是传播“他人/他作/他类文学样式”的催化剂。客体和媒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导致不同寻常的影响和效果。本文拟探讨文学传播中的这一特殊现象——共生。

共生论最初是用于描述生物领域的生存现象:“共生双方通过相依为命的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生物界的这种相互依存现象反映了生物界的存在本质是共生。”自1879年德国医生、著名的真菌学家DeBary(1831-1888)提出共生论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领域。

宇宙自然中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为其他事物的存在提供前提和条件,因而共生论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范畴。借用共生论的说法,文学传播中亦存在类似的共生现象。某位作家及其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局限于“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这样的模式而流传,而是通过依存于“他作/他类艺术样式”,藉其他人的创作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在这种现象中,“他作/他类艺术样式”对某人作品的引用和借鉴为“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的传播创造着新条件,而“他作/他类艺术样式”也会因效仿、引用、借鉴某人作品而增添艺术魅力,扩大知名度,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当然,因为文学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此处的共生现象与生物学中的共生稍有不同,那便是不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的问题。

文学传播接受中的共生现象通常有以下两类情形:

其一,同类文学体裁中的共生现象。这类共生现象一般表现为创作型读者以原先存在的某作为范本,创造新的作品的同时保留原作的主要特征。古典诗词中的唱和即属于这种共生现象的典型代表。通常,原作或因为具有艺术创作上的典范性而导致他人的效仿,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便由于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逸气浩怀超然乎尘垢之外”,而“新天下耳目”的开创性而成为诸多词人效仿的典范之作。另外,也有的创作型读者可能出于情感、兴趣或娱乐目的唱和某人的作品。譬如,南宋末刘辰翁追和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的原因就在于原词凝聚着强烈的故国情思,深深触动了刘辰翁。他在《永遇乐》(璧月初晴)序中说到:“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词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此现象中,在新作的创作和流传时,原作借此也得到传播,而新作也因为和原作的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关注。

其二,与他类艺术样式共生的现象。创作型读者或编撰人员将原先存在的作品全部或部分地引入到自己新创/编的作品中,由于这种巧妙恰当的引用或借鉴,往往使原作和新作相映生辉。《论唐诗与唐代文人小说的传播》一文就指出了这样一种现象:“或文因诗作,或诗缘文起,既使小说随着诗歌走进了读者,也使诗歌扩大了自身的影响。”事实上,古代传奇、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常常借叙述者或作品主人公之口,借用或化用某些诗词,以表达某种情感或引起受众的注意。如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评《三国演义》时,将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置于卷首,词作深沉的历史感与小说主题相得益彰,为小说平添几分魅力,毛氏父子评点的这个版本也成为目前《三国演义》最通行的本子。而随着小说的流传,这首《临江仙》到现在也成了明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作品。再随着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由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又将杨慎《临江仙》的词意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这首作为《廿一史弹词·说秦汉》开场词的《临江仙》,在与小说、电视剧主题曲的双重共生中,获得了空前的生命力。

第8篇

关键词:切入差;不分道项目起跑线;渐开弧线

中图分类号:G8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30-04

Discussion on the Calculation and Drawing Method Issues of the Starting Line in the Track and Field Events Regardless of Starting Line

SHI Wen-zhong1, CHEN Yu-shan2

(1.College of P.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2.Fuzhou NO.3 Middle School, Fuzhou 350315, Fujian China)

Abstract:In the IAAF Track and Field Facilities Manual , the cut-in line in 800 m running and the starting line of the events regardless of the starting line is an involute curve. Its cut-in differentiation is shown by diagrams and tabl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is not precise enough and the data obtained are ambiguous.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ne parameter equations and Newton's iterative method to conduct calculation by C++ language programming in computer to the cut-in line, cut-in differentiation and starting line of the events regardless of starting line to make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IAAF Track and Field Facilities Manual more precise.

Key words: cut-in differential;regardless of the starting line;involute curve

田径运动场地径赛不分道项目起跑线和抢道线的画法,过去的田径竞赛规则、裁判法和有关书籍、教材都将该起跑线画成一条等半径的圆弧,这是不正确的。由于误差不是很大,尚未引起业内专家的注意。笔者在田径场地竣工验收时发现部分塑胶跑道的施工企业也是用这一方法,画成等半径的圆弧。例如:3 000 m障碍跑起跑线,按等半径画弧画成的起跑线,第8道运动员要比第1道运动员约少跑0.15 m。这就违背了比赛公平竞争的原则。

国际田联《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以下简称《标准手册》)“……对于所有起跑线,直道的、前伸的和弧线形的,其基本要求是:对于每一名运动员选取的所允许的最短路线是一致的,并且不少于规定距离”[1]。根据此要求和数学理论,可确定不分道项目起跑线和抢道线应该是一条渐开弧线。在《塑胶面层运动场地建设与保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一书也提到它是一条渐开弧线,同时也提到“一步到位”和“逐步到位”的计算数据[2]。《标准手册》图1,表1列出了切入差数据。但这些数据如何计算得来,其他类似的不分道起跑线(如1 500、10 000 m)应怎样计算,还是没能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

基于此,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试图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得出400 m标准场地不分道起跑线和切入差等数据,以及半径36 m和半径37.898 m的400 m田径场相关数据,提供参考;同时还将对其他非标准场地径赛不分道起跑线和切入差等提供计算方法。期待与业内专家共同商榷。

1 研究方法

1.1 数学计算法 不分道起跑线和抢道线都是渐开弧线,渐开弧线与各跑道线都有一交点。根据渐开弧线原理,通过列参数方程,求得这些交点的坐标,将所求的点依次连接,就可画出所要求得的渐开弧线。因所列的参数方程是非线性方程,不能直接求解,所以本文运用迭代法进行进一步的计算。

1.2 计算机应用法 依据牛顿迭代法得出的方程解得近似值:x2=x1-f(x1)/f′(x1),依次计算, n次计算后,得近似值:xn=xn-1-f(xn-1)/f′(xn-1)[3],通过C++语言进行编程求出n次迭代后的值。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手册》相关的渐开弧线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标准手册》第33页列出了切入差数据(图1,表1)。其基本上是按渐开线原理算出或画出这条抢道线。但有些数据还较模糊:

例:从图1中看出 R2T8D8 是个直角,cos ∠A =R/X ,根据表1 得知 X8=95.751 R=36.8 , cos ∠A8=36.8/95.751 cos ∠A8=0.38 433 ∠A8=67.397 836°

同样在直角R2R1D8中可求得∠B8=61.804 894°

而表1中∠A8=74.887° ∠B8=68.672°,不知∠A8、∠B8是怎样计算得来。

另外表1中备注栏的说明,使数据有些模糊,不知要说明什么问题,因此上述数据可否选用值得商榷。

2.2 列参数方程用迭代法对渐开弧线的计算 我们可通过数学方法计算求得渐开弧线与各跑道线之间的交点坐标,根据这些坐标点的和已知点连接形成夹角或线段,就可进行测量,求得各道上的交点,然后依次圆顺地连接这些点,形成不分道起跑线或抢道线。

在正式的田径径赛不分道项目起跑线,依第一道起点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

2.2.1 第1道起点在直段上,通常有2 000 m障碍跑、3 000 m障碍跑起跑线和800 m跑的抢道线

现以半径36.5 m,跑道宽1.22 m,800 m抢道线为例进行分析:

如图1:假设弧AB是800 m抢道线,根据竞赛原则,那么其几何意义是从B点到基圆O最短距离的切线BD长,应该等于第一道直段AC+弧CD长。

以半径为R=36.5+0.3的基圆圆心O为原点,建立坐标系,设A点为800 m抢道线的第一道切入点,C点为从直道进入弯道的切入点。设AC=1 ,=s,B点(x,y)为800 m抢道线的第n道切入点,过B做基圆的切线BD,切点为D,则BD=AC+=1 +s, OD与y轴的夹角为θ(弧度)。在BD上找一点C′,使得BC′=AC=1 ,DC′==s,s=R·θ。则由图2可知第 n道起点B的y坐标:,设计算出的坐标等于K。

B点坐标关于θ的参数方程Ⅰ:

x=(l+R·θ)· cosθ- R· sin θ

(1) …Ⅰ

y=(l+R·θ)· sinθ+R·cosθ (2)

设:计算出的y=K,将其带入式(2),则

K=(I+R·θ)· sin θ+R· cos θ …(3)

公式(3)是一个非线性方程,不能用直接法求解,本文采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求得角θ(弧度)。因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本文通过编制C++语言程序,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求得角θ(弧度),进而可求得 OE长度,即B点的横坐标x。

AM是已知的第二直曲道分界线,通过计算求得各道切入差BM,用垂直点量法就可测量Bn点,依次圆顺连接Bn点即可画出抢道线AB弧。

现将各道切入差BM计算结果列表2 :

2.2.2 第1道起点在基圆上的不分道起跑线,通常有1 000 m、3 000 m、5 000 m和10 000 m起跑线属于这一类。

现以10 000 m起跑线测画进行分析:

1)如图3:当A点在基圆上时,也就是A点与C点重合时,那么这一条起跑线就是以O为基圆的渐开线。

其几何意义是:假设曲线AB是以O为基圆的渐开线,B是曲线AB上的一点,BD切O于D,那么BD=。B点坐标关于θ的参数方程

x=R·θ· cosθ- R· sin θ

y=R·θ· sinθ+ R· cosθ

…Ⅱ

2)我们还可通过直角BDO中已知OD、OB长,通过OD/OB=cosθ,求得∠θ。BD=,通过便可求得∠α,∠β=∠α-∠θ。于是便求得∠β。此法计算更简便些。

计算求得∠β,根据余弦定理可求得放射线长

ABn=R2n+r2-2·Rn·r· cos β。

测量角β=180°—∠β

现根据上述方法,用计算机计算10 000 m起跑线测量数据如表3:

10 000 m跑第二组起跑线计算方法基本同上,数据可参看表3:

2.2.3 1 500 m起跑线是在直段向后延长线上,他的计算和测画包含参数方程Ⅰ、Ⅱ。

仍以半径36.5标准田径场1 500 m起跑线画法进行分析:如图4:

设C是以O′为基圆并与直段CA的交点,A为O为基圆并与直段的交点,M为CA延长线并与的交点,且CM=100 m,OO′=CA=84.39m。

由于1 500 m起跑线(渐开弧线)是在第二曲直交界线后的弯道上,他与弯道上各跑道线交点,是以M点为界,在跑进方向M点左侧的渐开弧线用参数方程Ⅱ,在跑进方向M点右侧的渐开弧线用参数方程Ⅰ。

因此应先判断M点在第几道上,如图5通过计算:求得OM=39.974;而第3条跑道线半径=38.94, 第4条跑道线半径=40.16,

38.94 <O M < 40.16,由此确定M点在第三跑道上。

1)如图5,第1~3跑道线与起跑线(渐开线)交点Bn,Bn到O等切点为N,令∠NOBn=∠θ,∠MOE=∠β,用参数方程Ⅱ计算求得∠θ, NBn=R·tgθ 。∠ NOE=360°2πR×=360°2πR×NBn ,∠β=∠NOE-∠θ,求得∠β,则测量角∠AOBn=∠AOM +∠β。

求得∠AOBn,根据余弦定理可求得放射线长ABn=R2n+r2-2·Rn·r· cos ∠AOBn。

2)第4~n道跑道线与渐开线()交点是关于基圆O′,用参数方程Ⅰ计算,求∠θ′。

设场地直段长l=100 m, 两圆心距离m=84.39m,第n道半径为Rn,

4~ n 道各跑道线圆的轨迹为

…(5)

将式(1)、(2)代入式(5)得到式(6)

2R·l·θ′+R2·θ′2-2m·l· cos θ-2R·m· cos θ′+2R·m· sin θ′+(l2+R2+m2-R2n)=0 …(6)

应用迭代法和C++语言编制程序计算式(6),求得∠θ′带入参数方程Ⅰ,得到(x、y)点坐标。

则测量角 ∠AOB′x= arc tgxy

现把计算结果列表如表4:

2.3 《标准手册》画法数据与本文数据比较 传统的用等半径画弧的方法与本研究用渐开弧线的画法存在一定差距,800 m切入差和1 500 m跑线,因直段距离较长,其误差较小,也许还能接受;3 000 m障碍跑起跑线距分界线较短,其误差已超出规则允许的范围(表5)。由此可见,起跑线距离前方直段分界线越近,造成的误差就越大。

3 结 论

1)不分道起跑线和抢道线用渐开弧线画法,避免传统画法的弊端,使所画的弧线完全符合“对于每一名运动员选取的所允许的最短路线是一致的,并且不少于规定距离” [1]的要求。因此应用迭代法计算得来的数据,能更准确反映所要求的渐开弧线的各种数

据。以保证不分道起跑线或抢道线更准确,更符合规则要求。

2)本研究编制的计算程序,可计算不同半径的半圆式田径场的不分道起跑线,同样适用于其他非标准的半圆式田径场的不分道起跑线点位计算和画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田径协会译审. 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孙大元. 塑胶面层运动场地建设与保养指南[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微积分[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美)LvorHorton.VisualC++2005入门经典[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全章,赵俊玲,余建华. 关于半圆式田径场弯道不分道跑竞赛项目弧形起跑线画法的研究——再论椭圆式画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6] 马生录. 弯道起跑线渐开弧的研究与应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7] 邓万金. 标准400 m跑道径赛场地的程序编程计算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8] 纪和江. 对于“3 000 m障碍起跑线”划线方法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9] 纪和江.“抢道标志线”最佳划线法与“切入差”值的计算[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第9篇

关键词:数学;现代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06-03

引言

数学方法的引入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分析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代经济分析对象的社会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很难在人为控制的实验环境中重复进行,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较大的复杂性和动态演变性。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工具的滥用和误用反而影响了现代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现代经济分析中数学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有相关文献发表。已有文献注意到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化问题,甚至有文献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角度分析数据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学者指出计量经济模型存在误区,有学者强调数学在现代经济多元化分析方法中存在的不同极端化问题,还有文献关注数学方法在不同经济学分支中的作用,也有学者在分析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中关注数学方法应用问题。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探讨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现代经济分析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学方法的引入密不可分,没有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大量数理分析模型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从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推动着现代经济分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而言,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发挥着如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数学方法的引入使得现代经济分析能够简化研究对象,抓住复杂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变量,进而探讨关键因素与关键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关关系。数学方法在简化现代经济分析方面发挥了三方面作用:一是抓住关键变量,忽略次要变量,简化变量种类和数量,使得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变的可能和简便;二是通过观察关键变量的变化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总体特征和规律,能够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和消极影响;三是抓住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特征,分析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规律。

第二,数学方法的引入有利于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统一和完善,解释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数学方法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能够完善经济分析方法,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使得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之间具有可比性、可选择性和可转换性,促进各种经济分析方法之间的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二是准确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例如需求(demand)、供给(supply)、偏好(preference)、效用(utility)等的界定,使得学术界在使用这些概念时能够取得共识,避免歧义的产生和无效的学术论争;三是能够对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阐释、论证与说明,明确界定原理的应用范围和边界,例如对供求原理(law of demand and supply)、萨伊定理(Say’s law)、凯恩斯定理(Keynesian law)等进行规范化与形式化。

第三,数学方法的引入可以在特定假设条件下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相关命题和结论进行逻辑证明,既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现代经济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工具,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逻辑一致性地得出相关命题、引理与定理。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工具特别是数学方程对设定的经济环境进行精确描述,排除各种模糊状态,界定各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利用数学工具从假设条件逻辑一致性地推导出相应结论,能够检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和准确性,从而对推理过程证实或者证伪;三是对现代经济分析结论进行逻辑检验,分析特定结论或者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对结论或者命题进行证实与证伪。

第四,数学方法的引入可以对现代经济分析得出的各种定理、命题、原理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现代经济分析是否与现实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实际相吻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方法来选择合适的样本数据或者典型案例,为实证分析提供科学、合理、可靠、准确的经验证据;二是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分析理论模型与现实数据之间相互拟合的程度;三是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对经济分析结论、命题和原理进行评价,探讨改进的可能方向。任何现代经济理论、结论、定理和命题都必须对现实的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果不具有解释力,则必然丧失理论价值。

第五,数学方法的引入还可以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思路与框架,对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减少模糊性和误差。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弥补定性研究或者描述性研究在准确性和精确性方面的不足,提高其解释力和准确性;二是把原来没有纳入或者难以纳入的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纳入到现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之中,扩大现有理论或者分析框架的解释范围;三是建立新的理论或者解释框架,对已有理论进行拓展和创新,对新出现的人类经济或者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四是对不同的理论及分析框架进行比较和综合,推动现代经济分析理论不断进步和演化;五是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特别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方法论工具,减少决策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简言之,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没有现代数学的引入,则现代经济分析技术不可能进步如此迅速,也不可能在诸多社会科学门类中保持持续的领先地位。

二、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数学方法的引入也可能导致现代经济分析对象的复杂化或者简单化,弱化了现代经济分析能力。除了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变量,还存在大量的非关键变量和次要变量,但这些变量也处于不断演化之中,也有可能转化为关键因素或者关键变量,变量的演化和转化也可能对已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方法产生冲击和消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抓关键变量和忽略次要变量的方法有可能产生遗漏,简化变量种类和数量有可能使得分析简单化,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结论可能远离现实;二是通过观察关键变量的变化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总体特征和规律时可能忽略次要变量转化为关键变量的可能性,使得分析结论难以经受实践检验;三是在抓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特征的同时,可能忽略了一些虽然表面次要,实际上且发挥了关键性影响的特征,使得经济分析产生误差与偏差。

第二,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能有利于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统一和完善,也可能导致简单化和教条化,使得发展出的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脱离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数学方法在发挥严密性和逻辑性强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产生排挤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之间具有某种可比性、可选择性和可转换性的特征与可能性,但各种分析工具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不协调和相互排挤现象,有可能导致研究思路的混乱;二是虽然现代数学方法在准确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不同的数学方法之间也可能导致混乱和模糊,不仅不能够达成共识,反而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和成本较高的学术沟通障碍;三是虽然能够对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阐释、论证与说明并明确界定原理的应用范围和边界,但也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僵化和教条化,出现现代经济分析中“洋八股”与“土八股”现象,阻碍学术进步。

第三,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能在特定假设条件下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相关命题和结论进行逻辑证明,但也存在既不能够证实也不能够证伪的可能性和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通过数学工具特别是数学方程对设定的经济环境进行描述过程中,不同的学者或者学派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导致各种描述方法和变量分析的不统一与不规范,产生较大歧义;二是在利用数学工具从假设条件逻辑一致性地推导出相应结论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错误和失误,进而产生各种谬误并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相关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各种冲突、成本与损害;三是应用数学方法对现代经济分析结论进行逻辑检验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数学工具不足或者偏差太大的可能性,限制了思想的进步。

第四,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经济分析得出的各种定理、命题、原理进行实证检验,但受到样本数据收集成本与技术手段的限制,这种检验也只具有相对准确性,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学方法不一定能够选择合适的样本数据或者典型案例,也并不一定就能够为实证分析提供科学、合理、可靠、准确的经验证据,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这些都需要数学工具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需要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二是在构建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过程中,因为采取不同的估计和检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分析结论的多样性和多重均衡性,影响到相关判断和评价;三是虽然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但不同的分析者或者决策者对相同的结论可能产生不同的解读方法与视角,可能丧失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第五,数学方法的引入虽然可以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思路与框架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在减少模糊性和误差方面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也可能超出数学解释应有界限,出现泛数学化、泛模型化的现象,甚至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教条化、简单化和过度解读现象,阻碍人类思想进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现泛定量化、泛精确化研究现象,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些方面并不是可以完全用数学方法进行精确刻画的,过度定量化可能导致出现用定量方法简单裁决现实问题;二在把新社会经济现象纳入到现有的现代经济分析框架过程中出现用理论剪裁现实,出现“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等怪现象,导致非理性的理论或者分析框架的解释范围的不当扩大,损害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三是在建立新的理论或者解释框架并对已有理论进行拓展的过程中出现“伪创新”现象,即通过改头换面的重复论述或者“哗众取宠”式的旧理论导入产生“泡沫学术”,不仅不能够推动科学研究进步,反而阻碍真正的理论创新。

三、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的改进方向

第一,提高数学方法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谨性,防止各种形式的数学工具的误用和滥用。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变量的演变规律,正确区分各种变量的类型,防止误用和滥用变量进行相关性与因果性分析;二是不断完善数学分析工具与手段,反制数学工具的误用与滥用;三是在利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的同时,也不能够放弃其他科学方法,使数学方法与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相互补充与配合。

第二,在把数学原理应用于现代经济分析时,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其局限性和存在的多种不足,防止各种误差和偏差的出现。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了解各种数学工具使用的条件和局限性,防止数学工具在其非定义领域使用;二是在定义现代经济分析中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例时准确而严密,防止歧义,尽可能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能够达成共识;三是对一些不能用数学工具表述的原理和解释给予尊重,遵循科学研究方法多样化原则。

第三,数学方法必须为分析和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服务,而不是为了显示某种技能和脱离现实的教条服务。如何经过数学方法形式化了的经济理论、结论、定理和命题都必须对现实的人类经济活动或者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果因为成为教条或者摆设则必然丧失其解释力和理论应用价值。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通过数学方法选择样本数据时必须保证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同时必须保证案例分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在不到改进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法,尽可能消除因为数学方法使用的误差和偏差;三是利用数学方法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理论解释与政策分析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够简单套用,不断提高政策分析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第四,不断改进和推动数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和完善,为现代经济分析提供更为科学和可靠的研究工具,不断拓展现代经济分析的新思路与新框架,不断提高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充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优势,相互配合与相互补充,不断改进和提高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在把原来没有纳入或者难以纳入的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社会经济现象纳入现代经济分析框架时,需要不断创新并摆脱僵化思想和方法的约束;三是适应现代经济分析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数学分析工具,不断拓宽数学分析的视野,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为科学、更为准确、更为先进的方法论工具。

结论

现代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现代复杂社会经济系统中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规律与影响效应,进而研究现代经济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并为相关决策主体特别是消费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经验参考。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工具的滥用和误用反而影响了现代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对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数学应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代经济分析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学方法的引入密不可分,没有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大量数理分析模型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从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推动着现代经济分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学在现代经济分析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制约因素,不仅直接妨碍现代经济分析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数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现代经济分析中大量数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展,在充分发挥数学工具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尽可能避免数学工具误用、泛用与滥用现象的出现。必须不断推进数学方法的进步和创新,为现代经济分析提供更为科学、准确、可靠的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卫华.数学推理方法与现代经济学的杜撰性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45-51.

[2]程祖瑞.数学化与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J].学术问题研究,2005,(1):25-29.

[3]张卫国.经济理论、数学应用与经济学语言[J].经济评论,2008,(2):36-44.

[4]韦敏.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3,(3).

[5]赵凌云.经济学数学化的是与非[J].经济学家,1999,(1) .

[6]张文修.经济学研究与数学方法――从诺贝尔奖看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当代经济科学,2002,(1) .

[7]贾文.认识计量经济模型应走出五大误区[J].财经科学,2003,(3) .

[8]曾国安.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问题的思考[J].经济评论,2005,(2) .

第10篇

1、选题范围宽且时效性强。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宽泛,涉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有许多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热点问题。并且,由于经济形势时常变化,热点也在随时切换,因此,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很强的时效性。宽泛的选题范围给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选题带来了一定困难,一是形成了本科学生知识面有限与选题所需要解决问题宽泛而多样的矛盾,学生所选择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很难解决的;二是热点问题都是涉及面广的问题,如选题较大则本科毕业论文解决不了,如选题较小则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深度不够而深入不下去。三是选题时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平时对经济信息有所跟踪。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最后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第一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3、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操作规范和奖惩措施。学校管理层应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措施和操作规范,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指导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去。对于优秀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质量欠佳的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度惩罚。奖惩措施同样适用于学生。特别是对于抄袭问题而言,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对于检测出来的抄袭论文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学生不敢轻易抄袭。如同当前我国治理酒驾一样,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驾驶员不敢以身试法。

第11篇

经济论文的语言必须质朴、平实,以保持科学论著的严肃性,这也是经济论文文体自身的客观要求。首先,经济论文强调的是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性渲染,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其价值大小,取决于理性分析开掘的广度与深度。因此,语言表述应直截了当,一语中的。当然,理性分析也需要借助生动的语言。例如:“货币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从事货币经营的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类似这种比喻,通常用来阐释经济科学的某种概念,说明经济活动的某种态势,赋予事物可知性,以增强论证说理效果。它与记叙性文体中运用形象思维,借比喻赋予事物可感性有着严格区别。其次,经济论文体现的是朴素、庄重的文章风格。经济论文写作要求作者必须具备求实精神,科学地反映客观实际,有效地指导人们经济实践活动。经济论文与现实结合的紧密程度,既为文章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谓“文附质”“质待文”,同时也要求其语言表达与文章风格趋向一致。经济论文语言质朴、平实的具体要求为:一是不追求套饰的词藻;二是不猎取生僻的字眼;三是杜绝虚妄之词。

二、精确

所谓精确,首先是指语言要有高度的精密性。经济论文的语言一般信息量大、内涵深,所以表述时必须从对象自身的特殊性出发,达到对经济现象及本质的精微区别是细密界定。例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相互衔接,促进区域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以运用经济手段实行间接调控为主的国家宏观调控要进一步加强,搞好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稳定,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想》1997年第1期《银行与企业》)这段文字,从“市场体系”和“调控手段”两方面阐述了经济体制的取向,由于作者准确把握了“市场体系”的构建形式,以“城乡市场密切结合”反映“市场体系”的“统一”面,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反映“市场体系”的“开放”面,达到对“市场体系”内容的精密阐释。同时,“市场取向”、“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概念的前置词都充分显示了精细的限定与修饰,表述既内涵丰富,又丝丝入扣。其次,精确是指语言要有准确性。语言的准确基于思维的严谨。准确性始终是经济论文表述的最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经济论文语言具有专业特色,概念的确指性很强,使用时需辨明差异。例如:“资产”、“资金”、“资本利润率”、“资产利用率”等。第二,经济论文对事物的定性与定量都要准确。定性准确,是指对经济活动现象予以正确的定义和解释,中肯的判断与分析。定量准确,即所用数据必须真实、确凿。数字语言是经济论文语言的特殊形式,具有独特功能。因此,使用数据必须精心选择,反复核实。第三,经济论文句式较长,表述要合乎语法规则与逻辑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修养。

三、简明

一是指言简意赅,二是指通俗明快。前者体现文意的精粹性,后者体现篇章的可读性。具体要求的内蕴是:首先,用词精炼,力去杂芜。笔者认为,写作应把好如下遣词关:(1)慎用关联词语。经济论文句与句、段与段依文气相接,依意脉贯通。因此,各种表因果、转折、选择、并列、条件等关系的关联词语除非不可者外,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切忌赘笔败文。(2)“的”字不得滥用。从语法角度看,“的”字对构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就论证效果而言,经济论文始终以论证为核心,要求语言必须具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因此“的”字使用不得过多过滥,否则会成为附赘悬疣。(3)第一人称不应反复出现。经济论文写作均为第一人称,诸如“我认为”、“个人认为”、“笔者认为”等,在文中常出现由序论向本论部分过渡时,或由本论向结论部分转换时,又可刻意强调,突出主旨。但第一人称不应反复出现。否则,就会造成对文章内在逻辑构成的人为破坏。其次,精心炼句,力求文气相接,意脉贯通。文无“气”不立,“气”足而成“势”,经济论文应以气势取胜,正所谓:意奋而笔纵,气盛则理强。因此,要注意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形式,同时,句与句之间,要防止出现板滞生涩,条理不清等毛病。

第12篇

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并不是在研究和思考之后进行的最后活动。学术论文的写作是迂回的,研究、思考和写作经常交织在一起。你在研究结束之前就可能写了很多东西,甚至可能在还不确定写什么之前就开始写了;你可能先写个草稿,然后再拟定论文大纲,并看看需要填加哪些素材和论据;你可能开始写草稿,却突然决定进行完全不同的任务,之后又重新写草稿。事实上我们总是只有在纸上写下我们工作的成果后,我们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

经济学学术论文一般分为四个部分:摘要、导言、主体和结论。但是我们一般不按顺序写,通常都是从内向外写,从最核心的模型和计量实证开始,逐渐将论文向外扩展。导言和结论往往被放在最后写,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核心的论述结论,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在导言和结论中进行概括和总结。但是为了清晰,我们按顺序介绍一下论文各部分的写法。

一、摘要(Abstracts)

摘要通常只有一个自然段,浓缩了该论文的主要要点和特点。摘要一般要说明该论文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该问题的价值,所使用的方法和数据,主要结论及本论文的贡献。写摘要有助于我们集中思路。

二、导言(Introductions)

导言说明了所研究问题的历史和理论背景,对本论文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解释,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主题。一般而言,写导言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宣布主题;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指出前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遗留的空白;说明本论文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对研究的空白进行了补充或如何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在导言结束之时,可以对论文的组织结构做简要介绍,让读者预先就能了解论文的脉络。导言应该写得简洁并要点突出,多余的铺垫往往是没有必要的。导言有的时候只有一个自然段,有的时候也可以长达1000多字或更多,这取决于论文的复杂程度。

三、主体(Main Body)

(一)文献综述的写法

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须先进行文献综述,说明你做了大量的功课,论文因此是严谨和诚信的。你需要对文献进行严谨地分析和梳理;将你的研究放置于其他人研究的背景中;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强调你的研究贡献。

1.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献进行评价。相关研究丰富与否?研究关注的主要是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数据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迄今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或二者兼具?这些研究是集中在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上吗?这些文献在主要议题上是否取得了共识?

2.应当针对主题进行综述,而不是按照作者流水帐式地记叙。例如,探讨数据的主题,探讨方法论的主题或者有关结论的主题。

3.评论迄今研究的价值和缺陷。

4.解释你的研究的贡献。即使你在导言中进行了说明,在这里也不妨再次强调。

(二)论述——提出观点(Claims)、理由(Reasons)和证据(Evidences) 观点的提出要依据若干理由,而理由是由证据支撑的。所谓观点就是论题,是一个主张或一种解释,而不是对事实的陈述,因此需要得到支撑。观点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存在理由。理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认为某个观点合理。但是如果仅仅提供理由是不够的。理由必须得到证据的支撑,所谓证据就是反映事实的信息,例如统计数据、数理模型和其他文献的结论。 经济学的论述有其独有特点,即提供并支持一个命题,这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

1.经济学论证是将一种经济现象付与经济分析。

2.经济学论述使用经济学假设、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或理解所探讨的经济现象。

3.经济学论述使用某些证据来对假设进行支撑,这些证据可分为四类:

(1)假设、理论和教科书中的概念。

(2)定量数据。

(3)计量。计量是对命题检验的方法。

(4)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数学公式,用来对经济作简化的抽象,描绘经济主体决策过程。模型是部分地基于经济假设、理论和概念而建立的。

(三)论据(Evidences)的写法

1.模型

如果论文只是使用简单的回归分析,那么模型可能只是回归方程和经典假设。复杂些的论文可能会设立一个经济模型,报告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并对其进行解释。如果是计量模型,则应说明计量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设立模型不管是理论模型还是计量模型,都应把假设前提交代清楚,并解释这些假设背后的经济直觉。特别是在理论模型推导经济主体的行为或决策过程中,一定要阐明主体决策的假设前提。模型中使用的符号应尽量标准,最好是直接能从符号中判断其所代表的变量。学会使用上标、下标和希腊字母。你应该说明模型的来源,是你自己设立的模型还是援引自其他的文献。

2.数据

数据首先应当指明来源;其次应该对数据源作总体描述,例如样本量,时间期限,搜集样本的方法等;应对数据来源的质量做出评价;对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数据特征进行说明,例如数据是否有偏,是否存在高估或低估现象;解释你如何处理数据或构造新数据;说明你是怎样选择样本的,例如你是否剔除了某些观测值。

3.在表格中报告数据和结果

我们通常在表格中报告数据和结果,关键是我们应该报告多少数据和结果。著名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一句话“Less is usually more”(“少即多”),意思是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这也同样适用于数据结果的报告。在报告计量结果时我们通常犯的错误是直接把软件执行结果粘贴过来,这样会淹没你想要展示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重新编辑软件输出的结果,例如,把多次回归结果编辑在一张表格中,删除无关信息只报告相关信息。

4.对结果进行陈述

我们不能把数据和计量结果写在表格里展示出来就算完了,我们必须在文中对其进行描述,因为,表格并不能自己为自己说话。首先,你要明确地把表格介绍出来。通常只需要写一句话,告知读者存在这样一张表格,并简要提示其内容(往往是表格标题)。介绍完表格后,你就可以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重点说明了。你应该明确地告诉读者表格中反映的重要事实。但是你无需对表格中所有的信息都重述一遍,而是应该对数据进行解释并指出数据中隐含的意义。你要明确什么才是你最想让读者从表格中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论(Conclusion)

结论和导言是遥相呼应的,可以说结论是倒叙的导言。在导言中你引导读者逐步勾勒出你的研究主题,在结论中却开门见山地归纳你的研究主题。但是结论并不仅仅是导言的镜像,结论应该涉及一些超越本论文的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结论应该对论文进行回顾;另一方面,还应对议题进行展望。结论部分使你有机会以简洁、清晰的方式总结你的论据,注意不是要你一字一句重复你所说过的。在结论部分你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质询,扩展你的思路,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结论部分有助于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读者为什么应该关注你的论文?为什么你的议题很重要?

以上,我们对学术论文各部分的撰写方法展开了讨论,最后让我们引用英文论文表达方面的技巧建议,以结束我们的讨论:

原则1:Keep your complete grammatical subjects short.

原则2:Express key actions as verbs.

原则3:Begin sentences with “old” information.

原则4:End sentences with new information.

原则5:Make the subjects of your sentences the person, place, or thing that the sentence is about.

第13篇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课程;“课题”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3002

1 问题的提出

在近几年的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反映,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上课和作调查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时候,论文质量、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所体现出来的理论功底和查阅书籍和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写作的时间和速度以及写作态度等往往与教师预期的效果不一致,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点已经很好地掌握,只是在平时的经济现象分析时应用的很少,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当然这是缺乏训练,很少有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测验,绝大多数并没有掌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兴趣来消化教学内容。

本文结合《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来探讨基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式的创新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农业经济学》教学探讨一下如何将理论经济学很好地应用到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中去,进一步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研究怎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在吸收和综合案例教学方法、课程讨论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课题”模式在应用经济学中的应用。

2 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次,讲授的内容仍然是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解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以及教师的调研案例等;最后,考核内容是基于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仍然以期末考试的笔试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从多个方面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当然,这里总结的一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教学方式,或许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但是,本文认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现行农业政策的回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种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现行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仍然遵循的是书本知识,对书本知识一味追求,当然追求的目的多样化,有些学生是习惯性对教科书的学习方式,拟将教科书中的内容一字不落的全部掌握,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可以很好地掌握农业经济学理论知识,但是,如果将一些实际案例或者调研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分析,给出的理解千奇百怪,而且与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知识的解释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就现象论现象。三是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弱,一些教师带队外出调研通常会反映此问题,很多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学的十分熟练的知识点能够忘记,比如,有几位大四的经济学本科生与本校教师在农村开展调研,即便老师将每一个调研问题讲的非常透彻,他们仍然不理解“非农活动”的含义,因为农户给他们的种种答案根本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准确对应的满意答案。

3 “课题”模式教学内涵及实施意义

本文所讲的“课题”并不是指我们的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者自治区规划办、教育厅等纵向和横向课题,而是相当于案例教学,但与案例教学有些微小的差别,很多案例教学都是在任课教师已经早已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活生生的案例,里面的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也是教师或者案例教学的教材中早已经设定好的,而这里的“课题”指的是教师事先并未给定案例,而是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框架,根据学生小组的研究兴趣爱好来选择。学生所要选择的案例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现实经济现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个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应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问题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又比较全面的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对产业经济学某一个理论框架下的“课题”,需要学生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

“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让硬逼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刻苦专研某一个经济学,搞科研,而是,让学生能够在本科教学的经济学基础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分析和认识能力,或者对本科教学中经济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理解与应用,对所学知识的检验。“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包括,能够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突出团队能力。能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利用大一、大二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充分发挥本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应用能力;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4 以“课题”形式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的实施环节的设想

本文强调的一点是“课题”具有系统性,能够将理论知识框架学生自己综合起来。而且这种“课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因为每一个同学对于《农业经济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就其文献综述,所要研究经济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走势都很好地掌握了,这样仍然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

下面介绍“课题”模式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农业经济学分为几大教学内容板块,采取每一个教学板块作为一个“课题”单元。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自然班级将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研究小组,每一个研究小组需要在几个理论框架的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本模块的理论体系,选择其中一个农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周期是本模块的教学计划执行完毕。

“课题”模式的教学实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将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给出。教师在这一个基本作用是在于将每个部分的理论框架和目前仍然可能存在的争议讲授给学生,例如,农产品市场理论中,只给学生讲授理论框架和基本知识点。第二阶段:学生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小组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下就某一个农业经济问题时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现状、本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自己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例如就某一个题目“市场不完善背景下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这样小组将会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用市场环境、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各种指标来分析,并且,在分析中会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各种衡量指标的计算、理论含义及其如何应用。第三阶段: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小组均需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教师在研究问题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彻的知识点、或者不全面的需要加以重新解释,当然,有些知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也并不是很好地能够掌握,其实,教师也是在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过程。然后,与学生进行就某一现实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先听一听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看一看学生在以前面的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然后,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分析,教师就此问题展开对该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此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阶段:巩固和继续完善、跟踪研究。这一阶段主体仍然是学生本人,或者小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阶段的讨论的结果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的深化,或者改进或者延续。

关于本方案的考核问题。成绩分为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以小组的“课题”的成绩为标准,记团体成绩。最后一次是个人对本科程某一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就某一个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点作理论综述的课程论文。

5 “课题”模式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学生与授课教师相结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在这里继续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用来说明,“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与授课教师的紧密结合,不仅学生从理论体系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等,而且学生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课程中,学生主动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的角色,同样,老师也是课程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些理论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分析。

5.2 与导师制(导师教学科研活动)密切结合

导师制是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专业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制。“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以及授课内容,而且学生的指导教师日常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指导也是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导师从专业的系统性学习的目的出发,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常规化、系统化和创新化。

5.3 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密切结合

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本科专业在理论和实际研究的一种具体应用,是考验学生专业学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求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相结合,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某一门专业课程某一部分的理论体系或者知识点展开研究和应用,而是通过“课题”模式的教学方法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一种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邬滋,论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3).

[2]汪冠群.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持体系建设刍议[J].当代经济,2009,(14).

[3]张春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能力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第14篇

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大项,关系到是否能拿到学位。由于在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模式,对开放教育的特点考虑不够,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上仍不尽如人意。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选题不准,内容偏离专业要求

有的选题过于宽泛,论题过大,超越了学生的驾驭能力,写作时面面俱到,内容空洞,论述肤浅;有的选题过于狭窄,缺乏气度,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论述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有的根据个人嗜好选题,文章内容偏离专业要求,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进度不匀,写作过程前松后紧

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没有计划,想到一点就写一点,指导教师也缺乏督促的依据,面对这样的学生只能无可奈何,有的学生甚至临到答辩前夕,才匆匆完稿。连消化论文准备答辩的时间都难以保证。但木已成舟,重新写作势必影响学生正常毕业。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答辩时学生仓促上阵,严重影响答辩质量,最终导致少数学生只能草草过关。

(三)把关不严,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少数学生对待论文不求优秀,只求通过的思想比较严重,在这种指导思想支配之下,他们往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大段大段抄袭他人文章,稍作改头换面,权充毕业论文上交。产生这些现象固然与少数学生急功近利思想有关,与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有关,但更与师生之间缺乏相互约束的制度有关。

(四)监控不力,写作指导呈现无序

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文本规范指导教师的行为,在论文指导上出现了“你敲你的锣,我唱我的调”现象,一个老师一个指导法。论文进度如何,教师在指导中投入了多少精力,教学主管部门和专业责任教师无法实施有效监控,导致写作指导呈现无序状态,指导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由上述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必须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构建新的论文指导模式。针对以往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年初开始对毕业论文实施开题报告制度,正式启动论文指导模式的改革。开题报告的六个栏目依次为: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与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计划;研究思路(写作提纲或研究思路);参考文献;指导教师审定意见。工商管理专业按照开题报告的内容要求,开展毕业论文指导,经过两学期的摸索,取得了初步经验和成果。

(一)严把开题报告关,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引导学生写好开题报告

在第三学期开学之初,由专业责任教师集中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宣传动员工作,强调毕业论文在开放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总要求,回顾历届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和教训,并根据以往的经验,预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错误,事先确定解决的方法。公布选题范围,介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及研究方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题和选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好开题报告,详细说明开题报告中的每一栏目及填写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向学生着重交待开题报告是论文写作的制度文本,一旦通过,将是论文写作与指导的基本依据。这样,学生就对论文写作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2、指导教师审查开题报告

学生将填写的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一是看是否按要求写好了开题报告中规定的所有栏目,格式是否规范;二是初步审查选题是否符合公布的选题范围和工商管理专业要求以及选题的思想性、新颖性、时代性、开创性;三是看选题的难易程度是否与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专业基础理论相匹配;四是看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五是看指导教师本身对选题的熟悉程度和指导好论文写作有把握的程度。对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小问题或只需作局部调整的问题,一般采取电话或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适时提出修改意见;对于问题比较多或需要重写的开题报告,就与学生直接面谈,提出指导教师的具体看法。

第15篇

1.现实性原则

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极其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经济学论文选题时必须考虑研究的问题有无现实意义,要借助选题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分析研究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论文选题时必须关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经济改革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譬如房价过高、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就业问题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领域,作为论文选题的内容,这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专业性原则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位论文,选题理所当然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和总结,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体现,这也要求论文选题要紧紧围绕经济学科,体现经济学的专业性。对选题而言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专业领域内选择确定论文题目。由于经济学本身具有研究面宽的特点,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现选题偏离专业领域的情况,因此在选题时更要找准经济学的切入角度,保证选题与专业的相关度。二是要体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实证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等,如果能在选题中有所体现,更能反映经济学专业的特点。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指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切合实际,具备完成选题的主客观条件。具体来说,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专业所长等主观条件的角度判断学生是否可以驾驭选题。譬如,当一个不擅长经济计量分析的学生面对一个计量分析的选题时,一定会因难度过大而感到难以胜任,这显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则。其次,必须从选题本身的工作量、理论难度和深度、指导教师水平、图书资料查询条件、论文完成的时限要求等方面评估完成选题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以资料的可获取性为例,经济数据中省、市级以下的数据一般很难获取,往往需要进行实地调研而且调研工作量极大,本科学生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缺乏数据的情况下,选题再好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二、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选题确定过于随意

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开题以前老师实际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学生自主选题,没有给予相应的交流、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第七、八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阶段,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聘、工作实习和备考方面,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还有一部分学生自认为学业已成,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论文研究的内容无关,抱有走过场的心态。凡此种种,对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花功夫搜集资料并斟酌选题,临近开题时往往随便选一个题目应付了事。在开题答辩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信口说出一个选题,却对该选题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当老师指出其选题存在问题时,学生会立即将选题更换成另外一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选题的过于随意增大了题目的不确定和变动性,最终会累及论文质量。

2.偏好大选题,涉及面过于宏观

较之其他专业,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泛的现象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与学科特点相关,经济学研究分为宏观、微观部分,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变动,涉及的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大”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会强化这种“大”问题的心理暗示,选题时就会贪大求全,动辄冠以“中国”或“我国”的字样;二是学生往往担心选题太小没有东西可写,认为宏观选题题目大、外延广,写作时顺着每个外延发挥一下,就可以达到论文要求的篇幅,因而选择了过宽过大的题目。比如“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试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等选题,这类选题本身包括了多维度和多层次,要求研究者对各个层次、各个维度的问题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知能力显然达不到这一要求,过于宏观的选题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没有重点。

3.选题范围狭窄,题目相似度高

其实经济学涉及面广,又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中有众多问题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应该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范围和题目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或者是因为指导老师连续几年给学生的题目缺少变化;或者是因为学生相同的专业背景使他们的学术思维、研究视野趋于一致;或者是因为学生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检索,趋同的选题手段使那些点击率高且参考文献多的选题容易中标,结果就是选题往往集中在几个话题上,题目“扎堆”且重复率高,很难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学位论文“一人一题”。比如人民币升值、期货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贸易壁垒等都是近年学生热衷的选题,连续几年的毕业论文都可能出现相同的选题,甚至同一年同一个答辩小组中的题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仅有一两字之差。

4.缺乏经济学思维,选题偏离专业方向

目前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仍存在部分偏离经济学专业的选题,譬如“校园超市的营销分析”,这个题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营销专业的题目,基本看不出经济学的专业特色,严格意义上就是一个不合格选题。但如果把它改成“校园超市的垄断市场分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该选题是运用西方经济学微观理论中的垄断市场理论分析校园超市,无疑凸显了经济学的专业特色。第一个题目之所以出现专业偏差,除了指导老师把关不严之外,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结论。经济学教育除了传授经济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经济问题,形成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的解释。但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及至毕业也没培养起经济学思维,在选题时,面对经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找不到经济学的切入视角,导致选题与专业相关度不高。

三、提高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建议

1.前置选题工作,夯实选题基础

针对学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无暇顾及论文的情况,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选题的时间安排适当前移。比如在学生一进入大四阶段,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在三年级就让学生进入选题环节,提早确定指导老师,通过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早一步确定论文大方向。再有意识地将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同时熟悉相关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工具,展开文献检索和阅读,从中搜集和积累相关资料,随着对相关问题认识和了解的不断深入最终确定选题。前置选题工作的好处是给予论文选题环节充裕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斟酌并熟悉相关的知识领域,为提高选题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强调毕业论文重要性,进行选题环节专项辅导

应以院、系或专业为单位,召开毕业论文动员会,宣讲毕业论文的作用、价值和要求。强调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学生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工作或更深层次研究奠定基础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指导论文不仅是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责任,还是反映教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向学生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总之,只有师生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通力配合选出好的题目,做出好的文章。可以为学生进行选题方面的专项辅导,教会学生如何选题。譬如,通过举办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选题原则;结合以往的论文题目说明选题如何找到经济学的视角,如何以小见大、挖掘深入;尤其要注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法的介绍。在多种选题方法当中,相对适合经济学本科学生、值得推荐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是实践选题法。即在社会实践、经济调研和专业实习中,了解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通过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此作为选题的依据。第二是查阅文献法。即确定感兴趣的领域,阅读该领域内权威的专业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那些该领域中尚未解决的课题或许就是选题方向。

3.强化选题阶段的导师作用,重视任务的落实与检查

针对指导老师在选题阶段作用缺位的情况,要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指导老师要及早进入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能坐等学生上门询问,而应主动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点,介绍获取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渠道。向学生推荐综述性或经典的文献,帮助学生分析调查研究、搜集数据的难易程度,启发学生寻找经济分析的角度和需要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对选题可行性给出基本判断,避免选题的盲目性。针对学生不重视选题工作的情况,指导老师要通过布置给学生任务的落实与检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就阅读的文献资料、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写出综述,专业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写报告,以此督促、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视角;还可以要求学生跟老师通过邮件或电话定期汇报,在和老师交流中也可能就会找到合适的选题。

4.组建专家团队,为选题质量最后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