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街道就业亮点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工作成效
1、基本目标超额完成
一是多项并举做好转移剩余劳动力工作。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岗位信息平台及劳务经纪人作用,主动上门服务,使失业的农民工重新就业,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
二是整合资金完善场镇配套设施,乡党委、政府累计筹资40万元,进一步完善集镇街道路。同时,生活垃圾填埋场得到完善,专人定时负责街道清扫,街道整洁、有序,无垃圾,更无污水横流。
三是其他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紧抓城乡户籍改革制度,加大宣传,新增城镇人口2858人;新建房屋面积为0.115万㎡;加大集镇周边环境的绿化,绿化面积达到4500㎡,确保了群众的居住安全,极大地改善了集镇周边环境。
2、产业培育亮点纷呈
一是集中散户形成园区。做好马安1000亩标准柑橘园后期管护,并整合资金完成柑橘园供水设施建设,完成新修抗旱池15口,蓄水2900方,安装管道1050米。在马安社区、佛手村、郎家村柑橘园新植柑橘1000余亩,构成磨刀溪5000余亩的柑橘产业带。
二是发展大户辐射带动。新建马安牛羊养殖小区,建成标准化羊圈2400m,涉及农户52户,投放能繁母羊540只;新发展养羊30只以上农户32户、10只以上106户,发展养牛20头以上农户25户。
三是力推特产全面发展。一是继续打造磨刀溪香菇产业小区,扩大规模,香菇大棚达6800m,发展香菇30万袋;二是继续扩大芝麻种植,发展规模10亩农户58户,共计4900亩;三是种植铁扫帚550亩,启动铁扫帚加工厂的运营。
二、存在的不足
乡城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城镇容量不够,集镇向外扩充受地理条件限制,造成城镇化工作的被动;
2、受移民外迁、农民工外出务工、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回乡集镇建房群众意愿不强,集镇新增建房数呈降低趋势。
3、农民意识不高,有待于提高。
三、年工作计划
1、继续发挥就业岗位信息平台和劳务经济人作用,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工充分就业。
2、以加大对场镇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发展乡域经济,提升集镇建设规模与档次,逐步增加集镇人口。
以街道为抓手,以社区为重点,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为手段,以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为目标,不断打造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品牌,不断创树就业再就业工作新亮点,全面提升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整体水平,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提供保障。
二、创建内容和指标
根据当前我区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创建工作包括五项复合指标,采取目标与过程创建结合的办法,建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动态管理系统。
㈠再就业援助。重点是帮助社区内双失业、单亲及大龄失业人员(女40周岁、男48周岁以上人员,下同)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主要目的是考核社区依托劳动保障四级网络,积极主动扩大就业岗位来源,特别是公益性就业岗位来源的工作业绩。创建指标是:85%以上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双失业、单亲等就业困难群体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再就业(就业或灵活就业,下同);85%以上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大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帮助社区内登记失业人员缩短失业时间或增加失业期间的临时性收入,降低社区失业率。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创建指标是:使80%以上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㈢社区就业调查。对社区内未就业群体进行排查,找原因、想对策。排查可采取电话排查与走访排查结合的方式,排查要做到有记录、有台帐,准确详细地完成《市社区居民就业状况调查表》的填报,掌握社区就业动态,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社区就业动态分析,为上级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充分依据。创建指标是:对社区内登记失业人员走访率达到100%,且要在登记失业报到20天内进行走访,其中对困难群体当年至少走访1次。
㈣组织就业帮扶活动。围绕各项创建指标,在区、街道的指导下,各社区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包括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就业宣传、就业互助,以及小规模的再就业招聘活动等),活动要有内容、有台帐、有实效。主要目的是促进社区利用各种手段组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社区促进就业的能力。通过开展活动,逐步实现由被动式就业服务向主动式就业服务的转变,由一般性、普遍式就业服务向自助式、个性化就业服务的转变,由依赖政府帮助就业向自谋出路、互助就业的转变。
㈤社区日常就业服务。主要考察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服务状态、服务规范和服务方式等日常工作的业绩。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要依托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落实好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就业登记证》申领、《再就业优惠证》申领、提供就业岗位招聘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信息、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等七项服务,使失业人员不出社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及时便捷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在工作中要做到主动热情、细致耐心、业务熟悉、方式得当、程序规范、台帐完备,按社区登记失业人员数计算,年度投诉率不超过1%。
三、创建程序
㈠实施部门。实行区、街道、社区三级劳动保障部门联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方案的制定、创建标准的掌握,以及创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细化创建内容,制订创建计划及督促落实、申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落实计划。
㈡考核评估。对充分就业社区业绩的评估,街道每月要对社区创建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做好考核记录,督促创建指标的完成。区每半年组织一次抽查复核,还将通过不定期暗访、召开居民座谈会、检查工作台帐等方式辅助检查。
㈢申报验收。申报充分就业社区以年度为时段,由街道对达到充分就业指标的社区,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交申请,填报《市充分就业社区申报表》,并附报完成创建指标的依据材料。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验收,对材料属实的申报单位签署意见,并经区财政局确认后,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认定。
㈣奖励措施。对完成创建指标的社区,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认定后,在政府网站上予以公示,颁发铭牌,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奖励资金由市级财政统一安排。
我区年度的创建工作计划是:
⑴宣传发动阶段。成立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下发有关文件,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⑵组织实施阶段。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并把创建工作纳入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进行考核。社区要排出工作进度表,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创建活动。
⑶申报验收阶段。坚持创建标准,认真评估验收。按照申报程序,通过层层审核把关,成熟一个,申报一个。
四、工作要求
㈠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街道要高度重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要把“创建”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抓紧抓实。街道也要应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指导督促社区创建工作;社区要以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为骨干,成立“创建”活动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亮点工作
一是高起点设计,街道办事处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遵循集中、高效、规范、便民的原则,以硬件提档、软件升级、创新形式为主线,全面创建多功能便民服务中心,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便民为目的,以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和“只进一个厅,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路,一次就办成”便民目标,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办事流程,创建了群众来访接待、党群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四个便民窗口,缩减了居民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二是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在街道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街道宣传工作取得了全区前三名的好成绩。
(二)全力抓好经济任务落实
1、1-10月份限额以上贸易完成240万元;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00万元;3、规模以上服务企业1-10月份共完成5500万元;4、中源奋时加油站“油气加油站”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
(三)抓民生办实事,落实惠民政策
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让贫困群众真正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春节前期为困难家庭发放米、面、油春节物资。疫情期间慈善公益组织百万消费卷,我街发放470张。为符合低保条件的16户居民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在低保清理核查工作中对98户不符合低保政策的居民予以停保。疫情期间办理临时救助12户。并为困难家庭送去疫情防护物资。走访入户排度失能老人。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救尽救。对历年165户廉租房补贴进行复核,入户走访,受理2020年新申请廉租房补贴,初审办理。并对487户廉租房申请家庭进行复核。残疾家庭新增困难补贴23人、停发20人;新增重度补贴28人、停发10人。阳光家园8人。申请假肢1人。待发康复器具25人。处理1个件。做好两会期间车站值守维稳工作。为灵活就业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共191册。为40户空巢家庭送去慰问金8000元。办理独生子女证25人,一胎证明14人,二胎证明7人,再生育2人,特殊家庭刷脸认证105人。增补叶酸59人,优生筛查19对。建立了特殊家庭审核、申报建档8人。
(四)查漏洞排隐患,安全生产常抓不懈
年初制定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与所辖社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4份。按照区安监办部署,结合我街实际,制订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排查范围、时间、内容和工作目标,全面排查治理隐患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开展了阶段性检查及活动即打非治违及烟花爆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春季安全生产工作、五一节防汛期间的安全工作、安全生产月活动,逐项贯彻落实。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及时掌握辖区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督促生产单位时刻要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每月按计划完成相应的安全生产检查,并对网格化分级管理台账进行了分类。为了减少辖区内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我街及四个社区由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每季度召开至少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主要领导每季度带队检查至少一次,定期或不定期到辖区内安全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隐患排查,共排点行业14户、小微企业35户。生产零事故,零报告。
(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保障工作
认真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年检认定工作。全年,我街为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共191册。同时加强各类报表的上报和审核工作,做到了各类报表准确无误。
(六)疫情防控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年初以来,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省、市、区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实际,迅速成立以街党工委书记张学峰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街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抓好辖区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四个工作组,分别为宣传信息组、物资保障组、排查统计组、应急保障组,并制定街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压实防控责任,摸排不留白
为全力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好联防联控工作,强化部门协作,针对社区存在人口多、管控难度大的问题,街积极联系包保单位,合理安排人员为社区增配力量,组织街道、社区、区包保单位工作人员、市下派干部开展“地毯式”排查工作,逐门逐户进行排查登记。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全力确保辖区各领域的疫情防控零死角、无盲点排查。
3、增强责任意识,落实防控措施
街道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
到疫情防控工作的严肃性和紧迫性,1月28日开始街道社区全体人员取消休假、到岗到位。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对外地返平人员及时登记,福字封门,严格管控,每天按时随访,确保重点人员不出门,保障重点人员基本生活需要。
做好信息登记工作。街建立三大台账,武汉来平人员台账、湖北省来平人员台账、其他外省来平人员台账,挨家挨户排查,登记在册,密切关注重点人员,有效防止疫情扩大。做好小区出入口管控工作。街道联合辖区物业公司严控小区出入口,小区全部只设置一个出入口,对通往小区的小路进行封锁,严格控制外来车辆通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街弃管小区共设14个卡点,每天3班倒,从早6点到晚8点进行值守,严格做好登记工作,小区居民凭通行证每两天每户可有一名居民外出。做好消杀工作。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每人包保两到三栋楼,每天对楼道进行全面消毒,并做好记录,给人民群众充分的安全感。对办事处、社区区域,重点部分每天不定时消毒,最大程度的消除传播隐患。
4、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家喻户晓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小区宣传栏、海报、LED电子滚动屏、悬挂条幅、宣传车、大喇叭、微信朋友圈等多渠道多方式,向广大辖区群众普及病毒感染的肺炎知识,提高居民防范意识,做到宣传范围全覆盖、预防知识全普及。同时制定疫情防控包保社区责任分工制,街道、社区干部每人包保一栋楼,挨家挨户宣传疫情防护知识,并对外地返平人员进行登记。街道对辖区内酒店、饭店、洗浴场所等行业进行宣传和管控,动员辖区居民不参加、不举行各类家庭、朋友、集体聚餐活动,不去人员密集场所。
下阶段面对疫情,在区防疫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街积极应对,迅速行动,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全面有效开展秋冬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七)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效果明显
1、开展宣传文明祭祀反对封建迷信守护活动,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为拟摒弃陋习,树立祭祀新风尚。更好的开展文明祭祀平安清明宣传工作,全街在各社区利用LED屏、宣传栏、微信群、横幅标语等宣传形式增强市民文明祭祀的思想意识。同时,全街组织了11个守护队39人,
2、开展了除四害,巡河、小区环境等各项整治活动,巩固卫生城市成果。
冬季清除小区积雪2100平方,清理小区建筑垃圾4车
清理河道垃圾2车,填报走户排查老旧小区改造,防汛排查危房17户,修剪小区树木300余颗,喷洒小区树木农药4000平,投放鼠药100公斤,老旧小区改造清理私搭乱建阳台9处,楼梯间4处。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完善细化综合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制度,简化居民办事流程,全面深化服务型街道建设,不断推进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时送到居民手中。
(二)开展好宣传工作。狠抓宣传工作,使街道各科室和社区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确保街道宣传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动真情下真功,积极推进谋划2000-3000万元项目,使之尽快落地达产见效,全面完成全年的招商引资指标。
(四)开展好防疫常态化工作,确保群众身体健康。
(五)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进万盛社区万盛小区、双汇社区立志小区的改造工作,营造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
x年,按照年初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市局相关处室和全局总体部署,社区办圆满完成了第八届居委会选举、社区工作者、转业士官招考、六型社区创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建设、社区工作者培训、“X.X”救灾善后等各项工作。
一、x年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回顾全年,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在局相关科室配合下,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从基础到亮点,从传统到创新都扎扎实实的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认真分析了各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社区建设中部门联动效应低。
社区是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主阵地,社区建设需要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建设,而从当前看,无论六型社区建设还是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建设工作,民政部门在社区工作统筹协调的地位还没有形成,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共建意识不强。
(二)社区服务现代化手段不高。
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经过改版、推广和几年的区、街、社区三级的使用,目前各项功能已经很成熟了,在“X.X”全市招募社区志愿者时,显现了强大的网络信息化力量。但是,目前社区服务信息化实用性还不强,在如何将网络服务与社区服务商户进行捆绑,让居民的服务需求通过点击鼠标即可实现方面还差距很大。
(三)新招考的社区工作者归属感逐渐减弱。
社区工作者招考工作每年由我局负责,但人员分配、档案保管、工资发放等后续工作由社工委负责,使得招考社工在社区独立意识强,认同社工委直接负责管理,对民政局的归属感自招考结束后逐渐减弱。针对新招考人员目前没有出台措施、办法将其紧紧吸引和掌控,使得我们在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方面,对新招考人员的管理成为空白。
二、x年重点及创新工作。
x年,社区建设工作将围绕党的“x”和第十二次x市民政会议精神,紧抓机遇,以强化社区自治、增强社区管理效能、打造便民社区服务为重点,在稳步推进基础工作的同时,做好六项重点及创新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一)构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完善下属委员会建设。
以社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为工作载体,整合人口、就业、社保、卫生、文化以及综治、x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构建跨部门的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延伸六个下属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完善和提高下属委员会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收集反映民意等方面的能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进程,夯实社会服务管理基础。
(二)加快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全覆盖工作。
贯彻落实京民基发【x】X号文件精神,指导乡镇(街道)对新建住宅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特别是x等新型社区,加快居委会组建工作,加强和完善对此类新型社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对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最大限度杜绝社区管理的“空白点”。加强对新型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解决“村转居”等新型社区模式,将成为我们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
(三)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动驻区单位社区共建。
深度挖掘社区社会组织潜在力量,通过居委会下属委会凝聚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选取相关街道作为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推行社区社会组织项目化服务运行机制,使各种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加强驻社区单位社区共建意识,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
(四)加强民政统筹协调地位,深入开展“六型社区”建设。
继续以“六型社区”创建为抓手,提高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水平,全面确立社区建设中民政统筹协调的地位,建立起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核心,民政牵头、各部门积极响应的创建体系,进一步细化创建环节,全力完成X年X个社区创建目标。
(五)探索激励机制,加强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丰富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特别是对新招考社区工作者,探索深造、选拔、推荐等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争优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岗位的吸引力,稳定凝聚社工队伍。以试点形式推行社区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兑换”激励方式,在社区兑换优先服务、互助服务、服务交换等奖励,鼓励更多人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
(六)加快便民利民网点建设,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对接。
充分利用各类惠民政策,积极吸纳高品质服务商加盟,不断扩充社区便民利民网点,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X服务热线,实现社区商业网点与信息网络平台捆绑,力争每个社区实现X个网络点击服务项目,提升社区服务网的效用和居民认可率,真正用活信息网络平台,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
三、保障措施。
一)争取领导重视。对重点工作主动谋划,科学布控,积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和重视,为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督促检查。
定期检查督导,及时了解基层工作推进情况和疑难问题,将重点工作建设成效纳入乡镇(街道)民政工作考核指标,促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
以深入贯彻学习x精神为主线,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邀请区电视台、x报等媒体多方位展示社区工作,加强对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提升居民参与意识,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一、把握基点。
这个基点,就是要抓好基础工作。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是联结政府
与老百姓的最基层的服务窗口,其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居民老百姓宣传政策,解答疑惑,反馈居民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并为老百姓办理最简单的证册发放,如办理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等。所以说,检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得失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基础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是否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截止到6月20日,我们友三社区今年新增发放就业登记证53册,新增发放再就业优惠证 41 册,新增办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26 份,新增办理失业金受理 39 人,新增办理事业认定 4 人,走访各类下岗失业人员 700 多人次,并且每天都要接待各式各样询问社保政策的人。我们只有把社区劳动保障的各项基础工作做好,做细,做夯实,才能把社区的其他工作也做好,基础工作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二、突出重点。
哲学早就告诉我们“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两点必须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基础上的重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如果只讲求做好基础工作,而不在这其中明确重点,突出重点,那只会事倍功半。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就业再就业工作是劳动保障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老百姓有了工作才会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穿衣吃饭,才能求医上学,俗话说“乐业安居”嘛。百姓安定了,社会才能安定,社会安定了,国家才能安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大和谐,民族的大觉醒,国家的大发展。
就业再就业工作,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它放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首要位置。我们不能单纯依靠采集岗位信息,采集求职人员信息,然后进行简单拼接式联系和介绍的传统再就业模式。重要的是我们要授人以渔,通过扩大免费技能培训,通过建立再就业援助基地,通过优惠政策的鼓励等各种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实现再就业的目标。截止到6月20日,我们友三社区采集到工作岗位 120 个,登记求职人员信息 81 人,实现免费技能培训 29 人(其中社区办理 11 人),实现SYB创业培训 8 人(其中社区办理 1 人),通知专场招聘 10 场。
三、突破难点。
难点,是指难点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总有难易之分,分清了工作的难与易,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布署、开展工作。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中,我认为有两个难点:用人单位报送书面材料定期审查(以下简称劳动用工年检)工作和社保扩面工作。
劳动用工年检,关系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用工年检工作的成效将决定社会和谐安定的程度。为什么说劳动用工年检工作是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一个难点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社区的用人单位现状,由沧浪区一级审批建立的有限公司少之又少,我们的审察重点只能放在个体工商户上。而个体工商户在这方面的意识显然还很不到位,尽管我们极力地向他们宣传配合劳动用工年检的益处与责任,也申明了拒不配合的法律责任,但是很多个体工商户还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予配合。而当我们真正把不予配合的个体工商户名单报到区劳动监察大队后,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这就在无形中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我们协管员没有执法能力,又得不到法律的有力支持,这必然助长那些不予配合的个体工商户的气焰,知道我们奈何不了他们。所以我在这里提一点建议,明年的劳动用工年检工作,街道相关部门是否可以在个体工商户进行工商年检的时候在工商办事点设立一个流动摊,把相关材料收集到位,然后直接报区劳动监察大队予以审查。或者,区劳动监察大队能够对那些拒不配合的“钉子工商户”给予真正意义上的处罚,起到一个执法威慑的作用。这样,势必会对劳动用工年检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是顺利地完成了27家用工单位年检的任务,但是其中做了不少无用功。无用功做多了,肯定会影响社区劳动保障其他工作的质量。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另一个难点是社保扩面工作。这项工作的困难之处在于老百姓的养老理念上。许多老百姓的思想还停留在 “养儿防老”等传统理念之上。在我向他们宣传养老社保政策的时候,很多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年老以后体弱多病了怎么办,而是计算着把这笔社保费用存入银行或者投资其他方面能收益多少。这多少听了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但这确实又是社保扩面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所以,能否迅速有效地转变人们陈旧的养老理念,是能否做好社保扩面工作的关键所在。截止到6月20日,我们友三社区新增完成社保扩面11人。
以上是我们友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在这半年时间里取得的一点点成效。有成效固然可喜,但更应该看到不足。与其他兄弟社区的协管员相比较,我在政策的宣传方法上,在业务的熟练程度上与他们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在某些工作上的主动性还显不够,例如采集岗位信息,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人单位或居民打电话来询问的。另外,对我们社区的网站资源利用还显不够。这些都将是我下半年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我相信,只要我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地领会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精神,不断地学习兄弟社区的特色长处,不断地总结历史教训的宝贵经验,做好工作计划,并从中吸引经验,就一定能把友三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做得更好,让居民满意,让领导放心。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少先队工作总结范文
一、坚持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
作为南京地方法人银行,我行扎根南京、融入地方,立足“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城乡”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一是构建普惠金融网络。126个营业网点服务覆盖城乡,其中102个位于农区和城郊,284台自动存取款机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276台紫金快付通实现全市225个行政村全覆盖,建成103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完成全市474个村级财政集中支付归集,将网点服务延伸至行政村,做到村村有点、有机、有联络员,实现助农取款不出村,打通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成为南京地区“网点金融服务最广的银行”。坚持“立足乡村,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利用网点连接城乡两个市场独特优势,抓住成为全市第5家公积金归集行、第7家市民卡发行行等契机,将市民卡、理财产品、公积金按揭等业务从城区引入农区,为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让农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
二是打造特色支农银行。我们深刻体会到“三农”是金融供给的薄弱点、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围绕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创新“金陵惠农贷”、“绿化贷”等特色产品,抓住增加“三农”金融供给着力点,在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出有益实践。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特色农业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9.2亿元,服务户数200余户。围绕全市百个“美丽乡村”提供金融服务,签约40家农家乐商户,打造特色农家乐商圈,为板桥、星甸等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6500万元信贷支持;向全市27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2.3亿元,合作面达25%以上。
三是侧重支农支小服务。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优化信贷投向,**年全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41.8亿元,缴纳国、地两税4.5亿元。重点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三农”、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涉农贷款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小微贷款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4.7亿元,增幅35.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9.7亿元,增幅达22.4%,高于全省农商行平均增幅11.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86%,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拓展企业生存空间。
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
作为南京人自己的银行,全力打造亲民、便民、惠民、受人尊敬的商业银行。
一是支持民生福祉改善。贷款投放浦口棚户区、龙翔路一期、雨花大定坊经济适用房等41.2亿元,加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项目力度;积极协助政府涉农粮食补贴、低保补助等各项补贴、补助近40项,补贴人次月均超过20万人次,此类非盈利性工作占整个工作量逾30%,部分涉农乡镇超过50%;深入推进“阳光信贷”标准化工作,授信户数4340户、授信金额8.6亿元,用信户数3953户、用信金额6.3亿元。
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公民,我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两个“留守儿童之家”、赞助“爱心超市”、捐助贫困大学生,在老百姓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开展“万民党员干部帮万家”,对口帮扶六合龙袍街道赵坝村,3年累计投入60万元支持121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目标;投入24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溧水晶桥镇民生工程改善;积极与扶贫基金会等开展合作,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由单纯将贷款直接发放到农户向吸纳低收入户就业的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倾斜,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2万户,发放金额超过2.2亿元,受益人口超过7万余人,在服务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三是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成立五年来,获得省市“文明单位”、“最佳惠农商业银行”、“中国地方金融十佳竞争力银行”、“十佳支持三农银行”、“江苏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定价机制创新奖”、“创建放心消费城市服务中小企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绿化贷”项目荣获南京市首届金融创新奖,“金陵惠农贷”成为普惠金融新亮点,《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中国农村金融》等主流媒体280余次报道我行支农惠民、金融服务等做法,社会美誉度逐步提升。
三、提高思想认识,倾力精准扶贫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紫金农商银行承担着帮助辖内贫困群体脱贫的责任,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的决策部署,坚持“多予、少取、方便”方针,将金融扶贫工作作为践行普惠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增加金融供给。我行成立五周年之际,配合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成立扶贫工作小组,制定《金融扶贫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倾斜配置信贷资源,推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十三五”期间,配合市委市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投放扶贫贷款1.5亿元,精准扶贫项目捐赠200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投放“金陵惠农贷”30亿元,惠农让利6700万元;依托南京地区第一家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拟筹集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南京农业产业发展。将精准扶贫与阳光信贷工作有效结合,逐户建档立卡,对符合基本条件的贫困户授信建档率达100%,发挥农商行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开展驻村扶贫帮困工作,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二是创新扶贫模式。在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农委、扶贫办等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聚集多方合力,及时总结“金陵惠农贷”模式推广经验,放大扶贫金融杠杆,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针对青年创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体,全面启动金融扶贫贷等信贷产品,扎实做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加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放大精准扶贫新格局,打响农商行金融扶贫品牌。
三是改善金融生态。以“阳光信贷进万家”活动为契机,送金融知识进村入社区,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街道(镇)”创建活动,让广大小微企业、城乡居民知信用、守信用,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创造良好的信贷条件;依托103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持续完善“紫金快付通”便民点服务功能,优化整合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加强与农信银、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平台的合作,着力完善乡镇、村一级地区的支付结算网络,实现对“三农”客户线上线下不间断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服务保障水平。
一、思想重视、主题突出,“五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2月份在全区开展“五服务”活动以来,全区坚持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努力打造组织协调更加有力、工作运转更加快捷、解决问题更加有效、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平台,力破发展难题,抢抓发展先机,确保实现了“双过半”目标。一是领导重视,主题突出。各牵头部门和街道园区,深刻认识到服务环境就是发展环境,服务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从转变思想观念、优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举措入手,努力实现为群众、为企业、为基层、为项目、为人才“五服务”新突破。机关相关部门围绕“下沉式”服务,着力提升基层工作水平,积极推行基层政务公开,形成全区上下联动、合力发展的新局面。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巧嫁妙接”为企业引来发展“活水”,针对融资难瓶颈,整合金融机构集聚优势,为银行和企业牵线搭桥,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着力解决了困难企业的资金难题。二是组织严密,狠抓落实。在落实中抓推进,在推动中抓进度,各责任单位分秒必争,利用各种载体,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实现了“五个确保”:确保服务基层不浮夸、服务企业不松劲、服务项目不脱节、服务群众不言难、服务人才不虚假。以作风建设“三结对”、“双帮扶双提高”、“清洁家园日”和“文明科室”评选等活动为载体,让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机关干部的工作形象转变。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和各街道、各园区以“全程式”服务为中心,围绕项目的引进、落地、建设等一系列中心环节开展跟踪式专题服务,着力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全力推动了华为、中兴三期、润和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三是严格责任,效果明显。区纪检监察机关和作风办以督查为主要手段,加大对十项重点措施的监督和问责力度,机关工委将“五服务”完成情况纳入作风评议的主要内容,开通政风行风热线,“五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部门围绕“贴心式服务”,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各项惠民工程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更加方便快捷。
二、端正态度,对标找差,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虽然全区机关围绕五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机关作风建设,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与基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发展还不平衡,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个别部门缺乏大局意识,服务的主动性不够,不能贴紧企业和基层,无法及时了解企业和群众的困难。二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一些服务政策停留在口头上,服务方式还比较简单,缺少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改进服务的措施,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三是工作效率不够到位。审批事项多头办理、部门办理事项接口不畅仍然存在,工作缺乏预见性,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不够。
三、转变作风,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五服务”活动持续开展。
下半年,应对危机、转型升级、推动发展的攻坚任务更加繁重,为全面完成“五服务”各项工作任务,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深化活动效果,紧盯活动目标,狠抓活动措施,顺利实现区委、区政府的全年奋斗目标,着力推动雨花始终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
一是强化制度落实。目前,除小额贷款公司本月挂牌外(因需要省市审批),其余各项目均达到了序时进度。落实10项重点措施既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指示的有力举措,也是扎实推进“五服务”向纵深发展,确保实效的生动实践。要按照10项重点措施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认真研究修订本单位、本部门贯彻落实的方法和举措,及配套的服务内容和措施,及时查漏补缺。必须结合10项重点措施,进一步深化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举措;进一步细化分解活动内容,以实际效果为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不断拓宽活动的内涵,提升服务的效能,真正推动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改变既脏又乱的农村形象
2015年以来,我们把整治农村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举全区之力持续攻坚,有效改变了农村一脏二乱面貌。一是高度重视,突出摆位。结合实际制定整治方案,落实整治任务,组织49个行政村干部外出观摩整治经验,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建立区级领导和部门包保乡(镇)和村屯责任体系,区委书记、区长多次率队逐乡督导,大力度抓好落实。去年至今,区领导带队巡查20余次,随机抽查56次,召开调度会21次,通报会23次,始终保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二是加大投入,保障需要。2015年该区建立100万元财政专项基金,与市财政拨付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10万元打捆使用,2015年4个乡(镇)1个涉农街道分别得到40~50万元不等的专项资金;保证整治重点资金需要,2016年区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春季以来修补城乡结合部重点地带温虎路3.8公里破损路面,清理更换87块牌匾,政府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发挥乡村投入积极性,全区乡村用于环境整治投入累计分别达到510万元和557万元。三是集中攻坚,突破难点。毗邻松花湖风景区的江南乡域内石材加工企业遍地开花,石材乱堆杂乱无章随处可见,我们实行区乡协同作战,出动570多人次逐家突击整治,彻底改变了这一区域的面貌。对几十年形成的难中之难“柴草垛”问题,与各乡研究确定指定位置,组织乡村干部集中突击,限时搬走。对常态保洁这一难点,该区将一个靠近城区的涉农街道,即红旗街道6个村全部纳入城市保洁范围,在其他4个乡(镇)43个村全面推行小白山乡“乡带村”保洁模式,统一配备车辆、设施及保洁队伍,实行统一保洁,同时在各村全面落实“三包三责”,使家家都承担保洁责任,形成常态保洁机制。四是建立机制,形成常态。将改善农村环境列入区“十三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今年正月刚过,我们就提早启动春季农村环境整治。去年以来的“六清”整治,全区农村清垃圾26492吨,清柴草2810堆,清粪堆3876立方米,清院落4992户,清沟渠735公里,清死角846个。吉林市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对该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报道,特别是2016年5月10日《江城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进行了详细报道。
二、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
在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同时,积极调整思路和措施,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一是确定美丽乡村培养布局。分别在通往松花湖的吉丰东线沿线,通往磨盘山旅游线路,万科国际度假区道路沿线,以及重点公路吉桦线,安排基础条件较好的孟家、王相、苏相、段吉、梨树、两家子等村,培养打造样板,使之发挥先行带动作用。二是积极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先后在经申报列入美丽乡村计划的苏相村、王相村分别修筑了4800延长米的道路边沟,在段吉村通往万科度假区的道路修建了2200延长米的标准化围栏,对阿什村修建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2015年以来,全区省、市新农村建设项目累计12个,完成投入333万元,其中修建道路3条4.6公里,完成投入200万元,村村通覆盖率达到100%,户户通达到85%,乡村硬环境大大改善。三是积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先后打造了江南乡阿什哈达摩崖阁石刻、旺起镇大石村三清宫、小白山乡佛手山文化公园、前二道乡朝鲜族民俗村,前二道乡农民画等多处文化品牌,使之发挥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四是推动乡村环境向既净又美转变。2016年区政府投入215万元,由区林业局统一采购各类名贵绿化树苗10余万株,提供给各乡(镇),对18条25公里村路进行了绿化美化,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五是积极创新创建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去年以来,评出了100户美丽庭院,500户干净人家,同时将美丽乡村列入全区“四个最美”评选活动,去年王相、孟家、苏相、段吉、阿什5个村被评为最美乡村,并在全区大会上受到表彰。
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富村裕民
__县妇联转变传统工作理念,紧跟形势,结合实际,树立了项目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按照“积极向上争取、适应形势自产、专业精准实施”的要求,将妇联业务工作逐步推进形成项目。2014年以来,县妇联向上争取和承接了全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计划”工程、“伴随成长”、农村妇女“乳腺癌”免费普查、“微善风”助学、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6个项目,项目资金以及带来的效益300 多万元,项目覆盖全县34个乡镇(街道),项目受益28000多人。
1.筑牢阵地,从源头上注入维权动力。全面实施“一点二中心一庭两站”项目建设,加强妇女维权服务阵地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妇女,上下联动的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一点二中心即与公安部门联合挂牌成立家庭暴力报警点和暴力鉴定中心,与民政部门联合挂牌成立家暴庇护中心;一庭即与县法院合作加强维权合议庭建设,不断壮大了女人民陪审员队伍,2014年参与案件审理23场次;两站即维权咨询站和法律援助站。与司法部门联合建立健全妇女法律维权咨询站,以及各乡镇妇联、村(居)妇代会依托“妇女之家”建立妇女援助站。
2.畅通渠道,在中强化维权能力。积极实施“免费法律援助”项目。开通12338妇女维权热线,并聘请专业律师常年坐班接访,2014年县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38例,办结率达100%,并为2名妇女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完成2件法律援助案件。
3.延伸触角,在活动中展示维权效力。全面实施“妇女之家”项目,全县34个乡镇(街道)的村(居)实现了“妇女之家”全覆盖,并实行标识化管理。张公庙镇高路铺村被授予第一批省级“示范妇女之家”和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__县__乡牌楼村、__西街道办事处小西门社区2014年被确定为县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小西门社区还被推荐成为市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分别开展了“美丽乡村美在农家—巾帼在行动”和“建设文明家庭推动完美社区创建”活动。
4.拓宽领域,在帮扶中扩大维权影响力。__县妇联从2009年起启动了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免费普查项目,在全县开展了农村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工作。2014年完成宫颈癌免费检查3126人,乳腺癌免费检查2570人,11位特困的“两癌”患者获得了1万元“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
1.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基础建设项目。建立了34个留守儿童工作站,6个心里援助站,目前全县共有2698名干部参与“一对一”活动,共结对帮扶留守儿童2698人,发放帮扶款物共计110万元。2014年耗资15万元,在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起了一个高标准的儿童心理行为校正中心,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铮传教授担纲,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和校正工作。
2.实施“伴随成长”公益项目。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北京市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的“伴随成长”大型公益项目,__县成为首批项目试点执行单位之一,是常德市目前唯一的项目县。目前,我县有2万多名0—6岁农村家长免费接收了“每周一信”的手机彩信,收到了护理保健、营养饮食、智力体能、合格家长等科学育儿理念彩信,为教育欠发达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0-6岁的家庭免费发送教育指导信息,让家长陪伴孩子走好成长中的第一步。
3.实施“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__县__乡中学、__中学被确定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学校,目前__乡中学已经全部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孩子们喝上了放心水。
4.实施“微善风”助学项目。与各乡镇(街道)妇联主席积极配合协调常德市爱心慈善组织“微善风”调查走访活动,目前已经和156位儿童结对帮扶,每人每期1200元,帮扶三年。
1.因人制宜,促进妇女实现技能就业。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免费职业培训”项目。2014年以来,围绕失业人员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syb创业培训等四大类培训项目,先后举办了电动缝纫、手工编织、纺织挡车工、月嫂和家禽养殖、果蔬栽培等13个专业的技能培训17期,培训妇女843人,全县各类技能培训班中累计培训妇女3126人,占全县技能培训总人数的44.2%。培训合格率和就业安置率达95%以上。其中,举办的3期“巾帼创业syb培训班”,培训妇女小老板102人,在全县各类创业培训班中累计培训妇女237人,占全县创业培训总人数的47.4%。特别是2015年,面向全县城镇大龄女性、进城务工妇女实施 “__县2015年民生升温‘八项行动’贫困对象技能培训”项目。截止目前,共举办了二期3个班次的培训,培训妇女195人,已结业的学员中有33人已经走上了月嫂岗位。政府在上述培训项目中累计支付职业培训补贴资金278万余元。
2.搭建平台,帮助妇女实现自主就业。为妇女搭建就业信息对接平台,多渠道实施“免费职业中介”项目。2014年以来,先后组织妇女参加 “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关注社区妇女就业专场招聘会、
民营企业招聘周、人才供需现场洽谈会等各类招聘活动14场,已帮助239名妇女成功推介就业岗位。3.创新方式,扶持妇女实现稳定就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激发用工方拓展就业岗位。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中,优先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妇女,2014年以来,已累计购买公益性岗位613个,其中安置妇女上岗203个,公益性岗位就业安置率达33.1%,落实岗位补贴资金24万余元;加大对“4050”妇女对象的就业援助力度,以落实就业援助为手段,促进城镇失业妇女就业再就业。2014年至2015年一季度,已对473名40-53周岁的城镇失业妇女实施了就业岗位援助,落实补贴资金142万余元,为她们提供了充分稳定的就业岗位。
4.创业扶持,助推妇女实现成功创业。实施“信贷扶持”项目,积极缓解我县妇女就业创业难题。县委、县政府将扶持妇女创业列入《__县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试行)》。2014年,县妇联联合人社局组织对农村妇女从事养殖、种植业无营业执照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象,按照“村居妇代会出证明、乡镇妇联机构报材料、县级妇联组织拿意见”的业务流程,办理发放贷款230万元,直接扶持27名农村妇女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43人。这一做法在全市就业服务系统作为“__县经验”得以推广。
1.政策保障不到位。目前,妇联组织实施的政府转移或部分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大多是通过与党政领导的沟通获得支持,关于工作立项、项目化管理、项目验收等过程没有一套完备的项目建设保障体系,缺乏有效的、与妇儿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策调控和保障手段体制。例如,农村妇女“两癌”救助途径来源只有新农合、“两癌”贫困母亲救助中央彩票公益金、女性安康保险等保障政策,但新农合政策中有部分患病妇女医药费报销比例偏低,贫困母亲救助中央彩票公益金救助对象名额有限,对于那些病情很严重、家境很困难的患者,缺乏完备的保障服务体系,解决不了看不起病的问题。
2.工作机制不健全。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尚未形成包括策划、论证、实施、评估、监督在内的机制。往往是项目在程序上实施完毕即宣告该项目的结束,缺乏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开发实施新一轮项目,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等均不到位,未能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妇女之家、维权咨询站、法律援助站、留守儿童工作站等项目,建设时间稍长,但站点建设机制仍不健全,发挥的作用受限。
3.经费支持不到位。现阶段,各级妇联组织的经费相对较紧, 绝大部分乡镇、村没有将妇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开展活动都是靠临时打报告,请领导批示,所以用于项目投入、管理方面的费用基本没有,往往只有等待上面的经费划拨,而上面又是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阶段总结评比后才划拨,这样对项目实施所需经费得不到保证,尤其是中长期项目,若实施过程中遇到分管领导变动等情况就有可能中断。这导致了一些项目管理的意图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以致项目化管理存在无序、低效、不可持续等不足和偏差。
1.人才保障不到位。目前,我县乡镇、村两级妇联干部兼职比例高,100%的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兼职、100%的村妇代会主任兼职,由于身兼数职,使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从事妇联项目建设相关工作,每一个项目也没有专人专职负责。
2.管理专业化不足。对于妇女工作项目化建设而言,目前还只是在进行项目的初步实施,而精准的项目化管理是复合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多种综合管理能力,现在的妇联工作人员因观念、经验、知识结构所限,缺乏项目设立的深度以及项目建设及管理等专业知识,成了妇女组织项目化管理水平的瓶颈问题。
3.工作方法传统单一。妇联组织以往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搞活动,达到团结、发动妇女群众投身于某项活动之中,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禁毒宣传周等等,所有活动的运作方式基本上都是运动式的,层层发动、典型开路的群众运动,有时候各类活动经常来不及检验,又匆匆忙忙地被下一个活动赶向前方。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方式尚未成为妇联工作方法的主流。
1.项目覆盖面小。从项目的落户上看,一般先选点示范,全面推进项目的实施进度慢、难度大。例如“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目前,在__县只有大坪乡、__乡和王家长镇三所学校得到此项目,大坪乡、__乡已经完成建设,__2015年才申报成功,乡镇覆盖率仅占全县的9%。再如“两癌”普查,省里只配套乳腺癌普查资金,每人79元(其中省里配套60%,县里配套40%),而实际每人需要100元,靠配套资金远远不够。由于资金有限,我县每年享受“两癌”免费普查的人员仅2000多人,免费普查尚不能全部覆盖。
2.项目影响力小。从现有妇女儿童项目来看, 仍然是政府主导、组织引导为主,前瞻性、发展型的自设项目少,部分项目实施中由于多方因素制约,其效果也大打折扣。例如,我县目前支持妇女创业所出台的政策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但这项政策仍有它的局限性,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现对妇女的政策倾斜,我们需要经常与财政等部门协调、做工作,效果还不好,机制不顺、合力不大。
3.项目帮扶力度小。例如,在就业方面,近年,县妇联尽管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岗位援助、小额贷款等促进妇女创业就业项目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努力,但是从__县职介中心提供的全县近3年的职介业务数据来看,大龄劳动妇女群体就业质量仍然不高,超过45岁的妇女就业难度较大,尤其是制造类企业,基本上都以该年龄段作为招聘红线。现行的大龄妇女就业多以服务类的小微企业和灵活型的就业岗位为主。他们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多半落实不到位。就业质量偏低。
1.立足业务,确定常规项目。根据妇联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对常规工作和特色工作等进行认真梳理和汇总,组织开展针对性调
研,对确实适于项目化管理的工作进行立项,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妇联的有关业务工作和主题活动,都用“项目”固定下来,分解确定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例如,设立“免费法律援助”项目、“关爱留守儿童心里健康”项目等,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带动人、财、物和信息、智力资源的整合,引导妇联基础工作由“活动型”向“项目型”转变,进一步推动妇联工作抓细、抓实、抓出特色,让妇联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2.立足服务,主动争取项目。在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下,妇联组织应根据“政府买单、妇联承办、妇女受益”的工作理念,积极承接政府授权的一些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项目。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组织转移的与妇女儿童有关的实事项目。例如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项目、“母亲水窖__;校园安全饮水计划”工程项目、“伴随成长”项目、“两癌”免费普查项目、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等实事项目,扩大项目覆盖面,用上层项目推进本级妇联事业的逐步发展;二是承接政府转移的与妇女儿童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在当前,各地纷纷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专项经费”,将转移出来的有关妇女儿童的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项目,通过招标竞争或委托等形式,交给妇联组织,用于购买与妇女、儿童等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例如,“农村女童的入学项目”、“农村贫困妇女的生育保健项目”等。妇联组织可以主动申报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承接政府项目实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或者是在政府购买社会其他方面的公共服务中, 如“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服刑人员子女帮扶志愿服务”,妇联组织可以利用妇女的优势,将社区妇女组织起来,在社区为老人和孩子提供服务,也为这些妇女寻找到工作机会;三是积极争取国际项目和社会化项目。妇联组织要积极争取社会项目、国际项目,如“救灾慈善”、“农村妇女扶贫”等项目,争取新的资源。
3.立足需求,积极自产项目。根据妇联工作实际,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体的实际需求去设计项目计划。相比以前妇联组织为妇女提供的服务来看,除了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宣传教育、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这些基础的工作和促进妇女发展、维护权益、扶贫济困这些传统工作外,当前的公共服务应开拓新的思路,创设新的服务空间,开拓新的服务渠道,只有我们的项目计划真正体现了服务群体的需求和意愿,才有立项的价值。
1.强化政策保障,扎实推进项目持续发展。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增强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项目化管理走上有章可循,可持续发展轨道。另一方面要保证妇联项目建设的经费,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承接项目的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配套的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2.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机制。一方面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是管理项目化的核心,在组织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充当项目管理的支持者、项目的控制者、战略的管理者。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将其合理地融入到妇女组织的组织结构中来,更加有效地支持妇女组织的管理项目化。另一方面明确项目责任主体。明确每一个项目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同时明确项目承担者在实施中的职责分工和具体要求,从而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确保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空隙,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实现责任的无缝隙传递。同时,明确各项目分管领导,负责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3.强化人才保障,培养壮大项目管理人才。一是选拔一批项目管理人才。妇女组织设定系统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用人标准,努力营造识才、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妇女组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项目需求,根据项目实际,直接选聘符合项目实施的管理人才,做到能立马上岗,精准实施。二是加强项目专业人才培养。培养项目化管理人才,要不断丰富项目化管理的专业知识,要“走出去”学,将员工送到标杆组织进行观摩取经,或者分送团队骨干到学校院所或专业培训机构参加专题培训;“引进来”学,外聘专家前来授课, 或者由妇女组织内部具备一定妇女工作项目化管理经验的资深妇女工作者授课,师傅带徒弟,组织现场教学等;“探索性”学,针对一些新开发的项目,没有可参照的管理经验,要边干边学,探索出能有效管理项目的办法,妇女组织只有加大了培训力度,才能增加妇女干部的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妇女工作项目化的水平。三是吸收项目工作志愿者。妇联可吸纳一大批不同知识结构、各学科的专家、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员,组建多技能的团队和广阔的有志于妇女工作的志愿者网络,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技能培训、家庭维权的等多方位的服务。
4.强化监督保障,稳步推进项目取得实效。一是通过专项调查做好前期监测评估。服务群体需求状况是项目申请的前提条件,立项前应首先调查了解服务群体的具体状况,根据她们的实际需求确定项目目标、拟定项目计划、制定策略措施、设计活动内容。二是有计划地推进阶段监测评估。阶段评估即包括项目的半年评估和年度评估,要评估已完成的活动、取得的经验及存在问题,评估的目的是总结反思已执行项目,调整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三是认真搞好终期监测评估。终期评估是在项目执行终结后,由妇联或资助方参与对项目整体完成情况、项目成果、经验教训、可持续性、后续计划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着力点在于项目成果的转化运用,后续计划的制定,为新项目的申请、今后工作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无论是前期评估、阶段评估,还是终期评估,都要写出评估报告存档。
(三)积极探索,促进项目由“常规型”向“品牌型”转变。一在传统工作上造品牌。妇联多年来己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精品工作,在与基层妇联或其他组织的合作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些项目化管理的探索,但是没有严格规范,今后可以优先进行尝试在传统工作品牌基础上的深化型、提升型创新项目。通过项目化,达到工作重点突出,影响广泛,亮点精品纷呈,最大化实现工作目标的效果。二是在个性化产品上造品牌。妇联组织应将不同经历、阅历、不同需求视角的妇女融入到自己的视野中来,为之打造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公共产品。积极打造直接关乎妇女生存的产品,如针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建立妇女儿童庇护中心、举办家庭暴力干预培训班等有针对性地对准不同群体妇女的需要,力图改善她们的生存境遇。三是在热点问题中造品牌。例如,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妇女”,2005年的调查表明,全国有4700万年轻留守妇女,且呈缓慢增长的势头。留守的年轻妇女,面临着心理、身体和社会等多重压力,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如何稳步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心理援助”项目服务,打造“关爱留守妇女”项目品牌需要积极探索实施。
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大会,今天。主要目的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区推进项目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深刻分析工作中存在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刚才,区发改委、区招商局、区城改办、韦曲街办和郭杜街办的五名负责同志分别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区发改委提出要提高工作效率,并承诺在2个工作日以内完成项目审批手续;区招商局提出要精心策划、包装、推介项目;区城改办提出要在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韦曲街道提出要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机构,一抓到底;郭杜街道提出要在项目遇到困难时,协调人员10分钟内赶到现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电话24小时坚持疏通。同时,通过这些发言,也总体感到同志们分析的问题比较深刻,提出的措施比较可行,对完成今年和“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的信心很足。希望大家将信心转化为行动,贯彻落实好今天的会议精神,真正认识到发展在项目,项目建设的关键在环境、搞好环境的核心是亲力亲为。下面,结合本次会议的要求,再讲几点意见。
一、不时增强抓好项目、扩大投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大意义
不时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是区委、区政府总结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胜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后提出来的一项适合当前发展实际的重要举措。区政府如何推动微观经济发展,感觉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一是优化环境,这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最近,区政府出台了很多加快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规范性文件。所以说项目是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都必需以项目作为支撑;没有项目这个载体,再好的发展思路和工作设想都是一句空话。投资环境是发展的重要保证,从项目启动实施前的审批手续操持,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协调服务保证,再到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环境营造,都必需为项目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事实也充分证明,一个区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再好的项目也无法落地实施。所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就是抓加快发展。
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是科学发展的肯定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首先。离开发展,就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目前来讲,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用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项目顺利落地。近期,区政府在谋划明年和“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没有能够支持加快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特别是个别几个乡街和部门手上没有任何项目。一再强调,没有项目支撑,加快发展、跨越发展都是一句空话。实践证明,那个区县的投资环境好,那个区县引进的项目多,那个区县就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那个区县就能率先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那个区县就可以实现率先发展。近几年来,狠抓路、电、气、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就是为了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为项目落地发明良好的投资环境;狠抓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迅速扩大区域经济总量;狠抓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大绿工程项目,就是为了不时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继续提高区域发展水平和质量。这些工作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肯定要求。发展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水平、市场发育水平和经济运行速度的集中体现,其次。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理念、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安将全面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也将举全区之力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南国际新区建设,这就要求我必需站在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项目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性,工作落实上下狠心、出绝招、下硬茬,努力形成自己的环境优势、服务优势和保障优势,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建成西安投资环境最佳的区域之一,催生、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每年力促一大批项目落地建设,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只有这样,才干形成投资洼地,才干形成涌向的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才干真正把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西安大都市主城区。
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是彰显区域比较优势的肯定要求。什么是比较优势?一般来讲,再次。比较优势就是一个区域不同于其它区域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以前在雁塔区工作,城六区之间在资源禀赋方面没有太多差异,而与之相比有很多比较优势,所以我常说的特色在山水、魅力在生态。而现代意义上的比较优势是指区域发展的软实力,也就是服务环境,就是区域思想解放的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水平。所以,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无论是对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还是增强我软实力,都是最好的载体。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把的优势彰显出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后发优势为发展强势,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目前,发挥资源禀赋方面还远远不够,提升软实力方面也才刚刚起步,下一步我要加快政务大厅建设,不只使项目单位可以在这里完成所有审批事项的操持,也要为人民群众料理民生事务服务,真正实现“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快推进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区创建工作,吸引更多的项目入区建设,全力发明务实高效的投资环境,使成为西安最具投资价值的区域。
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是改善民生的肯定要求。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最后。才干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因此,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就是区委、区政府实现保民生、促稳定、保增长奋斗目标与建设和谐社会而采取的一项关键性举措,特别是当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加强项目建设更是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核心。曾经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财富,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税源。只有为加快发展聚集更多的财富,才干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共同分享更多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因此,全区上下一定要清醒认识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环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继续不时扩大区域经济总量,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发展效果更多的惠及民生。
二、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需要遵循的几个工作原则
必需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包括以基础设施为主的硬环境和以政策、机制、服务为主的软环境。不管是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第一。还是以加快发展的战略需要来看,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保证。因此,推进各类项目建设的同时,要优先谋划基础设施项目,优先考虑基础设施投入,优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以完善“四横六纵”交通主骨架为主的道路建设,提升区域交通环境水平。加快推进大道工程建设,全面打通大都市南北中轴线,为南部地区加快发展发明条件;加强与航天基地沟通,力争尽快启动雁南路南延道路建设,增加对接西安主城区的通道;积极配合市上加快南横线道路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改善中部地区交通环境。二是要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乡村开发建设的投资吸引力。以对接主城区为目标,依照建设大都市的规范,进一步完善乡村路网,提升乡村电力、供气、供热、污水处置等配套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乡村综合承载功能,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乡村开发建设和产业经营。尤其是要率先实施好西部大道周边区域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该区域加快开发建设和产业加速聚集,形成乡村建设先行区,实现与大都市融合发展。三是要优先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时提升生态环境水平。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实施10个峪口的综合治理工程和潏河、滈河、沣河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彰显区域山水资源优势,增强投资吸引力和发展竞争力。
必需坚持产业均衡支配的原则。当前,第二。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综合实力不强是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最大差距,也是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最大挑战。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产业是增强经济实力的最直接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项目建设必需把合理布局产业、加快发展产业作为主要任务。一是要围绕四大板块重点区域发展,合理支配产业项目,加快打造六个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城南国际新区板块,要以高标准实施新城综合开发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大力引进房地产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大乡村开发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新城核心增长极;以潏河、滈河综合治理为带动,大力引进大型房地产和商贸服务业项目,高起点实施常宁新区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常宁新区核心增长极;合作共建区板块,加强与高新区和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加快推进通讯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电子通讯、软件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通讯产业园核心增长极;主动衔接航天产业辐射带动,大力发展通信设备、太阳能光伏新材料、航天民用产业等配套产业,依照“一年起好步、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思路,着力打造产业园核心增长极;统筹城乡示范区板块,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项目,杨庄乡建设万亩有机粮食基地,王曲街道、灵沼乡发展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黄良街道发展万亩花卉基地,王莽、大兆街道发展万亩瓜果基地,着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增长极;秦岭北麓生态优先区板块,充分发挥秦岭北麓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以“九大农家”为主的农家乐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带核心增长极。通过产业项目的均衡支配、逐步形成区域分布合理、主导产业鲜明、聚集效应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要坚持抓大不放小,积极发展激进优势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中小企业集群。要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着眼于培育优质可持续税源,积极引进体量不大、税收前景好的大型产业项目,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同时,要结合辖区产业发展基础,主动衔接乡村产业转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扶持服务、制造等激进产业项目,催生一批市场前景好,就业潜力大的民营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三是要坚持一、二、三产同步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从目前全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各个区域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各乡街要结合自身实际,依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主动包装完成项目,积极吸纳引进项目,全力服务保证项目,加快推动各类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投产生效,促进一、二、三产业发展,不时壮大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区域经济总量,努力实现经济实力的跨越发展。
必需坚持乡街为主,第三。区街联动的工作原则。近年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项目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略和重要举措。一个项目从生成到建成投用,要经历项目收集、包装、推介、评审、落地建设等各个环节,涉及到各部门和乡街。其中最关键的建设环节,作为项目实施地的乡街,承担着保证项目建设环境、推动项目加快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要依照乡街为主、区街联动的工作要求,把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承担起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抓住项目落地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加强沟通联系,强化服务保证,及时化解项目建设中遇到矛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如果各乡街连基本的投资环境都保障不了那就是最大的不称职。同时,也希望各项目单位能够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将一些普通的工作交给当地的村集体来干,让当地群众真正受益。
三、提高服务水平,狠抓落实。发明良好的投资环境
区县之间、乡街之间、部门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前。依靠优惠政策为主的行政优势正在弱化,而通过完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改善投资软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发展的新亮点。因此,必需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狠下功夫,狠抓落实,优化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最好的环境保证。
区政府分别制定了一个《规定》一个《方法》一个《意见》3个规范性文件,一要落实政策。近期。这就是加强项目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对项目审批、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行监管等工作机制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各乡街和部门也都进行了职责划分,希望各乡街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把红头文件上的文字变成实实在行动,把一项一项的优惠政策都落在实处,千方百计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完全根治办事效率低下、工作推诿扯皮、借机吃拿卡要、等诸多顽疾,二要落实责任。落实责任是提高行政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要下决心改变过去工作中存在责任心不强、职责划分不清、大局意识淡薄、行政效能低下等问题。全面提高工作执行力和行政服务效能。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认真梳理工作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切实做到事有人管、活有人干、工作有落实、服务有效率,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三要落实服务。先为大家解释一下“服务”字面意思。服务”指为他人做事。这与加强项目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工作中“服务”含义是相一致的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都要“主动介入、超前服务”变主动为主动。主动就是积极联络,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投资项目的筹建、投产和发展过程中,积极为项目单位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同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取消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将针对项目建设必需进行的检查进行有效整合,实行联合检查、集中检查,改变过去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弊端,给项目单位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抓项目建设。各乡街要切实加强辖区内群众的教育和管理,处置好项目开发建设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及时协调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努力为项目建设发明良好的环境。
一、主要成效
(一)各项指标任务全面完成
1、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4590万元,比上年同期13170万元增长1420万元,比增10.78%,其中工业总产值8160万元,与上年同期7215万元对比增长945万元,比增13.*%,农业总产值6430万元,与上年同期5955对比增长475万元,比增7.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30万元,比上年同期3650万元增加580万元,比增15.8%。
2、完成财税收入281.45万元,比上年2*万元增长72.45万元,比增34.7%,占县下达任务数195万元的144.3%。其中国税169.91万元,比上年124.04万元增长45.87万元,比增37%,占县下达任务数105万元的161.2%;地税111.54万元,比上年84.96万元增长26.58万元,比增31.3%,占县下达任务数90万元的124%;完成县级收入129.73万元,比上年98.84万元增长30.89万元,比增31.2%,占县下达任务数111万元的117%。
3、全年向上争取资金853.21万元,比增6.3%。
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80万元,比上年2522万元增加458万元,比增18.16%。
5、农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比去年同期2783元增长227元,比增8.15%。
6、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42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77人,比增18.3%。
7、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3963人,参合率达93.5%,除熊山街道由集体缴费外,新农合参合率我乡名列全县各乡镇之首。
8、茗香轩茶厂今年被县里列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乡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
(二)招商引资有新进展
*年引进新办工业企业4家,固定资产总投资950万元。1、福州森森工艺品有限公司“东峰丰竹工艺品厂”,征地20亩,固定资产总投资300万元;2、浙江庆元亮节竹制品有限公司在林屯村落户办厂,固定资产总投资300万元;3、茗香轩茶厂二期扩建工程,扩建厂房*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150万元;4、顺华茶业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扩建厂房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
现已在谈和计划落户我乡企业有7家,拟投资总额7900万元。1、福州锁具厂拟在东峰村落户办厂,计划总投资300万元;2、庆元金山竹胶合板厂拟在暗桥落户办厂,计划征地15亩,总投资300万元;3、浙江客商在林屯拟办竹胶板厂,计划征地30亩,总投资1000万元;4、浙江双枪竹筷厂拟在暗桥落户办厂,计划征地20亩,总投资500万元;5、浙江温州包装带厂,厂址东峰村,计划征地面积20亩,总投资300万元;6、江西南昌工业锅炉厂,厂址梅坡村,计划征地面积10亩,总投资500万元;政和同益化工有限公司,厂址暗桥村,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
(三)项目开发有新突破
*年新增项目开发9个,固定资产总投资9480万元,与去年2522万元同比增加6958万元,比增276%。1、县重点工程龙潭溪水电工程4座水库、3座电站、总装机1.55万千瓦、总投资1.3亿,*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现已全面投产发电;2、昌岐洋水电工程在我乡开挖7.5公里隧道,装机1.24万千瓦,今年完成投资3500万元,厂房建设已经完工,在年底前可完成设备安装。3、完成林屯、长际、九蓬、宝岱公路硬化17公里,总投资870万元,占县下达任务公里的212.5%;4、完成林屯、梅坡、富美等村水利防洪设施建设,总投资120万元;5、完成东峰、念山、章口、梅坡、林屯村巷水泥硬化工程,总投资60万元;6、完成富美、念山、东峰、梅坡、东山自来水工程建设,总投资100万元;7、完成宝岱、地坪、章口、长际、九蓬等村竹山机耕道建设62公里,总投资310万元;8、完成全乡锥栗种植及改造5000亩,总投资50万元;9、东峰县级工业平台征地工作,计划征地800亩,目前已签订征地合同171户,占该村应征地户260户的65.7%。
(四)农村农业发展又好又快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年全乡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8万亩,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90%,比去年增加近900亩,粮食总产量达7920吨。2、烟叶生产任务超额完成。*年全乡发展烟叶种植面积866亩,占县下达任务数700亩的123%,超额完成县下达任务数。县里下达我乡20*年烟叶种植任务1100亩,乡里按1460亩进行任务分解,截止目前,已落实烟叶面积1304亩,新建烤房15个,比县下达1100亩任务数多204亩。3、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较快。“竹、栗、茶、烟、菜、瓜”六大主导特色产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乡现有毛竹面积6.4万亩,居全县乡镇之首;锥栗产业通过近10年来的持续发展,全乡总面积已达3.2万亩,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被省科委、科协、财政厅列为“示范基地”;茶叶发展坚持走“名、特、优”之路,全乡现有茶叶面积1.3万亩,先后建立无公害茶园6500亩,建立顺华茶叶公司基地8000亩,“公司+基地”生产模式基本形成;大棚蔬菜全乡种植面积850亩,西瓜800亩,成为我乡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畜牧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林屯、梅坡水产养殖已被县里列为菜蓝子基地;家禽养殖正朝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养殖专业户逐年增加,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以富美西瓜、东山黑李为标志的“名、特”水果正逐步取代传统低效水果产业。甘蔗、草莓、花生、槟榔芋等其它大田优高经济作物种植迅猛发展。全乡已初步形成了“东峰蔬菜—林屯烟,地坪锥栗—念山茶,富美西瓜—宝岱竹,梅坡林子——东山果”的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格局。4、沼气池建设取得突破。*年县下达我乡沼气池建设任务数101口,目前全乡已落实118口,其中已建好92口,在建26口,推广秸杆沼气池20多口,为全县首个推广应用秸杆沼气池的乡镇。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新成效
*年,全乡共有劳动力总数7475人,剩余劳动力人数1958人。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到今年全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828人,其中县外转移1526人,县内转移302人,*年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全年共举办劳动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班3期,受训人员达102人(次)。当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1人,其中县外217人,县内204人,比增18.3%。
二、存在困难与20*年工作计划
(一)存在困难
一是我乡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基础建设资金缺乏。二是我乡虽地处城乡结合部,多数村场均离城区较远,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且龙潭溪流域、梅坡一带是城区人饮水保护区和后备水源保护区,项目引进受到制约。三是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还不够,工业发展受土地、交通等客观因素影响比较明显。
找准“缺口”强机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四级联抓工作法”要切实发挥在工作中的指导作用,还必须有相应的“附件”。为此,平顶山市力求长效,加强软环境与硬设施建设,为工作法实施扫清“拦路石”、开通“高速路”。
找准突破口,解决“能不能用”的问题。抓好站点畅通升级,解决部分站点不能用的问题。以前,宝丰县有部分站点因设备老化、维修维护跟不上,设备不能用,信号不通。工作法实施以后,县电教中心与文化局等共建单位协调,为信号不通的站点更新了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一批配备有投影仪等设备的拓展型站点。2013年冬天的一天,宝丰县赵庄乡袁庄村的农民魔术师卢江河通过远教站点与外地的表演团体取得联系,达成了合作,他兴奋地说:“站点一通,真是路路畅通!”
抓好着力点,让责任人明了工作得与失。以往,大家干工作没有太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想到哪做到哪,经常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各级远教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在每星期一举行例会,制定本周工作计划,总结上周计划完成情况,并将此写入工作日志。2013年12月30日,平顶山市卫东区鸿鹰街道天虹社区的远教户外喇叭正在播放“百搭歌曲”《最炫民族风》,一群老爷爷老奶奶在社区广场上跳起了热闹的健身舞。这个名为“歌舞迎新,凝心聚力”的庆祝活动,就是本周一社区委员会在例会上策划的,还专门在“天宏手机报”上做了专题宣传。
实行“攀比法”,干好干坏不一样。对每周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要计分,对于计划完成情况不好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通报。2013年底,年度工作总结会开完后,鲁山县电教中心带领10个在绩效考核中落后的站点管理员和负责人,先后观摩了10个在考核中领先的站点。让后十名观摩前十名,这是鲁山县电教中心的独特创意,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考核的激励作用,在管理员队伍中形成赶学比超的风气。一个落后站点的管理员在观摩了马楼乡远教站点以及管理员薛国星的工作后服气地说:“这下子我知道差距在哪里了!以后咱也这么干。”
拓宽“最后一公里”
“变法”的目的是为民造福,平顶山市这次远教“变法”则是为了向基层提供更广泛优质的服务。平顶山市电教中心要求各级远教管理和执行机构做好农村工作的帮手,立足当地实际创新性地解决具体问题。
做好“政策讲解员”,为百姓解疑难。各级单位以站点为依托,发挥平台优势,讲解国家政策法规,为老百姓做政策解读,以确保国家政策在基层深入人心。2013年,郏县冢头镇远航社区进一步扩大了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加速了本村土地的新一轮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很多农民不理解,怕失地、怕吃亏,有的要当钉子户,有的闹着要上访。远航社区站点针对这一情况组织了多次播放活动,还邀请了市县有关专家和领导到站点授课,为农户讲解土地流转政策及补偿办法,同时社区委员会负责讲解社区规划和开展社区人员就业辅导。远程教育为土地流转保驾护航,社区百姓逐渐转变了观念,欣然响应集体号召。
做好经济“智库”,为群众谋福利。把远教站点打造为“顾问之家”,助力当前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率领百姓闯新路。叶县保安镇官庄村村民陈大林以往在自家那三分土地上种玉米。三分地能挣得了多少钱?所以近几年陈大林常年在外打工为生。2013年,远教站点为他出了主意,把玉米田改成蔬菜地,加入蔬菜合作社。陈大林在远教指导下种起了无公害蔬菜,并与镇上的春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无公害蔬菜供应合同。“以前在沿海打工,去了吃穿用,一年也就剩万把块。现在俺在家种菜,不用出门就能挣两万多。”陈大林喜出望外地说。
做好应急“宣传部”,强化基层抵御风险能力。新工作法要求平顶山市的远程教育工作不但要教育党员、服务群众,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2013年,平顶山市全市农田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严重病虫害和旱灾,致使粮食减产。在灾害期间,各级单位积极依托远教站点开展病虫害防治、灾后补救措施等专题讲座,强化农户抗灾能力。为了争取社会各界资助,各地还将有关灾情信息在远教平台和党建手机报上进行宣传呼吁,使远教成为抗灾“加油站”。宝丰县石桥镇受灾农户张世雅听从远教站点管理员的建议,储存了受灾玉米的秸秆。去年底,他的秸秆作为青储饲料高价转让了出去。他兴奋地说:“多亏了远程教育,让我受灾不受穷!”
激活全市“一盘棋”
“四级联抓工作法”落实和实施以来,平顶山市远教工作全局呈现出新的风貌,队伍执行任务的能力明显上了台阶,基层学用之路也越走越宽,并开始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提高了远程教育的影响力。
执行力强化了,队伍成了“铁打营盘”。以往人员的流动经常会造成工作上的“断层”,“四级联抓工作法”将远教各级单位的职责细化明确,并建立了相应的沟通机制,这使远教工作任何一个岗位即使出现人员更替,新人也能迅速走上正轨。宝丰县张八桥乡姚店铺村管理员彭春晖刚走上这个岗位不久。此前,她不太了解远程教育,知道自己要当这个管理员,心里七上八下。可真正到岗后,她发现在“五知五会”要求下,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都清清楚楚;每周的例会使她直接处于村委会领导下,每天要干什么也明明白白。彭春晖就这样迅速进入了角色。对此她感慨地说:“我才知道什么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
战斗力“冒高”了,站点成了“思想堡垒”。2013年,平顶山市湛河区部分农村突然传播起一个地震谣言,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政府积极利用多种媒体和渠道辟谣,而远程教育就成了这一“战斗”中重要的宣传阵地。湛河区电教中心统一制订播放计划:播放防震抗震知识讲座,让人心里有底;印发平顶山市地质结构分析报告和地震史回顾,破除人心恐慌;邀请地质专家开讲座,向大家传递安全信息;同时播发相关法规文件,使传播谣言者有所警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湛河区地震谣言迅速化于无形,人心趋于稳定。
关于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工作的报告
---李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今天,省、市专家一行莅临商水检查验收商水县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鞭策和极大鼓舞。2017年,经国标委批准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以来,在国标委和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关心支持下,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现将创建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介绍
树高千尺,源自根植沃土。商水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拥有6000年农耕文明史,素有平原林海、豫东粮仓之美誉,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核心区。全县辖9镇11乡、1个国营农场、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产业集聚区管委会,572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总面积1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万亩,总人口123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
守正出新,行稳方能致远。近年来,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资源投入逐年增加、管理体制持续完善、技术机构逐步健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我县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在体系建设、科技推广、标准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以高标准粮田、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业品牌,我县也相继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县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二、项目完成情况
蹄疾步稳,凝心聚力。我县在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之初就明确了示范县建设的总体目标,从标准覆盖率、农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努力完成各项目标。通过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的建设,我县各龙头企业、示范区精准掌握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覆盖县辖区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和农业信息服务全过程,全县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生态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业综合标准化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稳步提升!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屋建瓴加强制度保障,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2017年,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商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市场监管、农业、林业、畜牧、水利、财政、环保等职能单位为成员的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领导小组,同时,我县又成立了由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科技、气象、农机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印发了《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实施方案》、《关于成立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商水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考核办法》、《商水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商水县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明确了具体实施细则、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将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四制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创建示范县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保证了示范县创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躬身笃行强化服务保障,提质增效推进体系建设。
2017年以来,我县以周家口物流市场为依托,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运、市场流通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群体,不断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适应我县农业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逐步建立了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气象服务标准化体系;不断加大对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检验和标志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广和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治理农产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基固本加强市场监管,凝心聚力提升管理水平。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我县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严格把控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产品市场检查,做好农产品质量监测,有效维护了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2017年--2019年,全县共出动检查人员55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检查市场、超市240家,检查获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6家,共抽检蔬菜水果样品1570个,样品合格率98.8%。通过检查进一步宣传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规范使用,使生产者、经营者提高了对无公害农产品规范用标重要性的认识,对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持续强化标准编制工作,着力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商水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标准综合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构建农业标准综合体,制定和相关标准,基本实现了标准覆盖商水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渔网编织作为我县脱贫攻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覆盖了全县24个乡镇场办的336个企业和加工站点,从业人员达7万人,带动2万名贫困人员就业脱贫,产品占据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可创产值25亿元,但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渔网生产标准,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因此制定渔网产业标准、促进渔网行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迫在眉睫!我县以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组织人员积极与省标准院联系沟通,邀请该领域专家多次深入企业一线,实地座谈了解渔网行业的生产工艺、产品特性、产品要求等,编写了生态网笼产品标准,对生态网笼的分类、规格、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并于2018年9月实施,填补了生态网笼技术标准的空白。2018年12月,商水县被授予“中国生态渔网之乡”荣誉称号,这对于我县生态网笼行业优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我县共组织制定了2个省级地方标准、4个市级地方标准、7个团体标准;编写印刷了《商水县农业标准体系汇编》丛书和《巧媳妇工程产品标准汇编》共计2000套8000本,收录各种标准110余个,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标准制修订任务。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不断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10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标准化服务推广体系;培育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个、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75个,带动农民合作社1000余家,新注册家庭农场300余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优质粮食、优质林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生猪标准化养殖繁育基地等省级标准化示范区5个,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全面形成四大标准综合体,认证蔬菜、果品、食用菌、粮食等方面的绿色食品、无公害有机农产品20多个,有效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五)大力宣传筑牢人才支撑,强化培训提供科技保障。
2017年以来,我县充分利用商水广播电视台、新商水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普及、宣传工作;通过科技下乡、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科技活动强化了对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指导,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截至目前,印制各种标准宣传材料十万余份,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讲座24次、培训班19次,逐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支持标准化、实践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四、创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1)经济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有效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县新建高标准粮田83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76元,年均增长13.5%;示范种植户年净收入增长60%。全县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标准化示范区内的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幅达到10%以上;核心示范区农户生产成本下降47%,年亩净产值达到5000元-8000元,辐射区生产成本下降42%,年亩净产值达7000-9000元。
(2)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我县技术应用覆盖率、标准化入户率、标准化应用率、标准宣传培训率均达到100%,项目辐射区生产环节技术规程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标准培训率达90%以上。周家口食品有限公司、朗丽食品有限公司、海创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获得省级4A、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普爱饲料有限公司、中农福安粮机有限公司、牧原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等10余家涉农龙头企业分别荣获市长质量奖、县长质量奖。培育了邓城猪蹄、周家口牛肉、李家小磨油、舒庄双黄鸭蛋、香之缘香油、红提葡萄酒,黑色农庄系列、李寨大白菜、郝岗乡辣椒、胡吉镇粉条等“商水县十大特色农副产品”,有效提升了农副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
今天,省、市专家一行莅临X检查验收X县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鞭策和极大鼓舞。
X年,经国标委批准X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以来,在国标委和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关心支持下,X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现将创建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介绍。树高千尺,源自根植沃土。X县位于X省东南部,拥有X年农耕文明史,素有X之美誉,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核心区。全县辖X镇X乡、X个国营农场、X个街道办事处和X个产业集聚区管委会,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总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总人口X万,其中农业人口X万,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
守正出新,行稳方能致远。近年来,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资源投入逐年增加、管理体制持续完善、技术机构逐步健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我县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在体系建设、科技推广、标准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以高标准粮田、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畜牧养殖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业品牌。我县也相继荣获X等荣誉称号。
二、项目完成情况。蹄疾步稳,凝心聚力。我县在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之初就明确了示范县建设的总体目标,从标准覆盖率、农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努力完成各项目标。
通过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的建设,我县各龙头企业、示范区精准掌握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覆盖县辖区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和农业信息服务全过程,全县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生态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业综合标准化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稳步提升!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屋建瓴加强制度保障,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X年,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X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项目。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市场监管、农业、林业、畜牧、水利、财政、环保等职能单位为成员的X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领导小组,同时,我县又成立了由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科技、气象、农机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
印发了《X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实施方案》、《关于成立
X县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X县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考核办法》、《X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X县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明确了具体实施细则、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将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四制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创建示范县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保证了示范县创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强基固本加强市场监管,凝心聚力提升管理水平。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我县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严格把控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产品市场检查,做好农产品质量监测,有效维护了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X年--X年,全县共出动检查人员X人次,发放宣传资料X万余份,检查市场、超市X家,检查获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X家,共抽检蔬菜水果样品X个,样品合格率X.X%。通过检查进一步宣传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规范使用,使生产者、经营者提高了对无公害农产品规范用标重要性的认识,对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躬身笃行强化服务保障,提质增效推进体系建设。
X年以来,我县以周家口物流市场为依托,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运、市场流通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群体,不断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适应我县农业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逐步建立了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气象服务标准化体系;不断加大对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检验和标志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广和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治理农产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宣传筑牢人才支撑,强化培训提供科技保障。X年以来,我县充分利用X广播电视台、新X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普及、宣传工作;通过科技下乡、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科技活动强化了对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指导,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截至目前,印制各种标准宣传材料十万余份,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讲座
X次、培训班X次,逐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支持标准化、实践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五)持续强化标准编制工作,着力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X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标准综合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构建农业标准综合体,制定和相关标准,基本实现了标准覆盖X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率达到X%以上,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渔网编织作为我县脱贫攻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覆盖了全县X个乡镇场办的X个企业和加工站点,从业人员达X万人,带动X万名贫困人员就业脱贫,产品占据全国X%以上的市场份额,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可创产值X亿元,但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渔网生产标准,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因此制定渔网产业标准、促进渔网行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迫在眉睫!我县以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组织人员积极与省标准院联系沟通,邀请该领域专家多次深入企业一线,实地座谈了解渔网行业的生产工艺、产品特性、产品要求等,编写了生态网笼产品标准,对生态网笼的分类、规格、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并于
X年X月实施,填补了生态网笼技术标准的空白。X年X月,X县被授予“中国生态渔网之乡”荣誉称号,这对于我县生态网笼行业优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我县共组织制定了X个省级地方标准、X个市级地方标准、X个团体标准;编写印刷了《X县农业标准体系汇编》丛书和《巧媳妇工程产品标准汇编》共计X套X本,收录各种标准X余个,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标准制修订任务。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不断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X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标准化服务推广体系;培育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X个,带动农民合作社X余家,新注册家庭农场X余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了优质粮食、优质林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生猪标准化养殖繁育基地等省级标准化示范区X个,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X个,全面形成四大标准综合体,认证蔬菜、果品、食用菌、粮食等方面的绿色食品、无公害有机农产品X多个,有效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四、创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X)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我县技术应用覆盖率、标准化入户率、标准化应用率、标准宣传培训率均达到X%,项目辐射区生产环节技术规程应用覆盖率达到X%以上,标准培训率达X%以上。周家口食品有限公司、朗丽食品有限公司、海创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获得省级XA、X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普爱饲料有限公司、中农福安粮机有限公司、牧原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等X余家涉农龙头企业分别荣获市长质量奖、县长质量奖。培育了邓城猪蹄、周家口牛肉、李家小磨油、舒庄双黄鸭蛋、香之缘香油、红提葡萄酒,黑色农庄系列、李寨大白菜、郝岗乡辣椒、胡吉镇粉条等“X县十大特色农副产品”,有效提升了农副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
(X)经济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有效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县新建高标准粮田X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元,年均增长X.X%;示范种植户年净收入增长X%。全县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X%以上,标准化示范区内的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幅达到X%以上;核心示范区农户生产成本下降X%,年亩净产值达到X元-X元,辐射区生产成本下降X%,年亩净产值达X-X元。
(X)生态效益。通过示范县创建,在全县范围内强化了产地环境监管,全面推行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通过在各个生产环节上的改进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防止环境污染,为实现我县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务必认清发展形势,统一思想认识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扩张,我市现代服务业规模也同步良性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75亿元,增长12.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1.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9.8%,已经成为服务一、二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各类服务业企业9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3家,年营业额五千万元以上企业18家,成为市场主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财政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2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3.31亿元,增长11.6%,占全市地税收入比重达到53.3%,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约有7.56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的27%左右,成为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7亿元,增长20.9%。
二是结构逐步优化。生产业起步发展,全市有生产业经营单位(含个体户)2305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涌现,商品市场整合和农村“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城市核心商区的品牌专营档次不断提高,农工商、万购、加贝、好又多等大型超市相继运营,左邻右舍、新红塔、兴合农资等千镇连锁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连锁商店1036家,形成了遍布我市城乡并辐射周边的商贸和连锁配送网络。金融总量和质量快速提升,拥有浙西第一家证券市场,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温州商业银行在*范围内率先落户我市,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16.7亿元,贷款余额95.7亿元,存贷款总量和增量在周边县(市、区)中遥遥领先,民间资本丰裕且流动活跃。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无论是开发销售的总量、规划建设水平、开发企业素质、市场规范程度等,都具有明显的先行优势。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发展较快,所占比重逐年提升。社区服务、中介、文化、保险、职业培训以及律师、会计等服务业也不断兴起和成熟。
三是基础全面夯实。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项目投入,特别是近三年的系统谋划和集中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城市建设方面,在全国县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施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系统深入地推进了城区“4471”绿化提升、“1348”文化融入和“9166”功能优化等城市“三化”提升工程,扎实有序推进了“一江两带”提升、*健身公园、须江游览桥、城北大型超市、时代广场(精品商厦)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务实有效地开展了“四城联创”等创建工作,先后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教育强市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升。旅游方面,围绕核心景区建设,突出特色景点开发,相继建成并开放了浮盖山景区、和睦彩陶文化村、清漾毛氏文化村、西塘人家古民居等,积极开展了*组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了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等项目,并建成了国际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区域特色生态人文资源得到充分发掘,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交通方面,实施了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京台高速公路黄衢南段建设、205国道和48省道、46省道改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成功争取了杭长客运专线途经*,积极谋划推进*港航道开发,融铁路、公路和水路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为巩固和放大特定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特色更加明显。在广泛的服务业门类中,我市的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以及商贸商务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特色服务业。以“千年古道·锦绣*”为主题品牌的休闲旅游在区域内外名声鹊起,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各1处,每年的游客量、旅游收入、门票收入均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物流市场发育良好,以各类仓储运输为主要方式的物流网络逐步形成,物流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86064万吨公里,铁路货运总量806万吨,在周边地区的物流周转中心地位越加突出,成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各类专业市场运营活跃,全市27个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年商品成交额达55.48亿元,其中贺村木业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50万立方米,交易额9.82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国产原木交易集散中心;农贸城年经销白菇13.4万吨,全部农产品交易额11.21亿元,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传统批发零售贸易稳步发展,餐饮业近年来也有显著提升,大型卖场和连锁经营逐步主导消费品市场,已发展成为城乡居民的理想消费目的地。此外,近年来,我市还围绕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和特定区位,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木业科技洽谈会、中国蜜蜂文化节、全国企业羽毛球赛、浙闽赣边际县域经济协作区会议等一系列全国性和区域性节会活动,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总的来看,我市服务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等领域,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无论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质态,还是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素质不高等问题。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并且呈逐年下降势头。服务业结构转换升级较为缓慢,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主导产业并未真正形成,生产业、科技水平高的新兴服务业占的比重很小、资质较低。服务业与制造业整合配套程度不高,与当前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总体上低、小、散特点明显,且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二是思想认识不深。各级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共识,研究服务业发展的办法不多,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力度不大;区域人文氛围偏向于办实体、创实业、重实干,经济主体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重自营、轻外包”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工商企业仍沿用“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三是机制体制不活。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不充分,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公共服务业社会参与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业发展活力没有充分展现。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这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研究部署不深入以及体制机制不适应所造成,必须高度关注,深入研究,扎实推进,加快解决。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既是事关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应对复杂化局面,增创发展优势的现实需要。面对宏观形势变化造成的优势弱化和区域竞争带来的现实压力,我们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提升发展、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高端服务业继续向大城市集聚,中低端服务业开始由大城市向城市郊区及周边中小城市转移疏散,面临着一个分工不断调整、布局不断优化的过程。*作为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节点,“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辐射内陆的“桥头堡”,这一特定区位条件,既为我市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我市接受产业辐射和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要敏锐把握时机,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方向,适度超前谋划发展服务业,才能突破瓶颈,创新发展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区域竞争的新热点。当前,我市面临着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和欠发达地区“洼地”效应的双重挤压。特别是周边县市,纷纷采取各种有力的政策举措来加快发展,争先发展。因此,在制造业“高成本时代”全面来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成为常态、区域竞争更趋白热化的情况下,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竞争,我市积极提出“一高两进”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是要立足区域发展,构建三省边际县域发展高地,而加快服务业提升发展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的服务业发展基础更为扎实,区位、交通等条件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抢占先机,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方面的基础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产业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形成率先发展的强势,在三省边际区域发展中继续领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应对时艰的新要求。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其严重后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受此影响,世界经济明显减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严峻形势,中央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举措。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要求,于去年专题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应对当前挑战、实现保稳促调的重要措施来抓。面对新阶段新变化,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已成为我市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顺应发展趋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速工业化步伐,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的主体。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当人均GDP越过1500美元后,产业结构和服务业比重将发生重大变化,达到3000美元后,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特别随着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创新带动和比重提升。去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已经到达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正是这一时期的内在要求。从产业发展沿革看,服务业与工业始终是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工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必须建立在工业的发展基础上;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其发展水平将直接促进或者制约工业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化发展倾向将成为一种趋势。同时,由于服务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做大经济总量,从而降低单位GDP的综合能耗、污染排放,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从工业提升需求看,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变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支撑,这是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而且生产业正成为工业不可缺乏的重要支撑,工业发展到高端,就需要有技术、有研发、有培训,到下游就需要有物流、有营销、有金融支撑,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几年,正是我市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进一步加快演进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工业提升对现代服务业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在这一个关键阶段,抓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提升,不但不会冲淡主攻工业的氛围,削弱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且,现代服务业提升将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有力地支撑工业实现新飞跃。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城市是服务业的“舞台”,服务业是城市的“名片”。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容、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功能强化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和物质条件;而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还能够实现城市化“质”的提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展服务业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经济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化战略,就是要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经济总量,进而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效益;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效载体,形成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良性格局。发展服务业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软环境的较量。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城市框架有效拉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9万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迫切需要完善诸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把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转变。一个城市具有生活居住、商贸物流、产业承载、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社会组织六大功能,要增强和完善城市的这些功能,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撑。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吸引各类优质要素向城市集聚,旺人气,兴商气,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落实人性化理念,全面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服务业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联,是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刺激需求的增长点在服务业。服务业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直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服务型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人民生活需求由物质型、生存型向高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组织外地人来*和开展“*人游*”等刺激消费活动,才能更好地满足和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业就业的主渠道在服务业。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大、就业方式灵活,其许多领域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低等特点,比较适合民间资金进入,能够有效地开辟多元就业空间和创业途径。从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还相当大。尤其是在当前应对工业生产领域中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以及大量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解决创业、就业问题上担当着重要角色。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在服务业。高度关注和全面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增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此外,改善民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需要以财政实力作支撑,而现代服务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下一步主动顺应税制改革、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增长点。可以说,现代服务业既是人民群众创业的大舞台,又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改善社会民生的大平台。
总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与主攻工业不仅不会互相冲突,而且是推进工业提升的题中之义,与发展工业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清醒认识,积极行动,真正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一高两进”目标的战略重点来抓,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努力把服务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功在当前,利在长远,务必理清总体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按照“立足*,依托浙江,辐射闽赣”的要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策洼地,破解发展瓶颈,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做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基于上述总体要求,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4.5%,到2012年达到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2.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5万人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到2015年达到105亿元,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4%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0%,建设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现代物流集散地、商贸商务名城等“两地一城”取得初步成效;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现代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巩固。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内涵广泛、门类众多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因此,在提升发展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我市打造成为“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其实质就是基于我市处于三省边界、浙江向内陆拓展前沿的区位优势,从服务业众多的行业中选准发展重点,经过一个时期的重点培育,使这些领域在三省边际地区处于“功能最强、品质最优、名气最响”的领先地位。从我市实际出发,综合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潜力、现实需求等因素,把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确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全力打造“两地一城”:
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完善接待设施,参与区域协作,打造知名品牌,建设浙闽赣三省边际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深厚、服务水平较高的休闲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到2012年,实现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专业市场)集散地:依托三省边际的特定区位和产业优势,构建公铁水联运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主体培育,加快推进专业市场、物流基地建设,形成以服务本市域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和省份的相对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现代物流集散基地和浙江重要的物流节点。到2012年,现代物流业(含专业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不含零售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5%。
建设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大力发展生产业,精心打造城市核心商圈,加快建设城市特色街区、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和商务休闲区,大力提升商贸业品位和档次,增强城市的商务服务功能,营造区域最佳人居、休闲和创业环境,逐步打造三省边际地区商贸商务名城。到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亿元以上,商贸商务业(不含专业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13%以上;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以上,商贸商务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14%。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融合、统筹、开放、特色、联动”十字方针,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一方面,要推进区域融合。既立足*现实基础,发挥已有和潜在的优势,更要跳出*,置身于三省边际,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统筹谋划,主动融入,抢先布局,做好借势发展、错位发展文章。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融合。必须把握产业互动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促进结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业,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农业提效增收。同时,还要注重推进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承接,打破行业界限、摆脱行业束缚,培育一批跨产业、跨行业的企业龙头,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两地一城”建设。
二是要坚持统筹发展。农村服务业与城区服务业是有机统一的,城区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农村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抓好城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因势利导,加快打造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商务休闲和接待服务中心,发挥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的主平台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服务业的互促共进,在农技、金融、保险、信息等农业服务组织和行业中,为农村的生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三是要坚持开放发展。我市服务业发展多以内源发展为主,但现代服务业搞封闭发展、单一的本地化经营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不断激发内力创业创新的同时,切实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非禁即放”,借力发展,借梯登高。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把最有吸引力的项目包装好、推介好,努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开展项目外包、品牌输出、连锁经营等,在更大的领域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更要深入研究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省委省政府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把握*市打造“浙江对内开放西部门户”、“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组织强大力量进行研究,做好规划、政策和项目对接,争取国家、省、*市的更大支持。
四是要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就是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抓住特色,创新载体,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与众不同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之路。一方面,要立足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突出发展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业等重点领域,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特有的品牌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强化抓手,创出特色。我市的服务发展有一定基础,但优势并不明显,要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在氛围营造、政策服务、项目建设、规划布局、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超常规的工作抓手,创出特色和亮点,从而形成产业发展优势。
五要坚持联动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过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政府推动的过程,政府要在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要坚持“政府主导力、市场主体力”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主体企业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市场化”的联动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创新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在宏观规划、政策引导、项目投入、要素配套等方面加强研究、引导和推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制定出台并认真落实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三个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加大投入,积极拓展领域,在服务业的新发展中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领域广阔,任务繁重,务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序推进
全力打造“两地一城”,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既是一项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必须跳出传统的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举措,抓住重点,各个突破。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力争取得有效突破:
1、紧紧抓住规划龙头,力争在明晰服务业发展布局上取得有效突破。
牢固确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对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有一个统一的指导和设计,促进各类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一要完善规划促提升。认真制定和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切实做到服务业规划与城市布局、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有机统一。要完善规划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在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不断深化细化,修订完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着眼于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和商贸商务业,抓紧研究出台总体规划纲要和三个专项规划,切实做到规划先行。要强化规划执行。本次市委全会将审议通过《关于全力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的决定》,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决定》和三个专项规划的要求,在制定细分规划的基础上,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随意性,做到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备案、不核准、不审批、不安排用地指标,通过规划引导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要加强项目设计。对每一个服务业重大项目,都要高要求,严把关,做精做细规划,确保建设档次。二要合理布局促协调。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科学安排,在空间布局上,围绕加快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发展高地的三大重点领域,完善“一中心三景区”的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二区四中心七市场”的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的商贸商务业空间布局。“一中心三景区”,就是指*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即市区),以及*—清漾、仙霞关—戴笠秘宅和廿八都—浮盖山等三大核心景区;“二区四中心七市场”,就是指在城南重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区,在贺村镇重点规划建设浙闽赣边际现代物流区,并围绕两个区域规划建设四个物流中心、七个专业市场;“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是指以市区为主的大南门核心商圈以及四条特色功能街区、五个大型商业网点、六处商务休闲中心。三要打造平台促集聚。现代服务业要走集聚发展的路子,以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和资源集约利用。关键要按照“一心三区”市域总体规划布局,抓好集聚平台的建设,以“一主二副三点”为主,打造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一主”是指城区核心商圈,突出把满足市域服务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满足居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消费性需求,又要适应工业转型升级对生产业的需求,增强对市域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二副”是指以贺村镇、峡口镇作为服务业发展副中心,进一步增强中心镇联系城乡发展的服务功能;“三点”是指以石门镇、廿八都镇和保安乡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乡镇。各乡镇(街道)要据此明确各自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规模和特色,工业平台优势明显的乡镇要突出发展生产业,生态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做精做优休闲旅游业,两个街道要立足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发展旅游接待、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城市产业。
2、紧紧抓住项目投入,力争在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上取得有效突破。
项目是各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载体,发展服务业也必须抓住项目建设这一着力点和生命线。一要加大服务业项目谋划。不断完善《*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储备库》,超前谋划预留一批项目,进一步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要跳出服务业、统筹三次产业谋划项目,紧扣工业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谋划包装生产业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谋划开发休闲旅游和商贸商务项目,围绕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争取交通枢纽项目。当前,要重点突破*综合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前期包装,待时机成熟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招商。二要加强服务业项目招商。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主抓手,不断推出规模较大、特色明显且成熟度高、吸引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对外招商,借助外力迅速提升服务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同时,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参与服务业经营管理,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新型业态和先进管理理念,着力推动我市服务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当前,要及时包装推出南方安保市场、华东木业家居交易市场、*汽车综合市场、浙闽赣边际农资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对外招商,广泛运用推介活动、中介招商、媒体公告等形式,扩大项目宣传推介的范围,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确保服务业重大项目有序接替。三要加快服务业项目推进。积极落实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实行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责任制,对已确定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要排出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责任清单,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工作班子,加大力度,紧抓不放,全力以赴促开工、抓进度。要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调整土地,通过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下达年度计划推动项目、加强项目工作督查考核等途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投资重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土地出让价格给予优惠,财政安排贴息补助,行政性收费给予免收或减半收取。当前,要加快城北大型超市、时代广场、廿八都古镇开发、*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中国良种马繁育基地、清漾一期后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抓好江滨路特色餐饮街、*文化风情休闲街等项目的动工建设。
3、紧紧抓住培育重点,力争在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取得有效突破。
企业主体是发展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要像抓工业企业一样抓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对重点服务业企业、景区和平台,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各项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
鼓励培育其做大、做精、做强。一要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以市区为依托,尽快做好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游客集散中心集票务、租车、导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产品对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规划引导、区域联动、主打品牌”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漾、廿八都-浮盖山、仙霞关-戴笠秘宅三大核心景区,在项目投资、对外宣传、整合开发上突出“三大景区”,整合低小散景点,不断提升三大景区的品位和档次,实现从遍地开花向重点开发转变。根据我市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和文化特色,重点开发以*、浮盖山、良种马繁育基地为主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一江两带、月亮湖、峡里湖、白水坑为主的滨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仙霞关、戴笠秘宅、和睦彩陶文化村、三卿口古瓷村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型、品尝型、游乐型、自驾型等“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旅游企业,大力支持旅行社扩大业务,做大规模和影响,鼓励企业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店和购物中心,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酒店集团来江投资创办高星级酒店,重点培育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外特色餐饮企业,着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二要促进专业市场的提档升级。要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来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坚持特色专业市场与地方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南方安保市场和华东木业家居交易市场等2个重点专业交易市场,通过安保市场吸纳引进消防器材大企业,真正把市场网络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把消防器材产业培育成为“市场、制造”双强产业;通过建设集信息、产品展示、市场交易、要素配置、物流仓储和木材加工产业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木业家居市场,为打造中国木业家居之都和世界木门制造基地提供综合服务平台支撑。根据发挥三省边际区位优势、抢抓区域发展先机、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整合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服务三省边际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浙闽赣边际农资交易中心、浙闽赣边际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农贸城)、*汽车综合市场和*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同时,要引导骨干市场突破简单的物业管理方式,积极开展信息咨询、共同、展示展销、配送服务等,促进市场功能多元化。三要加强物流基地的培育繁荣。大力发展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和配送高效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加快*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满足城南市场区、开发区城南新区、山海协作示范区、市区及城北区域的物流综合需要,同时辐射本省、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形成三省边际连锁配送基地。适时启动贺村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满足我市中部特色经济区等重点工业平台开发以及竹木家居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物流配套的需要,同时满足辐射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要求。依托高新产业园区建设,适时启动危化品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满足我市化工原料及产品的输入输出与仓储需要,同时承担浙闽赣三省边界地区的危化品转运。要整合我市现有货运企业和营运车辆等资源,引导企业向重点物流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等重点物流园区集聚;大力支持总部型物流企业——联城消防集团建设,推动虎山、红火等有条件的物流公司与原企业脱钩,组建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引导和鼓励我市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从核心生产业务中剥离出来,转化为业务外包,推动扩大第三方物流需求。四要推动商贸商务业的提升发展。要精心打造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依托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基础,加快时代广场和大南门商业步行街区建设,优化功能和档次;按照做精做特的要求,有序推进江滨路特色餐饮街、解放路服装鞋帽精品购物街、中山路金融科技中介商务街和市心街传统老字号商业街等特色街区建设。要努力提升商贸企业规模和层次。加快推进财富中心、时代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建设,继续扶持万购、农工商、万隆、加贝、好又多等商贸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支持万商控股、左邻右舍、新红塔、0570、兴合等本地商贸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总部经济战略,促进其发展成为大型商贸企业集团,积极争取引进大型连锁企业来江设立中心店,以先进经营理念与模式,带动我市商贸水平的提升。要着力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多管齐下,鼓励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商业网点,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完善城市商务休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商务办公集聚区建设,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研发办公写字楼,加快*商务休闲中心、须江商务休闲中心、碗窑生态休闲中心、峡口生态休闲中心、*职教中心、会展中心等商务休闲功能项目建设,注重商务休闲元素的融入,不断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努力打造精品城市,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4、紧紧抓住营销推介,力争在扩大服务业品牌影响上取得有效突破。
市场经济竞争是主题,有竞争就有营销,就要推介。营销推介是创造、提升城市价值,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同时也是集聚人、财、物等要素资源,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集中力量加以推进。一要加强*旅游的专业化推介。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区域协作,加强旅游资源的推介和营销,打响*旅游品牌。要融入区域品牌建设,主动接轨我省“旅游西进”战略,借助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与黄山、武夷山、三清山、婺源、龙虎山、千岛湖等主要景区的协作,增强我市旅游的辐射效应。要以*丹霞地貌申遗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有效的宣传营销方式,精心组织毛氏文化旅游节、廿八都古镇开业庆典等各类节会活动,积极谋划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营销,进一步打响“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品牌。要积极推出*旅游消费券措施,重点面向周边及长三角地区,刺激、拉动周边一日游、二日游客源市场。要引导企业挖掘利用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消费,不断提高*旅游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加强城市形象的系统化营销。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服务产品来规划、设计和营销,排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旅游推介、广告投放、节会举办、影视拍摄、名片争创等方面的系统化营销手段,对内提高城市品位,对外提升城市形象,最终打响城市品牌。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注重对外营销,使省内外、国内外有更多人知道*,也要注重对内宣传,通过组织“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口号诠释、CIS标识的全面推广、市歌传唱、“*人游*”等活动,使*人更加了解*,更加热爱家乡,让全市人民都成为城市营销主体;既要注重制定长期的实施方案,持续宣传和推广*,也要注重短期内的集中式营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阶段性操作成效。三要加强行业规范的标准化管理。加强营销推介的前提,是极具*区域特色的标准化风格。一方面,城市的硬环境要有标准化,在整个市域,CIS就是城市风貌和标识的标准化;在旅游风景区、特色街区、商务休闲区等区块的规划设计中,在城市家具、标牌广告、门店装饰装修等设施的审批审核中,也要注重体现特色化和标准化,形成既统一又丰富的特定格调。另一方面,服务的软环境也要标准化,要加快制订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以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推进服务业公平有序竞争,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在旅游、商贸、餐饮、市场等重点行业中,按照标准制定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结合、标准实施与规范行业行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联盟标准、地方技术规范或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加强管理和引导,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名牌培育和创建工作。要通过开展*旅游业“十佳服务明星”评比等活动,促进行业服务标准的提升和规范。
5、紧紧抓住业态创新,力争在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上取得有效突破。
现代服务业领域,新型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层出不穷,业态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必须抓住几个关键节点,推动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服务业新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建立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渠道等环节,形成系统性较强、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体系;要以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务实推进“4+X”主导产业科技信息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测试平台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创办科技研发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升我市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二是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要努力做大金融总量,服务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市外金融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市外资金,当前,要全力做好温州商业银行落户我市的各项服务工作;鼓励市内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展服务领域,试行股权、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提供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加强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高度关注和规范发展民间担保机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避民间担保市场的风险;继续推进“信用*”建设,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信用的基本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三是要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适时发展会展业,加快规划建设多功能、高规格的会展中心,以举办毛氏文化旅游节和蜂产品、木业产品、消防产品博览会等为重点,努力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专业会展品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工程投资管理咨询、企业形象设计包装等新兴中介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资质规模企业,引进一批市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中介行业的规范管理,推动中介服务信用水平的提升。四要做强做精优势产业。要注重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认真执行落实《关于促进房地产业稳健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突出“山水家园”主题和“人居首选”品牌,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居住区、高档住宅区和商务办公区,形成以高中档为主、居住商务平衡的房地产开发格局,为繁荣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提供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顺势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国家级重点职校在融资、用地、人才、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职业教育的对外合作,主动融入四省九市职业教育合作的大框架,增强我市职业教育的集散能力;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融入旅游、融入城市、融入经济,鼓励发展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创意等产业,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引导特色医疗做精做强,发挥其特色专业和技术优势,扩大在三省边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坚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着眼于城乡商贸市场配置商贸资源,利用核心城区的商贸辐射功能,逐步将市区先进的商业业态、流通手段和消费方式推广至农村,进一步拓展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6、紧紧抓住机制创新,力争在强化服务业发展保障上取得有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