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习队工作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保证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093-02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环境监测质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监测质量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其中,环境监测质量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整体监测活动的有效性。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需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在有限期间内制定最有效的监测方案;结合环境特征与监测需求分析其成本投入以经济效益,明确环境监测质量标准、要求;建立合理的分析测量系统等等。此外,还涉及到环境监测采用方法、样品处置、实验室管理、监测设备、试剂、质量监控流程、监测数据归纳、文件撰写等,工作任务量较大,且内容较为复杂,牵涉面广,因而必须认真对待,确保质量保证中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保证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虽然加强了对实验室质量的控制,但在采样阶段工作较为薄弱,并且难以有效控制污染源监测的质量。
1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要求
新时期,为了实现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要求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完整,具备较强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及精密性,不仅能充分反映出真实的环境状况,还能有效预测其污染发展趋势。
(1)完整性。要求环境监测保证工作必须做好质量控制的整体规划,并按照计划,预期获取连续性的高质样品。
(2)准确性。要求样品的准确值符合规定标准。通常情况下,通过加标回收样、明码平行样等的测定,完成其监测分析工作,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10%质控样。
(3)可比性。根据国家所颁发的分析标准,采用多种测量方法,开展测定工作,对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作出详细的可比性分析。
(4)代表性。要求所取样品具备较强的代表性,能有效反映出所监测地区的环境质量。当前,环保要求企业废水排放口需按规定设置,并只能设置一个排放口,因而企业的排出口必须设置得合理、科学。取样人员在进行取样时,也需全面考察企业的排污状况,考虑到各个细节问题,确保取样的准确、有效。
(5)精密性。精密性主要体现在重复性、平行性以及再现性上,要求监测实验室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妥善处理好标准样品。
2 计量认证的要求
在环境监测中,要求各项工作认真开展,监测人员需秉持公正、严明的工作态度,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主要目的,不受各种利益的影响,并确保监测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较强的法律效应,且监测数据可靠、准确。因此,环境监测计量认证的要求,通过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监测环境与设备必须符合监测标准。由于监测要求的不同,所设置的监测环境及监测计划也需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相关标准规定。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工作区域,必须严格遵照相应标准,进行监测环境设置与设施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监测工作。
(2)在环境监测中,采样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节,要求采样必须科学、准确。监测室需结合检验目的及相关因素,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前提下,采取最佳采用方法,或制定合理的采用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提出申请,在获得许可后,由采样人员按照采样方法或方案正式开展采样工作。其中,对于初次使用的监测方法,需通过《新监测项目评审程序》,实施审评。当监测方法超出使用标准范围时,应与相关部门及客户进行商议,在获得一致认可的情况下,由技术负责人组组织确认,再投入使用。
(3)为保障监测结果的无偏差,环境监测所应用到的设备与相关仪器均需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规定期限组织核查工作。其中,对于软件、硬件设备、器具等影响因素,需加强管理,完善设备名称、编号、负责人员等相关信息,并采用“三色识别”方式,准确显示设备及仪器的校准、使用状态,同时附带校准日期、有效期、校准人员等信息。
(4)现场采样人员在进行采样之前,必须出示相应的资格证件,并且人员在两人以上。在采样过程中,严格遵照采样规定,进行样品采集、贴签、登记。而实验室也需做好衔接工作,详细记录下取样数据及操作流程,包括取样人员、取样方式、取样环境、取样地点等等。如有必要,还需将取样中涉及的统计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于后期查看。检测结果直接受检测样品的影响,因而,必须严格控制样品采集、接收、流转、贮存等各个实施环节的质量,以此来保障保检测样品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监控技术必须科学、有效,主要包括:规定期限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进行实验室能力测定;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反复验证检测结果;重复检测保留样品;对样品各特性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其他符合标准的技术核查方法。
3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保意识不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仍然有许多企业与个人因眼前利益的驱使,违背环境保护原则,大肆制造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难度却在不断加大。
(2)重结果、轻过程。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仍存在着结果重于过程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实验室样品数据汇总及结果分析,而忽视了前期的样品采集、运输、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在样品采集与处理工作中,缺乏有效质量控制手段,进而影响到后期的监测数据,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经验缺乏,方法单一。现阶段,国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出了较多实用的经验,工作方式相比于最初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受多方因素限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工作经验仍较为缺乏,且工作方法单一,难以充分满足新时期的环境监测需求。
4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对策
4.1 提高监测人员对质量保证工作的认识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从实质上讲为管理工作,以提升监测分析质量、保证监测结果准确为管理控制目标,是环境监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许多监测人员还未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形式工作,致使质保工作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整体水平,首先必须转变监测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其对质保工作的认知,清楚质保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身工作责任感,进而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自身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有效落实。
4.2 加强人员管理,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工作
既要转变监测人员的认知观念,也要加强人员管理。对人员的管理,不仅包括监测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质保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规范人员工作行为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其自觉将质量保证工作有效落实到实际监测工作中来,提高监测人员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责任感。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部分监测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虽然在监测上配备了较为精密的仪器与设备,但一些监测人员在监测中,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导致监测数据及结果发生偏差,进而造成监测质量的提升困难。因此,为了强化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其工作素养,可组织工作交流活动或思想讲座,提升人员的思想水平,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将员工学习纳入考核体系内,以此来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2)增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内,不同类型管理人员较多,既有质量监督员、质量负责人,也有技术负责人及相关内审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均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能力,并了解监测领域内所在岗位的管理需求,能高效完成各项管理事务。相关监测部门可结合不同职位的管理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以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并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状况进行考核,以确保管理人在日常工作中秉持公正、严明的工作态度,积极完成各项管理任务,进而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持。
4.3 正确采样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关键
进行样品的采集,是进行样品检测的前提,因而必须确保样品采集的代表性与准确性。通过上文分析所得,在当前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监测人员过于强调监测的结果,而忽视了样品采集、处理等前期工作,对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较为松懈。为此,必须加强采样环节的质量监控。而通过实际调研及数据统计得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采样环节主要存在样品代表性差、可比性低的问题。在样品采集次数上,以瞬时采样为主,难以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排污状况;在采样位置设定上,未能综合考虑排污类别及周边影响因素,往往将样品采集点设置在排污口,并没有标识具置,导致样品的监测数据结果出现较大波动。为此,监测部门及相关人员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好采样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
4.3.1 建立采样人员岗位责任制
结合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需求,制定合理的业务技术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对现场采样人员的技能培训及专业讲座,以提升采样人员的整体水平。规定采样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确保人员具备采样资质。此外,根据现场采样特点,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体系,将采样中的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及个人,同时按照企业类型,委任资质较高、专业素养较强的采样人员担任所在区域监督监测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驱使现场采样人员认真做好对相应企业的基础调查工作,在对企业生产特征及排污状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具备较强代表性的样品。
4.3.2 制定完整的采样实施方案
采样方案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样品采集过程的顺利与否及样品的完整性,也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确保采样实施方案科学、可行。在采样实施方案中,必须涵盖采样目的、采样设备、样品采集点等内容。同时,还需将采样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设备类型、容器容量及标签、样品内保护剂、现场记录、处理方法等归纳进实施方案内。必要时,将其他一些相关信息表现在内,如最低检出限、精密度限值、分析偏差限值等,以确保采样实施方案能兼顾到各个细节问题,帮助采样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做出最佳选择。
4.3.3 建立完整的采样原始记录
采样人员在样品采集过程中,既要规范样品交接行为,还需详细记录下采样信息,包括采样点、采样环境、采集方法、现场特征、样品特性、样品添加剂等内容,以便后期进行样品检验及监测数据分析时,能提供参考依据,选择最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而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有效、准确。
4.3.4 建立采样工作质量监督制度
为确保采样环节的工作质量,还可建立相应的采样工作质量监督机制,明确采样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并要求各科室配置质量监督员,以主要负责监督各项工作落实程度及完成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需配合项目负责人完成对采样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数据及时反馈给负责人,让其更高效地进行采样监管。同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也需加强对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不定期组织对采样工作的抽查,掌握采样工作状况,并将检查分析结果记录下来,编写相关的质量保证工作报告。
4.4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重点在于控制其内部质量及能力验证。其中,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面,可采取平行样分析、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空白试验等方法,实现对其有效控制;在实验室比对及能力验证方面,可通过与高级别监测机构所组织实验室进行比对,或直接进行同一级别的实验室比对,并经计量认证专家进行专业的能力验证,以此来有效评定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
4.5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对不同仪器做出溯源、校准等相关信息核对及检验,以实现对仪器设备的实施监控。同时,根据不同设备的数据信息,制定相应的设备档案,将设备的名称、使用状况、维护、检测等资料涵盖进去。在环境监测中,需要根据监测要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监测环境,因而为保证其监测质量,还应加强对测试环境的控制,并结合检验需求,进行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的配置,以达到特殊规定要求。此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人员还需加强对实验室的卫生管理,保持实验室的洁净与整齐。
4.6 加强监测报告审核工作
在完成实验室样品检验后,还需对监测数据及监测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核,严格把控数据分析、复核、责任审、技术分析审核等各个环节,对于审核中发现的可疑数据及漏洞,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数据查证,切实解决其中存在的疑问。同时,确保监测报告的对外发放符合相关法律法法规,体现其规范性与保密性,并严格执行相关程序文件,在没有经过委托单位批准的情况下,严格保密监测报告,进而为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公证性及可靠性提供保证。
5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人员要高效完成质保任务,必须转变领导及相关人员观念,通过领导及所有监测人员的共同配合,才能将质量保障工作真正贯彻到环境监测全过程中去。同时,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及结果具备较强的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需加强对采样阶段的质量控制。此外,在质保工作中,监测人员还需强化自身的质量保证意识,并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主动参与相关质量保证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与其他监测站的质量保证技术交流,在环境监测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最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手段,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执法等提供科学、公正、公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钱冠磊,王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273-275.
【关键词】高校科技 保密工作 对策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随着科技竞争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领域保密与窃密的斗争也日趋复杂,保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复杂形势。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科技保密工作,是摆在众多高校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我国高校科技保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活动之中,与人们早期印象之中相对封闭的校园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科技保密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
1.涉密范围更加广泛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工作的涉密范围主要包括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工作秘密三个方面:(1)国家秘密不仅包含通常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科研项目,同时包括国家“863”、“973”计划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等一切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因此,不仅仅是传统的国防院校需要加强科技保密,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都应该不断加强科技保密。(2)高校科技工作中的商业秘密通常是指技术秘密,如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形成的尚未公开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的工艺、技术、方法、材料、菌种、产品、数据等技术信息,以及科技合同中承诺的保密事项。(3)工作秘密一般包括科技档案中的内部资料、评审材料等。以上秘密事项一旦发生泄露,轻者将影响科研人员自身的利益和高校的正常工作秩序,重者将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2.科研人员增多,科研场所分散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而职称评定时以科研为重的局面造成了高校科研人员人数不断增加。随着高校的扩招,硕士生、博士生的数量逐年增多,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参与科研、、毕业答辩都需要纳入保密管理,给保密工作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同时,高校合并办学也造成科研场所分散,许多涉密实验室分布在不同的学院甚至不同的校区,无法进行统一的保密管理,另外也增加了保密防护设备的成本。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保密管理工作的难度。
3.办公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已全面进入办公自动化时代。计
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在给我们日常工作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给保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过去,涉密载体一般单指纸质文档,保管起来相对容易。而在现阶段,数码复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的广泛应用,使保密工作变得愈发困难。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窃密手段常常是防不胜防,甚至于手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U 盘、MP3 等这些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如果使用不当,都随时可能成为窃密泄密的媒介。
4.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更加频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高校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这些活动使我国高校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高校科技保密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一些境外机构和人员纷纷将目标瞄准我国高校,他们借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外事往来之机,利用各种交往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高校的科技情报,窃取最新科技秘密。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保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形势,高校一方面要适应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防止因保密不当将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千方百计地保证我国科技秘密的安全,防止因为失、泄密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精尖人才,研发力量占全国科技力量的1/3 以上,产生的科技成果涵盖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为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的科技保密工作在保密意识、保密制度、保密设施和保密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科研人员保密意识薄弱,且缺乏保密技能
笔者从事保密管理工作以来,发现大部分科研人员保密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一部分教师认为保密工作是行政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一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军工科研项目才需要保密,而自己没有从事军工科研项目,所以不需要保密。而实际上,如前所述,除了国防军工项目,学校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中的商业秘密、工作秘密也同样属于科技保密的范畴。一旦泄密,会对教师自身及学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另外,有些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密意识,但缺乏一些基本的保密技能。例如,部分教师意识到科研成果应该保密,存储在自己的上网计算机中时会设置密码,但却不知道在电子邮件中发送涉密资料也会造成泄密,更加不知道“涉密计算机不上网,上网计算机不涉密”的保密知识。
2.科技保密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保密委员会和保密办公室,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密规章制度,涉及到科技保密的一般有论文审查、论文投稿、科研项目保密审查等制度。但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多数制度过于条文化,实施起来较为繁琐,加之定密工作难度大,且科技部门缺少专人管理保密工作,保密办的工作人员往往对科技保密内容不甚明了,因此大部分科技保密制度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实施。
3.科技保密防范设施不完善
通常而言,高校对于军工科研保密工作非常重视,军工科研场所的防范设施也都能按照要求配备“三铁一器”(铁制防盗门、防盗窗、保险柜、报警器)。但其余大部分从事科研的实验室等场所,由于建造年代较早或者学校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有限等原因,安保条件较差,保密防范设施不到位,很容易发生失窃事件。一旦存有重要科研数据、资料的计算机等物品失窃,则极易引起泄密事件的发生。
4.科技保密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当前科技保密技术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高科技在窃密方面的应用,使得科技保密工作更加尖锐复杂,特别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泄密隐患更多。而高校由于教师、研究生众多,科研、办公场所分散,上网计算机数量众多,管理起来相对较困难。同时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及保密技能不足,科研人员对于计算机方面的防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的对策研究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好高校科技保密工作?结合扬州大学开展军工保密认证以来的工作,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落实领导责任制,健全科技保密管理网络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落实科技保密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做到“业务谁主管,保密谁负责”,分管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具体的领导责任,将保密工作融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之中,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个人。同时,健全的管理网络是实现有效管理的组织保障。科技保密管理也是如此,高校应重视科技保密管理网络的建设,设计出切实可行、与学校具体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管理模式。
2.完善科技保密制度,引入监督考核机制
保密法律、法规是开展保密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和保障。高校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依据《保密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逐步完善现有制度的同时,适时制定新的与科技保密工作要求相协调的制度,增强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应引入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将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为部门、学院的年终考核指标,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保密宣传教育,提高科研人员保密意识与保密素质
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加强保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保密观念深入人心。首先,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领导重视了,保密工作才能开展得更加顺利。其次,应定期对全校涉密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科技保密宣传教育。培训内容要细化,可以少量多次的宣传,但涉及到的保密知识必须面面俱到,尤其要强调计算机方面的使用规定,如“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U 盘不在涉密机与非涉密机之间交叉使用、定期更换密码、定期升级病毒库等等。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开展培训讲座、观看保密教育录像、举办保密知识竞赛等。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报刊橱窗、校报、网站等媒体进行保密法制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内容,进一步增强科技保密意识,提高科技保密素质。
4.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保密工作能力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而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工作更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仅仅具有保密意识还不够,还需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学习,掌握最新的保密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保密素质,从而提高保密工作能力。高校应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密工作队伍,可以通过送出培训、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保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从而保证学校科技保密工作的质量。
5.强化保密检查
强化保密检查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有效保障。只有不断加强保密检查,才能够发现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泄密隐患,从而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密检查工作要实行定期检查和经常性抽查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要在严、细上下工夫,防止流于形式。通过检查要总结经验教训,好的给予表扬推广,差的给予批评或惩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存在问题而拒不整改的部门通报批评;对发生泄密事件的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6.加强技术保障措施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防止不法分子的窃密,是新时期高校科技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科技秘密的问题日益严重。高校是科技成果密集的地方,也是敌对分子实施窃密活动的主要对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科技保密工作的投入,充分利用和争取资源,积极改善相关实验室、科研机构的保密条件,不断更新科技保密技术,配置必需的保密技术防范设备,增强科技保密的防范能力和工作效能,提高科技保密管理工作的水平。
四 结束语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保密手段,提高保密工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通过或者正在进行军工保密资格认证,高校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在努力做好军工科研生产保密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民品科研保密管理工作的力度,努力按照军工保密的要求来做好各项工作,使科技工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福增、高美蓉、张三香.浅议高校科技保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9):104~105
[2]杨霞、崔晶.加强科技管理确保科技机密[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3):61~64
[3]孟梅.高校科研技术保密工作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2):57~58
[关键词]高校安保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82-01
高等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它是知识分子的集聚地,也是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高校的稳定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程度,做好高校的安保工作意义重大。
一、新时期高校安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开放,校内外人员众多
近些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学生的数量剧增,而且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再加上高校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校园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一些服务机构进驻校园,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人员都可以正常出入校园。这使得校园人员情况错综复杂,而且流动性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安保工作的难度。
(二)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经过改革,高校已经由原来封闭的小校区变成一个大社区。在人口最多的地方,餐饮、网吧、超市、旅馆等都兴盛起来。它们发展越来越快,在为广大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校治安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一些洗浴场所、旅馆为了牟取暴利,进行一些非法勾当,参与这些非法和不健康活动的往往都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三)网络技术运用不理想
虽然目前网络已经很普及,但在高校安保方面的网络应用却很少。高校校园网络防范硬件措施相对落后,在安保方面主要还是靠门卫、保安和巡逻队以及定期检查来完成,在技术方面多数还是用防盗门和防盗栅栏来防盗。即使有监控,但是监控的中心机房建设也不够完善,再加上管理的上机操作人员水平不强,使整个网络技术系统运用并不普及。
(四)师生自身防范意识差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不强,自理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贵重物品到处乱放、出寝室忘记锁门等情况,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学生们对自称是安保人员的人不看证件盲目相信也可能引起祸端。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是自己经不住诱惑,做了违法的事,走上了不法之路。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安保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保安队伍建设
保安在学校安保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学校安保工作的成败。建立一支强大的保安队伍是做好学校安保工作的基础。在选聘保安时要择优选择,选择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和专业技能强、身体素质及职业素质好的人员。要重视保安人员,定期不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让其认真学习治安防范、防火防盗知识,加强实战训练以加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落实各种规章制度,保安人员在日常工作时要依制度而做,强调优胜劣汰的可进出制。
(二)加强宣传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内外活动人员也急速增加,因此对这些人员的安保知识宣传也成了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安保部门要通过任何可能的渠道向广大师生宣传安保知识,形成大家时时处处关注校园安全的氛围。高校学生刚刚进入高校这个小社会,难免会被名种诱惑所引诱。高校安保部门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到工作中,和学生部门一起时时为学生进行培训,加强学生自身安全防范认识。
(三)加强各种网络技术的应用及资金投入
建立一个强大的天网,借助摄像头进行时时监视,并加强网络机房的管理维护工作。天网的布置可以震慑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员,让其及时收手,并可以在案件发生后帮助尽快侦破案件。加强对一些专业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其有足够能力来辨别信息,进而更好地进行网络信息筛选。同时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此来维护校园安定。
(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对于学校周边的复杂环境,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关制度,把影响学校安全的不良因素都扼杀在萌芽中。对于学校周边环境要预防和打击并用,先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对常住人口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再者就是要联合工商、城管等部门不定期对学校周边的各营业场所进行检查。最后是要在案件多发时间多安排巡逻人员进行巡逻。严厉打击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及高校育人环境。
(五)开展高校安保工作评估
高校安保工作评估的启动可以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并且可以促进安保部门进行自省,以监督激励安保部门更好地做好安保工作。
高校的安保工作和高校日常教学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的安保工作不能落后于时展,而应跟上时代潮流。要随着时展勇于接受新事物,加强管理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随着社会发展构建多元化高校安保工作,从制度上强化安全管理,从技术上完善动态防控体系,从管理上加强保卫工作的各项组织工作,尽力维护高校环境稳定,为高校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义飞.当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沈轩.浅论高校安保工作服务质量的提升[J].法制与社会,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