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角的度量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度计算中的进位制问题、互余与互补的概念;难点是互余与互补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熟练掌握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相交线、平行线打下基础.
1.度、分、秒的互换:如果一个角比1°还小,那么怎样度量它的大小?为了更精密地度量角.我们把1°的角60等份,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又把1''''的角60等份,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即1°=60'''',1''''=60''''''''.这表明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的,这和计量时间的时、分、秒是一样的.例如:∠α的度数是32度48分51秒.记作∠α=32°48''''51''''''''.除法过程中,要注意度、分、秒是六十进制的,要把度的余数乘以60化为分,继续除得精确到分,把分的余数乘以60化为秒,继续除得精确到秒的近似值.
2.若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若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理解这两个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1)必须具备两个角;(2)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定值:互余两角的和是,互补两角的和是;(3)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只考虑两角间的数量关系.
3.结合小学已经学过的概念,说明小于平角的角可以按照大小分成三类.分类的思想对于科学研究比较重要.要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例如按照大小、按照轻重,等等.分类要不重不漏.就是说,在把一群事物分类时,要使其中的每一事物都归入某一类,不能无类可归(不漏),并且只归入某一类,不能既归入这一类,又归入另一类或另几类(不重).这里只是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以后还要遇到分类,如三角形的分类.
三、教法建议
1.本节的教学内容中,对分类的数学思想加强了要求,由于分类的思想不是第一次出现,因此,可以简单进行小结,使得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使学生自己能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
2.在角的内容中,对角的进位制要加以重视,因为这是与十进制不同的进制,以后由于不同的需要还会遇到不同的进制,在这里讲清楚后,以后再遇到,就会感到自然了.同时对于60这个数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角的一些运算能很灵活.
3.角的单位中的大、小单位的互化比课本的要求要高,应该尽可能的掌握.
4.本节在对学生活动的安排上,时间可多一些,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酌情安排.在安排学生自己出题时,应多加鼓励,尽量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
2.掌握有关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3.应用以上知识点解决有关计算和简单推理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3的讲解,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思路.
2.通过有关余角、补角性质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互余、互补角性质的推导,说明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互余、互补的演示,使学全体会几何图形的动态美,通过性质的推导,使学生初步领略几何逻辑推理的严密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与主动发现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角的概念及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
(二)难点
有关余角和有关补角性质的推导.
(三)疑点
互余、互补的两个角图形的位置关系.
(四)解决办法
一、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是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逐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三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角的度量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在第一课时认识了角,知道了什么是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也已经知道了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实践,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用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2.教学难点:通过探索、实践,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用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六、课前准备
活动角、量角器、半圆工具、10度小角、草稿本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活动角,复习角的组成。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那你还记得什么是角吗?
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
师:对,请看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边)。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1大。
生2:∠2大。
生3:一样大。
师:刚才我们是靠眼睛来观察的,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到底谁大谁小?
生1:用量角器量、活动角量、平移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了很多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本环节激活了旧知——复习角的大小的含义,唤醒学生对角的大小的度量的高度关注,为用单位角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复习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这实际上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雏形,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学习新知
初步感受
角的测量
1、用活动角量角。
师:刚才有人提到用活动角可以量角的大小,怎么量呢?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到黑板上用活动角量一量?
师: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谁大?
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2、用10°角量角
(1)用10°角量两个角的大小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活动角比了两个角的大小,那如果老师只给很多个同样大的小角,你知道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吗?你能量出∠1比∠2大了多少?请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小组互学:
(1)怎样用同样大的小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用拼小角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组展示,交流反馈
师:哪一组的同学上来展示展示用小角怎么比较两个角
的大小?哪个角大,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个这样的小角。
小结: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3)感受用小角度量∠1与∠2大小的优点。
师:用同样大的小角量这两个角和用活动角量角相比,优点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个小角。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量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知道∠1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就更精确了。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角的集合,让学生悟出用小角测量的可行性与操作要点,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用小角量角的优点与不足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工具。根据学生“把小角拼起来”的创意,及时演示拼成的半圆工具,其实这就是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凸显了量角器的本质——单位角的集合。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量角的方法就不再教条了。量角就成了“用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源头,学习就成了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和重复。这种简易量角器的形成是学生探索量角工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后只需要把这种工具加以改良优化就变成了量角器。
自主探索理解量角器的构造
1.自制简单的量角工具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度量一个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你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量的时候摆一次就能量出一个较大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吗?
生:把这些小角用胶带纸粘起来。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可以)真是个会创造的孩子。
师:按照你们的创意,我们就把这18个同样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会形成这样的量角工具。(课件演示粘成的简易量角工具)
师:这样的量角工具,这些小角的顶点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圆的中间。
师:刚才前面用拼小角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时,我们知道小角的顶点与量的角的顶点重合,那用半圆工具去量角的大小时,量的角的顶点应该和半圆工具的哪里重合呢?
2.用简易量角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师:会用它来量角吗?那我们就用它量几个角好吗?(课件出示:两个角,∠1里有(2 )个小角,∠2里有( 3)个小角)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展示你是怎么量的?
师:在用简易工具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生:半圆工具中间的点要和度量的角的顶点对齐,半圆
的直边要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数度量的角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师:所有小角的顶点集中到中间的一点,找准它是量角
的关键。
3.量角器的初步形成
(1)改进量角工具
师:课件出示:量∠3(22度)的角。
生:∠3里有两个小角多一点。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多出来的角究竟有多少个同样
大小的小小角,看来我们创造的工具还需要改进,你有办法改进吗?
生: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几个更小的角。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
平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这样,就把这个半圆工具总共平均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小小角
生:180个。
(2)简化量角器(课件出示简化过程)
(3)认识1度的角
师:每个这样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用°表示。(课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读作:1度。
4.
量角器的最终成型。
(1)量角器的刻度标示
师:观察这个量角工具(课件出示10度、5度、32度、105度的角),谁能找准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方法?
生:10度、32度、105度。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从始边起10、20、30......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
(2)反方向角的测量
(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
生:50度,13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哪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5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陷能不能改进改
进。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
师:那我们就来实践实践(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
5.认识量角器。
(1)课件上认识量角器
师:通过努力我们创造出来的量角工具叫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结合课件边演示边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可都是有名称的。内圈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圈的数叫外圈刻度;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在的这一点叫中心点;0所对的刻度线叫做0度刻度线。
(2)认识手中的量角器。
活动1: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认一认,和同桌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3)认识量角器教具。
活动2: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
家。
学生用“简易量角器”测量了三个角的大小。“简易量角器”与“成品量角器”相比具有线条稀便于数、无刻度只能数、无缺省可以数的三个特点,正因为有此三个特点,所以用“简易量角器“学习量角就有了非常大的优势,一是方法容易学会,二是能够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三是有效地化解了难点。同时生成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用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出必须加两圈刻度,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至此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已经形成。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
巩固练习知识提升
1. 读角的度数专项练习(80°和120°、45°)。
(1)重点练习读角的度数时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摆放量角器。
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小组讨论:①怎样用量角器量角?
②量角时,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什么时候
读内圈刻度?
③组织语言,全班汇报。
师:师完成板书(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3.书44页课堂活动第二题。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1
2
度
写作:“°”
1°读作:1度
方法: (1)点重合
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实验材料、多媒体课件。
小组准备:4个烧杯、冷热不同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1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实验报告单、笔。
教学活动流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师:四个杯子中分别装有:自来水、温水、烫手的水、热水瓶中的水,过些时候,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1:水温有变化吗?
生2:是怎样变化的?
二、假设——我的猜想
生1:温水、烫手的水、热水瓶中的水温度都在下降。
生2:自来水温度变化不大。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温水、烫手的水、热水瓶中的水温度都在下降,自来水温度变化不大。)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学习测量水的温度。
三、投入情景——验证我的猜想
(一)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完成。)
1、 实验目的:(预设:1 、学会测定水的温度。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 实验器材:(预设:烧杯、温度计、冷热不同的水、记录单、笔。)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4、师生共同明确测量水的方法(多媒体视频):(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师: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相机订正。(预设:(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5、温馨提示: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小心!不要被烫伤。(多媒体课件)
6、引导学生配置温水、烫手的水,怎样盛好冷热不同的四杯水。
7、师:小组讨论操作注意事项。
生:听指令一齐测量;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测四次;一人测量,三人检查测量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及时做好记录。
(二)我的验证——测量水的温度
1、教师演示实验——测量水的温度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
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2、学生分组实验——水温的测量。(教师相机辅导。)
A、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B、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C、学生发现实验现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结论。
a我的发现——实验现象: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
生2: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b我的分析——实验结论:
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生2:自来水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变化不大。
(预设: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变化不大。)
师:为什么自来水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变化不大?(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完成。)
(预设:自来水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变化不大,是因为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
c、请同学们将实验器材归位。
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
……
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五、拓展延伸——推测水温的变化
1、师:如果这四杯水放置一天,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相机订正。)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水温会有什么变化?(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相机订正。)
(预设: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结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