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调查报告评语范文

社会调查报告评语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调查报告评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调查报告评语

第1篇

一、主要工作成绩

近年来,区公安分局坚持以鲁苏边界平安区建设为着力点,以促进全区社会稳定和谐为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治安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维护了全区社会治安稳定大局。

(二)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强化治安巡逻,重视技术防范,城镇电子监控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有了新提升。在农村推行了治安双保工作,积极探索农村治安防控的新路子。开展了重点部位治安专项整治工作,为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配备了专业保安和防护设备。认真落实人大代表建议,在校园门前增设了安全警示标志,安装了100余盏监视探头,有效保障了校园安全。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的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积极服务发展大局。区公安分局作为维护全区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在打击犯罪、保护一方平安的同时,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维护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台儿庄古城重建等重点工程中,区公安分局靠前参与,主动工作,强化安全保护,妥善处置紧急事件,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较好地完成了国庆节期间古城游客高峰期及各项重点活动的安保任务,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深入打击经济犯罪,今年以来破获各类经济案件26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加强警企共建,搞好服务指导,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重视加强基础和队伍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利用网上预警系统抓获各类逃犯7人,信息网络对办案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完善了执法监督体系,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连续7年被市局评为执法质量优秀等次。开展了大走访活动,加强了与群众的联系。重视干警素质提高,多次举办业务培训班,提高了民警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认真落实五条禁令和《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加强对干警队伍的监督管理,连续五年未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对我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是充分肯定。但由于多种原因,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对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当前,两抢一盗案件还处于高发期,特别是街头抢劫、抢夺财物,超市、医院等人员聚集区盗窃摩托车、电动车等行为还较为猖獗,居民小区入室盗窃现象时常发生,广大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少数痞霸、恶势力寻衅滋事等扰乱社会秩序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社会治安管理控制还存在薄弱环节。对流动人员、出租屋、公共娱乐场所等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管理控制不够规范严格;交通事故的控制效果不够明显,少数交警执法理念有偏差,工作中存在重罚轻管、以罚代管的现象。

(三)治安防控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治安双保作为农村治安防范的一种新机制,在执行中出现了安保人员进村未得到有效落实、保险范围较窄、理赔难等问题,治安双保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未充分发挥,警务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群防群治措施未得到全面落实。

(四)干警素质和工作效率还需提高。部分干警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有生、冷、硬、推的现象发生;一些案件接出警不够及时,案件处理周期长,效率还不够高,警民关系和谐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对评议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评议调查组及时向区公安分局进行了反馈。区公安分局高度重视,通过召开警民恳谈会、开展大走访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一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调查组认为,有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一时难以彻底整改到位;有些问题并非公安机关一家能够解决,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为此,对下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打防并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要继续加大治安防范力度,下沉警力到基层,对一些治安复杂地区、行业或某一方面犯罪突出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以增强治安防范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加大对治安管理案件的举报和查处力度,重点打击盗窃、抢劫、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娱乐服务场所管理,严厉打击**、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积极开展对公共娱乐场所、流动人员聚集场所、网吧、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的专项整治,努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加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进一步加强对事故多发地段的监管,加大对无牌无照、酒后驾驶等危及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切实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严格消防监督管理,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大对两抢一盗和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两抢一盗是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研究措施,周密部署,加大综合整治力度。要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确定打击的重点场所、重点地段、重点对象。要提升侦察破案水平,对一些有影响的恶性案件,要集中全力快速侦破,坚决遏制两抢一盗的高发势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对寻衅滋事、强揽工程、强买强卖等城乡流氓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2篇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第3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细则

(2020年7月)

一、总论

按照国家开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保证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北京开大特制定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细则,根据本细则具体组织与实施综合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一般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部分。

二、社会调查

(一)目的

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践的了解。通过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训练他们独立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

(二)要求

1.社会调查必须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60%以上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调查的时间为3周,3学分。不得免修。

2.社会调查的内容应限定在本专业实践范围内。北京开大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制定行管专业社会调查相关选题,学员可以在选题的范围内选择调查题目,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的自行确定社会调查题目。选题确定应与社会调查指导教师协商决定,经指导老师批准后,开始调查写作。

社会调查可采取行政机关、企业和社区实习、实地综合考察等形式。参加行政机关、企业和社区实习、实地综合考察等活动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完整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提供社会调查报告时还需同时提供调查过程的相关资料。调查报告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三)指导教师条件及职责:

1.社会调查的指导教师应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开大工作情况;应具有行政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5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

2.社会调查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指导学生确定选题,对学生社会调查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社会调查中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制订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文字材料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针对学生社会调查全过程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

3.每名教师指导的同一届各类各层次学生总数:专职教师不超过30人,兼职教师不超过20人。

4.指导教师以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四)成绩评定

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据,社会调查由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由电大分校复审,北京开大验收,国家开大抽查、终审。

1.社会调查的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指导教师对学生在选题(占20分)、观点是否明确和正确(占30分)、材料是否丰富和翔实(占30分)、逻辑是否严密和结构是否严谨(占15分)、语言文字是否流畅和优美(占5分)等五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具体分数。90分(含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90分(含80分)为良好,70—80分(含70分)为中等,60—70分(含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第4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 实践性教学环节 ; 资源建设

1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

坚持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社会所欢迎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大力气搞好。正如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多次明确提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主要对象是在职人员。对于在职人员更多的是业余学习,而不是集中在课堂教学,这些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强化知识的应用,毕竟解决实际总是要在应用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还要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对于有实践经验的人必须进行有思想理论指导的、目的明确的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代替。要建立注重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这就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中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就要针对培养目标和成人在职业余学习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明确,可操作性要强,要有配套的教学指导书,要便于学生自主完成。

2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的教学都应该按照学科培养目标,大力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其形式有课程实验、实习和社会调查等;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形式有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各类实习、毕业作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由省电大在教学大纲中分别作出具体规定,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将提供相应的集中实践教学训练大纲,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和完成,不仅是全面实施教学计划的关键,乃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直接关系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中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1 课程实验(含模拟实验)。 课程实验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要有配套的实验指导书,还应采用多种媒体(如录像、计算机课件等)指导实验操作。课程实验应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室进行。课程实验应具有时间要求,即与该课程的理论学时同步进行,还应按统一要求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辅导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负责课程实验的指导及实验报告的批改。

2.2 实习。 实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专业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实际工作技能和技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各专业应根据省电大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习和集中实习活动,学生应按统一要求提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批改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未完成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应课程学分。

2.3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了解,培养学生认识社会能力、转变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各专业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参加社会调查。

调查之前应按照所学专业及课程的要求确定调查单位及对象,选择调查主题,列出主要提纲和做好采访笔记,事后要写出调查报告,报告中应有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调查体会。调查报告由指导调查的教师负责评定成绩,成绩合格都给予相应的学分。调查由各班主任保留备查,评定的成绩及时上报。

2.4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围绕所学专业的课程,结合工程设计而进行的综合训练。具体应按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进行,课程设计未完成或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2.5 毕业设计。 工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完成工程技术人员的基础素质训练,是学生毕业后能较快的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毕业设计应严格按照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进行,不合格者不能取得学分,也不得毕业。在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有所创新。

2.6 毕业作业(论文)。 文经科、外语科各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应完成毕业作业,毕业作业可以是毕业论文,或是专题研究报告,也可以是模拟综合练习加小论文。毕业设计应严格按照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进行,不及格者不能取得相应学分,也不得毕业,应鼓励学生密切联系工作岗位实际,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上有所进步。

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无论是课程设计、毕业作业,还是毕业设计,如有抄袭现象,均作不及格处理。

3 明确实践教学环节资源的内容,实施好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3.1 实践教学环节资源的主要内容。

(1)配套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性材料。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教学的大纲和计划、指导说明与要求、管理与检查措施、考核与评定标准等。 (2)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一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领导机构;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人员。 (3)学员方面。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对象是学员,在学员方面,要充分分析他们的特点,包括其现有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等。 (4)其他方面的资源。我们的实验、实习条件与场所;完成教学所需的经费;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等。

3.2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1)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集中实践环节的内容、形式、操作和考核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 (2)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好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对于实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利的。在确定选题时,学生需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接受教师的指导,并充分听取同学以及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意见。 (3)选题确定后,可让学生编写工作提纲,明确工作目标和步骤,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应付可能的意外情况,及时的调整工作计划和策略。 (4)拟订一个时间计划表,并严格按照时间表开展工作,掌握进度,保证其工作按时完成。 (5)成果形成。最后我们应写成报告、论文或设计,并向同学和教师展示学生自己的成果。这是我们集中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便于我们教师对其进行成绩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展示和教师、同学的评判,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同学们相互交流、提高的一种形式。毕业答辩是我们学生自己展示成果的一种好的形式,可让学生把其报告、论文或设计,通过多媒体文件表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学习能力和成果的良好体现。

4 对实践教学环节资源建设的思考

4.1 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的条件。 为了使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和完善,各试点学校必须考虑人员、经费和场所等方面,需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1 加速实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对各专业的实验和实习基地的统一要求,尽快建立符合条件的实验和实习基础。要建好计算机专业、水利工程施工专业、工程测量专业等急需的专业实验室。另外,尤其要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验,加快实践性教学的课件制作,进行网上模拟实验室的尝试。

4.1.2 要充分发挥电大开放办学的优势,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设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在相互磋商的前提下,签订协议、完备手续,并由所在单位提供师资和专业人员协助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

4.1.3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经费投入。增加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经费,以保证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的必要开支。

其次,抓紧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性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能够正常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专兼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他们应熟悉电大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毕业设计和毕业作业(论文)指导及毕业答辩的老师都应具有所指导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1)指导教师资格。 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或专业工作者。凡承担过本专业教学工作五年以上,应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指导教师资格由各试点学校指导小组确认,并报省校审批备案。指导教师应指导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作业,不得跨专业指导。每位指导教师每次指导学生数不得超过10名。

(2)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并对学生选题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剖析,向学生推荐必要的参考资料和文献,指导和审定提纲。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审阅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初稿,写出修改意见。对定稿写出评语,帮助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指导教师一般对每位学生指导五次左右,指导课时不低于10课时。每次都要有简要的记录备查。

第三,建立和健全管理机构。

为了加强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领导,我校将成立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指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指导、审查和评估等工作。

教务部门应负责按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落实,协调该项工作的开展,适时进行督促检查。

1、实践性教学环节成绩的管理

(1)毕业答辩及成绩:毕业设计、毕业作业(论文)的答辩,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我省电大系统长期以来持之以恒的办学特色之一,必须坚持进行。答辩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指导教师不能主持本人指导的学生答辩。答辩成绩应由答辩小组共同评定。

(2)课程实验的成绩管理:课程实验的成绩由各教学班班主任记载在“学生课程实验成绩登记表”中,并在期末考试前两周逐级上报至省校教学教务科。课程实验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3)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成绩管理: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及毕业设计、毕业作业(论文)等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成绩由学生科记载在“集中实践性教学换机成绩登记表”上,并在学生毕业前两个月逐级上报至省校开放教育科。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未完成或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应学分,不能毕业。

(4)原始材料的管理: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所有原始材料均应保留至学生毕业一年后,以备上级电大和有关部门核查。

2、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审核、验收

(1)学校毕业工作指导小组审查毕业设计、毕业作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并上报省电大备案。

(2)各试点学校要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毕业作业(论文)的课题审查和验收工作。

(3)学校教务部门应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各教学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成绩,汇总毕业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完成情况,并在学生毕业前一个月将汇总表上报。

5 在开放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资源建设方面,我站积极开展了 “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以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资源建设为例,我站借助我校正进行示范校建设这一良好契机,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规划并逐步实施了水工实验车间、校园测量控制网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源建设工作。

6 结束语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近几年的工作开展,对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认识、管理、实施和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我们要提高对开放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想认识,把握好其实施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开放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资源,为开放教育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造就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任兴武,胡艳红.《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2] 屠立红,周立波.《吴嘉晖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

[3] 王莉艳,张浩波,等.《论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第5篇

一、精设学案,自主预习,形成学生的课前作业,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精设学案,自主探究属于课堂前延部分,主要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先生就说过:”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学”中充分暴露思维、暴露问题,提高老师上课的针对性。老师如果怕学生出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学”,就会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学到的知识也是假知识、死知识。 学习的效率自然也高不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前自主性的预习,主动获取知识,是一节课的第一作业。

二、优化课后作业布置,渐进式实现高效课堂

在政治作业的设计上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针对性、开放性、时政性、研究性、兴趣性、主体性,建构新的政治作业设计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作业设计和布置要增强动手能力 ,呈现开放性

在进行政治作业设计时,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素材,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所学的政治知识,提高生活的技能。比如,在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去不同的商业银行去办信用卡,进而了解工具。回来后进行展示和讲解。通过这些生活化的作业,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经济、政治、文化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作业设计和布置要评价合理,重视主体性

改变政治作业的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新课标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高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坚持教师评改作业的同时,可以采取让同学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完成作业后,不必把作业交给老师,先让学生自评,然后教师把学生分为1~2人一个小组,让学生互相传阅已自评过的作业,进行互评、修改。通过自评和互评,既能使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审视,又能使学生有机会评阅对方的作业,从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加合作、交流的机会。

坚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而在传统的作业批改中,教师主要是纠错,对学生的作业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批评多于表扬,纠错多于激励,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惧怕政治作业,这同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中,要多采用激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赞赏与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努力、成绩和进步,要在评语中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赞赏与喜悦;而对于学生作业中的过错要以恰当的方式指出,批评要适当委婉,重在鼓励。

三、有效设置社会实践类作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程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作业的布置也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社会调研型作业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作业类型。它改变了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实践中完成。这有利于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例我们在必修二民主管理的教学时,可布置如下作业:

1.收集本地区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的若干信息,并提出意见、建议。

第6篇

(一)主要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基本方式:组织学生申报课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经专家评审,筛选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对作者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省际、校际交流。

(三)评选方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初评;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预审和终审并提出获奖名单,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负责对被质疑作品参赛资格的评判。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为使这类作品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参赛作品一般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范围内选题。

(四)本届竞赛的奖励办法:三类作品分别按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3%、8%、24%、65%设特、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以作品获奖数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设“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设省级优秀组织奖10个左右,并在进入终审决赛的高校中设立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五)全国组委会拥有和组织获奖作品进行成果转让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委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二、推进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年9月)

1.召开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下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申请承办办法》、《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实施计划》,作为本届竞赛的指导性文件。

2.、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年10月下达《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3.各省(区、市)于*年10月15日前成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及有关单位牵头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并将委员会及其联络员名单上报团中央学校部;

4.各参赛高校在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于*年十月底前成立由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参赛协调小组,并确定本校参赛组织实施计划,在学生中开展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申报和省级初评阶段(*年3月至*年6月)

1.各参赛高校于*年3月确定本校申报咨询点,组织学生领取申报书样本,对学生申报参赛事宜进行指导;

2.各校参赛协调小组在*年4月上旬按章程规定对申报作品进行资格审查,举办本校的竞赛活动,并择优推出本校参赛作品;

3.各参赛高校于*年5月1日前向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已选定的本校作品及《申报书》(作品须为打印件,一式五份);

4.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于*年5月15日前进行申报作品的资格及形式审查,根据作品类别、数量聘请专家组成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

5.各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年6月1日前完成对各校申报作品的初评,从各校申报的作品中每校至多选出六件作品(其中,发起高校至多三件作品,各省、区、市选定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全国组委会规定的限额)。*年6月15日前,向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南开大学团委)寄送作品一式四份及《目录表》,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同时请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组织本地参加终审决赛的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网址:)上报送作品及申报书;

6.发起高校可有三件作品(—式四份)于*年6月10日前直接向全国组委会报送(直接报送的作品不计入各省、区、市报送作品限额内),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

(三)全国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年7月至10月)

1.全国评审委员会于*年6月成立,并召开评审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全国评审委员会于*年7月对作品进行预审;

3.全国组织委员会于*年8月向各地各有关高校下达终审参展通知及作品展览、演示等有关技术性规范要求;

4.各地各校按照组委会要求,于*年9月上旬至10月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工作。

(四)终审、展览、总结、表彰阶段(*年10月)

1.各校参赛队到南开大学报到、布展;

2.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报竞赛筹备情况、作资格及形式审查报告、通过终审日程安排、抽签产生评判委员会委员并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

3.举行开幕式;

4.举行参赛作品展览、组织作品转让洽谈活动,聘请律师和公证人员为技术转让各方提供服务;

5.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展作品作者进行问辩;

6.若竞赛期间接到对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则召开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按程序评定该作品的参赛资格;

第7篇

【关键词】引领引导点拨开发组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线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实现语文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教师找准处理好以下五种角色很关键:

一、参与的引领者。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身内部发生作用,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由他们自己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整堂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最初活动的引领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活动设计是否恰当,学生活动是否充分的关键因素。

二、合作的引导者。“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已学知识巩固的同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第8篇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多层次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促进双方面的共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大力开展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交际能力,在学思想品德中,用思想品德中摸索思想品德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应用能力。新教材出现的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给略显死气的思想品德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思想品德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思想品德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品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思想品德实践。正因为如此,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不能成为摆设,而应将其摆放至与教材选文同等重要的位置。我甚至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比讲授教材中一些与时代脱节的文章更重要。纵观现在的教学,我们为了追求分数,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禁锢于课文中,沉溺于题海里学生根本没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于是他们纷纷大呼学习思想品德很痛苦,根本就没有能够体会到祖国语言之花的美。我觉得,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对增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综合性学习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推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活动目标的明确性。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涵盖了思想品德素养的要求,在学习中培养了阅读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材中每一单元的综合实践课活动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各占一半,口语交际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因此它的位置总是在中间。既然如此,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确立好主题,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目标,各个活动环节设计都应紧扣主题,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例如《我就是一道风景》、《我也追“星”》、《走上辩论台》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美术等角度了解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热爱祖国思想品德。

二、实践活动准备的充分性 。进行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时刻记住,这是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课程,虽然不同于传统课程,但它依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是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的。我们进行实践活动课,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要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必不可少。每次的实践活动从准备到成果展示,我建议以四周为一个阶段,四周刚好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长,在课文讲授前布置课题,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准备进行不定时的指导,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展示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活动有序进行。我曾组织学生准备《我就是一道风景》实践活动,因此,活动成果以编辑诗集的形式和幻灯片形式展现,同时让学生明确查找的范围,可搜寻性也较大,学生的自由发挥度也很广。撰写“前言”或“编后记”谈编辑的过程,及对这次活动的感受。要求明确,学生就会心中有数,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但又保留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准备阶段,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自然能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人教版实验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材料,其内容涉及了各个领域,贴近生活,时代感很强,这样就对思想品德实践课的课型有了更高的要求。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简便易行,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从而活动中提高思想品德素养。例如《走上辩论台》和《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就可以用辩论赛,演讲会的形式呈现;《乘着音乐的翅膀》就可以用音乐欣赏会的形式,甚至可以让同学自己唱,自己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选择活动形式,但有一点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不能只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不能只追求活动课的热闹。思想品德综合实践课活动的开展,是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发展。趣味性与实效性两者兼备,才能使学生既乐意参加,

四、课堂教学主人的可变性。这个特点是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延伸开来的,既然课堂模式发生变化,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那么课堂教学的主人同样会发生变化。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给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到: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表现自己。最成功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意味着老师的作用会减弱。相反,开展综合实践课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变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五、教师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思想品德教师不愿意,不乐意开展综合实践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种课型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课文分析课基本上是以教师的分析为主,教师只需要将文本解读通透就可以了。但是,综合实践课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分析,更多的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能对综合实践课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固步自封,认为“师必定贤于弟子”的话,那么我们肯定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

我们要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已超出以前,我们教师可以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研究,学习,成长,加强双向融合,使双方的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以及“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思想品德,运用思想品德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思想品德老师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才能使学生折服,积极地参与思想品德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除了应当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更应具有一颗爱心。综合实践课讲求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已经逝去,我们不再高高在上,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他们的合作者。从活动的准备阶段到最后的成果展示,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无尽的支持和鼓励,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将以往的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化为多方面的评价。思想品德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多采用激励评语,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9篇

关键字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师的角色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1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应充当好以下五种角色:

1参与的引领者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合作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4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5评价的组织者

第10篇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五、评价的组织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综合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同时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儿童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鉴赏,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情感表现、取得的体验和经验成果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知识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建立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程体制改革的核心。在语文活动课程评价中,我们在选取评价手段时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互相评价时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 。这种评价主要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之下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及时将语文活动中的表现记入档案袋,有利于学生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激发学生不断的反思。

第11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思品课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记忆和接受,忽视发现和探究,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普遍接纳,并尝试着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要求不仅是消除接受式学习的学习弊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探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更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作出价值判断,其结果不是现有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思品课教学中,更要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迅猛,生活方式变化不断加剧,必须要求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板报等活动,还可安排学生积极撰写小沦文、调查报告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中小学课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方向。传统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与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传统课堂教学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发挥,不利于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现代社会必须的素质的养成。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信息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容量大,而且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思想政治 师生关系

目前新课程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开展。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动,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新课标教学的要求。在新课标下,我们政治课教学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如何面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教法的安排问题以及学生学法的指导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及总结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活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一个转变教育观念的好机遇,也是一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

1.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昔日课堂的主演,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和学生做朋友,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感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建立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走近学生。另外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从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即将走进新课程时,观念必须先行,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现在的一、二年级教材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挫折,排除各种情绪困扰,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将来走向社会都能起到作用。

3.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还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学习过程已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次新课改强调活动实践、调查、经历,所以教师平时教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描述,用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感受,强调体验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4.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改变评价方式。

第13篇

[关键词]能力培育政治课教学信息资料收集

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记得有一次与学生交流中,我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有位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她说:“我们当然最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如此。所以,只要能和蔼、民主、平等对待我们,和我们和谐相处,我们就喜欢。”这位学生的回答给予我很大启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有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种关系呢?我认为关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1 热爱、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在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过程中,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体人来对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真正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忱地培养和指导他们。

1.2 讲求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在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生的同志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不要老板着面孔,不要吝啬给学生笑脸,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思错、写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敬和亲近,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主体作用。

1.3 要善于激励学生。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是对人的动机的一种激发,是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调动。因此在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过程中,对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要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学生给以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以鼓励性的评语。也就是说,教师要随时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辅之以“你真行”、“你真棒”、“很好”等简短而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希望、信心、指导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指导学生收集信息资料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收集什么资料,怎样收集资料,这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2.1 指导学生确定收集信息资料的方向

收集什么资料,如果教师没有明确或较为明确的方向给学生,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我一般会把下堂课学生该收集什么资料及教学资源介绍提供给学生,如学习《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内容时,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有:(1)收集现实生活中与价格变动相关的经济现象和案例,通过立足经济生活,畅谈消费选择来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让学生观察、体会价格上涨对自己家庭的影响及调查所在社区或乡村其他家庭对涨价的反应,这样通过走进经济生活,体验践行进一步体会“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让学生调查某行业的“危”与“机”思考、讨论假如自己是厂长的话,面对“机会”你会捕捉到什么商机?你打算怎么办?假如你面对困境,你如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4)提供教学资源的相关文章,如《肉禽蛋上涨走势与分析预测》、《物价成关注热点,如何看待当前价格变化?》、《新闻分析:如何理性看待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等。又如上《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我事先把班级学生分四个小组,让每组政治小组长负责组织,先根据本组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成果展示形式,是交流式、辩论、知识竞赛、出板报、还是制作课件,接着确定主题:如金钱与人生、直面金钱、金钱是万能的吗?等等,然后根据主题去收集资料,可以借助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有关书籍、报刊,设计调查表走访拾金不昧的先进人物等,最后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到班级展示。

2.2 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1 指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并及时把信息资料收集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精华,然后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可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对课外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引导、督促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书籍、报纸、杂志、电视栏目、网上阅读,增加知识面。在指导阅读时我们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普遍的、持之以恒的。如阅读《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学生时事》等,观看《中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等节目。第二,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阅读。第三,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或不同年段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阅读。

除了指导学生阅读外,还要引导他们通过记录、摘抄、裁剪、复制等方式及时把收集的信息资料存储起来。

2.2.2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程课改下,教学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人为本、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因此政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科,走向生活、社会和自然。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参加诸如各种展览、政策法规宣传、法庭审判、社会调查研究、采访等活动来获取信息资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中收集第一手资料,让学生自己到实践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生活,从而实现对理论深刻的理解。如在学习“存款储蓄”的内容时,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资料,走访家人或附近居民,了解目前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有哪些,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互相交流、讨论。如前面介绍学习《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社会调查来收集第一手资料。

3要给学生使用信息资料提供平台

收集信息资料的目的是使用信息资料。如果我们不给收集来的信息资料提供利用的机会,那么收集者就会失去动力,这样,培养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后,要为学生使用信息资料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自己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的技巧和能力。

3.1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使用信息资料

每堂课前安排学生进行3~5分钟演讲,内容为社会热点、新闻热点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演讲者按座位轮流,提前准备,教师最后点评。

使用信息资料论证课本中的原理和观点或拓展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方法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采用师生角色互换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采用表演方式;采用提问法等等方式。

3.2 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用信息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集信息资料,那么怎样让学生来共享这些资料呢?方式多种多样,如交流式、辩论、调查报告汇报总结、演讲、写政治小论文、手抄报、知识竞赛、出板报、作课件等方式。我觉得高中的综合探究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的好平台。

3.3 让学生在考试评价中使用信息资料

笔者曾经尝试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考试的重点、难点和题型告诉学生,让学生联系时事热点,结合社会实际自己出题,自己得出答案。然后教师根据试题质量给以点评、分等级。通过这种活动,使教师既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资料分析、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教师的电子邮箱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或收集到的资料发到教师信箱,让学生智慧在网络的世界里与老师继续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10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69

生活化教学是学习小学语文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观察并体会生活,从中发现语文知识,总结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小学生虽然阅历不丰富,生活经验不足,不过相对来说,生活还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和应用会让他们心情更加愉悦,大幅降低畏难情绪。下面笔者就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小学语文展开一些论述,希望能给广大同仁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一、制订生活化的教学和学习方案

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强调体验和操作,因此除了常规的课堂学习之外,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上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听,是在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实践活动则与学生的生活更加接近,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但因为其开放程度比较高,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研究重点易发生偏差,因此认真制订活动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方案明确了每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时机、目标和具体的程序以及注意事项,有了这样的方案,到时候就可以做到按部就班、心中有数了。关于实践活动的时机问题,主要参考教学大纲的建议,并结合教学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安排。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需要在方案当中进行明确,并落实到纸面上,在活动之前向学生宣讲清楚,以使师生明确目标,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重点情况的出现。因此,在活动方案中,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实践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明确问题的答案所在,找到自己的体验结果。

在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方面,每个环节、步骤也要在方案当中进行详细的体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组建活动小组,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制定计划,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在小组内做到了优势互补,还使活动过程做到了有条不紊,提高了研究实效。对于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情况等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一些户外的实践活动,更要特别关注安全隐患,注意提前排查。当然,最好是不要去户外,可以努力创设教室之中的生活化场景,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开展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这都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多观察, 多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多引导学生去用心体察生活,从中发现更多的奥妙,尤其是语文学科的一些奥妙。如文学创作就是来源于生活,正是作家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会才让他们的笔端有了精彩作品的诞生。我们要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一名有心人,不断去积累创作的素材,把一些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这些灵感往往稍纵即逝,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捕捉到它们。

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练笔的作业,每天用几句话记录自己的日常,如生活事件、心情感悟等,而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生活多一份留意,更用心地生活。当然,最主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

三、拓展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即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去观察和了解土壤、植被、水污染等情况,然后到附近的村庄找老年人聊聊他们小时候的自然环境,看看如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最后鼓励学生将这些调查的结果记录并整理出来,使他们从中发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做一名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生活。类似的活动可以有很多,但是不要安排得过于频繁,那样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每个学期3到4次为宜。例如:学了《鸟的天堂》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公益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四、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动。教师在评价方面要注意客观公正,多给予一些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考行为。评价的结果可以用在调查报告上写评语的方式进行,也可在学生的小练笔当中加以体现。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我们也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评,通过互评让学生之间学会欣赏和分享,进而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体悟。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这种方式本身也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立足生活,l现生活,将语文教育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以使其真正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第15篇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做学生的好朋友

不难想像,一位不苟言笑、面容古板、高高在上的迂老夫子似的语文教师,很难使学生对其所授之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首先就要教师具有教学民主的思想,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把他们当做成年人看待,与他们真心诚意地交朋友。语文课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的作用,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人说,至少要把“三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我认为还应该是,把民主带进课堂,把平等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总之,教师要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关爱学生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位学生,把期待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温和恳切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各类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中,不同的读者因各自的生活经历,理解水平不同,对课文的感悟当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体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辩论,并且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开放的课堂教学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真正的舞台。例如《小橘灯》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我问小姑娘,她的父亲到哪里去了。小姑娘只是说他到外面去了,小姑娘为什么这样回答?当学生遇到这一个问时,各种答案纷纷浮出水面。有的认为小姑娘并不知道父亲到哪里去了,有的认为小姑娘警惕性很高,面对陌生人不轻易地说出实话等等。其实这些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是教师要把学生从问题引导到小姑娘的品质上,因此对于这些答案教师都可以认可,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意发现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往往都喜欢那些“三好学生”,那些鼓励的话语和微笑的眼神也往往是送给这些学生的。殊不知,那些学习成绩平常或者是比较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呵护。只要我们教师注意观察,总会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闪光点,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他们一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鼓励,往往会加倍努力,迅速进步。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女学生原先成绩属于中下游水平,并且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大,但这位女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她平时的随笔文章敢于发表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意见,我就在她的随笔作文本中对她加以鼓励和褒奖,也就是如此引起了她对随笔作文的极大兴趣,每周都期待我在随笔作文本上写的评语,久而久之她对写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而把兴趣延伸到语文学习中去,在学期结束期终考试中,一下脱颖而出,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开展各种活动,经常变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