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培训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美国水资源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洲中部,总面积937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地域上平原、山脉、丘陵、沙漠、湖泊、沼泽等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山地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丘陵及平原占三分之二,境内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东部与西部大致以南北向的落基山东麓为界,也是美国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岭,两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美国河流大都为南北走向,主要水系为:墨西哥湾水系,由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等河流构成,流域面积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太平洋水系,包括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萨克拉门托河等;大西洋水系,包括波托马克河以及哈得逊河等;白令海水系,由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及其它诸河构成;北冰洋水系,包括阿拉斯加州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根据降水量的自然分布,美国水资源特点可以概括为,东多西少,人均丰富。全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0毫米。以西经95度为界,可将美国本土化分成两个不同区域:西部17个州为干旱和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西部内陆地区只有250毫米左右,科罗拉多河下游地区不足90毫米,是全美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地区;东部年降水量为800至1000毫米左右,是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美国水资源总量为297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接近12000立方米,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二、美国水资源管理情况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美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已基本形成体系,对局部洪水的控制和西部水资源的配置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说,美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阶段已经结束。在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已受到生态和环境强力制约的今天,美国水资源工作的重心已转向高效管理,重点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防治水污染。其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以州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水资源属州所有,水资源管理基本以州为主进行。全国无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法规,管理行为以州立法和州际协议为准绳。州以下往往分成若干个水务局,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物统筹考虑,统一管理。以我们考察的南加州都市水务局为例,这个成立于1928年的水资源管理机构,起初只负责6个县,5200平方公里的供水事宜,向州供水工程买水再向下一级水务机构趸售。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务局的职能已不可能拘限于单纯的供水,而是必须统筹考虑工业、农业、服务业及生态用水需求,统一规划调度外来供水、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废污水处理回用,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这样的水务局不是政府部门,但州立法赋予其管理权限,对区域水资源、水环境负总责,使美国的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一管理。
2、行政措施主要体现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州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不意味着联邦政府在此方面只能袖手旁观。历史上,美国联邦有关部门一方面进行过大量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一方面也协调制定并监督执行了许多州级分水协议。在我们走访的内政部地质调查局、垦务局等部门,目前都有一些规划、计划在制定或执行中,这些计划涉及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监测、节水、水生态系统恢复等等,都由联邦投资保证执行。通过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促进美国水资源管理更趋科学和高效。在加州水资源局,政府工作人员正在着手修改“加州水资源计划”。于1957年制定的“加州水资源计划”写入了加州的法律,即每五年就要修改一次该计划。此次修改将增加干旱对策、节水措施、环境气候变化等新内容,并对未来10年加州水资源供需作出预测。水资源局今后的行政措施将主要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得以体现。
3、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水价制定遵循市场规律。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国家,市场驱动机制无所不在。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到供水区域内水资源的配置,其融资、供求均通过市场机制调控。在南加州都市水务局,来水、蓄水、输水、抽取地下水、废污水处理、地下水回灌等都是有偿运行的。水务局根据用水需求和供水情况,通过水资源调度模型进行实时调度,以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调度系统运行的基础就是市场化管理,水资源按质和成本论价。不同的价格决定了各种水源的分配,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废污水得以处理回用,使水资源向效益更高的产业部门流动,即“水往高处流”。
美国的水权与土地所有权密不可分,在水资源使用权的继承、流转和交易上,各州有较大不同,因涉及较多法律问题,都非常繁琐。近年来,在美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水银行的水权交易体系,将每年水资源量按水权分成若干份,以股份制形式对水权进行管理,方便了交易程序,使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美国水价的制定遵循市场规律,基本上要考虑水资源价值、供水及污水处理成本、新增供水能力投资。水费包括供水债券、资源税、污水处理费、检测费、管线接驳费等等,水价每年修订一次。美国也注重水价对节约用水的杠杆作用,近年水价年增幅达到8%,对1985年以后全国保持用水零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水权、水价和水市场的运营,使开源和节流成为市场机制调控的自觉行动,尽管存在管理失灵的问题,但在促进美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管理的重点。美国各级水资源部门在谈到目前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时,都强调节约和保护的重要性。美国用水结构在20年前已基本趋于稳定,居民生活用水所占比例较高,在1950年至1980年的总用水量增长期内,农业、工业由于结构调整、降低成本以及对废水排放的严格限制,用水一直在下降,增长较快的就是城市居民和服务业用水。为此,美国水资源较紧缺的西部各州采取了许多节水措施,推广家庭节水器具,改革水价,开展节水宣传等。有的州对居民用水的限制措施非常细,甚至连灌溉草坪的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鼓励节水,政府规定了详细的经济政策,凡家庭、商业单位、工厂采取节水措施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奖励补贴。节水措施有效遏制了用水量增长的势头。现在,各有关规划、计划中都把节水作为主要措施加以突出,尤其是西部各州,在开源与节流的关系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节流。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减少对江河的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的维护。目前全美建有20000多座污水处理厂,各种规模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保证了较高的污水处理率。一些城市划定了大面积的水源保护区,如旧金山政府就购买了饮用水源地集水区,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美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维护进行了大量研究。联邦垦务局所管理的西部水库,都规定要下泄生态水量,以保证动植物对水的需求。美国地调局近年启动了一项计划,对全国地下水进行监测评价,以推动各州采取回灌等措施,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
5、新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在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实时监控等方面,美国有关部门广泛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卫星传送,地理信息系统等。美国地质调查局负责水资源的监测、评价和科研工作,共设有覆盖全美各个河流和水源地的7028个观测站点,技术手段十分先进,这些监测站点全部与卫星联网,任何一个站点上发生在两小时以前的监测数据都能在因特网上查到。该局不仅开展正常的水资源观测和评价工作,近年来,还率先运用数学模型进行了全美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其技术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水资源实时调度在美国也很普遍,许多供水区都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完成对水量的分配,自动化控制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
6、不断进行改革。美国的水资源管理处在不断改革中,体制问题是改革的重点。目前呼声最高的就是供水与污水处理业的私有化改革。由于美国环保部门对供水提出了更高的水质要求,大量20年以上管龄的供水管道需要更换(占70%),加之水处理成本也要增加,供水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呼唤私人资本的注入。美国目前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90%以上是县、市及各种社区所有,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使企业改造举步维艰;而投资回报率达到20%的美国供水业,对其国内和海外的私人资本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供水与污水处理业私有化趋势明显。在一些地区,私营水厂和委托管理的水厂越来越多。美国水公司协会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水厂体制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水质提高了,用水户投诉率降低了,经营成本降低了。更重要的是,私有化带来了资金、工作效率、优质服务,为美国水业注入了活力。
三、美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北水南调工程
与我国相类似,美国的西部较之东部也是主要的缺水区域。美国西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主要由太平洋沿岸山地、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以及落基山山地组成。太平洋沿岸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干旱无雨,以冬季降水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尤其是毗邻太平洋的加州地区,在全美人口密度最大,工业和城市化程度很高,水资源不足长期以来是美国联邦和加州政府十分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美国漫长的西部开发历史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重中之重。早在1902年,联邦政府就设立了垦务局致力于中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近100年的努力,在西部已经建成水库348座、泵站267座、渠道21.6万公里、输水干管2300公里、水电站58座。这些工程的建设,为美国西部水资源的配置,为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有了胡佛水坝,才有内华达美丽的城市拉斯维加斯;如果没有北水南调工程,今天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将风光不再。
美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典型就是北水南调工程。北水南调工程是加州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配置性工程。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南北狭长,地形起伏,雨水分布不均。北部雨水较多,常有洪水;南部人口密集,降雨稀少。尤其是南加州,聚集了该州2/3的人口,又是经济高速发展地区,水资源矛盾十分突出。这一地区主要依靠从东北内华达州科罗拉多河引来的部分河水和地下水。但随着各州对本州水源的控制和保护,加上地下水超采引起地面下沉等情况,迫使加州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起,统筹考虑解决北涝南旱的水资源配置之策。1960年,加州全民公决支持北水南调计划,使全长600多公里的调水工程得以开工建设。该工程主干道于1973年竣工,此后,完善和配套工作一直未停。整个工程建有28座大坝和水库,22座抽水站和一些发电站,年调水量近50亿立方米,供加州2000万人使用,调水量的70%用于城市,30%用于灌溉360多万亩农田,是目前美国乃至世界距离最长扬程最高的调水工程。
北水南调工程主体投资17.5亿美元,全部来自长期债券,由州水资源局根据用水需求与当时的29个地方水务局签署长期用水合同,再用水费偿还债券。这种市场化的资金运作,不仅解决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也为工程的运营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看,北水南调工程的建设是成功的,即使美国对水利工程建设反对最激烈的环保人士也充分肯定这一工程的功绩。
四、体会和建议
通过赴美水资源培训考察,针对我国及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实际,我们深切感到,美国作为一个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国家,又有多年来大量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仍然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很值得我们学习。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美国基层水务局的模式和供水业的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二是美国水资源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实施,对我们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如何保证实施有借鉴意义;三是在深入研究水权、水市场及制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政策上,美国的做法值得学习;四是水资源管理的先进技术可以学习交流;五是西部地区水利建设从资金筹措到运营管理能够从美国西部开发的做法中学到经验;六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如何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应当借鉴美国经验。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保障。从美国水务局的运行情况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涉水事物的统筹治理具有体制上的优越性。我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国家和地方应制定政策予以推动。目前,我们在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上主要着重于理顺城乡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以及回用的管理上比较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的统一管理。要指导水务部门积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做到政企、政事分开,推动供水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引入竞争机制,增强运营活力。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编制落实好水资源规划。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水资源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安排今后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要汲取以往教训,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前期基础资料的整编,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编制出管用、落实的规划。
3、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制定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政策。我们过去过多的依赖于行政政策进行管理,对经济问题研究得很不够。水价、水权和水市场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要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水价这一杠杆促进节水,依靠市场对水资源实施配置,在全社会建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机制,为“十五”期间全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在丹麦综合工会联合会(SID)下属的工会干部学院,培训主要是向学员提供实际、实用、实效的知识,而不是灌输全部东西。从这个认识出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构筑基础教育培训和强化提高培训两个体系。
基础教育培训安排五周。学员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课堂上以“海报”似的形式,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乃至所愿意公开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向教师和同学展示、介绍。其目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缩短彼此距离,增强亲和力和亲近感,形成团队精神和协调、活泼、团结的学习氛围。第一、二周,主要是学习如何组织工会,签订集体协议,开展俱乐部活动,提高演讲水平,调查了解会员的情况,并形成详尽的记录资料等等。第三、四周,主要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提高思辨能力和性格修养,目的是提高工会干部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善于理智地、辩证地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特别是在与政府和雇主的谈判中,成为一个出色的、能充分代表会员利益的高手。在第五周,主要是学习社会传统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常识,学习国家宪法,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异同情况,并让学员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广义的民主(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公共场所的、竞选中的民主等等)。基础教育培训是必修课,它的着眼点是让工会干部在了解社会现状,放眼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会工作的水平。
强化提高培训是“选修”式的培训。由学员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富于选择性、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增加知识容量,指导工作实践。课程设置是“板块”型的,例如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的有关知识为一块;建立共同协商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如何更好地签订集体协议和调处劳动争议为一块;确保卫生健康与安全,建设良好的工作场所环境为一块;工会干部如何组织会员参与工会的活动,建设好和发展好工会,使工会在政治上更加强有力为一块;企业的财务管理、劳动工资理论、技术规程学为一块,还有如何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好后备力量等等。
无论是基础教育培训,还是强化提高培训,教员都特别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既有灌输,又善于采用问答式的方法,让学员动脑筋、提问题,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实践,使学习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SID每年用于培训工会代表的经费是1.1~1.2亿丹麦克朗,其中10%是工会经费,其余取之于培训基金,所谓“基金”,是集体协议规定的由企业雇主必须支付给工会干部每小时27欧分培训费的积累。
二、关于成人职业培训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冒雨考察了丹麦Center县(由26个市组成)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AMU)。在丹麦,类似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有七所,此外,还有135个培训学校。2001年,有310832个丹麦人参加了职业培训,其中38%是女性,62%是男性,Center的AMU所承担的培训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个培训中心由12位成员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其中五位是工会代表,五位是雇主协会代表,一位是县政府代表,一位是市政委员会的代表,由工会方担任管委会主席。培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教师自治。培训中心的管委会主席向我们介绍说,丹麦是世界上享有最高技术水准的国家之一。在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态势下,人们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为此,丹麦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发展成人职业培训计划(亦简称AMU计划),旨在给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实施AMU计划的第一阶段在六十年代,对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助了一臂之力,使许多新兴生产领域的就业前景得以改观。AMU计划的第二阶段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解决了当时较高失业率带来的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用新技术培训了许多失业人员,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九十年代为AMU计划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密切合作,使知识、服务和信息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支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2000年,AMU计划又跨越了新的门槛,进行了新的改革,它使成人教育和继续培训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职工的终身学习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框架,赋予社会各阶层在优先安排AMU计划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了企业主、职工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形成了“就业必须经过培训”、“在职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的理念,对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技能娴熟的职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MU计划有三重目标:一是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根据企业和劳动者的实际,持续地提供和改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职业培训;二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提供有效的培训;三是坚持长远的观点,立足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管理层在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时,非常强调贴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始终保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的密切沟通和联系。一旦发现某个行业人才紧缺,某项专业有技术断层,就立即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AMU计划为劳动者终身提高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这一计划几乎覆盖了全社会成员,其中有些培训是专门提供给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群体(一般为8%左右),例如失业者、难民和移民等。
摘要:会计专业培训要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我国会计教育组成部分的会计专业培训与知识经济的要求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会计专业培训必须做相应改革。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会计专业培训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会计专业培训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培训;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我国会计职业的执业质量和会计培训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会计专业培训的特点,适时进行会计教学工作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培养适应新经济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新途径。一、会计专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培训教育一直以来大多都由普通高校举办,且教学师资等资源主要依赖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会计专业培训也就自然承袭了普教的教学模式,然后缩减课时。教学计划即使修改也是委托普教的教师来代办,而对普教的教师而言,由于目前普教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以及学员基础差等因素,高职称和高水平的教师很少给参加会计培训的学员上课,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学员的实际需求,不熟悉培训规律和学员学习特点,所以,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员而言,也就没有针对性。(二)实践教学环境和形式单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就大多数会计培训的实际情况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同时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采用的许多资料是由教师自编的,无法保证实习实训需求。这种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员解决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但毕竟与实际情况有一段距离。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因为合作方收入与付出不等同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成为会计培训的会计实训基地。培训班实训基地的严重缺乏,使得学员的专业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三)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学员本身就是会计从业者或潜在的会计从业者,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目前会计专业培训学专业课程体系很少涉及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而且,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未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其中,难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四)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不够完善,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现有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产品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知识面的拓展。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如商业、金融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另外,会计实践教学应包括会计(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三类学科的系列课程,还应包括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种方式。但从许多培训基地的模拟实验教学来看,真实体现模拟实验的课程只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计算机操作也较少。枯燥的理论教学以及理论不能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导致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做不到扎实和稳固。(五)师资队伍流动性强,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师资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执行者,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普教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但他们兼职成教教学,对会计培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对了解较少。[1][2][][]二是在校就读的研究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并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易于与学员沟通,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规律的研究,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三是退休老教师,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但对现代成教思想知之甚少,对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够熟悉,甚至不会使用,影响了会计培训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二、提高会计专业培训质量的途径(一)改革教学方式,推广会计案例教学,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会计培训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员的实践操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好。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和实践性的契合点。(二)围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培养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的原则,让学员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因材施教为立足点,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基础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及职业素养的课程门类和课时,减少专业必修课,拓宽专业基础,突出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应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为中心,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内容。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强调针对性,争取做到学即能用,适当补充会计实务中新出现问题的研讨专题课和“诚信、敬业”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着力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三)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员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必须扩大现代化教学的范围,提高现代化教学的质量。(四)开展新会计知识讲座,完善师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众所周知,会计制度、会计法规更新快,会计知识也随之更新。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新会计制度培训,更新知识。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同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讲座,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员,使学员了解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及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学以致用,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1、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2、刘天明.试论我国成人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3、林德明.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5(50).4、王如彩.高职高专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7(2).
[关键词]电子商务双证书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商务领域的普遍运用,电子商务师作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人员,正成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热点。为了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技能鉴定工作纳入标准化、规范化轨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并颁布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该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电子商务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为保证培训和鉴定标准的统一性,强化管理和质量监督,针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大量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劳动保障部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开发了一整套集职业培训综合教学平台、实验室软件、专用考试系统为一体的培训考核综合平台,所有的考试全部上机操作,在管理上对培训鉴定机构引入了特许授权管理模式,以保证电子商务师培训鉴定的整体质量。
近年来,随着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大幅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如果能在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必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职业资格证书为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提供了其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证明。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2005年起把国家职业资格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试培训课程列入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
二、电子商务证书培训与考试在院校的实施情况
1.培训与考试情况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从2004年3月开始为专科二年级同学进行国家职业资格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试培训,并组织同学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迄今为止,已成功组织了十期国家职业资格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试,共有500多名同学参加培训和考试,考试平均通过率为80%。
经分析我们得知,前几期考试不合格的同学都是技能考试没有通过,主要原因就是对电子商务的流程不熟悉,而且上机练习不够,对电子商务师实验室系统的操作不熟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后来的培训就延长了上机辅导时间,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技能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在后几期考试都是技能成绩较好,理论成绩偏低,主要原因包括:(1)老师理论知识辅导不够,未注意过程考核;(2)部分同学复习不充分,到综合考试前才开始准备,时间不够;(3)理论知识考试本身有一定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少数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报名参加助理电子商务培训和考试,他们非常努力,学习的劲头特别足,在几乎没有学过任何相关专业课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试的相关内容掌握得很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同学是电子商务专业同学学习的榜样。另外,还有一些已经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回到母校,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助理电子商务培训和考试,这些同学说,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2.取得的成效
“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观念。电子商务专业03级专科的四名同学常胜军、高超、李淼、曹佳琦组成的“梦想数码港”队于2005年6月获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首届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团体赛冠军。2006年9月,常胜军在中央二台“绝对挑战”中获胜,获得了卓越公司产品专员职位和2万元培训基金。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先后选派十余名教师参加了电子商务相关技能培训,使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2006年电子商务专业李英侠老师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学校成立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项目团队UEB,获得研究资金10万元,吸收8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受到了学校领导、企业领导和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实战技能,校电子商务专业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助理电子商务师证书培训和考试外,从2005年开始还与著名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进行了深入合作,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在师资培养方面,阿里巴巴借助其电子商务认证项目已经累计为院校培训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近10名,这些教师全部通过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培训师的考核,被聘为阿里学院兼职讲师,其中陈道志老师荣获阿里巴巴金牌培训师。在学生培养方面,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与阿里学院合作培训了近百名学生,并将部分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的优秀学生介绍到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企业实习和就业。三、电子商务证书培训与考试应注意的问题
1.培训工作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助理电子商务师培训不仅仅是针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以前所学专业课进行综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例如,助理电子商务师培训中的网络使用模块主要是对应《网络技术与应用》及《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网络营销模块主要是对应《网络营销》课程,电子交易模块主要是对应《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项目管理》等课程。教师在培训前应详细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课程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由于理论考试的大部分内容同学们在以往的课程中都已经学习过,所以老师在辅导理论部分时,主要以提纲的形式,帮助同学们复习所学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就助理电子商务师大纲内容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模拟题。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模块考试不考理论(只考技能),有些同学到综合考试前才开始准备,时间不够,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加强过程考核。
对于技能部分,可以说是会了不难,但需要多练,这也是学校强化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全新的环境,主要是在电子商务实验室中模拟完成电子交易等内容。老师应反复跟同学们强调,重点是熟悉并且掌握电子交易的主要流程,而不是局限于实验室的具体操作,使同学们学会融会贯通,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务工作
购买教材、考生报名、打印及发放准考证、考场布置、下载考卷和素材包、安装考卷、回收答案等工作要注意有条不紊,而且要特别仔细(例如,在组织考生报名时,一定要核对身份证号,保证准确无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不小的麻烦。
目前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作弊现象屡见不鲜,难免有同学受到不良影响。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同学们的诚信意识,而且要使同学们明确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得助理电子商务师证书固然会对自己毕业求职时有所帮助,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助理电子商务师培训学习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学校还从考场的基本布置出发,在考场的各计算机间安装了挡板,在考试前对监考老师进行培训,要求监考老师严格监考,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束语
这几年北京联合大学主要组织本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参加电子商务证书培训与考试,准备以后把招生范围扩大到全校甚至校外。校外准备以参加电子商务高自考的学生为重点,因为自2002年以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一直承担着北京市高自考电子商务专业专科实践环节的考试任务,推广电子商务证书考试有比较好的基础。
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置是新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努力,可以说电子商务师证书考试为电子商务人才提供了一个好的鉴定标准。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重点高职院校,学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资格考试无疑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鉴定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助理电子商务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敖静海薛万欣王晓红: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助理电子商务师培训与考试工作的尝试[J].中国电子商务优秀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教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于教师培训中,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相对立的。狭义上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本文通过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提出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一、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与实际脱节。
一方面,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信息技术仅仅是众多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由于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过于强调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其结果是难于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过分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盼望以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他们忽略了,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地转变教师对整合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也不能教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
2、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于2001年起先后办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学一线的教师。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也在我国的18个省市办起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实际上,能够胜任教师培训任务的师资是相当有限的,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着培训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库匮乏等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从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有以下作用:
1、促进被培训者内化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
不少人认为教学案例是特殊的典型的,表现为某时某地的教学情景,不能传递理论的知识。事实上,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主任兰格德认为,案例会促使被培训者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的思考。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来讨论新的案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被培训者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本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
2、促进被培训者对教学中问题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被培训者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同时,当被培训者认出案例中所描述的“此时此地”事件并与之产生的共鸣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他们就逐渐养成分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
3、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被培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被培训者大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创设机会让被培训者接触整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被培训者头脑风暴式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被培训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方式,促使工作创新。
现实教学中,被培训者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与同事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实际教学问题讨论的氛围,通过案例的讨论和被培训者实际整合教学问题的讨论,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同事是如何面对整合问题的,他们的对策是什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被培训者渐渐融入讨论中,开始把自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整合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评论性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被培训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
案例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两种类型:
1、被培训者观摩案例并进行讨论。
在这类的案例教学中,被培训者是通过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案例来进行讨论的。旁观者清,在真实的问题前面,被培训者得到了像专家般进行思考的机会,从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2、被培训者作为亲身体验者直接参与案例的教学和讨论。
与第一类的案例教学不同,这类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双方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并亲身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培训者可根据被培训者所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进行分组,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培训者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把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表达新观点,交换各自意见,并可介入作适当的引导。与此同时,被培训者要积极地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完成教学后,培训者组织并促进被培训者就他们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课堂模拟,被培训者不仅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熏陶,学到了整合的方法,还领略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乐趣,促使被培训者从技术的个人运用到使学生参与使用技术整合观念的转变,得益良多。
同时,培训者从被培训者对该课的讨论和反思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进而设法地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学相长,双方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是案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案例
在教学目标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案例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都可以作为案例。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则是基于一定学科教学目标,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亲身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3.被培训者的课前准备
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被培训者往往是观众。但是案例教学要求被培训者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案例,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案例,可以向被培训者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被培训者的注意。
2.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问题可以由被培训者提出,也可以由培训者提出。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问题有:
=1\*GB2⑴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2\*GB2⑵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
=3\*GB2⑶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
=4\*GB2⑷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
由于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培训者可以把被培训者分成4~5人的小组,按照教学的目的,引导被培训者讨论相关的问题。当被培训者提出不同的整合方案时,培训者可引导被培训者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排除不合理的整合方案,确定最佳的整合方案,待小组讨论后,培训者可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共鸣。当然,当被培训者提出的方案大致一样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培训者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被培训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
3、总结评述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完毕后,可以由培训者进行总结,也可以由被培训者进行总结,培训者补充。总结面要广,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并进一步引导被培训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阶段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单靠案例讨论的形式,其成效是远远比不上其他职业培训那么突出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反复讨论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案例教学必须走:案例讨论——反思——亲身实践+同事互助辅导(peercoaching)的道路。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因此,课后,培训者要及时地向被培训者布置反思的任务,让被培训者对课堂讨论、案例内容或者是自身的教学进行自省。同时,培训者要给予理论的指导。
在接受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自省后,被培训者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者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安排环境和理论技术支持,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内容可参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项目的内容,被培训者可在培训者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训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价
对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一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考察,即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做出对理解案例有帮助的,提出其他人没有提到的方案等;第二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者可布置案例让被培训者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三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培训者可有关整合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规范,英特尔未来的评价标准等。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案例质量评价、课堂讨论评价和培训者自我评价。课堂讨论评价是案例教学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积极的讨论是必要条件,培训双方要认真评价案例的质量和课堂讨论情况,培训者要不断地反思,做出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课程的评价
培训课程的评价要求被培训者和审查委员会的共同参与。被培训者是培训课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评价对培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培训者可以从平常的提问、交流以及调查问卷中把握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和期望。
五、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我国有句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切实有效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1、案例来源要真实准确。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将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2、案例要典型生动。所选案例要与教学联系紧密,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案例要能反映现实,充满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述离奇古怪的案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其实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列举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某些基本观点和。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深入透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包含的方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3]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与实践的桥梁。开展案例教学将成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家讲座法,微格教学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参考】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物业管理人才严重供不应求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全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约612万人,较2008年的250万人上升145%,较2004年的144万人上升325%,但是,物业管理师数量仅有43,919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0.6个,占全国612万从业人员的0.7%,由此可见,物业管理师队伍数量与需求呈现出了较严重的失衡。《发展报告》第四部分有关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指出,“行业从业人才队伍匮乏”这一实际情况。依据《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规定》第二十八条之规定,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应当由物业管理师担任。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全国在管的70万个项目中,具备物业管理师资格的项目经理数量还远远未达到《暂行规定》的要求。
2.企业规模化发展过快,人才“拔苗助长”趋势明显
《发展报告》指出,到2012年底,物业服务企业数量约71,000家,较2008年的58,406家增长23%,较2004年的26,700家增长166%。物业管理面积145.3亿平方米,较2008年的125.46亿平方米增长16%,较2004年28.8亿平方米增长404%。9年时间,企业发展规模呈几何倍数增长,而物业管理行业薪酬竞争力低,导致物业管理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企业规模高速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因此在用人上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导致出现从业者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严重不匹配的现象。
3.未来物业管理人才将按物业管理业态及专业细分
物业管理已由住宅为主的“一元化”发展模式向写字楼、商业物业、工业厂房、医院、学校、寺庙、商业步行街、街道以及各类城市综合体等“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随着物业管理业态的逐步丰富,行业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势必会走更加技术型和精细化的道路,例如:就环境管理而言,住宅清洁只需要一个清洁员及简单的清洁工具就能完成作业,而医院物业清洁则涉及有毒有害垃圾处理与职业健康安全防护,高端写字楼物业则涉及玻璃幕墙维护等专业性很强的技术问题。在经营管理方面,商业物业则涉及更高层次的资产管理和商业运营策划。因此,未来物业管理人才不只是具备通用能力就可胜任,而是在细分物业管理业态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岗位能力胜任模型来匹配具备专业能力的物业管理人才。
二、关于物业管理职业培训转型升级的思考
随着物业管理业态的多元化,物业管理商业模式的转变以及IT技术的广泛应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已初露端倪。与此相适应的,物业管理职业培训模式也必将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为此,我们从不角度提出了六个转变模式。
1.传统培训模式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传统培训模式以老师在台上讲授,学员在台下听记的方式进行,培训机构不太考虑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企业对学员的培训效果也没有太多要求,甚至个别企业和学员仅仅是为了获取证书而参加培训。然而在现代企业运营模式下,人才的专业能力,培训能否带来行为改变、理念提升和绩效优化是企业更加关注的要素,因此,未来的培训不是为取得证书而培训,而是要着力培育企业关注且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学院为深圳市福永街道社区实施“定制式社区物业管理人才培育”,培训共由八个单元组成,包括人才选拔、物业管理基础理论培训、社区物业管理专题研讨、公文写作与培训技巧、物业管理项目“沙盘推演”、物业管理项目跟岗实习、在岗远程督导及综合考核等,目的是为社区培育未来的物业管理总经理,为实现社区物业管理自治及社区物业管理经营运作常态化的“造血功能”提供人才支撑和理念提升。培训效果已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认可,相信定制式培训产品将会有更大的市场前景。
2.单纯面授培训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
行业发展初期,从业者大部分对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很需要通过面对面的讲解来获得专业知识。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规模扩大和跨区域经营等因素的影响,面授已不再是获得专业知识的唯一途径,同时,面授也存在诸如培训组织难,培训成本高等弊端。为此,网络线上培训顺应而生,网络培训有效的解决了空间和时间的矛盾,而且培训成本低,学员可以随意自学,重复学习。近几年,许多学员就通过网络培训的形式考取物业管理师资格。网络在线培训对一些基础理论和常规性问题的知识学习很有效。但是,对于实操性较强、观念更新类以及高端研讨类培训仍然需要面授的方式才能完成。因此,物业管理职业培训由单一的面授转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应对这一趋势,学院砺工坊网络学院应运而生,并已经开展相关线上的培训服务。
3.理论培训向技能训练转变
早期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刚刚起步,从业人员对物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了解不深,培训主要以物业管理基础理论为主,侧重对物业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讲解。随着行业的发展,基础理论已全面普及,企业更关注从业者技能的提升,有关设备设施管理、客户沟通和投诉处理技巧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显得尤其重要。而这种能力单靠理论培训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对从业者专业能力的训练成为培训机构重点研讨的方向。我们正在全国推广的项目经理沙盘推演培训模式就是专注于训练和培养项目经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企业学员认可。据学员成长跟踪情况显示,前几年接受项目经理培训的学员已有很大一部分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
4.通用性岗位培训向专业化培训转变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早期在全国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包括管理员、部门经理、企业经理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刚刚进入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者和企业高层管理者。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领域的技术升级,通用性岗位培训已远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专业技术的要求。传统的住宅物业管理只有最基本的供配电系统和给排水系统等简单的设备,而城市综合体的管理则涉及大量的智能化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因此,未来培训必将根据不同业态、不同专业岗位进行不同的专业能力训练,以满足企业真正的用人需求。
5.培训市场从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转变
物业管理培训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已有了质的提升,但目前仍存在培训对象以中低端岗位为主,很少有针对企业总监以上的高端培训产品,特别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宏观决策以及资产管理等问题的研究较少。相比较物业管理的上游产业——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总裁班、高级研修班、MBA、EMBA等高端培训产品则百花齐放、层次分明、门类齐全。但就物业管理企业而言,仍然有一大批高层管理者有需要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的需求,像绿城物业集团、长城物业集团分公司总经理以上等一批大型企业的高管,都被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进修。因此,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到今天,同样需要以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及多元化的培训产品,来满足各层级从业人员的需求,不久的将来物业管理高级研修班、高端论坛等新型培训必将成为高端物业管理培训的主打产品。我们也正在积极研发企业“沙盘模拟培训”等产品,重点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面临的实际问题。
1.1应急人员组织架构
应急人员由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组成。领导小组由医疗院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医疗、护理、信息管理等;由后勤院长担任副组长,为科学防控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医疗救治专家组主要由呼吸科、感染性疾病中心、重症医学科、实验医学科等相关专业专家组成,负责技术咨询、防治指导和培训工作。
1.2疫情监测
对于疫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防控的关键所在,要做好疫情监测必须要守住门、急诊预检分诊这个前沿阵地,完善发热门诊工作,在急诊、门诊大厅设立预检分诊处,安置红外线发热检测仪、配备手持式体温测定仪,并做好登记记录。医务人员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如果有符合留院观查、疑似病例,则由专人陪同至发热门诊,陪同医务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接触和飞沫隔离的个人防护。如患者已诊室就诊,则应让患者原地等待,该诊室停止接诊,医务人员做好防护措施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协调患者转运事宜。发热门诊由急诊科统一管理,医务人员需要通过传染病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的培训。人员应相对固定,隔离区域严格限制人员出入。
1.3应急物资、设备管理
1.3.1应急物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个人防护物品的配置情况进行了梳理,特别完善了急诊、门诊、感染性疾病中心个人防护用品种类、数量的配备,为做好科学防控打下基础。另外,设备物资部确保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体温枪等设备正常使用,临床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进行维修或者更换。1.3.2应急床位管理虽然我院为收治埃博拉病毒病的省级定点医院,但由于该病的特殊性,留观、疑似病例均先集中收治于传染病专科医院。门、急诊预检分诊通过流行病学史和症状筛查出疑似病例,并在发热门诊或传染科进行临时留观,由医院联系本地疾控中心将其转运至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同时,我院将根据疫情的发展和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在传染科及时调整床位收治相关病例。
1.4应急期间信息管理
应急信息报送,要求全院各临床科室根据《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的要求报送疑似或确诊病例。对留观、疑似、确诊病例要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科逐层上报主管院长、院长,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送信息,获准后在2h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全员培训与培训效果评价
2.1全员培训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是接触传播,医疗机构及家庭是感染的高风险场所。院内感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于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不到位,特别是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不熟练。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众多,要做到全院培训,人人过关,必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讲座、制作个人防护用品穿脱视频并在全院电视晨会上播放,对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兼职护士进行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的现场培训,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史、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及注意事项等。医院感染控制兼职护士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参与电视晨会的培训,并对参加人员进行签到和抽查考核。同时,将个人防护用品穿脱视频上传至医院的电视公共平台,可随时供医护人员点击浏览。
2.2培训效果评价
2.2.1评价方法由医院感染控制兼职护士会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本科室的人员进行抽查考核,内容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以及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穿脱方法等,进行现场打分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送结果。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13软件进行录入并核对完善,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性分析以及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多个样本考核情况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由下式估计,α’=0.05/[(k1)×k/2+1](k为分组组数)[7]。2.2.2培训效果评价共计培训5869人,随机抽查考核了其中的585名工作人员,其中164名医生,328名护士,其他职业(实习学生及研究生等)93人。个人防护用品穿脱考核情况见表1,抽查中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脱摘个人防护用品上。90.60%的医务人员能准确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顺序,73.16%的医务人员能准确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摘除顺序,83.08%的医务人员能准确掌握摘除口罩的要点。但是,摘除手套时有36.07%会有污染。脱防护服由于操作较复杂、注意事项多、容易污染,仅有17.44%的医务人员能准确掌握,82.56%的医务人员在脱防护服时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考核情况按照工作类别分类发现,护士个人防护用品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医生(Z=2.712,P=0.007),护士考核成绩良好的占到73.56%,医生考核成绩良好为53.05%。而医生又高于其他类别的医务人员(Z=4.063,P<0.001),其他医务人员63.44%考核合格,而考核良好的为32.26%。另外,从职称上看,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知识掌握情况较无职称的医务人员好(Z=4.521,P<0.001;Z=5.367,P<0.001;Z=4.714,P<0.001),无职称的医务人员考核合格为48.21%,良好为49.40%,优秀为2.38%。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掌握得最好(Z=2.986,P=0.003),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考核良好达到了72.13%,优秀为9.02%。
3讨论
美国、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一直是各国研究、效仿的对象,也被公认为较为先进的模式。而其先进性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其企业培训系统的完善及有效性。培训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一直位居日本汽车制造业的榜首,而它以自己独特的生产管理技术、推销制度、建议制度和职工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策略,创造了几十年辉煌的业绩。其中,“丰田式的教育体系”在丰田深入人心,为丰田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丰田以及其他一些知名企业的实践都已证明,企业教育对公司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刊物《亚洲商业》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样本包括中国在内的八个亚洲国家中随机抽取的715位大型企业的高级经理。调查内容涉及对将成为企业管理骨干与核心的MBA在品质和技能方面的期望与要求等内容。一项主要的结果列举了MBA应具备的10项品质与技能是:创造与革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业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对人的管理能力、道德品质、技术性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1]。这实际上是对未来亚洲企业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就国内目前情况,我们不可能指望在今后几年内,会有一批批已被培养好的、具备上述品质的企业管理人才(比如,MBA)加盟企业管理,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实际上,依靠企业现行的条件以及国内教育体系的能力,建立和强化管理再教育系统,可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可行的办法。国内的学术界与企业界对建立、健全中国管理再教育体系应有所作为。
2国内外企业中人员培训研究的发展
国外对企业中人员培训的研究发展于三四十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8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assessmentcenter)在英、美、德等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2]。实际上,评价中心是采用模拟情景对人员进行评价的方法。以模拟情景的不同可分为若干具体的测评方法系列,如公文包测量、无领导小组、管理游戏等,还有其他一些相当有影响的训练方法,如美国的敏感性训练、方格训练。日本的魔鬼训练、PM训练等。哈佛大学则着重推行案例教学法。这些训练法都有内在的理论根据,同时又十分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可直接为企业实践服务。国外专家始终致力于培训方法的探讨,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工作是关于管理工作要素系列的认定以及关于若干训练方法效度指标的探讨。比如,从40年代开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批学者就致力于领导行为要素的研究,他们收集了1800多关于领导工作行为的条目,并最后用两个维度即工作管理和关心员工高度概括了管理者的工作性质。50年代以后,Flanag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者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他首先提出的“关键事件”的方法,对将近3000名各级军官的事件样本、20个实验室以及大量公司的事件样本进行了领导者行为要素的深入研究,得到了相当丰富和有意义的结果。例如,从对公司管理者工作的职位分析,Flanagan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雇员监督、人力协调、与雇员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60~80年代期间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出现,可以说多得不胜枚举。另一种思路是直接考虑领导者的素质要素,比如,Chiselli的一项研究对管理者的13项品质的重要性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中监督能力、职位要求、智力、自我实现、自信心和决断力6项品质对管理行为影响最大;安定的需要、接近员工和首创精神对管理工作有次要的作用;而其他4项,即要求高收入、支配他人的愿望、成熟感以及男子或女子气对管理工作不产生影响[3]。这些研究结果本身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管理实践并不具备指导性的意义,但该领域大量研究的存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一是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二是其研究方法的可借鉴性。当然,国外更有意义的工作是针对管理者的工作要素所进行的训练方法的研讨,如评价中心对管理者交际能力以及敏感性所设计的训练方法等。而且,这类研究持续至今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4,5]。下图是根据评价中心最常提供的培训方法中所涉及的管理者工作要素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低级管理者所需的技术技能最多,而高层管理者对概念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管理层次也是影响管理者工作要素的变量之一。
附图
图1不同层次管理者三种技能差异的示意图
90年代以后,国内出现了一些针对具体企业的,涉及具体方法的相关研究[6,7]。相对而言,国内企业管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应的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培训方法。在一项企业培训情况调查中发现,企业已普遍认识到管理教育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培训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培训的有效性。目前有关管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大都局限在经验和描述性的层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理论的层面解决企业管理再教育的问题。企业教育包括道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其中又以管理人员的心理品质、工作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和困难,其主要的难点在于培训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便是国外已证明为先进和有效的方法,运用于我国也有一个艰巨的移植过程。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独特的训练体系和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3培训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现代心理学将学习解释为因经验而使行为或潜在行为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培训则是受训者通过学习而习得某种新的或修正某种旧有的认知和行为的过程[8]。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培训中各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过程中各重要阶段所固有的问题必然有其相似性。因此,心理学有关学习问题的讨论所形成的学科,如联想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对培训应该具有理论性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培训从理论上应该有三个主要的过程:角色的鉴定、角色的比较以及角色的改进。
3.1角色鉴定
角色鉴定是指对所培训的心理特质的理论界定(心理特质指在管理活动中所需的特定心理品质,有时它指的是行为模式,而有时它指的是技能形成中相应形成的心理特性)。这一过程在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心理特质的界定是否正确、合理,是方法研究有效性的关键。通过研究可界定出管理人员的能力要素系列。3.2角色比较
心理特质的模式形成之后,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比较的参照系统,也就是说为培训的心理特质提供了一个标准或样板。这是对实际的心理特质进行评价的基础。因此,角色比较就是实际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心理特质与在该项管理活动中所要求的特质之间进行的比较。这种比较在技术方法上要求设计、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测验工具,同时,它又是工具操作化的过程。
3.3角色改进
角色比较完成之后,角色改进便成为可能,这也正是训练的基本任务。在研究中,角色改进所涉及的问题是确定训练的基本形式,如一般形式或心理形式(一般形式是指常规训练中使用的方法,心理形式是指利用心理的方法,如心理测量、小组互动等),以及确定训练的基本程式,包括确定具体的测量工具,规定训练的步骤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培训方法研究的完整过程。
4情景模拟方法
情景模拟方法实际上是设计训练方法的一种思路,理论上讲是最可能具有训练效度的方法,也是国外近几年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有效性都与它所能反映的实际情景中的品质、技能和行为等特质有关。如果训练方法所强化的特质正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那么这一训练方法就是有效的。情景模拟法的中心含义就是以实际工作情景要求的特质(包括心理品质、技能和行为等)为依据,设计模拟情景,训练人员,以达到强化该特质的目的。情景模拟训练法有三个技术关键:(1)特质界定的准确性;(2)测量工具在情景模拟中的可操作性;(3)情景模拟的效度,即情景模拟反映真实特质的有效程度。情景模拟法的研究应该成为培训方法研究的主要思路。情景模拟训练方法的关键是解决效度问题。
关于一些具体的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的研究在国外已趋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而且,在每一种有影响力的方法面世之前,都会有一系列的相应的研究直接围绕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全面、充分的研讨,这保证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Gaugler等人用元分析对评价中心的效度进行了方法学意义上的探讨。元分析是对以往研究的再分析过程,Gaugler等人的研究对有关评价中心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效度指标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对评价中心的效度指标的获取途径和衡量标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9]。Brannixk(1989)等人则对某一具体的公文包测验进行了研究,但其侧重点仍然是对评价分数有效性的讨论,研究中对公文包测验的效度评价构成体系所作的深入分析,对国内相关研究具有很好的参照价值[10]。Goffin将心理学中传统的人格测评方法与评价中心的情景模拟方法在效度指标上加以比较,以增进测量的有效性,从而改进培训方法的使用效率[11]。这些研究对将评价中心中的具体方法(如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公文包测验和行为示范等)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招聘、选拔和人事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例子,下表是采用传统方法与评价中心方法选拔英国军队军官候补人员的成功率比较,数据表明心理学的测评方法显著提高了选拔的有效性[3]。活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近期出现的一种变革过程,它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变革行为,并最终干预企业的人事活动。活动研究的过程包括5个阶段:诊断、分析、反馈、行动和评价。活动研究有两个主要的优点:第一,以问题为中心;第二,强调人员参与[12]。活动研究非常强调方法的科学性,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以情景模拟方法为核心。
表1传统方法与心理学方法选拔军官候补人员的训练成绩百分比(%)
方法数量优于一般一般低于一般和未及格
面试49122.141.336.6
评价中心72143.540.326.2
上述情况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国际上大量有关培训方法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培训方法的理论研究以及实现培训方法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和实践依据。
5培训中的难点
培训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着重强调的是培训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可以说企业正处在两难境地中,一方面大批的管理人员需要品质、技能的再训练;另一方面训练方法缺乏科学研究与改进,训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该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尽快使我国企业培训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极其重要。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企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适应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入世界竞争大格局的要求。然而,提高企业培训质量的途径是强化培训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倡导进行针对我国企业具体实际的实验研究,而且应遵循培训方法的基本规律,力求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创造新的企业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亚洲企业界对未来创业家抱有怎样的期望.管理案例研究,1995,9(1):10~11
[2]WexleyKN.美国对工作人员训练的研究概况.心理学动态,1986,4(1):36~40
[3]鲁龚,高欣,马永生.评价中心——人才测评的组织与方法.北京:百家出版社,1991:10~17
[4]WarrP,Peter,Bunce,etal.Traineecharacteristicsandtheoutcomesofopenlearning.
PersonnelPsychology,1995,48(2):347~375
[5]ManiBG.Progressonthejourneytototalqualitymanagement:Usingthemyers-briggstypeindicatorandtheadjectivechecklistinmanagementdevelopment.Public
PersonalManagement,1995,24(3):365~398
[6]宗月琴.运用评价中心的方式选拔管理人员.应用心理学,1992,7(2):12~17
[7]梁开广,邓婷,许玉林等.评价中心法在评价中心管理潜能中的应用及其结构效度检验.应用心理学,1992,7(4):50~57
[8]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6~242
[9]GauglerBB,RosenthalDB,ThornthonGC,etal.Meta-analysisofassessmentcentervalidity.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7,72(3):493~511
[10]BrannixkMT,MichaelsCE,BakerDP.Constructvalidityofin-basketscore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9,74(6):957~967
[11]GoffinRD,RothsteinMG,JohnstonNG.Personalitytestingandtheassessment
center:incrementalvalidityformanagerialselection.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
(一)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就可以使企业领导和员工重视起工商管理培训,从而用端正的态度来进行工商管理培训,自觉的完成工商管理学习,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为了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首先要对企业领导阶层进行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知识普及,使企业自上而下的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视起来。其次,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企业员工了解到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意义,从而使员工将工商管理培训当成自己的责任,进而认真进行工商管理学习[2]。
(二)对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进行改革企业要积极的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改革,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首先,要采用“大脑激荡法”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对学员进行培训,从学员的需求角度出发,来进行培训方法的选择,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不时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一些最新的案例加入到培训内容中,从而贴近学员的生活,使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
(三)完善培训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培训考核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要为学员创造一个好的考核环境,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其次,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员进行考核,从而真正了解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者,要适当增加考核内容的难度,不以学员通过考核为考核目的。总之,只有使学员重视起工商管理培训考核,才能真正的督促学员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四)注重培训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企业要注重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建立严格的师资认证体系。其次,要从国外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培训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再者,要对师资队伍进行投资,保证教师的培训水平定期得到提升。另外,要促进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队伍参与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总之,只有好的师资力量,才能为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二、结论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员工培训
一、引言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一个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先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培训作为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开展的人才培养、储备工作,可以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它以其内部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保证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21世纪企业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的最优方式。同时,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依赖于“人”,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如何以企业培训为依托,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达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繁荣的双赢局面,是企业留住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企业培训。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投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员工提高职业能力、促进潜能的开发。在企业培训的实践中,一些员工在培训中成长成熟后,或跳槽另觅高就,或要求加薪提职。企业因此认为,与其这样,不如凑合不搞培训。然而,因噎废食显然是不可取的。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舒斯特对1284家公司的专门调查:接受企业内训、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率平均比没有做这些事的企业高11%左右。
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因为大部分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大多数员工在选择是否进入一个企业时,都会注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因而培训也是大多数人重点考虑的筹码。如果一个企业始终只想着如何利用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热情,是很难取得长足发展的。
良好的企业培训体系可以为改进员工的态度、提高知识与技能管理提供服务、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培训后即使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只要不是群体行为,员工所带走的只是个人学到的技能,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结构是带不走的。
2.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指企业帮助员工确定个人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增长职业素质的培训机会,从而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建立企业与员工间的双赢关系,进而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它包含如下两重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职业生涯管理,应是一个满足员工、管理者和企业三者需要的动态过程,它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希望从职业中得到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局限、价值观以及他们与组织正在考虑的备选职业是否匹配。同时,企业还必须提供自身发展的目标、政策、计划和制度等,帮助员工做好自我评价,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良好的竞争机制。管理者则要鼓励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让员工对某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以便在进行个人工作反馈时提供更好的帮助,并提供员工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机会等信息。
企业的培训需要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致,重要的在于使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同步,或培训略超前于职业发展。通过分析、评价员工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和丰富工作经验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因此,许多公司把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使企业和员工在培训上获得双赢的“金钥匙”。
二、企业培训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方略
1.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提高培训有效性,改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战略目标为企业培训提供了方向,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许多企业缺乏将“个人奋斗”整合为“共同愿景”的过程,而一个缺少战略目标的组织必定人心涣散,互相制约,难以发展。同时,企业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奋斗”之上的,是在“个人奋斗”基础上的整合。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组织的系统设计,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企业培训体系同组织的发展目标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在个人阶段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也不断地向组织的战略目标靠拢,既激励了员工们持续的努力和奉献,又使得组织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指导思想,实现了组织和个人“双赢”的管理模式。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技能的提高,而企业培训则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开发。在企业组织的发展中,强调员工培训、植入职业生涯规划,由个人职业规划、个人知识积累、个人技能提高推动组织整体绩效的改善,进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同样,组织的整体发展也可以带动个人发展,两者互相促进。比如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员工个人独自的职业生涯设计方式,由组织引入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个人性格测试、素质测试、技能评估等,帮助员工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结合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现状、人力需求态势等,向员工科学地提供员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参考,与员工共同制定符合组织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调动组织内部的岗位资源,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受到组织发展目标的影响,规避企业培训后人才流失对组织的战略发展产生的分险。
2.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和培训需求。职业生涯管理作为组织的一种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和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而具体到每一个组织成员,由于其处于个人发展及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又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因此,企业必须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关键点,实施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比如在职业选择阶段,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是帮助员工选择一个满意的职业。因此,必须充分了解新员工的学识、态度、兴趣和爱好、职业价值观等特征,并指导其正确选择所提供的职业,做到职业与人的能力、特长相配,也与求职者的从业愿望相符。而在职业稳定阶段,员工的职业愿望已基本停
留在某一固定的职业上,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也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此时,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趋向于以员工的职业锚特征为依据,根据每个员工特定的需求,引导员工自我发展并吸引员工稳定地“抛锚”。如果对有管理能力型职业锚、想走管理型职业发展通道的员工,应根据其发展,不断考评其在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商务能力、金融财会能力、交际能力方面等的进步和潜质。3.制定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计划。
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旨在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相结合,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案,通过培训进一步发现员工的潜在能力与特长,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企业内各个职务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职务升迁路线及职位空缺、工作轮换和培训等信息;通过基本素质测评,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通过对话及公开的职业生涯研讨会等形式,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分析自己目前能做好哪些工作,如果加以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将来能做好哪些工作,并将这些工作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生涯目标。企业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既要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也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使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对其具有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4.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完善培训管理工作。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必须与培训需求、培训目标相适应。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管理工作的完善要注意受训者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知识层次和岗位类型等。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培训方法面前,可视需要选择一系列培训方法,可采取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为重点,多种方法变换组合的方式,使培训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比如在职业维持阶段,职业培训一般在业绩、能力考评的基础上进行,以帮助员工达到职业发展目标为目的。培训方法可选择:(1)知识补充培训,及时给员工补充新产品、新设备的知识和其它一些必备知识的更新等;(2)提高业务能力的培训,对基层员工来说,主要是技能培训;对管理人员来说,还必须有思维、观念方面的培训;(3)专业人才的培训,即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有关专业技术或管理技能的素质培训;(4)人员晋升的培训,即在员工晋升之前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训,以满足其即将就任的更高职位的要求。
在探索、立业阶段,员工相对比较缺乏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对企业的习俗、价值观和相关理念等文化方面的认同,还没有形成在特定集体中进行协作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基础的职业培训。在这方面,海尔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名牌企业,较好地运用培训方式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企业,进而留住他们的心。其新员工培训“四步曲”:第一步。使员工把心态端平放稳;第二步,使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第三步,使员工把归属感“养”起来;第四步,使员工把职业心树起来。海尔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管理值得企业鉴借。
医院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在卫生管理尤其是医疗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专职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要求涵盖工作专制化,职称序列化,能力专业化,管理意识现代化等几方面内容。国外研究显示,推行院长职业化是发展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的首要任务及要求,也是进行医院体制及职业化改革的必经之路。医院管理的重点在于以实证调查研究作为建立规章制度的基础,以实际情况为根本,探究有效的方法及可行的措施,确定发展模式及管理目标,优化医院管理人员制度等。
2职业化培训的具体方法
2.1开设医院管理专业学历及学位再教育
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卫生及教育部门在专业规划及方向方面尚无医院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专业及相关课程。因此,我们建议在医院设置相应医院管理学科教育,培养相关专业性医院管理人员,切实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有效、高效、有序进行医院管理。通过系统的专职医院管理相关专业学历学位再教育,健全医院管理专项制度。
2.2完善医院管理职业化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的职业化培训体系存在培训面狭窄、机构混乱、方式单一、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管理者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计划及考核大纲,以实际需要为依托进行完整的课程设计。此外,我们建议各医院可主动开展国际化医院管理职业培训,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总结发展规律等。
2.3严格医院管理职业化准入制度
针对医院管理职业化考核制度及细化考核指标的缺乏,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具体章程并在全国各层级医院管理中推行落实。在职人员按期进行职业化管理培训教育及阶段职业化管理考核,经考核合格获取任职资格。通过专人专管、专项负责、严格规范医院管理人员聘用及考核,切实确定医院中高层管理者的任职条件。
2.4优化医院管理结构
医院管理人才应建立不同层次梯队,以高层统管、中层职能、专业技术管理及一般管理为分类,分布于医疗、护理、后勤各方向的不同层面。医院职能管理干部兼备医院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监控作用,应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因此,医院应提供优秀的业务提升平台,优化中层管理干部职业化结构,创新性设置专职管理职务,专人专岗,严格岗位设置及责任分工,最大效能地发挥管理职能。
2.5构建合理有效的职业化激励政策
医院职业化管理应灵活的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专业化角度启发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建议,医院应为职业化管理人员建立与技术职称相应的医院管理职称系列,细化专职管理人员的职称晋升标准及评价指标。在薪资基础上拓宽分配渠道,借鉴国际上管理人员薪酬通行制度,实行医院管理者年薪制,在经济上提高对专职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此外,,医院应设立相应奖励,认可管理者的学术贡献及社会地位,满足其荣誉感、成就感等精神需求。
2.6建立医院管理职业化评价体系
以往对管理人员工作的评价以传统医院绩效考核为准,从德、能、勤、绩四个方向作为终期考核指标,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指标,不完全适用于专业职业化管理的考核。对管理人员职业化评估考核应以职业化规范管理、规划严格培训、落实薪酬分配为目的,采用计划制定、专家选择、方案实施、结果分析、结论考评及档案规范等方法,对专职医院管理队伍全面职业道德考核、工作业绩评估、职业分类、分级、分等能力考核。专职管理人员的考核应着重关注管理人员的管理协调能力及管理创造力的评估,以“临床、管理一起抓”为考核衡量标准,促使医院管理人员以医院根本利益为基准作。
3结论
关键词:管理培训效果评估关键指标
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培训效果评估。关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概念,雷蒙德·A·诺伊教授认为,就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而英国的管理服务委员会(MSC)将其定义为“用来判断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组成的系统,如果说前三个环节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的话,培训效果评估却远远落后于培训的脚步。长期以来,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后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不重视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效果评估是对各评估指标的信息综合,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准确,首先依赖于被综合的对象——各评估指标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和有代表性,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估的结论。因而,选取什么指标来刻画管理培训的效果,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取的指标选择方法是文献资料的提炼和专家访谈。
一、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和指标的初建
(一)关于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
目前,我国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是一些一般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研究。如周勇、张燃(2001)提出培训效果评价的几个方面:培训力度,技术适用度,效益增长度。晏秋阳、曹亚克(2002)提出员工培训评估指标分为两大类,硬指标和软指标。王鲁捷、钟磊、孙启霞(2002)认为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成本—效益评估指标和顾客满意度指标两大类。陈卫(2006)提出了包含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对培训教师的评价……受训者的工作态度总体表现、人力资源绩效指标、运行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熊敏鹏、杨小东(2007)根据Kirkpatrick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设计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反应指标(如培训对象的满意度等)、学习指标(如推销知识、辅导技能、选材技巧等)、行为指标、结果指标(如培训成本、组织发展的状况等)。肖娟(2007)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分解为:反应类(对培训感兴趣、培训内容对工作帮助程度等)、学习类(知识学到程度等)、收益类(培训对企业的货币价值贡献率)、战略支持类(人员流动率等)。
但管理培训,由于其培训的特点,效果评估都有不同于一般员工之处,因此,效果评估的指标也有其独特之处。虽然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指标设计的依据。
1.WilliamH.Clegg的观点?譹?訛。美国学者WilliamH.Clegg(1987)对639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应该是:工作绩效的改善、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学员知识的增长、学员技能的提高、学员态度的改变、企业运作绩效的提升、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对课程讲授的评价、对后续课程的需求程度、对培训活动组织情况的评价、企业经理对课程的推荐程度、学员的激励程度、学员的参与程度、培训项目成本等。
2.国内学者的观点。萧鸣政(2004)教授提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表现为过程评估与成果评估两个方面。管理开发的过程评估指标包括完善的管理开发规划、相关的配合措施和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完善的HRD规划包括:确定HRD需求、建立管理开发的客体与对象、课程设计、教育培训技术的选择与确定。相关的配合措施包括:师资的选择、对被开发者的了解、时间场地的安排、管理开发前后的相关措施。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包括:成果导向的评估内容指标、评估规划内容。成果评估指标包括内部成果与外部成果两个方面。内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的意见与满意度、学习成就评估。外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在岗位工作中的变化、对组织整体的影响与效益。
陶祁、王重鸣(2006)在管理培训的背景下,提出了在培训效果评估中可使用适应性绩效作为培训效果的效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开发出了包含压力和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岗位持续学习、人际和文化适应四个因素,共25个项目的适应性绩效问卷。
曹如玲(2009)提出了培训课程的启发性、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学员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的感染力与课堂气氛、教师讲解的逻辑性与清晰度、学员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学员的人际和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增强、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提升等22个评估指标。
(二)基于文献研究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初建
在整理总结了大量有关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培训过程理论、综合性培训模型和层次培训模型为依据,从管理培训的目的、需要出发,结合管理培训的特点,本文预选出符合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和原则的三大类、七种、29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其指标定义、来源和理论基础如表1所示。
二、基于专家访谈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完善
结合研究内容,本次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目的、需求,管理人员培训的特点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并通过访谈对已汇总出的评估指标进行修订,使得评估指标更加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专家访谈的对象共7人,由三部分组成:(1)企业管理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2)管理培训领域的培训师和组织者;(3)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部分对象的数量不必很多,但要求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并对培训评估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或实践经验。
专家访谈主要问题:
(1)能描述一下贵公司的的发展战略吗?如何将该战略应用到管理人员的培训上呢?(2)近年来,企业开展了哪些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您觉得效果如何?您觉得效果不错或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3)您所了解的企业在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时通常会使用哪些评估指标?您觉得有效吗?(4)我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评估指标(如上所述),您认为它们是否重要?(5)您认为是否有其他的评估指标需要加入?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评估指标提炼。
最后,汇总访谈结果,结合评估指标筛选原则,对已总结出的指标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具体结果是:增加了“体现管理人员学习特征”的指标“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将原来的“培训需求与战略”指标细化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四项;增加了“培训手段先进性”、“企业员工积极性”、“企业员工流动率”、“企业市场份额”等指标。
三、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关键指标的描述
总结上述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研究结果,本文得出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18个四级指标。如表2所示。
(一)培训准备类评估指标——培训需求与战略
在企业实践中,每个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的定位来评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培训的预期效果和培训重点的确定来源于对企业目标的正确认识。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了培训能否瞄准正确的目标,进而影响到能否设计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因此对培训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中培训准备阶段的指标的设计就确定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与战略的联系进行论述。包括: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相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
(二)培训过程类评估指标
1.课程内容。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和被培训者的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本文中,课程内容类评估指标涵盖了对课程的启发性、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三个方面的评估,主要通过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感受来进行评估。
2.手段和方法。该类评估指标设计为:培训方法的多样性、培训手段的先进性,主要用于评估管理人员开发培训中培训方法能否与内容相符合。如对知识类培训时,可采用讲授法、专题讲座、研讨法;对提高和开发综合性能力的培训时,可采用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模仿法、拓展训练法。同时,还要重视手段的现代化。
3.师资的选择.教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引导者。培训教师的组成可以内外结合,既包括高校从事企业管理的学者、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应有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者,甚至企业自身的成功的管理人员。教师的感染力、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管理人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这三个指标成为评估师资选择是否恰当的依据。
4.培训的保障。这一类指标用于评估培训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教材与相关资料的准备情况、教学环境与设备情况这两项会对培训效果的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培训组织工作是否到位,则会影响到被培训者、甚至是所在企业对培训的满意度。
5.管理人员的特点.本文提出的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是基于战略绩效和学的,因此在评估指标设计别设计了“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这一指标,目的在于考察管理人员培训能否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训结果类评估指标
1.个人学习效果。在效果评估系统中,个人学习效果分为知识的效果和技能效果两种。知识效果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获得的智力上的进步;技能的效果指的是管理人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产生绩效和最佳效能的行为。由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和素质要求,对管理人员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就侧重在是否达到决策能力的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的提高等。
2.组织绩效效果。组织绩效的提升是几乎所有培训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主最关心的目标,但管理培训对组织绩效方面的影响往往不会那么直接、快速地从这些指标中体现出来。因为管理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个人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本文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绩效管理工具,设计了管理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组织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类,内部流程类,客户指标类,财务指标类。
参考文献:
1.RichardA.Swanson,ElwoodF.HoltonⅢ,FoundationofHumanResourceDevelopmentEISBN:1-57675-075-2,Copyright2001ByBerrett-KoehlerPublishers,Inc
2.[美]赖尔·约克斯著,胡英坤,孙宁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熊敏鹏,杨小东,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培训效果评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7(6)
6.陶祁,王重鸣.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06(3)
7.王鲁捷,钟磊,孙启霞.企业培训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培训,2002(12)
8.周勇,张燃.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评价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1(8)
9.晏秋阳,曹亚克.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的探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S)
10.陈卫.企业培训的绩效评估[D].硕士论文,2006
(一)培训工作缺少规划
虽然不少企业组织机构也认识到了培训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但是,培训指挥工作的执行却并不能人员从胜任角度与企业战略部署方面做安排。许多培训指导活动临时抱佛脚,眼下缺少什么则补什么,同时不少培训工作往往参照同行竞争对手的培训从业经验,却忽视了本身企业的授课意义所在,导致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浪费人力资本。
(二)培训工作虎头蛇尾
虽然企业培训工作也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业绩挂钩,能够一定程度上调动部分员工的积极性与建立公司归属感。但是许多员工往往很少理解培训工作的主要意义及培训工作的进展成果如何。如此一来,员工在培训工作执行中丧失了主观能动性,没有清晰的分析、思考思路,即为了培训而培训,对个人和企业的培训工作进展成果及执行作用无人问津,无果而终。
二、精细化管理视阈下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建构主要途径探讨
(一)精细化绩效测评机制的建构
现在企业竞争在投资市场中愈演愈烈,企业管理工作不仅要对准公司各级职能部门单位,同时也要考虑管理体系制度是否适合公司发展所用。其中,培训管理体系制度要明确面向于公司各级员工。所以,公司培训工作要针对于各级单位从属责任的不同而针对建立配套的培训工作方案。当按照配套的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培训工作时,要将授课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从中不断摸索培训工作的亮点;同时通过职工或学院的业务技能反馈、问卷调查、学习交流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绩效测评考核工作,确保培训工作通过针对性的业绩考核检验出工作问题所在,以在下次培训工作开展中加以改进。
(二)精细化培训管理体系制度的建立
首先培训工作体系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企业培训工作的规范性、约束性、激励性充分融入其中,强调柔性管理手段的同时,将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计划充分展现在培训工作执行中。其次,培训工作要将各级人员进行合理归类,强调培训工作指导开展的针对性,既能突出各类培训工作的与众不同,讲求创新,同时还能从公司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强调整体勾勒培训工作的指导框架,以提高各级职工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为工作目标。再者,要试图和各级岗位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各级岗位工作的开展难点与重点,了解员工的业务技能渴求动向与欲望,针对每一时期公司发展的不同需求而展开针对性培训指导工作,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生搬硬套,以此才能真正培养公司各级员工的从业素质及业务技能,通过培训指导工作培养公司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
(三)建构精细化的培训指导规范
培训工作只有将培训工作流程化与规范化才能进一步将培训组织工作贯彻于实际中来,使培训工作进展成果高效体现出来。因此,培训工作要考虑公司各个职位、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认真分析岗位和培训工作的主要联系,从而才能结合各级人员岗位来编制培训工作大纲、案例、课件、游戏活动、激励方案等,达到注重课程创新开发的目的,同时也非常符合公司各级单位岗位的实际需求,此外,要加大培训讲师的培养和外聘,并做好培训工作的必要成果监控工作,加强培训工作信息、资料的收集等,以为下次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结语
设备部负责全厂设备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设备种类多、故障数量大;另一方面设备改造更新速度也很快,对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极高,给设备管理员工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传统培训模式下,设备部的培训工作出现过以下问题: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过去设备部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存在重形式、轻考核的问题,缺乏健全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无法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提出改进。员工培训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划,培训效果不佳。对员工的培训大多出于短期收益的考虑,存在“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问题,只有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组织开展一些临时性培训。同时,在培训前没有对培训需求进行认真分析,致使培训内容与现场实际出现的问题脱节,针对性不强。培训方法单一。一方面,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培训方式主要以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对学习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考虑不足,基本都是以“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另一方面,传统培训模式经常采取聘请专业老师授课。但在培训实践中发现,专业老师虽然在理论方面研究深入,但由于他们没有参与过现场实际生产,对生产环节不能准确把握,员工参加培训后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够。
二、培训模式创新实践
从2012年度开始,设备部在总结以往培训工作的经验基础之上,本着“全员同参与,培训全覆盖”的原则,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实操培训中心为依托,整合培训资源,注重培训实效,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向全员能力培训模式转变,使托电公司设备部的培训工 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1.制定全员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厂
内实操模块取证机制从一期机组投产之初,托电公司就已经开展了技能鉴定取证工作。设备部现有8人取得技能鉴定高级技师资格,38人取得技师资格,107人取得高级工资格。2012年初,设备部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在以往开展技能鉴定取证的基础上,分专业制订了全员厂内实操模块取证计划,通过全员参加技能鉴定考试(外审)与厂内实操模块取证考试(内审)相结合的方式,使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技能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2012~2014年度设备部6个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共设计了圆顶阀检修、发变组保护校验等21个厂内实操模块,涵盖设备管理的各个专业。设备部的每名员工都需要参加厂内实操考试,但员工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来进行学习。模块取证按照先培训、后考试的方式,每个模块配置1~3名导师,对模块取证学员进行培训。与技能鉴定考试不同的是,厂内实操模块考试将培训、考试的重点放在了实际操作上,以解决设备管理检修实际问题为目的,让每一名员工都实际动手进行操作、练习,极大改善了设备管理人员动口多、动手少的情况。通过实际动手进行操作让学员对设备结构、故障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了设备管理人员处理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培训团队
内部培训师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资源之一,他们实地经历公司的各个生产环节,对企业及员工的生产生活情况非常了解;同时,培训师和受训者同属同一工作环境,培训师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来向受训者讲解,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设备部以“以点带面”的总体思路,首先,由各专业选拔出技术骨干,通过送他们到厂家培训学习先进技术、到外厂参加大修全过程管理学习、参加内训师授课技巧培训,加强对部分骨干员工的技能培训;然后,再让他们担任日常专业培训以及厂内实操模块导师,进一步检验和提高他们的授课水平。这种滚动促进的方式,不仅让这些技术骨干的技能水平逐步提升,同时也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形成“追、学、赶、超”的学习氛围。现在,设备部已建立起一支以高级技师以及专业班组长、高级点检员等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内部培训团队,为部门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3.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备部保留以往效果较好的培训形式,又增添多样的培训形式。生产现场培训与课堂培训相结合。针对设备出现的异常、障碍情况,将培训场所挪到了生产现场,结合设备运行状态,来进行实地讲解、分析,有助于学员对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以及在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深认识,同时还能让大家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方式有更多的了解。选派各类优秀的技术尖子进行培训。伴随着公司各台机组脱硝改造等重点工程的有序进行,设备部有计划地分派选拔技术尖子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待其归来后再把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对广大员工进行再次传递,产生一种良性循环,以促进员工共同提高。
4.赛训结合,沙场练兵
广泛开展各类形式的竞赛、比武,以赛检验培训效果,以赛提升培训水平。2012~2014年,设备部共开展各类技术比武、竞赛十余次,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设备部还积极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大唐国际、集团公司等各级单位参加竞赛及学习,让他们与兄弟单位的技术尖子进行充分交流学习。
5.建立专业培训中心
很多培训内容需要利用现场设备进行培训,对设备安全、人员安全都会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生产现场条件有限,粉尘、噪音环境也不利于培训的正常开展。2012年度,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设备部正式建立起了员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配备了各类专业工器具及钳工操作台、电动机检修等十余个项目的培训设施,同时还安装了天车,可以进行设备吊装操作。在不进行培训的时候,也可利用培训中心完成各类检修工作,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培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6.加强新员工培训
设备部在新员工培训课程设计上,除了常规安全教育外,还增加了职业卫生健康、现场风险防控、优秀青年经验介绍等内容,注重对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7.管理考核严密、加强培训效果评估
在培训工作中,设备部建立健全了培训管理制度,严肃管理考核,实行培训签到制度,以保证培训效果。同时,还加强培训效果评估,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设计了专门的培训效果评估报告,在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师和受训者进行填写,定期进行总结报告。这样,每次培训后有学员填写培训效果评估报告,便于培训讲师发现问题、提高授课水平,同时也为管理人员对培训讲师进行奖惩提供依据。
8.培训与岗位变更建立联系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员工培训
一、引言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一个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先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培训作为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开展的人才培养、储备工作,可以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它以其内部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保证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21世纪企业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的最优方式。同时,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依赖于“人”,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如何以企业培训为依托,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达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繁荣的双赢局面,是企业留住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企业培训。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投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员工提高职业能力、促进潜能的开发。在企业培训的实践中,一些员工在培训中成长成熟后,或跳槽另觅高就,或要求加薪提职。企业因此认为,与其这样,不如凑合不搞培训。然而,因噎废食显然是不可取的。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舒斯特对1284家公司的专门调查:接受企业内训、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率平均比没有做这些事的企业高11%左右。
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因为大部分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大多数员工在选择是否进入一个企业时,都会注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因而培训也是大多数人重点考虑的筹码。如果一个企业始终只想着如何利用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热情,是很难取得长足发展的。
良好的企业培训体系可以为改进员工的态度、提高知识与技能管理提供服务、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培训后即使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只要不是群体行为,员工所带走的只是个人学到的技能,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结构是带不走的。
2.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指企业帮助员工确定个人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增长职业素质的培训机会,从而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建立企业与员工间的双赢关系,进而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它包含如下两重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职业生涯管理,应是一个满足员工、管理者和企业三者需要的动态过程,它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希望从职业中得到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局限、价值观以及他们与组织正在考虑的备选职业是否匹配。同时,企业还必须提供自身发展的目标、政策、计划和制度等,帮助员工做好自我评价,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良好的竞争机制。管理者则要鼓励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让员工对某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以便在进行个人工作反馈时提供更好的帮助,并提供员工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机会等信息。
企业的培训需要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致,重要的在于使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同步,或培训略超前于职业发展。通过分析、评价员工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和丰富工作经验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因此,许多公司把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使企业和员工在培训上获得双赢的“金钥匙”。
1.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提高培训有效性,改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战略目标为企业培训提供了方向,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许多企业缺乏将“个人奋斗”整合为“共同愿景”的过程,而一个缺少战略目标的组织必定人心涣散,互相制约,难以发展。同时,企业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奋斗”之上的,是在“个人奋斗”基础上的整合。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组织的系统设计,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企业培训体系同组织的发展目标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在个人阶段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也不断地向组织的战略目标靠拢,既激励了员工们持续的努力和奉献,又使得组织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指导思想,实现了组织和个人“双赢”的管理模式。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技能的提高,而企业培训则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开发。在企业组织的发展中,强调员工培训、植入职业生涯规划,由个人职业规划、个人知识积累、个人技能提高推动组织整体绩效的改善,进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同样,组织的整体发展也可以带动个人发展,两者互相促进。比如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员工个人独自的职业生涯设计方式,由组织引入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个人性格测试、素质测试、技能评估等,帮助员工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结合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现状、人力需求态势等,向员工科学地提供员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参考,与员工共同制定符合组织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调动组织内部的岗位资源,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受到组织发展目标的影响,规避企业培训后人才流失对组织的战略发展产生的分险。
2.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和培训需求。职业生涯管理作为组织的一种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和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而具体到每一个组织成员,由于其处于个人发展及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又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因此,企业必须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关键点,实施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比如在职业选择阶段,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是帮助员工选择一个满意的职业。因此,必须充分了解新员工的学识、态度、兴趣和爱好、职业价值观等特征,并指导其正确选择所提供的职业,做到职业与人的能力、特长相配,也与求职者的从业愿望相符。而在职业稳定阶段,员工的职业愿望已基本停
留在某一固定的职业上,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也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此时,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趋向于以员工的职业锚特征为依据,根据每个员工特定的需求,引导员工自我发展并吸引员工稳定地“抛锚”。如果对有管理能力型职业锚、想走管理型职业发展通道的员工,应根据其发展,不断考评其在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商务能力、金融财会能力、交际能力方面等的进步和潜质。3.制定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计划。
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旨在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相结合,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案,通过培训进一步发现员工的潜在能力与特长,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企业内各个职务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职务升迁路线及职位空缺、工作轮换和培训等信息;通过基本素质测评,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通过对话及公开的职业生涯研讨会等形式,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分析自己目前能做好哪些工作,如果加以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将来能做好哪些工作,并将这些工作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生涯目标。企业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既要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也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使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对其具有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4.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完善培训管理工作。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必须与培训需求、培训目标相适应。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管理工作的完善要注意受训者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知识层次和岗位类型等。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培训方法面前,可视需要选择一系列培训方法,可采取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为重点,多种方法变换组合的方式,使培训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比如在职业维持阶段,职业培训一般在业绩、能力考评的基础上进行,以帮助员工达到职业发展目标为目的。培训方法可选择:(1)知识补充培训,及时给员工补充新产品、新设备的知识和其它一些必备知识的更新等;(2)提高业务能力的培训,对基层员工来说,主要是技能培训;对管理人员来说,还必须有思维、观念方面的培训;(3)专业人才的培训,即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有关专业技术或管理技能的素质培训;(4)人员晋升的培训,即在员工晋升之前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训,以满足其即将就任的更高职位的要求。
在探索、立业阶段,员工相对比较缺乏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对企业的习俗、价值观和相关理念等文化方面的认同,还没有形成在特定集体中进行协作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基础的职业培训。在这方面,海尔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名牌企业,较好地运用培训方式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企业,进而留住他们的心。其新员工培训“四步曲”:第一步。使员工把心态端平放稳;第二步,使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第三步,使员工把归属感“养”起来;第四步,使员工把职业心树起来。海尔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管理值得企业鉴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