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品德与社会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1篇

品德社会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安全教育有关,有助于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今天,你安全吗》、《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三课内容的设计来源于生活,按照学生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设计案例。如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防踩踏安全等。以实现以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具备基本的自救自护能力。又如:今年夏天各地溺水事件此起彼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这学期的单元测试卷上出了一道问答题:“下午放学,小军带着小明到附近的水塘边捉鱼,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如果是你,如何避免这些危险呢?”有的学生答案单一:会溺水死亡,要和大人一起去。而有的学生就具备了发散思维,想到了多种可能:会掉到水塘里,会迷路,会被受伤,会被下暴。还想到了多种解决的办法:劝他们别去,如果执意要去就报告老师;和家长一同去时还要带上救生衣、游泳圈等;家长不能去就建议小军他们改做打球等活动,远离水塘边。我采用对比讲解法,最后还补充了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防溺水“六不”原则。

二、故事导入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我收集学校身边发生的安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对书上的故事都预习知道了,课上不很感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我就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吗。清晨,同学们都穿上漂亮的校服,一路哼着歌安全地到达学校。可是,一年(2)班的一个男生却住进了医院,为什么呢?原因是他在上学路上过马路时一手拉着奶奶的手,一手拿着玩具“小虎队”卡片,当他过完马路后发现自己的卡片掉了一张后,他就挣脱奶奶的手,箭一般地冲向马路中间弯腰去捡卡片的瞬间,悲剧发生了,一辆出租车撞上了他,他被撞倒在地,头部出血了,晕过去了……还好,经抢救,生命总算保住了。可承受了手术之苦,花了巨额医疗费,耽误了学习,耽搁了家长上班。安全意识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听了老师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收集和分享身边的安全故事。通过讲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故事,使他们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分析,使大家获得相应的安全知识,激起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情景体验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有利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上《今天,你安全吗》一课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就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陌生人,一个扮演小学生。小学生机制应对陌生人,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要是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如,在上《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模拟怎样拨打119报警电话。报警以后在等待救援时要将鲜艳的衣服或塑料布用棍子挑在窗外,大声呼救,让消防员叔叔尽快发现你。这些环节都让学生演一演,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也实现了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结语

第2篇

1、了解三峡工程的概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

2、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工程,收集相关资料,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概况,感受三峡工程的伟大。

难点:让学生理解三峡船闸通航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风光图片,感受长江之美

1、欣赏美景(课件播放长江风光照片,同时配乐《长江之歌》。)

2、诉说感受:你知道这些景色是哪儿的吗?看到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到长江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美丽动人,是我们的母亲河。

(二)、回顾历史灾难,感悟治理之需

1、了解灾难(课件播放洪灾实景资料及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交流:看了投影,你有什么感受?

3、论对策有什么办法能使长江减少灾难,永远造福于我们呢?

(三)、阅读“百年梦想”,共享成功之乐

1、阅读“百年梦想”,伟人了解之梦

2、分析原因,初步感知为什么原先只能是“海市蜃楼”、“美好的企盼”?今天,这个百年梦想成为现实,高峡真的出了平湖(课件同步出示课题“高峡出平湖”),这说明了什么?

3、观看三峡大坝合拢盛况(课件播放新闻片段)

(四)、了解“三峡工程”,领略工程之壮

1、知道三峡工程地理位置,出示三峡工程全景图。

2、探究工程功能(1)防洪,(2)发电,(3)航运,(4)其他(如旅游、环保等)

3、观看船过船闸的过程(课件演示)

4、学生谈感受

(五)、同唱《长江之歌》,抒发赞颂之感

1、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长江、赞美三峡工程。

2、师生齐唱歌曲《长江之歌》(课件同步放歌曲,图片中加入三峡工程的相关内容)

第3篇

(一)暴利引诱。食品生产商泯灭良知、唯利是图

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可以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资本可以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在暴利引诱之下,食品生产商如资本家聚敛资本一样,为了利润。可以泯灭良知、唯利是图,铤而走险。甚至可以牺牲人民的健康,不顾一切而违法犯罪。

(二)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

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了解所购买食品的全部信息。对大部分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消费者所拥有的信息较生产商所掌握的食品信息少,所以会出现市场失灵,仅靠市场自身的交易规则根本无法保证食品安全。

(三)投机谋利,食品产业链条形成恶性循环

食品产业链条涉及的部门及行业竞争群体众多,整个链条逐步形成了固有的谋利模式。从最初的食品原材料生产到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生产链条共同瓜分利润,相互间形成谋利默契。尽管有个别食品生产商本来有良知、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但处于整个产业链条中,市场上的食品良莠不分、真假难辨,企业间没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安全的食品反而因缺乏价格竞争优势而无人问津。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商被渐渐融入一种采取各种投机手段谋取利润的恶性循环中。

二、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食品生产及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一)社会资本的具体含义

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关系结构中的资源,为关系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一种社会网络,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缺资源:另一方面是指规则和信任,指一种组织或关系的特点。本文主要通过社会资本这两方面含义分析我国食品生产及食品安全现状。

1)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资本滥用导致食品生产行业恶性竞争

我国市场经济缺乏完全自由的竞争和公平、公正的交易制度。导致我国食品生产行业进入准则畸形。生产者依靠积累各种人际网络关系和权力资源进入食品生产链,一旦进入就受行业内各种社会关系和金钱利润的驱动和限制,使整个食品生产行业形成不良竞争氛围甚至是利益勾结。导致恶性循环。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2)权钱勾结,社会信任体系缺失

在我国食品生产的一些行业。成为基本共识,生产商不信任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的公平、公正,选择寻求权力庇护,使自己逃离不合理的市场竞争以获得竞争优势,不顾食品质量和安全。食品市场良莠不分,真假难辨,消费者便理性选择价廉的物品,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消费者因权利缺失和信任危机,对食品市场失望至极。所以消费者不信任生产商;生产商为谋利不择手段、公然违法违规、在恶性市场竞争环境中不信任市场自由、平等的竞争规则;权钱勾结导致政府及各监管部门缺乏公信力,整个社会信任体系严重缺失。想以食品市场的商品差异化和价格细分来实现良性市场竞争是不现实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及市场自身缺陷,市场无法通过自身调节实现有序的市场经济,所以必须重建我国社会信任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二)如何通过社会资本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1)编织食品生产行业的社会网络,弥补法律、制度的缺失

社会网络可为网络中的成员提供资本、信息等稀缺资源,也可限制个人利益,这种社会网络可阻止网络成员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在中国,社会网络关系可作为制度空缺的填充物发挥作用。因此。在各食品生产行业形成社会网络。使网络中的食品生产商分享生产信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本,共同创造良性竞争环境,达成互惠互利的网络行为准则,净化食品生产,防范食品安全问题。

2)构建独立的社会组织。防范权钱勾结

食品生产行业的社会网络只是各生产商的内部网络,行业内的生产商可能在暴利的引诱下集体泯灭良知,达成只为谋利的不良社会网络,官商、权钱极其容易勾结,所以必须成立独立的第三方的社会组织,作为食品生产商和政府各监管部门的信任链中介。保护公众利益。政府需给第三方社会组织在法律的框架下,可独立活动的权力,保障它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并通过自由发达的信息渠道调查结果,达到社会监管的目的,防止,提升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信息透明度,引起政府和社会民众注意,从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提升公民社会道德和信念,构建社会信任体系,提升社会监管力度

在中国社会,人民缺乏信念。从而导致有的生产商和政府监管部门在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时无所畏惧。加上法律和制度的弊端使他们有机可乘,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者之间只有金钱、利益,完全不存在信任,导致我国社会信任体系崩溃。所以。必须强化人的社会道德和信仰,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体系。生产者应把食品的质量放在首位,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感:政府管理人员应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对不法行为进行监管,维护社会秩序:第三方社会组织需要消费者将自己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变成实际行动。社会信任体系的建构需要无处不在的时刻努力。也只有以诚信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社会资本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我国日趋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唐亚婷.食品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2011(4):73-75.

第4篇

一、分析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

1.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教学效果及评价不理想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这么多年,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理念在人们的脑海里存在了太长时间,想要连根拔起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就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不会特意去完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不太会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能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了解、体验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

此外,还存在一些“霸占”现象。一些语、数、外教师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多做一些习题,他们便毫不留情地将品德与社会课改成了他们想要上的内容。这些教师只考虑到了最后考试的成绩,也就是说完全被应试教育蒙蔽了双眼,没有考虑到其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知识教育是一样的重要,或是说要比最后的考试成绩更重要。

2.教师的不专业化,使得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研究较少

在小学教师队伍里,很多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并不具有这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也就是说他们的专业、擅长的学科并不是品德与社会。只不过是学校需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所以便从事了这个学科的教学,这样就会使我们小学的整个品德与社会教学队伍不专业化。再有就是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当学校缺这位教师所学专业的时候,他便会被调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岗位去教授他所学专业的教学,这样就使得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缺乏教学手段及方法的研究和创新,重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会大大减弱这些教师的教学激情,使得教师不钻研教材,不探讨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感染得更加消极,也就更加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这样就会使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的缩水。

3.教学中片面追求理论性教学,不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由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较好地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授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不是非常清楚。有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完全就是按照课本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在读,或是根据语文的看图写话在不断解释每一个图片的含义,根本不会顾及学生的感受,更没有设计出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环节,也就更谈不上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看成了初中的政治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停地说教,不知道小学生现在并不能接受他所讲述的这么深奥的知识,不知道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方案

1.重视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认识,懂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就会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会非常快,对于自己思想道德及人格品质的性质也会非常有利。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重视程度。例如,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和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勇敢面对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并利用自己那聪明的大脑想出妥善处理的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教师对其的重视,并真正体验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用途,久而久之,才会发自内心的重视起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

另外,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体验和感受高尚的道德与人格的重要性。如乘车让座、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等等都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可以,并且能够从这样正确的、善良的做法中体会到喜悦和幸福感。因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只限制在课本的理论知识,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获得感受,体会品德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和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2.理论联系实际,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时,教师应多联系日常生活当中的事例。我们先讲述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社会现象,然后让学生去换位思考:事例中的人物做得对不对?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去做?这么做,别人会怎么评价你?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有些小学生知道自己越来越大,应该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但是有的家长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来做这些日常生活的家务事,而是告诉他们要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课水平。所以,有些学生就会觉得,不是我不做家务而是家长不让,便认为家长为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面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家长做法的一番苦心,体会家长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尽量争取时间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并主动告诉父母这样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增加自己学习的动力,提高自己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成绩。

3.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第5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效率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先学、课中探究、课中及课后灵活运用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是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模式。

一、精心设计学案,为自主先学指明方向

如何引导先学?凭着一本教材,让学生自学是不现实的,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和第二次编译,即:为学生设计学案。

教师要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根据内容的不同有的也可在课中)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

学案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启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编写,必须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注意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思辨性。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本,激发思考,引导讨论,又学会看书。同时,根据课标要求,针对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及自学能力,在设问角度上应有所区别。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要把导学案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其问题设置要层次化,兼顾各类学生的发展,要让A层次的学生寻到挑战,B层次的学生受到激励,C层次的学生受到鼓励。内容主要由学习目标(三维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达标检测、课后反思几个部分组成。

二、指导学生用好学案导学,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点燃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小黑板出示、口头表述或投影出示和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二)定向自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定向自学、自主探究,主动阅读教材、联系已有的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汇报展示“先学”的收获和困惑,教师要求学习小组长让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我,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全员互动,合作交流,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讨论形式,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兵教兵”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的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这个环节,教师既可引导学生自行简要进行归纳、概括探究要点,也可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精讲点拨”。“精讲”,教师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或变角度发问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兵教兵”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归纳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排查基本观点,进一步强化易混点、易错点。此环节,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四)当堂训练促学生用知识、明事理、强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1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生成的新问题制订新的探究方案,明事理,强能力。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活,锻炼才干和意志。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知识、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境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只要教师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引导先学、导探谐振,指导学生学会会合作探究,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乐于倾听、勇于评价、勤于反思的习惯,一定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第6篇

但是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等事件的出现,暴露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不足。针对这种现象,必须重新审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放心的食品。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是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现实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结合食品安全监管需求,对监管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监管力度,规范食品市场秩序,保证食品安全。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措施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组成,其中食更是人们生存的根本,食品可以为人们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而为开展工作与活动提供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紧密关系,是有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基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国对保证食品安全工作尤为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公共安全体系的时候,必须将食品安全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加强监管力度,避免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食品行业是我国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情况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造成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能够对食品行业的生产及经营方式进行规范,构建有序的市场秩序,保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命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安全物质基础,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食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由各级政府实施的,工作成效如何将会直接反映出政府的工作能力,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将会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政府的不满、造成恐慌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保证食品安全性,政府能够获取民众的充分信任,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社会管理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尤为重视,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对这个问题进行约束和规定,同时也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但是从当前的安全食品监管情况来看,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行使公权力和行使私权利两个方式来进行的,其中行使公权力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威慑力,但是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还会增加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食品安全监管效果并不理想。

(二)监管责任划分不清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涉及食品的原料供应、食品生产、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监管工作,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监测与管理。由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经常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不同部门的监管权利和监管责任不够明确,造成监管漏洞或者监管重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比较混乱。同时,不同职能部门又各自为政,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能有效配合,甚至还相互推卸责任,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社会管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改革策略

(一)健全监管体制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漏洞,无法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监督和控制,所以需要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从不同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考虑,建立一套综合的、多元化的监管体系。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对食品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对违法经营企业进行严厉惩处;其次,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去。

(二)明确监管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综合性工作,要想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和价值,就需要明确监管责任,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实现对所有环节的全面监督和控制,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使其独立于其他部门,并根据具体监管环节对监管责任进行划分,将监管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身上,避免出现监管漏洞或者监管重复现象;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应当承担监管责任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及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7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09-0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能够很好地让他们认识和热爱生活、社会,建立起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人格等,广大教师应对此有足够认识和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讨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品质微观上来看是一个人最为根本的素质,也是一个人的灵魂,宏观来看则是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和谐社会的保障。所以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在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品格、人格、性格等形成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其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影响则更加重要。基于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任,这是一个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而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非常多的传统的美德需要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地加以认识,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寻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切忌一味地说教,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的学习生活、社会现实,让他们能够感到教学内容不陌生、不遥远,能够实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从三观和情感体验方面着手。因此,教案设计时教师就应明确教学的目标,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并做好教学反馈工作。总体上来说就是注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情感的培养和丰富。对此,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诸如思想品德现状、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和需求等的实际情况,这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可行性、针对性。体现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 提高课堂教学生活化程度

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中不少人由于对该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中存在教授内容空洞,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等问题,造成他们对于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能体会到它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程度,让小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内容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见得到、用得着。如各种规则与安全这一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我们生活中哪些事情具有规则,并与安全有关呢?”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的体验,教师可以事先做一些安全知识卡片发给学生,并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动画等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不遵守规则和安全原则会出现什么样的不良结果,深刻领悟到规则的重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师生间和生生间的讨论沟通等互动,做好课堂教学的反馈工作。

(三) 重视课外实践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要让学生形成知识和常识的储备,思想上的认同,最终目的还是将这些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在实践中深化,内化为人格品德,因此,我们应对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以重视,给予他们更多实践操作和思考探索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升华成内在的品格和外在的行为习惯,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他们的生活、情感的体验,促进其自主思考和探索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提高。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们深入生活去实地调查,比如,走进社区或村庄,引导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这一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调查,记录发展、变化的情况,并加以整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首先要认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程度,加强课外实践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创造性思维;品德与社会

第一次上品德课的时候,拿着几张图片与书本开始教学,指着课本上的图片讲了许多,也讲了很多关于课外的所见所闻。在台上,我滔滔不绝地讲述关于我所知道的一切,讲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情景和图片。孩子们也是跟着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举手发言也还是很积极的。但是整堂课下来,给我的感觉都是我在讲,我在引导孩子们的思路,我一个人甚至演完了整出戏,没有一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见解。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课堂的主体是孩子,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展开教学,而现在……却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说,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进行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工具来展开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研究。

所谓“多媒体”,就是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各类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图形等,在屏幕上随机编辑,控制各类信息,完成交互式操作的技术。

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课堂学生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和求知,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讲堂为学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品德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的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

(1)变换角度,多向思维

教师应该在里面充当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关于一个问题,一个现象所产生的想法,多角度地去想问题,提出问题。

(2)反弹琵琶,逆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往往来自逆向思维。例如,在“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课明理部分时,先放一段录像《母亲大河正在被污染》,让学生意识到在往河里排放污水是破坏环境的行为。然后再请学生举一反三,说说还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的。学生从中不仅受到了道德教育,而且获得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创造性想象的训练

创造活动主要是智力活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想象。创造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加想象。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它是创造发明的第一步。因此,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1)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课堂上要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教学中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最后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2)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联动性

①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多媒体的图片,影像等,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

②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3.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批判性思维就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在批判、审查的过程中,认识真理及真理的相对性,以便建立一个自身要求发展的完善的开放型认知结构。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的反省思维。如果学生习惯于批判性,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感悟出来的。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策略

1.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创造实践

例如,在“我也会当家”这课中,播放一位小朋友当家的过程:做家务、买菜等等。同学们都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看,当看完了这个片子以后,许多同学都纷纷举手要说说自己的当家历程。于是小组里就热闹起来,讨论交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当家人。

2.运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创造实践

例如,在“热闹非凡的市场”这节课的第二教时,把农贸市场的几个镜头拍摄了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于是开展一个小小的农贸市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出了一个较为完整、有趣的集体游戏。课后,他们又根据指导方法,自己对创造出的另几个游戏进行了改编……

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品德课程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1.当学生理解教材有困难时,涉及教材中的难点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关情境将有关内容化难为易。

2.当学生要清晰、完整、准确地感知有关教训内容存在一定困难时,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将有关内容化静为动,演示事物的动态变化――连续的动作,化微为显,将隐蔽的、细微的对象凸现出来。

(二)教案的设计

1.与传统教案相比,多媒体教案设计更加重视创设情境。教案中应对情境有较详细的描述。

2.多媒体教案设计可以充分发挥电脑的强大功能,在突破重点、难点内容时,对有关知识点要作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要点描述,以便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比如,可以将一些细微的,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采用特写镜头将其放大。

3.与传统教案相比,多媒体教案设计较大幅度减少了教师解释性的语言表述。教师的课堂用语更加简洁、精练。学生听起来,接受起来都比较方便、愉悦,无须采用繁琐的语言,只要用一个小影片,这样教学节奏加快了,效率提高了。

4.多媒体教学的教案设计要比以往的各种备课都更加细致周密。这是由于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学中处于相当核心的地位,而软件的制作又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去更多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件制作的技术。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的课堂,学生的求知欲会逐渐地激发起来,看着形形的图片,看着吸引人的动画,听着动听的音乐,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在感性认识的前提下,会去思考、讨论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一堂看似平凡的《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在学生的引导下变得生动,变得富有激情,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澎湃进行,在新的教育机遇面前,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努力创新、不断实践、与时俱进,让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新课程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多媒体电教手段对提高小学思品课的教学效率成绩是显著的。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教态和蔼、教法灵活,加之能合理运用多媒体,能确保电教媒体信息的准确性、统一性、协调性,增强其准确性,把握其时机性,那么思品学科将如虎添翼,学生的素质将不断提高。

第9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境创设;信息化教学;融合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1.任务由浅入深的原则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培养学生该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力求教学内容层层推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进行调整,保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的有效性。教学任务由初级到高级,由高级到综合,不断实现对学生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力争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

2.在做事中学习的原则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注意凸显学科特点,讲究实用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切切实实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任务型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在做事中学习”的设计原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做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并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示自我,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与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相比,基于情境创设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品尝到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其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教学中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目标让学生定是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多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问题让学生提是指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发挥出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动让学生做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有效的教学合作、探究、实践、体验。

二、教案设计与编制思路

通过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品德与社会》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确定出教学内容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该着重考虑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深刻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核心元素,以教材为蓝本积极寻找情境创设需要的方法、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求教学情境需要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为创建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做足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充分凸显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三是在编排课后作业练习时,着力编制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种训练,并引导、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为下一次课做好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资料时,一定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等,进而随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补充。同时构建网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视频等教育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即使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三、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方式实践应用

1.角色扮演类情境创设

角色扮演类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虚拟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扮演某个角色,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完成情境转变。例如,在学习《诚信是金》这一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境:一个年轻人在人生路途上艰难跋涉,前行遇到一个渡口,因为渡船载重有限,年轻人需要将自己背负的五个包袱“健康”“美貌”“ 诚信”“机敏”和“才学”抛弃一个才能够平稳渡过渡口。学生通过扮演这个年轻人角色,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行判断,选择抛弃五个行囊中的一个。如果抛弃了看似不重要的“诚信”,那么渡船会立即沉没,年轻人立即死亡。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明白如果离开诚信,那么即使拥有健康的身体、出众的才学,最终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角色扮演类虚拟情境可以为学生们营造多种选择的环境,不同的选择带来不相同的结果。如果角色扮演者在虚拟情境中做出了违背道德原则的错误选择,那么就会受到相应场景的惩罚。如果诚信低于某个临界点,那么本次游戏就会结束。学生们为了获取继续游戏的权利,就会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明辨是非,做有道德的事。因此,角色扮演类虚拟情境能够让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活动游戏中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2.实验类虚拟情境创设

实验类虚拟情境是针对真实环境下无法进行的内容进行实验,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安全防护意识。在实验类虚拟情境中,体验者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如果采取不当的措施,将会被困在危险情境中不能逃脱。例如,以《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一课为例进行实验类虚拟情境创设:主人公东东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闻到刺鼻的烟味,打开房门后发现楼道起火,浓烟滚滚。在虚拟情境下,学生就是主人公东东,通过鼠标和键盘控制东东的行为和具体路线。在规定时间内,东东每一项选择的做出都和不同的分数对应,如果选择正确则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选择错误则扣除相应的分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很容易学习、掌握到正确的逃生操作,养成良好的安全保护和危险逃生意识,并在危险发生之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自身。

3.游览类虚拟情境创设

游览类虚拟情境创设是指通过计算机虚拟计算构建一个虚拟的游览场景,并且提供多种游览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场景、游览路线,进而在不同的选择中学习不同游览场景知识。

四、总结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可以使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有血有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走进学习,主动发展自我。在教学中引入场景创设方法既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感,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一方法可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予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寅龙,李前进,李志祥,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15―18.

第10篇

 

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研究,但大都着眼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很少关注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如何胜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这就造成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研究匮乏。我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此课程的关注与深入探讨。

 

一、国外教学方法的模仿和借鉴

 

美国人Tom V.Savage,Davage,David G.Armstron编写的一本《小学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理论翔实又具有启发性,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材料的堆积和相关理论的罗列,尤其是各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令笔者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尝试一下呢?于是我首先模仿了美国人在新集体里组建学习小组的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半分钟内找一位你不太熟悉的伙伴.组成二人小组。

 

步骤二:用两分钟时间与同伴沟通。知道同伴的姓名、班级、生日。如果给同伴50元钱,必须在本周六消费.问问同伴会怎么做。

 

步骤三:现在随意两两组合,形成四人小组。每个人告诉小组其他三个成员有关你同伴的事情,记住这些问题:(1)同伴的姓名、班级;(2)同伴的生日;(3)如何在周六消费50元。给四分钟时间沟通。

 

步骤四:在此基础上组合成八人小组,给六分钟的时间向七个同伴依次提供同伴的信息。

 

步骤五:组成十六人小组,给八分钟时间,按以前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

 

步骤六:一起组成一个大圆圈,给八分钟时间,用与前面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

 

步骤七:教师提问:现在,谁能够提供小组内所有人的三条信息?

 

最后总结提问: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在倾听他人讲话时,你学到了什么?在其他情形下,我们可以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东西?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师范生的特点重新设计了问题,但方法步骤完全是借鉴美国人的。经试用,课堂效果非常好。由于充分的人际互动和井然有序的规则,课堂活而不乱。师生之间马上建立起和谐的心理相容关系。我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有了50元钱,2/3的学生要买东西:书、碟片、衣服或食品,1/3的学生显然有更多选择:给电话卡充值、打游戏、过生日等。

 

我又模仿采用了内外组分组法。首先分成两组。内组12人、外组12人,围成内外两圈。内组讨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小学社会课究竟应该教给小学生哪些知识?”外组观察内组的成员做了什么,并记录: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所发表的新意见,总结讨论内容提供证据以支持观点。时间大约8—10分钟,然后内外组互换位置。新内组开始讨论主题时间大约持续8—10分钟。最后全班进行一个简短的评论,介绍记录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并予以点评。

 

课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我来设计小学社会课,我将增大心理学知识的比重;有的说。应该叫“小学历史课”;有的反驳说:社会课里还有地理知识呢:有的甚至提出干脆将它与语文课结合起来。我肯定了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也向学生介绍了人教社小学社会教材的结构,并鼓励他们,你们可以研究一下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具体有哪些内容,怎么构建的,如果让你设计教材,你会如何设计,说不定以后你的教材还会得到公认和推广呢。

 

在模仿中揣摩,在学习中探索,使得教学思路越来越活跃。教学是完全可以应需而教、应时而教的,这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理论。

 

二、学生资源的挖掘

 

在资料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挖掘学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程教学资源就会更加丰富。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表达的观点、学生的作业设计.无一不启发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曾经让学生练习设计一个模拟情境:围绕一名12岁的被绑架儿童小宇展开,其他人物、情节自行设计,要求人物对白生动,想象合理,为《学会生存》一课教学服务。学生设计的方案丰富多彩.教师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讨论其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小学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又结合小学教学录像,让学生讨论其情境设计是否精彩。就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更能为我带来丰富的教学内容。我在指导实习时发现,像《做事不拖拉》、《我们的大地妈妈》、《我长大了》、《我们为祖先骄傲》等见习课,涉及不同年级的内容.由优秀教师执教,往往有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的精彩课件设计,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行为、案例分析,通俗易懂、辩证科学的道理说明,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师范生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听优秀见习课时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安插了看优秀教学录像片的内容。要求学生看之前,自己先研究教材:“如果我来上,我怎么上?”然后听课时,学生开始有所领悟,听完课,再集体评点,讨论这堂录像课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写出心得报告。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便容易有所领悟,听课也更有效率。

 

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小学社会课在全国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它具有一些独特的课程特色,如校本性,即这门课虽然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允许和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情况、风俗、学校特色来有机地设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性。越是像小学社会课这样的需要灵活创新的课,学生在实习时越感到困难。因为如果按部就班地实施课堂教学,学生感觉比较容易上手,比较容易形成程式化的一套模式。而目前的小学社会课,还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

 

比如,学生在见习中,亲历了一位小学教师在上《心中有他人》一课时,针对当今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的现状,增加了 “讲谦让”这一主题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把一个小刺猬带到教室,并巧妙地创设了让小学生看刺猬的活动情境,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于是争先恐后地来看刺猬,但毕竟他们还小,不懂得做事要讲谦让,于是出现了拥挤混乱的场面。这样的场面,是真实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或许会常常出现。小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真实的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讲谦让,有了这样的真切的体验感悟.更容易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这时,教师再次组织观看小刺猬,为学生创造了机会超越自我,体会到讲谦让带来的秩序井然和愉悦感受。这时体验才真正升华为学生的道德认知。

 

但这么灵活精彩的课.我们如何把握呢?教师必须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握实习课应达到的标高。有的学生求新求异之心过高,导致教学内容游离教学目标之外,或整个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无实质内容;有的学生对这门课存在轻视态度,马虎敷衍对待,结果没有好好地备课,认为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有的学生对小学生了解研究不够,生硬地搬用所学内容,设计的教案严重脱离实际。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教案不需要我们帮他设计,关键是我们的评价态度,以及帮助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研究教学的氛围。一般而言,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现象要区别对待:好高骛远的学生,我们除了要肯定他热情的态度和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外,还要实事求是地给他分析,指导他注重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安排试讲、说课,编写教案,班级评比,从外部压力刺激他重视实习,严格要求自己;对于那些脱离小学生教学实际的教案设计,我们就需要组织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班级集体讨论,形成科学实际的方案.再运用到具体教案中。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我经常鼓励他们要大胆设计,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更贴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题;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设计一堂校本特点的课;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一堂具有音乐、美术或历史、地理等内容的课;更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主角,在教案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都有创新的成分,教师不一定完全赞同,但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希望学生能积极创新,早日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第11篇

本学期我将一如既往、紧紧围绕学校整体目标要求、高效稳步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1、常规教学

日常教学中,经常深入班级听课,检验教师的备课情况,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形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2、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力争及时、稳步、高效地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学生的个项能力均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校本教研

适时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爱学、乐学。最终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4、教学评价

期初、期中、期末对所有学科的二次备课及课后反思,进行详细的检查验收,并作好记录。对本簿完成的次数,书写,批改情况及时验收记录。

5、政治、业务学习

及时组织教师实施政治、业务学习,丰富教育理论,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技能,提高个人专业技术水平。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

本学期我仍然担任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和1——6年级安全的教学工作,在实施教学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做。

1、学情分析

3——6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分别是80、66、79分,位于学区中上游,从卷面看,各年级均有两级分化现象,优、差生以列出名单、在教学中要多多关注他们,其次,有学生对此学科不够重视,要强化认识。再次,学生的听课精力不够集中,专心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2、教学

虽使用电子教案,但我仍要认真进行二次备课,根据教材、自身和学生实际,在吸纳可取之处同时,找出不当之处,进行增减调适,把认知目标,行为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健康成长。

上好每节课,在预设的基础上,力争合理、灵活驾驭课堂,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鞭策行为的养成和提高。并结合考试内容,适时点拨做好笔记,强化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上好16年级的安全课,发挥应有作用。

第12篇

本学期我将始终如一、紧紧围绕学校整体目标要求、高效稳步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1、常规教学

经常深入班级听课,日常教学中。检验教师的备课情况,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形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2、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力争及时、稳步、高效地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使教师、学生的个项能力均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校本教研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适时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爱学、乐学。最终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4、教学评价

进行详细的检查验收,期初、期中、期末对所有学科的二次备课及课后反思。并作好记录。对本簿完成的次数,书写,批改情况及时验收记录。

5、政治、业务学习

丰富教育理论,及时组织教师实施政治、业务学习。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技能,提高个人专业技术水平。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

实施教学中,本学期我仍然担任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和年级安全的教学工作。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做。

1、学情分析

位于学区中上游,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分别是分。从卷面看,各年级均有两级分化现象,优、差生以列出名单、教学中要多多关注他其次,有学生对此学科不够重视,要强化认识。再次,学生的听课精力不够集中,专心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2、教学

第13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思品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师要建树以生为本,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揭示思品教材、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准确选择一些有针对性、有悬念性、有特色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大胆质疑,配对提问,鼓励学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见解、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断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实效性。

一、创新教学策略,改进课堂设计,优化思品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中学习思品知识,提升思维层次,提高能力素质。教师要从报纸杂志、网络电视上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掌握思想品德的新知识、新动向、新成果,不断增强履职能力,形成教学风格,才能使思品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成长”的乐园,用自己的睿智博学、风趣幽默引领学生成长进步。教师要注重改进优化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进行实验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情绪。我在教学《笑对生活》一课时,以保尔、张海迪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了解挫折的含义,以及造成挫折的原因,使学生理解挫折对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人的一生,犹如登山远足,有面对挫折、战胜困难后的欢乐,也有在前行的道路上探索的艰辛与磨难,要让学生直面人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把挫折当做一种财富,形成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思考路径进行引导、点拨、启发,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方向进行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在引导学生开展双边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把握讨论议题、讨论要点、讨论方式,在阅读、思考、质疑等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实现高效的思品课堂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优化思品课堂教学结构。

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感知能力,创设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对思品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材上下工夫,精心设计教案,把握学生心态,整合课本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使思品课上得精彩生动、情趣横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心切,教师要合理把握和运用学生这一身心特点,通过引导式、点拨式、启发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求新知,通过目的启发、问题探究、形象比喻、深入比较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我在教学《与诚信同行》一课时,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介绍“诚信为本”的典型事例,2011年春晚热门小品《美好时代》的故事原型,北京石景山苹果园街道西黄村彩票站店主赵书兵 2010年9月帮彩民垫付了1024元彩票费用,中得500万元巨额奖金后,他第一时间通知该彩民将彩票取走,其高尚品质令无数人钦佩,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诚实守信”这一标准的深刻思索,让学生在典型事例中理解诚信的含义,了解诚实和守信的关系,懂得诚实是做人之本,在催生情感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思品课堂教学质效。

第14篇

紧张时的一抹微笑

1987年8月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宜都市陆城第二小学工作,担任小学数学、思品及音乐学科的教学工作。年轻的我,一边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一边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当时,参加县级比赛,必须经过陆城片区初赛选拔,我在第一二年连续参加数学优质课比赛,都止步陆城片区,铩羽而归。面对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陆城片区选拔赛,我并没有退缩,第三年,我另辟蹊径,把兼带的思想品德这门“搭头副科”作为参赛课,通过精心准备,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拿到了参加市优质课大赛决赛的入场券。

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倍加珍惜。决赛时,我的参赛课文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当时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现成的教案,仅仅只有一本教师用书,我反复揣摩课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用书,设计了一份教案。那时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是投影仪和录音机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无配套的灯片和磁带,我就挑灯夜战,自己动手制作幻灯片,灌制故事录音磁带。学校组织了两次试教,对我的教态、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提出了修改。我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案几易其稿,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反复对着镜子练习打磨。带着领导的期望和老师们的祝福,我信心十足地登上了市优质课决赛的舞台。讲台下坐满了学生、评委和现场观摩教师,室外的走道里也坐满了人,见了这阵势,初次参加大赛的我心跳加快,语速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快,心想:这下完了,又要失败了。

正当我异常紧张时,不经意间,我瞥见时任市教研室主任思品专家、特级教师陈光全正面带微笑,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课,还不时地点头。陈主任嘴角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我信心骤升,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气息,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如愿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并成为学校唯一获此殊荣的老师。

一年后,我代表宜都市参加了宜昌市首届思品优质课大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我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学校和我成为了宜都市课题实验学校和教师,我多次在宜都市教材培训会上、送教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荣誉纷至沓来:我先后被评为宜都市思品学科优秀教师,宜都市优秀工作者,宜都市第一、二届小学品德骨干教师。

时至今日,陈主任的那一抹微笑还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是那样的温暖、亲切、动人。那是前辈对教坛新人的呵护、赞许和鼓励,那一抹微笑幻化成动力,鞭策着我行走在品德教学的路上。时至今日,那一抹微笑也复制在我的脸上,成为了我听课、评课时常有的表情,在这抹微笑中,讲台上的教师也许会少了一份紧张、一份胆怯,多了一份自信、一份从容;在这抹微笑中,也许一位教坛新星正积攒着升腾的力量。

转折时的一种赏识

2000年,由于爱人工作的调动,我也被调到宜昌市猽亭区工作。对于此次调动,我顾虑重重:到猽亭后,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会成为过去,必须重头再来,特别是我还能否执教我钟爱的品德课都是未知数……带着这些想法,我到猽亭区实验小学报到,时任猽亭区实验小学校长谭国俊说:“作为猽亭区的窗口学校,没有主课副科之分,所有的学科都应该由专任教师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周老师你对思品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应该人尽其才,你的工作岗位是学校专职思品教师。”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但可以继续执教我所钟爱的品德课,而且是专职教师。也就是说品德课不再是搭头课了,而是我的主要工作了。从此,我担任了10年的专职品德教师和品德教研组长。在这10年里,我先后执教了人教版、鄂教版1-6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我全面地了解了教材特点和体系,系统地钻研了课程标准,摸索出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流程。我多次获得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1年我代表猽亭区再次走上宜昌市优质课竞赛舞台,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指导教研组两位年轻教师参加宜昌市优质课大赛均有斩获,多篇论文获得市区一等奖;我也先后被评为猽亭区品德骨干教师,区十星教师。

回顾这段经历,我庆幸又一次碰到了我人生中的贵人——谭国俊校长。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正是谭校长的信任和赏识,为初来乍到的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使我轻车熟路、一如既往地在职场行走。通过多年的历练、实践、反思,我的课堂引导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均有提升,课堂充溢着自主、合作、和谐的魅力,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日臻成熟。十年品德专职教师的磨砺,十年的积累,给我的职场生涯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你会蓦然发现,在公开课上所成就的,绝不仅仅只是几节‘代表作’,而是生命的历练,并循着这样的路径,脚踏实地地走向日常课堂的‘厚实’,乃至成就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彷徨时的一次引领

2009年秋,我带着几许的忐忑和敬畏走上了猽亭区品德教研员的工作岗位,成为了教研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实现从一名教师到一名教研员角色的转变,我又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呢?从彷徨起步、自信行走、到从容自如这一路走来,不得不提到我的亦师亦友的教研室副主任杨小勤对我的帮助。虽然我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摸爬滚打近20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毕竟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但如何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如何实现教师到教研员的华丽转身,这些问题困惑着我。

正当我迷茫之际,杨主任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她告诫我:一名称职的教研员必须驾驭好学习、研究、反思三驾马车。学习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更是一名教研员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于是,学习成为了我工作的状态,我一面虚心向老教研员学习,拜他们为师;一面抓紧时间阅读经典、品名家博客、看新闻,学习课程标准,查阅各种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观看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并随时做好学习笔记,三年来做读书笔记几万字。我在学习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教育理论的储备,努力为专业引领打好“底色”。

开展有主题的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在教研活动中修炼提高是教研员必做的功课。记得我在筹备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杨主任又及时指导我制定活动方案,在杨主任的指导下,我按照如下步骤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次教研活动:与老师们商议确定了教研主题——把话题分解到各校,参会教师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与做课教师磨课——搭建观课议课平台——提炼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新的议题……这次教研活动的成功提高了我的信心。为了提高全区弱小学科的教研水平,我成立了区品德中心教研组,建立了中心组QQ群,并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还开展了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现场教学指导,老师们也逐渐认可了我。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更是教研员要驾驭好的第三驾马车,我总是时刻反思:自己是否清楚本学科的教学强势和弱势?是否有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是否引领教师把教学理念与课堂真正地融合?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是否有提高?外出学习,我会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了我,引起了我思考和共鸣的观点;听课之时,教师的精彩演绎会及时记载并写听课心得,每次教研活动后,会反思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得与失,以及下次教研活动要提高和改进之处。我先后把捕捉到的教育故事和思维火花写成文章,陆续在《中小学德育》、《教师报》、《湖北教育·综合资讯》等报刊上发表,撰写的论文先后获省市一等奖。

第15篇

【背景介绍】

《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是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家庭关系的了解,知道家庭生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通过以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理解是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当我面对同一内容的教学时,因缺乏对学生生活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出现不同,从而在两个班教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面对这两次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我感触颇多,使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更多的理性思考。对此,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

【问题产生阶段】

选定课文后,我便认真钻研教材,参考教师用书,把本节课的重点落在了“与父母沟通,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上,开始有了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个特殊的朋友,那就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父母。

2.问卷调查,学习沟通:你通常会与父母谈话吗?会谈哪些问题?

3.深情告白,谈话总结。

……

试教课开始,因为做足了准备,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我为本节课设计的几个小环节暗自窃喜。施教时,谈话导入,出示“民主”与“平等”的握手图后马上进入正题,开始问卷调查,学生果真兴致勃勃,可我一看结果,却傻了眼,全班38个学生中只有两个学生明确表示“经常跟父母谈话”,但仅谈学习问题。当时我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这下可怎么办?这课怎么上下去?正当我不知所措间,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不经常和父母沟通呢?”学生各个表情木然,这时,一个全班最活跃的学生举起了手,打破了这一僵局:“老师,我爸爸妈妈每天都很忙,要到晚上九点才下班,那时我都已经睡了,我们几乎没说话的时间。”这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像炸开了的锅:

“是的,我爸爸妈妈他们也很忙!”

“我爸爸只问我学习,考得不好就用皮带打我!”

……

几乎全班学生都埋怨开了,这埋怨声此起彼伏,这节课就这样在怨声中草草结束。

课后,我认真听取了教研组成员们就这堂课的评课,自己也认真反思了一下,问题主要出在教师对学生生活缺乏了解,教学重点定位错误。因为班级不少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以打工维持生计,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子女对父母缺乏理解,没意识到交流应是双方的。这堂品德课的内容,类似于心理辅导课,只有不断地寻找发现学生和父母在相处中出现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

……

【反思感悟阶段】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落在了“理解父母,与父母及时沟通”上,开始了第二次的教学。

1.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2.了解分析,学习沟通的方法。

3.知心姐姐想办法。

……

果真,以高年级某学生离家出走的故事导入新课,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过离家出走这件事,让学生了解到,由于和父母缺乏沟通,做出过激的行为是错误的。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产生的隔阂,找找原因。在交谈中,学生发现很多隔阂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太爱他们,是他们的逆反性格造成的。接着,以具体的事例,指导学生学会和父母相处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课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指导如何去和父母相处。在“知心姐姐信箱”的“想办法”这一环节是我预先准备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一度被调起。此时,《我爱我的家》音乐声响起,在音乐的渲染下,感受家的温情和爱。

前后两次教学同一课内容,但两次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我不敢说第二次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格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但至少比第一次更成功。第二次课之所以能上好,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激感,注重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只有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体验。课堂上,我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引入,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让学生了解,由于和父母缺乏沟通,做出过激的行为是错误的。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产生的隔阂,找找原因,在交谈中,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立足学生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走进儿童的生活,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拓展他们心灵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