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研究报告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可行性报告的内容千差万别,因涉及的问题多,涉及的面广,所以一般都由集体汇写而成。写作上的要求各不相同,但从结构上都包括首页、正文、附件、日期等几个部分。在写可行性报告时,要注意叙事清楚、文字简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分析系统、全面、完整、准确。可行性报告的首页:是可行性报告正文前面内容的统称。一般包括标题、研究人员名单、目录、前言几部分。
2、可行性报告的正文
是可行性报告的主体部分,其核心是论证项目的可行性。要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材料,以系统分析为主要方法来进行论证。可行性报告写作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这一部分写得是否有说服力,是否清楚地说明了投资人所关心和需要明确答复的问题。
譬如项目实施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什么时机实施项目最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是否能解决,怎样解决?项目实施后会获得什么样的经济效益等等。
3、可行性报告的附件
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和批准书、有关的写作意向书、可行性研究委托书、实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附表附图、选址报告、环境调查报告、市场预测资料、工程项目时间表、工程设备材料一览表、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批复等。不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会有不同类型的附件材料,可行性报告中的图表和附件的作用是补充说明正文,避免因在正文中出现过多的说明而影响正文的表达。在编制可行性报告时,要特别注意图表的绘制和编写及附件所涉及材料的完备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正文的叙述内容与图表及附件要保持一致。
4、附
可行性报告的参考提纲各行各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格式大致相同,但在内容上不同的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譬如:服装行业的产品特点、生产特点、经营特点等决定了可行性研究内容的独特性。由于财务分析部分比较专业,具体做时须由专业人员协助完成,故简述之。
标题:《关于创办地区字号行业组织的可行性报告》
说明:①地区:国家、省、市、县、区、乡。
②字号:反映产品特征、企业理念、业主姓名等,参考《姓名学》、《起名学》等。
道路运输,是一种在道路上进行运输活动的运输方式。是一种能实现"门到门"的最快捷的陆上运输方式。它是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 空运管道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之一。
由于道路运输网一般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分布面也广,因此道路运输车辆可以“无处不到、无时不有”。道路运输在时间方面的机动性也比较大,车辆可随时调度、装运,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较短。尤其是道路运输对客、货运量的多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汽车的载重吨位有小(0.25t~1t左右)有大(200t~300t左右),既可以单个车辆独立运输,也可以由若干车辆组成车队同时运输,这一点对抢险、救灾工作和军事运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不断改善,为道路运输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公路客货运输的平均运距不断延长。目前,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增长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运输行业的重要性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快速提高,不管是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的发展与变化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在其中公路运输又成为运输行业的重中之重。
【目录】
第一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道路运输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xx)20号 ;
4.《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xx版》;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xx
年审核批准施行;
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xx年
8. 企业投资决议;
9. ……;
10. 地方出台的相关投资法律法规等。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道路运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表1 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1.项目总投资来源及投入问题
项目总投资主要来自项目发起公司自筹资金,按照计划在20xx年3月份前完成项目申报审批工作。预计项目总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在20xx年4月底。整个项目建设期内,主要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编制、项目备案、土建及配套工程、人员招聘及培训、设备签约、设备生产、设备运行及验收等工作。
项目发起公司拟设立专项资金账户用于项目建设用资金的管理工作。对于资金不足部分则以银行贷款、设备融资,合作,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
2.项目原料供应及使用问题
项目产品的原料目前在市场上供应充足,可以实现就近采购。项目本着生产优质产品、创造一流品牌的理念,对原材料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对原料供应商进行优选,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3.项目技术先进性问题
项目生产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准则,拟采购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引进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对生产技术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保证生产高效、工艺先进、产品质量达标。
第二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道路运输项目建设背景
(一)道路运输项目市场迅速发展
道路运输项目所属行业是在最近几年间迅速发展。行业在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国家产业规划或地方产业规划
我国非常中国道路运输领域的发展,国家和地方在最近几年有关该领域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强,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稳定国内外市场;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4)淘汰落后产能;
(5)优化区域布局;
(6)完善服务体系;
(7)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8)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三)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
二、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
(二)……
(三)……
(四)……
三、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本项目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方案,为保证工艺先进性,关键设备引进国外厂商,其他辅助设备从国内厂商中优选。该公司始建于1998年,20xx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实践,公司创造出一流的道路运输工艺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全能够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和检测,其新技术方案的引入,将有效保证本项目顺利开展。
(四)模式可行性
道路运输项目实施由项目发起公司自行组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土建工程由公司自主组织建设。项目建成后,项目运作由该公司全资注册子公司主导,项目产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目前,国内外市场发展均较为迅速,市场空间放量速度加快,市场需求强劲,可以保证产品有效销售。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国际市场调查
(二)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国内市场调查
(三)道路运输项目产品价格调查
(四)道路运输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道路运输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二、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一)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道路运输项目产品价格预测
(四)道路运输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道路运输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道路运输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道路运输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二、道路运输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道路运输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
第五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一、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地
(一)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二)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地自然情况
(三)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地资源情况
(四)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地经济情况
近年来,项目所在地多元产业经济迅速发展,第一产业基本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新兴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带动力量;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一大批改制企业充满活力,民营经济发展发展步伐加快。重点调产工程扎实推进,经济多元化支柱产业结构正在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地人口情况
(六)道路运输项目建设地交通运输
项目运作立当地,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项目建设地交通运输条件优越,目前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等立体方式的交通运输网。公路四通八达,境内有3条国道、2条省道,高速公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公路运输条件,逐渐优化的交通条件有利于项目产品销售物流环节效率的提升,使得产品能够及时投放到销售目标市场。
二、道路运输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厂房建设内容
3.厂房建设造价
(二)土建规划总平面布置图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道路运输、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道路运输项目环境保护方案
(一)项目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三)项目环境保护评价
二、道路运输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道路运输项目节能方案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定,节能需要单独列一章。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以及其他年耗能20xx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项目建设方都必须出具《节能专篇》,作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中的重要环节。项目立项必须取得节能审查批准意见后,项目方可立项。因此,对建设规模超过发改委规定要求的项目,《节能专篇》如同《环境评价报告》一样,是项目建设前置审核的必须环节。
(一)项目节能设计依据
(二)项目节能分析
四、道路运输项目消防方案
(一)项目消防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五、道路运输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项目劳动安全设计依据
(二)项目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道路运输项目组织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道路运输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
本项目采用“标准化培训”实施人员培训,所谓“标准化培训”指的是定岗前招聘、基本技能培训等由公司安排各部门技术骨干统一按照规定执行,力求使得员工熟悉公司业务和需要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经过标准化培训后,公司根据各人表现确定岗位,然后由各岗位的技术负责人针对岗位特有业务进行学徒式指导和培训。两种方式的结合既保证了员工定岗的准确性,也缩短了员工定岗后成为合格员工的时间,这对于节约人员培训成本和缩短培训时间都具有极好的效果。
第八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道路运输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道路运输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道路运输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第九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图-4 财务评价基本思路
一、道路运输项目总投资估算
二、道路运输项目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
(二)项目筹资方案
三、道路运输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四、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主席令第24号],20xx年1月1日起实施。
2.《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20xx年1月1日起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20xx年1月1日起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20xx年1月1日起实施。
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xx年审核批准施行。
6.项目必须遵守的国内外其他工商税务法律文件。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五、道路运输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六、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七、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八、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第十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一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1)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二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
第十三部分 道路运输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工艺流程图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说,应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17年5月-2017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17年9月-2017年1月,开发软件
2017年2月-2017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17年9月-2017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內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內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可参见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1、老师指定;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內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內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內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2)內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內,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內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內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內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五、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重要任务。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用这种新经济时代对学习的要求,迎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新多年来教学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对探究学习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与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进行研究。
实验对象:广东仲元中学1999级高二(4)班为实验班,高二(3)班为对比班。
四、实验过程
1、假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进步。
2、变量
自变量:探究学习
因变量: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测试标准相同;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3、实验过程
(1)确定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堂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五个基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第一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第二主体 ,以探索数学问题、欣赏理解数学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探究学习过程可以不同。
第一环节:引入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最终必然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环节:发现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第四环节:论证结果。用数学推理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僅性。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2)应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我们用课题“轨迹的探求”说明实验过程。(细节略)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为F,当D在圆A上运动时,我们来看看点E的轨迹。
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教师提出问题:想知道点F的轨迹吗?会是怎么的呢?(第一环节)
生:还是圆。
师:是圆吗,用几何画版试一试。(第二环节,学生开始试验)
生:是椭圆。
生:是双曲线。
生: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A点;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第三环节)
师:能证明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第四环节)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并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刚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你们还想进一步看看别的点的轨迹吗?(第五环节)
可能的问题:
问题1:在直线EF上取一点S,探求点S的轨迹。(圆)
问题2:在直线CD上取一点T,过T作CD的垂线TQ,与直线AD交于Q,探求点Q的轨迹。(鸭蛋形)
点评:我们知道,探求一个点的轨迹,思维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一是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二是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而这一节课从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明确了探求点的轨迹的途径,初步理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六、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对比实验,两年来,完成了本课题的理论构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四次数据测试和分析。
表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80分)
班级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70 53 63
说明:1、分班是按学生总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为因素,师资调配也是相同的。
2、为实验数据的可比性,N值是取实验开始时两班中人数较少的数,人数多的班级去掉排名在后的数(以后数据均不含这些学生)。
表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160分)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123 53 121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154 53 126
表3、考试成绩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数 N X 高分段人数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绩 53 603 8 53 596 5
说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高分段分数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50分,高分段分数为130分以上;高考为标准分,高分段分数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数据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变 异 来 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 间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 171.88 1 172.8 6.73 显著
组 内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内) 204.61 7 24.82
总 变 异 377.49 8
表5:被试班起点水平成绩比较表(高一期末成绩)
统计量班级 N X δ 各档次人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对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0.42<1.96, 无显著差异
表6:被试班实验结束成绩比较表(高考成绩)
统计量 班级 N X δ 各挡次人数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实验班 53 603 13.4 1 0 7 13 22
对比班 53 596 14.5 1 4 12 23
T=1.97>1.96,效果显著
表7: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表:
统计量 优秀面 优良面 合格面 困难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极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前 25.5% 26.3% 33.7% 14.5% 95 42 47
实验后 43.6% 33.7% 14.5% 9% 813 450 32
从上列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实验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其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也无显著差异,但一年后,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特别是学生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中独创性能力显得更为突出。显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实验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与对比班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次测试后上升的幅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实验因子的持续效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其它科的影响
从成绩表格中我们还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实验后的第一次考试,试验班还落后于对比班,这应当是实验班的学生不适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所至。但一年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整体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从高考高分段人数的差异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积优生出现的成因,我们认为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各项能力又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各科的平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实验班学生各科的高分人数显然优于其它班。此项实验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探究的教学和学习对本学科及其它学科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转贴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了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说。
七、讨论
1、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2)问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是多种结论的,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所确定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探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业成绩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例外的学生,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二者的总体一致性。本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看法。
我们查阅了近20年的国内外近10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学类)、省内外高校学报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到维扬区、广陵区、开发区、邗江区等老城区和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取了有关信息。
从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扬州方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 明清地方志中散见的方言语料.
(2) 王世华.扬州话音系.科学出版社,1959.
(3)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和指导组编.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4) 王世华.《红楼梦》下江官话选释.扬州师院学报,1985,(1)42
(5)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中国语文,1985,(6)415-416
(6)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方言,1987.(4).
(7) 李建.谈谈《背影》中的橘子.中学语文教学,1987,(11).15.
(8) 李建.扬州方言"时间名词+的"的特殊用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1).90.
(9)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的连读变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98-105.
(10)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的连读变调(续).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 (4).119-125.
(11)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词语选释.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4).91-99.
(12)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词语选释(二).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1).102-106,111.
(13)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91,(3).211-222.
(14)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方言,1991,(4).299-309.
(15) 吴继光 李建.扬州地方文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扬州师院学报,1991,(4).75-79
(16) 王世华.扬州话的声韵调.方言,1992,(2)115-119
(17) 吴继光 李建.扬州方言本字考.汉语研究论集(第一辑),130-146.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8) 吴继光 李建.扬州曲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盐城师专学报,1993,(2).52-55
(19) 王世华 黄继林.《扬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3,(3).161-175
关键词:艺术语言基础;课程改革;东北地区;朝鲜族
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朝鲜族和东北地区成长的汉族学生而言,朝鲜族文化的影响伴随着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由于当地有多种语言,所以学生在学习戏剧表演的艺术语言基础这一课程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教材中的范文不熟悉
在艺术语言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材中的例子和范文显得很不熟悉,经常不能明白教师所讲内容与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范文的解读,影响学生对范文中知识点的掌握。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既定教学计划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进度。而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度缓慢,会导致其他课程的教学节奏被打乱,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
2.教学中情境举例接受度较低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境举例,学生表现出不能接受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情境举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学生不能很好接受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极为困难。对于朝鲜族和东北地区成长的汉族学生而言,语言环境与其他地区不同,所以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情境举例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
3.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由于语言和文化环境都存在差异,所以朝鲜族和东北地区成长的汉族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对教材中的范文理解困难,对范文表达的意思有不同见解等。这样的情况使得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根据教材进行相应的教学,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这样就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工作量增大,对工作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学生的兴趣不高
艺术语言基础在戏剧表演教学中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认知偏差。一些学生认为基础性课程较为简单,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去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艺术语言基础教材上的内容枯燥,这些都让学生对艺术语言基础课程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直接导致课程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1.根据地区情况进行教材的修订
相关部门应针对朝鲜族和东北地区成长的汉族学生的语言环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修订,让教材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具体有以下两点:
(1)对教材中的范文进行调整。在教材中添加具有地区特色的范文,最好是以朝鲜族或东北地区汉族为主角的文章。这样能激发学生对范文的了解欲望,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预习的时候,学生会因为范文中人物的生长环境一致而产生共鸣,很快就能熟悉文章的内容。
(2)教材中的例子要贴近生活。艺术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教材中的例子应该贴近生活。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相关的例子,学生就能根据例子进行相应内容的回忆,并联系生活延伸想象。这样就能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2.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教师不必完全按照教材上的顺序进行课程安排,而要根据自己与学生长时间接触的了解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另外,还要根据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环境,在教学内容中添加相应的区域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过程中,教师不能对问题较多的学生表现出厌烦,要一视同仁,以学生的问题为自己求得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学生在不受教师责备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更有好感,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
针对朝鲜族和东北地区成长的汉族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
(1)重点教学方法。在艺术语言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点内容整理出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对重点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内容划分。对于重点教学内容,要对学生做出必须掌握的硬性规定,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定期抽查。对于教学中可以一带而过的内容,教师不必花费太多精力,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教学的方法会显得有些生硬,但对于东北地区成长的学生而言,爽快直接的方式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所以有使用价值。
(2)结合实际演练进行教学。对于技术性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实际演练,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课堂练习的安排,演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借机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在演练开始之前,教师要营造较为放松的环境,不能让学生感觉到紧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在演练中掌握所学知识点。
4.开展教学互评
在艺术语言基础的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学生与教师互评的机制。因为艺术语言基础的学习关系到整个戏剧表演的系统课程学习,所以必须保证教学质量。开展学生与教师互评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日常教学做出评价,提出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整体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学生则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价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互评活动的开展可以实行学生匿名的规则,这样可以防止教师对个别学生有不好的情绪。
艺术语言基础的教学在戏剧表演专业教学中尤为重要,其关系着该专业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要根据现有的问题,尽快对艺术语言基础进行课程改革,使朝鲜族和东北地区成长的汉族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戏剧表演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关键词:人工智能,指纹识别,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问题概述
人工智能已成为计算机的新兴领域,其主要标志便是生物识别技术,这项技术使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来识别身份变成现实,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最方便、最安全的识别技术,指纹识别与验证技术在可利用的识别技术中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生物识别技术,就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作来进行身份识别或验证,要把人体的特征用于身份识别,这些特征必须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之所以采用指纹识别与验证技术,是由于人的手指端皮肤的纹路绝少有两个人完全相同,指纹可以说人还没有出生就已定型,而且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指纹会便随人的一生。指纹识别技术主要包括读取指纹图像、指纹图像预处理、指纹图像特征提取、保存和比对等几个步骤。
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和管理功能把指纹识别和身份注册认证管理融合在一起,指纹具有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将有效的约束违法乱纪等问题的发生,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的主要工作是身份注册和身份识别验证,在实施过程中具体执行身份登记、认证和管理等功能,可以和身份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一套智能的身份注册管理系统。
2. 技术方案
2.1 指纹图像的获取
利用具有特殊功能的电容传感器和数字图像处理器来实现指纹图像的获取。电容传感器捕获的是灰度图像,再通过标准接口将视频输入到数字图像处理器。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指纹获取有一定难度并难以精确,这时需要一个图像质量控制的组件,可以使传感器捕获高质量的图像,这对指纹图像特征的提取、指纹匹配的后续步骤十分有利。
2.2 指纹图像的预处理
指纹图像在一般情况下脊线会比较清晰,所以脊线是整个指纹识别过程的处理目标,因此,要先计算出指纹的脊线方向,根据脊线方向再对指纹进行增强、滤波和二值化,最后再细化直至完成预处理过程。
(1)计算脊线方向
捕获的指纹图像具有方向性特征,指在一个足够小的区域内手指末端纹理会近似于平行线,这个特征以最简化、最直观的形式反映出指纹图像的基本形态,是指纹图像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在指纹图像的分类、增强、特征提取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2)基于傅立叶变换和方向滤波的图像增强
指纹图像的增强是采用传统的傅立叶变换来实现的,在经过傅立叶变换增强之后,再使用方向滤波器对指纹的纹线进一步修补。方向滤波器分为平均滤波器和分离滤波器两部分,工作原理是根据图像块的方向来决定对这一块滤波使用那部分滤波器。平均滤波器的功能是对脊线出现的断裂进行连接,分离滤波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图像中脊线的叉连除去。经过傅立叶变换和方向滤波图像增强后,指纹图像纹路清晰、饱满,对比度高,不仅完成图像的增强,还有效滤除了各种干扰点和噪点,这将对后续的处理十分有利。
(3)基于脊线方向的指纹图像二值化
二值化的作用是把灰度图像转为0-1的黑白图像。指纹图像不同其他,由于手指压力不同而导致同一幅图像的局部明暗程度就会不同,一般图像的阈值法不适合指纹图像处理,而基于脊线方向分析的二值化方法则是充分利用了指纹的脊线指向而做出分析计算,与传统的阈值方法相比二值化后的纹路更清晰。
(4)基于脊线方向的加权中值滤波
二值化图像时会引入的新的噪声,这是由于图像灰度滤波不完整造成的,而基于脊线方向的加权滤波的中值滤波方法能够基本消除二值化图像纹路上的孔洞、缺口和突点,使纹线更加流畅清晰,为后续的细化处理步骤提供了强有力的铺垫。
(5)指纹图像细化改进
指纹图像的细化在消除模板和保留模板中统一进行。二值化后的指纹图像经过加权中值滤波处理后,纹路成为点线结构,在一般细化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和伪分歧点已经消除,准确保留了指纹真正的分歧点和纹路端点,对指纹特征的提取做出支撑。
2.3 提取指纹图像特征
基于细节点坐标模型来做细节匹配是目前提取指纹图像特征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细节特征是指指纹脊线的突变,如端点、分歧点、交叉、桥形和口形等。从纹路的角度分析,交叉、桥形和口形都是端点或分歧点的细节特征,然后采取图形匹配或者模式匹配的方法进行识别。
对细化后的指纹图像我们利用一个模板提取端点和分歧点的特征,对指纹图像进行遍历,找到指纹图像的特征点,记录它们的类型和位置,对最终检测出来的每一个细节点,采用合适的预处理方法进行匹配。
3. 本人研究设想
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中,可以应用于“考试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学生考勤系统”、“校园一卡通”等,在系统中加入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这样的信息化识别技术,能够完善校园各环节的管理。
考试管理系统中当注册的考生再次把指纹放到采集器上时,可以对该考生进行身份验证,将指纹识别与验证技术应用于考试管理系统中,对于确认学生身份,防止考试作弊起到了积极作用。图书借阅系统应用这一技术会节省借阅卡制作方面的繁琐环节,避免学生借阅卡丢失、损坏、相互串用等弊端,也减少了制作借阅卡中一系列工作流程,改善传统借阅方式,融入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学生考勤系统不仅在校园里广泛使用,很多非教育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也在逐渐使用。就高校来讲,该系统能够方便、快捷的识别出每个学生的身份,使指纹或与学号相匹配,或与学生身份证号相匹配,有效防止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替人上课等不良行为,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在期末考勤成绩评定中起到了客观、公正评价考生表现的作用。校园一卡通是指基于校园网,采用成熟、先进的非接触式IC卡使用过程中用户名和密码丢失、忘记、被人破译等不安全因素。
4. 实验
以“考试管理系统”为例,将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列入实验当中,系统分为三部分:
4.1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目标是利用指纹识别与验证方便、快捷的完成复杂的统计工作及身份验证过程,从而实现考试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 自动化,系统主要完成身份验证、考试信息管理、使用权限设计三个功能。
4.2 数据库设计
针对一般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的需求,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数据项,姓名、性别、年龄、家庭电话、考试类别、报考等级、准考证号、报考编号、身份证号、地址、工作单位、指纹码等。
4.3 识别系统设计
(1)主窗体的创建
(2)公用模块的创建
(3)系统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4)指纹模块的设计
(5)资料管理模块的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的研究,不难发现该系统有如下特点:指纹图像采集简单,管理方便,身份验证可靠、快速;系统管理易于配置,功能易于扩展,操作方便、维护简单、便于推广;在具体实验中对参加考试人员的信息可以方便的进行分析和统计;系统将身份验证和行为管理融为一体,有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当然,指纹识别与验证系统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在指纹获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手指被弄脏、手指皮肤有疤痕,手指过于湿润或干燥,用力过大、过轻或不均,都有可能造成指纹畸变,这样在指纹捕获后会产生很多噪声,导致指纹图像分割不准确,加大指纹图像预处理的工作难度,甚至导致以后的指纹图像匹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期待更优的算法去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健辉,许磊,杨坤涛,蒋冰莉.改进的指纹图像预处理在指纹识别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4(8).
关键词:高中数学 差异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部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当前选拔方式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把目光投到优秀学生身上,成绩不好的学生通常不被重视,他们的学习无人关心,他们的成长无人关注,他们的前途让人担忧。所以,倡导差异化教学,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迫在眉睫。
2.研究的现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只有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关键阶段,高中数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课程,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差异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授予什么。所以,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自己的最佳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前,对于差异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国内有很多研究,北京市西城区已在多所高中试行差异化教学,通过个性化排课、导师制、课题研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此外,一些学校也陆续进行了研究,如福州八中的“深化分层教学,实施学分管理”改革,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教学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等等。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教学条件、学校师资等的影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很多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3.研究目的。长期以来,只有优秀的学生才会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注,而个别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和后进生的学习不但得不到学校的重视,甚至还会受到歧视。本文通过在高中数学课堂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活动,一方便寻求促进个别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同时希望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学校的关注,社会的关注。
4.研究时间:2014年2月至2014年5月
5.研究方法和目标。本文主要以因材施教为主题,以新课程理念为理论指导,在学校不同层次的班级同时开展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通过个别谈话、个别调查、阶段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在教育比较落后,社会对教育不够重视的地方,寻找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差异化教学有效方法,关注个别学生,关注学校教育。
二、正文
1.学情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差异。全面了解学生差异是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基础。经过课题组内成员分工,我们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两次考试和一次问卷调查。第一次考试我们分三个年级出了三套非常简单的试题,第二次考试我们主要根据高考难度出题,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于是我们得到了很肯定的答案,教学活动中,没有一种合适全体学生的方法,不同层次的班级在教学方法上不可能相同,甚至同一个班上的学生也有差异,通常一个班上的学生有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隐性的分层”。另外,我们还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他们的回答更加让我们坚定了实施差异教学和个性教学的决心。
2.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是开展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按年级把学生分成三类,对于优等生,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没有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在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发展。对于中等生,我们会以培养他们学习的耐心,细心,恒心为目标,希望他们在现在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学习上的差生,他们大多数实际上不合适学习,我们主要从生活和做人方面去努力,希望他们克服在学习方面的自卑心理,正确对待生活,同时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让他们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完成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关键。任何一种教学方,其教学效果都是辩证的,应该具体学生具体方法。针对优秀学,通常他们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不需别人提醒,我们主要从学习技巧,探索性学习或应用能力方面对其进行辅导,使之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对于中等生,我们主要从探索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学习任,达到某个具体的小目标等。而对于学困生或后进生,内因是导致他们学习不好的主要因素,我们以激励为主,比如根据其个性特点,鼓励他们自行完成某次作业。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施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的保证。教学活动中要能兼顾到所有学生,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必须的。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通常将导学案设计成隐形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基础知识的扫描,内容相对简单,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完成,同时也不会打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知识本质体系的巩固与数学方法的形成,要求中等生和优等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三个层次是在固学案中以附加题的形式设计一两道思维拓展的练习,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5.分类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效果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有难度、有层次的作业任务供学生选择。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并能做到学有所用。为此我们将课后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合学困生的基础性作业;第二层次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适合中等生;第三层次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适合学优生。一般学生能在半个至一个小时内完成。这样具有差异性的作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一刀切”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实施发展性评价
实施发展性评价,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个性化、综合化的评价。高中数学的学习,适当的考试或练习是必须的,但在考试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平常的考试应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但同一份试卷也应拟定出一些不同层次的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规定要求选择完成。
当然,差异性教学的评价不能仅从考试、练习进行评价一个学生,还应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评价,比如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此外,既要发现优等生的问题,又要尽可能地找出学困生的闪光点。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科学、恰当的全方位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之中加倍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
(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关键词】高校管理 大学生权利 研究评价
目前学界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发表的关于高校管理中学生权利保障方面的论文大概1000篇左右,核心期刊200多篇,硕士论文100多篇,博士论文相对较少;此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资料书籍也有几十部之多,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从大学生权利及权利救济角度进行研究。在权利意识日益崛起的现代法治社会,人们对于以往忽略掉的少数人的利益保障问题,开始加大关注力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其在高校就读期间的权利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的宪法、教育法等法律也作出了相应规定。但是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侵害学生权利的事件屡屡发生,而权利救济力度和广度却相对不足,导致学生权利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若要对学生权利进行有力保障,首先要对“大学生权利”范围进行界定,学界对此观点纷呈。有学者把学生权利等同于公民权,要求给予学生以社会公民一样的两大类权利:一类是实体性权利如生命权、人格权、隐私权等,另一类是程序性权利如告知权、申辩权、权等。①与之不同的是,有学者认为学生的身份是特殊的,学生除了拥有社会公民的一切权利外,还具有其特殊身份作用的身份权,即学生权。②还有学者认为现代学生权利作为一个复合概念,他们既拥有社会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政治权利的选举权和言论自由权,人身自由权中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权,社会经济权和文化教育权等;同时学生又有作为学校的主体拥有的基本权利,如参与学校管理权、学生自治权、团体组织权、参与课程内容与计划权、参与教学与教育评价权、知情权、选择权等。③
在具体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漠视甚至侵害学生权利现象严重,也同样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如有学者从成因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校规、校纪忽视学生,缺乏审核环节。处罚性条款逻辑不严、处罚过重;表述不严,无明确的法律概念;缺乏严密的可操作规则,自由裁量权滥用。二是学生申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教育法》对学生申诉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宽泛,申诉的对象和内容,受理学生申诉的机关、职权,申诉处理程序等不够明确。④还有学者认为,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忽视、漠视、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大学生权利的失落,主要表现在:1、高校管理者滥用权力,导致学生的一些合法权利受到侵犯。2、高校教师固守“师道尊严”,忽视或侵犯了学生的权利。3、高校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学生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体现。
基于学生权利保护的重要性和实际保护力度不足的落差,应尝试从整体上构建学生权利救济机制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有学者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1、明确高校的定位,理清高校与学生的关系。2、学校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3、健全学生校内校外申诉制度。4、完善学生听证程序。5、完善司法救济制度。有学者指出应确立尊重权利的管理理念,建立保障学生权利的制度系统,建立保障学生权利的组织系统等。
从高校管理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有学者从高校依法管理的必要性角度进行研究。如有学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依法管理的必要性有:1、大学生权利意识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依法管理。2、学校转型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依法管理。如高校后勤社会化、办学规模扩大化、学生违纪类型增多等,要求学校不断转型。3、建设法治社会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依法管理。有学者认为,依法治校是高校法人地位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校是高校领导体制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校是应对法律诉讼的内在要求。
其次,有学者从推进依法治校的角度进行阐述。如有学者认为从以下方面加强高校管理法治化: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建立以学生为权利主体的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应提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民主参与性。还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高校依法治校的经验以资借鉴。
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定位角度研究。首先,有学者从高校管理权的法律属性角度进行分析,如有学者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而只能是民事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纠纷,因此也只能是民事纠纷。有学者则明确地将高校管理权纳入到行政权力的范畴。有学者将高校法律地位定位为三个方面,即行政主体地位、民事主体地位和行政相对方地位。其次,有学者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如有学者指出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多重法律关系,在高校作为法人时,其与学生之间形成平权型民事法律关系;在高等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主体时,其与学生之间形成纵向型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在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时,其与学生之间形成特别权力关系;此外依据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高校在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还可能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⑤
对学界研究成果的分析评价
学界争议问题的分析。学界在对个别问题的研究和评价上还存在争议。首先,在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地位方面争论颇多:1、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应当是特别权力关系。秦惠民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民事关系,也不是普通的行政关系,而是具有特别权力因素的公法关系。⑥2、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蒋少荣认为:国家举办的学校所涉及到的教育法律关系,从内容讲,主要包括相对于国家的教育法律关系和相对于教育者的教育法律关系,这两方面的教育法律关系从性质上讲,都属于行政法律关系。3、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苏万寿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关系。这个合同关系,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校与学生之间是双方自愿达成的知识教育合同关系;第二,学校与受教育者法律地位平等;第三,学校与受教育者所确定的教育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4、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关系。劳凯声提出,学校与学生之间不是民事法律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公法性质的法律关系,是基于教育关系而成立的一种公权关系。据此,他提出了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其次,学界对于大学生的权利范围也没有达成一致。有学者将权利分为两类: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并侧重程序权利保障方面的分析,有学者将学生权利具体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身权利,第二部分是情感权利,第三部分是受教育的权利,第四部分是陈述权、申辩权、权。
学术发展趋向的评价。首先,学界相关方面的研究论文、著作数量多,涵盖面广。从学生权利范围的界定,到学生权利的保障;从高校法律地位的定位,到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界定;从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侵权行为,到学生权利保障缺失的现状,再到学生遭受侵权的事后救济;甚至包括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矛盾深层根源的挖掘等都有很全面的研究。但研究覆盖面的广泛也带来一个困惑:对于学生权利保障或依法治校方面,大多数论文通常是列举出若干解决路径,但也往往是蜻蜓点水,而没有做深入论述并架构具体制度。故,未来的研究动向应侧重于具体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诸如申诉制度,学生自治组织制度等。其次,学界侧重静态研究,而对动态实践的研究相对缺乏。当前学界对于高校管理和学生权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高校内部制度设计、学生权利救济路径选择等角度静态的分析阐述较集中,而很少有学者从具体个案出发来分析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对若干年来我国曾发生过的生校之间的讼案进行梳理并从中发掘冲突的根源,继而为司法实践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当然也有学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但相对于庞大的“纸面到纸面”的静态研究,实战方面的探悉显得捉襟见肘。再次,学界对于某些关键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并且这些争议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司法救济。如学界对于大学生权利的界定争执不下,众所周知,“有权利,必有救济”,而权利范围尚未划定,则权利救济则更是空中楼阁。再如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也是观点不一,这也直接引起了司法实践中法律关系判断的困惑,要么“无法可依”,要么互相推诿,要么模棱两可,致使学生权利救济的苍白乏力。(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0WC06)
注释
①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②杨彦辉、范树成:“学生的权利及其保护”,《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
③张震、晋保山:“浅谈学生权利的内涵与保障机制”,《高教高职研究》,2007年第4期。
④刘爱东:“学生权利的回顾与前瞻”,《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6期。
关键词:劳动报酬;偏低原因;评价展望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114-06
一、我国劳动报酬偏低
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
(一)劳动报酬占比呈下降趋势
李稻葵等认为,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从1992—1996年略有上升,然后逐步下降。1999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比重约为54%,但到2006年已下降到50%以下。张车伟认为,自2003年以来我国工薪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程度不足。
(二)我国劳动报酬低于劳动贡献
荀关玉、白妍根据1986~2008年国民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进行测算后认为,23年间我国的劳动贡献比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持续下降,劳动收入比远远低于劳动贡献比。
(三)我国劳动报酬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罗长远、张军认为,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已从1995年51.4%的峰值下降至2003年的46.2%,并在2004年加速下降至41.6%。他们认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55%~65%的劳动收入占比相比,我国的这一比重较低。
二、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
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因素、技术和产业结构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的供求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一)制度因素
刘国光认为,最近十几年来公有制经济比重的持续降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增加是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在分配方式上按劳分配的比重相对减少,按要素分配(主要是按资本和按劳动力市场价格分配)比重相对增加。这一分配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资本的收入份额相对扩大和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缩小。
白暴力、傅辉煌认为,企业古典产权制度下的工资市场定价是劳动报酬偏低的核心机制。他们认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基本上是古典产权制度,即产权统一于所有权,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企业决策。这种决策机制的目标是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劳动力市场上就表现为尽可能的压低工人的工资。这种古典产权制度的决策机制,再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过于求和劳资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导致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点。
刘润芳、杨建飞认为,我国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是近年来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国企业的所有者处于强势地位,企业内部缺少工资议价机制,很多企业并未与员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并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这为企业压低工资留下缺口。
(二)技术和产业结构因素
赵俊康认为,节约劳动的技术的开发使用和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近年来技术构成的提高和资本的深化是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他认为,长期以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存在重视节约劳动的技术、忽视节约资本的技术的问题。1996年以后,资本对劳动的比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在国内市场处于长期疲软的情况下,为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一直采取鼓励投资的金融政策,表现在利率上,从1996~2003年连续八次降息。而同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工资水平逐年提高。这些因素导致企业采取节约劳动的技术,并引起资本的深化,从而提高了资本所得的比重,降低了劳动报酬的比重。刘润芳、杨建飞提出,资本深化速度过快是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原因。现阶段,我国生产要素投入中资本快于劳动增长。1991~2007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8.44%,而劳动力就业年均增长仅为1.02%。因此,在要素边际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劳动所得收入份额必然下降。
罗长远、张军认为,三次产业中不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是不同的,一般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相对较高,第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同一产业在不同时期由于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不同。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走低与三次产业演进情况和第二产业中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第一产业持续减少,第二产业不断向资本密集型演变是劳动占比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白重恩、钱震杰认为,产业结构转型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走低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三)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因素
李稻葵等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伴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大量转移。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劳动力转移初期,总产出的上升速度大于工资的上升速度。因此,劳动份额占总产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在劳动力转移中期,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断上升,工资的上升速度加快,总产出的上升速度减慢,当两者逐渐趋于一致时,劳动份额达到最低点。在劳动力转移末期,随着工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继续下降,导致工业产出的上升速度减慢,而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上升速度加快带来工资的上升速度加快,这使得产值增长率小于工资增长率,引起劳动份额不断上升,直到工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相等时为止。因此,劳动收入份额在这一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曲线。
龚刚、杨光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得工资不随劳动力需求增长而增长,同时也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的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不够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进而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由劳动者分享。
姜磊分析了我国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提出我国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由农村庞大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和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
刘润芳、杨建飞认为,劳动力市场上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是劳动者报酬偏低的原因之一。我国缺乏经验或技术较低端的劳动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流入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下岗且技术相对落后的工人。而用工单位则可以凭借优势地位压低他们的工资。
(四)国际资本的挤压因素
郑志国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大量进入。1979~201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2504.4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483.81亿美元;2010年底,登记外资企业共有44.52万户,外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从我国工业部门外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净产值分割状况看,1998~2010年,工资占净产值比例由49.11%下降到33.80%,下降15.31个百分点;税金所占比例由30.37%下降到20.23%,下降10.14个百分点;利润所占比例由20.52%上升到45.97%,上升25.45个百分点。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压低工资,规避税收,形成对中方收入的挤压,使中方应得的劳动报酬和税收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而外商获得的利润比例则逐年提高。他认为,国际资本对民营资本的挤压也是我国民营经济中劳动报酬偏低的重要原因。在企业外部,外商凭借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对我国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实行市场封锁。一些民营企业试图创造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但都常常遭到国际资本的排挤,由此便打压了中资企业的收入空间和劳动报酬份额。另外,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加工环节,跨国公司凭借掌握的品牌、技术和销售网络等高端链条获得绝大部分利润,也是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不高的重要原因。
(五)政策因素
周明海等认为,政府间的引资竞争是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地区间在招商引资中互相竞争,地方政府将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劳动保护作为招揽投资者的必要手段,增强资本谈判能力,弱化劳动力的谈判地位,导致劳动报酬占比不高。
方文全认为,政府财政收支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间接的负面影响。为保证经济增长和扩大收入来源,政府倾向于推动高投入、高产出的资本密集型项目,这种政府财政收入的资本依赖和财政支出的资本偏向,在扩张产出规模和提高资本产出效率的同时,间接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
白重恩、钱震杰认为,税负水平上升是导致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我国税负归属并不是由各种要素平均承担,税负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显著为负,税率上升1个百分点,按要素成本法计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就降低约0.8个百分点。
三、提高劳动报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程恩富等提出,过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内需不足和外贸依存度过高。他们认为,劳动收入份额和收入差距存在密切关系。资本收入增长过快,劳动收入增长缓慢是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影响到最终消费需求。劳动报酬份额是衡量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劳动报酬份额持续下降导致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足,这虽然并不是决定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原因。他们提出,劳动收入份额过低,内需相对不足,是导致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大批企业利用我国大量的过剩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对外加工企业。这种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造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过低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依赖对外贸易,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风险。2003年,全球平均外贸依存度为0.45,发达国家均值为0.38,发展中国家均值为0.51,而我国2004年外贸依存度为0.68,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赵俊康提出,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偏低,在扩大收入差距的同时,还扩大了社会保障的供需矛盾。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比例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由于初次分配中劳动分配比例持续降低,社会保障财政负担增加。
王佳菲提出,劳动报酬偏低阻滞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在面临不同类型的生产技术选择时,工资水平是决定这种技术选择标准的关键因素。企业一旦形成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便会寄希望于压低工资而求得生存而丧失产业升级的动力,陷入“低技术陷阱”。而当全行业工资水平偏低时,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无须改善技术工艺也能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而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取发展资料而难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去适应先进生产条件的需要,于是,行业内优胜劣汰的有序竞争被大大削弱,整个行业也停留在低工资——低素质劳动力——低端产业和产品——低附加值和低利润——低工资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
(一)从制度上解决劳动报酬偏低问题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是扭转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走低、缩小收入差距并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刘国光认为,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缩小贫富差距时,人们往往从分配领域本身着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着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仅仅就分配谈分配,从分配再分配领域着手,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需要从基本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来接触这个问题。只有强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扭转“公”降“私”升的趋势,才能最终阻止贫富差距扩大,实现共同富裕。
2.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减缓劳动者报酬占比走低的趋势。白暴力、傅辉煌认为,必须改变民营企业的古典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厂商的决策权不应仅仅集中在生产资料所有者手中,而是与劳动者、社会、政府和知识界共同参与企业决策,厂商的决策权由诸多力量共同掌握。这样,可从内在机制上克服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格水平低的行为。
3.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政府指导下的工资市场定价,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荀关玉、白妍认为,政府介入劳动者工资水平确定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确定工资增长指导线。政府以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为指数,确定工资增长率,实现工资增长指数化,保证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同时,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实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工资决定中的话语权。
(二)从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视角解决劳动报酬偏低问题
赵俊康等认为,一是鼓励开发和使用节约资本的技术。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对于资本过度替代劳动的技术,要进行适当控制。加强自主创新和开发的力度,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节约资本的技术。二是降低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价格,促使企业采用劳动替代资本的策略,使国民收入分配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自动向劳动者倾斜,提高劳动分配的比例。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以解决劳动报酬问题
王德文认为,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城市二、三产业就业的大多是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劳动者,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水平也低。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在职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来增加其劳动收入。
(四)实行税制改革,适度降低政府税收份额,为工资上升预留空间
郭飞、王飞认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降低生产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新建企业的税收,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增加就业、减少利润对工资的侵蚀,为企业提高工工资提供较大空间。当前,我国生产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80%,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20%,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十二五”时期力争将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至23%,为企业提高职工工资提供较大空间。
五、评价与展望
(一)对已有观点的认识
1.关于劳动报酬水平期望值的确定。劳动报酬占比是否偏低,取决于期望值的确定及其与劳动报酬实际值的比较。而选择好这个期望值的决定因素是确定好期望值的关键。一些研究将人均GDP、经济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投资率、经济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等指标作为确定期望值的标准存在一定偏颇。这些指标虽然能对劳动报酬产生一定影响,但他们并不是决定劳动报酬的最直接的因素,决定劳动报酬的最直接因素,也是衡量劳动报酬的最直接的尺度应是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同时,对劳动报酬水平的评价,还应结合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即劳动报酬水平的高低在微观上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宏观上影响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消费水平和国内需求水平,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因此,劳动报酬水平的期望值,应以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为依据,同时参考劳动报酬的社会功能等因素综合确定,而不是选取一些影响劳动报酬的间接因素确定。
2.对劳动报酬偏低原因的解释。对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分析可划归两个视角,即工资率的视角和就业率的视角。从制度、二元经济、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国际资本挤压等因素解释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属于工资率的视角,即认为这些因素压低了工资水平,所以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属于就业率的视角,即认为这些因素减少了就业率或就业量,从而降低了劳动报酬的份额。
把工资率的视角和就业率的视角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观察和说明问题。如,虽然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公有制比重的减少对劳动报酬比重具有不利影响,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也解决了大量人口就业问题,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报酬虽然低于公有制经济的劳动报酬水平,具有拉低劳动报酬比重的作用,但却增加了国民经济总量和劳动报酬总量。因此,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同时,必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有效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多数学者认为劳动报酬偏低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多种原因中,哪一种原因或哪几种原因起主要作用,却存在明显的分歧。同时,由于对劳动报酬偏低的主要原因的看法不同,也导致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不一致。
3.提高劳动报酬的对策。认为二元经济和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的学者,对提高劳动报酬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这些学者根据发展中国家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演变的一般规律做出推论,认为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在近两年内我国经济中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便会进入上升通道。认为技术和产业结构因素是劳动报酬偏低的主要原因的学者,对提高劳动报酬持比较乐观态度。这些学者提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劳动收入占比便会发生变化。在工业化完成后,经济逐步向现代化迈进,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劳动收入占比便会进入一个上升通道。而认为所有制演变是劳动报酬偏低的主要原因的学者,对提高劳动报酬则持悲观态度。这些学者的根据是目前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渐减少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因此,提高劳动报酬比重自然也就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劳动报酬占比偏低或收入差距扩大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相对偏低而不是绝对走低。近些年在经济发展中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随着发展和改革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目前,对提高劳动报酬问题、劳动报酬比重走低的原因、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的研究观点很多,但对提高劳动报酬的制约因素的研究显得不够。难以改变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既定事实决定了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打破的低工资制度的路径依赖使工资水平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
对提高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还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目前,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还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方面的研究。如,既然工资水平是由市场或企业自主决定的,那么政府干预工资的理由是什么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关于提高劳动报酬的标准,可以从微观企业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两方面考虑。从微观层面看,劳动报酬的水平应以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不应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利润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从宏观层面看,从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保持正常的外贸出口这些相关因素来说,劳动报酬提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显缺乏,需要实证研究。另外,需要进一步从提高工资水平和扩大就业规模两个视角对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做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12]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2]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9):10-19.
[3][27]荀关玉,白妍.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例判断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31):8-9.
[4][10]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65-79.
[5][18]刘国光.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开放导报,2007(5):5-19.
[6][22][26]白暴力,傅辉煌.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主要因素和消费需求牵扯[J].改革,2011(7):32-41.
[7][9][15]刘润芳,杨建飞.我国居民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1992-2008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5):5-11.
[8][23][28]赵俊康.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分析[J].统计研究,2006(12):7-12.
[11][19]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00(12):3-27.
[13]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5):45-55.
[14]姜磊.我国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4):7-12.
[16]郑志国.中国企业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研究,2011(11):60-70.
[17]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J].世界经济文汇,2010(6):92-105.
[18]方文全.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构调整抑或财政效应[J].金融研究,2011(2):32-41.
[20]程恩富,胡靖春.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可能性、迫切性与途径[J].经济学动态,2010(11):33-39.
[21]刘社建,李振明,扩大消费研究:提高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思路[J].上海经济研究,2010(2):13-19.
[24]王佳菲.提高劳动者报酬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其现实启示[J].经济学家,2010(7):35-41.
[25]刘国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收入分配问题[J].百年潮,2010(4):13-18.
关键词:高速公路 雾区 交通安全 技术保障
要对症下药,首先我们要知道雾形成的原因。在近地面一般会有很多小水珠或者其他水汽的凝结物,在发生冷却的时候,如果凝结物的水平能见度是少于一千米的话,就会形成雾。通常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所见到的叫做辐射雾,是因为空气的冷辐射而形成的,在夜间或者清晨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如果温度升高了,雾就会逐渐消散。而且雾的等级也是有所区分的,根据能几度来区分,如果能见度低,雾的等级就高,如果能见度低于五十米的话,这就是重雾的级别,另外还分有浓雾、中雾和轻雾。而高速公路的雾区主要就分为偶发性和常发性,偶发性的雾区,顾名思义就是偶尔会出现雾,而且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同时产生雾的区域也没有固定的,而常发性的雾区一般都会在特定的季节气候出现,所以有一定的持续时间。所以提高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很重要,在高速公路上安装安全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在高速公路雾区上会建立安装安全系统,这样能帮助减少事故的发生之外,还能够较少经济损失。另外在雾天的时候要更加注意行车安全。在秋天开始,昼夜的温差就会逐渐增大,这样就容易出现雾天,雾天出现的时候马路的能见度会降低,因为视线不清晰,这样就很容易发生视觉上的错误,加上雾天的时候路面的湿度相对增加,会更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这样的话车辆的制动性能会比平时差一些,事故就更容易发生。对于行车的安全来说,雾天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雾天的时候要更加注意行车安全。要做好行车安全措施,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行车的安全。
第一、尽量避免雾天进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大多位于开阔地带,在有雾的天气,能见度会比市区更低,如果高速行驶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雾天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进入高速公路行车。一般来说,在雾霾天气,能见度低于50米时,高速路会关闭以保证安全。如果路遇大雾或者雾霾天气则要按照下文中的注意事项谨慎驾驶,并在最近的下路口离开高速公路或者在服务区休息等雾霾散去再继续行车。
第二、在雾天行车的时候要注意使用灯光。车辆的灯光使用使有规定的,在雾天的时候也要注意根据规定来打开车辆的灯光功能,比如要打开前面和后面的雾灯,还要打开尾灯,方便跟在后面的车辆知道你的位置,另外还有近光灯,这样也能够提高个人行车的安全,因为打开车灯能够提高行车的能见度,雾天的时候在高速公路上形式不可以打开远光灯,因为雾气会将灯光折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于是视线就会白色一片,影响开车的人的视线。
第三、要适当按响喇叭。现在很多城市都有禁止喇叭,但是雾天的时候特别在高速公路上形式的时候,能见度降低,这时候按响喇叭就可以告诉其他行驶的车辆,如果在自己听到喇叭的时候也应该作出回应,这样大家都能够知道大家的位置所在。
第四、每次出行都要做好准备。每次要开车出行之前,应该了解一些天气预报,给自己一个心理准备,或者是做好其他的一些设备准备,比如要检查查车辆的灯光照明是否正常,喇叭有没有坏了,刮水器有没有出现问题,转向和制动装置有没有问题,因为雾天的时候路面会比较潮湿,这样摩擦系数就会降低,很容易出现打滑的情况。最好可以自带一个三角警示牌,这样万一发生故障也能够摆放好警示牌,告诉其他车辆要注意。
第五、雾天行车的时候要注意控制车速。我们知道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开车就要慢,不同的能见度都有对于相应车速的限制,因为雾天的时候能见度本来就相对比较低,如果真的感觉很难前进的时候,应该将车辆停靠在路边,等雾气消散一些的时候才继续行驶,在行车的时候要注意跟前方的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车距,不要跟车太贴,以免发生追尾的事故。注意在高速公路雾区的进出口的系统所发出信息,行车者提供路段的雾浓情况或者车流情况注意减速慢行。还要留意控制系统控制车道开放的控制灯,在大雾能见度低的时候,会指示关闭超车道,所有车辆减速走行车道,这样就能够避免因为超车而发生交通事故,保障雾天时候的行车安全。
第六、驾驶员不能够随意超车。在高速路上,如果少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超车的现象,但是这样的情况在雾天的时候是不允许的,有很多交通事故就是因为超车的时候而发生的。就算路上车辆较少,可以过线超车,也要注意按一下喇叭给前面的车辆一个提醒,然后再减速从左边绕过去,注意不能够压线行驶。
可见除了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雾区交通安全管理系统,提升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在雾霾天气的时候为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提醒他们要注意行车安全之外,行车着还有注意很多安全行车的方面才能够保证高速公路的行车交通安全,减少雾区的交通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陈伟立. 雾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与研究[D].长安大学,2005.
[2]任东锋. 高速公路雾区交通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7.
[3]冯月. 高速公路沿线雾的消光系数特性及对交通安全的影响[D].长安大学,2009.
关键词:校外;少儿美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00-04
美术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有众多的途径,其中美术培训是最为主要的途径。通过对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设计、摄影、摄像,以及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等等的感知、理解和训练,使少年儿童掌握美术的知识和技法,进而能够正确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实现启蒙、开发,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美的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而少年儿童正处于美感培养的敏感时期,他们追求美,但又不能正确地判断美。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少儿的积极意义。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如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于是,各类少儿教育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外少儿美术培训如火如荼。然而,红红火火的培训现象,究竟达到了多少美好的目的,存在着多少问题,今后应该怎样更好地发展?为此,我们对宁波市三个主城区参加校外美术培训的机构、教师和家长分别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分析,并对校外培训机构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宁波校外美术培训的现状调
(一)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宁波的三个主城区的校外美术培训机构,主流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有官方背景的青少年宫、文化馆、美术馆等,虽然数量少,但班级多规模大。如接受调查的宁波市青少年宫,澳暧4000少儿参加美术培训,江东宫约1000人,美术馆700人。上述机构因有政府支撑,长期从事教学,课程开设规范,已经在少儿和家长中拥有广泛的影响,所以无须广告,生源滚滚。但受长期的传统教学影响,教师的主导地位比较突出,学生的发言权少。
第二类:经教育部门注册的办学机构,或在工商、民政局注册的一些美术、设计公司开设的培训机构。从宁波市教育局网站上能查到的校外美术教育培训机构全市大概有74家,其中老三区17家,还有些培训机构在区教育局网站公布。有工商执照的数量更无法从大众媒体上考证确认,估计大约一百家左右。这些机构学校规模一般在50~100人左右,是少儿培训的主力,因数量较多又有政府的一定监督,家长比较放心,同时,这些众多的机构分布在居民的生活区周围,孩子上学就近,家长接送方便。在办学过程中,这些机构比较侧重考虑家长的呼声,课程调整灵活,由此而成为学生居住地附近的第二课堂。这些培训机构的领军人物多为美术院校毕业生,在办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较为系统的少儿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他们在美术教师中具有较好的人脉,往往聘请中小学的美术课程教师执教。
第三类:未在政府部门注册,往往租借居民小区内或自家房屋进行教学活动,相对规模较小、教学点分散、教学过程随意。他们不仅办学门槛低,而且常常自生自灭。因为隐藏性强,很难确定具体数量。这些培训点的50%左右,是由中、小、幼的美术教师自行办班,据我们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全市两千名左右中小幼美术教师办了一千个左右的培训班。这些教师一是因为学校不重视美术,在评级、评职称等方面倾向于主科教师,他们认为自己的心理和经济上都受到打击,于是墙内损失墙外补,近水楼台先得月,身边就有崇拜自己的学生,生源不成问题,肥水不外流,不仅在经济上有收益,而且培养出优秀学生,自己的名声也由此鹊起。这样的培训班个性特别鲜明,教师积极性高。至于其他的50%,形式是多姿多态,培训广告和培训实际不相符合,课程设置随意马虎,没有合格的师资力量,甚至在收取报名费后销声匿迹等等,不在少数。
上述三类培训机构各有占1/3的少儿参加学习,各有特点,堪称门类众多良莠不齐,在办学过程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不可否认,各类培训机构曾经不同程度地培养出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出过优异的少儿美术作品,但也毋庸讳言,各种弊病时有可见。
(二)对家长的调查分析
之所以存在如此众多的美术培训机构,肯定存在为数不少的生源。在经济上和学习兴趣上难以完全自己做主的少年儿童,背后肯定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推手,就是家长。
第一,参加校外培训的家长对美术既外行又重视。调查显示,33%的家长对美术有一定的了解,58%的家长不大了解,基本不了解的占6%。他们希望孩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就即美术作品的评价上:想象力丰富占81%,画面逼真占39%。但他们不惜精力、时间、费用、陪“太子”读书,风雨无阻、任劳任怨。
第二,家长的培训期望(多项选择):67%的家长希望培养孩子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能力。59%的家长希望培养敢想的勇气和想象的能力。40%的家长希望培养观察能力。40%的家长希望培养自我感悟和自我发展能力。选择培养模仿能力的占12%,说明家长不希望孩子依样画葫芦,但也有部分家长的期望超越了美术培训的功能。也有些家长爱面子爱攀比,把获奖和考级作为校外美术辅导的主要目的,甚至有家长过早地对孩子拔苗助长,一味要求向大师看齐,认为起点越高孩子进步越大。
第三,家长对培训课程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基本上由家长选择。家长最喜欢的课程依次为(多项选择):儿童画占61%、卡通画占39%;以下的排序为色彩、素描、书法、简笔画、纸艺、中国画、沙画、泥塑、线描、摄影、版画、布艺、多媒体画。在家长的心目中,少儿画儿童画是天经地义的事。选第三位色彩的少于26%。选摄影、版画的不超过8%左右。
第四,对培训机构的选择(多项选择):在理念上,家长选择美术培训机构最看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占69%,先进的教学占58%,教师耐心占33%,离家近占18%,画室环境占14%。在实际的机构选择中,考虑离家近的私人办学机构的占50%,选择美术馆的占34%,选择少年宫的占32%,选择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进行家教的只有4%。由此可见,离家近的办学机构有较大的吸引力。
第五,对培训方式的选择:有61%家长喜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作品,59%的家长赞成互动式教育,没有一位家长希望学生完全跟着老师走的教学方式。这对现有的许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六,对培训结果的评价:为数不少的家长认为唯有画得“像”、制作得“像”才是成熟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评价非常随意,甚至有家长一看到自己不满意的画,就会责怪孩子,不但干扰了孩子的思维,还导致孩子情绪低落,久而久之,不但遏制了孩子内心的创作欲望,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三)主体意识缺失
当前,参加美术培训的学生,年龄普遍低下,其中3~5岁的占21%,5~7岁的幼儿占37%,7~9岁占14%,9~12岁的少儿占26%,12岁以上只有2%。
虽然家长非常热衷,但非常喜欢美术的孩子只有31%,比较喜欢美术的将近50%,一般的占19%。
而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少儿美术培训的主体,大部分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年龄幼小,兴趣尚未定型,意志力远远不如成人,头脑中更无社会功利性,他们幼稚、单纯,缺少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习内容以及对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形式、培训教师等等方面的选择上,主体地位基本上全部剥夺,只能简单地接受、认可,甚至逆来顺受无所作为,没有勇气、不敢想、不敢说、不敢绘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虽然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于家长的强势,但与课堂上教师的不良教学方式也有明显的关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碰到小孩说她(他)不喜欢学“画”,是家长硬叫她(他)来的,也不止一次看到孩子哭着跑出教室。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完全丧失。
(四)对师资的调查分析
第一,师资比例及缘由:从事校外美术培训的专职师资仅占20%,兼职教师占80%。为数甚多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有美术院校专业背景,因为大学扩招,每年有大量毕业生面临求业压力,纷纷挤入中、小学等有事业编制的岗位。但当前的许多中小学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限,致使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大材小用,并在学校里感到升职、评职中对美术这门副科的轻视,也有部分教师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就去了各类培训机构兼职。同时,一些培训机构对教师资格审定的马虎潦草,致使一些不具备美术教学资格的人混迹其中。
第二,对校外美术教师应有素质的认识(多项选择)。在众多的培训教师中,有90%回答是责任心、敬业精神、热爱教育、耐心、爱心。有80%回答是教学经验、美术功底、专业技能。由此可见极大部分教师的见解甚为正确。
第三,教师流动性大。兼职教师数量多,但流动性增大,师资力量难以稳定,更难以组织他们进行培训提高:没有牵头部门,没有培训经费,教师没有参加培训的时间,而且即使培训,也无法保证他们不外流。
第四,缺乏双专业背景。大部分兼职教师具有美术专业背景,但缺乏少儿教育背景。教师是个双专业的职业,由于大部分教师毕业于美院,虽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但仍然存在错位现象: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书而进行幼儿美术培训,原先就不甚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更难以应付年幼孩子:没有掌握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了解不够,交流不畅,特别对性格内向的孩子,直到家长找上门反映,教师才知道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尤其是教师对少儿美术创作的规律把握不够,有时候抑制了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而在课堂上满堂灌、追求学生共性而个性培养缺失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五,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往往跟随学生,随家长的喜好进行教学。大多数家长的参与度很高,但对美术却是门外汉,而众多家长的希望又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认为花了钱就可以指手画脚,结果导致系统的教学计划流失。还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过分强调技能训练,使学生剑走偏锋,至于沉溺于美术知识和技能,忽视欣赏等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随处可见。
第六,对自身美术专业素养的担忧:每天面对着孩子,担心自己的美术品味会越来越低,于是,应付性地备课上课,难以保证学质量。也由于分心,对本职岗位和自己的美术水平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宁波校外美术培训的对应策略
众多办学机构和办学资质的错位,家长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错位,教师所学专业和教学对象的错位,导致宁波市少儿美术培训红红火火现象背后的混乱,甚至某些机构的质量低下,不适合进行少儿美术培训。
(一)整顿办学机构
第一,建立机构认证制度。政府教育部门要建立机构认证制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校内校外的教育机构,都将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少儿培训是个非常严肃的事,关系到年幼一代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不是稍有技能的人便能够组织进行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办学的资质,避免办学机构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
第二,建立信息渠道。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应、便捷的信息渠道,让家长能方便地查询他们所希望了解的相关校外美术培训的信息,我们在调查中有意识地查询,尚且难以查询确切的、全面的信息,家长查询的难度可想而知,查询过程中鱼目混珠、挂一漏万的现象必定在所难免。
第三,确定教学标准。虽然校外教学有别于校内教学,而艺术教学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最为灵活多样。但任何教学必定有它的内在规律,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也不能无缘无故、随心所欲地超越。故此,应该制定的明确的标准,使教师的指导有所依据,使家长的评介有客观标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并看到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品尝到辛勤学习后的喜悦。
(二)加强师资培训
尽管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很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培训的难度也比较大,但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培训,帮助他们提高。
第一,审定教师资格。尽管校外教学的教师资质认定不如校内教师严格,但必要的资质认定,千万不能放松。不但要坚持教师的双专业要求,而且必须坚持专业不能错位的原则,如学习和从事工业美术的人员基本上不能参加幼儿美术教学。
第二,加强教育专业培训。年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心理非常稚嫩,而且幼年的经历对他们今后一辈子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对即使具有资格证书的教师,还是需要加强教育专业培训。可以为他们选择经典的课本,让他们有效地掌握幼儿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美术课程、美育等等专业知识,掌握师生互动的方法。同时,让这些教师们意识到,美学不等于美育,美术培训不能局限于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传授,而应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加强美术专业培训。家长对培训机构看重的并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课程设置。教师要不断研究新教材,接受新思想,吸纳新知识,运用新方法,在实践中勤思辨,激发教学灵感,对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总结。从调查中可以看得出家长的目的还是比较健康的,那么我们一定要研究什么样的课程是有利于少儿的健康成长,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能把家长的愿望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变为现实。关于这方面我建议大家读一下(美国)贝蒂・艾德华著的《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这本书,书中写道:“如果想变得真正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我们通常使用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词汇性语言(左脑)不适合在进行某些创造性工作时使用,词语有时会干扰思考。”“创造力是指用新的方法,以新的角度来看你在平常被我们想当然事物的能力。这与我们绘画的过程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就借用美术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书中解释了为什么绘画有利于创造力、想象力的开发和如何有效地通过美术活动把大脑进行创造和想象的无穷无尽的潜能激发出来。
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之前,学生对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感觉往往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多样化、有目的地安排技能和技巧与启发思维相结合的课程。从横向和纵向来解释和剖析不同创造程度和创新空间的教育方向,因材施教地挖掘学生潜质,使学生通过趣味横生的课程,迅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逐渐养成多向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创造和谐民主的和谐教育环境,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大胆评价和倾听别人的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思维,达到个体和群体的协调发展,使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情趣,使之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从而达到塑造其美好心灵的目的。
杨景芝老师说过:“儿童不需要教他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教师始终要保持科学趋同、艺术存异的观念,孩子个性、兴趣、追求和思想等方向的差别造成了美术作品形式的丰富多彩,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不能以自己的审美作为参照,成为自己的复制品,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主要提出肯定点和不足,等级不必分得太清,主要是通过评价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有更高的追求方向。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使孩子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绘画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家长的期望
第一,自己的期望不能等同孩子的期望。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也不可避免地留下自己的遗憾。“孩子是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延续”,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立足于这样的境界精心构思孩子的前途,设计孩子的生活,完全无可厚非。但孩子不是自己的简单复制品,孩子所处的生活年代与上一辈明显不同,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新的需要和新的目标。而且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所以,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喜好、意愿强加给孩子,更不能以自己的利弊得失来决定孩子今后的成长轨迹。家长应该多观察、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意愿,善于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第二,了解美术知识正确引导孩子。从人的绘画能力发展规律来看,必存在从涂鸦期到意象期再到具象期的变化,每一段必有一个呈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按成人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少儿某一发展时期的作品,更不能违反这一进化过程,干扰他们的平稳过渡。调查中我们问了个很简单的问题:“儿童画和简笔画的区别?”结果很多家长分不清。简笔画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教师在上课时更好的说明文字的抽象意义而配的图示,因教师不是专业美术人才,又不可能花大量精力掌握绘画技能,只能由专业人员对美术形象进行一定的简化规范,以方便教师作为基本功进行掌握应用。这与儿童在绘画能力发展中某阶段根据自己所见所想所呈现的作品完全是两码事。我们觉得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永远不要离开生活作画,可以说对着同一个客观对象,100个孩子很难做到画出一模一样的作品,这最起码已经具有了独创性。雷德里克.弗兰克:“我之所以去画中国人所谓的“万事万物”是为了能够对这些事物观摩更加深入,甚至更加刻骨铭心,从而达到全知全觉的境界,绘画是一种修行,画让我不断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认识。”孩子最可贵的是天真,充满好奇的童心,他们对美术的认识大多是从兴趣出发,在他们那看似天真幼稚的想象和随心所欲的作品中,往往蕴藏着对大自然美的独特认识,我们一定要珍视它,小心翼翼地呵护它,用科学的教育方向引导到更缤纷的艺术世界,使孩子在认识美、感受美、流连于五彩缤纷的美术世界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境界的升华,摈弃世俗和丑恶。
(四)培养主体意识
第一,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年幼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失主体意识,把学习看做外部强加的任务,是为了谁而必须完成的事情。主体意识就本意而言,就是本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在少年儿童美术培训中,简单地讲,就是认识到学习美术是自己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美术的知识技能,让自己拥有感受美、赏识美和创造美的本领,进而为人生健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幸能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支持应心存感慨。家长让自己参加培训仅仅是培养自己美术学习的主体感的起步,教师和家长应该通过与交流、激励等等方式,让年幼的孩子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美术是有价值的,自信自己有能力把它学好,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够把它学好,而且明确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而不是责怪。
第二,激发美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既然家长让自己迈入校外美术培训的门槛,也就是因为那里有个启发艺术多元化的环境,能给予自己多种接触和体验的机遇,辅助自己准确寻觅、捕捉各种美点和亮点,使自己逐渐摆脱观摩、理解与表现的脱节现象,以线描、素描、色彩、中国画、手工制作等各种课程互相穿插,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在质素,进而投身于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发现与探究,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健全人格。
第三,鼓励孩子创造。孩子的创造有别于成人,不是创造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物,而是创造他们未见未闻的事物。孩子的天性极其宝贵,他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灵动、大胆、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绝非成年人能够想象和达到。并且这些宝贵的思维痕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转瞬即逝,如不趁年幼时捕捉,甚至会终生遗恨。面对这些家长和老师看来的“涂鸦”和“莽撞”,应该倾听他们的介绍、解释并予以赞赏,引导他们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校外美术培训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牢牢把握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条主线,始终坚持办班有特点,教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参考文献:
[1][美]贝蒂.艾德华,著.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M].张索娃,译.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