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俗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

第2篇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支部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进行调研。此外,我们的调研还得到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主任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半年的走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概况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每年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大村。

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严重。目前,塘栖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90.4%(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1501.7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90.4%(不含塘栖办事处)。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147.3万余元。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1067.1担,占全年产量的71%。

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与当地村落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当地已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

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塘北村的蚕桑生产也面临着效益比较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丝绸价格一直在低谷徘徊等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尚在养蚕的均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养蚕经济效益不佳,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那些年纪大了的老人,打工无人要,在家无事可做,只能靠养蚕赚几个小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生产技艺以及与之相关民俗活动濒临消失的命运。

二、建议在塘北村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

目前在杭州地区,像塘北村这样大规模养蚕的已绝无仅有,而当地与蚕桑生产相结合的民俗事象、蚕桑文化则更是弥足珍贵。如果现在再不加以保护,这些传统和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无从恢复。因此,从保护自身文化传承的迫切性来说,从保护“丝绸之府”的文化空间来说,塘北村这个杭嘉湖蚕桑文化代表性空间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塘栖正在进行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结合塘栖的运河综保工程,来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至于具体的保护形式,我们建议可在塘北村设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相关民俗事象、蚕桑文化的保护,并最终实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三、在塘北村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塘北村作为余杭塘栖镇蚕桑养殖第一大村,具有深厚的蚕桑经济文化积淀,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众多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北面与德清新安镇相临,东面与运河镇杭兴村交界,西面是京杭大运河,距塘栖集镇约三公里,塘五公路穿过该村,可直达运河镇的五杭,临平、塘栖也有公路可直达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十分适合开发旅游。此外,塘北村的西面紧靠着京杭大运河,运河塘栖段的开发也给它的发展带来机遇。可以依托运河改造,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蚕桑生产民俗的生态空间。

2.蚕桑生产优势

塘北村的蚕桑生产规模大,多采用蚕农分散养殖的方式,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有参与,较多的养殖蚕种5张,一般的也有2至3张。其中龙光桥廿四度自然村是塘北村中养蚕最多也最为典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有144户农户,家家户户全都养蚕。最多的人家一年要养四季蚕,(春、夏、中秋、晚秋),生产时间跨度很长,这在其它乡村已经看不到了。

3.民俗文化优势

传统的蚕桑生产技艺以及整个生产过程构成了一个特有的蚕桑文化空间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在这一带蚕农精神文化层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塘北村,根深蒂固的蚕神信仰沿袭至今,构成了蚕乡特色的文化环境。其中的马鸣王庙会就是最典型的反映蚕神信仰的群众性活动。在当地,此类民俗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极有蚕桑文化特色。

4.非遗项目优势

整个塘北村的蚕桑生产民俗,有不少省、市、区级非遗项目:

清水丝绵:旧时,塘北村家家户户都自行手工缫丝,至今还保存着清代咸丰年间的手工缫丝车。缫丝过程中的次品茧,蚕家们就拿来做清水丝绵,至今蚕妇们还都会做。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厚薄均匀,“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轧蚕花:旧时,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轧蚕花时,男男女女都戴有一朵纸剪的或绢做的“蚕花”,男的将蚕花插在帽檐上,女的将蚕花戴在发结上,场面十分壮观。“轧蚕花”这一项目被列入余杭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塘栖茧圆:蚕农们为求蚕的丰收,十分崇拜蚕神。每逢蚕神生日,蚕农们都会在自己家中祭拜蚕神,或去蚕神庙中祭拜。祭拜蚕神时须做一些供品,其中茧圆是必不可少的。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后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此俗如今仍在塘北村一带流行,已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蚕桑生产民俗:伴随着栽桑养蚕产生了不少民俗,在塘北村这些习俗都在流行,如:“关蚕门”、“开蚕门”、“谢蚕花”、“扫蚕花地”、“敬蚕神”、“剪蚕花”等等。蚕桑生产民俗也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四、对建设“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几点设想

我们认为,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优势,展示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民俗文化。这个旅游区可以以现在的廿四度自然村为中心,紧邻周家坝选择200-300亩土地作为旅游区的范围。在这个旅游区里,保持以蚕桑生产为主,花果生产、渔业生产为副的农耕景象,向游人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1.建立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空间

廿四度自然村现有144户人家,目前家家都还在养蚕,只是养得有多少之分。旅游区建立后,必须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让居住在旅游区内的村民们继续保持养蚕的习俗,并且力争家家都养四季蚕。春蚕、夏蚕、早秋蚕、晚秋蚕,这一年中的四季蚕,可为旅游开发提供观光时间的保证。在养蚕期间,可让游客参观连成一片的原汁原味的蚕房,并在指定地点让游客自己参与养蚕,体验蚕桑生产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蚕桑生产的产品,搞一些小蚕,配以一定数量的桑叶,做成产品,供孩子买回家去饲养,日后结成茧后还可来塘北村出售。这样,既能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能给旅游区带来人气,带来回头客。

2.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旅游区内,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馆内用图片、实物展示江南蚕桑生产的全过程,展示所有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民俗。这个博物馆还可以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取得联系,成为他们展示蚕桑生产民俗的一个基地。

蚕桑生产的民俗十分丰富,从“敬蚕神”开始,“开蚕门”、“关蚕门”、“谢蚕花”……,一项项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将这些民俗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现,使游客来过一次就能了解整个蚕桑生产中的所有民俗文化。

除此之外,还可在博物馆内设个“故事吧”,让游客在里面喝咸茶,听故事。所讲的故事也全都是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故事,以加深游客对蚕桑生产民俗文化的了解。

3.重建“马鸣殿”

现在位于周家坝自然村的“马鸣殿”,殿虽不大,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已是杭州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蚕神庙,省内相关民俗专家曾多次来此考察,极具保存和研究价值。可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说,现在的“马鸣殿”,不但小,而且地处农田之中,与发展旅游很不适应。要开发旅游,必须在原址进行重建。重建后的马鸣殿,应寻求佛教文化与蚕桑文化的结合,突出蚕农的蚕神信仰,丰富蚕桑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别具一格的蚕神殿。重建后的“马鸣殿”可主打“蚕神庙会”的品牌,把三月初五的“马鸣王庙会”重新包装,使之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4.泛舟观光

塘栖是江南有名的水乡,塘北村的自然环境就充分体现出了水乡的特征,在廿四度自然村的桑地中,现有一条自然河流,两岸均是桑树和枇杷树,有着原始的湿地风光。我们开发旅游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条河道,做好河道整治,并搞几艘小船,开避泛舟观光活动。

塘北村还有一个大洋,名叫“白云洋”,开发旅游还可以动动白云洋的脑筋,将其开辟成水上活动区域或游乐区域,使之与蚕桑文化村配套发展,甚至可以考虑把蚕桑文化村内的小河与白云洋沟通或与运河沟通,把水上游乐的文章做大。

5.开发民俗活动项目

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建立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民俗文化的旅游区,大打民俗文化的品牌,在这个旅游区内开发一些诸如“打茶会”、“水乡婚礼”等极具余杭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既有参与性又有观光性,将会引起游客极大的兴趣。塘栖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卫家班皮影戏清末明初时红遍整个塘栖地区,我们可以在这个旅游区内加以恢复,让其在游客面前亮相。其他如小锣书、马灯舞,都可以考虑。“墨鸭捕鱼”旧时是塘栖一道迷人的风景,我们甚至还可在那条小河道里开发“墨鸭捕鱼”项目……

第3篇

【关键词】 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湖北恩施

一、调查过程

于2013年7月7日至9日,在恩施州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民众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开展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课题组发放“关于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共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调查人群涉及到恩施州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尽力使调查结果精确而有价值。

1、历史信仰及文化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1%的人说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是从唐朝开始的,20%说是北宋,另外34%的人不知道(图1);对于土家族人的信仰(对神的敬仰),1%的人很了解,1%的了解,42%的不是很了解,还有56%的人不知道(图2);有关土家族诗歌(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所孕育的文化知识,16%的人认为说的是喝油茶汤、51%的人认为是拜茶、23%的人认为是咂酒、10%的人不了解(图3)。

以上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恩施人民对于传统的历史、信仰及诗歌文化内容,多数人都能够正确选出相应的选项,懂得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历史信仰和诗歌本来就是传统封闭式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是特定民族、地区、环境或特定行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需求。对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特定的人群来说,那些风俗习惯都是他们世世代代必不可少的文化内容。历史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流传于民间的大部分历史文化及民族信仰活动,都是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艺术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推动作用。

2、土家族的刺绣编织及儿女婚姻状况

恩施是一个文化丰富、乡土风俗多样化的地区,课题组调查了土家族“儿女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7月12日),结果是:38%认为只有未婚女子可以上街赶场;43%认为只有青年男女可以上街赶场;1%认为无论婚否的男女老少都可以上街赶场;18%的人不清楚。如图4。有关哪种土家族手工刺绣走出国门?78%的人选择西兰卡普,22%的人选择绣荷包,无人选择针织内衣和枕头秀(图5);土家族人的哭嫁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婚姻习俗,对于其本质,课题组进行了调查,87%的人认为是对父母的思念,10%的人认为是结婚女子对出嫁的迎接(图6)。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恩施州土家族人对传统的节日风俗非常注重,了解的比较多。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哭嫁则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特色文化,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叛,传统的文化体现出了本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热爱。

3、土家茶文化

喝茶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关于土家茶文化,图7显示了“四道茶”的情况。

土家有“四道茶”,除了白鹤茶、泡儿花、油茶汤三中外,还有哪一道茶?66%的人选择了富硒茶;31%的人选择了红茶;1%的人选择了鸡蛋茶;2%的人选择了铁观音。

这幅图表显示出了恩施土家族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他们利用自己所在土地富有“硒”的先天优势,留传下了“富硒”这道茶。大多数人能够正确选择出“富硒”,但还有34%的人不知道“四道茶”中有富硒,这也说明了恩施传统文化在广为流传的同时慢慢被部分人淡化。

4、传统节日和土家舞蹈

“过赶年”是土家族人的一种习俗,经过调查,课题组了解了他们为什么要“过赶年”。1%的人认为是为了纪念本民族英雄、30%的人认为是为了提前消灾纳福、45%的人认为是为了早迎新年、还有24%的人认为是为了过好年末(图8);在土家族特有舞蹈的调查中,91%的人选择“摆手舞”,其他9%的人分别选择了秧歌舞、狮舞、篝火舞蹈(图9)。此数据表明恩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相当不错,但还有少数人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去了解传统的风俗人情,这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加大对土家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土家文化。

5、对土家文化的总体印象和未来展望

对土家族文化的态度。17%的人表示很喜欢;51%的人表示喜欢;2%的人表示一般;30%的人表示不喜欢。

对首届“施州古城灯笼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行对恩施的文化发展的影响怎样?48%的人认为起重要作用;36%的人认为起较为积极的作用;16%的人不了解此活动。

图10显示恩施州人对传统土家族文化的喜爱程度,68%的人喜爱,2%一般,30%的人不喜欢,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民族文化虽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也有缺失的地方,人们在继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选择比较,力求使其本身变得更加完美全面;对于恩施土家文化的展望,课题组了解了首届“施州古城灯笼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行对恩施文化发展的影响,有84%的人肯定此活动对恩施文化的正面促进作用,其他人不了解这个活动(图11)。这表明恩施文化的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各项活动都在加强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土家族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使恩施逐步变成一个“文化强都”。

三、调查总结及反思

恩施土家族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与时俱进,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态势。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还是有少数比例的人群对于恩施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内容不了解,也不关心。近年来,我国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西方文化的传入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在一小部分民众的心目中,民族风俗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没有必要继续传承。再之部分年轻人热衷于现代音乐、服饰、饮食、娱乐等,对传统的歌舞、茶道、诗歌文化等视而不见。

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恩施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不对民俗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再过几十年它可能会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暗淡于老百姓的记忆里。民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们应该弘扬其优越之处,改进瑕疵之点,让源远的民俗文化在时代语境下涓涓长流。

【参考文献】

[1] 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