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登岳阳楼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与时俱进,构建“中国符号”文化课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而放眼世界,“中医药、中国服饰、中国美食、功夫、龙、孔子”等名词会让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迅速联想起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中国风。自古“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在这个世界看东方的时代,开发“中国符号”文化阅读主题显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另外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再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所以要构建7、8年级的主题阅读课程必须考虑中学生已有的语言心理机制,利用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师生共同开发阅读主题,以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清晰的学习内容、完善的实施过程和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师生携手,共同开发“中国符号”主题
和小学不同,初中的主题阅读活动中老师对孩子们的期待更多,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因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在“中国符号”文化主题开发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是友好的合作关系。
在寻找“中国符号”主题过程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4大组,分别是时事组、教材组、新教育组、生活组。每一大组又根据不同标准,分为相应小组,专人专职。例如,教材组本来有8个人,他们专门负责研究世面上现有的中学教材(很多都是从网上找来的电子版)。因为时间关系,他们自己后来又进行了分工,一人负责一个版本的主题(有苏教版、人教版、上海版、鲁教版、广东版等),整理好后再合并同类项。
因为目前的初中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来编写的,所以整合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苏教七上有“民俗风情”主题,人教七下有“文化文艺”主题,结合生活组提取的“运动”主题,时事组抓取的“功夫熊猫”主题,最后提取出“中国功夫”这一中国符号阅读主题。此外还开发出“亭台楼阁”主题,“中国酒文化”主题,“中国传统年文化”主题,“中华玉文化”主题,“中国龙文化”主题,“中国红”主题,“中国功夫”主题,“清代服饰文化”主题,“中华百家姓”主题,“印章、篆刻”主题等。
当然,开发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积淀的过程。
三、结合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在开发和确定其教学目标过程中必须二者兼顾。
比如我们准备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开展一个“亭台楼阁”主题。因为教材组找到了相关的现代文《凡尔赛宫》、《苏州园林》,古文《黄鹤楼》、《于园》,古诗《黄鹤楼》、《登岳阳楼》;新教育组找到了《新阅读 新写作》中的建筑单元;生活组则提供了“上海世博会”的活动材料。几组结合,开发出“亭台楼阁”的“中国符号”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确定好主题后,就该考虑“教什么”的问题了。综观手边的苏教版七下语文教材,发现可以把本主题和教材中的两个知识板块进行整合:一是第五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一是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网络平台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网络阅读、写作和交流的技巧。2.借助文字、3D、音乐、图画、线条等方式,捕捉“亭台楼阁”中蕴涵的诸多“中国元素”,感受“亭台楼阁”的造型美,并挖掘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学内涵以及文化意义。如此一来,参加本次主题活动的同学们既能学到网上读写的知识,锻炼了口才,更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考、浸润了心田,从而让心中的文化幼苗一点点茁壮成长起来了。
四、编写学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抓手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所以一份切实可行的学案对于“中国符号”主题文化阅读的价值尤为重大。它主要包括:学习要点(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几部分。其中“学习思路”“学法指导”部分要提供老师自己通过广泛阅读所精心挑选出的与该主题相关的“诗文、小说、故事、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材料或网站供学生阅读,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特点让他们组成合作小组,通过网络、报刊、影视等途径进行质疑、探究。这样才能读出真我,才能让孩子们借“中国符号”的东风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进得更快、更远。
五、加强储备,做学生文化阅读的表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承载了太为久远的文化传统,承担着太多的历史使命,特别是指导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主题,老师必须要有高深的修养,渊博的知识,而读书,读好书,则是唯一的途径。
例如“玉文化”主题。因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情结,根深蒂固。所以在开展“中华玉文化”主题文化阅读活动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进行广泛的阅读与学习。从《说文解字》知道玉是中国之魂,民族之魂。从“象征吉祥的古代玉如意”的美图,再到“2008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不难看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载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发达的玉文化。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慢慢还会发现,玉与人的品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讲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又说“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想来这该是玉更深远的文化内涵吧。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提升的意义所在
在新时期教学当中,老师不能依照以往的传统思想和方法加以教学,应关注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不然会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过程中首先具备的能力,一方面,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对自身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老师在教学中所面对的是整体学生,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其主动地了解和学习知识,在知识中徜徉。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方法产生正确认知,对于不足之处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用自身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同时学习中的不足也能够在老师教学中加以体现,可以有助于自己自查。而且当前初中生学习压力以及竞争压力过大,也会让学生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若此时在没有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支撑,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过于依赖而失去自我,压力会更大,所以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学习压力加以缓解,为自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 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思想过于单一,总是认为向学生灌输一定的语文知识学生就能够听话记牢,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自己思想以及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当前新课标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了凸显,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如何提高自学能力,摸索学习方法等。例如:在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既要对生词、优美词句做标记,也要记录预习时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以便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并学会分层,而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师做到类似于这样有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归纳分析等能力。
(二) 适当地引入问题,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很多潜能都是需要开发的,所以要想使其思维以及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必须要加强引导,完善自身。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可以在教学前设计好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加以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答案,如:文章的特?c有哪些?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自己比较喜欢哪一个部分的描写?等等,将这些问题放在预习课文的层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机械性的读课文、背课文。其次,在课堂教育当中,要对不同的学生都进行提问,尽量按照全面性原则来完成。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学习习惯等,这样才可以对他们做出正确的纠正。第三,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让学生每天都进行自我反思,并做出一定的笔记,充分告诫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能反复犯错。
(三) 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情景吸引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做好教案,包括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对学生学识程度做到全面的了解,对教学内容做合适的学习情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来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轻松又愉快地接受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高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登岳阳楼》这一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具来创设情景,做一幅有关古诗内容的画,将学生的感情引入作者的创作背景中,引导学生自主的体验作者情感,自发地思考古诗内容所抒发的感情。
(四) 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初中语文这一科目相对于初中其他课程而言,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关注每位学生发展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去激发语文不同方面的学习兴趣,为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对喜欢写作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鼓励、赞赏,使这类学生对写作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能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学习;对喜欢阅读的同学,教师可以推荐合适的读物,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对阅读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所以,在这些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的综合运用,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并提高他们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的基础语言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册的课文里就有古诗词的阅读和背诵要求,并且语文教师也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果仍然不乐观,要培养并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在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重视以诵读为主,把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初中语文教材里所选的古诗文,大都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前人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教学大纲要求古诗词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诵读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初一年级,把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教读,对有录音带的课文坚持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跟读;对没有录音的课文教师范读、带读,目的是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再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读的感情和划分节奏以及检查学生朗读效果,发现问题时再纠正,并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确,有感情。在疏通、理解诗词时,采取边讲边读,讲中带读,读中有讲的方法。
初二年级,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朗读,能做到读得通顺流利、正确、有感情;上课时,开展比赛朗读诗词活动,读得好的,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班里有位女同学,平时各门学科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但她朗读课文时,语句流畅,句读分明,感情充沛,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此,她对学习语文学习兴趣更浓厚。
初三年级,古诗词教学任然把诵读贯穿始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提前把课文反复诵读,为老师授课节省了时间。我对学生的读还有严格的规定:第一遍,默读,要求熟悉课文,其他时候的读应尽量做到大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晨读时更应该如此。
因此,初中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以诵读为主,把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词
欣赏诗词最先接触的是标题。诗词标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词。
阅读诗词的标题要注意:有没有时间性的词语;有没有表示地点的词语;写到什么人,又有哪些物;是否涉及到某个背景事件,写到某个具体事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思想。学生看完题目后马上就正确的回答出来了。这样,抓住了关键的问题,诗词的意思很容易弄明白。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学生了解诗人则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1.诗人的艺术风格。如,学白的诗时,先复习已经学过的诗,对诗有一些感性认识,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这样,认识过程由浅到深,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时,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他写的诗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他的诗,受到过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我们学习过他的诗词——《过故人庄》。
3.诗人的创作背景。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这首词写于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期间,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出守外郡已经5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长达7年未能见面,在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这首词也就是作者为赏月思情而作。
三、教材给学生提供的注释很有价值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注释很有价值,有的也就寥寥数字,有的只是短短几行,这是命题者给你的某种暗示:有的注释是介绍写作背景或创作缘由,提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倾向;有的注释帮助解释词句,说明本诗词的使事用典或情境理趣;有的为作者简介,暗示本诗词的写作风格或艺术特点。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学生读了注释,就明白了诗歌写的是战争期间,国破家亡的境况。
四、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词思想感情,感悟意境是赏析古诗词的主体。因此,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又有哪些,诗中有没有出现意象等等,有了对诗词鉴赏的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诗词的深刻内涵。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别怀友、羁旅思乡等中心,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经过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明白这首词悲壮苍凉,意境浑厚,心系国家安危,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五、仔细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十分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要仔细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如,杜甫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学习《登岳阳楼》时,要注意把握好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体味“坼、浮”两个关键字。除此之外,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要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如凝练含蓄、清新隽永、言简意赅、平淡质朴等,并要具体分析。
六、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根据中学生表现欲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课堂作为场景,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课文故事情节,使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诗歌配上一幅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表现出来。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同学们直观感受大漠风光的苍凉与壮美,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课件,则可让同学们看到一个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的形象。
总之,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要恰当运用好古诗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学会、会学、爱学语文获得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