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诵读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课
江畔独步寻花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2课
雨晴
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3课
宿新市徐公店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4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5课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6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7课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8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9课
绝句四首
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二.教学目标:
1.会背《绝句四首》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0课
三衢道中
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二.教学目标:
1.会背《三衢道中》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1课
到京师
一、诵读内容:《到京师》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到京师》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2课
《增广贤文》九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九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3课
滁州西涧
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滁州西涧》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4课
咸阳值雨
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咸阳值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5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6课
《增广贤文》十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十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唐朝 杜牧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及诗歌的内容
2、通过古诗改写领悟诗的意境。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配乐)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翻开历史的画卷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但统治者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杜牧面对此情此景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无比的愤慨。
二、了解作者
(一)、读诗句
知诗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走进作者,来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我检查一下,看谁预习的好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配乐读诗歌
(师:作者的爱国之心,济民之意,有诗为证,朗读时要注意语速、停顿、感情,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泊秦淮》的朗读。听读的时候注意老师在大屏幕上标出的停顿。(大屏幕朗读))
2、学生自由读诗歌
师:《泊秦淮》这首诗意境凄迷,感情深刻,在朗读时一定要把握他的感情,接下来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诵读几分钟。
3、分组选代表读读,进行pk(配乐)
师:时间到,男同学中推举一名,女同学中推举一名,男生女生比拼一下,看谁读的好,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后给出评价。
师:以上两位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评价一下,这位男同学把手举动这么高,就你吧!
请坐
师:你认为谁读的好,哦!你说男同学好,是不是因为你是男生呀!你带有主观臆断
,同学们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客观的评价态度!
师:这位同学你评价一下,评价的很客观,非常不错。
4、齐读诗歌
师:我总结以上两位同学的评价,整体来说还不错,男同学的声音略小,女同学停顿语速过快,其他同学也要注意以上几点,接下来拿起书大家再来分行读一遍课文,从读中品味其语言的朦胧美。
二、释诗意
品语言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百读欣赏美点现,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富有深远意境的诗歌,在品读之前老师给同学介绍赏析诗歌的方法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练字(重点字词)
2、修辞方法
3、描写方法
4、抒情方式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按照赏析诗歌的这四个方面,选择一方面进行赏析就可以。首先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个示范,我就第一方面抓住重点字词赏析诗句。
“笼”字“笼”是什么意思?(笼罩)映射出美丽的秦淮河笼罩在皎洁的月光下,画面十分的唯美。。
1、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生:“寒”字
一提“寒”令你想到了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给人以朦胧冷寂的气氛。
生:我是从描写方面赏析的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生: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秦淮河夜晚寒烟淡水的美丽景色。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什么是互文。(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谁来按照互文的手法释义一下
生:如烟的水汽,淡淡的月光笼罩在秦淮河上,映照着江边的沙岸。这样宁静的夜晚淡烟寒水,凄迷朦胧。
师:
释义的很好
看样这个手法是真的学会了。哪位同学说一说你还从哪方面进行赏析了。
生: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的融合的在一起,会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师:王国维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杜牧笔下凄迷朦胧的夜景将蕴含怎样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接着品析下一句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生: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生:从描写方面(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花》。
生:运用典故
《玉树花》的简称,是南北朝时陈朝最后的国君陈叔宝所做的舞曲,词调凄伤,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此时引用这个典故意在批判当时的人们。
生: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表面看似作者是在斥责歌女
,我个人认为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师:这位同学思考的非常深刻,想问题很深入,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生:(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师: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生:(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
师: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三、抓词句
悟情感
师: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板书),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借诗境
学手法
师: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扩语言
延意境
师: 既然秦淮河畔的歌女用《花》感怀身世之苦,那么作者杜牧的这份忧伤
悲愤必须也得用最优美的文字书写出来,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同学们了,用你们大胆的想象描绘一幅秦淮晚景图,写完之后和同学们分享,看谁写得最好。
找同学朗读写得散文,通过写意境锻炼其语言能力
五
、背古诗
悟感情
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诗最重要的是熟读成诵,在背诗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背诵吧
六、全诗小结。
(大屏幕配乐)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节选自《<论语>十则》)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腰:
(2)知: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2分)
1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分)
1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11.(1)腰:腰佩。(2)知:通“智”,聪明。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1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发现,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3.对比 语录
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14.【甲】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