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节选自《<论语>十则》)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腰:
(2)知: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2分)
1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分)
1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11.(1)腰:腰佩。(2)知:通“智”,聪明。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1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发现,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3.对比 语录
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14.【甲】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教案之于老师,如同大米之于巧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难为无教案之教学。即使是一名在三尺讲台上身经百战的优秀教师,也很难保证在没有教案的情况下能顺利进行有效的授课,所以对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而言,能否撰写一份含金量高的教案,对其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步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备课,教案是要根据我们所要讲的课文来撰写的,如果我们不熟悉我们要讲的课文,我们怎么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首先对教材要有个性化的解读。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新意才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气氛。但有个性并不是说脱离实际去谈新鲜,而是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知识,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如有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为什么贾母让丫鬟称宝玉为宝玉,而不是叫‘宝玉爷’呢?”他从名字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封建思想中,小孩子取名贱才容易养活,如有些孩子取名为“小猪”、“小狗”。从孩子取名角度来解释,见解独到,有新意。其次要把教材读厚。文学作品在创作上简练,特别是诗歌,有许多空白点,我们要把空白补回来: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丰满,填补教材中的空白点,充分挖掘文本意蕴和作者写作意图。当我们对课文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教案的写作。
中学语文教案的撰写体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数,具体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教案撰写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所以深入研究教材是写好教案的第一步。无论是哪一类题材教案的撰写,都需要我们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出新意。
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总目标,即语文教学大纲、高中或初中阶段目标、一学年的目标、一册书的目标、一个单元的目标以及课文学习目标等来制定教学目标。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教案,制定教学目的是借用文章中的两个字“业”和“德”,来表达学习与意志、毅力等思想品德的关系,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符合以上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有:针对性原则,《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中,学习叶老“说明白”艺术,是要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故都的秋》这一教案中,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明确性原则,而《故都的秋》制定进一步掌握散文“行”与“神”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所以可删去。整体性原则,《送东阳马生序》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本文最为显著的写作特点就是把自己青少年求学的情况同当时太学生学习情况加以对比,从而去表现主题。可行性原则,写教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该简则简,该繁则繁,
教学设想是在对课文的主要特点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具体来处理这篇课文。如《荷花淀》的教案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还根据课文的要求,仅就“话别”与“探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和设想,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来确定。重点、难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
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标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教学时数则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设想、和重难点来确定。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教案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教案撰写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整体感知)、重点讲解(互动环节)、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或思考)。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整。
导入语的设置是有技巧的,可遵循心理原则来设计,包括激发兴趣和触感。如《荷花淀》中的导入新课“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闪现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痛苦嘶叫、鲜血淋漓,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战争则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齐学习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如《景泰蓝的制作》,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先出示景泰蓝的实物或照片,让学生回答有关景泰蓝的问题,有利于触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内容包括解题、作者介绍、整体感知,《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中,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注释和自读提示,了解题目和作者,然后再补充作者的信息,如果能解释课文的体裁“序”的特点,那就更加清楚了。整体感知是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一般在预习完成)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行文脉络,如《故都的秋》;也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如《景泰蓝的制作》;而对于文言文,老师就选择范读课文,以提示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意义及句读,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示清楚,以便在讲课时引起重视,如《送东阳马生序》......
重点讲解主要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的形式,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一定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按层次分析段落,分析重点难点,而文言文则要适当解释难理解的字词。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都要经过设计,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该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调说等都应经过精心安排。另外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问题后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自己解答问题;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板书设计要力求创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其个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书设计中。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板书方案: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括再现;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三是符合审美要求,板书设计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好审美感受;四是结构的完整性,即对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五是创新性,每个人即使在讲同一内容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作用,板书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
课后作业要能帮助学生复习,掌握今天课堂的知识,将知识提升到更高层次。如《东阳马生序》可以布置如下的作业:如何看待作者的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教案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是因为初
关键词:积跬步 德育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于“师”之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日常教学中怎样贯穿德育教育呢?积跬步,不停步,一步一个脚印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吃透教材,拟定德育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是编者精心筛选的经典作品,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拟定好德育目标,有计划地渗透。如:《三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唐雎不辱使命》学习唐雎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立足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教学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主要场所。教师立足课堂,一方面指导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1.挖掘主题思想,明确人生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文言文,不仅历史悠久、名家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关于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都是典范之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告诉学生应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学生应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课堂上师生共同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背诵凝聚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明确人生的方向。
2.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学习榜样
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写人、叙事类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生动故事,最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对课文进行常规讲解后,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学习榜样。《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楷模;《伤仲永》中方仲永是不重视后天学习而“泯然众人”的活教材,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英国名言: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文中人物就是最好的示范。
3.诵读精彩片段,感悟人生真谛
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中的字里行间大都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悟。读《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明白天才出于勤奋;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懂得磨难造就人才。反复诵读能熏陶思想,感染情操,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立足课堂,坚持不懈地进行德育渗透,积跬步,不停步,终能塑造一个又一个高尚的灵魂。
三.拓宽视野,延伸德育教育
课外拓展既有利于拓宽视野,又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之一。预习《陈涉世家》,感动于司马迁受宫刑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学了《惠子相梁》,阅读《庄子・秋水》进一步领悟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快乐的人生态度。课前、课后不断熏陶感染,把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通过课前定目标、课堂渗透、课后延伸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