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习行动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在家中和学校把旧、废报纸杂志、空瓶子等回收,卖给垃圾站,所获钱捐给福利院等慈善机构。
3·用自己的行动来演绎雷峰事迹。
4.朗诵雷锋光辉事迹和精神。
5·看有关雷峰的书,如:《雷锋日记》,《雷锋的故事》,并写出读后感。
6·帮助我们班的唐泽方,张纪龙等。
7·把贴在公共场所的小广告都撕掉。
8·开展以学习雷峰的主题班会。
9·学习雷锋的自力更生。
10·做好事后开展一个班会,来讨论最近做好事的感受,并写出感受作文。
11·组织一些同学到附近的社区去义务劳动。
12·利用周末时间和节假日去看望,慰问空巢老人。
13·谦让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如有发现随意扔垃圾,打架等不良行为,应加以劝阻并对其进行教育。
14·好好学习,养成爱看书,看好事的习惯。
15·自己约束自己,犯错了学会自我批评。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时代澳大利亚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本文对此计划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作了介绍。
199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信息经济的策略框架》(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formation Eoooomy) 。《框架》的第二条明确规定:对澳大利亚公民要进行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大卫·坎普同时指出:“科学和技术正日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适应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澳大利亚公民必须寻找一切机会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为响应政府的这一号召,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the Eciucatian Network Aus-tralia Reference C}mussiam)组织相关的效育和培训机构,特别是委员会下设的信息经济工作小组IEWG(rnfo}rnation Eoanany Worming}P),起草并修改完善了《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 Aza Education and TrainingActiom Plan four the Infoaxration }),并得到了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IElYA(IJep-armn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的认可。x.000年3月,教育部支持该行动计划出台作为指导性文件二并同意了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在线学习“’( Learning in an OnlineWorld)。职业教育的行动计划’“为信息经济而学习”(Fleaable Leaning for the Inforrnatiari Ecorbo-mY)和高等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新更高(The Way Forward)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是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旨在提供共同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以便所有承担教育与培训的部门各自努力达到国家的共同目标。
该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与培训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求在总的框架下,所有相关行业和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
1.制订规划、采取措施以保证所有公民拥有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生活、工作、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技能;同时确保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经济培养大量的信息和通讯(ICT)人才。
2.转变行业观念,充分认识信息经济对教育、培训和研究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
3一重新审视商业的运作方式,以保证在国际国内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给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者、研究者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帮助全民适应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2.给教育、培训机构、研究所及图书馆提供价格合理的先进信.息和通讯硬件,并提供长期可靠的技术支持;
3.在网络资源开发、网上信息、网络运行管理方面增进教育与培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4,政府为教育和培训机构制订适应信息经济和知识社会的综合政策;
5.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保证澳大利亚的教育和培训与国际环境接轨。
教育与培训行动总计划涉及五个相关的行动领域:人的素质;硬件保证;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政策保障:网上管理与监控。每个领域同等重要,它规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
行动领域一:人的素质
1.目标:
(1}所有公民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者、决策者、领导者能充分认识信息通讯技术在其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适应信息经济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2}培养足够数量的拥有信.息通讯技术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信息通讯及其它行业的需要。
(3}教育与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培训者、研究人员要率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和研究的实践当中。各级管理和决策者们要提高适应新形势的领导和管理水平。硬件供货商和维护者同样要迅速掌握先进技术。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优先措施:
(1)在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所有课程中开设“信息通讯技术ICI"’综合课程;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扩大教育与企业的合作;
(2)检查、监控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现有人员的信息通讯技术水平;
(3}鼓励专业发展的措施,不断推出新的模式,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绝大多数工作者能熟练地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学习过程之中;
(4}鼓励运用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有效的专业发展,鼓励研究运用现代技术和提高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行动领域二:硬件保证
1.目标
所有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硬件提供者必须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先进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包括用户终端和大容量的网络设备,以支持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澳大利亚达到世界级的研究和培训地位;鼓励教育与培训部门内部的竞争,同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竞争的机会。
2.优先措施
为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价格合理、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带宽支持在线学习、教学和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要:
(1}监控本系统带宽的供应和需求,包括成本因素和国际价格比较;
(2)监督资金和立法到位,以保证硬件供货商在国际竟争中以合理的价格经销带宽;
(3)及时提供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最新信息,以保证硬件投入的最佳配置;
(4}调查适应未来发展的带宽的最低要求,以及未来教育和培训机构硬件配置和数量的标准:
(5)调查研究资金投入和硬件维护的方式,探讨教育培训机构、信息通讯行业和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硬件和带宽建设创造新的模式。
行动领域三: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
1.目标
(1}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提供网上资源和服务以支持新的学习、教学与研究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及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与管理。
(2)澳大利亚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建立强大的网上教育和培训服务系统,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宣传澳大利亚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利用网上信息出口创汇。
2,优先措施
在网上资源建设和眼务方面,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系统内部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其它行业的合作。教育和培训机构应该:
(1)通过项目资助、联合开发和其它方式推动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建设;
(2}保证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质量,包括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和知识产权管理;
(3)建设澳大利亚教育网(EDNA On-line ),作为澳大利亚教育培训资源和服务的公共网关;
{4}调查企业战略的发展,预测澳大利亚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潜力,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注册用户,制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措施;
(5)鼓励网上资源的创新发展研究和网上资源与教育学关系的研究。
行动领域四:政策保障
1.目标
澳联邦、州和区域政府出台统一政策,认可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澳大利亚向信.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2.优先措施
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制定跨区域的政策,由联邦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MCEETYA)认可。并继续支持教育和培训系统研究信息经济问题的唯一全国性组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的工作。
行动领域五:网上管理与监控
1.目标
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和监控规定,诸如知识产权、通讯、网上资源、域名、电子交易及数据保护等,以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这些管理规定将对教育和培训行业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教与学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2.优先措施
(1)制定和执行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合法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计划;
(2)制定和实施未来通讯战略,以提醒教育和培训工作者注意当前和今后将要出现的影响信.息通讯技术使用的管理问题;
(3)确立与政府管理规定中相关领域的特殊地位,如版权和通讯;
(4)通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 ERC)继续研究网上管理的若干问题。
在国家总的行动计划指导下,澳大利亚各州根据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发展规划,如昆士兰州就出台了《2010年教育发展战略草案)。《草案》明确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过程。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发挥重大的作用。州教育权威机构并承诺:
1‘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学习;
2‘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教学与科研;
3.提供计算机网络系统供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交流,并获取广泛的信息资源;
4.提供丰富的网上课程;
1. 开宗明义 向全体小组成员说明所面临的困难、所要执行的任务。 一个专门小组通常能够处理一项或多项任务。
2. 成立小组 学习小组成员包括志愿者或指派人员,他们既可以致力于同一个组织问题,也可以协同解决各自部门所独有的难题。 应召人员要有互补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知识。 学习小组可以聚会一次或多次,这取决于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限度。
3. 分析问题 分析小组所面临的各项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
4. 说明问题 问题提供者向小组其他成员介绍他的问题。 问题提供者可以作为小组成员留在组内工作,或者退出,或者等待小组给出具体建议。
5. 问题重组 在对各项难题条分缕析之后,并经由行动学习法督导员的指导,学习小组将就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达成共识。 学习小组还要找出困难、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一发现很有可能不同于起初的判断和认定。
6. 确立目标 关键问题被找到之后,学习小组要确立目标,并就此达成共识。 这一目标就是要立足长远、从个人、团队及组织的三方立场出发,积极稳妥地解决经由小组重新认定的问题。
7. 制定战略 学习小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将要用在问题辨析、方案测试上。 同样,行动战略的制订和产生也要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深思熟虑。
8. 采取行动 在学习小组聚会前后的时间里,小组成员合作或者独立工作,收集相关信息,搜寻支持要素,执行经由小组议定的行动战略。
9. 工作循环 小组成员反复聚会、研讨、学习、行动,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者又有新的指导方案被提出为止。
10. 见缝插针 在小组举行研讨会期间,行动学习法督导员被允许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打断小组会议, 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借以帮助他们: 澄清问题。
寻找更佳的途径,使得团队行动表现得更好。
思考是否能够将个人的学习收获应用到个人成长、团队和组织发展上去。
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召集会议,讨论进展情况、吸取经验教训、审议下一步工作。
每次会议都要做好会议记录,以备未来查询参考,要重点记录每一学习阶段所汲取的经验教训。 行动学习法实战要素与作用 实战要素:
使用目前真正的问题或事件作为学习工具(而不是使用过时的案例分析);
使用团队学习方法(老师们在一起工作,互相支持并提出不同观点) 承认没有绝对专家的说法 从发起组织或管理层获得承诺支持
善于提出问题而非提供答案 作用
减少了由学习到应用的时间 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结果和过程
着眼于现在与未来
可对团队成员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和信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
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关键词: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68-04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也正在为人们所重视。移动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中,人们的学习活动已经不止局限于学校学习,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提高。由于人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种经历都各有不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推崇。本文在从移动学习和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的研究等方面对该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探。
二、移动学习的概述
1.移动学习的内涵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确切的共识,领域内的学者分别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1]:一是,Paul Harris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二是,Alexzander Dye认为移动学习是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些设备必须能够呈现学习内容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通信功能。三是,Clark Quinn则指出移动学习是通过IA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四是,Desmond Keegan给出的定义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方式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的地方(无论在机场、在床上或在他们选择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无疑,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将是移动学习。
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学习给出了定义,可以看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被认为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与此同时,Paul Harris和Clark Quinn 强调了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关系,Alexzander Dye强调了移动学习的实现技术,而Desmond Keegan则从一种学习方式的角度去定义移动学习,他认为移动学习是对远程学习方式的一种进一步发展。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对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
2.移动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它在具备数字化学习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特点如下:
(1)访问方便灵活,学习者在移动终端的支持下,打破了传统数字化学习对于时空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灵活、便捷的访问学习资源,完成学习。
(2)内容的碎片化[2],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往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学习状态,进行移动学习的时间是生活中的零碎片段,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中断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利于在短时间内吸收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
(3)学习的个性化,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和学习者之间在个性上的差异,注定了移动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移动学习不仅仅可以使学习者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及需求自定学习步调和进度。
(4)交互的及时性,移动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终端固有的特点,实现及时交流,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获取信息得到帮助,或者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及时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观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即时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得到反馈。
基于以上移动学习的定义以及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的主要优点如下:
(1)一旦将学习资源下载到客户端,即可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随时随地学习;
(2)能够充分利用日常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互与合作学习。
3.移动学习中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模式可以分为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短信服务的学习模式和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3]。
(1)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
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不够成熟,以及现阶段移动网络连接费用比较昂贵等原因的限制,在很多地方都不能完成流畅的在线学习,甚至在很多地方完全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作为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离线学习在现阶段的移动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现阶段得以实现。学习者将学习资源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短信息的传送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将短信息发送给其它学习者、教师及移动学习系统平台的服务器中,同时服务器可以对学习者发送的短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并发回给学习者,以完成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在该模式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具备短信收发功能的移动终端,有效的与其它学习者、教师和服务器之间的进行交流并完成学习,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无线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为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可以像使用PC机进行远程学习一样,与服务器进行连接,浏览课程网站的内容、下载多媒体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与其它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行简单的信息查询并获取信息。同时,又使得移动学习具备了传统远程学习所不具备的移动性和便携性。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更新,移动终端的功能及移动学习软件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以及更加多样、逼真的交流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移动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
1.个性化学习的意义
个性化学习是具有或体现学习者个性的学习如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个人的个性特征。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学习者的社会背景、态度价值、情感等方面为前提,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不停的学习以提升自己,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千差万别,人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虑使得学习者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个性化学习可以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和生存效能感[4]。
2.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关键要素
从移动学习的固有特点以及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适合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个性化学习也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
在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5]。
其中:
(1)“人”是指使用学习者的个性特质,如生理特征、性格特征和情感、社会角色、智力、行为方式甚至家庭结构等。
(2)“产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与之产生关系的特定物体,包括学习者使用的移动终端、学习系统、学习资源等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工具或者材料。
(3)“环境”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背景,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如生活习惯、工作状态、经济结构、居住空间等。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个性化移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四、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模型设计
1.系统整体设计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界面以及清晰的学习导航与导学,同时可以依据各个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变化,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
本学习系统主要由学习者模块、教学策略模块、教学资源模块、课程模块、移动学习界面以及学习行为监控模块等6个模块组成。其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系统中学习者学习流程以及系统功能模块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1)学习者模块
学习者模块是整个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者模块详细的描述了学习者的特征信息,学习者特征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静态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学号等,这些信息在其生存周期内都不会变化,方便存储和管理。动态信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信息,是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关键,包括移动学习情境、学习时间、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还可以依据信息变化周期长短分类保存。
学习者特征信息的获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填写注册信息,学习者在使用个性化学习系统之前,在注册过程中按照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给系统,主要适用于静态特征信息。二是填写问卷,包括调查问卷和测试问卷,学习者学习情境,以及原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可以通过填写问卷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后获取。三是学习行为监控,通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并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以及效果评估来获取学习者的新的特征信息以及原有特征信息的细微变化以完成对学习者模型进行更新。
(2)教学策略模块
教学策略模块中存放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该模块中包含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对教学策略所适应的知识类型和难度以及适合什么样的认知结构的学生等信息做出详细描述[6]。教学策略选择规则结合学习者模块,依据学习者特征信息和学科内容特点在教学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需教学资源的调用,以形成最后的教学路径。
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是创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主要依据,规则的创建不仅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还要大量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同时本系统还结合了数据挖掘算法动态的进行规则生成,以完善教学策略模块。以关联规则为例,通过领域内专家或有丰富经验教师分析并确定了课程模块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但这种关系可能还并不足以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全部关联,关联规则则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以挖掘出各数据项之间隐藏起来的关联关系,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动态的进行补充[7]。
(3)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是移动学习课程的核心模块,存储并描述了该课程与学习着相关的、丰富的各种媒体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便于学习者学习,各个资源都是由相对独立的、简单直观的、短小而完整的知识点构成,易于学习与理解。系统中教学策略模块会依据学习者之间的不同以及具体的课程知识从该模块中选择适当教学资源。该模块对各个教学媒体资源都有相应的信息描述,包括资源类型、适合学习的时间长度、映射的知识点、相对应的学习者特征信息等。
(4)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针对具体的学科,包含了课程知识结构及具体的知识库。课程本身都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本模块中纪录了具体课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标明了课程统一的学习流程。教学策略模块和学习者模块相结合分析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偏好,并在课程模块原有的知识组织基础上进行知识点抽取,生成最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路径。
(5)移动学习界面
学习者通过身份确认后,进入个性化移动学习环境,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界面,这是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入口,同时也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出口。在移动学习界面中,为学习者安排好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流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智能导航,根据学习者模型为学习者呈现与其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相适应的课程相关的资源连接。学习者也可以在学习界面中找到自己以往的学习纪录和学习成果,以帮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进行评估和改进,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6)学习行为监控模块
学习行为监控模块是保证系统适应性的重要部分。该模块不仅要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表现进行监控还要对学习者内在心理层面上进行监控。可以通过跟踪学习者在学习系统中的学习痕迹并进行纪录,以及移动学习终端的定位等方法来实现对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的监控,监控对象包括学习过的课程内容、学习的各个时间段(通过纪录开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进入系统的次数和总时间量、课程学习的次数和顺序、在讨论区发表的文章和发言情况、学习者的作业和成绩情况和学习情境的变化等。通过对学习者的周期性调查,以收集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层面上的变化,并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分析获取学生新的特征信息。学习者心理层面的监控对象包括情感、兴趣、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
通过对监控行为模块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的获取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上的变化,从中抽取出学习者特征信息对原有的学习者模块进行更新。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需求,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不仅符合了这种需求,同时帮助每个人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价值。在新的教育理念与移动技术的发展的促进下,移动学习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且得到了很大发展。固然,个性化移动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以及对于移动学习的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但这一学习形式终将会对教育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
[2]何明星.移动学习的特征与手机出版[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3]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3).
[5]罗士健,朱上上,应放天,张劲松.手机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J].计算机集成计算系统,2010(2).
[6]武栋.基于Web的ITS中学生模型与教学策略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5).
一、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亲密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关爱,于言谈之间不时传递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期望,激励各类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并强化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挥情感作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充分的信任。各种方式的鼓励,都能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更应以鼓励为主,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每当其取得成功时,教师便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心。我在教学时,首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做出肯定,使他们充分会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平时的考卷上,我经常写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和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既让学生能定向弥补不足之处,也让学生有了自信,更促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只要教师的感情真挚,学生定会接受老师的情感,并将之转化为自己对化学学习的热爱和动力,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兴趣。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决定性作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1.转换课堂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2.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3.更新知识储备
教师不仅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标要求化学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
4.提高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自己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 化学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和成绩不高的前提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在对其原因的分析基础上,从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习题的处理;第二课堂开展五个方面,就如何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进行了论述。
一、分析学生兴趣下降的原因
在初中九年义务教务的基础上,初中化学只有50分,课本知识简单,内容涉及面广,但又缺乏体系。使得许多初中毕业的孩子上了高中后不适应。根据教学经验和调查分析:
1.长期以来,受教师观念的影响和中考的冲击,在毕业班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应试味道太浓,探究实验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实验教学开展面临许多困难,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无趣激发,无思维碰撞" 的课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初中化学知识简单,内容广博,但缺乏形成体系,分值也少,学生重视度不够,使得许多学生,基础不好。
3、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行,面对新课改知识面广,教学进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4、高中作业量加大,难度也加大学生不适应。
二、结合本学科实际实施可行的调动兴趣的方案
1、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造条件把教材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以增强学生动手机会。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胆矾受热分解的实验,先可提出“结晶水合物受热稳定吗?加热胆矾可观察到哪些现象?”的思考题,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使学生在探索中会发现结晶水合物受热不稳定,蓝色胆矾晶体受热生成白色硫酸铜粉末;残余的白色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和黄色杂质;试管口流出的液体显浅兰色等。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就会收到比验证性实验好得多的效果。
(3)尽可能让学生参加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只有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暴露问题,纠正和解决问题,才可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4)可以补充和创造实验,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动的实验教学,严密的逻辑系列,不断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学生的情绪就会步步高涨,兴趣就会充分激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涉及的问题学生知道多少?学生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仔细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按自己设想,进行教材结构的重组,精心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可以补充一些材料,拟成一个个的问题链,使学生的认识与问题发生作用,并有针对的精选习题等,并将它印发给学生,上课时引导学生完成,这样会留给学生第一手资料,同时节约了学生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在学案的设计方面,我们组的王芳、王佳老师做到也非常好,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
3、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
(1).直观性好,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教学中微观和抽象的内容较多,像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电子云的概念等都比较抽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知识。利用图形、动画、音效等各种媒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物质微观的结构、状态和变化过程。“百闻不如一见”,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2).模拟或再现化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拟错误操作。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结束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三是能够展示一些实验的本质。
(3)加大教学密度,开拓学生视野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总之,电脑多媒体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好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大幅度地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更加有声色,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使教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4、习题的处理
(1)超前备题
学校的计划有时会有一定的变化性,比如:召开教大工会、党员会、教研组会、以及年级组会等。这时学生需要自习,在其他学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我会抓住时机下发提前备好的习题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说为该学科争的了练习时间。
(2)分散处理法;
我们化学教辅是世纪金榜,我会在讲每一单元前把该部分习题做完,并进行归类分散到每节课里,以备在讲该部分内容时穿去。这样我觉得教学很轻松,无形在习题训练为课余节约了时间,进而增大了练习量,是训练非常到位。
(3)上课严要求,下课勤检查
用我们校长常讲的一句话“守好自己的阵地”。为了守好自己的阵地,我上课决不容许学生干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一旦发现一定严格处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化学课不能也不敢做别的。课后作业要勤检查,把作业落在实处。
(4)习题后记录
在每讲完一部分习题后,我会把学生做错多的和一些比较重要的习题抄于教案纸上,过一段时间印发给学生重新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对疑难点搞懂。
这样也是对教学的第一反馈资料,使我能对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5、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化学模型的制作
制作模型,有的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教材制作;有的可配合教学,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制作有机模型:甲烷、乙烯、乙炔、苯和碳60等模型;制作简易灭火器;制作简易滤水仪器;制作酒精检测仪器等。这样可弥补教学教具上的不足,让学生鼓舞也很大,如果教师用小组制作的仪器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回感到兴奋和自豪。
(2)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和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更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
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就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到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实验得出研究结果,他们将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就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设计,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我在教学中只是个参谋,我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3)将家庭实验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欲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教学形式
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特征,这就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试想,此种学习状态如何保持最终的良好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想打破这一尴尬现状,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并保持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导入要新颖、有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该环节中往往能对教师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力求自身的课堂导入尽量做到新颖有趣、别开生面。如此,方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自觉融入相关化学内容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节内容的具体知识点展开之前,我在上课一开始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假设,你家决定装修窗户,在木材、钢铁、铝合金等众多材料中,你认为哪种装修材料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同其他成员一起结合理由进行论证。”此问题使课堂导入环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及积极性,自然也为接下来详细知识点讲解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化学教学形式要丰富化与多样化
传统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多局限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死板学习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既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与提高。为此,新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力求自身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丰富化。
如,在学习“正确使用药物”这章内容之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任务: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首先各自认真观察家中的药物使用说明,将不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记录,随后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信息的汇合与整理,尝试总结、归纳类似药物的正确使用方式。此实践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更是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夯实、巩固了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药物使用正确方式的相关理论知识,确保了他们对于当节知识内容的更深刻认识与理解。
再如,针对某些难度较大、不易操作的化学实验,我通常采取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既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同时,学生借助多媒体设备还能对这类不易操作的化学实验形成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调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重要学习科目,其对学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于化学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此,才能使他们将自身短暂的化学学习冲动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如此,要想收获良好的化学学习效果自然也是易如反掌。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调查 学习品质 差异 策略
自主学习不仅是当今教育心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新课程改革已明确地把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为了解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状况 ,我们将2014届学生作为样本,调查自主学习现状。
1.调查对象和方式
2014届1、2、3、7、11、19共六个班436名学生,分三个档次,火箭班样本、重点班样本、普通班样班。
1.1 问题调查
我们设计了十个问题,其中有学生自己的,有家长的,有针对老师的,有对现状的认识,也有历史的反思。
1.2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对比
我们备课组老现在三个层次进行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实践和对比,三个层次分别是1、我负责火箭班层次,实验对象是一班与二班,2、韩景负责重点班层次,实验对象是3至4班,3、刘粉荣负责普通班层次,实验对象是10班11班。
2.结论
从以上学生的做答中我们对当前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现状分析如下:
2.1 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档次较低:
在学习结果自我评价与检查方面的自主性 相对较差 ,可能是由于目前的高中教学中 ,仍然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功利性很强。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必需完成的作业和习题 ,并直接为学生提供答案 ,学生只是机械的 做题 、 对答案 ,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因此他们这方面的自主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
2.2 学生的主动学习品质的养成出现了断层
我们学生的小学初中全是应试教育,所以从小学开始学生便只是听老师教与讲,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我们县从小学到高三,每学期都要进行全县统考,并以学生成绩来定学校或老师的成绩,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至高中,全是为应试,主动学习很少,使学生早早的对学习是盲目被动,少了兴趣激情,更在教育上少了个性发展。
2.3 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体差异很大
由于个人的性格特点,个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学习的动机不同,所以各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主性各不一样,有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2.4 重点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于普通班学生 ,而且在学习动机 、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的自主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
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重点班的生源优于普通班 ,重点班的学生以前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他们普遍给自己设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使得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 ,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不断地调节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普通班的学生虽然也希望自己能进入大学,但自己成绩的现状使很多人最终放弃努力。
2.5 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对新教法的看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决定性的。
2.6 老师在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转变上,由于老师的水平参差不一,所以能力上有差别。
3.对策
3.1 从学生角度来说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要学习的源动力。这是根本,教学方式是表象上的,决定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要首先从学生心理上下功夫。同时我们必需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理解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让不同学生相互搭配,以其组织讨论时相互帮助。
3.2 从教师角度来说
也是要首先变的是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有信心,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彻底放弃我不教学生就不会的思想。其次是从教学方式上来下功夫。法无定法,每节的教学方法也会因教授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以学生的动来设计我们每节课的内容。
3.3 从学生的成长环境来说
一定要加大新课改的宣传力度,现在社会,家长、学生等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新课改不理解,甚至是抵触,其中不乏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家长的话在学生中有非常重的力量。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对老师学校的态度。
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为此,教师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上课伊始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使课堂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课堂上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积极运用各种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课堂的趣味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的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尤其以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之中的运用表现最为突出。如果我们积极地去运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必将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进而激发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成动画,使学生在好奇地观看动画过程之中十分形象、直观地体会实验的过程,感觉实验的剧烈程度,感受实验的危险性。
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去探索运用这些方法,积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讨论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各同学之间的探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感觉课堂学习的轻松和自由。边讲边实验法,教师适当地讲解提示,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去验证课堂教学的结论,探索和发现其中的问题,独自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真正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进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有兴趣的课堂就是一堂有趣的课。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狠抓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深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学生只有对于每一个问题知其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 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及时介绍一些生活中的趣味化学,强化学生对于化学深入学习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创设情境,引入状态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种有效手段,精心创造和设置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状态。问题情景的创设必需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必须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感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走进教室前,要把所有不愉快留在教室外面。“把微笑带进教室,把关爱融进教学,把鼓励带进课堂,把信任带给学生”,推动学生的感情的波澜,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产生审美感的问题和现象开始,精心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问题的难易要适当,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2.自主学习,探求知识,因人施教
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真正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把课堂上时间、空间提供给学生。通过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主动探究,自主研讨,独立思考,大胆偿试,自主操作,主动咨询,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增强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的动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蒙者,扮演了向导,顾问,参谋,助手和合作者的角色,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发展的进程,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仅仅是“授人以鱼”,带着方法走向学生,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去感受 ,探索,理解,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堂上,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因人施教,分类指导,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差异很大。有的基础扎实,有的基础薄弱;有的性格外向,个性张扬,喜欢发言,敢于表现自己,乐于合作学习,有的性格内向,个性拘谨,沉默言,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头脑反应迅速,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有的善于深入思考,思维密严谨等等。有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其进入有效的思维状态,有的学生需要鼓励,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有的需要指点迷津,解开学习上的困惑和思维上的障碍,有的需要内容上拓展,实现其能力上的跨跃。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了不同类别学生的种种“需要”,就做到“因人施教”,确保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3.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知识和技能的一般结论,结合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教材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揭示新旧知识运用的内在联系,将尝试学习得到的知识升华,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
4.变试训练的尝试
通过变更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变换问题形式或内容,配置与新知识有关的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化学复习课常常沿用“授-受”式教学,以教师的归纳为主,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往往认为复习课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主性差,课堂效率低。
新课程提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这在新课的教学中往往容易做到,可是如何在初三的化学复习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却有一定难度。我也曾反思过,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复习课,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出新,学生喜欢上新课,是因为新课上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从不懂到懂,这样的感觉很好,觉得这节课很有价值。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化学复习课上,我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不断出新,取得了一定实效,学生反映良好,复习课的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一、设计关键点放手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探究式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保持这样的意识,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知识的启发和引导,而不可事事包办;在学习新课时,学生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点状的或块状的,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课就是起到巩固点状的与块状的知识,并将其联系起来,构建成知识网络。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复习课上,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也应由学生亲自归纳整理,虽然有时学生因其所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完整,思路也不够发散,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还不到位,可这正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佳时刻,在教师精心策划和“诱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构建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会水到渠成。这样的复习方法摆脱了传统的复习方法,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了首位,可以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这一重要知识点,放手让学生去构建知识网络,尤其在构建复分解反应的类型时,学生能够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用筛选的形式整理归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的原因,进一步加深这一类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特点,再通过复分解的条件、实质的复习,形成系统的、完整知识网络,就这样,教师通过“新”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变”来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
化学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往往不是唯一的,它们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品质面较广,可以激活学生已构建的知识网络,给学生发挥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明确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新的学习理念,精心设计出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复氧化硫时,对于“二氧化硫的污染和防治”,教材叙述不多,但它是一个环保热点问题,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科学素养的好素材,有拓展延伸的必要,因此在复习时,我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先布置课前作业,请同学们围绕酸雨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解答,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针对每个同学的问题和解答进行讨论,并将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学生竟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①什么是酸雨?②酸雨有哪些危害?③哪些物质会形成酸雨?④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⑤怎样防治酸雨?⑥怎样做好酸雨的危害模拟实验?⑦硫燃烧时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加水?除了水还可以加哪些物质能更好地减少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课堂上学生讨论是相当激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只需将学生的问题稍作点评,让学生知道怎样串联这些问题,并且自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课本的实验提出改进,从而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并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
三、设计典型实验,放手让学生用实验化解知识重难点
第一,要荫发幼儿的审美情感。
美术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老师要做个有心人,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萌发幼儿审美情感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它们都会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愉悦感,而后让幼儿说说看这些自然画面为什么会这样美?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知道原来颜色的强烈的对比会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这是色彩美;形态的差异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这是形态美;形于色的完美搭配,这是艺术美。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周围事物中蕴涵的自然美,这样就丰富了幼儿头脑中的“内在图式”,积累了创作的素材。我们还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环境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园内显眼且大家每天都会经过的地方设立一块幼儿的优秀作品栏,展出来自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风格、不同的人所完成的美术作品供大家欣赏:另外,还可定期精选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通过展览,或是利用多媒体电视和实物投影仪来展现给大家看,增加老师与幼儿共同欣赏的内容,从而萌发幼儿的审美感。
第二,营造兴趣氛围,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如何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充分地利用游戏,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如,在画天空的活动开始时可将小朋友们带到没有任何遮挡物、能看到整片天空的地方,让小朋友们自由活动,老师适时的给予与作画主题有关的问题进行提示:“今天天气真是不错,你们看,就连太阳公公都笑得那么灿烂,整个脸呀都金灿灿的!发出的光那么亮,照到我们的身上,我们大家都亮闪闪的了!那你们是不是和太阳公公一样的开心呀?”“嗯,除了太阳公公和我们很开心外,你们还发现有什么也和我们一样开心的东西了吗?”这时,小朋友们经过老师刚刚的提醒,就会对周围进行观察,他们会觉得一切事物都是开心的一一动物饲养区的小兔子是开心的,它身上的毛啊被太阳公公照耀得特别白;绿化带里的小草是开心的,因为它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特别绿;花也是开心的,因为它也被太阳公公照耀的十分艳丽;大型的户外玩具也开心的不得了,它们看起来就像一座座城堡一样漂亮:就连水泥地都是开心的,因为他也被太阳公公照耀地亮闪闪的了……这些心灵与视觉上所产生的愉悦感就会刺激幼儿的想像力,结合平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小脑袋中对太阳的想象之门一下子就像解码一样,不停的更换,直到找到他们认为最理想的画面为止,这就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老师将他们的想象拉回现实,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这开心的时刻,这时,幼儿自身的情感是快乐的,眼里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快乐的,身心达到了共鸣,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幼儿的创造力就会发挥到极致。
第三,进行有的放矢、恰到好处的指导。
老师在绘画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的放矢、恰到好处的指导,使每个幼儿都有所斩获。指导的方式有多种:对于绘画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他认真选色、涂色,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拓宽思路等;对于缺乏自信的幼儿要不断地鼓励、赞赏,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如果幼儿一笔画错了就不想画了或者对教师说:“我画错了!”、“我不会画!”,这时,请不要批评或责备幼儿,而是让他们在没有拘束和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作画,这样他们不仅敢画而且也爱画了。
第四,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正面评价幼儿的作品。
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恰当,这是调动聋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前提,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材料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聋生的接受能力定出准确具体的达标要求。聋生在新课学习之前,就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比较明确、具体,就产生自我定向、自我激励、自我补偿作用,学习积极主动才能被充分调动。
2、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充分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推动教学过程不断发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生怕聋生听不懂,要讲解完教材中规定的所有问题后,才让聋生复习巩固,强调了“教”的活动,忽视了“学”的活动。为了使聋生的认识活动能够积极化,教师要精讲点拨,不要详尽地讲述和提供所有的知识,而应把其中的一部分留给聋生去探讨,以便让聋生反复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获取知识。要帮助聋生形成和发展进行学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调动聋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保证。
3、 优化课堂提问。(1)问题设计要坚持“低起点、小坡度”,提的问题不能太碎,太肤浅,把课堂启发式变成问答式。问题的设计要多角度,既有认识领域的,也要有情感领域,既有基础知识方面的,也有开发智力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要照顾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聋生。(2)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有一定难度,要聋生努力克服而不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从聋生日常生活经验入手。(3)课堂提问要提在知识技能的发展点和疑难点上,问在聋生的愤悱之时,并把时机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引导,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反对随意性提问和盲目性提问。(4)评价聋生个人发言时要注意保护聋生的自尊心,鼓励聋生的上进心,增强聋生的自信心。假如聋生回答错了,应态度和蔼,积极引导,并表扬他的积极因素,对任何聋生的发言都要尽量给以评价,因为聋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他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和肯定,如果老师对他的发言不置可否,或生硬地说“不对,坐下”实际上是否定和冷淡了他,同样会损伤他的学习积极?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为此,广大教师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个别化学习的环境,设计个别化学习的活动,希望将教育目标蕴含在材料中,引发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学习。然而,事与愿违,很多时候,孩子们对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和设计的活动方法并不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那么,为什么教师不辞辛劳、精心设计的活动却屡遭孩子们的“冷落”,不能获得孩子们的认可呢?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可玩性设计的思考
据笔者对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教师们设计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精心设置的区域活动结构化程度过高,因而无人问津;许多冠以游戏名称的活动内容因为玩法和结果过于单一,无法吸引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自主发现规律和方法,因而常常遭遇“一次性”的命运;有些活动规定玩法,因而制约了一部分善于用动触觉学习的幼儿的热情,使他们丧失了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应用经验和体验自主感的机会……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在设计个别化学习活动时并没有重点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经验水平、需要、学习方式等,也即只关注了自己要教的知识,而忽视了幼儿是怎么获得知识的;只关注了活动的教育价值,而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此,那些活动必然被幼儿判定为“不好玩”,“门庭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自然也无从谈起。
如果将集体教学活动看作是“计划经济”,那么个别化学习活动就好比幼儿(买方)居主动地位的“市场经济”,个别化学习活动要摆脱“没有市场、不受欢迎”的低效和尴尬,只有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加强“可玩性”研究。因为很多时候,幼儿对活动的认可往往与可玩性有关,而与教师寄予的厚望和投入的大量精力、财力无关。
“玩”是幼儿最直接的动机意向,但在意向朝意图转变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幼儿在玩乐中主动学习的强有力因素。由于动机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因此,教师需思考什么诱因能促使幼儿想学、爱学?该怎样呈现学习内容?怎样才能将幼儿的玩乐需要与活动的可玩性设计结合起来,以提升个别化学习效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认为“可玩性”是个别化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属性,是能否实现教育价值的关键。经过实践和提炼,我们梳理出“可玩性”的主要特征为:能玩、爱玩、耐玩、会玩。“能玩”是指让人能“玩”得起来,材料有趣,玩法简明易懂,能引发玩兴。“爱玩”是指让人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耐玩”是指让人有持续探索的兴致,能反复体会,过程不重复,结果不唯一,具有连续性进程。“会玩”是指让人有自信,肯钻研,能积极想办法掌握玩法,增长智慧。我们希望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转化为“能玩”的学玩具,激发幼儿“爱玩”的动机和热情,在无限可能的过程中玩了又玩(“耐玩”)、保持好奇心,更期待幼儿伴随对快乐的追求而巧思“会玩”,叩开智慧之门。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可玩性设计的实践
(一)材料“能玩”才能引导幼儿“会玩”
例:猜猜乐*
目的:
学习细致观察。
会辨别图片的相关特征并提问。
运用排除法缩小目标范围,确定猜测对象。
原先的设计:
材料:分别画有各种人、事、物的图片一箱,大图表一张,图表上的物品与箱子里图片上的物品相同(如图一)。
玩法:两人合作,幼儿甲从箱子中任意取一张图片,让幼儿乙猜测是什么,幼儿乙看着大图表,根据事物特征对幼儿甲进行提问,最终锁定猜测对象,幼儿甲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你问我答的“猜猜乐”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较为普遍,该幼儿园原先设计的大图表上的人、事、物随意排列,没有规律可言。试图根据图片的相关特征进行提问的幼儿往往无从下手,有时只好随意提问,而回答的幼儿也只好随意作答。活动存在着过程的不可检测和矛盾症结不明的问题,猜不出的原因可能是一方说错,也可能是另一方猜错,结果往往不欢而散,严重影响幼儿的玩兴。
可玩性设计:
游戏中,猜者要从几十张人、事、物图片中尽快猜出对方摸出的图卡内容,确实不易。为了使活动能玩转起来,教师投放了一份按类排列的辅底卡。幼儿渐渐发现这个工具不仅能提示自己有效提问,还可通过划去整行(一类)的方法快速从大类上予以排除。如“是交通工具吗”“是水果吗”等,通过提问、排除,很快确定类别(如人物),再从锁定的类别中依据特征一一提问,划掉不符合的内容。如“这个人物戴帽子吗?是穿白衣服的吗?是打针的护士吗”,最后成功猜出目标。在观察、思考、排除等过程中,幼儿不但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懂得了如何提问(①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的。②提问要能一下子排除多一点的内容。③所猜测的目标范围越来越小时,提问应越加具体,指向应更加明确)。同时,这种方法也使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得以形象地展开,让幼儿的学习过程看得见、说得清。
总之,教师提供的个别化学习材料应体现“能玩”的特性。教师应潜心挖掘和开发材料的价值,遵循幼儿认知的规律,使学习过程具体形象、轻松愉快。幼儿只有感觉到“能玩”,才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积极探索,获得有益的感性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爱玩”才能通向“会玩”
例:造高楼*
目的:
学习10以内的口头加减运算。
探索搭建方法与垒高的关系。
原先的设计:
材料:
1.有1~10数字的牌两套,红色、黑色各10张。
2.小瓶子若干,置于筐中。
3.大、小地垫放置如图二。
玩法:
两名幼儿先每人随机摸10张牌,每次同时出牌,两张牌同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加,两张牌异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减,最先算出正确答案的幼儿即可获得一个小瓶子。若先说出答案的一方算错,下一次对方可优先获得计算的机会。两人得到的瓶子数量相等时,即可在地垫上比赛造高楼。
结合10以内加减运算的练习,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竞赛性游戏的特点,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对,实属“家常菜”。但由于原先的设计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了同一要求,不少计算能力较弱、缺乏自信的幼儿往往回避这类活动。
可玩性设计:
首先,赢建筑材料。两位幼儿相对而坐,同时出牌,两张牌同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加,两张牌异色时,幼儿将牌上的数字相减,谁先说出正确得数便可得一个小瓶。待全部算完,得瓶少者可在同伴帮助下运用数数的方法或借助珠子演示的方法,修正之前的口头运算结果,争取获得同样多的小瓶。
接着,在赢建筑材料的基础上造高楼。两名幼儿在地垫上比赛用瓶子搭建高楼,看谁搭得高。前一轮竞赛落后者完全有可能在这一轮中因垒得快、造得高而成为胜利者。
因此,该可玩性个别化学习活动兼顾了不同学习风格及学习速度幼儿的特点,体现了同伴间的交互作用,从而让游戏变得更有乐趣和更有意义,在每一次操作中,幼儿既能在自己水平上得到发展,又能提高自信心。
(三)过程“耐玩”才能走向“会玩”
例:动物棋*
目的:在游戏中积累等量代换的经验。
原先的设计:
棋类游戏和主题活动结合是常见的操作形式。如在“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常引导幼儿运用走棋规则和有关动物的知识经验开展下“动物棋”的活动。通常的玩法是,两人轮流掷骰子,骰子掷到几就走几格,相应的棋格上写着可以得到几个××动物,或可以减掉几个××动物,或可以吃掉对手的几个××动物,等等。但事实上,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按路径走棋、比多少的简单玩法,他们对此难以产生持续尝试和挑战的兴趣。
可玩性设计:
我们发现许多幼儿热衷“大富翁”游戏,于是自制了可不断置换动物的“动物棋”,具体玩法是:两至三人合作,每人拥有一只“兔子”作为棋子,轮流掷骰子,并根据掷出的数字从起点顺时针走棋,根据所处位置的标识指示可得到相应的“动物”。在此过程中还可根据规则用一定数量的“小动物”换取相对应的“大动物”,最后先换得“马”者为胜(如图三)。其规则是:累计走棋过程中得到的小动物数量,只要达到规定量就能换取更大的动物。如:2兔=1狗,2狗=1羊,3羊=1猪,3猪=1马……每一次成果的兑换,既是前一轮的胜绩,又是新一轮的开始。所以,幼儿在如此的“等量代换”游戏中,会不知疲倦地走棋、比较、换算……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该可玩性设计让“用一种量去代替和它相等的量”的数学基本思维方法巧妙隐身于“大富翁”游戏之中。当活动能让人体验到快乐与满足时,幼儿感受到的是“自主”而非“控制”,他们就会为快乐而行动,于是内在的学习动机得以激发、维持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