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发改工作要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倍增计划”,围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服务业投资增长15%”两大目标,采取系列举措,促进全县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完成服务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委托规划单位,加强调研,总结“十二五”工作,排摸存在的问题,明确“十三五”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项目落地空间、保障措施等,为“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
责任单位:县相关部门、各镇(街道)
(二)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工程
认真分析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未来三年每年工作的三个重点,通过培育存量、引进增量,壮大产业规模,用三年时间实现规上企业主体数量显著增加,营业收入倍增。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
责任单位:五大特色产业牵头部门
(三)强化招商引资
1.招商目标。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力争全年服务业招商实现合同外资9200万美元、实到外资4500万美元、县外内资11亿元、实收资本5亿元。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
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县城投集团
2.招商推介活动。加强五大特色产业招商,各产业牵头部门、各镇(街道)每年至少开展两次服务业招商推介活动,并报送招商有效信息。
牵头部门:县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五大特色产业牵头部门
责任单位:各镇(街道)
(四)加强项目推进
抓好有效投资,坚持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专人负责制、动态跟踪机制、评价预警机制、问题协调机制,确保嘉凯城休闲广场、港区C区3#、4#多用途码头工程等项目的顺利推进,全年力争完成服务业民间投资64亿元。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
责任单位:
(五)加强企业培育
1.建好企业库。建立规上企业库,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为企业发展提供培训、要素争取、信息交流等服务和平台。
责任单位:五大特色产业牵头部门、各镇(街道)
2.抓好服务业企业“规下转规上”工作,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县净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2家。
牵头单位:县市场监督局
责任单位:各镇(街道)
3.积极引导在盐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分支机构(主要是核电关联企业)将经营情况纳入我县统计,做到数据应统尽统。
牵头部门:县统计局
责任部门:各镇(街道)、县核应急办
(六)开展镇(街道)“五个一”商贸中心提升工程
继续做好镇(街道)“五个一”商贸中心建设,并启动“五个一”商贸中心提升工程,鼓励各镇(街道)引进文化娱乐项目,整治集镇环境,进一步繁荣新市镇。
牵头部门:县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责任单位:各镇(街道)
(七)推进平台建设
1.抓好南北湖风景区、临港物流园、科技城、核电生产业集聚区、滨海新城等服务业特色平台建设;推进私营小区有机更新、城北路餐饮一条街提升等特色工作。
责任单位:
2.建好网络平台。促进信息化公共服务和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电子商务集聚示范工程,推进(集成吊顶)产业带上线。推进电子商务园区建设,重点培育一座电子商务大楼。
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经信局
(八)举办商贸活动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类商贸活动搭好台,让企业唱好戏,努力为企业提供便利,降低活动举办成本,营造良好的商贸活动环境。
牵头部门:县发改局(服务业发展局)
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县商务局等有关部门
(九)抓好楼宇经济工作
对全县楼宇经济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机构、建立工作机制,通过招商一批、盘活一批、管理一批,提升楼宇入驻率、市场主体注册率、税收贡献率,促进我县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抓好“十二五”规划研究和编制。
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关键是要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调查研究,强化规划深度,规范编制程序,提高编制工作质量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规划基本思路编制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经济运行情况,认真把握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思路、总体要求及政策取向;另一方面要全面摸清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掌握周边发展态势,做到有机结合。二要认真起草规划《纲要》(草案)。重点突出深化农村改革、改善民生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自主创新、优化需求结构、推进体制创新、完善城市功能、协调社会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和重点内容,年内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组织协调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年内完成服务业、信息化等大部分专项发展规划,抓好两区以及三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先导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三要创新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加快建立专家评议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人大与政协听议机制、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机制,保证规划编制质量。委各科室要按照职责,加强协作,强化责任落实,合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二、着力扩大内需和促进投资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省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深化项目带动,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一要集中力量加快重点项目推进。要始终把重点项目推进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带动并促进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在项目推进上要继续突出“四个抓”,确保续建项目快建成快投产、确保新开工项目快建设快竣工、确保拟开工项目快开工快建设、确保前期项目快准备快启动,保证列入各级的重点项目顺利快速推进,重点协调组织好每月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开业活动,力争实现月月有一批新项目开工、月月有一批新项目竣工、月月有一批新项目投运;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四个体系”建设,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等制度,加强综合协调,做好重大项目的要素优先保障,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要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着力做好“十二五”期间拟实施重大项目的储备,编制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到上级的规划笼子,抢得发展先机,增强发展后劲。
二要全心全意强化项目服务。始终坚持“项目为上、服务为先”,积极主动为重大项目提供绿色通道、快速通道,积极推进“两延伸一提速”服务,突出以政府投资项目为重点,严格计划监控,强化程序管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规范操作,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三、着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全面实施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
抓好扶持政策修订。为加大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推进力度,抓紧研究出台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配套政策,修改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及重点项目考核意见、服务业引导资金使用及管理办法等,加大对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具有本市特色的传统服务业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努力为服务业企业、项目争取更多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
抓好服务集聚区及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并扶持符合产业发展要求、有特色产业形态、有明晰布局框架、有明确业主单位(管理机构)的集聚区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有聚合力的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重点鼓励并扶持物流、服务外包、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服务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及有关质量体系认证,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业企业争取成为省级服务业名牌企业、品牌企业和物流A级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抓好服务业招商引资。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引才引智力度,认真做好项目包装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招商引资、引才引智工作水平,为服务业发展搭好服务平台。
四、着力推进接轨上海工作。
一是加强世博对接,推动世博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市2014年对接世博行动计划》;加快信息化平台、世博旅游预定系统、自驾车停车场等游客中心软硬件建设,更好地发挥游客中心的功效;以金仓湖、郑和公园入围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为契机,加快旅游载体建设进度,提升接待能力及水准,;主动参与世博文化活动,加大争取力度,确保江南丝竹等特色节目在世博会上展现;积极开展世博特许产品经营,争取获得参与世博更多的商机;增派干部赴上海世博局挂职锻炼,组织参与园区志愿服务、开展城市志愿服务;借助世博平台加大驻点招商、展会定向招商及专项招商,吸引更多企业来太投资兴业;加大后世博的研究和争取,积极开展参与世博、服务世博专题活动。
二是加快共建合作,推进产业对接。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区域规划,突出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引资力度和服务功能建设;进一步加大园区对接、共建力度,建立陆渡、璜泾与对口单位共建联动机制,制定入区企业标准和服务体系,提高开发建设标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港区、新区及其它乡镇工业区与上海金桥、张江等开发区结对,开展多种形式的园区共建工作,加强LOFT工业设计园与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合作。
三是深化区域对接,接受全面辐射。围绕交通、规划、环保等重点,加快与接壤的嘉定区、宝山区的区域对接,推进接壤区域合作共建工作。继续深化人才、高校等软环境对接,全面接受上海辐射。
五、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编制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做好分解落实,并加强情况跟踪、总结。以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3个先导区推进为契机,积极探索,加快研究全市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等相关问题,保证我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顺利开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再清理、再简化、再合并”的原则,牵头组织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后评价和继续清理工作,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工资、机构等改革的推进,积极参与其中;继续做好改革解释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总体要求,继续狠抓企业上市基础工作,修改完善并兑现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加强重点拟上市公司的服务工作,力争企业上市实现突破。年
三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挥好已有债券的平台,认真研究,协调推进国资公司发行企业债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创投企业的扶持培育工作,力争为更多的创投企业享受上级政策的支持。
六、着力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要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谋划发展上来,创新思路和举措,主动呼应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统筹能力。
注重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要围绕年度预期目标,注重研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走向,正确把握国家宏观发展走势和趋势,正确估计经济运行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加强对周边与先进县市经济发展态势的跟踪和情况的研究,密切跟踪全市经济运行态势,重点加强月度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监测分析,紧扣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及时提出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对策、新建议。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指标体系和工作任务,加强协调,对“十一五”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逐一跟踪、逐一分析、逐一落实,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圆满完成。
注重抓好重大课题调查研究。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导向,以扩总量、调结构、推转型、促发展为主线,认真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市的影响,认真总结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认真查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全面又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既具前瞻性更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注重完善考评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在考评要素的设定上进一步突出“统筹发展”,在考评的工作导向上进一步坚持“全面协调”,在考评指标的设置上进一步强调“又好又快”,在目标任务的确定上进一步注重“发展质量”,在考评的方法上进一步扩大“社会评价”,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进一步强化“奖罚分明”,更好地发挥考核激励作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考核落到实处。
七、着力增强综合服务成效。
要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功能,敢于主动协调、全面协调,增强综合服务成效。一要促进扶持“三农”工作。围绕国家鼓励支持的四大类十九项农业发展项目,加强项目的规划、计划、投资管理,争取我市更多的农业项目列入到上级“笼子”;继续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和做好农村动态监测点工作。二要继续加强电力能源管理。协调做好电力供需平衡,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组织好能效电厂和电力需求侧项目的申报争取,加强电力行政执法和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推进危及电力设施行政许可工作,保证全市用电供应;继续做好成品油市场的日常监管和稳定。三要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注重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大政府实事项目的推进力度,解决好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确保各项实事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继续加强节能减排,狠抓节能降耗,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等项目组织、申报和争取工作。四要继续加大信息化推进力度。加快建设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人口数据跨部门信息共享利用;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各医院间数据的共享利用;加快政企互动平台建设和推广利用,推进政府对企业的信息化主动、快速服务;积极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建设,做好公交一卡通推进工作;拓展地理系统应用,积极探索共享平台挖掘应用和电子政务内部资源整合管理。五要全力以赴加强对上争取。要抢抓国家调结构、促转型、扩内需的机遇和各级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围绕国家产业导向,要继续在重大项目报批、要素争取等方面下大力气,精心组织,强化项目包装运作,加大攻关力度,想方设法为符合产业导向、投资大、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和重点企业争取列入到上级规划或计划笼子,力争在项目报批、要素争取上获得上级更多的支持,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
(一)全面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改进和加强党对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落实党组书记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建立完善依法治理工作党组统筹揽总、部门各司其职、条块紧密结合、纵横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制定落实局党组会、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制度。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严格依法依规决策,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并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查。建立完善党内各项制度,继续推进党务公开。
(三)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内审组、纪检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区相关规定,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和腐败问题,紧盯惠农政策落实中克扣群众、贪污挪用等问题,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中的吃拿卡要、欺压群众等问题,重点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纪律审查方式转变,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二、依法行政,强化履职尽责
(一)依法全面履行职能职责。加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完善行政权力目录。清理、废除、核查、整改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完善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定价为辅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推进依法行政决策。建立政府和局名义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制定现行有效文件目录、文本台账,并动态调整。逐步实行专家信息和论证意见公开,建立局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和专业性、技术性决策长效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开展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常态化评估。
(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完善和落实各项执法制度。构建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碰硬落实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公正执法,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做好执法证件的申领、变更、年检和注销,落实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文明执法,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
三、依法治理,强化要素保障
(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制定落实局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以干部职工会、党员大会、支部大会、外出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干部职工的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干部职工学法登记卡,动态管理职工学法情况。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结合本局实际,充分利用安全宣传月、法制宣传月等契机,重点向管理对象和群众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传递法律知识,加强企业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深入推进“六大领域”依法治理
1.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法治化。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导改革,建立安全生产监管股,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和“五网五点五覆盖”,实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督管理。加强能源及粮食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探索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2.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法治化。积极配合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国家、省食品药品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策指引,支持并帮助食药品项目建设和资金争取,提高食药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专项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内容。
3.推进城乡规划建设法治化。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项目备案、立项管理工作,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建立健全城市标准化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化。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支持和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抓好反分维稳、禁毒防艾、反恐防暴,强化反渗透、反恐怖、反工作。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发展和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一路、两区、三基地,建设川东经济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改革为动力,以统筹城乡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完成了《关于开江县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及2009年下半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我委通过深入到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调研,准确掌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较好地完成了《关于开江县xx年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在政协开江县第十二届八次常委会议和开江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同时,加强了经济形势的预警预测,按季度进行了经济活动分析,为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积极承担县委、县政府的重大课题调研与分析,向县委提供了3篇大型调研材料,如《厘清产业化发展思路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着力点--论开江产业化发展之思考》。
完成了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工作。并被列入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县。
极积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为做好此次“十一五”中期评估工作,我委从8月初开始,就积极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并代政府办公室拟草了《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现已完成《开江县“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初稿。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发展和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一路、两区、三基地,建设川东经济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改革为动力,以统筹城乡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完成了《关于开江县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及2009年下半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我委通过深入到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调研,准确掌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较好地完成了《关于开江县xx年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在政协开江县第十二届八次常委会议和开江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同时,加强了经济形势的预警预测,按季度进行了经济活动分析,为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积极承担县委、县政府的重大课题调研与分析,向县委提供了3篇大型调研材料,如《厘清产业化发展思路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着力点--论开江产业化发展之思考》。
完成了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工作。并被列入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县。
极积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为做好此次“十一五”中期评估工作,我委从8月初开始,就积极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并代政府办公室拟草了《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现已完成《开江县“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初稿。
一、明确内容,深入推进五项改革
1.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紧紧抓住国家《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历史机遇,全力用好用活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支持政策,对增减挂钩项目进行全域规划,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大项目实施力度,积极报征挂钩周转指标,探索异地交易途径,科学有效使用挂钩周转指标。(责任股室:规划股)
2.加强用地保障政策落实。科学合理编制2016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配合指导完成我县2016年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加大力度完成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力度力争实现县府下达的非税收入目标任务、提高供地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全县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清理、开展全县闲置土地清理、探索并完成至少一宗工业用地租赁供地。(责任股室:利用股)
3.推进行政审批权下放试点。2016年,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意见》、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长赤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县编委《关于调整长赤镇等扩权试点镇综合办事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国土行权下放相关政策规定,明细内容、沥青程序,及时印发,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国土下放行权工作。在推进行权下放工作中,要坚持权责一致、形成合力的原则;坚持依法合规、应放尽放的原则;坚持注重实效、能放才放的原则,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分享改革红利的机会。(责任股室:法规股)
4.积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严格按照省市部门要求,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等机构建设,积极协调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推进不动产登记职能整合、运行工作,制订不动产登记工作规则、工作制度,加快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建设,力争2016年4月正式启动运行不动产登记工作。(责任股室:地籍股)
5.推进城区地籍等三类档案系统平台建设。随着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加快,国土依法行政已成常态,国土相关档案的查询利用成为国土依法行政的必要支撑。为适应新常态,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利用水平,按照上级要求,今年,我局将全面推进“城区地籍、土地利用、土地征收”等(以下简称“三类档案”)国土三类档案系统平台建设,实现三类档案管理数字化。(牵头股室:办公室)
二、强化责任,确保改革工作落实
1.强化组织保障。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工会主任为副组长,政策法规股、规划股、利用股、地籍股、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深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政策法规股,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深改工作推进情况督导、情况收集报送等日常事务。
2.明确责任分工。各责任股室要对照各自改革重点工作,建立台账,台帐中要明确:改革重点内容、推进时间节点、进度安排、推进情况及效果、完成时限等内容。
一、全面提高农村沼气建设和服务水平
编制完成“十二五”农村沼气建设规划,统筹抓好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中央投资支持建设150万沼气用户,地方补助建设150万沼气用户,全年增加沼气用户300万户。加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力度,2010-2012年基本上实现全覆盖。修订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编制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大中型沼气档案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建设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开展网点服务质量评估和检查,编印《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推出一批好的服务典型和模式。创新服务网点运行机制,培育沼气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全托式服务,不断提高沼气后续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提高沼气使用率,巩固建设成果。依托沼气科技支撑项目,加强沼气研发和示范推广,拓展沼气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快沼气产业化发展。
二、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指导,完成全国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并及时上报。在各省规划的基础上,配合国家发改委完成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发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牵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的作用,加强工作调研,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关情况的报告》,提出下一步总体思路和重点,加快完善相关政策。会同国家发改委在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实施一批有示范作用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化加工示范工程,积极扶持以秸秆能源化利用为纽带、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多链条循环利用模式,探索低碳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启动新一轮省柴节煤炉灶(省柴节煤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工程,促进农村节能。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在现有的16个省区市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建设家园清洁设施,推进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建设田园清洁设施,控制农田氦、磷流失,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村为单元,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建立农村物业化服务模式。在全国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和重点监测,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业生态补偿试点,在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四、加强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
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建立一批野生大豆、野生小麦、野生稻和珍稀热作植物等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和异位保存圃,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抢救性收集,防止资源破坏和丧失。加快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基因测序,对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功能基因进行标记和开发利用。在云南、海南等17个省(区、市)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对危害大的外来入侵生物进行集中灭除。
五、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一、项目建设创新局面
首先,提前介入,主动指导项目单位组织好项目报批材料,提高项目报批率。今年上半年,全市报来要求市发改部门立项的工业项目21个,报省发改委要求立项的工业项目2个,均已全部获得批准(含核准、备案),报省和市的项目批准率为100%。
其次,主动出击,突出抓好电厂三期和华润电厂的立项报批,争取早日动工建设。电厂三期项目,去年国家发改委已以煤难保障为由将其枪毙。今年来,我们在副市长的组织和带领下,务求必得,迎难而上,反反复复做工作,并努力争取北京关系资源为我项目服务,目前已求得国家发改委同意重新研究该项目,并已通知省发改委以"上大压小"的方案把该项目于上月重新上报国家发改委。我们坚信该项目快会起死回生。华润发电厂由香港华润集团公司投资,首期建设规模为2×60万千瓦,估算投资50亿元人民币。对该项目,我们指导思想是抓紧在电厂三期批准立项前,突出做好项目前期基础工作,待电厂三期被批准立项即组织立项报批。目前,该项目的资料准备、各项专题的技术论证和审查以及上下关系的备用,进展都较理想。
再次,自加压力,集中全局力量组织"十大项目"攻关,增强我市项目发展后劲。集中全局力量就是把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分成十个攻关组,分工每组负责完成一个大项目的立项报批。"十大项目"是:电厂三期、核电站、郁南抽水蓄能发电站、华润电厂、天然气接收发电、粤泷电厂二期、云安电厂(A厂)、亨达利油页岩发电厂、罗定农用汽车制造厂和新兴云新高速公路。目前这"十大项目"攻关已初见成效,不仅电厂三期快会起死回生,而且核电厂、郁南抽水蓄能发电站和粤泷电厂二期等三个项目,省有关部门已初步同意列入规划,其余六个大项目前期工作也不同程度加快。这"十大项目"全部攻关成功,将为我市发展增加一千亿元以上的投入。
二、编写规划进展理想
一是顺利完成了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根据省发改委和市政府的要求,我局制订了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提出了18个前期调研课题,及时组织市直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做好各课题的研究工作。各课题的研究都能按时按质完成,为编好我市"十一五"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研究提出了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局起草了《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该《思路》于年2月5日经市府三届六次会议讨论,我局根据会上讨论提出的意见作了相应的修改,后经市府审定已在网上。
三是精心编制了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确定后,我局根据《基本思路》的精神和市直各部门提供的材料,认真做好"十五"计划的评估工作,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市委、市府的工作思路,提出我市"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重点工程,并着手开展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写。目前,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初稿已初步形成。
三、配合工作不拖后腿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dds2010”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应急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应急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21年是改革的关键之年,为使我局全面深化改革像更深层次努力,根据霍改委发[2021]2号《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文件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对2021年我局全面深化改革总做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在推进“三大系统”建设方面我局前期经过调研、项目申请,发改委已批准立项,完成项目选址;目前正在拟定项目设计方案。在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面因省市还未出《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所以我局也暂未出台。在推进地震应急响应基础数据库和快速评估系统与全县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方面已建立地震应急响应基础数据库和快速评估系统。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缺乏建设应急管理三大系统资金,无项目资金来源,人员不足。存在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的实际困难。
2、暂不能出台我县《霍山县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据了解,目前省上正在研究制定我省的《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要待与省、市联系,待省、市文件出台后即使牵头制定并上报我县《霍山县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根据《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区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区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和区委、区政府年“三个一点”工作安排,制定本考核办法。
二、考核部门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由区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区信息委、区监委、区政府法制办、区保密局、区档案局、区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三、考核对象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区,区政府组成部门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机构。
四、考核内容
1、工作机制(10分)。组织机制情况(5分):分管领导、责任部门落实、工作人员稳定,有变动时是否及时上报、公开;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情况(2分):是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更新维护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3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的机制是否落实,工作人员的业务是否熟练、是否通过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的业务考试。
考核部门:监委、信息委
2、公开内容及目录(40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免于公开的信息是否符合《规定》和《细则》的要求(政府机构职能和人事信息、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信息、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对已公开的信息是否及时进行整合和更新,是否提供重要信息的解读服务(20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目录(纸质和电子)编制是否规范、符合规定并及时更新(10分);公开的信息是否符合保密规定(10分)。
考核部门:法制办、监委、档案局、保密局
3、公开方式(10分)。是否多渠道公开政府信息(2分);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页面、专栏设置是否醒目、规范,信息查阅、搜索是否方便、快捷,是否及时更新公开指南(8分)。
考核部门:信息委
4、资料送交(10分)。是否按规定及时向区档案馆送交指南、目录、年报及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按规定要求使用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软件。
考核部门:档案局
5、受理场所及响应程度(时间、程序)(15分)。是否按标准化要求设立集中查询、受理场所(并委托区档案馆进行集中查询、受理)(2分),是否按规定设立并公开咨询电话、传真、电子邮箱(2分);是否按规定程序及时受理、答复申请人(4分),是否按要求建立申请处理文书存档制度(2分);是否存在社会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是否办理收费许可证、有无乱收费情况(5分)。
考核部门:监委、法制办、档案局、发改委
6、月报、年报及报备工作(15分)。是否按时上报月度统计表(6分),是否按格式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指南、年报(4分);是否按要求对免于公开信息进行疏理和报备,是否对重大决议、草案的公开进行报备(5分)。
考核部门:信息委、保密局
7、创新工作(加5分)。是否采取便民利民措施,有无工作创新。
考核部门:监委、信息委、法制办、保密局、档案局、发改委
五、考核方式
1、考核采用日常检查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各职能部门单独考核与联合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2、为提高考核效果,扩大考核的影响面,考核组成员除以上6家单位外,还将在重点单位中,随机抽取若干个单位参与考核。
3、考核分值采用100分制,创新工作视情况另行加分。
为全面落实县委**年工作要点,适时检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顺利完成年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现就今年督查工作安排如下:
1、贯彻落实银川市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动员会精神情况(2月下旬至3月初);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机关效能办公室
2、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实情况(2月下旬至3月初);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农牧局、林业局
3、全县春耕生产、农资市场供应情况(2月下旬至3月初);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农牧局、工商局、供销社
4、高速公路两侧综合整治及农村庄点卫生整治情况(3月份);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城建局、农综办、卫生局、农牧局、林业局、水务局
5、春季动物防疫工作(3月中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农牧局、卫生局
6、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情况(3-4月上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城建局
7、春季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情况(4月中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水务局、农综办
8、工业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4月下旬);县委办、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
9、春季植树造林情况(4月下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林业局、农综办
10、“阳光工程培训”及劳务产业发展情况(5月中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农牧局、劳动就业局、扶贫办
11、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情况(6月上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农牧局、林业局、农经站、供销社
12、新农村建设情况(6月中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城建局、农综办、卫生局、农牧局、林业局、水务局
13、设施果蔬生产情况(6月下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农牧局、林业局
14、城市建设情况(7月上旬);县委办、政府办、城建局、发改局
15、**年上半年各乡镇、部门目标任务落实情况(7月中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农牧局、林业局、水务局
16、“平安永宁”创建工作(7月下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政法委、司法局
17、道路交通建设情况(8月上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交通局、城建局
18、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落实情况(8月中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科技局、农牧局、林业局
19、工业重点项目落实情况(8月下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
20、新农村建设整体情况(9月上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城建局、农综办、卫生局、农牧局、林业局
21、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情况(9月中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教体局、政法委、安监局、工商局
22、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大会战进展情况(10月初至11月中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水务局、农综办、农牧局、林业局
23、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情况(11月上旬);参加单位:县委办、政府办、卫生局
24、全县各项工作检查考核验收(12月中旬);参加单位:县目标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020年以来,X区发展和改革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做好经济发展宏观统筹。一是谋划推动“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推动建立X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高标准编制出台、统筹实施X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和X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系列文件,主动对接市发改委(市示范办),积极争取试点示范项目在X区落地。
二是协调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起草形成《X市X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2020-X年)》,并编制相应2020年工作要点,持续深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工作,于X月X日全市首个与X交易集团签订交接协议。目前,X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
三是稳步推进各项综合经济工作。
统筹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究。密切关注全区经济运行态势,深入研判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科学开展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定区2020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分解方案,压实各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年度任务。
(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疫后恢复。
牵头成立X区建设项目推进与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组,助力辖区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共渡难关;起草印发《X区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开工)工作方案》,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和启动建设。抽调党员干部驰通卡口和挂点社区一线防控,统筹协调辖区地铁工地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强化救灾物资保障,牵头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助力平稳疫情期间物价。
(三)攻坚提速固定资产投资。
一是力促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升。统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高效执行政府投资计划。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班长制和每周调度机制,科学分解年度任务,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20年X-X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亿元,增速X%,计划完成率X%,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排名全市第三。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实行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全方位协调存在问题,加快建设进度,X-X月,X个在建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约X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X%,预计年底能X%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牵头梳理全区年度重点推进项目X个,并制定重点项目任务分解表,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统筹推进东进攻坚、新基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
三是引导优质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运营。
牵头编制《X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办法(试行)》,提升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水平和效率。探索采用市场化经营权配置、知识产权证券化、基础设施REITs等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四)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统筹做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工作,全力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改革;建成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息超过X万条,涵盖辖区内登记的商事主体约X万个,累计访问量达X万次;研究制定《X区企业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全面铺开企业信用画像;优化“信易贷”服务、推动“信用+审计”联动、扩大“信用+执法”范围,全方位探索“信用+”应用模式。推出“信易贷”线上申报平台。推动成立X区信用促进会。
(五)推进节能减排引领绿色发展。
一是大运AI小镇成功获批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二是通过线上宣传模式创新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实现节能知识无接触式传播。三是大力推进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全监管工作。
二、2021年工作思路。
(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保质保量完成区建设项目推进与城市基本运行保障组各项任务,统筹推进落实市区各项经济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体制机制,围绕“十四五”时期X区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各领域中心工作,形成有效工作机制,为“十四五”期间各项工作顺畅开展奠定基础。三是科学制定2021年主要经济目标任务,做好经济形势分析研判,科学监测和深入分析经济运行特征,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项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四是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统筹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系列文件,编制2021年工作要点,积极争取双区建设在X落地结果。
(二)抓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一是科学编制2021年政府投资计划。按照“保民生、保基础、保重点”原则,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坚决剔除不必要和无效投资,推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坚持固投任务双重分解,执行按月通报和“末位督办”,全力以赴保持投资强度;充分发挥稳投资工作专班和审批服务专班作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应统尽统。三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深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改革,提高项目决策和管理水平;推进文体项目标准提升研究和应用工作,适时开展其它建设标准提升研究。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做好2021年市、区两级重大项目计划的组织申报和编制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实现滚动式发展,提升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为X区经济发展夯实根基、打好铺垫。二是加强谋划梳理,认真做好“十四五”重大项目编制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市“十四五”项目库。三是严格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和“承诺制”,提供高水准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四是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年计划,加紧推进小运量轨道交通建设示范线项目开工建设,统筹推动各龙头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四)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能源“双控”工作经验,研究完善工业、建筑、交通、服务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措施。支持中美低碳建筑与社区创新实验中心建设国家净零碳项目,探索全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净零能耗技术路线,研究推进净零能耗项目的推广。继续统筹做好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
2015年我区先后实施市重点建设亿元以上项目共28个,总投资212.7亿元,年内计划投资61.6亿元,截止5月中旬共有23个项目开复工,开复工率82.1%,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其中一产项目5个,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3.4亿元;二产项目7个,开复工5个,完成投资0.2亿元;三产项目16个,开复工13个,完成投资1.2亿元。剩余5个项目分别为:兴石达家园,目前手续不全未交保证金没有开工;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项目,正在编制抽采方案;国际养老社区,前期林地转换手续报到自治区林业厅、规划手续完善中;工业园区扩区基础设施工程,前期可研已完成,立项手续已报到市发改委,根据市发改委要求正在改能评报告;__区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6月底将陆续开复工。
总体上看,我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个别项目进展缓慢现象。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项目资金问题。由于区政府可支配财力有限,个别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区财政配套压力大。二是部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导致延误开工时间;三是工程征拆工作难度大,导致工程进度缓慢;四是经济下行压力及市场需求影响,部分项目进资不到位,导致项目建设迟缓;五是园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如一级公路路南企业的道路、供水、燃气等因素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六是入驻企业不能积极主动的办理相关手续。审批代办制、服务一站式、收费两隔离等制度,落实情况不尽人意;联合审批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审批环节不协调、不顺畅,延缓了办理时间。部分企业厂房已建好,并具备生产能力,但环评、立项、施工许可手续等都没办。
从我区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市场和资金制约仍是项目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动基础平台快速建设。加大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肃规划权威性,不得擅自更改已经批准的规划。
二要推动服务环境转变。在目前情况下,协助企业及早将应办理的前期手续办理完毕。切实贯彻执行好代办制、一站式服务等制度,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实效性、创造性,凡属代办事项务必要按时办结,决不能推三阻四,决不能拖延推诿。
一、加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工作
(八)加强饮水安全保障。
10.积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集中供水。
计划:配合水利部门的工作,对需要审批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按流程审批。对接省发改委,对符合政策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积极争取扶持政策。
二、分类实施精准帮扶措施
(十五)强化消费扶贫。
27.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组织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有关协作方面和各乡镇(街)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购买、销售各类农副产品,多措并举解决“卖难”问题。
计划:协助镇村扩展滞销黑木耳网络销售渠道。
(十六)强化生态扶贫。
28.引导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项目,提高收入水平,落实好全省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
计划:配合林业部门的工作,对需要审批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项目按流程审批。对接省发改委,对符合政策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项目积极争取扶持政策。
(十八)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
32.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关政策,强化就业创业,发展后续产业,提高搬迁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
计划:一是积极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特岗”等就业帮扶政策,安排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二是对新生适龄搬迁贫困人口做好登记,保障搬迁贫困户适龄子女在迁入地就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雨露计划”等助学政策;三是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及时将搬迁后符合低保、残疾人条件的搬迁贫困户纳入城乡低保和残疾人补贴范围,加大搬迁群众临时救助力度;四是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搬迁行政村,依托村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对可行性强、收益性高的扶贫产业项目优先予以资金支持;五是对搬迁贫困人口劳动力情况进行排查,掌握就业需求,建立搬迁贫困劳动力台账;六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合作社)、村级光伏电站,特别是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光伏电站要优先吸纳搬迁贫困群众就业;七是对建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及鉴定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旧房,必须即搬即拆,确保旧房全部拆除;八是对集中连片的迁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生产开发,如积极推进四道沟镇三合城村迁出区土地流转开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九是依托村级电商服务平台,线上销售村级特色农副产品、乡村手工艺品,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对具备能力和有意愿开展网络销售的搬迁贫困户,予以政策和技术支持;十是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宣传力度,推介好经验好做法,讲好搬迁群众脱贫发展故事,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二)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37.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荷载能力,补齐农村电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及智能化水平,确保“两率一户”供电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计划:作为牵头单位,积极与地方水电公司联系沟通,随时掌握工作进展,做好调度工作。
四、光伏电站安全检查
采取“一看、二听、三查、四反馈”一听企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二看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台账,三查企业工作现场安全管理情况,四反馈检查结论意见的方式,计划每季度对光伏电站检查一次。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开展检查工作。如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依法采取现场处理措施,督促被检查单位立即予以纠正或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四、项目审批与争取资金支持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内容,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户限制,实行基本条件准入制度。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实行省内户口迁移一地办结机制。推动武汉市全面落实取消进城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条件,改进积分落户办法,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省公安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合理调配教师编制数量,落实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支持将实际居住的常住人口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积极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基本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跨省通办”。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扩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筹集公租房力度。(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省委编办、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结合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开展针对性就业创业培训。(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城市人口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机制。(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提升城市圈和城市群承载能力
(五)大力发展三大城市群(圈)。积极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方案,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并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系列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武汉和襄阳、宜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加快发展,建立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强化产业体系协调合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省委财经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武汉、鄂州为核心区,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支持武汉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延伸,加快推进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便捷换乘。加快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北站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江新区建设等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有序推动武汉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与圈内城市共建共享。(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文旅厅、中铁武汉铁路局集团、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七)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支持武汉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科学发展郊区卫星城。积极探索武汉超大城市治理方法。加快改造提升武汉“两江四岸”,高标准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等重要片区建设。支持襄阳和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能级。推进襄阳以汽车、装备等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与十堰、随州协同联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宜昌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通过与荆州、荆门联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八)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4大领域18项建设任务,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三百”战略实施,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加大对县城的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统筹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做好10个县城城镇化示范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县市。(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负责)
(九)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建立全省特色小镇清单,强化正面引导和分类指导,统筹典型引路和负面警示,挖掘推广我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持续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体育局、省委编办、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区)负责)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十)有序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探索实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制度,加快构建以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筹建公租房,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困难群众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规范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深化搭建公共资源感知设备,填补化工园区、重要场所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控盲点,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持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应急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等“4大体系、1个平台”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战结合能力,确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条件。大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改造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整治城市易涝积水区段。以“237”应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网,全面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科学高效处置。(省发改委、省卫健委、省应急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增强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分门别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死角整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城市微型公园建设,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新建改建工程。(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健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体育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休闲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大支路建设力度,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侧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大型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支持武汉、襄阳参加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旧城区有序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2021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601个。探索将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改造成为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工业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提升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打造城市消费名片。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六)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和“密度提升、挖潜增效”政策组合机制,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相挂钩。积极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层开发、立体开发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管控。(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合理设置街道、社区,对规模过大、过小或交叉过多不便管理服务的社区适当进行调整。提升社区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落实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和网格楼栋包保责任。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支持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或推行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等方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省民政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改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强化资源整合,市设区不再设置单独的“区长热线”。建立市民举报投诉“一号接收”“一口受理”平台,在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机构。(省政务办、省委政法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九)引导人才下乡入乡就业创业。研究制定人才加入乡村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经常居住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科技人才流动政策环境,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以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方式服务省内涉农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吸纳返乡留乡农民就业。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骨干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更多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委财经办、省科技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深化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探索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完成城中村改造和乡村住房宅基地确权办证,规范小产权房管理。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鼓励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委财经办、省农业农村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规划城乡供电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供水供气等重要设施向城市郊区和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延伸覆盖。加强乡村垃圾收储转运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统筹的垃圾收集处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客运站改建迁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在县乡村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千企兴千村”活动,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重点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和美丽休闲乡村,促进农村消费,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积极开发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办好农事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农事节庆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七、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