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沁园春长沙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1篇

二、实习地点:

三、实习目的:理论,运用所学知识实践,实践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基础。

四、实习内容:代课,教学《沁园春长沙》。

五、实习过程:

1、实习前的

起初是本专业的老师对的试讲点评,去上课的同学意见和建议,这组的同学便在老师的指点下对教案再,对教案知识再熟悉。

13日的下午,专业老师带领与的实习老师见面,初次碰面,便忙开了,因的同学期中考试完,便帮忙改试卷。改试卷,只是以后教学中必阶段,现在是提前体验吧。在于我看来,改卷其实我在做一份试卷,考的仅是我的知识,我的和耐力,我的判断力。我需琢磨答案的优劣,给的分数。也下午,得知只需要一堂课的讲解。只讲一节课,刚知道时多少有点失望,我本以为可以讲星期呢。

然而既然此次实习一节课的,那就更应该好好机会。虽说一节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出色地此次教学实习,有质量的上完堂课,在上课之前,我仍用心的做了。我借阅了多本参考书,有蔡清富《诗词大观》、公木《诗词鉴赏》、臧克家《诗词鉴赏》(增订二版)、郭金荣《走进的最后岁月》、刘修铁《妙评古诗书鉴赏》、孙琴安《与著名学者》(这本书是讲完课之后借阅的,课程结束,但我这在在的知识的作用)。阅读参考书,我整理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有出入的地方,我也了的取舍。

除了借阅参考书之外,我也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如“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输入的关键词相同,但得出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值得一看,但却不值一翻。下载完资料后,我便对资料整理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并增添的见解,再从参考书中整理的资料,了一份满意的教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的任务关于《沁园春长沙》的知识。

2、教学阶段

上课当天是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三,教学实习的同学都起了大早,相邀前往。鞠老师(的实习老师)我和两位同学,很凑巧的是,三个人都有课,于是便听对方讲课,吸收经验,鞠老师也在旁边给。上午最后一堂课上课,看到前两位同学出色的,我既镇定又紧张,既希望能和一样有出色的,又希望能。

上课铃声就在我的忐忑不安中响起来了,下一刻,我便要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学生”了,那会是一番样的情景呢,既期待,又不安。

上课了,我微笑地和同学们打招呼,并很自然地开始了这堂课。但渐渐地却又有一丝紧张感,很欣慰的是,课堂活跃的气氛也渐渐地了我紧张不安的心情。

此次教学,我图片道具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打开学生思想的匣子,鼓励发言,尽多的说出的事迹,我则在一边和帮助,进而引到这首词,分析该词的创作背景,解释词牌名的由来,并向学生介绍的词牌名,如“卜算子”、“蝶恋花”、“浪淘沙”,便是全文的讲解和词句的分析,全文分析结束之后,给同学问题,比如说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情感的体现。,在一分钟一分钟的,似乎是在毫无意识之中,下课的铃声便响了,我匆匆地了课后作业,就,我结束了我的次课。但我,紧张之感突又袭来,抑或说这是激动吧。

3、实习心得

教师,教书育人,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育人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其实教书也非易事。教是你人的事情,学却关系到班上所学生,这就需要师生互动的过程。而这互动说是嘻嘻哈哈的过程,而应该是寓教于乐的过程,个过程中,教师握度,又握面,即难度太高,而且需要在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上有的,让学生既有兴趣,又易于吸收。

在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产生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更是在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不管是次的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应该注意到这两个主要因素。

的实践教学,我也认识到了许多的缺点与:

(1)、朗读教学。除播放朗诵录音和要求全班朗读之外,仅点名叫了一位同学朗诵。在我,的做法应该是在的基础上,在全文分析的过程中,讲解完上阕之后,对上阕朗读,讲解完下阕之后,再要求学生对全文朗诵,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印象。

(2)、提问。并不清楚学生的语文功底,不知道学生的个好,在提问的过程中并学生的情况来提问,只能大体依据课文的需要来提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性的问答。

(3)、头重脚轻的问题。词的上阕写景,景物描写多,来说容易讲解,可讲的内容也多;而下阕抒情,除了参照参考书上的内容讲解之外,并多少的意思,且限制,词的下阕讲得匆忙,最后也并未对全词总结性的概括,显得虎头蛇尾。

(4)、自身语文功底不。有趣的课堂应该是教师能够旁征博引,学生则听得津津有味。在课文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应穿插有趣的小故事,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我则显得苍白,在后半堂课的讲解中主要是理论的知识。

(5)、教学经验。初次教学时,应尽量把知识体系完完整整地写下来,即使是很小的,你自非常有把握的,你都应该把它写下来,以免到时候的紧张而遗忘知识,给你的课堂带来缺憾。此次教学我便了的情况,上课之前,我,完全相信我不会失误,但课后我便我遗漏了知识点。遗漏的是点,但学生失去的就有是面。

第2篇

一、文本推动

1.纵向延伸

例一:高中语文的开篇课文是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气势雄浑,场面壮阔,尤其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中“染、透、争、击、翔、竞”等字用字精准,极大地增强了该词的表现力,也看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的超卓性格与“炼字”功夫。要学好这一段,仅凭调动学生有限的中学积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增加有关“炼字”的知识。

告诉学生在“百度”中键入“炼字”一词,访问:

http:///s?tn=sitehao123&ie=gb2312&bs=%D3%A2%CC%D8%B6%FB%CE%B4%C0%B4%BD%CC%D3%FD&sr=&z=&cl=3&f=8&wd=%C1%B6%D7%D6&ct=0

找到文章:《古人炼字炼句的例子》,有“一字师”等生动的事例。

找到文章:《作诗炼字法》,有很多具体的“炼字”技巧,使学生大开眼界。

有这两篇文章的知识作铺垫,纵向上加深了文章的深度,使学生懂得“炼字”是前人吟诗作文时非常注重的事情,不仅看出作者深厚的语言积累,也体现了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有了这些认识,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就不是一般的高度了,回过头来教师再对前面的加点词进行讲解,也会更生动更有内蕴。

2.横向拓展

例二: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中的“染”字时,为了说明拟人化动词的妙用,我们先让学生去网页上找杨万里的《秋山》二首和《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曲词及鉴赏,从“西风尽有东风手”、“乌臼平生老染工”的用法上去找源头,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境界中去体味抒情技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比较阅读

例三: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时,涉及到“现代格律诗”的概念,而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要补充这些知识,需要大量的事例,老师在黑板上抄写要花费很多工夫。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我们非常便捷地享受他人的成果。比方说在“百度”中键入“格律诗”一词,“百度・百科”中就会把一些格律常识介绍得简洁明了。键入“现代格律诗欣赏”,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容量,如果学生的兴趣足够,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延伸到课下,他们的生活也会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充满着诗情画意。

二、多媒体支持

1.图片

例四:在讲述《沁园春・长沙》时,为了使北方的学生对创作地点,也就是年轻时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湘江”、“橘子洲”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带学生欣赏了很多关于湖南长沙的新闻图片,碧水青天间领略产生伟人之地的风物人情,对的英风豪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课文正文上方,是影印的手书《沁园春・长沙》,但多有勾抹涂改之处而且残缺不全,因而我们又精心选取了的一幅完整之作,使学生能在了解宽广胸怀的同时领略其豪放的书法风格。

2.音频

例五: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欣赏名家朗读名作,可以体味一种再创作过程,深入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在学习《雨巷》时,我们给学生欣赏乔榛先生的配乐朗诵作品,收到了良好效果。

3.视频

例六:由文雅作词、李泉作曲SHE演唱的《再别康桥》是一件独特的作品,曲调优美,而词作又似乎对徐志摩的原作进行着婉转的解读,网上流传的视频制作精美流畅,在给学生播放时稍加点评,亦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列表归纳

高中语文①一、二单元信息任务矩阵图

严格地说,以上所归纳的信息任务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触类旁通有意应用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备课前有目的搜罗的,只有极少部分是单元结束后补入;单元学习告一段落后,我们觉得它们中很多东西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更完满进行这两个单元学习的有力“支架”,有了这些信息的介入和充实,单元问题随之变得极富张力和厚重,以此为标志,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带入了信息时代――尽管我们的尝试还非常肤浅和幼稚。

在应用和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已经广泛开展,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如何将培训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践,是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英特尔?未来教育”应该对我们的现实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而新课改给它的实践带来了最好的契机――实践起来,才是认可它的最好方式。

2.英特尔?未来教育给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一个典范。它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贬损,而是推动;不是灭亡,而是丰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吐故纳新的进化。

第3篇

也上网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除了借阅参考书之外。如“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虽然输入的关键词基本相同,但得出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有的值得认真一看,但有的却不值一翻。下载完这些资料后,便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充分利用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并适当增添自己的见解,再结合从参考书中整理出来的资料,最终完成了一份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教案。正式上课之前,任务就是不时完善关于《沁园春长沙》知识。

针对去上课的同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起初是本专业的老师对我试讲进行点评。这组的同学便在老师的指点下对教案再进行完善,对教案知识再进行熟悉。

专业老师带领我与的实习指导老师见面,日的下午。初次碰面,便忙开了因刚好的同学期中考试完,便协助改试卷。改试卷,只是以后教学中必有的一个阶段,现在提前体验吧。于我看来,改卷其实也是自己在做一份试卷,考的不只仅是知识,也是态度和耐力,以及我自己的判断力。需认真琢磨答案的优劣,给他一个合理的分数。也就是今天下午,得知我只需要进行一堂课的讲解。只讲一节课,刚知道时多少有点失望,本以为可以讲一个星期呢。

那就更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虽说只有一节课,然而既然此次实习只有一节课的时间。但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逊色地完成此次教学实习,有质量的上完这一堂课,上课之前,仍积极用心的做了一些准备。借阅了多本参考书,有蔡清富《诗词大观》公木《诗词鉴赏》臧克家《诗词鉴赏》增订二版)郭金荣《走进的最后岁月》刘修铁《妙评古诗书鉴赏》孙琴安《与著名学者》这本书是讲完课之后借阅的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我认为这在拓宽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阅读这些参考书,整理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对于其中有一些出入的地方,也进行了有效的取舍。

2、教学开展阶段

上课当天是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三,今天进行教学实习的同学都起了一个大早,我们相邀前往。鞠老师(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指导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很凑巧的是,今天我们三个人都有课,于是我们便相互听对方讲课,吸收一些经验,鞠老师也在旁边给我们一些指导。我是上午最后一堂课上课,看到前两位同学出色的表现,我既镇定又紧张,既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有出色的表现,又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

上课铃声就在我的忐忑不安中响起来了,下一刻,我便要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学生”了,那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既期待,又不安。

上课了,我微笑地和同学们打招呼,并很自然地开始了这堂课。但渐渐地却又有一丝紧张感,很欣慰的是,课堂活跃的气氛也渐渐地缓解了我紧张不安的心情。

此次教学,我充分利用图片这一道具首先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打开学生思想的匣子,鼓励他们充分发言,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些有关的事迹,我则在一边进行引导和帮助,进而引到这首词上来,分析该词的创作背景,解释词牌名的由来,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的词牌名,如“卜算子”、“蝶恋花”、“浪淘沙”,随后便是全文的讲解和重点词句的分析,全文分析结束之后,给同学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情感的体现。同时,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似乎是在毫无意识之中,下课的铃声便响了,我匆匆地布置了课后作业,就这样,我结束了我的第一次课。但我发现,紧张之感突又袭来,抑或说这是一种激动吧。

3、实习心得

教师,教书育人,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育人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其实教书也非易事。教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学却关系到班上所有的学生,这就需要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而这互动不能说是一个嘻嘻哈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一个度,又要把握一个面,即不能难度太高,而且需要在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上有一个进一步的扩大,让学生感到既有兴趣,又易于吸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产生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因此不管是在此次的教学中还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两个主要因素。

通过这次的实践教学,我也认识到了自己许多方面的缺点与不足:

(1)、朗读教学不够充足。除播放一次朗诵录音和要求全班进行一次朗读之外,仅点名叫了一位同学进行朗诵。在我认为,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在全文分析的过程中,讲解完上阕之后,对上阕进行朗读,讲解完下阕之后,再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诵,以巩固学生对全文的整体印象。

(2)、提问方式不够合理。由于并不清楚学生的语文功底,不知道学生的个好,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提问,只能大体依据课文的需要来进行提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

(3)、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词的上阕写景,景物描写多,相对来说容易讲解,可讲的内容也比较多;而下阕抒情,除了参照参考书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之外,并没有多少自己的意思,且由于时间限制,词的下阕讲得比较匆忙,最后也并未对全词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概括,显得虎头蛇尾。

(4)、自身语文功底不扎实。生动有趣的课堂应该是教师能够旁征博引,学生则听得津津有味。在课文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应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我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苍白,在后半堂课的讲解中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知识。

(5)、教学经验不足。初次教学时,应尽量把知识体系完完整整地写下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方面,你自认为非常有把握的一个方面,你都应该把它写下来,以免因为到时候的紧张而遗忘这些知识,给你的课堂带来缺憾。此次教学我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上课之前,我信心充足,完全相信我自己绝对不会有所失误,但课后我便发现我遗漏了一个知识点。我们遗漏的是一个点,但学生失去的就有可能是一个面。

第4篇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已经多年,大家认识到:名师或优质教学归功于某种特殊的教学法。实则任何一种教学法,在某些情况下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或达到不良的效果。笔者以我校中职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例,分析讨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之道。

1. 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2. 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2.1 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2.2 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2.3 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3. 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3.2 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3.3 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3.4 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改环境 困境 反思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推行已经多年,大家认识到:名师或优质教学归功于某种特殊的教学法。实则任何一种教学法,在某些情况下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或达到不良的效果。笔者以我校中职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例,分析讨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之道。

一、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二、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三、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二)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四)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07.

[2]郑成生.浅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J].中等职业教育,2010(08):14-15.

第6篇

一、教学内容兴趣化

不可否认,兴趣是促进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兴趣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单来说实现教学内容兴趣化有以下几个办法:第一,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面对着学生熟知的问题,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是看法,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解郁达夫先生《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抽出文章当中描绘江南冬天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提问,文中描绘的冬景和我们现在的冬景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如果让你进行描绘冬天的景色,你会怎样去描述?在这些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记忆中冬天的景色和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并且会采用自身的语言将周围的景色有效的描绘出来。在这样过程当中学生既能通过对比,有效的提升自身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通过对文本背景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当中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感觉到厌烦,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古文难以理解所造成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教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需要教师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拓展,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是最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所以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就可以将背景资料或文中的典故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述辛弃疾先生戎马一生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使学生在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在去体会词当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第三,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文本和文本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通过对于不同文本之间的互相对比,就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先生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一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在你们阅读过的其它文章当中是怎样描绘秋天的?在这样的提问之后,学生就会充分的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到《观沧海》当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到《枫桥夜泊》当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讲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先生的《沁园春・雪》当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怀,并且对于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塑造。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忙于做笔记,实际上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和有效教学所要求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为了让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得到良好的体现,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简单说来,目前适合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有关于赤壁的画面,使学生将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和实际的画面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作者形容妙处。第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就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时间。在对课文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事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交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说出自身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在互相讨论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的弥补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使学生能够对于文本知识有一个全面且客观的了解,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够更好的把握,并且进行改正。第三,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设计出相应表演活动。例如,在讲解《雷雨》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在学生进行登台表演之后,由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表演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更有效的体会到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将其精髓有效的体现出来。在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并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长处,并且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最终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教师讲解针对化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课堂精彩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从、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术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1.注重开讲,在思考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是师生平等关系的首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决定了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让每位学生都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每位学生都处于一种“愤排”的状态。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生成性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设疑、质疑,使之产生悬念、疑难,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发散,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与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如:在《季氏将伐颛顼》开讲阶段,笔者提出问题:针对“季氏将伐颛顼”这一消息,孔子、冉有和子路各有什么主张?因不同的见解,文中出现几驳几辩?请具体罗列。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并在文中作圈点批注。通过开讲问题的设置,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深入文本解读。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为学生的讨论埋下了伏笔。学生在思考中生成了文本理解,生成了对自身生活经历的补充,同时在词句的理解中生成了对文章主题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2.强调过程,在体验中生成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关注分享与交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平等对话情景,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环境支撑,教师在平等对话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课堂不再是教师亦步亦趋的“教案剧”上演,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场面。在生成性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的交往互动,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差异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新知建构过程,在关注学生的新知构建中,促进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阙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改词。把词的上阙改成春天之景,读一下,体会一下。学生修改、体验后发言:“写春景不符合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写春景而写秋景更能体现真实性,表明此文是秋天所写”;“肃杀的秋天,作者也能写出如此景象,可见不写春景而写秋景,更能突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写秋景更能体现作者乐观、积极的心态”;“如果换成写春景,就不能体现作者心态的不同之处,也不能体现作者的抱负与文人有什么不同,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只是一般的即物感怀”等等。教师小结:作者不写春景而写秋景,主要是因为此词写作的时间是秋天,表明此词是即兴抒怀之作,同学们的体验也是很有道理的,能将秋景写成如此景象,更能体现作者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博襟,同时更能体现作者宏伟的抱负,因为自古文人都悲秋呀!通过“改词”这一活动,引导学生重新解读、体验,在体验中深入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经过课堂讨论展示出来,创造了精彩的生成。

3.尊重个性,在讨论中生成

第8篇

【关键词】微课 中职语文 有效性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55-02

在互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课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广大学习者的喜爱。虽然微课教学的方式在当下还不是那么成熟,但是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规划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着教师要提高教学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本文探索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微课把教学目标凝聚在某一具体环节上,通过最少的时间讲解语文知识点、教学重难点、疑点、考点等。语文微课可以说是一节语文课程的切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增长智慧。语文微课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片断,包括和该主题有关的微课件、微教案、微联系和微点评等教学内容,在微课结束后,还辅有练习题、练习测试等材料供学生学习。语文微课的重要价值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等,主要侧重于常态的教学实践,把知识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中职语文课的授课对象比较特殊,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课堂往往呈现死气沉沉的气氛。而使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教学多边互助,课堂呈现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大为增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中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专业课是主要学习课程,因此他们往往对语文课程不重视。微课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总结归纳知识的重难点,利用视频与动画把所学语文知识整合在一起并进行播放,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全面、系统地学习。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中职学生的学习重点一般都是专业课,语文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契合,偏向于选择难度不大的内容,删减了关键的知识点,倾向于选择学生兴趣浓厚、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做法可能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把教师在课堂上未能讲解的知识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呈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微课设置情景,进行生动演示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时,可以通过微课进行情景创设。例如,学习《触龙说赵太后》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演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视频给学生播放,既使得教学不再枯燥,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记忆,寓教于乐。学习《赤壁赋》一文时,教师通过一段发生在赤壁的电影片段创设情景,以电影中魏蜀吴之间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进行导入,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在微课故事情节导入中体会作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思想感情,使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微课合理补充授课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重难点都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为学生所吸收,但是,传统的讲授方式过于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相关的录像资料和影音视频,及时为课程内容作合理的补充。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如《故乡》《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祝福》时,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电影片段、图片、音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目的和意义,再现鲁迅笔下的某些特色场景,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熟悉这一切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就更容易理解鲁迅笔下深刻的象征意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授课前开展微课教学,需要教师搜集资料和制作信息、录制需要补充的授课内容,通过对录制内容的整合,筛选重要内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在授课前播放,让学生提前了解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并且帮助学生总结和课后温习。例如,学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文、说明文时,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与想象能力,在理解课文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如《苏州园林》一课,在授课前,教师可以制作以预习为主的微课帮助学生具体地领会文章结构,制作三维或二维的空间平面图表现苏州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展示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工匠雕刻、角落门窗的图片,帮助学生提前掌握本文的重难点和移步异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苏州园林美的意境,提高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采用PPT进行微课教学,提供多种启发

PPT 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世界,可以让学生听到、看到、触摸到所要学习的东西,让学生在真正感同身受中活跃课堂气氛。利用 PPT 开展微课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占用时间短,不会延误课堂教学进程,教师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简洁明了的总结。教师应该多搜集和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料,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及大众评论,制作成 PPT 或是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时,教师使用互联网搜集其他学者或专家对《水浒》的评论,依据这些主流评论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播放影像资料,并引导学生说出自身的理解和想法。学习课文《再别康桥》时,教师使用 PPT 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的具体方法浓缩展现,将本课作者简介、康桥情结、写作背景、名家论诗等与精美的图片和抒情的音乐相搭配,制作成简单的 PPT 课件,为学生讲授较为短小精悍的现代诗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四)课堂练习中利用微课提供示范指导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练习环节,比如,讲授诗歌类文章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的影像视频或是音频,激发学生对比朗诵的欲望,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从情感上对诗歌产生兴趣。另外,可以有效练学生的发音,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扭转刻板、沉闷的课堂气氛。例如,学习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提前录制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将自己对文章的示范朗读或名家朗读配上精美的文字和动听的音乐,把学生从文字带入笔下的情景内,激发学生朗诵的欲望,训练学生对重难点读音的把握,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方言严重的局限性,提高学生语言的正确性。

(五)采用图片式进行微课教学

在以前,想要了解历史与文学知识,只能通过书籍、报刊与图画等传统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今天仍然适用,并且被很多人喜爱,因此当下书籍阅读的方式仍然适应微课的基本需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形式,把学生喜欢的任务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抽象能力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增强的,形象的画面能够刺激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在讲解文章时播放相应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动态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对课文描写的很多场景缺乏实际的体验,很多远离生活的事物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语言,学生很难有正确的理解,这样就会分散注意力,丧失对课堂的兴趣,假如学生长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存在理解障碍,时间久了,学生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不利的。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图片式微课教学,将静态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直观、动态的画面,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课文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红柳观察的仔细,体会红柳高昂的风姿。但是很多学生对红柳这种植物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老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就比较难深入理解它的特点、品质。但是微课图片导入就可以让学生对红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红柳在沙漠荒原中傲然挺立的卓美风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六)运用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微课教学

在中职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自己策划编写情景剧,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利用情景剧这种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方便教材内容的展示,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先对故事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继而让学生对故事开展角色扮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对故事的情节有充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安排学生运用情景剧的方式把玛蒂尔德向朋友借项链、参加舞会、项链丢失等情景进行表演并拍摄,在课堂中播放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物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2]钟绍眷,张琢,唐烨伟,等.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3]石磊.运用微课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魅力中国,2014(20)

[4]焦鹏.浅谈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速读句刊,2014(10)

[5]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第9篇

但与此同时,“不用多媒体上课,便不是好课” 成了许多人的共识。于是,不管使用多媒体是否是课文内容的需要,都千方百计使用多媒体。一位教师执教《我的空中楼阁》,就组接风景图片,忽略了对课文的品读。一位教师执教《雷雨》,竟把电影《雷雨》的镜头翻作多媒体课件,让电影镜头代替教师的教学。而不用多媒体课件的观摩课,一律视为“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被冷落。如执教《鸿门宴》,显示连环画式的静态画面的多媒体课件的是好课,相反则不被肯定。其实,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翻译课文和体会文章精湛的表现技法,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对这些没有太大作用。这种评课标准的误导倾向值得注意。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注重实效。为此,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重视对文本的品读,不要舍本逐末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投学生感官愉悦之所好,它正如网络、电视等传媒一样,迎合了学生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的追求,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认知语文教材,从最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起,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种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本,不是解读品析课文而是炫耀多媒体课件的做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它使语文教学的意义丧失殆尽。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用多媒体等传媒难以形容和传达的。电视剧《红楼梦》拍得再好,也不如读原著精彩,因为该小说的魅力尽在传神的描写中。所以说,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

二、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可图解诗文

图解诗文指用图形图像表现诗文内容,使人看图知义。有这样一个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课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把由“看”字领起的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野图,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都一一配图呈现给学生,做得很细,却使得原本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尽情地展开想象。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这种画只存在于读者的心中想象之中。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能体会语言的精彩,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教育,不要知识灌输

近几年来的语文研究成果表明,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它一方面是语文教育,另一方面又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单纯地进行“汉语”教学。若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味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背景材料,或对课文词语、段落、结构、逻辑关系等作出形象的解释,力图使学生读懂文章,这并不能让学生达到对文学的感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人文的熏陶。

四、引用多媒体材料要恰当,不能饥不择食

第10篇

——题记

1984年8月,我告别了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转眼30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一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对教学懵懂无知到成熟驾驭,留下了我难忘的成长印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说得真好。在近30年的教学教研生涯中,我历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长期从事课题的研究和管理,是课题研究促进了我的发展,是课题研究让我走了一条成长的捷径。

一、课题研究为阅读教学引航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到一所乡镇中学任教。那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年代。学校有的也只是学生、教材而已。缺乏教师,缺乏研究资料,缺乏教研活动。怎么教语文?手里捧着刚发下来的语文课本,一片茫然。上师范的时候,也学了语文教学法,但似乎根本派不上用场。我努力回想自己上中学时老师教语文的样子,便无师自通地得到了“讲”的方法,然后便迈上了讲台。想起我中学的那个语文老师,讲古文,就是查字典做翻译,讲现代文,就是读读参考书。我想我是正规师范学院毕业,应当比他强。为此,我熟读深思课文,广泛搜集材料,认真整理讲稿,做到不看教案,流畅讲授。追求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津津有味。就这样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的“讲”课。几年下来,教案积累了一大摞,自己的口齿利落多了。学生们说:“老师讲课像说书。”听到学生的评价,自己颇为得意。十年里,眼中从来没有过学生,他们学得怎么样,他们心里想什么,一团漆黑。这样教语文行吗?我感到茫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校在观摩、调研、请教专家指导的基础上,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以教科研为先导”的办学特色,校长室及时提出了开展“优化教育策略,促进主体发展”课题实验的构想,2001年正式成为“十五”省级立项课题。我有幸参加了参与该课题的申报、规划、开题、研究、结题等工作,是“十五”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子课题“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负责人。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总习惯于课文内容的讲读,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磨灭了学生探究、发现、质疑、思辨的创造性潜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改变目前这种“教得辛苦,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的教学现状呢?于是我把关注点放在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有效策略的研究上。我决定用自己的热情付诸行动,大胆进行改革实践。

任何一项实验的开展只凭参与的热情是不够的,要想使实验开展得深入并取得显著效果,关键是要努力地探索研究。我结合实际,设计了周密的课题实验方案。然后与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分析,用教学案例、确定专题、重点突破、逐步验证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实验教学研讨活动。我通过写理论摘记、备课上课听课、课后进行教学诊断、写教学后记与反思等活动,逐步按实验原则进行实验,探索构建教学模式。

在实践与探索中,我设计并实施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即“导—学—教—练”。“导”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法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自己寻求解决的问题答案;“教”就是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为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文本中较深层次的问题;“练”就是让学生做围绕所讲内容精心设计的读写听说训练。当然,在组织教学时,上述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因文而异,灵活运用。有的课文可以自学为主,有的课文可以讲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练代教。实践证明,运用四环节阅读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变得积极、稳定。在教学中学生朗读、感悟,读中质疑,读中求“动”,读中补“白”,读中延伸,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优化教育策略,促进主体发展”课题研究引领我不断地反思、实践、积淀。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课堂不再跟着教案走,课堂时时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不再是“讲堂”,真正成了“学堂”。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我也教得越来越自信,体验到教科研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我参加市青年教师公开课教学竞赛,两次获得一等奖。2000年10月,在江苏省中学语文新教材研究课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省教研室领导及与会老师都给予我充分的肯定。

二、课题研究为作文教学添彩

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相对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研究显得薄弱。课程表上的作文课得不到落实,每个学期的教研安排,很少有教师愿意上作文公开课。我苦苦思索,路在何方?我与教研组同事选择了“作文序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作为作文教改实验课题。在实验期间,我们边摸索边实践,边查资料边想点子。通过研究,最大的收获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生成了作文训练系列

我们参考相关教材,结合考试要求以及本校教学实际,生成了“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修改”的作文训练系列,如图1所示。

课题组研讨制定了“搜集—整合—研讨—修改—整理”的操作程序。按照这个程序,作文教学有了操作性。我们先进行文献的搜集,学习相关理论,继而整合信息写出文案分析,课前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个教案都须经过集体研讨,反复打磨,还要先写好下水文,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作品要做到妥善保管,每节课认真详实地做好课堂实录,课后进行深入反思。科研之路是艰辛痛苦的,经过第一轮实验,第二轮调整修改,我们终于有了一套完整、丰富、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按照这个体系,明明白白进行作文教学,克服了以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形成了作文教学模式

我多次带头开设作文公开课,在一次次实验中,逐渐形成了“问题诊断—习作欣赏—方法指导—升格训练”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作文课开始“有例、有法、有效”了。如在“作文拟题”教学指导中,我先列举不当拟题、胡乱拟题的具体实例,说明文章标题的重要性;接着展示一些成功的、令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题目;在讲清了道理、授之以方法以后,设计作文题,让学生当堂训练。我把我的课堂实践,写成了几篇论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修辞学习》等期刊上。

(三)改进了作文指导方法

以前,我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写,不太重视课后的阅读、观察、实践、体验,把作文教学指导当成例行公事。因为指导只是蜻蜓点水,不具体,不深入,所以学生只得闭门造车,苦不堪言。指导上不去,学生兴趣上不来,怎能让学生写出满意的文章?实际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通过这次教改,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改进,教学路子宽广多了。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班级订购语文报刊,每天摘抄课文中的精美句段,每周写读书笔记,每学期读一部名著,定期举办读书汇报活动,不定期开展“我喜爱的课外书”推荐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我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有心人。走访、调查、郊游、考察……写作的源头之水滚滚而来。为了让学生掌握作文的一些技巧,我循序渐进,教学拟题的方法、语言“出彩”技巧、开头结尾的技巧、选材的方法……以优秀文章为例,反复对照修改,直到揣摩清楚写作方法。在这期间,我写作了许多有关教学指导的文章,并被相关学术期刊发表。

作文课题研究提升了我的作文指导水平。学生作文有了兴趣,学生期待作文课,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作文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每学年,我们都有很多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我校也多次被授予作文教学先进单位。

三、课题研究为作业设计助力

布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巩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业应当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然而,认真审视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时,发现种种弊端:一是作业内容陈旧,依然是以知识为主,以知识接受为中心,只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动手作业更少;三是“题海战术”依然受到推崇,大量单调的、盲目的、机械的、低效的作业,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怎样做作业、做什么样的作业、做多少作业,才能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变“厌学”为“乐学”,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呢?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2008年,我确立和申报了市规划课题《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转变了我的作业设计观,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功能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师应该以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重新对作业设计进行定位;作业设计既要考虑到知识性、工具性,又要考虑到人文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智力、技能和情感三维目标的发展。

我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时,曾尝试设计布置过这样的选做题(任选其一):(1)到图书馆查阅并整理青年的主要生平事迹(可书面也可口述);(2)你看过或了解过哪些与有关的影视剧或歌曲,简介一部(首);(3)收集祖辈、父辈及同学对的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口述也可书面);(4)你还见过哪些与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并谈谈你的认识。做这个作业是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是过程与方法的展示,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此后,我的论文《语文作业要跟上新课改的节拍》发表在《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年第9期)上。

这样的例子很多。伴随着对作业设计的研究,我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

四、结语

一次课题申报就是我的一个新的起点,一次课题实验就是我的一次新的跨越。工作30年,我做过若干课题。在从事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正的教育研究在于更好地服务教学,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评职称、为哗众取宠而搞课题,那不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证,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态度。“把问题当课题!”——当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会发现许多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除了这种“问题式研究”,“反思性研究”也特别重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一定要创立什么理论(这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理解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或者根据科学的理论体验、反思并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当我们坚持记下思考中的点点滴滴时,“叙事”会为“论文”理清脉络。

就这样,我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在思考中前进,在总结中升华。虽然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过迷惘,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但体会更多的是收获的甜蜜和自身专业成长的快乐。最后,我用余秋雨散文《皋兰山月》语句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课堂收束语话音刚落,下课铃声马上响起,时间把握非常准确。整个课的过程,也真可说是豹头、猪肚、凤尾,设计合理,实施精准,令听课的老师们叹为观止。而今天回味此课,觉得太过程式化,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行为把学生一步步带上了教师驾驶的列车,最后准点停站。程式化课堂缺乏自主品味、自由表达、合作探讨、平等交流,学生难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难以感受成功的愉悦,也就难以发展提高,与今天倡导的新课程理念相去甚远。对此,不妨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一些,有生活的自由、舒展、真切和美好,也许更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如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破除程式化的单向单一 。

程式化教学中,老师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自己的设计上来,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来思考,而且要求速度、深度、广度都准确行进在教案本上的序列程式中,学生落后了、先行了,或者思考浅了、远了,都有可能破坏固有的程式,和老师的教学期望产生矛盾,老师就郁闷了,认为自己没有完成好教学,而学生也受到很多束缚,难以发展提高。对此,我们提倡教学设计不必太注重程序设计,而要深研教材,多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最好能把守成性课堂转化为生成教学态势,由着学生读、想、说、写,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拔、总结和纠正,在某些点上甚至可以深入探索挖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如教学《鸿门宴》,有学生对宴中几人的座次感兴趣有疑问,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古文中方向的表达习惯、君王宝座的朝向、宾主的礼节和座次的关系、君臣的座次以及几个方向表示的贵贱等问题,再由此回到课文中项羽未尽东家的礼节先行坐下,足见他自矜功伐的特点。而范增也跟着主子坐占一方,可见他妄自尊大。而刘邦这才小心翼翼地坐了第三位,充分体现他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机巧善变的特点。最后,张良立侍一方,体现他恪守人臣之道、谦卑恭敬的性格。这样的教学,也许打破了原有的程式,打乱了时间计划,但学生学得有趣,带有探究意味,学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言知识,也许会让学生更有真正的收获。

如生活一样轻松愉悦,破除程式化的紧张枯燥。

固定的程式化教学中,教师有着强烈的程式化期望,希望快速切入到预设的程序中,而学生的思维是多元发散的,实在难以很快地统归到教师程序所要求的层面上,教师往往由此而急躁,又往往归咎于学生,弄得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甚至连思考都不敢了,只想着如何防范老师的抽查。长此以往,课堂教学甚至形成了躲猫猫的师生关系,学生何以发展提高?淡化程式设计,解除程式对师生的束缚,让教师轻松地引导点拨,让学生自由轻松地探究思考,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释放学生紧张心理,形成一种从容闲适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理性的顿悟和灵性的升华,有利于心灵的舒展和视界的敞亮,而情趣和创新也往往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事实证明,成功有效的教育在于教师和谐、开明的工作,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他人生的未来。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没有再设计诸如理解意思、分析情感、赏析艺术、拓展学习等程序,而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谈这首词的美之所在,让学生自由思考,和同学自由交流甚至是争论,而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多作深入全面引导,对学生即使有很大问题的发言,也不一棍子打死。学生很快活跃起来,谈到了词中秋景画面的色彩美、层次美、生动美、壮阔美等,更有学生谈到人物的心态美、气质美、精神美、情感美,也有学生谈到词的形式美、语言美、韵律美,发言的人越来越多,谈得也越来越深刻,既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提高了人文修养,甚至还有不少新的创意,何乐而不为?

如生活一样让学生亲历亲为,破除程式化的被动接受。

程式化教学以程式的进展和完成为中心,教师成为程式的维护者,诱引甚至逼迫学生走在程式的轨道上。学生在其中大多是听取、抄写、识记一些所谓经典的结论,而缺乏对过程的参与体验,更难有创意创新,难有素养的提高。如果不过多地顾及程式,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从容阅读,深入角色体验,发现矛盾问题,想法解释疑难,大胆交流评价。从而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不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可以得到提高。就是那些经典的结论,也可以记得深刻而有内涵。也许课堂教学会慢一点,场面复杂一点,甚至表面秩序乱一点,但学生会有真收获、真提高。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能中吸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

教学《雨巷》时,我没有设计过多的程式,而是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去阅读,尽情回忆自己与诗中类似的生活经历,与同学畅谈自己以后的生命历程中可能有的类似经历,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再回到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上来,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适时穿插一些赏析现代诗歌的常识、术语,学生也容易理解。这堂课的教学表面上看来不成形式,实际上,我感到学生在这堂课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有提高的。

如生活一样让学生有自我意识,破除程式教学的教师秀场。

程式化教学设计把课堂当作教师的设计天地,当作教师的秀场,教师在课堂上激情飞扬,展示了自己理解的精辟、 表述的生动、书写的秀美,而学生则沉迷在教师的表演中,似乎也如痴如醉。这样的课堂教学如同给学生放了一场电影,似乎娱乐休闲得多,提高较少。语文学习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也是个体情感的体验过程,对作品的理解需要借助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积淀。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他们的表演也许不够生动,有如生活的平常,但他们参与了,就会有自己真切的教训感和经验感,他们的表演一定会越来越好,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一定能得以提高。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语言、情感和艺术都很质朴的现代诗,教师或自己深情并茂地范读,或借用名家的美读,或找水平较高的学生诵读,我以为都不如让每个学生分散去设计自己的朗读。别人的读也许能打动我们,但那是为别人感动。而我们自己的读才会唤起沉睡在心底的某种感觉,才会由大堰河引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形象,为自己的生活感动。一个为生活而多次感动的人,经验丰富起来,情感丰富起来,思想活跃起来,何愁学不好语文。

如生活一样的语文作业,破除程式教学的急功近利。

程式教学不仅课堂教学程式化,连作业也往往纳入程式计划中去,受到严格的约束,缺乏个性与自由,学生大都被迫完成,甚至机械完成,也不乏抄袭应付。这样的作业不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不是课堂的实践和应用,与现实严重脱节。我们不妨让学生的作业生活化,为生活所用,具有生活的鲜活气息,具有浓郁的自由个性,展现学生的自我风采,蕴含学生真实的情感。

第1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以新颖独特的o助教学方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高中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手段与表现特征,同时是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高中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思维与应用为升华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一)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掌握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学习规律,语文知识最终内化为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进行课前预习,对课堂所学的内容与层次结构有大致的了解,巩固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找出课文的重难点做好标记,针对课文后面的练习部分的难度较高问题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提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在确立好明确的学习目标后,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极强的求知欲、快乐的学习情绪积极地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上课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抓住关键内容重点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采取学思结合的方法,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中应注意系统整理、独立作业、分析错误、系统小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与阅读表达能力,身心发展逐渐趋入成熟期,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的认识、理解与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中生更是有着独立、个性化的需求,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充满期待,激发了语文学习的求知欲。为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应体现出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特点,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助于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实践学习模式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方式使高中语文的教与学得到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指导合作式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化,可以创造语文教学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师针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材要求设计教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发展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如教学诗歌《雨巷》时,多媒体应发挥声光电的特色,播放配乐朗诵《雨巷》的课件,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感与迷离感。应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中心意象,深入体会雨巷诗人戴望舒细腻多情的诗歌情感。

(二)微课打开口袋课堂,促进自主式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式学习,使语文学习呈现出异彩纷呈、流畅自如的现象。微课是信息技术下的一种移动客户端的学习方式,由于有着知识点丰富、形式新颖有趣、时间上相对自由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口袋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内化,是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内容丰富的微课是针对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教与学活动等学习重难点而制作的,内容精简、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学生可以按需选择、自主学习、掌握进度,提升学习效率。

如教学《兰亭集序》时,为了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领悟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教师可以将本文的一些重点的疑难字词句、情景交融部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行文的巧妙等知识点,分别制作成微课课件,帮助学生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晰的语言,促进学生自主式地反复学习,体会本课中绘声绘色地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三)突破学习重点难点,展开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针对学习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不仅具有强大的模拟、仿真功能,而且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跨古逾今,教学窗口呈现出声、像、图、文并茂的艺术美,产生极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氛围中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在审美体验中深入文本内涵,在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展开探究式学习,在生动、活泼、有趣、有料的环境中轻松突破学习重点与难点。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是: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对比手法的运用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教师可以根据作者惆怅的心情,将美读成诵的朗读音频体现在活泼美好的寒秋景色中,山河的壮丽衬托出人民不能主宰大自然的悲哀,更突出强烈的革命精神,包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词中的多种对比在多媒体课件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志出来,达到鲜明的对比效果,学生一目了然。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现在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准确精当。

(四)多媒体写作指导,增强多元化评价。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可运用信息技术,在作文评价中将教师导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内在情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实践学习模式中,应发挥信息技术的有声、有色、有趣、有料的强大功能,运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促进听、说、读、写。同时,指导学生在趣味学习情境中进行合作式学习,利用微课的方便快捷性随时打开口袋课堂进行自主式的知识点学习,对于语文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写作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纪亚品,赵军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

[2]左臣凤.试论高中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契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3]魏元涛,韩丽丽.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