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范文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评估工作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

第1篇

一、 工作目标和任务

把单位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措施等制定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对重大事项实施可能出现的稳定风险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充分尊重和运用预测评估结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单位稳定和发展问题的发生。重点围绕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固定资产监管、项目建设和科室职权运行等方面,从科室层面和个人岗位层面着手,认真梳理工作流程,明确业务环节,查找业务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建立健全权责对等、制衡有方、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完成单位《内部控制手册》。

二、 风险评估与控制范围

本次风险评估单位涉及的业务范围分为:科室层面风险和岗位业务活动层面风险。

1、科室层面风险主要包括:科室内部岗位设置不合理、 岗位职责不清晰、关键岗位胜任能力不足、内部控制管理机 制不健全等情况导致的风险; 经济活动决策机制不科学,决策程序不合理或未执行导致的风险。

2、岗位业务活动层面风险:主要包括经费收支、物资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其他风险; 本科室职能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风险,如办证、查办 案件、处理投诉举报等工作中的风险。

三、活动步骤与时间安排

本次风险评估是在单位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职能科室全面参与的专项活动。其主要步骤包括:

(1)8月中下旬,单位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风险评估工作计划,明确风险评估的目标和任务;单位里组织召开了由各处室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对风险评估活动做出了动员、培训和安排;

(2)会后,各科室先进行自查,查找风险点,研究整改措施,形成科室工作风险评估报告,单位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科室的自查情况,选择关键科室进行重点检查;单位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各科室自查情况和抽查情况,进行风险分析,组织编写风险评估报告。

(3)12月初,总结风险评估和整改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完成学校《内部控 制手册》。

第2篇

一、当前火灾形势分析

截止XX年XX月XX日以来,XX区共发生火灾XX起,累计死亡X人,受伤X人。截至目前,全区未发生较大以上及亡人火灾,未发生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火灾。总体来说,得益于各乡街、各部门在火灾防控工作中所做的大量细致工作,才换来今年全区火灾形势相对平稳。

二、当前火灾主要特点

(一)本区消防安全形势

1、辖区内部分老旧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瘫痪。大队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辖区部分老旧小区消防设施年久失修,物业无力独自承担维修费用。针对此项,大队联合住建、应急部门开展了调研,并协调推动上级房管部门采取动用房屋维修基金或申请专项资金等方式修缮消防设施。从目前的探索来看,现有的动用维修基金程序较繁琐、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多。XX月XX日,大队负责人约谈相关高层小区物业,为切实消除火灾隐患做出指导。

2、周边商圈。XXX是安庆最早形成的商圈,是辖区老旧人员密集场所、保护性历史建筑的集中区域。尽管受城市扩建的影响繁荣程度降低,但XXX及周边的消防安全重点仍占辖区总数的XX,且这XX多为老旧场所。高风险区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块:一是XX以南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是近年来政府的一号工程,项目实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连片区域性火灾隐患(先天性三合一、耐火等级低、线路老化、无消防水源)。但因为是保护性开发,街区建筑依然是木结构建筑为主、建筑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车无法通行等问题仍未能有效解决,特别是民宿、酒吧等业态的入驻,给后期的消防审批和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二是老旧人员密集场所。XXX商圈内商场、宾馆、公共娱乐场所较为密集,但建筑基本为90年代前后建筑,部分建筑存在先天性消防隐患,还有部分建筑产权分割,找不到大厦消防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虽然前期进行了多次上门服务,但原建筑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且难以整改,无法取得消防行政许可。XX也将相关情况向政府进行了汇报,但大队在抓好防火主责主业和创优营商环境前仍是两难选择。

3、养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状况。辖区内养老院普遍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由于缺少专业从业人员双自动系统无法发挥作用;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不到位;安全用火用电等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消防档案台账资料等不规范、不严谨。

(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针对老旧高层消防设施维护资金不足,联合住建、应急部门开展了调研,并协调推动上级房管部门采取动用房屋维修基金或申请专项资金等方式修缮消防设施。

2、针对老旧场所,我们思考,能否通过专家论证的形式,对街区开展消防安全评估,并从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进行补救。

3、联合区民政局对辖区养老院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在检查过程中,督促单位隐患整改。并借此检查机会,对养老院相关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包括如何制作消防安全档案,如何检查灭火器等。

4、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借助“119”消防宣传月,大队分批次对党政领导、行业部门、街道社居委、学校、单位责任人、管理人等几类重点人群进行培训。推动居民小区消防宣传角建设,充分利用宣传栏、公告橱窗、户外显示屏等设施开展消防宣传活动。继续开展好精准宣传工作,发挥社区“单元长制”的消防作用,加强季节性宣传、针对性宣传,加大对老旧场所弱势群体的宣传覆盖。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1、建立健全火灾防控体系:一是坚持和深化安委会实体化运作,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二是集中整治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企业以及老旧场所、新材料新业态等场所领域的消防安全突出风险隐患,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三是充分发挥基层综治网格员末端管理作用,推动“三合一”、城乡结合部等突出风险隐患整改取得明显实效。

第3篇

则近年来的经验表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一项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评估步骤

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前提是要将其嵌入改革过程,重点把握好“五个基本步骤”。

1、认真调查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到国资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调研,了解政府对改革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二是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受让资产的客户情况以及资产出让价格行情;三是到行业内相关企业了解改革方案、职工分流安置政策、改革工作的难点和问题等;四是梳理改革企业职工情况,形成“一人一表”基础资料;五是广泛听取职工意见,摸清职工思想问题、利益诉求和历史遗留问题。

2、编制工作方案。主要有三项:一是改革方案。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改革思路、分项工作、组织协调、进度安排等;二是职工安置分流方案。内容包括:安置范围、安置通道、安置政策、工作步骤等;三是应对方案。包括怎样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对策。

3、进行风险分析。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整理各类信息资料,排查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并分类归纳为思想问题、利益问题、政策问题等;二是分析存在问题,预测可能引起不稳定风险的概率、范围、激烈程度;三是编制维稳预案,形成比较系统的维稳工作措施。

4、开展评估论证。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形成评估报告,内容包括:改革工作概况、改革工作的风险源和风险点,改革工作稳定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二是开展专家论证,对改革工作方案、维稳预案进行综合论证,形成评估结论和改进意见。

5、完成评估报备。根据评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工作方案和维稳预案;按规定程序,向上级单位进行报审备案。

(二)抓住评估重点

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核心是通过这个载体,全面审视改革的方向、政策、时机、程序等内容,其重点是“五项重要指标”.

1、合法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企改革中,涉及合法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改革方案是否符合国企改革方向;二是职工安置分流方案是否符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精神;三是股权(资产)处置方案是否符合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规定。

2、合理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超越了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兼顾职工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而言就是安置通道、转岗岗位、分流办法、补偿标准等政策是否被广大职工所接受。

3、程序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符合决策程序和民主程序,包括企业内部决策程序、资产处置程序、职代会民主程序。实际工作中,程序性原则和实体性原则同等重要,程序的不合法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合法。

4、类比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兼顾各方利益,在政策上保持一致。比如改革中的职工安置分流方案类比性:一是纵向比较,综合考虑政策的连续性,避免政策上的“波动”,导致相关人员的心态失衡,从而产生“翻烧饼”、“盲目攀比”等问题:二是横向比较,尽量避免与社会上同类方案的差异。

5、影响性指标。主要是评估改革方向、改革政策是否会引起较大不良社会反响。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是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为大多数职工所接受;二是改革涉及的受众面是否广,包括内部职工以及社会群体;三是改革是否会给其他地方、行业、群体带来负面影响和舆论的负面炒作。通过以上五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对改革事项形成评估结论和改进意见。凡是改革方案可行,稳定风险可控,拟进入决策程序的改革事项,都要按照评估意见建议,完善工作方案,落实配套措施,化解和控制风险,确保改革工作平稳推进。而对于损害职工利益的改革意向,必须坚决杜绝。对于虽然符合职工长远利益,但超出职工现实承受能力或者多数群众不赞成的改革事项,应予暂缓出台;对于改革方向正确,但部分群众不理解的,则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后再进入决策程序。

二、运用社会风险评估配套措施

运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关键是要利用好评估成果,对于拟实施的改革事项,重点把握好“五项配套措施”的落实到位。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要根据改革工作的稳定风险程度,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按照层级把控风险,集团层面要设立领导小组,企业层面要设立推进小组,操作层面要成立相关专项小组,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2、优化工作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要根据职工合理诉求,优化工作方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开展评估工作,主线是化解矛盾,要注重从政策、方案、措施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3、强化思想工作.化解认识问题。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化解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他们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支持率.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与涉及调整的职工进行沟通;发挥干部党员在关键时刻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职工代表的桥梁作用。同时,让职工代表通过民主程序,参与和监督改革工作,保障改革工作规范进行。

4、落实维稳措施.控制稳定风险。要根据排摸的不稳定因素,完善维稳预案,锁定和控制稳定风险。一是开展动态排摸,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锁定风险;二是建立网格化管控模式,争取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三是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四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

第4篇

北京协和医院在原有手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于2012年在全院手术科室开展了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出台了相关制度、流程以及规范化管理方案,各手术科室又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具体工作方案。运行一年来,这项工作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

分级管理方案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由手术患者的麻醉(ASA)分级、手术难度分级、手术时机、患者及其家庭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如经济和社会状况、心理预期、对手术本身和预后的认知等)等4个要素构成,从而形成手术风险分级和相应的分级管理方案。

综合患者的麻醉分级和手术难度分级,医院将手术风险划分为低、中、高、极高4个级别(见表1)。依据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结果和手术时机的分类,确定相应医疗管理方案(见表2)。每个管理方案,均有规范的工作流程、术前检查项目和会诊项目,从而避免术前漏做临床项目,使治疗方案更合理,最终实现降低临床风险、提高手术安全保证系数的目标。各个管理方案包含的检查项目和会诊项目组成不同。A方案为基础方案,以此为起点,B方案包含A方案的管理内容,C方案要完成B方案和A方案,以此类推。

另外,急诊或紧急手术的患者病情多为紧急或危重,有时难以进行详尽的术前准备。此时需要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手术风险,或向医院医疗管理部门报告后,再进行急诊手术。术前需依据急诊或紧急手术风险分级管理方案,进行必要的术前流程准备和处理。

手术授权是评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建立在对医生手术资质的准入、确认和管理基础上。各科需要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手术准入制度,成立手术委员会,依据年资、职称、专业方向、手术经验,对手术医师准入进行规范管理。每年手术医师可申请一次,经批准后,方可从事高一难度级别的手术。

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医院采取医政部门管理人员分工定点手术科室的办法,深入科室,协助工作。

试点先行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最初,临床科室对此持质疑态度。一是由于这项工作增加了临床程序;二是由于将手术进行5种分类分级,环节繁琐,不易操作。有鉴于此,各科制定自身方案,整合临床工作程序,减少了术前检查漏项,并使之表格化。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因国内外尚无完整的术前分级管理系统。因此,医院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广的办法。

血管外科属外科高风险手术科室。就医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血管多种疾病,且高龄和动脉硬化患者占手术患者的74.1%,故而手术麻醉风险大、手术难度大、易出现多种手术并发症、预后较差。因此,医院首先在此科开展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成立了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核心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各医疗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管理组根据文献报道和工作实际,对手术进行了难度分级(见表3)。

在患者全身状况的麻醉分级过程中,血管外科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回顾性病历总结。经数据显示,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心脏疾患为全身系统并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这为制定手术风险评估分级和分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手术风险分级管理过程中,血管外科尤其注重对管理方案的不断完善。他们先后3次修改评级表格,删去和精简了易混淆的条件,增补年龄、肝脏、内分泌等风险管理内容,并对手术风险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反复认证。其方案成为了全院手术科室开展此项工作的样板。

试行一年来,血管外科共有803例患者纳入该风险评估管理,总并发症35例,占4.3%;重要脏器并发症18例,占2.2%。与2011年同期相比,前者下降4.3%,后者下降2.8%,切实保证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手术安全。

分批推广

血管外科试行3个月后,血管外科主任在全院科主任沟通会上介绍经验。医院领导层达成共识,决定在医院层面分批推行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医院选择了高风险手术的4个科室作为第二批试点,包括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和耳鼻喉科。第三批科室为:妇产科、基本外科、胸外科。第四批科室包括口腔科、乳腺外科和整形外科等。目前这项工作已覆盖全院84%的手术科室,并延伸至放射介入、超声介入等有创诊断和治疗的临床项目中。

为了提高执行力,各科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每日交班会上,医生需报告第二天拟手术患者的分级情况,由主管医生按时填表,上级医生及时审核,再经总值班严格把关。凡是未经手术风险评估的,不予安排手术。在此基础上,医院总结出手术风险分级的原则是,标准“靠上不靠下,就高不就低”,充分考虑和重视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对医疗后果产生的影响。

一年来,全院2857例高风险手术通过手术风险评估管理,且术后无一例安全纠纷,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支持。最近对手术科室的专项调查显示,临床医生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为93%,落实率为84%,科主任的认可率为100%。

第5篇

自2013年3月国务院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以来,食品安全管制持续呈高压 态势。

近日,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及农业部联合召开新闻会,专门就食品安全问题作出通报,并部署下一步规划。在采访中获悉,截至目前,我国5000余项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已经清理完毕。截至2013年底,全国例行监测网络已覆盖150个城市及87个检测参数。

据悉,目前国家级食品安全标准机构的组建初步方案已经形成,如果顺利组建,将采取理事会管理的模式来具体 操作。

5000余项标准清理完毕

从会上获悉,国家卫计委已经摸清了标准底数,系统梳理包括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等。截至目前,5000余项食品安全标准已经基本完成清理工作。这个框架包括约1000项标准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在清理基础上,制定整合工作方案,已经部署好2014~2015年食品标准整合工作的程序,为接下来构建完整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埋下伏笔。

有关人士透露国家有关机构2014年将完成50%的标准整合工作量,2015年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中国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

据悉,截至2013年底,全国例行监测网络已建,覆盖150个城市、102种农产品、87个检测参数,监测范围覆盖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屠宰场等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正在逐步全程覆盖大宗农产品品种和主要产销区。除了行业标准的清理及全国范围内监测网络的覆盖,为严控食品安全问题,食药监总局称接下来还将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保持严惩重处的高压态势。

将组建国家级标准机构

在推进食品安全全产业链监管的进程中,以食品安全标准整合为例,最大的困难依旧是风险评估。

近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针对风险评估问题作出正面回复,坦言以农业领域风险评估为例,“总的看,我们起步是比较晚的。”

从体系上来看,“架构已经基本上搭建起来”。马爱国表示,农业部已经在顶层组建了国家级的风险评估委员会和专家组,并且依托现有的农业科研院所认定了一批重点的、专业的、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最近一段时间,在主产区已经组建了一批一线风险实验站点。

从建立预警平台上来看,风险检测、风险评估的操作办法,是通过检测和评估的信息来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对有可能引发风险的问题进行及时提示。“这个即将建立的信息平台会起到积极的 作用。”

如何在接下来的食品安全监管中,进一步发力?

目前的工作进展是,国家卫计委正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构建统一的标准体系。这需要有强有力的支撑单位,要有一个机构或者中心,来承担标准工作技术上的牵头任务,现在是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来承担。

第6篇

一、评价范围

根据《x局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规定,内部控制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独立评价两部分,2018年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依照此原则进行。

二、工作任务

本次评价工作主要包括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层面的评价工作。

在单位层面,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从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两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评价。

在业务层面,对为确保工作目标、工作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等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实现所设置的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评价。

对单位层面的控制是否有效为主线,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对主要业务活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评价工作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涵盖了单位层面的风险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

2.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方法是否适当,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科学、阶段性工作要求是否合理。

3.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组织是否有效,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和授权是否合理。

4.被评价单位是否开展内部控制自查并上报有关自查报告。

5.被评价单位是否建立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和问题整改的机制。

6.被评价单位在评价期间是否出现过重大风险事故等。

三、主要工作流程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由所属各单位按照局统一安排,自行开展。内控评价股室制定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提交局长办公会审议,根据工作方案的时间安排启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下发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表。各相关股室接到自我评价表后,按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相关要求,成立自我评价工作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本部门进行自我评价工作。评价结果经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内控工作小组汇总,内控评价工作组将对各单位的自我评价情况进行分析和审核,并报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审阅。

2.内部控制独立评价

内部控制独立评价,由教体局内控评价工作组综合运用访谈、测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广泛收集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对各相关部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局内控评价工作组对现场各小组初步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全面复核、分类汇总,初步确认综合独立评价结果,报经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审阅。同时结合提出的内控缺陷整改建议,组织内部控制缺陷整改,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3、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编制

内控评价工作小组在协调各相关部门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及内控评价工作组完成独立测试工作后,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和内部控制缺陷汇总表,形成书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呈交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审阅。

第7篇

这次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进行积案化解攻坚。使遗留的重大矛盾积案化解率达到90%以上;二是通过大排查、大调处,使新发生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5%以上;三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工作机制,推进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四是有效遏制涉众性矛盾纠纷上升的势头,努力实现稳中有降。

二、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各单位、各村社要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进行动员部署,对开展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做出具体安排。

第二阶段。全面排查:各单位、各村社在全面排查当前矛盾纠纷及隐患的基础上,重点排查截止20年底尚未彻底解决,已发生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的重大社会矛盾。涉及到单位和村社,要主动配合,加强协调,开展联合排查。各单位、各村社要对排查出的所有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全部登记造册,并按照一案一档的要求,逐一建立工作台账,逐一说明问题的基本情况,历年来的化解情况和目前情况。由单位领导或包片领导担任包案领导、单位具体负责人或包村干部担任包案负责人,明确化解目标和实现要求。

第三阶段。集中化解:各单位、各村社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和“案结事了息诉罢访”要求,对排查出的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逐案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化解方案,采取得力措施,全力化解,攻坚克难。确保6月底前重大矛盾和积案化解率达到50%以上,9月底前化解率达到90%以上。各单位、各村社每月要向镇维稳办报送一次工作进展情况。镇上将实行月通报制度,定期反映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提出工作要求,推动专项行动深入开展。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月5日前,各单位、各村社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并写出专题报告报镇维稳办。月中旬,镇上对各单位、各村社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每个阶段结束时,各单位、各村社要向镇维稳办报送该阶段工作小结。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镇上成立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工作协调小组。政府镇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镇司法所,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单位、各村社也要成立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各单位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并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化解攻坚日常工作。各单位、各村社将工作方案、领导小组、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务于20日前报镇维稳办。

2突出重点工作。着力排点治理、林果业发展、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社会保障、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积案,各单位、各村社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各种矛盾的来龙去脉、问题的症结、群众的诉求、群众的心理等搞清楚。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个工作组、一抓到底”要求,组织开展攻坚。化解过程中,要做好稳控工作,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升级。月日前,各单位、各村社将排查出的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汇总报送镇维稳办,镇上将实行包片领导包案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

第8篇

2016年,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加强指导,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重点环节监管

在全年工作中,牢牢把握几个关键环节,组织开展监管工作。一是强化农业生产监管。年初,制定并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查记录本》、《农产品生产记录本》等5000册,分发给基层监管人员和农产品生产者,记录本详细罗列生产过程禁限用农药目录,指导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详细记录监管检查过程和结果等信息,使日常生产活动和监管工作做到了详实可查;二是强化农药使用监管。主要针对农药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农药非法成分隐性添加等问题,在农业生产用药高峰季节,分两个时间段,开展农药监督抽查。抽查范围包括农业生产使用的主要农药品种、历年抽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企业和产品、生物农药和烟剂产品。2016年,共组织开展随机抽查农药产品100个,指定抽查农药产品100个,抽查生物农药和烟剂产品10个;三是强化问题品种监管。针对国家在我省例行监测中于辽源市生产基地发现的有关农产品品种农残超标问题,2016年7月,我处重点组织开展了监督抽查,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监督抽查工作的方案》,将抽查范围扩大到长春市。共抽取样品25个,经检测全部合格;四是强化重点产品监管。主要对“三品一标”农产品这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向标,开展证后监管。2016年,委托省绿办重点对绿色食品开展监督抽查,共抽检样品100个,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五是强化重要事件监管。针对邻国发生了有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事件,及时制定报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事件发生后,按委领导要求,适时启动应急预案,针对可能造成的农产品污染情况,督促有关地区开展跟踪监测,并向省政府及时报送了相关信息。

二、强化日常监测

2015年底,省农委制定并印发了《2016年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总体计划》(吉农质发〔2015〕21号),以国家和省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确证检测为主要手段、市、县、乡速测筛查为辅助手段,开展主要农产品日常监测。一是强化省级例行监测。全年共开展省级例行监测4次。每次例行监测,均制定并下发监测工作方案,规定工作程序,指定监测参数,提出相关要求。从监测情况看,我省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能够保持较高水平;二是强化省级专项监测。主要对我省地产主要粮油作物如玉米、水稻、大豆、花生以及蔬菜、水果、食用菌、人参等开展专项监测。全年共开展7次专项监测,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三是强化国家例行监测的配合。2016年,农业部将我省长春、四平、辽源列为国家例行监测城市。每次抽查前,均协调相关市县,下达工作方案,确定抽样地点,积极配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呼和浩特),确保抽样工作顺利进行。从监测情况看,我省监测合格率居于全国前列;四是强化速测筛查。在国家和省检测实验室开展确证检测的基础上,我处还部署指导各市、县农业部门开展主要农产品速测筛查,主要对地产蔬菜、水果进行快速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确证检测,有效排查和防范了存在的风险隐患。据统计,各市、县全年速测筛查抽样共计10万个以上;五是强化风险评估。2016年,安排省农科院、吉林农大、农机化中心分别开展了粮油作物、蔬菜、食用菌、农产品包装物等4个项目的风险评估,对我省地产主要农作物和外来包装物体存在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估,查找风险隐患,及时进行防范。目前,评估工作正在进行中。

第9篇

关键词作业许可管理流程

引言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主要从事管道施工、储罐安装、站场施工、防腐保温、电气仪表安装等。先后承建国内外长输管道12000多公里,各类金属储罐500多座1100多万立方米,承建球罐工程项目31800立方米。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作业能力不断增强,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为了切实控制生产作业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克服人员能力不足可能出现的误操作,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公司在非常规作业和高危作业环节严格执行作业许可制度。

1实施作业许可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作业许可是对非常规作业和高危作业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许可证的办理落实非常规作业、高危作业的安全工作方案,为作业人员提供控制风险和相互协调的指导方法。

在施工作业现场,作业程序无法覆盖所有作业环节,如:非常规作业、偏离安全标准、规则、程序要求的作业等。同时,在作业现场,针对高危作业,如:受限空间作业、挖掘作业、高处作业、移动式吊装作业、管线打开、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也无法单纯使用操作程序对其进行风险控制。因此在这些工作中办理作业许可证可对其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弥补,从而减少作业过程风险控制的空档。

2、作业许可的现场运用

2.1确保作业许可制度的落实

作业许可制度是管理现场作业风险有效的方法,然而,要确保现场安全受控就要强化作业许可制度的落实。为了确保作业许可制度在所有作业场所有效执行,就要组织了全面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包含作业许可制度、办理流程、作业现场的风险识别和应急知识等,培训方式应以现场模拟练习为主,课堂培训为辅。为了保证作业许可制度有效执行,将作业许可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各项检查与考核的必检内容,要求规范按照许可程序落实安全措施,逐项进行检查签认,严格执行规范动作,杜绝自选动作,保证重点作业和关键环节生产安全。

2.2作业许可的管理流程

2.2.1作业许可的管理包括作业许可申请、作业许可批准、作业许可实施及作业许可关闭等流程,具体如下:

2.2.2作业许可申请

作业前,作业许可申请人应提出申请,填写“作业许可证”,并准备好作业许可证、作业内容说明、相关附图(如作业环境示意图、工艺流程示意图、平面布置示意图等)、风险评估结果(工作安全分析)、安全工作方案等相关资料

作业许可申请人应组织对申请的作业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应包括工作步骤、存在风险及相应控制措施等,并编制安全工作方案。对于一份作业许可证项下的多种类型作业,可统筹考虑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交叉作业界面、工作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统一进行风险评估。

作业申请人应组织所有作业人员就风险评估和许可证中的内容进行培训交底,交底完成后方可到批准人处申请作业许可证,不应在许可证签发后才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交底。

2.2.3作业许可批准

在收到申请人的作业许可申请后,作业许可批准人应组织申请人及作业涉及相关方人员,集中进行书面审查,并记录审查结论。书面审查包括确认作业的详细内容、必要的相关支持文件(如工作安全分析、安全工作方案、作业区域相关示意图、作业人员资质等)、作业前、后应采取的所有安全措施以及分析、评估周围环境或相邻工作区域间的相互影响等内容。

在书面审查通过后,所有参加书面审查的人员还应到工作区域进行现场核查,确认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切记不可只进行书面审查而不进行现场核查就批准作业许可。现场确认内容包括:与作业有关的设备设施、工具和材料等准备情况;现场作业人员资质及能力情况;系统隔离、置换、吹扫和检测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安全消防设施的配备及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培训和沟通情况;安全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其他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确认安全设施完好。

书面审核和现场核查通过之后,作业许可批准人或其授权人、申请人和受影响相关各方均应在作业许可证上签字。

作业许可批准人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分级确定。负责审批作业许可证的责任人或其授权人,应是有权提供、调配、协调相关资源的直线管理人员。通常为单位负责人、项目经理或其授权人。

2.2.4作业许可实施

作业许可批准人(或其授权人)应在作业开始前对现场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再次检查确认,确保许可证上的各项工作要求和安全环保措施的落实。作业现场监护人按照许可的要求,检查监督安全环保措施的落实及应急物资的准备情况,负责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监护,发现异常情况,要求作业人员立即停止作业活动,查明原因。作业人员作业前应接受相关安全培训,严格按照作业方案进行工作。当安全措施未落实,作业人有权拒绝作业;作业中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向作业项目负责人报告。 在执行作业许可程序时,申请人通过落实作业许可提出的安全措施和要求确保安全。

2.2.5作业许可取消

当施工现场出现作业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作业内容发生改变、实际作业与作业计划发生重大偏离、发现新增风险无有效措施、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紧急情况或事故状态其中任何一种情况时,各方都有责任随时取消作业许可,停止作业。需要继续作业的,应重新办理作业许可证。

2.2.6作业许可关闭

当作业完成后,作业许可申请人、批准人在现场验收合格并签字后,方可关闭作业许可。

3实施作业许可管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作业许可不是行政审批

要正确区别作业许可与行政审批,作业许可是针对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办理的许可证,其目的是控制该项作业的风险。而办理HSE市场准入证是对承包商资质的审查,是属于行政审批范围。不能将作业许可与行政审批混淆。

3.2许可证不是安全管理的万能工具

实现本质安全是风险控制的首选措施。设备的改善、防护装备的合理配备、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提高是有效执行作业许可的前提。在硬件没有改善、安全防护不到位时,办理许可证没有实质意义。

3.3补充必要的作业程序,减少许可证的办理频次

作业许可证是对作业程序无法覆盖的非常规作业和高危作业的特殊控制措施。但一些风险相对较低、频次较高的作业,应尽量制定出作业程序,减少许可证的办理,以提高生产效率。

3.4 正确理解“通用”作业许可证和“专项”作业许可证的关系

通常在许多单位有办理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专项”作业许可证时必须同时办理“通用”作业许可证的规定,即所谓的“大票和小票”。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工作性质来确定“通用”许可证和“专项”许可证的关系。对于非常计划性维修作业、偏离安全标准、规则、程序要求的作业等来说,在非常规作业过程前应办理“通用”许可证,如在非常规作业过程中出现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高危作业,还应单独办理“专项”许可证。但如果作业内容仅涉及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等高危作业,建议仅办理“专项”许可证即可,不要求同时办理“通用”许可证,因为此时“通用”许可证对作业风险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结论:在推行作业许可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现场主管和员工参加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增强,干部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控制能力明显提高。作业许可不仅是很好的风险控制工具,也是促进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值得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SY 2040―2009作业许可管理规范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本省和本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署文件、实施方案、记录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主管此项工作的领导、疾病监测人员、临床医生、实验室检测人员、样品采集和保管人员、数据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整理汇总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2 结 果

2.1 体系建设

在组织领导方面,平凉市卫生局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按职能和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建立了平凉市级食品安全监测检验中心,负责开展化学污染物检测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选择一所市医院、两所县级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开展了食源性异常病例和事件监测。在资源配置方面,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12名,全部经过法律法规、操作技能、质量控制培训;对实验检测设施及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理化实验室进行了区域隔离控制,致病菌检测环境按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进行了净化改造;配置了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原子吸收仪(AA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全自动直接测汞仪、液相色谱仪(LC)、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生化培养箱等设备,基本能满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基本要求。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先后配置了价值270万元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平凉市政府一次性投入3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必需检测检验设备的购置。省卫生厅三年累计下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经费39.68万元,平均每年13.22万元,市财政每年拨付工作经费5万元,累计每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18.22万元,占年均经费需求63.62万元的28.63%。

2.2 工作开展情况

2.2.1 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

自2011年开始,按照《甘肃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工作方案》要求,选择崆峒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店面销售场所为监测点,开展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工作,共采集婴幼儿食品、水产品、乳及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坚果及籽类、肉及肉制品、蛋类、酒类、淀粉及其制品、食用油等进行了金属毒物(铅、砷、镉、汞等)、农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添加剂(甜蜜素、苯甲酸等)、防腐剂(亚硝酸盐)等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累计检测样品2800份。2011年在平凉“4・7牛奶中毒事件“处置中,第一时间检出中毒因子亚硝酸盐,为案件的侦破和成功做出了贡献;2012年5月检出国内某知名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4个品种总汞含量异常,经省级有关检测机构复核和国家级机构确认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对该批次的食品及时发出了召回预警,迅速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2013年4月,发现并报告了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汞含量超标问题,经上级复核确认后,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为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2.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

选择平凉城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街面餐馆、专卖店等食品销售场所食品进行采样监测。涉及食品样品16大类,主要有肉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凉拌菜、果蔬类、速冻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桶装纯净水、城市流动早餐等,监测项目15个,累计检测样品1100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铜绿杆菌、阪崎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84株,取得有效科学数据7000多个,摸清了本区域市售食品风险较高的食品种类、主要污染致病菌和污染水平。2.2.3 食源性疾病监测

监测医院均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进行了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以组织开展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演练、参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技能竞赛及模拟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处置等形式,有序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累计报告腹泻病例7377例,初步建立了以临床症候群为基础、以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现有的国家传染病报告网络为依托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网络报告、管理、主动监测信息平台,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联络点,向县、乡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卫生服务点延伸的监测模式。

3 讨论

经过三年的努力,平凉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工作中也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采样难度大,由于民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在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样本采购时,大多数食品生产者及经销商户怕出问题、惹麻烦,以各种理由拒绝采样或提供不真实的样品信息,加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人员无采样证件、无制式服装标识等,极易造成误解,采样工作经常受阻;二是人力资源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样品量大涉及面广,检测项目杂、参数多,技术要求高,而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从事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仅4~5人,人员数量明显偏少,补充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实验室检测、试剂耗材购置、菌株毒株转运确认、仪器检定维护、实验室环境维持等需要大量经费,经实际测算,食源性致病菌每年检测3600项次,共需经费39.6万元,化学污染物每年检测1600项次,共需经费24万元,以上两项每年累计需检测经费63.6万元,而实际每年到位经费18.22万元,仅占28.63%,缺口很大;四是监测能力有限,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进入餐桌,品种繁多,受机构条件、监测能力和经费的限制,采样的规模有限,尚不能做到对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过程(生产、流通和餐饮各环节)、地域分布(城市到农村)的全覆盖监测。尤其食源性疾病监测,目前仅限于3个哨点医院搜集信息报送监测数据,覆盖面极其有限,加之食源性疾病监测专业技术要求高,普通医生对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概念生疏,难以界定和做出正确判断,哨点医院只是接受行政命令式的被动监测,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立足辖区实际,借鉴其他地区的思路[1]、[2]、[3],笔者认为,今后应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作为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主要手段,亟待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协调到位,对于样品采集食药监部门要积极出面组织协调,必要时下发强制性文件,选派执法人员全程参与;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督导检查,认真抓好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的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工作。二是技术支持到位,省、市人社和卫生行政部门在人才引进和选调方面要为疾控机构大开绿灯,多渠道引进检测检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省、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所有检验人员掌握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检测准确性。三是经费保障到位,省、市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经费拨付和疾控机构及哨点医院的工作绩效挂钩,严格考核,按进度拨付,确保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经费给足、用好。四是信息利用到位,对监测数据和检测结果,市级疾控机构要及时按规定程序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汇总分析,适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沟通,业内专家也要对不涉及国家和部门机密的数据信息进行交流传递,充分发挥监测评估信息科学指导决策的作用。五是舆情应对到位,对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监测评估结果,省级和国家层面复核确认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统一口径,主动进行舆情应对,合理引导舆论走向,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力争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袁小武.论风险评估机制对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7,13(35):66-68.

第1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咨询;程序;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11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审计程序必须遵循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按照《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程序如下。

1.1 制订审计项目计划

企业管理层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在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前应组织相关人员制订明确的工作方案,并经相关权力机构批准后予以实施。工作方案要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实施机构、实施步骤、费用预案、评价方法等。

1.2 审计项目立项

第一,审计项目实施前应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被审单位管理层和业务流程方面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置、人力资源制度等);风险评估(确定被审计单位、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业绩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信息与沟通(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对控制的监督(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第二,制订审计方案,根据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制订审计方案。实施审计3日前,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发审计通知书。第三,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方案,下达审计任务书,确定审计方式、范围、内容、步骤和时间,明确审计小组分工。

1.3 实施阶段

一是实施准备。审计人员一般采取就地审计,被审单位应上报相关资料,包括所有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手册、内控流程、图表、审计前其他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等资料、内部控制制度自查评价总结等。进行审计公示,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二是测试并进行查证核实。对样本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为确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运行的穿行测试和企业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情况的测试工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做好审计查证、取证、核实工作。三是审计报告。审计结束后审计组提出审计报告,评价测试结果,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建议,征求被审计单位或人员的意见后,提交单位负责人审定,形成审计报告并作出审计决定。

2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2.1 进行风险评价

企业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应评估公司整体内部控制目标以确定主要风险控制点,并判断企业是否适应规避风险的需要,从而设立有效的控制措施。如公司在设定可能由财务报告重大缺陷造成财务重大错报风险时,应充分考虑大额应收账款的控制程序、重大资本性支付的控制等,在此基础上为内部控制测试工作提供参考。风险评估本身就隐含着很大的风险,需要很强的专业判断。

2.2 询问调查法

询问调查法又称直接调查法,是由审计人员事先拟定调查提纲,以询问为手段,请被调查者回答相关问题以搜集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询问调查法在实际应用中,按传递询问内容的方式及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接触方式的不同,有座谈会调查、个别面谈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等方法。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了解他们对相关制度、流程的理解和操作情况,从而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

2.3 对内部控制进行查阅

查阅法是审计人员对现有各种资料进行审查、阅读,通过对已发生业务的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协调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审查,掌握和认定被审计单位情况的方法。查阅法首先看资料的完整性,即看办理该笔业务应具备的文件是否都齐备;第二看资料的协调性,即看各项资料相互之间是否一致、是否有突兀感、能否相互印证;第三看资料的真实性,即看重要文件是否真实,有无伪造、变造;第四看资料的有效性(内含合法性),即看重要文件是否有法定效力。

2.4 观察内部控制运行情况

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审计人员亲临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现场,实地观察有关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已发生业务活动的运行结果,以确定该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及执行程度。通过盘点现场库存物资、产品实物,勘察现场记录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观察法一察真实性,通过工作观察工作现场的业务活动是否真实发生及其处理过程是否依内部控制规定执行;二察存在性,往往需要盘点现有实物,结合记录看交易涉及的实物是否存在,账实是否相符;三察完整性,就是看交易所涉及的实物是否保持完好,有没有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四察足值性,就是看所观察的实物是否贬值,是否是长期积压的报废物资。完整性主要看实物的使用(物理)状态,足值性主要看实物的价值状态;五察权属性,就是察看交易涉及的实物归谁所有,所观察实物的所有权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是否是代管物资或通过销售产权已经转移尚未出库的物资。

第12篇

关键词:无疫小区创建;风险评估;生物安全计划;存在问题;对策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早在20世纪就开始应用于动物疫病防控实践。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文件,开展国际认证。澳大利亚、美国等已实现了口蹄疫、猪瘟、布鲁氏菌病等全国净化目标;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探索,21世纪初在具有天然屏障优势和经济基础较好的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特定区域建成了免疫无口蹄疫区或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2003年,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世界多个国家暴发。经证实候鸟迁徙可引发疫情,以行政区划建设的无疫区长期保持无野毒传入的可能性极低。为此,2003年OIE又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为保障、以政府部门监管为条件的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理念,泰国、美国等国家率先实践成功。2009年农业部制定《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通用规范(试行)》和《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试行)》,先后建成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肉鸡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1]。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并迅速蔓延至我国大陆所有省份。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广,疫情形势复杂,全国范围短期内彻底根除几乎不可能。为此,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制定《无非洲猪瘟区标准》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2],同时无疫小区《通则》和无非洲猪瘟小区、无口蹄疫小区、无猪瘟小区、无小反刍兽疫小区、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无新城疫小区、无布鲁氏菌病小区等7个标准,还制定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评估管理办法》[3],积极开展无疫小区评估工作。无疫小区是指处于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的养殖场区,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一种或几种规定动物疫病的若干动物养殖和其他辅助生产单元所构成的特定小型区域,具有企业投资、政府引导支持的特点。同时,单个无疫小区的生产单元数量有限,规定动物疫病历史状况清楚,且处于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效果更好。创建无疫小区是贯彻落实国家疫病常态化防控和区域化管理的部署要求,可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开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打造企业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品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真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对创新畜牧业健康绿色发展理念,为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效保障[4]。在当前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新形势下,针对易感野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难防控、非洲猪瘟病毒环境耐受力超强的特点,支持企业创建无疫小区比建设无疫区更具操作性,对于迅速有效控制动物疫情更具现实意义。

1创建无疫小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通过学习OIE和我国关于无疫小区的相关规定,指导山东省某大型肉鸡集团成功创建全国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参与山东多家企业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的省级评估,在实践中发现基层兽医管理部门和企业在创建无疫小区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限制了无疫小区创建的总体进展,影响着无疫小区作用的更好发挥。1.1对无疫小区认识不深不透。实践中由于无疫小区理念欠缺,严重影响无疫小区建设的推行。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对无疫小区缺乏应有认识:有的片面认为无疫区内没有创建同类疫病无疫小区的必要性;有的认为创建无疫小区是企业行为,与政府部门无关;更有个别基层干部认为企业创建无疫小区,无端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不愿意支持企业创建无疫小区。例如,有的无疫小区所在县(市、区)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检测人员达不到必要条件,无法完成无疫小区规定动物疫病官方监测任务。在企业层面,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兽医技术人员,目前对无疫小区也缺乏足够认识,主动用无疫小区技术规范来全面提升整个企业的生物安全意识不强,导致创建无疫小区积极性不高,创建过程漫长,创建标准不尽人意。例如,山东省某大型肉鸡集团,实行“父母代种鸡场+商品场+屠宰厂”模式,政府部门积极指导其创建非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区,但企业对此当成是一种负担,尽管多次督促推进与现场技术指导,但目前进展仍然缓慢。1.2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缺乏系统学习。在创建无疫小区和参与省级评估过程中,企业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对《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则》《生物安全计划准则》没有系统掌握,对所设缓冲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例如,有些企业没有充分理解风险评估的目的、原则与方法,风险评估与生物安全计划不吻合,甚至把风险评估与生物安全手册内审混淆。1.3对创建无疫小区关键措施把握不准。1.3.1企业层面。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形式重于内容,尽管企业都设立了由企业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生产单元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物安全领导小组,但由于上述高层管理者事务繁多,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暇顾及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风险评估开展流于形式,企业内部缺少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人才,风险评估报告质量低下;生物安全计划与实际吻合度不高,由于企业特别是各生产单元风险评估不深入,对风险识别不全、不准,对风险级别判定不准,导致生物安全计划针对性不强;规定动物疫病监测方案缺乏科学性,规定动物疫病监管不够规范;生物安全手册编制质量不高,实际执行缺乏质量控制;无疫小区标识、全程追溯欠缺。另外,在各种档案资料收集、归档的规范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1.3.2政府层面。对辖区内易感动物饲养、分布、流入、流出等情况掌握不全面,对无疫小区所设缓冲区认识欠缺,对无疫小区监管重视不够,对无疫小区及缓冲区的专项监测不够科学。在实践中发现,无疫小区监管流于形式问题比较普遍,达不到促进企业提升生物安全水平、有效降低疫情风险的根本目的;有的地方刻意回避设缓冲区问题,未设缓冲区,缺乏可信数据支撑。1.4创建无疫小区缺乏有力政策引导。除出口企业外,国家没有针对无疫小区动物和动物产品国内流通制定相关政策,也没有建立促进优质优价的市场评价机制,国家和企业层面都缺乏对无疫小区品牌的宣传。

2创建无疫小区关键措施

2.1建立符合实际、真正管用的生物安全组织机构。严格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参加的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无疫小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设计和部署,建立、完善和推行生物安全质量手册;领导小组要设立专门的生物安全质量管理机构,由企业的兽医总监担任质量管理负责人,企业总部的兽医技术人员和各生产单元的兽医技术人员担任生物安全质量管理监督员,负责无疫小区生物安全手册执行情况监督,收集所在生产单元对生物安全手册的建议。这样既能保证生物安全质量手册在各生产单元落实,又能及时收集生产实践一线的好经验,不断改进生物安全质量手册。要根据企业人动,及时调整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质量管理监督员,并实行上岗前培训制度,确保其具备履职尽责的能力[5]。2.2科学开展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企业要依据《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则》,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规定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制度,明确风险评估工作责任,对风险评估的范围、频率、程序等作出规定。组织各生产单元围绕周边环境因素、选址布局因素、设施设备因素、防疫管理因素、人员管理因素、投入品管理因素、运输管理因素以及其他重要风险因素,制定详细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参与无疫小区风险评估工作,以提高风险评估结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和基层兽医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有关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评估专业水平。2.3有针对性制定《生物安全计划》。生物安全计划是指通过分析规定动物疫病传入、传播、扩散的可能途径,为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降低动物疫病风险而制定的防控技术文件。可组织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或半定性风险评估,实事求是、完整地进行风险描述,并结合企业和各生产单元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使编制的《生物安全计划》完全符合企业生产实际。2.4科学编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手册》。要针对所有风险管理措施,逐项确定关键控制点;要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无疫小区标准操作程序,逐程序建立工作流制式表格并严格控制。在实践中,要突出易感动物引进审批与隔离、入场车辆清洗、场区环境特别是重点污染区域消毒、饲养动物日常健康状况监测与采样,入场人员和物料、高危场所、临床异常和病死动物相关疫病的实验室检测等重点环节。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每个企业生产模式与实际情况不同,其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也应不同,坚决不能简单机械照搬照抄其他无疫小区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2.5加强生物安全培训以及执行情况监督与内审。建立起符合实际、比较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最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认真、全面落地落实。要经常性开展以《生物安全手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组织企业各生产单元有关人员特别是生物安全管理监督员重点培训,提格遵守的自觉性;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生物安全手册》执行情况监督,在组织各监督员开展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时,重点围绕引进动物、新人进场、新场物料等高危风险点实施工作的人员开展监督,确保《生物安全手册》在实践中不发生偏离;在此基础上,每年要至少开展1次《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管理情况内审,发生生物安全异常情况要立即开展内审,及时形成报告在整个无疫小区进行纠偏,达到面上降低风险隐患的目的。2.6科学编制和认真执行规定动物疫病监测方案。总原则是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准则》要求制定官方监测方案和企业监测方案,能够准确反映无疫小区所在地规定动物疫病状况和无疫小区规定动物疫病状况。官方和企业都要全面掌握辖区内易感动物饲养、屠宰、运输、无害化处理等情况,基本掌握易感动物产品的调入、储存等情况,特别要全面摸清无疫小区各生产单元周边3km范围内相关情况,为科学制定监测方案、是否需要设缓冲区提供数据支撑。官方要在做好辖区规定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基础上,应当对无疫小区包括缓冲区制定专门监测方案并严格执行位置企业要在开展好日常监测、严防风险传入的基础之上,制定专门的集中监测方案,每半年开展1次覆盖所有流行病学单元的证明无疫监测。官方和企业都要及时出具规范的规定动物疫病监测报告。2.7全面加强无疫小区监管。省、市、县三级官方机构对无疫小区进行监管,这是无疫小区的重要特点和生物安全管理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是督促企业更好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省、市、县三级都要依据《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中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建立制度,明确监管内容、监管频率、监管责任,实行“痕迹化”管理,提高监管效果。2.8建立应急反应和疫情报告制度。企业制定的应急反应和疫情报告制度,要与官方有机衔接,杜绝各唱各调的“两张皮”问题。企业要根据法律法规和官方应急预案,制定内部规定动物疫病应急反应实施方案,制定日常动物疫病、规定动物疫病和重大动物疫病报告制度,建立疫情控制应急预备队,并加强培训、适时演练,及时充实更新应急物资和储备物资,以备应急之需。2.9加强档案记录。真实、完整的档案记录是证明无疫小区各项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持续有效落实的有力证据。企业应根据《生物安全管理手册》规定,建立起完善的记录启用、填写、修改、保存、上交等制度,做到记录内容真实、完整,能够反映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貌。所有档案资料要按年度立卷、归档,于次年初统一上交企业无疫小区领导小组所设的质量管理部门,以备开展内审、迎接官方评估、监管查阅[5]。

3建议

3.1合理确定无疫小区生产单元范围。无疫小区主要以养殖场为重点,有种畜禽场、种畜禽场+商品场、种畜禽+商品场+屠宰场3种模式,企业要根据各生产单元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条件、空间分布、交叉感染风险,特别是生物安全控制能力情况,选择全部或部分设施完善、距离较近(一般要处于同一设区市)、生物安全水平较高的生产单元列入无疫小区生产单元,不宜简单地将企业所有生产单元全部列入无疫小区;即使企业自己建有饲料厂和屠宰厂,在无法满足对无疫小区饲养畜禽专门屠宰(专用屠宰线),无法满足对无疫小区专门(专线)生产供应饲料的情况下,不建议将其列入无疫小区生产单元。3.2了解主要流行病学关联单位规定动物疫病风险程度。对未列入无疫小区生产单元的饲料厂、屠宰场、合同户、无害化处理厂等无疫小区生产单元下一级业务关联单位,无论是否属于同一企业管理,都应有相应渠道和可靠措施,及时、准确了解其规定动物疫病风险状况,以适时调整无疫小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有效降低规定动物疫病通过无疫小区之外下一级业务关联单位传入的风险。3.3国家层面适时制定相关动物防疫管理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建设无疫小区。要积极争取使国家官方评估结果获得OIE认证,既可减少企业因重复接受评估而产生影响,又可提高出口企业建设无疫小区的积极性。要将建设无疫小区与国内动物防疫政策结合起来,可对无疫小区动物和动物产品国内流通实行动物检疫“绿色通道”,充分体现出低风险区(企业)动物流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公告第2509号[Z].北京:农业部,2017-03-27.

[2]关于印发《无非洲猪瘟区标准》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的通知:农办牧〔2019〕86号[A].北京:农业农村部,2019-12-16.

[3]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42号[A].北京:农业农村部,2019-12-17.

[4]姜学良,姜学武,张月,等.如何加快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J].吉林畜牧兽医,2020(11):119-120.

第1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国有企业肩负着振兴民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在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有利于企业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查找内部控制缺陷,促进企业及时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各种风险,健全优化管控制度,使企业内控体系不断完善。

(二)提升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披露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有利于树立诚信、透明的企业形象,增强公众的信任度、认可度,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排查管控风险,在政府监管中赢得主动,并借助政府监管成果进一步改进企业内控工作,实现与政府监管的协调互动。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重点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为企业层面内部控制评价和流程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两个方面进行

1、企业层面内部控制评价

企业层面控制是指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企业层面控制是内控梳理工作的起点,是业务流程控制的基础。企业层面控制的缺陷往往会对整个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测试企业层面控制应当重点关注:与内部环境有关的控制;针对董事会、经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对内部信息传递和财务报告流程的控制;对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监督和自我评价。

2、流程层面内部控制评价

流程层面控制是指企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的控制。流程层面控制评价的基础是流程,从主要风险出发,按照重要性的原则,根据流程中的具体风险、管理重点和责任主体,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查和评价。企业应结合公司风险评价结果,由内控评价主责部门确定内控评价所需涉及的业务流程。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

1、流程和制度设计的有效性

主要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中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及重点风险;是否明确了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要求;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能有效降低和控制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各控制点、控制标准、各个岗位间的职责分工是否明确。

2、流程和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主要检查各项经营活动是否按已制定的流程文档规范执行;是否保留了完整和可靠的文档记录。在验证业务控制流程设计和执行的一致性时,从业务发生开始,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通过对业务申请、审批、执行、过程记录、款项收付到财务处理全过程测评,验证业务控制流程设计和执行是否一致。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流程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流程分为内控评价启动和准备、内控评价实施、内控缺陷认定及整改和评价报告编制四个阶段。

(一)内控评价启动和准备阶段

1、编制内控评价工作方案

评价主责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总体安排,制定企业内控评价工作方案,明确内控评价工作的目标、方法、机构、人员组织、时间安排、内控评价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测试领域,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2、确定内控评价工作机构

根据内控评价的要求,确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具体组织开展本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评价机构的组成和人员数量、结构,应结合业务内容、工作量、人员水平和独立性等因素考虑。评价工作组成员至少应包括主要业务管理部门人员。

(二)内控评价实施阶段

1、召开内控评价工作会,进行宣传、动员,对开展内控评价做出部署,提出要求。

2、依据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及面临的主要管控问题,识别和评估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的风险事项,确定企业的主要管理问题和风险管控重点。

3、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必要的测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

(三)内控缺陷的认定及整改阶段

内控缺陷是指某个控制的设计或运行使管理层或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及时预防或者查找错误,从而导致对业务的控制失效或部分失效的行为。内控缺陷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并提出整改建议。存在缺陷的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及时整改,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内。

(四)评价报告的编制阶段

企业根据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结果,针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等相关内容做出披露,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对外报送。

五、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

企业因人为判断、串通舞弊、越权管理、执行不力、权衡成本与效益等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由于内部控制存在上述固有局限,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应当立足于“合理保证”的概念,不应不切实际期望内部控制能够绝对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关注内部控制评价人员素质问题

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对评价人员素质有严格的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建立长效内部控制评价培训机制,提高评价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保证评价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 评价

随着国家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结合当前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实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将逐步成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与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相比,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挑战更大,涉及企业经营的业务面更广,工作结果受到各方的关注度更高,因此,要想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适当的评价,就必须要用新理念、新方法来开展工作。风险导向审计正是这样一个先进的工作方法。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评价和分析被审单位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以此为前提制定符合被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其特点是把风险评价的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体现了现代审计的新思路。

(一)加快审计方式的转变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在实施审计之前就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并以风险为入手点,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特别注重对企业日常经营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同时,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经营过程的重要环节中去,使审计工作关口前移。

(二)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所涉及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其工作内容已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要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做出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就必须通过综合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来确定审计应关注的重点领域,并进一步确定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从而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

要准确的判断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需要审计人员了解法律、市场、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业务知识,这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若想用好这种方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同时,企业也需要创造条件,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去,从而加速审计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更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

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本文重点论述启动评价程序前的信息获取及评价程序中的前三个环节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一)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前的信息获取

1、为获得准确的信息,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注重日常工作的积累,要广开渠道、广泛搜集,如积极参加企业各类重要会议、对重要文件及时备份等,这样获取的信息利用价值也较高。

2、内部审计人员要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才能对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和主要工作流程有相当的了解以准确的评估经营风险,从而能够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重点。

(二)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1、辨识企业经营风险

根据国家内部控制规范,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经营业务分为规划、人力资源、投资、研发、销售、采购、生产等若干项,在此基础上,每项业务中列出若干关键节点,辨识这些节点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2、评价企业经营风险水平

(1)通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量化的方式,评价风险水平的高低,如风险分值

a.各业务的风险分值=∑(关键节点基础分值×风险系数)

b.企业总体风险分值=(∑各业务风险分值)÷总分值×100

(2)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确定相关业务的重要性程度,依据重要程度对各业务进行分值的分配,也可对各业务进行均匀分配;再将各业务分值分配到各关键节点,得到节点基础分值。

(3)将风险系数分为高度、中度、低度三类,相应设置分值区间,根据节点中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即较高、适中、较低确定适用系数的具体分值。

3、确定工作方案

(1)当企业总体风险水平为中度及以下水平时,对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四个要素的评价,主要利用审计部门日常信息的储备,辅之以适当的符合性测试程序即可,如企业总体风险水平较高,则应安排实质性测试程序。

(2)以风险评价为依据,确定各项业务控制活动测试范围的大小、取得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进度安排的松紧等。要对每一个风险系数为高的关键节点,单独安排审计程序,制定有针对性的测试方式,对其涉及的工作记录进行详细的检查。

(三)组成评价工作组

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考虑评价工作组的人员构成,对于风险较高而专业性强的业务,应当吸收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熟悉情况的业务骨干加入工作组,必要时可考虑聘用企业外部专家参与评价。

(四)实施现场测试

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时,应根据工作方案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并按照评价的具体内容,填写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编制评价报告。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景

采用风险导向的方法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由于在审计的开始阶段即掌握了应重点关注的风险信息,实施了针对性的检查,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审计任务,提出了恰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工作成果必将受到各方的关注和好评。

参考文献:

[1]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连出版社,2009;11

第15篇

根据《*市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我局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

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是对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深化,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一项创新性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和正确行使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督为手段,着力建设覆盖行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完整监控链条,逐步形成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在行政权力运行监控工作推进过程中,一要坚持依法实施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二要坚持注重预防原则,遵循和把握行政权力运行规律,着眼于关口前移,积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三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把公开透明作为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准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要坚持务求实效原则,规范行使行政权力,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二、适用范围及目标任务

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适用于全市各市直学校,各乡镇中学、中心学校,尤其是重点科室和关键岗位的重点人员。

主要任务是:(一)建立行政权力运行前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廉政风险评估办法、完善的预警系统和有效的防范体系。(二)建立行政权力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运行机制。要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程序,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三)建立行政权力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到2012年,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形成完整的监控链条。

三、工作内容及具体要求

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开展行政权力运行前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工作。一是查找廉政风险点。要把本校、本科室行使的全部行政权力纳入风险点查找范围,结合已往经验教训和社会评价,通过自己查找、征求群众意见、领导提议、集中审核等方式,找出每一项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风险点的查找应集中在审核、审批、审签等易产生个人说了算、可能接受贿赂、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其他易滋生腐败现象的环节上。二是确定风险等级。要依据廉政风险点的多少和权力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机率等内容对清理出的行政权力进行廉政风险评估,按照风险大小,由高到低,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原则上对单位主要领导直接主抓的权力和群众关注度高的权力作为一级风险的权力;由单位副职领导分管而且群众比较关心或有一定自由裁量权但幅度不大的应作为二级风险的权力;其他非行政许可、内部管理权等发生腐败风险较小的权力应作为三级风险的权力。对学校而言,应把大宗物品的采购、图书资料的征订、招生收费等主要领导直接主抓的权力作为一级风险的权力;把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权力和一般物品的采购等由副职领导主抓的权力作为二级风险的权力;教师资格认定、人事调动、民办学校的审批等其他发生腐败风险较小的权力应作为三级风险的权力。各科室和学校在权力风险等级确定后要制定出科室和学校“行政权力廉政风险等级目录”,风险点和等级目录经局党委审定后,报教育局监察室备案。三是提出风险预警防范措施。要采取保廉承诺、警示教育、风险提示、廉政谈话、责令整改、组织处理等多种形式,对廉政风险进行预警,提高防范和自律意识。要根据行政权力不同等级风险,分别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对属于权力过于集中的,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属于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细化裁量标准,规范实施程序;属于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抓好落实;属于传统手段难以有效监控的,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四是加强廉政风险管理。一要建立干部廉政档案。把每人拥有的权力及其风险点和风险级别记录在册,并通过问卷调查、群众评议、网上举报、廉政巡视、案件查处等方式搜集和掌握干部廉政情况并及时记入廉政档案。二要成立廉政风险评估分析小组,每季召开一次会议,通过对各渠道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三要按照发现问题的情节轻重,拟定预警措施。对有群众反映但问题较轻的,应给予警示教育或对其进行风险提示;对群众反映意见较大或问题情节较重的应对其进行廉政谈话,并责令整改;对群众反映意见集中或情节严重的问题,应对其进行组织处理。四要实行廉政风险公开。把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及风险评估报告适时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防范在前;五是坚持动态管理。根据形势变化和行政权力项目的增减,对廉政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并及时调险等级和预防措施。

(二)开展行政权力行使过程的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削减和下放审批事项,最大程度地减少审批层级,对已取消的审批项目要一律取消,坚决杜绝变相审批。要简化审批程序,再造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牵头部门要认真负责,联办科室要积极配合,保证并联审批的有效实施。二是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要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切实做到流程清楚、程序简洁、时限明确、监督方便。继续填写好重要行政权力运行情况登记表,如实记载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结果环节。在决策环节,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完善决策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公开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执行环节,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管,对有自由裁量幅度的权力要进行细化、量化,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幅度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并应采取多种形式及时进行公开。要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开展行政权力运行后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工作。各学校和科室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照事前廉政风险防范要求,依据行政权力运行记录,根据群众的评价和意见,对行政权力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并制定出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执行《关于对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投诉举报的处理办法》,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