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一报告两评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开展20xx年度区管领导班子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通知》(x组发〔20xx〕3号)要求,我局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自查工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根据工作需要,我局选拔任用粮管科科长1名,严格按照干部任免的任职条件,在规定的编制、职数范围内,没有超编超职数配备干部。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认真学习
区粮食局党组十分重视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成立了工作小组,细化工作责任,研究工作措施,切实加大对“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的领导。先后多次组织全体干部和下属企业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干部选任条例》和《xxx市XX区干部工作相关政策选编》等资料,并按“一报告两评议”工作要求开展评议工作,全体干部本着高度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选人用人工作民主评议表》和《新选拔任用干部民主评议表》,客观公正地对本部门开展干部任用工作进行了民主评议,评议的平均满意率为100%。
(二)严格按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按照《xxx市XX区党政机关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试行)》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有关规定和要求,我局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条例》为准绳,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牢牢把握用人标准,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坚持原则,严肃纪律,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1、严格标准条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一是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不仅看干部一时一事的表现,而且看其在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的整体表现;不仅看干部的平时表现,而且看其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面前的表现;不仅看干部八小时以内的表现,而且看其八小时以外的表现,全面了解其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坚决克服重才轻德现象。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落实干部职工在选拔任用干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决杜绝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
2、严格按程序办事,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一是严把推荐关。坚持会议投票推荐与个别谈话推荐相结合,认真履行民主推荐程序,把好任用干部的提名关,提拔任用的科级干部,均按照有关职数配备、德才素质、任职条件等方面的要求,通过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二是严把考察关。考察前,由领导班子成员和办公室组成考察组,制定考察方案,采取个别谈话、民主测评、查阅资料、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全面掌握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考察结果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三是严把讨论决定关。讨论决定在整个干部任用工作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折不扣地坚持集体领导、个别酝酿、民主讨论、会议决定的原则,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临时动议,切实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四是严把公示关。认真做好干部任前公示,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最后一道关口。对表决通过的拟任用的干部,在任前一定范围内公开,主动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三)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干部队伍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选任条例》规定,结合实际,在任用干部工作中,始终按照编制规定的科级干部职数,严把职数关,做到不超编、不滥位。二是强化教育。进一步完善科级干部谈话制度,主要领导不仅对科级干部进行任免谈话,同时还强化干部日常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谈话、勤政廉政谈话等,经常性提醒和防微杜渐,促使干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自我约束和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三、一报告两评议效果
关键词:安全评价;报告;质量
随着安全评价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安全评价技术也在逐渐地提高。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安全评价,可以减少和控制企业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生产中的事故风险,减少生产事故,有效保护企业的财产及其相关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
在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人员的技术能力,直接影响了评价质量。因此,提升安全评价人员的个人技能,可以说是安全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安全评价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评价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对不同行业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而目前某些评价报告中,存在着评价人员对报告罗列的评价依据不熟,工艺介绍不清,选用的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工程工艺要求甚至评价结论与实际不符等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一下如何提高安全评价报告质量。
一、提高技能,保证评价质量
提高安全评价人员的能力是安全评价开展的前提保证和关键环节,要从源头上提高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安全评价人员的技能提升应放在第一位。
1、打好专业基础,保证安全评价顺利开展
安全评价人员的专业基础好比是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盖不起大厦,必须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才能确保安全评价的顺利进行。安全评价涉及的范围较广,要求全面掌握各种专业技术,熟悉各种工程工艺或装置系统的专业要求。但是,一个评价人员不可能对所有行业、所有工程工艺都精通,只有分工合作才能保证评价质量。
2、认真学习法律体系和标准,做到言必有据
熟悉被评价单位所属行业的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法律体系和标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安全评价只有依据它才能够可靠、有效的实施。所以评价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被评价对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掌握其使用范围及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被评价对象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
3、加强交流,不断总结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吸取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专业技能,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专业技术的交流学习,可以方便自己进行专业总结,从总结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进和提高安全评价技术。加强交流,不断总结是提高个人能力和促进安全评价技术迈上新台阶的一个支撑点。
二、科学评价,确保评价报告质量
安全评价报告是依据安全评价结果编制,要确保评价报告的质量,应保证评价过程科学、公正、客观,并具有合法性和针对性。评价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全评价过程策划;界定评价范围;危险源辨识;评价方法的选择;安全评价结论。因此,确保安全评价质量应从这几个方面开展:
1、提高安全评价过程策划能力
安全评价过程策划是实施评价前的准备工作,评价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策划能力,才能步步为营的展开评价。做好安全评价过程策划,评价人员必须对被评价对象的工艺流程及特点熟悉,以确保现场勘测数据齐全,资料收集全面,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合理。安全评价过程策划是否合理的关键是专业的业务能力,这需要评价人员不断学习、总结和交流才能提高。
2、合理界定评价范围
在进行安全评价时,评价范围应尽量覆盖企业危险作业的所有场所、所有危险设施(设备)和所有危险货物和高风险作业的人员。企业安全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1)安全管理对确保安全生产的适应性,说明现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是否适应安全生产要求;(2)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性和实用性,明确其是否能够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3)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备、设施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4)识别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评价这些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5)分析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明确是否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系统,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分重点辨识危险有害因素
辨识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是开展有针对性安全评价的基础,它对确定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工艺流程之中,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辐射危险源,噪声、振动、强光、高压、高温、湿度、生物危害等。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来讲,都是事故隐患,都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应正确全面的辨识出来。但在进行划分危险、有害因素单元时,可以抓大放小,重点分析和预测能够造成生产安全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例如,易燃液体罐区防火措施不足和储存设备缺陷,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所造成的后果远远大于储存设备维修时人员不慎发生的机械伤害事故。
4、科学选择评价方法
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是安全评价成功的关键。只有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的安全评价人员,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安全评价方法,辅以丰富的经验,合理可靠地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为此安全评价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吸取他人优点和特长,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确保能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可靠地实施评价。
5、安全评价结论
通过界定安全评价范围,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及选择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安全评价人员应能综合归纳出被评价对象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对不符合项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最后做出安全评价结论。影响安全评价人员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5.1 引用安全评价依据是否正确可靠
各类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都是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的依据,在编制安全评价报告中应予以引用。但是,在引用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引用最新版本,保证最新的安全法规得到及时落实;(2)引用应具有针对性,并在报告中列细、列全,报告中没有用到的,不应罗列;(3)引用要书写完整,不应使用简略方式;(4)引用基本法规和文件时,要根据评价项目的需要优先选择最合适的法规;(5)严禁引用废止的法规和标准。
评价人员应加强对安全评价依据的收集和整理,确保其齐全、有效。通过在安全评价报告编制中的正确引用,克服编制报告时的照搬照抄现象,就能有效地提高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
5.2 安全评价人员的计算数据和评价参数必须准确
由于评价人员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缺点,所以在评价参数的选择及数据的计算上,可能会存在着错误或差别。在此,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起到了关键作用。因安全评价而产生的安全评价软件在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可以系统地为评价人员提供评价参数,可以避免由于评价人员的知识缺陷而导致评价内容不足,或评价过程出现漏洞等。然而安全评价软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安全评价人员应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争取研发出可靠、全面的自动化安全评价软件,以推动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简而言之,只要明确了评价要求是怎样,而实际评价结果是怎样,两者一对照就可以科学合理的判定工程或系统的危险程度。
关键词:良户;古村落;保护;开发
一、良户村的历史渊源
良户村位于高平市西部,距县城17公里,北枕凤翅山,南耸双龙岭,总面积约3.773平方公里,总户数505户,共1527 口人。当代著名古村落保护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认为,良户古村落是我国现存明清两代最杰出的太行古村落之一,“堪称我国古村落的活化石”。良户村历史悠久,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时,这里是秦军东进的必经之地,周边空仓岭、安贞堡、秦城、马游、康营(古光狼城)、皇王寨、皇王头、古寨等和长平之战有关的地名可为佐证,村落最早出现于这个时期。相传唐代中叶,郭、田两大家族在此形成村落,故古称“两户”。从宋代初年开始,陆续又有王、李、秦、赵、张、高、邵、宋、宁、苏、窦等外姓人家迁居此处,人口增加,村落扩大,至元明时已很具规模,称高平县都善乡蒲泉里梁村。明清实行里甲制,从村内清康熙六年《关帝庙创建碑》和乾隆年间王氏家谱可知,良户村称通义里梁扈,又称梁户;清同治六年(1867)全县设30都100里,良户村属第23都通义里;宣统年间属高平县通义西里八村。民国初年废里甲制后属三区下董峰主村(编村);解放后至今属原村乡。经过多年的经营,良户人不仅建造起一座座高雅精致的民居大院,还扩建和新建了众多的阁楼、寺庙、戏台,主要建筑依自然形势顺势择吉选址,东西较长,北高南低。主要街道有后街、西街、东街、太平街和蟠龙古寨,街道多数是沙石铺砌,排水流畅,对古村落的保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古代多数家庭是耕读传家,从遗留的大量门匾题字可以看出古代注重文教,民风淳厚。村落内办私塾,修学堂,仅在明末清初,郭、田两家就有多人中科举,叠进士,步入仕途。良户村是清代高平号称“三阁老”之一的田逢吉故里,民居古建遗存十分丰富。田逢吉,清顺治乙未(公元1655年)进士,初选翰林编修,累官户部右侍郎,康熙帝经筵讲官及内阁史学士等职,终浙江巡抚。他在任翰林主考时,独具慧眼,选拔了大批有识之士。调任浙江巡抚后,适逢“三藩之乱”的耿精忠反叛,他在率制府李之芳督师金衢,部署军务时,日夜勤勉积劳成疾,后告归乡里,卒于家中。村内,至今还留有一副颂赞其功绩的对联门匾:“名流翰院光留良户,德惠浙江史汇长平”,横额为“来骥天南”。
二、良户村的发展现状
(一)村落现状
经调查发现,良户村保存状况非常之差。首先,所有遗存建筑被分给田氏后代私人所有,并非政府所有,有些已被田氏后代转卖给其他姓氏所有。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开发难度非常大。其次,大部分有价值的遗存建筑内仍住有居民,政府现已明确规定村民不能私自拆毁、改建遗存建筑,但是由于居住需要,很多遗存建筑早已被村民改建,比如最有价值的侍郎府,村民为生活方便在院内私建灶房,为扩展空间将遗存建筑外墙外移,损坏了遗存建筑的原始风貌;良户村内的真武庙早已被重修为外贴红色瓷砖的现代建筑,原始风貌片瓦无存;很多古老的建筑内堆放着杂物,院落内地面绿苔横生,景象荒凉,可见村民对遗存建筑的保护意识并不强烈,而且很多居民对游客的参观带有一定排斥情绪。最后,良户村更注重于新村的建设,而忽略了优秀遗存的保护。村口大门十分气派豪华,村内健身器材齐全,道路宽阔整洁,但是对于遗存的保护十分欠缺,由于各个重点遗存建筑分布较为散落,门口仅有一小方块牌匾作为标注和解释,不容易被找到。良户村通往村内最重要景点蟠龙寨的道路仍是土路,许多遗存建筑周围杂草横生,建筑破烂不堪,村委会将原建筑内的字画、牌匾、物品等统一保管不对外,并未将其作为一个旅游地看待。
良户村的遗存保护存在很大问题,急需整治,并且在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方面也应加大力度。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1. 经济社会的过快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村民更加注重对新生活的追求,调查中可以看到,村落内新村和旧村差异对比十分明显,尤其是古遗存破烂不堪,无人管理。究其根本原因可认为是培育这一传统文化的“土壤”逐渐退化,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古村落古遗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2.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事物逐渐走向消亡;但另一方面,许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在与村民的访谈中发现,之所以没有对古遗存进行合理的保护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资金的短缺,要仅靠当地村委对这些优秀的古遗存进行修复开发时不可能的,必须要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的教育及素质水平,在古遗存的保护意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三、良户村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对遗产经济效益的开发必须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我们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去配合着开发,为了吸引游客而进行刻意的人为地装饰,不尊重当地文化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在保存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以当地原有的特色文化来创造经济效益。
首先是保护。
1. 应当加强对村民的教育,提高村民对遗产保护的意识。
2. 树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故意破坏、损毁古遗存的行为予以惩治。只有所有人共同达成保护的共识,才能让古遗存处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内。
其次是修复。要将遗存建筑内居住的居民请出,由政府、村委等相关部门逐步的有计划的对村落进行修复。修复是要其恢复原貌,而不是为了注重眼球而进行美化。例如丽江古城,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将所有房子全部涂成红色,而原本的东巴文化是很讨厌红色的,基本采用的都是黑白二色,为了可以与自然融合为一体。丽江的做法让古城失去了其文化内涵,一切为了经济效益。我们要避免这种做法,要通过对建筑的修补将村落最真实纯朴的文化体现出来,将精神文化融入到物质文化里。在修复过程中可以借鉴晋城皇城相府的做法,不是一次性进行全部改变,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先请出一小范围的村民,进行修补恢复,修复好后再去另一部分,一年一变样,这样可以使修复过程更容易进行。但是要注意借鉴并不是照搬,而是将一些有效地方法借来使用。修复后将古建内物品归放回去,尽量完整的使当年的情景再现。由村委组织管理部门,对各古建进行良好的保护。
最后是开发。将文化产业化,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要构建起属于本村落的文化核心竞争力,“村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构成了古村落的文化结构,使古村落具备独特的识别性,四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了古村落旅游的吸引力和卖点。”1这是开发的重中之重。物质文化是整个村落的外在体现,是游客可以直接看得到的东西,因此要积极采用差别化战略,良户村整体上最大的特色是村中有寨,即蟠龙寨,当年村中的田逢吉归乡后在村后另建蟠龙寨,设围墙,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在开发宣传过程中应当突出这一特色。
在突出亮点的情况下要完善整个村落,完善好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村落可以将当年的明清一条街遗迹,开发成商铺,不仅可以满足旅游的需求,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村内设置导游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导行、讲解服务,使游客可以真正了解到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
五、总结
古村落完整保存着中国古老的生活理念,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对于良户村这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应当予以保护,使其能够作为历史传承的纽带,为增强我们地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添一份力量。
注释:
1. 谢维光、马华泉、杨艳丽、祝招玲,《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提升实证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73.
参考文献
[1] 郑巨欣,《民俗艺术研究》[C],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 温幸、薛麦喜,《山西民俗》[C],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关键词:经济林;产量产值评估;对策
瓮安县“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林项目建设是以茶叶为主,金秋梨、板栗、猕猴桃等为辅,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建设工程,是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主的同时,做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通过以科技促发展,强化项目管理,推动项目的有效开展。2006年以来,全县认真开展经济林项目建设和管理,到2010年11月为止,全县主要经济林共计4702.03hm2。我们分析评价“十一五”主要经济林产量、产值的情况,总结和查找“十一五”经济林发展的不足,是为“十二五”规划提出更合理化的建议,现对“十一五”以来实施的主要经济林的产量、产值情况评估如下:
1基本情况
我县主要经济林发展到“十一五”结束,总面积
4702.03hm2,其中茶叶面积3466.67hm2,金秋梨面积733.33hm2,板栗面积242.20hm2,猕猴桃133.33hm2,漆树69.20hm2,厚朴57.30hm2。主要分布在雍阳镇、永和镇、岚关乡、玉华乡、平定营镇、银盏乡、鱼河乡、玉山镇、龙塘乡、珠藏镇、建中镇、木老坪乡、松坪乡等乡镇。
2主要经济林产值产量
2.1茶叶产量、产值情况
茶叶总面积为3466.67hm2,其中2133.33hm2未投产,包括2002、2003年我县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的苦丁茶452.05hm2和新建的1681.26hm2茶园,茶叶总产量为3970.70t,总产值为3420.37万元,现评估如下:
全县投产茶园(老茶园)1333.33hm2。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765t,产值581.40万元;2007年全县茶叶产量843.25t,产值616.55万元;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县及时调整茶叶产品的生产结构,重点生产高端茶产品,降低中低档茶叶生产比例,实行品种多元化,全县茶叶产量760t,实现产值628.10万元。其中:生产高中档名优茶3.60t,实现产值144万元;生产蒸青、炒青、珠茶共计756.40t,实现产值484.10万元。2009年茶叶产量820t,实现产值701.92万元,其中:生产高中档名优茶4.50t,实现产值180万元;生产蒸青、炒青、珠茶共计815.50t,实现产值521.92万元;2010年茶叶产量782.45t,实现产值892.40万元;其中:生产高中档名优茶7.45t,实现产值21.85万hm2,生产蒸青、炒青、珠茶共775t,实现产值579.3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江苏、浙江、广西、贵阳、都匀等省内外市场。
2.2板栗的产量、产值评估
我县原有和新建板栗面积为242.20hm2,总产量
2744.86t,总产值1646.92万元,2008年新建板栗面积20hm2(石漠化工程);2009年新建板栗93.33hm2(石漠化工程),新建板栗基地未投产,无产量、产值,2002、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老板栗基地)面积是128.87hm2,已见成效,现评估如下:
2006年板栗产量按250kg/667m2估算,产量为483.25t,按市场价格6元/kg计算,产值为289.95万元。
2007年板栗产量按300kg/667m2估算,产量为579.90t,按市场价格6元/kg计算,产值为347.94万元。
2008年板栗产量按220kg/667m2估算,产量为425.26t,按市场价格6元/kg计算,产值为255.16万元。
2009年板栗产量按350kg/667m2估算,产量为676.55t,按市场价格6元/kg计算,产值为405.93万元。
2010年板栗产量按300kg/667m2估算,产量为579.90t,按市场价格6元/kg计算,产值为347.94万元。
2.3金秋梨的产量、产值评估
“十一五”我县原有金秋梨面积为733.33hm2,产量为54450t,产值6083万元,属于世行项目及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现对金秋梨的产量、产值进行评估。
2006年金秋梨产量按1050kg/667m2估算,产量为11550t,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1.10元/kg,产值为
1270.50万元。
2007年金秋梨产量按1000kg/667m2估算,产量为
11000t,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1元/kg,产值为1100万元。
2008年金秋梨产量按900kg/667m2估算,产量为99000t,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1.20元/kg,产值为1188万元。
2009年金秋梨产量按950kg/667m2估算,产量为10450t,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1.20元/kg,产值为1254万元。
2010年金秋梨产量按1050kg/667m2估算,产量为
11550t,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1.10元/kg,产值为
1270.50万元。
2.4猕猴桃
2008年至2009年建设猕猴桃基地面积是133.33hm2,到现在未投产,为此不作产量、产值进行评估。
2.5厚朴、漆树
全县2002、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厚朴57.30hm2,漆树69.20hm2。主要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不作产量、产值的评估。
通过以上分析评估,全县的主要经济林的总产量为61165.56t,总产值为11150.29万元。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如2009年度全县茶叶种植目标任务0.20万hm2,实际完成种植面积1609.26hm2,占全年目标任务数的80%,没有完成下达的目标任务。
3.2田间管护不到位,有的基地出现草比茶叶高,有套种现象,如种植玉米高杆作物,把经济林作为附带产业等现象。2009年上半年全县种植茶园499.63hm2,管护不合格面积60.79hm2,荒芜面积14.43hm2。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种植茶园面积1109.63hm2,不合格83.68hm2。
3.3种植标准不高
3.3.1选址不科学部分基地的地理环境差,道路不通,零星分散,土层薄石砂含量大,导致苗木长势弱小,成活率低。
3.3.2种植标准下降主要体现在种植沟开挖深度不够,整体不规范。
3.3.3施肥不及时导致苗木长势弱,叶片泛黄。
3.3.4修剪整型不及时。
3.4林农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比较粗放
还有不少林农没有做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难以做到“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不及时进行抚育和管理,导致部分林农经济效益差。
4建议
4.1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做大做强林茶产业,对实现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把发展林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经济林的目标责任制。根据林茶发展需要,强化林茶系统内部管理体系,加强县、乡两级政府的林茶机构建设,健全林茶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
4.2规划建设林茶工业园,把优势林茶产品做成品牌。
4.2.1优化现有林茶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现有的企业整合,发挥聚集效益
4.2.2扶持发展林茶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缝条,最大限度利用好资源。
4.2.3支持青山、岚关、国有林场等重点企业争创品牌,引导其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体系,使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与国内外质量标准相衔接,努力把青山茶、瓮安金秋梨等品牌培育成名牌产品。
4.3进一步搞好宣传和培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外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资料、技术手册进行宣传。
2020年第三季度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形势风险分析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9家,其中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企业6家;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企业23家,二类备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3家,网络销售企业0家,乡镇以上医疗机构42家。
第三季度,共出动执法人员40人次,检查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3家次,使用单位10家次。
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医疗器械经营环节:
1、企业不能定期开展有效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相关人员不熟悉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培训档案不齐全。
2、关键岗位人员不能在岗履职指导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医疗器械经营活动,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3、部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零库存经营,经营场所和仓库经常无人值班,实施有效的日常监管难度较大。
4、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上报制度执行不好,多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未突破零报告。
医疗器械使用环节:
1、个别医疗机构无专或兼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员及未建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
2、部分医疗机构未完全按医疗器械温湿度要求分类贮存;温湿度记录不全或记录不真实。
3、少数乡镇医疗机构不重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上报。
三、安全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一是企业的负责人只重视经营,不重视质量管理,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没有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执行流于形式;二是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各岗位人员不能在岗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有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销售对象都是医疗机构,医院需要购进多少医疗器械,企业就采购多少,企业仓库基本没有库存,对企业的监管难度较大;四是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不重视搜集所销售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虽然都注册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很少有企业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一是一些医疗机构不重视学习培训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没能认真核查本单位库存的医疗器械储存的温湿度,并分类存放;二是有的存放低温冷藏医疗器械的设施没有温湿度监测设备,有的没有温湿度记录或记录不全,温湿度超标也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监测温湿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不够重视,临床上出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不能及时搜集上报。
四、下一步打算
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一是重点检查超范围经营、不按要求贮藏陈列医疗器械、关键岗位人员不在职在岗等行为;二是医疗机构非法渠道购进医疗器械、未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的贮藏要求储存等行为;三是严厉打击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环节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四是进一步落实企业风险防控主体责任,督促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施风险防控管理;五是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增强企业法制意识和质量责任意识,提高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自律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
关键词:资源储量; 报告评审 ;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的作用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是指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及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包括矿产资源储量的各类勘查报告、闭坑地质报告以及矿产勘查和矿山生产、水源地建设阶段用于筹资、融资、探矿权或者采矿权转让过程中说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关资料。是由具有相应勘查资格资质的地勘单位受矿业权人或矿业权行政管理机关委托,经相应的地质勘查和综合整理编制而成的地质勘查成果。
众所周知,采矿权人采矿需要交纳采矿权价款,开采的资源储量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及资源税挂钩,矿山开采年限与资源储量挂钩。近年来,由于矿业市场投资的多元化,加之国家的有关法制不健全,一些地方对资源储量评审工作盲目市场化,受利益驱使,出现了种种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一些企业在改制时,投资者为了少交采矿权价款,往往将储量做小,造成国有矿产资源资产的流失;而有些企业在融资、筹资或包装上市时,为了吸引股民投资,造成绩优股的假象,往往又要求将资源储量做大,以蒙骗股民。各矿产地的矿产资源储量状况不能是地质勘查机构自己说了算,而必须由相对权威的评审机构审查评价、鉴定验收。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是评审机构对矿产地质勘查机构取得的矿产地质成果的审查评价、鉴定验收。其内容包括:对矿体地质特征,开发利用内外部条件,矿产种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技术数据等阶段性认识的认可。它是资源储量管理的技术支撑。是为国家掌控资源家底、维护国家资源权益、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服务的,是政府资源储量管理以及矿产资源管理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它依据和参照国家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国家和有关部门的与矿产资源勘查及矿山生产和水源地建设有关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国家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矿产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规定而进行的。
本文总结了在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评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引起重视,以求共同提高。
二、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地勘单位不做野外地质工作,靠在室内“编”地质报告进行矿权申请、延续、变更,所编写的报告东拼西凑,凭空想象,质量可想而知。或者报告编写单位与勘查单位不为同一主体,存在着勘查资质随意出租,使不具备资质和勘查能力的单位承揽地质勘查工作,影响了勘查质量及报告的质量。
2、评审目的不明确。
评审目的的确定,应与评审范围对应,在申报表、评审意见书和储量报告等资料中表述一致。同时,评审主要围绕评审目的展开,针对评审目的做出评审结论,目的与结论也应一致。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勘查和报告编制、提交、评审的目的表述不清楚、一致,甚至不属于规定的评审备案范围,也编制提交评审备案。由于经评审备案的矿产资源储量都是储量登记统计的依据,而常把登记统计作为主要评审目的,有的甚至错误地将勘查工作的目的与编制报告的目的人为分开,把编制报告的目的表述为登记统计等,这都是不符合文件规定的。
3、对以住地质工作成果和矿山开采资料收集研究不够。
对于以往工作,应要叙述本次勘查工作之前所进行的各项地质勘查工作及提交的成果及评审情况。已生产的矿山应阐明矿山建设、开采情况、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生产规模、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及矿山经营、效益状况等,均需对其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搞清历次报告的关系,避免资源储量的重上、漏上。
4、水工环地质的研究程度不足。报告相关章节的内容基本上是很简略的简述,定性内容多,缺乏实际数据。
5、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不按规范。
矿体(层)直接顶底板样品采集不全,影响了对矿体准确控制和对矿床的正确评价。基本分析样品没有按规范进行内外检,体重样代表性不够,缺少组合分析样、物相分析、全分析样等。
6、资源储量估算中存在的问题
a、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选取取不合理。在资源储量报告中,对一个矿床使用的工业指标,个别报告直接套用规范中的一般工业指标,出现不具体的区间值,而不是具体值。如岩金矿床边界品位采用规范中的1~2g/t,最低工业品位2.5~4.5g/t……,,这种不确定值的使用是不允许的。对一个具体矿床应有具体工业指标。或者,在一般工业指标敬意值之间随意选择取低值,或高值,不进行矿区实际情况分析,出现有用的工业指标选择用不全,没用的又抄上。另外,随着选矿技术的提高和矿产品价格的上升,受经济利益驱使,矿业权人随意降低工业指标,虽然是经过预可研论证,但往往论证单位是营业性质的,所以结果可信度差。
b、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及工程间距选择不当。
有些勘查单位为减少工作量,节省勘查费用,往往不根据矿体的复杂程度,随意将勘查程度高定,工程间距放稀了。
c、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不当,没有用其它方法进行验证。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不适合矿区实际,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导致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靠程度低。
d、矿体的圈定、连接、外推不当。
很多报告存在外推过大,将矿体外推起点置于没有有控制的矿体边界上,存在“见矿就连”的现象。
e、对采空区范围的圈定,为节省成本,很少进行实地测量,而是对1:1万地质地形图进行扫描后变换比例尺,制成矿区地形图。或者使用测量仪器精度不够,影响整个勘查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
7、资源储量估算的表格、图件很不规范。报告文、图、表不符,缺乏检查校对。
三、提高资源储量报告评审的一些建议
1、地勘单位要加强技术力量,严格按勘查规范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反映勘查成果,对勘查中存在的问题要详细如实反映。不能根据矿业权人的要求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甚至代为编造虚假资料。野外第一手地质资料如原始编录、样品采集等应按规程进行,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救,地质报告编制应按勘查规范编写并进行初审。
2、矿业权人要有风险勘查意识,根据工作区地质情况,按照相应勘查阶段所要求的控制与研究程度,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摸清资源储量分布情况,降低投资风险。
3、地勘行政管理部门以资质管理为入手,奖优罚劣,促进勘查质量的提高,对于弄虚作假事件必须严肃处理,降低或者取消地勘单位的勘查资质,对矿业权人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当前实行的由矿业权人和项目勘查单位出具承诺书,保证提交资料的真实性,有利于分清法律责任,应当继续实行。
4、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必须具备法定的资质,评审报告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评估师资质,报告评审专家组人数要按要求,并实行评审专家组责任制,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业务技术水平。对储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核查报告和重要地质勘查报告,评审中心要加大实地核实和原始资料核对力度。
5、要尽快重新建立我国在矿产勘查及矿产资源储量的质量保障和控制体系,在勘查的程度上、勘查工程和原始资料的质量上、资源储量控制程度上加以监管,应该坚持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制度。资源储量评审不能只审查资料,必须到现场实地检查,才能保证质量,防止弄虚作假。
6、应尽快解决评审机构定位问题,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储量评审机构的机构改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四、结语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是为国家提供资源的信息依据。储量报告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所提供资源储量的可靠性、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大小、矿山建设和生产中的一系列工作的布置。因此必须提高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的质量 ,这既是矿产资源勘查人的责任 ,也是储量报告评审组织和评审专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国土资厅发[2000]54号
2、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资格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1〕172号
关键词: 控制权转移民营化财务报告质量评述启示
一、控制权转移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关注控制权转移改变了公司治理结构, 进而引起市场反应( market reflect) ( 如eckbo,1983; jarrel andpoulsen,1989; schwert,1996; jensen and ruback, 1983; loughran and vijh, 1997 等) 和经营业绩( operating performance) 的变化( 如kaplan,1989; healy, palepu and ruback,1992; linn and switzer, 2001; ghosh, 2001; denis and kruse, 2000) 。专门研究控制权转移而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文献不多, 且大部分其中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方面( toeh, et al.,1998; rangan,1998; erickson andwang,1999; louis,2004; kimand park, 2005) 。因为, 盈余质量是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内容, 因而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志( 王永海, 2006) 。发达市场的研究表明, 私有企业间的发生所有权转移时会影响盈余管理的结果。perry 和williams( 1994)考察了当发生管理层收购( mbo) 之前会有向下的盈余管理, 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因为mbo 时的矛盾。股东需要高的股价,而高的股价会增加管理人员的成本。perry 和williams( 1994) 发现, 负的盈余管理不仅导致股价下滑, 而且也会减少管理层潜在的诉讼压力。作者通过对1981~1988 年175 个mbo 样本考察, 这些发生mbo 的公司财务报告超额收益率显著低于同业行相同时期的匹配样本。发现这些差异在mbo 交易发生前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即便发生mbo 的公司有持续向下的经营业绩也不能减少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erickson 和wang( 1999) 研究了发生股权转让的财务报告的变化。交换的股份依赖于公司的交易前的股价表现, 股价越高, 所需要交换的股份越少。这样购入公司为了公司发展的远景而刻意提高股票价格, 减少原股权被稀释, 这一过程通过财务报告变化得以实现。erickson 和wang( 1999) 认为, 收购者会在发生股权转让之前操纵向上的盈余管理。作者对比一个由55 个数据组成的协议转让的样本与一个要约收购的样本, 样本证据支持了协议转让公告前公司会有提高盈余管理的行为。louis( 2004) 对控制权转移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检验了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发生了的财务报告的变化市场的反应。发现有证据表明, 收购公司在交易公告前三个月有夸大收益而操纵盈余的行为。认为虽然控制权转移改变了财务报告的内容, 但市场不会对控制权转移立刻做出反应, 对这种财务报告上的盈余变化反应要经历很长的时间。louis 的证据表明, 收购公司转移前超额收益率与长期转移后股票业绩显著负相关。louis 因此得出结论, 控制权转移后的公司业绩差的现象说明,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控制权转移前高估了企业的收益。perroti 和thadden( 2002、2003) 认为, 占统治地位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影响信息的收集成本来影响公司的公共可用信息。
控制权转移后, 在战略竞争的状况下, 透明度导致差别更大的利润产出。由于低透明度更少的向竞争者透露其竞争能力状况, 当竞争地位微弱的时候, 低透明度可以保护公司, 因此债权人偏好低透明度, 股东则相反。当公司给予更少的信息经营时, 其对竞争者产出的预期值可能过高也可能过低。这种行为刺激竞争者更加积极的经营, 对强大的公司不力, 却可以更好的保护弱小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对弱小公司有利。因此, 如果透明度更低, 预期的利润会更低, 但差异变小。管理者自然的偏好更少的信息传播, 不会获得更高的利润, 却面临更高的风险。在战略竞争条件下, 由于风险转移的矛盾, 透明度对负债和权益的影响不同。
国内的研究多关注控制权转移公司绩效的变化, 但大多并未说明这种变化是否与财务报告之间有相关关系。姚长辉, 严欢( 2004) 用1995~1999 年所有行业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公司样本进行考察, 横向比较样本公司与对比公司后认为, 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和财务报表的粉饰, 可能是造成并购后绩效变化不显著的原因之一。这些研究主要检验了当控制权在私有企业之间发生转移前后存在着明显盈余管理, 从而导致财务报告质量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 财务报告的变化证明了在公司特殊事件发生之前企业进行了盈余管理, 并反映在财务报告中。发达市场的证据表明, 当公司的所有权在两个公司间转移时, 通过对财务报告项目的盈余管理会使购入者获得较低的交易成本。对于发生控制权转移公司整体样本的情况如此, 那么拓展这条研究主线,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即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又是什么状况。
二、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的研究
shivakumar( 2000) 指出, 因为信息不对称, 外部人很难相信管理层没有操纵行为, 这是一个经验问题, 国有企业当局是否或是如何在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操纵盈余。而且理性预期理论表明, 当其利用会计数字进行盈余管理时对交易的双方都有利。boubakri 和cosset( 1998) 检验了21 个发展中国家的79 个国有企业完全或部分发生私有化的公司, 发现西方国家, 公司业绩的每一个衡量指标( 如销售回报, 雇员人数,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 通过政府整顿, 发生了显著的提高。boubakri 和cosset( 1998) 推测经营业绩的提高可能是盈余操纵的结果。但没有更进一步说明即将私有化的国有企业是怎样管理盈余的, 也没有说明政府为什么会有动机在一开始就管理盈余。frydman 等( 1999) 检验了中欧的三个向私有化转型经济, 即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认为在大量私有化的公司平均的基础上评价私有化可能掩饰了不同类型所有者的差异。frydman 等还发现私有化的效率对于曾经用过的绩效衡量指标很敏感, 尤其是私有化不会减少经营成本。这些文章精炼了挑选出来的以前的文献, 区分了群体特性和公司特性的混合影响。
近年来研究关注于政府放弃少部分的股权给私人, 这样“ 部分私有化”所造成的影响。部分私有化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区分源自政府的效率干扰, 或提高监督的效率的私有化对业绩产生的变化。gupta( 2004) 将印度的部分私有化的国有企业与对照组———未实行私有化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对比后发现, 印度的国有企业的私人所有权与利润率、生产率和投资率等这些业绩的指标正相关, 并将这种关系归结部分私用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监督的结果。bortolotti 和faccio( 2005) 检验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中的141 个部分私有化的国有企业, 发现保留了较高的政府所有权的私有化国有企业账面对市场的比率值, 比那些规模相当的完全私有化的上市公司的要高。可以这样认为, 市场估计上市公司的政治联系而不用担心有太多的政府干预。gupta( 2004) 考察了股票发行前的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与发行后的公司业绩的关系, 认为如果这些造假行为可行的话, 至少不必关注部分私有化的国有企业会出现这种行为, 因为公司可能更严格的服从于财务报告规定。对于私有化后能够改善财务报告质量, 研究给出了不一的解释, 能够一致的是私人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 当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会寻求“ 用手投票”或“ 用脚投票”的权利来改变现状。这种来自私人更为直接、积极的监管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如股价的提升和公司利润的增加( 如brous and kini 1994; opler and sokobin,1997) 。然而, 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监管了公司的业绩所致, 还是监管了产生这种业绩的报告所致, 至少有两个原因说明私有者更有动机去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一是财务报告是公司的重要的信息, 私人投资者利用这种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这种判断有人进行了研究, 研究盈余披露的市场反应( potter,1992; el- gazzar,1998) 。如果私人投资者不利用盈余信息, 而仅仅利用非财务信息, 那么说明要么盈余信息没有价值相关性, 要么说明价格也已经反映了这种信息。然而, 因为经济证据证明了盈余披露的市场反映, 私人投资者不可能仅利用非财力信息进行投资。因此,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融资的需要。二是私有化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不仅能利用财务信息, 而且还能比国家作为控制人更为全面透彻的分析财务报告以便更好的做出决策。el- gazzar( 1998) 认为, 私人投资者有动机去寻求非公开信息, 因为其需要进行审慎的投资使财富最大化。私人投资者会与管理层讨论公司的目标和经营( useem1996) , 这样能够近距离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避免了国家作为控制人时造成的主体缺位导致的信息模糊。
三、我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的研究
我国所有权转移尤其是国有企业民营化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 与研究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 其中之一是要考虑制度背景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增资减债、解决资金短缺和经营效率低下问题找寻出路。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是由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后上市而来。由于上市公司资产的主体来自原有的国有企业, 在股权上也必然是以国有股为主体( 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 , 国家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大股东, 并由此形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鲜明的制度背景特征。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接管市场是企业的外部治理手段( manne,1965) , 接管者发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无效率或通过收购后整合能获益, 即使原控股股东不同意, 接管者也可以避开现有的第一大股东直接在二级市场收集足够股份, 实现控制权的转移, 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由于非流通股比例非常高, 接管者很难在二级市场收集足够股份实现控制权转移, 因此发达国家式的敌意接管在我国几乎不可能发生。二级市场收购目前仅限于全流通股的上市公司, 如果接管者要收购非流通股占多数的上市公司, 只能通过与原大股东协商, 签署协议受让其股份, 这就是我国控制权转移最主要( 占60%以上的比例) 的方式———协议转让。由于政府保持了大量的非流通股, 因此国有股减持效果非常有限。boubakri 和cosset( 1998) , sun 和tong( 2003) 检验了公司业绩的每一个指标来衡量民营化的效率, 研究发现, 在国有股转让的大背景下, 国有股减持的所带来的改善非常有限。作者将行业限制、保留的股权、外资控股和民营化时间作为控制变量, 研究结果表明, 政府干预的程度与国有企业上市后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业绩负相关。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企业比国家机构或是其他级机构负责的国有企业还要差。sun 和tong( 2003) 没有清楚的给出发生控制权转移前的盈余管理的合适的解释, 但是认为民营化后原始数据或是经市场调整以后数据所显示的股票回报呈“ u”型, 这表明上市的国有企业可有向上的盈余管理。
wang 等( 2004) 用1994 年-2000 年国有企业公开上市的样本重新检验了我国国有股减持的影响。与sun 和tong( 2003) 的结论截然不同, 认为ipo 后的几年上市的国有企业会计报表上的业绩显著下降, 上市之前的财务包袱导致了上市以后的会计业绩的下滑。为了检验国有企业ipo 前是否有盈余管理的现象, 作者考察了国有企业ipo 前后应收项目的变化。发现应收项目的相关变化可以部分解释上市后会计业绩的下降原因。然而, 这种解释还是有问题, 因为这种应收项目的变化可能是以前的盈余操纵, 也可能是所有权转让后的业务拓展。对比美国的情况, 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主要是从改变政府规定入手来寻求盈余管理的机会。由于国有股股份流动性限制和微弱的股权或期权激励, 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能从高股价中直接获取收益, 因此缺乏动机去操纵盈余。然而当会计数字有利于政府的需要, 盈余管理就显得吸引人了, 因为管理者为了政治利益或谋求向上晋升。aharony et al.( 2000) 研究了1992 年-1995 年发生国有股减持, 将国有股转让给外国投资者的83 家国有企业, 得出了这一结论。因为, 进入我国市场的需求很大, 政府选择业绩好的国有企业上市。ipo 的重要的条件是连续两年的财务报表是盈利的。基于公司是否属于受政府保护的行业, 作者将这83 个发生国有股减持的企业分成两组, aharony 等发现, 非保护性行业的国有企业通常服从于严格的利润达标要求, 而受保护的国有企业在申请的过程中因为有政府的参与往往有好的优惠政策。这项研究表明, 在发行股票后的一段时间后, 没有政府保护的国有企业绩roa 上比那些受保护的企业有明显的下滑。这种会计信息前后的变化说明没有受政府扶持的企业为了上市需要, 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aharony 所讨论的ipo 的公司是部分民营化计划的一部分, 这个计划在公司所有权上并没有本质的改变, 政府依然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相反, 我们研究关注政府放弃控制权而变为民营的过程, 这种私有化的过程引发不同的盈余目标, 从而引起财务报告质量的变化。
四、未来研究的启示
综上所述,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关于控制权转移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相关的文献不多, 尤其是针对我国市场特殊情况的民营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的研究还尚属起步阶段。这些文献大多集中在盈余管理质量上, 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证据, 并试图找到控制权转移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但整体上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很多发现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还应注意的是,盈余管理质量研究是财务会计信息研究的基本内容, 但并不是唯一内容, 还应包括公司的资产管理、资本结构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王永海, 2006) 。因此,如何从这财务报告质量的各个方面来衡量控制权转移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还须进一步研究。从文献上看, 正确的评价控制权转移对财务报告信息影响的途径大致来讲有两种重要的方法, 一种是检测样本公司在控制权变更前后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 或是以发生控制权变更的公司为样本组, 未发生控制权变更的公司为对照组, 对比公司的某些特性,这类方法统称为会计研究法。另一种是事件研究法, 利用控制权变更后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从而衡量财务报告质量变化。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弱, 股价难以迅速、真实反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 根据市场反应解释财务报告质量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 国外的研究有采用事件研究法, 而国内的研究则普遍采用会计研究法。明显的缺陷是会计研究法中国内外的经验研究尝试了很多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变量。但这些变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未能形成统一、缜密的体系。有的变量同时用来检验多个财务报告质量特征, 变量交叉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 魏明海, 2005) 。为此, 需要对这些变量加以归类, 并分析其特点和适用性。描述所有权转移、民营化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关系的变量选择, 无疑是研究的难点之一。
目前国内对控制权转移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完善, 特别是在企业控制权方面, 未能准确描述政府的影响作用, 对于样本的研究仍局限于上市公司整体的层面, 尚未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公司的对比变化。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证券市场正在逐步成熟, 但还与国外发达证券市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环境的差异导致缺少可比的基础, 使国外的研究成果无法移植到我国情况中来。会计改革应体现中国特色, 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 刘玉廷, 2001) 。因此, 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研究民营化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既困难又十分必要, 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 李善民、曾昭灶:《控制权转移的背景与控制权转移公司的特征研究》《, 经济研究》2003 年第11 期。
[ 2] 刘玉廷《: 〈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 中国证券报》2001 年。
[ 3] 王永海:《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 会计师》2006 年第4 期。
[ 4] 魏明海《: 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 会计研究》2005 年第3 期。
[ 5] 姚长辉、严欢《: 关于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分析》《, 经济科学》1999 年第9 期。
[ 6] aharony, j., lee, c.j. and wong, t.j. "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 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 7] bortolotti,b. and faccio, m. "reluctant privatization". ecgi-working paper 2004.
[ 8] boubakri, n. and cosset, j. "the financial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newly privatized firms: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
[ 9] brous,p.a. and o. kini. "the valuation effects of equity issues and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evidence from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 financial management( spring) , 1994.
[ 10] denis, d. j. and t. a.kruse."managerial discipline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following performance declines".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2000.
[ 11] eckbo.b.e. "horizontal mergers, collusion and stockholder wealth". journal of financal economics, 1983.
[ 12] el- gazzar, s. m. "predisclosure in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 cross- sectional examination of market revaluationsduring earnings announcement periods".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37
[ 13] erickson, m. and wang, s. "earnings management by acquiring firms in sock for stock merg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
[ 14] frydman, r., gray, c., hessel and m. rapaczynski, a. "when does privatization work? the impact of private ownership on corporateperformance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 15] ghosh, a."does operating performance really improve following corporate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1.
[ 16] gupta, n. "partial privatization and firm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
[ 17] healy, p m., k. g. palepu, and r. s. ruback.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
[ 18] jarrell. g. a. and a. poulsen. "the returns toacquiring firms in tender offers: evidence fromthree decades". financial management,1989.
[ 19] jensen, m. c. and r. ruback."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3.
[ 20] kaplan. s . "the effects ofmanagement buyouts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
[ 21] kim, y. and park,m.s. "pricing of seasoned equityoffers and 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5.
[ 22] linn, s. c. and j. a, switzer. "are cash acquisition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post- combinati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an stockacquisi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
[ 23] loughran, t. and a. m. vijh. "do long- termshareholders benefit fromcorporate acquisi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 24] louis,h."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acquiring firms". jou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
[ 25] manne, h.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
[ 26] opler, t. and j.sokobin. "does coordinated institutional share holder activismwork? an analysi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council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orking paper.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7.
[ 27] perroti,e.c., thadden,e.l. "strategic transparency and informed trading: will capital market integration force convergence of corporategovernanc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e'de lausanne. lausanne.2002.
[ 28] perroti,e.c., thadden,e.l."dominant investors and strategic transparency".working paper. universite'de lausanne, lausanne. 2003.
[ 29] perry, s.e. and williams, t.h. "earnings management preceding management buyout off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
[ 30] potter, g. "accounting earnings announcements, institutional investor concentration, and common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ch , spring, 1992.
[ 31] schwert, g. w. "markup pricing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journal of finacial economics, 1996.
[ 32] shivakumar, l. "do firms mislead investors by overstating earnings before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 2000.
[ 33] sun, q.and tongwh.s. "china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 the extent of its succes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 34] teoh, s.h., welch, i. and wong, t.j.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一)测量过程简述
(1)测量依据:JJG 700—1999《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2)测量环境条件:温度(15~25)℃,相对湿度40%~68%。
(3)测量标准: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标准物质。具体为氮中甲烷标准气体。
(4)被量对象:气相色谱仪。
(5)测量方法:气相色谱仪(以下简称仪器)是在规定了仪器载气流速稳定性、柱箱温度稳定性、程序升温稳定性的情况下,用微量注射器注入一定体积的标准物质,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及吸附系数不同,由载气把气体试样或汽化后的试样带入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的仪器。根据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响应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6)评定结果的使用:在符合上述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一般可参照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二)数学模型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 (2)
式中:FID的检测限(g/s);
基线噪声,(mV);
标准物质的进样量,(g);
标准物质中溶质的峰面积,(mV·s);
(三)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对某台气相色谱仪检测器为TCD的仪器,在室温(25±1)℃的环境下进行检定。
1标准物质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氮中甲烷标准气体相对不确定度通常由标准物质证书给出,其定值不确定度为1.5%,包含因子=2,则:
=0.015/2=0.0075
2微量注射器校准值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微量注射器的体积刻度是重要的不确定度来源之一,所以,微量注射器必须经校准后才能使用。根据上级校准证书中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5%,k=2,则
=0.005/2=0.0025
3 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峰面积或峰高测量不确定度主要为进样的进样的重复性,规程规定进样6次,定量重复性为不大于3%,则:
=0.03/=0.0122
4基线噪声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对于工作站而言,基线噪声引起的一般为0.01。
(四)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1灵敏系数
数学模型: =
灵敏系数: =1 =1=-1
2各不确定度分量汇总及计算表
各不确定度分量汇总及计算表
5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质量
一、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体系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为了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团体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要想得到真实有用的财务分析指标,首要面对的就是财务报表分析的起点——财务报表。而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市场体系日益健全,财政部在2006年更是公布了《新企业会计制度》,并率先在股份制企业推行,2008年进一步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在各大国有企业试运行,志在统一整个纷乱的行业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口径,这样也就使得财务报表的格式和数据的填列有了统一的标准,这就为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推广和运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而常见的传统的指标分析例如: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和常见的流(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简单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整体评价分析的要求,而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本文从如何更好的应用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评价的角度,针对其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简述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一些人们的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自己关于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质量的一些看法。
二、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质量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内容,以财务报表为起点,分析使用的数据绝大部分来源于会计报表。因而,财务报表分析的前提就是如何正确理解财务报表,而要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质量,就必须先提高“会计报表质量”,而鉴于目前中国大多数的会计报表的情况是虚增会计利润或滥用会计准则,因而根据谨慎性原则,我们需要的就是要剔除一些不公允的收益和资产或增加一些低估的成本和负债。因此,目前我们在应用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未实行新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一般是一些老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老教育机构。由于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这些未实行新会计制度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往往水分巨大,尤其是资产项目以及由此计算的相关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值与新办企业和实行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比较会计计算口径差别巨大,应该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巨大。因此,对这类企业的财务指标计算值,应做进一步的分析。此外还有一些虽实行新企业会计制度,但未经独立审计机构审计的企业,其会计报表数据由于未进行审计调整,完全依赖于相关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内控制度,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缺乏同口径的可比性,由此计算出的指标值,也就缺乏可比性。
2.滥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整。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将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列为不可转回减值准备,杜绝了上市公司为主的企业滥用这几个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但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关上所有的窗户,对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减值网开一面,依旧可转回。所以对这几个项目的不同处理,依旧可以使上市公司将利润在不同年度之间进行调整。
3. 利用推迟费用入账时间降低本期费用。将当期费用挂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或挂入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非损益科目过渡,可以直接影响利润总额。
4、非主营业务利润。一些企业通过地方政府的递延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包括税收减免、接受捐赠等)来增加利润总额;这种调节利润的方法有时不必真的同时有现金的流入,但却能较快的提升利润。通过对递延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允许债务重组方确认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为那些资产经营不良企业重新找到一个调节利润的宝贵手段。
5.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和高账龄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可能产生潜在的资产损失。对这几类资产项目,我们一般称之为不良资产,而按照2008年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该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如果这种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这种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数据就有“大量的水份”。因此在对未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老国企进行财务评价时,必须将这些“水份”剔除后再进行考核和评价。
6.关联交易。通过对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判断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就应该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企业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企业。包括以其他单位愿意承担其某项费用的方式减少公司本年期间费用,从而使本年利润增加;或向关联方出让、出租资产来增加收益;向关联方借款融资,降低财务费用。而企业会计准则对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的利润限制起了一定的作用,而相应的财务报表分析也需要对这些虚增利润进行相应的剔除和调整,从而使分析数据更趋于合理。
7. 利用销售调整增加本期利润。为了突击达到一定的利润总额,如扭亏或达到净资产收益率及格线,公司会在报告日前做一笔假销售,再于报告发送日后退货,从而虚增本期利润,为了避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日后事项调节,有的企业还将退货期延长到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后,作假手段也在与时俱进。
8、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入 当期销售费用或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该类政策的变化对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对于使用控股股东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一种情况是控股股东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股东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当期利润。
9、利息费用。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以及非控股子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资金往来,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资金较为充裕,因此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占用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不收取资金占用费,对于收取资金占用费的上市公司,其收取的费用比率又有区别。如果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资金占用费用巨大,则收取的利息费用对当期利润影响巨大。此外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也常被用来作为降低费用和提高利润的手段。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时所存在的一些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考虑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质量。因此,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时应当注意: 1.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仅应该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更应该从动态的眼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 在利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将近三年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一方面注意有关数据的勾稽关系,另一方面注意产生不正常变化的指标,重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3. 对财务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只有计算口径一致,对比分析才有意义; 4. 对特别重要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并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其真实性; 5. 注意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6. 注意该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入情况,特别是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分析该企业的发展潜力; 7. 从会计法规的角度,对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定,防止内部人对财务数据的人为操纵,特别警惕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特别是对于关联交易的有关信息应该及时而准确的披露。
以上为关于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质量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
一、目标要求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改进作风做典范、民主管理上水平、洁净家园我先行”为实践载体,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全社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成果,牢牢把握好组织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形成高质量的社区两委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这三个关键环节,切实抓好谈心交流、征求意见、分析评议等各环节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检查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为整改落实阶段作好充分准备,为整个活动取得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掌控主要环节
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最核心的两个环节是“一会、一报告”,“一会”就是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一报告”就是撰写一份高质量、有深度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要扎实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研究确定组织生活会主题,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做好群众评议、报告内容公开等工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二)准确掌握时间
二、具体做法
(一)坚持理论武装头脑,分析检查思想不动摇
加强理论学习是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支部要在巩固学习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科学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前经济形势,联系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推动科学发展相结合,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
(二)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切实开好组织生活会
组织生活会召开前要认真做好准备,社区两委成员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紧扣近年来本支部的工作实践,切实增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针对性。查找问题要拓宽途径,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访谈、入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面对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建议,切实将问题找准。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要认真梳理汇总,分别整理出涉及到社区和个人的具体意见,并及时反馈。
(三)着眼构建长效机制,打造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
对照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检查在运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社区先进的发展经验,检查在科学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际和职责要求,检查在服务科学发展方面的不足;对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检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和组织生活会的成果,认真撰写社区党支部分析检查报告。
(四)广泛集中民智,做好分析检查报告评议
社区党支部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认真组织评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使群众评议的过程成为上下沟通、形成共识的过程。评议方式可采取书面填写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群众评议要注重实际,要尊重群众的评议意见,根据评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意见,要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体现到分析检查报告中。
三、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
要加强对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组织领导,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领导带头,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分析原因,带头理清思路,带头明确方向,带头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措施制定到位、指导推动到位,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不走过场、不出偏差,确保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会计学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与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中外会计审计史、会计审计思想史、现代会计理论。至今为止,郭道扬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著作10余部,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因此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他指导的博士论文多次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其中《会计契约论》(雷光勇)荣获了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郭道扬教授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于1992年获“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1997年“京都会议”到2007年“巴厘岛会议”,各国政府为拯救人类向“污染型经济”发起全面宣战,并确定了建立“绿色经济时代”的长远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家与政治家构建了进行全球环境治理的基本框架,而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也明确了务实研究的行动纲领。当前,在总体上,虽然高层次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已具有统领性指导作用,但却缺乏基础层面的务实性研究,针对这一点,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会计第二报告体系”建立方面。由于内容广博,难点很多,故在此仅论其纲。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既创造了人类社会,也持续发展了人类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在于:(1)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在处理好它们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2)辩证处理好资源耗费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可持续性,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基础;(3)会计控制要在资源可持续性消费、财产权益与生态权益之间,探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探索新的平衡控制点。
二、在全球社会范围内,必须认识与发挥会计控制在实现良性互动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几十年来,人们虽然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领域力求解决“良性互动”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应当看到不少切实性的重要问题却一直悬在空中,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一直囿于一个怪圈之内,使其成为研究中让人十分懊恼、困惑的问题。事实上这是缺乏解决“良性互动”基础性问题的缘故。实现“良性互动”,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层面的财务控制问题,它可以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落在实处,真正实现资源消耗低、污染轻微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体;一是基础层面的会计控制问题,它可以切实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的资源消耗结构问题,不断提升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比重,不断降低污染型消耗与降低环境成本,为改造“污染型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创造一个最充分的基础性条件。如果大家和一些权威依旧戴着一副“老花镜”看待财务与会计,那么这个问题便很难解决。
三、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的历史基础
经济全球化使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人类开始从全球社会范围研究良性互动问题。目前,可以作为解决第二报告体系建立基础的文献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该文献对从综合性标准确定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问题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二是联合国所属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尽管这个文件基本上是原则性的,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可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此外,可作为研究文献基础的还有英国的《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丹麦的《绿色账户法案》,以及把生态资源和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等。
四、实现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支配社会经济时代的根本转变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以“产权为本”的思想,便一直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尤其是在进入到市场经发展阶段后,产权经济已成为社会的标志性命名,产权价值运动强有力地支配着企业、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循环。世界,是被产权支配、控制的世界。
围绕产权的反映与控制,500多年以来,近、现代会计以资产、负债、资本与权益为主导性会计要素,并以此构建与发展完善了会计的第一报告体系。该体系以产权及其权益为核心寻求平衡关系并通过控制保持这种平衡关系;同时,它还通过系统披露与揭示产权占有、产权价值投入与权益增值状况,为单元利益主体权利竞争性决策服务;它通过现金流量的披露与把握,保持独立经济单元的正常财务状况,以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正是在“产权为本”思想的支配之下,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舍近不求远,朝前不顾后,一味着眼于经济发展而无视生态环境问题,在事实上把经济与环境对立起来,最终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自然而然,会计控制工作的发展也是这样,可以讲,这一点是人类会计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一大悲剧。
当今,会计要在“良性互动”中发挥基础性控制作用,实现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必须通过改革,建立会计的第二报告体系,并在报告内容整合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反映与控制的重点,纠正以往工作的片面性。同时,要在第一报告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对两大报告体系进行整合,即把工作的一个重点放在对产权价值运动的系统反映与控制方面,也要把工作的另一重点放在以“人权为本”,实现“良性互动”方面,并把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使会计控制工作成为保障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会计第一报告体系与第二报告体系的关联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在史前时代,人类首先通过解决生活资料的生产,来解决了人种的繁衍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解决人种的正常繁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今,当环境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的生存权的时候,生存权便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因此,由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一点既是建立第二报告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在两大报告体系之间明确关联点的关键。
从根本上追究,环境恶化产生危害的集中点是人的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力,也是最根本的权力。失去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力便无从谈起。片面坚持以“产权为本”,造成经济失控与发展扭曲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失控的具体原因又在于资源耗费失控、失衡,以及消耗中的废气、废水排放失控。从第一报告体系考察,会计对资源耗费成本的反映与控制是极其片面的,它既放弃了对环境成本的单独考核,更没有通过比较对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进行考量与分析,因而,它在权益计量、确认与效率评估等方面也是虚而不实的。以往把环境信息作为附列的部分来列示,事实上这样做就连附带反映与控制的目的也达不到。
所以,本文从会计控制工作一体化角度出发,把会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确定在“权益”方面,第一报告体系以“产权为本”,系以“权益”作为施行控制的支点,而第二报告体系则充分体现以“人权为本”,把施行控制的重点放在“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相统一的方面。保障人的生存权是施行控制的根本前提,以实现“良性互动”为控制的目标,达到“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的统一。必须指出,实现“良性互动”,并非让人类一味削减必要的耗费与放慢发展速度,也并非听之任之继续走以往的老路,而是通过切实控制,从根本上改变耗费的方式与方法,改变经济发展的路径,彻底消除“污染型经济”,在“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第二报告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
以下所讲框架属于设想性质,尚有待通过实践进行反复研究、验证与改进。1.该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为:(1)环境治理投入;(2)环境成本;(3)环境损失;(4)生态权益;(5)资源耗费;(6)资源非正常性耗费;(7)资源损失;(8)不可再生资源耗费;(9)水资源耗费;(10)污水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1)水资源防污治理投入;(12)废气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3)大气排污治理投入等。2.该体系中第一报告――“资源耗费与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设置。相对第一报告体系中的三种主要报告而言,本文将其称为会计的“第四报表”。3.“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表”,用以分析与评价生态权益。4.“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通过对水资源的专项反映与控制,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5.“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染危害程度报告表”,用于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6.“企业(或地区)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报告表”,按企业所属行政区划,按指标进行汇总,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说明自检、自测与自控情况,揭示主要问题产生原因,表明改进意见。
该报告体系中的各报告从一个侧面,或从综合的方面,体现以“人权为本”精神的贯彻情况,整个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集中在资源耗费与环境“良性互动”方面,借以分析与评价报告单位对“生态权益”的保障、维护情况,最终把控制点始终集中在对人的生存权利的保障方面。
七、第二和第一报告体系地位与作用之比较
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当生态环境成为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矛盾的主导性方面的时候,只有通过建立独立的第二报告体系,才能解决新环境下的会计控制问题。并且从以“人权为本”,保障与维护人的生存权方面讲,第二报告体系的作用是第一报告体系不可取代的,并且要切实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报告体系的重要程度理当排在首位。
八、第二报告体系编报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为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取得实效,5月15日上午我院召开全院干警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工作进行总结,并对第二阶段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区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第二指导检查组的同志到会指导,彭美明组长代表指导检查组作了重要讲话。
会上,常务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胡建岚代表院党组对第一阶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小结,剖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对第二阶段分析检查工作的进行了部署,提出要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的工作。
区委学习实践活动第二指导检查组组长彭美明到会指导,他充分肯定了我院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认为我院第一阶段的学习突出、内容扎实,主要做到了六个落实:即领导落实、方案落实、机构落实、学习落实、活动落实、效果落实。将第二阶段的规定动作归纳称十一条,一是制定方案,二是征求群众意见,三是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四是组织开好党员组织生活会,五是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六是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七是公布分析检查报告评议结果、八是开展服务企业的“七个一”专项活动、九是民主恳谈、十是群众评议、十一是素质提升行动。最后,他还强调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紧扣主题。要紧扣“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主题开展第二阶段活动,将第一阶段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二是要抓住重点。第二阶段的安排内容多、时间紧,要抓住重点、兼顾一般,重点是开好两个会和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是第二阶段分析成果的体现,要在调研、征求全部意见后,提出新形势下崭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三是要制定好计划。要及时制定出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实施计划,检察院已制定并下发了《深入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任务分解表,值得肯定。四是要抓好总结和宣传报道。要及时总结一些学习经验、做法,使检察院开展活动的先进经验在全区各机关部门中得到交流和学习。
最后,党组书记、检察长潘松萍做了总结发言。对抓好第二阶段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明确重点。第二阶段有四个重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征求意见(民主恳谈)和两会一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分析检查报告)。他特别强调了分析检查报告的重要性,提出我们要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通过分析检查、讨论评议,为下一步的整改打好基础。同时,潘检专门指出要开展好有检察机关特色的服务企业“七个一”专项行动。二是真心诚意听取意见、接收意见。第二阶段的工作关系到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检察工作的发展,有助于将我们的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我们要真心诚意地提出建议、真心诚意地接受批评。三是要“实”。意见要实、问题要准、分析要透,关键要切实可用。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检察机关在科学发展要求上有没有真正做到依法监督、守护公正,严格执法、维护公正,真正服务社会大局;二是查找检察机关自身思想素质、纪律作风方面和科学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
一、对四项监督制度重大意义的几点体会
1、四项监督制度是对选人用人权力监督的重要举措
干部选拔任用问题历来是社会的焦点。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整治力度虽然取得和大成绩,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四项监督制度,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重要的制度创新,显示了我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强决心。
2、四项监督制度是根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制度依据
现实中,用人上的违规行为和失察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不清、责权关系不明,致使出了问题往往难以追究到位。四项监督制度以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为利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对违规失责者应该受到怎样的查处都有明确规定,改变了以往在选人用人上实施责任追究方面模糊不清、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局面。依据这四个监督制度,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选人用人上各种违规违纪的行为。
3、四项监督制度是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组合拳”
四项监督制度,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过程监督和效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为干部选拔任用形成系统的“防控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责任追究促正确履职,坚持有规必严守、违规要查处,有权必有责、失责要追究的原则,列出了五大类责任主体和39种责任情形,并规定了责任追究措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着眼于事前把关和事前预防,规定了五种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部门,规定了七种干部选拔情况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强化了“事后”监督,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将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与其提拔交流直接挂起钩来,详细规定了检查的内容、检查的程序、参加民主评议的范围,同时规定了检查结果的运用。
二、对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的几点建议
1、要认真学习,拓展广度和深度
积极参与专题辅导讲座、大会交流、典型案例剖析、知识问答测试等方式的学习,使四项监督制度入心入脑,真正的熟知。要将学习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列入日常学习、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全面的分析检查,整改提高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要全面推行,抓住重点
严格执行这四项党内监督制度,必将对本单位及中心系统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认真抓好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要关键是抓住重点。推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突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倒查”机制;推行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重点是要加强事前防范和监督指导,前移监督关口;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重点是全面覆盖;推行离任检查制度,要重点是离任必须检查,检查必须动真格不搞例外。
一、对四项监督制度重大意义的几点体会
1、四项监督制度是对选人用人权力监督的重要举措
干部选拔任用问题历来是社会的焦点。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整治力度虽然取得和大成绩,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四项监督制度,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重要的制度创新,显示了我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强决心。
2、四项监督制度是根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制度依据
现实中,用人上的违规行为和失察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不清、责权关系不明,致使出了问题往往难以追究到位。四项监督制度以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为利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对违规失责者应该受到怎样的查处都有明确规定,改变了以往在选人用人上实施责任追究方面模糊不清、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局面。依据这四个监督制度,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选人用人上各种违规违纪的行为。
3、四项监督制度是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组合拳”
四项监督制度,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过程监督和效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为干部选拔任用形成系统的“防控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责任追究促正确履职,坚持有规必严守、违规要查处,有权必有责、失责要追究的原则,列出了五大类责任主体和39种责任情形,并规定了责任追究措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着眼于事前把关和事前预防,规定了五种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部门,规定了七种干部选拔情况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强化了“事后”监督,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将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与其提拔交流直接挂起钩来,详细规定了检查的内容、检查的程序、参加民主评议的范围,同时规定了检查结果的运用。
二、对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的几点建议
1、要认真学习,拓展广度和深度
积极参与专题辅导讲座、大会交流、典型案例剖析、知识问答测试等方式的学习,使四项监督制度入心入脑,真正的熟知。要将学习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列入日常学习、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全面的分析检查,整改提高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要全面推行,抓住重点
严格执行这四项党内监督制度,必将对本单位及中心系统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认真抓好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要关键是抓住重点。推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突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倒查”机制;推行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重点是要加强事前防范和监督指导,前移监督关口;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重点是全面覆盖;推行离任检查制度,要重点是离任必须检查,检查必须动真格不搞例外。
一、对四项监督制度重大意义的几点体会
1、四项监督制度是对选人用人权力监督的重要举措
干部选拔任用问题历来是社会的焦点。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整治力度虽然取得和大成绩,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四项监督制度,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重要的制度创新,显示了我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强决心。
2、四项监督制度是根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制度依据
现实中,用人上的违规行为和失察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不清、责权关系不明,致使出了问题往往难以追究到位。四项监督制度以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为利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对违规失责者应该受到怎样的查处都有明确规定,改变了以往在选人用人上实施责任追究方面模糊不清、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局面。依据这四个监督制度,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选人用人上各种违规违纪的行为。
3、四项监督制度是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组合拳”
四项监督制度,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过程监督和效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为干部选拔任用形成系统的“防控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责任追究促正确履职,坚持有规必严守、违规要查处,有权必有责、失责要追究的原则,列出了五大类责任主体和39种责任情形,并规定了责任追究措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着眼于事前把关和事前预防,规定了五种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部门,规定了七种干部选拔情况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强化了“事后”监督,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将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与其提拔交流直接挂起钩来,详细规定了检查的内容、检查的程序、参加民主评议的范围,同时规定了检查结果的运用。
二、对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的几点建议
1、要认真学习,拓展广度和深度
积极参与专题辅导讲座、大会交流、典型案例剖析、知识问答测试等方式的学习,使四项监督制度入心入脑,真正的熟知。要将学习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列入日常学习、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全面的分析检查,整改提高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要全面推行,抓住重点
严格执行这四项党内监督制度,必将对本单位及中心系统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认真抓好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要关键是抓住重点。推行责任追究制度,重点突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倒查”机制;推行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重点是要加强事前防范和监督指导,前移监督关口;推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重点是全面覆盖;推行离任检查制度,要重点是离任必须检查,检查必须动真格不搞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