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预算实习工作报告范文

预算实习工作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预算实习工作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预算实习工作报告

第1篇

报告指出,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全省审计机关对9529个单位、项目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违规金额318.47亿元,损失浪费金额3.62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825.26亿元,应上缴财政资金83.88亿元,已收缴财政资金57.16亿元,归还原渠道资金17.67亿元,审计核减工程建设资金38.76亿元。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处理案件和问题26件。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整改措施1224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47项,向社会审计结果公告487篇。

报告认为,2012年度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部分支出批复下达不及时,支出进度不够均衡;个别支出项目完成预算比例较低,结转下年支出数额较大;部分财政收入未及时缴库;有的支出管理不够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有待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有待完善;有的税种收入计划未完成;部分社保费和基金计划管理不够规范;有的涉税审批事项审批不够严格;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14个省级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及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3个单位违规收费1293万元;5个单位非税收入3844万元未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5个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1496万元;4个单位违规发放奖金、补贴等166万元;4个单位虚列支出977万元;6个单位违规列支570万元;5个单位少计固定资产5.5亿元;4个单位未经政府采购267万元。

对18个省级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开展了内审自查与审计抽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4个单位预算编制不完整5.08亿元;6个单位超预算支出823万元;3个单位未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358万元;2个单位行政经费挤占项目经费238万元;3个单位违规发放福利费、补贴等50万元;3个单位超限额使用现金25万元;6个单位往来款1900万元长期未清理。

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情况

对西安市、宝鸡市和6个财政省管县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地税部门改变税种和入库级次入库税收;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缴入预算外财政专户;未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少配套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等。

“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管理使用专项审计调查情况

对47个省级部门单位2012年 “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三公经费”支出超预算;部分单位将公务接待费转移到其他项目支出;车辆运行费较高;年均会议次数较多;在会议费中列支其他费用。同时,对20个省级部门2013年1至6月“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情况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20个单位“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总额较2012年同期下降28%。

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省审计厅对7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或跟踪审计,核减工程建设资金5.17亿元。主要问题是:4个项目超概算、概算外支出8.12亿元;6个项目违规招投标6.36亿元;2个项目超标准购车10辆,价值473万元;2个项目出借、挪用项目资金5780万元;2个项目滞留安置补偿资金等1.54亿元;3个项目因设计变更、运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资产闲置905万元,损失浪费235万元。

2012年省审计厅组织对5市1区的804个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26个项目的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违反招标规定;13个项目自行改变设计;275个项目未经审批超概算建设。9个项目现金支付工程款;6个项目多付工程款、监理费;5个项目不合规票据入账。14个项目滞留建设资金,6个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于其他项目建设。

涉农和民生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省审计厅与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对全省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跟踪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县安居工程资金预算安排不足,公租房、廉租房租金未及时缴入财政部门,将安居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支出。149个项目建设开工时“四证”不全,89个项目超标准面积建设。9个县(区)部分保障房分配给不符合条件的家庭,部分家庭重复享受住房保障待遇。

对截至2012年底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整治专项资金及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各类违规违纪资金2.77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0个县垃圾处理项目未按要求在2010年底前建成;部分已建成项目运营未达到设计要求;15个县截收污水管网未完全实行雨污分流;41个治污项目因自筹资金困难未能实施。

对91个县(区)2010年至2011年水库移民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12个县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前期费用、弥补工作经费等。15个县级财政滞留欠拨项目资金。37个县配套资金不到位。10个设区市、25个县不同程度地存在直补资金发放不及时、擅自改变项目、项目建设未经招投标等问题。

对10个市、77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财政扶贫和扶贫贷款及小额信贷资金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0.84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是:52个市、县(区)财政部门少安排配套资金。33个市、县(区)财政部门滞留、欠拨项目资金,21个市、县(区)扶贫部门滞留、欠拨项目资金。14个县(区)扶贫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挤占、挪用项目资金。4个县(区)超贷款额度兑付扶贫贷款贴息资金。

对2012年度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审减工程造价1.95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6个市配套资金不到位3.9亿元。二是3个市135个建设项目未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制度。三是由于施工企业多计工程量、高套子目,以及建设单位签证不实等原因,造成多计工程造价1.95亿元。

对全省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截至2012年底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2009年至2012年,全省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偿还本金及利息占通行费收入比例低于规定的70%。二级收费公路与其他公路项目相互拆借、占用建设资金、通行费收入等5.42亿元。个别收费站挪用还贷资金支付人员经费等。

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审计情况

对部分县(区)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2011年度资产负债损益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的主要问题是:违规向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发放经营性贷款;向不符合借款条件、抵押物不合规的借款人发放贷款;违规发放多头贷款、关联互保贷款;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企业;违规发放股金红利。

对4户国有企业2011年度资产负债损益进行了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是:少计收入454万元;多计成本1068万元;少缴税费323万元;超核定基数发放工资768万元;违规向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少计固定资产7704万元;未按规定使用政府补助资金5922万元。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全省审计机关对2308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金额36.33亿元,其中属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金额7129万元;查出管理不规范责任金额197.97亿元,其中属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金额3.7亿元。审计后,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9人。

审计查办经济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情况

2012年下半年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15件,移送涉案人员19人,涉及金额8572万元;向相关部门移送问题线索10件,涉及37人,金额7.15亿元。

最近,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了省审计厅关于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汇报。省长娄勤俭在肯定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同时,针对审计报告反映情况提出了整改要求。目前,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审计厅将加强对整改情况跟踪监督,及时报告整改和纠正情况。

针对上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刚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继续改进支出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加强支出项目论证和审核,健全和完善项目库,全面推行项目滚动管理;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不得随意调整和变动预算,科学有效地调度国库资金,减少资金沉淀,不断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规范各项支出行为。

第二,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要严格实行项目评审、国库集中支付、政府统一采购等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减少资金的滞留闲置、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等问题,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第2篇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县情县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将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开展文物普查,对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提高我县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县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重新登记。根据普查结果编制普查档案和普查报告,及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中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三、普查的组织

为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领导组织,我县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四、普查的时间与实施步骤

普查的时间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年4月至12月)

(一)编制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二)安排普查专款,购置普查相关仪器和设备等。

(三)参加上级举办的文物普查骨干学习班以及对抽调人员进行培训和实习。

(四)成立文物普查小组和办公室。

第二阶段:文物普查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

(一)各普查队、组根据国家文物局下达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所负责地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二)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普查队负责人负责审定。

(三)普查数据、资料定期上报。普查队会同县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地(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个月上报普查电子数据、资料和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四)普查数据、资料的纸质文挡在野外调查结束后,以县为单元逐级上报。

第三阶段:综合结果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按规范要求形成普查工作的各项成果:

(一)对文物普查中采集的不可移动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并逐级上报。

(二)建立数据库。

(三)编制文物普查档案。

(四)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五)编制普查工作报告。

五、普查的经费

普查经费由当地财政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使用。为开展和完成好我县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工学交替;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6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是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

本文依据高职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就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了阐述。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操作规程,明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架构和职业方向。它以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与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政策法规、员工关系管理等课程密切相关。

二、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及培养目标

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在改革中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以知识应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手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养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乐学、好学、善学、学出成效。”同时,通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模块工作,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为人力资源资格考证和各模块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能力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职务分析计划的制定、分析职务的选择、职务分析方法的确定、职务分析的步骤和时间的安排、职务分析调查的实施、职务说明书的撰写,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2.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招聘广告的编写、招聘渠道的选择、招聘流程的制定、面试活动的组织和时间安排、工作申请表的设计和筛选、面试问题的设计、面试过程的实施、面试结果的评估、劳动合同的签订、入职手续的办理。

3.绩效考核,包括:绩效考核内容的确定、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表格的设计、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

4.培训与开发,包括: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日常管理、进行培训工作的准备工作、培训预算和核算。

5.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信息的采集、员工工资核算、处理常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

6.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

为达到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按人力资源原理基础知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训练层层展开。教、学、做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工学结合、体验式学习。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模拟招聘、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模拟的企业背景下,通过教师边讲、学生边看边学边练边改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校内实训结合课堂内容,在掌握模块基础知识后,实训项目任务书,学生课后制定项目工作任务安排计划。一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事先安排好各自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在这过程中,针对相应的具体任务,指导老师会在课上或课外进行一次专题辅导,并要求学生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在工作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随时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找出解决的途径,并把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大家共同学习知识库。这个问题知识库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庞大的问题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然后,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在课堂进行汇报分析。

随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方法,而且能动手进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能初步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模块的管理方案和实施措施,并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由于是以项目展开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课程改革中设计了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在实训环节中,学生分组在不同企业现场顶岗实训,其目的是通过对招聘面试、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的实地实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管理原则、操作流程,尤其要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把模块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岗位的职责要求进行结合,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把实务提升为实操。

四、教学模式改革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工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现场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体验式教学。

1.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能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工学交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互动协助,从学习中完成任务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实习小组进行分工协作,进行方案的设计、过程的组织、资料的查阅,最后共同完成工作报告。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工作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学生约5人一组分组协作进行。

3.现场教学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在一些教学环节采取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结合。

4.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给出的扩充性学习资料及学院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料查阅,使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在探究性问题的过程实践中,掌握活动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有: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在线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管理视野”系统提供管理资料,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

四、考核方案改革设计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考核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从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到考核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以考不考来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定学生的思维。“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传统考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

笔者对专业课程教学结业考试进行了改革,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点强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让考试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考核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

1.学习态度考核(15%),包括:上课出勤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

2.学习方式考核(20%),包括:自主性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学习和集体学习意识、网络学习和转移学习能力等。

3.学习效果考核(45%),包括:作业质量情况、任务项目完成质量、实践操作和应用分析的结果正确性情况等。

第4篇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23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090-0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词,该词频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计划报告、各类媒体的报道中,还被称之为民生之本,这都体现了对大学生就业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是数量众多,据教育部自2009-2011年的高等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人数均超600万大关;时间紧逼,每年7月份之前毕业生必须离校进入社会;涉及面广,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构成该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人才市场、学生及其家庭。为此,我国各级政府、高等院校以及有关组织部门、家庭和个人都积极寻求对策,采取措施,为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各种支持和信息服务。本文以就业服务为研究切入点,分析论述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模式,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1 政府服务模式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政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改革开放后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到如今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自主择业”3个历史时期[1]。每个时期政府所承担的责任,行为选择,服务内容,政策制订等各不相同。现阶段,我国政府紧密围绕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

1.1 制订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并以宏观调控为主,促进就业1.1.1 政策法规制订者

(1)国家相关部委

包括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单独或多部门联合一起制订、出台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如教育部制订《五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将享优惠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等文件。

(2)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

各省级人民政府、直辖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如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科技厅等,以国家相关部委的宏观就业政策文件为指导原则,根据所辖区域的实际情况,制订与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例如广东省政府2010年首次出台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少数地级市、县区等政府机构也积极制订仅适用本地区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如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2010年度《深圳市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管理办法》。

1.1.2 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分析

据统计,从2009年起至目前,国家各部委单独或联合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国性政策文件共107份。各个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数量从十几份到几十份不等,北京市近三年出台11份,上海市13份,广东省15份,四川省20份,天津市32份[2]。解读这些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主要内容有:

(1)就业渠道政策

政府为了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订了一系列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就业政策。如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切实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等。

(2)就业服务政策

为了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创新就业信息服务内容,政府推出多项服务举措。如鼓励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就业宣讲会、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等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岗位信息、网络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就业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完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和制度。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全面落实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活动[3]。

(3)就业能力政策

即加强毕业生能力政策,包括就业指导服务政策,如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举办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提高就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包括课程的改革及专业设置),如教育部通知要求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实习培训政策及宣传引导政策,如鼓励创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

第5篇

1.院校与企业间紧密合作难。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以达到双赢,不过企业与院校间合作存在功利层面,需求旺盛时显示出其“积极”的一面,而需求减弱时又表现出其“被动”的一面。院校与企业间尚未形成教学“双主体”格局。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难。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外基地所进行的实训,以田间作业为主,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按照实践性教学计划所进行的实训难以落实。企业很少从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素质方面安排实训内容,甚至有时把实训学生当作了企业的临时劳动力,降低了学生从事实训的积极性,使实训流于形式。3.组织实施难。园艺专业实训的项目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实训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实际生产,近期效益差,时间也很难吻合;而企业是按照生产实际要求进行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必要的实训环节。

二、探究突破难点的思路

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外实训教学要始终秉持这一目标,从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到校企合作协议书签定,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翔实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素质。

三、校外实训模式

1.实践教学“2+2+2”模式。(1)技能实训。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出到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及园艺植物栽培关键技术实训。(2)轮岗综合实训。第3、4学期,参加企业园艺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划分“果、菜、花”三个方向生产小组,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阶段性的生产管理,把握园艺植物产供销关键技术。(3)顶岗实习。第5、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并在产、学、研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根据园艺作物生长季节,学生在校三年分别实施专业认知、季节单项实训、季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实训项目,实现学生能力由“一般能力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阶梯上升,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统一。2.实践教学“4+4+2”模式。(1)轮岗综合实训。第1、2、3、4学期+两学年的4个假期(寒暑),学生直接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时间和内容先由实训基地提出方案,教师授课计划围绕生产实训进行制定,实施时还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整。(2)顶岗实习。最后2个学期,企业根据学生的意向及前两年考核情况,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实训期间完成工作报告或毕业论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实训计划,与“2+2+2”模式不同的是,学生直接全程参加生产实践。3“.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部分或者全部学费以及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是:确定“订单”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协议签订后,各方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如若违约,就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四、校外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

第6篇

关键词:本管理;实训创新;模拟场景;情景教学

一、国内外成本管理实训教学现状

从国外研究应用情况来看。英国采用讲授、辅导、研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授课,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美国大多采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实习课程的比重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掌握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技能。加拿大采用实地训练课程开设,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德国注重专业实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教学计划还是实际教学工作中,成本管理教学都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培养应用型成本管理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成本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被忽视。课程教学计划中用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小,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实践能力差,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多年来,许多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胜任本职工作。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关注的主题。(2)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成本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成本管理教学一直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先完成成本管理理论教学,然后用很短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进行模拟实验,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人为地分成两块,由于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从未接触过实体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在理论学习中往往感觉成本管理理论很抽象,对成本管理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而学生在最后进行模拟实验时也只是局限于假设企业的固定条件下进行,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得不到有力的保证。(3)现实的成本管理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实的成本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模拟实验和会计专业实习。其中,成本管理模拟实验被融于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之中,而且仅对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模拟实际操作。专业实习,因为接纳单位、学校、学生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不能落实实习单位,使专业实习不到位。即便落实了实习单位,因一些单位成本管理业务少,会计处理方法简单,实习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搭建实训平台进行情景教学的意义

(1)情景教学的含义。情境教学是一种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到某一工业企业参观产品生产技术过程,也可组织学生观看根据产品生产技术过程、生产组织特点录制的录像片,对成本计算对象的经济内容予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显示与剖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实际,设计成本计算方法的技能。(2)情景教学的意义。情景教学模拟制造业现场,目的是使学生参与,教与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实际制造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从而是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情景教学环境下,教学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情景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实落到实处。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把所学知识放在问题中,创设问题情景,使问题处在学生的学习心理最近发展区。这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升华成本管理实训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搭建实训平台进行成本管理实训创新实践

(一)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展示。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教学模型展示了该公司整个生产流程。作为成本会计教学,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及物料流向、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工厂。

1、 部门设置。 (1)基本车间及工艺流程:冲压车间―连杆车间―制管车间―成品车间冲压车间―下料―冲―车―转总装车;制管车间―下料―车―酸洗―防锈―转总装车间;连杆车间―下料―车―镀前粗磨―镀前精磨―电镀―镀后精磨―总装车间;总装二车间―领料―组装―电泳―包装―入库;总装一车间―领料―组装―涂装车间;总装三车间―领料―组装―涂装车间;涂装车间―领料―外联―静电喷涂―包装―入库(成品减震器)。(2)辅助车间:机修车间(加工料架、挂具、修补)、动力车间(供水、电、汽)。(3)非生产部门:后勤管理、采购部、物流中心、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质保部门(一线品质检验、测量、化检、外协检验、体系认证、售后服务)

2、公司成本核算相关制度。(1)本公司原材料核算采用计划价;(2)自制件采用实际价格;(3)月底按归属单位分摊材料成本差异;(4)辅助车间水、电、汽按各单位使用量进行分配;(5)机修的加工费按各单位加工工时进行分配;(6)成本费用核算设置: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分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下设三个明细核算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7)各车间之间半成品结转用逐步结转法;(8)各车间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是按约当产量法,完工产品入库按实际成本; (9)成本核算岗位分工及工作范围:成本岗位:分材料会计岗(2人),成本核算岗(2人),投入产出审核岗(1人)、产成品岗(1人);(10)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依据是:上年12月未实际成本价

3、所需相关数据资料。(1)冲压领料汇总;(2)工资、福利预提;(3)辅助车间发生资料,如:折旧、水电等

4、成本控制。(1)部门降低成本的方法及成效:各部门费用按预算执行,超额在工资中兑现。不同部门降成本方法及成效不一,简要举例如下:①采购部降价年目标是3%,去年实际完成降价3.5%,②研发部门新材料替代,此项工作审核中,数据不定③车间采用投入产出核算法,超定额耗用及超定额废品实行追索,在工资发放中兑现。(2)成本定期进行分析:月度分析,具体资料有投入产出工作报告,财务经营分析

(二)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教学的要求。一是每个小组在教师讲完具体要求后,独立开展实训,小组内成员可自由交流。各组员按要求完成自己任务。二是先完成的成员可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各小组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整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四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成本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小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并综合点评。五是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并上交指导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综合实训内容,消除因成员间岗位差异而出现的技能差异。

(三)根据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计。综合模拟实训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设计为10人,成本会计6人,其中材料会计岗(2人),成本核算岗(2人),投入产出审核岗(1人)、产成品岗(1人);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2人对应明细账、多栏账、总账;财务经理1人负责稽核原材料、工资、其他支出、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账、报表的审核;财务总监1人负责车间成本核算、报表分析及成本报表说明。

(四)成本管理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工艺流程。(2)对各类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各小组可自行选择费用分配方法。(3)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辅助生产车间的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因各厂而异。可将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机修车间、运输车间、动力车间。其中机修车间含供电、供水、供气,教师指导学生开设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多栏账,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多栏账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辅助车间制造费用等二级科目。具体业务指导如下:其一,指导学生(会计)登记辅助生产多栏账。其二,准备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三,按组分别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其中第一、第二组采用交互分配法,第三、第四组采用顺序分配法。(4)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设制造费用多栏账,并按车间核算。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表,逐项登记各车间制造费用。因钢管、连杆均为半成品,故三大车间制造费用不要放在一起分配。制造费用的总额按三个基本车间的固定资产原值比例进行分配,减震器成本计算表,成本还原与否学生自定。(5)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教学预期效果。从上述模型教学案例可看出,综合模拟实习场景教学直观,简明。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分配合理,并按照"岗位会计任务会计技能模拟训练交流互动上交报告提高创新"的实训教学步骤,指导学生扮演好岗位角色、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专业技能,效果是明显的。其一,搭建实训平台是成本会计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桥梁,模型教学法优点是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其二,每组学生初步做完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拟实训后,也许收获不大,但经过每组成员中各个会计岗位的人员对所负责的任务进行演说和交流后,学生的技能前后相比截然不同,他们所分享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开拓自身的思维,树立合作创新意识。其三,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逐步明白了会计与出纳、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是不同的财务角色;明白了成本会计因不同的辅助生产方法,不同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计算的成本结果是不同的;明白了分步法成本计算的步骤,分步法与品种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明白了总账、明细账、报表、科目汇总表的钩稽关系。其四,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与期初相比,对成本会计工作更熟悉,对成本会计理论理解更透彻。

参考文献:

[1] 郭秋平.自主学习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哈佛大学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81-185.

第7篇

2011年,全市教育系统出色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刚才,迟振军同志、单余岱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做好当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市应对金融危机挑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迎接下一轮经济腾飞所做的必要准备。当前,我市教育已经进入一个体系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的快速成长期,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牢牢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按照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强化措施,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工作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前,我市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多,特别是城乡中小学办学差距的不断拉大,已严重动摇农村义务教育基础。采取必要措施,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各地政府必须认清形势,找准问题,采取必要措施,促进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把农村教育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在教育投入、教师聘用、教师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必须给予农村学校必要倾斜,并形成一种常态机制。二是要建立农村教师补员机制。我市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中青年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现有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学科结构、师资数量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各地政府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有计划地择优选聘具有教育资格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其次,各级教育部门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制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以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为重点,开展多形式的送教下乡、对口支援活动。同时,要有计划地抽调农村教师到城里进修学习、实践锻炼,以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实践能力。二是要统筹城区学校均衡发展。对办学条件相对差的城区学校要适当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落后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要严格控制城区中小学的办学规模,特别是解决好先进校班额过大问题。教育部门要加强管理,坚决做到按政策招生、按计划招生、按学区招生。

(二)积极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以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电大的在籍生数量也在大幅增加。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仍较缓慢,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1年,各县职教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建成,2012年,要全力抓好配套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可以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实习基地有条件可以自建,也可以与企业联建或以企业为实习基地。配备实习实训设备既要立足自身财力分期分批购置,又要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设备。要拓宽思路,创新思维,跟上经济发展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元办学模式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灵活培训机制,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努力把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继续实施“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建设专项计划”,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增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能力。要协调各县职教中心与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发展,优化校际间专业设置,避免专业重叠无序竞争,力求做到优势互补,努力打造职业教育的整体品牌。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家长积极转变观念,让“行行出状元”的新型人才观逐步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和职称制度改革。国务院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同时我市被国家和省确定为全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和职称制度,对于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落实相关工作部署,及时研究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与教学两不误。要把实施绩效工资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引导优质师资在城乡间、校际间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四)加强高考管理,整肃考风考纪。大家都很清楚近年来我市在高考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也都很清楚政府及教育部门严肃考风考纪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2012年的高考形势仍不容乐观,大家必须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对高考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预判。各县(区)政府是本地高考组织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高考考风考纪负总责,要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和侥幸心理,认真总结本地历年高考工作,查找不足,严密高考组织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各地要认真执行高考政策规定和工作纪律,继续加大违纪舞弊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考务人员参与舞弊、组织替考、利用高科技手段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无论什么人违法违纪都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在评选推荐高中省优秀学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各高中都要严格按照评选条件、规定程序组织推选,划清责任,逐级把关,真正做到择优、透明、公开。今后,哪个地方再出现问题,将严肃追究哪个地方教育部门的责任。

(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国家安排的国债项目资金比较多,我们要抓住机遇,全力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与上级有关部门保持经常性沟通,随时掌握项目申报、审批相关信息,争取有更多的教育项目落户,加快我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对于有希望落到我市的教育项目,要跟踪协调,确保项目落实、资金到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还要积极争取开行贷款,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工程如期建成使用。市特殊学校建设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市教育局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全市教育工作新局面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加强管理,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县(区)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经常调度掌握本地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努力营造党委、政府重视教育,部门支持教育、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我市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普九”的总体标准仍然较低。增加教育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仍然是我市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一是要理顺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机制,保证资金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统筹使用。二是要将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及时拨付,我市已经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必须履行承诺。三是要着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要摸清底数,制定还款计划,兑现还欠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奖励资金。四是认真执行省里统一规定,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公用经费落实问题关系到农村学校生存和发展,一定要保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五是要加强对教育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定期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8篇

心理咨询中心与大学和学院社区的关系

根据组织的结构和学校的特点不同,咨询服务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也不同。一般说来,咨询中心从行政上归属于学生事务部,被视为学生服务系统中有价值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咨询中心要在管理上保持中立。如果它与注册、行为指导管理、教学或者其他行政部门有关系,就会严重限制咨询中心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不保持中立,就可能会阻止学生寻求帮助,因为他们会担心他们暴露的信息将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咨询师必须建立和扩展机构与社区的网络关系,应该与校园或社区医疗服务部门以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提供医疗服务或者住院服务。心理咨询服务专家应该与教师和行政管理者协同工作,以促进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心理和情绪多方面的发展。

咨询中心的角色和功能

大学和学院中的咨询中心扮演着三个基本角色。最基本的角色是对经历个人适应或心理问题需要职业关注的学生提供咨询和治疗服务;第二是预防的角色,辅助学生树立教育和生活的目标以及掌握实现目标的技能;最后是为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校园环境作贡献。

心理咨询中心必须包括一系列的活动才有可能符合资格鉴定标准。只局限于学业指导、做诊断、指导项目和学业技能训练的咨询中心是不符合鉴定标准的。符合资格的心理咨询中心除包括上述活动,还必须提供下列项目:

(1)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以满足正经历心理与行为困难的学生多样的需求;

(2)直接提供危机干预和紧急服务,或者与校园内及附近区域的其他资源合作管理;

(3)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4)协调大学社区的各个部门,使大学的环境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智力上、情绪上及身体发展上获益;

(5)改善服务有效性的研究和评估服务;

(6)为员工、实习人员、实习学生和学校社区的其他人员提供培训、职业化发展或继续教育。

伦理标准

职业伦理实践形成了咨询中心的核心。坚持伦理标准和遵守咨询中心管理的相关法律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任务,理解伦理原则和相关的个案和法律是基本要求。心理咨询中心应该是合法咨询的场所,所有人员都要对法律问题非常清晰。

从业者必须严格坚持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咨询和发展学会、美国大学个人学会、加拿大心理学会、社会工作者国家学会的伦理标准守则。工作人员应该和这些标准一致,决不可以消减和违反从业者的伦理规则和权利。具体如下:

(1)仔细挑选从业者,并依相关机构和程序的要求来训练。咨询关系的保密本质必须和职业伦理标准以及当地的、本州的及联邦的指南相一致。一般说来,来访者信息应该只能在来访者的要求或同意下散发出去,而且来访者应该完全地了解将被散发出去的信息的意义。适当的信息应该有选择地被散发,而且只能散发给有资质的人员。有限的保密的情况(包括观察、录音和录像的相关规定)需要清晰明白地告知当事人,并且只有在进行了仔细小心的职业思考后才能实施。

(2)当来访者的情况清晰表明对个人或其他人很危险时,咨询服务专业人员必须采取合理的行动,包括通知相关的部门或和其他专业人员商讨。在这些情况下,咨询中心专业人员必须认识到现有的伦理原则、相关的情形和当地的心理健康指南,保证保密的有限性。咨询中心应该提供一个手写的声明给来访者,这个手写的声明描述了保密的有限性,一般包括但不仅限于虐待孩子、个案处于危险之中。

(3)准备、使用和解释心理测验的操作者坚持职业标准。

(4)以人为被试的研究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5)根据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必须系统地记录个案资料。记录必须包括初始评估信息、个案记录和最后的总结。

(6)咨询师在个案的暴露和机构的记录上要符合职业标准、大学指南以及相关法律。

(7)咨询记录必须被限制保管在咨询中心。在咨询记录要与其他官员或部门人员分享前必须要有个案的同意书。

(8)员工必须了解和明白相关的法律。

咨询中心人事标准

1.专业人员

心理咨询或治疗须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人员至少要有咨询员教育、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工作者领域的硕士学位。

(1)研究生实习期的学生和受训者在咨询中心工作时,他们的工作必须按受训的职业要求和州法律接受近距离的督导。

(2)资深人员应为受训者提供进行必要商讨的资源。资深人员应该在心理药理学、心理评估、个案管理和项目发展等方面为受训者提供帮助。精神病学、药物依赖、学、法律、职业信息等方面的专家对咨询中心的员工来说也是重要的专家资源。

2.大学里的专业人员

持有相关最终学位的专业人员应该和大学的其他职工拥有一样的权利,包括代表大学管理实体的任期和机会,拥有休假、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培训的权利。

3.资格与胜任

(1)咨询中心主任应具备的资历和能力:

一是中心主任应该具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员教育或其他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二是主任必须经历实习过程,他最好在大学的实习期里接受过有关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的督导。

三是在成为主任之前,他必须有至少三年的作为咨询中心员工的工作经验,这个咨询中心至少要有临床或管理督导能力。

四是主任应该了解和把握大学社区的心理健康问题;主任应该有和咨询中心的员工、同事、管理者、职工、大学员工和学生有效交流的技能,并获得他们的尊重。

五是主任应该在他两年任命期间,持有州执照,注册或证书。

(2)咨询中心主任的责任:

一是全面管理和协调整个咨询中心的资源和活动,包括咨询、心理治疗、宣传教育、商讨和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活动。主任要和员工共同遵守和发展咨询中心服务操作流程。

二是协调、招募、训练、督导、发展职业的和非职业的评估,支持员工。

三是协调和管理预算、提交每年的工作报告、撰写中心需要和大学社区心理健康需要的报告和文件。

四是承担为大学社区提供危机干预、咨询、治疗、宣传活动、商讨服务的责任。

五是参与大学政策的制定和项目发展;代表中心和大学对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作反应,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六是管理咨询中心的工作程序,提高咨询与治疗服务的质量。

(3)咨询中心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资历和能力:

一是专业人员应该有博士学位。最低的资格应该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是专业人员必须学习过相当于研究生水平的适当的课程,如心理评估、人格理论、变态心理学或心理病理学、人类发展、学习理论、咨询理论和其他相应的科目。

三是作为学位要求的一部分,专业人员必须经历有督导的实习阶段或临床安置实习环节。

四是博士学位人员必须有咨询者教育、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而且应该在他们的专业特长内持有工作执照或证书。非博士学位人员应该有资格认证。

五是专业人员必须了解发展、商讨、宣传活动的原则以及青少年和成人的发展理论;并且能够理解在多元社会文化氛围中的人。

六是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与学生、教工和管理者有效沟通和促进人际关系的个人能力。

七是当专业人员承担对其他准专业人员或研究生训练者的临床督导工作时,这个专业人员必须拥有博士学位或拥有相应的硕士学位和培训其他专业人员的经验。

八是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如果专业人员不能达到以上要求,资格委员会将考虑修改现行标准,以便适应个别情况。

(4)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的责任:

一是提供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评估和危机干预的服务。

二是设计和实施发展性促进学生成长的宣传活动。

三是应大学社区中的学生群体、职工和员工的要求提供商讨服务。

四是参与研究和服务评估活动。

五是对准专业同行和研究生水平培训者提供必要的训练和督导。

六是其他的工作,如为中心提供服务,承担机构的学术研究使命等(如教学、委员会工作和学术或管理部门的联系、参与大学项目的发展等)。

相关的其他指南

1.专业发展

在职期间参与专业发展活动是有效咨询的基本要求。从业者应该能够获得适当假期和职业发展的经费支持。

(1)从业者必须持会员身份加入适当的专业组织。

(2)从业者应该参加相关的校园学术讨论会和当地的、地区的和国家的专业发展会议。

(3)鼓励和支持从业者在他们尊重的当地和国家机构中担任领导角色。

(4)咨询中心应该坚持连续的在职培训项目,主要内容是督导和商讨。年轻从业者应该有机会从资深从业者那里获得继续督导和商讨的机会。还有,在职培训应该面向所有员工,包括个案展示、研究报告、问题讨论等等。

(5)鼓励从业者参加与他们的专业相关的学校活动。

2.从业者实践

从业者应该在种族、宗教、年龄、性别、性取向或身体等方面没有偏见。咨询中心在雇用人员时应始终坚持机会平等原则并采取与之相一致的行为方式。

3.员工人数

建议根据学生注册人数、咨询服务需要和从业者的多样化来决定员工拥有量,以确保来访者都能被接待。一般有以下标准:

(1)至少要保持最低比例:1个专职专业人员对1000到1500个学生。根据提供的服务和能服务学生的其他校园机构来决定具体人数。

(2)必须具备适当的辅助人员,所有的接待员都有责任,秘书的责任对一个有效运作的咨询中心来说是必要的。

(3)心理咨询中心专职专业人员人数不得少于两人。

4.办公条件

咨询中心的服务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无论何时,咨询中心应该与管理办公室、校园警察和违纪处理办公室的角色区分开来。

(1)应该为每个专业人员和实习期的实习人员提供独立的隔音办公室。

(2)咨询中心应该有计算机和其他适当的设备来支持记录保持、研究和发表活动。还应该有媒体展示的技术资源和治疗的附属设备。

(3)咨询中心应该有一个接待区,提供一个舒服和私人的等待区域。

(4)咨询中心应该有一个集中的办公管理区域,所有的来访者记录应该保持在安全锁好的卷柜里。

(5)咨询中心应该有图书馆资源,包括适当的专业杂志和书籍。

(6)咨询中心应该有职业的生涯发展图书馆,以支持生涯咨询服务。

(7)咨询中心应该有适合个人和小组测验的区域。

第9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enterprise groups continue to emerge, the scale and degree of social production increasing, so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Monetary fund of enterprises in their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has frequent flow, easy to produce fault, leakage and other problems, more likely to be illegal misappropriation, embezzlement or theft, the high liquidity of money capital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high risk; 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reduce the operational and security risks of internal monetary fund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monetary fund resear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counting fiel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management of money fund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e author collects fu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Beijing Cuiwei Tower Co., Ltd.,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of monetary funds and puts forward the expected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关键词:货币资金;管理控制;问题;建议

Key words: monetary fund;management control;problem;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061-03

0 引言

目前对于企业货币资金管理问题,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货币资金本身的重要性、其控制管理和实施方面做出了重要研究成果。即使关于货币资金的防范与控制问题一直以来被众多学者所研究,但是并没有做到彻底的解决。本文主要针对企业货币资金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搜集北京翠微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的资料,结合自己在其单位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货币资金的管理情况并提出预期的合理化建议。

货币资金管理是指企业现金资产和准现金资产(有价证券、应收应付账款等)的管理。何为管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便拆开来看。“管”即货币资金的制度性管理,就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符合本企业的控制制度,这是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而 “理”,即货币资金的理财性管理,从理财学的角度看,货币资金属于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但盈利性也最低。如何保持最佳现金持有量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货币资金而又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这是货币资金理财性管理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目标是一个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其目的是在整个企业系统范围内对公司资源流动和资金的来源(即流动资产和债务)进行最合理的利用。因货币资金对企业特别重要而又容易出现舞弊、挪用等不法行为,因此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制定货币资金收付的具体规章制度和控制措施,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收付合规合法。

1 北京翠微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资金管理分析

1.1 翠微大厦基本概述

北京翠微大厦股份有限公司以百货零售业务为主的北京市著名商业品牌和大型商业企业。公司已成为以百货业态为主,超市、餐饮等多种业态协同发展的大型现代化商业连锁企业。商场根据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有效利用企业资产,提高经济效益特制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其中包括:

①现金管理制度;②银行存款,支票管理制度;③发票管理制度;④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⑤存货管理制度;⑥代销商品管理制度;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⑧费用管理制度;⑨盘点审计制度;⑩计算机管理条例;{11}稽核管理制度;{12}财务人员调动工作交接制度;{1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1.2 企业有关货币资金的控制制度

为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资金的管理便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为针对翠微百货资金的管理现状,进一步搞好用活企业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特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资金使用计划需报经理审批,并由财务部人员根据部门制定计划合理筹措安排使用资金,有效提高企业整体资金使用率。根据本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应重点加强对预付货款的控制和管理。必须与厂家签订购货合同,按期付款结算;财务部人员必须建立逐笔追踪制度,严格进行成本控制。预付货款,必须坚持汇一笔清一笔原则,对于效益不高,没有足够保证的预付货款,要嫌弃清理收回。对于批量进货厂家给予的让利,一律转入商场银行账户,不准挪做它用。

1.3 公司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3.1 企业会计人员未按公司会计管理制度进行工作

根据企业“银行存款,支票管理制度”中会计制度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应按开户银行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并设辅助账簿,由记账人员根据有关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结出余款。根据“企业现金使用条例”的规定:出纳人员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按照有关规定认真执行现金的收付,账款要做到日清月结。数据变化的情况要及时登记入账,企业规定当日库存现金盘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但是,为符合企业规定的库存现金余额小于5000元,出纳有时会将前几日发生的所有现金支出全部记录在某一天,并把提取的50000元现金业务也记录在该日。以上做法违反了企业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求做到“日清月结”的规定,而且由于业务发生周期较长,在此期间票据的保管存在一定风险,有可能会出现丢失票据的情况,加之没有及时记录业务,企业的领导对于资金没法很好的进行掌控。

1.3.2 出纳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

翠微百货成立时间比较长久,员工之间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对于工作中的岗位分工问题会出现交替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企业通过网上转账,需要两个盾,一个是负责填制业务单据的人使用的,另一个盾是审核人员使用的,但是某些情况下,审核人员不在,然后填制业务单据的人便用审核人的盾进入系统,进行审核来完成资金支付的过程。另外两个普遍现象是:印鉴与支票的保管问题和银行余额调节表的问题。

①印鉴与支票的保管问题。

根据企业出纳人员岗位职责中明细的规定:签发支票加盖的印鉴与支票的保管必须设专人分别保管。该单位负责银行工作分部的人员负责支票的开据,但是其同时保管了企业的预留印鉴。此做法违反了会计准则的规定,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遭受损失。

②银行余额调节表的问题。

根据内部控制的规定,银行余额调节表不应由负责银行业务的出纳编制。如果出纳负责,就有可能挪用或侵占公司货币资金,并通过伪造对账单或在余额调节表上做手脚来掩盖自己的舞弊行为。但是翠微百货每月的银行余额调节表都是由出纳负责,在某种程度上为舞弊创造了有力条件,对于企业资金的管理产生不利。

1.3.3 私设“小金库”

小金库的主要特点是单位有关人员对于所取得的收入不入账,通过一系列手段把原本应该纳入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资金转移到账外,为单位或个人谋取福利。由于其资金容易调度,而且其本身就是不合规行为,所以它所涉及的账目收支情况都比较隐蔽,很难为外人所发现。

翠微百货对于“小金库”问题有明文规定。规定中指出:①严谨索贿受贿,对经营中的正常“回扣”,“推销奖励”等各种收入一律如数上交财务部,入账处理。②总务部门处理废品以及其他各种收入定期上缴商场财务部,任何人不准搞帐外现金私设“小金库”。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时发现,对于收到的资金中的一部分不入账,未入账资金落入单位领导自己的账户,继而用来购买理财产品,购买的理财产品可能在预期会增加购买人的收入,这种做法类似于用公款为个人带来了收益。根据《内部控制会计范围――货币资金》的有关规定,企业应当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对于取得的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出现坐支情况的发生。

1.3.4 票据审核过程不严谨

在单位中,出纳岗位负责银行部分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而且工作量稍微大一些,而且大部分楼层结账都主要集中在了月底,开地税票,开支票,办理电汇手续,销账,制单等一系列的工作常常让出纳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恰巧月底又是经理要结转损益出报表的时段,这个时候实习生就会自己独立完成业务的录入,然后在审核人员(科长)忙不过来的时再利用他的名字进入帐套,进行票据的审核。

票据的审核一方面是可以完成数据的流转,只有审核的单据才可以进入下一流程。另一方面,也是他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确定某些数据的有效性。只有经过审核的单据才是有效的。所以该公司的此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审核岗位设置的意义。做出的票据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1.3.5 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相对较差

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资金的预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有一个好的预算编制机制。实行货币资金预算,有利于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但是,对于货币资金预算编制者和货币资金业务核算者应由不同的人员来担任,以便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货币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纰漏。货币资金预算编制后,财务经理应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对经营过程中实际货币资金的结果应定期同预算比较分析。如果发现重大差异,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调整。

翠微百货做的财务预算是根据上年数的推测的,例如企业预计在本年度购买办公设备花费5万元,其他类支出5万元,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市场变化,资金利率变动等多方面因素,加之企业当年度的实际发展需要,在购买办公设备方面超支3万元,超支80%,使得企业的其他方面支出不断缩减,使企业按原预算计划发展产生了偏离。从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在做下一年度财务预算时缺乏必要的考虑,例如没有全面的考虑企业发展方向,内部设备的使用情况等。

2 加强对公司货币资金管理控制的举措

针对研究和发现的关于北京翠微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解决建议。希望可以通过此来使企业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划,资金的掌控和使用更加合理,对于充分运作企业资金为企业创造效益有一点贡献。

2.1 规范会计制度的建设

企业管理者要及时阅读和学习国家新的会计政策并及时传递给员工。对于单位内部的制度要不断进行研究,修正和规范。可以定期的召开工作报告会,让员工对近期的工作表现做自己总结,对企业近期的工作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措施。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适当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的测试可以检查员工工作实绩,激发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2 明确会计人员职责

企业的财会部门必须要有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监督审核机构和政策。要明确会计人员职责,对于出纳和会计的分工要明确,即做到“出纳管钱不做账,会计做账不管钱”。

严禁出现不相容岗位的同时兼顾。并且对于在工作中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要及时严厉惩处,视情况的严重程度可以进行个人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罚款,开除等不同级别的惩罚。对于单位的领导来说,要做到多观察多分析,对于职员在工作中出现的小的问题要及时准确的提出来,并监督其改正。

2.3 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

为了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使用和保障安全,对于出纳和会计工作岗位的相互制衡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为此,企业对于会计人员要从多方向多角度的进行培训。首先,要定期的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外出参观等,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唤起财会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深刻领悟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从而燃起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忠于职守。

其次,要保证人员关系上的独立,不得出现近亲管理或者长期协作的关系。

最后,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个人素养。对其进行以诚信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对认真负责行为及时进行褒奖,通报表扬,适当的物质奖励,必要时候的奖金等都能很好的激发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奖励的同时,对于人品有问题的会计人员要及时调离,定期轮换岗位,必要时开除。

2.4 严把资金审批

企业应该尽力营造一个守法、正直、公平的内部财务环境,领导以身作则,不私设小金库。单位应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员的审批资格,权限和责任,对于出现越权或审批不合格行为,出纳人员应及时进行制止并第一时间报告上级领导。同时,规定审批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准确的完成工作任务,在无正当理由前提下不得出现拖延。

对于原始单据的审核,要做到先审核发票真伪,再核实经济业务,最后报销入账的程序,对于虚假发票不予报销。对于资金支付结算,应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来办,对于超额资金的支付需采取转账支付方式,并且在支付每笔款项前要弄清具体作用,及时登记现金及银行日记张,坚决杜绝财政资金登记和使用不相符的情况。

2.5 完善内部牵制制度

企业还应当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正是优化内部财务环境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应设置专门的审核人员,对于账务的传递要按步有序进行。

首先:制单员在系统中录入业务,然后专门的审核人员进入账套进行审核,接着财务主管进行最后的审核。现在企业会计做账都是电算化,所以对于个人登录密码要做到保密,从而可以有效防范记账、审核等情况的发生。另外,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反舞弊机制和有效的举报机制,工作的重点是预防。

对于货币资金要做到及时盘查,单据及时审核。除此之外,还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岗位轮换可避免员工因长时间驻留某个岗位产生麻痹而可能导致的差错。从另一方面来看,实行岗位轮换制,还能挖掘职工的潜力,对于完善同一岗位的工作更加细致全面,而且可以培养员工具备较全面的业务能力,对于为企业打造全能型复合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J].中国总会计师,2010(05).

[2]刘立新.试论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与控制[J].会计审计,2010(03).

[3]薛艳红.企业货币资金内部管理与控制[J].中国市场,2010(35).

[4]翟建.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

[5]何玲,李泳.货币资金的管理与控制[J].理财,2011(2).

[6]汪厚庭.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问题与建议[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7]程保红.对加强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看法[J].长三角,2009(2).

[8]葛云婷.浅述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见解[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9]胡贤华.浅议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J].当代经济,2010(14).

[10]辉南.企业货币资金内部管理与控制之我见[J].吉林省辉南县运输管理所.

[11]索俊颖.会计职业判断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5):33-35.

[12]佟伟健.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研究[J].洲匕工业大学财务处,2012(3).

[13]东奥.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教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陆文菁.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会计之友,2008(3).

[15]马彩云,王寅生.浅谈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管理[J].2011(12).

[16]David wate.Enterprise monetary fund management research,Monash University,2009.

[17]倪华,王兰玉.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及对策.

[18]华伟.浅谈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交通财会,2010(3).

[19]姜宏宇.货币资金的会计控制管理探析[J].中国经贸,2011(12).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0.14.040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4-00-03

0引言

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中應用大放异彩。对于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而言,就业压力直线上升。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将自己尽快转型为拥有控制和分析职能的管理会计,才能免于被替代。管理会计既是传统会计的重要分支,也是一种全新的会计形式,侧重于单位内部的财务内容整合,通过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进行财务内容分析和部分财务评价,在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四大层面展开管理。大部分企业和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得比较完善,而由于经济成分复杂、经营压力大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民营医院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体系建设不容乐观、阻碍重重。

1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医疗机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现状

第一,外部环境。医疗行业的行业规范不明晰,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体系处于自发性、非健全、低水平、缓慢性发展建设时期,尤其是民营医院的管理会计规章制度非常不完善,没能借鉴同行单位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第二,内部环境。首先,大部分医疗机构的领导层存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需求和意愿,期望借助管理会计为其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其次,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情况相对良好,大部分医疗机构已完成内控评估和内控建设,建立了符合风险防控要求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与规范。再次,现阶段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和岗位的医疗机构少之又少,多借由继续教育用绩效核算人员或审计人员替代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最后,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的会计核算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绩效考评系统、成本预算核算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具有医疗行业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比重相对较大。

1.2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活动现状

第一,现阶段医疗机构的管理会计活动范围较窄,主要工作内容为“绩效管理”和经济效益分析,并未结合财务及医疗业务现实,没有系统地展开规划、决策、控制及评价活动,更不用谈与医疗机构息息相关的战略管理及风险管理。第二,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活动缺乏系统性,工作处于无意识状态,与医疗业务融合度低。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是表面上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部分职能赋予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进行闭环管理。第三,鉴于管理会计的功用和职能,从业者应为复合型专业人才,但是现今财经类专业培养的会计人才偏重于财务会计范畴,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医疗机构开展的管理会计活动不容乐观。

1.3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第一,医疗机构乃至整个医疗行业不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大多利用软件公司开发设计的信息化系统。第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一部分医疗机构斥巨资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但依旧存在兼容性不够、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系统接口标准不一致、无缝衔接难、缺乏统一性和个性化等问题,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薄弱且发展迟缓。第三,管理会计信息数据质量不高。将近一半的财务工作者强调自身所在医疗机构信息数据获取方式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样本小、无法共享。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约1/3的医疗机构未建立符合风险防控要求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制度与规范,数据安全性受到潜在威胁。

2信息化时代阻碍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因素

2.1不重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医疗机构面临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医疗机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目光依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会计领域,财务工作以核算账目为主,无法展开财务预测与分析工作。尤其是民营医院,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和定义错误,将其放于管理岗位上,忽视了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主观认为其具有管理权和财务权的分权嫌疑,造成管理内容缺失。另有部分管理者对管理会计认知不全面,认为强调管理会计是将会计的报表工作和计算工作分离,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

2.2管理会计制度不健全

管理会计主要负责财务报表的整合和分析工作,不在会计规则内。然而,现阶段医疗机构管理者和经营者依旧不能认识到管理会计的本质,甚至置之不理,新型管理会计制度依然隶属于会计体制、偏向于体制内容,实质上就是将管理会计等同于财务会计管理。但是会计综合体制完全不适合管理会计,导致管理会计陷入两难境地,改善现有会计制度内容刻不容缓。管理会计的核心是整合与分析工作,但由于管理会计制度的偏离使其侧重于管理会计部门,而不依照机构制度和领导指示,使管理会计的工作难以完成。另外,需要关注的是现行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体系缺乏监督体制。诸多民营机构甚至公立机构不重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缺乏人才建设应有的监督体制和完善的考评制度。

2.3缺乏管理会计人才

医疗机构管理会计除了掌握完备的财务会计标准知识外,还需掌握医药行业相关基础知识,比如,医药定价、设备定价等知识,这样才能完成医疗机构的管理会计工作,但由于医疗机构管理会计具有小众性,普遍缺乏专业高端人才。传统高校偏重于培养企业管理会计人才,极少与医疗机构合作,使医疗行业管理会计人才缺乏。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的错误认知导致管理会计大材小用、错误使用。为节省成本,民营医院普遍直接将财务会计变为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对其他附加知识和管理会计专有的数据分析知识掌握不足,难以达到管理会计职务要求。另外,整个医疗系统缺乏管理会计人才培训体系。医疗体制改革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对医疗业务有良好的认知,而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满足医疗机构构建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实际需求。

2.4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全国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集中在医疗服务方面,缺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医疗机构的财务数据信息平台金算盘系统保存口径不一的碎片化数据信息,无法为管理会计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管理供给有效信息。除此之外,现阶段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的预算管理系统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科室明晰科室月度、季度和年度经营收支状态的现实要求,极大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信息化时代构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体系的创新策略

3.1提升對管理会计职能的重视程度

医疗机构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在深入认知管理会计的岗位、职责的前提下,重塑财务管理部门。第一,医疗机构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需重新审视医院财务工作,认识到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已成必然趋势,加紧完善会计部门,尤其要将管理会计单列为关键建设内容。第二,重视并加强管理会计人员在医疗机构管理中的协助、分析功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借助实践经验与财务分析手段,全面提高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工作水平。

3.2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相关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会计制度是构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石,而责任规划是建立健全会计制度的关键。因此,医院要为管理会计设置专门的、独立的工作岗位,保证各部门配合工作,并对机构管理者负责,分析医院的基础情况,形成报告,真正实现管理会计工作的整体性。第二,设置监督管理会计岗位或部门,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医疗机构在构建内部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采用内部自查自检与外部监督评价相结合的监察形式,实现互相监督、互相评价、听取建议、加强服务、提升效率的目标。具体而言,首先,对管理会计工作内容、工作报告的及时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展开初步审查,做出内容评价,保证医疗机构整体经营的稳定性。其次,对管理会计工作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以防止管理会计联合其他部门营私舞弊、以权谋私。

3.3引进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良好的医疗质量离不开各个岗位优秀人才的努力。由于管理会计并非常规岗位,现阶段也未有对口培养单位,从业人员较少,招聘难度倍增,但也不是无计可施。第一,委托专业猎头完成管理会计人才招聘,提出优厚薪资水平、优越福利待遇、完整晋升通道、专业技能培训等条件,吸引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解决医疗机构目前管理会计岗位缺失问题。第二,医疗机构应善用政策进行校企联合育人,为高校医学专业大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岗位,高校根据要求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从根源上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第三,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人才培训体系,有步骤地拓展团队规模,招聘理论知识多、技能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定期培训、重点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知识储备水平,并借助明确、合理的奖惩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

3.4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对医疗机构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患者的增多,传统的财务记账方式已被证实不再适用,当务之急便是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第一,从医疗机构顶层设计出发,改善管理会计体系“信息碎片化”和“信息化孤岛”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数据采集分析的专业性、准确性、效率性,建立数据库全分享模式,满足管理会计的个性化需求和基础数据提取的需求,全面提升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与水平。第二,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数据共享服务中心将是未来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管理会计要逐步全面替代原来的财务会计岗位,推动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更加紧密地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价值链;实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93-05

1 高校教育成本内容与价值链理论

1.1 高校教育成本内容

高校教育成本根据支出目的、主体、性质以及核算单位等不同划分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美国高等教育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将教育成本分为教学成本、学生生活成本和学生所放弃的收入三类。笔者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将高校成本分为人员经费、运行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和可持续发展成本四类,得到普遍认同。

(1)人员经费可以分成教师工资和管理人员工资。教师工资又可以分为基本工资、课时费、实验实践经费等,管理人员工资可以分成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和后勤保障人员工资。

(2)为了保障学校持续运行,则需要依靠必要的经费保障,协调和指引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充分且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这其中包含教学业务经费、行政办公经费、后勤水电暖保障经费等多项与师生教学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3)基本建设费也可以称作教育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它主要是指学校占用的土地、修建的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物、购建的实验仪器和辅助教学设备、图书标本等实物资产,是高等教育中货币性资金的物质体现。此外,为维护教学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学校还要做好各种维护维修。

(4)高等院校一方面是为国家输送各类人才,同时也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而且科研工作无论是与本身的教学活动,还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承办的科研项目数量大幅增加,科研经费也就成了高校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为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

1.2 价值链理论述评

1985 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概念。价值链理论应用在实践中的最终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一致,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产品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生动的价值生成和转移信息,通过优化产业流程,实现对价值链的控制和优化,最终达到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结果。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由所有生产管理环节共同决定的,如资本投入、流程设计、生产销售等都影响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就要求管理者从整个生产流程出发,将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环节划分为多个详细的价值链环节,针对每个价值链环节的生产或管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改善。

1.3 价值链理论与高校成本管理的契合

价值链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和管理,并取得较好的成本控制和产业链条优化的效果,笔者现将价值链理论借鉴到高校成本管理中,将高校的各项教学和管理环节重组形成作业链,在此基础上运用价值链相关理论对成本进行核算。虽然高等教育与产品生产是两个有较少关联的领域,但是在价值链理论应用方面不难发现有以下两点共同之处。

1.3.1 目的相同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生产经营环节的核算和控制,来实现提高企业整体价值增值的能力。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对原材料的设计、加工和包装,最后经过销售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有用人才。在生产流程中,各种原材料从采购到设计、组装、加工、包装到销售,是通过一个个加工环节对未完工产品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价值的过程。而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从入校到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验实践活动的学习,再到最后的就业毕业等一系列活动,也是一个内在专业知识和总和能力积累的过程,也可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增值过程。

1.3.2 “生产”流程相似

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与企业的生产流通环节还是有较高相似性:高校进行的各项教学和管理活动也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而存在互相联系的,是一条以教育为主线的价值链,也是以获得准确的教育成本,完善教学和管理环节,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价值链理论在企业的应用与高校对学生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具有相似性,具体流程环节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高校教育与生产环节对应关系

生产环节 高校教育流程

市场调研、采购 招生与入学教育

产品

生产 加工1

加工2

加工3

教学、实验、实践等知识技能的传授理论学习

实验

实习

销售、售后 毕业管理

这种流程上的高度相似性,为我们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

1.4 流程设计——价值链理论下的高校成本核算

1.4.1 采用价值链理论进行成本核算的前提准备

①考虑实际发生并能精确核算的教育直接成本;②由于本文是以价值链为原则,按照学生入学至毕业为线索进行高校成本的核算,所以在本文以9月1日为起点,至次年8月31日为终点,以学年为期间核算高校的教育成本;③为方便成本核算,将学生人数折算为标准本科生人数,教师人数折算为标准副教授人数;④对高校教育环节的划分到二级作业点为止,这样划分后通过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应用而得出的数据资料也已经能够满足各方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1.4.2 流程设计

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就是要将高校教育作业链中每个环节都进行价值链管理,也就是对于高校教育成本中的每一个作业点都依次进行:作业分析、归集作业成本确定作业中心与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动因分配率,按照对象分配成本。

(1)作业分析、归集作业成本。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类似于企业生产对产品的纵向转移,而由相互平行的职能单位进行辅助工作。学校发生的教育成本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虽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但是都是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在归集成本费用之前首先要剔除掉与学生接受教育无关的非教育成本,如学校第三产业、自主结算的附属机构等发生的费用都不能划归到教育成本中来。产品生产中有些环节和部门在职能上是有交叉的,如电力部门和水利部门相互提供服务,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则或者交互分配法对这些交叉发生的成本进行归类,以保障核算结果准确这些成本不能重复计算。将调整后的费用支出重新归集到每个作业点中去,为下一步作业中心和成本动因分析做准备。

(2)确定作业中心与成本动因。价值链理论的关键思想在于将生产环节分割成单个价值点进行成本控制之后,从宏观上对价值点前后的衔接点进行整合分析,最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对价值链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确定作业中心和成本动因。按照学生在学校经历的不同阶段为顺序,对各个价值点进行作业和成本动因分析。

(3)计算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按对象分配成本。将发生的教育支出按照不同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点的工作需要经历两个步骤:①按照上文分析的作业动因,将各项成本支出分配到各个价值点,即用某个作业中心总量,除以作业动因总额,即可得出动因分配率。②运用上一步计算得出的动因分配率,根据作业动因,将成本支出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具体方法是各作业中动因总量,乘以动因分配率,计算出不同作业流程中某项作业的成本数。

根据以上流程,高校作业链管理与作业核算内容如表2:

表2 高校作业链管理与作业核算内容

价值链管理

作业流程

确定作业内容与费用归集 确定作业

成本动因 确定动因

分配率、

分配成本

招生入学

在校学习

校外实习

就业管理

招生宣传 录取新生

复试面试、邮寄、入学教育、体检、证卡资料 新生人数

军训教育 教官数

教学授课、实验 课时数

教学设备、资料(图书)与耗材 年限、课时

学生补助与活动 学生人数

教学人员经费 教学人数

行政与教辅人员经费 约当人数

水电暖运行保障 仪表计量

维修维护 使用人数

设备设施购建 年限、人数

持续发展支出 约当人数

实习基地建设 年限、人数

学生实习经费(耗用与补助) 实习人数

差旅公务支出 教师人数

就业组织费用 学生数

毕业派遣费用 毕业生数

毕业生管理费用 学生数

用某个作业中心总量,除以作业动因总额,即可得出动因分配率。

各作业中动因总量,乘以动因分配率,计算出不同作业流程中某项作业的成本数

2 价值链管理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用实例

某高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齐全。2011年该校在校全日制学生本科生16637人,硕士研究生5090人,博士研究生185人,专科生6814人,留学生279人;学校教职员工6176人,其中在职4333人,离退人员1843人;在职人员中专任教师2426人,行政人员710人,教辅人员632人,工勤人员565人;校舍建筑面积670630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36600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51410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240130平方米,其他13088平方米;房屋和建筑物资产为12.43亿元,设备等资产5.09亿元,图书0.55亿元。该高校2011年财务决算数据如表3:

表3 某高校2011年支出财务决算数据

项目 金额(万元) 项目 金额(万元)

在职人员支出 27273 部门业务支出 5250

离退休人员支出 8770 其中:学生活动 439

学生补助支出 5391 教学业务 1092

后勤保障支出 2188 教学设备 1280

公共经费 2569 日常维修 305

科研支出 4425 其他支出 2390

学科建设专项 3550 折旧费

人才引进 1060 其中:建筑物折旧 3.69

基本建设 4716 设备折旧 806.32

图书折旧 47.81

本文所用数据是依据该高校2011年财务决算数据整理而来。该高校实行高度的财务集中核算,实行项目管理,财务数据非常全面,也利于按照教育事业流程和业务内容提取归集成本费用。本文提取的数据中剔除了不属于本科教育的成本,或与本科教育相关度极低的成本。折旧费中建筑物折旧按照使用30年限折算,设备与图书折旧按照使用10年限折算。

2.1 招生入学环节

(1)确定作业内容、费用归集与作业动因。对于招生环节相关作业量、费用的归集和作业动因的具体分析如表4:

表4 招生环节分析

确定作业内容与

费用归集 作业量

(万元) 作业动因 动因合计 本科生作

业动因

招生宣传 58 录取新生人数 9440人 4325人

复试面试、邮寄、体检、证卡资料 35 新生人数 9440人 4325人

军训教育 17 参加军训人数 7144人 4330人

入学教育和迎新 13 课时 2500课时 1860课时

合 计

123

注:邮寄每份8元、体检每生学校补贴24元、学生证乘车卡每生8元、个别专业进行复试面试。

(2)计算动因总量本科生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经统计,该校2011年全日制在籍学生29005人,见表5:

表5 某高校2011年学生统计

学生 博士

(人) 硕士

(人) 本科

(人) 专科

(人) 其他

(人) 合计

(人)

小计 185 5090 16637 6814 279 29005

录取 51 1421 4325 2301 140 8238

毕业 41 1306 4165 2316 170 7845

参加军训 49 1407 4330 0 0 5786

参加实习 0 0 3560 460 0 4020

按照教育部门核定生均拨款的经费的学生核定办法,按照相应层次确定学生系数,其中专科0.8,本科1.0,硕士2.0,博士3.0,其他2.0;此外在本科生按系数折合后,再按学科门类进行折合,规定文史哲类因数为1.0,经管类1.2,理工1.3,医学类1.5等。为简便计算,本文没有将本科生按类别再次折算,并且将留学生按照硕士研究生的标准进行折算。按此办法核定2011年在校标准人数为33381人(185×3+5090×2+16637+6814×0.8+279×2)人,招生标准数为9440人,毕业生标准数为9087人,参加军训标准数为7144人,参加实习标准数为3928。

当年招生折合数:9440人(51×3+1421×2+4325+2301×0.8+140×2)

①本科生招生宣传费分配率4325÷9440=0.458

②本科生复试面试、邮寄、体检、证卡资料费分配率4325÷9440=0.458

③本科生军训教育费分配率4330÷7144=0.606

④本科生入学教育和迎新费分配率1860÷2500=0.744

(3)本科生应分担招生成本计算

58×0.458+35×0.458+17×0.606+13×0.744=62.568(万元)

2.2 校内学习环节

2.2.1 确定作业内容、费用归集与作业动因

校内学习环节分析见表6:

表6 校内学习环节作业分析

序号 确定作业内容与

费用归集 作业量

(万元) 作业动因 动因

合计 本科生

作业动因

1 教学业务费 1092 课时数 791398 457933

2 教学与实验耗材(材料) 1280 实验课时 98815 51952

3 学生补助与活动 6171 学生人数 33381 16637

4 教学人员经费 17103 教学人员数 2694 1554

5 学院办公经费 1069 教学人员数 2694 1554

6 行政部门业务费 2656 学生数 33381 16637

7 行政与教辅人员经费 8055 教工数 1340 775

续 表

序号 确定作业内容与

费用归集 作业量

(万元) 作业动因 动因

合计 本科生

作业动因

8 行政部门办公费 1200 教工数 713 411

9 水电暖物业运行保障 2188 学生数 33381 16637

10 维修维护 305 使用人数 33381 16637

11 后勤人员经费 1656 员工数 514 297

12 设备设施购建(未形成资产) 3550

13 基本建设(未形成资产) 1600

和折旧费相同33381 16637

33381 16637

14 科研经费(持续发展支出) 3786

15 人才引进(持续发展支出) 950

取5年平均数为定额。动因为学生数33381 8319

33381 8319

16 其他支出(多与行政业务相关) 2390 行政教工数 1340 775

17 折旧费 857.82

18 其中:建筑物折旧 3.69

19 设备折旧 806.32

20 图书其他折旧 47.81

折旧额为已按使用年限分摊。动因为使用学生数

33381 16637

33381 16637

33381 16637

合 计 56766.64 — — —

2.2.2 计算动因总量和本科生作业成本动因量

(1)课时数动因的确定。按照计划学时数×人数系数×重复课系数等因数,将理论课教学工作量、实践课教学工作量折算为理论课标准工作量。2011年标准课时合计791398人,其中研究生183427人、本科生457933人、专科生150038人。实验课时为98815人,其中研究生26854人、本科生51952人、专科生20009人。

(2)人员经费以及各类人员数动因确定。该高校教职工单位课时费和职称正相关,为简便准确核算,按单位课时比计算出教职工职称系数:正高1.36,副高1.12,中级1.0,中级以下0.85。再按照职称系数将各类别各层次教职工折算为标准人数。计算数据见表7:

表7 在职教职工基本数据

单位:人

类型 专职教师 行政人员 教辅人员 工勤人员 合计 标准人数

小计 2426 710 632 565 4333 4548

正高职称 596 29 36 0 661 899

副高职称 683 172 143 54 1052 1178

中级职称 956 324 217 127 1624 1624

中级以下 191 185 236 384 996 847

标准人数 2694 713 627 514 4548 —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无论是专职教学人员还是行政办公人员,都无法明确界定是为研究生服务,还是为本专科生服务,也无法准确确定该人员有多大比例是为特定的学生服务。基于此,提出按照标准课时数中研究生、本专科的标准课时所占比例,再乘以作业动因合计来确定各自作业动因。例如,教学人员经费作业中,以教学人员数作为动因,其动因合计为2694。本科生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57.86%(457933÷791398),则教学人员经费作业中本科生作业动因为1554(2694×57.86%)。依此计算:行政人员数为713人,其中本科生作业动因为413(713×57.86%);教辅人员数为627人,其中本科生作业动因为363(627×57.86%);后勤人员为514人,其中本科生作业动因为297(514×57.86%)。

(3)人才引进、科研与学科建设费等持续发展作业额及其动因确定。在实际工作中,教学与科研工作通常是同时发生的,比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研或实验,这既是教学工作也是科研活动,而且所得结果既使学生受益又可作为科研成果。此外,科研工作会使用数据库资源,这些耗费都是无形的,其成本不易确定。在实践中,对这种无形的耗费,国际上通常采用一个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割。如“卡耐基委员会”将“联邦科研收入”的1/4归入教育成本。但是,各项科研活动的具体投入不同,各承担学校的性质、科研实力也不尽相同,必然导致这一比例不完全相同。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以一定时期的平均数作为作业总额。通过分析该高校近五年的科研经费与学科建设经费情况,发现基本呈稳定增长趋势,且数据资料相对准确(对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即确定以2007—2011年5年的平均数作为可持续发展作业定额。

由于可持续发展业务,多是为研究生培养而发生,在按学生人数确定本科生成本动因时,将本科生权重下调了50%。该数据凭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数据支撑。但是由于该综合大学的可持续经费基本是为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支出的,其对本科生培养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计算结果为:

归属科研作业额为3786万元,人才引进作业额为950万元;作业动因为学生数33381人,本科生作业动因为8319(16637×50%)。

(4)涉及折旧等分摊使用年限动因确定。高校固定资产一般是政府投资或以事业费结余购建,即使本期购建固定资产支出,也应承担使用期内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由于无法获取该高校固定资产更多资料数据,因此对于固定资产作业额的确定职能采取估计法。因为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是多年形成的,没有清产核资,也很少进行报废处理,加之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口径与高校资产管理登记的口径不一致,多年来财务账面形成大量实际已经消失但账面没核销的固定资产。鉴于此,以2011年固定资产增加额作为固定值作业成本,以2005年颁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计提折旧年限和使用学生数作为作业动因,见表8。

表8 2011年固定资产增加额明细

单位:万元

房屋和建筑物 110.71 专用设备 7696 文物和陈列品 0.98

图书 256.47 一般设备 367.24 其他固定资产 220.64

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大多采用直线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折旧年限根据资产的不同有所区别,一般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定为30年,试验设备等的折旧年限定为10 年,其他资产的折旧年限正常情况下不超过10 年。计算出房屋和建筑物折旧(作业额)3.69万元、教学与实验设备折旧(作业额)806.32万元、图书以及其他折旧(作业额)47.81万元。

2011年该高校已形成支出但未办理固定资产登记3550万元,基本建设支出1600万元,其实质等同于固定资产,其作业额及作业动因按固定资产折旧作业方式与标准处理。

(5)水电暖物业费动因确定。目前比较科学的做法是将仪表计量数作为水电暖的作业动因,再进一步按照不同楼宇功能进行统计核算。该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后勤独立核算,学校将水电暖以及物业管理等后勤运行保障业务以托管协议形式承包给后勤,每年按协议金额支付水电暖物业费,明细数据取得困难。在此取相对科学的学生数作为作业动因。

2.2.3 计算动因分配率

为简化表格,将相同动因作业合并计算,动因计算预分配数据见表9:

表9

序号 作业内

容归集 作业量

(万元) 作业

动因 动因

合计 本科作

业动因 动因

分配率 本科成本

(万元)

1 教学业务费 1092 课时数 791398 457933 0.579 632

2 教学与实验耗材(材料) 1280 实验课 98815 51952 0.526 673

3 学生经费、行政部门业务、后勤运行保障、修缮、资产购建与折旧 17328 学生数 33381 16637 0.4987 8641

4 教学人员经费、学院办公费 18172 教学

人员数 2694 1554 0.577 10482

5 行政、教辅人员经费及其他支出 10445 教工数 1340 775 0.577 6041

6 行政部门办公费 1200 教工数 713 411 0.576 692

7 后勤人员经费 1656 员工数 514 297 0.578 957

8 持续发展支出 4736 学生数 33381 8319 0.249 1180

合 计 55909 — — — — 29298

各类校内学习阶段总成本为55387万元,其中本科生成本为29298万元,占到52.42%。由此看出该高校是以本科生教学为主的学校。

2.3 校外实习与毕业管理环节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尤其是第二环节的分析计算,作业划分、动因选择,以及基本数据都相对成熟,在此简化计算过程,具体结果如表10、表11:

表10 校外实习环节分析

序号 作业内

容归集 作业量

(万元) 作业

动因 动因

合计 本科作

业动因 动因

分配率 本科成本

(万元)

1 实习基地建设(一般按人数计算) 30 实习

人数 3928 3560 0.91 27

2 学生实习经费

(耗用与补助) 208 实习

人数 3928 3560 0.91 189

3 差旅公务支出 62 教辅

人数 627 363 0.58 36

合 计

300 252

表11 毕业管理环节分析

序号 作业内

容归集 作业量

(万元) 作业

动因 动因

合计 本科作

业动因 动因

分配率 本科成本

(万元)

4 就业组织费用 102 毕业

学生数 9087 4165 0.458 47

5 毕业派遣费用 38 毕业

生数 9087 4165 0.458 17

6 毕业生管理费用 16 学生数 33381 16637 0.498 8

合计 156 72

3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按照价值链管理的高校本科生教育成本管理框架流程,对本科生教育按流程划分环节,每个环节综合作业并计算每个作业中本科生教育成本,测算结果如表12:

表12 成本汇总

单位:万元

入学 校内学习 校外实习 毕业管理 总成本 本科生数 平均成本

63 29298 252 72 29685 16637 1.7843

3.1 传统高校生均成本核算

高校会计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非企业会计制度,其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与企业会计核算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只核算收支,不进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68号令,2012年2月7日)规定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人均(单位职工)基本支出、资产负债率。各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和决算时,一般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按以上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很少进行生均成本核算。有的高校尝试进行生均成本核算,也是按照简单的方法进行,其结果必定存在偏差,可参考价值大大降低。

事业单位人均基本支出指标是衡量该单位按照实际在编人数的基本支出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事业单位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人员支出)÷实际在编人数

参照这一核算指标,设计高校生均支出(成本)计算公式为:

高校生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人员支出)÷实际在校生数

那么传统的高校生均成本法计算下,该高校生均成本为:

(68439-8770)÷29005=2.06(万元)

因为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出一般全部由财政负担,高校在进行生均成本测算时,一般剔除离退休人员支出。但是国家财政部门和高校行政主管部门为统计教育总支出,往往将其归入高校教育支出,在计算生均成本时采取了更为简单的做法,即用全部教育支出除以在校生,按此办法计算的生均成本则更高,为:

68439÷29005=2.36(万元)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在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新的高校拨款措施,即国按生均标准核定拨款额。为相对保证公平,教育部门将学生按照层次、类别按系数折算。折算后该高校在校生为33381人,按此折合的标准人数计算生均成本为:

68439÷33381=2.05(万元)

本文按照价值链理论基础核算的本科生生均成本为1.88万元,和按传统方法计算出的数值存在10%~20%的误差。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10%的成本误差足以误导决策。

若按传统成本法计算,将一年内所有成本分摊至每名学生,则为总成本÷总人数=68439÷33381=2.05(万元)。由此可见,按照传统成本法核算出的生均成本较本文核算的结果要高出2000多元,这其中包含一部分不应由学生均摊的半固定成本,由此可见,本文方法较合理。

3.2 结 论

由本文的核算结论来看,本科生的年平均教育成本约为17800元,远高于普通高校本科生每年所缴纳学费,这一结论回答了广大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成本和学生学费收取数额的质疑,也为高校制订未来发展计划提供了一定参考。

从本文对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等内容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我国在有关高等教育成本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较多争议,并且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方面,教育成本核算的实践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可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方借鉴,在实践中寻找更为恰当的核算方法。

加强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对督促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有重要作用,我国各高等院校应加大对成本核算的研究力度和重视程度,争取早日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敬,阎春来,张益禄.新编学校会计[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谢家启,王珏人.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成本及其分担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黄晓兰.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09(23).

[4]岳殿民,吴晓丹.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8(7).

第12篇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标

(一)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以优质粮油、精细蔬菜、优质果品、健康养殖、特种水产五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在试点期间培育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

(二)建立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探索实践,形成适合江阴市新型职业农民的选拔、培训、考核、认定的培育模式。

(三)建立一套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体系。通过探索调研,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核、认定及准入与退出的管理体系,制定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政策扶持体系,引导并鼓励农民向“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水平、有创业能力、有引领作用”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工作,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统筹协调,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全力推进。

(二)坚持分类培训。以生产经营大户、农村发展带头人和技能服务人才为主,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农业创业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三)突出主导产业。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有针对地选择培训对象、设置培训课程,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主导者。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体任务

(一)构建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明确培育主体。市农林局是江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

二是合理遴选培育对象。选择具有一定综合素质、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精于掌握专业技能、敢于创业立业、乐于带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的持证农民作为培育对象,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才库。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农林系统择优选定一批优秀专业技能人才,在农业产业中吸纳一批有成功创业经验、有较大规模、有一定权威的农业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带头人,在涉农科研院所邀请一批高层次专家、教授,并通过专业系统培训学习,打造一支职业道德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百名讲师团。

四是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市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和镇、村以及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基地等)的培训设施设备、培训场地和实习基地,构建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二)探索建立培育模式

一是拓展培训途径。与市人社局、市水利农机局、各镇成教中心等单位以及涉农大中专院校展开联合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

二是改进培训方式。围绕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采取理论与实践教育培训相结合、产学交替等多种培训方式,分类对培育对象进行培训指导,提高培训灵活性。

三是建立跟踪服务制度。及时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了解和反馈培训效果、技术应用、项目实施等情况和存在问题,提高培训实效性。

(三)加强考核认定管理

一是明确认定机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与管理由市农林局负责组织开展。

二是制定认定标准。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分产业、分区域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指标体系,制定认定标准,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认定。

三是建立认定准入制度。对于获得认定、取得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统一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是建立考核年审制度。成立“江阴市新型职业农民评审委员会”,由其对已经取得职业农民资格的农民,实行两年一次的年审。对年审不合格的、或连续两年未参加考核年审的、或已不具备认定岗位资格的、或符合认定岗位资格但需调整岗位类型的,按程序重新进行考核评审、认定。

(四)制定出台支持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出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在土地流转、农业用地、农业补贴、项目实施、生产加工、金融信贷、农业保险、技术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研究出台相关地方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并重点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和部、省、市相应证书的农业从业人员、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和持证农民倾斜。同时积极鼓励农村“两后生”、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二是试点推行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率先在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中,试点推行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用人单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从业人员中录用,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全市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三是制定出台《江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考核认定及管理办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江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由市人大或市政府制定出台《江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考核认定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培育机制、考核认定条件、程序和管理、政策保障等内容,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规范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体做法

(一)各级领导重视,目标任务明确

江阴市委、市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工作,自从省政府确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来,更加重视农民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把它作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突破口,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来抓。2010―2013年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了农民培训的目标任务,把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镇(街道)也都将农民培训工作列入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市、镇两级专门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并根据实际充实调整农民培训“百人讲师团”成员,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工作班子具体抓、成员单位配合抓、城乡各级合力抓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培训政策完善,投入力度加大

为扎实推进全市农民培训工作,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专门召开农民培训推进会,在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培训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2011年投入100万元,2012年投入175万元,2013年投入105万元,为推进全市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充分利用市镇两级成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学院、技能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做到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改变过去资源单一、场地局限、投入分散、农民培训经常“撞车”的现象。

(三)培训重点突出,组织措施有力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近几年农民培训的不断深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培训项目由“多”向“精”转变,二是培训对象由“广”向“高”转变,三是培训模式由单一向立体转变。前几年,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遍较低,培训重点只是普通种养农户的科学种养殖技术推广普及,培训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实用技术、科技下乡等。而随着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农民创业典型的不断出现,今年的培训重点转变到了如何指导农民创业、如何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上,另外更是将农业企业工人、城市返乡农民等纳入培训范围,重点培育层次更高的职业农民。培训方式上也从之前简单的农技传授向“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跟踪指导服务、尤其注重创业理念、创业能力的培育和职业农民的培养等方面转变。

在明确培训重点的基础上,江阴市精心谋划,真抓实做,确保培育工作组织措施到位。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拟订培训菜单。根据培训工作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一村一品”、高效农业规模化和主导产业发展,制定了详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围绕产前、产中、产后链式培训环环相扣,特别注重职业农民产业发展理念、生产技能、经营本领等方面的培训,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生产水平,注重经营管理,切实提高效益。二是扩充培训教材,编印技术明白纸。根据省统一提供的农民培训工程讲义目录,每年按照每人2~3本的比例选购培训教材;组织讲师团成员,结合农时农事和农业生产状况及农民培训工程需要编印了20余种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明白纸,在讲课时发放给农户,保证了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三是开展讲师团培训,确保培训成效。讲师团成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对讲师团成员的考评,根据培训需要,适当调整讲师团成员。同时,多次组织讲师团成员赴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大专院校学习受训,赴太仓、昆山和张家港市等地学习取经,定期对讲师团成员进行农业高效规模生产、科学种养技术、农产品营销知识等方面内容培训,以提高讲师团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培训方法多样,创新培训机制

1. 整合师资力量。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与中国葡萄协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大专院校的有关专家教授订立长期的培训协议,按照培训内容、要求,不定期来江阴传授新技术、新知识和创业新理念、新技能。

2. 改进培训方法。把科技下乡、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结对等活动纳入农民培训工作中。组织粮油、林业、水产、畜牧等农技人员,与相关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进行科技结对,下移培训重心,使培训方式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时,通过技术人员的面对面指导,手把手诊断,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使农民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另外,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重点针对农业企业、种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示范带动能力和创业欲望较强的人员,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以其所从事的生产、加工、流通等项目为重点,实施直接培训。同时,根据有关需求,派驻相关高级技术人员到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项目实施和科技攻关。

3. 建立跟踪服务制度。在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建立跟踪服务制度,组织讲师团成员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及时了解培训效果、项目实施等情况,及时帮助学员解决问题,帮扶他们尽快创业、立业,走向致富之路。

五、培训管理规范,成效明显提高

第13篇

【关键词】 多元化;BOT;PFI

一、引言

2007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不少高职院纷纷扩大办学规模,以规模优势在竞争中获得先机。高职院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传统单一的财政拨款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新的发展战略的要求。高职院应当解放思想,创新筹资渠道,把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符合高职院自身特点的筹资新模式,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二、规模扩展与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 67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比上年的3.22%增加了0.26个百分点。尽管如此,这个比例仍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达到4% 的目标有一定的差据。目前,江苏已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78所,在校生72.44万人。2000年到2008年,江苏高职院舍建筑面积由210万m2增长到1 965万m2;校园占地由6 232亩增长到70 033亩;生均仪器设备值由2 005元增长到6 198元;高职院专任教师由4 854人增长到47 565人。这些资料都表明了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力支持。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规模扩展与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渠道筹资体制是高职院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的措施

(一)争取政府支持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环境和经济水平决定了财政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渠道中的主导地位。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高校从政府统一管理、政府统一提供经费、政府统一招生计划、政府统一毕业生分配的“四统一”管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作为投资主体,高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经济实体。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 “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因此增加政府对高职院的日常维持投入和发展投入,是高职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稳固教育收费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5年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违者将受处罚。由此可见,学费收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高职院发展的资金缺口。首先,政策上不允许高职院自行提高收费标准。其次,伴随着高职院的增多,高职院的招生率也面临着挑战。因此,一方面,高职院要保证招收到一定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也要控制收费成本,减少恶意欠费。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招生方面,针对目前生源变化的新形势,通过加快生源基地建设、优化招生计划设置、狠抓单独招生等措施保障了每年一定数额的优质生源。在学费管理方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商业银行签订了学费托收协议,由银行对学生的银行卡统一扣款,减少了大量的现金业务,节约了人力成本。对于上级拨付给贫困学生的学习补助、助贷贷款等,不直接发放现金,而是充抵学费欠款。并且定期将各系部的学生学费欠缴率排名公布,激励辅导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催促恶意欠费学生及时交费,否则不予学籍注册。另外,拟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定相关制度,将学生三年内恶意欠费情况载入学生档案,通过各种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提高缴费率。

(三)获取银行贷款

规模扩张与经费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而负债筹资是解决高职院发展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高职院有可靠稳定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作为资金来源,银行认为高校贷款是一种良性贷款,资金的安全性较高,风险较小,通常愿意以低于企业的利率给高校发放贷款。但是高校借款数额较多,每年承担的利息压力大。在贷款之前,高职院应该进行可行性报告分析,确定贷款规模、还款方式等。在每年的事业收入中,预留资金用于还本付息,避免“老债不减,新债又生”。大部分高职院目前都建有新、老两校区,高职院可以通过置换老校区的方式偿还债务。例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曾正式出台文件,要求兴建新校区且占地面积超过核定规模的省属高校置换老校区,所得款项主要用来还债。另外,政府为了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对学校发展建设产生的贷款利息给予部分贴息。比如,江苏省财政2009年安排省属高校化解债务,省财政补助经费控制指标为35.07亿元,减轻了高职院还本付息的重担。

(四)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院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需要大量生产实训基地,不少高职院求发展,扩校区。而通过企业自建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例如,河南机电学校在建新校区时引进了河南龙翔电气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来校建厂,学校专门划出100亩土地,并提供水、电、道路及通讯设施到厂区。引厂入校不仅能为学校节约四五千万元的实训基地投入,而且能为上千名学生安排工学结合岗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获得一定经济收入,部分学生可留在企业工作。教师可以就近指导学生,节省实习费用,还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加强交流和联系,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有效地解决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

(五)转让科技成果

高职院办学最大的特色就是产学研相结合。学院在科技立项上应重点支持应用性较强、便于生产推广的项目,鼓励教师面向企业争取横向课题,筹集科研建设资金,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最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例如,清华大学和同方威视创新了技术成果转移模式,不但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也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经费。

(六)吸纳社会捐赠

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培养精英式人才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层出不穷。 从2002年到2006年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捐赠资金累计达到100多亿元,社会资助已成为高校的资金来源之一。在美国,高校办学经费中捐赠收入一般占学校总收入的10%~60%左右。高职院应充分意识到社会捐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的资助。对于各项捐赠,应当成立专门的教育基金会,制定相关制度,配备专门人员管理。吸纳的资金可以用于教学、科研,也可以投资风险系数较小的项目,比如购买国债等。

(七)鼓励部门创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各个系部都有不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高职院应鼓励各部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面向社会开办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班,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辐射作用。大部分高职院的图书馆服务对象只征对教师和学生,在今后,图书资料可以尝试与社会共享图书资源,取得的收入用来补贴图书的损耗。体育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高职院可以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等闲置设施,对外开放,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后勤管理处主要负责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有力后勤保障,管理学校房地产,这样的职能部门同样能为学校创造收入。例如,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等等。部分高职院在扩张的同时,并没有遇上老校区置换的最佳时机,有的采用多校区办公模式,这样将会消耗超额的办学成本,如果高职院给以将老校区整体出租,不但减少开支,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高职院应当鼓励校内各单位积极创收,将来源于不同渠道的经费,归口不同部门管理的经费均统一管理。创收多的部门,预算就给的多。采用积极政策,充分调动校产、后勤、院系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减少学校资产闲置浪费。

(八)其他渠道

在新校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不少高职院纷纷筹资贷款建设新校区,这种还本付息的有偿融资方式,必然会对非营利性的高职院资金正常运转带来一定的压力。笔者认为,可以在筹资渠道上有所创新,把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引入BOT模式或PFI模式,建立市场化的高校融资新模式。

1.BOT模式

BOT,即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即BUILD(兴建)、OPERATE(营运)、TRANSFER(移转)之缩写,意指政府规划的工程交由民间投资兴建并经营一段时间后,再由政府回收经营。BOT模式的项目主体为非政府机构,既可以是本国私营企业,也可以是外国公司。

对于学生公寓、食堂、浴室、体育场馆等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的项目建设,可以采用BOT模式运行。在BOT模式下,事先由学校确定方案,并对开发商最低收益等做出实质性的担保后由开发商投资兴建,学校与开发商签定协议,由开发商按照协议内容自营,或委托学校管理,开发商在规定的项目特许期内,向学校收取一定数额的租金,由此来收回投入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但最终项目所有权归学校所有。另外应注意,学校教辅设施如教学搂、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不适合商业运作,不属BOT模式的范围。

2.PFI模式

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模式,是指利用私人或私有机构的资金、人员、技术和管理优势进行公共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与经营,政府对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也可以合营或授予私营部门收费特权的形式进行。PFI的项目主体通常为本国民营企业。

在这种模式下,对于学生公寓、食堂、浴室、体育场馆等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的项目建设,学校仅根据自身需求提出若干备选方案,最终方案则在谈判过程中通过与私人企业协商确定。PFI模式在合同期满后,如果私人企业通过正常经营未达到合同规定的收益,则可以继续拥有或通过续租的方式获得运营权,这是在前期合同谈判中需要明确的,最终在特许期结束时将所经营的项目完好地、无债务地归还学校。

引入BOT模式和PFI模式,学校不但摆脱了债务负担,并且在项目特许期满后无偿得到项目所有权。投资方通过建设和运营获得长期稳定的效益,从而实现了投资方与学校“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洪成文.国外大学经费筹措的主要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0(3):107-111.

第14篇

关键词:专门院校;专业法学人才;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66-0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学专业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专门的政法类大学,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二是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律系或法学院,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三是以专门院校里的法学院系,如吉林大学法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等。通常政法类院校是以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特色,而专门类院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体现自身的特色,即要培养出专门、专业法律人才。本文仅就专门院校专业法学本科课程改革谈本人之粗浅看法。

一、专门院校法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要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要有特色、高水平,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自身的选择。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法律人才为数众多,但高层次、高素质、专门法律人才短缺却尤为严重,培养法学专才已成为大势所趋。专门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门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纲要》还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培养高素质法学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专门院校专业法学本科课程改革是当务之需。

(二)专门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是合理配置法学教育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00余所普通高校中已有650余所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或离职量最多的10个专业,占本科失业量的44.0%。失业或离职者最多的5大专业依次是: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其中2008届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9%,远低于当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8%)。专门院校法学专业如果不根据现实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只能造成法学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负担。

(三)专门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改革是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由于职业的关系每年都能接触到来自专门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感触颇深:建筑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分不清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医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不懂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竟搞不清中国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区别……可想而知专门院校法学教育的失败。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现象也比较突出:税收案件中法官、律师不懂增值税发票;建筑纠纷中法官、律师不懂建筑主体结构、承重结构;医疗纠纷中法官、律师不懂医疗常识……社会急需专门、专业化的法律人才。而专门院校对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专门院校的法学专业要扬长避短,走专门化特色化的法律专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只有这样专门院校的法律专业才有生存的空间与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对法学专业大学生的需求。

二、专门院校法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本科课程设置不合理。专门院校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应当考虑到社会对专门、专业法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不少专门院校的法学课程开设没有专业特点,基本上是人家开什么可我们就开什么课程。没有对专门院校的法学课程的开设进行可行性分析,致使已开设的课程比较混乱,没有做到与法学专业的融合与衔接。以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为例,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照搬、照操政法类、综合类大学的法学课程体系,其结果,专门院校培养的学生法学不仅基本功底不及其他政法类及综合大学,专门、专业法学知识也没有凸显出来。一方面,造成了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社会对专业法学人才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所占学分或课时的比重明显偏轻。要做到专门院校法学专门化,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尤为重要。以财经院校为例,要打造特色财经法学人才,财经类基础课程应该纳入学科基础课程当中。比如,财经院校应当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等学科纳入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范围之内。设想在没有开设金融学、会计学、税收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或在所开课程学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给学生开设金融法、会计法、税法等课程,只能使学生掌握的法律规范与经济学理论相脱节。

(三)专门院校专业法学课程严重缺失。专门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将本专业的法学课程作为开课的重点,开全专业法学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凸显专业特长,又可使法学专业符合本专门院校的特点,满足于本专业的法律需求。但在实际上,各专门院校对本行业的法律课程重视不够。以财经院校为例,目前财经院校中,体现财经法学特色的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比较混乱,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财经类法学课程类别划分。各院校虽都开设财经类法学课程,但课程类别各不相同,有的为必修课、有的为选修或任意选修课,还有的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同时财经类课程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随意性较大,财经类核心法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大部分学校在第三学期才开始安排此类课程。财经类课程没有结合相应的法学课程开设。

三、专门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一)准确定位本专门院校的专业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需专门院校应该在办学过程中准确定位,一是学校类型定位。学校要根据区域、行业的需求,选准自己的定位。二是办学层次定位。如财经院校法学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热门,许多高校都争办这个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特色和优势,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三是在办学规模上要考虑把资源集中到学生培养、提高质量上。学科建设始终是学校的龙头,学校如何保持优势的特色学科,是学校特色非常重要的内容。以财经院校为例,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注意在经济、管理的学科交叉中寻找特色,凸显优势。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法学专业特点

以财经院校为例,财经类院校应该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适合本校的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比例,使课程结构既科学、合理、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应细化大专业下的小专业,体现财经特色的课程设置,重新整合专业方向课,以突出财经类法学的优势。将限制性选修课作为专业方向课的学校,应增加其总的学分和学时,在总量上提升财经类法学专业方向课的比重。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及开课时间

为了培养法律专才,专门院校法学专业课程应当有别于专门法律院校。笔者认为,专门院校法学专业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法学基础课程、法学专业课程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中又按照重要程度分成选修课、必修课等,开课的次序、时间应当本着先一般通识课、后法学基础课、最后到专业法学课程这样的程序进行。具体对策如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是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不分院校、专业,所有高校必须开设的课程。比如,思想道德修养、军事理论、体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外语、计算机等。对法学专业而言,为了给后续的法学教学打下基础,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法制史、也应当列入通识课程范畴。专业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将这些通识课程划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思想道德修养、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都可作为学生的通识选修课;而法学基础理论、外语等则应作为通识必修课。同时对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必须规定必修的学分。除外语、计算机课可在以后学期根据需要继续开设外,其他全部通识课程均应当在大学一年级修完。

2.法学学科基础课

专业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除了要开设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14科核心课程外,还应开设司法文书、外国法制史、律师法、法官与检察官法等课程。这些法学学科基础课也可以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可将法学专业的14科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他课程作为选修课,同时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必须规定必修的学分。全部法学基础课程应当在大二全学年修完。

3.专业法学课程

如果说专业院校中通识课程和法学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没有差异的,那专业法学课程将是打造法学专才的核心与关键。各专门院校完全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对本行业、部门法学人才的需要,设置法学专业专门化的课程体系。以财经院校为例,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开设并强化财经特色,以经济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作为课程开设的重点。可将经济法律规范划分为经济组织法、宏观调控法、市场秩序法、经济管理法、社会保障法等。作为经济组织法内容包括公司法、各种企业法等。作为宏观调控法,包括财政预算法、税法、价格法、金融法等。作为市场秩序法主要包括产品质量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作为经济管理法包括会计法、合同法等。作为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每一部分又可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再做细分。比如,金融法,内容可含银行法、票据与结算法、担保法、保险法等。这些课程也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授课时间应当安排在大三及大四第一学期。其他院校可以结合本专业法学的实际需要选课、开课。

当然,专门院校要培养出专业法学人才,对策及措施还有很多,比如,论文写作和实习环节。论文写作应要求写本专门院校相关行业法律论文,医学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就可以围绕医疗法,而建筑大学的法学专业则可以建筑法为方面来确定选题撰写论文。毕业实习也应当有针对性的到医疗、建筑公司等单位实习……这样就能比较好的将所学专业与实践有机、有效的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不仅要一批具有一定法律理念、精通和熟悉市场经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更需要既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懂法律的法律专才。专门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可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定位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目标的实现重在课程设置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蒋悟真,张西道.财经院校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第15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岗位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 课程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

(一)会计职业岗位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体现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随着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深入,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向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业务规模大,组织机构庞杂,具有海量会计数据,数据处理体现跨区域、多元、快捷、个性化特征。为了满足报告使用者深度分析的需求,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及高级语言的发展,企业已从单纯使用财务系统转变为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使用面向供需链管理的ERP系统,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日趋融合。同时,随着国家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披露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语言将在大型企业全面采用,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披露,会计岗位也将以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的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工作为主。反观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却由于管理观念陈旧、资源有限、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决策过程随意,加上本身业务规模小、会计数据量少、实时性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步伐依然缓慢,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仅仅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P阶段。有些小型企业甚至刚刚实现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变,会计岗位仍以简单重复的技能型工作为主。正是由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大型企业ERP系统功能结构的集成化需要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该类人员必须要熟悉各业务部门具体的运作流程,要能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分类、报告提升到从海量会计信息中快速选择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动态性与多元化披露。因此,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需要充实更多的软件操作知识,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一般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会计信息化的专项工作技能,还要增加必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贸易往来等相关领域知识,从而完成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价值的重任。而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则是中高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该类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较为熟练的电子会计档案维护与管理能力、一定的职业判断力,以及熟练的office办公系统处理能力。

(二)层次性的信息化人才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地,要顺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教育。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该课程既是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也体现了社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政部会计电算化证,甚至初级会计职称证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岗位后,其胜任能力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对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传授,教学做过程中主要讲授对会计数据进行电算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下会计职业岗位的变化性需求。高职会计教育并非只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减少教学与实务的差距,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同类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层次性,除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应加强对学生岗位复合和职业转换的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意识、往来应对的社会能力培养。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势必对高职院校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也是关系到高职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以下简称“我院”),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思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以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为本位,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共有2个平台,即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平台。前一个平台由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财经职业入门、管理学基础等在内的13门通识课程构成,后一个平台由包括会计基础操作、初级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基础操作等在内的12门专业通识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在内的15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包括毕业设计(校内)、毕业实习(校外)等在内的5项综合实践训练三大模块构成。该课程体系中涉及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见(表1)所示。我院会计专业这种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现行课程设置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增设《财经职业入门》课程(第一学期,2节/周),向刚入校门的学生介绍财会专业性质、财务岗位设置、财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技术发展及就业前景,帮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能尽早感受职业氛围,及时把握会计职业岗位发展动态。二是,将阶段性实训调整为同步式训练课程。例如:在《会计基础操作》课程(第一学期,4节/周)的同期增设了《会计基础操作实训》(第一学期,2节/周),在《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第三学期,3节/周)的同期增设了《成本会计实训》(第三学期,2节/周),改变了传统的将实训单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结束前最后2周进行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一致,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并消化理论知识,摆脱了因提早求职、扎堆考证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窘境。三是,针对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会计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领域的衔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上,在《税法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纳税申报软件实训》(第四学期,2节/周),以网上纳税申报系统为背景,模拟企业包括流转税在内的各税种的税费计算和完成申报资料的全过程;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审计软件实训》(第五学期,2节/周),运用相关知识对软件中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审计工作报告。这些调整反映出专业教育对信息化认识的提高,既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基本业务流程的训练,也考虑到了相关复杂业务的岗位实训。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分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信息化会计职业岗位,我院会计专业只开设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软件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以某一个特定版本的主流财务软件为蓝本让学生进行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教具基本是单机式,教学内容基本上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缺乏对网络财务软件、ERP集成管理系统的深入阐述和实战演练;未能充分实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侧重于围绕出纳岗位、基本会计业务岗位,还没有有效地渗透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其他执行或管理等岗位中去;也缺乏针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拓展课程,无法体现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全面信息化特征。然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专门的会计软件操作员岗位需求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失去了专门化的必要性。此外,信息技术类基础课开设较少,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对于网络、数据库系统,以及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也没有开设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会计资讯能力的培养。(2)缺乏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合。我院会计专业虽然已经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复合性的培养,但缺乏与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适当的课程或者实践训练项目,以实现对学生基本的管理操作实务能力,制定销售、成本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的能力,利用电子商务平成在线款项结算、商品销售及客户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在于将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粗浅地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财务软件操作。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就业岗位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院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信息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结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现实需求、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将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系统掌握现代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即主要就业岗位应有的信息化职业操作的专业能力,达到相应的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考试所要求的能力。(2)方法能力。即应有的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能力,在海量数据中收集、归纳、整理关键数据和有用数据的能力,经济统计与分析的能力,安排工作过程和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系统化思考、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力。(2)社会能力。即具备责任、团队、法律、探索等社会能力,并明确了与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包含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知识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与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设计理念,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入手,以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课程体系总体目标,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方法,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将达到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整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起与上述方面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构成,见(图1)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方案解析 (1)对部分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将《财务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技能实训》重新整合为《财务软件应用Ⅰ》和《财务软件应用Ⅱ》,分设在连续的两个学期,分别以不同软件公司的财务软件为蓝本,使学生发现并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增加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常见故障解决、网络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职业格式文档处理》课程,以常用商务文档的电子化处理为主线,主要涉及office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套件制作、编辑会计、商务、贸易、工商行业中相关文档和表格;掌握数据操作和图表制作技巧,以及函数应用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掌握更多快捷而实用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和方法。(2)增设适应层次性岗位需求的课程。针对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议增设ERP系统相关的课程。第一,增设《ERP系统应用》课程,重点填补学生面向Web的,在财务管理及分析、全面预算、资金运作、成本控制、审计及内控,购销存管理、项目管理以及ERP软件全方位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缺口;第二,增设《企业ERP沙盘模拟实训与竞赛》课程,通过角色分派和职能定位、模拟企业基本情况描述、对抗规则约定、沙盘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竞争模拟、模拟企业剖析与总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在企业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培养学生用战略眼光解决问题及做出有效的资源规划及决策的方法,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将XBRL技术应用到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可以增设《网络财务报告XBRL化》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采用讲座的形式,通过XBRL的技术基础、规范、分类标准、财务报告解决方案等内容,培养学生对XBRL的基本认知,以及利用XBRL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能力。针对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应当设置Excel应用能力系列课程。现有的诸如《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在从事手工训练的同时增加Excel建模与应用项目。但不是只设置一门Excel财务应用的课程,而是要将Excel与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甚至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多门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本会计实训》改为《Excel成本会计建模与应用》,增设《Excel财务管理建模与应用》、《Excel管理会计建模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比率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分析与决策、财务计划等各种分析与决策模型,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用人单位灵活、实用的需求,弥补通用的财务软件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具体或特殊要求的缺陷。(3)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主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应用互联网完成基本的网络信息收集、、推广,网店开设、商品销售、安全支付结算及客户管理等工作。在《银行会计实务》同期增设《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主要介绍银行柜台业务组织和管理、银行柜台业务规范,让学生模拟银行柜台储蓄、对公等业务操作,并传授点钞、小键盘等银行柜台基础业务技能。在《管理学基础》之后增设《企业运作仿真(中小企业管理方向)》课程,让学生模拟企业创建时风险计划制定、经营场所和设备选择、资金需求确定和筹集,企业运行时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存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学习安排见(表2)所示。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打破了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把会计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强调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职业拓展课程适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结论

高职会计专业为了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应当在了解ERP环境下会计的工作模式以及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工学结合新课程,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然,优化的教学项目体系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复合型师资队伍、实用配套的教学资源,规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基地的坚实保障相互配合,才能把人才培养规格落到实处。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6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小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职教论坛》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