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五年级下册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牌和长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读起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吴、弗”等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和整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吴、弗”等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
的故事。
教学难点:
1.
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懂得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
培养学习古文言文、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游戏激趣,第一关,猜图小神童。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闯关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地方及时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三.合作交流
(一)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决闯关提示中的问题。
(二)
闯关大比拼
第二关:识字小当家
正确朗读“矛盾,鬻盾,吾等,赞誉,弗能”等词语。
第三关:朗读小能手
出示课件: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根据划分的节奏,先看范读视频,后请学生朗读,并由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赛读,根据朗读情况加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关:理解小达人
出示课件: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弄懂了字和句子的意思之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吧。
我们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线,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人物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那么同学们,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是怎么样的呢?请同桌讨论分享。
同学们披荆斩棘,已经来到第五关的大门前。
第五关:生活小专家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
如:有一则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
这种说法自相矛盾。
处处留心皆学问,课本中的知识可以教我们在生活中怎么用,生活中的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做一个生活中的小专家。
第六关:表演小明星
时空转换,热闹非凡,转眼你来到了繁华的集市——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你会是其中的哪一位呢?同学们来演一演。
四、
课堂小结:
五、
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积累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
六、
板书设计:
15
自相矛盾
自自相矛盾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下册《时间的测量》60-61《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l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l
进行改变摆的重量、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l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l
认识到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问题是很重要的。
l
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l
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
【教学重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计时表10只,单摆装置10个(铁架台、铜棒组装而成)、大小相同螺帽三种各10份、实验记录单两种各10份。
教师材料:不同的单摆两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前写好课题:摆的研究)
1、师:荡秋千这个游戏很多同学都玩过。今天老师把这个游戏带到了课堂上。请看大屏幕。哪个小朋友荡得更快些?
2、上完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秋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摆。对于摆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摆。(板书:摆的研究)
二、探究新知
1、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一样吗?
2、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小组讨论)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摆锤重量、摆绳长度、摆幅的大小等。)
师:这些只是我们现在的猜测,还得找证据证明。
3、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实验一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10分钟)
a、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讨论:
为了证明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可以怎样来操作?
我们一起来设计实验方案。(课件出示)
b、出示记录表。师述:老师给大家准备实验材料,我们动手做实验。实验时要你注意。(请看大屏幕)
我们就以15秒为时间界限,分别测三次,看看最后能发现什么?准备好了吗?静悄悄的开始,比比哪组效率高!
c、学生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找好记录)
d、科学实验报告会。(展示两个小组数据,谈谈我们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看看自己小组的数据,支持这一结果的小组举手!如不支持,拿出来分析。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吗?(板书:错号)
实验二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10分钟)
a、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讨论:
为了证明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又可以怎样来操作?
一起设计实验计划方案。
b、师述:大家看记录表,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根2倍长的绳子。
c、学生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
d、科学实验报告会。(展示两小组数据,谈谈我们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其他组的数据,支持这一结论的举手。
师小结板书:对号。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7分钟)
1、现在我们来回顾之前的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对照我们的实验记录单。回答问题:
a.
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b.
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发现问题
作出猜测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2、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P6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你觉得它们摆的快慢会怎样?(课件出示)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分别记30秒2次。)
4、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想的?
5、师可根据学生时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虽然这两个单摆的摆绳一样长,但是他们的摆长却是不一样的。其实,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课件出示P61图片,红色线条指出两条摆长。)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四、质疑应用
1、哪个小朋友荡得快些?(荡秋千图1)
2、荡秋千图二,留个学生课后探索的空间。
3、调整快了2分钟的摆钟。
五、科学成果汇报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
×
快慢
摆绳的长度
√
摆幅的大小
×
附
实验一
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们的发现:
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
。(有关、无关)
实验二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们的发现: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
。(有关、无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
,摆动越
;
摆绳越
,摆动越
。(长
、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抓住十二生肖的外形特征,运用彩泥的方法完成作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悟生肖动物外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彩泥作品生动美观
三、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玩具、剪纸、邮票、故事等、
超轻粘土、刀胶棒
、牙签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你知道你的年龄和父母年龄,能知道你们的属性吗?(学生说)
2.教师板演简画或出示图片让学生辨认说出其了解的情况
3.
课前预习十二生肖的排列:
十二生肖,我们也称作“十二属相”,是我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部分,源于自然界的11种动物和一个民族图腾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古时候的文人,为了让全天下的人,包括没有钱读书的人,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自己出生的年号,就使用了最简单的动物纪年法,后来称其为“生肖年”(生肖:“生”出生;“肖”相似、相像,肖像)排列顺序:1、鼠
2、牛
3、虎
4、兔
5、龙
6、蛇
7、马
8、羊
9、猴
10、鸡
11、狗
12、猪
(二)、引出课题:《十二生肖》
1.打开课本分析三幅不同作品,分别用什么材质什么手法表现十二生肖?
《1》唐-十二生肖俑:泥塑材质,拟人手法
《2》十二生肖邮票:夸张手法
《3》十二生肖剪纸:变形手法
2.本节课运用新的材质来表现十二生肖:
彩泥--超轻粘土
3.播放课前录制好猴子示范步骤过程-
4.制作步骤:
1.构思2.制作生肖基本形3.身体细部制作4.场景装饰5.整理完成
(三)、评价展示
将学生的彩泥作品小组上台展示
,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进行最后点评
(四)
、回顾总结,布置课外作品
1.
回去询问父母生肖并制作一个送给父母
2.
课下收集不同类型材质树叶,下节课开始上《树指画》。
(五)
、拓展延伸
欣赏和十二生肖的资料。如山西绣品、生肖鞋、民间剪纸、生肖邮票、生肖玩具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剪纸作品与广泛的文化背景与十二生肖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猜想、验证活动获得数据,转化为证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同体积液体轻重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1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量程1N)、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自制溢水桶、天平、250ml烧杯3只、100ml烧杯一个。
教师:马铃薯2个(体积相同)、烧杯、
自制溢水桶、食用油、清水、浓盐水、酒精、试管(2个)、比重计、体积相同的正方体塑料块三个、自制糖浆、软木塞、鹌鹑蛋、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我分不清哪杯是清水,哪杯是浓盐水了?谁能到前边来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帮我区分一下哪杯是清水?
二、新课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同一个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出现不同的沉浮情况,浮力是否有大小之分呢?
在清水中的浮力怎么测?
在浓盐水中的浮力又怎么测呢?
2、看来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力要用到多种方法,比较费时。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用钩码来代替马铃薯,因为钩码在这些液体中都是下沉的。所以只要选用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即可。
即: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
3、实验前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老师也有几条建议。
课件出示
1.调零。
2.测量时钩码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数时手要拿稳测力计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请各组组长检查一下实验器材:一个测力计、一个钩码、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记录单
4、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对数据估读予以指导)
5、请学生汇报,教师将实验数据录入到汇总表1。
清
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
精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6、根据实验数据师生得出结论:同一个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7、浮力为什么会不同的呢?启发学生猜想。
教师出示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体积予以强调)将水倒入装油的试管中,水下沉到试管底部。
水为什么会下沉?(水比油重)
教师补充:(板书)
水比油重
下沉
相同体积
油比水轻
上浮
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可能是:……(生补充)
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可能是:……(生补充)
教师随机把板书改为
马铃薯比水重
下沉
相同体积
马铃薯比浓盐水轻
上浮
三:推测与验证
1、这只是猜想,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可以称一下)
在称之前,如何使马铃薯、清水、浓盐水三者体积相同呢?
教师出示溢水桶,做好演示。(排水法)
2、测出与马铃薯同体积的清水、浓盐水后,接着怎么做?(用调好的天平比较质量)
3、组内检查实验器材:一个马铃薯、一个溢水桶、三个相同的烧杯、清水、浓盐水、竹签、天平(无砝码)、实验记录单
实验一: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清轻重的比较。
马铃薯
清
水
轻
重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请生汇报实验总结结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下沉。
实验二: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轻重的比较。
马铃薯
浓盐水
轻
重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请生汇报实验总结结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上浮。
4、现在你能解释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的原因了吗?
(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所以上浮)也就是说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板书)
那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的原因就是……(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所以下沉)
也就是说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板书)
5.现在你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了吗?(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应用)
1、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
学生根据浮沉原因先判断,师演示再次验证
2、出示书中的两张图片,请学生推测同体积物体的轻重。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章图片教师进行课堂演示。
3、简单介绍比重计
五、总结
1、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六、板书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物体比液体重,
下沉
相同体积
物体比液体轻,
上浮
七、实验单设计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N
清
水
浓糖水
浓盐水
酒
精
在液体中的重力G/N
受到的浮力F/N
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清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
水
轻、重
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
涞源第一小学
孙艳玲
课型:表现(线描写生练习)
教学目标:
1.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生活及大自然的美,体会和了解本地景物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能大胆、创造性的表现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能学会取景及巩固写生、构图知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多角度
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
教学难点:取景、构图、认识到画面形的处理和安排,是作者把自然形变成艺术形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具:线描作品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练习的方法
课前准备:
1.
围绕主题收集丰富的学习资料,如风景图片、影视资料等。
2.
准备绘画工具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用多媒体放映幻灯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片。
提问: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见到过这些熟悉场景呢?美不美,是不是留意过这些风景?(揭题:《身边的风景》)
2.
教师小结: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乏用心感受美的心,缺少对事物认真观察,只要认真观察我们同样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只要去留意观察,细心体味,你就会发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卷。
二、讲解如何取景构图。
1.
当我们看风景时,能看见的风景很多,如何来取景呢?为什么要取景?
面对生活中我们常见、熟悉而又美丽的风景。要想把这些风景表达到纸上,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呢?这就突出了取景的重要性,面对美景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要画下来。有两点对初学者要重点说明一下:
一是,照抄自然景物,如同照相机一样,把自然界的(即眼下能看到的)景物一五一十地全搬上画面,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也是绝对做不到的。
二是,培养自己的敏锐观察力,注意观察方法。
2.
取景:在取景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的是确立主体,根据主体选取景物,根据画面需要选取亮点进行构图,取景时不要面面俱到,大而空泛,应本着小而精的原则。
3.
多媒体放映图片结合图片分析怎样取景。
取景时选择能够触动内心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的主体进行写生,写生时要突出重点以表达情感为目的,主次分明。
可做取景框,双手组成镜框,先观察周围的景色,选取吸引你的部分,仔细观察,确立主体。
4.把你看见的景象用简单的线条画下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三、讲解描绘步骤:
1.起稿:选好要表现的风景,确定画画主体景物安排好构图(强调构图要恰当,使学生在写生时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把精力放到主体物上)
2.根据画面主体用简单的线条勾画草图,可适当进行取舍和位移。
3.深入:对定好的草图进行深入的刻画,可整体考虑也可从局部画起注意线条的疏密简繁。
在写生时用线要点、线、面结合搭配,利用线条的疏密突出主体,使画面充满节奏美感。
四、分析范图:欣赏线描作品和学生作品。
分析作品的取景、构图、用线
五、风景写生练习
1.要求:能勾画出草图并简单对主体进行描绘,用线肯定、大胆、流畅。
2.指导学生选景写生:
(1)选好要表现的风景,确定画面主体景物、安排好构图。
(2)先用简单的线条勾出整体轮廓图。一次画不好,可以反复修改。
(3)细节刻画,注意线条的疏密。
六、作品展评:
背景分析: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设计一张好的问卷,是问卷调查的关键所在。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但对如何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问卷还是非常陌生的。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份完整问卷有标题、导语、正文、结束语四个组成部分,并了解每部分的作用;
2、在亲历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明确正文问题设计要把握好范围,遵循真实性、目的性,全面性,有序性,简洁性五大原则;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集体合作的力量,逐步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难点:
正确把握问题设计的范围,遵循原则,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组成
1、感知问卷作用。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是个书香班级。(
%)同学,每天的课外书阅读时间达一小时,(
%)同学,一学期的阅读量超过10本。你们知道这么多的信息,数据哪来的吗?
一张小小的问卷,短短几分钟,可以帮助我高效、全面地了解了全班的阅读情况,真是神奇!
2、明确问卷组成。
(1)采用调查问卷这种研究方法,先要设计一张问卷。一张问卷由哪几部分组成呢?各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
(2)学生交流。
(3)总结:同学们真会观察,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一张完整的问卷有标题、导语、正文、结束语四部分组成,并且了解了每部分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提炼总结
(一)引出问卷背景。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社区居民健身情况的调查研究,其中大拇指研究小组研究的主题是社区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下面请小组长阮真子来介绍一下他们组的研究情况,遇到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合作设计问卷
1、共同设计标题、导语、结束语。
2、正文设计
(1)自主讨论,明确范围。
正文是问卷最重要的,最核心部分,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设计问题呢?
小组讨论,交流预设:器材使用的时间,次数;器材的受欢迎度,是否能满足需要;器材的使用方法,功能;健身器材损坏、维修的问题
(2)设计问题,发现不足
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问题的设计,每人选一个方面设计一个问题,但几个方面都要考虑到,组内协商分配一下。设计好的同学可以先交流一下,贴在纸上。
(3)评价诊断,明确原则。
评价交流预设:
师:语言简洁易懂,做起来省时省力(板:简洁性)
师:选择项出现断层了,看来设计选项时,考虑也要严谨!注意全面性!(或者:考虑得真全面,选项的设计也大有学问。)(板:全面性)
师:问题要紧扣主题,有明确的目的,(板:目的性)
师:考虑真细致,都想到了被调查者的心理,所以在设计问卷时,有时可以采用第三者的身份,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使调查更具真实性。(板:真实性)。
师:由易到难,体现了问卷的有序性(板:有序性)
同一内容归整在一起,也体现了问卷的有序性!
总结:通过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的正文部分要注意什么?
(4)运用原则,修改完善。
师:下面请大家在组内评价修改,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设计。
小组修改,再次评价。
三、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经历了调查问卷设计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展开)
师相机补充:设计问卷,这只是第一步,还有许多后续工作,问卷的发放,数据采集、分析,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
2、师:问卷调查,在我们今后的研究性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也可能会用到。所以我们有必要再来实战演练一下。伴随着时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关于在校生是否需要手机已成了社会议论纷纷的话题。请你针对这个研究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设计
一、背景分析: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设计一张好的问卷,是问卷调查的关键所在。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但对如何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问卷还是非常陌生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一份完整问卷有标题、导语、正文、结束语四个组成部分,并了解每部分的作用;
2、在亲历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明确正文问题设计要把握好范围,遵循真实性、目的性,全面性,有序性,简洁性五大原则;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集体合作的力量,逐步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问题设计的范围,遵循原则,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
四、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组成
课前完成一张有关阅读情况的调查问卷,积累感性认识;再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汇总展示,体会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和作用。接着,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确问卷的组成部分及作用。
(二)合作探究、提炼方法。
研究的问题应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背景,以贴近学生的社区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作为研究主题,不仅具有实际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对于一份问卷来说,正文的问题设计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为了引导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特以四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自主讨论,明确范围。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明确问题设计的范围,为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指明方向。
第二层次,尝试设计,发展思维。小组分工合作设计,组成一份问卷,既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问题,又能真实,全面地呈现出正文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这样,课堂的教基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更有意义。
第三层次,评价诊断,确立原则。提供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评价诊断自己设计的问卷,逐步明确问题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四层次,运用原则,修改完善。小组合作,修改完善正文,实现由“知”到“行”的提升。这样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能力自然也全面提高。
三、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引导学生回顾亲历问卷设计的全过程,畅谈收获体会,提炼学习方法,积累研究经验,并向课外拓展延伸,再次设计问卷,实现对问卷设计范围的把握,原则的遵循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只是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浓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在以往的实验中,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际出发,深挖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认知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有认知经验确立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认识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五、教学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马铃薯、两个一样的烧杯、。
2、学生实验:滴管一个、火柴、酒精灯、三脚架、金属碟、马铃薯块、食盐50克、白糖50克、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搅拌棒、药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策略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我综合运用了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对马铃薯的沉浮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
七、教学流程
(一)、实验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由自然界中神奇的湖引出不会游泳的人也能享受在水面上漂浮的乐趣,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们用马铃薯来研究一下吧。(板题)
1、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马铃薯分别放在1号杯和2号杯,分析为什么会有沉有浮?(【让学生明确1号杯中是水,以此为基础分析不知名液体。降低学习难度,有利教学难点的学习】
2、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沉浮现象?(让学生大胆猜测是液体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新知
1、推测探究认识不同液体
①、学生讨论:不知名液体和水有什么区别?(学生:加东西了)加了什么?水合其他物质混合形成溶夜,怎样把水和这种物质分开呢? (学生面露难色,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很多方案:闻、尝、晒、烧……讨论后形成共识要用科学方法;火烤。)【利用水和溶液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水分离出去。突破教学难点】
②学生分组实验:对不知名液体进行加热、蒸发。
③、分析推理:加热后留下的白色颗粒是什么?(学生猜是盐、白糖、味精等)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再动手做这一探究学习过程,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发现,实现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完成对教学难点的学习】
2、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①、讨论:假如它就是盐,你怎么证明?(学生:加盐试试)(板书)盐该怎么放?实验时要注意什么?(盐的溶解、每次马铃薯的取出)【试验前的准备,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②、学生活动:按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各组巡视、指导。
③、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浮了)全班交流马铃薯浮起来用的盐量:……(板演记录表)【通过汇报交流实验数据,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板书 浓)
学生质疑:怎么不一样?师:举起你们的马铃薯看看。生:兴奋地噢--大小不一样。【活动中学生自然生成对“物体大小和液体浓度决定物体沉浮”的认识】
【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学生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总结延伸
1、现在我们能解释那神奇的湖的秘密吗?阅读课文中介绍死海的段落。同时介绍中国死海。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盐水、糖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使马铃薯、人体浮起来,那么,这样的液体能不能让鸡蛋、葡萄也浮起来呢?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这神奇的探索好不好。
八、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马铃薯
沉
盐水
(浓)
马铃薯
浮
糖水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附: 实验记录表
水的量
食盐/白糖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沉和浮教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题背景: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学生经历了本单元前六课的学习,了解物体的材料特性会影响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课将展开对影响沉浮状态的另一个变量,即液体进行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本课主要研究当物体放置的液体改变了,或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状态是否有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可以使学生感知: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食盐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在学生的实践中渗透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一个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发现规律,理解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镊子,纸巾。
小组实验:马铃薯、培养皿、镊子、食盐、勺子、塑料片、烧杯、100毫升清水、筷子、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光头强如何取出沉在缸底马铃薯的故事。
2、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活动一:盐水是否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1、问题:盐水能否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分析: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2、介绍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轻轻放入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2)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入盐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态。
3、学生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归纳结论: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三、活动二:放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1、问题:食盐溶液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3、学生发言,表达设计思路。
4、看操作步骤图,整理实验步骤,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100毫升水
②取1平勺盐
③放入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④用镊子夹马铃薯放入水中
⑤记录马铃薯在水杯中的位置
⑥用镊子从水中取出马铃薯,放置于培养皿中,重复实验。
5、分组实验活动,时间10分钟。
6、实验结束。
①收拾桌面
②上交实验材料
③整理实验结论
7、学生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①放了多少平勺食盐溶解后,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开始改变?
②放了多少平勺食盐溶解后,马铃薯开始露出水面?
③我们的发现是:当盐水浓度增大的时候,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8、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盐水浓度和马铃薯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
四、拓展和应用
1、情境:光头强在没有食盐的情况下,还能取出沉在缸底马铃薯吗?
2、任务:应用课堂上的方法,和父母一起调制糖溶液(或其他),看是否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不局限于用糖做探究实验。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活动一
发现:盐水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活动二
发现:当盐水浓度增大的时候,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附件:
活动二记录表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
)平勺盐
100毫升
(
)平勺盐
100毫升
(
教材分析: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思考并探索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如何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以及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实验材料:
橡皮泥、量杯、注射器、镊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改变实心橡皮泥的形状,,重量、体积、以及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2.会探究自己设计实验如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
3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课件演示让学生能归纳什么是物体排开的水量和排水量
4、会利用说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提问:回想物体沉浮的实验规律是什么: 直接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新课:
(一)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心)
1、学生猜测: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思考: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还有哪些条件没有改变?
3、实验探究: 改变橡皮泥的实心形状,它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沉浮状态有变化吗?
4、教师引导,小组归纳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重量、体积没有变,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二)、通过实验验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学生猜想。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沉浮原理。
3、分组实验(分工明确) 3小组归纳实验结论: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
通过实验数据和课件对比图理解什么是排开的水量?
2.
2.学生归纳小结
3.出示问题: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4. 小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浸入水的体积小) 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浸入水的体积大)
4.探究提高: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浮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知道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用称重法计算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师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物体所受重力,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生:可以用手向上托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减小了。
师
对,那么这时我的手给物体的托力大小怎么计算?托力的方向呢?
生:用物重减去手施加托力后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竖直向上。
师
除了以上这种方法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把物体浸没于水中,这样示数也会减小。
师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水也同样给了物体一个向上的托力,那么这个托力的大小你会计算吗?方向呢?
师
这个力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它称作浮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浮力的概念。
师
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节日放飞的氢气球会浮在空中;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等事例,你们思考过它们为什么能这样呢?
生:因为它们受到了浮力.
师
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浮力呢?请大家自己举例子说说.
学生踊跃发言: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师
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浮力的产生和方向
1.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教师提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学生结论: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上的类似于人右手对乒乓球的支持力.
板书: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
下面我们以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物块为例进行探究,分析比较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
板书: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因此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
知识点2
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
用称重法测浮力
师
大家想想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呢?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F1,再将物体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则浮力=F1-F2.
教师鼓励学生,并演示实验.
教师总结:这种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叫称重法。
2.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师
我们知道水中的鱼儿可以自由地上浮与下沉,说明它们自身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一定有某种因素可以影响浮力的大小,请大家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分析来引导学生们猜测:将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死海—液体的密度;煮熟的汤圆个头大—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木块的上浮和铁块的下沉—物体的密度。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同种液体中.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
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实验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
图示:
现象: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
分析:根据F浮=G-F拉,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控制变量: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
分析:根据F浮=G-F拉,两种情况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实验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的体积相同,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
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
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巩固练习】
1.
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
B.只有浸入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
C.空中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因此篮球飞行时不受浮力
D.游泳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那是受到浮力作用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方向,掌握了用称量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浮力的实质即浮力产生的原因,还通过演示实验共同探究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我们将在今后的几节课中继续学习浮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学
科
物理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形式
讲授
教
师
单
位
课题名称
功率
学情分析
1.学生来自农村,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了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后,部分学生对物理有了畏难情绪。
2.对于功和功率有着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
3.已经学习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初步具有了类比的思想。
教材分析
《功率》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二节,本章内容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学过速度和功的基础上,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做功有快慢”,采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出功率的概念。并通过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使用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今后学习简单机械、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2.理解功率的概念。
3.会用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2.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的快慢程度。
教学策略:
1.本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2.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与速度类比,建立功率的概念。
3.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功率的理解。
4.通过课外活动学会自己测算功率。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学习
(四)小结
T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请两位同学分别从二楼走上和以最快的速度跑上三楼,记录时间并估测体重。
2、分别比较三种情况下做功的不同,体会做功是有快慢的。
3、与速度类比,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引出功率。
1、功率的概念
介绍: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
2、例:一架起重机在5分钟内把60000牛顿的重物匀速举高25米,它的功率是多少千瓦?
3、巩固练习:
(1)运动员的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为70W的机械和功率为450W的机械,哪个机械做功快?为什么?
(3)一台机器用2分钟时间做了6×104J的功,求这台机器的功率是多少?
1、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2、功率与速度的比较。
3、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比较快慢的量?
复习、回顾。
分析、讨论,再得出结果。
听讲、理解、记忆。
在笔记本上练习、解题。
分析、解答。
归纳、总结。
通过复习,使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以旧有知识导入,学生更易接受。
利用本班自己的数字来引入,学生比较有兴趣,而且降低了难度。并且能够复习已经学过的估测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意识到要表述做功的快慢,对表示“快慢”的方法:必须同时考虑做功的多少和时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功率的概念,学生对功率的概念理解就回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通过本题规范解题格式,会运用公式P=W/t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1)、(2)题理解功率的概念和单位的意义;(3)题会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先将新知识巩固一下,再与速度做比较,加深理解;与生活联系,增加趣味性。突出重点
板书设计
功率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知道)
定义:功与做功时间之比。
(理解)
符号:P
公式:P=W/t
(会用)
单位:瓦特(W)
千瓦(kW)
1w=1J/s
(了解)
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教材第6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本课主要针对动物的形体特征来进行剪纸活动, 在锻炼学生观察力的同时还 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剪纸的方法。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3、体验、探索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剪纸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怎样剪出来才能像
五、教学准备:软纸,简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1 示范作品,激发兴趣
(1)教师用投影展示一些作品(喜鹊登梅、五谷丰登、北京申奥、动物乐 园等)引起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a 你还见到过哪些剪纸作品? b 这些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
(3)教师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及广泛用途。
2 学习实践剪纸方法 教师介绍工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纸样)动 手剪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交流经验,总结方法(先刻小空,再剪大空;大空可对折后再剪;锯齿可连 续剪。尽量避免断开或走样)。
3 课后搜集资料,加强练习 学生回家搜集一些资料(图书、图样、网上查询、向父母请教等),自己创 作设计新图案来剪刻,说出你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第二课时
1 介绍交流作品 展示作品: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课外完成的剪彩纸作品; 介绍作品: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作品,请你把它介绍出来(创作意图及剪 纸方法)。 比较各自的作品: 将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然后发表自己 的见解。
2 拓宽思路,想象创作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几幅用彩纸随意折叠后剪刻的作品。 学生实践:拿一张正方形彩纸,随意对折、剪裁,可圆可方,打开剪纸,用 投影仪放映。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都是对称图形,几乎没有相同的作品) 这时, 同学们自觉地进入了由模仿到创造的学习氛围中, 由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他们的创作思维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展, 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的目的。
3 交流评价作品 展示学生的新颖作品,教师应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全心全意互相学习,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一、填空题(1、2、3、6、7、8、10原创,其余改编)
1、体温计是根据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40℃时水银体积___________35℃时水银体积___________。这种现象主要和水银内部的___________有关。
2、太阳的热是通过________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_______方式传播热量的。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会慢慢地发生变化。___________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___________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___________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___________。
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___________现象。
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___________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___________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____小时。
9、根据单摆的___________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___________℃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1、2、4、5、6、9、11、12原创,其余改编)
(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 ( )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
(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 )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 ( )
(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 ( )
(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 )
(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 )
(7)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 )
(8)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 )
(9)有一只摆钟,每天总是走快一点,应该往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 ( )
(10)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 ( )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浮。
(11)人们用铁做锅,而不用铜做锅,是因为铁的导热本领比铜强. ( )
(12)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人可以大约呼吸60次左右,心跳20次左右。 ( )
三、选择题(1、2、4、5、7、8、9、13、原创,其余改编)
(1)一个茄子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后茄子在水中是(
)
A、沉
B、浮
C、无法判断
(2)相同体积的50℃水和10℃的水比较(
)
A、冷水重
B、热水重
C、无法判断
(3)往大小厚度相同的塑料杯、铁杯、陶瓷杯里倒热水,5分钟后杯中水凉的最快(
)
A、铁杯
B、塑料杯
C、陶瓷杯
(4)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东面,乌鲁木齐在西面,一天中先迎来日出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无法判断
(5)比较下图中的两个摆的摆动速度(
)
A、1号摆摆的快
B、2号摆摆的快
C、两个摆摆的一样快
(6)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的水和最后10毫升的水比较(
)
A、后10毫升滴的快
B、前10毫升滴的快
C、滴的速度一样
(7)(
)作为地球自传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公认。
A、傅科摆
B、极昼极夜现象
C、四季更替
(8)在北部的星空中,有7颗星组成勺子的模样。这7颗星被称为(
)
A、北极星
B、北斗星
C、牛郎星
(9)要使沉在海里的潜水艇上浮,正确的方法是:(
)
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B、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10)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
A、加糖水
B、加盐水
C、加清水
(11)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4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 )有关。
A.大小
B.轻重
C.形状
(1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13)下面那种情况物体排开的水量最大(
)
A.图1
B.图2
C.图3
四、连线题(原创)
棉被 热的良导体 木制筷子
铁锅锅身 热的不良导体 铝棒
陶瓷勺子 空气
五、图形题(1改编,2原创)
1.预测图中铁块、木块在水中将会如何运动?并在图中用长短不同的箭头线画出浸没在水中的木块和铁块的受力情况。
2
六、简答题(原创)
1、 有一个乒乓球不小心被踩瘪了,但没有破损,请你想办法让瘪了的乒乓球再鼓起来,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2、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北极星是“不动”的?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什么地方?南极看北极星又会怎样?
3、要使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好一些,应考虑哪些因素?
2011年小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卷科学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填空题
1、水银热胀冷缩 大 小 微粒运动
2、辐射 对流
3、长度 方向 日晷
4、泄水 受水
5、不一样
6、四季更替
7、浮力
8、24 1小时
9、等时性
10、4℃
判断题
1—6 × × × √ × ×
7--12 √ √ √ × × ×
选择题
1---5 B A A B B
6—10 B A B B C
10---13 B A A
连线题 棉被 热的良导体 木制筷子
铁锅锅身 热的不良导体 铝棒
陶瓷勺子 空气
图形题
1、铁块沉下去 ,木块浮起来。
2、实验说明了钢条会热胀
简答题:
1、把乒乓球放在热水中球就会鼓起来。这是因为球里的气体热胀了。
课标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类比旧知掌握新知。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要求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及其换算,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及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又学习了体积的概念以及常、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些都是学习体积单位间进率的重要基础。面积单位的换算是在学过面积单位的基础上,用摆方格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其推导的方法与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方法相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数据,看图,利用公式推导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
结合生活经验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出洗衣机包装箱的体积
2推算出体积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进率的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讲演法
教学准备:正方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课前部分探究
提前让学生整理有关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复习了相邻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
2、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
二、探求新知
出示教材中求洗衣机包装箱的体积的例子,让学生长出里面的数学信息,由于里面的数据没有给出单位,所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得知单位是厘米,由80厘米50厘米90厘米引导学生还可以说成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出洗衣机包装箱的体积,由于是同一个箱子的体积,所以学生得出360立方分米=360000立方厘米,引导学生推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推导,加深对进率和算法的理解)
三、自主探索,验证猜想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一起观察分析,利用课前准备的正方体,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请1—2个小组
上台叙述他们的推导过程
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
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然后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中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地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地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巩固深化,归纳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64页习题,以玩游戏的形式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合理选择练习,先是让学生明白算理,之后又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进率的作用,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成功中进步。)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更加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60立方分米=36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的换算
陶
茹
【教材分析】
《植物的一生》一单元四课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本课《植物结果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课,在这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再来课堂上做交流。通过交流与比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通过找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初步认识果实的构造,懂得辨别果实,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多姿多彩的植物》这样一课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栽小葱》这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对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热情,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课《植物结果了》更是带领学会认识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
4.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1.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2.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植物的部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吗?能不能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发言
2.揭题:是的,植物的一生开始于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最后结果,那么你们种下的西红柿和黄瓜结果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植物结果了》。
二、成果展示
1.谈话:同学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种植和记录,一定有不少丰硕的成果想要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请小组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小组展示种植记录
2.谈话:同学们的种植记录都非常的精彩呢!下面我们选取了两组种植记录,请大家认真再看一看,小组讨论一下,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
三、探究植物的果实
1.谈话:西红柿和黄瓜都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他们的种子、根、茎、叶,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他们的果实。
出示西红柿和黄瓜
2.活动一:观察果实的内部结构
谈话:请同学们从中间切开果实,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组实验汇报
3.教师补充:切开西红柿和黄瓜我们会发现种子就包裹在果实中间,而包裹在种子外面的,生活中我们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学上我们统称果皮,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
4.提问:那么如果西红柿和黄瓜要繁殖后代,你们觉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小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应用
1.提问: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实的特点了呢?你能不能从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属于植物的果实?
多媒体展示甘蔗,胡萝卜,花生,苹果,香蕉,蚕豆,豌豆荚等
小组讨论分类
2.谈话:看来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实才能作为我们的食物,你们能说说,多媒体上的这些食物它们分别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
小组讨论发言
五、拓展
1.谈话:植物除了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之外,还未人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你们知道人们都利用植物做了些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