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书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书法本是写字的技术,写字的方法各主要文明都有研究,然而唯独中国将此技术发展到了艺术的层面。这里的原因很多,但首先是中国书写工具(毛笔、宣纸、墨汁)的特殊性质及汉字的象形性。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客观因素。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以上三点共同构成了书法的三个艺术层次:书写工具和象形字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中国文化思想渗入构成的书法艺术的精神美。正因为这些,书法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创作体系。
从形式层面上讲,书法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富有弹性的毛笔所带来的刚柔相济;吸水性强的宣纸所带来的效果浸晕;水与墨交融所带来的干枯浓淡……使书法艺术产生了轻重缓急枯润浓淡藏露方圆的种种变化。这种变化为书者感情的抒发提供了永无止境的表达空间。然而书法的语言又是极简单的,只有点、线、面及一种墨色这三种元素。用这极简练的语言表现那无尽的情感岂不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吗?
从内容层面上讲,传统书法艺术的内容是汉字和汉字组成的文学,且只能是汉字和汉字组成的文学。它存在着对文学艺术的某种依附性。书法要想表现这些只能依靠文学的内容,而在传统书法艺术价值的评价标准中,这又并不是过分重要的原则。当然,好的文学对书法品格的提高却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从精神层面上讲,书法艺术是对书者理念、情趣的外在流露。这一层次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形式是完全相通的。书法艺术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与自然相契合、与道相“乐”的自由的精神状态;就“气韵”而言,书法艺术也是符合中国艺术的“生命性”特质的。
一般认为,自康定斯基举办第一个视觉音乐会的抽象主义绘画展览以后,抽象主义开始兴盛。然而,人们对“抽象主义”的定义却一直十分模糊。严格地说,“它是指那种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之像的表现的艺术形式”.我们同样用外、中、内三层来分析抽象主义绘画。
可以看到,抽象主义绘画在形式层上是以点、线、面为主要元素构成的画面。在内容上没有可视的具体之像,也就是说,是没有一定的形象参照标准的。在精神层上,是以宣泄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抽象主义的艺术家们想以此来把握绘画的真谛。
从形式层面和精神层面上讲,书法艺术与抽象绘画是相通的。然而我们称某一作品是不是抽象主义的立足点却是在内容层面上。就是说,看一幅绘画是不是抽象画的关键在于其有没有可参照的自然之像。因为“抽象”
这个词在抽象主义中本就是对内容而言的。孙美兰将艺术诞生的层次表述为“外景层:倾向再现,倾向表现,自然的,构成的。中景层:具象化,抽象化,意象化,纯几何平面化。内景层:分别以情与理的平衡,唯情的,天然浑成,唯理的四条通道”.由此可知,“抽象”属中景层即内容层。
那么书法艺术的内容是不是抽象的呢?书法内容主要依靠的对象是汉字,汉字虽然是抽象的但早已标准化。尽管汉字产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理性的抽象性思维,但汉字产生的目的却是为了交流,与神交流,与古人交流,与现在的人交流,与未来的人交流。
我们写一撇一捺是“人”,写一捺一撇那就是“入”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自然在我们脑海中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味。
传统书法是一直在这种汉字标准化的约束下进行创作的,且这个创作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汉字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草书纵然写的再草,“回”字也不能写成“典”字,也不能离开大口套小口的大体模样。其实书法艺术也是不能突破这种约束的!如果真的有突破了这种约束的艺术形式,那就很难再有“书”的意义了。依次类推,那些撇开汉字单纯玩笔墨的“现代书法家”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不能称之为书法家的,因为他们的作品已毫无具体的汉字形象可视(已没有“书”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传统书法艺术是绝不能划分到抽象主义艺术形式一类的。书法是有一套独特且完整的创作、欣赏体系的艺术形式,一切将书法去附会抽象艺术的提法都是不确切的。从本质上说,传统书法艺术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是意象化的艺术形式。只不过绘画是以自然具像物为参照母体,书法是以汉字标准为参照母体而已。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 . 美学散步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传统书法的意义。传统书法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不仅为设计增添许多光辉,在领悟做人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传统书法这门高雅艺术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有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多重功效,还能弥补电脑打字千人一面的弊端。传统书法是一种文化艺术教育形式,它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弘扬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2)传统书法与广告设计的关系。传统书法本身图案化、装饰化的特征,就使其已经具备装饰审美的基本性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广告设计”行业的出现,传统书法化的图符模式不仅可以释放信息,其形式也大大满足于大众,且传统书法笔触所特有的符号形态,及传统书法特有的内涵,传统书法本身所蕴含的视觉信息已使我们受用无穷,更不用提那些加入自我特色的传统书法家所挥洒的人文情怀,中国文人长期以来对其赋予的深层意旨早已超出了传统书法本身的欣赏功能。所以,传统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态,其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它既不为形态的情致所局限,也不为其表现的意趣所约束。奔放、随性体现个人艺术修养的传统书法字,与当今印刷字体相比更富有艺术气息和视觉冲击力,也更适用于作为广告设计元素。
2传统书法的运用方式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毛传统书法的应用潜力与市场效应目前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但其魅力已日益凸显。通过在设计中融入传统的中国传统书法元素,不仅仅能够显示出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历史风貌,还能够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提高人们对广告作品的关注度。传统书法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传统书法笔触。现代设计作品要想通过传统书法艺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就必须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传统书法艺术更具有时代气息,使其更好地融入设计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如虎添翼的作用。传统书法的运用一定要和设计主题相呼应,能够更好地突出设计主题,要和广告设计作品相协调、相融合,且不可一味卖弄做些牵强拼凑的空洞设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灵活地将图片、色彩等表现元素和传统书法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打破惯性思维,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力。
(2)传统书法字体。将传统书法字体直接应用在商业设计中,我们也概括以下几个类型:第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有些茶叶包装,在浅绿色的底子上草书或行书一个“茶”字,再配上一杯清纯的茶水图片,既在装饰上起了很好的效果,又同商品的本质很协调。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特别是传统文化分量较重的书籍往往都由传统书法家题写书名,再加上少许美化,就具有了典雅、内涵丰富的品质。在风味小吃、方便食品包装上,传统书法更是变化多样地体现出文化特色的表现效果。这些都充分体现传统书法在现代艺术设计应用中所产生的良好效果。第二,直接作为商标。自古以来,商家找名人题字就是一种讲究,这不但是中国式商标的最高待遇,也是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沉淀,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保留至今的老字号牌匾更是尤为珍贵。例如,同仁堂、中国银行、乌镇旅游标示还有我们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等。第三,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应用。1996年美国权威的设计杂志Graphis评选世界十大设计公司,陈幼坚设计公司作为唯一一家亚洲公司列为其中。香港设计大师陈幼坚将中西合璧发挥到极致得到世界的认可,他在很多设计作品中常用到传统书法字体元素,在为日本精工表厂设计的圆形时钟堪称将传统书法元素展现东方文化一力作。他用黑白二色作为时钟的基调,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阴阳两极,同时,用中国数字替代了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更为有趣的是,黑色的分针重叠在数字刻度上时,在钟面上就会合成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字。对传统书法稍有了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指针造型的概念取材自传统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再加上时钟边沿的红色拓印,便俨然是一幅传统书法的变奏,很多作品巧妙地运用传统书法元素,将东方元素带入世界。
从艺术审美角度来讲,传统书法堪称我国国粹,在历史的捶打淬炼中,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北京大学中文系金开诚教授曾这样描述:“书法是以汉字为独特的素材,对于这种素材、对汉字进行了深刻的艺术想象、巨大的艺术加工,从而就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象。”如此看来,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虽然只是纸上黑墨,看似简单,但它的变化多端,却蕴含着深刻的艺术气息,吸引着人们去了解,去研究。中国传统书法虽然用墨上只用黑墨,但通过调配和执笔人变换的用笔方式,可以使呈五色,即,渴润浓淡白。这里五色指的是墨色是深浅程度,这是对墨色的深层剖析。在用墨时讲究“宜浓不宜淡”,因浓墨有神,而淡墨无彩。可见,传统书法虽在用墨上如此单一,但却可以通过合理调试表达出千万种态度。一切艺术领域都把形象力作为艺术家最宝贵的素质之一。这对增加平面设计中的创意水准有颇多意义。
二、关于传统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一)传统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之一——标志设计
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崇热潮愈演愈烈,将传统书法元素应用于标志设计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是传统艺术逐步融入现代平面设计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今后标志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标志设计有着与其他平面设计不同的特征和要求,它必须是紧密结合设计对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需要具备精准指向和高度概括事物内涵的特点,能通过简单的符号向人们传情表意,使看到它的人能够迅速反应出其所包含的思想,并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传统书法元素则完美地包含了标志设计本身所应具备的所有要求。书法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符号,是时展至今,仍不可或缺的一种信息传达方式。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被文字包围,跟书法打着最亲密的交道,因此书法元素可谓人们最熟知的一种标志符号。因此如果将传统书法元素恰当地运用于标志设计中,不但能够得到国人的青睐,更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提供了更直接的方式。书法所具有的形式美更是给标志设计增添了更多创意和审美表达方式,使标志形神兼备。
(二)传统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之二——广告招贴设计
广告,即是一种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采取某种媒体形式,将信息公开而广泛地传递给大众的宣传手段。中国的招贴设计起步较晚,与国外设计水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目前的招贴设计还处于吸收和借鉴阶段,而尽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招贴设计之路是我国广告领域发展之所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法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广告设计者的喜爱。招贴设计就是广告的媒体表达形式之一,其设计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图形、文字、色彩和材料。文字设计在传达商品信息方面具备极强的直观性和实用性,既可以作为主题表达方式,也可作为美化装饰之用。由于文字在张贴设计中的重要性,文字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到张贴设计的整体表达。传统书法意在以形抒爱,去形取神,其结构、力度和章法与招贴设计的艺术表达上息息相关。传统书法元素在招贴设计上的应用,对于设计师拓宽设计思路,打开设计视野,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为招贴设计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气息和审美价值。传统书法所具备的抽象美为广告招贴设计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氛围,能够直达观者内心,使招贴设计的艺术感深入人心,给人一种深深的视觉震撼。
(三)传统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之三——包装设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意义是指“长期流传在各少数民族中并且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个性特征,能够达到锻炼体质和娱乐身心作用的各种活动”。“少数名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出于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是产生于各少数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和风情,展现出了不同民族的、勇敢、智慧、时尚和追求精神。”[1]“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现代体育所不具有的浓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不仅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发挥过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独特的存在方式、独特的文化价值等内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2]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化是各民族内部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是指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其中又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在世界范围内,进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3]。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一)体育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被各种民俗活动吸收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使其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是一般活动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4]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它是源于各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5]
(二)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根据社会文化的规律可以知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把竞技因素与舞蹈、艺术,音乐、体育等多种文化融为—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6]
苗族的“彩月亮”、布依族的“抱架腰”、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彝族的铃铛舞、瑶族的跳八音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得到了丰富,增加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方式达到了娱乐身心的作用。少数民族的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生产生活需要中演变出来的,因此具普遍的生活特性和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它为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相对封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统一的文字符号,所以它的教育手段主要以言传和身教,大多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的。”[7]。“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达到相当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去叉鱼。”[7]
(三)文化的载体
我们所指的认同感是“使人们自觉的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它是一种体现了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加亲近的情感。”认同感通常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形成的,他们可能具有相同想法和观点。“民族认同感对于人们在进行正常的生活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和精神。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它能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并能增强民族内部的亲近感。因此许多少数民族都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来增强彼此的认同感。”[8]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各民族长期生产劳动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体育的重要来源和有机构成,所以要积极引导人们根据现代体育观念重新认识其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保持和更新。”[9]
(二)自变,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民族体育文化不能只是一尘不变的传承下来应该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必要的自身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新疆的传统体育“达瓦孜”,它不仅在长度、高度上不断的超越,而且难度上也有所突破。现在“达瓦孜”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极限运动之一,有许多爱好极限运动的人们在不断的尝试,其中不乏有比较突出的,阿迪力就是里面的佼佼者,他已经创造了5次世界吉尼斯纪录。因而“达瓦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以“达瓦孜”命名了节目和学校。与之类似例子有很多,如蹴鞠游戏活动现在就演变成了运动之父足球。“从这些鲜明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它本身就有的民族性,同时也增加了竞技性、观赏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具有魅力。”[5]
(三)现代化发展与创新
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一直存在与社会文化之中,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传播,同时政府也在积极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展与保护,是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多种优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增加经费,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场所。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些应对方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体育文化之列。
(四)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指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文化的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是文化的自觉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0]文化自觉使人们对文化有自觉的觉醒和反省,知道文化的来源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它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所具有的自知之明加强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变,提高了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能力。
五、小结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现如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侵入,只有脱离区域意识的束缚、提高自身的价值、结合现代体育文化从而谋求更高的层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通过改造自然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探索中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
[2]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史话[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4]刘少英等.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与文化素质教育[J].体育文史,2001(4).
[5]武卫等.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程探究[J],体育文化学刊,2007(2),
[6]韦丽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体育学术期刊,2007(5)
[7]徐玉良.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8]谭晶.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及其价值[J],南方论刊, 2008(12)
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国人的主动挖掘直接关联。目前,我国传统艺术的“疑似主流”趋势是值得人们庆贺的。但是,我们仍应看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现状是片面、不完全的,其存在时长无法预测估计。中国传统艺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传承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如果想要将自身曾经失落的地位重新寻回,其所面临的阻碍重重。
二、启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热爱的意义
舞蹈《婺魁》由于其自身以婺剧为根基的基本特色,在其表演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热爱,加强戏剧教育,并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积极树立起一个科学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加强其鉴赏美的能力。戏剧教育作为高度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门类,在丰富大学生审美体系上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戏剧教育影响大学生群体,可以使他们交替地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中接受美的启迪。另外还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自身的审美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建立,使其接受更多方向、层次的审美融合及塑造。有了一个丰富科学的审美体系作为基础前提,大学生便能运用一些自主思考及实践的方式,对自身建立起的审美观进行完善,提升自我对美的创造能力。戏剧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戏剧人物感情的发现、平衡,对所扮演人物感情的感知、控制,达成大学生对人际情感自然的沟通。正如舞蹈《婺魁》的创作一般,为了将舞蹈的效果发挥到最强最大化,需通过多方面的合作配合,凝聚多方人群的集体力量。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视热爱,加强戏剧教育能够使得参与其中的创作、表演以及后台支持的大学生对于协调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度进一步技巧,并在逐步的实践中形成惯性。
三、启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进行戏剧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要将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度进一步激发,对其进行戏剧艺术教育,其首要前提是积极建设起一支具有专业化素质水平的艺术师资团队。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对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放大化,积极培养出高校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应将社会中存在的专业艺术优秀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积极建立起一个特聘使得教师制度,引入一些优秀的音乐家、舞蹈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在解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同时也能够将全新科学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引入,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往来。中国传统艺术—戏剧艺术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广博,但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固定课时的限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科学的选取一些侧重点。将戏剧作为例子,在戏剧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京剧、黄梅戏以及越剧等。另外,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对于现代舞蹈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开设舞蹈赏析相关课程。通过对优秀舞蹈的赏析,能够促使大学生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将原有的审美方式进一步突破,了解到现代舞蹈的程式结构及张扬特色。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教育的途径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即多层次与多元化。首先应做到的是进行学科式的教育,积极开设单独专属性的传统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第二,应积极进行各项渗透性的传统艺术教育。在其余学科中也应不忘进行传统艺术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渗透。第三,尽可能举办一些与传统艺术相关联的课外活动,依照学生的自我兴趣组织创建一些课外性质的兴趣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的开展举办,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弥补自身的缺点。第四,积极举办一些传统戏剧艺术文化节,给予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此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情。
四、结语
[关键词]少数民族;习惯法;法律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69-02
自秦朝建立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的各民族间一直保持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互相之间进行着学习、借鉴和融合。同时,少数民族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质,从而使我国的法律文化体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主要通过习惯法的方式存在并发挥其作用,是国家法之外的客观存在,是国家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正如千叶正士所言:“不认真对待法律的社会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成功地实现法律的现代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特质的研究和探索,是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部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进行论证和总结。
一、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以习惯法为核心内容
习惯法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为本民族所信守的部分观念形态和约定俗成的群众生活模式的规范,它一般靠盟约等方式来调整个人之间和部落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达到维护本地区社会秩序的目的。习惯法是少数民族社会的基本行为范式,特别是在纠纷解决、维护社会秩序等领域具有主导性、持续性。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制定法不是至高无上和无所不包的,而仅仅为治理的手段之一,甚至处于次要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立足于社会和谐并强调人的习惯道德力量的特殊的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主的“民风有序” “路不拾遗” “憎恨偷窃” 的法律文化观念。首先,习惯法的形成是由习惯演变升华而来。瑶族的民谣有:“石牌(习惯法)大过天。”彝族民谣说:“山林有清泉,彝家有尔比(习惯法)。说话一条线,尔比是银针。”其次,习惯法与当地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再次,同样的道理,居住在林区的群众,有保护利用树林确定林权的习惯法。缺水地区,特别注重用水灌溉的习惯法。习惯法有的源远流长,世代相传,有的公众认可,视为神圣。这种传统的力量和意志,个人的权威是很难使它改变的。
二、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以禁忌、习俗为具体体现
民俗、禁忌是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内化为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少数民族习俗禁忌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聚居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民族的长远发展,许多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保护环境的日常生活禁忌,这些禁忌规范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生活在云南的布朗族、阿昌族、怒族、独龙族等,他们都有相关的狩猎规则和禁忌,他们一般忌春天狩猎,忌捕猎怀崽、产崽和哺乳期的动物;藏族和蒙古族实行的轮牧制度,有效地防止了过度放牧的出现,藏族还禁止打死猴、鱼、蛇、青蛙等;纳西族通过村民大会推举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老民会”,制定全村的村规民约,他们指定专人组成管山员或看苗员,对有乱砍滥伐、破坏庄稼等行为的人,由“老民会”依照村规民约进行处罚,还禁止在水源旁大小便,禁止在河里洗尿布,禁止向河里扔垃圾废物,禁止堵塞水源,夏季他们会进行封山,禁止毁林开荒等。
第二,少数民族习俗、禁忌调整人们之间的交往。少数民族习俗、禁忌在人们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宗教活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农耕习俗到饮食习惯等,都有各类礼俗活动。例如内容丰富的饮食禁忌:藏族忌食乌鸦、秃鹰等动物,认为它们吃动物和人的尸体,具有神性;另外,藏族还忌食鸟、骡、马、驴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动物的生理机能与人相近,食用了这些动物的肉会影响人的特性;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忌食大肉;苗族忌吃狗肉等。总体上,饮食禁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生存防范意识和行为准则,破坏食物禁忌就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如卡西尔所言:“禁忌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体系,它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社会体系中没有哪个方面不是靠特殊的禁忌来调节和管理的。”少数民族还有风格各异的丧葬习俗。例如藏族的天葬、火葬、水葬、树葬和土葬等,这些丧葬习俗反映了藏传佛教对他们的影响;回族则禁止火葬,采用土葬,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椁,不起坟头等。这些禁忌、习俗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社会、家庭、宗族关系为主的强有力的多维度调整少数民族交往的法律文化传统。
三、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具有极强的乡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习惯法是熟人社会中形成的“地方性知识”,少数民族习惯法形成于乡土的熟人社会,具有典型的农业社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少数民族习惯法围绕少数民族乡土社会中的婚丧嫁娶、生产生活等日常事务,以符合当地传统的简便而又易于操作的行为模式和规范方式,引导人们行使自己的行为,由此来维护本地区或本民族社会关系的稳定,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和家庭的稳定,同时保护当地环境和公共财产不受外界侵犯。
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是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来,为少数民族民众反复使用后所逐渐选择、认同和积累的,其根植于民族的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同时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等。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员受本民族法律文化的影响,在处理问题是会选择他们本民族的习惯法进行解决,离开少数民族,习惯法就不具有存在的土壤和使用的前提。
四、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具有厚重的宗教性
我国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尽管各民族信仰的教别和教派不同,是少数民族行使自己行为的主导和核心,任何民族成员都不得对其侵犯和亵渎。而且,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宗教教义在世俗社会的体现,甚至习惯法仅仅是为了强调和明确宗教教义而存在。例如,藏族习惯法中藏传佛教教义教规占绝大多数,而且习惯法不得与藏传佛教进行相悖;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民族,他们的习惯法内容更是严格遵照《古兰经》的规定,甚至是《古兰经》的重复和照搬。这种以宗教为主导的习惯法文化的特殊作用在于,引导民族成员尊崇宗教的神圣与权威,通过宗教来治理社会,试图建立“无诉”和“息争”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排斥一切与宗教精神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文化下,法律似乎有些多余,作用显然是有限的。因而形成了薄法厚教的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特质。
五、正确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地位,但国家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合理协调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和国家法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要正_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基本采取“和而不同”的策略,避免“一刀切”,让少数民族按自己的“民情土俗”进行管理和自治,基本形成了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并举分治的基本原则,并且形成了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相互转化的良性互动。
当前,在法学界还有一股质疑法律多元的声音,认为少数民族习惯法是落后的,不利于我国的法制统一,应当在民族地区强行推行国家法律,甚至有学者站在国家法律统一的立场上,认为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存在是对国家法制统一的破坏。实际上,这种否定论并不了解法律多元理论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仅仅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批评而已。苏力教授认为,法律多元现象不但存在于古代、近代,而且还存在于现代。在当代,既然法律多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人为消除它,要让习惯法与国家法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法治社会。国家法应当给习惯法留下一定的空间来调整社会关系,习惯法也应当表现出对国家法应有的尊重,不能太偏离国家法的原则和精神,否则会被国家所不容。
[参考文献]
[1]王学辉.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高新才,马文龙.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9,(4).
[3]王东平.清代回疆法律文化刍论[J].民族研究,1999,(3).
[4]张昌文.法律至上、秩序中心与自由本位[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5).
2012年12月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其服务区域覆盖了我国全境、西太平洋及南海广大海域。北斗系统所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可以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双向报文通信,作用距离能够跨越北斗系统的整个服务区域。同时,北斗短报文通信作为一种可靠的远程数据传输手段,目前在通信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8]。
为此,本文提出利用北斗短报文远程通信手段增加基线长度,提高协同定位精度的舰载被动传感器测向交叉定位方案。本文在简单介绍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依据北斗短报文通信的技术指标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从系统设计、工作流程、通信协议和差错控制四个方面对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1 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
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测向交叉定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1 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
(1) 建立通信
发起方发送建立通信申请报文,其主要内容为发起方通信地址、时间信息和发起方位置信息。协同方接收后结合自己位置解算发起方方位距离,并准备发回响应报文。协同方发送建立通信响应报文,其内容包括时间信息和协同方位置信息,发起方接收后结合自己位置解算协同方方位距离,并确认双方通信建立完毕。
(2) 确定定位目标
发起方发送协同定位申请报文,其中包含了时间信息、发起方位置信息、协同探测目标批号、目标辐射源载频、脉宽、重复频率信息,协同方接收后确认协同定位目标,准备开始协同定位。
(3) 解算目标位置
现有文献介绍比较多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法是先计算出定位误差的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初始值,再利用迭代法得到目标位置的最优估计[9?10]。因此,协同方需发送协同定位报文,将时间信息、协同探测目标批号、目标方位、协同方位置信息提供给发起方。发起方接收后解算出定位误差最小二乘估计的初始值,并返回一个包含已完成迭代运算次数的响应报文,初始值设为0。协同方根据响应报文继续向发起方发送目标方位信息直到迭代运算次数满足要求后停止发送协同定位报文,协同定位结束。
2 北斗短报文应用于测向交叉定位的可行性
分析
将北斗短报文通信作为协同定位信息传输手段,应用于测向交叉定位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1) 数据量
北斗短报文通信采用ASCII编码,每次的内容长度不超过200 B。根据前面对各种协同报文内容的分析,北斗信道的通信数据量完全可以满足测向交叉定位协同信息交换的要求。
(2) 数据率
本文提出的基于北斗信道的测向交叉定位是以海上目标作为探测对象,运动速度较慢。北斗短报文通信的服务频度根据用户等级区分为1 s,10 s,30 s,60 s,通信服务响应时间在1 s左右[5]。选用较高等级的用户卡完全能够满足被动传感器对目标快速连续跟踪定位的要求。
(3) 通信距离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范围内都可以进行北斗短报文通信。目前已建成的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区域涵盖了我国及周边地区,且北斗短报文通信不存在盲区,因此其作用距离几乎不受限制。
(4) 可靠性与安全性
北斗短报文通信采用扩频通信传输方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噪音、抗多路径衰减能力。由于其频谱密度较低,因此还具有隐蔽性和低的截获概率。北斗终端根据SIM卡生成的惟一扩频码将短报文通信上行数据发送到卫星,北斗地面控制中心则将短报文通信下行数据送到用户终端后通过SIM卡进行解密,从而实现了保密通信[6]。
3 基于北斗短报文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案
3.1 系统设计
基于北斗短报文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案主要是采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替换原有的协同定位信息传输手段。在每个协同定位单元在增设一个北斗用户机的基础上,再加载一台PC机作为协同信息处理设备。北斗用户机负责提供舰艇位置信息和建立北斗短报文通信;被动传感器负责目标辐射源探测和识别;PC机负责对北斗用户机进行通信控制,获取协同定位舰艇相对态势和解算协同定位目标位置。总体设计方案原理如图2所示。
3.2 工作流程
北斗用户机、PC机和被动传感器开机后,PC机自动接收被动传感器探测到的目标辐射特征信息和识别信息,同时控制北斗用户机依次向各协同舰艇发送含有本舰位置信息的短报文,并自动接收其他舰艇发送的位置信息,形成态势图。操作员在PC机的目标辐射源列表中选定目标后,再选择与本舰和目标构成较佳的相对位置关系(等腰三角形)的舰艇进行协同定位。PC机控制北斗用户机与协同舰艇建立通信后,按照图1所示的测向交叉定位工作流程生成协同报文与协同定位舰艇进行信息交换,最终完成目标位置的解算。得到的目标位置可以通过Socket通信传回被动传感器,由被动传感器发送到作战信息网络,为指挥决策和武器使用提供目标指示。
图2 基于北斗短报文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案原理图
3.3 通信协议
本文用串口通信将北斗用户机与PC机连接起来, 其通信协议的各种功能是通过指令方式实现的。北斗用户机的指令可以分为定位类、通信类、查询类、授时类和状态类等。通过这些指令,PC机可以自动接收北斗用户机上报的本舰舰位、时间校准信息,及其从协同舰收到的协同报文;也可以实现控制北斗用户机与指定协同舰建立通信,改变北斗用户机工作参数等功能。
PC机向北斗用户机发送的指令信息格式如图3所示。
图3 PC机向北斗用户机发送的指令信息格式
指令信息各个区段意义见表1。
命令码用来标示指令信息类型,具体类型见表2。
3.4 差错控制
北斗短报文通信有时会出现信息丢失或出错的现象[9],而北斗用户机本身不具有差错控制的能力,因此只能在PC机的串口通信软件设计中引入相应的差错检测和纠正机制。报文丢失可以通过发送响应报文进行检测;报文内容出错可以通过校验码检测。丢失或出错的报文可以通过相应的报文重发控制机制由发送方进行补发。报文重传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报文重传控制流程
协同定位方在接收到一个协同报文后应立即向报文发送方发送一个响应报文,如果对方在发送报文后的规定时间内未收到响应报文,应当重发报文。这里通过设定重发次数上限有关。
假设协同双方北斗终端的通信服务时间间隔相同,则报文最大往返时间[Tb]可以按下式得到:
[Tb=Tr+Tf×2]
4 结 语
本文针对目前舰载被动传感器进行测向交叉定位时基线长度较短,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在深入分析测向交叉定位工作原理和北斗短报文通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的测向交叉定位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正式向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区域服务,未来其服务区域将覆盖全球。采用北斗短报文通信作为协同信息传输手段,将使被动探测装备的测向交叉定位摆脱通信作用距离和通信服务区域的限制。另外,普通北斗终端只能实现点对点的报文通信,而北斗指挥机具有短报文通播功能,利用北斗指挥机实现两台以上被动传感器同时进行测向交叉定位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因此,北斗短报文通信在多被动传感器测向交叉定位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仲康,周一宇,何黎星.单多基地有源无源定位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 胡来招.无源定位[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从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入手,分析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论述了当今传统武术及其文化发展的策略,最后提出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具有时代价值意义的武术文化资源,对发挥武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为武术真正走向世界,被大众所熟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武术是一项再平常不过的体育运动,在普通学校里,它的魅力和教学重视程度往往不及篮球等项目,而在不少武术探索者的心中,它却是魅力无穷、源远流长、内涵深邃的民族文化。本文试图从武术形成与演变史着手,以技术体系形成与演变过程和结果为研究主体,从文化视角探析其文化特质与特征,进而探讨传统武术的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阐述武术未来宏观发展的策略。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武术文化原始形态、准武术文化形态以及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等几个阶段。由于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于复杂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心理、文化、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几万年前,甚至更为遥远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还要发挥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猛的性格和格斗技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发展,最终导致了原始武术文化的形成。
准武术文化形态。从时间跨度上看,是指先秦到两汉时期的武术。这一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独立的武术形式的形成是准武术文化形态的一大特征.意味着武术已开始从原始社会多位一体的状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且得到交流,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等论述。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领,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雏形。武术意识的出现促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从原始形态到最终的形成。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得以最终形成。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善;二是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成熟。到了宋代,民间武术界就流行着“十八般武艺”的说法。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孕育出了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技击文化的武术,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中国武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收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武术文化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
“德、艺”的统一。中华武术武德观念最为鲜明的表现为“德”与“艺”的统一。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浸透在古代武术的武德观念之中。“学拳以德行为先”就反映出了这样的观念。综观我国传统武术的各个项目,均能呈现出东方文明的气质—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且迫求高尚的精神气质。传统武术所显示出的美,也具有东方文明的特点,以优美为主;与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壮烈、惊险,富于强烈刺激性的审美观构成鲜明的对照。可见,传统武术中“德、艺”的统一,使武术在其本质特征之上,又渗人浓厚的理性因素。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国武术生长在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它的指导思想无不体现传统文化。武术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传统的辫证思维。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包含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转和阴消阳长等基本理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在传统武术的劲力运用、技击法则、演练风格及战术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对刚与柔这一矛盾关系的处理,是区别不同武术拳种的劲力标志之一。传统武术认为:“无柔无以至刚,无刚无以即柔。”没有纯粹刚的拳术,也没有纯柔的拳术,刚与柔是相互存在而又相互对立的。太极拳是“极柔软然后极刚坚”,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转阴”的阴阳辩证观;而刚劲勇猛的少林拳等外家拳,也是“刚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刚在他力之先。”攻与防的辩证关系,是武术技击术的一个重要原则。提倡进攻与防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进攻能转化为防守,防守能转化为进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蕴涵了阴阳辩证法思想。
养生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总是把技击实用、健身娱乐等作为主要目的。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子人体科学的一部分。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相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唯精气神,,为三宝。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中国武术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对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不同季节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伽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人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玫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因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健身性。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唯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人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当今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策略,只有认真总结历史,切实结合当今形势才能更好地制定发展蓝图,武术之树才能在原有的高平台上长得更健康、长得更茂盛。
武术的发展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首先是一种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传统武术可谓是一种“文化体育”,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它的发展不应背其文化性,它的发展也不能被小个体发展所代替,否则就是片面的,其发展也会失去平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违背其发展规律和舍弃其特质的改革或改良势必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如当前人们把武术分成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一样,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今武术改革后出现“文化断层”所造成的。
关键词:井口装置 保温材料 成本控制 节约增效
引 言
油田生产,井口保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年一次的保温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繁重的任务给生产单位职工造成超强的劳动强度。大量的玻璃丝布、毛毡、油漆不断地拆、裹、刷用来保温;玻璃丝布、毛毡的粉尘,油漆的有毒物质又极大的伤害着广大职工的健康,对职工的身心造成了损害。非常不利于成本控制及HSE管理,加大了成本投入。
1传统井口装置保温的弊端
传统井口装置保温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长期以来,井口保温采取的是采购大量的毛毡包裹,用玻璃丝布捆扎,然后再刷油漆。由于采油队井数多,保温工序繁琐,人员紧缺,时间紧,任务重。每年不因天寒地冻必须如火如荼地进行,抢在入冬前完成,职工劳动强度极大。浪费资源,不利于成本节约与控制。由于每年冬季都重复保温这一项工作,大量地采购毛毡、玻璃丝布、油漆用来保温。井口一有新的任务就必须拆除,重复包扎,有的井口一年要保温包扎好几次,造成极大的浪费,对成本控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不利于成本的节约。
不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玻璃丝布的玻璃丝不仅使人浑身发痒,还是一种有毒物质;毛毡的粉尘十分呛人,吸入肺还可能引发肺病;油漆也是有毒物质,其成分只要为苯、甲苯、二甲苯等苯化合物,长期吸入可引发皮疹、头晕、免疫力低下、呼吸道受损、哮喘等疾病,严重影响广大职工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于现代化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传统保温后的井口对以后的工作极为不利。保温后要上作业、更换闸门、卡箍等工作首先要用刀、锨等工具把保温材料破坏性铲掉。由于干了的油漆很硬,非常困难,费时费力,影响开井时率,不利于生产运行。保温需要大量的停井,一口井大约需要半小时左右或更多时间。重复包扎、裹、刷,这样就得重复停井,因此对产量的完成造成极大影响。重复的启停也会造成抽油机负荷不断变化,影响抽油机的正常使用,缩短其使用寿命。
2采取的办法及优点。
根据不同井口装置的大小、形状、模型制造成新式可拆装保温井口装置。新装置外壳可采用PPR管或别的塑性材料,分成可对接的两个外壳。两个外壳内填充好保温材料,可用螺纹连接拆装,可随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安装与拆卸。
优点:
(1)灵活好用,省时省力。由于新装置可采用螺纹连接,对接十分方便,能够节约大量的停井时间。两外壳一对接,上好螺纹,即可,也不费力,劳动强度大大地降低了,即快又轻便。
(2)利于经济运行,成本控制与节约。新装置避免了传统装置的重复拆、包、裹、刷等工序,节约了大量的玻璃丝布、毛毡、油漆等保温拆料。从而可以节约成本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经济运行的良好运营模式提供借鉴,加强成本有效运行,合理利用资金,为国家和企业节约成本。
(3)减少劳动力支出,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由于新的井口装置拆装方便,省时省力,能够大量节约人力,增大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新井口保温装置没有玻璃丝布、粉尘、油漆等污染,职工的工作环境极大地得到了改善,大幅度的降低了污染源对职工的危害,是职工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保护,能真正体现现代化企业“以人为本”的观念。
(4)利于生产,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传统的保温材料在井口有新的工作时需要铲除保温,费时费力,极大地延长了开井时间,不利于生产。新的井口保温装置拆装简单,大大地提高了开井时率,节约了劳动时间,对生产运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该井口保温装置有以下特点:结构简单,方便好用省时省力,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减少浪费;经济环保,有利于身体健康可以提高开井时率使用周期长,范围广
该装置可有效解除传统井口保温材料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捍东 新型建筑材料教程 2005
参考文献的写作可以把论文当中作者的观点和文献作者的观点区分开来,也可以帮助读者在同一学术研究上面提供阅读方向,同时也是核查文中的引用原始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法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欣赏。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纲纪著:《书法美学简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2]叶秀山著:《书法美学引论》。宝文堂书店,1987。
[3]宋民著:《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4]天白著:《书法线条美的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
[5]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
[7]金学智著:《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张稼人著:《书法美的表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吕文明.晚明书法艺术思潮新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周韶华.民族性与当代性是书画家的立身之本[J].美术观察,2013,13(4):62-63.
[3]陈怀宣.林邦德实验书法作品的创新性与当代性[J].文化交流,2015,14(11):66-67.
[4]曹亚彬,葛复昌.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当代性阐释[J].中国书法,2013,24(12):192-193.
[5]徐敏,徐德.心智的觉解:情感与形式——论胡抗美的书法美学观[J].艺术百家,2013,32(5):209-212.
[6]高喜锋.历史与审美视域中的当代陕西书法文化观念探析[J].西北美术,2014,22(2):103-106.
[7]李思航.用传播学视角看清代书法史——对传统“碑帖两线模式”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2,12(19):132-134.
[8]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25(1):5-9.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梁:《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2]在“中国现代派书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见《江苏画刊》1989年第7期。
[3]古干:《现代派书法三步》,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广州日报》,2012年4月1日。
[5]张强:《现代书法学综论》,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
[6]王南溟:《理解现代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梅墨生:《一点看法“关于书法主义”》,《书法主义文本》第123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侯开嘉:《“书法主义”局外谈》,《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当代对话篇》,第3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9]王冬龄:《王冬龄创作手记》,第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朱青生:《从无锡到北大——我所经历的现代书法试验》,《现代书法》2000年第3、4期合刊。
[11]张爱国:《中国“现代书法”蓝皮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2]范晔:《后汉书》卷一。
[13]陈振濂:《当代中国对日本书法之引进、融汇与扬弃》,《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4]日本《书之美》会报,1999年12月5日。
关键词:书法教学 意义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学习的精髓,各朝各代都出现了书法名家。从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强调自身审美艺术性升华之前,书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古人对文字的热切需求,许多传世的书法著作内容都是有一定的实用性与记录性。
1、促进书写技能的提高
当下随着电脑多媒体的应用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电脑输入代替了大量的文字书写,这种现代文明发展极大的冲击传统纸质书写方式。在肯定科技发展便利性的同时,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纸质书写方式的重要性。当今的中国人似乎已经不会写字,“提笔忘字”、“错字满篇”、“字迹潦草”是经常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书法教学需要迫在眉睫。
明.项穆《书法雅言》中提到:“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 [1]此书法名言可以看出古人对书法的理解第一点就是学习书法可以促进书写技能的提高,这也是现代书写文化缺失的迫切需要。
2、培养审美能力
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他的美学思想吸纳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建构基点。书法教学既是技能教学,也是艺术审美教学。[2](苏洪强)书法教学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即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理解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的能力。
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是对人们观察力的培养,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缺乏对“美”得认识,通过书法教学可以通过“字形点画美”、“布局章法美”、“内涵精神美”等方面激发学生对美得认识,引导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处处发现美,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
真正的“书法”,是包含着作者抒情、泄意、在形式中融入有个性的审美意念的一种绝对强调主题精神的艺术。[3]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内涵是在发现美之后的一种审美能力的升华。书法教学中理解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推敲书法作品产生的意义、思量作者创作美的背景,加强换位思考的能力的提升。
社会的科技发展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好体现,人们对精神美得创造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用去体现的。书法教学审美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的去创造美,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美去带动学生主动创造生活美,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书法教学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初唐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提到“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4]可见从古至今书法研习要求集中注意力,必须在书写时“心正”、“凝神”,如不,则“字则颠仆”。长期坚持书法学习可以锻炼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指出“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5]明确体现“字如其人”的内在含义,凡坚持研习书法之人,必“以字养人、修身养性”,可见书法教学也是缓解学生浮躁学习状态的好方法。
“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6]书法研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在其学习中可以养成学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学习习惯。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教学中所蕴含的多种人文资源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优课程。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笔画的精美、文言文汉语的知识、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个人阅历、作品表达的情感等人文资源知识,从这些知识中可以锻炼学生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书法教学通过对字形笔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历代书论精髓,在了解古人如何学习书法的同时,增长个人文言汉语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在欣赏历代著名书法作品的同时,了解书法发展历史,让学生以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深入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书法名家的个人创作故事与风格特点的形成,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书写特点与书写喜好形成自己的书写个性,在书法教学中个性得到自由的体现,在书法创作中体会创乐趣,使学生的个人情感、内心思想、释放情绪有一个良好的表现形式,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
清代王妤指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7]书法教学以生动的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璀璨的传统文化内涵、良好的艺术熏陶、丰富的人文知识、自由的个性培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项穆.书法雅言 [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2
[2]苏洪强.一书一世界 艺海塑人伦—论书法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契合[J]. 柳州师专学报. 2009(06)
[3]陈振濂.书法美学[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
[4] 虞世南. 笔髓论[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3
[5] 陈绎曾. 翰林要诀 [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97
[6] 项穆.书法雅言 [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2
一、论文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A4版面,单倍行距,页边距上下各2.5cm、左右各2cm,页眉页脚取默认值,插入页码居中。文题和正文中的数字及西文字母用TimesNewRoman字体。全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版面不超过5页。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且简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论文集出版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三、论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排,文头顶空一行。
作者姓名:小三号楷体,居中排,两字姓名中间空一全角格,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五号宋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作者单位与省市名之间用逗号,城市名与邮编之间空一全角格。作者单位多于一个在作者姓名处用上角标注。
摘要:“摘要”二字小五号黑体;内容小五号宋体,不少于200字。
关键词:需列出3~5个。“关键词”三字小五号黑体,其他小五号宋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
(2)英文格式
英文字体均使用TimesNewRoman字体。其中,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加粗、居中排;作者姓名用四号字体、居中排,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姓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中间不加连字符;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用五号字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摘要,“Abstract”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不少于200个词,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关键词,“Keywords”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英文关键词之间用逗号。作者单位与摘要之间、关键词与正文之间分别空一行。
(3)正文之前的所有内容左右各缩进2字符。
参考范文:
教师点评高中书法作业的语言艺术
摘要: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促进学生文字书写水平的提升,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在书法作业点评中运用语言艺术成为高中书法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对此,书法教师应注重激发高中生的书法兴趣,并在点评时注重准确性和简洁性,给高中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就能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书法;作业点评;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65
书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国书法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书法课被越来越多的高中学校所认可,并成为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高中生真正领悟书法艺术的内涵,从而将民族瑰宝传承下去。但是,由于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教师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水平有限,导致书法教学陷入僵局,尤其是在书法作业的布置和点评上更是缺乏规范性和艺术性。因此,高中书法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自身在作业点评时的语言艺术,给高中生创设全新的书法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下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主要论述四种点评高中书法作业的语言艺术,希望对书法教学有所帮助。
一、多一些启迪与引导,培养思维方式
高中书法教师在日常点评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参与热情,结合多种有效的点评方式,给高中生带来心灵的启迪和引导,帮助高中生快速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到正确的书法学习习惯。一个优秀的高中书法教师不仅要会叙述理论知识,讲解书法技巧,还要善于做出示范,渗透终身学习意识。比如有些学生的书法作业整体上不够清晰,运笔技巧、字体结构等存在问题,教师在点评的时候可以转换思路,先带领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展示,再给学生讲解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欣赏书法之美,从而喜欢上书法。然后,书法教师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现状进行点评,充分体现出平等的原则,让全体高中生都得到进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高中生就会逐渐发现和总结汉字书写的规律,提高自主书写的能力。同时,高中书法教师必须认识到对高中生书法作业的点评最终目的是修正学生在书法写作过程中的错误,指引学生正确的书写方向,为高中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在点评书法作业时尽量做到语言得体,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表扬措辞,批评采用委婉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使得评价与反馈、鼓励与批评有机整合到一起。
二、多一些欣赏与鼓励,促进自主探究
在面对形形的高中生书法作业时,高中书法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书法作业中的闪光灯,并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名高中生,促进高中生自主探究,满足高中生的成就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教师点评的语言必须要具有魅力,这样才能够震撼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师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从而使高中生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学习中来。有些高中生运笔的快慢不均,写出的书法缺乏骨力,给人一种神散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对他们说:“你书写的很认真,能够领悟到书法写作的精神,这一点老师非常替你高兴。但是,你还要抓住笔法的关键,保持持之以恒的信心,這样你的书法会更上一层楼。”再如,有些高中生太浮躁,没有理解汉字基本的结构原理,书写基本功薄弱,作业潦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对他们说:“你对书法有自己的看法,在书写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特长,接下来你要尝试着眼全局,规范作业书写流程,进行创作练习,写出自己的字来,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刮目相看。”通过我的这种教学方式,高中生都做出了改变,班级被浓郁的练字氛围所笼罩,有利于高中生提高书法写作效率。
三、多一些演示和互动,深化学生体验
传统的点评作业方式通常是教师在学生做错的地方用红笔标出,警示学生反思做错的原因,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方式虽然比较简单明了,但是却使高中生只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把修改作业当成一种负担。在实际高中书法作业点评中,书法教师应该进行创新,深化高中生的体验,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环节,并为高中生演示书写技巧,以达到最佳的点评效果。当教师批阅学生的书法作业时,应该认认真真观看欣赏,工工整整书写评语,以身作则,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努力把字写好。对于比较出色的书法作业,我会在班级中进行展示,让高中生都能够学习其中的优点,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当发现高中生在书写中存在共性的问题时,我也会在黑板上给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演示,并通过小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书法技巧的记忆。我经常对高中生说:“写好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学们要保持耐心,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高中生认识到了书法的重要性,也理解了“习字如做人”的道理,有助于高中书法教师有针对性的展开书法教学活动。
四、多一些幽默与趣味,控制课堂节奏
幽默趣味的语言是一种教学才华的体现,不仅有利于缓解书法课堂的枯燥和压抑,还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使高中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受到知识的熏陶。同时,书法教师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还可以更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在点评书法作业时更具有灵活性和全面性。比如,有的高中生毛笔书法作业上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现象,不仅不美观,也影响到了整体书法效果。这时,我会运用幽默的语言与学生沟通:“你写的毛笔字下笔时墨水太重,像一个牛头一样,这样是字老师给它起个名字,就叫牛头病。”当学生听到这个词时都会发笑,但是当他们笑过以后,就会非常认真的进行思考,下一次书写时笔头濡墨不会过多,下按之力根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通过这样的点评教学,高中书法教师做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课堂上出现了高中生灿烂的笑脸,展示出了高中生的个性,也让高中生的思维更加缜密,积极探索书法的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书法作业点评看似是一个小事情,实际却包含着大学问,关系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发扬和高中素质教育的深化。所以,高中书法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使评价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全体高中生受到启发。
不难发现,当代的书法艺术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创作模式`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传统的书法艺术逐渐发展成了“艺术书法”。书法艺术的这种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现象是如何形成,其存在的主要表现,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此现象的反思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书法;艺术;多元化;现代转型;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书法艺术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开拓了新的领域,全方位多维度地扩展了欣赏者的视野。现代书家们已不在一味追求传统的创作模式与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可见,书法艺术已逐渐开始走向了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此现象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反思该现象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为骄傲。“书法”一词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确。很早时是说写文章的一种笔法,以后转成为书写汉字的一种规范。然而如果只是把书法局限在书写法度之内会降低、“书法艺术”的高度。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说这是一门“学问”,倒是很合适的。另外,一些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理论等论著也做了大量研究,试图对书法的“本质”做出概括和规定。如,书法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具象艺术”、“抽象艺术”、“表达情感的艺术”、“生命艺术”、“纯粹艺术”、“最高的艺术”等。这些概括、界定和解说,或出于名家之口,或见于著名论著,它们对“书法艺术”的“高”度、“纯”度等都有认识上的差异,有趋同也有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书法是“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这在书法界、艺术界、学术界基本是一个共识。而“书法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则是在2004年底,文化部直属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中国书法院”、标志着归属于人民政府的国家文化机构第一次正式予书法以“书法”身份。
五四以来,书法的存在意义一直遭到质疑。一位知名学者和作家曾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①,“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须性为背景,因此产生的特别自然、随性、陈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陈恳”。更重要的是,由毛笔文化所涵养出来的那种文人品格和人格构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也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成为民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阻碍。很明显,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人们为了推陈出新,想尽办法崭露头角,往往在创作中采用的是背离传统的方式,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创新来博得大众的认可。在书法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命名它为:艺术书法。
“艺术书法”这一名词是由王镛老师首度提出的。顾名思义是将“艺术”提前,注重艺术的表现,而相对弱化书法的本事。这在当代表现为书法的民间化倾向上,近几年流行的“流行书风”就是其典型代表。纵观这几年来的各大书展,我们都不难发现书法正经历着从“书法艺术”向“艺术书法”转化的过程。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几千年的二王书风,颜筋柳骨看下来的确让人有点累,出现审美疲劳是很正常的。许多作品让人看下来已经不是艺术而是复制品了。于是更多的作品开始追求视觉上的感觉,开始抓形式感,尽管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态百出,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让人有眼前一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展览和比赛的效应不容小觑。近二十余年来,各种书法展览和比赛此起彼伏,尤其是两年一届的全国展和中青展对流行书风的兴起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展览和比赛中,某种风格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或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那么效仿这一风格形式的人马上就会一哄而上。为了获得好的名次,参展和参赛者往往会投评委所好,纷纷追摹评委的风格。正是因为书法流行现象的出现,以王镛为代表的几位书法艺术家共同主持了“首届流行书风、印风提名展”,并连续成功做到了现在。展览中的作品坚持汉字书写及线条原则,基本上仍属于传统书法的范畴,与更具前卫意义的“现代书法”有着较大差距。但参展作品基本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书法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一个最主要的趋向:随着书法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日益消减和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创作意识正日益凸显和升华,传统的书法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虽然流行书风遭到了不少人的批判,但其批判者们也许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流行书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多元化时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流行风尚,并显示出相当的风格魅力和艺术史价值。
当代书法创作者对书法艺术现代视觉效果的不断追求,是书法艺术家们不甘寂寞的表现,也是书法艺术走向新的发展的富有生机的动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自娱雅玩和记事交流,而更多地注重用笔墨线条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性情,并通过幅式、材料、颜色、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来制造视觉上的特殊效果。现代展览中大多是顶天立地的鸿篇巨制,而且多为竖式,很少见到传统的尺牍和卷轴。这样的幅式比较适合现代化的展厅格局,同时也使观众有仰望之感,增强作品的视觉魅力。在用纸上,书法家们广泛取材,从传统本色的纯白净宣到富丽堂皇的洒金(银)宣,从有作旧效果的仿古宣到简单脱俗的手边纸,不一而足,除了在纸张上以背景色增加厚重感等手法以外,石开等书法家还大胆地以色彩入书,寻求新鲜的视觉感受。当然,更明显的是作者们对文字结构的个性化变形和章法布局方面的大胆探索。另外,从展览的布展风格较过去也有不小的突破,新颖协调,将作品拓裱在统一底色的展板上或装置于精美的画框里,旁边配有考究的标签,印有详细的说明、创作自述和主持人评语等,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档次。也极大的增强了观赏者的兴趣。
然而,“书法艺术”转化为“艺术书法”,也是具有自身必然性的。首先,书法在其漫长的历史轨迹中,曾经具有两面性,即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书法的实用性要求正在减弱,而艺术性要求则日益增长,人们力图在书法中获得艺术情感的表现和人格精神的追求,日益脱离书写实用价值的书法,应按照艺术的本性来发展。艺术的本性是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永无止境的创造,不满足既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向传统挑战,追求原创性和超越性。这是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规律。其次,现代审美方式的改变,对书法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节奏的现代信息社会,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欣赏的方式。优雅精美的印刷术和发达的出版业,消除了艺术品的神秘性和复制失真性,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大量的艺术信息;良好的展览条件和收藏条件,提高了人们欣赏和品评书法艺术的维度,人们希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精髓所体现的艺术感受性和表现力有更为切实的现代体现。最后,书法家们面对书法的日益专业化和高度艺术化,以及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成果的挑战,更有来自艺术消费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因此,他们无法停留于固有的书法观念和传统书法模式。他们的现实处境使他们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当然,形式上的现代感和丰富性并不能代表作品的本质特征。其关键所在其实是创作者们对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及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当代社会文化特色。他们更多地思考传统书法的当下状况和未来走向,或者说他们希望书法艺术不要固步自封,而应再创辉煌。古今之变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艺术的核心理念和书法家的心性品质的改变。古人重“格调”与“意境”的“高”与“低”。因此,从作品的艺术语言上,更多地使致力于从传统的资源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例如作品以墓志残纸为基调,并掺杂一些破坏性的用笔,力图表现结构、章法的动荡感和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不过,这样的书风也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不少创作者过于重视书法形式技巧上的翻新,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对传统书法艺术语言也缺少系统研究,因而其创新显得底气不足,粗浅浮躁。其次,由于创作者取法相似,观点相近,且互相影响,因而存在风格面目趋同的隐患,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可能就失去了个性。
中国书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这新的发展维度,原有古典的书法系统,正由文化封闭走向文化开发,尝试着汲取其他艺术的养料,来充实自己的表现力。“艺术书法”常常招致人们的非议,斥之为非书法、不识“传统”。但事实上,书法艺术不应躺在传统的、古人的艺术成就上面沾沾自喜,书法家们也不应该是艺术创造方面的懒汉,笔墨技巧固然是书法艺术的基质之一,然而它也能扼杀人的活生生的艺术感受性。由于我们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因此书法艺术的现代转换中,更应注重主体的分辨力,突出主体的创造性,以之开掘新传统,整合新方法,窥视书法艺术现展的生长点,在面向新生活的诸种尝试中把握书法艺术现代转型的契机。
由此看来“书法艺术”转向“艺术书法”也未尝不可。当然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书法艺术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贡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书法形式美的建设。试想,如果一个歌唱家如果只是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她的发音有多到位多准确,仅仅只是展示她的基本功,而不拿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歌声展现给大家看,那观众又如何会有兴趣。中国古代的书法经典精华,被大众认可的就是那么几十个人的几十件作品,如果大家都去宗法他们的作品不去创造,书法艺术就不会形成勃勃生机,风格也不会在竞争中互补,而更严重的,书法这门艺术也会因此而衰落。
注释:①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一文中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
参考文献:
[1] 当代书法论文选(理论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2] 当代书法论文选(书史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3]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书法研究[J].1993(01).
[5] 文艺研究[J].2008(12).
[6] 欧阳中石.光明日报――文化与书法[J].2007(621).
回想曹建的研究成果,可谓著述颇丰。最有代表性著作的当属其博士论文《晚清帖学研究》,他以深邃而独特的眼光,宽广的学术视野,不被狭隘的思维模式所囿,敢于突破众口咸认的“碑学笼罩”这一观点,从而直面历史,颠覆普遍认知,以得此作,并获得书法界一致好评,可谓是一场书学者的精神盛宴。
当我们依然沉迷于曹建先生的博士论文的时候,他的最新一部力作《20世纪书风观念与书风嬗变》已付梓出版。
曹先生新作《20世纪书法观念与书风嬗变》中,详细地介绍了文字改革、印刷技术、文艺思潮、绘画艺术及书法教育等演变对书法观念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正如本书第一章开头所言:“20世纪书法,充满着常与变的互动。书法中不变的发展规律,究竟是怎样被多元化的变革所影响,本书就分别以这几种不同的变革来阐释与书法观念的关系。”品读是书,不禁对其研究的各个领域的深度所打动,虽不为曹建一人所著录,但其研究团体能不为繁琐,勇于披荆斩棘的深入研究但凡能够影响书法观念的种种变革,其研究范围的宽绰与丰厚,其研究个案的详实与条理,实在让人不禁一振。先通观其文,再细细品味之后,我认真拈出几点,胪列如下。
一.范围宽绰,内容臻实
每个年代有各自的书法观念与学术风格,20世纪也不列其外,20世纪特有的时代背景注定使书法艺术经历血雨的洗礼。历来研究20世纪书风嬗变也略有几人,但真正能将20世纪各种变革与书法观念之关系梳理的如此明了的,却鲜有其人。叶朗曾说,我们有很好的艺术却缺乏很好的理论说明,那么书法这一重要的艺术发展到20世纪的命运究竟如何,只能借助对各项领域的研究来作阐释。
20世纪文字、印刷术、考古、绘画艺术、西方文艺思潮及书法教育等的各种领域的变革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书法的前途与命运。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印刷术决定着书法的传承,考古更是直接地震撼着书法艺术的取向,还有绘画艺术、西方文艺思潮和书法教育活动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的命脉。通过对各个方面深层次的探究,真实的反映在书法上是对书法更新的认知与探究,是夯实书法基础的必要性。
二.专项研究极深极远
可以这么说,几乎很少有关书法艺术书籍能够如此详实而又具体的罗列出影响书法艺术发展的各项中国传统技术或艺术。其研究各项变革的深度与广度,实则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统观全书,我们不像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读六本书,虽然各项研究字数不多,但句句、条条、框框都在详实的记录着历史的发展。
在探究每一个问题时,作者采用的是中西结合,古今结合以及互缘的方法(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以20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递进关系,成功的归纳与总结了每一个领域发展状况及其书法观念的影响。作者对每一项研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极深极远的境界。但是,我想,各项研究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远不止这些,或因于历史,或因于社会某些方面所囿。这些领域的研究还有待于完善,期待着后人更透彻的研究。
三.双线行文架构
[关键词]中国文化 立象 运笔
中国书法古老而精深,是中国的国粹和文化瑰宝,浓缩了中华民族古代优秀历史文化,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精神特征,在世界上是独特的文化现象。书法是中国式思维方式的物化,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当今的书法,在今非昔比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更加需要传统的书法思维来支撑现代文化所急需发展的动力因素,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对中国文化的心灵负载,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张扬我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承载着时代的文化品格,形成中国文化的真正自主与自由。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而文化的核心问题是这个民族所持有的宇宙观,是该民族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最基本立足点,成为该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的宇宙观是“道”,用“道”统一万物。《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关于道的学问成为中华民族的终极目标,原道成为中国文人的终极追求。作为中国书法也必然受到“道”的规范和影响,同时,书法也可从其自身诠释“道”,正如庄子提出由“技”而达“道”,即所谓“技进乎道”。在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书法逐步从技进道的境界,这个渐入佳境的体道过程,生动展现学习中国书法中所蕴含的感悟中国文化的思想。
书法追求的是由技入道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形成了一套丰富的技法系统,是学书者必须遵循的人门之径。技法是书法的基本功,掌握了才有可能进人书法的大门。书法中的“技”就是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学习书法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我们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国书法是一个不断深化传统的过程,没有民族传统,没有文化积淀,没有技法程式,中国书法就没有内容可言,没有中国特色可言。中国书法的传统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形成,是几千年来无数书家的经验总结,它包括书法的精神内涵及其技法程式。“程式”指笔法运用时必须遵循的规范化的模式,是对笔法运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提炼和美化。中国的传统文艺如戏曲、诗词等,都是程式化的。有程式化并不代表笔法的审美特点,相反,笔法的审美内涵不仅应当表现在程式之中,而且通过一定的笔法程式,能得以更完善的表现。从这层意义出发,笔法之程式化,实际上是书法成熟的标志。
中国书法中的笔使用的是柔软的毛笔,这样书写的笔画就形成粗细、轻重、曲直的各种线条;表现出刚柔、逆顺、强弱品质。运笔又有中锋、侧锋、藏锋之变化,行笔的过程须处处强调笔意,体现在用笔的轻重缓急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中。历代书家无不重视用笔、笔法,并视笔法为书法技法之第一要素。古人对笔法有不少形象的比喻:如铁划银钩、万毫齐力漏痕、锥画沙、折钗股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屋印印泥等。为掌握笔法,古人可谓弹精竭虑。
书法中笔法的掌握最为困难。得不得笔法,关系到书法的成败,要对毛笔的驾驭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绝非朝夕之功,非经历多年磨炼不成,笔法的学习不仅需要勤学苦练,更贵在参悟。古人将参悟笔法视为学书的要诀。北宋黄庭坚《论书》曰:“凡学书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人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普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占人笔法也”。庭坚强调掌握笔法既要认真练习,更重要的是参悟魏晋书法。
中国书法不仅仅表现在笔法技巧上,书法格调的高度才是第一位的,书法名迹除了以法度示人外,最重要的是精神气质的高不可攀。学习书法只在技法上下工夫远远不够,必须广读诗书,变化气质,才能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书法的品格,最终达到道以艺显的目的。书以近道,使得中国书法内涵丰富,魅力无穷,以此可窥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书法如果就碑帖临草,照猫画虎,知其然而不知所然,则沦为写字匠而难以自拔。中国书法的本质是写字,由写字而得其法,由法而近道,这是中国书法的本质规定,与西方的文艺观念有一道天然的鸿沟。在中国传统书法思想当中,将技与道的融合视作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技道合一的内涵表现为,一方面,将玄妙之大道下达于具体而微的笔法技艺,并努力朝向庄子所奉行的“技兼于事”,“道兼于天”的理论旨归;另一方面,又通过技法演练参悟精神领域的天地大道,逐步完成了由技悟道的转换过程。因此,由技入道、技道合一,堪称中国书法独特的体道思维模式。
悟道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实为书法之品质,书法的妙境来自于对中国文化的领悟,这样才能使得书家的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书法的研习,更在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应用,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对中国文化传统。刘熙载《书概》对此作了极为简要的回答:“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这就是说,《易》与书法都是以“意”为体,以“象”为用。“立象以尽意”之论直接本于《易传》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所谓“圣人之意”,就是圣人体悟天地万物之道而获得的浑全而微妙的心灵感悟,这种“意”是难以由语言来完全表达的。所以圣人只有立象、系辞以尽量传达这微妙而难名的意味。对于象与意二者来说,意以象著而又超乎象外,故而得意可以忘象,执着于象者则非得意者也。故“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固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①
正是这“意”与“象”相即相离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格,王羲之《论书》中有:“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蕴藏于点画之间而又为言语所不能尽的“意”其实就是人对自然“道”的感悟。我们在提笔书写时,运笔写下文字,就成为我们立“象”,我们这个象并非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的象,书法中的文字如果想成为圣人之象,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临摹书法大家的作品。而我们临摹的这个象能否有“意”,就需要我们要感悟“圣人之意”。所以我们练习书法的进步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习前人的书法,通过前人的书法的“象”来感悟到“意”。
在此书家还需要接受并运用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法象”观来提升书法的品格,如蔡邕《笔论》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②”《笔阵图》则为每一点画配置了可资取法的形象,美其名日“笔阵出入斩斫图”,并认为“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③。可见,书家自天地宇宙所取、所法之象,表之于点画之中,而把象感悟出“意”则是书家的“心”,正如沈亚之在《叙草书送山人王传乂》所谓:“夫匠心于浩茫之间,为其为者,必由意气所感,然后启其象也。”④
书家“法象”、“取象”,最重要的途径是取法于人类自身。孙过庭曰:“书之为妙,近取诸身。”⑤以象达意塑造着中国书法整体的精神品格,书法的形象一方面要寓天地万物为一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另一方面又要传达审美主体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境界。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融通与中国文化传统是一以贯之的,正如圣人仰观俯察天地万物以立易象,而在曲尽变化的易象当中所透露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于天人合一的“圣人之意”。书法的文字形象与中国文化传统就在这妙合自然、呈显心灵的意味上实现了内在精神的沟通,使得书法在内在品格上与中国文化内涵的一致性。
书家在书写过程中的,他在运笔中所体现出虚实、巧拙、刚柔;以及用墨、间架、章法等不同层次变化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宇宙意识,即阴阳相推为核心的宇宙意识在书法中的外在表现,将“阴阳”理论具体落实于书法线条的形质之中如清之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所言“:画(笔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唯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独阴而已。⑥”
初唐虞世南则以为,我们在练习和创作时要做到“享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⑦才能写出好的书法。可见,书法中也要表现出“一阴一阳”循环往复的阴阳宇宙观。虽然书法中的各体书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运笔方法,状貌体势,但是只有合乎“阴阳”之理,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书法;因此,学习书法也就要能辩“阴阳”、懂得“道”学之义理,由此使得中国的书法在世界文化领域上独树一帜。书法中的文字不仅仅具有记录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它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作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流动的线条”中体悟那不可言说之“道”。
当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对点画的表现,都可以成为我们感悟道的象,对用笔的把握,无不思考的阴阳变化,这种思考正是对中国特有的宇宙观的应用,只有书法才能不滞留于具体书写的象上面,否则就会失去对书法本质的把握,因此,练习书法不能仅仅执著于书法笔法的练习,必须忘象,如此才可以超越具体的象,才可能最终得到书法中的意。我们的文化正是蕴含在这种宇宙观中,只有从书法中的象中体悟出书法意,才能真正的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记忆。在书法的练习和创作中这种思考模式只能是中国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开放的,不是西方逻辑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中国书法作品,而对书法参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传统中国文化的入门之径。
结束
中国书法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肉相连,他的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书法的奥秘,就必须将其纳入到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加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塑造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而书法作为悟道的一种特殊形式,以其独特的历史行程实现、成全着中国人的生命感受与生命境界的提升。
中国书法强调书以近道,蕴含着深刻的东方悟道的哲理,直通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历来崇尚书法,中国书法既玄妙又通俗,既高深又实用。古往今来,从皇帝到庶民、从大儒到童稚,社会上下对书法一直是作为最基本的文化传统来认识和学习的,在书法中从小处可品出书者之学养秉性;从大处可道出乾坤变化之玄理。正如丰子恺“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⑧”
参考文献
[1]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8月第一版,第609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6页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23页
[4]《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520页
[5]《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130页
[6]《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7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