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认识角教案范文

认识角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认识角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认识角教案

第1篇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第2篇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第3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各部分名称,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实际操作能力。

⒊培养学生合作性、探索性学习品质和迁移类推能力;

⒋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哲学思想。

一、课前谈话(语速慢)

播放“哪咤传奇”音乐,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哪咤传奇》吗?孙老师也特喜欢看,因为小哪咤是一个爱动脑筋而且勇于战胜困难的人。这一节课上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孙老师真佩服你们,小小年龄就很有自信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来,为自己加加油——我真棒!我一定行!

小哪咤特别喜欢研究数学知识,他呀,写了一首奇怪的数字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

1

2、2

3、3、3

4、4、4、4

5、5、5、5、5

6、6、6、6、6、6

7、7、7、7、7、7、7

8、8、8、8、8、8、8、8

9、9、9、9、9、9、9、9、9

他的好朋友小猪熊总是记不住这首诗的内容,你们有什么绝招赶快告诉它吧!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小结:这个方法真妙!小猪熊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诗。用几个几来说相同的数,真是又快又准确。

好方法就要把它用起来噢!大家现在一定能记住这首诗了吧!来,让我们一齐来说一遍。(做手势)

二、探究新知。

⒈分乒乓球,初步感知几个几。

⑴师:咱们中国可是乒乓大国,在刚刚结束的第47届世乒赛上,又一次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小哪咤今天也赠送了一些乒乓球给各组同学,到底有多少只呢?想知道吗?好,请各个组长带领大家数一数,小哪咤要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吆!

(要求)一看哪组数的最准确,二呢要看哪组数的方法最多。

⑵各组汇报

师: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数的?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

引导各组学生按照“我们组是×个×个数的,数了×次,一共有×只”的格式汇报,接着追问:将数的过程列成加法算式你会吗?

师:这组小朋友说的真棒,表达得非常清楚,其它组也要这样说噢!

表扬汇报得好的组长,让其它组来学习。

师:你说得太多我都记不住了,你能想个办法让大家听明白吗?

引导得出6个2,3个4,4个3,6个2、12个1等情况,同时写出总个数12,并针对汇报6个2、12个1等复杂情况,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叙述让大家听得更清楚。

(课件随机点击)

⑶读算式

黑板上的算式你会读吗?谁来试一试?引导学生读这些算式,强调用几个几相加来读比较方便。

⑷观察算式,发现相同加数

引出“相同加数”这一概念,并及时板书,并让学生齐说。老师质:什么相同,以示突出“加数相同”这一新概念。

⒉由特长算式,引出乘法

⑴可爱的小猪熊和小哪咤今天他们准备搞一场写加数相同的算式竞赛,可好玩了!你们想参加吗?那这边的小朋友是可爱的小猪熊队,口号是“猪熊猪熊力量无穷”。那这边的小朋友做调皮的小哪咤队!口号是“哪咤哪咤把你吓傻”。你们真的很勇敢,看谁能获得冠军,(课件点击头像)比赛开始。

请听要求:每小组只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但这名选手的写字速度要快!

(课件出示)第一轮:

请听题:哪咤队2个5相加,小猪熊队5个2相加;(要写出结果)

⑵宣布比赛结果,说说比赛的体会,反思比赛的过程。

下面我宣布小哪咤队获胜!颁发奖状(课件演示)

哎!我就奇怪了!小猪熊队怎么就输了呢?

归结为猪熊队没取胜的原因是加数的个数多,式子长。

⑶发明符号

质:这个算式真的很长。(板书:2+2+2+2+2=10)哎!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神奇的符号,将这很长的式子来一次减肥变短呢!小朋友们你能发明这样的符号吗?

小结:1、数学可离不开猜想哟!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长大了肯定是一个很厉害的发明家。古人很早也发明了一种符号叫乘号。想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2、了解得真多,连乘号都知道啊!对!这种神奇的符号就叫乘号!想和它交朋友吗?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4)(课件出示)录音内容: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乘号,我今年已经三百七十几岁了,我出生于1631年,是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了我,我能简便的表示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不管它有多长,我都能让他变短。

(5)让学生联想:观察乘号,说说这像什么呀?(拼音X,做错题的X,睡斜的加号等)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⒋将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⑴这道式子太长,怎么将乘号用上去呢?有谁知道的?

请大家看,引导:这儿有几个2,5个什么,写上5和2后,老师:现在我们只要轻松地把这个新朋友请到这个新家来就可以啦!这就是乘法里的乘号。(板书:乘号)5×2是哪道算式变来的?对!5×2也就是表示5个2相加。那么它的结果是多少呢?(板书:10)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指导读算式

有谁会读这个算式?齐读一次。

乘号和加号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学乘号可别忘了加号哟!要学会把他们联系起来。把这两个算式一起读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哪道读起来更简单些呢?

⑶2×5出示

调皮的小猪熊呀很不服气,他终于也掌握了其中的窍门,变成了另外一道乘法算式。想知道吗?眼睛闭上不准偷看哟!。板书:2×5=

眼睛睁开,看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对!他们只是调了个个儿。2乘5也表示5个2相加(用手势提醒)。那么他的结果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看,5个2相加可以写成……(学生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对这两道乘法算式也都表示5个2相加。他们只是位置不同而已。齐读黑板上的板书。

⒌介绍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师:加号两边的数叫加数,那乘号两边的数我们就叫……(板书:乘数乘数)前面叫……后面也叫……加法的结果叫和,那乘法的结果叫……(板书:积)他只不过比和多了两条腿。小朋友们说得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乘法

(板书:认识乘法)

⒍刚刚的比赛有些不公平,想不想再来一次呢!

第二轮:3个10相加10个3相加

第三轮:根据算式摆一摆圆片,看谁动手能力最强。

请根据算式,摆圆片:5+5+53×5

怎么你们两队摆得一样呢?

三、巩固引伸。

小朋友们愉快地和乘法交上了朋友,也一定想用乘法做一些游戏吧!哪咤为我们设计了四关,你们敢闯关吗?有信心获得胜利吗?他可请来了小猴博士做裁判哟!

⒈第一关:(口答)

选择你喜欢的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⒉祝贺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小朋友们的猜数能力怎样呢?肯定也是顶呱呱吧!

第二关:猜一猜,看谁猜得准。

5+5+5+5+5+5+5=5×=7×

×=4+4+4+4+4

3×7=3+3+3+3+3+3+

4×=4+4+4+4+4+4+

(用作业纸,小组讨论后展示)

⒊小朋友们表现的太棒了!小哪咤请大家帮个忙,淘气的小猴子在大森林里迷路了,你们快快送他们回家吧!

第三关:连一连,看谁连得对。

出示:4+4+4+4+46×4

2+2+2+2+22×5

4+4+4+4+4+44×5

5×2

⒋我替小猴感谢大家,你们真的很厉害,不仅和加法交上了朋友而且还认识了乘法,哎!如果这两个朋友同时出现了,你还能分清吗?

⑴第四关:想一想,看谁想得快。

想尝试一下吗?

3+22+5

3×22×5

让学生要题板上写出答案,并质疑是怎么想的。

⑵自己编一道乘法算式,算出它的结果。

总结:大家团结一致,终于顺利地闯过了四关,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勇敢和聪明庆贺一下吗?其实乘号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着很多的用途,只要小朋友们能发扬今天的学习精神,一定会学得更好!

四、总结延伸。

⑴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什么地方你印象最深?

第4篇

子牙镇子牙小学

闫雪

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角。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个朋友,可是它们都戴了面具,你能猜出它是谁吗?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呀?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角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你们想不想和角成为好朋友啊?角给我们出了三关难题,只要闯过就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一)第一关

认角

1.抽象角的几何图形

师:(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这些物品上都藏有角,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

师:现在我把这几个角都请下来,(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看,这几个图形都是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直直的(顶点和边)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2.

判断哪些是角?

生依次判断,并说明原因。

(二)第二关

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学生尝试“自由”画角。展示学生作品。

2.教师示范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

(2)学生练习画角。

3.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

(2)学生讨论“∠”

和“﹤”的区别。

(3)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取个名字。

4.标一标。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1)学生独立练习。

(2)全班交流。

(三)第三关

比角

1.师介绍活动角并演示

2.小组讨论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吗?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5.游戏闯关

三、总结延伸,深化角。

1、总结学习收获。

(1)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

(2)儿歌记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2、欣赏角的图形美

第5篇

第五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初步认识角,能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角的正确表象的形成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吸管、圆形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板书:角

见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预设:生1:三角形

生2:动物的犄角

生3:几角钱

生4:墙角、桌角......

2.你想了解角的哪些知识?

预设:角的种类、大小、组成......

3.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角的初步认识,来解决你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中引入角,并让学生提出关于角的知识的问题,在问题引领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出角,完善“角”的表象

1.出示三角板:请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角。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角时,都会指一个点,我借助课件,脱去角的外衣,使学生发现他们所指的角变成了点,不是角了。

2.那角在哪儿呢?想想你心中的角什么样?谁能再指指角吗?

学生再次指角,引出指角时要摸出角的边。让学生同桌摸出三角板上的角,感受到角有一个尖和两条边。

3.借助课件,指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4.脱去角的外衣看到角。

5.同桌指出学习单上物体的角,然后每人在自己的学习单上描出一个角,再全班汇报交流,检查所指的角对不对。

6.借助课件,指出物体表面上的角。

7.去掉角的外衣,抽象出角。

8.老师把记在纸上的角张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后,运用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动作语言的表达与静态图形特征的不一致,引发他们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对原有认知的不满,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变原有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次引发他们的观察、思考、把角的表象印在头脑中。让他们在经历错误中不断完善认识,正确建构了“角”的表象。

三、创造角,体验角的特征

(一)角的组成

1.出示学具:小棒、吸管、毛线、圆形纸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小组),每人任选桌上一种学具创造一个角,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你用什么怎样创造出了角。

2.谁来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1)用两根小棒创造的角,要追问为什么头儿往一块对?

突出角的尖。

(2)用吸管创造的角要折,也是要折出尖。

(3)用线创造的角为什么要请人帮呀?如果这个线不拉起来边不直,突出角的边要直

3.提炼角的特征

: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4.师先借助三角板边摸边说角的组成。然后请学生边摸边说角的组成。

5.及时巩固角的概念

判断,并说明理由。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设计意图:学生使用学具创造角的过程中,把握住角的本质特征,建立了“角”的表象。

(二)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关系

1.游戏:小组比赛,哪组创造的角最大。规则:用黑板上长短不同的磁力贴摆出最大的角。

先确定谁先选,然后比赛,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出示:小儿歌巩固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想知角的大与小;

要看开口不看边。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四、强化特征,体验画角

(一)画角

完任务单

任务一:试着画一个角,然后跟小组内的同学说说画角的步骤。

预设学生画角的方法:

生汇报画角的步骤:

生1:我先画一条线,再画一条线。

生2:我先画一条线,再从它的一端挨住,画另一条线。

生3:我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

任务二:试着画出3个不同的角。

设计意图:在画角中巩固了角的组成,强化了角的特征。

(二)

给角起名:

为了方便叫角,我们可以给他们起名字。

1.我们怎么标注角的名字呢?从一条边到另一条边画一条弧线,要离顶点近一些,最后在弧线的旁边写上它的名字。(在黑板上标注)

这个角读作:角1(板书)

2.一般我们除了用数字给角起名字,还可以用字母,比如:角A,角B等

3.角有了名字,我们怎么记录呢?

数学讲究简洁,对于角,我们除了能用文字表示它,还能用符号来表示。

表示角的符号“∠”。这个符号与<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那么这个角就可以记作:∠1

(板书:写作:∠1

4.

给你刚才画的角起个名字吧?把读作和写作写出来。

设计意图:学会记角。

五、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1.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你们发现了吗?指名说一说。

2、欣赏角

第6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过程与方法: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会画出在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

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

检查方法: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

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

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

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

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找寻规律:

1、教学例3:(初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

(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2、教学例4:(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

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

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

③计算并填空。

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每边长任意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

(2)

讨论。

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解释为什么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种)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景

(1)“啪——”的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勇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配上一块,可是,玻璃已经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死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后,再请学生口答:应该拿哪一块呢?为什么?

学生1:拿第一块,因为那块最大。

学生2:第一块虽然最大,但是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无法确定。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拿只有一个角的这块玻璃去配,其形状大小是不确定的,另外的两个角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学生3: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邻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

2、揭示课题

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角形中两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确定了。说明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中蕴含了某种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新知:

教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1、讨论验证的方法教师:现在我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先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可能有下面的方法)

方法:

(1)量角。

(2)把三个内角对折或剪、撕下来拼合成一个平角。

(3)通过图形的转化得出结论。

(演示:两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我们知道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同学们现在有什么发现?(等于把正方形的内角平均分成2份,360°÷2=180°)

2、学生自主操作,验证猜想(课件出示探究任务)

(1)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验证一下。

(2)

把你的想法和操作过程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当发现学生采用“量”的方法完成后,一定要激励学生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提示:还可以通过折、剪、撕,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进行观察。

4、汇报交流

学生:(量角)量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测量有误差,实际结果可能在180°左右。(板书出三类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加法算式)

教师:为什么要测量3个三角形?(要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而所有的三角形有无数个,三角形按角分,一共有3类,我们就一类一类地进行验证)教师出示3类三角形粘贴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同学采用的是“量”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对折或者撕下三角形的3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及时请该生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直角三角形下面板书:180°),现在请大家也采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其他两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学生验证完后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分别在两类三角形下面板书:180°教师用课件完整地展示三类三角形拼成平角的过程。

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5、取任意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再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

(2)因为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所以右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大于左边三角形的内角和。(

6、知识回顾:

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要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碎玻璃去配”了吗?(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中两个角被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取其中有两个角的碎片,延长两条边得到的三角形就与原来的三角形相同。)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第5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结: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如果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第57~58页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五、拓展升华:

第7篇

“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

父亲节主题教育班会教案

高三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识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瞧,这是谁?你们认识吗?

师: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两个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它们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师:你们看,它们带来了4个苹果,谁来帮它们分一分?

根据学生回答,副板书1、3或2、2或3、1.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

引导孩子说出平均分的慨念,板书

师:你们看,他们俩还带来了什么?

师:这下又该怎么分呢?

师:可是现在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吗?每人又会分得多少?

预设:每人分到一半

师:一半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预设:(1)用二分之一 (2)用0.5

师:二分之一你会写吗?

指名学生板演,订正。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先写一短横,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叫分子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另一份)那这一份呢?可以怎么表示?请在你的本子上再写一次,指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看,他写对了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它为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 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

1.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师:现在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再来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示范,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请2名同学说一说。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片当作这个月饼(教师板演分月饼),将它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

(1)体会实际意义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那么它还可以表示谁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

预设:把橡皮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看,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动手操作活动一

师:其实,我们的数学图形里面也藏着很多二分之一,你们想把它找出来吗?

学习任务: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按要求操作,限时1分钟。

预设反馈:展示不同图形。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几个同学找的二分之一对吗?

关键问题:这些长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而且涂色的形状也不同,都能表示出二分之一?

2.判断二分之一,引出四分之一

师:没错,只要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带来的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二分之一?

师:想一想,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正方形纸片,你能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能)

学习任务: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 .......)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正方形纸片,按要求操作。

预设反馈:展示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关键问题:同学们,这些正方形的大小都不一样,涂色部分也不一样,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那你们会写四分之一吗?伸出你的手指我们一起写一写。

【特殊】师:看到同学们的方法,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你们看,老师的这种分法这样的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吗?

是的,这个方法非常的特殊,请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

只要这两条线段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就可以把他平均分成4份。

【小知识卡】你们看,这是多少你们认识吗?没错,在我国古代,人们分东西时候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就渐渐有了分数,最初是用算筹表示的。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就出现和我国相似的方法来表示。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有了现在的分数。

3.猜想几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

师: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任务:那么,你们能把你们说的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请拿出信封中的纸片,按要求操作。完成后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预设反馈:有目的地挑选比较好观察的几分之一。

关键问题:老师特别挑了一些图形,请你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预设反馈:图形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4.相同的图形,比较分数大小

师:你们看,这两个同学都是把圆形进行平均分,一个是平均分成2份,另一个是平均分成4份,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巩固练习

师: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我们的村长慢羊羊也来到我们的现场,想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我们的巩固练习单,花3分钟时间来做一做。

师:时间到,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

练习1:一两个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练习2:你是怎么知道的?

练习3: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你们都做对了吗?全对的同学请在你的练习单上打一个五角星。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们看,如果老师把这个长方形用1来表示,那么请你估一估这个涂色部分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空白部分呢?

如果老师继续往下分的话,还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分数。像这样的我们称它为分数墙。请大家观察这面分数墙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五、课堂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都非常认真,那么现在请你问一问自己,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下课。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二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

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

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

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初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学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圆形(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分过东西吗?一天呀,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可是在分苹果的时候产生了争议。

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呢?(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个。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 半)个。

这半个苹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半个苹果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1/2,由此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1)借助形象,认识1/2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精灵是怎么来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

师:把一个月饼从中间切开,也就是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一起来看

(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课件演示二分之一的书写)

先画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写一写这个数。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齐读。

你能在这块月饼里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是它的另一半)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分、每份、它的)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饼,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用1/2表示吗?(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这边分一小块,那边分一大块,两边分的不一样多,不能用1/2表示)。可见“平均分”非常重要?

②、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其中任意一份,因为是平均分,每一份都相等,所以每一份指的是指任意一份)。

③、它的二分之一,是指谁的二分之一?(图上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先后拿出一个苹果还有小圆片,问:能不能说这里的二分之一是我手上的苹果的一半?或者是这个小圆片的?(不能)它到底指谁呢?(平均分,分的是谁就是谁的二分之一)(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课件展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后提问: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其它的为什么不能?

小结: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是它门各自图像的1/2,剩下的图都不能用1/2表示.其中第三个和第五个图不是平均分,第四个和第六个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所以我们知道了,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1/4

如果老师这样分月饼呢?观察并思考:这样是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强调:平均分、每份、分谁就是谁的1/4)

学生填空(课件展示)

3、认识1/3

我们又认识了1/4,老师这有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呢?看屏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 写作( ).

4、认识1/5

我们继续分,这次是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怎么每一份都能用1/5表示呢?(因为是平均分,其中任意一份都是一样的)这里的1/5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齐读)

5、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像1/2,1/3,1/4,1/5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分数.

以1/4为例,认识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中间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这个数字3,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

6、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几分之一(展示学生作品,用小组合作方式,说说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几分之一)注意要对折

质疑: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

小结: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纸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它门各自图形的1/4。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吗?(出示课件)

进一步总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或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7、游戏做分数(自主认识几分之一)

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涂上颜色,并标出这个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分两组展示在黑板上)

仔细观察再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看第一组,把同样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大于4份中的一份,所以1/2>1/4

第二组同理

引导回答:同样一个长方形,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所以分数比大小,当分子都是1的时候,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概括成一句话: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课件展示)

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件展示练习题)

三、智力冲浪

同学们的练习做得真棒,敢不敢挑战更难的题?

1、方块里能填几?

1/3>1/ 1/3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大正方形的1/8,小正形的1/2,长方形的1/4

四、全课总结:挑战成功,现在回忆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我学会了写分数,我学会了读分数,我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我学会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怎样比大小,我学会了用不同的图形做几分之一,我学会了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是呀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几分之一。把你发现的分数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

多媒休、师生各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各3张,水彩笔1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

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哇,好大的桃子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月饼怎样了?(切开了)两块月饼的大小怎样?(同样大)说明老师怎么分?(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教师板书)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

现在谁能用一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

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圆。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两个字?(不能)

“每一份”是什么意思?(两份都是它的)所以这里强调“每一份”。这句话中“它”是指谁?(这里的整个饼)老师从口袋中拿出一个比大屏幕上的饼小得多的真饼,问:能不能说这里的每一份是我手上的这个真饼的?(不能)可见这里的“它”字重不重要?(重要)能。

请全班同学齐读。

2、仔细观察,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成三份的圆形。教师提问:这个圆形被平均分成几份?(3份)涂阴影的`部分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教师板书)只有这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吗?(另外两份都可以表示它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它”指的是谁?(这个圆形)

3、动手操作,认识。

刚才我们认识了三分之一,接下来还想认识什么分数?(教师板书)

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四人小组先研究研究,再分工合作,用不同形状的纸分别折出,并用水彩笔画出阴影。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折法,请同学到台上当小老师评讲各种折法正确与否,并说出道理。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都能表示出?(不管怎样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4、自主学习,认识五分之一。

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下面请你们打开书_页,自学例4、例5。

例4、

(1)看书,填空。(多媒体出示。)

(2)学生汇报,订正。

(3)教师指阴影部分问:它为什么能用表示?

例5、

(1)请学生到台上当小老师讲解:把1分米线段平均分成10份,这一份是它的。(投影出示)

(2)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这位小老师?

学生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若学生提不出好的问题,老师可以对台上的同学提问。

三、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哪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那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请在__页上找答案。(请学生说,师板书)

(3)今天学的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子都是1。)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分数是几分之一的分数。

(4)写分数时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下面就来写几个分数,看谁写得漂亮。(学生写完后一起读这三个分数)

(1)十分之一(2)九分之一(3)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数

四、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做一做第_题: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里划√。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找一找分数。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五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

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第8篇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三角板或直尺画角;使学生知道角有大有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及其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大的活动角、三角板、任意形状的纸、课件。

学具准备:活动角、折角用的纸、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师手举五角星)这是什么?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师:对!因为它有5个角。(师指5个角)板书课题: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角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评析:课一开始就举示五角星,让学生认识、猜想其名称来由,一开始就抓住了童心,简洁明快地把学生带入了新知的大门)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

(1)出示校园图并配上音乐

师: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图,其实这幅图就在书上,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38页。

师:在这幅图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再说给全班的小朋友听。

(2)学生汇报。(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依次闪烁这些角。

(3)学生回答完后把校园图的剪刀、红旗和钟面放大,课件依次把藏在这三个物体身上的角平移下来,并闪烁。

(评析: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注意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找生活中的角。

小朋友会从图上找角了,那你能从学习用具中、教室的周围找到角吗?请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的小朋友看。

(通过找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操作探究,认识角

1.利用实物轮廓描出角的图形

(1)根据学生回答生活中的角,老师顺势选几个实物,把实物的角描在黑板上(分别描锐角、直角和钝角,学生找一个描一个)。

(2)师:请小朋友也利用你们桌上的学习用具在白纸上描出一个角。

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描的不同大小的角。

(评析:通过描角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定义角的特征

(1)师:小朋友从图中和生活中找到这么多的角了,那这些角是什么样子的呢?把它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汇报:有一个尖尖。有2条直直的线。

(2)定义边和顶点。

在板书的第一个角上写出角的各部分。

(评析:由于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角的本质特征。)

3.练习

师:今天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课件出示小精灵跑出来说:嘿!小朋友,大家好!我是小精灵。我也学会了角的知识,下面是我画的角,我画对了吗?

(评析:练习中用拟人化手法创设情景,使练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折一折角

(1)师:小朋友会判断什么是角了,那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吗?比一比谁折得又对又快。

(2)在展示台上展示小朋友折的角。(把你折的角指给小朋友看一看。抽3个小朋友折的3种类型的角。)A.判断折出的角是否是角。B.那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3)请把你们折的角举给老师看一看!

(评析: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画角

1.师:小朋友!你们已经会描角和折角了,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随着学生的回答用铅笔在屏幕上点一点,闪动几下,然后从这一点用直尺和铅笔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画成一个角。

师:小朋友你们能用直尺像这样画一个角吗?在白纸上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师: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五)教学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1)师:小朋友会画角了,那你们能用桌上(老师手提袋子)两根塑料棒做一个角吗?

学生操作做角并展示。

(2)操作活动角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一点吗?再大一点,把角变小一点,再小一点。

(3)师:如果要把老师的角变大点怎么办呢?对,拉开一点。再变大点怎么办?变小点怎么办?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两边拉得越开,角越大,两边合得越拢,角就越小。(师拿活动角)

那么我们来看小精灵和小山羊做的角谁大。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1)师:谁的角大呢?

(2)后来小山羊又画了一个角。

课件出示小山羊跑出来说:我画了一个角,这个角与三角板上的一个角一样大。

师:你们知道是三角板上的哪个角吗?(老师手举三角板)用三角板比一比。

学生指出是三角板的哪个角。

师:小精灵也画了一个角,这两个角谁大呢?猜猜看。

(3)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课件移动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小山羊画的角与三角板的这个角(一样大,学生回答。),小精灵画的角也和三角板的这个角(一样大),小山羊和小精灵画的角怎样?(一样大。)

老师小结:虽然这2个角的边长短不同,但是大小是一样的。

(评析: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于是,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两根塑料棒张开的大小有关,再出示两组小山羊和小精灵画的角,第一组是一眼就能判断两个角的大小,第二组不能一眼判断出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课件移动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这两个角,得出它们画的角一样大,从而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六)练习

师:小精灵还有一些问题要和小朋友讨论

1.(出示课件)小精灵跑出来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小朋友学的真不错!我还想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小精灵还有1个问题要和小朋友讨论,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学生回答,可能1个、2个、3个的都有。师:那究竟有几个角呢?请把你看到的角指给同桌的小朋友看。

汇报,用课件分别闪烁这3个角。

小结:其实从一点引出2条直直的线就是一个角。

(评析: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

(七)课堂总结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锁定“错误”;重视操作;放大“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61

片断一:找角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生1:我找到了尺子上的角、书本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找了三角板上的角、文具盒上也有角。

生3:我姐姐有块量角器,这里也有角。

师:对,这是块量角器。这里真的是角吗?

(学生中有说是的,也有说不是的)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1:角有一尖尖的顶点,还要有两条直直的边。这个量角器的有一条边是弯的,所以不能说是角。

生2:只有一个尖尖的点不能说它是角。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学生恍然大悟,激动地点着头说:“对!对……”

师:你们明白了吗?

生:(异口同声)明白了!

师:那么,你们觉得以后在判断角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生1:一个角要有一个顶点,还要有两条边。

生2:这两条边一定要直直的,还要连成一个尖尖的顶点。

片断二:创造角

师:认识了数学上的角,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

(提供材料:小棒,硬纸条,拼接条,圆纸片,线,钉子板……)

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结果:

组1:我们用小棒搭;

组2:我们用纸条钉;

组3:我们组用线、橡皮围;

组4:我们用圆纸片折……

师:你们想像力真丰富,相信只要动脑筋,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角。

片断三:比角大擂台

师:森林里正要举行一个比角大擂台,想请同学们再当一当评委好吗?

师:小猴和小兔各画了一个角,你们看谁的角大?

生:小兔画的角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兔画的角张口大,小猴画的角张口比较小。

师:你真历害,一眼就看出了谁的角大。

师:第二场是小猫和小狗,你们看谁的角大?(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一个边长,一个边短。)

生:小狗画的角大。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角的两条边很长。

师:边很长,角就很大吗?

此时,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嘀咕了:好像不对!不对!……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讨论一下,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是一样大。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1:我们这小组用刚才做的活动角比过了,两个角的张口是一样大的,说明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你能演示一下吗?生演示

生1:老师,还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起来比一比。

师:你们觉得在比较角在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判断角的大小不能看两条边的长度。

生: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不能只看边的长度。

……

【反思】

1.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因为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正确的)开始,也可以从反面(错误的)入手,而从反面探讨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而应该及时抓住,并尽力把它放大、做强。案例3中,学生对“边长角就大”产生的错误问题,虽然不是师生在预设中要探讨的话题,仅仅是学生计算时的疏忽,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疏忽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它对解决“比较角的大小”方面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所以,教师对此没有淡化处理,而是机智的抓住、理性的对待,把学生的思维迅速从原来关注的“边的长短”上自然集中到角两边张口的大小上来,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生长点,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2. 重视操作,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师生互动,以实现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3. 让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

锁定“错误”的目的是为了放大生成,教师通过拉长对生成性问题的探讨过程来实现“生成”的放大。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思辩。教师在锁定错误后,并没有急于评判错误,而是故意放慢教学节奏,用一句极其简单而又具有“杀伤力”的追问――“这里真的是角吗?”和“边很长,角就很大吗?”来营造积极的反思氛围,激励学生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利用延迟评价,把评价的机会和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成功的确定生成问题中的问题。二是修正。在学生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提出:“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思辩”带入“修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策略,自然、流畅!三是提升。教学应有“放”有“收”。“放”,要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的及时、自然。教师在“放”到生成问题解决时,并没有马上“收”,觉得还有必要把学生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进行提升,于是就继续追问:“那么,你们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和“在判断角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促使学生把具体、零散的活动经验概括化、理性化,让新的生成主动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了真正的桃子”。

第10篇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明确画圆的方法,在活动中逐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技能。

3.利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化手段,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4.在“用圆规设计美丽图案”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美,初步激发创新意识。

1.拿出圆形铁环,提问:这个铁环是什么形状的?

2.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有圆?

的确,很多物体都有圆。

3.圆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平面圆形有什么不同吗?

围成这些图形的线有什么不同?

这些平面圆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围成圆的是曲线,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4.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还有很多有关圆的知识有待大家探讨研究。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板书课题]

(一)认识圆心

1.你会画圆吗?利用你带来的工具画圆。

你们是怎样画的?(1)用圆规画(2)用实物描画

2.两种不同画法画圆,除了大小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你仔细观察。

这一点就是圆心用字母0表示。[板书:圆心(0)]

3.发给大家的圆片上没有标出圆心,你能想办法找到它吗?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讲讲。

(二)认识半径、直径

1.除了圆心之外,关于圆还有很多重要的概念,让我们通过自学来认识它们。

根据要求自学课本p107

(1)认真看书,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

(2)理解概念,在圆形纸片上标出这个圆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自学情况

(1)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几个概念?

半径(r) 直径(d) [版书]

(2)什么叫半径?

什么叫直径?

3.这些概念你理解了吗?对照概念来判断。

4.通过两组判断我想同学们对半径、直径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看书,配老师的图说概念。

(三)认识半径,直径的特征。

1.在你自学过程中,注意到书上还给大家提了一些问题,谁来读一读。

想一想:

(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2)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先仔细想一想,也可以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交流一下。

2.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都有哪些发现?

(1)你们怎么得出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这个结论? [版书]

画.折.看屏幕。

(2)直径也同样可以用画量的方法得出结论,看屏幕。

(3)半径,直径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版书]

(4)为什么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小结一下。 [划线]

3.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和需要提出来大家讨论的问题吗?

我们见过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看一段动画片。

你们能结合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这是圆规,大家都知道它可以画圆,到底怎样画呢?大家来试一试。

1.用圆规画几个任意大小的圆,完成作业纸上第一题。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讲.边讲边画。

注意画圆心 (1).定两脚距离。 (2).旋转一周。

2.用圆规画圆规定大小的圆。

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

拿两张作业纸对比.大家来评判.怎样画呢?谁来演示一下。

强调:圆规两脚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利用我们的圆规和五彩的蜡笔。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下面就请同学发挥想象,也来设计几个图案.设计好了,就贴到黑板上来。

今天同学们凭自己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捕捉到了数学中图形的美。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再多画几幅,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更新的创作。

总评: 圆的认识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一册的内容。它是从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发展到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的一个转变.教者的设计致力于:

1.设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法上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发挥电教媒体优势,促进学生认知过程优化,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

第11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视频《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生问好.

二、复习铺垫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这部动画片吗?今天呀是羊村村长的生日,喜羊羊送来了各式各样的水果. 我们一起去瞧瞧吧!(课件依次出示四幅水果图)

出示第1题后问:这是什么?几个为1份?这里有几份?也就是几个几?

你也能像刚才那样说说这里的香蕉吗?

能一起说吗?

西瓜图谁来说?同学们对几个几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

三、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谈话:美羊羊送来了漂亮的花儿作为礼物. (课件出示:蓝花2朵,红花6朵),仔细看一下,你能说说蓝花和红花的朵数关系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两种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存在多或少的关系外,还存在一种“倍”的关系. (板书:倍)你们想认识“倍”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将课题补充完整)

四、探究新知

1. 在圈一圈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1)师:大家看屏幕,如果我们把蓝花的朵数看成一份,那么红花有这样的几份?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红花有这样的3份?

师:是呀,我们就可以像这样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成1份,那红花就有这样的3份. (课件演示)

小结:大家看,我们刚才是把谁的朵数看成1份?1份有几朵?红花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几个几朵?像这样,把蓝花的朵数看成1份,红花有这样的3份. 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板书:蓝花1 份,红花3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师:现在谁来说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把蓝花2朵看成1份,红花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花是蓝花的3倍. )

(2)谈话:美羊羊又做了2朵花. (课件演示)红花增加2朵.

问:现在红花的朵数还是蓝花的3倍吗?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如果红花有这样的5份呢?那么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6份呢?8份呢?10份呢?100份呢?你发现了什么?你说得真是太好了,让我们为他鼓鼓掌.

2. 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过渡:小朋友们,过生日一般都要吃什么呀?瞧!懒羊羊也为村长准备了蛋糕.

课件出示:蛋糕图.

懒羊羊说:草莓蛋糕的块数是巧克力蛋糕的3倍.

问:他说得对吗?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交流:你认为他说得对吗?理由是什么?

总结:看来求谁是谁的几倍,不仅仅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还可以用算式的方法解决. 不过老师有一个建议:倍表示的是数量之间的关系,没有单位名称,所以不用写.

五、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1. 想想做做第1题 .

课件出示: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 )倍.

谁来说?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看,课件演示红带子的长减少1份. 现在呢?你是怎么想的?

再仔细看,黄带子的长增加1份,这个时候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几倍?你又是怎么想的?

2. 第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圈一圈,填一填.

(1)第(1)小题.

师:这题你会填吗?在作业纸上完成第1题.

交流:谁想第1个说一说?你是怎么圈的?(课件演示)接下去说?你们同意吗?同意的话鼓掌通过.

(2)第(2)小题.

师:萝卜图谁想说一说?同意吗?

3. 画一画.

(1)课件出示:画 ■ 和 ■,要使 ■ 的个数是 ■ 的4倍.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你准备怎样画?想好之后就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2)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第1题. 师巡视.

(3)师:画好了吗?我们来看看这几名同学画的. (2个不同画法的、1个错误画法)

4. 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过渡:这里还有两条线段,你能估一估谁是谁的几倍吗?

(课件出示)师:他们估得对吗?想不想验证一下?

好,拿出小尺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请大家拿出作业纸.

5. 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黄花12朵.

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师: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还有不同的想法吗?(6种)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进行课件演示.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可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不断地发生变化呢?(因为红花的朵数不一样,也就是份数不一样. )

六、全课总结

第12篇

1、认真参加值日工作,加强课间巡视,及时处理偶发事件,阻止学生玩不正当的游戏、危险性活动。上学、放学在校门口值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2、学生集会、大扫除、观看影剧、郊游等,任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进入相应的班级,帮助班主任维持秩序。

3、重视做好“双差生”的帮教工作,任课教师不能体罚、变相体罚、漫骂、驱赶学生。

4、要关注学生行为。学生出现行为异常时,要及时询问、家访、教育,防止意外发生。

5、寒暑假、节日、双休日,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让学生来校,或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6、放学后,任课教师若滞留学生,必须在场,不能出现教师已离校,学生还留在学校的现象。

7、按时放学,未经学校同意,不得提前放学。若气候恶劣,要及时带领学生安全离校。

8、学生早上进校后,教师不准以任何理由让其离校。无特殊情况,课间不得指派学生外出买东西。

9、为维持正常的进行秩序,任何教师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得擅自调课,无特殊情况,课堂中不得中途擅自离开。

10、学校实行“首遇负责”制度,对首先遇到事故的教师要负起责任,及时处理。教师一旦遇到事故就要高度负责,妥善处理好事故。

学校对任课教师教育管理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教育管理不力、玩忽职守、违反制度而造成事故的,要批评教育,并追究责任。

此责任书一式二份,学校与任课教师各执一份,自签定之日起生效。

校长任课教师

第13篇

一、切实加强信息化管理,做好衔接排查工作,有效减少刑释解教人员漏管失控

1、进一步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管理软件使用,尽快实现对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化管理。

2、做好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排查清理工作,对下落不明和“三无”刑释人员进行摸排,对见档不见人的刑释人员核对摸排,逐一对照落实。

3、对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人员实现重点帮教,必要时与公安机关联合对“三无”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甄别。

4、建立完善我镇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镇司法所年内要建立和完善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提高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切实抓好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企业)、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企业)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强对本辖区企业考察认证、宣传工作,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为安置基地(企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并在我镇推广章光101红豆杉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示范性安帮基地带动全镇安帮基地建设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由政府、监所、企业实现整体联动,达成协议,使服刑、在教人员在监所内技能培训,刑满解教回归,到过渡性安置基地直接就业。

三、切实抓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按上级部门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机构,调整、充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村(居)委会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为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确定试点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四、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服务保障工作

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需要全社区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积极协调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问题,推动“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建设”。

五、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1、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活动,对刑释解教人员真正落实“四个一”帮教措施。

2、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推动帮教工作实现向监所、向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和向社会的延伸。

3、严格落实责任帮教制度。进一步落实对刑释解教人员逐一签订责任书的“一帮一”、“多帮一”责任帮教制度、跟踪回访制度、定期谈话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和委托帮教制度。加强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和“三无”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帮教工作,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4、进一步壮大帮教工作力量。把帮教工作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作用,扩大热心安帮工作的社会支援者队伍,广泛动员职工、团员、青年、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帮教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对安置帮教工作的宣传

1、充分运用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14篇

一、情景导入:

1、玩过套圈游戏吗?(录像01)

如果现在有几位同学要进行套圈比赛,站成什么形状比较合理?

2、你见过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能说说吗?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的确圆是无处不在的(显示)

问:同学们你们从中又看到圆了吗?

3、你会画圆吗?动手试一试,看谁想的方法多。

4、怎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还有其它方法吗?

师根据学生口答边画圆边归纳方法:(1)定长(2)定点(3)旋转

5、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再画一个圆,并很快把它剪下来。

要进行套圈比赛的圆肯定比较大,用圆规画行吗?怎么办?

小组研究大圆的画法。(录像02)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心

1、圆形画好了,游戏可以开始了吗?套圈用的瓶子要放在哪儿呢?

2、你能很快找出圆的中心吗?试一试,找出刚才剪下的圆的中心。谁先发现,谁就先上来介绍。

3、说明:圆的中心叫“圆心”,就是画圆时针固定的一点,用字母O表示。

(师板书:圆心O)

(二)认识半径

1、圆画好了,瓶子放在圆心了,接下来怎样?(录像03)

人站在哪里?(圆上)哪儿是“圆上”?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谁能上来指一指?

2、只要站在圆上,随便哪一点都可以吗?为什么?怎样证明?(引导学生画一画、量一量)(录像04)

3、说明:象这样,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4、认识特点:在同一个圆里,有( )条半径,它们的长度( )

5、想一想: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什么?针尖固定的一点呢?

(2)在白纸上点两个点,以它们为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和一个半径1.5厘米的圆,比比哪个圆大些?想想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

(三)认识直径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会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看看书、动动手,并在小组中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教师板书:(1)直径:d       (2)d=2r或r=d/2

追问: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下你手中圆的直径,会不会是黑板上圆的半径的2倍?你认为应该怎么说?(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3、填表:P118 1

4、口答: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 )

5、判断:P118 2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现在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玩套圈游戏时大家站成圆形、瓶子放在加以比较公平吗?

四、综合练习

问:同学们想一起到篮球场玩套圈游戏,你会怎么安排?说说你的想法。

问:在这片篮球场上要画一个最大的圆,至少要准备一根多少米长的绳子?

站在这个圆上的同学中,离得最远的两个同学最多相距多少米?同意的请举手。追问:依据是什么?怎样证明“两端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利用发现的规律你能测出硬币等圆形物体的直径吗?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哪些物体必须做成圆形的,为什么?(显示小车的动画)

若愚之观点:

从实际出发,从实用考虑,用活动场景引发思考,悄然无声进入“圆”的世界;

以探究为主,以交流辨析,使圆的知识自然渗透,豁然开朗发现“圆”的秘密。

 

案例之二:美而雅的教法

一、画圆导入:

事先画好一个圆

1、指着图形问:同学们,这认识吗?

生:认识,圆形。

2、师:同学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

生:硬币、光盘、圆桌、车轮……

师:同学们,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完吗?

生:说不完!

师:呃!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3、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

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

生:见过

师:(手指着图片)看!现在扔一块小石子,发现了什么?

生:圆

师:其实呀,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师:(放图片)瞧!十五的月亮,美丽的光环……

师:同学们,在这里你找到圆了吗?

这些图片美吗?

生:很美

师:的确,圆是一个很完美的几何图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画一个?

4、师:给你一支粉笔你会画圆吗?

生:会

5、谁能到黑板前快速画一个圆。

师:他画得怎么样?

生:不够圆。

看来只用一支粉笔,是不太容易把圆画好的。想画好,咱们就得借助工具。

下面请你们打开信封,看里面有什么工具?(硬币、瓶盖、带有空心圆的三角板或直尺……)

生:硬币、瓶盖……

现在就请你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最多。(学生画圆,教师指导。)

6、师:画完了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圆的?(提问的时候有意识的先问利用圆形物体画的同学,最后才问用圆规画的)

师:当然我们可以用不同工具画圆,但最常用的还是圆规。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根据学生口答边画圆边归纳方法:(1)定长  (2)定点   (3)旋转

8、师: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用圆规画,画得不够理想,甚至到现在还没有画完,你们猜猜看他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针尖没有定好、手没有拿在上面的小圆柄上……

师:其实呀,这都是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9、师:刚才我们画的圆大小不一,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使我们每个人画的圆都一样大呢?

生:用直尺,使针尖和铅笔之间的刻度定得一样。

师:我们每个同学将针尖和铅笔之间的距离定得一样长,然后画出来的圆大小是不是就一样了?

生:是

师:请将针尖和笔尖之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会定吗?然后也把这个圆画下来。

师:画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互相看看,比比看现在的大家画的圆是不是一样大?

二、圆的半径、圆心、直径的初步认识

1、师:好!同学们,现在圆有了,要是人家问你这是多大的圆,我们该怎么说呀?

生:这是半径3厘米的圆。

师:行,同学们用到了半径这个词来描述这个圆。好!还有吗?(板书:半径)

生:还可以用直径。

师:还可以用直径来描述这个圆。你们同意吗?(板书:直径)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圆了解得还真不少!

师:(指着板书说)同学们,在圆里,除了有半径和直径,还有一个圆心,你们听说过吗?(板书:圆心)

生:听说过。

2、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我想同学们多少有了点了解,是吗?

师:这样,同学们一会儿可以互相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当然也可以查一查资料。这个信封里的资料里面就有有关它们的描述。

师:现在抓紧时间开始吧!

(师参与各组)

2、师:好!同学们学完了吗?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圆心?同学们,你能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生:能,就是针尖那个点。

师:那什么是半径呀?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半径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师:谁愿意上来画一条?同学们一起来看看他能不能画对。

师:好,你来。(指着板演的一条半径说)半径我们通常用r来表示。

师:他画对了?

师: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端点一个在圆心,一个在圆上。

师:那到底什么是直径呢?同学们瞧!这儿有三条线段,你认为哪一条才是圆的直径。

生:第三条。

师:他认为是第三条,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第一条为什么不是呢?

生:因为没有通过圆心。

师:那第二条不是通过圆心了吗?

生:因为一端没有在圆上。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直径。

生: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投影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片上画出一条直径。

(生画的同时,师也在黑板上画直径)

师:直径我们一般用字母什么表示?

三、进一步认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师: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老师真的感到很欣慰,这都是同学们努力的结果。

只要你肯脑筋,相信等会儿你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1、师:(手举一圆片)你们的信封里,都有一张这样的圆片,不过先别忙拿。你们能找到这张圆片上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可以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2、学生汇报。

师:谁找到圆心了?你是怎么找的?

生:对折

师:你们同意吗?

师:谁找到了半径?你找到了几条?哪几条?他找对了吗?你们有没有找到,有谁比他找的更多的吗?如果给你更多的时间,你能找到多少条?

生:无数条。

出示课件练习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   )条半径,它们的长度(  )。

师:谁找到了直径了?哪里?找到了几条? 这样找下去你能找到多少条?

出示课件练习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   )条直径,它们的长度(  )。

2、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会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显示课件)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哪个小组最出色!

3、学生自主讨论并填写汇报资料

生:每一条半径都一样长,每一条直径都一样长。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你能能用你的方法证明给大家看吗?

生:对折  (量)

师:看来同一个发现同学们的表达方式还不一样,同一个如果用上字母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d÷2=r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如果更规范一点,我们可以写成)d=2r 或者 r=d/2

师:(指着黑板上的公式问:你们能看懂这个公式的意思吗?表示什么意思?)

生: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师:(手拿一个圆片)那这个圆的半径是黑板上这个圆的一半吗?

生:不是

师:那说这句话时要加一个什么样的前提。

生:在同一个圆里。

师:唉!研究数学要讲究严密性。

四、巩固练习

(1)师:现在要是告诉你一个圆半径的长度,你能求出他它的直径吗?倒过来行不行?好,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半径,你们说直径,老师说直径,你们说半径看谁反应快,好吗?  半径: 5厘米   半径:3厘米   直径 : 2分米   半径:0.12米

生:……

师:好玩吗?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玩。

(2)判断

全部出示,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请同学回答。对学生有争议的题问一下即可,不必多说。

(3)

师: (1) 出示  图片,这个你们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

师:想不想这个图案是怎么形成的?

生:想

师: (出示图片)它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成的。

现在如果告诉我们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讨论

师:好了,看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响亮的说给大家听

生:小圆的直径6厘米,大圆的半径6厘米……

师:看来同学们的发现非常丰富,那么为什么古代的阴阳太极和圆结下了不解之缘,看来古代人对于圆也是情有独钟。

五、拓展

(1)数学史料再现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一个……圆心,那“同长”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猜猜看。

生:一样长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自豪

师:特别的自豪,特别的骄傲!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对于圆的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这不,在《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由圆规画成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的。一起看!(出示课件图片)

师:(先出示一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现在我们一起切割,再切割,再切割……直到把它切成一个……圆。

师:现在如果告诉你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

师:你说,你说,还有吗?没有了,跟他们一样。

师:同学们,看来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往往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2)师:同学们,不仅古代人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放图片,配音乐)

(放完后)师: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很美

师:想说点什么吗?

生:圆无处不在

 师:说得真好!

六、小结

师:同学们,短短一节课,要真正走进圆的世界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是走“近”了圆的世界,打开……

若愚之观点:

大千世界,纵贯古今,催生万物尽显“圆”满之神韵,令人拍案叫绝;

小小课堂,自主空间,效仿历代探究“圆”形之规律,弥漫文化气息。

总评:

(教师)教的个性张扬,(学生)学的心情舒畅;

第1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3审定)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0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课文、汉字、口算题等

教学设计思路: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教学伊始,我利用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整时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猜时间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的工作。接着,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观察发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1时=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然后选取三个典型的时间:6时25分,9时5分,11时55分让学生读写时间,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时间的,在学生小组交流、说一说的过程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小芳的一天”,读写时间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一、猜谜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猜一猜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2.质疑导入新课

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逐个出示6时,12时,3时)生回答,并说说是怎么看的?

出示8时20分,猜一猜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

师:这个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解决这类问题。(边说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首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通过复习整时的时间,唤起学生的记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最后根据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猜测时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钟面(投影展示钟面)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生:时针、分针、点、数字等)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什么叫大格?(学生回答后师课件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课件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

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桌先讨论,再打开课本第90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填好后,多媒体核对答案。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认识时针、分针的运行

师:请看大屏幕,看看谁是最会观察的孩子?

①课件演示时针的运行:大哥时针是怎样工作的?

②课件演示分针的运行:二哥分针呢?

③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学生直观地观察分钟和时针的运行,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知识,为后面探究时针和分钟的关系做好铺垫。】

……

三、拓展运用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芳,我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我要学会独立生活。自从我学会看钟以后,我的生活安排得有序多了,你能说出我什么时候干什么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看来大家都会读时间,你们会写时间吗?请同学们把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用两种方法写下来。(指三名学生上台写)

写好后,集体订正。

师:这是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应用时间的意识。

【反思】

一、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生长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因此,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生长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猜谜游戏开始,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