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才中心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保定市 中小企业 创新人才 京津冀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规划”。“九五”期间,河北省提出“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战略”,但是基本上只停留在提出概念层面,在具体建立合作的方式等方面并没有实际进展。2005年6月,在国家人事部主持下,京津冀三地的人事部门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京津冀三地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该协议标志着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正式拉开序幕,为今后京津冀的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意义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及七大要求,着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经济总市场约40%的比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力资源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核心所在。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作为紧邻京津的腹地保定却成为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保定市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问题。因此,根据新背景调整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才工作机制,提升保定市的经济实力,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三、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市中小企业人才工作机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与京、津呈三足鼎立,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强,然而与京津两市相比,保定市中小企业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中小企业相关制度和人才环境不健全。中小企业的创新缺乏支持,且由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得其内部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形成。与其它企业相比,保定市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制度的力度不够,并且人才的具体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制约了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人力资源平均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保定市中小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作用,导致其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不够,从而使得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平均素质与京津相比较低。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使得其人才配置不尽合理。再加上其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物质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工作效率低,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利用率不高的普遍现象。
四、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工作的途径
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杠杆,而人才问题的关键是机制问题。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对加强人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企业应加强人才引进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流程,及时评价培训效果并进行反馈。在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应充分肯定人才的作用,将人才放在促进企业稳定运行及迅速壮大的首要战略因素,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进人才只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一部分,企业还应将培训切实落实到企业运转流程的一部分,以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当今世界,人才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首要战略资源,建立发展人才优势已成为国家和地区争强、固强的重大战略选择,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导权和竞争的主动权。从现在起到2020年,河北正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时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在未来10年中,河北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根本靠人才。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6月8日,在国家人事部主持下,京津冀三地区的人事厅(局)在廊坊市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按照协议,京津冀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方面加强合作。该协议标志着京津冀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拉开了帷幕,为今后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交流合作确立了法律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推动河北经济跨越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机制。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河北省一方面要整合与开发省内人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创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利用京津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京津的合作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借智”加快发展。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财富。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是不断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迫切要求。
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省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省外临渤海,内环京津,交通条件都比较好,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圈之后的又一大都市圈――京津冀大都市圈,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强,《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河北省属于经济大省。然而,根据《河北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沿海开放省份的身份极不相称,所以在各方面都需要创新,而创新的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技术、人才,故本文拟从人才这个关键因素谈如何创新河北省人才工作机制。
近几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据统计到2007年底,已达到442.1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91.5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中,任高级职务的达到15万人,占9.56%;任中级职务的达到55.35万人,占35.24%;任初级职务的达到86.69万人,占55.2%。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才达到324.25万人。人才密度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省人口总量、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为6.37%和9.7%。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人口总量、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为4.20%和2.76%;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才占人口总量、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为4.67%和7.11%。从后备人才存量看,2007年底河北省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到90.2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02万人,各类技工学校在校生达到16.03万人。在校研究生22687人、本科生427268人、专科生503248人。高中进入高等教育的升学率达到64.72%。高技能人才28万,与山东100万、天津38万相比,有较大差距。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近年的一次综合排名,在全国31个省市区人才竞争力排名中,河北省位居第13位。其中,在人才规模方面位居第10位,在人才教育投入方面居第7位,高等学校数量居第3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居第10位,科研院所数量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此不相称的是,我省在人才素质方面排第18位,人才科研投入方面居第18位,在人才科技成果产出方面排第17位,其专利发明申请受权量和国内外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处于中等水平,专利发明申请受权量的增加率居第23位;在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排第25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出份额排第22位。到2009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到660万,人才规模居全国前列。但“大”并不等于“强”。总体上讲,我省人才队伍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仍然较弱。
虽然改革开放特别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学人才观不断深入人心,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全省人才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河北人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还不到位;人才发展缓慢,人才总量年均增长4.43%,低于全省的经济增长幅度;人才密度还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经济腾飞起点的人才密度。由于人口基数大,起点薄弱,我省每万名人口中大学生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最终体现在地区性的科技与管理的竞争力较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科研、农艺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三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第一线、乡镇企业及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素质低,人才层次结构上,初级人才和大众化人才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较为短缺,难以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区域分布上,全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人才的闲置、浪费与短缺并存,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省每年流失的中高级人才不少于3000名,且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从行业看,农业特别是基层一线的科技人才流失的较多。国有企业流失的人才均是生产技术骨干或是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人才载体承载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依然存在,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这些已成为制约河北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突出问题,必须下大力从根本上破解。
三、当前河北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途径
机制是事业成功的杠杆,人才问题的关键是机制问题。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对加强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应从以下几处着力。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针对河北省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总量偏少的实际情况,要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大胆引进各方面紧缺人才。鼓励借“脑”生“智”,要全方位、广领域、多形式,鼓励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前来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灵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河北省院士联谊会自身建设,办好每两年一次的会员会议,加大科技风险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两院”院士的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合作,促进更多院士成果在河北转化。坚持招商引智,围绕当地优势产业集群,按照“项目+人才,产业+人才”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人才捆绑项目、人才捆绑资金”作用,不拘一格引进各类人才,实现项目建设与引进人才的双赢。开辟“绿色通道”,在引才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人才引进提供坚实的平台。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引导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岗位和山区、基层流动,对山区、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工作予以政策扶持。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继续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扩大人才总量;要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高等学校要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要坚持紧缺人才优先培养、年轻人才加紧培养、优秀人才重点培养的原则,研究并出台保障学习时间、学习经费和学习待遇的有关政策,以激发人才培养的动力。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要改进培养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各类人才脱产学习、外出进修、岗位培训和对外交流等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提高人才培训的效益。要建立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借鉴国际化的人才知识结构,探索实施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
3.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一要突出专业特点,完善人才评价方法。要建立以注重业绩为导向、面向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二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实施分类考核。对党政人才要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行评价。对专业技术人才要实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业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农村实用人才要将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个人技能和当地影响力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对科研创新人才,应注重其专利、发明以及主持或参加不同级别的项目、获得经济效益情况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为重点进行定量评价。对科技领军人才,重点考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及其在研究群体中发挥的作用等。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员,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限制,不拘一格评人才。三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类人才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的主要依据,进一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对考核优秀的人才优先提拔重用,对考核较差的及时给予处理。及时分析考核结果,找出各类人才知识、经验、能力、修养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4.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一是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干部聘任制、选举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等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良性循环的人才竞争机制。二是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岗位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明确规定责、权、利,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三是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职称评聘机制。四是将能力、业绩作为评审评选的重要指标。要知人善任,在人才使用上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的观念,把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突出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做到用人所长,人岗匹配,人适其事,位得其人,才尽其用,不断优化人岗组合,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前途,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5.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大力推进企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研究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分配激励办法,加快形成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分配制度。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建立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办法,鼓励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发明、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对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年薪等特殊的分配方式。允许人才兼职兼薪,实现人才收入构成的多元化。二是加大对人才的奖励力度。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对未实现岗位任务要求的人才给予相应处理。三是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优化政策待遇,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为人才购买多元适合的社会保险,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四是以事业成就激励人才。强化事业激励,以事业的平台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真正使人才在对社会贡献和事业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归属感。
总之,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世纪,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河北省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必须大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转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快京津冀人才整合,走人才强省之路,为加快河北融入京津的步伐,全面对接京津,实现河北社会的全面繁荣与和谐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J].(2010-2020年).
[2]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3] 黄士恒.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人才,2008,(9).
一、以信息产业人才为重点,加大支柱产业骨干人才的开发力度
坚持知识更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在重庆邮电大学设立惠普软件学院,在中职院校开办了“富士康班”、“英业达班”等,采取培训、研讨、进修、咨询等多种形式,围绕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培训骨干人才。近几年,举办产业人才培训班200多期,培训骨干人才4500人次,每年择优选送120人到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培训半年。将汽车摩托车、商贸物流等6个领域纳入“653工程”实施范围,累计培训骨干人才11.59万人次。配合“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连续3年累计选派3万余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基层服务1年以上,围绕特色产业推广实用技术5000余项,培训基层人才近10万名。
二、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几年来,我市结合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研发、改造和引进,依托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通过举办高级研修班等方式,推广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企业继续教育工作,助推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重庆同泰粉体科技公司拟开发LED产品,急需掌握粉体原料性能及对LED的影响等关键技术,我市材料学会组织重庆大学教授在企业现场举办“高纯氧化铝与发光材料专题培训班”,使该企业技术人员很快攻克了产品研发技术难题。近几年,举办了此类高级研修班20余期。通过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联合攻关等,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791家,年产值1930亿元,区域科技创新力上升到全国第10、西部第1位。
三、以完善服务措施为抓手,打造高效便捷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
将“653工程”纳入全市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统一安排,每年划拨70万元制作公需科目电视远程教学课件,保证3个月节目播出,向社会免费提供。建立了继续教育教材库和师资库,召集企业与院校参加继续教育供需见面会,共同确定培训项目、专业科目和培训大纲。注重从行业龙头企业选聘师资,通过高级研修班传授实践经验,受到企业普遍欢迎。建立了继续教育工作网,宣传继续教育政策,培训信息。大力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建立了可容纳100万人在线学习、交流、考试、监控、管理的网络培训平台,实现了点对点交流及监控,有效缓解了参与培训的工学矛盾。目前,网络培训人数已达23万,预计明年将突破40万人。
四、以优化政策环境为保障,形成协调联动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
成立知识更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完善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科技社团共同参与的“653工程”协调机制,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列为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重大项目。出台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今年进行了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完善了继续教育记载与考核、施教机构管理、专业科目指南编制与、高级研修班管理等制度体系,将继续教育公需和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单作为职称申报要件,有的单位还将参与继续教育与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建立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个人共同出资的多元化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市级牵头部门近几年累计投入 继续教育经费2420万元。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是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虽然我市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部里的要求和先进省区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精心制定全市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全力推进知识更新工程。
(一)建设继续教育基地,搭建知识更新工程实施平台
依托国家级“两江新区”开发,高标准建设“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地。围绕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布局,建设20个市级继续教育基地。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网络,完善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
(二)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形成继续教育工作强大合力
完善政府、学校、协会、学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强化生产、科研、教学协作关系,构建资源整合、覆盖面广的继续教育工作网络。积极发挥人力社保部门牵头作用,建立行业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协调联系,健全继续教育联动机制。
(三)是扩大高研班规模,重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面向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领域,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培训急需紧缺骨干专业技术人才3万人,实施岗位培训3万人;每年举办高级研修班15期以上;每年选派100名骨干人才到市外研修,每年资助100名市外专家学者来渝开展学术活动;每年举办20场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