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金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医院和企业类似,具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系统,但是我国医院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绝大部分医院还是国有事业单位,因此不可能像私人企业一样进行完全的市场化经营。医院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突出表现在资金管理水平低下,投融资选择不合理。此外医院的资金管理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都给资金管理带来了风险。本文基于对我国医院资金管理现状的分析,寻找主要的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2医院资金管理存在的风险
通过对我国医院资金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把目前资金管理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主要指投资、筹资风险及内部控制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
2.1内部风险
2.1.1筹资风险近年来医疗的需要在不断增加,再加上国家在政策上对卫生医疗事业的大力支持,医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于是各地方的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自然面临着资金筹集的问题。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筹资的渠道狭窄,医院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而银行有较高的借贷利率差,医院所筹集的资金成本较高,这就给医院的资金管理带来了风险。如果医院的扩张没有带来理想的收入,收益率低于所筹集资金的成本,将给医院带来很大的还款压力。
2.1.2投资风险由于医院的投资决策由几个主要领导决定,有些领导为了追求业绩,在不进行仔细的前期调研分析情况下,就进行盲目投资,造成医院资源的浪费,而资金是有机会成本的。所谓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医院的投资资金如果选择更好的投资方案,其收益可能远远高于盲目扩张带来的收益。由于我国目前的CPI较高,资金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低收益也就等同于亏本,因此医院的投资风险也不容忽视。
2.1.3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是指医院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医院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医院一般都制定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如组织机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职务分离控制、重大事项审议制度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受医院的管理结构影响,医院的组织结构类似于政府组织,主要的决策权由一两个人掌握,内部控制无法制约领导行为,因而内部控制效果不好。
2.2外部风险
2.2.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医院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的风险,包括利率变化、通货膨胀等带来的风险。在医院的资金管理风险中面临的最大市场风险是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因为医院的借款成本由市场利率所决定,一旦市场利率增加,医院的资金成本会随之增长,因此利率是其市场风险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我国近年来CPI处于高位,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管理风险十分明显。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在增加,由于通货膨胀率是基于一揽子物价进行统计的,如果只考虑局部的通货膨胀可能更高,通货膨胀率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货币的贬值,如果对医院的货币资金没有进行良好的管理,只是被动地放在银行,那么资金的实际价值会随着通货膨胀而不断降低。
2.2.2政策风险由于我国的医院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政策的制定也会影响医院资金的管理,例如新医改的实施,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有公共财政投入、社保以及药费加成3条渠道,药费加成也就是我们说的“以药养医”,新医改将彻底切断“以药养医”这个渠道,新医改的实施对于医院的资金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3风险防范对策
3.1加强投融资管理医院要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权利和责任对等。通过健全的审批制度控制资金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抓好资金的源头管理。决策失误是导致资金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医院的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医院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由专人负责收集医院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医院投资项目的测算、论证。决策中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筹资成本率,把好投资项目的财务预算关。在充分考虑医院偿债能力的前提下,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不能盲目借贷,防止急功近利。加大对在建工程的财务监督,跟踪考核项目的资金使用效果,建立项目决策负责制,杜绝集体决策、集体负责、最终谁也不负责的现象。建立优化资金结构的约束机制,抓好资金的结构管理。财务部门必须运用财务测算方法确定最优购存点上的资金结构,加大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筹的调控力度,按风险类别对客户进行划分,以此来正确估计和把握客户的信用品质。财务部门要经常“会诊”资金运转偏差,当存在资金运转偏差时,适时实施资金结构调整。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体系,财务部门要对账目进行定期盘点、定期对账和定期报告。对库存现金要进行定期盘点,及时和总账、银行对账单对账,做到账账相符,确保资金的安全。
3.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医院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等要素。内部环境是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医院要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给内部控制提供一个适合的内部环境。控制活动是医院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需要医院的财务部门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能够快速识别风险,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内部监督是指医院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包括日常监督检查以及专项检查,从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对策加以解决。医院的会计系统通过对经济业务的记录、归集、分类、编报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并为内部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这就要求医院加强会计机构的完善工作,提高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依法开展会计工作,强化医院内部财务岗位责任制。财务部门是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部门,在内部控制中起到牵头作用,应该加强财务体系建设与完善工作,按事权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3.3制定外部风险应对机制医院外部风险由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为了迅速应对外部风险,医院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针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及时制定应对策略,避免被动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一旦处于被动地位,医院付出的资金成本将远远大于早期积极应对的成本。因此,医院的财务部门应有专人密切观察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政策变化和利率方面的变动。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做出详细的分析后制定有效的措施,把握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同时规避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风险,医院可以选择风险较低而且灵活的理财方式,如国债类基金、银行的理财产品等来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价值减少。在利率风险方面,医院需要结合短期和长期资金需求,制定最优的资本结构。
4结束语
运西粮库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分库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并比较自主地管理营运资金,粮库财务中心只是进行简单的协调管理和监控。由于粮库及分库中企业管理层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识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合现代企业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不畅,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全面及时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二、完善运西粮食储备库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资金管理机构设置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不仅运西粮库与分库之间存在结算关系,而且分库之间也相互结算,关系极其繁琐,这种内部网络关系不仅复杂,而且易造成资金的截留、沉淀,使企业管理层无法掌握最真实的资金情况。为此运西粮库应重新设置资金管理机构,首先将结算中心从财务部分离出来,作为运西粮库专门从事资金管理的独立机构;其次利用网络将结算中心转变成内部银行网络结算中心。在企业内部所有财务部门实现联网后,粮库可以随时了解分库的财务信息,将所有分库的财务信息集中于总部统一核算与管理,分库则成为一个财务报账单位,从而节约分库会计人员和费用支出,通过银行网络利于在企业内部调度资金,使暂时闲置的资金随时找到用途,极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运西粮库将资金集中管理与分库自主管理相结合、分库资金结算与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相结合、资金有效平衡与资本结构优化相结合、资金占用目标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外资高效利用与风险管理相结合、资金信息化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具体做到以下两点:
1.统管资金,统一调配使用资金
加强对企业现金的管理。运西粮库根据下属分库的年度资金预算安排其资金使用规模,要求其按照年度资金预算编制月度预算,并将资金使用额度分解至每天,并据此划拨资金,分库的所有资金流入则通过收款专户按规定的路径上划至粮库的账户内,由粮库统一调配使用。
2.加强对往来款项和存货的管理
加速资金的周转。粮库对购入的粮食应及时销售出去,否则在仓库里会有很大的损耗,时间长了会降低粮食的质量,使得销售收入大大减少,利润大为降低,即减少现金流出,增加现金流入,减少资金占压时间:做到加强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管理;加强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管理;加强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的管理;加强存货的管理;严格企业收款责任制,加快现金的回流,减少和控制坏账的比例。
(三)完善资金管理账户结算流程
实现银企互联,企业的资金管理系统按照农业发展银行银企互联接口标准进行信息整合,将公司的资金管理系统直接接入银行系统,将在运西粮库资金管理系统中审批好的付款指令直接发送到银行系统中执行,在ERP系统中内一次性完成查询,转账等业务操作,不仅减少了重复劳动,避免可能的差错,还大大提高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易用性。
(四)建立资金管理的预算制度
(一)资金风险是企业其他风险的集中体现
首先,政策风险,包括国际环境、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政策无疑都是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如果对各种政策预判不足,对产生风险防范不够,企业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业务萎缩、重大资产损失等,最终导致现金流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资金风险的爆发。其次,市场风险以及由其带来运营风险的恶化,也最终表现为资金风险的发生。目前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抑制房地产投资,影响钢铁、建材、能源需求增长,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风险。此外,法律风险的恶化也最终导致资金风险的发生。法律风险,是指因我方或对方违法、违约、侵权,或生产经营管理漏洞等因素,导致企业承担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责任及经济损失。其广泛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与其他风险共生,融通或潜存于企业各项业务中。以上这些不同的法律风险,最终都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现金流减少,资金风险增加、经营困难。
(二)资金风险是导致企业其他各种风险发生的主要诱因
由于资金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一旦资金发生风险,企业即无力开展正常生产运营;也无力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营销策略;针对其他风险,更无力提供资金支持;如果资金风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疏解,更会阻碍企业整体战略的顺利实现。从企业外部来讲,资金的短缺将造成应付帐款的大量发生,直接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加大了法律风险发生的机率。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始终把防控资金风险放在第一要务。
二、化解资金风险措施
(一)提高资金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企业经济安全稳健运行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经营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诱因,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表现。当前,市场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营工作中各种风险随之增加。强化风险管理,要突出控制好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因此要强化风险意识,善于发现、识别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提高处置应变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是防范资金风险的有力保障
一是规范制度,强化执行。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将制度建设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要及时调整、修订相关管理制度,使其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现状。二是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根据分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并抓好落实工作;总结涉法涉诉案件经验教训,防范风险,全力保全企业资产不受损失。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一是企业通过编制资金预算,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之中。同时,严格预算外支出、坚持授权批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确保资金链安全,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发挥资金预算对经营预算的综合平衡作用。经营预算最终都要反映为现金收支预算,在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平衡、修正经营预算,从而保证总体资金平衡,防止产生财务风险。
(四)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是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
规范业务流程,从客户准入、合同签订、用户选择、流程审批、收付款制度的执行等入手,全面清理,对不符合流程规范要求的,停止业务往来,限期收回资金,从源头规避财务风险。
(五)加强应收款项管理
制定应收款指标与岗位责任人收入挂钩办法,从紧确定应收款项预算指标,压缩应收款项总规模,加大考核奖罚力度,定期分析应收款项的变动情况.
(六)强化资金管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1.缺乏资金预算管理机制,资金管理处于无预算、无计划状态。目前地勘单位大多数管理者虽然对资金的重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是缺少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现金流量观,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方法,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上缺少科学性,随意性大,使用混乱,占用不尽合理,挪用生产经营资金的现象屡有发生,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部分二级单位甚至靠借新还旧来维持经营。
2.资金管理过度分散,内部资金融通渠道不畅,调剂资金余缺的能力较差。地勘业务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加上各二级实体自成一体,对整个单位的资金管理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二级实体由于开办时的资源状况、经济条件各异等原因,有的单位资金严重不足,有的单位资金沉淀多,没有发挥资金相互调剂的作用,虽然部分单位在形式上实行财务集中管理,但资金仍然处于松散管理状态,二级地勘单位对资金具有很大的自,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自为政,大量无偿挤占资金,欠款居高不下,无法形成资金的规模效益,也形成了大量的机会成本,如在有市场机会来临时,因各个二级单位不能形成合力,白白错失良机;同时资金管理的分散,使各子、分公司重指标、轻效益、弱化财务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指标,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周转不灵,效率低下,缺乏严谨、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削弱上级财务部门管理资金的作用。
3.资金占用严重,地勘单位资金占用严重主要表现在:
3.1应收账款和存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直接导致单位现金流匮乏,严重影响地勘单位资金的周转速度进而影响到盈利能力,有的地勘单位年末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长期挂帐,同时呆、坏账风险增加,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资金运作极度困难,时常难以支付到期的债务。
3.2垫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目前的地勘市场面临“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且内部制度约束缺乏,导致部分地勘单位为了争取项目,在不断降低标价的情况下,还会接受一些诸如降低预付款、进度款,缴纳保证金等附加条件,更有甚者承诺垫资施工;另外,地勘行业由于承担了大量国家项目,这类项目部分资金要完工结算,且接受相关机构审计确认,报财政审批后才能获得,垫资量大,且垫资时间长,有的项目跨度时间长达数年,从而造成了资金的紧张;同时,部分地勘单位受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的驱使,也会垫资给挂靠项目以求把产值做大,把单位的增加值搞上去。
4.对外投资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的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决策失误,损失严重,是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雪上加霜。
5.资金监督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部分地勘单位由于事前控制乏力,事中监督落后,导致工程款收回后,部分二级单位直接对外支付用款,资金坐支现象时有发生,使资金体外循环;同时决策者对二级单位的资金收支、对外担保等掌握不全,对自身家底说不清,加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社会审计受利益驱动走过场,财务监督控制乏力、滞后,资金跑冒滴漏依然存在。
6.缺乏现代管理的基础和手段,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虽然现代化的信心处理技术已非常普及,但大部分地勘单位仅限于会计电算化,经营部门合同的签订、资金结算,施工部门的工程施工进度等和财务数据不在统一的信心处理平台中,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还有部分地勘单位尚未建立必要的财务信息集中传递、核算、查询和监控系统,没有实行资金在线监控,由于地勘单位业务点多面广,分散于全国各地,就很难实时掌握下属公司的财务动态,项目经理可能会出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违规开支的局面。因此,信息滞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地勘单位资金管理的对策
1.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单位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财税知识、管理意识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同时使财务人员树立起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理念,杜绝因财务人员因素导致资金管理效率低下及资金流失现象。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会计业务骨干,让有能力的财务人员得到重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使财务人员自觉钻研业务知识,尽快适应新形势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2.树立市场化的资金管理理念。地勘单位是事业与企业的并存体,当前地勘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政府预算拨入,二是市场创收,前者是事业成份和性质,后者是企业成份和性质,对这两项资金来源都应按资金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来运作管理,企业应建立资金定额投入和定额外有偿使用制度,各二级单位规定的占用资金为其限额投入的经营性周转资金,如超额使用,应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资金使用费。
3.推行资金预算管理,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公司成立高层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审批、监督、考评,建立全面、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资金预算控制系统。地勘单位预算编制应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各二级单位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收支预算,经二级单位负责人签字,报分管领导等相关负责人审批后报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根据各单位的预算数汇总,并结合企业资金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然后再下达给各二级单位,作为各单位的预算定额,各二级单位在生产经营中必须重视资金收支计划,达到“量入为出,总量控制,保证重点,均衡支付”的目的。确保收入不低于预算数,支出不高于预算数,并严格执行收支完成情况考核、奖罚制度,用预算来约束支出,用制度来控制行为。
4.积极推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内部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统一管理。对企业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改变二级地勘单位过度分权的情况,逐步削减二级单位的财务自由权,采取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体制,所有资金都由总公司统一划拨和调配,做到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资金管理,积小溪成江河,积小钱办大事;强化财务调控功能,保证重点项目资金需求,降低单位财务风险,增强单位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5.落实应收账款责任制,加快资金周转。将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回收期限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分解下达下属单位,改变应收账款管理责任不清的状况,做到应收账款出现问题能及时发现,造成损失能追究责任;对以前年度形成的债权,集中组织力量,采取措施,加大清欠催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减少坏账损失的潜在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债权确认要手续完备、计算准确,还要定期对拖欠款项进行分析,对久拖未果的工程款必要时可通过政府协调或采取法律诉讼手段,以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如遇债务人破产或意外消亡,也要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将其转为流动资产损失,确保企业资产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信和准确。
6.严格控制垫支,降低垫资风险。为避免垫资施工所导致拖欠款恶性循环的隐患,企业对新上的工程项目,除财政资金项目外,原则上不准垫资施工,对个别工程项目因维护企业信誉需要垫资施工的,必须要有具备担保资格的建设单位进行担保,并经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对财政资金项目按完工进度及时办理阶段性结算,并及时将资料报送相关部门。对于企业在投标过程中向建设单位支付的投标保证金,应在招标文件规定时间内,落实专人负责催收,企业在中标后,向建设单位支付的履约保证金,应根据招标文件或施工合同规定返还方式和时间及时催收,确保款项按期收回。
7.完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规范投资收益管理。应建立外投资管理制度,包括投资决策机制、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对外投资分析制度、重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对外投资报批程序,严格控制下属企业对外投资,防止对外投资链条过长,管理失控,要指定专人加强对外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对外投资项目进展,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防止对外投资项目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同时,进一步规范投资收益管理,严格依照同股同利的原则,确保国有股权不受侵害。
8.加强资金流转的跟踪、监控与分析预测,提高资金安全性,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树立“以现金流量为中心,以资金监控为重点”的资金管理指导思想,明确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机制,通过对现金流量的预测与分析和抓住现金流量的关键点,在保证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现金流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企业净收益的质量。
9.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性审计,而且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监事会的监督乏力,内部人为控制现象严重模式下,更要加强内部财务行为的审计与资金运用的监督,抓住工程完成量这个环节,防止下属公司“偷跑冒漏”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因此,要建立由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制度,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明确其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和适时监督。
10.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效有序的信息化管理。地勘单位应针对当前财务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应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实现财务系统与营销、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减少或避免项目在资金使用上的风险,同时为推行网上资金审批管理制度提供有力保障,提高财务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有效支持地勘单位的决策能力,增强单位的竞争力。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各项涉农资金管理好、分配好、使用好,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见诸成效,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克服涉农项目资金发放弊端的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涉农专项补助资金发放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克服发放弊端,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反腐倡廉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惩治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其基本思路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形成不想、不易、不能、不敢腐败的廉洁之风,进而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改革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前涉农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广且繁杂,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制度。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使用效益。
(一)资金安排缺乏全局统筹协调,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我县对涉农项目资金实行分块管理,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整体协调不够,使资金分配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导致一些项目多头申报,重复拨款;另外,还造成资金分散使用,不能形成合力。
(二)项目审批不科学,造成资金安排不合理有的农业部门、企业申报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都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是当年全县财政全部用于支农还远远不够,但其中不合理成份所占比重也是很高的,加上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中,存在着较普遍的走过场现象,致使一些项目立项草率,缺乏科学性和效益性。一些企业还受利益驱使,积极跑项目,争资金,更使项目立项中出现“人情项目”,个别项目重复立项,造成资金安排不合理。
(三)资金使用监督不力
县有关职能部门对涉农项目资金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踪监督,致使支农资金被移用、截留,使用效益不佳,有些项目效益明显不好,照样通过验收,补助资金一分不少。
(四)资金拨付过慢,影响使用效率
资金在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流转,影响了资金的时效性,而县财政在资金安排时间上又较晚,一般都在四、五月份下达文件,往往拨付到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时,都已是下半年,甚至是第二年,这就影响了相关工程项目建设进度,降低了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增加了资金管理难度。
三、规范财政涉农项目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财政涉农项目管理机制
第一,健全制度,理顺涉农项目资金管理体制。在深化体制改革中,要逐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解决宏观经济管理、资金管理、行业管理等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和范围划分不清,管理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重新配置资源,实现职责到位,从根本上杜绝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既是项目的管理者,又是项目的实施者、监督者,但同时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避免出•工作研究现一些项目资金未见业务部门验收手续,财政便一步拨付到位。这样业务部门对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督便沦为空谈,甚至于项目建设资料都不能完善。第二,合理安排,完善涉农资金分配机制。企业实施的涉农项目,其资金应由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审定,避免多头申报,重复拨款。要明确各部门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分工,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全县一盘棋,县政府要在不断完善全县城乡发展规划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编制好涉农项目建设规划。每年财政安排涉农资金要以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提高实效性,做到上年底报计划,当年初下指标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对农业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要避免资金分散,避免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重复投资。在项目审定的基础上,相对集中投入,分年分批实施,支持一个落实一个,生效一个。
(二)强化项目的管理,从源头上把握财政支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重复和分散开户现象难监管。
形成基层银行财政专户数量和余额占比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重复和分散设置专户,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巨大,基层商业银行为吸引大批财政专项资金落地本行,相继采取各种措施违规动员财政及预算单位将同一专户资金化整为零开立账户,财政及预算单位由于与商业银行长期合作关系,碍于一些情面,协助商业银行巧立名目开立专户;二是财政及预算单位机构管理不健全有多头开户现象;三是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不完善,缺乏对专用账户开户文件有效的管理和检索功能,依靠人工记录和查账等方法,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财政专户全面规范。
(二)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不高。
财政专户资金运行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种模式,对预算内专户资金实行了严格的预、决算制度,接受人大审议、审计监督、人行审核把关,形成了较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而散落在基层商业银行大量的预算外财政专户资金,往往脱离了人大、审计、人行等部门监督,透明度不高,当地政府很难全面掌握这些信息,直接影响政府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三)财政专户分类细、资金沉淀多。
专项资金开户过细,最主要体现在社保基金专户上,分别按“生育”、“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五金分设专户,同时,“医疗”基金又按照“城镇”“、农村”进一步分设,非税收入资金也分为县直单位非税收入资金户和乡镇非税收入资金户,账户数量过多,资金沉淀多,截至2013年末,尚志市预算外资金及财政专项资金余额6.83亿元,而国库库存余额仅1.81亿元,仅占财政资金总额的26.5%,73.5%的预算资金游离于国库之外。
二、财政专户对财政资金管理的影响
(一)虚增财政收支,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各级地方财政将大量财政资金通过国库调拨至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财政专户,再通过专户进行二次分配,形成实质上的“第二国库”,虚增财政资金收支,增加资金划拨环节,而且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专户上,违背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初衷。沉淀于各类专户的大量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体制之外,削弱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执行效果,对国库单一账户的构建产生阻滞效应。
(二)财政专户繁多,财政资金使用缺失监督。
《国家金库条例》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国库的主要权限包括财政存款的财政库款的支拨”,赋予了国库监督财政存款开户的权力,但《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和相关文件中都没有明确国库监督财政存款开户的内容和范围,国库难以掌握和监督财政在商业银行的开户情况,导致从人民银行国库转出的大量专项资金监督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容易发生贪污、挪用的风险。再者,从相关预算法律法规看,人民银行对财政性资金监督主要是通过对商业银行集中支付业务待划转清算户的检查进行,但实际上预算收入与支出执行权均集中在财政部门,仅对商业银行检查难以起到治本的效果。
(三)商业银行不良竞争,大量财政资金游离在国库之外。
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库存款利率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利率固定化及现金管理功能的缺位造成财政部门不但对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管理缺乏主动性,而且想方设法将预算内资金划出去,以谋求更高收益;另一方面财政存款的稳定性强、资金数额大,商业银行对财政资金的争夺异常激烈,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财政资金,而且由于大多数财政存款专户资金性质不明确,商业银行将财政资金专户归入一般性机关团体存款中,使之变成了一般性缴存款,从而向人民银行少缴财政性存款。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尚未实施的情况下,地方财政部门出于收益最大化和脱离监管的天然诉求,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将财政资金从国库调出,造成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商业银行,减少了财政资金使用操作和管理的透明度,同时也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不正当竞争,使大量国库资金游离在国库之外。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专户管理的建议
(一)制度先行,统一财政专户管理。
制度建设是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建立健全财政专户管理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目前,财政专户管理的相关规定大多分散在各个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中,缺乏统一规范的,具有指导性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因此,需要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明确界定财政专户资金核算范围,减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数量,是加强和规范地方财政专户管理的前提。同时,也要明确财政、人民银行、审计等部门在财政专户管理方面的职责,清理、撤销不合规专户,统一规范财政专户开设、使用和管理。
(二)落实为重,提升专户管理成效。
制度是加强专户管理的基础,落实是强化效果的根本。《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的通知》(财库[2011]1号)文件中,针对非税收入专户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在严格落实非税收入开户的政策规定,严格执行按旬划库的制度要求”。但目前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制度、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于专户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严肃处理。
(三)推进改革,力争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管理。
关键词:施工企业;资金;资金管理;市场竞争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血液,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资金管理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工程垫资越来越多,拖欠工程款居高不下,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了业主的生存和发展,弱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现状,就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
1、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较大。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急剧膨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僧多粥少的形势加剧,使得一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时,提出某些不利于施工企业的要求。其中,垫资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查施工队伍实力的重要条件,有的工程项目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作为施工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以满足“养家糊口”的需要,往往会承诺建设单位的垫资条件。企业一旦为某项工程垫资,则会身不由己,或者丧失先期垫资应获取的收益及承担垫资损失,或不得不继续垫资施工,但这样的垫资工程,完工后垫资款则可能转变成拖欠款。一般来说,拖欠款是以垫资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垫资,就不会有大面积的拖欠和长时间的存在垫资。因为摆不脱垫资的困惑,也就难以解除拖欠的压力。
2、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尽管每个企业都可能制订了资金使用计划和各项费用开支计划,但多数企业不能做到按计划控制,导致计划的可操作性差,有的甚至将计划束之高阁,形成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变得盲目,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其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因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有许多意想不到但又必须支出的项目,增加了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数。主观上却是一些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切实有效地抓好计划控制这一关键环节。主要表现在:1)盲目购置固定资产,超过了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一些施工企业迫于形势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为承揽一些“高、难、精”的工程项目,不顾企业实际购置精良先进的专项设备。2)管理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加大。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各个标段的细分,导致追踪信息、差旅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逐年上升,管理成本逐年加大。3)银行账户多,资金分散。由于点多线长,上一个队伍就必须开一个银行账户,有的甚至一个单位多头开户,致使资金分流沉淀,造成浪费。4)对外投资缺乏控制。在对外投资中,没有事先对投资项目的概况、投资方向作政策分析、发展前景预测、财务获利评价、风险评价及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5)备用金管理不善。备用金管理工作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被人们忽视,有的甚至不把它纳入资金管理工作的范畴,致使备用金余额日益增长,有的个人借款甚至达几十万元,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的净现金流最大化。
1、从管理机制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预算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应遵循以下程序:第一,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第二,自上而下,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审批预算。公司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计划,通过收集整理,确定公司下月财务预算,改“用后算”为“算后用”。第三,执行严密的预算调整程序。原则上,各级预算一经批准确定,不得更改;但因特殊事由,须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第四,建立严格监督和考核制度。资金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也就是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建投资等过程的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在编制资金预算时,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将营运资金区分为生产经营资金和非生产经营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包括承揽任务、项目施工和正常管理费所需资金,是保证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应按照企业内部各个所属单位年度、月度计划,统筹调配,保证这部分资金供应,不得挤占或挪用。非生产经营是跟生产经营相对联系不太紧密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须本着节俭、必须、适度的原则,力求压缩总额开支。
2、从监控制度上,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
这是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补充。企业要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施工企业监控的重点应包括:一是资金收入方面:应收款项是否应收未收或缓收;在建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回笼;已完工项目是否及时撤场;处置资产的审批及款项收回等,当期的实际资金收入与预算收入差异及原因。二是资金支付方面:应付款项是否存在支付风险;大额资金的立项、审批、支付是否合规;当期的实际资金支出与预算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3、从技术手段上,灵活运用资金结算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施工企业应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探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做法,积极规避财务风险。一是建立、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及时调剂余缺。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实现了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对分支机构做到了“你的钱,我看着你花”。结算中心一个口径对银行,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可以发挥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二是与银行协作,探索、实施“网上银行”结算方式。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可以将本系统的资金高度集中。将企业各分支机构在各地的资金汇兑业务虚拟在一个总账户下运行,减少了跨省同行资金调度,减少了提前汇到异地银行的沉淀资金。“网上银行”能及时提供企业的资金动态和存量,有利于资金决策,加强了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调剂能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关键词:零流动收益风险途径
以零营运资金为目标,对企业的营运资金实行“零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已成为90年代以来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卓有成效的方法。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企业理财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因此,“零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对我国企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营运资金的管理问题
营运资金,从会计的角度看,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会计上不强调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关系,而只是用它们的差额来反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财务人员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和认识;从财务角度看营运资金应该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关系的总和,在这里“总和”不是数额的加总,而是关系的反映,这有利于财务人员意识到,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要注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可超过一年的营业周期内实现变现或运用的资产,流动资产具有占用时间短、周转快、易变现等特点。企业拥有较多的流动资产,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主要包括以下项目: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
流动负债是指需要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流动负债又称短期融资,具有成本低、偿还期短的特点,必须认真进行管理,否则,将使企业承受较大的风险。流动负债主要包括以下项目: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税金及未交利润等。
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营运资金,必须研究营运资金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营运资金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周转时间短。根据这一特点,说明营运资金可以通过短期筹资方式加以解决。
2非现金形态的营运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有价证券容易变现,这一点对企业应付临时性的资金需求有重要意义。
3数量具有波动性。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容易受内外条件的影响,数量的波动往往很大。
4来源具有多样性。营运资金的需求问题既可通过长期筹资方式解决,也可通过短期筹资方式解决。仅短期筹资就有:银行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商业信用、票据贴现等多种方式。
财务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着重于投资,即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因而,要了解“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就要首先了解营运资金的重要性。
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因此,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公司财务经理有60%的时间都用于营运资金管理。要搞好营运资金管理,必须解决好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
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
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二“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
“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着重点出发,在满足企业对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并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零营运资金管理”是一种极限式的管理,它并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的管理模式。“零营运资金管理”属于营运资金管理决策方法中的风险性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能使企业处于较高的盈利水平,但同时企业承受的风险也大,即所谓的高盈利、高风险。具体表现为:
1丰富的收益。一般而言,流动资产的盈利能力低于固定资产,短期投资的盈利低于长期投资。如工业企业运用劳动资料(厂房、机器设备等)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通过销售转化为应收账款或现金,最终可为企业带来利润。因此,通常将固定资产称为盈利性资产。与此相比,流动资产虽然也是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除有价证券外,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只是为企业再生产活动正常提供必要的条件,它们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盈利性。又因为短期负债对债权人来说偿还的日期短、风险小,所以要求的利率就低,而债权人的利率就是债务人的成本,因此,短期负债的资金成本小于长期负债的资金成本。
把企业在货币资金、短期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上的投资尽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可以减少基本无报酬的货币资金和报酬较低的短期有价证券,将这些资金用于报酬较高的长期投资,以增加企业的收益;同时减少存货可使成本下降;减少应收账款可降低应收账款费用以及坏账损失。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可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而且短期负债的弹性大、办理速度快,能及时弥补企业流动资产的短缺。显然,由于降低了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就可以使企业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费用,从而可以增加企业盈利。
2潜在的风险。从风险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大于流动资产。由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更易于变现,其潜在亏损的可能性或风险就小于固定资产。当然,固定资产也可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将其变为现金,但固定资产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如将其出售,则企业将不复存在。因此,除了不需用固定资产出售转让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固定资产未到迫不得已时(如面临破产)是不会出售的。所以,企业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较低。企业在一定时期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多,承担的风险相对越小;反之,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少,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另外,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同样也可能导致风险的增加。一般来说,短期筹资的风险要比长期筹资要大。这是因为:第一,短期资金的到期日近,可能产生不能按时清偿的风险。例如,企业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投资,而只有在第三年才能会有现金流入,这时企业如果利用短期筹资,在第一、第二年里,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企业的投资项目还没有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如果企业采用为期五年的长期筹资的话,企业就会从容地利用该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来偿还负债了。第二,短期负债在利息成本方面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采用长期筹资来融通资金,企业能明确地知道整个资金使用期间的利?⒊杀尽5粑唐诮杩睿虼舜谓杩罟榛购螅麓卧俳杩畹睦⒊杀疚嗌俨⒉恢馈=鹑谑谐∩系亩唐谧式鹄⒙屎懿晃榷ǎ惺鄙踔猎诙唐谀诨嵊薪洗蟮牟ǘ?nbsp;
根据上面的观点,“零营运资金管理”原理的应用将使用权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首先,企业有延期风险,即企业在到期日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如果企业需要延期,但会由于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而不能延期,如当短期负债到期时,企业的经营善变坏,以至债权人不肯延期;或在延期时,正好赶上国家经济不景气,市场上资金私有制,而无法继续延期;其次,短期负债利率的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企业无法预测资金成本,也就无法控制利息成本;再次,企业为了减少应收账款,变信用销售为现金销售,可能会丧失客户,从而影响销售的增长。
尽管存在着高风险,但“零营运资金管理”仍不失为一种管理资金的有效方法。“零营运资金管理”在具体操作上,以零营运资金为目标,着重衡量营运资金的运用效果,通过营运资金与总营业额比值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业绩和水准。由于“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尽可能地降低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因而营运资金在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重越少越好。这就是“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含义所在。“零营运资金管理”强调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果资金过多地滞留在流动资金形态上,就会使企业的整个盈利降低。简而言之,“零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将营运资金视为投入资金成本,要以最小的流动资产投入获取最大的销售收入。
三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了企业能够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同样要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着手。对流动资产来说,就是要尽量减少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加速资金周转;对流动负债来说,则是要有畅通的筹措短期资金的渠道,以便满足企业的日常运作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短期资金成本的问题。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
降低营运资金在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重的有效途径是,加速货币资金的周转循环。根据货币资金周转循环周期的时间长短,可以预测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例如,企业用货币资金来购买原材料,原材料被加工成产成品,一部分产成品,企业通过现销渠道又把它马上转变为货币资金;而其它的产成品,企业通过信用销售的渠道,把它变为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收账变为货币资金。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企业的运作情况对货币资金投资的影响。如果企业在生产产成品上花费较长的时间,那么企业就得增加货币资金投资。从原材料变成产成品,再完成产品销售所需要的这段时间,我们称为存货周转期。企业运作能给货币资金投资带来另一种影响的是企业的销售策略,如果企业是运用现销方式销售产品,那么企业就不需要保留很多货币资金;但如果企业有信用交易的话,那它就得需要有较多的货币资金投入。因为这里存在着应收账款周转问题。当然,企业也可在购买存货时欠账,这就是说企业要推迟付款,如果可欠很长时间的账,那么货币资金投资的需求量就减少,这段延迟付款的时间称为展延的应付账款周转期。一般来说,企业货币资金的周转公式为:
货币资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展延的应付账款周转期
从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减少货币周转期,从而使流动资产上占用的货币资金减少,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就得从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应付账款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对于存货管理,一方面要加强销售,通过销售的增长来减小存货周转期;另一个方面要通过确定订货成本、采购成本以及储存成本计算经济批量,控制在存货上占用的资金,使之最小。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在信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通过这些措施来鼓励客户尽早交付货款,从而加速应付账款的周转。展延的应付账款的管理,一般来说,企业越是拖延付款的时间就越对企业有利,但由于延期付款可能引起企业的信誉恶化,所以企业必须通过仔细的衡量、比较多种方案后再做出决定,选择对企业最为有利的方案。
流动负债即企业的短期融资问题是企业进行“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想得到短期资金主要有两条渠道:一个是商业信用,另一个是短期银行借款。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进行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它是企业直接的信用行为。商业信用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其具体形式主要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据有关资料统计,这种短期筹资在许多企业中达流动负债的40%左右,它是企业重要的短期资金来源。商业信用筹资有一定的优点:(1)商业信用非常方便。因为商业信用与商品买卖同时进行,属于一种自然性融资,不用作非常正规的安排。而且不需办理手续,一般也不附加条件,使用比较方便;(2)使用灵活且具有弹性,企业可根据某个时期内所需资金的多少,灵活掌握;(3)若没有现金折扣,或者企业不放弃现金折扣,以及使用不带息的应付票据,则企业利用商业筹资并不产生筹资成本。其主要缺点是:(1)其期限较短,尤其是应付账款,不利于企业对资金的统筹运用;(2)对应付账款而言,若放弃现金折扣,则需负担较高的成本。对应付票据而言,若不带息,可利用的机会极少,若带息则成本较高;(3)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若公司缺乏信誉,容易造成公司之间相互拖欠,影响资金运转。
短期银行借款是企业根据借款合同向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在我国,短期银行借款是绝大多数企业短期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目前短期银行借款的目的和用途可分为周转借款、临时借款、结算借款、贴现借款等。
短期很行借款的优点有:(1)银行资金充足,实力雄厚,能随时为企业提供较多的短期贷款。对于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求,采用银行短期借款尤为方便。而那些规模大、信誉好的大企业,更可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2)银行短期借款具有较好的弹性,可在资金需要增加时借入,在资金需要减少时还款。短期银行借款的缺点主要有:(1)资金成本较高。采用银行短期借款成本比较高,不仅不能与商业信用相比,与短期融资券相比也高出许多。而抵押借款因需要支付管理和服务费用,成本更高。
(2)限制较多。向银行借款,银行要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以后才能决定是否贷款,有些银行还要对企业有一定的控制权,要企业把流动比率、负债比率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些都有会构成对企业的限制。
企业筹集短期资金的渠道还有短期融资券、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费用、票据贴现等多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筹资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为了能够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企业的财务人员一定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筹资组合,在尽可能多地使用流动负债的基础上,要注意企业的清偿能力,保证企业的信誉,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四“零营运资金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起步,金融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正逐步走向国际化,这是我国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来看,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水准低下,经营不善,销售不畅,产品积压,资金短缺,这是我国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所处的内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运用“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我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改善企业的生产条件,缩短企业的生产时间。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延长了产品生产所用的时间,也就减慢了资金周转,使一部分不必要的资金被占用在生产领域中。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供资金为企业选购先进设备,以此来加速营运资金周转。同时,也要严格的控制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半成品的数量,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控制,使在产品、半成品等在各个工序间顺利地流转,减少生产过程的停滞。
2存货积压过多的企业,首先应从打开销售渠道上下功夫,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善于分析研究企业的市场环境,制定有利于促进销售增长的信用政策,扩大销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次,在实施应收账款尽早收账的策略中,学会运用最佳现金折扣法,尽可能地使现金折扣所产生的边际利润刚好等于其边际成本,既促使客户尽早地付款,又可使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达到最低。
3灵活选择结算方式,保持资金畅通。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展开,银行结算方式落后,结算秩序混乱,跨银行、跨系统地款项支付要受到银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金的流动。而且,每到考核时点如季末、年末,各商业银行便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存款,导致企业大量的货币资金被积压,形成一种不必要的沉淀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因此只有灵活的选择转账、商业汇票等结算方式,才能更好地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
4企业应重视加强对流动负债的管理,学会充分地利用短期资金融资方式,以缓解企业紧迫的资金短缺困扰。例如,企业本来要用长期资金来融资的一些项目,由于金融市场不景气,企业借不到长期资金,可以暂时利用短期资金,等到将来金融市场好转再用长期资金替代。当前企业可采用的短期融资方式主要是商业信用和银行短期借款。企业要注意充分发挥短期资金融资的优点,管好、用好短期资金,努力经营,增加盈利,保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短期资金融资的高风险。
综上所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实行“零营运资金管理”,力求达到零营运资金的目标,其实质是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这一思路与投入产出理论中的“资源最佳配置”原则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管理资金的思路,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这一方法的应用前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参考书目:
荆新·《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月12月第2版
夏乐书·《公司财务理财学》,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张绍学·《现代公司理财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罗福凯·《公司财务管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尹书亭·《现代企业理财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谷祺·《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月12月第3版
[美]道格拉斯·K·爱默瑞·《公司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向平·《浅谈“零营运资金管理”》,《财会月刊》,1997年第8期
1.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创新资金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者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从上而下的良好的资金管理氛围,不断改变传统滞后的财务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采用创新型的资金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应将时间价值观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树立严格的实践价值观,这样有助于保证企业的资金运作与市场变化相适应,更利于企业及时抓住机遇,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损失。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应顺应时展的潮流,树立现金流量的资金管理理念,密切关注企业每一笔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根据不同阶段编制出相对应的现金流量计划,制定出明确的长短期现金流量预测报告,确保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2.强化监督机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资金管理的顺利开展,必须具备完善的财务监控和内部审计制度。因此,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健全财务监督与控制体系,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资金管理进行严格监督,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是对监督约束机制的进一步强化,确保预算取得实效。企业内审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管理效果,因此,企业内部必须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高层的内部审计制度,并配备专门人员,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单独设置,明确职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要重视企业内部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变传统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和适时监督。
3.优化资金筹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
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资金需求量的科学预测,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不断优化资金筹资结构。采用科学的定性预测法、趋势预测法、销售百分比法等方法进行资金需求量的预测,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各种筹资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方法。在采取某一种或多种筹资方式时,企业应对资金来源属性明确划分,保持良好的信誉;企业应时刻关注内外部市场环境,对筹资风险进行科学估算,从而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降低筹资风险,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率。
二、结论
1.1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水泥企业在资金管理存在机制方面的问题,经常出现“关系管理”的问题,容易导致公款私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这类行为不单单会抑制企业的发展,甚至能导致企业倒闭。
1.2资金管理者素质不高
水泥企业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1.3资金管理不规范
很多水泥企业资金管理人员对资金没有规范管理行为,对现金、存款管理并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企业的资金管理也会因此而出现较大问题。
1.4审批制度存在问题
没有良好的审批制度。水泥企业很多资金都没有用到应该用的地方,这不单单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财产也会因此而有大量损失。虽然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也制定了一些解决方案,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提升水泥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
2.1建立水泥企业资金管理的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可以指导水泥企业进行科学地投资和有效地资金管理,无论是水泥企业进行项目投资还是正常运行,都需要考评体系对水泥企业资金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评价,这使得水泥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得到真实而全面的资金信息反馈,让水泥企业员工得到体系的奖惩来获得指导,这会使水泥企业资金得到更为科学地分配与管理,有助于提升水泥企业的运行状况。
2.2提升水泥企业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员素质是水泥企业实施资金管理的前提,从水泥企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水泥企业应该组织资金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专题研讨,在交流经验和学习先进的同时,吸取先进经验,同时也可以解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从水泥企业资金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来看,要鼓励他们的自我发展,要建立起进修和培训制度。从水泥企业的外部支持系统上讲,企业应该利用外部的资源来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要将资金管理人员列入到社会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体系之中,通过聘请专家、建立顾问制度、完善外部咨询体系等工作来提升水泥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性。从水泥企业的管理角度上看,应该将资金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素质发展的核心,这是做好水泥企业资金管理教育和培训的中心环节。
2.3加强水泥企业资金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水泥企业对资金的事先管理,水泥企业应该以预算为中心,建立起资金管理的保证体系和支持系统,使水泥企业资金得到更为稳定的流动,让水泥企业资金得到更为精准的管理。在充分发挥水泥企业物资、资金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出水泥企业资金管理的新方法。
2.4完善水泥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是水泥企业实施资金管理的必要前提。水泥企业应该完善和发展对资金的审批制度,通过审批机制,可以了解资金的流向、用途、效率,不但可以确保对资金管理有效性的增加,而且有利于资金的安全与流动,在防止资金流失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与完善。
2.5提高水泥企业资金管理的业务水平
资金管理者应该了解资金的来源,并做到对资金用途和环节的掌握,这是提升资金管理水平的关键。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查看相关证明、要求和规范,将资金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之中。要鼓励资金管理人员就业务水平的提升进行相互讨论,以确定有效提升业务水平的方法,进而实现资金管理质量的提升。
3结语
(一)资金管理较为分散,存在资金短缺、闲置等现象,导致企业资金利用率下降。集团企业下属各个子公司的法人对资金的占用,是集团企业资金无法实现集中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中比较突出的矛盾。
(二)现阶段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主要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等环节,对企业资金管理的监督力度不足,就会导致资金管理质量下降,甚至会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给集团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造成集团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集团企业上述资金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团企业尚未形成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国内绝大部分集团企业缺乏对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有些集团总公司没有成立相应的资金管理机构,对各个下属企业的资金调度控制也不够完善,也没有指定严格的集团内部资金调度制度,使得集团企业领导决策层不能准确了解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以及资金情况,影响集团企业健康发展。另外,由于没有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导致集团企业一系列的资金管理、控制、监督等工作无法顺利实施。
(二)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告别了纸质化,正向着信息化管理迈进,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而大部分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相关的软件没有充分的了解,不知道怎样具体的应用这些工具,也不知应该采用何种财务资金管理模式,导致先进的设备、软件等应用率低。
(三)现在,很大一部分的集团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资金预算对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实施了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资金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集团企业中所属分公司具有跨地域性,给企业预算管理具体工作,包括预算上报、审批以及调整等工作增加了难度,导致预算控制效果不明显,同时也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监督,使集团企业财务预算流于形式。
三、强化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现阶段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措施:
(一)集团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管理的行为。首先,利用账户监管体系,并严格按照开户手续进行相关工作;其次,成立集团内部资金使用情况反馈系统,以便对企业资金活动进行了解;最后,通过资金报表系统,实时监控集团企业的资金信息。
(二)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断的完善集团企业资金使用制度,促进企业财务预算向着制度化方向发展,同时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预算编制、财务审核等,确保企业每一笔资金都归入预算管理系统中,为企业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另外,建立资金预算管理的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其对企业资金的监控作用,并实时对企业资金动态进行分析,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对企业现金流的预测管理。在企业运营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实行严格的现金流管理,做好企业支付、资产流动等风险的防范措施,对企业现金流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实施动态化的现金流管理,企业的资金转移到哪,资金管理工作就需要紧跟其上,把好企业现金流支出与流入,确保企业每一笔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有据可依。
(四)集团企业的资金都是以下属分公司为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只有实行严格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才能将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这就需要实行结算中心制度,采用集中核算、集中管理以及集中调控等方式,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结算中心制度的实行,其主线为企业账户管理,集团母公司以及子公司分别成立资金结算中心,然后将企业各自资金账户归入到结算中心,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在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资金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收集、分析,查看企业某一阶段资金流入与流出情况,同时将超预算资金支出造成的企业资金缺口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基于专业的财务理论知识,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根据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的分析,找出企业资金使用最佳时点,为企业资金配置工作提供便利,增强企业的盈利水平。
(六)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或直接利用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随时汇集资金信息,查询子公司资金流向,保障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平。实现对集团内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筹集和合理分配使用,降低资金筹集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扩大资金收益。
(七)加强集团企业会计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财务审计与监督的职能,采用事前预控、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方式,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财务决策的执行提供保障;另外,加强对各个下属企业资金使用的审计工作,避免资金外流,将监督关口前移,将企业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及时的进行反馈。
四、总结
[关键词]农村保费归集,农业银行,信用社,储汇局,资金风险
积极探索农村保险运作模式是保险业服务和支持“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村保险运作模式内涵丰富,既包括客户开发、产品创新等直接面向市场的前台服务,也包括客户投保后如何归集保费资金等后台支持问题。城区的保险客户通常可以到身边的金融机构交纳保费或者通过诸多商业银行转账,但广大农村的情形却千差万别,农村保费资金的及时有效归集是关系到农村保险业务有序、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利用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保费资金归集得安全和时效,成为保险公司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对乡镇、乡村(以下简称“两乡”)保费资金归集的金融渠道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一、农村保费资金归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费资金归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保费资金归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保费资金从保户到基层公司,二是基层公司将保费资金上划至上级公司(即:狭义的保费资金归集)。对于第一个层次保费资金的归集环节,目前的做法一是通过银行代收交至公司账户,即:由个人人以现金交款,客户到银行交费、授权自动转账。二是由个人人和客户直接以现金、银行卡方式交至公司柜面。从实际操作层面,在首期保费资金的收取上,个人人收取现金的形式占大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展业模式决定的。对于续期保费资金的收取,在银行网络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市,投保人通过银行交费和自动转账收费则更多地被采用,但个人人收取续期资金的方式也大量存在。在管理措施上,对个人人收取的保费资金,保险公司多采取规定资金缴交期限、定期核销单证、客户回访、个人人管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对于第二个层次保费资金的归集环节,目前保险企业多实行“收支两条线”,通过开立收入账户专门归集保费资金,并定期向上级公司上缴资金。而保险公司通常对开户银行都作了相应的要求,且大都不允许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开立账户。
众所周知,农村地域广阔,金融机构和服务存在缺失,给保险公司在农村归集保费资金带来许多障碍,资金归集效率较低且存在较大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既有银行渠道出现断层。县级公司在认可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开设账户,但农行县以下的对公业务和储蓄业务存在缺位,个人人无法将资金通过农行交至公司账户,投保人通过农行交费也很困难,使得县以下的保费资金无法通过农行渠道顺利归集。二是现金交至县级公司方式风险增大。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的限制,诸如资金上缴期限、定期核销单证、客户回访等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均受到挑战,在实践中难以有效执行。此外,由于上述风险监控措施未能得到有效实施,降低了资金归集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个人人的道德风险。
据了解,有的保险公司已就农村业务的资金归集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整体上看,公司的资金归集模式在县域尤其是县以下地区的运行仍不畅通。只是由于各地情况不同,且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慢于城市,这些矛盾或问题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为了多渠道疏通资金归集通道,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必要先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收缩服务网点,并陆续撤出农村市场,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村银行类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基本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能够享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
(一)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遍布城乡,其中有61.9%的机构网点、51.5%的在岗员工分布在县及县以下,是农村保费资金归集的首要渠道。
1.农行网内收付业务功能。2006年,农行统一了网内收付业务的管理规范(网内收付是指农行营业机构根据存款人委托,通过农行现金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跨农行营业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资金实时收付操作的行为)。对保险公司而言,网内收付业务能解决非开户行的资金代收代付问题。根据农行数据集中及现金管理系统升级的进度,大部分分行已具备开通网内收付业务的能力。但对于网内收付服务,目前只针对异地转账有明确规定,未提及同城转账是否收费。
2.农行单位理财卡创新。农行部分分行开办的金穗单位理财卡(以下简称“单位卡”)业务,是在金穗借记卡基础上专门为单位(公司)开设的具有资金归集管理功能的单位卡。此卡可开设多张子卡,主卡不能存取现金,子卡只存不取,单位卡账户资金从对应子卡转账存人,并且只能转账支出到其单位的对应账户。主要适用于系统性、集团性单位客户的资金清算和归集需求,具有使用安全、实时到账、封闭运行、结算成本低等特点。
(二)邮政储汇局
邮政金融业务是在综合利用邮政网点设施、人员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城乡居民提供的零售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超过3.5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近80%,约2.8万个网点,覆盖面很广。为适应邮政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突破邮政储蓄与邮政企业混合经营的管理体制,2005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行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改革邮政主业和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中国银监会也在积极推进邮政体制改革,加快成立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金融的业务类型主要包括储蓄、转账、汇兑、、清算和国际业务等。由于暂不能开设对公账户,这里仅从业务角度探讨资金归集的实现方式和成本分析。
1.汇兑业务。作为全国最大的个人汇款网络,中国邮政汇款网络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传递汇款信息。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所有市县的邮政电子汇兑系统骨干网络,建成了联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68个县市、2.5万个联网网点的邮政电子汇兑计算机处理系统,开通了投单汇款、24小时汇款、2小时汇款和实时汇款等业务。全国遍布城乡有约5万个汇兑网点(包括近3万个联网网点)均可办理邮政汇款业务。汇兑业务基本资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单笔最低收费2元,最高收费50元(单笔最高汇款金额5万元)。在同一县域范围内,资金归集如果采用邮政汇兑方式,需按资费规定支付汇兑费,但如果通过银行渠道,则无需支付费用或者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出于成本预算的考虑,保险公司大都不采用这一渠道。
2。转账业务。目前我国邮政绿卡用户达到9000万户,邮政储蓄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发卡机构。邮政储蓄储户总数达2.7亿户,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邮政储蓄网络可实现国内的异地实时转账。省际间转账业务的基本资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单笔最低收费2元,最高收费50元(单笔最高汇款金额5万元)。对于省内转账业务则是在不高于省际标准的情况下,由邮政各省局自定。按照现行规定,邮政储蓄虽能开办针对个人的储蓄业务,但不能为单位开设对公结算账户,因此对于转账业务如何实现资金结算还需与邮储局进一步探讨。
3.业务。邮政业务包括保险和代收付业务两部分。与资金归集直接相关的是邮政代收付业务。邮政代收付业务是邮政部门接受客户(法人或自然人)的委托,依托邮政及邮政金融网络优势,利用自身的经营职能和技术手段,按照委托协议代收代付,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经营行为。主要包括工资、养老金,代收电信资费、公益事业费,代缴税金等业务,品种达数十种。目前对于代收付业务由各省分局为主自行办理,总局没有作统一要求。
(三)农村信用社
1.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农信社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启动了农村金融改革。2003年8月,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通过改革,一是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农信社1996年与农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脱钩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改革后管理职责被移交给省级政府,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管理体制框架。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两种产权模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四种组织形式(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农信社统一法人、县与乡镇农信社两级法人)并存的产权结构。目前除少数地区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外,大部分地区都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其省级管理机构。截至2005年11月底,已组建农村银行类机构59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银行48家,另有10家银行类机构批准筹备;组建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社联社334家,另有384家已批准筹备。三是资产质量普遍不高。2005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信社平均的资本充足率为5.89%,未达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的8%要求;不良贷款率21.23%,远高于商业银行10%的平均水平。
2.在农信社开户的利弊分析。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在农信社开户能够提供“两乡”地区归集保费资金的通道。其优势体现在:具备基本的银行结算功能;资费水平较低;网点分布广泛,在乡镇甚至较大的村落均设有营业机构,客户和人缴费方便;深化农信社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通过农信社归集保费也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县乡信用社为独立法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非系统性风险;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较落后,结算效率低下;监管政策的认可标准较为严格,编制偿付能力报告时,信用社存款为非认可资产;与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质量普遍不高,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一旦农信社出现经营风险,公司的存款可能变为不良资产;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地农村信用社在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进度方面差异很大等。
三、利用农村现有金融服务归集保费资金的探讨
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金融服务归集资金,强化部门间协作,加强对农村人的管理,明确交款和单证管理的要求。引导或要求人鼓励有条件的客户采用授权转账方式交保费,逐步减少现金交费。
(一)充分利用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络
在“两乡”地区通过农行网点归集保费资金优势明显:农行是目前唯一一家在两乡地区尚保留营业网点的国有商业银行,开户风险小,技术手段相对先进;方便农村地区客户和人缴费,降低了人在送款途中的人身风险;缩短了保费资金在人手中停留时间,减少资金占用;结算成本低;对账相对简单。
建议:一是充分利用农行网内支付业务开展银行代收业务。对有农行网点的地区,保险公司应积极利用其现金管理系统,通过开通网内收付功能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二是关注农行单位卡的功能改进和应用范围的最新进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利用单位卡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还应通过宣导转变个人人和投保人的观念,引导持有农行存折或银行卡的客户签订转账授权书,实现转账代收,减少现金收款。
(二)探索利用邮政网络归集资金
邮政金融在机构网点、储蓄客户以及地方影响力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保险公司的资金集中需要。由于一直以来资金的收付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实现的,邮政储蓄本身不能对公结算,因而与银行相比,存在资金不能实时到账,资金归集效率较低等问题。另一方面,无论是汇兑、转账或代收,资金快速归集至公司后,基层公司的管理压力增大,体现在:对账工作量将急遽增加;农村地域导致日常的在途资金和期末大量的未达账项等。虽然邮政储蓄未来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但是发展进程还不十分明朗。
建议:一是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开办代收付和转账业务。从邮政储蓄目前的管理体制看,各省分局具有较大的业务开办权和定价权。保险公司可与储汇分局进行沟通,约定上述业务实现的方式和费用水平。二是通过邮政汇兑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除3.5万个邮政储蓄网点之外,遍布“两乡”尤其是乡村腹地的还有约2万个汇兑网点,都能提供汇兑功能。个人人从保户手中收取的、“两乡”展业网点收到的及客户交的现金保费,就可采取这种汇划方式转入保险公司代收保费项下。利用邮政网络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合理确定代收保险费的资费水平。与农行相比,邮政储蓄的转账、代收费和汇兑的资费水平明显偏高。保险公司可与邮储分局分别协商确定结算资费,尽量比照银行同类服务的资费标准。这是因为:邮政资金运用体制的改变使得其扩大中间业务的动力较强;各地情况存在差异,当地邮储局有一定的定价权;邮储银行成立在即,使得在邮政资费与银行资费标准之间寻求双方都可接受的水平成为可能。三是关注邮政储蓄银行的最新进展,积极跟进解决保费资金归集的新渠道。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措施
0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资金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筹措、使用、调节、盘活企业资金,使资金在市场经济中保值、增值、顺畅循环并对其加强管理,已成为我们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所谓财务管理,就是经过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工作,使企业在获取资金和使用资金方面,尽可能走一条优化的道路,在这条优化的道路上,企业应以最实惠的方式获得资金,以最优良的方式运用资金,并取得意料中的收益。
1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的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同时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社会审计也走过场,以致有的企业“假数据真做账、真数据作假账”,不同的场合报不同的账,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不良资产有增无减,该提不提、应摊未摊、盈亏不实的现象比比皆是。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
1.2监控不力,缺乏严格监督
目前国有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利甚至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因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母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企业资金入不敷出,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生产经营,财务风险极大。由于监督工作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则触目惊心。很多企业领导对自身家底财务状况说不清,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1.3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现实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
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集团旗下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居高不下,产成品资金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2加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2.1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监督作用是取得经济效益的手段
企业管理是一个由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其它管理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并大多采用实物计量的方法,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部分实施组织、协调、控制产生的管理效果只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局部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整体企业的营运实施管理。而财务管理则不同,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它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成本管理等等,这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经济管理活动。目前,企业财务的服务功能发挥较好,而财务监督的职能就差之。在资金运用上,企业开支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存货多,旧的积压未处理,新的积压又出现,造成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利息增加;材料采购、差旅费超用量借款增加;产品销售货款难收,应收账款增加较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效率差,投人多,产出少;新产品开发市场调查不够,盲目投产,企业财务管理漏洞较多,费用支出增高等等。企业本来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分析原因:第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缺乏科学决策;第二是现有财务管理制度存在弊端,主管领导或主管部门说了算,缺乏集体研究,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同时存在;第三是从上至下对财务监督功能未引起重视,财务人员无权抓。
2.2努力降低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财务支撑能力,即长期偿债能力。从常规来看,企业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一般小于50%为宜,70%视为警戒线。如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6.7%,说明该企业每百元总资产中有66.7元是通过借债得到的。表明该企业有一定的长期偿债能力。这种负债经营对企业是否有利呢?当全部资产盈利率超过因借款而支付的利息时,对企业十分有利,否则对企业不利。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是体现流动资金,因为流动资金的生命力在于“梳动”,如果停滞就不能增值,企业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应收账款周转率用来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变现的速度和财务管理水平。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因为它表明:赊销货款收回的速度较快,购货单位拖欠货款的现象发生较少;坏账损失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可以减少;资金流动性高,应收回的销货款偿还债务,提高了营业的偿还能力。如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6次,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25天,这说明企业现金收回的速度慢,过多的营运资产呆滞在应收账款上,说明企业流动资产营运状况不佳。
2.3加强资金管理、降低成本费用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同样的资金给予不同的企业几经周转后,有的企业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从此走向辉煌;有的企业则是越花越少,甚至资不抵债濒临倒闭。问题的关键就是资金管理。要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为中心,就要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突破口,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加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抓好企业资金的源头管理。企业财权管理部门要多收集企业外部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测、论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筹资成本,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
设法筹足项目资金,优化企业资金占用结构。要用财务预测方法,确定最佳购存点上的资金匹配结构,并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和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便于分析和找出资金运行偏差,适时进行资金结构调整。
资金紧张主要是由融资难和货款拖欠严重而造成的。所以,降低产品成本费用就是降低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每一个具体的成本或费用都有具体的内涵。如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就要从产品生产制造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人手,实施科学管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搞好财务管理必须从资金管理人手,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资金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而资金管理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部各环节运行情况,都直接制约着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资金管理只有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才能真正搞好。
参考文献
1.监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在该种模式下,下属各部门拥有相对自由的资金经营权限,可自行调动使用以下放分存形式存在于各职能部门的资金,而总部仅仅以专用的资金监控平台和定期上报的资金报表对资金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该模式有助于下属各单位发挥其能动性,但由于资金分散,会带来难以集中投资和整体运转效率低下等财务问题。
2.自由管理模式。自由管理模式体现了一种相对彻底的分权性质,管理层仅掌握整体资金的战略指导权,而下属专有财务部门分批分管资金的日常运转。日常管理、经营权限分批下放到专有财务部门分管,能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然而总部难以对资金整体加以控制,不利于总量规划和监管。
二、结合企业实际的模式选择研究—以南京FY公司为例
1.背景资料。河南ZY公司于2013年受让南京FY公司49.16%股权,共计2099.04万股股权。该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不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在该合并交易完成后,由ZY公司委派多位高层管理人员进入FY公司董事会,经理层,从而在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2.南京FY公司被合并前后资金管理模式变化。在合并之前,南京FY的资金管理模式相当于是一种分权性质的自由管理模式,下属各部门各生产单位在每月月初,根据订单和产量将所需材料耗费上报采购部采购,月末最终汇总到公司财务总部,再上报审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在较大程度上调动下属各单位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在实行上较为容易。但由于公司管理层大幅度下放了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权限,使得资金从整体上的控制难度加大,企业无法从整体上对资金总量实施监管。同时公司财务部没有详细明了的资金规划,不清楚每个时期企业的营运资金总额与预算支出,无法对闲置的自有资金进行详细规划与投资,造成资金上的无形损失。在被河南ZY内配收购后,南京FY积极配合并且调整了资金管理模式,强化了“量入为出”的概念,在资金运用上更有规划性。具体表现为月初,公司分管生产经理同各部门一起根据订单和预算确定下属生产单位的产量,经审批确定各部门本月的预算支出,同时根据月末上报实际数据进行事后控制,若实际耗费大于预算则将差额再次报经审批,整改调整;若实际小于预算则将差额补贴部门奖励,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基层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以总量为控制目标的方法下,通过对既定期间内所安排的资金使用项目进行汇总,从而对资金使用情况作出整体审核,最终固定一个预算的总量指标,可以方便财务部清楚每月大致收入支出,从而能合理安排资金,可增加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方便各项投资计划的实施。
3.建议FY公司推行资金预算控制管理模式。但到目前为止,该套资金管理模式并未完全成型,相关管理政策也未配套实施,对此提出使用“资金预算控制管理”模式。资金预算是指在企业的一定预算期内,对资金的收入,支出等使用情况预先进行计划安排的模式。首先由下属各部门按照实际计划提交资金申请,企业进行审批,然后在整体预算标准下下拨款项。该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3.1总量控制。在计划期期初由公司财务部会同管理层对下属各部门上报的资金申请项目及金额进行整体审批,汇总确定一定预算期内资金使用项目及总量指标;期中进行监控;期末根据资金的实际使用数量进行核对。当实际超出原先预定的总量指标时再上报管理层决定。
3.2定额拨款。在该种模式下,在预定期间内,由通过审批项目的下属部门拥有定额内资金的使用处置权,但总体决策和战略规划权仍然保留在企业高层。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各生产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又在制度上明确资金使用项目,能使企业从整体规划入手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财务效率。
三、相关管理政策完善
1.加强与资金相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1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控制标准及控制程度,从加强成本预算管理入手,严格控制预算外成本费用。
1.2加强对采购制度的控制力度,避免违规采购及资源良妃情况的出现。
1.3定期核算企业往来款项,及时进行清收和支付活动。
2.建立完善的资金信息反馈制度,做好资金的年度,季度,月度计划及资金周报,日报工作,及时准确完整的将预算支出,实际耗用情况进行上报。同时实行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协助管理层从严把控整体计划,以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有效。
3.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相关奖惩机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针对管理制度的现状,应鼓励管理层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观念,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全盘企业经营规划,开发国内外市场资源,将资金投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与人才培养的长期计划上来。
四、结语
1火电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火电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这就要求企业资金必须充足顺畅,并且有一定的预留资金。近年来,受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火电企业融资环境更加严峻,融资成本不断提高。同时,燃料成本居高不下,脱硫、脱硝环保设施的投入,都使火电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对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内涵式增长,成为火电企业实现持续、和谐发展和管理提升的必由之路。从企业内部管理看,资金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火电企业金融工具单一,资金筹集渠道主要为银行贷款,缺少其他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近年来,由于煤价居高不下,燃料成本大幅增加,火电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下滑,很多企业甚至出现连年亏损局面。由于缺少股东注资,资本金严重匮乏,使得火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自2012年以来,国家开始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市场上资金供应量减少,企业信贷规模受到控制,融资成本快速上升,致使火电企业逐渐失去原有的融资优势,融资困难度和利息支出增加。
1.2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
火电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为结算电费,电费的回收情况往往受到电网供电公司回收力度的影响。如果电网供电公司的回收力度弱,不能够按时回收电费,则直接影响火电企业电费回收率,使火电企业的应收账款受阻。当拖欠的电费总额随着售电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大时,将导致更多的应收账款无法按时收回,严重影响火电企业资金渠道的畅通,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运转。
1.3管理工具滞后
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很多火电企业的资金管理工具落后,不能实现对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致使资金预算偏差率较大。有些火电企业还存在无资金预算的情况,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使企业资金管理呈无序状态。有些企业虽然编制资金预算,但资金管理意识薄弱,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方法,资金计划编制不及时,执行准确率偏低,造成资金预算形同虚设,未真正起到资金管控的作用。
2火电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
目前,银行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火电企业应充分利用良好的银企关系、把握基准利率下浮的有利时机,加强与金融机构协商,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探讨多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及可行性,运用多种手段筹集资金。有条件的企业要与当地外汇管理局沟通,研究利用境外股东贷款的可行性,获取境外低成本资金。同时,企业还应优化融资结构,控制债务风险。火电企业应充分认识债务结构的重要性,调整并保持合理的长短期债务结构,分散债务到期集中度,使企业具备贷款到期的周转能力。
2.2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系统,有助于企业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效益,防范资金风险。近几年ERP系统管理在我国已被大多数企业所运用,很多火电企业已建立ERP系统,运用ERP技术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建立预算与资金结算管理平台,实现了预算与资金的双重控制,提高了企业资金管理水平,深化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及抵御风险能力。同时,有效的资金管理系统也实现了企业整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综合运用和全面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3重视资金计划,提高资金预算管理水平
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是企业统筹安排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的有效途径。火电企业应在总结以前资金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建立年、季、月、周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火电企业应认真编制年度、月度资金计划,确保资金工作有据可循,避免资金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积极发挥并认真落实资金计划对本单位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并根据资金计划安排收支,量入为出,利用资金计划控制各项支出,保持一定支付能力应对突发性资金需求,保障企业资金周转畅通。
2.4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发挥集团优势
资金集中管理是发挥集团规模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降低资金成本、防范资金风险的有效管理模式。火电企业规模庞大,成员企业数量较多且地域分布广泛,通过资金集中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资金分散的情况。火电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对集团内企业的资金统一调度、灵活分配,能够降低集团公司的现金资产存量,减少银行贷款总量,从而提高集团公司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集中信贷管理,扩大融资规模,统筹内部调剂,有助解决小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资金集中管理,使资金使用有序化,防止了企业盲目投资,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