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园实习生自我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顶岗实习 国培计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64-03
目前,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缺乏,学历和素质状况偏低,幼儿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教育观念落后,质量不高等问题,根据“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1)”,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园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幼儿园教育工作不规范,如教学活动常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化”现象严重;农村幼儿园缺乏儿童操作材料,环境创设的理念落后、形式单一,教师对当前幼教新理念和新要求缺乏了解等。鉴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四川省启动了“国培计划”幼儿教师培训项目,对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进行的短期集中培训,使其成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种子”教师,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在培训中,方案采用“两个捆绑”(将承担培训任务与派出实习学生进行捆绑、对市州教育局:将选派学员参训与接收师范生实习进行捆绑)、“三方联动”(联动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四维对应”(实习时间与研修时间对应、实习基地与学员地区对应、实习人数与学员人数对应、学生专业与学员学科对应)的方式,确保师范院校和市州教育局按照要求选派参训教师和接收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确保项目实现双赢目标。
内江师范学院在承办了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项目的同时,实施了“学生顶岗实习,师资置换培训”的办法,让学前教育师范生到幼儿园去顶岗实习,深入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相对于教育实习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师范生与幼儿老师身份的置换,实习生全权扮演教师的角色,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对师范生的技能、思想、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并为高师院校教育改革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尽管“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对提高农村幼儿教育以及高师院校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诸多益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尚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及时解决。
1 “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的现状调查
1.1调查样本选择
2010年和2011年,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分别赴简阳市、资阳市、广安市、内江市等多所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任务。为了对“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解,本文对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两个年级(2010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和2011级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做了初步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1.2调查结果
1.2.1实习前相关问题的调查
(1)职业态度的调查:对问题“实习前,你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的回答有41%的实习生是比较喜欢,37%的回答是没感觉,其中回答非常喜欢和不喜欢的分别是12%和10%,由此可见在顶岗实习前实习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不强。
(2)心理感受调查:对问题“实习前你的心态是怎么样?”有46%的实习生的回答是既好奇又害怕,好奇的是幼儿园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害怕的是自己在高校所学习的知识技能难以胜任幼儿园的一日教学活动。
1.2.2实习过程中的调查
调查发现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师生交往能力等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实习生初登讲台,心里发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语调平淡,缺乏肢体语言,注重传输知识的结果,不太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组织教学方面,不清楚幼儿的需求,不能顾及全班幼儿的需要,课堂情景知识匮乏,任意加深知识难点。
1.2.3实习后相关问题的调查
(1)调查对象对问题“通过本次实习,你的能力?”的回答情况如下:有17%的实习生认为通过顶岗实习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有42人认为通过顶岗实习自己的能力较为提高,占样本总数的42%;能力提高一点的有38人,占样本总数的38%;另外,能力没有提高的仅3人,占样本总数的3%。这些数据表明,“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很好的促进了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2)调查结果表明通过顶岗实习,实习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程度有所降低。在访谈中,在问及“既然不打算当幼儿教师,为什么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回答是“父母认为当幼师好”、“本以为当幼师要求不高”。而通过顶岗实习后, 有很大一部分的实习生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有些实习生甚至根本不打算当幼儿教师。
通过表1可以看出顶岗实习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的人数提高了2%,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深入到幼儿园进行观摩和实践,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热爱。但是,通过实习对自己专业比较喜欢的人数降低了14%,相对的通过该实习对自己专业没感觉或不喜欢的人数分别提高了1%和11%。因此,通过顶岗实习,实习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程度有所降低。
2 对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顶岗实习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通过教育见习的方式对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进行了解。然而,在见习环节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如高校在安排学生教育见习中指导不够积极,学生多是走马观花式地完成任务。通过访问,这次顶岗实习前,高校只系统安排过一两次教育见习,而且见习内容单一,只是对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进行参观和旁听一些幼儿教师的课,导致了实习前学生的经验储备严重不足。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实习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态度。由于顶岗置换的地点大多数在农村,实习生面对农村幼儿园落后的教育环境而情绪低落,一些实习生甚至想到以后的就业可能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而产生很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实习与就业形成矛盾。出现这些的问题的原因就是顶岗实习前高校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出问题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与心理准备不足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顶岗所在的幼儿园大多在乡镇。幼儿园领导更为看重的是实习生的艺术技能。然而高中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之前只学习了一年的键盘器乐、视听练耳和美术。因此,在顶岗实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实习生组织教学的能力挺强,但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却表现得不足,例如,在美术教学时只能照着原图画;歌唱教学时不熟悉曲子,教学过程中唱不准音,听不出幼儿歌唱时音准和节奏的不准确等。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在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
一些实习生对实习幼儿园的期望过高,大多数实习生给自己在实习中的定位是幼儿教师,并希望能够在顶岗实习中系统提升专业知识,可以受到系统的培训,学到更多专业知识。用实习生的话说就是工作要有“技术含量”。而实际上一些幼儿园认为实习生能力不够,不让实习生带班上课,这让实习生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另外,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大班额、师资少的情况,50~60人的幼儿班级是常见现象,部分班级的幼儿人数甚至有80、90多人,而一些实习生独自带班,甚至兼做其他班辅导工作。幼儿班级人数过多使实习生工作强度大,体力不支,心力交瘁,一些实习生在顶岗初期出现身心疾病的症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2.3幼儿园教学管理中存在缺漏
部分幼儿园对国培工作态度敷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只是让学生负责打扫卫生、维护安全这一类的工作,学生接触不到幼教的核心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此外,教学分配不合理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幼儿园将实习生当成是义务工,给实习生安排了很多的课时任务。另外,有的实习生不仅要上自己本班的课,还要帮其他的老师代课。从表2可以看到:上过40次课以上的学生有83%,上过20-40节课的学生也占了11%,另外,有6%的学生只上过1-4节课。由此可见,实习生的课时任务普遍比较繁重。
3 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让顶岗实习生更好地完成顶岗,结合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从顶岗高校、实习生和幼儿园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3.1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就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依托,针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职前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应加大幼儿园急需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另外,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更新,众多早教机构的出现,应该在课程设置中设置0-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相关课程,使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学龄前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此外,加强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理论,了解幼儿园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安排学生每个星期半天到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的接触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教师的职责,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质量的见习报告,学校指导老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成绩评定,并将该成绩记入学生总成绩之中,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1]另外,在学生学习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指导等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教学,将书本知识及时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针对当下的大学生不能吃苦,受挫能力也差的现状,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轮流去贫困山区进行义务支教,让学生体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吃苦中找到快乐。另外,高校也可将吃苦耐劳的道德精神贯穿于课堂,例如,增加实践课,让学前教育师范生去帮助幼儿园的环创和编排文艺活动等。让学生认识到吃苦耐劳是一种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这种精神并做好随时吃苦的准备。
3.2增强实习生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能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2]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3]在职前师范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即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有了职业认同感,即会将其表现在优秀的专业行为中。如面对学前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做好实习,实习生的言行举止、教学技巧,基本功练习等方面都应该做好准备,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实习工作做好。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加紧巩固基本师范
技能,例如:同学之间一个月内可以准备1-2次的师范技能训练,练好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还可以组织微格教学并观看小组的课堂录像,同学之间相互提出问题、互相学习,注重教学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的协调,找出自己的缺陷并改正自我,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3加强幼儿园对实习生的指导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生的接收单位,要积极做好对实习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师范生提供生动实际专业教育,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实习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中,并使其基本上掌握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地进行教学。而并积极挑选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加强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状况、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指导。
此外,“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相对于一般的顶岗实习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师范生与幼儿老师身份的置换,实习生全权扮演教师的角色,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但是,师范生到幼儿园只负责“顶岗”,而一些老师的活动与实习生无关,这让很多师范生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容易造成师范生对实习工作的厌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实习生和其他老师一样参加学校的其他日常活动,如教职工会议、家长会及其它工作,让实习生真切的感觉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一分子,充分参与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工作中。
另外,幼儿园在积极配合高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的同时,可安排幼儿教师与实习生互动,分享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提出教学中的主要难题与困惑一起探讨。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教育理论上已有一定积累与自己的认识,与幼儿教师一起分析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为自己将来的顶岗实习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深化了一线幼儿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幼儿园也获益匪浅。
“国培计划”顶岗置换项目是进一步探索适宜于农村幼儿教师实际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开发优质培训资源,提升培训的层次和水平的创新尝试,在培养“种子型”的教师同时,推动师范院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是,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学生个人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师范院校专业教师的指导,实习基地幼儿园的大力支持,分析现状,解决问题是为了通过顶岗实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推动学前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提高培养质量,提升师范院校服务学前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友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报,2006(4):22.
[2]Beijard D,Verloop N,Vermunt J D.Teachers’percept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0(16):749-
764.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教育实习 实习生 高校 幼儿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成为当今各高师院校争相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实习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合格幼师队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样受到各高师院校的普遍关注。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质量,笔者对本校参加过顶岗实习和教育实习的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同时结合自身的带队实习经验,总结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以期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其教育实习质量。
一、实习生方面
根据广泛的调查发现,实习生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心理准备不足。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情况相脱离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幼儿园与现实中的幼儿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现实中的幼儿园大多既没有宽阔的活动场地,漂亮的环境布置,又没有完善的游戏活动设施,更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要求在实习期间自己打水、买菜、做饭,条件不容乐观。现实与理想的强大落差,使部分实习生一时很难适应,从而参与实习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不够。
2.适应能力较差。一些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后,无法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总以为自己还是学生,特别是受学校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思维模式的束缚,依赖心理严重,在工作中往往缺乏自信心、责任心和主动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履行幼师职责,不能从工作中吸取经验、积累教训,实现自我提高,这就大大弱化了实习效果。
3.缺乏吃苦精神。部分实习生简单地认为,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幼儿知识,做知识的传授者,至于幼儿保育工作应该由保育员来做。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工作当中,实习生往往要从保育员工作做起。除此之外,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实习生在面对幼儿园繁琐的一日常规教育,包括每天接送幼儿,组织幼儿晨检、晨读、早操、三餐两点、教育教学活动、户外游戏活动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幼儿的安全问题。从课堂到现实的工作岗位,从学校的自由散漫到幼儿园的纪律约束,实习生的体力消耗、时间消耗与在学校相比要多出好多倍,一时之间难以承受,抱怨声不断。
4.教学技能欠缺。当实习生面对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时,总是不知如何组织和开展,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对幼儿传授知识,而不知采用怎样的技巧和策略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由于自身经验不足,部分实习生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受到束缚,不敢大胆开展工作,显得自信心和魄力不够。有的同学组织活动时声音小,不够吸引小朋友,表情、动作不丰富,不够感染小朋友,语言过少,太宽泛,不具有针对性;有的同学说话语速和活动变化节奏有些快,幼儿的思维及动作跟不上;还有的同学对幼儿的意外答案和突发行为不能迅速灵活地应答和处理;多数同学组织活动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都是原班老师在帮忙;最主要的是不会照顾孩子,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5.实习时间难以保证。实习学生面临毕业,许多学生要请假参加各种面试招聘会和考试,教学计划要求的实习时间很难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高校方面
1.实习时间短且集中。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普遍存在实习时间短且集中的现象。教育实多统一安排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专科一般为4~6周,本科一般为6~8周,与国外同类院校相比,实习时间较短且集中。虽然我国部分高师院校,也曾在教学期间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见习及顶岗实习活动,但这种情况较少且大多时间较短,学生无法深入幼儿园工作当中,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2.教育实习内容和功能单一。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对教育实习功能的理解有所偏颇,大多只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实习生有关幼儿园管理工作、幼儿园保育工作、与幼儿家长的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技能锻炼,实习功能单一。
3.实习评价不够完善。高师院校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评价与考核的主体上看,各高校主要强调从学校单方面的打分,而忽视了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实习单位的评价相结合,评价与考核不够全面。在评价与考核的内容上,大多数高校多以学生实习结束时上交的教案、教育笔记、教育总结、调查报告作为最终评分的标准,而忽略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实习纪律,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等相关内容的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实习生产生侥幸心理,不能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4.教师指导不到位。指导教师是教育实习计划的重要组织执行者,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实习质量。各高师院校在选择实习指导教师时,往往会选派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往往理论有余而经验不足,自己几乎没有参加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对幼儿园工作是怎么一回事显得不太了解,到了幼儿园忙于适应环境、了解情况,根本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因而大大影响到学生实习的成效。
三、幼儿园方面
1.实习基地较难稳固。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开展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育实习表面上看是实习双方互惠互利的,其实幼儿园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付出,接受学生实习后,幼儿园正常的教学安排和进度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许多幼儿园根本不愿意接收在校生实习,尤其是那些办园条件相对较好、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从而导致许多高校在学生实习期难以联系实习点或实习点频繁变化等情况,为实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一些幼儿园因为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表面上接纳了学生来学习,实际上却只是让学生负责打扫卫生、维护安全这一类的工作,学生接触不到幼教的核心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提高,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也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1世纪的幼儿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瞩目的话题,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力军,而教育实习又是幼儿教师成长过程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教育实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文.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幼儿园教育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5).
[2]李艳.困境与出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8).
关键词:扩大招生;大班额问题;学前教育实习;院园沟通
作为基础教育的学前教育事业,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正大步伐前进着。为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紧接着又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的法规、条例来规范学前期教育。目前,学前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普惠性的幼儿教育资源不断增加,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加大。此时,多数高校也纷纷抓住这一契机,增设学前教育专业,扩大招生。然而,由于多数高校不断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量,从而出现了班级规模过大的现象。2012年,有研究者曾对某省7个高校进行统计调查发现,60人以上的班级规模占所有调查班级的43.16%,而仅仅只有56.84%的班级属于正常规模[1]。以沈阳市一所师范高校为例,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如《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就有四个行政班同时、同班上课,上课人数多在120-140人之间。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班级规模过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在关注大班额教学为高校教师增加负担、影响教学效果的同时,大班额问题下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途径,专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2],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到大班额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出现了实习准备不充分、实习过程不通畅、实习效果无保障等一些问题。
一、大班额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困境
大班,是指规模过大的班级[3],班级规模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教”与学生“学”产生一定影响的具体的学生人数范围[4],但是班级的具体学生人数还没有作统一规定。《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提到,在我国的中小学,大班额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超大班额”比例较高。教育部曾在2006年对中小学的班额数进行了规报社会科学版沈阳师范大学定,指出36-45人的班级为正常班额,46-55人班级就为偏大班额,56-66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班级就已经达到超大班额的标准。然而,国家对高校的班级规模却未做出具体的规定,有学者在对高校班级规模进行调查时界定高校班级规模1-30人为小班,31-60人为正常班,61人为大班[1]。本研究将高校学校中学生人数超过60人以上的班级称为大班额。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下教育实践困难重重[5]。(一)“高校口”困境:实习前期准备不充分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为学前教育学生的实习打下良好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实习生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性支持,其专业能力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同时,专业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其从事相应职业工作时的自我效能感。由此可见,高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数量不能够及时地跟进,从而出现了专业课学班额的状况,大班额问题下教师对班级的掌控力开始降低,进而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质量。首先,教师无法像之前小班授课一样能够通过与每个学生进行互动问答、眼神交流等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大班额背景下,学生的考核评价过程受到阻碍,导致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再者,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考虑到任课教师组织管理学生的困难,以及大量学生的涌入会给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影响等问题,导致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机会更少。因此,探索出大班额背景下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创设能够促进学生习得的理论性知识向应用型实践知识转化的支持性环境,才能保障后续学前教育实习生实习的有效进行。(二)“实习口”困境:实习过程不通畅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实习生数量骤然增多,造成了实习基地选择不轻松,实习生管理、指导过程不通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增多,使得实习基地的选择更加困难。一方面,大量的实习生需要更多的幼儿园来承接,此时,就会出现一些承接实习生的幼儿园之前从未带过实习生的现象。公办幼儿园以及部分私立幼儿园因其具有较好的管理制度、声誉以及师资力量等备受高校的认可,长期承担着接受实习生的任务。然而,一些办园质量、园所师资等并不十分完善的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就有可能是初次承接实习生,这些从未承接过实习生的幼儿园因其实习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实习指导教师业务不熟悉、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办园理念落后等原因必然会导致对实习生的培养出现参差不齐的现状。另一方面,实践———指导———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是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途经,学生在进行实习过程中应及时给予指导,解决其在实习过程中的专业知识问题、教学技巧问题以及心理偏差等问题。然而,在大班额情况下,及时有效地指导显得非常困难。实习指导教师需要针对实习生的个体情况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然而随着实习生数量的增多,实习指导教师均分给实习生的指导时间越来越少,不能够针对实习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全面的反馈以及指导,从而降低了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效能。另外,为了顺应实习生增多的趋势,实习指导教师也相应地小规模增加,然而实习指导教师能力却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新手实习指导教师以及能力素质较弱的实习指导教师就会出现指导意识弱、专业能力差、缺少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等现实性状况。指导意识弱导致指导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发现指导契机,专业能力差致使实习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同时,由于指导教师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实习生出现的心理偏差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发现与得到解决,也会影响到实习指导的质量。由此可见,在当前实习生骤然增多的状况下找出能够促进实习生在园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是非常迫切的。(三)“院园对接口”困境:沟通内容、主体不明确院园沟通是学前教育实习有效开展的必然前提。处于“封闭”或者“被封闭”的教育体制机制下的人才培养,由于其在院园沟通内容、渠道以及沟通主体方面存在不明确从而极易出现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错位[6]。在实习生任务与内容信息沟通方面,随着实习生的增多,实习生接收单位也相应地呈现增多趋势,从而增加了高校学院与幼儿园沟通的任务量,出现了院园之间不能及时有效沟通的现象,导致高校不能完全掌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进度等。同时院园沟通的不畅通,也会出现幼儿园无法了解实习生的实习任务与目标等实习相关内容,造成了教育实习的“跑偏”。如在河南省的某一幼儿园曾发生过幼儿园无视实习生的实习任务与目标,让实习生从事整理杂物、搬运书籍以及打扫卫生等一些与专业实习无关的工作,最终导致实习生忍无可忍,愤然离去的尴尬局面。在院园双方实习指导教师沟通方面,幼儿园方指导教师与高校方指导教师缺乏相应的交流沟通,幼儿园指导教师与高校指导教师在实习指导时出现指导内容、指导理念等方面的偏差,导致实习生实习时出现理念性偏差,从而会影响实习生实习的效果。同时,院园之间沟通主体的不明确性也会增加院园沟通的难度,学院在院园沟通层面缺乏明确的二一六年第一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规定,导致幼儿园、实习生以及指导教师等实习主体无法确认“谁来沟通”“如何沟通”等问题,致使出现附带性实习难题。例如,沈阳市某高校实习生向其所在学校反映其所在实习幼儿园环境差、教育理念落后以及缺乏对实习生的重视等问题,于是,学校紧急决定撤回所在园的所有实习生,导致该幼儿园无法紧急应对出现的实习生撤离状况,从而影响了该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秩序,实习生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也因此严重下降。案例中沟通主体出现不明确性,校级实习生负责人认为此事的沟通是实习带队教师的责任,实习带队老师认为园校沟通应是实习管理层的职责,从而导致高校与幼儿园缺乏及时的沟通。由此可见,明确院园沟通主体、渠道以及园校沟通内容,建立相应的院园沟通责任机制是保障实习效果的必经之路。
二、大班额背景下学前教育实习的新路径
学前教育实习活动不只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问题,教育过程是一个全面立体开放的实践活动,需要幼儿园与高校相互协作。首先,学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场”,从而在特定的模拟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实习激情“、预演”实习生实习身份,使其能够了解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与多变,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其次,大班额问题下“,学习共同体”的有效使用使得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以往经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最后,院园的实习沟通机制的建立为学前教育实习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一)“实习场”:文化境脉下高校学生实习身份的“预演”文化静脉即是指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呈现个人的行为,这一情景脉络包含了文化建构的意义,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互动,也即是强调真实环境的互动而不是局部情境的具体学习[7]。由上可以看出,学习过程是情境性的过程,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专业技能知识需要经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牢固的知识。然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少有机会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实习场”作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把习得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的一种特殊环境,就具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实习场”是高校教师在高校资源的依托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建起来的模拟幼儿园的场景,其作为一种拟真的情境,为高校学生实习身份的预演提供了便利。首先,高校教育实习必须以幼儿园为依托,幼儿园为实习生的实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资源保障。“实习场”解决了在大班额问题下学生学习过程中见习机会较少的困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仿真的世界,切实了解幼儿园教学一线的真实状况;其次,“实习场”中的问题不再是孤立的、静态的,它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挖掘出来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动态性问题,作为实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实习提供预设性建议。(二)“生生—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由消极“单打独斗”向积极“合作成长”的转变学习共同体既是合作的一种理念,也是作为“合作体”存在的一种实体形式,主要是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实现协作成员的共同成长与进步[8]。在大班额问题下,仅仅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来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能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实习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实习生的数量却在逐年增加,指导教师很难完成对每个学生逐一的指导。此时“,学习共同体”的提出能够为实习生的实习能力提供帮助。“学习共同体”是以“生生—师生”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实现协作成员的共同发展。在实习过程中“生生—师生”相互协作学习,实习生把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呈现出来,通过大家相互研讨、查阅资料、咨询相关教师等方式获得解决性方案。基于实习场域的“生生—师生”学习共同体结构模型如下图:如此这样,“生生—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了“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生”“实习生—实习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既能有效解决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也能调动实习生的实习热情与积极性,使得大班额背景下的实习生的实习更加有意义,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下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迫切问题,实现由消极“单打独斗”向积极的“合作成长”的转变。(三)“院园深入对接”:构建“幼儿园、高校、院园”三位一体沟通模式为解决当前实习生管理混乱问题,通过构建“幼儿园、高校、院园”三位一体的沟通模式,实现稳固长效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合作机制。高校主体方面,构建成熟完善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具体明确实习领导者的任务与职责,分配任务到个人,实现实习生管理的责任制以保障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实习生以及承接实习生的幼儿园能够熟知“向谁反映”“如何反映”,避免“踢皮球”现象的发生。幼儿园主体方面,抛下实习生累赘论的偏见,转向关注高校学前教育实习生能够为幼儿园带来新理念、新思路的新认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高校学前教育实习生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相对较薄弱。然而实习生具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却是很多幼儿园教师缺乏的。因此,幼儿园方面应“取长补短”,善于运用实习生的优势,同时,为实习生提供实践机会并帮助实习生在其“劣势”上有所进步,构建幼儿园—实习生利益共同体。院园主体沟通方面,首先,建立高校—幼儿园实习沟通机制,使得院园各方主体明确双方沟通的具体内容、途径、时间以及相关沟通负责人等,从而达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其次,为幼儿园—高校双方实习指导教师提供沟通渠道,从而有效避免其在实习指导过程中“跑偏”。最后,双师型教师应发挥其沟通桥梁作用。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既能培养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又能指导幼儿园教师的复合型人才,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能够熟知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教学活动进程等内容。同时,双师型教师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教师也能够熟知高校学前教育学生的情况,达到了“知彼知己”,进而能够为院园之间的沟通提供有力的支持条件,从而能够实现实习生—幼儿园的有效配对。
作者:秦旭芳 刘慧娟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静,姚利民.关于高校班级规模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7):86-93.
[2]李玲.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有效性构想[J].中国成人教育,2010(2):64-65.
[3]陈洪青.小学英语大班额课堂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4]陶青.班级规模与生师比的混用、辨析及其政策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17.
[5]尹忠泽.教育的现实困境和教育的选择—关于中小学班级规模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4-5.
[6]史金联,李霞.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局校协同机制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