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开始了文理分科,且有重理轻文的思想。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足可以说明一切。这就导致了学生过早脱离了人文教育,觉得人文教育没有用。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理工类的学生即便是一些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的学生,做起项目演讲来磕磕巴巴;写出的课题报告,工程说明书逻辑欠缺,文字简要不通畅,有的都无法读通看懂,更不要说从中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了。从2013年9月开始,笔者带领学生在三所理工类高校针对师生开展了“人文类教育相关”调查,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1份。我们发现:有87.7%的师生觉得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高达83%的人觉得所在的学校缺乏相对高水平的人文师资。在学生中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有5%的人表示非常熟悉,有62.13%的学生表示如果所在的学校不组织安排人文教育相关学科,自己几乎不会去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这些都成为在理工类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障碍。

二、在理工类高校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⒈是高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理工教育的目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又相互依存的客观趋势,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对高等理工类高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是国家最具活力和希望的群体,大学生在精神和人生价值上的追求,对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都起到带动和表率的作用,必然会逐渐引导社会形成一种推己及人的优良精神风气。催生出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新的社会准则和衡量标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所以,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⒉是遏制高校恶性事件,维护校园安宁,建立良好校园文化的一项有力举措。近些年来,高校恶性事件频繁见诸报端。从前些年的“马加爵事件”到最近这几年掀起舆论热议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南航金城学院的捅杀室友事件。这些恶性事件的产生绝非是偶然,其中反映出的: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和功利化、对生命的漠视、对自身定位和正确认识的缺失、法律意识的淡薄等等,其实都是中国家庭、学校、社会长期注重学业而忽略人文教育,忽略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总爆发。由此,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类的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它可以促使学生健康阳光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得学生在面临挫折和问题的时候有一层更加坚实的心理屏障;它可以促使大学教育告别单纯的以专业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个宏伟的目标。

三、关于促进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⒈创新教育理念,构筑相对科学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一大难点就是,人文学科在理工类学校难交叉,难渗透。相当一部分师生会不自觉地忽略人文教育,而钻入实用科学中。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的渗透和交叉,不是简单地把人文学科安排到课程表的某一天中。而是从教师的选配到理工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都应该穿插入人文教学的环节。由此笔者建议:可以针对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引入人文类的教育;少开空洞泛谈的概论课,多开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应该具有层次感、实践性和带动性;可以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辅修课程或者是第二学士学位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会贯通。

⒉将人文素质教育运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人文教育的兴趣,强化吸收能力。现代教育提倡互动式、自主接受的教育方式。而人文素质类的教育强调将知识“内化”再将之体现为个人理想信念追求、道德品质修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样的个体演变其实也是社会的演变。这样一个“内化”隐形的过程通过实践将更加深刻地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教学过程中互动体验式教学;走出课堂走到社区,团体中的亲身体验。比如《公益社会》这样一类选修课,就应该在教学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到公益团体中去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中感知人文精神,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一场大规模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唤起了人们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反思与自省,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审视现实与未来的时候,便更加深刻地体察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重要。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主要内容是:(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渗透在国民的各种素质之中,而且表现在每个国民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之中,是国民素质的灵魂,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一个民族、国家的人文素质越高,就越具有人文精神,就越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达到的某种程度,即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如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并不传授属于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法学等专业以及所属职业和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

1.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1)从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诸方面,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距离,心理状况也普遍存着一种自卑感和压抑感。

(2)从教师水平来看,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一是人文素养先天不足,二是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教学手段程序化,缺少新意。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延续了现行本科、专科院校的老套子、老办法,缺少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或者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着重教学上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

(4)从教育手段来看,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系统,而只是列为学生管理和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人文素质教育只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化活动、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上。

(5)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考核与评估,多以专业教学、实训考核为主,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结果,往往只被一些时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评比所代替。

2.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自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正是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支撑下,以及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走上了法制轨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尽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的职教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那些拘于历史性的规范和过于现实性、直观性的描述,缺少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用这些规范和理念去支撑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继续发展是有一定困难和局限性的。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从根本上彰显人是发展的主体,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离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就完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为我们高职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所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逻辑起点。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1.寻求法律制度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并齐驱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教育性质与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正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所能体现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从属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这种秉承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实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是很难找到它自身精神内涵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法律上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是开设第二课堂,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转变观念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角度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人文素质教育有目标、有措施、有人管,有实效。

4.营造文化氛围。“推行全面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和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的整体规划以及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影响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5.建立评估体系。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学工作的评价范畴,作为全面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主动地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人文素质导向作用的评估标准,进而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人文教育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和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们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和体系,将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国荥.浅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0).

第3篇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高等院校整体的重视程度到各高职院校自身,再到高职学生自身都存在着多种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是职业定向性,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为社会培养特定岗位的人才是其培养目标;二是教学活动实践性强,高职教育为实现其教育目标,从教学内容、方式和性质上都有很强的实践性;三是教师的“双师素质”特点,即其教师既具备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又拥有实践指导的经验;四是开放办学,因为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需求的纽带,开放性是其必经之路;五是毕业生的“双证”特征,既拥有学历证书,又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六是专业开设较为灵活,高职教育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就业率,也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意义;七是教育服务的区域性特征,高职教育往往都是就当地人才需求开设课程,是地方发展的产物;八是课程建设的务实特征非常显著,高职教育专注于培养某个行业的的高技能人才。2.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个人想法和现实差异较大;二是文化课基础差,入学分数普遍不高,再加上近年来各高校扩招幅度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乐观;三是个人素质同高校要求不相适应,往往因自身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而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四是学生往往缺乏对人生清晰的规划,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生活都很懒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五是学生普遍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由于现在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进入高校脱离家人的呵护,心理上容易产生一些挫败感,有些逆反情绪还很严重,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紧张,学习分心,考试作弊;六是思想政治上大多积极向上,特别是文科学生这一特点更加明显,他们往往积极的申请入党,政治方向正确;七是学习生活上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多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高职院校整体工作规划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就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这容易造素质教育逐步边缘化,把精力大多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就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非常少,表现为上级教育部门检查少、本院校考核少、课时安排少,这些无一不是把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2.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制短,没有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是一些源于对口中职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来就很薄弱,一两年的高职教育很难让弥补他们这些年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口,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生源,这一现象更加显著。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很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和相关活动都持积极的态度。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无法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素质课程和相关的教育活动,导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现象普遍发生。4.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点高职院校的教育应突出职业特征,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就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停留于形式、过场,往往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而没有结合高职自身的特征,因此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的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5.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高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体而言,缺乏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师,师资资源不足。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造素质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不高。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高等教育整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多数高校,已越来越强化自身作为整个国家社会文化中心的地位,对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表现出崇尚科学技术、拒绝传统文化、科学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片面重视科技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大学生只对与科技有关的知识感兴趣,学习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发展不全面。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片面的地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院校严重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具体体现为:我国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较为片面,大多是对能力、就业的强调和指导,而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作出有效的指导;缺乏就高职院校为何开设人文素质课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很少,多数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阐述目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和重要性上,对未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向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甚至根本不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更不用说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了。3.高职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多数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抱着学好某一行业技术的目的学习,对人文素质的学习缺乏学习热情,即便是学习,也只是为了拿学分,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确立科学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1.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育观是能否办好学校的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教育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双管齐下,同等重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高职院校一定要避免重技术、轻人文的教学误区,要坚决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位。2.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打造优良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非常有必要,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责任意识得以强化,才能更好的落实人文教育,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要在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让自己成为品格高尚、技术一流的楷模,以身教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合理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落实与专业课并重的原则

1.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保证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课时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人文素质必然需要在后天教育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才能形成。所以,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实一定要从课程教育着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占据了90%的课时,学校重视、教师重视、学生也重视。要想保证人文素质课程的落实应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而言学校在已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础上还应当倡导学生广泛学习人文知识,开设像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新闻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人文科学领域的课程,安排适当的课时,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格和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改革学生人文素质学科成绩考核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学科重视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改革学生人文素质学科成绩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品德品性、创新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考核,考核方法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采用多种方法,拓展人文素质教育

1.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前的一种准备教育,它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训两块内容,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可见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必然要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做法可以从下面两点着手进行:一是专业技术课教师要在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挖掘科技中的美学因素,渗透美学教育,在专业知识的讲解时应结合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进行讲述。二是专业技术课教师应注重对科技发展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取、创新、奉献等精神的提炼,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处处需要人文素养的存在。2.建造校园人文景观,创设浓郁的人文育人氛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极为重要,要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建造校园人文景观,创设浓郁的人文育人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理世界,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校园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开展丰富的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展示、学习和提升提供平台,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例如举办校园演讲大赛、辩论赛、体育竞赛等各种比赛活动,这有利于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促进学生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结论

第4篇

1.1学生人文知识掌握状况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四川省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但对某些方面的人文知识还是比较欠缺的,需要提高,如哲学、历史知识、古典诗词、外国文学等知识。在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调查中,只有41.9%的学生正确选择了思维和存在;有40.5%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四大文明古国;有20.9%的把中国四大名著都读过。

1.2学生的人文精神状况

关于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涉及到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认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贡献的大小(41.6%)、工资薪酬的多少(36.4%)。47.6%的学生认为一个博士生为救一个落水的老人而牺牲是否值得时,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44.3%的学生认为不值得,博士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老人。可以看出,四川省高职学生主体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向上的,但还有部分学生还是在用金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衡量的标准,对生命的认识还存在等级观念。对校园中私拉乱接电线、长明灯的现象有73.7%的表示反感,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能注重自我修养,有一定的爱心和公德心。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1.3学生的人文行为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行为表现,体现了大学生应有的一些素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中,从来没有过的只有24.3%,而75%以上的学生偶尔或经常有作弊行为的发生,这反映出高职大学生诚信缺失。看到老人倒地,能立刻扶老人起来,并送去医院的有30.1%,围观不采取行动、无动于衷、怕引祸上身的占1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敢于见义勇为,没有被社会中有部分人救了老人而被敲诈的现象吓到,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敢见义勇为,怕惹祸上身,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

1.4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

在调查中,有67.3%的学生是喜欢人文素质教育课的,说明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认识的。学生喜欢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是人文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及实践活动等,喜欢课堂教学这种方式的相对较少,说明要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改进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的调查中,有73.3%的学生认为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其次是多开设人文课程(56%)、举办高质量的人文讲座(51.5%)及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43.1%)。

2四川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学院领导、教师、学生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而对专业发展比较重视。认为学生只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业的机会多,就业率才会提高,这是学院生存的根本。

2.2课程设置重专业轻人文,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

在以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对接产业结构升级的导向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课程的设置重专业轻人文。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是专业教师,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发展,对人文教育一般只注重国家规定的“两课”,对其他人文课程开设不够重视。

2.3教师人文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其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目前,四川省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不多,人文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少,人文教师教育水平不高。

2.4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与专业结合紧密的人文教育很感兴趣,希望人文教育更多体现职业特色。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体现出职业特征,让学生具备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素养。

3四川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1教育理念落后

有部分领导、老师认为高职院校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只要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硬,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能够顺利就业,在未来岗位上能胜任工作,没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3.2学生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招生来源主要有三类:一类通过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高职录取分数线在各类高校中是最低的,有些低至200分左右,而补录的学生分数更低。一类是通过单招录取的对口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对口中职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一类是藏区“1+2”学生和“9+3”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差,有些连汉语都听不懂。

3.3学生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高职大部分学生认为到职业院校是来学习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就行,没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因此对专业课比较重视,学习积极性很高,出勤率也比较高;而对人文素质课,只要教师不点名,能逃课就逃课,出勤率不高,上课经常看其他的书籍或者玩手机、上网等,根本不重视。

4四川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4.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不能等同就业教育,不能只“教书”不“育人”,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器”才。

4.2完善课程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师参加,设置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必修课程,开设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的选修课程、特色课程,并在课时、学分等方面给予保障。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采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增强人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

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要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

一是要加强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做好建筑命名、文化走廊建设等,突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要让学生一跨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二是要开展积极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等,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三是举办人文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四是利用学生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支农支教”、“美化寝室”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发挥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作用。

4.5人文素质教育要体现职业性

第5篇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全新的转型,从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职业人的培养到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代护理是围绕着“人”开展工作的,高素质的护士在关注患者疾病、减轻病人痛苦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人,关爱人的理念,必须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当前护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专业技术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是护理工作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技术,护理就没有躯干;没有人文,护理就没有灵魂。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仅是提供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必须要让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体验到专业的护理。因此优质护理需要人文精神与专业发展交汇并进。当前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突出护理、加强人文。塑造健康的社会人,提升完美职业人,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文贯穿护理教育的全过程,为护理人导航。

(三)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护患之间关系紧张整体呈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事件明显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医生和护士素质低下、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患者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态度冷漠,语言生硬。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迫切需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相关政策制度的要求

《护士条例》中明确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关于护理教育方面也强调,要“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这些文件精神为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

为深入了解高职护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采用自编“高职护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从护理职业的认同度、人文精神的理解度、人文课程开设满意度、社会实践参与度等四个方面对山东省内不同区域的三所高职学院校的36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问卷354份,有效问卷351份。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有33.2%,职业认同度不高;护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度较高,有67.3%的学生认为应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护生对学校人文课程开设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仅有29.1%的学生表示满意,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学生占81%;护生对教师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满意度较低,仅有47.4%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学能力很满意;有95%的同学愿意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护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参与度高。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针对高职护理人文素质的现状,课题组教师经过在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1345”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即一个目标、三大课堂、四项任务、五大平台。就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发挥好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完成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职业人”“社会人”“文化人”和“生命人”四大任务,全力打造课程平台、师资平台、管理平台、基地平台、考核评价平台的建设。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高职护生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医疗服务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对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护理人文关怀更加重视。为此,课程组通过对护理岗位第一线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确定我院护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鲁南地区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有:临床护理岗位(群)、社区护理岗位(群)和康复保健护理岗位(群)。

(二)把握三大课堂,改革教学方法和途径

为了促进学生实现从“听”到“信”到“行”的转变,护理人文课题组在两年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即常规的课堂教学,帮助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护理人文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除必要的理论讲授之外,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演绎、领悟、贯通、实践。同时各课程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体系有机整合,有力扩充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形象化、生动化、完善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第二课堂即学生的人文实践课,实践活动覆盖面广,由校内到校外、从学习到工作,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震撼和行动上的改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第三课堂”。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需求,课题组以护理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联合课程网站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互动空间,通过网络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合优化,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与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注重的是关爱和照顾,这是与其他专业所不同的。影响病人身体康复进程的,除了娴熟的护理技术,还有人文关怀。而当前的护理教学更多的重视技术的训练,忽略了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课程组深入到护理岗位第一线,认真调研了鲁南地区医疗服务单位对护理人员的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并与护理行业专家、骨干共同交流,多方面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等拓展学习领域的知识所占比例低,使得许多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优秀的护理工作者,课程组从护理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打造“忠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融洽的沟通交流、良好的气质形象、健康的心态表现==和谐护理职业人”的全新课程理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体,以《护理心理》、《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为三翼,建立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解决学生思想的总开关,通过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提供了支撑,为学生从护生过渡到职业护理人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递进式培养。

(四)加强培训,建设专业和人文两栖的师资队伍

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培训,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并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背景较复杂,包括历史、哲学、医学、生物等十几个专业。除部分人员接受过继续教育外,绝大多数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得并不彻底,因此,学校应为这支队伍创造条件,投入专项经费,让他们学习相关的医学、人文社科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五)主导联动,探索常态下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课题组实施建设以来,建立了系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教务科、护理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系学生科为主导,院、系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的顺畅运行,说明这种主导联动式管理模式,是符合我院实际的,为我院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了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

(六)构建“三元合作、四维贯通”实践基地平台

第6篇

(1)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后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大概23%的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意义非常了解,有近30%的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近40%的大学生表示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了解,有6%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对人文素质教育了解较少,剩下1%的学生表示对此问题不是很了解。

(2)民办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较为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更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素质一点都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心理。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要想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以及条件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有所差别,这就造成了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并不全面,在相关的教学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相当的欠缺。通过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同相对比后可以发现,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但是在价值取向、理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方面与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符合国家对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但是我国民办高校也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同样承担着培养祖国后备人才的任务。

2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1)我国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情况来讲,从学校的校领导到各级的基层领导等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如果想要在民办高校中建立起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在我国开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定位过于理想化宏观化,导致了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不能能很哈的理解,造成了目标模糊的情况出现。同时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这将严重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情况。

(2)课程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就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讲,民办高校应该具有非常高的自主办学能力,同时在学科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师能力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大多以公办院校所走的道路作为标准,只是一味的走公办院校走过的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以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为主,并不追求教育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较低,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品格的塑造。

(3)形式较为单一,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构建

第7篇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的品质发展的程度,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与修养。发展人文素质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2006年国家教育部文件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文件中对高职生德育要求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一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表明了高职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语言承载着它相对应的文化,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有助于这门语言的学习,掌握语言也能更好得理解其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培养的人才素质包括:“具有人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21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的途径

高职英语课程蕴含丰富人文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一堂课就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而是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技巧适时,适度地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一)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根据英语课堂任务及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分组合作能在大合堂教学中有效组织课堂活动,这样能使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来,而不致于被留在遗忘的角落里。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更新传统英语教学方法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既传授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又培养较强的应用能力,可是书本,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所以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每堂英语课开始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freetalk的活动,可以谈论最近校园内发生的新鲜事及国内外大事。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接触大量中西方文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分辨文化的良莠,吸收其精华,去除糟粕,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选取恰当教材并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素材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本着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蕴含人文精神的原则,选取恰当的教材,这符合教材育人功效的初衷。刘继华认为“外语教材的编写,除了注意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选取好的教材为开展更好地教学奠定基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所提供的背景,增加相应的人文方面的素材。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ThedancingBeijing”中,讲述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那些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乐观无畏,顽强拼搏的爱国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得。借此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想将来事业有成,必须坚定方向,目标专一,乐于进取,绝不言弃,这是一种精神动力。通过以上讲解与分析,教师实现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强化课外英语文化建设校园师生学术活动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课程,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潜在课程,校园各种社团活动,文化节和艺术节等是进行人文教育的补充课程。围绕英语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知识大赛、英语文化艺术节、英语广播、英语墙报、英语讲座、英语角及具有专业特色的模拟英语面试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生活,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确实有效的锻炼平台,在实践中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语

第8篇

虽然健美操属于体育项目但是其含有大量的艺术元素,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投入更大的努力才能学习与掌握健美操。尤其是对没有接触过任何舞蹈训练的初学者而言,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健美操不仅会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还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健美操不但对学生的节奏感要求比较严格,而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要求。健美操最大的特点就是动作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调整与变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健美操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审美价值一直存在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健美操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价值,进而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大学生是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向往完美,而健美擦所表现出来的充沛体力、高超的技术以及流畅的编排都体现出了健美操的内在美,因此通过健美操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校健美操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健美操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必要的发展平台。高校健美操运动具有大众化和娱乐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通过健美操运动可以恩好的实现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高校要增加健美操课时,通过增加健美操课时,提高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周期,同时高校也要丰富健美操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美操;其次高校要增加对健美操运动的支持力度,构建健美操训练的场地与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健美操人才,完善高校的健美操教学体系。

(二)构建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健美操对学生的约束比较强,不利于学生发挥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健美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动作要领,而是通过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良好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健美操课程要突出健美操的健身性、文化性以及审美性的内涵,把全面发展教学理念融入到健美操的全过程:二是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健美操教学时要突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通过学生自主编排健美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

健美操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业务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人文素质意识才能保证他们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水平的途径:一是提升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二是提高教师对健美操教学的认识。健美操教学不仅是把其看做体育锻炼,而是应该将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三是教师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要积极主动。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要关心同学、尊重同学,以自己的人文素质影响与带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四)拓展参与健美操的途径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第9篇

一、内化观念,“教”“育”并重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重视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体现了民族文化,子子孙孙在母语学习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努力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和国家民族观念的内化,可以说是自己应尽的基本义务。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这一概念有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涵,这是大家都赞同的,两者并重、不可偏废的道理也是人人认可的,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然而事实却不尽然,许多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一旦走进教室,心里总绷紧一根弦:考试会考哪些内容,会出什么考题,书应怎样教才能全面掌握知识点,不致有疏漏。在他们看来,一个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学生考试时拿高分,最好能出几个学科状元,至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则往往无暇顾及,甚至是有意忽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至少是偏颇的,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依赖人的创造,而文明的更新与创造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而且比教书更重要,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学的主体是文本教学,而文本则讲究的是文质并重、“文以载道”,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寻“质”悟“道”,不仅要教会学生明白作文家所使用的语文材料和组合方式及巧妙之处,更要教会学生感受这些组合所产生的质与神及其可能给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服务。

二、重视感性,以德育人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通过理性认识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获得。这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潭,于人文教育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讲得吃力,听得糊涂,学不明白,这对教书和读书的人来说都是很乏味的事情。人文教育应该注重感性认识、感性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灌输给学生,不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甚至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沿着作者的足迹去体验,去感悟,这样不论是获得了与作者相同的情绪体验、思想认识还是不同的情绪体验、思想认识,都是学生自己的,才会自己构建人文知识框架,才会真实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孩子般的热情,执著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的睿语箴言,让人如沐春风;孟子身上充满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话语;韩非子对人性的精准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放气概……无不使人心智顿开,启人觉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像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或是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百科知识”、“社会文化”、“哲理”和“智慧”的渗透。这导致了部分学生虽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人文素质却令人堪忧。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目标,而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达到社会的需求。大学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担当其重任。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做好“育人”的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1)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2)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的熏陶,能够使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岚清语)革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首当其冲。但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形成重分数轻技能、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中,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确立科学和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

2.人文素质形成规律的需要。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文化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缓慢的内化过程。内化的形成是认识、感受、体验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单靠德育课和政治理论课所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一阶段或某一层面的任务,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课时多、周期长(一般为2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接受、内化和形成。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大学英语是一门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其取材广泛、题材新颖、寓意深刻。学生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更能适时适度的渗透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培养。在进行对语言自身的学习外,更是把对真、善、美的追求放在了首位,使正处于人生转型时期的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达工具,并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全面推进素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不应当仅停留在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北大英语系博导胡文仲(1994)在对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所做的调查中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外的交流日趋增多。除学习语言自身外,更应了解符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的地道表达方式,以及准确得体的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语言交际不是凭空想象,它必须发生在特定的场合背景下。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有语境的交际环境里。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结合语言点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增加课堂的活动。如设定某个特定的场合(如商场、饭店、银行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交谈,教师可就其出现的“文化错误”予以指正。如在中国普遍会将“上哪儿去呀?”作为朋友相遇时的问候语,而在美国,这是一个有关私事和隐私的问题,是不为人所接受的。或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后做出比较,如: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教师,在与同事外出游玩口渴时,给自己买了一瓶饮料,而未给其他的同事购买,这在美国是一种很正常的文化现象,而中国人会认为这是自私的行为。“交际能力不仅有赖于语言能力,还依靠文化能力。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上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交际很可能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戴中明2001)大学英语课堂为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社会礼仪、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了解和接纳异族文化时,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洋为中用。

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修养。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从社会功用来说,德育主要是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叶朗1996)英语教材所富有的广泛性的取材和教育性的内容,使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通过“I can’t accept not trying”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悟出要勇于尝试,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奋进,永不言败的精神;在“I like animals”一文中,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动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积极意义。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直观、生动、易于接受。如讲授“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笔者在讲授背景知识时插播了一首flash版的英文歌曲,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形象的动画,演绎了一位母亲抚养孩子的过程,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真情,并树立了关爱家人,珍爱生命的信念。大学英语课本中还包含有许多蕴含人文素质及人生哲理的词汇短句,如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是上策)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有的学生还缺乏自控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着力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不但能接受语言知识,也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兼顾课堂的文化活动,注重参与,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戴中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外语

界,2001,(3).

[2]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11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修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或是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百科知识”、“社会文化”、“哲理”和“智慧”的渗透。这导致了部分学生虽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人文素质却令人堪忧。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目标,而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达到社会的需求。大学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担当其重任。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做好“育人”的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岚清语)革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首当其冲。但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形成重分数轻技能、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中,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确立科学和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

2.人文素质形成规律的需要。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文化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缓慢的内化过程。内化的形成是认识、感受、体验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单靠德育课和政治理论课所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一阶段或某一层面的任务,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课时多、周期长(一般为2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接受、内化和形成。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第12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利润作为衡量一切行业的标准,这样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以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身体素质是指人身体运动的基本能力,包括人的速度、耐力、灵敏度、跳跃等,大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组织的早操和固定的锻炼,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在大学生的体能测试中出现一大批的不合格者,身体素质教育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知识、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通过人内心的吸收和消化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修养,包括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行为等各个方面,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身心健康素质教育等。

2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健美操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健美操教学作为一项大众健美操项目,其参与的人群是广泛的。第一,健美操的动作一般由基本动作构成动作单元,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学会,其运动的核心在于跟着音乐节奏的连续运动;第二,健美操教学是集力量和美于一体的,不像体操那么死板,又不像篮球足球那样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学习,因此能够吸引大部分的大学生;第三,健美操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这既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又提供了监督;第四,健美操的运动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健美操不需要特殊场所的规定,不需要特定的器材,在学生的业余时间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可以是三五个人,也可以是三五百人。健美操的这些特征成为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健美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健美操的美在于不同参与者动作的一致性和动作之间的配合,在健美操活动中常会通过不同人的配合摆出不同的造型或者通过人们动态移动的配合来变换动作,这就需要参与者之间要不断配合,不断合作,任何一个人的不合作都会影响健美操的整体效果,因此健美操活动中蕴含着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合作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的教育。健美操的美在于其动作的变换性,一场精彩的健美操总需要不断开创与众不同的造型来宣扬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不断的开发思维,进行创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活动中设计不同的动作和不同的队伍变换,而且这样的创新渗透在健美操运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是单个动作的创新,也可以是集体动作的创新,可以是队列的创新也可以是动作路线和节奏的创新,这就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健美操活动是人文精神实践的重要途径

健美操教学的开展在空间上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在内容上突出学生行为的主动参与。而学生的行为是与人文素质相联系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人文理论知识的支撑,而且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行为。人文学科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认识的培养,其教学形式是大班化的集体教学。健美操课程是为数不多的与学生的行为密切相关,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密切联系的课堂。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要健美操课程的支撑,而健美操的大众性和动作简单化特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健美操的集体参与性也为人文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健美操是一项集体参与的活动,在健美操中不仅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而且需要学生之间的彼此配合,例如在同伴交流中的互相尊重,在同伴合作中的相互帮助以及同伴在比赛中所坚持的比赛精神等,这些都是学生人文素质不断实践和塑造的过程。同时,由于健美操的集体参与特征也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坚持提供了监督。健美操活动的集体性特征有效的发挥着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并有效地延续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的监督中。

3在高中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挖掘健美操活动中的人文精神

健美操除了身体素质的增加外,健美操精神的培养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健美操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且通过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人文理论知识的认同。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一定的健美操活动和健美操比赛中取得一定的名次是健美操成绩优秀的唯一标准,这种导向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都致力于单一健美操技能的不断强化。这就要求,在健美操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健美操活动中的全面发展,体会健美操活动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健美操活动的合作思想、不同动作的相互配合以及个体间的良性竞争等。同时,健美操学生在课外生活中也缺乏对书籍的学习,这些健美操运动员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健美操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不同精神等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健美操教育在当今的教学中,不再是一种达标手段和考试方式,而是对全民热爱生活的一种诠释,我们将适应学科特点教学,也是在给学生传递一种精神,坚持、耐久、吃苦、不弃。告诉学生,你现在的每一个动作的训练,都是在为你将来的学习生活提供持续的能量供给。健美操活动不仅是关于相关项目的专项训练和相关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健美操兴趣爱好,作为一种业余的健身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是要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体验健美操精神。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健美操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

3.2构建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健美操课程大多以简单的动作学习和动作强化为主要内容,造成健美操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隐蔽性。新型的健美操课程应该将健身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课程形式上来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征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以供不同需求的大学生进行选择。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健美操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历史、健美操的特点以及健美操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健美操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新型的健美操教学应该包括: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健美操的起源、健美操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过程,健美操活动中的思想精神;动作要领的学习,包括健美操的基本动作的要领,健美操的动作如何组合以及健美操编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健美操的赏析,对健美操的评价理论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理论对一场健美操活动的组织、动作、音乐、节奏进行赏析;健美操的保健,包括健美操活动中卫生保健、运动常识的教育,以确保学生在健美操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只有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够在教学中真正的渗透进去,才能真正的发挥每一动作、每一次合作和每一次比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4结论

第13篇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

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第1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 培育

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陶冶性情,完善人格。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

1.功利主义浓厚,奉献意识淡薄

目前,许多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奉献精神,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在学业上,一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不思进取,只为混得一张文凭,求得丰厚的收入。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未完成学业就做起小生意,甚至中途退学下海。他们把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个人目标,望风而动,缺乏长远目标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从而贻误了学习和成才的大好时机。

2.人文知识匮乏,艺术修养偏低

人文知识匮乏在许多大学生身上都普遍存在,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更加明显。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导致“重理轻文”现象的长期存在,许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了解过少,缺乏文化熏陶下艺术气质、情操和品格。造成许多大学生文化品位不高,审美能力低下,从而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3.心理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

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大约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一些学生为此而退学或休学,一些极端的事件在校园内也时有发生。语文的“文以载道”特征,决定了大学语文还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指导和陶冶。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把人的精神追求不断地引向光明和崇高,使人感悟人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引导人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感受“君子”的高尚情操,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了文学的洗礼和陶冶。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1.拓宽文化视野,感受人文精神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重视对经典课文的精读、精讲,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解剖、解析,却忽视了这些作品在历史长河的淘炼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作品的文化意蕴,重视文化背景的阐释,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文化现象,如历史典故、民族风情、神话传说等。要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关系,寻求作品更加丰富的意蕴。从而让学生站在更高更宽的层次上来吸取文化营养,培养人文精神。

2.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高尚精神品格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精神宝库。怎样从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他们的人格,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曾做过精辟的阐述,她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大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不是只是教育,而是人文教育,人格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使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3.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造精神

第15篇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

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