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产品市场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这一表象揭示出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市场调研为什么会远离中国企业?
原因之一:历史桎梏
我国长期以来奉行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企业只管按国家指定计划生产,根本不必担心生产过剩和销售问题。而广大消费者,无论商店里供应的物品是好是坏,除了被动接受外别无他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调研在企业中自然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企业也根本不可能投资搞市场调研和人员培训,企业的市场意识几近冰点。而今,尽管改革开放已十几年,但旧体制形成的惯性依然很大,很多人仍然没能完全从历史梗桔中挣脱出来。我们按牙圈称这样的企业“思想不解放”。市场调研离这类企业最遥远。
原因之二:观念落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企业要尽快树立起先进的营销观念。营销观念的核心是“企业要热爱顾客而不是产品”,其经营思路应该是:产品计划的起点是市场(消费需求,其主体是消费者),终点也是市场(消费者),两点联结于消费者,并形成反馈系统。在这里消费者是第一位的,产品根据消费者需求设计、生产和销售。市场调研一开始就被重视,其作用就是发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并且贯穿产品计划的始终。
然而,更多的中国企业已习惯于把着眼点放在产品上,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就会有人要。他们的经营思路是:其产品计划的起点是产品本身,企业往往美其名曰:“新产品”或“好产品”,只有当他们钟爱的产品开始积压时,企业才会惊慌失措,但是己陷入困境。这类企业占的比例不小,苛刻地说,至今还在喊“质量第一”的企业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属于这样的经营思路。市场调研与这类企业相距也很遥远,他们最多把市场调研当作发掘积压产品销售渠道的工具,比如偶尔来个“金点子有奖征求”什么的,仅此而已。
原因之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者面对市场调研结果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正确的作法是从另外的调研公司获取帮助。然而,很多经理却往往固执地认为自己懂得更多,怕采纳调研结果会有损自己在同事和上司心目中的形象,宁可牺牲集体的利益而确保自己的位置。
当前的管理机制有待改良,决策者在很多情况下不必承担因错误决策而引起的重大经济责任,即使是经营承包责任制,对决策者的惩罚也是挠痒痒,有的甚至只是易地做官。这在客观上使决策者为一己私利违背客观规律办事成为可能。市场调研在这样的企业自然受到打击和排挤,市场调研除了掩人耳目,别无他用。说不走还有劳命伤财之嫌。
原因之四:企业对市场调研的错误认识
许多企业把市场调研当作简单的事实调查,认为无非是设计一份问卷、选定几个样本、面谈访问,然后写个报告,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对调研人员的报酬也等同于一般办公职员,所以吸引不了优秀人才,调研工作便无法出色完成,结果进一步增加了领导的偏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有些企业把市场调研当作一次性事务,干完了事;有些企业则过分地希望从市场调研中获取更多结论与建议,而给的预算又太低;如此等等。这些错误认识都使企业冷落市场调研,远离市场调研。
原因之五:市调人员自身素质问题
研究人员训练不够,操作不规范,如有的研究人员对调研的问题不做明确定义,导致后面工作事倍功半,无效信息过多过杂,难以形成有效的结论和建议;有的研究人员不能按时完成调研工作,调研报告出来太迟,赶不上决策时间;有的研究人员则缺乏综合能力,把调研报告写的过于抽象、复杂和含糊,从而对决策没有帮助;更多的研究人员缺乏创造性,调研报告无新意,都是些耳熟能详的信息;至于市场调研本身出了错误,造成经济损失则更使企业不信赖市场调研,并逐渐远离。
误区一、市场调研很简单,我们企业的市场部完全可以做好
我曾参与一个有关饮料的咨询项目,本来按我们的作业模式,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营销策划中涉及的市场调研活动都必须在我们亲自主持与参与下进行。可客户却坚持他们已通过他们的市场部收集了非常翔实准确的市场信息,只允许我们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因为这是一家较有名气的大公司,市场部的能力在国内应是较强的,所以在客户的一再坚持下我们做出了让步。可结果是,在这些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新产品的试销活动遭到了失败,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我们的顾问团队深入市场一线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原来导致试销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不喜欢新产品的口味。可市场部的调研结果显示:新产品的这种口味应是目标顾客的首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经过我们对他们的调研活动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了市场部调研结果的偏差。一是调研的样本过少、过窄。二是问卷设计的有问题,开放性问题太多,而这不利于问题的集中。经过我们的调整,产品的试销活动最终取得了成功。可这个案例能带给我们咨询人与企业一些反思。轻视市场调研将会导致失败。
事实上,市场调研是一种专业而复杂的运作过程,它涉及到方法的选择、抽样方法的决定、问卷的设计、执行的技巧与严谨度、资料的分析整理等。只要其中任一环节有闪失,市场调查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保洁公司作为世界日用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它的市场部的实力之强举世公认,可它仍把很多调研活动交给专业的咨询公司去操作,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它深刻认识到了市场调研之复杂。
误区二、很多市场调研数据都是企业亲自收集来的,用于决策应非常可靠
这里有一个经典案例。70 年代末,面对百事可乐的挑战,可口可乐曾被迫尝试研究新口味以争取消费者。它花费了400万美元对20万个消费者做了市场调查,结果是半数以上的人接受可口可乐公司的新配方。然而,当公司正式推出新配方的可乐后,市场结局却是一个悲剧。
有专家分析说,问题出在该调查是在盲目测试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消费者不知道品牌时,它可以完全依据口味偏好做“理性”的判断。但一旦与品牌相联系时,情况就完全不同,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对品牌的认知与偏好,所以最终判断受到了干扰,此时,口味判断已不再那么理性了。
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反思:一、市场调查测试新产品的口味时,该不该遮去品牌?二、如果当时的新口味市场调查是挂上品牌的,是否还会有半数以上的人认同?
一般的新产品口味测试都不作品牌提示。于是,根据上例,很容易得出:品牌的魅力远超过口味的魅力。 这就等于证明:这种无品牌的口味测试,其意义并不是很大。
但是,如果可口可乐公司事先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为什么还会投巨资去干这种傻事呢?因为早在1975年,百事可乐就做过另一个实验,将两大可乐的牌子取下,实验消费者喜欢哪种口味。结果,那些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中有一半以上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还是喝可口可乐。
从上例可以悟出:我们并不应该简单地指责市场调查的方式有问题,关键是应用结果的人如何更全面地解读有意义的资讯价值。如果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获知“新口味至少能得到半数以上消费者的认同”后,再考虑“可口可乐品牌”与“新口味”相结合后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可能还会再做一些挂上品牌的新口味市场调查测试,将会极大地减少400多万美元的投资浪费。
所以,市场调查的结果还应该配合企业本身对市场的了解与经验,加进自己的策略性思考与判断力,才能使市场调查数据发挥出更大的参考价值。市场调查只能提供客观的市场信息,充其量是营销决策的参考,光凭调查结果,尚不足以作决策。因为除了市场资料外,决策还涉及到个人的判断、智慧和胆识及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与状况等复杂因素。
应该说,市场调查不是万能的,如果能以平常心对待市场调查运作,将它当作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既不抹杀它,也不迷信它,才能正确地对待市场调查运作及结果。
误区三、企业只有在碰到“问题”时才考虑进行市场调研
有一次,因项目合作的原因我与某家电器企业的市场部经理有过一次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很多,并不限于市场调研。但它叙述的有关他们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的几个原因给我带来一些思考。我把他提到的市场调研的主要原因列举如下:
1、 新产品上市
2、 面临竞争者的进攻
3、 销售额下滑
4、 消费者投诉增多
5、 中间商跳槽增多
我对以上列举的条目进行了归纳,他们都属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在碰到问题时才会考虑进行市场调研。毫无疑问,上述条目是进行市场调研活动的重要起因。但是我认为,这仅是问题的皮毛而已。市场调研的动因远非如此,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比方说,中间商的跳槽问题,造成中间商跳槽的原因不是一个,可能是产品原因,也可能是价格原因,也可能是服务原因等。所有的原因都有一个累积过程,并不是一蹙即发。从另一个方面看,中间商的跳槽决策也会有一个过程,一般不会一拍脑袋马上决定。我们知道,市场调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
许多战略家认为,世上最高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问题化于无形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碰到问题才进行市场调研,对于问题的解决非常不利,企业的市场调研活动应在问题出现之前进行。也就是说企业要把日常的预防性调研活动放到重要位置。预防性调研要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它对于预防问题的发生,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误区四、市场信息收集的越多越好
这句话咋一看很对,我也不否认市场信息的“量”对决策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据我看来市场信息的“质”更为重要,当然,这种质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量基础之上的,但市场信息并不是收集得越多越好,理由如下:
1、 过多的市场信息会对企业的决策造成干扰
当前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浩如烟海。当我们面对很多信息的时候,往往茫然无助、难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句话就是对这种状态的反应。
2、信息的收集有一定的成本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我们必须牢记控制成本的重要性。对于市场调研也不例外,我们要对市场调研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可能的支出作一比较,如果某些信息对调研结果的影响不大,而取得成本却很大,则坚决取消。如我曾参与一个有关日用品的调研项目,企业坚持要调研50家竞争对手的情况,经费预算为30万元。我们把他的竞争对手进行了分类,经过分析,我们把调研的目标企业定为16家,费用为20万元。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做还有利于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主要竞争对手身上。
3、各类信息对某一调研项目的影响的优先级不同,所以,在市场调研活动中要分清主次,在实际操作中要重其重轻其轻,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越多越好。
误区五、企业市场调研只重视过去与现在的状况而忽略将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不能忘记,营销是面向未来的博弈。如果你同意这种观点,那么市场调研就是面对未来的调研就是一种必然。所以我们的调研要围绕挖掘市场的趋势来进行。
我因工作的原因,接触过不少企业的调研报告。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绝大部分报告都是反映市场过去与现在的状况而对将来的情况涉及不多,当然,对市场将来趋势的预期有赖于对市场过去与现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但是,这仅是获得未来资料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不是全部,甚至不能说是最好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应是在市场调研活动中,想尽办法挖掘市场信息。比方说,我曾接触过一个啤酒咨询项目,在市场调研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消费者对啤酒的口味与保健功能越来越看重了,可是对于各类消费者将来究竟想喝什么样的啤酒我们还是很模糊。实际上,许多消费者自己也说不清楚,在这个时候,调研者的诱导与启发就尤为重要,比方引导他们回答需解暑降温的还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诸如此类的品种,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总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来,我们还据此帮助企业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啤酒,这种啤酒上市后业绩不俗,事实证明了当初调研结论的前瞻性与准确性。
误区六、定性调研多,定量调研少
当前的企业市场调研报告多是定性调研报告,据我观察这种报告能占到全部报告的80%以上,定性报告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准确,从而为企业的决策带来不便。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曾看到一份企业的产品调研报告。通过他们的调研,结论是: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评价为“好”。我们调研的结果要具有有效性与可比性。从这个“好”字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该产品还是基本满意的,即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是到底有多好,如果竞争对手的产品也被消费者评价为“好”(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那将如何比较评价?这时候定量调研的好处就显了出来,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满意程度不同给出不同的分数让消费者选择。比方说采用百分制,消费者感觉越好分数越高。这样就避免了定性报告的缺陷使调研结果具有可比性。
实际上酒类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计划经济时代,货物供不应求,连货物都没有供应,调查市场有什么用呢?连基本的需求都没有满足,消费者是不会计较的;广告酒时代,比拼的是谁的广告多,广告打得响,酒的销量就好,也是市场验证的东西,做酒的都知道,也不需要市场调研;终端制胜时代,买场子,上促销开始盛行,又开始比买场力度的大小,终端费用投入的多寡,行业盛行此模式时,也没人关注市场调研对市场的帮助;后备箱时代,团购营销风起云涌,行业跟风至此,每个团购单位躺着三五个品牌的免费酒成了家常便饭,开始比拼的又变成谁的赠酒更多?谁掌控的人脉关系更多?
既然行业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趋势可遵循,跟着趋势走就行,何必去搞那些劳民伤财的市场调研呢?殊不知,你看到的大家都看到了,你的竞争力又体现在哪里?而市场调研就是帮助我们看到那些别人暂时没有看到的东西或者率先找到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帮助我们提前布妨或打狙击战。
酒类行业的市场调研要调研些什么呢?如何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一、学会SWTO分析
有比较才会知优劣。企业要攻打某一市场,首先就要对该市场进行了解,将自己企业的优劣势列举出来,通过与该市场的资源一一对比,找出最佳的进攻方案,做到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回报。
SWTO分析到位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就是碰到一些问题也是在预计中;经销商有什么为难我们的地方我们也能够根据事先的调研结果给出合理解答和支持,让我们能够形成进攻的合力而不是反作用力。
另外,SWTO分析还要将所攻打市场的竞品一一分析透彻,尤其是把那个我没看做主要竞争对手的竞品更要详加分析,做好充分的调研,知己知彼。对手能够在那里成功一定有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家也是从“血海”里爬出来的。
二、顺着行业规律做调研,寻找共性中的差异性
行业目前的趋势是后备箱先行,竞争对手在我们的目标市场是否遵循了这一规律取得成功?在这个规律下他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他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还是在这个市场他违背了这个规律也取得了成功?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去的成功的?把这些问题解答清楚,我们的市场调研就达到了目的。
由行业规律入手,调研的方向才不会偏题。而寻找规律中的差异性才是调研的核心所在,因为只有找到共性中的差异性,我们才有可能从规律中突围而出,凭借差异性赢得我们的立足之地,这也是我们做市场调研时最想要的结果。
三、避免调研的个人主观色彩,凸显事实
有些调研人员喜欢按照个人的喜好进行调研,自己喜欢的花的精力就多,写调查报告时更是主观意识浓厚,个人喜好跃然纸上。这种事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做,调研的目的就是追求一个客观公正的事实存在以帮助企业高层做出理性的决策,如果因为个人喜好影响了企业的判断,就会导致企业的投入得不到预想中的回报,失去了调研的“功利性”。
当然,我们认为是事实的或者在市场上起决定作用的一些方法,在调研报告里重点着墨也未尝不可,这是一种提醒,引起企业高层的关注,以更好地做决策。
四、调研报告力求详细,但要凸显主次
调研报告越详细,对市场的了解就越全面,在多方权衡中寻找出对企业有价值的一面。好的市场调研是在报告出来,企业形成一个共识后对企业的这个共识再次进行一次调研,以印证企业的判断是否正确,有没有需 要更改的地方或哪些东西尚未真正挖掘出来。
对于企业需要重点了解的环节,我们的调研报告撰写得越详细越好,让报告成为一个情景再现的载体这个报告就算写得很好了。
报告有主次不是凸显调研人员的个人喜好,而是突出企业要重点了解的环节。譬如一个市场的终端竞争环境,一个市场的潜在经销商数量及其优劣,竞品的市场运营模式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类似于这样的环节就要重点突出,一个不漏才最好。
五、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调研是重头戏 对消费者的研究在白酒行业已经成了重中之重,每一次行业趋势的转型都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转向才予以改变。我们对目标市场的调研也要重中之重地突出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嗜好,研究透彻了消费者,我们的计划才能有的放矢。
譬如我们的产品以浓香为主,高度酒是我们的特长,但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度数更低或者不喜欢浓香型的产品,这个时候对应的目标市场产品开发就要纳入企业的视野,如果没有对应的产品,就算我们找对了经销商,市场投入也花了血本,最后的回报可能就“杯水车薪”了。另外,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有圈子文化,有上行下效的习俗,我们的后备箱工程可能采取“小盘带动大盘”的模式就会节约很多资源,就不要花费很多的财力、物力一开始做全面出击的事情,尽管经销商可能会喜欢这样做去支持他。
消费者调研其实需要企业经常去做。新产品上市时要做,企业发展遇到困境时要做,产品面临涨价的压力时也要做,这些都需要从消费者身上去得到印证和解决。我们的一款产品做了几十年,包装没有任何改变,但涨价年年都进行,涨价顺利时还好,涨价一旦有阻力,企业总会请专业的调研公司进行一轮消费者调研,譬如对消费者进行访谈、召集重度消费者进行座谈,请经销商介绍消费者做样本等,通过这样的了解来判断涨价的可行性,或鉴定企业涨价的立场以及接下来会出现的问题帮助企业应对。
市场调研毕竟只是一个预测或客观的描述,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中会碰到很多调研时未发现的问题,因此调研报告说到底也只能起一个参考作用。尤其是中国目前的发展环境,让很多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变得不规律,打乱仗反而更容易出成绩,这个时候市场调研的作用会进一步弱化。 对调研报告的运用也是一个见功夫的事情,仅仅是看了就看了,这个调研不做还好些,看了觉得有收获但不执行也是白花了钱。
因此,做市场调研我们还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如某一个单项活动的执行,某一款新产品的上市,这种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可以迅速帮助企业作出判断;二是系统性的市场调研,企业整体攻打某一个市场时,系统性的调查必不可少,方方面面进行调研,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调研报告;三是企业进入某一个战略性品类时作出的市场调研,譬如企业以浓香为主进入兼香或其它香型时,这个时候的调研注重的就是现有市场消费者的认可与否?会不会跟现有产品起冲突,消费者会不会因此转向。也或者企业本来以省内市场为主,如果要攻打省外市场,这个时候也要进行市场调研,看看企业是否具备这种条件,用什么样的产品去打?花费的代价有多大?企业能否承受?调研搞清楚了,出击就不会惴惴不安。四是委托第三方调研。某些事情由企业自身的调研人员出面可能会因为主观判断影响调研的结果,这个时候第三方调研就必不可少,尤其是那些督察性质的调研或企业认为是机会的调研。有些企业要进入某一个新领域,限于自身的眼光,企业看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准备投入巨资进攻,如果这个时候企业冷静一下,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进行一次调研,得出的结果或许更公正、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