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床专业论文范文

临床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临床专业论文

第1篇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第2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旨在提高其临床诊疗和操作水平。因此,新生入校后,应加强入学教育,让其认识到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做好自身定位,避免因认识不够、安排不合理而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失误”。新生应尽早接触临床,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操作流程,了解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以及对整个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感悟,从而激发其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传统上,医学院校研究生第一学期主要时间用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这样会缩短临床实践实践时间,不利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解决这一矛盾,作者所在院校开始试行新的培养模式:新生报到后便安排进入本专业临床科室,跟随导师或导师组成员管理病人,周末集中学习理论课程。这样时间得到优化,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各种操作流程,迅速由医学生转变到临床医生的角色,培养重点转移到临床实践能力上。新生入学后,根据专业要求,结合培养目标及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并认真填写培养手册。导师是培养计划的责任人,需要做出培养总体安排,如熟悉本专业临床工作时间,轮转科室及时间,本专业定向学习时间,论文预答辩、答辩时间等,然后统一送教研室、科研处审查,确保轮转科室、轮转时间得到充分合理安排。

2培养方式与实践

2.1突出临床能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认为,临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④临床诊断;⑤医疗决策;⑥执行医疗决策;⑦继续治疗护理;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⑨职业态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临床能力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基本素养,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谨态度。把“三基三严”贯穿到培训始终,建立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档案,可以帮助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采取多种考核方法,如自我总结,理论考试,带教教师、导师组评论,专家考评意见等。评分有百分制法,主观判断法(优、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内容:①研究生阶段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为合格,若1门低于70分,可申请下一年补考,若2门不及格延缓毕业或退学处理。②临床能力评价。每个轮转科室结束后,科研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笔试)、临床操作、辅助检查、病例书写及分析。考试小组专家成员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学科常见病例的现成病史资料,或准备一位常见病病人(研究生未参加治疗),由研究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资料、作出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在此过程中,考试小组提问,研究生答辩。考试小组提问应注意了解研究生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临床分析及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动向和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考试,内科系统主要考辅助诊断方法或有关特殊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线读片等。外科系统各专业,主要考手术操作,无菌操作规范。医疗技术学科及专业(如影像、核医学)则以考有关仪器的使用、操作和诊断为主。③阶段考核。研究生应认真填写《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及《临床能力训练手册》,如实作好平时收治病人记录,如门、急诊就诊病人数、病房分管床位数、所进行的诊疗操作、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病例讨论及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轮转结束时认真填写统一制订的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业绩记录,然后由病房负责带教的主治医师审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结,根据研究生在该科室的学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并由科室考核小组,进行临床考核、评分。④毕业论文答辩。第六学期,培养科室及科研处组织学生统一答辩。

2.3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型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在临床上认真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在临床训练中,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型思维需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养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临床琐碎的工作,凭借个人经验,机械地接受上级医生意见,依葫芦画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临床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样使得其思维变的狭隘、固化,难以达到高层次人才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更应引导学生从被动中接受变为主动求索的学习方式,在掌握相关疾病诊治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锻炼。

2.4增加人文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患者对自身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在利益与道德选择上难免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医学生不但要注重医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及医德医风培养。除在本科阶段接触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阶段很少把人文学科纳入培训计划内,形成一种重知识、技能,而偏废人文素质教育。吴孟超曾说过:“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医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设伦理学、医疗法规、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过硬,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尚医德、较强人格魅力的合格医生。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型研究生的关键。一支优秀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诸多因素中,导师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作用。导师的人生态度、学术作风以及思维方式,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考虑如下几点:①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品行严格要求,恪守学术道德和教育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为研究生导师并不是一劳永逸,还应加强考核,如:科研项目、学术水平、论文质量、研究生实践与培养情况,对于责任心不强,自身素质差的导师,相关部门应给予停招或取消资格等处理。②培养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把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入研究生导师后备队伍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从而形成较强研究生导师人才梯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4.1关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业压力大,学习科研任务重,研究生内心脆弱,人生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仍较突出。研究生导师及科研处工作人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状况,每学期应与研究生直面交流,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生活上应给予关心和照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4.2规范培养过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院级对培养环节、教学环节的监控及规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除其导师直接管理外,每个轮转科室应配有教学秘书并与科研处相关人员共同执行培养计划、监督,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记管理制度。认真填写临床培训手册及训练手册。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培养计划进入各个临床学习,教学秘书应对研究生认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实登记,并监督研究生。②加强轮转管理及阶段检查。据研究生培养计划有12-18个月轮转时间,须严格按照轮转培养要求进行,加强轮转期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5结语

第3篇

1.1研究对象

2013年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1份,回收率为95.00%,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88.33%。其中,临床医学专业93人,护理专业66人。调查对象均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

1.2研究方法

根据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由经过培训的3名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指导语说明注意事项,被试遵循自愿的原则认真填答问卷。调查问卷中,题目涉及学生性别、家庭基本情况、首选毕业去向、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就业地域的选择等,均为单项选择封闭式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首选毕业去向

在首选毕业去向问题上,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求职25.81%(24/93)、考研究生66.67%(62/93)、考公务员1.08%(1/93)、其他6.45%(6/93);护理专业分别为求职69.70%(46/66)、考研究生21.21%(14/66)、考公务员1.52%(1/66)、创业3.03%(2/66)、出国深造1.52%(1/66)、其他6.45%(6/66)。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护理专业学生大于临床医学专业,考研究生意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于护理专业(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地域的看法

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78.50%(86/93)、西部和基层2.15%(2/93)、家乡所在地19.35%(18/93);护理专业分别为东、中部城市83.33%(55/66)、西部和基层4.55%(3/66)、家乡所在地12.12%(8/66)。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均倾向于到东、中部城市就业(78.50%,83.33%),较少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2.1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2.3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23.66%(22/93)、综合能力41.94%(39/93)、社会关系9.68%(9/93)、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24.73%(23/93);护理专业分别为知识储备10.61%(7/66)、综合能力34.85%(23/66)、社会关系7.58%(5/66)、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46.97%(31/66)。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5.60%)高于护理专业学生(45.46%),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程度,护理专业学生(46.97%)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临床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在首选毕业去向、对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问题上均存在差异,原因可能与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目前就业形势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选择的样本有关。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大于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考研意向大于护理专业学生,这种差异首先可能与其社会需求及目前就业形势有关。目前护理专业已被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1],就业形势较好;此外,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也促进了对护理职业需求的增加,因此,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人数比临床医学专业多;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比护理专业学生大,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毕业后考研深造。对就业地域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倾向于在东、中部城市就业,对到西部和基层地区工作的意愿则不强烈。这可能与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大学生陈旧的择业观念有关。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施简陋,用人机制不灵活,发展空间有限等客观问题[2],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因此,在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同时,国家也应积极为医学毕业生创造到西部及基层就业的条件,提高到基层及西部就业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和服务条件,使优秀的医疗人才能够自愿去基层及西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留下来,提高基层、西部医疗卫生单位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医学生的就业空间。本调查中,对于成功求职最关键助力因素的看法,临床医学专业对“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认可程度比护理专业学生高,而护理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认可度高于临床医学专业,这可能与职业特点有关,即社会对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侧重点不同。临床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高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文精神和学习能力[3];而对护理专业的要求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4]。

第4篇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1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人,女82人,平均年龄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本次对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专业态度(包括志愿、动机、心理适应等);(2)专业认知(包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就业方向等);(3)专业行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成绩情况);(4)专业理想(包括热点关注、专业前景及个人专业生涯规划等情况)。

2.1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从事专业学习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专业态度有助于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专业思想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表明,在有限的专业思想研究中,对体育、护理、中医等专业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临床医学的专业思想研究偏少,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学生显示出明显的不稳定性,调换专业的学生多。湖北科技学院虽为地方性院校,但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长,社会声誉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优势,历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而且调换专业时,又成为转入的热门专业,两次热门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调查结果表明:在入学志愿的选择上,自愿报考只占30.3%,父母要求或其他人员建议填报该专业者占66.9%,没有报考本专业服从调剂者占14.8%,这势必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情况甚至是从业情况;在入学动机选择上,20.4%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社会意义重大,15.5%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很有趣,30.3%认为该专业收入不错,19.0%认为家庭拥有便利的就业条件,这种狭隘的专业思想,是从业人员医德医风存在的隐患;学习一年后,对本专业的心理适应程度的选择上,假如学校和家长都允许转专业的话,60.6%很喜欢临床医学专业一定不转出,35.9%能够接受该专业并不打算转出,9.2%不喜欢该专业准备转出。态度决定行为,正因为2012级临床医生的专业态度存在问题,所以学生的专业行为出现部分目标不明确、学习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缺乏、成绩不合格等问题比较突出。而且文献研究和笔者多年来对临床医学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来看,中途出现的转专业、休学、退学人数为数不少。而当前日益突出的医患纠纷除了与社会、医院等因素有关外,与医生个人的医技医德医风也不无关系。因此,无论是从当前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来看,还是从未来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来看,高校管理者和临床医学教学者都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2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内涵,某一高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和就业方向等的认识,它是学好某一专业,形成科学稳固的专业思想的基础。高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和本校资源环境确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最终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巩固。对我校12级临床医学生专业认知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对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方向都已经很了解,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7.6%、57.0%、72.5%、31.7%;但对课程之间的关系,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不了解的占62%;就业方向不了解的占38.0%。这说明学生的专业认知是零散的,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时候会感到很盲目也很茫然,他们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也不知道他们将来能做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医学教育模式上的弊端。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医学教育模式还是先基础后临床,学生用二年半的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和10多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基础知识的复杂、单调、枯燥使很多同学感到迷茫,甚至厌烦,学习被动。我校也意识到此问题,因此在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保留系统解剖学课程外,把组织胚胎学课程从二学期提前到一学期,在一学期增加了医学基础课程。而国外早就在尝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改革,它旨在打破基础与临床的分界和壁垒,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2.3专业行为

专业行为是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学业完成情况,它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很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关键。根据学习目标的明确程度、学习的努力程度、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学业的完成情况四个主要方面分别从高到低给予5、4、3、0分,其中平均5分为优秀,4≤X<5为良好,3≤X4为合格,X<3为不合格。对我校2012级临床医学生的专业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以上四个方面优秀的分别占19.0%、16.2%、14.8%、17.6%;良好占25.4%、28.2%、22.5%、28.9%;不合格占23.9%、28.9%、32.4%、22.5%。大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激情和梦想的群体。学生的专业行为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专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专业环境、专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学生的专业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创新能力、努力程度、奉献行为等方面。从目前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业完成等方面评价为优秀的不足20%,而不合格的却占到30%,可见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目标不明确是禁锢专业思想的首要障碍。

2.4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专业学习者对专业的发展及自身未来专业生涯的愿景,它包括对该专业热点的关注、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及自身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从业者,它是专业思想的灵魂。调查结果显示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48.6%,不关注的占21.1%;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28.9%,不关注的占30.2%;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43.7%,不关注的占21.8%。高校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帮助临床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如通过重温医学生誓言,增强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立志献身临床医疗事业;通过老教授回顾过去艰苦卓绝的创建和发展专业的经历,感召青年学子珍惜美好大学时光,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将追求个人理想和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通过青年学者的学术讲座,开拓在校临床医学生的眼界,引导他们站在学术前沿思考问题,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通过成功校友的从业交流,引导在校临床医学生树立榜样,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分享,帮助低年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医疗社会热点问题的班会讨论,明辨是非,积极应对。

3结论与建议

第5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

护理专业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名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对医疗单位的整体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工作是一个辅助医疗对病人实施治疗,使疾病最终得到转归的与多学科相关的专业[1]。护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服务的对象是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重属性的人[1],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更要求必须具备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

高质量的临床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以及适宜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建立是有帮助的[2]。但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实习阶段所学习、掌握的实际操作技术。因此,在医院这个实践场所里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目前,对各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情况调查发现,各实习医院的整体护理工作与实际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1存在问题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医疗纠纷案件相对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各医院多不愿过多承担实习任务,即使勉强接收了,对刚到医院的学生也不敢放手,造成实习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不符,实习学生多扮演着清洁工的角色,动手操作机会少,实习期内很难掌握临床操作技术,直接影响了护理实习质量。

1.2学生入科后,虽然从形式上也指定了带教老师,但对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缺乏系统的认定和把关,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结果缺乏质量控制,甚至有一部分素质不高的带教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遇到问题横加指责,严重挫伤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1.3教学内容与临床操作脱节。很多医院对实习学生安排的实习内容仅限于输液、打针等技能性工作,没有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为护理工作无非如此,没啥可学,动摇了献身护理事业的决心。

1.4各医院的出科考试方法单一,标准各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考核的结果只能说明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既未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评。由于缺乏规范直观的考核标准,且参评的老师对同一问题认识的不同,看法不一,极易出现印象分、人情分,所以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成绩,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怪现象。

2应对措施

2.1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实习场所的选择对学生的实习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选择实习场所要基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在选择实习医院时,硬件和软件要兼顾,硬件是保证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类服务对象,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护理实践。所以,医院规模、疾病种类都要考虑,最好选择二级甲等以上医院。

2.2选派有能力、高素质的带教老师。临床带教老师是学生实习的榜样,带教老师不仅传授技能,同时也在传授情感。学生最初是通过观察自己老师的工作行为,培养或建立对护理工作的观念。因此,带教老师应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时准确地给学生讲授所在科室的特点和病房情况,结合教材要求,针对不同类别特点的学生分配护理对象,布置计划作业,并选择不同的时间、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临床带教老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带教老师必须接受护理新概念,不断吸取新的多学科知识,才能带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

2.3设立实习管理组织,制定完善的考评体系。常设的实习管理组织和完善的考评体系,不仅对实习学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带教老师也有约束效果。实习医疗单位应每周定时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民主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根据质量控制体系给带教老师打分,并把带教情况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年终评分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2.4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鼓励带教老师。实习医疗单位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设立一定的带教专项资金用来鼓励带教老师,促进带教老师以最大的热情、发挥最大的优势,培养出最佳的学生。

2.5根据学生现状,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单位与实习医疗单位应合理分配教学与实习的时间,学生的临床、实验室实习与理论讲授时间的比例一般应为1∶1,特别是授课时间不易集中安排,应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学用结合。

总之,各学校、临床实习医疗单位要不段规范实习条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第6篇

1.1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欠佳护生社会经验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不足,加上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能正确向患者做宣教及健康指导。据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医疗纠纷源于沟通缺乏,而护生对于护患沟通的认识更是不足,使得近几年护患纠纷中医学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影响了临床实习,据调查患者投诉中更是有45%是因服务态度(主要是言语不当)造成。

1.2护生实习时面临就业、升学的影响很多护生为了更好发展及缓解就业压力,在进入实习后不久便准备升本或考研。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护生放弃实习,把精力都放在了考试复习上而将实习只放在次要位置。到了毕业季,护生又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用大量时间用在寻找工作单位并参加各种面试、考试。种种行为都会对临床实习造成影响。这不但会使实习的效果变差,还可能出现因技术不佳出现失误而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

2.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2.1临床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教师选拔,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及医院对带教工作要加强重视,给予带教工作更多支持,更加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如教师的规范化培训,定期临床技能培训,并加入年度考核,奖惩分明,提高积极性。另外积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引入双向评测。通过护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教,更好的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2加强护生性格塑造及护患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的培养进入临床实习后,护生会面临环境转变,以及学习、实践、护患沟通等诸多问题。带教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及专业素养让护生爱上自己的职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全心的投入到实习中。同时应告知护生注意仪表仪容,尊重患者,讲究沟通技巧,指导其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在带教中也应加强法律知识、规章制度的培训,让护生清楚自己在实习中的角色,若因私侵犯了患者的权益,则应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

2.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护生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应注意改善教育方法及教学模式。如应建立临床模拟病房及增加见习时间,让学生真正贴近临床,更好的为实习创造条件。另外因当前医学发展迅速,一线工作流程及医疗器械器具等逐年更新,更应改善教学,跟上时代脚步,尽可能缩小课堂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2.4结合护生实际合理调整实习时间为减轻护生就业及升学压力,可结合学校及医院实际情况调整实习。如我校目前已将部分学生见习时间提前,增加学生半年自由支配时间,有利于毕业生合理安排就业及升本、考研时间,提高就业率及升学率,以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2.5与学校密切合作加强护生管理加强校院联合,注重思想道德、出勤率等考核工作的管理,做好出勤率及出科、毕业评测工作。对不服从管理者,多次警告屡教不改者,视其情节轻重,可考虑给予取消考试资格、纪律处分甚至停止实习。严把质量关更好完成临床实习。

第7篇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医学综合笔试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总题量为300题。综合笔试大纲打破原大纲按传统学科划分的模式,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工作场景,将考核的内容与知识点重新归纳整合为基础综合、专业综合和实践综合三部分,其中基础医学课程是其必考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占总成绩的13%,另外专业综合及实践综合也均融入基础医学的知识,因此加强临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上述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就显得尤为重要。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1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课程课程标准,切实改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

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是最有针对性的标准,且历年考试大纲都相对稳定和连贯,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审查现行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是否与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相衔接,找出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实践技能等方面 针对目前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临床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在专科临床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中突出职业特点和实用性。加强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重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只注重本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缺点。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并作为一项常规研讨内容置于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活动中,完善临床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达到学校教育与资格考试接轨的目的。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和改进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效果。

2.2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室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相应的资格考试虽无直接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内容,但是医学生早期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后续实训考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相关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甄选出与资格考试相关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念,规范实验教学流程,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3完善题库建设,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第8篇

一是基础医学与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对这些基础医学课程是单独进行教学的,其中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和病理学等主要以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单独开设这些课程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带来一定困难。比如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往往需要间隔1~2个学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不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为了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必要探索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系统性地将系统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6门课程分别按器官系统逐一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和基础医学教程各论。

二是临床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可实施课程内整合和单病种整合的方式。课程内整合是指在课程内部选择较恰当的主线进行整合,如传染病学以传染病常见症状为主线,整合成几大类疾病按类别进行讲授,这样整合既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单病种整合是指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中同一种疾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如内科学、妇产科学中弥漫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儿科学、外科学中先天性心脏病等,通过专题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由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授,从而避免了许多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疾病认识的整体观。

三是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之间、临床医学课程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整合。基础医学与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中导入临床,临床与临床课程整合中结合实用性基础,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与临床课程交叉教学;基础课程教师定期到临床进修,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相互渗透;打破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学科界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融合,按人体器官系统的大体结构、显微结构、生理过程、生化反应、常见疾病症状、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讲授。

推进医学课程整合的设想,需亟待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医学课程整合配套教材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合适的配套教材,因此,编写适合国情、校情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系列教材十分必要。二是教师培养问题。学校现有的教师多数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侧重点比较专一,不能适应跨学科、跨系统的教学模式,这会造成教学内容衔接不好,影响教学质量。

第9篇

RBL教学模式是基于资源的学习,通过接触和利用资源,开展实践活动[4]。妇产科学学习资源丰富,理论课上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文字、图表、图片、视频及动画等展示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易学易懂。教师参编多套复习题及试卷,用于平时练习和考试。在实验课上,模拟医院环境,开展临床操作平台,实验室有具备开展多种技术,如产前检查、正常分娩接产、胎头吸引器助产术、产钳术、臀位助产术等条件。根据教程合理应用临床操作器材,如多普勒胎心音监测仪、骨盆测量器、妇(产)检床、负压吸引器、新生儿辐射保温台等,模拟手术操作室的无菌环境,制作灭菌包:产检包,人流包,引产包,产包等,有新生儿、产妇等仿真模型。还有教师和实验员制备教具,如用棉花和丝袜制作,用于母乳喂养的教学。在整个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操作示范时,严格按照医院程序,包括洗手、穿手术衣等,使学生有在手术室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边放手术录像边示范,学生熟知操作流程,最后,让学生在模型上分组练习,相互配合,锻炼动手操作能力。高职类教育重视实践性,配备完善的教学资源,可为教师合理利用。学生经过培训,更有助于在医院实习及临床工作。

2.教学满意程度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自我感觉状况和对多轨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见表1)。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多轨教学模式满意程度高,能够提高课堂利用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3.多轨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专业储备能力选择合适的问题,能结合临床实际给出正确的案例,能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分析总结,能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手法进行操作。所以,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5],才能把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3.2相关专业教师配合

妇产科与其他课程联系广泛,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等,临床课程如内、外科学,影像课程如B超、X线等,需要专业教师的配合,提供其教学资料,供学生研究和学习。

4.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

第11篇

1.1融资功能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1.2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1.3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1.4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1.5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2.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2.3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亟待建立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市场发展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合作社对于林业经营发展的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林业发展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不能为林农提供有效信息。虽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来看,根本没有能力为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较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措施

3.1加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应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现场培训或是网络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社人员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4]。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继续吸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合作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3.2加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建设

对于合作社现行的运行机制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内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加入民主的参与,实行投票机制,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决策,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民主意识,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的情况。

3.3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应该着手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林业企业全面了解合作社的服务。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科技信息的,推动林农生产的标准化。而且,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要做一定的改变,通过实施合作社和林农之间双向沟通的推广模式,引导林农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技术推广。

4结语

第12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第13篇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各高校受师资力量、培养条件等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其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差别仍不够突出[3]。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强调其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素质培养,包括专业知识、临床分析能力、临床诊疗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

二、培养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不完善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尚需完善,缺乏系统全面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课程考核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其教育模式尚未摆脱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传统,侧重科学研究,论文选题也与临床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依靠导师培养和严格的过程管理,还需规范的评估机制及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证[4]。

三、提高培养质量对策

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加强质量监督与评估可以使研究生的培养步入规范化的轨道,重视过程管理,规范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注入全程培养观念,即从研究生导师遴选到招生选拔,从制定培养方案到实施并进行考核评估及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从而使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1.不断壮大高水准的导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方面,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1)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2)注重导师遴选,应重点考察其知识结构,尤其对本学科发展趋势和临床前沿的了解;(3)加强对现有学术型导师的实践性培训和考察,促进师资转型;(4)增加专业学位导师的进一步深造和培训机会,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导师队伍建设。

2.控制生源质量。注重口腔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严格控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入学标准。除研究生招生所必备初试、复试的严格考核和把关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强调其临床操作基础,应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具有独立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

3.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临床、科研”协同培育以能力和思维培养为中心,需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同时,还要保障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制定全面的培养流程[4]。(1)研究课题应与临床紧密联系,主要研究疾病诊断、治疗与服务等临床实际问题;(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使研究生培养根据课题选题、研究条件等有序进行;(3)科室应成立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带教老师为指导小组,全面开展临床指导工作;(4)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提供相应的临床病例和实践操作机会,应用新技术,提高治疗水平。

4.监督与评估培养环节。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估是保证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5]。学位授予单位通过常态性的自我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管理职能,确保培养质量。(1)理论课程: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采取随堂听课,问卷调查,抽查考核等方式,对部分学位课程教学成效等进行督导,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举措;(2)培养环节:完善临床训练、中期考核相关机制,成立督导与考核小组,对研究生临床训练、中期考核等环节进行评估,口腔医学临床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严格轮转制度,建立培养档案,确保培养质量[6]。

第14篇

论文和临床工作矛盾,医生如何选择?

调查中,面对论文和临床工作的矛盾,60%的医生选择以临床为主,或者科研暂缓。他们的理由是:临床工作是一个医生的本职,其他都是次要的,要对病人负责;国内的科研受限于客观因素、人为因素,也做不出什么创新的东西。

一位受访者颇有些戏谑地说:“以后遇见病人,医生可以很客气地说:不好意思,您的手术我做不了,但是您也别担心,首先我是教授,教授给你看病本身就是你的荣耀;第二,虽然我做不了手术,但是我写过文章,要不您看看我的文章……”

另一个受访者则拿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事儿。2004年,他所在的医院因为没有省级的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项,进三甲时被一票否决。此后,院领导为医院发展提出医、教、研一体化的方针,“逼”着医生“搞科研”,制定了很多政策,包括与晋升职称、发放高级职称人员津贴挂钩。“金钱刺激等措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些人开始造假,花钱打通各个环节,结果获省级二等奖,院里大肆表彰。”

如此,这位三乙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认为,基层医院还是应该以医疗为主。“在我国,大多数基层医院不具备搞科研的能力,科研是何等严谨、严肃、严格的事情,科研的结果是用来推动医学发展的,是解决临床难题的,一个假的结果将会对临床工作造成多大的危害!因此我认为不分医院级别、能力,盲目地追求搞科研,写论文,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就必然会导致造假。”

不过,仍有四成的受访者选择“科研为先”。毕竟论文是自己的事情,关系着晋升,没有科研,就别想在专业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这也是推动临床进步的基础,能不断增长自己的临床知识;另外,临床工作只要基本完成就可以了,病人的事情是谁都可以管理的。

临床水平高的医生和科研水平高的医生,谁更有地位 ?

58%的医生觉得,要根据医院的级别和地区来分,在三甲医院,科研水平高的医生更有地位、更有发展前景,也更有钱;在下面的医院,则是临床水平高的医生占优势。

但是,有50%的医生还是认为,写论文是能提高临床水平的。因为写论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了解专业前沿、总结经验、熟悉专业英语。30%的人认为,写论文没用,国内的很多论文都缺乏创意、拼凑数据、剽窃抄袭、滥竽充数,没有实际价值。另外,有20%的医生觉得,写论文有用,但作用有限,因为写论文而减少临床时间,得不偿失。

第15篇

关键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 现状分析 改进措施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其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学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经完整地培养了7届毕业生。招生人数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100多人。经过10年的研究生培养,截至2013年7月,学校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555人,已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11人。目前学校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教务部与医务部共同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查对象

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7~2012级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毕业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

2.调查内容

对学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临床轮转、考核体系、学位论文审核、答辩程序等问题进行评估。

3.调查方法

向毕业研究生发放问卷86份,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69.8%,入学时间集中在2007、2008、2009年。向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80.6%,入学时间集中在2010、2011、2012年。

二、结果和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学位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但有少数研究生认为课时数和学分设置存在着不足之处。课时数的安排和授课内容存在冲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设置上有部分不合理性,需要改进 。

2.临床轮转

在调查对象中有64.7%的人认为临床轮转安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35.3%的人认为临床轮转安排太笼统,没有体现出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有39.7%的人认为某些科室的轮转周期过短或过长、以致影响整体的轮转安排。另外,在轮转管理方面,也存在着38.8%的不合理性。通过具体调查,大部分是由于在临床轮转过程中教学部门和科室的监管职能没有划分明确,造成部分研究生的轮转流于形式,或没有完全按照轮转计划执行。

3.考核体系

通过调查,有36.2%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出科考核体系不太完善,考核内容太局限,没有充分体现研究生在轮转科室的整体表现。大多数研究生认为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的流程和考核内容比较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有7%的人认为毕业考核中的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进。

4.学位论文评审

通过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校的学位论文评审体系的构建比较有认同感,尤其对我校从2010年开始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尤为满意,这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目前实施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满意度较高。研究中也发现,有少部分研究生对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认同感较差,因此,合理规划研究生课程设置、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出科考核等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有利于提高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1.加强学位课程建设,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先集中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位课程学习。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生源特点,结合其他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经验,制定出一套适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医学科学技术哲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基础、医学科研方法、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执业设计、医学临床英语等,为研究生进行以后的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开设了免疫学、病理生理、药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肿瘤学等。部分教材、讲义由我校多年从事研究生教学的高级教师编写,其内容既紧密结合临床又具有较强的科研性。为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我们还特意增加了临床各学科领域新进展这门课,由临床上具有多年工作经验、创新精神的导师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我校还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教学法,训练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由研究生学院、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课时数和学分制,同时结合毕业研究生的建议,逐步进行调整。目前规定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未修够学分者不予发放成绩单。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使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就完成了一个良好的医学知识储备,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合理安排临床轮转,采取分级管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半年的学位课程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能力训练阶段。他们主要在二级学科(内、外科在三级学科)相关专业开始轮转。轮转周期为1年至1年半。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轮转计划。各专业至少轮转3个科室,同时需在相关的医技科室轮转。轮转周期一般为1~2月,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在轮转过程中要求研究生掌握相应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时填写研究生学院下发的《临床能力培养训练记录手册》。针对轮转管理混乱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三级管理”措施。教务部属于“一级管理”,主要负责检查研究生的考勤和是否严格按照轮转计划执行。在轮转过程中,教务部会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科室属于“二级管理”,科主任负责为轮转的学生指派指导教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本科室的规章制度,参与本科室的诊疗活动。指导教师属于“三级管理”,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工作,遵循“放手不放眼”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通过分级管理,使临床轮转有序地进行,为有效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完善临床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一直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临床考核,不仅能考察研究生临床工作水平,而且对规范临床操作、提升临床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进行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研究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就要进行出科考核。由科里组织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3~5名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量、轮转记录、病历书写、体格检查、技术操作、诊治能力,对研究生在轮转科室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估。中期考核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考试,由教务部统一组织,出题范围包括二级学科,兼顾三级学科。临床能力毕业考核包括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因此,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选择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对保证考核的可操作性和考核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对于提高医院临床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效益,确保教学各环节有效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组成了临床考核委员会和临床专家考核小组,由富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考核专家。每项考核内容设定量化指标,杜绝印象给分和人情分。通过建立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保障临床考核有序进行。同时不断完善目前采用的“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争取做到能力训练寓于培养之中,能力考核体现培养内涵,能力水平依托培养提升。

4.规范学位论文工作,提高论文质量,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与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所选课题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开题报告采用5% 一次不通过率,不合格者一月后组织二次开题。我们一直采用所有学生的学位论文全部送出“双盲”评审,首次盲审未通过者修改后可二次送审,二次盲审不通过者取消论文答辩资格。“双盲”评审两份未通过者取消当年答辩资格。2010年起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文字重复率在33%以上者必须重新修改,这对提高论文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每年学校都进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对入选的学生及其导师给予奖励,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产生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总之,通过对学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确保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鞠学红,管英俊.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86~689

[2]吴昊,单珠凤,杜祥,临床医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模式的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99(6):19~21

[3]鞠学红,管英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