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
父亲节主题教育班会教案
高三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识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瞧,这是谁?你们认识吗?
师: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两个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它们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师:你们看,它们带来了4个苹果,谁来帮它们分一分?
根据学生回答,副板书1、3或2、2或3、1.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
引导孩子说出平均分的慨念,板书
师:你们看,他们俩还带来了什么?
师:这下又该怎么分呢?
师:可是现在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吗?每人又会分得多少?
预设:每人分到一半
师:一半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预设:(1)用二分之一 (2)用0.5
师:二分之一你会写吗?
指名学生板演,订正。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先写一短横,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叫分子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另一份)那这一份呢?可以怎么表示?请在你的本子上再写一次,指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看,他写对了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它为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 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
1.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师:现在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再来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示范,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请2名同学说一说。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片当作这个月饼(教师板演分月饼),将它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
(1)体会实际意义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那么它还可以表示谁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
预设:把橡皮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看,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动手操作活动一
师:其实,我们的数学图形里面也藏着很多二分之一,你们想把它找出来吗?
学习任务: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按要求操作,限时1分钟。
预设反馈:展示不同图形。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几个同学找的二分之一对吗?
关键问题:这些长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而且涂色的形状也不同,都能表示出二分之一?
2.判断二分之一,引出四分之一
师:没错,只要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带来的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二分之一?
师:想一想,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正方形纸片,你能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能)
学习任务: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 .......)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正方形纸片,按要求操作。
预设反馈:展示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关键问题:同学们,这些正方形的大小都不一样,涂色部分也不一样,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那你们会写四分之一吗?伸出你的手指我们一起写一写。
【特殊】师:看到同学们的方法,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你们看,老师的这种分法这样的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吗?
是的,这个方法非常的特殊,请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
只要这两条线段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就可以把他平均分成4份。
【小知识卡】你们看,这是多少你们认识吗?没错,在我国古代,人们分东西时候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就渐渐有了分数,最初是用算筹表示的。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就出现和我国相似的方法来表示。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有了现在的分数。
3.猜想几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
师: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任务:那么,你们能把你们说的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请拿出信封中的纸片,按要求操作。完成后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预设反馈:有目的地挑选比较好观察的几分之一。
关键问题:老师特别挑了一些图形,请你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预设反馈:图形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4.相同的图形,比较分数大小
师:你们看,这两个同学都是把圆形进行平均分,一个是平均分成2份,另一个是平均分成4份,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巩固练习
师: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我们的村长慢羊羊也来到我们的现场,想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我们的巩固练习单,花3分钟时间来做一做。
师:时间到,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
练习1:一两个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练习2:你是怎么知道的?
练习3: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你们都做对了吗?全对的同学请在你的练习单上打一个五角星。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们看,如果老师把这个长方形用1来表示,那么请你估一估这个涂色部分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空白部分呢?
如果老师继续往下分的话,还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分数。像这样的我们称它为分数墙。请大家观察这面分数墙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五、课堂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都非常认真,那么现在请你问一问自己,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下课。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二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
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
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
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初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学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圆形(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分过东西吗?一天呀,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可是在分苹果的时候产生了争议。
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呢?(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个。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 半)个。
这半个苹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半个苹果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1/2,由此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1)借助形象,认识1/2
。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精灵是怎么来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
师:把一个月饼从中间切开,也就是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一起来看
(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课件演示二分之一的书写)
先画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写一写这个数。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齐读。
你能在这块月饼里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是它的另一半)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分、每份、它的)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饼,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用1/2表示吗?(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这边分一小块,那边分一大块,两边分的不一样多,不能用1/2表示)。可见“平均分”非常重要?
②、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其中任意一份,因为是平均分,每一份都相等,所以每一份指的是指任意一份)。
③、它的二分之一,是指谁的二分之一?(图上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先后拿出一个苹果还有小圆片,问:能不能说这里的二分之一是我手上的苹果的一半?或者是这个小圆片的?(不能)它到底指谁呢?(平均分,分的是谁就是谁的二分之一)(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课件展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后提问: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其它的为什么不能?
小结: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是它门各自图像的1/2,剩下的图都不能用1/2表示.其中第三个和第五个图不是平均分,第四个和第六个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所以我们知道了,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1/4
如果老师这样分月饼呢?观察并思考:这样是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强调:平均分、每份、分谁就是谁的1/4)
学生填空(课件展示)
3、认识1/3
我们又认识了1/4,老师这有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呢?看屏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 写作( ).
4、认识1/5
我们继续分,这次是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怎么每一份都能用1/5表示呢?(因为是平均分,其中任意一份都是一样的)这里的1/5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齐读)
5、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像1/2,1/3,1/4,1/5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分数.
以1/4为例,认识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中间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这个数字3,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
6、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几分之一(展示学生作品,用小组合作方式,说说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几分之一)注意要对折
质疑: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
小结: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纸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它门各自图形的1/4。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吗?(出示课件)
进一步总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或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7、游戏做分数(自主认识几分之一)
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涂上颜色,并标出这个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分两组展示在黑板上)
仔细观察再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看第一组,把同样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大于4份中的一份,所以1/2>1/4
第二组同理
引导回答:同样一个长方形,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所以分数比大小,当分子都是1的时候,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概括成一句话: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课件展示)
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件展示练习题)
三、智力冲浪
同学们的练习做得真棒,敢不敢挑战更难的题?
1、方块里能填几?
1/3>1/ 1/3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大正方形的1/8,小正形的1/2,长方形的1/4
四、全课总结:挑战成功,现在回忆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我学会了写分数,我学会了读分数,我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我学会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怎样比大小,我学会了用不同的图形做几分之一,我学会了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是呀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几分之一。把你发现的分数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
多媒休、师生各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各3张,水彩笔1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
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哇,好大的桃子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月饼怎样了?(切开了)两块月饼的大小怎样?(同样大)说明老师怎么分?(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教师板书)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
现在谁能用一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
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圆。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两个字?(不能)
“每一份”是什么意思?(两份都是它的)所以这里强调“每一份”。这句话中“它”是指谁?(这里的整个饼)老师从口袋中拿出一个比大屏幕上的饼小得多的真饼,问:能不能说这里的每一份是我手上的这个真饼的?(不能)可见这里的“它”字重不重要?(重要)能。
请全班同学齐读。
2、仔细观察,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成三份的圆形。教师提问:这个圆形被平均分成几份?(3份)涂阴影的`部分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教师板书)只有这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吗?(另外两份都可以表示它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它”指的是谁?(这个圆形)
3、动手操作,认识。
刚才我们认识了三分之一,接下来还想认识什么分数?(教师板书)
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四人小组先研究研究,再分工合作,用不同形状的纸分别折出,并用水彩笔画出阴影。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折法,请同学到台上当小老师评讲各种折法正确与否,并说出道理。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都能表示出?(不管怎样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4、自主学习,认识五分之一。
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下面请你们打开书_页,自学例4、例5。
例4、
(1)看书,填空。(多媒体出示。)
(2)学生汇报,订正。
(3)教师指阴影部分问:它为什么能用表示?
例5、
(1)请学生到台上当小老师讲解:把1分米线段平均分成10份,这一份是它的。(投影出示)
(2)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这位小老师?
学生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若学生提不出好的问题,老师可以对台上的同学提问。
三、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哪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那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请在__页上找答案。(请学生说,师板书)
(3)今天学的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子都是1。)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分数是几分之一的分数。
(4)写分数时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下面就来写几个分数,看谁写得漂亮。(学生写完后一起读这三个分数)
(1)十分之一(2)九分之一(3)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数
四、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做一做第_题: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里划√。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找一找分数。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五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
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村长今天带了一些饼干要分给羊村的小羊们。请同学们帮村长算一算。
(1)村长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每人得几块?(1块)
(2)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们每人得到几块?(块)
(3)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几个?()
小结:1块饼干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讲述:一天,羊村来了小猴一家——猴妈妈和一对可爱的小猴,村长特意买了桃子招待它们。
出示一盘6个桃子图,提问: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指名汇报,说出想法。
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2)提问:如果是4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吗?
让学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
(3)追问:如果是8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吗?
得出:把8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4)思考:对比上面三道题,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2.教学例2。
谈话:如果村长要把这6个桃平均分给猴妈妈、猴哥哥和猴弟弟,那么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6个桃图,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交流反馈学生分出的图形,指名说说是怎么分的,并解释表示什么意思。
3.试一试。
出示教材第77页“试一试”题目,谈话:那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先分一分、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绿色圃中小学教育m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交流反馈,说说是怎么分的。
讨论: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把一些物体和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7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1份,每个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第2题:让学生填写分数,说说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根据分数,在每个图里分一分,并涂色表示。然后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再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2)教师提出要求: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和。
(3)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提要求,另一人拿小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分数知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然后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将一个圆平均分与一些圆平均分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而在讲完今天的知识点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题图,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理解,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
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
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
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
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
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
写作()/()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
(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
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学生 主体 教师 主导
一、正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师说》中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将他们带到知识的彼岸。另外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作为课堂的主体出现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引导教学,纵然新课改确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也应该领会到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的总结之前的教学误区,不断的与学生交流,认识到学生的基础情况,以便有的放矢的做好家教学工作。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教学的不断普及,教师获取一个优质教案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获取教案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很多新的学习契机,同时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学生特别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教案也不能全部照搬,而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的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比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的时候,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可以进行一个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无限性”的“做数学”活动,让学生拿着一张纸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把手中的白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在不断地变大、变大、变得无限的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另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是怎样的,并在白纸平面上画出来。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想象也十分丰富,画出了各种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更让人欣慰的是有一些学生画出两条直线延长后重合的情况,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从心理和知识面上为探索新知识做充分地准备,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线的垂直与平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立的一个称谓,一般来讲,指的是事物的主要部分,即关键点。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方针。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一个改变,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以实现提升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习惯的目的。这对于老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很难接受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他们对于主体地位会不适用,无所适从,也会造成学习的杂乱无章。在我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因为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自制力有限、学习主动性也尚未成熟,对于课堂他们没有自己的一个想法,所以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进而自觉的去学习,创造性的去学习。
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时,先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围绕着本课时的重难点:两条线没有交点--两端距离处处相等、有交点――相交形成角,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思辨等“做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感受、理解“平行与垂直”本质特征。学生对“平行与垂直”有初步的感知后,让他们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通过组内交流以及看书置疑等自我构建的“内化”活动,使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并概括其概念,并引导学生从“位置与方向”的角度思考、体验:平行线的方向相同,垂线的方向不同,加深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要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离开哪一个都是不能正常进行的,而新课改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合作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对“教”与“学”师生多边交往互动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验证来丰富相关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意义的实践操作方法,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共同发展的开放式教学途径。有效地促进师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同步发展。并从中发现提炼有利于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比如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先让学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3/8、1/9、7/10、3/25转化成小数,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教师再次板演分数与小数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自由写几分数,并转化成小数,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猜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分数的分母有关”的假想,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举例验证,比如教师写出1/2、1/3、1/4、1/5、1/6、1/7、1/8、1/9这几个分数,让学生进行计算,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得出“一个最简分数,要是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加之学生的观察、猜测、对比、思辨,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深深体会了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学习主体的参与。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
1.导入:××、××两位同学就在这两天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为他们庆贺,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些生日礼物,谁来统计一下,有些什么?
(完成表格)
2.新授:认识1/2,强调平均分。
师:把这些礼物平均分给他们,每人能得到多少?蛋糕该怎样分呢?(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出示,贴到黑板上)每人得到多少蛋糕?你准备怎样表示出他们各拿半个蛋糕?你在哪里见过二分之一?你能告诉大家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图上示范写一个1/2)结合图说说1/2的意义。
(1)折一折:你能折出其他图形的1/2吗?
(动手操作,到台前展示。平均分成两份,形状不一)
师:除了能折出这些图形的1/2以外,你还能折出这些图形的几分之一? 动手操作,告诉同桌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
(2)贴一贴:将得到的新的分数贴到黑板上,说说含义,师帮助写出分数。提问:像这样贴得完吗?(有无数个分数)
3.判断。下图中表示1/4的方法对吗?(图略)
比较分数大小。
师:你们愿意请好朋友来共同分享这块蛋糕吗?每人能拿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折、贴)每人1/2个蛋糕和每人1/4个蛋糕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出的?全班的同学都来分享,行吗?每人分到多少?与每人1/4比多了少了?让客人老师也来分享这块蛋糕,愿意吗?每人分到多少?人越多每人分到就越――
4.小结。练习判断分数的大小。
5.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6.介绍分数的发展史。
(写分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你能用分数表示出这些图形中涂色的部分吗?
7.升华认识。找生活中的分数。
8.读报。
9.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事物的多少或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0.用分数说一句话。
11.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对于分数你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
终于到了上课的这一天,教案及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已熟记在心。笔者检查了每件教具和学具,乃至上课用的那几支粉笔,总之一切的一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就看学生的反应了。课一开始,按照笔者设想的进行得很顺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折分数这个环节时,笔者发现学生折二分之一速度还挺快,在折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时候,慢多了。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分成三份、四份?学生边尝试边总结,失败、尝试,会折的同学不停地在指导同一小组里的那些不会折的同学,笔者看了看时间,糟了!已经超过预定时间五分钟了!这时,脑海中出现两种想法:
(甲):完了!学生这样慢吞吞的,肯定是会拖延时间,四十分钟的设计任务肯定完成不了,那不就出丑了,按原定计划我不能等了,赶快结束这个折分数的游戏,(管他们会不会折呢!)进入下一个环节,请几个折的快的学生回答一下就行了(谁知道我请的是好是差!),要是影响这节课的速度,不能按时结束,那可就惨了,就等着挨批吧!
(乙):草草收兵能让这个环节糊过去,快抢时间能让课完整的结束了,可是这样做,会有许多学生丧失应有的体验,这个环节不就浮于表面了。平时也听过一些公开课,自己不支持那些惟恐教学进程偏离了教案而无法控制、无法收场,就指派优等生回答的做法。这会儿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应该给些时间让他们去动手折一折,掌握“平均分”,也许一两分钟就可以了。试一试吧!
课上遇到这种情况,笔者抱着课可能不能按时完成的想法,采用了后一种应急措施。待到下课铃声响的时候,预案上还有两个环节没有结束,不过比预料最差的情况好多了。走出教室,笔者想的最多就是大家该怎样对自己的这节课评价了。对比,笔者也有两种想法:
(甲):肯定不行了,大家都知道教案上还有两个环节没完成,肯定会指出学生在折分数时浪费了时间,肯定会认为自己不会把握时间,课上还有一些任务没能完成,这节课肯定会成为反面教材。
(乙):没关系!即使得不到肯定,得不到好评!但是在课堂上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谁不知道各个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能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承认这种差异带来的速度上的快慢、并给予一定的时间,就是尊重了学生学知识的权利。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它并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扪心自问,给予学生时间、提供帮助的机会了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行了,这节课有了这样一个实践上的收获就行了。
【教学反思】
一段时间后,笔者再就教学预案与课堂实际时间分布产生差异的关键进行了反思:
1.对学生的解读应重于对教材理解。本节课笔者从贴近学生的“现实”入手,以常见的分蛋糕引出分数的认识;以折纸的游戏形式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分数是由何而来;结合所给图形,理解分数的含义,学写分数;通过“读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现象是可以用分数来描述、展示的,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途径。的确,在教案设计时,笔者尽可能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却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高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上要留有学生个体差异的空间。就“折分数”这个细节,能轻松地折出分数的同学本身就有一种优越感,在指导他人学会折分数的时候,他不仅仅停留在优越感上了,还上升为成功感,这样的体验会促进他积极思维;不能很熟练折出分数的同学在会折的同学的影响下,也能以一种追赶的信念、积极的态度接受同伴的帮助。教师要尊重和保护这类的自助行为,并给予宽松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
1. 首先确定研课目标
高年级学生分数学习目标:学习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整数乘分数的计算原理;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高年级学生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表现、关于分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对分数除法的认识、对分数等值变换的理解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良好,但对分数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2. 制定方案与收集材料
小组负责人制定“研课”活动方案,分工合作,交流探讨,分类收集分数教学一些学术研究文献(理论类)、公开课录像和一些教学案例等。
3. 学习与研究
“研课” 小组成员教师T1负责制定一节高年级学生分数学习教案,初稿出来后,小组成员对教案初稿进行互相学习与研究,并对教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师T1的教案,形成共识。
4. 观课
确定公开课的时间,然后由教师T1讲授这节课,小组中的其他人将全部参与到课堂中进行观察。笔者认为,听课要注重几个环节:(1)复习导入:教师T1如何导入新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2)讲授新课:教师T1的教学方法、组织如何?对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3)巩固练习:题量与难度如何处理;(4)课堂小结:小结的形式;(5)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5. 再研究
研究是“研课”的中心环节。“研课”组成员对本课研讨有如下几点:
(1)对分数教学的研究
分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有的学者认为,分数是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为复杂的概念之一,同时也有学者断言分数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障碍。分数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不如自然数那么容易描述;分数的书写格式比较复杂;分数在数轴上不容易排列大小;分数的算法有很多法则,这些法则比自然数的算法要复杂。也有学者认为,分数教学和学习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数由多重结构组成。
(2)对教学过程局部的研究(两道例题的研究)
从教学路线可以看出,本课遵循“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概括-应用”的教学模式,属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模式。“研课”组成员主要对本课的例题讲解及板书作局部的研究。
教师T1设计了两道题:
例1:用分数表示图 1 中的阴影部分。
图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于前两个图形,学生全部都填写正确,分别是4/9和2/3,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比较熟悉;但是图 1 中的第三个图形,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
产生上述表1结果,主要是因为图形产生了误导。从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要有两种认识:如果把前面的 4 个方块组成的阴影看成“单位 1”,那么答案就是5/4,如果把两个大的方块看作“单位 1”,那么阴影就是5/8,因此,学生对于“单位 1”理解透彻,没有出现偏差。从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单位 1”就是“一个整体”,有的学生甚至解释得更加详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个整体就是“单位 1”。
例2:要求学生根据25×4/5编写一道应用题,其实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类似。其中,编写的应用题比较合理的学生有31人,约占总体的55.4%。这些应用题包括购物、行程、年龄、读书、做工等问题。例如有位学生的编题: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但有些学生编写的题目虽然符合题意,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合理,其实,这道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多种多样,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道好题。
(3)对本课局部特征的研究
对于例1,学生无论是使用图形表示分数,还是使用数学符号表示分数,学生都能够熟练正确地完成。学生对于约分、通分等分数等值变换内容能够应付自如,说明他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深刻。另外,学生对于例2,熟悉分数应用题,能够熟练地解答。在访谈中,对于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他们可以很快找出“单位 1”,选择正确的运算。对此,学生透露出“诀窍”:比、是、总量……这些词语是关键,可以发现“单位 1”。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解答问题。
6. 修改教学设计
基于观察和反思,研课组的教师会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某些错误理解的地方做出修订,如改变材料、活动、提出问题等。修改主要是局部的,这里改进两点:
(1)板书改进:充分利用黑板,呈现探究的全过程,凸显思维活动的变化。
(2)例 2 的改进:对有些学生编写的题目虽然符合题意,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合理,此时,可展开讨论,旨在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
第一学段(1~3年级)
1、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2、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共有学生90人左右。从性格方面分析,大多数同学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喜欢和别人交往是他们的特长。从学习方面看,大多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并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总体来说,班里同学相对比较听话,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主要包括: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的编排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
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
六、采取的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提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
(1)加强直观演示,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3、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备好每节课的教案,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7、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分层设置作业,尽最大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8、加强书写训练,定期进行优秀作业展览,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本课教学,如果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估计课堂表现应该会是精彩纷呈的,但在我县目前全面铺开的前置性教学模式下又该如何设计呢?且三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极为有限,又是认识小数的起始阶段,更何况又是借班上课,上课老师会采用前置性学习吗?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吗?预习提纲会怎样设计?教学时会出现怎样的状况?说实话,着实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
老师来了,是个很精干的女教师,之前听名字还以为是个男同志呢.看,老师正笑容可掬地与学生闲话家常:“同学们,老师有个女儿也上三年级了,你们能猜猜她网几岁了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猜测着,接着老师又问:“根据我女儿的年龄,你们再猜猜看,老师多大年龄?”学生又纷纷举手,老师再问:“你们再猜猜,老师姓什么呢?”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有猜姓张的,有猜姓缪的,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课件上老师的名字,老师立即给予表扬,并适时提出了上课的要求:踊跃发言,积极动脑,注意观察。(对于借班上课的老师来说,与学生做适当的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老师必备的一项技能,邢老师通过猜猜看小游戏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得接下来的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小数的产生相对于整数而言,是一大突破,让只有整数概念的学生形成小数概念,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且学生之前的知识储备只是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都还没有接触过,教学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邢老师一改我们以前所看到的,把预习单一下子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逐一对照预习单来解决问题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是在预习单上首先设置了这样的知识链接:5分米=()米9分米=()米4角=()元3角=()元一下子就抓住了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新课的展开才不会显得那么的突兀,接着出示交流学习导引1:1、说说想想做做“1”的答案2、横着看你的答案,你发现了什么?3、竖着看你的答案,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横着看,竖着看,让学生自主发现原来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就是十分之几。(这个地方问题的设计十分的巧妙,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不一定能一下子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横着看,竖着看”,帮助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把握的十分的准确。)接下来通过及时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小数意义,教师的练习设计十分聪明,如: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都能0.3来表示吗?(其中故意出现一个九分之三)在学生已建立了十分之几表示零点几的印象后,学生很容易把一些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出来,教师再这里故意出现了3/9这样一个分数,不露痕迹地强化了小数的意义,接着又追问:“空白部分又可以怎么表示?”在这里,教师不拘泥于习题本身,变换角度思考灵活地使用教材,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认识带小数部分,教师这样设计,出示这样的学习导引2:1、2角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元?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2、1元2角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请说出你的想法?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及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分合变化,让学生对带小数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此,教师并未作罢,而是通过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纯小数和带小数之间的区别,在例举生活中的小数时,再一次体现了老师预设的巧妙,小明身高14米,通过故意出错,适时地提醒学生养成细心地习惯,让学生明白小数点的重要性,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学生在后面的说课堂收获时,就说到了小数点的重要,由此,彰显了教师设计的独到。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三年级数学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精选5篇汇总
高一政治下学期教学计划
班干部工作计划范文
六年级安全上册教学计划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情境诱导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整数、分数,上一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正数、负数,谁能很快的做出下面的题目。
1.有下面这些数: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填完了吗?
(2)将上面的数填入下面两个集合: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填完了吗?
把整数和分数起个名字叫有理数。(点题并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对照课本找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
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分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______和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所有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正整数集合:{ … } 负分数集合:{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二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
P18 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
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习题2.1:1题。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及对一个有理数进行分类判别;
2、在数的分类中,应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及对零在数分类中的特殊意义的理解。
重点:在引进负数后,能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对有理数的认识上,应加强对负数及零的重视,明确两者在有理数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范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范围进行重新分类。
二、新课拆析:
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
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
正整数:如1,2,34,…
零:0
负整数:如-1,-3,-5,…
正分数:如 …
负分数:如 -0.3,…
由此我们有:
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
分类一: 分类二:
正整数 正整数
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
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负分数
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
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
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
-18,3.1416,0,2001,-0.142857,95%
正整数 负整数
整数集 有理数集
三、巩固训练: P20 ,练习:1,2,3
四、知识小结:
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
五、作业:
P20-21 习题2.1:2,3,4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五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3.75)+(-22.5)=-26.25
(2)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关键词]课前测评;分数的认识与计算;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30-01
许多教师以为,课前备课中的备学生、备学情就是课前测评。尤其是长期教一个班的教师,更会认为已经对班上的学生了如指掌,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备教案上,至于学情,只需根据课堂实际就可以灵活把握。殊不知,课前测评非但不仅限于学情,更包括教学环境、学习心态等各方面的因素,还有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测评方式。现以“分数的认识与计算”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课前测评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对课前测评的正确态度
当今学生接受新知的途径呈多样化,过去那一套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节奏。拿假分数这个定义来说,笔者通过对本校不同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的课前测评,明显地发现:四(1)班学生对假分数具有较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准确识别假分数,四(2)班的学生则相反,大多数对假分数表示有陌生感,而且无法辨识假分数。
可见,通过课前测评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和思想水平,从而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和最近发展区,为设计科学的教学预案做好准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测评方法和试题命制
1.课前测评方法的选取
(1) 问卷调查法。命制一套问卷,列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回答,根据答案分布情况得出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趋势。
(2) 随机座谈法。紧紧围绕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随机抽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以此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和对新知的第一印象。
(3) 习题预习法。把所要学习的新知中的关I问题以作业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和借助教辅资料独立完成。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哪些已经学会,哪些还有困难,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实验活动法。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游戏活动,来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如在学习分数之前让学生切分选取的物品。
2. 课前测评试卷的命制
(1) 从已有知识储备量和经验感知两个方面着手。
(2) 从新知的来源、派生、扩展来编制课前测评试题。
(3)从新知的表象特点或延伸点去编制。
(4)从学生的适应心理、认知心理的角度去设计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的反馈情况探测学生的学习惯性。
三、 课前测评结果的参考意义
1.依据测评结果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以假分数为例,根据课前测评知道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教学时就可以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先让学生写出几个假分数,再由学生创造素材来进一步认识假分数的意义。测评中发现,少数学生在掌握分数的意义的情况下会直接把案例中所有的份数作为分母,而不知道可能出现多个单位“1”,也就是多个整体,当“整体数”超过“1”时,就会错误地把多个整体算进全部份数作分母,一直跳不出真分数的定义范畴。因此,在教学“假分数”时,笔者围绕“1”的表示、“”的初步理解进行课前测评,发现学生对“平均分”的前提条件盯得很紧,多数学生会选取全部或用“”表示“1”。看到“”,多数学生能理解这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份,但不能说明分子“2”的来历。经过引导,学生可以理解“因为有两个整体‘1’的存在,所以分子为‘2’。即完整保留两个整体,可用假分数‘’表示。”
2.课前测评可以全面了解学生
以“分数的加减法”为例,通过课前测评知道,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90% 以上的学生能快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并知道“保持分母不变,直接用分子相加减”。还有近20% 的学生用的是“刀耕火种”的低级方法――切分、拼图、计数。这样,课堂上教师可以直白地强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需要参与计算,只是分子参与计算。那么,学生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抓住分母不参与计算这一点,再根据分数的性质把所有分数分母化为相同的数,即所谓的通分。
[关键词]目标 细化目标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66
“您所在的学校,上课出示目标吗?”“您对出示目标有什么看法?”近日,在师院给来自不同地市的国培班学员上课时,提了这样两个问题。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学员的共鸣,大家议论纷纷,教室顿时热闹起来。有几个教师大声地说:“没有用,完全是走形式,都是照抄教参书上的目标,当然没用了。”这一番议论,引发了我心中的“三问”。
一问:为什么说课堂出示目标没有用呢?
目前,很多地方都要求上课出示目标。之所以有教师认为出示目标没用,根据我个人观课、听评课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应付式。有些教师出示目标就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说是在“外力”作用下不得已而为之。这部分教师的课堂,在上课伊始就出示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让学生读一遍,然后整节课就不管不问了,目标成了“摆设”。第二是拿来主义。这部分教师出示的目标都是照抄照搬教参或教案上面的,甚至有些目标的内容学生根本不理解。这些目标大而空,而且不具有检测性。
例如,在教学“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了如下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2.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这四个目标可以说是“万能目标”,不具检测性,对于解决问题的课型都可使用。这样的目标太笼统,不具体,显然是教师照抄教参上面的。无论是“应付式”还是“拿来主义”,都充分说明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教材,没有从学情出发,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目标,所以出示的目标实用性不强,导致目标成为课堂上的“摆设”。
二问:课堂出示目标真的就没有用吗?
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教者与学者能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激励、导向、评价的功能。因此,课堂出示目标非常有必要,并且应尽可能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呈现。好的目标不仅实效,而且具体可检测,应成为课堂的“灵魂”。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案上给出如下目标:1.认识几分之一;2.会读写几分之一;3.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这三个目标也是本节的三个知识点。在上这节课时,我反复研究教材,结合学情及本部分知识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本节课原来的三个教学目标细化成六个:1.联系实物,通过观察、动手再次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并认识几分之一;2.能规范地读写几分之一;3.会用不同的方法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4.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5.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6.会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说出理由。细化后的六个目标不仅具体,而且具有可检测性,便于对课堂达标情况进行检测。因为平均分是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所以在目标1中加入了“再次认识平均分”。同时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把理解分子分母含义提到了这节课,目的是为学习比较分数大小打基础。这样的目标就不会成为“摆设”,它不仅具体,而且针对性强。
三问:什么样的目标才是课堂需要的?
细化后的目标才是课堂需要的,才不至于成为“摆设”。细化目标就是要求教师找到每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把每个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用恰当的语言叙述出来,并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细化教学目标要做到“一个防止、两个促进”。“一个防止”就是防止遗漏知识点。“两个促进”就是促进教师研究教材,促进教师思考如何教。
例如,在教学“式与方程”时,这节复习课教参上的目标如下: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方程的基础知识,会解学过的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体会方程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3.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在这三个目标中,有两个属于情感目标,这样的目标大而空,不具有检测性。为此,我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有六点:1.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计算法则;2.根据字母所取数值计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3.能说出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4.能熟练地解简易方程;5.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6.能熟练区分式、等式和方程。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细化后的目标涵盖了这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这是一节容量较大的复习课,知识点较多,如果教师能做到细化目标就可以避免遗漏知识点,同时又厘清了自己教学的思路。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这节课有内容多、新知识点多、概念多的特点。很多教师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非常辛苦,教学效果不理想。经过研究,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细化为五点:1.能说出什么叫24时计时法;2.会辨别普通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3.能识别24时计时法;4.能熟练地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5.会把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在细化目标的同时,我也厘清了教的思路、学的方式。为了更好地落实上述的目标,我采用了一一对应法设计了如下的自学指导:1.什么叫24时计时法?2.钟面内圈的数表示什么?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3.上午9时、下午4时、晚上10时等是什么计时法?9时、16时、22时等又是什么计时法?4.普通计时法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5.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如何转换?6.普通计时法时刻要( )才能变成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时刻要( )才能变成普通计时法。在学生自学讨论后,我让学生逐一汇报自学指导里的五个问题,在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中,学生解决了自学指导中的所有问题。我在课堂最后又进行了检测,检测题目都是围绕目标而设计的,因此学生答题正确率高。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效果非常好。
时下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其实,教师并不缺乏新理念,缺少的是如何把这种理念渗透、付诸于教学的方法和实际行动,也就是把新课程理念变成现实的教学行为。现在流行的是随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改变,甚至于出现了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随心所欲,教师顺应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时调整,教学没有主题思路,滑到哪里是哪里。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正人性化的教学需要教师全面精心地预设,课堂上才会闪耀出师生智慧互动的花朵,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预设教学材料——全面把握教学内容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等。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就截然不同,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数学能力的形成。传统的教学还只是“教教材”:教学是教材的复制,课堂成了教材的“演绎”。单一枯燥,自然毫无乐趣可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立足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教材精华内涵和周边现实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真正为学生的数学探究提供蕴含智慧、散发趣味的学习材料,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
二、预设学习的主体——全面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期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从而预设配套的调整策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未学习之前学生已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我就让学生通过折纸涂色表示不同分数,初步体验并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预设课堂多种方案——灵活课堂流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虽然我们充分预设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内容的内涵外延,实际教学中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的课堂更显得随机自然,也更加精彩。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课堂环节的把握。
四、利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诱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并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所谓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课堂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情绪而采取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多种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官,就使感官对这一刺激产生顺应,引起感受性降低,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兴趣降低。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新颖、生动有趣。如,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等,应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应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之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等一些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并且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学、讨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每一节课都有新意,使学生有学不够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五、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研读教材
1.阅读教材,要读懂教材,了解教材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分成几部分,有什么新的东西,也包括教材渗透的数学思想。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对实物一块月饼的平均分引出“几分之一”的认识,教给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方法。
2.精读教材,对教材各部分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弄清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学会认识几分之一;难点是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阅读本章教材,弄清本节与本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关系,认识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认识“几分之一”,它是学习分数的基础,后面关于“几分之几”的教学及分数的运算等都要用到本节的知识。所以,本节的平均分的思想很重要,是学习分数的重要思想。
4.研读教参。通过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部分的阅读,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如本节教材开始的主题图的编写意图是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
二、学习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备课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而新课程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第二,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因为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并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知识要转化为实践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三、专项研究
专项研究是对教学难点和关键处的深入研究,属于攻坚克难。主要是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寻求突破方法。本节的专项研究是“平均分”,教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吃月饼这一事实:把一张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就是二分之一,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就是三分之一,依此类推。这样就突出了教学效果。
四、备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准备,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所以,备课时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拨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备课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施教,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就本节知识而言,学生已有了一些日常生活常识,但还没有建立起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的观念,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个问题。
五、备教学方法
王敏勤教授说过:“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所以,高效课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布局尤其重要。
一、高效课堂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要想把握教材布局,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第一次备课可以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对准自己背的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后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的备课能促进我们教师独立思考,使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备课要立足两角度,紧扣两条线。
①两角度备课。对同一教材的内容,师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巨大的差异,必然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解读相差巨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并提出疑问。首先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然后再统筹安排在教学中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②两条线教学。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明线是: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暗线是:在本节课教学中蕴藏着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时在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先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根据题中的信息,第①题和第②题该怎样列式呢?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16+7/16=,7/16-1/16=。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2)利用分数的意义,理解同分母分数的算理,并总结其算法。学生尝试动笔算一算1/16+7/16,通过交流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这样学生就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迁移运用于分数加减法的问题解决中了。教学中有意不呈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分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紧扣两条线索,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尝试计算分数加减法。学生经历了计算的全过程,就会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在巩固练习中设计工程问题、工效问题、还有相背而行,因为它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相遇问题完全一样。最后在变式联系中设计一道追击问题,拿它和本节知识做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安排学生能对本节课的知识牢固掌握、灵活掌握,也就是能够举一反三。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
,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另外,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自己阅读画角的方法,然后告诉老师画角的步骤,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画,共同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例如:教学认识四边形一课,老师让学生观察所有的四边形,问对于这些图形还有什么疑问,一个学生就问到:为什么都是四边形而形状不一样,学生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说明这个学生已经积极思维并养成了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规范作业书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少学生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主要措施:加强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计划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标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的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计划。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情况和各单元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学习计划,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本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本期教材分析
本学期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平行线、整式的运算、三角形、生活中的数据、概率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行教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教学观察与测试结果看,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多。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师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风气尚未形成。作业习惯抄袭,勤思好问的少。从抽查的情况看,学生对要理解记忆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弱,综合分析题目信息,确定解题思路、方法的经验不足,答题书写随意,格式不规范。
应对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改进教学方法,用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加强培优辅差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进单元检测形式,革新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教研教改举措
认真对待每一节数学课,向课堂要质量。做实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不走形式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教学业务的学习再学习。《台》要用好,走教科研强校兴校之路。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时、分、秒(3课时)
秒的认识………………………………………1课时
时间的计算……………………………………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3)测量(6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2课时
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课时)。
1、加法…………………………………………2课时
2、减法…………………………………………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3课时)
倍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1课时
2、笔算乘法……………………………………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3课时)
四边形……………………………………………1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