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导购工作思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 绩效评价体系 思路 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高等教育也得到蓬勃发展,高职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高职辅导员的地位也得到明显提高。然而,一方面,传统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束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与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对高职辅导员产生了直接影响,个别高职辅导员敬业精神下降、工作道德失范。这给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基本上是通过对高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或者解聘、晋升、奖励或者处分高职辅导员的依据。目前,高职院校实行了高职辅导员职务聘任制,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约管理、按劳取酬、优劳优酬,这一切工作都需要一个公正、客观的考核结果作为前提和基础,高职辅导员的绩效评价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高素质的高职辅导员队伍过程中,能否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高职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关键就在于能否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对高职辅导员的绩效进行公开、公平、科学、高效地评价。
一、构建高职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首先,从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目标分析,我们承认每一个高职辅导员都有追求其自身发展机会的需求。但需求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具备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体系,能够区分出优秀高职辅导员、合格高职辅导员、不合格高职辅导员,营造出一种竞争的氛围,才能给予合适人选相应的发展机会,包括给予其进一步发挥才能的机会、提升业务水平的培训机会、淘汰不合格高职辅导员的人事决策等,引导高职辅导员的努力方向,激励高职辅导员的行为,最终达成办学目标。
其次,科学的高职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与高职院校的人事决策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晋升、薪酬的发放等,提供了学校人事管理科学决策的平台。
第三,学校的发展需要高职辅导员的努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基层管理工作是高职辅导员,高职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积极性是否被调动,直接影响到各院系管理的水平。构建一个有效的高职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承认高职辅导员的贡献,并给予合理的报酬和各种发挥机会。
第四,学校地位的判断也需要高职辅导员的努力。一所大学要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诸如教授知名度、科研成果水平、国际学生数量等,也包括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认可的程度、专家的总体评价等,这些因素背后都需要高职辅导员的努力。
二、构建高职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流程和评价方法
推行严格的高职辅导员绩效量化绩效评价在许多高职院校往往作为学校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如果做得不好,将会打乱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部署。因此领导层和人事处必须对此非常重视,在实施绩效评价的前期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及制定评价标准时,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做法,广泛听取高职辅导员对绩效评价及其标准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由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经过多次测算和反复修改,最终敲定整个评价体系。学校同时要召开绩效评价动员会,传达学校关于进行高职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及实施方案,以期获得高职辅导员的认可与支持;在整个评价实施过程中,学校随时与高职辅导员沟通思想,收集高职辅导员反映的问题;评价结束后,有关职能部门及时统计分析评价结果数据,作为修订评价体系的依据。
另外,在实施评价体系过程中,学校需要出台一套绩效评价规章制度,以确保绩效评价能按公正、公平的原则及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严惩弄虚作假行为,防止腐败现象,保证每个高职辅导员填写评价表格时做到实事求是。
三、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并形成正面激励
根据评价结果,做到奖惩分明。对于评价结果优秀者,给予优先晋升工资,并作为聘任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同时学校一次性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合格者各单位可以继续聘任,被聘任者享受学校相关岗位的一切待遇。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者,考虑到学校的稳定分两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是评价结果达到了合格分一半以上者,由本人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及目标,学院可以根据本人的态度及改进方案的可行性,考虑试聘一年。如一年后评价结果仍不合格者,学校要求学院做不聘或低聘处理。试聘期间不增加生活津贴,不晋升工资。第二种是对少数评价结果还达不到合格分数一半者,原则上不能按原工作岗位进行聘任,如属情况特殊者,需有其本人的工作总结、改进方案和学院领导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并经学校研究同意后方能聘任,一般情况都应低聘或试聘。
四、完善高职辅导员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思考
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办学目标的达成密切相关。没有高水平的高职辅导员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大。因此,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始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随之提高,相应要求对高职辅导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研究新的高职辅导员绩效管理方案。
第一,如何进一步调动高职辅导员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需要高职辅导员的努力工作的,而高职辅导员工作表现受制于主、客观的多种影响因素,即高职辅导员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鉴于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多年资源的大量投入,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大大改善,高职辅导员享有的发展机会也趋于公平,因此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成为高职辅导员绩效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调动高职辅导员的积极性除了奖惩性的绩效评价之外,还要引入具有长效功能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注重高职辅导员个体的特殊性和主观能动性,关注高职辅导员的事业发展目标,把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高职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绩效评价手段正确引导高职辅导员的长期努力方向,成为我们目前正在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第二,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开展高职辅导员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目前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各项改革是局部性、探索性进行,缺乏一个系统的改革方案。以高职辅导员聘任为例,由于没有进行符合高职辅导员胜任规律和胜任资格的科学研究,也没有市场化的高职辅导员聘任合约制度改革,导致招聘过程中的科学评价缺位,无法把握每年招聘的大量年轻高职辅导员其真实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也无法有效处理一些不能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高职辅导员聘任关系。系统的高职辅导员管理制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有层次的系统,在高职辅导员招聘和聘任的环节就开始仔细评价,并给予一个固定期限的高职辅导员胜任能力评价周期,校方和高职辅导员都有进入和退出的选择权,把符合高职院校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配置在合适的岗位上。
第三,如何进一步完善高职辅导员评价体系。高职辅导员评价标准需要具备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特点。现在虽然有了一个较系统的、可操作的高职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但也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从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设计方面,如何客观评价高职辅导员的师德、创新能力等高职辅导员综合素质和潜力;如何既强调数量,又重视质量;如何兼顾高职辅导员的管理成果;如何体现对年轻高职辅导员的培养和评价特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正在思考的难题。此外,评价的流程也需要不断完善,在评价的主导思想上和指标的设计上,发挥院系专家的才干和智慧,对各级高职辅导员聘任资格和工作表现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在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使评价结果不仅体现在薪酬分配方案上,还体现在高职辅导员进修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让高职辅导员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构建高职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也需要平衡各种目标,更需要动态地完善。因此,既不能脱离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一些评价体系,也不能过分强调困难,无所作为。总之,启动高职辅导员评价体系是关键的一步,正确把握方向,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才能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高职辅导员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建明.让辅导员工作成为充满活力的光彩事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15.
[2]陈垠亭.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7):14.
[3]王健.构建高校辅导员誓词[J].思想教育研究,2007,(5):28.
【关键词】高校 90后大学生 指导工作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90后大学生人格特征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世界心理学和精神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这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当下,我国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年龄是90后,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其正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早期以及二者衔接过渡的阶段。总结当下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饱受赞美,却没有学会感恩
由于90后大学生处在开放的社会和时代环境中,享受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成果,他们普遍生活条件优越,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关爱较多,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结果孩子不懂得感恩,缺乏感恩意识,得到的越多,回报父母、他人、社会的越少。
(二)懂得分享,却未必真正慷慨
由于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团结友爱的精神,互相协作的意识差,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即将面临的是工作是步入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懂得团结协作,才会懂得与人和谐相处。
(三)收到鼓励,却没有收获自信
在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下,学校加压,各种各样的培优如雨后春笋,于是90后孩子自小即被大量的家教、教育辅导书进行专业培训,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能力突出,受到家人朋友及社会的鼓励自然就多,但是同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抗挫能力较差。
(四)活的精彩,却没有树立目标
由于90后孩子的父母,正是社会的中坚阶层,而孩子更生活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代人的庇护下,所以他们从一出生就带着优越性,在花销上家庭一般会尽力满足其所需,活得都相对洒脱和精彩,但是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使得他们很难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完善的人生规划。
(五)外表独立,却没有摆脱依赖
90后被称为思想独立,生活依赖的一代,他们多数拥有比较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但是由于自小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使得他们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些号称时尚的90后们不甘人后,相对独立的思想和较差的社交能力导致他们更加依赖于父母和虚拟的网络。
二、既往大学生指导工作的不足与反思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高速发展的时期,教育也同样如此。而这种高速的发展,同时又使我们的教育没有及时地总结规律,及时地根据当下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指导方面,既往的工作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重视学业与纪律约束,忽略人格培育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在广大学生中流传的话语,深刻地揭示了广大学生对于成长发展的取向——考试成绩是学习的唯一动力!而对于学习之外的教育,学校更多的是重视的是纪律约束,告知学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这种取向是我国的教育体系所引导的结果,广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无法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二)重视指导工作的整体化,缺乏个性化的指导
长久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停留在整体指导的层面,从大方向上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灌输性的指导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忽视了大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于指导工作的要求和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从而导致广大学生无法真正得到指导工作的效果,也影响了学校开展学生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指导方式单一,缺乏体系性与科学性
过去的学生指导工作,往往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作报告、写感受等方式开展,没有进行合理化的归整。指导的方式单一,没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更谈不上体系和科学。这导致学生往往对于指导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有没有都一样”,这从根本上对指导工作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三、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生指导体系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分析人在每个阶段的特定发展任务和特有的心理危机,而整个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磨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而指导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地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高校在指导90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即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制定完善合理的指导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以期达到育人的目标。
(一)丰富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格培育体系
1.合理分类,确定内容。
根据90后大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诚实和爱是这一时期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人格特征。而高校指导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和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要达成这项任务,首先应该从十种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具备这十种能力之后,就可以很容易的达成我们的指导目标。这十种能力是:自我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团队精神与沟通合作能力、实践与操作实施能力、终身学习与开拓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
2.重视指导的合理性与针对性
确立好整体的培养内容之后,就要分门别类,对于不同的团体,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确立指导内容。对于学生骨干,着重培养其团队精神与沟通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对于其他大部分学生,根据年级,利用团体辅导等方式,综合培养其全方位的能力;对于心理、学业、家庭经济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根据其需要和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几种能力,尽可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创新思路,采用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和方法
同一性理论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部分,90后大学生正好处于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的阶段。?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是这样界定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选择,那么角色混乱就发生了。
为了防止危机的发生和已经产生的解决危机,使大学生最终达到“同一性达成”,学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导方式与方法。
1.团体指导
团体指导是指导工作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既有的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还应注重团体指导的系统性构建。如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一个主题要从多个方面充分考虑活动的形式,防止内容单一化。还应考虑广大学生的不同的接受度,在一个系列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从而达到指导所有人的目标。
2.个体指导
个体指导主要要突出针对性。可以采取问卷,做测验,谈心谈话等方式,尽可能的列出每个学生的同一性问题,指导人员再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同一性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角色混乱,达到“同一性达成”。
3.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我们不能忽视课堂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对学生的人格培育内容加大重视、投入力度,将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就业指导、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增强指导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四、小结
90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其鲜明的自身特点,高校必须将学生指导工作提升高度,利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时的发现问题,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生指导体系,注重团体与个体的结合,课程与训练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从而培养新世纪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从三种不同的导购境界层面,我们即可以看出个中原由:
第一种境界:以沟通技巧为导向的推销型导购员。此种境界的导购人员做销售完全属于个人的单打独斗行为,基本不依靠其他什么资源,主要依靠自己的沟通能力赢得成交,说的传统些可以说这种人的嘴巴很厉害,很会说话,忽悠能力很强,但对于除了沟通以外的其他很多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从来不会顾及他人,肆意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完全不懂得与团队的其他成员的配合,凡事都是从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管别人做的怎样,从来不讲什么团队精神,整体的目标实现对他来说完全没有意义,做事情纯属自私自利的个人行为,这种境界的导购人员相对而言销售成功的几率不算很大,被推销了产品的客户对他们往往也不会太有好感,因为他们的销售完全有点强逼着买的感觉。他们的行为还很容易遭致同事的唾弃和上级的不满,他们的生存危机相对是比较大些,职业发展的道路当然也会更为狭窄。
第二种境界:以实际产品和服务销售为导向的销售型导购员。这种导购人员做销售更多的也是属于个人的单独行为,但这种导购人员相对而言自身的知识掌握较为全面,无论是产品知识、销售技巧还是沟通能力都算不错,在工作中也懂得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去达成销售,但这类型的导购人员通常与世无争,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事情,从来不得罪任何人,甚至牺牲自身利益也无所谓,对团队的观念也比较淡薄,因此团队的其他成员对于这种导购人员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不和自己抢功争食,恨的是有时太过软弱,明明是被人欺负了,还老是无所谓。当然这种境界的导购人员由于自身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即使没有太多的进取心和斗志,但由于专业知识掌握尚可,仍然可以获得顾客的认可,因此也生存的危机应该较小,但就职业发展而言,做导购员这个岗位的道路依然宽广。